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部编六上语文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二【一等奖
2024年5月17日发(作者:表修竹)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
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选择一组环境和人物,捕捉所给材料的关键信息,确定故
事的中心和主角。
(二)围绕中心,联系生活经历,大胆想象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
发展过程要曲折生动,凸显人物形象,环境的描写也要服务于人物形
象的塑造。
(三)自主创编故事,愿意分享自己创编的故事,并在交流中进
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写作。
二、教学准备
课件,板贴,记号笔。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顾小说三要素
1.谈话。老师很喜欢看小说,高尔基的《童年》就是我很喜欢看
的一部——通过一个个故事的叙述,主人公阿廖沙坚强、正直、勇敢、
自信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引导学生交流印象较为深刻的小说。
3.回顾本单元三篇小说,结合课文举例,说明这几个故事吸引人
的原因。
预设: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环境的烘托。(相机板贴)
4.小结。同学们都很会读书,这就是读小说、写小说时,我们要
关注到的三大要素。
(二)提供方法,指导创设“曲折的情节”
1.学习习作方法一:矛盾冲突。
(1)自由说说使故事的情节离奇曲折的好方法。
(2)出示课文《桥》第九至第十六自然段,学生快速默读。
引导发现:在凶猛的洪水面前,老汉和小伙子的看法截然不同,
故事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冲突,(板贴:矛盾冲
突)这些矛盾和特定的群体有关。(板贴:人与人)
(3)出示课文《桥》第一至第六自然段。(重点突出描写环境的
句子)
引导发现矛盾冲突还体现在一—人与环境。(板贴:人与环境)
(4)出示课文《穷人》第九自然段桑娜的心理描写,引导发现
矛盾冲突还体现在——人与内心。(板贴:人与内心)
(5)出示课文《在柏林》第一自然段。
小说一开头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火车上怎么会几乎看不到
一个健壮的男子?引导发现,创设不合常理的情节,设置悬念,埋下
伏笔,可以让故事的情节更加曲折。(板贴:不合常理的情节)
(6)小结。从人与人、人与内心、人与环境这些角度给故事制
造矛盾冲突,如果还能创设一些不合常理的情节,就能使你的故事引
起读者极大的兴趣。
2.学习习作方法二:增加角色。
(1)出示一名学生课前根据素材二创编的故事。
(2)交流听完这则故事的感受。
预设一: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在故事中都有体现。
预设二:故事中增加了小狗的角色。
(3)教师扮演记者,采访这位同学给故事增加一个“小狗”角
色的原因。
预设:使故事情节更生动、更曲折…
(4)小结。增加一个角色,留给我们更多想象的空间,故事情
节更吸引人。(板贴:增加角色)
3.学习习作方法三:困难重重。
(1)再读学生创编的故事,提出改进建议。
预设一:故事读起来不够跌宕起伏,结尾太平淡,缺乏趣味。
预设二:以往读的故事,主人公总是刚刚解决了一个困难,紧接
着新的困难又出现了,像这样起起伏伏,故事读起来才更精彩。(板
贴:困难重重)
(2)小组合作,给这个故事加上曲折的情节。(出示合作要求)
①小组讨论,制造“困难”。
②把“困难”写在板贴上。
③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分享。
(3)交流分享,师生互评。
(4)小结。设置困难,除了使故事情节更加吸引人之外,还可
以让故事中的主人公形象渐渐丰满起来。
(三)二度修改习作
1.课件出示修改标准,学生用红笔修改原来的故事,使故事更加
吸引人。
修改标准
(1)用上规范的修改符号。
(2)尝试从多个角度给故事制造“困难”,使情节一波三折。
(3)试着给故事留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2.学生自主修改,教师巡视。
3.投影展示修改后的习作,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与主旨的关系是否密切,能否凸显人物
形象,进一步提出修改建议。
4.小组内分享,听取同学的点评和修改意见,再度修改。(出示
素材一和素材三的习作各一篇)
5.总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每次文章写成后,
总要贴在墙壁上,进出都要认真看看,随时改正,有时把一篇文章改
到一字不留。曹雪芹对《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鲁迅《坟》
的题记全文只有一千多字,改动却有百处之多。美国作家海明威写《老
人与海》,改了两百遍才付印。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文章不厌
百回改,反复修改佳作来。修改的过程虽然是艰辛的,但我们在这个
过程中,收获的能力和快乐却是无穷的。
附板书:
笔尖流出的故事
2024年5月17日发(作者:表修竹)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
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选择一组环境和人物,捕捉所给材料的关键信息,确定故
事的中心和主角。
(二)围绕中心,联系生活经历,大胆想象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
发展过程要曲折生动,凸显人物形象,环境的描写也要服务于人物形
象的塑造。
(三)自主创编故事,愿意分享自己创编的故事,并在交流中进
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写作。
二、教学准备
课件,板贴,记号笔。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顾小说三要素
1.谈话。老师很喜欢看小说,高尔基的《童年》就是我很喜欢看
的一部——通过一个个故事的叙述,主人公阿廖沙坚强、正直、勇敢、
自信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引导学生交流印象较为深刻的小说。
3.回顾本单元三篇小说,结合课文举例,说明这几个故事吸引人
的原因。
预设: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环境的烘托。(相机板贴)
4.小结。同学们都很会读书,这就是读小说、写小说时,我们要
关注到的三大要素。
(二)提供方法,指导创设“曲折的情节”
1.学习习作方法一:矛盾冲突。
(1)自由说说使故事的情节离奇曲折的好方法。
(2)出示课文《桥》第九至第十六自然段,学生快速默读。
引导发现:在凶猛的洪水面前,老汉和小伙子的看法截然不同,
故事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冲突,(板贴:矛盾冲
突)这些矛盾和特定的群体有关。(板贴:人与人)
(3)出示课文《桥》第一至第六自然段。(重点突出描写环境的
句子)
引导发现矛盾冲突还体现在一—人与环境。(板贴:人与环境)
(4)出示课文《穷人》第九自然段桑娜的心理描写,引导发现
矛盾冲突还体现在——人与内心。(板贴:人与内心)
(5)出示课文《在柏林》第一自然段。
小说一开头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火车上怎么会几乎看不到
一个健壮的男子?引导发现,创设不合常理的情节,设置悬念,埋下
伏笔,可以让故事的情节更加曲折。(板贴:不合常理的情节)
(6)小结。从人与人、人与内心、人与环境这些角度给故事制
造矛盾冲突,如果还能创设一些不合常理的情节,就能使你的故事引
起读者极大的兴趣。
2.学习习作方法二:增加角色。
(1)出示一名学生课前根据素材二创编的故事。
(2)交流听完这则故事的感受。
预设一: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在故事中都有体现。
预设二:故事中增加了小狗的角色。
(3)教师扮演记者,采访这位同学给故事增加一个“小狗”角
色的原因。
预设:使故事情节更生动、更曲折…
(4)小结。增加一个角色,留给我们更多想象的空间,故事情
节更吸引人。(板贴:增加角色)
3.学习习作方法三:困难重重。
(1)再读学生创编的故事,提出改进建议。
预设一:故事读起来不够跌宕起伏,结尾太平淡,缺乏趣味。
预设二:以往读的故事,主人公总是刚刚解决了一个困难,紧接
着新的困难又出现了,像这样起起伏伏,故事读起来才更精彩。(板
贴:困难重重)
(2)小组合作,给这个故事加上曲折的情节。(出示合作要求)
①小组讨论,制造“困难”。
②把“困难”写在板贴上。
③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分享。
(3)交流分享,师生互评。
(4)小结。设置困难,除了使故事情节更加吸引人之外,还可
以让故事中的主人公形象渐渐丰满起来。
(三)二度修改习作
1.课件出示修改标准,学生用红笔修改原来的故事,使故事更加
吸引人。
修改标准
(1)用上规范的修改符号。
(2)尝试从多个角度给故事制造“困难”,使情节一波三折。
(3)试着给故事留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2.学生自主修改,教师巡视。
3.投影展示修改后的习作,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与主旨的关系是否密切,能否凸显人物
形象,进一步提出修改建议。
4.小组内分享,听取同学的点评和修改意见,再度修改。(出示
素材一和素材三的习作各一篇)
5.总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每次文章写成后,
总要贴在墙壁上,进出都要认真看看,随时改正,有时把一篇文章改
到一字不留。曹雪芹对《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鲁迅《坟》
的题记全文只有一千多字,改动却有百处之多。美国作家海明威写《老
人与海》,改了两百遍才付印。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文章不厌
百回改,反复修改佳作来。修改的过程虽然是艰辛的,但我们在这个
过程中,收获的能力和快乐却是无穷的。
附板书:
笔尖流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