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恋情的终结》隐喻翻译研究--以第三部分为例

IT圈 admin 25浏览 0评论

2024年6月5日发(作者:戊紫安)

2019年04月

ISSN1009-5039

OverseasEnglish

海外英语

zwwh@

OverseasEnglish海外英语

Tel:+86-551-6569

《恋情的终结》隐喻翻译研究——以第三部分为例

尉凯茹

(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甘肃730070)

摘要:传统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手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隐

喻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含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因此在翻译隐喻时,要体

现出一定的文化特点。隐喻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该文以纽马克的隐喻分类为依据,对《恋情的终结》第三部分

中隐喻的句子进行了分类,并探讨总结了其对应的翻译方法,对以后文学作品中隐喻的分类及翻译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价值。

关键词:恋情的终结;隐喻;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08-0049-03

1引言

隐喻的使用在我们的语言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传

统修辞学将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格,是两种事物之间的对比和

比喻,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

了现代隐喻理论。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研究专著《我们所赖

以生存的隐喻》以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

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Lakoff,Johnson,1980),并且不同文化背景

下同一隐喻会有不同的具体内涵。隐喻还是在文学作品中用

于丰富想象描述的重要修辞手段,能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使

语言更加简洁、形象和生动(束定芳,2000)。本篇文章的研究

对象是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品《恋情的终结》,他

不仅仅是编剧和文学评论家,更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尔

丁在纪念文章中指出格林是“二十世纪人类意识与忧患的最卓

越的记录者”(许升华,2007)。这部小说更是被誉为格林著名

宗教四部曲之一,所以以往的宗教主题研究太过强势而忽略了

对于隐喻的研究,实际上隐喻的使用不仅促使小说中情感表达

更加细腻,而且使其语言更具有形象性、意向性和趣味性(束定

芳,2000)。南京大学柯平教授所译的该小说的英译本堪称佳

译,更是为人们最广泛接受的译本。本文以小说中的译文语料

为基础,对小说第三部分英汉文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其

中隐喻的几种翻译方法。

2隐喻翻译的研究现状

与隐喻理论研究相比,隐喻翻译的研究是一个长期被忽略

的问题。1976年达格特(Dagut)发表论文《隐喻可译吗?》(Can

MetaphorBeTranslated?),接着1981年,凡登·布洛埃克(Van

DenBroeck)发表《隐喻可译性的局限性》(Snell-Hornby,1988/

1995:57),隐喻翻译才正式开始。隐喻翻译自萌芽以来方兴未

艾,得到国内外许多研究学者的关注,同时涌现出许多研究成

果。本文整理了国内外不同学者对隐喻翻译研究的不同观点,

从隐喻翻译研究所涉及的不同的翻译方法对论文著作进行了

整合。

翻译界对隐喻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隐

喻的可译性问题,另一个方面是如何翻译的问题。对于隐喻是

否可译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两派,一是可译,一是不可译。Dagut

指出“隐喻的可译性取决于目标语读者对该隐喻包含的文化,

(即所指)经验和语义(即语言)联想理解的程度”。Kloefer属“可

译派”。他认为,在不同的欧洲语言间不仅存在着“和谐的隐喻

场”,整个人类也共享着具体的隐喻场,并且存在着作为这些隐

喻场基础的“确定的想象结构”(王磊,2007)。对此种观点“不,

可译派”进行了抨击,Pergnier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词汇和语法上

的习语和隐喻都不能翻译。每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语义场,不

同文化下的语言在语义场上的偏差使隐喻不可译(赵淑芳,

2010)。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隐喻的可译和不可译没有那么绝

对,Mason(1982:140—149)提出,一些隐喻能被翻译,一些则不

能,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对于如何翻译隐喻的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也有不同的看

法。Arnold&Sadler认为隐喻应采取直译的研究方法,但Men⁃

acere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直译会导致翻译在译语中毫无

意义,并将隐喻翻译方法概括为:理解、解释、翻译,即意译。而

国内学者张培基在同意总结前文提到的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又

补充了一个新的翻译方法,即套用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喻

法。他在《英汉翻译教程》中说“习语的英译汉有三种主要方

法:一是直译法,二是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法,三是意译法”(张

培基,1980:160)。而吉迪恩·图里(GedionToury)在其基础上,

又增加了一种翻译方法,总结出四种翻译策略:1)隐喻译成“相

同的”隐喻;2)隐喻译成“不同的”隐喻;3)隐喻译成非隐喻;4)

完全不翻译隐喻,读者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原文中隐喻的任何痕

迹(Toury,2007:82)。在所有学者对隐喻翻译研究的成果中,当

代英国权威翻译理论家Newmark对隐喻翻译方法的总结最为

全面,他提出了七种翻译方法:在目的语中再现同一喻体;用目

的语中标准喻体取代源语中的标准喻体;用明喻翻译隐喻;以

明喻加注释翻译隐喻;把隐喻转化为意义;删略法;再现源语隐

喻加释义。这些隐喻翻译方法几乎全面涵盖了隐喻翻译策略。

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结合了PeterNewmark的翻译策略对《恋情

的终结》第三部分隐喻所使用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3隐喻的分类及其翻译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看,隐喻有不同的分类。格特立(Goatly,

1997:32)根据隐喻的常规化程度分出以下几种隐喻:死喻,死

寂隐喻,非活跃隐喻和活跃隐喻。束定芳(2000)在《隐喻学研

究》一书中,根据隐喻的句法和结构特点的不同,将隐喻分为名

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和介词性隐

收稿日期:2018-11-05修回日期:2018-11-29

作者简介:尉凯茹(1996—),女,山西运城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

翻译研究

49

OverseasEnglish海外英语

喻。而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1982;1985)在著作《翻译

教程》(ATextbookofTranslation)一书中,根据隐喻的使用情况

将隐喻分为僵死和陈腐的隐喻、固定或标准的隐喻、新鲜和独

创隐喻几种。本篇文章主要以纽马克的隐喻分类为依据,对

《恋情的终结》第三部分不同种类的隐喻所使用的翻译方法进

行了分类和总结。

3.1僵死和陈腐的隐喻

僵死和陈腐的隐喻是指其隐喻的意象已不为人们所知或

因过度使用而失去了新鲜感的隐喻。这些隐喻通常可以使用

目的语中的对等词语来翻译

ly

上遇见莫里斯的话,

on

1

the

)I

Common

thought,I

I

shall

run

not

be

王磊,

breaking

2007

my

),也就是直译。例如:

promiseifaccidental⁃

自己就不算食言了。

intoMaurice.我想,如果碰巧在公共草坪

这一隐喻将诺言隐喻一种可以破碎的实物。诺言是比较

抽象的,由抽象隐喻为具体。但是该隐喻已经是一种约定成俗

的隐喻,人们已经几乎看不出原本的喻体以及隐喻的存在。并

且这类陈腐隐喻一般都有固定的意思,因此,在翻译的时候,直

译即可。

还有一部分僵死和陈腐的隐喻需要采取摒弃意象,保留意

义的方法。例如:

would

2)Hewoulddrive

无援的境地,

bealone

让我孑然一身,

withnothing

me

and

into

身边无物也无人。

nobody.

such

他会把我逼到彻底孤立

completeisolationthatI

这一隐喻是将开车用来隐喻逼迫。本例是萨拉在想象她

和莫里斯在沙漠里无法相伴的话,莫里斯一定会这样狠心地对

她。将她逼到孤立无援的境地。Driveinto也是约定成俗的用

法,原意为开进,译文的处理方式使用了意译法。如果采用直

译的方法,应译为“把车开到孤立无援的境地”会让读者不知所

云。采取意译法翻译为逼迫,省略了喻体的意象,直接表达出

原文蕴含的深层意思,更好地突出了莫里斯嫉妒心强,占有欲

强的这一性格特点。使文章表达的情感更加细腻,而且使译文

更加简洁明了。

3.2固定或标准的隐喻

固定或标准的隐喻是指由于长期广泛地使用而在语言中

固定下来的隐喻(王磊,2000)。此种隐喻具有浓重的文化色

彩。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以下翻译方法:

3.2.1保留意象的直译法

由于人类具有“共有的非文化知识”,即各不同民族所共有

的非相互学得的知识以及某些相似的认知过程,这为语际传输

提供了方便。当英语中的隐喻形象与汉语中的隐喻意义完全

相同或基本相同时,

2011

我们可以使用保留意象的直译法(韦孟芬,

文喻体形象和隐喻信息的一致性,

)。这样既保留了原隐喻的文化内涵和内容形式,

又丰富了目的语的表达方

保持原

式。例如:

face.

(1)Youletmetelephone,butthenyouclosethedoorin

打了电话,

Youlet

然后又在我面前关上了门。你让我犯下罪孽,

mesin,butyoutakeawaythefruitsofmysin.你让我

my

但又

拿走了我罪孽的果实。

本例是萨拉在鼓起违背诺言的勇气之后拨通了莫里斯的

电话,但是却是别人接通电话之后的感受,这里将违背诺言说

成是罪孽,把事情的结果说成是果实。而萨拉必须要对自己的

行为结果负责,在英语中有“reapwhatyousaw”,汉语中有“种瓜

得瓜,种豆得豆”的说法,所以,将thefruitsofsin直译成罪恶的

果实。在保留喻体形象的同时也传达了类似的寓意。而且这

样的译法能够突出萨拉对想和莫里斯取得联系充满了希望,结

果希望破灭的那种感觉,并且把这种结果都归结在了天主的身

上,也从侧面突出本文的宗教意识。

50

翻译研究

2019年04月

3.2.2用目的语中固定的意象替换源语意象的换喻法

由于英汉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作为文化一部分的语言也

会有不同的思维形式,价值观念等。有时英语中的形象在汉语

中无法找到贴切的对应词语,译者可以使用转喻法,使用汉语

读者熟悉的比喻形象,以求神似表达,这样既可以方便目的语

读者的理解,还可以间接保留原文所激发的丰富的艺术想象

力。例如:

deeper.

1)EverytimeIwenthis

这一隐喻是萨拉向理查德寻求帮助,

每次我去时,他的狂热都使我的迷信更加根深蒂固。

fanaticismfixedthesuperstition

想让他帮助自己摆脱

神的祷告时所用的一句话,但是理查德不仅没有帮她摆脱,反

而更加坚定了她迷信的心理。此处把迷信隐喻为可触摸的实

物。此隐喻如果直译的话译为“使迷信更加固定”,不贴合语

境,也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所以,作者在翻译这一隐喻时

采用了换喻的方法,根深蒂固中蒂指瓜、果与茎、枝相连的部

分。固,指牢固。现在一般用来形容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作者在翻译时变换了英语隐喻的喻体,使用译语读者熟悉的比

喻形象,不仅便于理解,而且使文章的语言显得更加形象生动。

3.2.3摒弃意象,只传达意义的意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文化存在一定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隐

喻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概念隐喻构建。有些固定的隐喻的本

质是相同的,但是对隐喻概念认识不同。这时候形象直移有碍

译文读者的理解和译文语言的流畅,因此不宜采用直译法,而

应该忠实原文内涵,保留寓意对等,采取意译的方法。放弃原

文的隐喻形象,用非形象性语言把原文信息和内容表达出来,

这种方法虽然会让原文的隐喻形象有所流失,但是译者可以以

目的语习惯的表达形式把原隐喻的喻义与深层蕴意表达出来

韦孟芬,2011)。例如:

hadn't

(1)

ery

entered

After

the

that

journal

Istarted

every

the

day,

book

and

from

Ihad

the

nowish

beginning.

to

She

天都记,

entry.

我也无意每则都读。

读完这段以后,我便从头开始往下读。日记她并未每

readev⁃

这一隐喻是莫斯在看萨拉的日记本时所用的一句话。这

一隐喻将日记隐喻为大门。倘若直译的话,应该译为“日记她

并未每天都进”。这种形象直移的方法有碍于读者的理解和译

文语言的流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在理解词语表层结构

的基础上,用译文习惯的表达方式把深层意思表现出来。所以

用非形象性的语言把原文信息和内容表达出来。译为“日记她

并未每天都记,我也无意每则都读”。这样翻译使文章的意思

表达更加准确。

ly

的头脑清楚了不少。

comfort

(2)Isaid.

one

could

You've

give

cleared

”满足他的幻想

him-to

my

feed

mind

his

quite

—这是别人能够给予他

illusion.

alot.

我说,

’Itwas

“你让我

theon⁃

的唯一安慰了。

这一隐喻是在萨拉和理查德交谈结束后的想法,原本想让

他帮自己摆脱誓言的束缚,但最后没有起到多大作用。萨拉只

能说一句宽慰的话来安慰他。这里将欲望隐喻为人,“feed”在

英语中表示喂养的意思。这里用“feed”来形容理查德的幻想。

若采取直译的话应译为“喂养他的欲望”,不符合汉语表达习

惯,而根据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可以在汉语中找出含义对等

的词汇“满足某人的欲望”,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使用了意译的

翻译方法。这种译法突出了萨拉安慰他的目的,以及理查德的

无用。也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

3.3新鲜和独创隐喻

是指新近创造并迅速流行的隐喻,具有生动形象、富有表

现力的特点。这类隐喻在翻译的时候一般使用直译法

2007),这样既可以保留原文的意象,还可以丰富目的语的表达

(王磊,

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

2019年04月

OverseasEnglish海外英语

形式。例如:

(1)AllmylifeI'vetriedtoliveinthatillusion-asoothing

drugthatallowsmetoforgetthatI'mabitchandafake.我一辈子

都竭力生活在这种幻觉之中——它是一贴安慰剂,能让我忘掉

自己是个婊子和骗子。

这一隐喻是萨拉在描述自己在与其他男生交往的时候,一

直用别人欣赏自己的这一幻想来安慰自己。这一隐喻把幻觉

比作是一贴可以安慰人的安慰剂,幻觉能让人暂时忘掉一些现

实,而安慰剂也会让人暂时忘掉不开心的事情。在这个隐喻上

英汉两种语言的认知方式相同,因此,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

汉语读者稍加联想,便会理解其意。既保留了原隐喻的表达形

式和文化内涵,又体现了语言文化的相互可容性,丰富了目的

语的表达形式。

从上文的举例中可以看出,隐喻的认知和翻译不仅要理解

隐喻语言表层含义,还要理解隐喻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只

有在熟悉英汉文化的基础之上,再对具体的某一隐喻进行具体

分析,以隐喻所蕴含的“文化体验”和“语义关联”的“重叠度”为

依据,才能决定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法。固定或标准的隐喻则使用了意译法,直译法以及换喻法。

而新鲜和独创隐喻都使用了直译法。第三部分所使用的隐喻

数量有五十多处,这些隐喻的使用,不仅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

动形象,而且使人物情感表达得更加细腻。因此,对于文学作

品隐喻翻译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本文学作

品,而且可以拓宽隐喻翻译的研究范围。

参考文献:

[1]Goatly,Thelanguageofmetaphors[M].London:Routledge,

1997.

[2]Lakoff,G.&Johnson,orsweliveby[M].Universityof

ChicagoPress.1980.

[3]Newmark,chesto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4]Snell-Hornby,ationStudies:AnIntegratedAp⁃

proach[M].Amsterdam/Philadelphia:JoinBenjaminsPublish⁃

ingCompany,1988/1995.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

学,2010.

[7]王磊.隐喻与翻译:一项关于《围城》英译本的个案调查[J].中

国翻译,2007(3):75-94.

[8]韦孟芬.文化差异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11,24(1):38-40.

[9]许升华.格雷厄姆·格林小说《恋情的终结》的文类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10]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11]赵淑芳,范祥涛.隐喻翻译研究综述[N].郑州航空工业管理

学院学报,2010(29).

【通联编辑:梁书】

4总结

综上所述,隐喻是各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宝贵人

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异常搭配。它

植根于文化的土壤之中,与文化密不可分。在翻译过程中,我

们要熟悉两国文化,注意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表达习惯,了

解原语言的隐喻化认知过程,尽可能地把原语言中的隐喻意义

完整、准确、生动地在译文中表达出来,完成翻译这一跨文化的

交际活动。在《恋情的终结》第三部分中,作者一共使用了三种

隐喻,包括僵死和陈腐的隐喻,固定或标准的隐喻还有新鲜和

独创隐喻。其中僵死和陈腐的隐喻多数使用了直译法和意译

(上接第40页)

是我国科学研究领域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其中专门设立

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可考虑对非遗项目进行资金上的扶持以

及发行一系列的非遗外语读物。另外,需要整合各界翻译人才

和资源,如海外华人、懂中文的汉学家和翻译家等都是重要翻

译力量,对海外孔子学院进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使西方人在

孔子学院也能了解到非遗文化。

4.2组建专业团队,重视人才培养

纸、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受众群

体也在大大增加,所以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将非遗文

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可以建立非遗汉英双语网站、数字博物馆,

微视频、微电影等形式通过移动端扩大受众人群,从而让更多

西方读者了解到非遗文化,宣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陈芳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

技翻译,2011(2).

[2]吴志跃.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M].海峡文艺出版

社,.2008.

[3]谢柯,李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英译的主体性缺失:以

传播学为视角[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

[4]胡庆洪,文军.从传播学视角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J].

上海翻译,2016(2).

[5]翁敏雅.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调查与对策研究

[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2).

[6]/culture/opera/

【通联编辑:代影】

国家可以与高校联合,选拔各个高校的翻译人才,组建一

支专业队伍,对非遗英译进行相关研究。并且对这些翻译人才

进行有计划地培训,开展相关活动进行探讨研究。高校外语专

业可开设“非遗翻译”相关课程,为该领域研究培养专门人才。

各省翻译协会可以起到带头作用,为该领域的翻译提出一些宝

贵性的意见,总结非遗翻译策略。此外,国家、地方各省市可成

立非遗外宣管理机构,加强对译文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4.3利用新媒体传播,实现跨文化交流

“互联网+”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杂志、数字报

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

翻译研究

51

2024年6月5日发(作者:戊紫安)

2019年04月

ISSN1009-5039

OverseasEnglish

海外英语

zwwh@

OverseasEnglish海外英语

Tel:+86-551-6569

《恋情的终结》隐喻翻译研究——以第三部分为例

尉凯茹

(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甘肃730070)

摘要:传统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手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隐

喻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含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因此在翻译隐喻时,要体

现出一定的文化特点。隐喻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该文以纽马克的隐喻分类为依据,对《恋情的终结》第三部分

中隐喻的句子进行了分类,并探讨总结了其对应的翻译方法,对以后文学作品中隐喻的分类及翻译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价值。

关键词:恋情的终结;隐喻;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08-0049-03

1引言

隐喻的使用在我们的语言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传

统修辞学将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格,是两种事物之间的对比和

比喻,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

了现代隐喻理论。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研究专著《我们所赖

以生存的隐喻》以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

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Lakoff,Johnson,1980),并且不同文化背景

下同一隐喻会有不同的具体内涵。隐喻还是在文学作品中用

于丰富想象描述的重要修辞手段,能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使

语言更加简洁、形象和生动(束定芳,2000)。本篇文章的研究

对象是英国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品《恋情的终结》,他

不仅仅是编剧和文学评论家,更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尔

丁在纪念文章中指出格林是“二十世纪人类意识与忧患的最卓

越的记录者”(许升华,2007)。这部小说更是被誉为格林著名

宗教四部曲之一,所以以往的宗教主题研究太过强势而忽略了

对于隐喻的研究,实际上隐喻的使用不仅促使小说中情感表达

更加细腻,而且使其语言更具有形象性、意向性和趣味性(束定

芳,2000)。南京大学柯平教授所译的该小说的英译本堪称佳

译,更是为人们最广泛接受的译本。本文以小说中的译文语料

为基础,对小说第三部分英汉文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其

中隐喻的几种翻译方法。

2隐喻翻译的研究现状

与隐喻理论研究相比,隐喻翻译的研究是一个长期被忽略

的问题。1976年达格特(Dagut)发表论文《隐喻可译吗?》(Can

MetaphorBeTranslated?),接着1981年,凡登·布洛埃克(Van

DenBroeck)发表《隐喻可译性的局限性》(Snell-Hornby,1988/

1995:57),隐喻翻译才正式开始。隐喻翻译自萌芽以来方兴未

艾,得到国内外许多研究学者的关注,同时涌现出许多研究成

果。本文整理了国内外不同学者对隐喻翻译研究的不同观点,

从隐喻翻译研究所涉及的不同的翻译方法对论文著作进行了

整合。

翻译界对隐喻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隐

喻的可译性问题,另一个方面是如何翻译的问题。对于隐喻是

否可译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两派,一是可译,一是不可译。Dagut

指出“隐喻的可译性取决于目标语读者对该隐喻包含的文化,

(即所指)经验和语义(即语言)联想理解的程度”。Kloefer属“可

译派”。他认为,在不同的欧洲语言间不仅存在着“和谐的隐喻

场”,整个人类也共享着具体的隐喻场,并且存在着作为这些隐

喻场基础的“确定的想象结构”(王磊,2007)。对此种观点“不,

可译派”进行了抨击,Pergnier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词汇和语法上

的习语和隐喻都不能翻译。每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语义场,不

同文化下的语言在语义场上的偏差使隐喻不可译(赵淑芳,

2010)。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隐喻的可译和不可译没有那么绝

对,Mason(1982:140—149)提出,一些隐喻能被翻译,一些则不

能,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对于如何翻译隐喻的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也有不同的看

法。Arnold&Sadler认为隐喻应采取直译的研究方法,但Men⁃

acere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直译会导致翻译在译语中毫无

意义,并将隐喻翻译方法概括为:理解、解释、翻译,即意译。而

国内学者张培基在同意总结前文提到的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又

补充了一个新的翻译方法,即套用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换喻

法。他在《英汉翻译教程》中说“习语的英译汉有三种主要方

法:一是直译法,二是汉语同义习语的套用法,三是意译法”(张

培基,1980:160)。而吉迪恩·图里(GedionToury)在其基础上,

又增加了一种翻译方法,总结出四种翻译策略:1)隐喻译成“相

同的”隐喻;2)隐喻译成“不同的”隐喻;3)隐喻译成非隐喻;4)

完全不翻译隐喻,读者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原文中隐喻的任何痕

迹(Toury,2007:82)。在所有学者对隐喻翻译研究的成果中,当

代英国权威翻译理论家Newmark对隐喻翻译方法的总结最为

全面,他提出了七种翻译方法:在目的语中再现同一喻体;用目

的语中标准喻体取代源语中的标准喻体;用明喻翻译隐喻;以

明喻加注释翻译隐喻;把隐喻转化为意义;删略法;再现源语隐

喻加释义。这些隐喻翻译方法几乎全面涵盖了隐喻翻译策略。

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结合了PeterNewmark的翻译策略对《恋情

的终结》第三部分隐喻所使用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3隐喻的分类及其翻译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看,隐喻有不同的分类。格特立(Goatly,

1997:32)根据隐喻的常规化程度分出以下几种隐喻:死喻,死

寂隐喻,非活跃隐喻和活跃隐喻。束定芳(2000)在《隐喻学研

究》一书中,根据隐喻的句法和结构特点的不同,将隐喻分为名

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和介词性隐

收稿日期:2018-11-05修回日期:2018-11-29

作者简介:尉凯茹(1996—),女,山西运城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

翻译研究

49

OverseasEnglish海外英语

喻。而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1982;1985)在著作《翻译

教程》(ATextbookofTranslation)一书中,根据隐喻的使用情况

将隐喻分为僵死和陈腐的隐喻、固定或标准的隐喻、新鲜和独

创隐喻几种。本篇文章主要以纽马克的隐喻分类为依据,对

《恋情的终结》第三部分不同种类的隐喻所使用的翻译方法进

行了分类和总结。

3.1僵死和陈腐的隐喻

僵死和陈腐的隐喻是指其隐喻的意象已不为人们所知或

因过度使用而失去了新鲜感的隐喻。这些隐喻通常可以使用

目的语中的对等词语来翻译

ly

上遇见莫里斯的话,

on

1

the

)I

Common

thought,I

I

shall

run

not

be

王磊,

breaking

2007

my

),也就是直译。例如:

promiseifaccidental⁃

自己就不算食言了。

intoMaurice.我想,如果碰巧在公共草坪

这一隐喻将诺言隐喻一种可以破碎的实物。诺言是比较

抽象的,由抽象隐喻为具体。但是该隐喻已经是一种约定成俗

的隐喻,人们已经几乎看不出原本的喻体以及隐喻的存在。并

且这类陈腐隐喻一般都有固定的意思,因此,在翻译的时候,直

译即可。

还有一部分僵死和陈腐的隐喻需要采取摒弃意象,保留意

义的方法。例如:

would

2)Hewoulddrive

无援的境地,

bealone

让我孑然一身,

withnothing

me

and

into

身边无物也无人。

nobody.

such

他会把我逼到彻底孤立

completeisolationthatI

这一隐喻是将开车用来隐喻逼迫。本例是萨拉在想象她

和莫里斯在沙漠里无法相伴的话,莫里斯一定会这样狠心地对

她。将她逼到孤立无援的境地。Driveinto也是约定成俗的用

法,原意为开进,译文的处理方式使用了意译法。如果采用直

译的方法,应译为“把车开到孤立无援的境地”会让读者不知所

云。采取意译法翻译为逼迫,省略了喻体的意象,直接表达出

原文蕴含的深层意思,更好地突出了莫里斯嫉妒心强,占有欲

强的这一性格特点。使文章表达的情感更加细腻,而且使译文

更加简洁明了。

3.2固定或标准的隐喻

固定或标准的隐喻是指由于长期广泛地使用而在语言中

固定下来的隐喻(王磊,2000)。此种隐喻具有浓重的文化色

彩。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以下翻译方法:

3.2.1保留意象的直译法

由于人类具有“共有的非文化知识”,即各不同民族所共有

的非相互学得的知识以及某些相似的认知过程,这为语际传输

提供了方便。当英语中的隐喻形象与汉语中的隐喻意义完全

相同或基本相同时,

2011

我们可以使用保留意象的直译法(韦孟芬,

文喻体形象和隐喻信息的一致性,

)。这样既保留了原隐喻的文化内涵和内容形式,

又丰富了目的语的表达方

保持原

式。例如:

face.

(1)Youletmetelephone,butthenyouclosethedoorin

打了电话,

Youlet

然后又在我面前关上了门。你让我犯下罪孽,

mesin,butyoutakeawaythefruitsofmysin.你让我

my

但又

拿走了我罪孽的果实。

本例是萨拉在鼓起违背诺言的勇气之后拨通了莫里斯的

电话,但是却是别人接通电话之后的感受,这里将违背诺言说

成是罪孽,把事情的结果说成是果实。而萨拉必须要对自己的

行为结果负责,在英语中有“reapwhatyousaw”,汉语中有“种瓜

得瓜,种豆得豆”的说法,所以,将thefruitsofsin直译成罪恶的

果实。在保留喻体形象的同时也传达了类似的寓意。而且这

样的译法能够突出萨拉对想和莫里斯取得联系充满了希望,结

果希望破灭的那种感觉,并且把这种结果都归结在了天主的身

上,也从侧面突出本文的宗教意识。

50

翻译研究

2019年04月

3.2.2用目的语中固定的意象替换源语意象的换喻法

由于英汉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作为文化一部分的语言也

会有不同的思维形式,价值观念等。有时英语中的形象在汉语

中无法找到贴切的对应词语,译者可以使用转喻法,使用汉语

读者熟悉的比喻形象,以求神似表达,这样既可以方便目的语

读者的理解,还可以间接保留原文所激发的丰富的艺术想象

力。例如:

deeper.

1)EverytimeIwenthis

这一隐喻是萨拉向理查德寻求帮助,

每次我去时,他的狂热都使我的迷信更加根深蒂固。

fanaticismfixedthesuperstition

想让他帮助自己摆脱

神的祷告时所用的一句话,但是理查德不仅没有帮她摆脱,反

而更加坚定了她迷信的心理。此处把迷信隐喻为可触摸的实

物。此隐喻如果直译的话译为“使迷信更加固定”,不贴合语

境,也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所以,作者在翻译这一隐喻时

采用了换喻的方法,根深蒂固中蒂指瓜、果与茎、枝相连的部

分。固,指牢固。现在一般用来形容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作者在翻译时变换了英语隐喻的喻体,使用译语读者熟悉的比

喻形象,不仅便于理解,而且使文章的语言显得更加形象生动。

3.2.3摒弃意象,只传达意义的意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文化存在一定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隐

喻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概念隐喻构建。有些固定的隐喻的本

质是相同的,但是对隐喻概念认识不同。这时候形象直移有碍

译文读者的理解和译文语言的流畅,因此不宜采用直译法,而

应该忠实原文内涵,保留寓意对等,采取意译的方法。放弃原

文的隐喻形象,用非形象性语言把原文信息和内容表达出来,

这种方法虽然会让原文的隐喻形象有所流失,但是译者可以以

目的语习惯的表达形式把原隐喻的喻义与深层蕴意表达出来

韦孟芬,2011)。例如:

hadn't

(1)

ery

entered

After

the

that

journal

Istarted

every

the

day,

book

and

from

Ihad

the

nowish

beginning.

to

She

天都记,

entry.

我也无意每则都读。

读完这段以后,我便从头开始往下读。日记她并未每

readev⁃

这一隐喻是莫斯在看萨拉的日记本时所用的一句话。这

一隐喻将日记隐喻为大门。倘若直译的话,应该译为“日记她

并未每天都进”。这种形象直移的方法有碍于读者的理解和译

文语言的流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在理解词语表层结构

的基础上,用译文习惯的表达方式把深层意思表现出来。所以

用非形象性的语言把原文信息和内容表达出来。译为“日记她

并未每天都记,我也无意每则都读”。这样翻译使文章的意思

表达更加准确。

ly

的头脑清楚了不少。

comfort

(2)Isaid.

one

could

You've

give

cleared

”满足他的幻想

him-to

my

feed

mind

his

quite

—这是别人能够给予他

illusion.

alot.

我说,

’Itwas

“你让我

theon⁃

的唯一安慰了。

这一隐喻是在萨拉和理查德交谈结束后的想法,原本想让

他帮自己摆脱誓言的束缚,但最后没有起到多大作用。萨拉只

能说一句宽慰的话来安慰他。这里将欲望隐喻为人,“feed”在

英语中表示喂养的意思。这里用“feed”来形容理查德的幻想。

若采取直译的话应译为“喂养他的欲望”,不符合汉语表达习

惯,而根据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可以在汉语中找出含义对等

的词汇“满足某人的欲望”,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使用了意译的

翻译方法。这种译法突出了萨拉安慰他的目的,以及理查德的

无用。也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

3.3新鲜和独创隐喻

是指新近创造并迅速流行的隐喻,具有生动形象、富有表

现力的特点。这类隐喻在翻译的时候一般使用直译法

2007),这样既可以保留原文的意象,还可以丰富目的语的表达

(王磊,

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

2019年04月

OverseasEnglish海外英语

形式。例如:

(1)AllmylifeI'vetriedtoliveinthatillusion-asoothing

drugthatallowsmetoforgetthatI'mabitchandafake.我一辈子

都竭力生活在这种幻觉之中——它是一贴安慰剂,能让我忘掉

自己是个婊子和骗子。

这一隐喻是萨拉在描述自己在与其他男生交往的时候,一

直用别人欣赏自己的这一幻想来安慰自己。这一隐喻把幻觉

比作是一贴可以安慰人的安慰剂,幻觉能让人暂时忘掉一些现

实,而安慰剂也会让人暂时忘掉不开心的事情。在这个隐喻上

英汉两种语言的认知方式相同,因此,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

汉语读者稍加联想,便会理解其意。既保留了原隐喻的表达形

式和文化内涵,又体现了语言文化的相互可容性,丰富了目的

语的表达形式。

从上文的举例中可以看出,隐喻的认知和翻译不仅要理解

隐喻语言表层含义,还要理解隐喻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只

有在熟悉英汉文化的基础之上,再对具体的某一隐喻进行具体

分析,以隐喻所蕴含的“文化体验”和“语义关联”的“重叠度”为

依据,才能决定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法。固定或标准的隐喻则使用了意译法,直译法以及换喻法。

而新鲜和独创隐喻都使用了直译法。第三部分所使用的隐喻

数量有五十多处,这些隐喻的使用,不仅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

动形象,而且使人物情感表达得更加细腻。因此,对于文学作

品隐喻翻译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本文学作

品,而且可以拓宽隐喻翻译的研究范围。

参考文献:

[1]Goatly,Thelanguageofmetaphors[M].London:Routledge,

1997.

[2]Lakoff,G.&Johnson,orsweliveby[M].Universityof

ChicagoPress.1980.

[3]Newmark,chesto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4]Snell-Hornby,ationStudies:AnIntegratedAp⁃

proach[M].Amsterdam/Philadelphia:JoinBenjaminsPublish⁃

ingCompany,1988/1995.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

学,2010.

[7]王磊.隐喻与翻译:一项关于《围城》英译本的个案调查[J].中

国翻译,2007(3):75-94.

[8]韦孟芬.文化差异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11,24(1):38-40.

[9]许升华.格雷厄姆·格林小说《恋情的终结》的文类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10]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11]赵淑芳,范祥涛.隐喻翻译研究综述[N].郑州航空工业管理

学院学报,2010(29).

【通联编辑:梁书】

4总结

综上所述,隐喻是各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宝贵人

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异常搭配。它

植根于文化的土壤之中,与文化密不可分。在翻译过程中,我

们要熟悉两国文化,注意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表达习惯,了

解原语言的隐喻化认知过程,尽可能地把原语言中的隐喻意义

完整、准确、生动地在译文中表达出来,完成翻译这一跨文化的

交际活动。在《恋情的终结》第三部分中,作者一共使用了三种

隐喻,包括僵死和陈腐的隐喻,固定或标准的隐喻还有新鲜和

独创隐喻。其中僵死和陈腐的隐喻多数使用了直译法和意译

(上接第40页)

是我国科学研究领域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其中专门设立

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可考虑对非遗项目进行资金上的扶持以

及发行一系列的非遗外语读物。另外,需要整合各界翻译人才

和资源,如海外华人、懂中文的汉学家和翻译家等都是重要翻

译力量,对海外孔子学院进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使西方人在

孔子学院也能了解到非遗文化。

4.2组建专业团队,重视人才培养

纸、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受众群

体也在大大增加,所以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将非遗文

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可以建立非遗汉英双语网站、数字博物馆,

微视频、微电影等形式通过移动端扩大受众人群,从而让更多

西方读者了解到非遗文化,宣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陈芳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

技翻译,2011(2).

[2]吴志跃.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M].海峡文艺出版

社,.2008.

[3]谢柯,李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英译的主体性缺失:以

传播学为视角[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

[4]胡庆洪,文军.从传播学视角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J].

上海翻译,2016(2).

[5]翁敏雅.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调查与对策研究

[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2).

[6]/culture/opera/

【通联编辑:代影】

国家可以与高校联合,选拔各个高校的翻译人才,组建一

支专业队伍,对非遗英译进行相关研究。并且对这些翻译人才

进行有计划地培训,开展相关活动进行探讨研究。高校外语专

业可开设“非遗翻译”相关课程,为该领域研究培养专门人才。

各省翻译协会可以起到带头作用,为该领域的翻译提出一些宝

贵性的意见,总结非遗翻译策略。此外,国家、地方各省市可成

立非遗外宣管理机构,加强对译文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4.3利用新媒体传播,实现跨文化交流

“互联网+”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杂志、数字报

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

翻译研究

51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