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电脑机箱温度的检测及散热优化

IT圈 admin 24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30日发(作者:蒯飞雪)

电脑机箱温度的检测及散热优化

臺式计算机在运算过程中由于芯片的高速运转,产生较大热量。机箱内部的产热与散

热对计算机性能影响显著,为了使计算机处于高性能运转状态,针对计算机工作状态中机

箱温度变化情况的监测、分析以及优化就十分有必要。

机箱温度测量以及散热结构优化的研究有很多,席传鹏等通过多通道测试仪对散热优

化后主要零部件的温度进行了测量。潘美娜采用热电偶和数据采集模块测量机箱内主要器

件的温度变化情况。文献[3⁃4]使用红外测量仪测量了PCB板上不同位置处的实验电阻温

度,分析了不同位置处的散热系数的分布规律。文献[3,5⁃6]等通过机箱箱体结构优化,合

理组织气流,提高散热效率。文献[1,7⁃8]等通过增加风道、环路散热系统、均温板和散热

片提高系统的散热效率。文献[4,9⁃10]研究了风冷、散热翅片等结构的散热原理,并基于

原理进行优化。本文使用热红外成像仪测量机箱内部温度,以测量结果验证仿真计算的合

理性,并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机箱的散热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机箱风冷散热性能。

1 测量过程及结果分析

测量对象为某型号台式计算机,机箱内部主要结构分布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光驱、

硬盘盒、主板和电源等关键部件,散热方式为单风扇强迫风冷散热。使用某品牌MAG32

型号红外成像仪进行温度测量,该成像仪可测温度范围为-20~600 ℃,误差在0.1 ℃,符

合测量要求。

记录开机过程每个阶段机箱内温度分布情况。图2综合了整个启动过程温度变化数据,

在280 s的观测时间内计算机最高温度从21.9 ℃上升到55.3 ℃,温升较为明显。机箱内

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上升趋势较最高温度曲线平缓。

取整个测量过程的3个时间节点温度分布如图3所示。通过对比可以发现,3个时间

节点中的温差越来越大,0 s时温度分布较为均匀,在17~22 ℃范围内,整体温差较小;130

s时温差开始明显扩大,最高温度达到41.3 ℃,主要集中在主板芯片区;在280 s时最高温

度达到55 ℃,温差最大为39.2 ℃,主板区与非核心工作区温度对比明显。

2 仿真分析

2.1 模型建立

对机箱结构进行简化处理,简化为光驱、散热风筒、硬盘盒、电源、主板、CPU、北桥

芯片、主板芯片、CPU散热器、北桥散热器以及机箱等部分,如图4所示,在简化的基础

上建立几何模型。

定义机箱中CPU芯片、北桥芯片、主板芯片、电源、硬盘、光驱为热源。环境温度和

默认固体温度均定义为20 ℃。各个关键零部件的材料及热边界条件设置如表1所示。

定义流体为空气,流体的初始温度定义为环境温度20 ℃。空气入口与空气出口的压力

差设置为5 Pa。忽略热辐射的影响,假设模拟过程中的各个材料的性质不随温度的改变而

改变。以内部分析作为分析类型,分析过程中忽略不具备流动条件的空腔。

2.2 计算及结果分析

仿真结果温度分布如图5所示。仿真与实际测量时,最高温度区域均位于主板芯片周

围,分别为69.76 ℃和55 ℃。同时有相似的温度集中区,均分布在北桥芯片和主板芯片

周围,集中区的温度分别在45 ℃左右和40 ℃左右。通过对比分析可知,仿真结果具有一

定的参考性。

两者温度梯度有一定差别,主要原因是实际测量过程中机箱侧板处于开放状态,增大

了机箱内外空气对流换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果。实际仿真过程中,为了尽可能模拟实际

散热状况,将机箱进行封闭,只留进风口和出风口,机箱内外只能通过这两个通道对流换

热。另外实际测量的环境温度最低为15.8 ℃左右,低于仿真使用的20 ℃环境温度,低温

促进了空气对流换热。所以实际测量的温度数值低于仿真的温度数值。

仿真结果中3个主要热源均在芯片上,3个芯片上的温度分布如图6所示。CPU的芯

片温度为35.82 ℃,北桥芯片温度为42.30 ℃,温度最高的是主板芯片,最高温度达到

69.65 ℃。

虽然CPU以及北桥芯片的发热功率均大于主板芯片,但由于有散热器的存在,使得

CPU在拥有65 W的发热功率下只有35.82 ℃的表面温度,而没有散热器的主板芯片,只

有8 W的发热功率却有高达69.65 ℃的表面温度,说明散热器对芯片的散热具有重要意

义。

为了更进一步观察两个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图7展示了流经两散热器侧面的空气温度

和速度变化图。由图7a)可以看出,由于流速较大,流经CPU散热器的低温空气被加热

到30 ℃左右。流经北桥芯片散热器的低温空气较少且流速较慢,所以流经北桥芯片散热器

的低温空气部分被加热到39 ℃左右。在图7b)中,由于CPU散热器较北桥芯片散热器与

空气接触面积较大,大部分低温空气以1 m/s左右的速度流经CPU散热器,只有小部分

低温空气以0.2 m/s的速度流经北桥芯片散热器。空气以1 m/s左右的速度进入北桥芯片

散热器翅片间隙,以0.52 m/s左右的速度流出,散热器对空气的减速效果明显。

20 ℃的低温空气从进风口进入机箱,经过两散热器时被加热,温度升高10~20 ℃,

实现散热器热量的转移,降低散热器温度,从而有效地实现芯片温度的降低。

散热器对芯片的散热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散热器的作用下,CPU以及北桥芯片在较

高的发热功率下仍能以低于主板芯片的温度运行。但由于没有散热器进行辅助散热,主板

芯片雖然功率较低,却始终以高于其他两个芯片的温度运行,限制了主板芯片计算性能的

发挥。

2.3 优化设计及结果

主板芯片较差的散热性能制约了该芯片的运算能力,影响了整机的性能表现。为了提

高该计算机的整体性能,为主板芯片增加散热器,提高整体的散热性能。

增加的散热器类型为与CPU散热器类似的铝材质的散热器,如图8所示。该散热器规

格为30 mm×30 mm×40 mm,翅片宽度为2 mm,翅片间距为2 mm。

增加主板芯片散热器后重新对模型进行计算,整体温度分布如图9所示。从图中可以

看出,最高温度仍处于主板芯片部位,但最高温度已经由69.65 ℃下降到45.2 ℃。相比优

化前,温度下降了35.1%,散热降温效果明显,说明为主板芯片增加散热器是可行且有效

的。

流经主板芯片散热器的空气温度如图10所示。从入风口流入的低温空气流经散热器

翅片间隙,20 ℃左右的冷空气被加热到37~44 ℃,同时带走散热器热量,降低散热器温

度,进而降低主板芯片温度。

3 结 论

本文针对计算机机箱内部温度分布和散热问题,通过实际测量采集与数值仿真计算两

种方法获取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机箱内部强迫风冷过程及散热机理,并运用有限元

方法,对散热结构进行一定的优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 实际测量中,通电启动后机箱内温度上升速度较快,最快可以达到1 ℃/s。通电

后高温区域主要集中在主板上CPU周围,在高速运转状态下最高温度能达到65 ℃,但机

箱内95%的区域温度仍处于低温水平。

2) 模拟分析中,翅片式铝质散热器对芯片的散热效果显著,流经散热器翅片的空气

温度升高10~19 ℃,带走散热翅片热量,使芯片温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3) 根据仿真计算结果对计算机主板进行优化,为主板芯片添加散热片。在相同发热

功率下,主板芯片最高温度从69.65 ℃下降到45.2 ℃,温度下降了35.1%,优化效果明

显。

2024年5月30日发(作者:蒯飞雪)

电脑机箱温度的检测及散热优化

臺式计算机在运算过程中由于芯片的高速运转,产生较大热量。机箱内部的产热与散

热对计算机性能影响显著,为了使计算机处于高性能运转状态,针对计算机工作状态中机

箱温度变化情况的监测、分析以及优化就十分有必要。

机箱温度测量以及散热结构优化的研究有很多,席传鹏等通过多通道测试仪对散热优

化后主要零部件的温度进行了测量。潘美娜采用热电偶和数据采集模块测量机箱内主要器

件的温度变化情况。文献[3⁃4]使用红外测量仪测量了PCB板上不同位置处的实验电阻温

度,分析了不同位置处的散热系数的分布规律。文献[3,5⁃6]等通过机箱箱体结构优化,合

理组织气流,提高散热效率。文献[1,7⁃8]等通过增加风道、环路散热系统、均温板和散热

片提高系统的散热效率。文献[4,9⁃10]研究了风冷、散热翅片等结构的散热原理,并基于

原理进行优化。本文使用热红外成像仪测量机箱内部温度,以测量结果验证仿真计算的合

理性,并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机箱的散热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机箱风冷散热性能。

1 测量过程及结果分析

测量对象为某型号台式计算机,机箱内部主要结构分布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光驱、

硬盘盒、主板和电源等关键部件,散热方式为单风扇强迫风冷散热。使用某品牌MAG32

型号红外成像仪进行温度测量,该成像仪可测温度范围为-20~600 ℃,误差在0.1 ℃,符

合测量要求。

记录开机过程每个阶段机箱内温度分布情况。图2综合了整个启动过程温度变化数据,

在280 s的观测时间内计算机最高温度从21.9 ℃上升到55.3 ℃,温升较为明显。机箱内

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上升趋势较最高温度曲线平缓。

取整个测量过程的3个时间节点温度分布如图3所示。通过对比可以发现,3个时间

节点中的温差越来越大,0 s时温度分布较为均匀,在17~22 ℃范围内,整体温差较小;130

s时温差开始明显扩大,最高温度达到41.3 ℃,主要集中在主板芯片区;在280 s时最高温

度达到55 ℃,温差最大为39.2 ℃,主板区与非核心工作区温度对比明显。

2 仿真分析

2.1 模型建立

对机箱结构进行简化处理,简化为光驱、散热风筒、硬盘盒、电源、主板、CPU、北桥

芯片、主板芯片、CPU散热器、北桥散热器以及机箱等部分,如图4所示,在简化的基础

上建立几何模型。

定义机箱中CPU芯片、北桥芯片、主板芯片、电源、硬盘、光驱为热源。环境温度和

默认固体温度均定义为20 ℃。各个关键零部件的材料及热边界条件设置如表1所示。

定义流体为空气,流体的初始温度定义为环境温度20 ℃。空气入口与空气出口的压力

差设置为5 Pa。忽略热辐射的影响,假设模拟过程中的各个材料的性质不随温度的改变而

改变。以内部分析作为分析类型,分析过程中忽略不具备流动条件的空腔。

2.2 计算及结果分析

仿真结果温度分布如图5所示。仿真与实际测量时,最高温度区域均位于主板芯片周

围,分别为69.76 ℃和55 ℃。同时有相似的温度集中区,均分布在北桥芯片和主板芯片

周围,集中区的温度分别在45 ℃左右和40 ℃左右。通过对比分析可知,仿真结果具有一

定的参考性。

两者温度梯度有一定差别,主要原因是实际测量过程中机箱侧板处于开放状态,增大

了机箱内外空气对流换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果。实际仿真过程中,为了尽可能模拟实际

散热状况,将机箱进行封闭,只留进风口和出风口,机箱内外只能通过这两个通道对流换

热。另外实际测量的环境温度最低为15.8 ℃左右,低于仿真使用的20 ℃环境温度,低温

促进了空气对流换热。所以实际测量的温度数值低于仿真的温度数值。

仿真结果中3个主要热源均在芯片上,3个芯片上的温度分布如图6所示。CPU的芯

片温度为35.82 ℃,北桥芯片温度为42.30 ℃,温度最高的是主板芯片,最高温度达到

69.65 ℃。

虽然CPU以及北桥芯片的发热功率均大于主板芯片,但由于有散热器的存在,使得

CPU在拥有65 W的发热功率下只有35.82 ℃的表面温度,而没有散热器的主板芯片,只

有8 W的发热功率却有高达69.65 ℃的表面温度,说明散热器对芯片的散热具有重要意

义。

为了更进一步观察两个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图7展示了流经两散热器侧面的空气温度

和速度变化图。由图7a)可以看出,由于流速较大,流经CPU散热器的低温空气被加热

到30 ℃左右。流经北桥芯片散热器的低温空气较少且流速较慢,所以流经北桥芯片散热器

的低温空气部分被加热到39 ℃左右。在图7b)中,由于CPU散热器较北桥芯片散热器与

空气接触面积较大,大部分低温空气以1 m/s左右的速度流经CPU散热器,只有小部分

低温空气以0.2 m/s的速度流经北桥芯片散热器。空气以1 m/s左右的速度进入北桥芯片

散热器翅片间隙,以0.52 m/s左右的速度流出,散热器对空气的减速效果明显。

20 ℃的低温空气从进风口进入机箱,经过两散热器时被加热,温度升高10~20 ℃,

实现散热器热量的转移,降低散热器温度,从而有效地实现芯片温度的降低。

散热器对芯片的散热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散热器的作用下,CPU以及北桥芯片在较

高的发热功率下仍能以低于主板芯片的温度运行。但由于没有散热器进行辅助散热,主板

芯片雖然功率较低,却始终以高于其他两个芯片的温度运行,限制了主板芯片计算性能的

发挥。

2.3 优化设计及结果

主板芯片较差的散热性能制约了该芯片的运算能力,影响了整机的性能表现。为了提

高该计算机的整体性能,为主板芯片增加散热器,提高整体的散热性能。

增加的散热器类型为与CPU散热器类似的铝材质的散热器,如图8所示。该散热器规

格为30 mm×30 mm×40 mm,翅片宽度为2 mm,翅片间距为2 mm。

增加主板芯片散热器后重新对模型进行计算,整体温度分布如图9所示。从图中可以

看出,最高温度仍处于主板芯片部位,但最高温度已经由69.65 ℃下降到45.2 ℃。相比优

化前,温度下降了35.1%,散热降温效果明显,说明为主板芯片增加散热器是可行且有效

的。

流经主板芯片散热器的空气温度如图10所示。从入风口流入的低温空气流经散热器

翅片间隙,20 ℃左右的冷空气被加热到37~44 ℃,同时带走散热器热量,降低散热器温

度,进而降低主板芯片温度。

3 结 论

本文针对计算机机箱内部温度分布和散热问题,通过实际测量采集与数值仿真计算两

种方法获取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机箱内部强迫风冷过程及散热机理,并运用有限元

方法,对散热结构进行一定的优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 实际测量中,通电启动后机箱内温度上升速度较快,最快可以达到1 ℃/s。通电

后高温区域主要集中在主板上CPU周围,在高速运转状态下最高温度能达到65 ℃,但机

箱内95%的区域温度仍处于低温水平。

2) 模拟分析中,翅片式铝质散热器对芯片的散热效果显著,流经散热器翅片的空气

温度升高10~19 ℃,带走散热翅片热量,使芯片温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3) 根据仿真计算结果对计算机主板进行优化,为主板芯片添加散热片。在相同发热

功率下,主板芯片最高温度从69.65 ℃下降到45.2 ℃,温度下降了35.1%,优化效果明

显。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