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1日发(作者:环聪)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章 人的生活需要营养
第一节 食物的营养成分
1.六大营养成分: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1)供能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a.人体需求量最多的有机物,被誉为“三大营养物质”
b.既是组织细胞的构成物质,又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非供能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2.糖类、蛋白质、脂肪
(1)食物来源:a.糖类:谷类和根茎类等食物。
b.脂肪:肥肉、豆类和坚果类等食物。
c.蛋白质:瘦肉、鱼、奶、蛋和豆类等食物。
(2)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
糖类: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
于糖类的氧化分解 ;
脂肪:(储能物质)人体内的大部分脂肪作为备用能源贮存在皮下等处,
属于储备能源物质;
蛋白质: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等生命
活动的物质基础;
3.维生素:是一类比较简单的有机物,大多数维生素人体自身不能制造,只能
从食物中摄取。
注意:1、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2、不为人体提供能量。
(1)作用:人体对维生素每日的需求量非常小,但是它对人体维持正常的
生理功能方面非常重要。
维生素的缺乏症状和食物来源P6
维生素的种类 食物来源 缺乏时的症状
维生素A 动物肝脏、鱼肝油、黄玉夜盲症、干眼症、
米、胡萝卜等 皮肤干燥、脱屑等
维生素B1 牛肉、动物肾脏、豆角,神经炎、脚气病、
小麦、高粱(粗粮)等 食欲不振、消化不
良、生长迟缓等
维生素C 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坏血病、抵抗
力下降
维生素D 动物肝脏、鱼肝油、鸡蛋儿童佝偻病、
等 成人骨质疏松症
(2)P5 探究实验:
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维生素C的特性:能够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结论以及判断依据: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果蔬提取液用量越少,其维生素
C的含量越高。
4.水和无机盐
(1)水
功能:不仅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而且参与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在物质运输、
体温调节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含量:占人体体重的60%--70%;失水量超过体内总水量的20%,就会有生命危险。
(2)无机盐
功能:在人体内含量不多,但对人体的作用非常重要
无机盐的缺乏症状和食物来源
无机盐的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含钙的无机盐 儿童佝偻病; 奶和豆制品、蛋、肉、鱼
中老年骨质疏松 等
含铁的无机盐 缺铁性贫血 动物血、肝脏、菠菜、瘦
(乏力、头晕等) 肉、鱼、奶、蛋等
含碘的无机盐 地方性甲状腺肿 海带、紫菜等海产品、加
(微量) (大脖子病) 碘盐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1.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消化后被吸收;
维生素、水、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直接被人体吸收。
2.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最膨大)、小肠(最长)、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肝脏(最大)、胰腺、胃腺、肠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
(2)肝脏: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可将脂肪乳化成脂肪
微粒
(3)胰腺:分泌胰液,内含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
(4)胃腺:分泌胃液,内含胃蛋白酶,初步分解蛋白质
(5)肠腺:分泌肠液,内含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
3.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的形式:
(1)物理性消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将食物变成小颗粒的食
物,与消化液更好地混合,为化学性消化做充分的准备。
(2)化学性消化:有新物质的产生;是消化的实质,将食物分解成
小分子物质。
4. 胃位于人体腹腔的左上方,呈 囊 状,食物到达胃后,胃壁内的胃腺分泌大
量的胃液,呈强酸性,胃壁有发达的肌肉层,收缩时能引起胃的蠕动,可以研磨
和搅拌食物(属于物理性消化),使食物和胃液混合变成粥状的食糜,食糜中的
蛋白质被胃液里的胃蛋白酶初步分解成多肽(属于化学性消化),所以胃是蛋白
质初步消化的场所。
5. 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里,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进入小肠,小肠的消化
液中就有胆汁了。胆汁不含消化酶,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
(属于物理性消化),从而增大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6. 小肠很长,长约6米,盘曲在人体的腹腔内,小肠是食物充分消化的场所,
它的肠腺分泌了大量的肠液,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除此之
外,小肠内还有胆汁、胰液等消化液。
7. 胰腺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胰液是由胰腺分泌的消化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
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它们经过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进入小肠。
8.
9. 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道中具有吸收功能的部位:胃、小肠、大肠
(1) 胃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
(2)小肠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
(3)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10.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的原因:
(1)小肠很长;
(2)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如胆汁,肠液,胰液。
11.小肠是最主要吸收器官的原因(适于吸收的特点):
(1)小肠很长,长约6米左右-----------长
(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展开来可达200平方米以上,增
大了小肠的吸收面积----------大
(3)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
层上皮细胞构成----------薄
第三节 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
1.为了给我们提供最基本的健康膳食信息,科学安排一日三餐,合理搭配各种食
物,中国营养协会制订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1)食物多样化,粗细搭配合理;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
(5)少吃肥肉和荤油;膳食要清淡。
2.每日摄取的总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30%、40%和30%。
3.人们对食品的基本要求是无毒、无害,并且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
4.绿色食品:产自良好生态环境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品;分为A级和
AA级。
第二章 人的生活需要空气
第一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呼吸道作用: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能够清洁、湿润和温暖吸入的气体。
2. 人体的呼吸器官:肺。
3. 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的原因:
(1)肺泡数目很多;
(2)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4、呼吸运动的原理:
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膈向下移动,胸腔容积增大,肺随之扩张,这时肺
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
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膈向上移动,胸腔容积缩小,肺随之回缩,这时肺
内气压高于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呼吸状态 肋间肌、膈的位置 胸腔容积 肺的状态 肺内气压 空气
膈肌
吸气 收缩 下降 增大 扩张 低于大气压 进入
呼气 舒张 上升 缩小 回缩 高于大气压 排出
5.活动一 P26 分组实验: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
(1)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特性:
二氧化碳: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其最常见的
性质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人们常用这种性质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
碳。
氧气: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支持呼吸和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
燃,有助燃的作用。
(2)思考:
1.甲、丙两集气瓶中的石灰水变化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甲集气瓶中石灰水无明显变化,丙集气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
2.乙、丁两集气瓶中的火柴燃烧现象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乙集气瓶中的细木条继续燃烧,丁集气瓶中的细木条很快熄灭。
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减少。
6.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至达到平衡
状态。如饭香、花香等。
7.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a.部位:肺泡与血液之间
b.过程: 氧气:肺泡--->血液 二氧化碳:血液--->肺泡
c.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d.结果: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静脉血---->动脉血)
(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a.部位: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
b.过程: 氧气:血液--->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组织细胞--->血液
c.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d.结果:血液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动脉血---->静脉血)
第一节 人体内能量的利用
1. 食物中所含能量的多少可以用热价表示。
(1)食物的热价是指1克食物氧化分解(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
(2)食物热价公式:4.18×10-3×( t2 - t1)×30÷m(千焦/克)
(3)糖类、蛋白质、脂肪的热价?
糖类:17.15千焦/克 蛋白质:17.15千焦/克 脂肪:38.91千焦/克
2. 能量的释放-----线粒体
呼吸作用反应式: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人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在各个细胞内进行,不断消耗氧气和产生二氧碳,释放
能量。
3. 释放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和维持体温
4. 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人的年龄、性别、体质而不同;活动的强度不同而不
同。
意义:可以适当调整每天摄取食物数量,以维持能量的摄取与消耗之间的平衡。
第三节 呼吸保健与急救
1.
2.
3.人工呼吸原理
人工呼吸就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被救者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
小,从而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使被救者恢复呼吸。
第三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
1.血液由血浆(55%)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血浆是一种淡黄色液体,90%以上是水,其余为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
2.
3..
输血原则:输同型血。 万能供血者:O型血的人;万能受血者:AB型血的人
第二节 物质运输的器官
1.观察血液的流动
2.比较三种血管的特征
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动脉 →毛细血管 → 静脉
3.心脏
(1)位置:心脏位于胸腔中部稍偏左下方,左右两肺之间
(2)大小:大致和本人的拳头那么大
(3)功能: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4)结构:由肌肉组织构成
(5)腔室以及与各腔相连的血管:
左心室与_主动脉_连通;右心室与_肺动脉_连通;
左心房与_肺静脉_连通;右心房与_上、下腔静脉_连通
(6)腔壁厚度:左心室 > 右心室 > 心房
(7)在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有瓣膜(房室瓣和动脉瓣),其作
用是: 保证血液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8)心脏的跳动:
(9)心脏是由左右两个泵同时协调工作的,一次心跳包括了心脏的(收缩和舒
张)过程。
①当(心房)收缩时,血液被压出心房,穿过(房室瓣),进入心室。
②接着(心室)收缩,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关闭),左心室的血液从(主
动脉)迸出流向全身各处,右心室的血液从(肺动脉)迸出流向肺部。
③然后动脉瓣关闭,心房和心室同时(舒张 ),肺部的血液经(肺静脉)回流
进入左心房,全身各处的血液经(上、下腔静脉)回流进入右心房。
这就是心脏的工作方式。
4.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1)心率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有所不同
(2)正常变动范围一般为60-100次/分
心率低于60次/分的叫做心跳过缓;高于100次/分的叫做心跳过速
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
1.血液循环:在心脏的推动下,血液在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不停地流动,这一过
程称为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4)功能与作用:
通过体循环,血液将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与
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细胞利用,同时把细胞产生
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运走。
(4)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
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
2.血液循环的意义:
血液循环不断地为组织细胞运来氧气和营养物质,并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
氧化碳等代谢废物运走。
总结:运送药物或营养物质都先到达体循环的右心房,再通过肺循环,最后通过
体循环的动脉运到血管再到达目的地。
3.血压: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
血压,由心脏的泵血产生,在上肢肱动脉处测得。
(1)收缩压: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收缩压:12-18.7 千帕
(2)舒张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低值。舒张压: 8-12 千帕
注:采用分子式记录血压时分子为收缩压,分母为舒张压。
高血压:血压经常超过18.7/12千帕(收缩压经常超过18.7千帕或舒张压经
常超过12千帕);
低血压:血压经常低于12/6.7千帕(收缩压经常低于12千帕或舒张压经常
低于6.7千帕)。
5. 脉搏:动脉的搏动。
(1)形成:心脏收缩时,大量血液进入动脉,动脉发生弹性扩张;心脏舒张时,
动脉又恢复了原状。这样,就形成了脉搏。
(2)脉搏的次数和心跳的次数(心率)是一致的。
(3)我国著名医学家扁鹊为什么用切脉的方式来诊断疾病?
人体的某些器官患病时,常会使心跳发生快慢、强弱的变化并在脉搏上表现
出来。
(4)脉搏在什么部位测量?腕部外侧的桡动脉
第四节 关注心血管健康
1. 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遗传、先天性因素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 不良的生活方式:长期酗酒或吸烟;食用过多的油脂类食物;长期精神紧张;
缺乏体育锻炼
3.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血管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
酒、心理平衡
4. 心血管疾病往往发作突然。急救原则:早发现、早抢救、早送医
第四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1. 排泄:人体将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
程
途径:(1)排汗: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
(2)呼气: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
(3)排尿: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则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
统排出。(主要途径)
2.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尿道(排出
尿液)
3.肾脏-------主要的排泄器官
(1)数量:左右各一个;位置:腹腔背面、腰部脊柱两侧;形状:像蚕豆;
颜色:红褐色;手感:表面光滑,手感柔软
(2)肾纵剖结构:肾皮质(肾的浅层,呈红褐色)、肾髓质(位于肾皮质的深
部,色较淡)和肾盂(肾的内侧凹陷处,下端连着输尿管)
(3)为什么肾脏的皮质部分比髓质部分颜色深?
肾小体分布在皮质内,其中的肾小球是个毛细血管球,肾小管弯曲细长,外面包
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在皮质和髓质内。
4.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5. 尿液的形成: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原尿的形成:
当血液通过入球小动脉到达肾小球的毛细血管网时,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
滤过作用,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
尿素等物质都可以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2)尿液的形成: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会对其中有用的物质(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
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然后将它们送回到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剩下的其他物质
(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6. 尿液的排出: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7. 排尿的意义: (1)排出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
(2)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
(3)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第二节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1. 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2. 汗腺的结构:分泌部和导管
3.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汗腺的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当血液流经时,血液中
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物质进入汗腺,形成汗液。汗水通过汗腺细长的导管排出
体外。
4. 皮肤的功能:保护、再生、感受外界刺激、分泌、排泄、调节体温
5. 皮肤的保健卫生:常洗澡、勤换衣、保持皮肤清洁
加强皮肤的锻炼——日光照射、冷水擦澡;保持皮肤的清洁——清除污垢;
预防痤疮——温水香皂洗脸
第五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的激素调节
1. 人体内的腺体:
(1)外分泌腺:分泌物可以通过导管排出(如:汗腺、唾液腺、肝脏、胰腺)
(2)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
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如: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肾上腺、卵巢、
睾丸)
2.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3.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1)特点:含量少,作用大
(2)功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
4.
5.比较呆小症与侏儒症
呆小症: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
侏儒症:智力和生育能力正常
6.
第二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1)脑和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其功能是:接收、分析、综合信息,发出指令;
(2)脑神经和脊神经是周围神经系统,其功能是:传递信息。
2.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又叫神经细胞。
3.神经元的结构包括胞体(接收信息、发出神经冲动)和突起。
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1)树突:呈树枝状,数量较多,较短。(收集信息、传至胞体)
(2)轴突:较长,往往只有一条。(将胞体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出)
4.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会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
传导神经冲动的方向:树突--->胞体--->轴突 --->神经末梢
5.
6.
7.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1)大脑:
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
①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即大脑皮层 ,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 最高级中枢。
表面有许
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总面积。
②大脑皮层以内是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这些结构将大脑皮层的各功能区、两
大脑半球以及小脑、脑干、脊髓联系起来。
8.大脑的主要神经中枢:
9.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主要功能是 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
10.脑干: 位于大脑的下方,是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的桥梁,功能是调节人体
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等,因此有“生命中枢”之
称。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 反射:人体或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纤维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任何一个
环节出现障碍,反射活动就无法正常运行。
3.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特点: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
成。如:膝跳反射、狗进食时分泌唾液、望梅生津等。
4.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
特点: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如:铃声--唾液分泌反射、望梅止渴等。
意义:条件反射的建立,可以使机体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膝盖处的韧带(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脊髓(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
大腿肌肉(效应器)。
第四节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1.眼球的结构
(1)眼球壁:眼球壁分为外膜(包括角膜和巩膜)、中膜(包括巩膜、睫状
体和脉络膜)、内膜(即视网膜)。虹膜中央的孔叫做瞳孔,可以调节进入眼内
光线的多少。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够感受光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2)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它们都是无色透明的,有利于光线
的通过。
2.眼球成像原理
视觉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
中枢→形成视觉
3.近视
4. 耳的结构:耳分为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和
鼓室)、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产生神经
冲动。
(1)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收集并引导声波传至外耳道;
外耳道:引导声波传至鼓膜。
(2)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和鼓室。
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性振动;
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
鼓室: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
PS:a.遇到巨大的声响时,迅速张开口,或者捂耳、闭口。
目的: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b.鼻咽部感染时,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3)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半规管: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
前庭: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耳蜗: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5. 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引起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产生
神经冲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6. 其他感觉:
鼻——嗅觉;
舌——味觉(酸、甜、苦、咸);
皮肤——触觉(冷、热、痛、触、压等)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科学用脑、保证睡眠、参加运动、远离毒品
第六章 免疫与健康
第一节 人体的免疫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名称 区别
组成
形成、特点和作用
联系
强弱
非第一道防
特线
皮肤和黏膜
异生来就有的对多种
性
第二道防体液中的杀
病原体都有防御作
免
线 菌物质和吞
用,作用弱
疫
噬细胞等
特异性免疫 后天获得的只针对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 某一特定病原体或
免疫细胞 异物起作用,有特
异性,作用强
第二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1. 传染病:由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能在生物(人与
人之间和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点。
2. 传染病的四种主要类型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①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②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
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
PS: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
③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PS: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
备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流行不起来。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
时,既要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又要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
和具体情况,在三个环节中抓住主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
5.有许多种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有了传染性,一般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对
传染病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对传染源进行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2)对饮食、水、空气等消毒,搞好卫生、消灭吸血昆虫等采取的措施属于切
断传播途径;
(3)对健康人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6.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传染源:艾滋病患者(携带者);
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所有正常人
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阻断传播途
径。
PS: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一般的生活和工作接触,如共餐、握手等,不会感
染艾滋病。
第三节 安全用药
1. 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
服用的药物。
2. 非处方药:是指不需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非处方
药的标签、说明书必须具有国家制定的专用标识,即“OTC”字样,其适用范围
主要是常见的或时令性的轻微疾病,因症状明显,病人及家属容易自行诊断,并
能准确选购药品。但是非处方药并非绝对安全。
第七章 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的“复合效应”,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
存。因此,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要科学合理、权衡利弊,既要考虑短期效益,更要
考虑长远影响。
第二节 保护我们的家园
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是关系
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公民自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大事,是每个
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保护生物圈应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补充: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型肺炎: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是什么?
1.2019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nCoV ,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多起病毒
性肺炎病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
2.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
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
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
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治疗。此外,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可能非常有效。
3.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
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多可以追踪到与确
诊的病例有过近距离密切接触的情况。
4.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被感染,被感染的主要是成年人,其中老年人和体弱多
病的人似乎更容易被感染。儿童和孕产妇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
群。
-
2024年5月21日发(作者:环聪)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章 人的生活需要营养
第一节 食物的营养成分
1.六大营养成分: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1)供能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a.人体需求量最多的有机物,被誉为“三大营养物质”
b.既是组织细胞的构成物质,又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非供能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2.糖类、蛋白质、脂肪
(1)食物来源:a.糖类:谷类和根茎类等食物。
b.脂肪:肥肉、豆类和坚果类等食物。
c.蛋白质:瘦肉、鱼、奶、蛋和豆类等食物。
(2)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
糖类: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
于糖类的氧化分解 ;
脂肪:(储能物质)人体内的大部分脂肪作为备用能源贮存在皮下等处,
属于储备能源物质;
蛋白质: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等生命
活动的物质基础;
3.维生素:是一类比较简单的有机物,大多数维生素人体自身不能制造,只能
从食物中摄取。
注意:1、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2、不为人体提供能量。
(1)作用:人体对维生素每日的需求量非常小,但是它对人体维持正常的
生理功能方面非常重要。
维生素的缺乏症状和食物来源P6
维生素的种类 食物来源 缺乏时的症状
维生素A 动物肝脏、鱼肝油、黄玉夜盲症、干眼症、
米、胡萝卜等 皮肤干燥、脱屑等
维生素B1 牛肉、动物肾脏、豆角,神经炎、脚气病、
小麦、高粱(粗粮)等 食欲不振、消化不
良、生长迟缓等
维生素C 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坏血病、抵抗
力下降
维生素D 动物肝脏、鱼肝油、鸡蛋儿童佝偻病、
等 成人骨质疏松症
(2)P5 探究实验:
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维生素C的特性:能够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结论以及判断依据: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果蔬提取液用量越少,其维生素
C的含量越高。
4.水和无机盐
(1)水
功能:不仅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而且参与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在物质运输、
体温调节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含量:占人体体重的60%--70%;失水量超过体内总水量的20%,就会有生命危险。
(2)无机盐
功能:在人体内含量不多,但对人体的作用非常重要
无机盐的缺乏症状和食物来源
无机盐的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含钙的无机盐 儿童佝偻病; 奶和豆制品、蛋、肉、鱼
中老年骨质疏松 等
含铁的无机盐 缺铁性贫血 动物血、肝脏、菠菜、瘦
(乏力、头晕等) 肉、鱼、奶、蛋等
含碘的无机盐 地方性甲状腺肿 海带、紫菜等海产品、加
(微量) (大脖子病) 碘盐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1.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消化后被吸收;
维生素、水、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直接被人体吸收。
2.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最膨大)、小肠(最长)、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肝脏(最大)、胰腺、胃腺、肠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
(2)肝脏: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可将脂肪乳化成脂肪
微粒
(3)胰腺:分泌胰液,内含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
(4)胃腺:分泌胃液,内含胃蛋白酶,初步分解蛋白质
(5)肠腺:分泌肠液,内含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
3.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的形式:
(1)物理性消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将食物变成小颗粒的食
物,与消化液更好地混合,为化学性消化做充分的准备。
(2)化学性消化:有新物质的产生;是消化的实质,将食物分解成
小分子物质。
4. 胃位于人体腹腔的左上方,呈 囊 状,食物到达胃后,胃壁内的胃腺分泌大
量的胃液,呈强酸性,胃壁有发达的肌肉层,收缩时能引起胃的蠕动,可以研磨
和搅拌食物(属于物理性消化),使食物和胃液混合变成粥状的食糜,食糜中的
蛋白质被胃液里的胃蛋白酶初步分解成多肽(属于化学性消化),所以胃是蛋白
质初步消化的场所。
5. 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里,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进入小肠,小肠的消化
液中就有胆汁了。胆汁不含消化酶,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
(属于物理性消化),从而增大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6. 小肠很长,长约6米,盘曲在人体的腹腔内,小肠是食物充分消化的场所,
它的肠腺分泌了大量的肠液,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除此之
外,小肠内还有胆汁、胰液等消化液。
7. 胰腺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胰液是由胰腺分泌的消化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
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它们经过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进入小肠。
8.
9. 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道中具有吸收功能的部位:胃、小肠、大肠
(1) 胃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
(2)小肠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
(3)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10.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的原因:
(1)小肠很长;
(2)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如胆汁,肠液,胰液。
11.小肠是最主要吸收器官的原因(适于吸收的特点):
(1)小肠很长,长约6米左右-----------长
(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展开来可达200平方米以上,增
大了小肠的吸收面积----------大
(3)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
层上皮细胞构成----------薄
第三节 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
1.为了给我们提供最基本的健康膳食信息,科学安排一日三餐,合理搭配各种食
物,中国营养协会制订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1)食物多样化,粗细搭配合理;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
(5)少吃肥肉和荤油;膳食要清淡。
2.每日摄取的总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30%、40%和30%。
3.人们对食品的基本要求是无毒、无害,并且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
4.绿色食品:产自良好生态环境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品;分为A级和
AA级。
第二章 人的生活需要空气
第一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呼吸道作用: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能够清洁、湿润和温暖吸入的气体。
2. 人体的呼吸器官:肺。
3. 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的原因:
(1)肺泡数目很多;
(2)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4、呼吸运动的原理:
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膈向下移动,胸腔容积增大,肺随之扩张,这时肺
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
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膈向上移动,胸腔容积缩小,肺随之回缩,这时肺
内气压高于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呼吸状态 肋间肌、膈的位置 胸腔容积 肺的状态 肺内气压 空气
膈肌
吸气 收缩 下降 增大 扩张 低于大气压 进入
呼气 舒张 上升 缩小 回缩 高于大气压 排出
5.活动一 P26 分组实验: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
(1)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特性:
二氧化碳: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其最常见的
性质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人们常用这种性质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
碳。
氧气: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支持呼吸和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
燃,有助燃的作用。
(2)思考:
1.甲、丙两集气瓶中的石灰水变化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甲集气瓶中石灰水无明显变化,丙集气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
2.乙、丁两集气瓶中的火柴燃烧现象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乙集气瓶中的细木条继续燃烧,丁集气瓶中的细木条很快熄灭。
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减少。
6.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至达到平衡
状态。如饭香、花香等。
7.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a.部位:肺泡与血液之间
b.过程: 氧气:肺泡--->血液 二氧化碳:血液--->肺泡
c.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d.结果: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静脉血---->动脉血)
(2)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a.部位: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
b.过程: 氧气:血液--->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组织细胞--->血液
c.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d.结果:血液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动脉血---->静脉血)
第一节 人体内能量的利用
1. 食物中所含能量的多少可以用热价表示。
(1)食物的热价是指1克食物氧化分解(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
(2)食物热价公式:4.18×10-3×( t2 - t1)×30÷m(千焦/克)
(3)糖类、蛋白质、脂肪的热价?
糖类:17.15千焦/克 蛋白质:17.15千焦/克 脂肪:38.91千焦/克
2. 能量的释放-----线粒体
呼吸作用反应式: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人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在各个细胞内进行,不断消耗氧气和产生二氧碳,释放
能量。
3. 释放的能量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和维持体温
4. 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人的年龄、性别、体质而不同;活动的强度不同而不
同。
意义:可以适当调整每天摄取食物数量,以维持能量的摄取与消耗之间的平衡。
第三节 呼吸保健与急救
1.
2.
3.人工呼吸原理
人工呼吸就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被救者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
小,从而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使被救者恢复呼吸。
第三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
1.血液由血浆(55%)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血浆是一种淡黄色液体,90%以上是水,其余为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
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
2.
3..
输血原则:输同型血。 万能供血者:O型血的人;万能受血者:AB型血的人
第二节 物质运输的器官
1.观察血液的流动
2.比较三种血管的特征
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动脉 →毛细血管 → 静脉
3.心脏
(1)位置:心脏位于胸腔中部稍偏左下方,左右两肺之间
(2)大小:大致和本人的拳头那么大
(3)功能: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4)结构:由肌肉组织构成
(5)腔室以及与各腔相连的血管:
左心室与_主动脉_连通;右心室与_肺动脉_连通;
左心房与_肺静脉_连通;右心房与_上、下腔静脉_连通
(6)腔壁厚度:左心室 > 右心室 > 心房
(7)在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有瓣膜(房室瓣和动脉瓣),其作
用是: 保证血液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8)心脏的跳动:
(9)心脏是由左右两个泵同时协调工作的,一次心跳包括了心脏的(收缩和舒
张)过程。
①当(心房)收缩时,血液被压出心房,穿过(房室瓣),进入心室。
②接着(心室)收缩,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关闭),左心室的血液从(主
动脉)迸出流向全身各处,右心室的血液从(肺动脉)迸出流向肺部。
③然后动脉瓣关闭,心房和心室同时(舒张 ),肺部的血液经(肺静脉)回流
进入左心房,全身各处的血液经(上、下腔静脉)回流进入右心房。
这就是心脏的工作方式。
4.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1)心率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有所不同
(2)正常变动范围一般为60-100次/分
心率低于60次/分的叫做心跳过缓;高于100次/分的叫做心跳过速
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
1.血液循环:在心脏的推动下,血液在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不停地流动,这一过
程称为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4)功能与作用:
通过体循环,血液将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与
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细胞利用,同时把细胞产生
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运走。
(4)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
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
2.血液循环的意义:
血液循环不断地为组织细胞运来氧气和营养物质,并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
氧化碳等代谢废物运走。
总结:运送药物或营养物质都先到达体循环的右心房,再通过肺循环,最后通过
体循环的动脉运到血管再到达目的地。
3.血压: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
血压,由心脏的泵血产生,在上肢肱动脉处测得。
(1)收缩压: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收缩压:12-18.7 千帕
(2)舒张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低值。舒张压: 8-12 千帕
注:采用分子式记录血压时分子为收缩压,分母为舒张压。
高血压:血压经常超过18.7/12千帕(收缩压经常超过18.7千帕或舒张压经
常超过12千帕);
低血压:血压经常低于12/6.7千帕(收缩压经常低于12千帕或舒张压经常
低于6.7千帕)。
5. 脉搏:动脉的搏动。
(1)形成:心脏收缩时,大量血液进入动脉,动脉发生弹性扩张;心脏舒张时,
动脉又恢复了原状。这样,就形成了脉搏。
(2)脉搏的次数和心跳的次数(心率)是一致的。
(3)我国著名医学家扁鹊为什么用切脉的方式来诊断疾病?
人体的某些器官患病时,常会使心跳发生快慢、强弱的变化并在脉搏上表现
出来。
(4)脉搏在什么部位测量?腕部外侧的桡动脉
第四节 关注心血管健康
1. 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遗传、先天性因素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 不良的生活方式:长期酗酒或吸烟;食用过多的油脂类食物;长期精神紧张;
缺乏体育锻炼
3.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血管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
酒、心理平衡
4. 心血管疾病往往发作突然。急救原则:早发现、早抢救、早送医
第四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1. 排泄:人体将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
程
途径:(1)排汗: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
(2)呼气: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
(3)排尿: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则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
统排出。(主要途径)
2.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尿道(排出
尿液)
3.肾脏-------主要的排泄器官
(1)数量:左右各一个;位置:腹腔背面、腰部脊柱两侧;形状:像蚕豆;
颜色:红褐色;手感:表面光滑,手感柔软
(2)肾纵剖结构:肾皮质(肾的浅层,呈红褐色)、肾髓质(位于肾皮质的深
部,色较淡)和肾盂(肾的内侧凹陷处,下端连着输尿管)
(3)为什么肾脏的皮质部分比髓质部分颜色深?
肾小体分布在皮质内,其中的肾小球是个毛细血管球,肾小管弯曲细长,外面包
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在皮质和髓质内。
4.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5. 尿液的形成: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原尿的形成:
当血液通过入球小动脉到达肾小球的毛细血管网时,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
滤过作用,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
尿素等物质都可以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2)尿液的形成: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会对其中有用的物质(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
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然后将它们送回到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剩下的其他物质
(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6. 尿液的排出: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7. 排尿的意义: (1)排出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
(2)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
(3)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第二节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
1. 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2. 汗腺的结构:分泌部和导管
3. 汗液的形成和排出:汗腺的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当血液流经时,血液中
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物质进入汗腺,形成汗液。汗水通过汗腺细长的导管排出
体外。
4. 皮肤的功能:保护、再生、感受外界刺激、分泌、排泄、调节体温
5. 皮肤的保健卫生:常洗澡、勤换衣、保持皮肤清洁
加强皮肤的锻炼——日光照射、冷水擦澡;保持皮肤的清洁——清除污垢;
预防痤疮——温水香皂洗脸
第五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的激素调节
1. 人体内的腺体:
(1)外分泌腺:分泌物可以通过导管排出(如:汗腺、唾液腺、肝脏、胰腺)
(2)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
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如:垂体、甲状腺、胸腺、胰岛、肾上腺、卵巢、
睾丸)
2.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3.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1)特点:含量少,作用大
(2)功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
4.
5.比较呆小症与侏儒症
呆小症: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
侏儒症:智力和生育能力正常
6.
第二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1)脑和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其功能是:接收、分析、综合信息,发出指令;
(2)脑神经和脊神经是周围神经系统,其功能是:传递信息。
2.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又叫神经细胞。
3.神经元的结构包括胞体(接收信息、发出神经冲动)和突起。
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1)树突:呈树枝状,数量较多,较短。(收集信息、传至胞体)
(2)轴突:较长,往往只有一条。(将胞体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出)
4.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会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
传导神经冲动的方向:树突--->胞体--->轴突 --->神经末梢
5.
6.
7.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1)大脑:
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
①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即大脑皮层 ,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 最高级中枢。
表面有许
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总面积。
②大脑皮层以内是白质,由神经纤维组成。这些结构将大脑皮层的各功能区、两
大脑半球以及小脑、脑干、脊髓联系起来。
8.大脑的主要神经中枢:
9.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主要功能是 协调运动,维持身体的平衡。
10.脑干: 位于大脑的下方,是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的桥梁,功能是调节人体
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等,因此有“生命中枢”之
称。
第三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 反射:人体或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纤维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任何一个
环节出现障碍,反射活动就无法正常运行。
3.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特点: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
成。如:膝跳反射、狗进食时分泌唾液、望梅生津等。
4.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
特点: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如:铃声--唾液分泌反射、望梅止渴等。
意义:条件反射的建立,可以使机体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
膝盖处的韧带(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脊髓(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
大腿肌肉(效应器)。
第四节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1.眼球的结构
(1)眼球壁:眼球壁分为外膜(包括角膜和巩膜)、中膜(包括巩膜、睫状
体和脉络膜)、内膜(即视网膜)。虹膜中央的孔叫做瞳孔,可以调节进入眼内
光线的多少。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够感受光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2)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它们都是无色透明的,有利于光线
的通过。
2.眼球成像原理
视觉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
中枢→形成视觉
3.近视
4. 耳的结构:耳分为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和
鼓室)、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产生神经
冲动。
(1)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收集并引导声波传至外耳道;
外耳道:引导声波传至鼓膜。
(2)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和鼓室。
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性振动;
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
鼓室:通过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
PS:a.遇到巨大的声响时,迅速张开口,或者捂耳、闭口。
目的: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b.鼻咽部感染时,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3)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半规管: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
前庭: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耳蜗: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5. 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引起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产生
神经冲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6. 其他感觉:
鼻——嗅觉;
舌——味觉(酸、甜、苦、咸);
皮肤——触觉(冷、热、痛、触、压等)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科学用脑、保证睡眠、参加运动、远离毒品
第六章 免疫与健康
第一节 人体的免疫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名称 区别
组成
形成、特点和作用
联系
强弱
非第一道防
特线
皮肤和黏膜
异生来就有的对多种
性
第二道防体液中的杀
病原体都有防御作
免
线 菌物质和吞
用,作用弱
疫
噬细胞等
特异性免疫 后天获得的只针对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 某一特定病原体或
免疫细胞 异物起作用,有特
异性,作用强
第二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1. 传染病:由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能在生物(人与
人之间和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点。
2. 传染病的四种主要类型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①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②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
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
PS: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
③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PS: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
备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流行不起来。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
时,既要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又要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
和具体情况,在三个环节中抓住主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
5.有许多种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有了传染性,一般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对
传染病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1)对传染源进行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2)对饮食、水、空气等消毒,搞好卫生、消灭吸血昆虫等采取的措施属于切
断传播途径;
(3)对健康人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6.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传染源:艾滋病患者(携带者);
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所有正常人
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阻断传播途
径。
PS: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一般的生活和工作接触,如共餐、握手等,不会感
染艾滋病。
第三节 安全用药
1. 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
服用的药物。
2. 非处方药:是指不需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非处方
药的标签、说明书必须具有国家制定的专用标识,即“OTC”字样,其适用范围
主要是常见的或时令性的轻微疾病,因症状明显,病人及家属容易自行诊断,并
能准确选购药品。但是非处方药并非绝对安全。
第七章 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的“复合效应”,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
存。因此,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要科学合理、权衡利弊,既要考虑短期效益,更要
考虑长远影响。
第二节 保护我们的家园
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圈是关系
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公民自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大事,是每个
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保护生物圈应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补充: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型肺炎: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是什么?
1.2019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nCoV ,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多起病毒
性肺炎病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
2.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
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
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
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治疗。此外,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可能非常有效。
3.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
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多可以追踪到与确
诊的病例有过近距离密切接触的情况。
4.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被感染,被感染的主要是成年人,其中老年人和体弱多
病的人似乎更容易被感染。儿童和孕产妇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
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