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0日发(作者:睢然)
烈火中的永生
—《红岩》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学习价值
《红岩》作为高考名著考察范围中唯一一部反映国共斗争的“十七年文学”作品,是一
部具有“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性质的“红色经典”,高中生阅读《红岩》,其价值主
要有以下几点:
1.审美价值:它是当代文学中“组织生产”的一次成功实践,经过了大量的文学加工和
修改,其中有不少对传统小说创作方法的继承,对学生丰富小说文体的认识有不小的助益。
2.认识价值:《红岩》是当代高中生了解四十年代土地革命时期战争与社会的最好的“教
科书”。它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再现了共产党人在“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极端阴森恐
怖的魔洞里,对垂死挣扎的疯狂阶级敌人所进行的尖锐、复杂而热烈的斗争,这既有革命斗
争的时代轮廓,也有重要历史事件与风土人情的生动描摹,被称为是“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
史诗”。
3.精神价值:《红岩》以追求英雄人物的高度“纯洁性”而建立起的叙事模式和象征意
义,充分地展现出英雄人物的意志、信仰所焕发的精神力量,在肉体摧残和心理折磨下的坚
定、从容和识见,透过甚至是隐去作品“历史的真实”来认识这些“意义的真实”,更能直
观真切地感受到这些英雄人物所代表的人世间最美好的、永恒的精神和品质。
4.思维价值:一方面是获得完整清晰的文学史思维。受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
谈会上的讲话》影响和规范而产生的为工农兵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的
“红色经典”作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们在小说技法上受古
典小说和西方现实主义小说的影响也不少,阅读《红岩》能丰富学生对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品
的认知和文学史观的整体性,从中看出中国文化的传承脉络。另一方面则是辩证看待“红色
经典”的问题。由于《红岩》的创作动机是充分政治化的,这种革命教化功用在当下多元价
值观并存的阅读环境下,具有一定批判思维的高中生多少会引起一些“不适”,虽然这些英
雄形象相比之下精神层面有点单一,人性挖掘程度不深,但这背后是整个时代的青春激情,
他们在批判作品的时候,是否也是在批判自己?歌颂如果是发内心的,那么就同样具有惊心
动魄感人肺腑的穿透力;批判如果是缺乏信仰的,那么就更加具有摧毁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
的破坏性。失去了歌颂的意愿,对一个民族而言, 或许更是一种悲哀了。
二、学情分析和总体思路
1.学生阅读现状
首先,《红岩》在初中就是中考名著考查的范围,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和情节并不陌生。
其次,初中时阅读《红岩》,更加注重学生对革命情怀的生动理解,通过诵读作品中大量的
革命诗歌、品味设计巧妙的故事情节等方法来走近正面人物。随着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对
这类以扁平人物为刻画对象的传统小说容易形成一些概念化、程式化的刻板印象,加之价值
观的多元化影响,对《红岩》创作主题的认同感可能会有所减退。
但是,阅读者常常对小说“本事”的好奇心较为强烈,尤其是阅读过《红楼梦》《祝福》
等象征意义丰富的小说文本后,学生常常会考虑和探究小说的原型,这可以把它作为现实主
义作品在阅读理解中的一个切入口。
2.学生学习情况
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必修三小说单元,了解小说基本常识、“三要素”在小说中的作
用和创作上的基本要求,一些重要的小说技法如叙事视角、“写此注彼”、“特犯不犯”等具
体内涵也有了认识理解或写作实践。在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能力,
但辩证理性的思维的意识和能力还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
3.教学现状
每周有阅读课可供学生小组讨论。
政治课正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也有辩证法知识的学习。
4.总体思路
通过史料文献与小说文本、电影的对比阅读和分析,了解《红岩》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
法,由此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与主题之间的互动关系,挖掘小说主题的具体内涵,进一步理
性地思考《红岩》的精神资源。
三、目标设计和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目标
(1)分析《红岩》中主要人物许云峰与原型许建业、电影《烈火中永生》中许云峰的异同,
锻炼学生在提炼有效信息、总结概括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分析、比对的能力。
(2)根据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产生过程的梳理,结合传统小说技法,探究《红岩》中塑造正
面人物的手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的能力。(教学重点)
(3)从正面人物的创作过程中提取、挖掘小说的革命主题,从创作论的角度来审视小说主
题,增强学生重视文本的意识。
(4)讨论阅读《红岩》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理性地看待“红色经典”的历史与现实,
并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难点)
2.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有三个作品,一是《许建业烈士传略》,一是《红岩》节选的第二十八章许云
峰就义前与徐鹏飞的一段对话(或《红岩》整本书),一是电影《烈火中永生》。
(1)《许建业烈士传略》
这是《红岩》中许云峰的“本事”,文章从家庭出身、革命生涯、情感世界、狱中斗争等几
个方面客观勾勒出原型人物许建业烈士的真实经历,突出与《红岩》中人物经历的“可比之
处”。
(2)《红岩》节选段落(或《红岩》整本书)
此选段作为分析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一个文本案例。这是许云峰最后一次与敌人的对
话,也是敌我双方一场有关政治、人生观的辩论。《红岩》塑造正面人物的较为突出的一种
方式,就是把革命者和敌人的关系安放在两个政治集团、两种人生道路和两种精神力量的较
量之中,这个段落中许云峰对自己的革命生涯和理想进行了总结性的回述,最后同徐鹏飞—
—更是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革命史观,是强化小说“共产主义教科书”性质的重要部分,
也能与原型人物的基本经历进行关联和呼应。
(3)《烈火中永生》
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集中,由此可以看出“红色经典”再生产的过程和机制,对
于加深理解文艺作品对现实加工改造的手法上的继承和发展。
3.教学内容依据
(1)“文本—创作—读者”角度的教学策略
艾布拉姆斯在他的经典文学理论著作《镜与灯》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
宇宙、作家、读者”。从文学理论发展的历程来看,四大要素理论更广泛运用在比较文学和
文论的研究中,尤其是后来的读者—反应批评和接受美学更是从作家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中突
显了读者对文本的作用。本教学设计打算从文本的人物形象分析入手,探寻《红岩》塑造人
物形象的方法,进而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审视小说主题的价值与意义,是与“文学四要素”的
理论有所关联的,这样能从文学分析的角度更加理性地来看待这部学生并不陌生的小说,应
该会有更多的收获。
2024年5月30日发(作者:睢然)
烈火中的永生
—《红岩》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学习价值
《红岩》作为高考名著考察范围中唯一一部反映国共斗争的“十七年文学”作品,是一
部具有“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性质的“红色经典”,高中生阅读《红岩》,其价值主
要有以下几点:
1.审美价值:它是当代文学中“组织生产”的一次成功实践,经过了大量的文学加工和
修改,其中有不少对传统小说创作方法的继承,对学生丰富小说文体的认识有不小的助益。
2.认识价值:《红岩》是当代高中生了解四十年代土地革命时期战争与社会的最好的“教
科书”。它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再现了共产党人在“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极端阴森恐
怖的魔洞里,对垂死挣扎的疯狂阶级敌人所进行的尖锐、复杂而热烈的斗争,这既有革命斗
争的时代轮廓,也有重要历史事件与风土人情的生动描摹,被称为是“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
史诗”。
3.精神价值:《红岩》以追求英雄人物的高度“纯洁性”而建立起的叙事模式和象征意
义,充分地展现出英雄人物的意志、信仰所焕发的精神力量,在肉体摧残和心理折磨下的坚
定、从容和识见,透过甚至是隐去作品“历史的真实”来认识这些“意义的真实”,更能直
观真切地感受到这些英雄人物所代表的人世间最美好的、永恒的精神和品质。
4.思维价值:一方面是获得完整清晰的文学史思维。受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
谈会上的讲话》影响和规范而产生的为工农兵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的
“红色经典”作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们在小说技法上受古
典小说和西方现实主义小说的影响也不少,阅读《红岩》能丰富学生对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品
的认知和文学史观的整体性,从中看出中国文化的传承脉络。另一方面则是辩证看待“红色
经典”的问题。由于《红岩》的创作动机是充分政治化的,这种革命教化功用在当下多元价
值观并存的阅读环境下,具有一定批判思维的高中生多少会引起一些“不适”,虽然这些英
雄形象相比之下精神层面有点单一,人性挖掘程度不深,但这背后是整个时代的青春激情,
他们在批判作品的时候,是否也是在批判自己?歌颂如果是发内心的,那么就同样具有惊心
动魄感人肺腑的穿透力;批判如果是缺乏信仰的,那么就更加具有摧毁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
的破坏性。失去了歌颂的意愿,对一个民族而言, 或许更是一种悲哀了。
二、学情分析和总体思路
1.学生阅读现状
首先,《红岩》在初中就是中考名著考查的范围,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和情节并不陌生。
其次,初中时阅读《红岩》,更加注重学生对革命情怀的生动理解,通过诵读作品中大量的
革命诗歌、品味设计巧妙的故事情节等方法来走近正面人物。随着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对
这类以扁平人物为刻画对象的传统小说容易形成一些概念化、程式化的刻板印象,加之价值
观的多元化影响,对《红岩》创作主题的认同感可能会有所减退。
但是,阅读者常常对小说“本事”的好奇心较为强烈,尤其是阅读过《红楼梦》《祝福》
等象征意义丰富的小说文本后,学生常常会考虑和探究小说的原型,这可以把它作为现实主
义作品在阅读理解中的一个切入口。
2.学生学习情况
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必修三小说单元,了解小说基本常识、“三要素”在小说中的作
用和创作上的基本要求,一些重要的小说技法如叙事视角、“写此注彼”、“特犯不犯”等具
体内涵也有了认识理解或写作实践。在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能力,
但辩证理性的思维的意识和能力还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
3.教学现状
每周有阅读课可供学生小组讨论。
政治课正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也有辩证法知识的学习。
4.总体思路
通过史料文献与小说文本、电影的对比阅读和分析,了解《红岩》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
法,由此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与主题之间的互动关系,挖掘小说主题的具体内涵,进一步理
性地思考《红岩》的精神资源。
三、目标设计和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目标
(1)分析《红岩》中主要人物许云峰与原型许建业、电影《烈火中永生》中许云峰的异同,
锻炼学生在提炼有效信息、总结概括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分析、比对的能力。
(2)根据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产生过程的梳理,结合传统小说技法,探究《红岩》中塑造正
面人物的手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的能力。(教学重点)
(3)从正面人物的创作过程中提取、挖掘小说的革命主题,从创作论的角度来审视小说主
题,增强学生重视文本的意识。
(4)讨论阅读《红岩》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理性地看待“红色经典”的历史与现实,
并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难点)
2.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有三个作品,一是《许建业烈士传略》,一是《红岩》节选的第二十八章许云
峰就义前与徐鹏飞的一段对话(或《红岩》整本书),一是电影《烈火中永生》。
(1)《许建业烈士传略》
这是《红岩》中许云峰的“本事”,文章从家庭出身、革命生涯、情感世界、狱中斗争等几
个方面客观勾勒出原型人物许建业烈士的真实经历,突出与《红岩》中人物经历的“可比之
处”。
(2)《红岩》节选段落(或《红岩》整本书)
此选段作为分析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一个文本案例。这是许云峰最后一次与敌人的对
话,也是敌我双方一场有关政治、人生观的辩论。《红岩》塑造正面人物的较为突出的一种
方式,就是把革命者和敌人的关系安放在两个政治集团、两种人生道路和两种精神力量的较
量之中,这个段落中许云峰对自己的革命生涯和理想进行了总结性的回述,最后同徐鹏飞—
—更是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革命史观,是强化小说“共产主义教科书”性质的重要部分,
也能与原型人物的基本经历进行关联和呼应。
(3)《烈火中永生》
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集中,由此可以看出“红色经典”再生产的过程和机制,对
于加深理解文艺作品对现实加工改造的手法上的继承和发展。
3.教学内容依据
(1)“文本—创作—读者”角度的教学策略
艾布拉姆斯在他的经典文学理论著作《镜与灯》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
宇宙、作家、读者”。从文学理论发展的历程来看,四大要素理论更广泛运用在比较文学和
文论的研究中,尤其是后来的读者—反应批评和接受美学更是从作家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中突
显了读者对文本的作用。本教学设计打算从文本的人物形象分析入手,探寻《红岩》塑造人
物形象的方法,进而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审视小说主题的价值与意义,是与“文学四要素”的
理论有所关联的,这样能从文学分析的角度更加理性地来看待这部学生并不陌生的小说,应
该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