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工业企业管理案例分析题目及答案

IT圈 admin 33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31日发(作者:俞思)

案例一 :长虹战略之殇

中国电视企业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环节, 更多的是做后端组装, 加之 下游

渠道终端巨头的议价能力非常强, 如国美、苏宁等, 中国电视企业均处于行 业价值链

的最低端, 导致企业盈利能力较差, 结构性调整迫在眉睫。 在这样一个 背景下, 2004

年长虹集团赵勇董事长复出后,提出了不做面板就不做电视的战 略性目标。从战略高度

而言,长虹这个战略选择是正确的,不改变自己在产业 链中的地位和掌控产业链中的核

心环节,长虹的主业电视业务就没有未来。

豪赌等离子面临困境

随即长虹花费 20 亿美元豪赌等离子面板 (一期投资 60 亿元 ),这个豪赌行为 饱

受行业诟病。时至今天,从结果上看,长虹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一是长虹电 视的市场

份额逐年下滑,只有 11.9% ,低于海信的 15.5% 、创维的 14.2% 、康 佳的 13.5% 、

TCL 的 12% ,位列第五。二是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长虹电视业务 的增长速度较慢 (见

图一 );三是长虹的资产负债率在投入等离子后逐年提升( 2006 年 47% 、2007 年 53%、

2008 年 56% 、2009 年 63%) ,而电视业务毛利润率却 逐年下降 (2006 年 20.8% 、

2007 年 19.6% 、2008 年 18.8% 、2009 年 17.7%); 四是长虹的总资产回报率近几年

也一直是前几大品牌中较低的一位 (见图二 )。更 为关键的是,等离子面板迟迟未能

正式量产。长虹的等离子面板原本从 2008 年 的 7 月份开始投产,一直拖延到 2010 年

的 1 月份,正式投产后良品率一直不乐 观,只有 80% 左右,没有达到盈亏平衡点 85%

的良品率,也就很难真正开始大 规模量产。而等离子面板项目每年 3.6 亿元左右的固定

折旧也对公司业绩存在压 力,依据测算长虹等离子面板项目实现盈亏平衡需要年产 200

万片以上,而据 行业人士估计,整个等离子面板中国市场剔除松下所占份额,剩余市场

规模仅 130 万台,更别提满足 600 万产能的需要了。长虹豪赌等离子前景堪忧。

为什么长虹会在饱受诟病的舆论氛围中,最终做出投资等离子的决策呢 ? 究其根本

原因,关键在于选择战略路径时出现失误 .

长虹的战略目标没有错,关键在于实施战略的路径发生错误。 电视企业改 变其处

于产业链低端的竞争地位有三种路径, 一是通过并购获取核心零部件的技 术和生产能

力 ;二是通过合资获取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能力 ; 三是依靠自我研发提 升核心能力。 长

虹每一任领导均十分迫切地想改变主业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现

状, 通过自我研发不但周期长、风险大,也很难在短期内改变企业现状 ,所以

在长虹看来 并购韩国 OriqgQ7(kPon 公司就是一条捷径 。而就是这种走捷径的 浮躁思

想,使等离子项目成为长虹的烫手山芋。

首先,从国内外实现产业地位改变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发现, 他们选择的路径 均是

自我研发, 目前液晶电视领先者是韩国三星, 从简单的组装技术开始, 再到 产品设

计技术, 再到产品核心技术, 凭此拥有了 8 个在世界占有率排名第一的产 品,是一

个由模仿者到跟随者再到领跑者的成功典范 !他们的研发投入占年销售

额的 8%,集团有 14000 名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占全体职员比例为 30% 。而目 前中国

企业市场份额最大和发展前景最好的是海信, 所采取的战略路径也是走 自 我研发之路 。

其次, 有效的核心技术买不到,没有一个企业会傻到将自己的核 心技术出售给其他企

业的,中国“整机”企业就更难买到核心技术。 汽车行业 市场换技术被证明是失败的,

工程机械行业的核心零部件发动机和液压系统均只 能从国外采购, 没有一个厂家能够

自我研发和生产核心零部件。 最后,没有企业 和长虹竞争并购。 如果真如长虹所想,

为什么国内企业没有争相抢购, 而且价格 也只有 8 亿元人民币。 为什么大家对他都

不看好呢, 这些疑问的确需要长虹仔细 分析。

战略决策分析能力不全面

既然机遇与挑战并存,那么 长虹就需要加强决策分析,以便降低决策风险 。 可是,

长虹当时或许更关注一些表面的信息,比如在等离子阵营的索尼、 LG 、 三星等厂商相

继宣布削减或退出等离子投资, 市场调研机构持正反两种观点, 有 的看好等离子,有

的不看好。调研机构最差的观点也是认为等离子有年均 20% 的增长率, 在长虹看来即

使等离子不成为主流, 那么仅仅依托中国市场容量, 等 离子投资也是可以盈利的。笔

者认为这些都是表面现象,而且还是静态的。 首先, 长虹对替代品的研究不够,平板

电视包含等离子和液晶两种产品,虽然 从技术上而言等离子甚至优于液晶电视,但是液

晶可以作为等离子的替代品, 尤其是小尺寸范围具有非常强的替代性。 其次, 对潜在

购买者研究不够, 购买 者主要是各大电视生产企业, 他们也不甘于沦为价值链低端的

企业。 等离子电视 的核心技术集中掌握在少数日韩厂商手中, 寡头垄断的特征已经形

成, 等离子企 业松下、先锋、日立、LG、三星均不愿意输出技术和面板,而液晶面板

生产企 业已经将技术放开, 占液晶面板生产总量四成的台湾企业就在政府的解禁下, 可

以将技术进行转让 (N-1 代),结果导致大多数彩电企业转投液晶怀抱,而彩电企 业

也将获得更多的利润, 最终导致市场在各大生产企业的引导下, 消费者被动接 受液晶

2024年5月31日发(作者:俞思)

案例一 :长虹战略之殇

中国电视企业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环节, 更多的是做后端组装, 加之 下游

渠道终端巨头的议价能力非常强, 如国美、苏宁等, 中国电视企业均处于行 业价值链

的最低端, 导致企业盈利能力较差, 结构性调整迫在眉睫。 在这样一个 背景下, 2004

年长虹集团赵勇董事长复出后,提出了不做面板就不做电视的战 略性目标。从战略高度

而言,长虹这个战略选择是正确的,不改变自己在产业 链中的地位和掌控产业链中的核

心环节,长虹的主业电视业务就没有未来。

豪赌等离子面临困境

随即长虹花费 20 亿美元豪赌等离子面板 (一期投资 60 亿元 ),这个豪赌行为 饱

受行业诟病。时至今天,从结果上看,长虹并未取得预想的效果。一是长虹电 视的市场

份额逐年下滑,只有 11.9% ,低于海信的 15.5% 、创维的 14.2% 、康 佳的 13.5% 、

TCL 的 12% ,位列第五。二是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长虹电视业务 的增长速度较慢 (见

图一 );三是长虹的资产负债率在投入等离子后逐年提升( 2006 年 47% 、2007 年 53%、

2008 年 56% 、2009 年 63%) ,而电视业务毛利润率却 逐年下降 (2006 年 20.8% 、

2007 年 19.6% 、2008 年 18.8% 、2009 年 17.7%); 四是长虹的总资产回报率近几年

也一直是前几大品牌中较低的一位 (见图二 )。更 为关键的是,等离子面板迟迟未能

正式量产。长虹的等离子面板原本从 2008 年 的 7 月份开始投产,一直拖延到 2010 年

的 1 月份,正式投产后良品率一直不乐 观,只有 80% 左右,没有达到盈亏平衡点 85%

的良品率,也就很难真正开始大 规模量产。而等离子面板项目每年 3.6 亿元左右的固定

折旧也对公司业绩存在压 力,依据测算长虹等离子面板项目实现盈亏平衡需要年产 200

万片以上,而据 行业人士估计,整个等离子面板中国市场剔除松下所占份额,剩余市场

规模仅 130 万台,更别提满足 600 万产能的需要了。长虹豪赌等离子前景堪忧。

为什么长虹会在饱受诟病的舆论氛围中,最终做出投资等离子的决策呢 ? 究其根本

原因,关键在于选择战略路径时出现失误 .

长虹的战略目标没有错,关键在于实施战略的路径发生错误。 电视企业改 变其处

于产业链低端的竞争地位有三种路径, 一是通过并购获取核心零部件的技 术和生产能

力 ;二是通过合资获取核心零部件的生产能力 ; 三是依靠自我研发提 升核心能力。 长

虹每一任领导均十分迫切地想改变主业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现

状, 通过自我研发不但周期长、风险大,也很难在短期内改变企业现状 ,所以

在长虹看来 并购韩国 OriqgQ7(kPon 公司就是一条捷径 。而就是这种走捷径的 浮躁思

想,使等离子项目成为长虹的烫手山芋。

首先,从国内外实现产业地位改变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发现, 他们选择的路径 均是

自我研发, 目前液晶电视领先者是韩国三星, 从简单的组装技术开始, 再到 产品设

计技术, 再到产品核心技术, 凭此拥有了 8 个在世界占有率排名第一的产 品,是一

个由模仿者到跟随者再到领跑者的成功典范 !他们的研发投入占年销售

额的 8%,集团有 14000 名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占全体职员比例为 30% 。而目 前中国

企业市场份额最大和发展前景最好的是海信, 所采取的战略路径也是走 自 我研发之路 。

其次, 有效的核心技术买不到,没有一个企业会傻到将自己的核 心技术出售给其他企

业的,中国“整机”企业就更难买到核心技术。 汽车行业 市场换技术被证明是失败的,

工程机械行业的核心零部件发动机和液压系统均只 能从国外采购, 没有一个厂家能够

自我研发和生产核心零部件。 最后,没有企业 和长虹竞争并购。 如果真如长虹所想,

为什么国内企业没有争相抢购, 而且价格 也只有 8 亿元人民币。 为什么大家对他都

不看好呢, 这些疑问的确需要长虹仔细 分析。

战略决策分析能力不全面

既然机遇与挑战并存,那么 长虹就需要加强决策分析,以便降低决策风险 。 可是,

长虹当时或许更关注一些表面的信息,比如在等离子阵营的索尼、 LG 、 三星等厂商相

继宣布削减或退出等离子投资, 市场调研机构持正反两种观点, 有 的看好等离子,有

的不看好。调研机构最差的观点也是认为等离子有年均 20% 的增长率, 在长虹看来即

使等离子不成为主流, 那么仅仅依托中国市场容量, 等 离子投资也是可以盈利的。笔

者认为这些都是表面现象,而且还是静态的。 首先, 长虹对替代品的研究不够,平板

电视包含等离子和液晶两种产品,虽然 从技术上而言等离子甚至优于液晶电视,但是液

晶可以作为等离子的替代品, 尤其是小尺寸范围具有非常强的替代性。 其次, 对潜在

购买者研究不够, 购买 者主要是各大电视生产企业, 他们也不甘于沦为价值链低端的

企业。 等离子电视 的核心技术集中掌握在少数日韩厂商手中, 寡头垄断的特征已经形

成, 等离子企 业松下、先锋、日立、LG、三星均不愿意输出技术和面板,而液晶面板

生产企 业已经将技术放开, 占液晶面板生产总量四成的台湾企业就在政府的解禁下, 可

以将技术进行转让 (N-1 代),结果导致大多数彩电企业转投液晶怀抱,而彩电企 业

也将获得更多的利润, 最终导致市场在各大生产企业的引导下, 消费者被动接 受液晶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