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5日发(作者:智博达)
3.6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
3.6.1设计参数
1、二沉池的设计按照以下规范:
6.5.1二沉池的设计满足以下数据
6.5.2 沉淀池的超高不应小于0.3m。
6.5.3 沉淀池的有效水深宜采用2.0~4.0m。
6.5.4 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的闸阀和排泥管。污泥斗的斜壁
与水平面的倾角,方斗宜为60°,圆斗宜为55°。
6.5.5 初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除设机械排泥的宜按4h 的污泥量计算外,宜按不
大于2d 的污泥量计算。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2h 的
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生物膜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4h 的
污泥量计算。
6.5.6 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
6.5.7 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 ;二次沉淀池的
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6.5.8 初次沉淀池的出口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2.9L/(s·m);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堰最大负
荷不宜大于1.7L/(s· m)。
6.5.9 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6.5.12 辐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 ,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
2 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
3m/min。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3 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
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4 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2、设计流量Q=3.0m3/s=10800m3/h
水力表面负荷q=0.9m3/m2.h,沉淀时间2h
2024年5月15日发(作者:智博达)
3.6向心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
3.6.1设计参数
1、二沉池的设计按照以下规范:
6.5.1二沉池的设计满足以下数据
6.5.2 沉淀池的超高不应小于0.3m。
6.5.3 沉淀池的有效水深宜采用2.0~4.0m。
6.5.4 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的闸阀和排泥管。污泥斗的斜壁
与水平面的倾角,方斗宜为60°,圆斗宜为55°。
6.5.5 初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除设机械排泥的宜按4h 的污泥量计算外,宜按不
大于2d 的污泥量计算。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2h 的
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生物膜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4h 的
污泥量计算。
6.5.6 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
6.5.7 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 ;二次沉淀池的
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6.5.8 初次沉淀池的出口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2.9L/(s·m);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堰最大负
荷不宜大于1.7L/(s· m)。
6.5.9 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6.5.12 辐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 ,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
2 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
3m/min。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3 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
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4 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2、设计流量Q=3.0m3/s=10800m3/h
水力表面负荷q=0.9m3/m2.h,沉淀时间2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