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风险课件](4)定性分析案例

IT圈 admin 31浏览 0评论

2024年6月3日发(作者:迮昕昕)

案例分析——项目风险定性分析

案例: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案例

(1)概要介绍

英吉利海峡隧道 (The Channel Tunnel)又称欧洲隧道 (Eurotunnel),由三条长5lkm

的平行隧洞组成,总长度153km,其中海底段的隧洞长度为3X38km,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海

底隧道。两条铁路洞衬砌后的直径为7.6m,开挖洞径为8.36~8.78m;中间一条后勤服务洞

衬砌后的直径为4.8m,开挖洞径为5.38~5.77m。从1986年2月12a英法两国签订隧道连

接条约到1994年5月7日正式通车,历时8年多,耗资约100亿英镑(约150亿美元),是

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利用私人资本建造的工程项目,也是BOT最大规模的实践。BOT意为

"投资建造—经营一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是指政府把急需建设而资金短缺的基

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标与谈判,交由私营部门(多为国际私人财团)直接投资建设,并给

予投资者在项目建成后一定时期内的特许经营权。

隧道的开通填补了欧洲铁路网中短缺的一环,大大方便了欧洲各大城市之间的来往。由

英、法、比利时三国铁路部门联营的"欧洲之星"列车车速可达300km/h;平均旅行时间,在

伦敦与巴黎之间为3个小时,在伦敦和布鲁塞尔之间为3小时10分。如果把从市区到机场

的时间算在内,乘飞机还不如乘火车快。欧洲隧道还专门设计了一种运送公路车辆的区间列

车,可以使各种大小汽车全天候地通过英吉利海峡,从而使欧洲公路网也连成了一体。

(2)项目需求——欧洲一体化的要求

这一项目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拿破仑一世时代。从拿破仑时代提出建

设隧道到英吉利海峡隧道通车,经过了200多年,其间至少中断或中途放弃了26次。直到

1973年11月,英法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修建海底隧道的条约,才应该说进入了真正意义上

的项目概念阶段。1978年,两国国营铁路公司恢复了对开凿隧道计划的研究。1984年11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与法国总统密特朗达成基本协议。1985年5月,两国政府又邀请

各国主要工程公司和银行财团提出工程计划草案。1986年2月英法两国关于隧道连接的坎

特布利条约的签订,使项目进入实质性进展阶段。

今天欧洲隧道竣工,尽管在工程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然而200年来对是否建造英

吉利海峡隧道的决策始终不是取决于科技方面,而是取决于围绕这个计划的政治环境。长期

以来英国方面反对建设海峡隧道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军事上的风险,他们希望利用海峡作为

抵御来自欧洲大陆军事入侵的天然屏障。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上述顾虑逐渐消退。后来,

英国加入了欧洲共同体,预期会有一个统一的欧洲市场,因而在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建立更

为方便、快捷的通道成了显而易见的需求。在1972~1992年的20年间,跨越英吉利海峡的

客、货运交通量实际上翻了1倍。1992年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贸易占其全部对外贸易的60%。

20世纪70年代以来,建设英吉利海峡隧道的决策主要受到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1987

年12月隧道工程得以破土动工,也是由于当时英、法两国政府对欧洲一体化都持比较积极

的态度。英国首相、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支持把1975年曾被工党政府下令停止的隧道

工程重新提上议事日程。法国总统密特朗则把这项工程视为“国家强大的象征”。这次欧洲

隧道得以竣工建成,两国首脑的推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在欧洲隧道举行正式通车

仪式的前一年 (1993年秋),包括英、法在内的欧共体十二国签订了马斯切克条约,并将欧

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 (EuropeanUnion)。

从欧盟有关国家政府的观点来看,还有两个因素与隧道建设有关:一是运输政策,即通

过建设高速铁路网,以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将大大扩展海峡隧道的影响范围和增加

它的长期效益。二是地区政策,英、法两国都希望通过隧道带动海峡两岸地区的繁荣。现在

隧道连接地区(Transmanch Region)已成为一个专门名称,包括英国的Kent和法国的Nord

Pasde Calais地区;后来把比利时的一些地区也包括进来,称作欧洲专区(Euoregion)。通

1

过地区性的合作,一个称作TDP(Transfrontier Development Program)的金融发展计划已

经起动。这些”从政治角度看显然有重大意义,对欧盟的发展,欧洲单一市场的形成和国际

经济、文化合作交流,都会有重大促进”,但近期还不大可能对经济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

(3)项目构思与实施

项目构思是指从提出项目设想到论证、立项和组建主办机构的过程。欧洲隧道经历和面

临的危机,其原因可追溯到它的构思期。

项目在论证阶段曾聘请多方面的独立咨询的交通专家进行预测。普遍认为1992年之后

的15~20年内跨海峡的交通需求可能会翻一番。1991年英、法、比利时之间的跨海峡旅客

市场已达到3130万人次 (包括飞机、水堵和火车轮渡)。预测2003年会达到5830万人次,

其中3930万将通过隧道旅行。但实际情况表明当初对效益的预测偏于乐观。

欧洲隧道在组织结构上有明显缺陷。参加过隧道建设的人也认为:如果现在开始干的话,

不能让发起人 (英法隧道集团CTG-FM)作为建设方允许其合作伙伴 (指总承包商TML和牵头

银行)与他们自己(指欧洲隧道公司)签订合同。隧道公司财务主管说:“财务上最致命的教训

是必须有一个强硬的、独立的业主,来对建设和贷款问题进行谈判。”

承包商TML是一个庞大的集团,一家总包,削弱了投标的竞争性,也是导致造价高昂的

一个因素。捕捉立项时机是项目构思的核心内容。欧洲隧道立项在过去至少被放弃或中断了

26次,这次是不是最佳的时机呢?有人说:“如果20世纪70年代隧道工程不中断,造价不

会像现在那样高昂财务上的困难会小得多。”这种说法有待推敲。不过欧洲隧道几起几伏的

演变至少说明重大项目的论证不能只进行一次;昨天不可行的,今天也许变成可行,错过机

遇,明天又可能成为不可行;这需要保持一个小组,进行长期的可行性预测和跟踪,捕捉立

项的最佳时机。

尽管欧洲隧道在构思期带来某些先天不足,目前项目业主又负债累累,但它的银行财团

负责人摩登仍宣称:“这个赌注的结果要看本世纪末欧洲隧道的所有权掌握在谁的手里。”他

认为能够在21世纪初度过平衡点(BreakEvenPoint),开始盈利。

对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做全面评价,目前还为时过早。不过回顾一下世界上以往一些大

型土木工程的建造历史,也许不无好处。苏伊士和巴拿马运河的实际费用都超过预算50倍

以上。再近一点,连接日本本土和北部岛屿北海道的青函隧道24年才建成,比原计划整整

超过了14年。相比之下欧洲隧道的命运就算不错的了。无论如何这些伟大的工程都在地球

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4)项目中的冲突与风险

隧道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工程技术问题相对来说解决得比较顺利,主要教训来自

组织机构、合同和财务方面”。该项目涉及众多的“干系人”(StakeHolders)和 “当事人”

(Parterns),包括英、法两国和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欧、美、日本等220家贷款银行,70

多万个股东,许多建筑公司和供货厂商,管理的复杂性给合作和协调带来了困难。

合同是合作的基础。掘进工程采用的目标费用合同 (Target Cost Con-tract)是比较合

理的,因而掘进工程基本上按计划完成。隧道列车的采购采用成本加酬金合同 (Cost Plus

Fee Contract),由于无激励因素带来较多延误和超支。固定设备工程采用总价合同(Lump Sum

Contract)并不是一个好办法。由于欧洲隧道是以设计、施工总包方式和快速推进

(Fast-Track)方法建设的,在签订合同时还没有详细的设计,这就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潜伏了

分歧、争议和索赔。因而,总价合同决不意味着固定价!

合同各方的对抗曾经引起欧洲隧道的多次危机。例如,1080年总承包商 (TMU)的费用

增加,导致了1990年初业主 (欧洲隧道公司)的资金告磐。于是银行财团、业主和承包商各

方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几乎到了项目告吹的边缘,经过艰难的谈判,各方才接受了一个折衷

办法,英、法两国以政府机构名义参与贷款来代替政府的直接支持,从而暂时度过了这次

2

危机。

(5)先进成熟的技术保证工程的成功

西方传媒和学术著作都称欧洲隧道是人类工程史上的一个伟业。这不仅因为它总长踞世

界之冠,投入资金巨大,工程量宏大,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工程技术上的难题。

它在技术上的方针是要求可靠、先进。可靠与先进之间不总是统一的,所以它几乎 “排除

了为隧道专门的创新设计的可能性”,而是 “采取经过试验的成熟技术",部分精心选取欧

美不同国家的标准设计,以确保其高质量和可靠性”。将成熟的先进技术在复杂的工程中成

功地加以综合应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这样做大大减小了工程风险。

①充分的地质工作和正确的判断。地质钻探工作从t958年做到1987年,重要的钻孔达

94个。浅层勘探在海底以下l50m之内,考虑隧道布臵的范围;深层勘探在海底以下800m之

内,主要为评价地震风险提供数据。

②精心、合理的安全设计。海底隧道的规划设计把施工和运行安全放在极重要的地位。

之所以不采用」条大跨度双线铁路共用隧洞,是为了减小海底施工的风险和提高运行、维护

的可靠性。在两条单线铁路洞之间是后勤服务洞,每间距375m设臵直径为3.3m的横向通道

与两个主洞连接,连接处有防火撤离门。后勤服务洞的主要功能是在隧道全长范围内提供正

常维护和紧急撤离的通道,向主洞提供新鲜空气的通道,并保持其气压始终高于主洞,使主

洞中的烟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侵入后勤服务洞。后勤服务洞在施工期是领先掘进的,这为

主洞的掘进提供了详尽的地质资料,对保证安全施工有重要意义。此外,隧道的运输、供电、

照明、供水、冷却、排水、通风、通讯、防火等系统都充分考虑了紧急备用的要求。

③较好地解决了某些特殊的工程技术问题。列车在很长的隧洞中高速行驶时会产生压差

和空气动力阻抗。特别是欧洲隧道列车的阻塞比(列车与隧道断面之比)很高,如果没有卸压

管,列车的驱动力需要增加很多。为此隧道沿线每250m设一个直径2m的卸压管,从后勤服

务洞的顶上跨过,把两个铁路主洞连接起来。在设计阶段对卸压管的作用做了许多模型研究,

使其有较好的空气动力效应,并避免在管中产生气流冲击。

铁路隧道和列车要承受车辆震动的长期反复荷载。"为此铁道路轨采用了一系列连续焊

接的铁轨下面设弹性减振装臵的办法,使车辆在轨道上行驶非常平稳。该系统的部件要经过

多种性能测试,包括经历1000万次荷载周期的疲劳试验,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

该隧道还采用一种由铁路控制中心操纵的“司机台信号系统”(CabSignal)。这种信号

不是在机车外面或轨道旁边,而是显示在司机台的屏幕上。一旦司机对信号没有做出反应,

自动列车保护装臵就会使列车减速,直到停止,保证列车安全行驶。

长隧洞掘进时的通风往往是施工中的一个难题。欧洲隧道对空气循环的途径和风机的布

臵都作了详细的规划和研究。不仅设臵通风管,而且也利用隧洞本身作为通风通道,使开挖

面的风量达到13.5m

3

/s,符合社会保障与安全组织和地下工程协会规定的通风标准。

④掘进机发挥重要作用。隧道施工的主要设备是隧道掘进机 (Tunnel Boring

Machines),它们从英国海岸的莎士比亚崖和法国海岸的桑洁滩两个掘进基地开始,分别沿

三条隧洞的两个方向开挖,共有12个开挖面,其中6个面向陆地方向掘进,另6个面向海

峡方向掘进。开敞式掘进机适用于透水性较小的地层;封闭式掘进机适用于透水性较强的地

层,它能完成掘进、钢筋硷衬砌块的安装、灌浆以及施工轨道敷设等一连串工序,实际就像

一条自动化作业线。最高掘进纪录为428m/周,英国一边的6台掘进机平均掘进速度为150m/

周。整个掘进工作按计划完成,只用了三年半时间。由于欧洲隧道工程每延误一天工期,仅

贷款利息就要支付约200万英镑,因而施工速度至关重要。当工期对经济效益有重大影响而

掘进工作面又受限制的情况下,采用隧道掘进机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3

定性分析—— 案例风险分析

英吉利海峡隧道项目所面临的风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政治风险

在本案例中,政治风险首先影响到该项目的立项,由于英国方面考虑到军事上的安全,

所以这一项目才有了历经200年,至少被放弃或中断26次之后才得以实施的过程。政治上

的风险直接影响了该项目的产生,并且也是政治上的利益欧洲一体化的需求,才促成了该项

目的开工。另外,由于该项目采取的是BOT形式,对于项目业主及承包商也都存在政治风险,

因为项目延续时间很长,难免要经历东道国的不同政府执政时期,如果后续政府拒不承认上

届政府的承诺,以及政局动荡致使项目投资无回收保证等情况出现,均可造成投资者无法获

取最起码的回报的结局。因此,这一项目政治风险非常大。

(2)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表现为:

①东道国的经济发展规划,金融发展情况,其中包括货币利率、外汇汇率、信贷管理制

度等。由于项目建设时间长,建设规模大,因此,资金占用就会非常大,如果没有强大的金

融体系及信用体系作为保障,项目建设的资金就不能及时到位,就会造成极大的项目风险。

例如,1989年总承包商 (TML)的费用增加,导致了1990年初业主 (欧洲隧道公司)的资金

告警,就差点使项目破产,如果不是英、法两国政府给予支持,就极可能造成项目流产的危

机。

②建设费用。由于建设过程的不可预见因素,这个工程的预算从1987年估计的48亿英

镑,上升到建成时的106亿英镑。因此,这也为项目建成后的运营增加了负担。

③市场情况。其中包括价格竞争风险和需求风险,如果项目建成运营后,由于与其他跨

海交通方式的竞争,而使价格不能定在合理的位臵,或是有效需求不足都有可能导致项目收

益不佳。而实际情况表明当初对效益的预测的确偏于乐观。

(3)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法律的完善程度和变动情况给项目带来的风险,包括专门设计

和规范BOT所要求的法律文本,出现金融、工期和费用索赔等纠纷时,能得到及时仲裁或处

理,保障投资人的建设和经营权、投资收益和抵押品赎卖权。项目获准风险应注明法律条文

对项目特许保障,如优选移交权、废止或拒绝续订等违约风险。

(4)技术风险

①地质勘探与选址风险。由于是海底隧道选择合适的位臵,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隧道

要能经受地震、海水压力等自然条件变化造成的环境风险。

②隧道设计风险。采用什么样的设计方案,一方面关系到隧道安全,一方面还关系到建

设成本的大小,另外还要充分考虑运营之后的维护工作。因此,合理的设计也是该项目最终

成功的必要条件。

③施工风险。由于项目建设工程量大,史无先例,并且具有非常特殊的政治意义,因此,

施工过程一定要确保可靠、先进。这就要解决许多工程技术上的难题。项目实施过程中"采

取经过试验的成熟技术",将成熟的先进技术在复杂的工程中成功地加以综合应用,大大减

小了施工的风险。

④进度风险。由于欧洲隧道工程每延误一天工期,仅贷款利息就要支付约200万英镑,

因而项目的进度风险非常大,如果造成进度滞后,费用就会急剧增加。在项目建设中,承包

商采用价值高昂的隧道掘进机进行工作,从整个项目的角度来看,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5)环境保护风险

在建造英吉利海峡铁路隧道的决策中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影响因素,就是欧洲委员会制定

4

了一个长期的运输战略,即发展电气化铁路网以减小汽车对环境的污染。说明欧洲的老牌工

业化国家在大型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决策+,已把环境的污染问题放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这一原则,这一项目必然要面临环保的问题。由于环保的要求,一方面施工成本会提高,

另一方面,项目建设过程中还要考虑可能因环境问题引起的投诉。

(6)经营管理风险

经营管理风险是指项目公司在项目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或经营者的

行为疏忽,直接影响到项目获利能力的情况。在本案例中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项目建设中组

织结构上的明显缺陷。英法隧道集团(CTG-FM)作为建设方及业主,允许自己的合作伙伴 (总

承包商TML和牵头银行)与他们自己签订合同。从而导致项目投标竞争性的减弱,产生了项

目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及项目费用的严重超支。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项目中最关键的风险因素应该是政治风险。政治的作

用直接影响到项目的产生与实施过程申的每一环节。英国政府把这一项目"看作私人部门有

能力建设这样大规模工程的标志",认为是政府"树立的一个样板项目,来引导私人企业投资

基础设施建设";法国政府则把这项工程视为"国家强大的象征"。两国政府对该项目的重视应

该说是这一项目建设成功的关键风险要素。项目建设过程中任何一国态度的变化,都有可能

造成项目的重大风险。同样也是由于政治的因素,才会出现英、法政府与英吉利海峡隧道公

司的协议由最初的建设经营55年,延长到65年,到目前已延长至99年这一情况。因此,

从总体上来讲,对两国政府来说,利用私人资本建设这样大规模的基础建设项目,是将建

设的风险转嫁了出去。对项目承接方来说,虽然动用巨额资本进行了投资,但由于有政府的

支持,如果不出现经营的危机或巨大的社会动荡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可行的项目。

5

2024年6月3日发(作者:迮昕昕)

案例分析——项目风险定性分析

案例: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案例

(1)概要介绍

英吉利海峡隧道 (The Channel Tunnel)又称欧洲隧道 (Eurotunnel),由三条长5lkm

的平行隧洞组成,总长度153km,其中海底段的隧洞长度为3X38km,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海

底隧道。两条铁路洞衬砌后的直径为7.6m,开挖洞径为8.36~8.78m;中间一条后勤服务洞

衬砌后的直径为4.8m,开挖洞径为5.38~5.77m。从1986年2月12a英法两国签订隧道连

接条约到1994年5月7日正式通车,历时8年多,耗资约100亿英镑(约150亿美元),是

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利用私人资本建造的工程项目,也是BOT最大规模的实践。BOT意为

"投资建造—经营一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是指政府把急需建设而资金短缺的基

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标与谈判,交由私营部门(多为国际私人财团)直接投资建设,并给

予投资者在项目建成后一定时期内的特许经营权。

隧道的开通填补了欧洲铁路网中短缺的一环,大大方便了欧洲各大城市之间的来往。由

英、法、比利时三国铁路部门联营的"欧洲之星"列车车速可达300km/h;平均旅行时间,在

伦敦与巴黎之间为3个小时,在伦敦和布鲁塞尔之间为3小时10分。如果把从市区到机场

的时间算在内,乘飞机还不如乘火车快。欧洲隧道还专门设计了一种运送公路车辆的区间列

车,可以使各种大小汽车全天候地通过英吉利海峡,从而使欧洲公路网也连成了一体。

(2)项目需求——欧洲一体化的要求

这一项目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拿破仑一世时代。从拿破仑时代提出建

设隧道到英吉利海峡隧道通车,经过了200多年,其间至少中断或中途放弃了26次。直到

1973年11月,英法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修建海底隧道的条约,才应该说进入了真正意义上

的项目概念阶段。1978年,两国国营铁路公司恢复了对开凿隧道计划的研究。1984年11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与法国总统密特朗达成基本协议。1985年5月,两国政府又邀请

各国主要工程公司和银行财团提出工程计划草案。1986年2月英法两国关于隧道连接的坎

特布利条约的签订,使项目进入实质性进展阶段。

今天欧洲隧道竣工,尽管在工程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然而200年来对是否建造英

吉利海峡隧道的决策始终不是取决于科技方面,而是取决于围绕这个计划的政治环境。长期

以来英国方面反对建设海峡隧道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军事上的风险,他们希望利用海峡作为

抵御来自欧洲大陆军事入侵的天然屏障。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上述顾虑逐渐消退。后来,

英国加入了欧洲共同体,预期会有一个统一的欧洲市场,因而在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建立更

为方便、快捷的通道成了显而易见的需求。在1972~1992年的20年间,跨越英吉利海峡的

客、货运交通量实际上翻了1倍。1992年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贸易占其全部对外贸易的60%。

20世纪70年代以来,建设英吉利海峡隧道的决策主要受到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1987

年12月隧道工程得以破土动工,也是由于当时英、法两国政府对欧洲一体化都持比较积极

的态度。英国首相、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支持把1975年曾被工党政府下令停止的隧道

工程重新提上议事日程。法国总统密特朗则把这项工程视为“国家强大的象征”。这次欧洲

隧道得以竣工建成,两国首脑的推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在欧洲隧道举行正式通车

仪式的前一年 (1993年秋),包括英、法在内的欧共体十二国签订了马斯切克条约,并将欧

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 (EuropeanUnion)。

从欧盟有关国家政府的观点来看,还有两个因素与隧道建设有关:一是运输政策,即通

过建设高速铁路网,以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将大大扩展海峡隧道的影响范围和增加

它的长期效益。二是地区政策,英、法两国都希望通过隧道带动海峡两岸地区的繁荣。现在

隧道连接地区(Transmanch Region)已成为一个专门名称,包括英国的Kent和法国的Nord

Pasde Calais地区;后来把比利时的一些地区也包括进来,称作欧洲专区(Euoregion)。通

1

过地区性的合作,一个称作TDP(Transfrontier Development Program)的金融发展计划已

经起动。这些”从政治角度看显然有重大意义,对欧盟的发展,欧洲单一市场的形成和国际

经济、文化合作交流,都会有重大促进”,但近期还不大可能对经济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

(3)项目构思与实施

项目构思是指从提出项目设想到论证、立项和组建主办机构的过程。欧洲隧道经历和面

临的危机,其原因可追溯到它的构思期。

项目在论证阶段曾聘请多方面的独立咨询的交通专家进行预测。普遍认为1992年之后

的15~20年内跨海峡的交通需求可能会翻一番。1991年英、法、比利时之间的跨海峡旅客

市场已达到3130万人次 (包括飞机、水堵和火车轮渡)。预测2003年会达到5830万人次,

其中3930万将通过隧道旅行。但实际情况表明当初对效益的预测偏于乐观。

欧洲隧道在组织结构上有明显缺陷。参加过隧道建设的人也认为:如果现在开始干的话,

不能让发起人 (英法隧道集团CTG-FM)作为建设方允许其合作伙伴 (指总承包商TML和牵头

银行)与他们自己(指欧洲隧道公司)签订合同。隧道公司财务主管说:“财务上最致命的教训

是必须有一个强硬的、独立的业主,来对建设和贷款问题进行谈判。”

承包商TML是一个庞大的集团,一家总包,削弱了投标的竞争性,也是导致造价高昂的

一个因素。捕捉立项时机是项目构思的核心内容。欧洲隧道立项在过去至少被放弃或中断了

26次,这次是不是最佳的时机呢?有人说:“如果20世纪70年代隧道工程不中断,造价不

会像现在那样高昂财务上的困难会小得多。”这种说法有待推敲。不过欧洲隧道几起几伏的

演变至少说明重大项目的论证不能只进行一次;昨天不可行的,今天也许变成可行,错过机

遇,明天又可能成为不可行;这需要保持一个小组,进行长期的可行性预测和跟踪,捕捉立

项的最佳时机。

尽管欧洲隧道在构思期带来某些先天不足,目前项目业主又负债累累,但它的银行财团

负责人摩登仍宣称:“这个赌注的结果要看本世纪末欧洲隧道的所有权掌握在谁的手里。”他

认为能够在21世纪初度过平衡点(BreakEvenPoint),开始盈利。

对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做全面评价,目前还为时过早。不过回顾一下世界上以往一些大

型土木工程的建造历史,也许不无好处。苏伊士和巴拿马运河的实际费用都超过预算50倍

以上。再近一点,连接日本本土和北部岛屿北海道的青函隧道24年才建成,比原计划整整

超过了14年。相比之下欧洲隧道的命运就算不错的了。无论如何这些伟大的工程都在地球

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4)项目中的冲突与风险

隧道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工程技术问题相对来说解决得比较顺利,主要教训来自

组织机构、合同和财务方面”。该项目涉及众多的“干系人”(StakeHolders)和 “当事人”

(Parterns),包括英、法两国和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欧、美、日本等220家贷款银行,70

多万个股东,许多建筑公司和供货厂商,管理的复杂性给合作和协调带来了困难。

合同是合作的基础。掘进工程采用的目标费用合同 (Target Cost Con-tract)是比较合

理的,因而掘进工程基本上按计划完成。隧道列车的采购采用成本加酬金合同 (Cost Plus

Fee Contract),由于无激励因素带来较多延误和超支。固定设备工程采用总价合同(Lump Sum

Contract)并不是一个好办法。由于欧洲隧道是以设计、施工总包方式和快速推进

(Fast-Track)方法建设的,在签订合同时还没有详细的设计,这就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潜伏了

分歧、争议和索赔。因而,总价合同决不意味着固定价!

合同各方的对抗曾经引起欧洲隧道的多次危机。例如,1080年总承包商 (TMU)的费用

增加,导致了1990年初业主 (欧洲隧道公司)的资金告磐。于是银行财团、业主和承包商各

方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几乎到了项目告吹的边缘,经过艰难的谈判,各方才接受了一个折衷

办法,英、法两国以政府机构名义参与贷款来代替政府的直接支持,从而暂时度过了这次

2

危机。

(5)先进成熟的技术保证工程的成功

西方传媒和学术著作都称欧洲隧道是人类工程史上的一个伟业。这不仅因为它总长踞世

界之冠,投入资金巨大,工程量宏大,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工程技术上的难题。

它在技术上的方针是要求可靠、先进。可靠与先进之间不总是统一的,所以它几乎 “排除

了为隧道专门的创新设计的可能性”,而是 “采取经过试验的成熟技术",部分精心选取欧

美不同国家的标准设计,以确保其高质量和可靠性”。将成熟的先进技术在复杂的工程中成

功地加以综合应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这样做大大减小了工程风险。

①充分的地质工作和正确的判断。地质钻探工作从t958年做到1987年,重要的钻孔达

94个。浅层勘探在海底以下l50m之内,考虑隧道布臵的范围;深层勘探在海底以下800m之

内,主要为评价地震风险提供数据。

②精心、合理的安全设计。海底隧道的规划设计把施工和运行安全放在极重要的地位。

之所以不采用」条大跨度双线铁路共用隧洞,是为了减小海底施工的风险和提高运行、维护

的可靠性。在两条单线铁路洞之间是后勤服务洞,每间距375m设臵直径为3.3m的横向通道

与两个主洞连接,连接处有防火撤离门。后勤服务洞的主要功能是在隧道全长范围内提供正

常维护和紧急撤离的通道,向主洞提供新鲜空气的通道,并保持其气压始终高于主洞,使主

洞中的烟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侵入后勤服务洞。后勤服务洞在施工期是领先掘进的,这为

主洞的掘进提供了详尽的地质资料,对保证安全施工有重要意义。此外,隧道的运输、供电、

照明、供水、冷却、排水、通风、通讯、防火等系统都充分考虑了紧急备用的要求。

③较好地解决了某些特殊的工程技术问题。列车在很长的隧洞中高速行驶时会产生压差

和空气动力阻抗。特别是欧洲隧道列车的阻塞比(列车与隧道断面之比)很高,如果没有卸压

管,列车的驱动力需要增加很多。为此隧道沿线每250m设一个直径2m的卸压管,从后勤服

务洞的顶上跨过,把两个铁路主洞连接起来。在设计阶段对卸压管的作用做了许多模型研究,

使其有较好的空气动力效应,并避免在管中产生气流冲击。

铁路隧道和列车要承受车辆震动的长期反复荷载。"为此铁道路轨采用了一系列连续焊

接的铁轨下面设弹性减振装臵的办法,使车辆在轨道上行驶非常平稳。该系统的部件要经过

多种性能测试,包括经历1000万次荷载周期的疲劳试验,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

该隧道还采用一种由铁路控制中心操纵的“司机台信号系统”(CabSignal)。这种信号

不是在机车外面或轨道旁边,而是显示在司机台的屏幕上。一旦司机对信号没有做出反应,

自动列车保护装臵就会使列车减速,直到停止,保证列车安全行驶。

长隧洞掘进时的通风往往是施工中的一个难题。欧洲隧道对空气循环的途径和风机的布

臵都作了详细的规划和研究。不仅设臵通风管,而且也利用隧洞本身作为通风通道,使开挖

面的风量达到13.5m

3

/s,符合社会保障与安全组织和地下工程协会规定的通风标准。

④掘进机发挥重要作用。隧道施工的主要设备是隧道掘进机 (Tunnel Boring

Machines),它们从英国海岸的莎士比亚崖和法国海岸的桑洁滩两个掘进基地开始,分别沿

三条隧洞的两个方向开挖,共有12个开挖面,其中6个面向陆地方向掘进,另6个面向海

峡方向掘进。开敞式掘进机适用于透水性较小的地层;封闭式掘进机适用于透水性较强的地

层,它能完成掘进、钢筋硷衬砌块的安装、灌浆以及施工轨道敷设等一连串工序,实际就像

一条自动化作业线。最高掘进纪录为428m/周,英国一边的6台掘进机平均掘进速度为150m/

周。整个掘进工作按计划完成,只用了三年半时间。由于欧洲隧道工程每延误一天工期,仅

贷款利息就要支付约200万英镑,因而施工速度至关重要。当工期对经济效益有重大影响而

掘进工作面又受限制的情况下,采用隧道掘进机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3

定性分析—— 案例风险分析

英吉利海峡隧道项目所面临的风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政治风险

在本案例中,政治风险首先影响到该项目的立项,由于英国方面考虑到军事上的安全,

所以这一项目才有了历经200年,至少被放弃或中断26次之后才得以实施的过程。政治上

的风险直接影响了该项目的产生,并且也是政治上的利益欧洲一体化的需求,才促成了该项

目的开工。另外,由于该项目采取的是BOT形式,对于项目业主及承包商也都存在政治风险,

因为项目延续时间很长,难免要经历东道国的不同政府执政时期,如果后续政府拒不承认上

届政府的承诺,以及政局动荡致使项目投资无回收保证等情况出现,均可造成投资者无法获

取最起码的回报的结局。因此,这一项目政治风险非常大。

(2)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表现为:

①东道国的经济发展规划,金融发展情况,其中包括货币利率、外汇汇率、信贷管理制

度等。由于项目建设时间长,建设规模大,因此,资金占用就会非常大,如果没有强大的金

融体系及信用体系作为保障,项目建设的资金就不能及时到位,就会造成极大的项目风险。

例如,1989年总承包商 (TML)的费用增加,导致了1990年初业主 (欧洲隧道公司)的资金

告警,就差点使项目破产,如果不是英、法两国政府给予支持,就极可能造成项目流产的危

机。

②建设费用。由于建设过程的不可预见因素,这个工程的预算从1987年估计的48亿英

镑,上升到建成时的106亿英镑。因此,这也为项目建成后的运营增加了负担。

③市场情况。其中包括价格竞争风险和需求风险,如果项目建成运营后,由于与其他跨

海交通方式的竞争,而使价格不能定在合理的位臵,或是有效需求不足都有可能导致项目收

益不佳。而实际情况表明当初对效益的预测的确偏于乐观。

(3)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法律的完善程度和变动情况给项目带来的风险,包括专门设计

和规范BOT所要求的法律文本,出现金融、工期和费用索赔等纠纷时,能得到及时仲裁或处

理,保障投资人的建设和经营权、投资收益和抵押品赎卖权。项目获准风险应注明法律条文

对项目特许保障,如优选移交权、废止或拒绝续订等违约风险。

(4)技术风险

①地质勘探与选址风险。由于是海底隧道选择合适的位臵,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隧道

要能经受地震、海水压力等自然条件变化造成的环境风险。

②隧道设计风险。采用什么样的设计方案,一方面关系到隧道安全,一方面还关系到建

设成本的大小,另外还要充分考虑运营之后的维护工作。因此,合理的设计也是该项目最终

成功的必要条件。

③施工风险。由于项目建设工程量大,史无先例,并且具有非常特殊的政治意义,因此,

施工过程一定要确保可靠、先进。这就要解决许多工程技术上的难题。项目实施过程中"采

取经过试验的成熟技术",将成熟的先进技术在复杂的工程中成功地加以综合应用,大大减

小了施工的风险。

④进度风险。由于欧洲隧道工程每延误一天工期,仅贷款利息就要支付约200万英镑,

因而项目的进度风险非常大,如果造成进度滞后,费用就会急剧增加。在项目建设中,承包

商采用价值高昂的隧道掘进机进行工作,从整个项目的角度来看,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5)环境保护风险

在建造英吉利海峡铁路隧道的决策中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影响因素,就是欧洲委员会制定

4

了一个长期的运输战略,即发展电气化铁路网以减小汽车对环境的污染。说明欧洲的老牌工

业化国家在大型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决策+,已把环境的污染问题放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这一原则,这一项目必然要面临环保的问题。由于环保的要求,一方面施工成本会提高,

另一方面,项目建设过程中还要考虑可能因环境问题引起的投诉。

(6)经营管理风险

经营管理风险是指项目公司在项目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或经营者的

行为疏忽,直接影响到项目获利能力的情况。在本案例中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项目建设中组

织结构上的明显缺陷。英法隧道集团(CTG-FM)作为建设方及业主,允许自己的合作伙伴 (总

承包商TML和牵头银行)与他们自己签订合同。从而导致项目投标竞争性的减弱,产生了项

目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及项目费用的严重超支。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项目中最关键的风险因素应该是政治风险。政治的作

用直接影响到项目的产生与实施过程申的每一环节。英国政府把这一项目"看作私人部门有

能力建设这样大规模工程的标志",认为是政府"树立的一个样板项目,来引导私人企业投资

基础设施建设";法国政府则把这项工程视为"国家强大的象征"。两国政府对该项目的重视应

该说是这一项目建设成功的关键风险要素。项目建设过程中任何一国态度的变化,都有可能

造成项目的重大风险。同样也是由于政治的因素,才会出现英、法政府与英吉利海峡隧道公

司的协议由最初的建设经营55年,延长到65年,到目前已延长至99年这一情况。因此,

从总体上来讲,对两国政府来说,利用私人资本建设这样大规模的基础建设项目,是将建

设的风险转嫁了出去。对项目承接方来说,虽然动用巨额资本进行了投资,但由于有政府的

支持,如果不出现经营的危机或巨大的社会动荡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可行的项目。

5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