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5日发(作者:党旻)
第37卷第1期
2018年2月
江汉学术
JianghanAcademic
Vol.37No.1
Feb,2018
感官媒介·身体理性: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审美分析
王雅楠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济南250100)
摘要:作为人工智能代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不仅彰显了技术领域的进步,同时也作为装饰具有了审美价值,
其所采集的数据亦可作为审美的对象。智能可穿戴设备以身体为依托,作为媒介延伸了人的感官,从而具有了身体
化的特征。它的传感技术、接收装置与人的身体融为一体,呈现出了交往共生的审美化的动态关系。作为身体的媒
介,智能可穿戴不仅为信息提供简单的传播功能,同时亦包含媒介的述行性“制造者”功能。智能可穿戴设备加深
了人对世界和自我的接触和体验,使其不仅能够体验现实生活,更能够在虚拟现实中建立经验。在身体狂欢的时
代,智能可穿戴设备对于身体的重视所带来的不是表象上的狂欢,而是异于工具理性的身体理性。基于智能可穿戴
的设计理念和佩戴理念之上的,是人主体性意识的高扬和对自身健康及状态的理性认识与追求。
关键词:可穿戴设备;传播媒介;身体化;审美活动;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52(2018)01-0087-07
DOI:10.16388/42-1843/c.2018.01.011
的人机大战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热潮。7
2017年5月,阿尔法围棋(AlphaGo)与棋手柯洁
考。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
等技术都异于机械复制技术,因此其与艺术的关系
等问题都需要重新进行审视。此外,以智能可穿戴
设备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不仅在实用层面改变着大
众的生活方式,更从理论层面对美学、身体和媒介
等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向度。
智能可穿戴设备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
出现,不仅在科技领域标榜着技术的革新,也在生
活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饰品佩戴理念。
现如今依托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发展
起来的可穿戴智能设备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见证,
亦从神秘走向生活,成为大众生活的日用品并具有
极大的市场占有率和发展潜力,“据易观智库统计,
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到2017年将达
[2]
到300亿元人民币”。以运动手环、体感设备、智
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
知》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大
报告中, 总书记也提及人工智能,指出要将
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
不断发展和突破不仅在中国备受重视,亦在全球范
围内受到普遍关注。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人工智
能不仅在科技、经济、政治等领域影响深远,更在伦
理、文化和思想领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和思考。
与存在于新闻热点中的阿尔法围棋不同,以运
动手环、智能手表为先驱和代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变革已经进入到普通大众的
生活。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大众可以近距离感受
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以智能可穿戴设
备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人工智
能,从实践层面了解其原理及功能,还能够以此为
典型来窥见人工智能对美学领域和文化领域的影
响。“‘生活美学’正在成为全球美学发展的新路标
之一,这也折射出信息化革命之后生活发展的新趋
[1]
势。”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技术变革和发展同样也
能手表等为代表的智能可穿戴,不仅改变了装饰
品、配饰的通常意义和用法,更无疑作为“媒介”延
伸了人的身体感官,成为大众媒介之后新的“人的
延伸”;同时大众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认可又将隐
匿的身体置于重要的位置,这种重视不仅是对身体
健康的基本追求,还有对身体之美的认知和探索身
本刊网址·在线期刊:http:///jhxs
引发了新环境下对于技术与艺术关系问题的思
收稿日期:2017-08-2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网络文艺发展研究”(16AA002)
作者简介:王雅楠,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生。
·87·
江汉学术总第37卷
体的渴求。这种渴求有别于后现代娱乐文化中表
面的身体狂欢,其所带来和彰显的是继价值理性和
工具理性之后的身体理性。
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现状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指采用独立操作系统,并具
备系统应用、升级和可扩展的、由人体佩戴的、实现
持续交互的智能设备
[3]
。它以日常穿戴用品为基
本载体,在应用领域中可分为自我量化和体外进化
两大类。自我量化一方面运用于运动健身领域,如
可以实时监测并分析心率、步频、步数及能量等数
据的手表、手环等,国外的Fitbit、国内的咕咚手环、
小米手环使用最为广泛;另一方面则运用于医疗保
健领域,主要是用来检测血压、心率等的便携式血
压仪以及植入式芯片等便携设备。而体外进化则
是利用多样化的传感、处理、连接等技术来增强或
者延伸自身技能,如体感设备(如微软等公司出品
的体感游戏机)以及与智能手机配套的智能手表
iWatch和谷歌眼镜等
[4]
。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概念和构想自20世纪60年
代开始出现。人们开始试图扩展衣服的功能和作
用使之兼具监视功能,使其可以记录人们的行动、
心脏频率等数字。七八十年代正式有产品出现,彼
时的智能可穿戴局限于体量巨大的计算机,具备一
定功能但实用性不强。2004年,时尚世界公司将蓝
牙技术运用于可穿戴设备之上,推进了智能可穿戴
技术的进步,也拉进了其与时尚配饰和装饰的距
离。近五年该技术蓬勃发展,不仅产品种类丰富,
兼具时尚和实用功能,同时也被人们广泛运用,仅
在中国的销量便十分可观。
智能可穿戴设备简单来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
载体,即可以佩戴或者便携的物质部分;二是芯片,
即其可以监测、感应和记录身体数据的核心功能部
分。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现代的高新科技将
以往庞大的身体指标监测装置通过传感技术等缩
小至小而轻便的芯片,同时运用电脑数据技术、云
存储技术使芯片可以同电脑等电子设备相连,便于
使用者读取和记录,而大数据等数据技术的兴起又
使得个人数据与公众数据、健康数据、标准数据等
相对照,从而达到知晓身体机能和运动状况、健康
状况的目的。为了更便于人们携带和使用,智能可
穿戴设备将芯片置于人们日常的穿戴之上(如服
88·
装、首饰、眼镜等),一方面附着于身体上便于获得
数据,另一方面则减轻了携带的负担。于是,智能
可穿戴技术作为科学技术通过可佩戴特点拥有了
装饰的审美向度,是技术与艺术的联姻。同时,智
能可穿戴设备作为媒介延伸了人的感官,在强调了
身体意义的同时,实现了人们对于身体认识的又一
次飞跃,是基于反思性的主体意识之上的对于身体
的理性思考。
二、智能可穿戴的美学向度
(一)作为装饰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对装饰品便已经有了规范、
均匀的要求,“磨制光滑、钻孔、刻纹的骨器和许多所
谓的装饰品”
[5]
。这样的装饰品是人类美的意识的
萌动,也奠定了装饰品的美学基础,即光滑、规整。
非生活必需品被附着在身体上以表达人们对于美的
追求,通常其体积是小巧玲珑的。发带、项链、手镯、
戒指等等均为其显著代表。随后,眼镜、手表等实用
性佩戴物也逐渐成为装饰的一类,兼具实用和审美
的功能。而几经发展变化后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将实
用和审美功能相结合并发挥到了最大化。
最常见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是腕带,即现在常见
的手环。以个人智能可佩戴设备的鼻祖Fitbit为
例,其产品以腕带为主,大部分为硅胶材质,腕带不
同的颜色选择和宽窄度选择可以满足男女及不同
人士、不同服装的佩戴需求。我国自主生产的咕咚
手环亦是如此,设计简约大方极富时尚感,便于服
装搭配。此外,为了充分地将智能可穿戴设备与时
尚结合起来,Fitbit还联合时尚品牌ToryBurch推出
了一系列极富时尚感和设计感的配饰单品,其中既
有带有印花图案的硅胶手环,又有金属材质的手镯
及坠饰,以满足时尚人士的不同审美需求。
这些都说明智能可穿戴不仅仅是具有监测和
智能功能的科技设备,而且可以作为时尚品味的配
饰同时具有审美意义。首先,智能可穿戴的佩戴和
选择体现了人的审美需求。尽管智能可穿戴设备
的实用性意义大于审美,但是作为“可穿戴”的装饰
仍然具有审美意义。以智能手环为例,无论是材质
的选择还是颜色的搭配,都是个人审美品位的彰
显。大部分手环(腕带)为硅胶材质,这种材质从性
能上来看耐磨、柔软,具有弹性且轻便防水,很好地
满足了佩戴智能可穿戴设备运动时所需的实用
·
2018年第1期王雅楠:感官媒介·身体理性: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审美分析
性。而从外观上看,简单的外观适于在各个不同场
合佩戴,而多种颜色的选择一方面满足个人喜好,
象,智能可穿戴设备则通过物理手段获取人的身体
和运动数据,而这事实上也是一种幻象。佩戴智能
另一方面也可便于衣服搭配。另外,与女士多样
的装饰品相比,简洁大方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更利
于男士佩戴。
其次,选择佩戴智能可穿戴设备已然成为特定
群体的标志,是对他们生活态度和生活品味的彰
显。佩戴智能可穿戴设备所体现的是人对自身身
体健康状况的关注,是脱离了基本的温饱需求之后
对于生活品质和生命态度的更高追求,因而成为具
有一定经济实力、关注身体健康的精英人士以及试
图成为那样的人士的选择。另外,鉴于智能可穿戴
设备作为科技的尖端,需要结合数码设备来使用,
因此使用者大多是年轻的数码产品发烧友或者电
子产品爱好者,佩戴可穿戴设备亦表达了自身对高
新技术的关注和爱好而成为科技界人士或者发烧
友的身份象征。最后,智能可穿戴设备相较于传统
的佩戴装饰,无论是其材质还是设计都相对简洁和
环保,与繁琐、夸张的审美趋势不同,佩戴智能可穿
戴设备亦是对极简主义、环保主义和简约美的审美
追求的体现。
现阶段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可穿戴技术
的不断革新和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成本和
售卖价格亦有所降低,因此不再是精英文化的专属
而逐渐走向大众化。此外,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于健康的关注以及健身需求日盛,在全民健身的
热潮下,智能可穿戴设备亦成为大众的审美追求和
审美体现。
(二)智能可穿戴审美化
智能可穿戴设备不仅在外观造型上作为装饰
存在具有审美意义,经由其设备所采集的与人的身
体相关的数据也成为了审美的对象。苏珊·朗格在
探讨情感与形式的关系时曾指出,“艺术的一切形
式都是抽象化了的形式,它们的内容不过是表象或
纯粹外观,其功能就是令形式显现”
[6]47
。朗格称这
种形式为幻象,“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制造和维持这
种基本幻象,将其从周围的现实世界中分离,并明
晰表达幻象的形式,直至它丝毫不爽地与感受和生
命的形式相吻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使用任何
可以屈从于技术处理的材料——音调、颜色、造型
物质,字词、姿势或任何其他的物理手段”
[6]67
。正
如音乐家用音调来制作幻象,画家靠颜色来制作幻
可穿戴的身体异于普通只可看见和感知的身体,成
为更加具有艺术性的审美对象。
康德认为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智
能可穿戴设备基于数据基础上的体验亦是无目的
而合目的的。与普通的审美对象不同,智能可穿戴
的技术处理材料是数据。无论是心率、血压、体温
还是每日的步数、消耗能量都以数据的形式呈现。
这样的数据清晰、准确地所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和
生活习惯。如果数据呈现在健康的标准之内或者
运动的时间和效果令人满意,那么使用者便能够从
中感受到健康所带来的愉悦感;如果偏离了健康的
标准,那么这些数据将作为使用者身体训练的重要
规则和基础,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完善自己
的身体、提升和改良自我。因此,无论是已经在健
康范围内的数据,还是用于指导训练身体的数据都
是有序的、合目的性的。尽管使用者佩戴智能可穿
戴设备其本身具有目的性,即采集身体相关数据、
监测身体状况或者作为具有健康意义的时尚配饰
而使用,但是,在数据的采集过程中则是“无目的”
的。因为使用者不会每时每刻都将注意力投注于
智能可穿戴设备之上,心率采集、运动步数的捕捉
等都是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自然采集而非刻意为之,
这样“无目的”的数据采集又符合了人追求健康之
美、身体美的目的,这里的数据无疑是形式。
尽管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使用实现了人对于身
体美的客观追求,但是身体的有序和健康真的具有
美学意义吗?事实上,自然领域基于生理又超越生
理的情感问题的美学研究,一直是美学研究的题中
之义。陈炎教授在探讨美学的研究路径时,对于自
然生物美学路径的研究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他认为
“最有组织性和秩序性的人体是自然进化的最高目
的。人体美也便成为自然美的最高形态”
[7]
。智能
可穿戴设备除了采集个人的数据之外,还会运用大
数据技术将所有用户的数据汇总,从而可以分析使
用者自身的数据在一般数据中的体现,例如很多人
会关注自己的健身时长、运动步数在好友中的排
序,如果能够超越大多数甚至所有人,则会因此获
得愉悦。因此,无论是作为装饰的外观还是可以作
为审美对象的数据,智能可穿戴都可被纳入审美的
领域。进入审美的领域要面对的即是审美时的感
官感觉,而智能可穿戴不仅可以作为审美对象,还
·89·
江汉学术总第37卷
能够作为感官的媒介对人进行延伸。
三、作为“媒介”的智能可穿戴
虽然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是传感技术、大数
据等科学技术,但是其根本始终在“人”,而其中心
则是人的身体。智能可穿戴设备以身体为依托,在
自我量化领域的运用上围绕的是身体的各器官机
能;而体外进化领域则是人的身体的延伸。智能可
穿戴设备同其他媒介一样,延伸了人的感官机能。
除了医院所进行的身体检查外,大众通常很难
知悉身体的状况。尽管我们可以感知身体,但是这
种感知毕竟是模糊的,且亦有敏锐与迟钝之分。但
是智能可穿戴设备通过传感技术将身体的部分指
征以数据的形式清晰地传达,故而具有了身体的
意义。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检测人的心率、
睡眠时间、身体运动状况等,使身体的状态可观、可
感。人们可以清晰地将无法准确感知的身体动态
和状况通过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来界定,健康或是亚
健康、辛勤或是懒惰。大众从对外貌的关注到对思
想的重视,进而到对微小的身体指征的关注,是科
技进步的结果,亦是社会动态发展的必然阶段。
此外,作为身体的媒介智能可穿戴不仅为信息
提供简单的传播功能,同时亦包含媒介的述行性
功能。希利斯·米勒将文学的述行功能引
申到媒介领域,认为“媒介自身发生着作用,是述行
性的。它在每一个情况下用不同的方式来说出一
些东西,并使一些事情发生,它是制造者”
[8]
。智能
可穿戴设备将这一制造功能发挥到极致。首先,作
为媒介它们无疑诉说着身体的基本状况,但是这并
非是简单传达,而是通过数据表达了健康或者非健
康、正常或者非正常的状态,从而使用者根据数据
来进行针对性的行动,如服用一定的药物或者刻意
增加运动时间等,于是媒介促进了行为的发生。其
次,智能可穿戴设备所传递的信息影响了人的情
感。这种情感基于人对自身异于平常的了解上,亦
基于身体数据在大数据范围内的评估和表现。人
们会因为身体数据处于健康范围而欣喜,会由于健
康数据在朋友圈中遥遥领先而自得,同时也会作为
督促自身更加健康的标准。最后,这种影响带有预
言性的特征。以往的媒介通常只是传达什么事情
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而作为身体媒介的智能可
穿戴设备却具有预言的功能,会告诉佩戴者什么即
90·
将发生。如果心率高于或低于正常阈值,那么说明
身体即将发生疾病,如果你的运动计数寥寥,那么
可见的未来将会出现因运动缺失而导致的种种问
题。“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
[9]
,基于大数据技术之
上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同样以预测为核心。
如果说身体作为审美主体是因为身体在人类的
知觉和体验中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智能可穿戴的存
在,一方面拓展并加深了身体所触及的领域,另一方
面通过技术让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更加敏锐。这种
作用在谷歌眼镜、体感技术、VR虚拟现实等技术中
得到充分体现。谷歌眼镜可以通过眼睛的活动和声
音来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分辨方向等,同时运用光
学技术建立虚拟屏幕,拓展了人的视觉功能使之具
备传统的触觉功能。体感技术、VR眼镜则延伸了人
的触觉,使人能够感知到虚拟的现实。正如麦克卢
汉对于媒介的定义:如果说媒介是人的延伸,那么智
能可穿戴设备亦是。它同媒介一起,致力于人的感
官体验和信息传播,有助于信息的获得。
智能可穿戴设备将传感技术、接收装置等与人
的身体融为一体,无论是手表、腕带还是眼镜,甚至
是智能芯片,都被置于身体上成为了身体的一部
分。在使用的过程中,身体不会与之分离。同时,
智能可穿戴设备所捕捉到的数据帮助人完善自己
的身体在自我以及他人眼中的形象。使用者会根
据数据进行自我完善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便实现
了智能可穿戴和人的审美活动的相互交往,两者的
动态辅助是一个共生的关系。
佩戴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身体拥有更为敏锐
的感知力,它能够将传统的身体从严格的形式结构
之中逃逸,而所有的身体器官只是作为意象而存
在。如果说以往的研究中语言是身体的表现,那么
佩戴了智能可穿戴的身体的表现则体现为被无意
识捕捉到的数据。这些数据是不断生成的,聚合这
些具有差异性的数据的是欲望机器。智能可穿戴
设备通过大数据的相关关系使欲望发挥其创造性,
最终使人的身心动态共生。智能可穿戴设备加深
了人对世界和自我的接触和体验,使人不仅能够体
验现实生活,更能够在虚拟现实中建立经验。
四、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身体向度
(一)身体化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智能可穿戴设备很大的功用便是身体训练的
“媒介”
“制造者”
·
2018年第1期王雅楠:感官媒介·身体理性: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审美分析
记录。如对心率、脉搏的记录,对运动时间、程度的
数据采集等。此外,能够辅助人增加听觉、视觉等
功能的仪器也是智能可穿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身体训练方面,智能可穿戴设备完美地体现了亚历
山大技法。亚历山大技法的核心是:“仔细的身体
意识、分析和控制的系统方法,对于改善自我认识
和自我使用是需要的:使用这种方法去辨别、定位、
审美活动,为身体美学的研究添加了理性的向度。
(二)身体的狂欢还是身体理性
随着消费文化的发展,身体逐渐由隐蔽走向狂
欢。不仅大众媒介中充斥着大量的身体意象,更有
一波又一波释放身体的浪潮来敲打着人们的神
经。无论是女性写作还是身体写作,都将身体置于
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后现代文化浪潮中的视觉化
抑制有害的习惯,发现必要的身体姿态或运动,从
而产生预期的行为或态度,最后通过‘有意识的控
制’去监督和掌握它们的活动表现,最终,直到一个
更好的习惯可以被建立起来,以实现行动的意愿目
的。”
[10]266
无论是对自我身体的认识还是训练都需
要规则和指导,这种规则在福柯看来是权力,在波
伏娃看来是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而智能可穿戴设
备的出现则提供了更为科学、理性的依据——数
据。尽管个人的小数据仍然要受到大数据的影响,
但是大数据的存在使得真正的“私人定制”成为可
能,基于个人化的数据采集和定向化的分析,每个
人都不再受到群体的限制而使得训练的制定具有
了绝对的针对性。这里的个体不再是马尔库塞笔
下的单向度的人,而基于数据的反思,使人能够熟
练地运用自己的身体,因此具有了反思性身体的自
我意识,从而成为了独立的、个体的人。
这里或许会存在一个问题,我们都承认世界上
绝对没有两个相同的人,但是通过智能可穿戴却可
以呈现出两个同样的数据,是不是就意味着智能可
穿戴也具有了数据本身的去主体性特质?当然我
们不否定数据本身是抽离了主体存在的,但是智能
可穿戴所依托的数据并不是单一的小数据,而是由
小数据建立的大数据。这些数据的排列组合构成
了抽象化的形式,这样的形式才是最终被感知的形
式。单一的数据可能会有雷同,但是长期的大量积
累却会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正如大数据不
重视因果关系而注重相关关系一样,智能可穿戴设
备的数据同样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与人的身体、
器官和感知、触觉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不仅
体现在智能可穿戴设备是可交互的终端,更体现在
其运用本就是“身体化”活动的一个部分。
正如舒斯特曼对身体美学的定义一样,“舒斯
特曼身体美学的身体:soma,以living、feeling和sen⁃
tient
的意识,
三个词来形容,
又包含‘身体化的意识’
包括心灵对于作为对象的身体
,即身体与世界的
接触和体验等”
[11]
,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身体化
和娱乐化则更加注重对身体感官的刺激和重视,快
感、刺激成为重中之重。更有时尚的外衣和配饰来
满足身体外部的追求。于是身体达到了由内至外
的狂欢。智能可穿戴的出现再一次将身体置于重
要的位置,作为装饰而言,它提供了身体的审美功
能;作为媒介而言,它延伸了感官,加强了感觉的发
生;就功能而言,它的目的旨在对人的健康和行为
作出监控。那么这一次是身体的继续狂欢还是理
性回归呢?
以往对身体的重视仅仅是基于感性甚至欲望
基础之上,是对于感官能量的释放。而智能可穿戴
设备的兴起,带来的是对身体机能的理性关注:关
注身体器官的运行状况,进而关注人作为独立个体
的生活状态。这种关注回归了福柯的身体训练以
及舒斯特曼所提出的实用和实践的身体,更值得反
思。人始终是审美活动的主体,而智能可穿戴设备
让作为主体的人拥有更为清晰地自我认识,从而具
有了强烈的主体性。古典哲学的目标是认识自我,
正如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镌刻的箴言:“人,认识你
自己。”怎么认识?认识什么?智能可穿戴设备为
我们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梅洛·庞蒂认为身体是沉默的,但是它存在着
一些不能够被意识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而这是对
世界的原初感知。他认为有生命的身体有两个层
面:隐藏在此刻自发的身体之下的层面和长期积淀
的“习惯—身体”层面
[10]60
,而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一
定程度上激活了这两个层面,使得曾经沉默的身体
开始被了解、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人被清晰地建立
起来,当然这种建立是基于无数的数据之上的。
智能可穿戴能够监测人体器官的各项指征,从
而指导个人进行自我训练并由此达到自我目标。
智能可穿戴通过传感器来捕捉人的体态、动作、位
移和重力等数据并进行记录,然后可以导入智能手
机、电脑中,根据所记录的数据可以分析自己的健
康、运动及活动情况,同时通过相同软件使用者的
大数据分析来对比自己的情况。使用者可以通过
·91·
江汉学术总第37卷
数据分析了解自己的身体是否处于健康状态,自己
的运动量是否满足健康值以及自己的睡眠时长和
质量等,并基于此来进行调整和锻炼,从而加强自
身锻炼、重塑身体健康。
基于自我身体的小数据和庞大的大数据基础
之上的身体训练,更能够达到福柯所认为的身体训
练的目的。身体意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健康的身
体可以增加感知的敏锐度和准确性,从而更好地进
行创造性的自我塑造,并由此提升自我,进而提高人
们的认识,增强人们的德性和幸福
[10]3
。福柯认为,身
体训练是达到哲学启蒙和获得美德的根本途径
[10]31
。
通过改善身体、完善身体的感知和意识,人能够更好
地认识世界,从而加深自我作为意识主体的主体性。
在福柯看来,社会是有规则的,因此身体也被
社会的权利所驯服,唯有最大强度的刺激才能够增
强身体的感知。福柯的偏误也正始于此。事实上,
强烈的刺激反而会导致身体感知意识的迟钝,并难
以获得愉悦感。然而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之上的
身体训练,则更为科学、合理。于是当消费文化的
浪潮逐渐疲软,后现代纷繁驳杂的文化中理性的身
体意识再次回归。身体不再是欲望的诠释器,也不
仅仅是感官追求的载体。基于智能可穿戴的设计
理念和佩戴理念之上的,是人的主体性意识的高扬
和对于自身健康状态的理性认识和追求。通过智
能可穿戴这一桥梁,再一次将数据、互联网技术与
艺术结合起来,智能可佩戴设备的出现和兴盛,除
了从技术层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生活之外,亦从艺
术角度引发我们更为深刻的思考。随着人们对于
自我身体的重视逐渐加深,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
展,智能可穿戴的运用和影响将日益加大,而我们
对于身体审美的思考也将继续。
五、结语
智能可穿戴设备以其先进的设计理念和高超
的传感、智能技术在技术领域成为发展和研究的新
贵,更因其与大众生活的紧密联系而在文化、生活
以及美学层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与机械复
制技术剥夺了艺术的光晕不同,基于智能技术、数
字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从外形到其发生作用的
过程都有着审美的意义,可以被纳入审美的层面进
行考察。就文化层面而言,智能可穿戴设备与身体
的紧密关系使其成为新技术时代身体的媒介,不仅
92·
从各个角度拓展延伸并明确身体的功能,更从实践
角度赋予了身体述行的功能。最后,智能可穿戴设
备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受众人群从精英和极客扩
大到大众的发展过程,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身体的
重视。这种重视与大众文化发展初始人们释放身
体的狂欢不同,它是经历了狂欢之后的理性关注,
是主体对于自身和社会文化的理性认识。总而言
之,智能可穿戴设备不仅在技术层面推动着人工智
能技术的发展,更为文化、美学和身体层面的研究
带来新的研究视角。
就技术层面而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发展
将不断汲取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设备多元化。如今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以腕带
为主要形式,智能项链和智能眼镜虽然已经出现但
尚未普及。未来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将遍布人们的
生活,形式也将更为多元。第二,外观时尚化。时
下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虽然已经具有了装饰性的审
美特点,但是相对于一般配饰而言仍显得时尚性不
足。随着大众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具有佩戴意义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也将更为时尚,更
具审美意义。第三,功能多样化。现在的智能可穿
戴设备大多停留在身体训练、身体基本指标的测试
层面,同时也依附于智能手机、电脑等,功能相对单
一。未来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将从不同的方面扩展
人的身体功能,实现功能多样化。
就实践层面而言,作为人工智能代表的智能可
穿戴设备将不断扩大其实践应用领域,满足普通大
众的生活需求。外形小而精致、功能齐全、使用简
洁、价格优惠将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趋势。另
外,智能可穿戴设备目前大多关注身体本身的信
息,如脉搏、运动步数等,未来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将
进一步实现信息互动和融合,不仅支持多平台、多
数据运用,而且能够实现实时的信息交互,更好地
提高使用者的生活质量。最后,智能可穿戴设备将
进一步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私人定制”,无论是身体
训练、医疗健康还是生活方式和生活选择的个人化
都将进一步加强。另外,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亦
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就理论层面而言,目前学界对于智能可穿戴设
备的文化理论层面的研究尚显不足,智能可穿戴设
备所涉及到的智能技术与艺术的问题、身体美学问
题、媒介问题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等问题乃至伦理
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
·
2018年第1期王雅楠:感官媒介·身体理性: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审美分析
(2013-10-22)[2017-6-30].http:///tech⁃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2014:2.
[6]苏珊·朗格.感受与形式——自《哲学新解》发展出来的
一种艺术理论[M].高艳萍,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13.
[7]陈炎.创新与跨越:美学研究的三种路径[M].中国社
会科学,2016(6):170-176.
[8]iumistheMaker:Browning,Freud,
Derrida,andtheNewTelepathicEcotechnologirs[M].
[9]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
Brighton:SussexAcademicPress,2009:2.
nology/201310/t20131022_.
的兴盛,对于人类本身的思考、人的主体性和智能
性思考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后人类”“人类世”等思
潮的产生正是学术界对于人工智能时代和虚拟现
实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变革的回应。与还处于技术
尖端、难以触摸的人工智能技术不同,以智能可穿
戴设备为研究对象,可以更为直观和深入地探究科
技发展对人文主义乃至人文学科的挑战和影响。
无疑,智能可穿戴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已然改变了
大众的现实生活,而对其理论上的认识和分析才刚
刚开始。
参考文献:
[1]刘悦笛.在东西文化间共建“全球生活美学”[J].江汉
学术,2014(6):69-73.
[2]黄先超.对作为“媒介”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几点思考
[J].传媒观察,2016(9):41-42.
[3]李杨.新一代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J].高科技与
产业化,2013(10):82-85.
[4]梁潇.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市场面临爆发[EB/OL].
[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10]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程相占,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1]朱立元.身体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M].上
海:中西书局,2015:7.
26.
责任编辑:倪贝贝
(Email:shellni@)
TheMediumofSense·RationalBody:AnAestheticAnalysisofWearableDevice
WANGYanan
(ResearchCenterofLiteraryandArtisticAesthetics,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
Abstract:Wearabledevice,asarepresentativeofartificialintelligence,notonlyhighlightsthedevelopment
oftechnology,butalsohasaestheticalsignificanceasornaments,andthedatacollectedbythedevicecanalso
rabledevicehasextendedhumansensesasamediumattached
singtechnologyandreceivingde⁃
vicehavebecomepartofthebody,presentinganaesthetic,symbiotic,rablede⁃
viceenhancedhuman
2024年6月5日发(作者:党旻)
第37卷第1期
2018年2月
江汉学术
JianghanAcademic
Vol.37No.1
Feb,2018
感官媒介·身体理性: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审美分析
王雅楠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济南250100)
摘要:作为人工智能代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不仅彰显了技术领域的进步,同时也作为装饰具有了审美价值,
其所采集的数据亦可作为审美的对象。智能可穿戴设备以身体为依托,作为媒介延伸了人的感官,从而具有了身体
化的特征。它的传感技术、接收装置与人的身体融为一体,呈现出了交往共生的审美化的动态关系。作为身体的媒
介,智能可穿戴不仅为信息提供简单的传播功能,同时亦包含媒介的述行性“制造者”功能。智能可穿戴设备加深
了人对世界和自我的接触和体验,使其不仅能够体验现实生活,更能够在虚拟现实中建立经验。在身体狂欢的时
代,智能可穿戴设备对于身体的重视所带来的不是表象上的狂欢,而是异于工具理性的身体理性。基于智能可穿戴
的设计理念和佩戴理念之上的,是人主体性意识的高扬和对自身健康及状态的理性认识与追求。
关键词:可穿戴设备;传播媒介;身体化;审美活动;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52(2018)01-0087-07
DOI:10.16388/42-1843/c.2018.01.011
的人机大战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热潮。7
2017年5月,阿尔法围棋(AlphaGo)与棋手柯洁
考。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
等技术都异于机械复制技术,因此其与艺术的关系
等问题都需要重新进行审视。此外,以智能可穿戴
设备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不仅在实用层面改变着大
众的生活方式,更从理论层面对美学、身体和媒介
等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向度。
智能可穿戴设备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
出现,不仅在科技领域标榜着技术的革新,也在生
活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饰品佩戴理念。
现如今依托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发展
起来的可穿戴智能设备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见证,
亦从神秘走向生活,成为大众生活的日用品并具有
极大的市场占有率和发展潜力,“据易观智库统计,
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到2017年将达
[2]
到300亿元人民币”。以运动手环、体感设备、智
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
知》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大
报告中, 总书记也提及人工智能,指出要将
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
不断发展和突破不仅在中国备受重视,亦在全球范
围内受到普遍关注。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人工智
能不仅在科技、经济、政治等领域影响深远,更在伦
理、文化和思想领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和思考。
与存在于新闻热点中的阿尔法围棋不同,以运
动手环、智能手表为先驱和代表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变革已经进入到普通大众的
生活。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大众可以近距离感受
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以智能可穿戴设
备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人工智
能,从实践层面了解其原理及功能,还能够以此为
典型来窥见人工智能对美学领域和文化领域的影
响。“‘生活美学’正在成为全球美学发展的新路标
之一,这也折射出信息化革命之后生活发展的新趋
[1]
势。”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技术变革和发展同样也
能手表等为代表的智能可穿戴,不仅改变了装饰
品、配饰的通常意义和用法,更无疑作为“媒介”延
伸了人的身体感官,成为大众媒介之后新的“人的
延伸”;同时大众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认可又将隐
匿的身体置于重要的位置,这种重视不仅是对身体
健康的基本追求,还有对身体之美的认知和探索身
本刊网址·在线期刊:http:///jhxs
引发了新环境下对于技术与艺术关系问题的思
收稿日期:2017-08-2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网络文艺发展研究”(16AA002)
作者简介:王雅楠,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博士生。
·87·
江汉学术总第37卷
体的渴求。这种渴求有别于后现代娱乐文化中表
面的身体狂欢,其所带来和彰显的是继价值理性和
工具理性之后的身体理性。
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现状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指采用独立操作系统,并具
备系统应用、升级和可扩展的、由人体佩戴的、实现
持续交互的智能设备
[3]
。它以日常穿戴用品为基
本载体,在应用领域中可分为自我量化和体外进化
两大类。自我量化一方面运用于运动健身领域,如
可以实时监测并分析心率、步频、步数及能量等数
据的手表、手环等,国外的Fitbit、国内的咕咚手环、
小米手环使用最为广泛;另一方面则运用于医疗保
健领域,主要是用来检测血压、心率等的便携式血
压仪以及植入式芯片等便携设备。而体外进化则
是利用多样化的传感、处理、连接等技术来增强或
者延伸自身技能,如体感设备(如微软等公司出品
的体感游戏机)以及与智能手机配套的智能手表
iWatch和谷歌眼镜等
[4]
。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概念和构想自20世纪60年
代开始出现。人们开始试图扩展衣服的功能和作
用使之兼具监视功能,使其可以记录人们的行动、
心脏频率等数字。七八十年代正式有产品出现,彼
时的智能可穿戴局限于体量巨大的计算机,具备一
定功能但实用性不强。2004年,时尚世界公司将蓝
牙技术运用于可穿戴设备之上,推进了智能可穿戴
技术的进步,也拉进了其与时尚配饰和装饰的距
离。近五年该技术蓬勃发展,不仅产品种类丰富,
兼具时尚和实用功能,同时也被人们广泛运用,仅
在中国的销量便十分可观。
智能可穿戴设备简单来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
载体,即可以佩戴或者便携的物质部分;二是芯片,
即其可以监测、感应和记录身体数据的核心功能部
分。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现代的高新科技将
以往庞大的身体指标监测装置通过传感技术等缩
小至小而轻便的芯片,同时运用电脑数据技术、云
存储技术使芯片可以同电脑等电子设备相连,便于
使用者读取和记录,而大数据等数据技术的兴起又
使得个人数据与公众数据、健康数据、标准数据等
相对照,从而达到知晓身体机能和运动状况、健康
状况的目的。为了更便于人们携带和使用,智能可
穿戴设备将芯片置于人们日常的穿戴之上(如服
88·
装、首饰、眼镜等),一方面附着于身体上便于获得
数据,另一方面则减轻了携带的负担。于是,智能
可穿戴技术作为科学技术通过可佩戴特点拥有了
装饰的审美向度,是技术与艺术的联姻。同时,智
能可穿戴设备作为媒介延伸了人的感官,在强调了
身体意义的同时,实现了人们对于身体认识的又一
次飞跃,是基于反思性的主体意识之上的对于身体
的理性思考。
二、智能可穿戴的美学向度
(一)作为装饰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对装饰品便已经有了规范、
均匀的要求,“磨制光滑、钻孔、刻纹的骨器和许多所
谓的装饰品”
[5]
。这样的装饰品是人类美的意识的
萌动,也奠定了装饰品的美学基础,即光滑、规整。
非生活必需品被附着在身体上以表达人们对于美的
追求,通常其体积是小巧玲珑的。发带、项链、手镯、
戒指等等均为其显著代表。随后,眼镜、手表等实用
性佩戴物也逐渐成为装饰的一类,兼具实用和审美
的功能。而几经发展变化后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将实
用和审美功能相结合并发挥到了最大化。
最常见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是腕带,即现在常见
的手环。以个人智能可佩戴设备的鼻祖Fitbit为
例,其产品以腕带为主,大部分为硅胶材质,腕带不
同的颜色选择和宽窄度选择可以满足男女及不同
人士、不同服装的佩戴需求。我国自主生产的咕咚
手环亦是如此,设计简约大方极富时尚感,便于服
装搭配。此外,为了充分地将智能可穿戴设备与时
尚结合起来,Fitbit还联合时尚品牌ToryBurch推出
了一系列极富时尚感和设计感的配饰单品,其中既
有带有印花图案的硅胶手环,又有金属材质的手镯
及坠饰,以满足时尚人士的不同审美需求。
这些都说明智能可穿戴不仅仅是具有监测和
智能功能的科技设备,而且可以作为时尚品味的配
饰同时具有审美意义。首先,智能可穿戴的佩戴和
选择体现了人的审美需求。尽管智能可穿戴设备
的实用性意义大于审美,但是作为“可穿戴”的装饰
仍然具有审美意义。以智能手环为例,无论是材质
的选择还是颜色的搭配,都是个人审美品位的彰
显。大部分手环(腕带)为硅胶材质,这种材质从性
能上来看耐磨、柔软,具有弹性且轻便防水,很好地
满足了佩戴智能可穿戴设备运动时所需的实用
·
2018年第1期王雅楠:感官媒介·身体理性: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审美分析
性。而从外观上看,简单的外观适于在各个不同场
合佩戴,而多种颜色的选择一方面满足个人喜好,
象,智能可穿戴设备则通过物理手段获取人的身体
和运动数据,而这事实上也是一种幻象。佩戴智能
另一方面也可便于衣服搭配。另外,与女士多样
的装饰品相比,简洁大方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更利
于男士佩戴。
其次,选择佩戴智能可穿戴设备已然成为特定
群体的标志,是对他们生活态度和生活品味的彰
显。佩戴智能可穿戴设备所体现的是人对自身身
体健康状况的关注,是脱离了基本的温饱需求之后
对于生活品质和生命态度的更高追求,因而成为具
有一定经济实力、关注身体健康的精英人士以及试
图成为那样的人士的选择。另外,鉴于智能可穿戴
设备作为科技的尖端,需要结合数码设备来使用,
因此使用者大多是年轻的数码产品发烧友或者电
子产品爱好者,佩戴可穿戴设备亦表达了自身对高
新技术的关注和爱好而成为科技界人士或者发烧
友的身份象征。最后,智能可穿戴设备相较于传统
的佩戴装饰,无论是其材质还是设计都相对简洁和
环保,与繁琐、夸张的审美趋势不同,佩戴智能可穿
戴设备亦是对极简主义、环保主义和简约美的审美
追求的体现。
现阶段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可穿戴技术
的不断革新和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成本和
售卖价格亦有所降低,因此不再是精英文化的专属
而逐渐走向大众化。此外,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于健康的关注以及健身需求日盛,在全民健身的
热潮下,智能可穿戴设备亦成为大众的审美追求和
审美体现。
(二)智能可穿戴审美化
智能可穿戴设备不仅在外观造型上作为装饰
存在具有审美意义,经由其设备所采集的与人的身
体相关的数据也成为了审美的对象。苏珊·朗格在
探讨情感与形式的关系时曾指出,“艺术的一切形
式都是抽象化了的形式,它们的内容不过是表象或
纯粹外观,其功能就是令形式显现”
[6]47
。朗格称这
种形式为幻象,“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制造和维持这
种基本幻象,将其从周围的现实世界中分离,并明
晰表达幻象的形式,直至它丝毫不爽地与感受和生
命的形式相吻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使用任何
可以屈从于技术处理的材料——音调、颜色、造型
物质,字词、姿势或任何其他的物理手段”
[6]67
。正
如音乐家用音调来制作幻象,画家靠颜色来制作幻
可穿戴的身体异于普通只可看见和感知的身体,成
为更加具有艺术性的审美对象。
康德认为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智
能可穿戴设备基于数据基础上的体验亦是无目的
而合目的的。与普通的审美对象不同,智能可穿戴
的技术处理材料是数据。无论是心率、血压、体温
还是每日的步数、消耗能量都以数据的形式呈现。
这样的数据清晰、准确地所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和
生活习惯。如果数据呈现在健康的标准之内或者
运动的时间和效果令人满意,那么使用者便能够从
中感受到健康所带来的愉悦感;如果偏离了健康的
标准,那么这些数据将作为使用者身体训练的重要
规则和基础,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完善自己
的身体、提升和改良自我。因此,无论是已经在健
康范围内的数据,还是用于指导训练身体的数据都
是有序的、合目的性的。尽管使用者佩戴智能可穿
戴设备其本身具有目的性,即采集身体相关数据、
监测身体状况或者作为具有健康意义的时尚配饰
而使用,但是,在数据的采集过程中则是“无目的”
的。因为使用者不会每时每刻都将注意力投注于
智能可穿戴设备之上,心率采集、运动步数的捕捉
等都是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自然采集而非刻意为之,
这样“无目的”的数据采集又符合了人追求健康之
美、身体美的目的,这里的数据无疑是形式。
尽管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使用实现了人对于身
体美的客观追求,但是身体的有序和健康真的具有
美学意义吗?事实上,自然领域基于生理又超越生
理的情感问题的美学研究,一直是美学研究的题中
之义。陈炎教授在探讨美学的研究路径时,对于自
然生物美学路径的研究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他认为
“最有组织性和秩序性的人体是自然进化的最高目
的。人体美也便成为自然美的最高形态”
[7]
。智能
可穿戴设备除了采集个人的数据之外,还会运用大
数据技术将所有用户的数据汇总,从而可以分析使
用者自身的数据在一般数据中的体现,例如很多人
会关注自己的健身时长、运动步数在好友中的排
序,如果能够超越大多数甚至所有人,则会因此获
得愉悦。因此,无论是作为装饰的外观还是可以作
为审美对象的数据,智能可穿戴都可被纳入审美的
领域。进入审美的领域要面对的即是审美时的感
官感觉,而智能可穿戴不仅可以作为审美对象,还
·89·
江汉学术总第37卷
能够作为感官的媒介对人进行延伸。
三、作为“媒介”的智能可穿戴
虽然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是传感技术、大数
据等科学技术,但是其根本始终在“人”,而其中心
则是人的身体。智能可穿戴设备以身体为依托,在
自我量化领域的运用上围绕的是身体的各器官机
能;而体外进化领域则是人的身体的延伸。智能可
穿戴设备同其他媒介一样,延伸了人的感官机能。
除了医院所进行的身体检查外,大众通常很难
知悉身体的状况。尽管我们可以感知身体,但是这
种感知毕竟是模糊的,且亦有敏锐与迟钝之分。但
是智能可穿戴设备通过传感技术将身体的部分指
征以数据的形式清晰地传达,故而具有了身体的
意义。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检测人的心率、
睡眠时间、身体运动状况等,使身体的状态可观、可
感。人们可以清晰地将无法准确感知的身体动态
和状况通过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来界定,健康或是亚
健康、辛勤或是懒惰。大众从对外貌的关注到对思
想的重视,进而到对微小的身体指征的关注,是科
技进步的结果,亦是社会动态发展的必然阶段。
此外,作为身体的媒介智能可穿戴不仅为信息
提供简单的传播功能,同时亦包含媒介的述行性
功能。希利斯·米勒将文学的述行功能引
申到媒介领域,认为“媒介自身发生着作用,是述行
性的。它在每一个情况下用不同的方式来说出一
些东西,并使一些事情发生,它是制造者”
[8]
。智能
可穿戴设备将这一制造功能发挥到极致。首先,作
为媒介它们无疑诉说着身体的基本状况,但是这并
非是简单传达,而是通过数据表达了健康或者非健
康、正常或者非正常的状态,从而使用者根据数据
来进行针对性的行动,如服用一定的药物或者刻意
增加运动时间等,于是媒介促进了行为的发生。其
次,智能可穿戴设备所传递的信息影响了人的情
感。这种情感基于人对自身异于平常的了解上,亦
基于身体数据在大数据范围内的评估和表现。人
们会因为身体数据处于健康范围而欣喜,会由于健
康数据在朋友圈中遥遥领先而自得,同时也会作为
督促自身更加健康的标准。最后,这种影响带有预
言性的特征。以往的媒介通常只是传达什么事情
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而作为身体媒介的智能可
穿戴设备却具有预言的功能,会告诉佩戴者什么即
90·
将发生。如果心率高于或低于正常阈值,那么说明
身体即将发生疾病,如果你的运动计数寥寥,那么
可见的未来将会出现因运动缺失而导致的种种问
题。“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
[9]
,基于大数据技术之
上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同样以预测为核心。
如果说身体作为审美主体是因为身体在人类的
知觉和体验中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智能可穿戴的存
在,一方面拓展并加深了身体所触及的领域,另一方
面通过技术让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更加敏锐。这种
作用在谷歌眼镜、体感技术、VR虚拟现实等技术中
得到充分体现。谷歌眼镜可以通过眼睛的活动和声
音来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分辨方向等,同时运用光
学技术建立虚拟屏幕,拓展了人的视觉功能使之具
备传统的触觉功能。体感技术、VR眼镜则延伸了人
的触觉,使人能够感知到虚拟的现实。正如麦克卢
汉对于媒介的定义:如果说媒介是人的延伸,那么智
能可穿戴设备亦是。它同媒介一起,致力于人的感
官体验和信息传播,有助于信息的获得。
智能可穿戴设备将传感技术、接收装置等与人
的身体融为一体,无论是手表、腕带还是眼镜,甚至
是智能芯片,都被置于身体上成为了身体的一部
分。在使用的过程中,身体不会与之分离。同时,
智能可穿戴设备所捕捉到的数据帮助人完善自己
的身体在自我以及他人眼中的形象。使用者会根
据数据进行自我完善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便实现
了智能可穿戴和人的审美活动的相互交往,两者的
动态辅助是一个共生的关系。
佩戴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身体拥有更为敏锐
的感知力,它能够将传统的身体从严格的形式结构
之中逃逸,而所有的身体器官只是作为意象而存
在。如果说以往的研究中语言是身体的表现,那么
佩戴了智能可穿戴的身体的表现则体现为被无意
识捕捉到的数据。这些数据是不断生成的,聚合这
些具有差异性的数据的是欲望机器。智能可穿戴
设备通过大数据的相关关系使欲望发挥其创造性,
最终使人的身心动态共生。智能可穿戴设备加深
了人对世界和自我的接触和体验,使人不仅能够体
验现实生活,更能够在虚拟现实中建立经验。
四、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身体向度
(一)身体化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智能可穿戴设备很大的功用便是身体训练的
“媒介”
“制造者”
·
2018年第1期王雅楠:感官媒介·身体理性: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审美分析
记录。如对心率、脉搏的记录,对运动时间、程度的
数据采集等。此外,能够辅助人增加听觉、视觉等
功能的仪器也是智能可穿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身体训练方面,智能可穿戴设备完美地体现了亚历
山大技法。亚历山大技法的核心是:“仔细的身体
意识、分析和控制的系统方法,对于改善自我认识
和自我使用是需要的:使用这种方法去辨别、定位、
审美活动,为身体美学的研究添加了理性的向度。
(二)身体的狂欢还是身体理性
随着消费文化的发展,身体逐渐由隐蔽走向狂
欢。不仅大众媒介中充斥着大量的身体意象,更有
一波又一波释放身体的浪潮来敲打着人们的神
经。无论是女性写作还是身体写作,都将身体置于
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后现代文化浪潮中的视觉化
抑制有害的习惯,发现必要的身体姿态或运动,从
而产生预期的行为或态度,最后通过‘有意识的控
制’去监督和掌握它们的活动表现,最终,直到一个
更好的习惯可以被建立起来,以实现行动的意愿目
的。”
[10]266
无论是对自我身体的认识还是训练都需
要规则和指导,这种规则在福柯看来是权力,在波
伏娃看来是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而智能可穿戴设
备的出现则提供了更为科学、理性的依据——数
据。尽管个人的小数据仍然要受到大数据的影响,
但是大数据的存在使得真正的“私人定制”成为可
能,基于个人化的数据采集和定向化的分析,每个
人都不再受到群体的限制而使得训练的制定具有
了绝对的针对性。这里的个体不再是马尔库塞笔
下的单向度的人,而基于数据的反思,使人能够熟
练地运用自己的身体,因此具有了反思性身体的自
我意识,从而成为了独立的、个体的人。
这里或许会存在一个问题,我们都承认世界上
绝对没有两个相同的人,但是通过智能可穿戴却可
以呈现出两个同样的数据,是不是就意味着智能可
穿戴也具有了数据本身的去主体性特质?当然我
们不否定数据本身是抽离了主体存在的,但是智能
可穿戴所依托的数据并不是单一的小数据,而是由
小数据建立的大数据。这些数据的排列组合构成
了抽象化的形式,这样的形式才是最终被感知的形
式。单一的数据可能会有雷同,但是长期的大量积
累却会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正如大数据不
重视因果关系而注重相关关系一样,智能可穿戴设
备的数据同样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与人的身体、
器官和感知、触觉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不仅
体现在智能可穿戴设备是可交互的终端,更体现在
其运用本就是“身体化”活动的一个部分。
正如舒斯特曼对身体美学的定义一样,“舒斯
特曼身体美学的身体:soma,以living、feeling和sen⁃
tient
的意识,
三个词来形容,
又包含‘身体化的意识’
包括心灵对于作为对象的身体
,即身体与世界的
接触和体验等”
[11]
,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身体化
和娱乐化则更加注重对身体感官的刺激和重视,快
感、刺激成为重中之重。更有时尚的外衣和配饰来
满足身体外部的追求。于是身体达到了由内至外
的狂欢。智能可穿戴的出现再一次将身体置于重
要的位置,作为装饰而言,它提供了身体的审美功
能;作为媒介而言,它延伸了感官,加强了感觉的发
生;就功能而言,它的目的旨在对人的健康和行为
作出监控。那么这一次是身体的继续狂欢还是理
性回归呢?
以往对身体的重视仅仅是基于感性甚至欲望
基础之上,是对于感官能量的释放。而智能可穿戴
设备的兴起,带来的是对身体机能的理性关注:关
注身体器官的运行状况,进而关注人作为独立个体
的生活状态。这种关注回归了福柯的身体训练以
及舒斯特曼所提出的实用和实践的身体,更值得反
思。人始终是审美活动的主体,而智能可穿戴设备
让作为主体的人拥有更为清晰地自我认识,从而具
有了强烈的主体性。古典哲学的目标是认识自我,
正如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镌刻的箴言:“人,认识你
自己。”怎么认识?认识什么?智能可穿戴设备为
我们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梅洛·庞蒂认为身体是沉默的,但是它存在着
一些不能够被意识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而这是对
世界的原初感知。他认为有生命的身体有两个层
面:隐藏在此刻自发的身体之下的层面和长期积淀
的“习惯—身体”层面
[10]60
,而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一
定程度上激活了这两个层面,使得曾经沉默的身体
开始被了解、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人被清晰地建立
起来,当然这种建立是基于无数的数据之上的。
智能可穿戴能够监测人体器官的各项指征,从
而指导个人进行自我训练并由此达到自我目标。
智能可穿戴通过传感器来捕捉人的体态、动作、位
移和重力等数据并进行记录,然后可以导入智能手
机、电脑中,根据所记录的数据可以分析自己的健
康、运动及活动情况,同时通过相同软件使用者的
大数据分析来对比自己的情况。使用者可以通过
·91·
江汉学术总第37卷
数据分析了解自己的身体是否处于健康状态,自己
的运动量是否满足健康值以及自己的睡眠时长和
质量等,并基于此来进行调整和锻炼,从而加强自
身锻炼、重塑身体健康。
基于自我身体的小数据和庞大的大数据基础
之上的身体训练,更能够达到福柯所认为的身体训
练的目的。身体意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健康的身
体可以增加感知的敏锐度和准确性,从而更好地进
行创造性的自我塑造,并由此提升自我,进而提高人
们的认识,增强人们的德性和幸福
[10]3
。福柯认为,身
体训练是达到哲学启蒙和获得美德的根本途径
[10]31
。
通过改善身体、完善身体的感知和意识,人能够更好
地认识世界,从而加深自我作为意识主体的主体性。
在福柯看来,社会是有规则的,因此身体也被
社会的权利所驯服,唯有最大强度的刺激才能够增
强身体的感知。福柯的偏误也正始于此。事实上,
强烈的刺激反而会导致身体感知意识的迟钝,并难
以获得愉悦感。然而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之上的
身体训练,则更为科学、合理。于是当消费文化的
浪潮逐渐疲软,后现代纷繁驳杂的文化中理性的身
体意识再次回归。身体不再是欲望的诠释器,也不
仅仅是感官追求的载体。基于智能可穿戴的设计
理念和佩戴理念之上的,是人的主体性意识的高扬
和对于自身健康状态的理性认识和追求。通过智
能可穿戴这一桥梁,再一次将数据、互联网技术与
艺术结合起来,智能可佩戴设备的出现和兴盛,除
了从技术层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生活之外,亦从艺
术角度引发我们更为深刻的思考。随着人们对于
自我身体的重视逐渐加深,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
展,智能可穿戴的运用和影响将日益加大,而我们
对于身体审美的思考也将继续。
五、结语
智能可穿戴设备以其先进的设计理念和高超
的传感、智能技术在技术领域成为发展和研究的新
贵,更因其与大众生活的紧密联系而在文化、生活
以及美学层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与机械复
制技术剥夺了艺术的光晕不同,基于智能技术、数
字技术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从外形到其发生作用的
过程都有着审美的意义,可以被纳入审美的层面进
行考察。就文化层面而言,智能可穿戴设备与身体
的紧密关系使其成为新技术时代身体的媒介,不仅
92·
从各个角度拓展延伸并明确身体的功能,更从实践
角度赋予了身体述行的功能。最后,智能可穿戴设
备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受众人群从精英和极客扩
大到大众的发展过程,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身体的
重视。这种重视与大众文化发展初始人们释放身
体的狂欢不同,它是经历了狂欢之后的理性关注,
是主体对于自身和社会文化的理性认识。总而言
之,智能可穿戴设备不仅在技术层面推动着人工智
能技术的发展,更为文化、美学和身体层面的研究
带来新的研究视角。
就技术层面而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发展
将不断汲取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设备多元化。如今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以腕带
为主要形式,智能项链和智能眼镜虽然已经出现但
尚未普及。未来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将遍布人们的
生活,形式也将更为多元。第二,外观时尚化。时
下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虽然已经具有了装饰性的审
美特点,但是相对于一般配饰而言仍显得时尚性不
足。随着大众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具有佩戴意义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也将更为时尚,更
具审美意义。第三,功能多样化。现在的智能可穿
戴设备大多停留在身体训练、身体基本指标的测试
层面,同时也依附于智能手机、电脑等,功能相对单
一。未来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将从不同的方面扩展
人的身体功能,实现功能多样化。
就实践层面而言,作为人工智能代表的智能可
穿戴设备将不断扩大其实践应用领域,满足普通大
众的生活需求。外形小而精致、功能齐全、使用简
洁、价格优惠将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趋势。另
外,智能可穿戴设备目前大多关注身体本身的信
息,如脉搏、运动步数等,未来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将
进一步实现信息互动和融合,不仅支持多平台、多
数据运用,而且能够实现实时的信息交互,更好地
提高使用者的生活质量。最后,智能可穿戴设备将
进一步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私人定制”,无论是身体
训练、医疗健康还是生活方式和生活选择的个人化
都将进一步加强。另外,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亦
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就理论层面而言,目前学界对于智能可穿戴设
备的文化理论层面的研究尚显不足,智能可穿戴设
备所涉及到的智能技术与艺术的问题、身体美学问
题、媒介问题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等问题乃至伦理
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
·
2018年第1期王雅楠:感官媒介·身体理性: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审美分析
(2013-10-22)[2017-6-30].http:///tech⁃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2014:2.
[6]苏珊·朗格.感受与形式——自《哲学新解》发展出来的
一种艺术理论[M].高艳萍,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13.
[7]陈炎.创新与跨越:美学研究的三种路径[M].中国社
会科学,2016(6):170-176.
[8]iumistheMaker:Browning,Freud,
Derrida,andtheNewTelepathicEcotechnologirs[M].
[9]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
Brighton:SussexAcademicPress,2009:2.
nology/201310/t20131022_.
的兴盛,对于人类本身的思考、人的主体性和智能
性思考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后人类”“人类世”等思
潮的产生正是学术界对于人工智能时代和虚拟现
实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变革的回应。与还处于技术
尖端、难以触摸的人工智能技术不同,以智能可穿
戴设备为研究对象,可以更为直观和深入地探究科
技发展对人文主义乃至人文学科的挑战和影响。
无疑,智能可穿戴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已然改变了
大众的现实生活,而对其理论上的认识和分析才刚
刚开始。
参考文献:
[1]刘悦笛.在东西文化间共建“全球生活美学”[J].江汉
学术,2014(6):69-73.
[2]黄先超.对作为“媒介”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几点思考
[J].传媒观察,2016(9):41-42.
[3]李杨.新一代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J].高科技与
产业化,2013(10):82-85.
[4]梁潇.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市场面临爆发[EB/OL].
[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10]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程相占,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1]朱立元.身体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M].上
海:中西书局,2015:7.
26.
责任编辑:倪贝贝
(Email:shellni@)
TheMediumofSense·RationalBody:AnAestheticAnalysisofWearableDevice
WANGYanan
(ResearchCenterofLiteraryandArtisticAesthetics,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
Abstract:Wearabledevice,asarepresentativeofartificialintelligence,notonlyhighlightsthedevelopment
oftechnology,butalsohasaestheticalsignificanceasornaments,andthedatacollectedbythedevicecanalso
rabledevicehasextendedhumansensesasamediumattached
singtechnologyandreceivingde⁃
vicehavebecomepartofthebody,presentinganaesthetic,symbiotic,rablede⁃
viceenhancedh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