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0日发(作者:段静枫)
婉约派代表李清照的诗词
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
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
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我在此整理了
婉约派李清照的诗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
有所收获!
婉约派李清照的诗词1
1、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李清照?〔宋代〕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
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
不似、旧家时。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
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
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只将一
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2、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李清照?〔宋代〕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
1 / 10
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此词开头两句写
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
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久久地
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
“恨霜”即恨霜落其叶。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
为人之恨。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的孤独和寂寥。因为心情
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脑
熏香,沁人心脾。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
似乎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酒阑”谓饮酒结
束的时候。“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
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
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瑞脑”,熏香名,又名
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
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清
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
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婉约派李清照的诗词2
2 / 10
1、永遇乐·落日熔金
李清照?〔宋代〕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
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熔金 一作:镕金)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
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
宵节时的感受。
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语言也很质朴自然。在这首
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对比也
好,还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
更好地刻划出诗人当前的凄凉心情。真是语似平淡而实沉痛
已极。更多李清照宋词赏析请关注诗词库的李清照专栏。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
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
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
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
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2、摊破浣溪
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李清照?〔宋代〕
3 / 10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
木犀花。
这首词创作于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词,主要写她病后的
生活情状,委婉动人。词中所述多为寻常之事、自然之情,
淡淡推出,却起扣人心弦之效。
此词格调轻快,心境怡然自得,与同时其他作品很不相
同。通篇全用白描,语言朴素自然,情味深长。
婉约派李清照的诗词3
1、夏日绝句
李清照?〔宋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
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
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
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
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
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
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
4 / 10
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
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
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
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
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
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
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
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2、清平乐·年年雪里
李清照?〔宋代〕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
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
看梅花。
此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借赏梅自叹身世。词人截取早
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
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
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
这首词篇幅虽小,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从依次描写
赏梅的不同感受看,运用的是对比手法。赏梅而醉、对梅落
泪和无心赏梅,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
5 / 10
对比,在对比中表现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从上下两阕的安
排看,运用的是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但
又不是今昔并重,而是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飘零沦落、哀
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
昔之感和国家之忧,但不是如咏物词之以描写物态双关人事,
词语平实而感慨自深,较之《永遇乐·落日镕金》一首虽有
所不及,亦足动人。
这一首小词,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
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婉约派李清照的诗词4
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
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
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
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
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
永。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怜花惜
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
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
6 / 10
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
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
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宋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
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
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
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
时间是“日暮 ”,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
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
也曲折传出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留下了深
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
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
“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
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
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
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
7 / 10
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
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
景和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
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婉约派李清照的诗词5
1、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宋代〕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
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
这首《武陵春》是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
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
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
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
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
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
“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
8 / 10
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
韵味;既写出了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
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
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
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
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
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
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
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
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
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2、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宋代〕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
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
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
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
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
9 / 10
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
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
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
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
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
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
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
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
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
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
余味无穷。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
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
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
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
抒情名作。
婉约派李清照的诗词
10 / 10
2024年5月10日发(作者:段静枫)
婉约派代表李清照的诗词
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
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
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我在此整理了
婉约派李清照的诗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
有所收获!
婉约派李清照的诗词1
1、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李清照?〔宋代〕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
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
不似、旧家时。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
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
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只将一
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2、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李清照?〔宋代〕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
1 / 10
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此词开头两句写
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
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久久地
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
“恨霜”即恨霜落其叶。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
为人之恨。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的孤独和寂寥。因为心情
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脑
熏香,沁人心脾。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
似乎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酒阑”谓饮酒结
束的时候。“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
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
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瑞脑”,熏香名,又名
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
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清
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
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婉约派李清照的诗词2
2 / 10
1、永遇乐·落日熔金
李清照?〔宋代〕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
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熔金 一作:镕金)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
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
宵节时的感受。
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语言也很质朴自然。在这首
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对比也
好,还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
更好地刻划出诗人当前的凄凉心情。真是语似平淡而实沉痛
已极。更多李清照宋词赏析请关注诗词库的李清照专栏。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
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
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
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
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2、摊破浣溪
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李清照?〔宋代〕
3 / 10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
木犀花。
这首词创作于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词,主要写她病后的
生活情状,委婉动人。词中所述多为寻常之事、自然之情,
淡淡推出,却起扣人心弦之效。
此词格调轻快,心境怡然自得,与同时其他作品很不相
同。通篇全用白描,语言朴素自然,情味深长。
婉约派李清照的诗词3
1、夏日绝句
李清照?〔宋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
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
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
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
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
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
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
4 / 10
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
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
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
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
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
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
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
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2、清平乐·年年雪里
李清照?〔宋代〕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
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
看梅花。
此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借赏梅自叹身世。词人截取早
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
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
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
这首词篇幅虽小,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从依次描写
赏梅的不同感受看,运用的是对比手法。赏梅而醉、对梅落
泪和无心赏梅,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
5 / 10
对比,在对比中表现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从上下两阕的安
排看,运用的是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但
又不是今昔并重,而是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飘零沦落、哀
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
昔之感和国家之忧,但不是如咏物词之以描写物态双关人事,
词语平实而感慨自深,较之《永遇乐·落日镕金》一首虽有
所不及,亦足动人。
这一首小词,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
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婉约派李清照的诗词4
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
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
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
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
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
永。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怜花惜
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
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
6 / 10
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
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
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宋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
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
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
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
时间是“日暮 ”,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
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
也曲折传出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留下了深
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
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
“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
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
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
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
7 / 10
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
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
景和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
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婉约派李清照的诗词5
1、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宋代〕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
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
这首《武陵春》是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
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
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
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
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
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
“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
8 / 10
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
韵味;既写出了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
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
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
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
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
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
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
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
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
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2、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宋代〕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
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
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
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
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
9 / 10
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
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
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
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
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
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
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
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
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
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
余味无穷。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
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
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
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
抒情名作。
婉约派李清照的诗词
10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