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PeakForce QNM模式下的水泥基材料微区力学性能研究_百

IT圈 admin 29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13日发(作者:郦晓莉)

35

卷第

5

科技通报

Vol.35

No.5

2019

5

BULLETI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y

2019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

PeakForce

QNM

模式下的水泥

基材料微区力学性能研究

罗晓雷

施韬

*

*

顾元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杭州

310023)

摘要:基于原子力显微镜中峰值力纳米尺度力学性能定量表征模式,对水泥净浆和砂浆等材料在微区的力学性

能进行了分析测试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PF-QNM

对于表征水泥基材料微纳结构下的力学性能具有良好的效果

对测试的环境要求不高

在测试的时候对材料的表面没有损伤

可以很容易的获取高分辨率图像并进行统计分析

测试的结果来源于面扫描而获得的大量数据

结果的可靠性大大增强

上述这些情况都优于纳米压痕的测试方

唯一比较困难的方面是该测试对于试样表面的平整度要求较高

但是纳米压痕技术也有同样的问题

PF-

QNM

模式也优于

AFM

般的成像模式

AFM

普通的接触模式或轻敲模式下

只能获得材料表面的形貌信息

但是PF-QNM

不仅能够获得形貌信息

还可以同时获取杨氏模量

粘附力

变形

能量耗散等信息

研究效率显然优

于前者

验结果显示

,PF-QNM

不仅可以测试水泥浆体的力学性能

也能够对材料的界面区域进行研究

包括界面

区域力学性能的变化

界面区域的范围等

在测试的过程中,需注意的是测试范围大小的设定

测试范围如太小

则不具有代表性,测试范围太大

则测试结果缺乏稳定性

建议的测试范围是

10~30

m

关键词

PeakForce

QNM

原子力显微镜

水泥;砂浆

;杨氏模量

界面

微纳结构

中图分类号:

TU502

B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119(2019)05-0159-08

D01

10.

13774/.2O19.

05.

031

Research

on

Loc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Based

on

PeakForce

QNM

Mode

Luo

Xiaolei

,

Shi

Tao

*

,

Gu

Yuan

(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Hangzhou

310023

,

China)

Abstract

:

In

this

paper

,

the

cement

paste

and

the

mortar

were

tested

using

the

PF-QNM

technique

an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

The

PF-QNM

technique

is

very

powerful

to

characteriz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icro-

and

nanostructures

in

the

cement-based

materials.

It

doesn't

have

strict

requirements

for

test

environment

and

it

does

not

damage

the

surface

of

the

material.

High-resolution

images

can

be

obtained

very

easily

,

and

they

can

b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The

only

difficult

aspect

is

that

the

PF-QNM

technique

has

a

high

requirement

for

the

surface

flatness

of

the

specimen

,

but

nanoindentation

also

has

the

same

problem.

PF-QNM

methodology

is

also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AFM

imaging

method.

The

conventional

contacting or

tapping

mode

of

AFM

can

only

g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material

,

while

with

PF

QNM,

Young's

modulus

,

adhesion

force

,

deformation

and

energy

diffusion

收稿日期

:2018-06-2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51778582

51879235)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2017YFC0804809)

作者简介:罗晓雷

(

1999-),

男,

江西吉安人

本科生

主要从事新型建筑材料研究

*

通信作者:施韬

(

1979-

)

男,

浙江杭州人

博士

副教授

博导

主要从事纳米改性水泥基材料研究

160

科技通报

35

can

be

obtained

,

in

addition

to

topography

information.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PF-QNM

analysis

can

test

not

onl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ement

paste

,

but

also

investigate

the

interfacial

regions

in

the

cement-based

material

,

including

the

variation

i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interface

regions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interfacial

regions.

During

the

test

,

care

must

be

taken

to

choose

the

size

of

test

area

indeed

,

a

test

area

too

small

is

not

representative

but

too

large

leads

to

lack

of

stability.

The

recommended

side

is

a

square

with

a

length

of

in

the

range

10-30

(

jim.

Keywords

:

PeakForce

QNM

AFM

cement

mortar

young

'

s

modulus

;

interface

micro-

and

nanostructure

现代水泥混凝土科学一般认为

水泥基材料的

力显微镜

AFM

成像模式

称之为峰值力纳米尺度

许多宏观属性如力学性能

变形性能及耐久性能等

都与材料在微纳尺度下的性能密切相关

1

-

2

0

众所

力学性能定量表征模式

(PeakForce

quantitative

nanoscale

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

PF-QNM

171

0

该模式在获取材料表面高分辨率形貌图像的同时

周知的是

水泥基材料是一个多相

多尺度

复杂的

混合体系

深入的了解水泥基材料在微纳结构下的

各种性能对于从本质上提高和改善水泥混凝土材料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

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测

还可以对测试区域的纳米尺度力学性能进行定量表

征,从而获得材料的表面粘附力

弹性模量

变形和

能量耗散等信息

该方法延续了原子力显微镜的许

多优点

,

如只需要在普通环境下就可以进行测试

试技术和试验手段的制约

研究人员对于水泥基材

料微纳结构下的属性特别是力学性能的了解极为

有限

描速度快,很容易获取纳米尺度的高分辨率图像等

而且

在测试过程中探针和样品的表面都没有损伤

近年来

,

随着现代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

,

材料微

纳结构的力学性能越来越得到重视

相关的领域也

可以进行多次原位测定

该方法虽然问世不久

是已经在微观结构和性能测试中展现出较大的优

17-201

o

本文即采用

PF-QNM

的表征方法,对水泥

不断有所突破

比较突出的是纳米压痕

nanoindentation

技术

早在

20

世纪初期

传统的

压痕技术就已出现⑶

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压痕

净浆和砂浆试样的微结构力学性能进行定量分析测

试研究

方法的相关技术参数就已经可以达到纳米尺度

载达到

nN,

位移达到

0.

1

nm

3

-

5

并且通过荷载位

移曲线获得材料的弹性模量

6

'

71

o

本世纪以来

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1.1

试验材料

米压痕技术开始在水泥基材料领域得到应用

并且

涌现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⑵

但是,不得不看到

对于非均质的水泥基材料而言

纳米压痕技术仍然

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纳米压痕仪器不能够在压痕的

本试验所使用的水泥为纯硅酸盐水泥

28

d

强度达到

43.6

MPa,

初凝时间

209

min,

终凝时间

390

min,

该水泥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如表

1

和表

过程中实时成像

从而导致压痕位置和预设位置有

2

所示

砂子采用标准石英砂

1.2

试样的制备

本试验中净浆试样和砂浆试样的配合比如表

3

所示

材料按比例混合并在搅拌机内搅拌

完毕后

偏差;被测试样在测试过程中表面会被破坏而基本

没法进行二次使用

另外

单点压痕所产生的影响

范围一般在

1

~3

pm

之间^⑷

若采用网格点阵技

术进行测试

选用的网格尺寸间距往往大于

10

161

,

因此压痕点相对于所处的网格而言是否

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也值得怀疑。

2009

美国

Broker

公司推岀了一种新的原子

取适量装入塑封袋中密封并贴上标签

20±

1

的养护箱内养护至

28

d

龄期

到达龄期的试样取

出后用切割机将样品切割至合适大小

然后对样品

进行打磨处理

其程序具体如下

首先依次使用

1

水泥的化学组成

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Portland

cement

SiO

2

wt%

P2O5

Ag

5.05

Fe

2

O

3

CaO

61.98

MgO

1.87

S0

3

4.

80

Na

2

O

0.

66

K

2

0

TiO

2

0.

22

Mn

2

O

3

0.

05

Loss

3.

80

19.40

1.

74

0.

76

0.

13

5

罗晓雷等.基于原子力显微镜

PeakForce

QNM

模式下的水泥基材料微区力学性能研究

161

600#

400#

200#

碳化硅砂纸对样品进行粗磨

主要

1.3

峰值力纳米尺度力学性能定量表征测试的基

目的是使样品上下表面保持平行

并使样品测试表

本原理

面初步平整

然后在自动磨抛机上依次使用

15

6

PF-QNM

的基本原理如图

2

所示

使用一个探

3

1

Jim

Buehler

金刚石抛光膜对试样进行进一步

针来扫描样品的表面

探针由一个针尖和一个弹性

的打磨处理

每一个等级打磨约

5

min,

每打磨完毕

悬臂组成

在扫描管的

Z

方向施加一个远低于

一个等级后

将试样放入丙酮溶液中在超声波清洗

AFM

针尖共振频率的正弦波

一般为

0.

5~2

kHz

,

槽中清洗

3~5min

在打磨的过程中采用光学显微

扫描时在每一个像素点上都作出力的曲线

同时使

镜对打磨表面的划痕进行观测

以确保打磨效果

力曲线的峰值力作为成像的反馈信号

从而获得每

如图

la

所示

样品打磨完毕后

可以在

AFM

一个像素点上针尖与样品相互作用的详细信息

观测其表面的粗糙度

一般净浆试样控制在

200

nm

尖在一个像素点上轻敲样品的表面

这个过程包括

左右

砂浆试样控制在

800

nm

以下即可

如图

lb

进入和撤离两个阶段

如图

2a

所示

首先针尖开

始接近样品表面

A

这时受范德华力的吸引针

2

水泥的矿物组成

尖不断下行并接触到样品表面

B

针尖进一步

Table

2

Mineral

compositions

of

Portland

cement

wt%

C^S

C^S

C^A

C

4

AF

-

下行

分子间引力转变为斥力

,直至达到峰值力

C

55

14

10

5

),

这时样品和悬臂均达到变形的最大值;然后针

尖开始向上抬起

在抬起的过程中

由于再次受到范

3

试验用试样的质量配合比

Table

3

Compositions

of

cement

pastes

and

mortar

sample

德华力的吸引

针尖和样品之间产生粘附力

FadMD

Samples

Cement

pastes

Mortar

摆脱粘附力以后针尖回到初始位置

E

Cement

1

1

2b

红色曲线为进入过程,蓝色曲线为撤

Water

0.4

0.4

离过程

材料的杨氏模量由撤离曲线根据

Sand

-

2.

75

Derjaguin-Muller-Toropov

DMT

模型⑴

计算获得

根据这个模型可以由如下方程进行描述

(a)

Optical

microscopy

observation

(b)

AFM

observation

1

试样打磨后表面粗糙度的观测

Fig.

1

Observation

of

the

roughness

of

ground

sample

surface

2

PF-QNM

的原理示意图

[,7

'

21]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PF-QNM

technology

162

科技通报

35

F

ts

=

E

*

*

(d

-

do)'

+

F,

uih

其中

几十

为针尖峰值力

E

*

为约化弹性

模量

R

为针尖的曲率半径

d

为扫描管位移

d

0

悬臂变形

所以

d-d

为样品的变形

材料的杨氏

模量可以由下式求得

*

E

=

[

1

_

J

_

]

_

E,

E,,

p

其中

分别为试样和针尖的泊松比

E,

和位

分别为试样和针尖的弹性模量

根据现有的

经验

试样的泊松比可设置为

0.

3

粘附力

是由不同类分子间引力造成的两类物

质间的粘结作用

在图

2b

中,撤离曲线的最低点对

应的值与基线(水平虚线)之差即为样品的表面粘

附力

表示针尖从样品表面剥离所需要的作用

力⑺]

另外

,根据进入曲线和撤出曲线所包围的面

可以求得循环过程中的能量耗散

;

根据位移可以

求得样品的变形

1.4

试验参数及操作

本试验所使用的仪器为美国

Bruker

公司生产

Dimension

ICON

原子力显微镜

使用的探针为

Bruker

公司产

RTESP-525

材质为

Si,

悬臂名义

弹性模量

(

nominal

spring

constant

)

400

N/m,

针尖

高度

10~

15

p,m

曲率半径

(tip

radius)

8

nm

0

试验中首先使用蓝宝石标准试样对探针的偏转

系数进行校准

然后在系统内对针尖的曲率半径和

悬臂的弹性系数进行校准

所有的校准结束以后,

进入扫描成像模式

设置扫描分辨率为

256x256,

描频率为

0.5

Hz,

然后设置扫描区域的大小

即可

得到针尖-样品相互力的绝对值作为反馈信号的各

种图像

2

结果与讨论

2.1

水泥净浆试样的

PF-QNM

成像及其力学性能

分析

2.

1.

1

水泥净浆试样的

PF-QNM

成像

由水泥化学可知

[2<25]

,硬化以后的水泥浆体主

要由

C-S-H

凝胶

氢氧化钙和未水化水泥颗粒组成

由于

C-S-H

凝胶是水化产物的主要部分

为水泥石

强度的主要来源

因此也是本试验中测试的主要对

AFM

中通过光学显微系统对试样表面的扫

描区域进行选定

由于未水化水泥颗粒的硬度要远

远大于

C-S-H

凝胶

因此在选择的过程中应尽量避

免未水化水泥颗粒存在的区域

以保证测试结果的

稳定

设定测试区域的大小为

10x10

m

后即可开

始扫描

扫描像素为

256x256,

即共有

65536

个像

素点

而每个像素点系统都会得到对应的相关信息

PF-QNM

的模式下共有

8

个工作通道

分别

Height

.

DMT

Modulus.

Log

DMT

Modulus.

Adhesion

N

PeakForce

Error

Deformation

Dissipation

o

其中

比较有价值的信息在图

3

中给

3a

表征样品的表面形貌

3b

为表面的

3D

形貌

从这两张图中一方面可以获得材料表面的高

分辨率图像

另一方面也可以观测到材料表面的粗

糙度为

208

nm

这些工作过去我们往往只是在轻

敲模式

(

Tapping

Mode)

或接触模式

(

Contact

Mode)

中来完成

由此

可以认为

PF-QNM

模式在获得大

量力学

变形

能量耗散等信息的同时

仍然可以得

到材料的表面形貌信息

因此它的工作效率应该是

优于轻敲模式或接触模式的。

3c

为材料的杨氏

模量分布图,杨氏模量是材料的重要属性

对于它的

具体分布和统计将在下文中详细展开

3

d

为材

料的粘附力分布图

,

PF-QNM

模式的出现第一次实

现了材料在纳米尺度上粘附力的测量

3e

为材

料的变形分布图

3f

为材料的能量耗散分布图

2.1.2

水泥净浆微区杨氏模量分析

4

为水泥净浆试样在

10x

10

pm

的区域范围

内进行扫描所获得的杨氏模量分布信息

4a

杨氏模量在

10x10

|±m

范围内的成像信息,从图中

可以看到

,虽然水泥基材料在宏观上表现为某一个

力学性能值

但是在微纳结构上几乎每一个像素点

或者每一帧画面都会因其物质结构的不同而有所不

4b

为被测试样杨氏模量数值的分布图

图中

一个点代表画面中一帧的平均值

而一帧包含

256

个具体的数值

在图中一共有

256

帧的数值

对图

中的数值进行统计后如图

4c

所示

在图

4c

中我们

可以看到

虽然水泥浆体微纳结构下杨氏模量的数

值杂乱

但却呈现明显的正态分布

通过统计分析

可知杨氏模量的平均值为

24.

10

GPa

(标准差为

3.

35),

目前大部分的文献都显示水泥硬化浆体中

C-S-H

凝胶体的杨氏模量在

20-30

GPa

™]

,

因此我们认为这个测试结果基本是可靠的

5

为水泥净浆试样在

20x20

Jim

区域内的杨

氏模量分布信息

统计分析显示

数值基本呈现正

态分布

杨氏模量的平均值为

24.

3

GPa,

与上文的

数据非常接近

但是标准差为

5.

17,

数值的离散性

在增加

因此

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测试区域的增大,

5

罗晓雷等.基于原子力显微镜

PeakForce

QNM

模式下的水泥基材料微区力学性能研究

163

0.0

1

Senaer

lOOon

(a)

Height(b)

3D

Topography

(c)

DMT

Modulus

7

DwMttn

WOirt

?E35keV

(d)

Adhesion

(e)

Deformation

(f)

Dissipation

3

水泥净浆试样峰值力轻敲模式成像图

Fig.3

The

result

of

the

peak-force

tapp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of

cement

pastes

40

35

30

Modulus

80

6

50

40

30

2

(edo)

sn

npow

5

2

20

5

l

u

n

o

u

W

Distance

(|im)

(a)

Mapping

(b)

Distribution

(c)

Statistic

4

10

问尺度下水泥净浆试样弹性模量分析

Fig.

4

Analysis

of

Young's

modulus

of

cement

pastes

in

10

|im

45

40

35

(

e

d

o

)

s

n

l

n

p

o

s

25

20

15

0

30

(a)

Mapping

(b)

Distribution

(c)

Statistic

5

20

n

尺度下水泥净浆试样弹性模量分析

Fig.

5

Analysis

of

Young's

modulus

of

cement

pastes

in

20

pini

材料的复杂性和各向异性都在增加

虽然总体的平

果趋于不稳定

因此

在微区力学性能的测试中

均值仍然比较接近

但是数值的离散性增加,测试结

于测试范围的控制大致有如下结论:首先

测试的范

164

科技通报

35

围不能太小

虽然原子力显微镜很容易就可以达到

因此

控制砂浆试样表面的粗糙度对试验的测试结

纳米尺度

但是过小的测试范围对于水泥基材料而

言没有意义

其次

测试的范围也不宜过大,大范围

果极为重要

另外

不论是从材料的杨氏模量

粘附

力和变形等各方面来看

砂子相和水泥相都有着极

的测试所得到的结果很不稳定

而且对仪器的探针

也是一个考验

所以建议一般情况下将测试范围控

为明显的区别

这为我们研究水泥基材料的界面提

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制在

10-30

m

为宜

2.

2

水泥砂浆试样界面区域的

PF-QNM

成像及其

力学性能分析

2.

2.2

水泥砂浆试样界面区域的杨氏模量分析

水泥砂浆界面处的杨氏模量测试结果及分布如

7

所示

7a

为杨氏模量的图像分布

调整原始

2.

2.

1

水泥砂浆试样界面区域的

PF-QNM

成像

图像中的数据尺度和颜色显示

可以更加清晰的显

示材料界面两边的情况

由于砂浆中骨料和浆体的

制备了水泥砂浆试样

并对试样中砂子和水泥

浆体的界面进行了表征和测定

关于界面区域的确

定,一般可先在光学显微系统下确定大致区域

然后

硬度相差很大

因此界面两边的杨氏模量差异明显

7b

为杨氏模量数据在与界面垂直方向上的数据

分布图

其中

0~27

pm

处为骨料区域

杨氏模量的

值基本稳定在

HO

GPa,

这个值与从纳米压痕试验

通过初步扫描观测图像中的高度差

一般如出现非

常明显的高度差则该区域即为界面区

测定成像结

果如图

6

所示

图像中左边的相为砂子

,右边的相为

中测得的数据基本一致

;33~50

*

m

处为水泥浆体

水泥浆体,扫描的范围为

50x50

|xm

。砂浆试样的表

面粗糙度达到

770

nm,

明显高于水泥净浆试样

区域

该区域的组成复杂

包含

C-S-H

凝胶

氢氧化

钙及未水化颗粒等

而上述各相的杨氏模量都不一

样,所以该区域总体的杨氏模量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是由于砂浆试样中砂子和水泥浆体的硬度差别较

大,所以在打磨的过程中

水泥相容易被磨掉而砂子

基本在

20~40

GPa

之间

介于两者之间的区域属于

界面区域

界面区域的杨氏模量值比较复杂

,离散性

也很大

有时候大于砂浆的平均值

这可能是由于界

相不容易被磨去

所以一般情况下砂子的表面会高

于水泥浆体的表面

因为这种高差往往很难避免所

以导致砂浆试样的表面粗糙度要大于水泥净浆试

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高差如果太大

会导致

面区氢氧化钙富集造成的

但有时候也会测到非常

小的值

这很有可能是由于界面的裂缝造成的

过多次的测试和观察

砂浆的界面大致维持在

6~12

AFM

的探针无法同时测量两个相而导致出错报警

(a)

Height

(b)

3D

Topography

(c)

DMT

Modulus

(d)

Adhesion

(e)

Deformation

(f)

Dissipation

6

水泥砂浆试样中界面的峰值力轻敲模式成像图

Fig.6

The

result

of

the

peak-force

tapp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of

Interface

in

mortar

sample

5

罗晓雷等.基于原子力显微镜

PeakForce

QNM

模式下的水泥基材料微区力学性能研究

165

Distance

(pm)

(a)

Modulus

mapping

(b)

Data

distribution

7

水泥砂浆界面的杨氏模量分析

Fig.7

Analysis

of

Young's

modulus

of

interface

in

mortar

sample

|im

之间

in

concrete

-

a

review

[

J

]

.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0,

24(

11)

2060-2071.

3

结论

[3

]

Bharat

Bhushan.

Handbook

of

micro/nano

tribology

[M].

CRC

press,

1998:

本文通过

PF-QNM

模式对水泥净浆和砂浆进

[4

]

JB

Pethicai

,

R

Hutchings,

Wi

C

Oliver.

Hardness

行了测试

期主要结论如下

measurement

at

penetration

depths

as

small

as

20

nm

[

J]

.

Philosophical

Magazine

A

,

1983

,

48

(

4

)

593

(

1

)

PF-QNM

对于表征水泥基材料微纳结构下

-606.

的力学性能具有良好的效果。它对测试的环境要求

[5

]

Warren

Carl

Oliver

,

George

Mathews

Pharr.

An

不高

在测试的时候对材料的表面没有损伤,可以很

improved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hardness

and

elastic

容易的获取高分辨率图像并进行统计分析

测试的

modulus

using

load

and

displacement

sensing

结果来源于面扫描而获得的大量数据

结果的可靠

indentation

experiments

[

J

]

.

Journal

of

materials

性大大增强

上述这些情况都优于纳米压痕的测试

research,

1992,

7(06)

1564-1583.

方法

唯一比较困难的方面是该测试对于试样表面

[6

]

SI

Bulychev

,

VP

Alekhin,

MH

Shorshorov

,

et

al.

的平整度要求较高

但是纳米压痕技术也有同样的

Determining

Young

'

s

modulus

from

the

indentor

问题

penetration

diagram

[

J

[

.

Ind.

Lab.

,

1975

,

41

(

9

)

1409-1412.

(2)

PF-QNM

模式也优于

AFM

一般的成像模

[7

]

Xiaodong

Li

,

Bharat

Bhushan.

A

review

of

AFM

普通的接触模式或轻敲模式下,只能获

nano

indentation

continuous

stiffness

measurement

得材料表面的形貌信息

但是

PF-QNM

不仅能够获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s

[

J

J

.

Materials

得形貌信息

还可以同时获取杨氏模量

粘附力

、变

characterization

,

2002

,

48(

1

)

11-36.

能量耗散等信息

研究效率显然优于前者

[8

]

Karine

Velez,

Sandrine

Maximilien

,

Denis

Damidot

,

et

(3)

试验结果显示

,

PF-QNM

不仅可以测试水泥

al.

Determination

by

nanoindentation

of

elastic

modulus

浆体的力学性能

也能够对材料的界面区域进行研

and

hardness

of

pure

constituents

of

Portland

cement

包括界面区域力学性能的变化

界面区域的范围

clinker

[

J

]

.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

2001

,

31

在测试的过程中

需注意的是测试范围大小的

(4)

:

555-561.

设定

测试范围如太小

,

则不具有代表性

,

测试范围

[9

]

G

Constantinides

,

F-J

Ulm,

K

Van

Vliet.

On

the

use

of

nanoindentation

for

cementitious

materials

[

J

j

.

Materials

太大

则测试结果缺乏稳定性

建议的测试范围是

and

Structures,

2003

,

36(3)

:

191

-196.

10

30

|xm

o

[10]

Georgios

Constantinides

,

Franz-Josef

Ulm.

The

effect

of

two

types

of

CSH

on

the

elasticity

of

cement-based

参考文献

materials

:

Results

from

nanoindentation

and

[1

]

赵素晶

孙伟.纳米压痕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与研

micromechanical

modeling

[

J

]

.

Cement

and

concrete

究进展

[J].

硅酸盐学报

2011,

39(

1)

164-176.

research,

2004,

34(

1)

67-80.

I

2

]

Florence

Sanchez

,

Konstantin

Sobolev.

Nanotechnology

[11]

Paramita

Mondal

,

Surendra

P

Shah

,

Laurence

Marks.

A

166

科技通报

35

reliable

technique

to

determine

the

loc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at

the

nanoscale

for

cementitious

materials

[

J]

.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

2007

,

37

(

10

)

1440-1444.

[12]

Mahalia

Miller,

Christopher

Bobko

,

Matthieu

Vandamme,

et

al.

Surface

roughness

criteria

for

cement

paste

nanoindentation

[

J

]

.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08,

38(4)

:

467-476.

[13]

Franz-Josef

Ulm

,

Matthieu

Vandamme,

Hamlin

M

Jennings

,

et

al.

Does

microstructure

matter

for

statistical

nanoindentation

techniques?

L

J

.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

,

2010,

32( 1)

:

92-99.

[14]

Pavel

Trtik

,

Beat

Miinch,

Pietro

Lura.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tatistical

nanoindentation

on

model

materials

and

hardened

cement

pastes

based

on

virtual

experiments

[

j

j

.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

,

2009,

31(10)

:

705-714.

[15]

Jeffrey

J

Chen

,

Luca

Sorelli

,

Matthieu

Vandamme

,

et

al.

A

Coupled

Nanoindentation/SEM

-

EDS

Study

on

Low

Water/Cement

Ratio

Portland

Cement

Paste

:

Evidence

for

C-S-H/Ca

(

OH

)

2

Nanocomposites

[

J

]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

2010,

93

(5)

1484-1493.

[16]

Xiao

Hui

Wang,

Stefan

Jacobsen

,

Jian

Ying

He

,

et

al.

Application

of

nanoindentalion

testing

to

study

of

the

in

terfacial

tran

sition

zone

in

steel

fiber

reinforced

mortar

[

J

J

.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

2009

,

39

(

8

)

701-715.

17]

Bede

Pittenger,

Natalia

Erina,

Chanm

in

Su.

Quan

titative

mechanical

property

mapping

at

the

nanoscale

with

PeakForce

QNM

J

.

Application

Note

Veeco

Instruments

Inc,

2010.

[18]

Kim

Sweers

,

Kees

van

der

Werf,

Martin

Bennink

,

et

al.

Nan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synuclein

amyloid

fibrils

:

a

comparative

study

by

nanoindentation

,

harmonic

force

microscopy

,

and

Peakforce

QNM

[

J

.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

2011

,

6(1)

1-10.

19

Maxim

E

Dokukin

,

Igor

Sokolov.

Quantitative

mapping

of

the

elastic

modulus

of

soft

materials

with

HarmoniX

and

PeakForce

QNM

AFM

modes

[

J

]

.

Langmuir,

2012

,

28(46)

16060-16071.

[20]

Pavel

Trtik

,

Josef

Kaufmann

,

Udo

Volz.

On

the

use

of

peak-force

tapp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for

quantification

of

the

local

elastic

modulus

in

hardened

cement

paste

J

j

.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

2012,

42(1)

215-221.

[21

]

Celine

Heu

,

Alexandre

Berquand

,

Celine

Elie-Caille

,

et

al.

Glyphosate-induced

stiffening

of

HaCaT

keratinocytes

,

a

peak

force

tapping

study

on

living

cells

[

J

]

.

Journal

of

structural

biology

,

2012,

178(

1

)

1

-7.

[22]

Boris

V

Derjaguin

,

Vladimir

M

Muller,

Yu

P

Toporov.

Effect

of

contact

deformations

on

the

adhesion

of

particles

[

J

]

.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

1975,

53(2)

:

314-326.

[23]

汪颖.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单片层氧化石墨烯及其

还原态材料的电学和力学性质研究

[D].

2015.

[24

H.F.

W.

Taylor.

Cement

Chemistry

(

2nd

edition

)

[

M

]

.

Thomas

Telford

,

1997

:

[25]

Peter

Hewlett.

Lea

z

s

Chemistry

of

Cement

and

Concrete

[M].

Butterworth-Heinemann

Ltd

,

2003

:

[26]

Georgios

Constantinides,

Franz-Josef

Ulm.

The

nanogranular

nature

of

C

-

S

-

H

[

J

]

.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

2007

,

55

(

1

)

64

-90.

[27]

Matthew

J

Dejong,

Franz-Josef

Ulm.

The

nanogranular

behavior

of

CSH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

up

to

700

C)

[J]

.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

2007

,

37

(

1

)

1

-12.

[28]

Wenzhong

Zhu,

John

J

Hughes

,

Nenad

Bicanic

,

et

al.

Nanoindentation

mapping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ement

paste

and

natural

rocks

[

J

]

.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

2007

,

58(

11

)

:

1189-1198.

[29]

Wengui

Li

,

Jianzhuang

Xiao,

Shiho

Kawashima

,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Quantitative

Nan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ement

Paste

|

J

.

AC1

Materials

Journal,

2015

,

112(

2)

.

2024年5月13日发(作者:郦晓莉)

35

卷第

5

科技通报

Vol.35

No.5

2019

5

BULLETI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y

2019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

PeakForce

QNM

模式下的水泥

基材料微区力学性能研究

罗晓雷

施韬

*

*

顾元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杭州

310023)

摘要:基于原子力显微镜中峰值力纳米尺度力学性能定量表征模式,对水泥净浆和砂浆等材料在微区的力学性

能进行了分析测试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PF-QNM

对于表征水泥基材料微纳结构下的力学性能具有良好的效果

对测试的环境要求不高

在测试的时候对材料的表面没有损伤

可以很容易的获取高分辨率图像并进行统计分析

测试的结果来源于面扫描而获得的大量数据

结果的可靠性大大增强

上述这些情况都优于纳米压痕的测试方

唯一比较困难的方面是该测试对于试样表面的平整度要求较高

但是纳米压痕技术也有同样的问题

PF-

QNM

模式也优于

AFM

般的成像模式

AFM

普通的接触模式或轻敲模式下

只能获得材料表面的形貌信息

但是PF-QNM

不仅能够获得形貌信息

还可以同时获取杨氏模量

粘附力

变形

能量耗散等信息

研究效率显然优

于前者

验结果显示

,PF-QNM

不仅可以测试水泥浆体的力学性能

也能够对材料的界面区域进行研究

包括界面

区域力学性能的变化

界面区域的范围等

在测试的过程中,需注意的是测试范围大小的设定

测试范围如太小

则不具有代表性,测试范围太大

则测试结果缺乏稳定性

建议的测试范围是

10~30

m

关键词

PeakForce

QNM

原子力显微镜

水泥;砂浆

;杨氏模量

界面

微纳结构

中图分类号:

TU502

B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119(2019)05-0159-08

D01

10.

13774/.2O19.

05.

031

Research

on

Loc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Based

on

PeakForce

QNM

Mode

Luo

Xiaolei

,

Shi

Tao

*

,

Gu

Yuan

(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Hangzhou

310023

,

China)

Abstract

:

In

this

paper

,

the

cement

paste

and

the

mortar

were

tested

using

the

PF-QNM

technique

an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

The

PF-QNM

technique

is

very

powerful

to

characteriz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icro-

and

nanostructures

in

the

cement-based

materials.

It

doesn't

have

strict

requirements

for

test

environment

and

it

does

not

damage

the

surface

of

the

material.

High-resolution

images

can

be

obtained

very

easily

,

and

they

can

b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The

only

difficult

aspect

is

that

the

PF-QNM

technique

has

a

high

requirement

for

the

surface

flatness

of

the

specimen

,

but

nanoindentation

also

has

the

same

problem.

PF-QNM

methodology

is

also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AFM

imaging

method.

The

conventional

contacting or

tapping

mode

of

AFM

can

only

g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material

,

while

with

PF

QNM,

Young's

modulus

,

adhesion

force

,

deformation

and

energy

diffusion

收稿日期

:2018-06-2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51778582

51879235)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2017YFC0804809)

作者简介:罗晓雷

(

1999-),

男,

江西吉安人

本科生

主要从事新型建筑材料研究

*

通信作者:施韬

(

1979-

)

男,

浙江杭州人

博士

副教授

博导

主要从事纳米改性水泥基材料研究

160

科技通报

35

can

be

obtained

,

in

addition

to

topography

information.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PF-QNM

analysis

can

test

not

onl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ement

paste

,

but

also

investigate

the

interfacial

regions

in

the

cement-based

material

,

including

the

variation

i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interface

regions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interfacial

regions.

During

the

test

,

care

must

be

taken

to

choose

the

size

of

test

area

indeed

,

a

test

area

too

small

is

not

representative

but

too

large

leads

to

lack

of

stability.

The

recommended

side

is

a

square

with

a

length

of

in

the

range

10-30

(

jim.

Keywords

:

PeakForce

QNM

AFM

cement

mortar

young

'

s

modulus

;

interface

micro-

and

nanostructure

现代水泥混凝土科学一般认为

水泥基材料的

力显微镜

AFM

成像模式

称之为峰值力纳米尺度

许多宏观属性如力学性能

变形性能及耐久性能等

都与材料在微纳尺度下的性能密切相关

1

-

2

0

众所

力学性能定量表征模式

(PeakForce

quantitative

nanoscale

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

PF-QNM

171

0

该模式在获取材料表面高分辨率形貌图像的同时

周知的是

水泥基材料是一个多相

多尺度

复杂的

混合体系

深入的了解水泥基材料在微纳结构下的

各种性能对于从本质上提高和改善水泥混凝土材料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

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测

还可以对测试区域的纳米尺度力学性能进行定量表

征,从而获得材料的表面粘附力

弹性模量

变形和

能量耗散等信息

该方法延续了原子力显微镜的许

多优点

,

如只需要在普通环境下就可以进行测试

试技术和试验手段的制约

研究人员对于水泥基材

料微纳结构下的属性特别是力学性能的了解极为

有限

描速度快,很容易获取纳米尺度的高分辨率图像等

而且

在测试过程中探针和样品的表面都没有损伤

近年来

,

随着现代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

,

材料微

纳结构的力学性能越来越得到重视

相关的领域也

可以进行多次原位测定

该方法虽然问世不久

是已经在微观结构和性能测试中展现出较大的优

17-201

o

本文即采用

PF-QNM

的表征方法,对水泥

不断有所突破

比较突出的是纳米压痕

nanoindentation

技术

早在

20

世纪初期

传统的

压痕技术就已出现⑶

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压痕

净浆和砂浆试样的微结构力学性能进行定量分析测

试研究

方法的相关技术参数就已经可以达到纳米尺度

载达到

nN,

位移达到

0.

1

nm

3

-

5

并且通过荷载位

移曲线获得材料的弹性模量

6

'

71

o

本世纪以来

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1.1

试验材料

米压痕技术开始在水泥基材料领域得到应用

并且

涌现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⑵

但是,不得不看到

对于非均质的水泥基材料而言

纳米压痕技术仍然

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纳米压痕仪器不能够在压痕的

本试验所使用的水泥为纯硅酸盐水泥

28

d

强度达到

43.6

MPa,

初凝时间

209

min,

终凝时间

390

min,

该水泥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如表

1

和表

过程中实时成像

从而导致压痕位置和预设位置有

2

所示

砂子采用标准石英砂

1.2

试样的制备

本试验中净浆试样和砂浆试样的配合比如表

3

所示

材料按比例混合并在搅拌机内搅拌

完毕后

偏差;被测试样在测试过程中表面会被破坏而基本

没法进行二次使用

另外

单点压痕所产生的影响

范围一般在

1

~3

pm

之间^⑷

若采用网格点阵技

术进行测试

选用的网格尺寸间距往往大于

10

161

,

因此压痕点相对于所处的网格而言是否

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也值得怀疑。

2009

美国

Broker

公司推岀了一种新的原子

取适量装入塑封袋中密封并贴上标签

20±

1

的养护箱内养护至

28

d

龄期

到达龄期的试样取

出后用切割机将样品切割至合适大小

然后对样品

进行打磨处理

其程序具体如下

首先依次使用

1

水泥的化学组成

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Portland

cement

SiO

2

wt%

P2O5

Ag

5.05

Fe

2

O

3

CaO

61.98

MgO

1.87

S0

3

4.

80

Na

2

O

0.

66

K

2

0

TiO

2

0.

22

Mn

2

O

3

0.

05

Loss

3.

80

19.40

1.

74

0.

76

0.

13

5

罗晓雷等.基于原子力显微镜

PeakForce

QNM

模式下的水泥基材料微区力学性能研究

161

600#

400#

200#

碳化硅砂纸对样品进行粗磨

主要

1.3

峰值力纳米尺度力学性能定量表征测试的基

目的是使样品上下表面保持平行

并使样品测试表

本原理

面初步平整

然后在自动磨抛机上依次使用

15

6

PF-QNM

的基本原理如图

2

所示

使用一个探

3

1

Jim

Buehler

金刚石抛光膜对试样进行进一步

针来扫描样品的表面

探针由一个针尖和一个弹性

的打磨处理

每一个等级打磨约

5

min,

每打磨完毕

悬臂组成

在扫描管的

Z

方向施加一个远低于

一个等级后

将试样放入丙酮溶液中在超声波清洗

AFM

针尖共振频率的正弦波

一般为

0.

5~2

kHz

,

槽中清洗

3~5min

在打磨的过程中采用光学显微

扫描时在每一个像素点上都作出力的曲线

同时使

镜对打磨表面的划痕进行观测

以确保打磨效果

力曲线的峰值力作为成像的反馈信号

从而获得每

如图

la

所示

样品打磨完毕后

可以在

AFM

一个像素点上针尖与样品相互作用的详细信息

观测其表面的粗糙度

一般净浆试样控制在

200

nm

尖在一个像素点上轻敲样品的表面

这个过程包括

左右

砂浆试样控制在

800

nm

以下即可

如图

lb

进入和撤离两个阶段

如图

2a

所示

首先针尖开

始接近样品表面

A

这时受范德华力的吸引针

2

水泥的矿物组成

尖不断下行并接触到样品表面

B

针尖进一步

Table

2

Mineral

compositions

of

Portland

cement

wt%

C^S

C^S

C^A

C

4

AF

-

下行

分子间引力转变为斥力

,直至达到峰值力

C

55

14

10

5

),

这时样品和悬臂均达到变形的最大值;然后针

尖开始向上抬起

在抬起的过程中

由于再次受到范

3

试验用试样的质量配合比

Table

3

Compositions

of

cement

pastes

and

mortar

sample

德华力的吸引

针尖和样品之间产生粘附力

FadMD

Samples

Cement

pastes

Mortar

摆脱粘附力以后针尖回到初始位置

E

Cement

1

1

2b

红色曲线为进入过程,蓝色曲线为撤

Water

0.4

0.4

离过程

材料的杨氏模量由撤离曲线根据

Sand

-

2.

75

Derjaguin-Muller-Toropov

DMT

模型⑴

计算获得

根据这个模型可以由如下方程进行描述

(a)

Optical

microscopy

observation

(b)

AFM

observation

1

试样打磨后表面粗糙度的观测

Fig.

1

Observation

of

the

roughness

of

ground

sample

surface

2

PF-QNM

的原理示意图

[,7

'

21]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PF-QNM

technology

162

科技通报

35

F

ts

=

E

*

*

(d

-

do)'

+

F,

uih

其中

几十

为针尖峰值力

E

*

为约化弹性

模量

R

为针尖的曲率半径

d

为扫描管位移

d

0

悬臂变形

所以

d-d

为样品的变形

材料的杨氏

模量可以由下式求得

*

E

=

[

1

_

J

_

]

_

E,

E,,

p

其中

分别为试样和针尖的泊松比

E,

和位

分别为试样和针尖的弹性模量

根据现有的

经验

试样的泊松比可设置为

0.

3

粘附力

是由不同类分子间引力造成的两类物

质间的粘结作用

在图

2b

中,撤离曲线的最低点对

应的值与基线(水平虚线)之差即为样品的表面粘

附力

表示针尖从样品表面剥离所需要的作用

力⑺]

另外

,根据进入曲线和撤出曲线所包围的面

可以求得循环过程中的能量耗散

;

根据位移可以

求得样品的变形

1.4

试验参数及操作

本试验所使用的仪器为美国

Bruker

公司生产

Dimension

ICON

原子力显微镜

使用的探针为

Bruker

公司产

RTESP-525

材质为

Si,

悬臂名义

弹性模量

(

nominal

spring

constant

)

400

N/m,

针尖

高度

10~

15

p,m

曲率半径

(tip

radius)

8

nm

0

试验中首先使用蓝宝石标准试样对探针的偏转

系数进行校准

然后在系统内对针尖的曲率半径和

悬臂的弹性系数进行校准

所有的校准结束以后,

进入扫描成像模式

设置扫描分辨率为

256x256,

描频率为

0.5

Hz,

然后设置扫描区域的大小

即可

得到针尖-样品相互力的绝对值作为反馈信号的各

种图像

2

结果与讨论

2.1

水泥净浆试样的

PF-QNM

成像及其力学性能

分析

2.

1.

1

水泥净浆试样的

PF-QNM

成像

由水泥化学可知

[2<25]

,硬化以后的水泥浆体主

要由

C-S-H

凝胶

氢氧化钙和未水化水泥颗粒组成

由于

C-S-H

凝胶是水化产物的主要部分

为水泥石

强度的主要来源

因此也是本试验中测试的主要对

AFM

中通过光学显微系统对试样表面的扫

描区域进行选定

由于未水化水泥颗粒的硬度要远

远大于

C-S-H

凝胶

因此在选择的过程中应尽量避

免未水化水泥颗粒存在的区域

以保证测试结果的

稳定

设定测试区域的大小为

10x10

m

后即可开

始扫描

扫描像素为

256x256,

即共有

65536

个像

素点

而每个像素点系统都会得到对应的相关信息

PF-QNM

的模式下共有

8

个工作通道

分别

Height

.

DMT

Modulus.

Log

DMT

Modulus.

Adhesion

N

PeakForce

Error

Deformation

Dissipation

o

其中

比较有价值的信息在图

3

中给

3a

表征样品的表面形貌

3b

为表面的

3D

形貌

从这两张图中一方面可以获得材料表面的高

分辨率图像

另一方面也可以观测到材料表面的粗

糙度为

208

nm

这些工作过去我们往往只是在轻

敲模式

(

Tapping

Mode)

或接触模式

(

Contact

Mode)

中来完成

由此

可以认为

PF-QNM

模式在获得大

量力学

变形

能量耗散等信息的同时

仍然可以得

到材料的表面形貌信息

因此它的工作效率应该是

优于轻敲模式或接触模式的。

3c

为材料的杨氏

模量分布图,杨氏模量是材料的重要属性

对于它的

具体分布和统计将在下文中详细展开

3

d

为材

料的粘附力分布图

,

PF-QNM

模式的出现第一次实

现了材料在纳米尺度上粘附力的测量

3e

为材

料的变形分布图

3f

为材料的能量耗散分布图

2.1.2

水泥净浆微区杨氏模量分析

4

为水泥净浆试样在

10x

10

pm

的区域范围

内进行扫描所获得的杨氏模量分布信息

4a

杨氏模量在

10x10

|±m

范围内的成像信息,从图中

可以看到

,虽然水泥基材料在宏观上表现为某一个

力学性能值

但是在微纳结构上几乎每一个像素点

或者每一帧画面都会因其物质结构的不同而有所不

4b

为被测试样杨氏模量数值的分布图

图中

一个点代表画面中一帧的平均值

而一帧包含

256

个具体的数值

在图中一共有

256

帧的数值

对图

中的数值进行统计后如图

4c

所示

在图

4c

中我们

可以看到

虽然水泥浆体微纳结构下杨氏模量的数

值杂乱

但却呈现明显的正态分布

通过统计分析

可知杨氏模量的平均值为

24.

10

GPa

(标准差为

3.

35),

目前大部分的文献都显示水泥硬化浆体中

C-S-H

凝胶体的杨氏模量在

20-30

GPa

™]

,

因此我们认为这个测试结果基本是可靠的

5

为水泥净浆试样在

20x20

Jim

区域内的杨

氏模量分布信息

统计分析显示

数值基本呈现正

态分布

杨氏模量的平均值为

24.

3

GPa,

与上文的

数据非常接近

但是标准差为

5.

17,

数值的离散性

在增加

因此

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测试区域的增大,

5

罗晓雷等.基于原子力显微镜

PeakForce

QNM

模式下的水泥基材料微区力学性能研究

163

0.0

1

Senaer

lOOon

(a)

Height(b)

3D

Topography

(c)

DMT

Modulus

7

DwMttn

WOirt

?E35keV

(d)

Adhesion

(e)

Deformation

(f)

Dissipation

3

水泥净浆试样峰值力轻敲模式成像图

Fig.3

The

result

of

the

peak-force

tapp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of

cement

pastes

40

35

30

Modulus

80

6

50

40

30

2

(edo)

sn

npow

5

2

20

5

l

u

n

o

u

W

Distance

(|im)

(a)

Mapping

(b)

Distribution

(c)

Statistic

4

10

问尺度下水泥净浆试样弹性模量分析

Fig.

4

Analysis

of

Young's

modulus

of

cement

pastes

in

10

|im

45

40

35

(

e

d

o

)

s

n

l

n

p

o

s

25

20

15

0

30

(a)

Mapping

(b)

Distribution

(c)

Statistic

5

20

n

尺度下水泥净浆试样弹性模量分析

Fig.

5

Analysis

of

Young's

modulus

of

cement

pastes

in

20

pini

材料的复杂性和各向异性都在增加

虽然总体的平

果趋于不稳定

因此

在微区力学性能的测试中

均值仍然比较接近

但是数值的离散性增加,测试结

于测试范围的控制大致有如下结论:首先

测试的范

164

科技通报

35

围不能太小

虽然原子力显微镜很容易就可以达到

因此

控制砂浆试样表面的粗糙度对试验的测试结

纳米尺度

但是过小的测试范围对于水泥基材料而

言没有意义

其次

测试的范围也不宜过大,大范围

果极为重要

另外

不论是从材料的杨氏模量

粘附

力和变形等各方面来看

砂子相和水泥相都有着极

的测试所得到的结果很不稳定

而且对仪器的探针

也是一个考验

所以建议一般情况下将测试范围控

为明显的区别

这为我们研究水泥基材料的界面提

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制在

10-30

m

为宜

2.

2

水泥砂浆试样界面区域的

PF-QNM

成像及其

力学性能分析

2.

2.2

水泥砂浆试样界面区域的杨氏模量分析

水泥砂浆界面处的杨氏模量测试结果及分布如

7

所示

7a

为杨氏模量的图像分布

调整原始

2.

2.

1

水泥砂浆试样界面区域的

PF-QNM

成像

图像中的数据尺度和颜色显示

可以更加清晰的显

示材料界面两边的情况

由于砂浆中骨料和浆体的

制备了水泥砂浆试样

并对试样中砂子和水泥

浆体的界面进行了表征和测定

关于界面区域的确

定,一般可先在光学显微系统下确定大致区域

然后

硬度相差很大

因此界面两边的杨氏模量差异明显

7b

为杨氏模量数据在与界面垂直方向上的数据

分布图

其中

0~27

pm

处为骨料区域

杨氏模量的

值基本稳定在

HO

GPa,

这个值与从纳米压痕试验

通过初步扫描观测图像中的高度差

一般如出现非

常明显的高度差则该区域即为界面区

测定成像结

果如图

6

所示

图像中左边的相为砂子

,右边的相为

中测得的数据基本一致

;33~50

*

m

处为水泥浆体

水泥浆体,扫描的范围为

50x50

|xm

。砂浆试样的表

面粗糙度达到

770

nm,

明显高于水泥净浆试样

区域

该区域的组成复杂

包含

C-S-H

凝胶

氢氧化

钙及未水化颗粒等

而上述各相的杨氏模量都不一

样,所以该区域总体的杨氏模量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是由于砂浆试样中砂子和水泥浆体的硬度差别较

大,所以在打磨的过程中

水泥相容易被磨掉而砂子

基本在

20~40

GPa

之间

介于两者之间的区域属于

界面区域

界面区域的杨氏模量值比较复杂

,离散性

也很大

有时候大于砂浆的平均值

这可能是由于界

相不容易被磨去

所以一般情况下砂子的表面会高

于水泥浆体的表面

因为这种高差往往很难避免所

以导致砂浆试样的表面粗糙度要大于水泥净浆试

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高差如果太大

会导致

面区氢氧化钙富集造成的

但有时候也会测到非常

小的值

这很有可能是由于界面的裂缝造成的

过多次的测试和观察

砂浆的界面大致维持在

6~12

AFM

的探针无法同时测量两个相而导致出错报警

(a)

Height

(b)

3D

Topography

(c)

DMT

Modulus

(d)

Adhesion

(e)

Deformation

(f)

Dissipation

6

水泥砂浆试样中界面的峰值力轻敲模式成像图

Fig.6

The

result

of

the

peak-force

tapp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of

Interface

in

mortar

sample

5

罗晓雷等.基于原子力显微镜

PeakForce

QNM

模式下的水泥基材料微区力学性能研究

165

Distance

(pm)

(a)

Modulus

mapping

(b)

Data

distribution

7

水泥砂浆界面的杨氏模量分析

Fig.7

Analysis

of

Young's

modulus

of

interface

in

mortar

sample

|im

之间

in

concrete

-

a

review

[

J

]

.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0,

24(

11)

2060-2071.

3

结论

[3

]

Bharat

Bhushan.

Handbook

of

micro/nano

tribology

[M].

CRC

press,

1998:

本文通过

PF-QNM

模式对水泥净浆和砂浆进

[4

]

JB

Pethicai

,

R

Hutchings,

Wi

C

Oliver.

Hardness

行了测试

期主要结论如下

measurement

at

penetration

depths

as

small

as

20

nm

[

J]

.

Philosophical

Magazine

A

,

1983

,

48

(

4

)

593

(

1

)

PF-QNM

对于表征水泥基材料微纳结构下

-606.

的力学性能具有良好的效果。它对测试的环境要求

[5

]

Warren

Carl

Oliver

,

George

Mathews

Pharr.

An

不高

在测试的时候对材料的表面没有损伤,可以很

improved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hardness

and

elastic

容易的获取高分辨率图像并进行统计分析

测试的

modulus

using

load

and

displacement

sensing

结果来源于面扫描而获得的大量数据

结果的可靠

indentation

experiments

[

J

]

.

Journal

of

materials

性大大增强

上述这些情况都优于纳米压痕的测试

research,

1992,

7(06)

1564-1583.

方法

唯一比较困难的方面是该测试对于试样表面

[6

]

SI

Bulychev

,

VP

Alekhin,

MH

Shorshorov

,

et

al.

的平整度要求较高

但是纳米压痕技术也有同样的

Determining

Young

'

s

modulus

from

the

indentor

问题

penetration

diagram

[

J

[

.

Ind.

Lab.

,

1975

,

41

(

9

)

1409-1412.

(2)

PF-QNM

模式也优于

AFM

一般的成像模

[7

]

Xiaodong

Li

,

Bharat

Bhushan.

A

review

of

AFM

普通的接触模式或轻敲模式下,只能获

nano

indentation

continuous

stiffness

measurement

得材料表面的形貌信息

但是

PF-QNM

不仅能够获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s

[

J

J

.

Materials

得形貌信息

还可以同时获取杨氏模量

粘附力

、变

characterization

,

2002

,

48(

1

)

11-36.

能量耗散等信息

研究效率显然优于前者

[8

]

Karine

Velez,

Sandrine

Maximilien

,

Denis

Damidot

,

et

(3)

试验结果显示

,

PF-QNM

不仅可以测试水泥

al.

Determination

by

nanoindentation

of

elastic

modulus

浆体的力学性能

也能够对材料的界面区域进行研

and

hardness

of

pure

constituents

of

Portland

cement

包括界面区域力学性能的变化

界面区域的范围

clinker

[

J

]

.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

2001

,

31

在测试的过程中

需注意的是测试范围大小的

(4)

:

555-561.

设定

测试范围如太小

,

则不具有代表性

,

测试范围

[9

]

G

Constantinides

,

F-J

Ulm,

K

Van

Vliet.

On

the

use

of

nanoindentation

for

cementitious

materials

[

J

j

.

Materials

太大

则测试结果缺乏稳定性

建议的测试范围是

and

Structures,

2003

,

36(3)

:

191

-196.

10

30

|xm

o

[10]

Georgios

Constantinides

,

Franz-Josef

Ulm.

The

effect

of

two

types

of

CSH

on

the

elasticity

of

cement-based

参考文献

materials

:

Results

from

nanoindentation

and

[1

]

赵素晶

孙伟.纳米压痕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与研

micromechanical

modeling

[

J

]

.

Cement

and

concrete

究进展

[J].

硅酸盐学报

2011,

39(

1)

164-176.

research,

2004,

34(

1)

67-80.

I

2

]

Florence

Sanchez

,

Konstantin

Sobolev.

Nanotechnology

[11]

Paramita

Mondal

,

Surendra

P

Shah

,

Laurence

Marks.

A

166

科技通报

35

reliable

technique

to

determine

the

loc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at

the

nanoscale

for

cementitious

materials

[

J]

.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

2007

,

37

(

10

)

1440-1444.

[12]

Mahalia

Miller,

Christopher

Bobko

,

Matthieu

Vandamme,

et

al.

Surface

roughness

criteria

for

cement

paste

nanoindentation

[

J

]

.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08,

38(4)

:

467-476.

[13]

Franz-Josef

Ulm

,

Matthieu

Vandamme,

Hamlin

M

Jennings

,

et

al.

Does

microstructure

matter

for

statistical

nanoindentation

techniques?

L

J

.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

,

2010,

32( 1)

:

92-99.

[14]

Pavel

Trtik

,

Beat

Miinch,

Pietro

Lura.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statistical

nanoindentation

on

model

materials

and

hardened

cement

pastes

based

on

virtual

experiments

[

j

j

.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

,

2009,

31(10)

:

705-714.

[15]

Jeffrey

J

Chen

,

Luca

Sorelli

,

Matthieu

Vandamme

,

et

al.

A

Coupled

Nanoindentation/SEM

-

EDS

Study

on

Low

Water/Cement

Ratio

Portland

Cement

Paste

:

Evidence

for

C-S-H/Ca

(

OH

)

2

Nanocomposites

[

J

]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

2010,

93

(5)

1484-1493.

[16]

Xiao

Hui

Wang,

Stefan

Jacobsen

,

Jian

Ying

He

,

et

al.

Application

of

nanoindentalion

testing

to

study

of

the

in

terfacial

tran

sition

zone

in

steel

fiber

reinforced

mortar

[

J

J

.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

2009

,

39

(

8

)

701-715.

17]

Bede

Pittenger,

Natalia

Erina,

Chanm

in

Su.

Quan

titative

mechanical

property

mapping

at

the

nanoscale

with

PeakForce

QNM

J

.

Application

Note

Veeco

Instruments

Inc,

2010.

[18]

Kim

Sweers

,

Kees

van

der

Werf,

Martin

Bennink

,

et

al.

Nan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synuclein

amyloid

fibrils

:

a

comparative

study

by

nanoindentation

,

harmonic

force

microscopy

,

and

Peakforce

QNM

[

J

.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

2011

,

6(1)

1-10.

19

Maxim

E

Dokukin

,

Igor

Sokolov.

Quantitative

mapping

of

the

elastic

modulus

of

soft

materials

with

HarmoniX

and

PeakForce

QNM

AFM

modes

[

J

]

.

Langmuir,

2012

,

28(46)

16060-16071.

[20]

Pavel

Trtik

,

Josef

Kaufmann

,

Udo

Volz.

On

the

use

of

peak-force

tapp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for

quantification

of

the

local

elastic

modulus

in

hardened

cement

paste

J

j

.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

2012,

42(1)

215-221.

[21

]

Celine

Heu

,

Alexandre

Berquand

,

Celine

Elie-Caille

,

et

al.

Glyphosate-induced

stiffening

of

HaCaT

keratinocytes

,

a

peak

force

tapping

study

on

living

cells

[

J

]

.

Journal

of

structural

biology

,

2012,

178(

1

)

1

-7.

[22]

Boris

V

Derjaguin

,

Vladimir

M

Muller,

Yu

P

Toporov.

Effect

of

contact

deformations

on

the

adhesion

of

particles

[

J

]

.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

1975,

53(2)

:

314-326.

[23]

汪颖.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单片层氧化石墨烯及其

还原态材料的电学和力学性质研究

[D].

2015.

[24

H.F.

W.

Taylor.

Cement

Chemistry

(

2nd

edition

)

[

M

]

.

Thomas

Telford

,

1997

:

[25]

Peter

Hewlett.

Lea

z

s

Chemistry

of

Cement

and

Concrete

[M].

Butterworth-Heinemann

Ltd

,

2003

:

[26]

Georgios

Constantinides,

Franz-Josef

Ulm.

The

nanogranular

nature

of

C

-

S

-

H

[

J

]

.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

2007

,

55

(

1

)

64

-90.

[27]

Matthew

J

Dejong,

Franz-Josef

Ulm.

The

nanogranular

behavior

of

CSH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

up

to

700

C)

[J]

.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

2007

,

37

(

1

)

1

-12.

[28]

Wenzhong

Zhu,

John

J

Hughes

,

Nenad

Bicanic

,

et

al.

Nanoindentation

mapping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ement

paste

and

natural

rocks

[

J

]

.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

2007

,

58(

11

)

:

1189-1198.

[29]

Wengui

Li

,

Jianzhuang

Xiao,

Shiho

Kawashima

,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Quantitative

Nan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ement

Paste

|

J

.

AC1

Materials

Journal,

2015

,

112(

2)

.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