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9日发(作者:厚诗筠)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如果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方式不改变,智能机器取代老师几乎是必然。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教育培养出的人也将被智能机器淘汰
文/赵素琴 海川
已经或正在颠覆性地改变着许多行业和领域,而教育就
是其中之一。来自谷歌的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专家团队
将AI的智能发展划分成了三级:第一级是“弱人工智
能”,只能够专注在一个特定领域,如下围棋;第二级
是“强人工智能”,能够达到或超过人类水准;第三级
是比人类聪明1000万倍的人工智能。
目前,“弱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
面面:搜索引擎、实时在线地图、手机语音助手、智能
客服等都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尽管人工智能要从感知、
行为和认知三个维度全面模拟甚至超越人类,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但目前的AI凭借强大的计算能力、存储能
力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已经改变着传统教育模式与教育
形式,在破解教育资源不均、提高教育效率和教学质量、
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教学、优化教育评价系统等方面将发
挥重要作用。
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于长斌
认为,人工智能下一步应用可能是远程教育、自我强
07/2017
New Economy Weekly / 新经济导刊 /
23
几
千年来,学校教育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
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说教灌输式教学,教
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传统教
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重书本,轻实践,动手能
力差,创造能力差。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
今我国教育发展和建设创新强国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艺术》中认为,“在人的心
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
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
要特别强烈”。我们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培养真正适应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和
国际化人才。现代教育技术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特
别是电子、通讯、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也是现
代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代表,人工智能(AI)技术
化教育,甚至是教育领域的机器换人。从人工智
能现阶段研究成果来看,机器人做数学题、英语
题完全没有问题,有科学家还成功用人工智能自
动生成科研和学术论文,其中有一些甚至被期刊
录用。
国学生,按照每天10道数学题估算,到高考前已
经做了大约30000道数学题。
考试结果显示,这台高考解题机器人在不依
赖大数据的前提下,逻辑分析能力远超人类,但
在文意理解、多样性思维上要比人类逊色得多。
参与阅卷的资深数学老师表示,AI-Maths相当于
中等成绩水平的高中毕业生,失分主要是因为“读
不懂题目”,遇到一些人类语言(而非数学语言)
时,无法理解。
专家指出,这次机器人不得高分的原因较多,
首先这个机器人并没有代表机器人的最高水平,
其次机器人没有联网,不能够联想自己的知识,
这样得低分也是理所当然的了。经过更多的训练
和学习以后,未来AI-Maths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该机器人是由成都准星云学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的一款以自动解题技术为核心的人工智能
系统,诞生于2014年。该公司参与了科技部的
863“超脑计划”。
同时进行的另一场机器人高考测试中,学霸
君的Aidam首次与6名高考理科状元在北京同台
PK,解答2017年高考文科数学试题。Aidam的成
绩为134分,6名状元的平均分为135分。Aidam
答题耗时9分47秒。为了展示,Aidam当天答
高考机器人
在今年6月7日的“高考”中,人工智能机
器人AI-Maths在数学科目的两套试题考试中分别
取得了105分和100分的成绩。整个答题过程中,
机器人不联网、不连接题库、无人工参与,全由
机器人独立完成解答。研究人员表示,由于AI-
Maths在识别自然语言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导致
部分考题失分。
AI-Maths先后解答了2017年数学科目高考
的北京文科卷和全国Ⅱ卷的试题,分别用时22分
钟和10分钟,北京文科卷得分105分,全国Ⅱ卷
(数学)得分100分。对这台机器人来说,解答
一道题目的时间最快不到一秒。此前总共做了不
到500套试卷,大约12000道数学题。而一个中
机器人进课堂是大
势所趋。不久的将
来,人类老师将负
责进行情感、心理、
人品、人格上的健
康教育和品德教育,
以及各类知识的融
会贯通、学习方法
的引导、创新能力
的培养。
题放慢了六倍速度,平时每道题完成时间应该在
7-15秒。
从2014年开始,国内人工智能引领者科大讯
飞就联合了包括北大、清华等在内的超过30家科
研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启了一项隶属国家863计
划的“高考机器人”项目,他们希望通过这个项
目的实施,研制出能够参加高考并在2020年考上
北大、清华的智能机器人。“超脑计划”汇集了
国内近60%的人工智能专家,其重点就是要研究
突破机器的知识表达、逻辑推理和在线学习能力。
目前,高考机器人在英语学习方面也取得阶
段性成果:一是翻译,已经能够让翻译能力达到
高考入门水平。二是在广东地区的英语高考、中
考场景中,在发音准不准、填空题选择题,判
断你懂不懂知识上,机器已经超过人工。三是
24
/ 新经济导刊 /
New Economy Weekly
07/2017
2024年5月19日发(作者:厚诗筠)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如果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方式不改变,智能机器取代老师几乎是必然。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教育培养出的人也将被智能机器淘汰
文/赵素琴 海川
已经或正在颠覆性地改变着许多行业和领域,而教育就
是其中之一。来自谷歌的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专家团队
将AI的智能发展划分成了三级:第一级是“弱人工智
能”,只能够专注在一个特定领域,如下围棋;第二级
是“强人工智能”,能够达到或超过人类水准;第三级
是比人类聪明1000万倍的人工智能。
目前,“弱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
面面:搜索引擎、实时在线地图、手机语音助手、智能
客服等都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尽管人工智能要从感知、
行为和认知三个维度全面模拟甚至超越人类,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但目前的AI凭借强大的计算能力、存储能
力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已经改变着传统教育模式与教育
形式,在破解教育资源不均、提高教育效率和教学质量、
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教学、优化教育评价系统等方面将发
挥重要作用。
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于长斌
认为,人工智能下一步应用可能是远程教育、自我强
07/2017
New Economy Weekly / 新经济导刊 /
23
几
千年来,学校教育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
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说教灌输式教学,教
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传统教
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重书本,轻实践,动手能
力差,创造能力差。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
今我国教育发展和建设创新强国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艺术》中认为,“在人的心
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
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
要特别强烈”。我们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培养真正适应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和
国际化人才。现代教育技术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特
别是电子、通讯、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也是现
代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代表,人工智能(AI)技术
化教育,甚至是教育领域的机器换人。从人工智
能现阶段研究成果来看,机器人做数学题、英语
题完全没有问题,有科学家还成功用人工智能自
动生成科研和学术论文,其中有一些甚至被期刊
录用。
国学生,按照每天10道数学题估算,到高考前已
经做了大约30000道数学题。
考试结果显示,这台高考解题机器人在不依
赖大数据的前提下,逻辑分析能力远超人类,但
在文意理解、多样性思维上要比人类逊色得多。
参与阅卷的资深数学老师表示,AI-Maths相当于
中等成绩水平的高中毕业生,失分主要是因为“读
不懂题目”,遇到一些人类语言(而非数学语言)
时,无法理解。
专家指出,这次机器人不得高分的原因较多,
首先这个机器人并没有代表机器人的最高水平,
其次机器人没有联网,不能够联想自己的知识,
这样得低分也是理所当然的了。经过更多的训练
和学习以后,未来AI-Maths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该机器人是由成都准星云学科技有限公司
研发的一款以自动解题技术为核心的人工智能
系统,诞生于2014年。该公司参与了科技部的
863“超脑计划”。
同时进行的另一场机器人高考测试中,学霸
君的Aidam首次与6名高考理科状元在北京同台
PK,解答2017年高考文科数学试题。Aidam的成
绩为134分,6名状元的平均分为135分。Aidam
答题耗时9分47秒。为了展示,Aidam当天答
高考机器人
在今年6月7日的“高考”中,人工智能机
器人AI-Maths在数学科目的两套试题考试中分别
取得了105分和100分的成绩。整个答题过程中,
机器人不联网、不连接题库、无人工参与,全由
机器人独立完成解答。研究人员表示,由于AI-
Maths在识别自然语言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导致
部分考题失分。
AI-Maths先后解答了2017年数学科目高考
的北京文科卷和全国Ⅱ卷的试题,分别用时22分
钟和10分钟,北京文科卷得分105分,全国Ⅱ卷
(数学)得分100分。对这台机器人来说,解答
一道题目的时间最快不到一秒。此前总共做了不
到500套试卷,大约12000道数学题。而一个中
机器人进课堂是大
势所趋。不久的将
来,人类老师将负
责进行情感、心理、
人品、人格上的健
康教育和品德教育,
以及各类知识的融
会贯通、学习方法
的引导、创新能力
的培养。
题放慢了六倍速度,平时每道题完成时间应该在
7-15秒。
从2014年开始,国内人工智能引领者科大讯
飞就联合了包括北大、清华等在内的超过30家科
研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启了一项隶属国家863计
划的“高考机器人”项目,他们希望通过这个项
目的实施,研制出能够参加高考并在2020年考上
北大、清华的智能机器人。“超脑计划”汇集了
国内近60%的人工智能专家,其重点就是要研究
突破机器的知识表达、逻辑推理和在线学习能力。
目前,高考机器人在英语学习方面也取得阶
段性成果:一是翻译,已经能够让翻译能力达到
高考入门水平。二是在广东地区的英语高考、中
考场景中,在发音准不准、填空题选择题,判
断你懂不懂知识上,机器已经超过人工。三是
24
/ 新经济导刊 /
New Economy Weekly
0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