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日发(作者:齐衍)
沁源县情简介
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东麓、长治市西北,
晋东南、晋南、晋中交汇之地,西汉置县,初名谷远,后因
地处沁河之源而得名,国土面积2549平方公里,现辖5镇9
乡254个行政村,总人口16万,其中农业人口13万。
沁源自然生态优美。全县森林面积220万亩、天然牧坡
113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57%,是全国天然林保护重点县、
全国“油松之乡”,油松之王“九杆旗”享誉全国,入选上
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境内有沁河、汾河两大水系,年均径
流量2.6亿立方米,是山西相对富水区;境内平均海拔1400
米,平均温度8.6℃,年相对湿度65%,无霜期从北到南为
110-160天;是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
区。
沁源物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储量较大的有煤、铁、铝矾
土等18种矿产资源,煤炭预测总储量128亿吨、累计探明
储量60.25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和全省主焦煤基地县,
全县31座煤矿核定产能3060万吨,2015年产量突破1000
万吨;铝矾土预测总储量2.8亿吨,探明储量1.34亿吨;
野生资源有百余科600多个品种;享有“北药之首”的美誉,
根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全县道地中药材资源有
564种,盛产连翘、黄芩、党参、柴胡等20多种中药材。
沁源文化遗存较多。历史上是“五岳五镇”之中镇太岳
的主脉县份,有建于唐宋明清时期的古建筑46处和9项省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景点景区有灵空山、沁河源、花坡
等自然景观,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抗日围困战纪念馆等红
色文化景观,圣寿寺、菩提寺等宗教文化景观,民间流传着
先师菩萨、琴高真人、麻衣禅师等典故传说。
沁源革命传统优良。抗战时期是太岳区党政军机关所在
地,曾经创造了二年半“沁源围困战”的光辉战例,受到党
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赞誉,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向沁源
人民致敬》的社论,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
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
型之一”。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太
岳精神成为激励沁源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沁源产业基础扎实。“十二五”期间,以统筹推进工业
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县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民生事业
普惠化、安全生产本质化“六化”建设为重点,形成了煤、
焦、电、气、化、建材、精密铸造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
系,引进实施了风电、水电、光伏等重点非煤新兴产业项目;
规划发展8万亩脱毒马铃薯、50万亩连翘两个“一县一业”,
10多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20个精品生态庄园和近百
个一村一品;以红色、宗教、自然生态“三区同创”文化旅
游工程为重点,辐射带动商贸物流、信息金融、电商平台等
现代三产服务业发展。
2024年6月3日发(作者:齐衍)
沁源县情简介
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东麓、长治市西北,
晋东南、晋南、晋中交汇之地,西汉置县,初名谷远,后因
地处沁河之源而得名,国土面积2549平方公里,现辖5镇9
乡254个行政村,总人口16万,其中农业人口13万。
沁源自然生态优美。全县森林面积220万亩、天然牧坡
113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57%,是全国天然林保护重点县、
全国“油松之乡”,油松之王“九杆旗”享誉全国,入选上
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境内有沁河、汾河两大水系,年均径
流量2.6亿立方米,是山西相对富水区;境内平均海拔1400
米,平均温度8.6℃,年相对湿度65%,无霜期从北到南为
110-160天;是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
区。
沁源物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储量较大的有煤、铁、铝矾
土等18种矿产资源,煤炭预测总储量128亿吨、累计探明
储量60.25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和全省主焦煤基地县,
全县31座煤矿核定产能3060万吨,2015年产量突破1000
万吨;铝矾土预测总储量2.8亿吨,探明储量1.34亿吨;
野生资源有百余科600多个品种;享有“北药之首”的美誉,
根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全县道地中药材资源有
564种,盛产连翘、黄芩、党参、柴胡等20多种中药材。
沁源文化遗存较多。历史上是“五岳五镇”之中镇太岳
的主脉县份,有建于唐宋明清时期的古建筑46处和9项省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景点景区有灵空山、沁河源、花坡
等自然景观,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抗日围困战纪念馆等红
色文化景观,圣寿寺、菩提寺等宗教文化景观,民间流传着
先师菩萨、琴高真人、麻衣禅师等典故传说。
沁源革命传统优良。抗战时期是太岳区党政军机关所在
地,曾经创造了二年半“沁源围困战”的光辉战例,受到党
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赞誉,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向沁源
人民致敬》的社论,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
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
型之一”。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太
岳精神成为激励沁源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沁源产业基础扎实。“十二五”期间,以统筹推进工业
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县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民生事业
普惠化、安全生产本质化“六化”建设为重点,形成了煤、
焦、电、气、化、建材、精密铸造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
系,引进实施了风电、水电、光伏等重点非煤新兴产业项目;
规划发展8万亩脱毒马铃薯、50万亩连翘两个“一县一业”,
10多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20个精品生态庄园和近百
个一村一品;以红色、宗教、自然生态“三区同创”文化旅
游工程为重点,辐射带动商贸物流、信息金融、电商平台等
现代三产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