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7日发(作者:杭旭鹏)
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
的变革,实现了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
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
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
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他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议会厅作
了“用导线传递消息”的公开表演,接通电报机,用一连串点、划构成的“莫尔斯”码发出
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该份电报从美
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
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78年在相距300千米
的波世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获得成功。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
春笋般的涌现: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
随着信息化在全球的快速进展,世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
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的第一条商用微波无
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
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
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制、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得到改进,
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1946~1958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1958~1964年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1964~1970年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至今正丰研究第五代智能化计算机
为了解决资源共享,单一的计算机很快发展成计算机联网,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
信、数据共享。
世界对信息的需求快速增长,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对于各个国家、地区、企业、单位、
家庭、个人都不可缺少。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当今经济活动和社会信息技术成为生活的基石。
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竞相投资、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部门。在过去的10年中,全世界信息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率是相应的国民生产总值
(GNP)增长率的两倍,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产业。其中美国经济在近10年的持续快速
1
增长中,年均GDP增长3.6%,而电子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1.4个百分点。可以毫不
夸张地说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和信息产业的带动是不为过的。信息产
业本身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些
发达国家信息经济领域的增长超过了GNP的50%,美国则超过了75%,2000年全球信息产品制
造业产值高达15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九五”期间,中国的信息产业以三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主要产品销量迅速增加,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部份关键技术有所突破,产业规模已居世界第四位。2000年底信息产品
制造业总产值达10000亿元,销售收入580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
增加值占全国GDP的4%,电子产品出口额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5,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
贡献率显著提高。
随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人们的就业结构正从农业人口为主、工业人口为主向从事信
息相关工作为主转变。以美国为例,1956年,美国的“白领”人数第一次超过“蓝领”,到
1980年,美国就业比例为:农、林、渔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3.38%,采矿业和建筑业
占7.23%,制造业占22.09%,服务业占67.2%。这种趋势进一步发展,到1997年其农、林、渔
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2.63%,采矿业和建筑业占6.88%,制造业占16.08%,服务业扩大
为73.34%。服务业中,绝大多数是从事与信息处理、信息服务有关的职业。对于这种趋势,
美国学者总结说:“从农民到工人再到职员,这就是美国的简史。
互联网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可缺少的工具。互联网拥有的600多个大型图书
馆、400多个文献库和100万个信息源,成为科研人员可以随时进入并从中获取最新科技动态
的信息宝库,大大节约查阅文献的时间和费用;互联网上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交互性,使身
处世界任何地方的研究者都可以成为研究伙伴,在网上进行实时讨论、协同研究,甚至使用
网上的主机和软件资源,来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
以前海外读者要看我国的《人民日报》非常困难,由于邮递问题,一般要5天左右才能
看到;想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般要等到一周以后从录像带上欣赏。现在,可
以随时从我国各大网站上看到当日新闻事件及相关报道,春节联欢晚会也可以通过网络实时
收看。据报道,2006年,央视采用cDNA、p2p技术网上转播春晚,超过60多个国家地区、400
万网民网上看春晚,最高同时在线50万。
信息技术让社会变得更为透明、高效,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普通百姓参与国家大事权力。
在中外瞩目的“两会”报道中,从热线电话直通“两会”到网民代表网络互动,再到短信形
式连线委员代表,“两会”散发出愈来愈浓厚的透明气息。网上议案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
了物化劳动,能增强大家的关注度,也为将来在网上查询办复结果奠定了基础,从在网上观
看“两会”实况,到与代表委员在线“面对面”接触,从“网上网民百姓出谋划策”,到“网
下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网络已成为百姓了解“两会”的渠道,也成为代表委员为民代言、
建言献策的便捷之路。许多网络媒体都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方式对“两会”进行各种
快速、系统、准确、全面、深入的报道。做到“两会”信息会前、会中、会后、会外一览无
余;大事、小事、新鲜事尽收眼底。而网络交流互动的特性更是形成了两会“网上网民百姓
出谋划策”与“网下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相互辉映这样的亮丽景色。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2024年5月7日发(作者:杭旭鹏)
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
的变革,实现了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
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
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
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他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议会厅作
了“用导线传递消息”的公开表演,接通电报机,用一连串点、划构成的“莫尔斯”码发出
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该份电报从美
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
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78年在相距300千米
的波世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获得成功。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
春笋般的涌现: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
随着信息化在全球的快速进展,世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
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的第一条商用微波无
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
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
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制、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得到改进,
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1946~1958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1958~1964年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1964~1970年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至今正丰研究第五代智能化计算机
为了解决资源共享,单一的计算机很快发展成计算机联网,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
信、数据共享。
世界对信息的需求快速增长,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对于各个国家、地区、企业、单位、
家庭、个人都不可缺少。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当今经济活动和社会信息技术成为生活的基石。
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竞相投资、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部门。在过去的10年中,全世界信息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率是相应的国民生产总值
(GNP)增长率的两倍,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产业。其中美国经济在近10年的持续快速
1
增长中,年均GDP增长3.6%,而电子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1.4个百分点。可以毫不
夸张地说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和信息产业的带动是不为过的。信息产
业本身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一些
发达国家信息经济领域的增长超过了GNP的50%,美国则超过了75%,2000年全球信息产品制
造业产值高达15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九五”期间,中国的信息产业以三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主要产品销量迅速增加,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部份关键技术有所突破,产业规模已居世界第四位。2000年底信息产品
制造业总产值达10000亿元,销售收入580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的
增加值占全国GDP的4%,电子产品出口额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5,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
贡献率显著提高。
随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人们的就业结构正从农业人口为主、工业人口为主向从事信
息相关工作为主转变。以美国为例,1956年,美国的“白领”人数第一次超过“蓝领”,到
1980年,美国就业比例为:农、林、渔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3.38%,采矿业和建筑业
占7.23%,制造业占22.09%,服务业占67.2%。这种趋势进一步发展,到1997年其农、林、渔
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2.63%,采矿业和建筑业占6.88%,制造业占16.08%,服务业扩大
为73.34%。服务业中,绝大多数是从事与信息处理、信息服务有关的职业。对于这种趋势,
美国学者总结说:“从农民到工人再到职员,这就是美国的简史。
互联网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可缺少的工具。互联网拥有的600多个大型图书
馆、400多个文献库和100万个信息源,成为科研人员可以随时进入并从中获取最新科技动态
的信息宝库,大大节约查阅文献的时间和费用;互联网上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交互性,使身
处世界任何地方的研究者都可以成为研究伙伴,在网上进行实时讨论、协同研究,甚至使用
网上的主机和软件资源,来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
以前海外读者要看我国的《人民日报》非常困难,由于邮递问题,一般要5天左右才能
看到;想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般要等到一周以后从录像带上欣赏。现在,可
以随时从我国各大网站上看到当日新闻事件及相关报道,春节联欢晚会也可以通过网络实时
收看。据报道,2006年,央视采用cDNA、p2p技术网上转播春晚,超过60多个国家地区、400
万网民网上看春晚,最高同时在线50万。
信息技术让社会变得更为透明、高效,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普通百姓参与国家大事权力。
在中外瞩目的“两会”报道中,从热线电话直通“两会”到网民代表网络互动,再到短信形
式连线委员代表,“两会”散发出愈来愈浓厚的透明气息。网上议案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
了物化劳动,能增强大家的关注度,也为将来在网上查询办复结果奠定了基础,从在网上观
看“两会”实况,到与代表委员在线“面对面”接触,从“网上网民百姓出谋划策”,到“网
下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网络已成为百姓了解“两会”的渠道,也成为代表委员为民代言、
建言献策的便捷之路。许多网络媒体都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方式对“两会”进行各种
快速、系统、准确、全面、深入的报道。做到“两会”信息会前、会中、会后、会外一览无
余;大事、小事、新鲜事尽收眼底。而网络交流互动的特性更是形成了两会“网上网民百姓
出谋划策”与“网下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相互辉映这样的亮丽景色。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