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酶标仪

IT圈 admin 47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15日发(作者:委建)

浅谈多功能酶标仪选择的要素

近年来,随着多功能酶标仪在国内各高校实验室逐渐推广开来,多功能酶标仪品牌和型

号也逐渐多了起来,乱花渐欲迷人眼。除了三大传统优势品牌PE、MD和TECAN,还出现

了众多后来者插足此市场,如收购了芬兰雷勃的Thermo、从发光起家的Berthold、针对

药筛领域的BMG以及新兴的BioTek等品牌。各品牌都有各自的一个甚至多个系列产品线,

特性各不相同,选购时各种技术参数、技术指标令人眼花缭乱。

本文尝试从用户实际使用的角度,探讨应该如何看待花样繁多的参数特性,希望能帮

助大家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多功能酶标仪。

1.滤片Vs光栅

多功能酶标仪的分类方法众多,但最简单的莫过于用他们的滤光方式来作分界线。

一般来说,酶标仪可以分为滤光片型和光栅型两大类。当然也有一些型号,例如

Synergy4和EnVision等在一台机器里面同时装上了滤光片和光栅。但是滤片和光栅并不

能同时完成同一个检测,还是想用光栅的时候用光栅,该用滤片的时候用滤片;还有一些实

验非用其中一个不可,另一模块实现不了的。所以这类仪器本质上还只是把滤片和光栅放在

了一起,并没有使两者糅合而产生新的技术突破。

总体来说,滤片技术由于发展已久,配合二向色镜(其实也就是另一模式的滤光反光滤

镜)等光路系统,可以实现大部分实验的需要。目前常规多功能酶标仪中最高的检测灵敏度

就是用滤光片型做出来的,例如TECAN Infinite F500的荧光检测的灵敏度可以达到0.04

fmol/孔(荧光素,384孔/80ul)。

但是滤光片型仪器由于受限于滤片的波长和数量限制,不可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实验类型

的检测需要,而且有时需要对物质的吸收、激发和发射光谱进行研究,所以后来就诞生了光

栅型的仪器。

最先推出光栅的是MD公司,其光栅习惯上称为单光栅。由于光纯度的不足,在光栅的

后面又加入了一组带阻滤片,对杂光进行二次过滤,达到了5×10

-4

的杂光率,基本与纯粹

的滤光片系统一致。后来TECAN又发展出了双光栅技术,通过两次光栅滤光,杂光率降到

了10

-6

。后来,Thermo、BioTek和PE的部分新款仪器等都使用了类似双光栅技术。由于

激发和发射各用了一组双光栅,此类机器又被称为四光栅型多功能酶标仪。

光栅型酶标仪的推陈出新,使得用户在波长选择上不再受限,而且在杂光率、带宽控制

等性能上还超越了滤光片系统。例如,TECAN公司在2008年底推出使用了第三代四光栅

系统的M1000酶标仪,杂光率降到了2×10

-7

的新低,还实现了带宽2.5~20nm连续可

调。这些都是目前滤光片型酶标仪所不能或者较难实现的。

2.杂光率&波长准确性

光栅型滤光系统俨然已经成为了目前通用性多功能酶标仪的主流,多家厂家共同努力,

已经把光栅技术推到了历史新高。在光栅的众多技术参数之中,最关键的无疑就是光栅的杂

光率和波长选择的准确性了。

杂光率指得就是光源通过光栅后,得到的光线中,“不需要”的波长的光占所标称波长

的光的比例,表征了滤光的纯度。由于光线干涉、衍射等的复杂性,无论使用滤光片还是光

栅,杂光都是不可避免的。各种滤光技术的本质就是要想办法把杂光尽可能地去掉。一般来

说,滤光片型的杂光率在10

-4

~10

-5

之间,光栅型的可以做到10

-6

~10

-7

。由于此类杂光

是非特异的,而且会直接进入最后的检测器,所以有多少的杂光就会引入多少的随机误差。

2024年5月15日发(作者:委建)

浅谈多功能酶标仪选择的要素

近年来,随着多功能酶标仪在国内各高校实验室逐渐推广开来,多功能酶标仪品牌和型

号也逐渐多了起来,乱花渐欲迷人眼。除了三大传统优势品牌PE、MD和TECAN,还出现

了众多后来者插足此市场,如收购了芬兰雷勃的Thermo、从发光起家的Berthold、针对

药筛领域的BMG以及新兴的BioTek等品牌。各品牌都有各自的一个甚至多个系列产品线,

特性各不相同,选购时各种技术参数、技术指标令人眼花缭乱。

本文尝试从用户实际使用的角度,探讨应该如何看待花样繁多的参数特性,希望能帮

助大家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多功能酶标仪。

1.滤片Vs光栅

多功能酶标仪的分类方法众多,但最简单的莫过于用他们的滤光方式来作分界线。

一般来说,酶标仪可以分为滤光片型和光栅型两大类。当然也有一些型号,例如

Synergy4和EnVision等在一台机器里面同时装上了滤光片和光栅。但是滤片和光栅并不

能同时完成同一个检测,还是想用光栅的时候用光栅,该用滤片的时候用滤片;还有一些实

验非用其中一个不可,另一模块实现不了的。所以这类仪器本质上还只是把滤片和光栅放在

了一起,并没有使两者糅合而产生新的技术突破。

总体来说,滤片技术由于发展已久,配合二向色镜(其实也就是另一模式的滤光反光滤

镜)等光路系统,可以实现大部分实验的需要。目前常规多功能酶标仪中最高的检测灵敏度

就是用滤光片型做出来的,例如TECAN Infinite F500的荧光检测的灵敏度可以达到0.04

fmol/孔(荧光素,384孔/80ul)。

但是滤光片型仪器由于受限于滤片的波长和数量限制,不可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实验类型

的检测需要,而且有时需要对物质的吸收、激发和发射光谱进行研究,所以后来就诞生了光

栅型的仪器。

最先推出光栅的是MD公司,其光栅习惯上称为单光栅。由于光纯度的不足,在光栅的

后面又加入了一组带阻滤片,对杂光进行二次过滤,达到了5×10

-4

的杂光率,基本与纯粹

的滤光片系统一致。后来TECAN又发展出了双光栅技术,通过两次光栅滤光,杂光率降到

了10

-6

。后来,Thermo、BioTek和PE的部分新款仪器等都使用了类似双光栅技术。由于

激发和发射各用了一组双光栅,此类机器又被称为四光栅型多功能酶标仪。

光栅型酶标仪的推陈出新,使得用户在波长选择上不再受限,而且在杂光率、带宽控制

等性能上还超越了滤光片系统。例如,TECAN公司在2008年底推出使用了第三代四光栅

系统的M1000酶标仪,杂光率降到了2×10

-7

的新低,还实现了带宽2.5~20nm连续可

调。这些都是目前滤光片型酶标仪所不能或者较难实现的。

2.杂光率&波长准确性

光栅型滤光系统俨然已经成为了目前通用性多功能酶标仪的主流,多家厂家共同努力,

已经把光栅技术推到了历史新高。在光栅的众多技术参数之中,最关键的无疑就是光栅的杂

光率和波长选择的准确性了。

杂光率指得就是光源通过光栅后,得到的光线中,“不需要”的波长的光占所标称波长

的光的比例,表征了滤光的纯度。由于光线干涉、衍射等的复杂性,无论使用滤光片还是光

栅,杂光都是不可避免的。各种滤光技术的本质就是要想办法把杂光尽可能地去掉。一般来

说,滤光片型的杂光率在10

-4

~10

-5

之间,光栅型的可以做到10

-6

~10

-7

。由于此类杂光

是非特异的,而且会直接进入最后的检测器,所以有多少的杂光就会引入多少的随机误差。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