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5日发(作者:周康)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精选8篇)
导语:《浪潮之巅》这本书很值得大家去读一读,从中做做读书笔记,相信你会有很
大收获的!以下是《浪潮之巅》读书笔记(精选8篇),欢迎阅览!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篇1
这是一个传奇的人和传奇的公司,他可能是美国工程院唯一一个没有在大学读过完整
一年书的院士,在大学期间只是作为一名旁听者的身份学了点书法,但最后他把这些美丽
的字体运用在设计Macintosh计算机。
他在车库里开创了自己的苹果公司,但又在数年后被自己公司的董事会开除,但传奇
的事情是十三年后又被苹果邀请回去执掌。当上世纪其实年代Apple―I个人通用电脑进入
寻常百姓家的时候,苹果走的是一条低端廉价的路线,而如今无论Macbook,还是
iPod,还是iPhone,众多汽车商制造商、音响企业都会迎合苹果的产品生产出为其服务
的设备,显然他步入的是一个非常高端的市场。Jobs是一个极富创新和把握时代脉搏的
人,在Sculley当权的时候敌不过IBM―PC和微软的同时也给整个苹果公司的经营留下了
很大的窟窿。当然,JOBS的崛起也要感谢互联网泡沫时代的来临,要知道无论什么电子
产品在互联网没有到来的时候他们的市场都会很窄。
比尔盖茨在十多年前就预言音响制品将数字化,任何特殊需求下载在一个服务器中,
这个服务器可以管理和控制家里所有的家电,而AppleTV的诞生却抢先了一步,在家庭
娱乐中心的市场上苹果拥有最大iPod用户群,微软有最强的技术储备,Sony有领先的
蓝光技术,沉沉浮浮,硝烟再起!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篇2
近日断断续续阅读完此书,由于时间跨度较大,相较前面的部分已印象淡薄,但总体
来说,给我的感觉还是挺深刻的。
此书以近些年在IT领域高速发展的几个大型跨国企业:AT&T、IBM、Microsoft、
Intel、Yahoo、Mac、Cisco、Google、Facebook为范本,简单叙述了各个企业的成长
历史及发展历程,透过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揭示了其在各个领域真正取得飞跃性突破的本
质:一个企业的要真正寻求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发掘出自己独特的盈利模式,必须具有创
新的精神、长远的眼光、战略性思维,必须能够不断的适应或引领社会的发展。真正的优
秀企业应该是改变一个时代甚至是创造一个时代的新锐先锋!
“对任何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财富,每个人都应该把他的时间投入到最有意义、最
有影响的地方去。经过多年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认定这样一个规律,就是:科技的发
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每一个人都应该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如此,
便不枉此生。”
的确,身为在这个时代生活的IT从业人员,我们无法逃避生存的现实,在这样的浪
潮之中被裹挟前行。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果断的抉择,我们只能被潮流所左右。唯
有充分的认识自我,看清形势,准确的把握机遇,才能在这个时代的潮头做一个勇敢而不
败的弄潮儿,创立一番惊天伟业!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篇3
浪潮之巅是最近我看到的最好看的一本书。相信只要是IT人,看这本都会引起很大
的共鸣。这本书无疑涵盖了很多内容,各个著名公司的变迁,通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历
程,各种新的技术概念,金融,等等。不同职位,不同追求的人都会有所收益,但收益的
东西会截然不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从我的视角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无论是何种变迁,了解公司或技术的前世今生都是有益无弊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为
什么会存在呢?比如一种技术,了解了它目前的概念、框架、应用等等。但是它为什么会
出现而流行呢。因为前面的技术碰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或者说社会环境变了。是的,归
根到底,多么高深的技术最后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的需求是什么?就是你我这些常人
的需求。作者在这方面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让人对很多技术概念有了通俗的理解,更关
键的是,虽然通俗但是专业。
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梦想就是找对行业,找对公司。如何找到,大的方面从这本书里
能够学到不少,特别是从公司和技术发展领悟到很多。正如书中所说,人这一生,能赶上
一次浪潮,跟上浪潮,就很幸运了。
这本书还讲了很多与技术完全无关的东西――金融,特别是风险投资。一个个鲜活的例
子尤其是google,让人对风险投资有了很生动的理解。一个技术人员虽然不做金融,但
是还是要知道些基本知识的,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的辛苦钱稀里糊涂的打了水漂。记得以
前工作的公司曾有财报123的培训。虽然现在已经忘了大半,但想来还是有益的。
整本书,讲述的技术是如此的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厚厚的一本
书,却一点儿也不妨碍让人看的欲罢不能。作者显然是技术人员里罕见的语言表达能力超
强的人,让人佩服。
尽信书不如无书。书里很多东西总结的不错。然而对于将来的趋势,就不一定了。一
切都在变化,谁也不能预言将来。每个人还是要独立的思考问题。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篇4
这本书是一本科技史的书籍,对于这本书的接触式在去年暑假八月份时,期间在家里
用手机看微博,发现薛蛮子老师的一条微博是关于这本书的一个评论,我对于这个记得还
是很清楚的。原意是这样的,这本书在豆瓣读书的评分已经在科技互联网分类中已经是首
位了。
对于这本书的好奇,我就上亚马逊找这本书。当时我是想买纸质版本,但是当时是在
乡下,图书购买不是很方便。所以后来我在电脑上找一下原来我找到了,我的电脑太神奇
了,功能真的.很强大。
我要谢谢我的电脑,找到了电子版本的,pdf版本的,我就好好地阅读了一下了。
这本书记录了一大批公司的兴衰史,由于我学的是文科类专业,所以对于历史也是兴
趣很浓,对于科技历史的兴趣也是一步步培养当中。
来说说作者本人吧。吴军,以前在google中国公司担任工程师一职,平时对于科技
行业有很深入的认识。后来这些都是在google中国黑板报上发表了。当时李开复就鼓励
吴军可以把这些集成一个集子写成书,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后来在2011年这本书在中
国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以前的pdf版本在网络上传的很开。
后来吴军来到了腾讯公司担任副总裁一职。
首先写的公司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惠普,AT&T、IBM、Microsoft、Intel、
Yahoo、Mac、Cisco、Google、Facebook等公司的兴衰。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篇5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涉及范围很广。给我这个IT产业盲看来是极好的科普性质的著
作。不仅有美帝IT企业列传还有硅谷、沙丘路、斯坦福面面观。从技术、资本、制度三
个维度,很全面的介绍分析了每个企业为何兴或衰。
“不过,吴军博士并没有在技术或者其它的行业细节上着墨太多,而是着力于给读者
呈现整个行业的蓝图与兴衰,着力于将这种兴衰与整个技术、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浪
潮”契合起来,以向读者传达本书的核心理念:企业乃至行业的兴起与衰落在于是否能够
把握新的“浪潮”或者成功的转型于浪潮之中,从而站在浪潮之巅。在这其中,技术与市
场的结合、商业模式的选择、团队的执行力、管理者的远见、金融及学术的配合都是重要
的因素,而这些点,才是吴军博士在本书重点着墨的地方。因此,它并不是一本小众或者
专业的技术类书籍,相反的,它是一本更适合非专业人士的Guide Book。”――引用来自
豆瓣
没有用流水账的方式记录企业的发展,也没有对于企业家的过多描绘,而是站在客观
的角度用数据讲案例,理性地分析,说这是一本TMT行业史记也完全不为过。
不过因为最近几年又赶上互联网涨潮的时候,整个行业变化太快,有些地方略有些过
时是个遗憾。。。但是恰巧可以看到作者的好些预测都成了真,膜拜大佬。(土下坐)
浪潮已起,远未及巅。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篇6
久闻此书盛名,一次偶然的机会买了回来,趁着15年读书计划的开启,打头阵读了
此书。
读完此书,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惊讶于信息浪潮下的弄潮儿,更惊讶于作者吴军对信
息产业了解的如此透彻,说故事一般将各领风骚的硅谷公司的传奇娓娓道来。
作者在上册主要介绍了AT&T公司、IBM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
司、甲骨文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惠普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的崛起、兴衰,让我实
实在在领略了它们当年的风骚。对公司的带头大哥,如比尔盖茨、乔布斯、埃里森、杨致
远等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钦佩他们横溢的才华和超人的胆识。当然要想成功仅有这些是
不行的,对成功的饥渴,对目标的执着,对时事的把握,以及好运气都是必不可少的。比
如说世界最大通信设备制造商思科公司,它早期成功的关机在于它的两个创始人在最合适
的时机创办了一个世界上最需要的公司、思科刚创建一年正好赶上NSFNet开始和商业
网络对接,对多协议路由器的需求一下子产生了。正在这时,也就是1986年思科推出第
一款产品,连市场都不用开拓,就用在了刚起步的互联网上。假如思科早创立两年,它可
能在市场还没有起来时就烧光投资而关门了,反过来也一样,如果它迟了两年,就可能被
别的公司占了先机。在思科还是一个小公司时,各大计算机公司各有自己很大的市场,它
们首先想的是在网络市场上打败对手而不是研制兼容其它公司网络产品的路由器,因此,
没有公司和思科争夺多协议路由器的市场。而等互联网兴起时,思科已经占据了路由器市
场的领先地位。
IT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中
有几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行业的发展。
摩尔定律:每18个月,计算机等IT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或者说相同性能的计算机
等IT产品,每18个月价钱会降一半。
安迪―比尔定律:英特尔处理器的速度每十八个月翻一番,计算机内存和硬盘的容量
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长。但是,微软的操作系统等应用软件越来越慢,也越做越大。所以,
现在的计算机虽然比十年前快了一百倍,运行软件感觉上还是和以前差不多。
反摩尔定律: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
业额就要降一半。
70―20―10定律:信息科技领域,主导者占70%市场份额,老二占20%―30%,小企
业占10%。
诺维格定律:一家公司市场占有率超过50%后,就无法再使市场占有率翻番了。
基因决定定律:一家在某一领域特别成功的大公司一定已经被优化得非常适应这个市
场,它的企业文化、做事方式、商业模式、市场定位等已经甚至过分适应传统的市场。这
些使得该公司获得成功的内在因素会渐渐地、深深植入该公司,可以说成了这家公司的基
因。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篇7
吴军是理性占90%,感性占10%的一个作者。
“科技的进步,不可能通过房地产泡沫,或者股市泡沫来实现。”美国在第二次工业
革命时候,涌现了大量在人类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发明家:爱迪生、贝尔、福特、莱特
兄弟。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产生了垄断,大量的工业巨子洛克菲勒、卡内基、杜邦兴建了
实业帝国。而中国的富豪榜有几个是像贝尔、福特那样的发明家,又有几个是像洛克菲
勒、卡内基这样的实业家呢?国内的人们似乎不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实业来获取财富,
所以这也是中国诞生不了世界品牌和跨国公司的原因吧!
而曾经圈圈阅读过的某位作家的观点: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了美联储、控制世界及该
家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神秘家族的内容,被吴军澄清,时至今日,这个家族对世界的影响
几乎是微乎其微。
浪潮之巅里提到的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联合体――GE公司,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行
业,而我们的目光仅仅停留在创新产品上。行业与产品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这个著名
公司由大家熟知的通用电气公司为起点,到如今发展成为一个涉及整个能源和工业工程相
关行业到制造品类齐全的家电,以及是全球飞机发动机的主要生产商,它的发动机用于波
音747/767,空中客车很多系列,以及美国第四代主力战斗机F35。上世纪70年代起,
GE抢先投入巨资开发核磁共振机。GE的核磁共振机才是真正高端的设备,而西门子和安
捷伦(原来的惠普)相比就要低一个档次,而日本品牌可能又要再低一个档次。其他类似
GE的世界知名企业,它们的兴衰也在书中一一提及。
上册主要介绍了IT业的发展浪潮,从AT&T公司,IBM公司,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等
与IT业相关的著名公司,这些公司的故事都非常精彩。下册涉及了风投、投资银行、金
融危机等,被普及了许多知识,有许多内容都是补了我这个文科生的盲点。用了一个半月
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66.3万字。
有人问吴军为什么能写出那么生动的文章?吴军的回答是一感谢中学的语文老师要求
他用朴实的文风表达自己的体会。二感谢美国导师训练了他讲话和写作的逻辑性,怎样立
论,怎样用新颖有力的论据支撑自己的论点。在公众场合说话的时候,不多说一句废话,
也不落掉任何一句关键的话。做到这一些都需要持久用心的学习。
那么我要学习的下一本书是英文版《富兰克林自传》。
最近追美剧西部世界,目前一共两季,快看完了。剧集很精彩,但有些镜头也是相当
暴力,18周岁以下慎看。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篇8
就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时,Motorola还是世界上技术最强劲的公司,它在模拟
无线通信方面有任何公司都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并且创造出多项世界第一。在数字信号
处理和计算机处理器领域,它也是世界上技术最强的公司。能够在这样三个具有无限发展
潜力的领域同时处于领先的公司,那个时代可能绝无二致。但是,短短的30年,
Motorola同时在这三个领域全部败落,如今它早已没有了当年领导科技浪潮的雄心和勇
气,只是追随着一场新的技术大潮充当着里面的一个成功参与者。这30年里,到底发生
了什么?Motorola这个昔日的雄狮,为什么会落魄如斯?如下分市场进行说明。
1、计算机处理器市场:
这个市场的成败,在讲述Intel的成功时,已经提及。只强调一点,Motorola并输
于技术,而是输在了市场和商业模式上。
2、移动通信市场:
作为移动通信的领导者,摩托罗拉自然地垄断了第一代移动通信市场。Motorola在
模拟信号技术上,有着非常深厚的积累,直到今天在这个领域,它的技术依然傲世群雄。
但是,一个领域的发展必然会不断降低进入这个领域的门槛(我在《小璐公司兴衰记――记
一个新兴科技产业链的始末》也提到了这个问题),第二代移动通信采用数字信号,使得
摩托罗拉几十年来积累的模拟技术变得无关紧要,市场的优势荡然无存。
在这个领域,因为Motorola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的最大受益者,它不可避免的抵制即
将到来的数字通信,推迟数字手机的普及。Motorola对模拟手机生命期的高估,使得它
一开始就在数字手机市场落后了半步。
当然,以摩托罗拉技术上的优势赶上这半步照说应该不难,但是,Motorola另一根
基因使得它很难适应新的市场竞争。长久以来,Motorola的成功都得益于它的技术和产
品质量,这使得它身体里流着高贵的血,讲品质,却忽略了方便性,外观等其他用户体
验。而移动终端却又是一个非常重视用户体验的市场,对于一款手机,甚至换一个外壳就
能变成一款新的手机。Motorola显然对于这种变化感到不适应,可能还略带一些不屑。
最后的结果却是输给了这个领域没有太多积累的诺基亚和三星等公司。
Motorola在数字手机市场上的失利,说明了摩尔定律的重要性。但是,在商业界,
并不是一项技术走得越早越超前就越有希望。当年北电的事例最有说服意义:2000年以
后,北电由于在光通信领域的受挫,开始将目光放在了新兴的热潮3G上。这可以说是北
电的押宝产品线。但3G的发展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快。特别是中国市场,北电曾预期中国
很快就会上3G,但中国的3G由于要重组、发牌,这个过程中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关系,
中国3G市场的周期往后拖了很久。一直等到最后,北电实在拖不下去了,以3.2亿美元
的价格将3G部门卖个了阿尔卡特(这件事,阿尔卡特一直沾沾自喜,为自己2000年以
后依然正确地坚持GSM而欢呼)。所以,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这个时代,技术路线的选
择并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更重要的是技术的选择要与市场合拍。
值得一提的是,Motorola对于移动通信市场的另一次尝试是著名的铱星计划:由77
颗低卫星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系统,每颗卫星有三千多个信道,可以和手机直接通
信。因此,它可以保证在地球任何地点实现移动通信。计划的失败是因为这个计划耗资太
过巨大,没有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可以将其维持下去。摩托罗拉由于把精力分散到了铱星
上,不仅失去了和诺基亚竞争的最佳时机,而且还把一些市场丢给了三星、LG等更新的
电子公司。
3、数字信号处理器市场:
在这个领域,Motorola遭遇了德州仪器,同Intel的竞争一样,它和德州仪器的差
距也是一天一天的拉大,一直到最后变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到2004年,其半导体
部门被迫分离出去,就是现在的Freescale。而Freescale在德州仪器和高通的双重挤压
下,业绩也是不佳。
挣扎:
2021年9月,爱德华詹德(EdwardZander)临危受命。他上台后做的事和大多数
临危受命的继任者一样,先是对公司重组,大规模裁员,保住公司的利润和现金流。把半
导体部门分离上市,以便于可以专心于手机业务。但是,不幸的是,在管理公司方面,他
并没有显示出过人的本领。办事效率依然不高、内斗明显,产品开发速度上居然赶不上后
来居上的三星公司。之后还有几次尝试,比如Motrola在7,8年前就想要整合手机操作
系统平台,可是依然不成功。最后,Motorola采用价格战,使得自己也是大吃苦果。
现今:
当Motorola不在是一个王者之后,他更愿意追随技术的潮流。而居詹德之后的技术
出身的CEO嘉哈敏锐的感觉到智能手机可能是一个方向,他果断的加入Android联盟,
并且只开发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机(一开发就是20多款一起开发)。由于不需要自己
设计芯片,采用高通或者博通的就好,也不需要开发操作系统,大大缩短了手机开发周
期,成本也大大降低。2021年,Motorola成为全球业绩最好的手机公司(2021年年
底,在智能手机市场,Android手机销售量增长了888、8%,市场占有率达到22、
7%,超过苹果iOS,仅次于Symbian。当年摩托罗拉在Android市场占有率已超过
50%)。但是这个新Motorola是否可以因此获得中兴却很难说,因为Motorola没有过
增值服务的经验,这限制了它在这个领域转向服务的可能性。同时,Android联盟中,真
正的主导者是Google,它相当于过去的微软;联盟中最大的受益者可能是芯片制造商高
通,它相当于过去的Intel。
总结:
从Motorola的事例,我们可以感受到领导人的水平对于一个公司的重要性,
Motorola精力过于分散,对于一个高手,比如通用电气的韦尔奇,或许有能力操控这个
超级公司。但是一个平庸之辈,很难保证三个方向的高效率的运作,能够专注于一个领域
就很不错了。
另一个方面,想要领导一个技术潮流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需要有很多的尝试,如果恰
好眼光不是这么独到,可能所有的尝试都毁于一旦。然而,如果只是一个浪潮的追随者就
会容易很多。正如过去的华为,一直都是一个技术上的追随者,它的发展也几乎是直线式
的一路上升。而今,华为已经没有谁值得去追赶了,以后的路必须靠它自己去走,相信会
艰难很多。
再者,从Motorola在数字手机战场的失利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
就是一个大公司中,那些有可能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部门,因为不盈利,或者利润比较低
下,和公司正在挣钱的部门比,往往是最没有发言权的(很多大公司内部都是山头林立,
所有部门之间竞争也是非常激烈),所以公司的资源很难会向那些代表未来趋势的部门倾
斜。包括微软在内,微软90年代末就成立了MSN部门,一度决心进军互联网。可以
说,一开始这个部门是受到重视的,但是前期和雅虎之战中,微软对于互联网免费提供服
务的商业模式不适应,加上自己的一些失误,错过了进军最佳时期。互联网泡沫破裂后,
微软收缩了自己的扩张步伐。于是这个一直不挣钱的MSN部门,越来越低调,越来越不
被关注,如今它依然是个不挣钱的部门,而微软已经很难在互联网行业有所作为了。
2024年5月25日发(作者:周康)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精选8篇)
导语:《浪潮之巅》这本书很值得大家去读一读,从中做做读书笔记,相信你会有很
大收获的!以下是《浪潮之巅》读书笔记(精选8篇),欢迎阅览!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篇1
这是一个传奇的人和传奇的公司,他可能是美国工程院唯一一个没有在大学读过完整
一年书的院士,在大学期间只是作为一名旁听者的身份学了点书法,但最后他把这些美丽
的字体运用在设计Macintosh计算机。
他在车库里开创了自己的苹果公司,但又在数年后被自己公司的董事会开除,但传奇
的事情是十三年后又被苹果邀请回去执掌。当上世纪其实年代Apple―I个人通用电脑进入
寻常百姓家的时候,苹果走的是一条低端廉价的路线,而如今无论Macbook,还是
iPod,还是iPhone,众多汽车商制造商、音响企业都会迎合苹果的产品生产出为其服务
的设备,显然他步入的是一个非常高端的市场。Jobs是一个极富创新和把握时代脉搏的
人,在Sculley当权的时候敌不过IBM―PC和微软的同时也给整个苹果公司的经营留下了
很大的窟窿。当然,JOBS的崛起也要感谢互联网泡沫时代的来临,要知道无论什么电子
产品在互联网没有到来的时候他们的市场都会很窄。
比尔盖茨在十多年前就预言音响制品将数字化,任何特殊需求下载在一个服务器中,
这个服务器可以管理和控制家里所有的家电,而AppleTV的诞生却抢先了一步,在家庭
娱乐中心的市场上苹果拥有最大iPod用户群,微软有最强的技术储备,Sony有领先的
蓝光技术,沉沉浮浮,硝烟再起!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篇2
近日断断续续阅读完此书,由于时间跨度较大,相较前面的部分已印象淡薄,但总体
来说,给我的感觉还是挺深刻的。
此书以近些年在IT领域高速发展的几个大型跨国企业:AT&T、IBM、Microsoft、
Intel、Yahoo、Mac、Cisco、Google、Facebook为范本,简单叙述了各个企业的成长
历史及发展历程,透过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揭示了其在各个领域真正取得飞跃性突破的本
质:一个企业的要真正寻求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发掘出自己独特的盈利模式,必须具有创
新的精神、长远的眼光、战略性思维,必须能够不断的适应或引领社会的发展。真正的优
秀企业应该是改变一个时代甚至是创造一个时代的新锐先锋!
“对任何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财富,每个人都应该把他的时间投入到最有意义、最
有影响的地方去。经过多年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认定这样一个规律,就是:科技的发
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每一个人都应该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如此,
便不枉此生。”
的确,身为在这个时代生活的IT从业人员,我们无法逃避生存的现实,在这样的浪
潮之中被裹挟前行。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果断的抉择,我们只能被潮流所左右。唯
有充分的认识自我,看清形势,准确的把握机遇,才能在这个时代的潮头做一个勇敢而不
败的弄潮儿,创立一番惊天伟业!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篇3
浪潮之巅是最近我看到的最好看的一本书。相信只要是IT人,看这本都会引起很大
的共鸣。这本书无疑涵盖了很多内容,各个著名公司的变迁,通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历
程,各种新的技术概念,金融,等等。不同职位,不同追求的人都会有所收益,但收益的
东西会截然不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从我的视角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无论是何种变迁,了解公司或技术的前世今生都是有益无弊的。存在都是合理的,为
什么会存在呢?比如一种技术,了解了它目前的概念、框架、应用等等。但是它为什么会
出现而流行呢。因为前面的技术碰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或者说社会环境变了。是的,归
根到底,多么高深的技术最后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的需求是什么?就是你我这些常人
的需求。作者在这方面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让人对很多技术概念有了通俗的理解,更关
键的是,虽然通俗但是专业。
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梦想就是找对行业,找对公司。如何找到,大的方面从这本书里
能够学到不少,特别是从公司和技术发展领悟到很多。正如书中所说,人这一生,能赶上
一次浪潮,跟上浪潮,就很幸运了。
这本书还讲了很多与技术完全无关的东西――金融,特别是风险投资。一个个鲜活的例
子尤其是google,让人对风险投资有了很生动的理解。一个技术人员虽然不做金融,但
是还是要知道些基本知识的,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的辛苦钱稀里糊涂的打了水漂。记得以
前工作的公司曾有财报123的培训。虽然现在已经忘了大半,但想来还是有益的。
整本书,讲述的技术是如此的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厚厚的一本
书,却一点儿也不妨碍让人看的欲罢不能。作者显然是技术人员里罕见的语言表达能力超
强的人,让人佩服。
尽信书不如无书。书里很多东西总结的不错。然而对于将来的趋势,就不一定了。一
切都在变化,谁也不能预言将来。每个人还是要独立的思考问题。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篇4
这本书是一本科技史的书籍,对于这本书的接触式在去年暑假八月份时,期间在家里
用手机看微博,发现薛蛮子老师的一条微博是关于这本书的一个评论,我对于这个记得还
是很清楚的。原意是这样的,这本书在豆瓣读书的评分已经在科技互联网分类中已经是首
位了。
对于这本书的好奇,我就上亚马逊找这本书。当时我是想买纸质版本,但是当时是在
乡下,图书购买不是很方便。所以后来我在电脑上找一下原来我找到了,我的电脑太神奇
了,功能真的.很强大。
我要谢谢我的电脑,找到了电子版本的,pdf版本的,我就好好地阅读了一下了。
这本书记录了一大批公司的兴衰史,由于我学的是文科类专业,所以对于历史也是兴
趣很浓,对于科技历史的兴趣也是一步步培养当中。
来说说作者本人吧。吴军,以前在google中国公司担任工程师一职,平时对于科技
行业有很深入的认识。后来这些都是在google中国黑板报上发表了。当时李开复就鼓励
吴军可以把这些集成一个集子写成书,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后来在2011年这本书在中
国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以前的pdf版本在网络上传的很开。
后来吴军来到了腾讯公司担任副总裁一职。
首先写的公司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惠普,AT&T、IBM、Microsoft、Intel、
Yahoo、Mac、Cisco、Google、Facebook等公司的兴衰。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篇5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涉及范围很广。给我这个IT产业盲看来是极好的科普性质的著
作。不仅有美帝IT企业列传还有硅谷、沙丘路、斯坦福面面观。从技术、资本、制度三
个维度,很全面的介绍分析了每个企业为何兴或衰。
“不过,吴军博士并没有在技术或者其它的行业细节上着墨太多,而是着力于给读者
呈现整个行业的蓝图与兴衰,着力于将这种兴衰与整个技术、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浪
潮”契合起来,以向读者传达本书的核心理念:企业乃至行业的兴起与衰落在于是否能够
把握新的“浪潮”或者成功的转型于浪潮之中,从而站在浪潮之巅。在这其中,技术与市
场的结合、商业模式的选择、团队的执行力、管理者的远见、金融及学术的配合都是重要
的因素,而这些点,才是吴军博士在本书重点着墨的地方。因此,它并不是一本小众或者
专业的技术类书籍,相反的,它是一本更适合非专业人士的Guide Book。”――引用来自
豆瓣
没有用流水账的方式记录企业的发展,也没有对于企业家的过多描绘,而是站在客观
的角度用数据讲案例,理性地分析,说这是一本TMT行业史记也完全不为过。
不过因为最近几年又赶上互联网涨潮的时候,整个行业变化太快,有些地方略有些过
时是个遗憾。。。但是恰巧可以看到作者的好些预测都成了真,膜拜大佬。(土下坐)
浪潮已起,远未及巅。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篇6
久闻此书盛名,一次偶然的机会买了回来,趁着15年读书计划的开启,打头阵读了
此书。
读完此书,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惊讶于信息浪潮下的弄潮儿,更惊讶于作者吴军对信
息产业了解的如此透彻,说故事一般将各领风骚的硅谷公司的传奇娓娓道来。
作者在上册主要介绍了AT&T公司、IBM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
司、甲骨文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惠普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的崛起、兴衰,让我实
实在在领略了它们当年的风骚。对公司的带头大哥,如比尔盖茨、乔布斯、埃里森、杨致
远等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钦佩他们横溢的才华和超人的胆识。当然要想成功仅有这些是
不行的,对成功的饥渴,对目标的执着,对时事的把握,以及好运气都是必不可少的。比
如说世界最大通信设备制造商思科公司,它早期成功的关机在于它的两个创始人在最合适
的时机创办了一个世界上最需要的公司、思科刚创建一年正好赶上NSFNet开始和商业
网络对接,对多协议路由器的需求一下子产生了。正在这时,也就是1986年思科推出第
一款产品,连市场都不用开拓,就用在了刚起步的互联网上。假如思科早创立两年,它可
能在市场还没有起来时就烧光投资而关门了,反过来也一样,如果它迟了两年,就可能被
别的公司占了先机。在思科还是一个小公司时,各大计算机公司各有自己很大的市场,它
们首先想的是在网络市场上打败对手而不是研制兼容其它公司网络产品的路由器,因此,
没有公司和思科争夺多协议路由器的市场。而等互联网兴起时,思科已经占据了路由器市
场的领先地位。
IT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中
有几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行业的发展。
摩尔定律:每18个月,计算机等IT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或者说相同性能的计算机
等IT产品,每18个月价钱会降一半。
安迪―比尔定律:英特尔处理器的速度每十八个月翻一番,计算机内存和硬盘的容量
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长。但是,微软的操作系统等应用软件越来越慢,也越做越大。所以,
现在的计算机虽然比十年前快了一百倍,运行软件感觉上还是和以前差不多。
反摩尔定律: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
业额就要降一半。
70―20―10定律:信息科技领域,主导者占70%市场份额,老二占20%―30%,小企
业占10%。
诺维格定律:一家公司市场占有率超过50%后,就无法再使市场占有率翻番了。
基因决定定律:一家在某一领域特别成功的大公司一定已经被优化得非常适应这个市
场,它的企业文化、做事方式、商业模式、市场定位等已经甚至过分适应传统的市场。这
些使得该公司获得成功的内在因素会渐渐地、深深植入该公司,可以说成了这家公司的基
因。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篇7
吴军是理性占90%,感性占10%的一个作者。
“科技的进步,不可能通过房地产泡沫,或者股市泡沫来实现。”美国在第二次工业
革命时候,涌现了大量在人类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发明家:爱迪生、贝尔、福特、莱特
兄弟。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产生了垄断,大量的工业巨子洛克菲勒、卡内基、杜邦兴建了
实业帝国。而中国的富豪榜有几个是像贝尔、福特那样的发明家,又有几个是像洛克菲
勒、卡内基这样的实业家呢?国内的人们似乎不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实业来获取财富,
所以这也是中国诞生不了世界品牌和跨国公司的原因吧!
而曾经圈圈阅读过的某位作家的观点: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了美联储、控制世界及该
家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神秘家族的内容,被吴军澄清,时至今日,这个家族对世界的影响
几乎是微乎其微。
浪潮之巅里提到的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联合体――GE公司,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行
业,而我们的目光仅仅停留在创新产品上。行业与产品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这个著名
公司由大家熟知的通用电气公司为起点,到如今发展成为一个涉及整个能源和工业工程相
关行业到制造品类齐全的家电,以及是全球飞机发动机的主要生产商,它的发动机用于波
音747/767,空中客车很多系列,以及美国第四代主力战斗机F35。上世纪70年代起,
GE抢先投入巨资开发核磁共振机。GE的核磁共振机才是真正高端的设备,而西门子和安
捷伦(原来的惠普)相比就要低一个档次,而日本品牌可能又要再低一个档次。其他类似
GE的世界知名企业,它们的兴衰也在书中一一提及。
上册主要介绍了IT业的发展浪潮,从AT&T公司,IBM公司,乔布斯和苹果公司等
与IT业相关的著名公司,这些公司的故事都非常精彩。下册涉及了风投、投资银行、金
融危机等,被普及了许多知识,有许多内容都是补了我这个文科生的盲点。用了一个半月
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66.3万字。
有人问吴军为什么能写出那么生动的文章?吴军的回答是一感谢中学的语文老师要求
他用朴实的文风表达自己的体会。二感谢美国导师训练了他讲话和写作的逻辑性,怎样立
论,怎样用新颖有力的论据支撑自己的论点。在公众场合说话的时候,不多说一句废话,
也不落掉任何一句关键的话。做到这一些都需要持久用心的学习。
那么我要学习的下一本书是英文版《富兰克林自传》。
最近追美剧西部世界,目前一共两季,快看完了。剧集很精彩,但有些镜头也是相当
暴力,18周岁以下慎看。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篇8
就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时,Motorola还是世界上技术最强劲的公司,它在模拟
无线通信方面有任何公司都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并且创造出多项世界第一。在数字信号
处理和计算机处理器领域,它也是世界上技术最强的公司。能够在这样三个具有无限发展
潜力的领域同时处于领先的公司,那个时代可能绝无二致。但是,短短的30年,
Motorola同时在这三个领域全部败落,如今它早已没有了当年领导科技浪潮的雄心和勇
气,只是追随着一场新的技术大潮充当着里面的一个成功参与者。这30年里,到底发生
了什么?Motorola这个昔日的雄狮,为什么会落魄如斯?如下分市场进行说明。
1、计算机处理器市场:
这个市场的成败,在讲述Intel的成功时,已经提及。只强调一点,Motorola并输
于技术,而是输在了市场和商业模式上。
2、移动通信市场:
作为移动通信的领导者,摩托罗拉自然地垄断了第一代移动通信市场。Motorola在
模拟信号技术上,有着非常深厚的积累,直到今天在这个领域,它的技术依然傲世群雄。
但是,一个领域的发展必然会不断降低进入这个领域的门槛(我在《小璐公司兴衰记――记
一个新兴科技产业链的始末》也提到了这个问题),第二代移动通信采用数字信号,使得
摩托罗拉几十年来积累的模拟技术变得无关紧要,市场的优势荡然无存。
在这个领域,因为Motorola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的最大受益者,它不可避免的抵制即
将到来的数字通信,推迟数字手机的普及。Motorola对模拟手机生命期的高估,使得它
一开始就在数字手机市场落后了半步。
当然,以摩托罗拉技术上的优势赶上这半步照说应该不难,但是,Motorola另一根
基因使得它很难适应新的市场竞争。长久以来,Motorola的成功都得益于它的技术和产
品质量,这使得它身体里流着高贵的血,讲品质,却忽略了方便性,外观等其他用户体
验。而移动终端却又是一个非常重视用户体验的市场,对于一款手机,甚至换一个外壳就
能变成一款新的手机。Motorola显然对于这种变化感到不适应,可能还略带一些不屑。
最后的结果却是输给了这个领域没有太多积累的诺基亚和三星等公司。
Motorola在数字手机市场上的失利,说明了摩尔定律的重要性。但是,在商业界,
并不是一项技术走得越早越超前就越有希望。当年北电的事例最有说服意义:2000年以
后,北电由于在光通信领域的受挫,开始将目光放在了新兴的热潮3G上。这可以说是北
电的押宝产品线。但3G的发展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快。特别是中国市场,北电曾预期中国
很快就会上3G,但中国的3G由于要重组、发牌,这个过程中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关系,
中国3G市场的周期往后拖了很久。一直等到最后,北电实在拖不下去了,以3.2亿美元
的价格将3G部门卖个了阿尔卡特(这件事,阿尔卡特一直沾沾自喜,为自己2000年以
后依然正确地坚持GSM而欢呼)。所以,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这个时代,技术路线的选
择并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更重要的是技术的选择要与市场合拍。
值得一提的是,Motorola对于移动通信市场的另一次尝试是著名的铱星计划:由77
颗低卫星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系统,每颗卫星有三千多个信道,可以和手机直接通
信。因此,它可以保证在地球任何地点实现移动通信。计划的失败是因为这个计划耗资太
过巨大,没有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可以将其维持下去。摩托罗拉由于把精力分散到了铱星
上,不仅失去了和诺基亚竞争的最佳时机,而且还把一些市场丢给了三星、LG等更新的
电子公司。
3、数字信号处理器市场:
在这个领域,Motorola遭遇了德州仪器,同Intel的竞争一样,它和德州仪器的差
距也是一天一天的拉大,一直到最后变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到2004年,其半导体
部门被迫分离出去,就是现在的Freescale。而Freescale在德州仪器和高通的双重挤压
下,业绩也是不佳。
挣扎:
2021年9月,爱德华詹德(EdwardZander)临危受命。他上台后做的事和大多数
临危受命的继任者一样,先是对公司重组,大规模裁员,保住公司的利润和现金流。把半
导体部门分离上市,以便于可以专心于手机业务。但是,不幸的是,在管理公司方面,他
并没有显示出过人的本领。办事效率依然不高、内斗明显,产品开发速度上居然赶不上后
来居上的三星公司。之后还有几次尝试,比如Motrola在7,8年前就想要整合手机操作
系统平台,可是依然不成功。最后,Motorola采用价格战,使得自己也是大吃苦果。
现今:
当Motorola不在是一个王者之后,他更愿意追随技术的潮流。而居詹德之后的技术
出身的CEO嘉哈敏锐的感觉到智能手机可能是一个方向,他果断的加入Android联盟,
并且只开发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机(一开发就是20多款一起开发)。由于不需要自己
设计芯片,采用高通或者博通的就好,也不需要开发操作系统,大大缩短了手机开发周
期,成本也大大降低。2021年,Motorola成为全球业绩最好的手机公司(2021年年
底,在智能手机市场,Android手机销售量增长了888、8%,市场占有率达到22、
7%,超过苹果iOS,仅次于Symbian。当年摩托罗拉在Android市场占有率已超过
50%)。但是这个新Motorola是否可以因此获得中兴却很难说,因为Motorola没有过
增值服务的经验,这限制了它在这个领域转向服务的可能性。同时,Android联盟中,真
正的主导者是Google,它相当于过去的微软;联盟中最大的受益者可能是芯片制造商高
通,它相当于过去的Intel。
总结:
从Motorola的事例,我们可以感受到领导人的水平对于一个公司的重要性,
Motorola精力过于分散,对于一个高手,比如通用电气的韦尔奇,或许有能力操控这个
超级公司。但是一个平庸之辈,很难保证三个方向的高效率的运作,能够专注于一个领域
就很不错了。
另一个方面,想要领导一个技术潮流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需要有很多的尝试,如果恰
好眼光不是这么独到,可能所有的尝试都毁于一旦。然而,如果只是一个浪潮的追随者就
会容易很多。正如过去的华为,一直都是一个技术上的追随者,它的发展也几乎是直线式
的一路上升。而今,华为已经没有谁值得去追赶了,以后的路必须靠它自己去走,相信会
艰难很多。
再者,从Motorola在数字手机战场的失利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
就是一个大公司中,那些有可能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部门,因为不盈利,或者利润比较低
下,和公司正在挣钱的部门比,往往是最没有发言权的(很多大公司内部都是山头林立,
所有部门之间竞争也是非常激烈),所以公司的资源很难会向那些代表未来趋势的部门倾
斜。包括微软在内,微软90年代末就成立了MSN部门,一度决心进军互联网。可以
说,一开始这个部门是受到重视的,但是前期和雅虎之战中,微软对于互联网免费提供服
务的商业模式不适应,加上自己的一些失误,错过了进军最佳时期。互联网泡沫破裂后,
微软收缩了自己的扩张步伐。于是这个一直不挣钱的MSN部门,越来越低调,越来越不
被关注,如今它依然是个不挣钱的部门,而微软已经很难在互联网行业有所作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