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三星堆人的脚印阅读理解
2024年5月1日发(作者:汤玄穆)
三星堆人的脚印阅读理解
这个春天,视野里全是三星堆人的脚印。
又一层土揭开了,祭祀坑里,数不清的东西从那里出来。首先出来的是一群象,它们
一出土,就一溜烟往森林里跑,跑着跑着,躯干没有了,只有一根根硕大的象牙留在那里。
几件蜀锦,出来后就不动了,它们太脆弱,一阵风都能将它们吹散。只有那些陶器和玉器,
大模大样地围在那里,仿佛在等待一个大人物来宣布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支青铜的队伍
开出来,领头的是戴着面具的铜人,他径自庄重地往前走,仿佛是赶去主持一场盛大的祭
典迎面就是一大片房子,房顶没有了,墙壁也没有了,只剩下支撑房子的脚一排排黑得发
亮的木桩。房子的脚一律站在沼泽地,没有整齐的队列,它们用一种完全自由的方式,疏
疏密密地站在那里。
三四千年前的房子是什么样子呢?那时没有钢筋、水泥和砖块,古蜀人把一棵棵树、
一根根竹从森林里抬出来,然后开始在树桩上搭建房子。他们用木、竹架起屋架,编成篱
笆,在篱笆两面涂草抹泥,以茅竹覆盖屋顶完成这一切,一幢房子就建成了。干栏式建筑
安全、干燥而温暖,一幢站着的房子,隔绝了风雨,也隔绝了野兽。
房子的周边是大片大片的桑林,一条条蚕舒适地躺在桑叶上,它们的任务就是吃。它
们吃下的是桑叶,吐出的是丝,织成的却是古蜀人的梦。
所有的决定都在桑林掩映的房子里作出,谁狩猎,谁捕捞,谁养蚕,谁织锦。作出决
定的是蚕丛。长年戴着面具的蚕丛长着一张奇特的脸:大耳、大嘴、凸眼。带着族人,他
找到了这块宜桑、宜猎、宜渔、宜耕的土地。完成那次无比艰难的跋涉后,他的青春不再
了,步履不再稳健,头发也开始花白,但他的话就像木结构房子的榫卯一样,精准地连接
到每一个氏族成员的行动中。
天一亮,古蜀人就出发了,迎着野兽的吼声出发。他们走进森林,森林里便会有一阵
骚动。隔着三千余年,我们看到了古蜀人身上的兽皮,看见一根根象牙被古蜀人制成了珍
玩。一批古蜀人走进森林,也有一批古蜀人走不出森林,他们成了森林的一部分。
也有人走向水。那片水是长江支流的一个汊,江跑累了,它在那里停了一下,把那里
停成了一片水泊。这片浩渺的水是古蜀人生命的源头。他们的印记里有太多水的故事,水
不仅开辟了这片河谷,还给他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给养。
一片宽阔平坦的原野。凛冽的风从遥远的唐古拉山吹过来,吹到这片平原时,它放缓
了脚步。田垄间,农夫的身影或隐或现,他们手中不再是那些笨重的石器,而是精工浇铸
的青铜农具。有了青铜农具,那片土地,才真正臣服。
土地臣服后,耕种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桑、猎、渔的位置自动后移了。古蜀人离
开了那片狭窄的河谷,开始了新的长征。这次,长征的队伍里没有蚕丛,蚕丛把自己种在
了那片茂盛的桑林里。他沉睡的地方,立起一只巨大的青铜面具,面具上,两只前凸的眼
还盯着古蜀人远行的方向。
一位高大瘦削的铜人,静静地站在一座规模巨大的祭祀台前。他站在那里,那一方山
水就安静了。他应该就是鱼凫。他是那个时代真正读懂了长江的人。长江从雪山上发源,
在崇山峻岭中冲波逆折,流着流着就流成了一片壮阔的水。从一条江的流向中,鱼凫坚定
了一个族群的走向。他开始了雄心勃勃的拓国计划。在他的计划里不仅有坚固的城池、巍
峨的宫室、壮观的神庙,更让人景仰的是,他的计划里,还有一支马队。
那是一支英雄的马队。冬天来了,蚕停止了织茧,绣娘停止了织锦,驮着蜀锦的马队
就上路了。他们从成都平原出发,纵贯亚洲,一直走到遥远的欧洲地中海区域,从风华少
年,一直走成一堆骸骨,走成了骸骨,他们还在家人的梦中行走。也有幸运者,他们回来
了,运回了盐、珍稀古玩和那个时代最遥远的梦那条路,需要透支我们全部敬仰。
鱼凫做成了他想做的一切。他不仅开拓了一片规模巨大的国土空间,还开拓了一片规
模更大的文化空间。最核心的国土空间当然是他的城池,最核心的文化空间则和青铜有关。
三四千年后,一个个祭祀坑被轻轻地揭开了面纱,青铜神像、青铜面具、青铜容器被小心
翼翼地取出来,连同它们身上厚厚的历史信息一起摆在密封的橱窗里,这时人们才发现,
那个神秘世界的文化气息有多么丰厚。
最让我心情激荡的是那棵硕大而精美的青铜神树。那个世界有太多的谜无法解释,他
们只能求助于心中的神。神在哪里呢,当然在天上。古蜀人选择用昂贵的青铜来浇铸一棵
通天的神树。神树上缀满神鸟,一只神鸟代表一个太阳;还有一条蓄势待飞的龙,仿佛随
时准备飞向天空。神树立在那里,所有的山都向它颔首,所有的云都向它聚拢,所有的目
光,都向它肃穆地致意。
他们仿佛在一夜间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可能经历了一场战争,引发战争的当然
是那片富庶的国土。手持先进武器的外族军队一夜之间就杀到了城下。城墙倒了,宫室烧
了,青铜器、玉器、陶器一股脑儿被人扔进了土坑。他们肯定不是屈辱地消失的,一些破
碎得十分厉害的青铜兵器,展示了他们为守护这片国土所作的努力,不幸的是,他们失败
了。
直到1929年的春天,一个村民用锄头挖开了一处土坑。土坑里没有棺木,没有骸骨,
只有他们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这些器物上,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被破坏
的痕迹,它告诉我们,古蜀人曾经历过的劫难。一个凭勇气、智慧和勤劳维系繁衍的民族,
他们沧桑的历史,就这样简简单单地摆在土坑里。
我在一只装满了鸡蛋的陶盆前长久地停了下来,鸡蛋已风化成了石头,但因为这些鸡
蛋,那里还在孕育着无限生机。它们和这只粗朴的盆一样,仍在生生不息地传递着什么。
我的身旁,还有数不清的脚在走!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蜀人有较高的建筑智慧,他们根据环境特点,用木竹草泥把房子建在树桩上,这
种干栏式的建筑能很好地防水防野兽。
B.作者笔下的古蜀人富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从蚕丛到鱼凫,从桑猎渔耕发展到跨国贸
易,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蜀文化。
C.李白感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而作者描绘的古蜀国历史画卷弥补了史料缺
失,证明蚕丛、鱼凫开国的真实性。
D.作者面对三星堆遗迹凝神思考,思绪纵横驰骋,带领读者一起领略古蜀国历史的神
秘、神奇,表达了对古蜀文化的赞美。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星堆遗址新祭祀坑被发掘,各种文物破土而出。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凸显文物的
精美、华贵,生动形象。
B.青铜神树是古蜀人与神灵沟通的载体,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来表现神树的庄严肃穆。
C.文章内容安排详略得当,用大量笔墨写由三星堆遗址引发的联想想象,对古蜀国的
消失和发掘则用笔简略。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多样,句式灵活多变,
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8.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中“还有数不清的脚在走”的含义。(4分)
9.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
2024年5月1日发(作者:汤玄穆)
三星堆人的脚印阅读理解
这个春天,视野里全是三星堆人的脚印。
又一层土揭开了,祭祀坑里,数不清的东西从那里出来。首先出来的是一群象,它们
一出土,就一溜烟往森林里跑,跑着跑着,躯干没有了,只有一根根硕大的象牙留在那里。
几件蜀锦,出来后就不动了,它们太脆弱,一阵风都能将它们吹散。只有那些陶器和玉器,
大模大样地围在那里,仿佛在等待一个大人物来宣布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支青铜的队伍
开出来,领头的是戴着面具的铜人,他径自庄重地往前走,仿佛是赶去主持一场盛大的祭
典迎面就是一大片房子,房顶没有了,墙壁也没有了,只剩下支撑房子的脚一排排黑得发
亮的木桩。房子的脚一律站在沼泽地,没有整齐的队列,它们用一种完全自由的方式,疏
疏密密地站在那里。
三四千年前的房子是什么样子呢?那时没有钢筋、水泥和砖块,古蜀人把一棵棵树、
一根根竹从森林里抬出来,然后开始在树桩上搭建房子。他们用木、竹架起屋架,编成篱
笆,在篱笆两面涂草抹泥,以茅竹覆盖屋顶完成这一切,一幢房子就建成了。干栏式建筑
安全、干燥而温暖,一幢站着的房子,隔绝了风雨,也隔绝了野兽。
房子的周边是大片大片的桑林,一条条蚕舒适地躺在桑叶上,它们的任务就是吃。它
们吃下的是桑叶,吐出的是丝,织成的却是古蜀人的梦。
所有的决定都在桑林掩映的房子里作出,谁狩猎,谁捕捞,谁养蚕,谁织锦。作出决
定的是蚕丛。长年戴着面具的蚕丛长着一张奇特的脸:大耳、大嘴、凸眼。带着族人,他
找到了这块宜桑、宜猎、宜渔、宜耕的土地。完成那次无比艰难的跋涉后,他的青春不再
了,步履不再稳健,头发也开始花白,但他的话就像木结构房子的榫卯一样,精准地连接
到每一个氏族成员的行动中。
天一亮,古蜀人就出发了,迎着野兽的吼声出发。他们走进森林,森林里便会有一阵
骚动。隔着三千余年,我们看到了古蜀人身上的兽皮,看见一根根象牙被古蜀人制成了珍
玩。一批古蜀人走进森林,也有一批古蜀人走不出森林,他们成了森林的一部分。
也有人走向水。那片水是长江支流的一个汊,江跑累了,它在那里停了一下,把那里
停成了一片水泊。这片浩渺的水是古蜀人生命的源头。他们的印记里有太多水的故事,水
不仅开辟了这片河谷,还给他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给养。
一片宽阔平坦的原野。凛冽的风从遥远的唐古拉山吹过来,吹到这片平原时,它放缓
了脚步。田垄间,农夫的身影或隐或现,他们手中不再是那些笨重的石器,而是精工浇铸
的青铜农具。有了青铜农具,那片土地,才真正臣服。
土地臣服后,耕种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桑、猎、渔的位置自动后移了。古蜀人离
开了那片狭窄的河谷,开始了新的长征。这次,长征的队伍里没有蚕丛,蚕丛把自己种在
了那片茂盛的桑林里。他沉睡的地方,立起一只巨大的青铜面具,面具上,两只前凸的眼
还盯着古蜀人远行的方向。
一位高大瘦削的铜人,静静地站在一座规模巨大的祭祀台前。他站在那里,那一方山
水就安静了。他应该就是鱼凫。他是那个时代真正读懂了长江的人。长江从雪山上发源,
在崇山峻岭中冲波逆折,流着流着就流成了一片壮阔的水。从一条江的流向中,鱼凫坚定
了一个族群的走向。他开始了雄心勃勃的拓国计划。在他的计划里不仅有坚固的城池、巍
峨的宫室、壮观的神庙,更让人景仰的是,他的计划里,还有一支马队。
那是一支英雄的马队。冬天来了,蚕停止了织茧,绣娘停止了织锦,驮着蜀锦的马队
就上路了。他们从成都平原出发,纵贯亚洲,一直走到遥远的欧洲地中海区域,从风华少
年,一直走成一堆骸骨,走成了骸骨,他们还在家人的梦中行走。也有幸运者,他们回来
了,运回了盐、珍稀古玩和那个时代最遥远的梦那条路,需要透支我们全部敬仰。
鱼凫做成了他想做的一切。他不仅开拓了一片规模巨大的国土空间,还开拓了一片规
模更大的文化空间。最核心的国土空间当然是他的城池,最核心的文化空间则和青铜有关。
三四千年后,一个个祭祀坑被轻轻地揭开了面纱,青铜神像、青铜面具、青铜容器被小心
翼翼地取出来,连同它们身上厚厚的历史信息一起摆在密封的橱窗里,这时人们才发现,
那个神秘世界的文化气息有多么丰厚。
最让我心情激荡的是那棵硕大而精美的青铜神树。那个世界有太多的谜无法解释,他
们只能求助于心中的神。神在哪里呢,当然在天上。古蜀人选择用昂贵的青铜来浇铸一棵
通天的神树。神树上缀满神鸟,一只神鸟代表一个太阳;还有一条蓄势待飞的龙,仿佛随
时准备飞向天空。神树立在那里,所有的山都向它颔首,所有的云都向它聚拢,所有的目
光,都向它肃穆地致意。
他们仿佛在一夜间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可能经历了一场战争,引发战争的当然
是那片富庶的国土。手持先进武器的外族军队一夜之间就杀到了城下。城墙倒了,宫室烧
了,青铜器、玉器、陶器一股脑儿被人扔进了土坑。他们肯定不是屈辱地消失的,一些破
碎得十分厉害的青铜兵器,展示了他们为守护这片国土所作的努力,不幸的是,他们失败
了。
直到1929年的春天,一个村民用锄头挖开了一处土坑。土坑里没有棺木,没有骸骨,
只有他们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这些器物上,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被破坏
的痕迹,它告诉我们,古蜀人曾经历过的劫难。一个凭勇气、智慧和勤劳维系繁衍的民族,
他们沧桑的历史,就这样简简单单地摆在土坑里。
我在一只装满了鸡蛋的陶盆前长久地停了下来,鸡蛋已风化成了石头,但因为这些鸡
蛋,那里还在孕育着无限生机。它们和这只粗朴的盆一样,仍在生生不息地传递着什么。
我的身旁,还有数不清的脚在走!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蜀人有较高的建筑智慧,他们根据环境特点,用木竹草泥把房子建在树桩上,这
种干栏式的建筑能很好地防水防野兽。
B.作者笔下的古蜀人富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从蚕丛到鱼凫,从桑猎渔耕发展到跨国贸
易,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蜀文化。
C.李白感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而作者描绘的古蜀国历史画卷弥补了史料缺
失,证明蚕丛、鱼凫开国的真实性。
D.作者面对三星堆遗迹凝神思考,思绪纵横驰骋,带领读者一起领略古蜀国历史的神
秘、神奇,表达了对古蜀文化的赞美。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星堆遗址新祭祀坑被发掘,各种文物破土而出。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凸显文物的
精美、华贵,生动形象。
B.青铜神树是古蜀人与神灵沟通的载体,作者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来表现神树的庄严肃穆。
C.文章内容安排详略得当,用大量笔墨写由三星堆遗址引发的联想想象,对古蜀国的
消失和发掘则用笔简略。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多样,句式灵活多变,
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8.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中“还有数不清的脚在走”的含义。(4分)
9.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