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API油套管螺纹接头拧接操作规程
2024年5月17日发(作者:衷念柏)
API油套管螺纹接头拧接操作规程
1.0 目的
本操作程序规定了对API油套管接头的(机紧)拧接要求。
2.0 操作员职责
操作员在使用拧紧机时,须确保每一根接头均按照本操作规程进行拧紧。
3.0 操作程序
3.1 打开扭矩计算机并接通拧接机电源。
3.2 将卡爪压力调至适中,以便将管体和接箍夹紧,确保机紧过程中不会出现压力过大现象。
3.3 检查所有相关设备,包括传感器等是否完好。
3.4 检查拧接记录图所显示的是“扭矩——圈数”关系,而不是“扭矩——时间” 关系。
3.5 检查所使用的卡爪是否与相应管子、接箍规格相对应。
3.6 清洁螺纹,并用干燥的风吹干,螺纹上应无任何异物,包括毛刺、铁屑、切削液等。
3.7 检查螺纹有无任何损坏。
3.8 螺纹表面须均匀涂抹符合API要求的螺纹脂。
3.9 接箍手紧应到位,直至拧不动为止。
3.10 将手紧好的接箍管体送入拧紧机,接箍中心与卡爪中心以及输送辊道中心线应一致,并检
查管子是否平放于夹钳中。卡爪应尽量夹持在接箍的中部位置。
3.11 拧紧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转速,上扣速度不应超过25r/min.
3.12 如果拧紧记录中发现实际扭矩值大于推荐的最大扭矩或小于最小扭矩,则卸下接箍,检查
坏损情况。如果内外螺纹尚可接受,可重新开始拧接。但重复次数不得超过3次。
3.13 所有的拧接记录必须保存完好以备查阅。拧接记录的内容应包括实际最大扭矩、拧接圈数、
钢管编号,接箍编号、拧接序号、拧接日期、接头细况(即尺寸规格、螺纹形状、重量等)
以及当班操作员姓名
3.14 将接箍端面后边(或外露扣后边)多余的螺纹脂清除掉
3.15 拧接后,用相应的通径规对外螺纹管端和接箍进行管端通径检验,操作时须特别必注意通
1
径规不得损坏接箍现场端螺纹。
3.16 内螺纹带上保护环并拧紧。
4.0 上卸扣实验
4.1 各加工分厂生产时,每个合同油管按每5000支/次、≤7″套管按3000支/次、>7″套管
2000支/次进行上卸扣实验;如果合同不到规定支数则任取一组接头进行上卸扣实验:圆
螺纹按最大扭矩;偏梯形螺纹至少上扣到三角形底边后1扣的位置进行上卸扣实验,油管
需经4次、套管需经3次上扣和卸扣操作后,不得出现粘扣或螺纹损伤。否则,应在该合
同中再任取二组接头按上述要求重新进行上卸扣检验。二组接头中如有任意一组出现粘扣
或螺纹损伤,则该合同的上卸扣检验判为不合格,应对该合同的所有接头采取改进措施后
重新进行上卸扣检验。
4.2 特殊合同需提高检验频率,若技术协议有上卸扣实验规定的,则按技术协议或本规程的较
高要求进行上卸扣实验。
5.0 机紧上扣控制
5.1 圆螺纹接头的机紧上扣按照扭矩优先、兼顾位置同时进行控制。即保证扭矩在API 5C1
规定的最佳扭矩至最大扭矩范围内且尽可能靠近最佳扭矩的前提下,确保J值公差控制
在±6.35mm且外露扣≤1牙(或覆盖扣≤2牙)。
5.2 偏梯形螺纹接头的机紧上扣按照位置优先、兼顾扭矩进行同时控制。即保证接箍端面位于
三角形标记底边至三角形标记顶点范围内的前提下,使得上扣最小扭矩尽可能大于表1所
推荐的最小扭矩值。
表1 偏梯形套管上扣最小扭距推荐值
外径
mm
139.7
139.7
139.7
139.7
139.7
139.7
壁厚
mm
6.98
7.72
7.72
9.17
10.54
7.72
2
钢级
K55
K55
L80
L80
L80
N80
最小扭距推荐值
N·m
4050
4600
5788
7125
8363
5888
2024年5月17日发(作者:衷念柏)
API油套管螺纹接头拧接操作规程
1.0 目的
本操作程序规定了对API油套管接头的(机紧)拧接要求。
2.0 操作员职责
操作员在使用拧紧机时,须确保每一根接头均按照本操作规程进行拧紧。
3.0 操作程序
3.1 打开扭矩计算机并接通拧接机电源。
3.2 将卡爪压力调至适中,以便将管体和接箍夹紧,确保机紧过程中不会出现压力过大现象。
3.3 检查所有相关设备,包括传感器等是否完好。
3.4 检查拧接记录图所显示的是“扭矩——圈数”关系,而不是“扭矩——时间” 关系。
3.5 检查所使用的卡爪是否与相应管子、接箍规格相对应。
3.6 清洁螺纹,并用干燥的风吹干,螺纹上应无任何异物,包括毛刺、铁屑、切削液等。
3.7 检查螺纹有无任何损坏。
3.8 螺纹表面须均匀涂抹符合API要求的螺纹脂。
3.9 接箍手紧应到位,直至拧不动为止。
3.10 将手紧好的接箍管体送入拧紧机,接箍中心与卡爪中心以及输送辊道中心线应一致,并检
查管子是否平放于夹钳中。卡爪应尽量夹持在接箍的中部位置。
3.11 拧紧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转速,上扣速度不应超过25r/min.
3.12 如果拧紧记录中发现实际扭矩值大于推荐的最大扭矩或小于最小扭矩,则卸下接箍,检查
坏损情况。如果内外螺纹尚可接受,可重新开始拧接。但重复次数不得超过3次。
3.13 所有的拧接记录必须保存完好以备查阅。拧接记录的内容应包括实际最大扭矩、拧接圈数、
钢管编号,接箍编号、拧接序号、拧接日期、接头细况(即尺寸规格、螺纹形状、重量等)
以及当班操作员姓名
3.14 将接箍端面后边(或外露扣后边)多余的螺纹脂清除掉
3.15 拧接后,用相应的通径规对外螺纹管端和接箍进行管端通径检验,操作时须特别必注意通
1
径规不得损坏接箍现场端螺纹。
3.16 内螺纹带上保护环并拧紧。
4.0 上卸扣实验
4.1 各加工分厂生产时,每个合同油管按每5000支/次、≤7″套管按3000支/次、>7″套管
2000支/次进行上卸扣实验;如果合同不到规定支数则任取一组接头进行上卸扣实验:圆
螺纹按最大扭矩;偏梯形螺纹至少上扣到三角形底边后1扣的位置进行上卸扣实验,油管
需经4次、套管需经3次上扣和卸扣操作后,不得出现粘扣或螺纹损伤。否则,应在该合
同中再任取二组接头按上述要求重新进行上卸扣检验。二组接头中如有任意一组出现粘扣
或螺纹损伤,则该合同的上卸扣检验判为不合格,应对该合同的所有接头采取改进措施后
重新进行上卸扣检验。
4.2 特殊合同需提高检验频率,若技术协议有上卸扣实验规定的,则按技术协议或本规程的较
高要求进行上卸扣实验。
5.0 机紧上扣控制
5.1 圆螺纹接头的机紧上扣按照扭矩优先、兼顾位置同时进行控制。即保证扭矩在API 5C1
规定的最佳扭矩至最大扭矩范围内且尽可能靠近最佳扭矩的前提下,确保J值公差控制
在±6.35mm且外露扣≤1牙(或覆盖扣≤2牙)。
5.2 偏梯形螺纹接头的机紧上扣按照位置优先、兼顾扭矩进行同时控制。即保证接箍端面位于
三角形标记底边至三角形标记顶点范围内的前提下,使得上扣最小扭矩尽可能大于表1所
推荐的最小扭矩值。
表1 偏梯形套管上扣最小扭距推荐值
外径
mm
139.7
139.7
139.7
139.7
139.7
139.7
壁厚
mm
6.98
7.72
7.72
9.17
10.54
7.72
2
钢级
K55
K55
L80
L80
L80
N80
最小扭距推荐值
N·m
4050
4600
5788
7125
8363
5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