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DDR2技术简介

IT圈 admin 27浏览 0评论

2024年6月6日发(作者:季翠阳)

DDRII内存技术详解

由于DDRII是在DDR-I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所以谈到DDRII,我们先简单说说DDR-I。DDR-I全名为Double Data Rate SDRAM ,

简称为DDR,也称SDRAM Ⅱ,是SDRAM的更新产品。虽说DDR 的核心建立在SDRAM的基础上,但在速度和容量上有了提高。首先,它使用了

更多、更先进的同步电路。其次,DDR使用了Delay-Locked Loop (DLL,延时锁定回路)来提供一个数据滤波信号。当数据有效时,存储器控制器可

使用这个数据滤波信号来精确定位数据,每16位输出一次,并且同步来自不同的双存储器模块的数据。DDR 本质上不需要提高时钟频率就能加倍提高

SDRAM的速度,它允许在时钟脉冲的上升沿和下降沿读出数据,因而其速度是标准SDRAM的两倍。至于地址与控制信号则与传统SDRAM相同,仍

在时钟上升沿进行传输。此外,传统SDRAM 的DQS接脚则用来在写入数据时做数据遮罩用。由于数据、数据控制信号与DM同步传输,不会有某个

数据传输较快,而另外的数据传输较慢的skew以及Flight Time不相同的问题。此外,DDR 的设计可让内存控制器每一组DQ/DQS/DM与DIMM

上的颗粒相接时,维持相同的负载,减少对主板的影响。在内存架构上,传统SDRAM 属于×8组式,即内存核心中的I/O寄存器有8位数据I/O,但

对于×8组的DDR SDRAM而言,内存核心中的I/O寄存器却是16位的,即在时钟信号上升沿时输出8位数据,在下降沿再输出8位数据,一个时钟

周期总共可传输16位数据。 为了保持较高的数据传输率,电气信号必须要求能较快改变,因此,DDR 改为支持电压为2.5V的SSTL2信号标准。尽

管DDR的内存条依然保留原有的尺寸,但是插脚的数目已经从168Pin增加到184Pin了。

由于DDR-I架构的局限性,当频率达到400MHz后,就很难再有所提升,所以很快就推出了DDR-Ⅱ。相对来说,作为DDR的接班人的DDR-

Ⅱ在总体仍保留了DDR-I的大部分特性,相对DDR-I的设计变动并不大,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点改进:

1、改进针脚设计

虽说DDR-Ⅱ是在DDR的基础之上改进而来的,外观、尺寸上与目前的DDR内存几乎一样,但为了保持较高的数据传输率,适合电气信号的要求,

DDR-Ⅱ对针脚进行重新定义,采用了双向数据控制针脚,针脚数也由DDR的184Pin变为240Pin(注:DDR-II针脚数量有200Pin、220Pin、240Pin

三种,其中240Pin的DDR-Ⅱ将用于桌面PC系列。)

2、更低的工作电压

由于DDR-II内存使用更为先进的制造工艺(DDRII内存将采用0.09微米的制作工艺,其内存容量可以达到1GB到2GB,而随后DDRII内存将

会在制造上进一步提升为更加先进的0.065微米制作工艺,这样DDRII内存的容量可以达到4GB。)和对芯片核心的内部改进,DDRII内存将把工作

电压降到1.8V,这就预示着DDRII内存的功耗和发热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降低:在533MHz频率下的功耗只有304毫瓦(而DDR在工作电压

为2.5V,在266MHZ下功耗为418毫瓦)。不过降低工作电压也来了一个问题:在DDR2初始的200-266MHz的时钟速度上,当模块中组装了32

个DRAM芯片时,由于DDR2的核心电压只有1.8V,使得DDR2的边沿斜率比DDR慢。边沿斜率降低的结果是:同一个更高的电压信号相比,电压

信号上升时间加长,这加大了制造上的难度。

3、更小的封装

目前DDR内存主要采用TSOP-Ⅱ封装,而在DDRⅡ时代,TSOP-Ⅱ封装将彻底退出内存封装市场,改用更先进的CSP(FBGA)无铅封装技术,

它是比TSOP-Ⅱ更为贴近芯片尺寸的封装方法,并且由于在晶圆上就做好了封装布线,在可靠性方面可以达到了更高的水平。DDR II将有两种封装形

式,如果数据位宽是4bit/8bit,则采用64-ball的FBGA封装,数据位宽是16bit,则采用84-ball的FBGA封装。

4、更低的延迟时间

在DDR2中,整个内存子系统都重新进行了设计,大大降低了延迟时间,延迟时间介于1.8ns到2.2ns之间(由厂商根据工作频率不同而设定),

远低于DDR的2.9ns。由于延迟时间的降低,从而使DDR2可以达到更高的频率,最高可以达到1GHz以上的有效频率。而DDR1由于已经接近了其

物理极限,其延迟时间无法进一步降低,这也是为什么DDR1的最大运行频率不能再有效提高的原因之一。

5、采用了4bit Prefect架构

DDR-Ⅱ在DDR的基础上之上新增4位数据预取的特性,这也是DDR II的关键技术之一。现在的DRAM内部都采用了4bank的结构,内存颗粒

内部单元我们称之为Cell,它是由一组Memory Cell Array构成,也就是内存单元队列。目前内存颗粒的频率分成三种,一种是DRAM核心频率,一

种是时钟频率,还有一种是数据传输率。

在SDRAM中,SDRAM也就是同步DRAM,它的数据传输率是和时钟周期同步的,SDRAM的DRAM核心频率和时钟频率以及数据传输率都一

样。以PC-133SDRAM为例,它的核心频率/时钟频率/数据传输率分别是133MHz/133MHz/133Mbps。

在DDR I SDRAM中,核心频率和时钟频率是一样的,而数据传输率是时钟频率的两倍,关于这点我们都已经非常的清楚了,DDR也就是Double

data rating内存可以在每个时钟周期的上升延和下降延传输数据,也就是一个时钟周期可以传输2bit数据,因此DDR I的数据传输率是时钟频率的两

倍。以DDR266 SDRAM为例,它的核心频率/时钟频率/数据传输率分别是133MHz/133MHz/266Mbps。目前JEDEC标准中的DDR I SDRAM的

最高标准是DDR400,它的核心频率/时钟频率/数据传输率分别是200MHz/200MHz/400Mbps。颗粒内部的基本组成单元cell的工作频率为

200MHz,这个频率再提高会带来稳定性和成本方面的问题。

而在DDR II SDRAM中,核心频率和时钟频率已经不一样了,由于DDR II采用了4bit Prefetch技术。Prefetch可以意译为"数据预取"技术,

可以认为是端口数据传输率和内存Cell之间数据读/写之间的倍率,如DDR I为2bit Prefetch,因此DDR I的数据传输率是核心Cell工作频率的两

部。DDR II采用了4bit Prefetch架构,也就是它的数据传输率是核心工作频率的四倍。实际上数据先输入到I/O缓冲寄存器,再从I/O寄存器输出。

DDR II 400 SDRAM的核心频率/时钟频率/数据传输率分别是100MHz/200MHz/400Mbps。大家要注意的是,DDR II 400 SDRAM的核心频率和

DDR I 200是一样的,但是DDR II 400的数据传输率比DDR I 200的两倍。因此,DDR-Ⅱ虽然实现了4-bit预取,但在实际效能上,与DDR是

一样的。因此在相同的核心频率下,DDR-Ⅱ达到了两倍于DDR的的带宽的水平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DDR-Ⅱ的外部时钟频率也是DDR和SDRAM

的两倍。

6、OCD功能

OCD的英文全称为Off-Chip Driver,译为离线驱动调校,DDR-Ⅱ加入了可选的OCD功能OCD的主要用意在于调整I/O接口端的电压,来补

偿上拉与下拉电阻值,从而可以提高信号的完整性。DDR II主要通过调整上拉(pull-up)/下拉(pull-down)的电阻值使DQS低电平/DQ高电平时

电压相等,如果不满足要求,则通过设定突发长度的地址线来传送上拉/下拉电阻等级,从而减少DQ-DQS的倾斜来提高信号的完整性及控制电压来提

高信号品质。不过,由于在一般情况下普通台式机对应用环境稳定程度并不太高,只要存在差分DQS时就基本可以保证同步的准确性,因此OCD功能

在普通台式机上并没有什么作用,其优点主要体现在服务器领域。

7、ODT 功能

ODT的英文全称为On Die Terminator,中文意思是片内终结器设计。在进入DDR时代,DDR内存对工作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先前发出

的信号不能被电路终端完全吸收掉而在电路上形成反射现象,就会对后面信号的影响从而造成运算出错。因此目前支持DDR主板都是通过采用终结电

阻来解决这个问题。由于每根数据线至少需要一个终结电阻,这意味着每块DDR主板需要大量的终结电阻,这也无形中增加了主板的生产成本,而且由

于不同的内存模组对终结电阻的要求不可能完全一样,也造成了所谓的“内存兼容性问题”。

而在DDR II中加入了ODT功能,即是将终结电阻设于内存芯片内,当在DRAM模组工作时把终结电阻器关掉,而对于不工作的DRAM模组则进

行终结操作,起到减少信号反射的作用(注:ODT的功能与禁止由北桥芯片控制,在开机进行EMRS时进行设置,ODT所终结的信号包括DQS、RDQS、

DQ等等),这样可以产生更干净的信号品质,从而产生更高的内存时钟频率速度。而将终结电阻设计在内存芯片之上还可以简化了主板的设计,降低

了主板的成本,而且终结电阻器可以和内存颗粒的"特性"相符,从而减少内存与主板的兼容问题的出现。

8、Posted CAS功能

Posted CAS是为了解决DDR内存中指令冲突问题,提高DDR II内存的利用效率而设计的功能。在Posted CAS操作中,它允许CAS信号紧随

RAS发送(相对于以往的DDR等于将CAS前置),CAS信号(读写/命令)能够被插到RAS信号后面的一个时钟周期,CAS命令可以在附加延迟(Additive

Latency)后面保持有效。但读/写操作并没有因此而提前,仍有要保证有足够的延迟/潜伏期,为此在DDR-Ⅱ中引入“Additive Latency”概念(简称

AL,主要用来代替原来的“RAS到CAS和延迟”,意为附加潜伏期),而CL(CAS Latency,CAS潜伏期–在CAS发出之后,仍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

能有数据输出,从CAS与读取命令发出到第一次数据输出的这段时间,被定义为CL;由于CL只在读取时出现,所以CL又被称为读取潜伏期RL,Read

Latency)也不再采用原来的x.5的设计,而采用整数设计(CL最低值为3,最高为5)。与CL一样,AL单位为时钟周期数,AL可以在0,1,2,

3,4中进行设置,当AL设为0时,前置CAS无效,内存在传统DDR模式下运行。Posted CAS优点到于可以很容易解决ACT和CAS信号之间产

生碰撞的冲突,从而提高了命令、数据总线的效率及实际的内存带宽。

不过Posted CAS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背靠背式读取数据时,由于要经过AL加CL的潜伏期,所以会增加读取的延迟反而增加了。因此Posted

CAS功能的优势只有在那些读写命令非常频繁的运作环境下才能体现,对于一般的应用来说,开启Posted CAS功能反而会降低系统的整体性能。

DDR与DDRII对照表

时钟频率

数据传输率

工作电压

针脚数

封装技术

最大功率

预取设计

突发长度

L-BANK数量

CL值

AL值

接口标准

系统最高P-BANK

数量

新增特性

2006年4月27日

搬家于CDD个人主页

DDR SDAMR DDR II SDRAM

100/133/166/200MHz 200/266/333MHz

200/266/333/400MBPS 400/533/667MBPS

2.5V

184Pin

TSOP-II/CSP

418毫瓦

2Bit

2/4/8

最多4个

1.5、2.5、3.5、3

SSTL_2

8

1.8V

200Pin、220Pin、240Pin(240Pin为主流

标准)

CSP(FBGA)封装

318毫瓦

4Bit

4/8

最多8个

3、4、5

0、1、2、3、4

SSTL_18

4

COD、ODT、POSTED CAS

2024年6月6日发(作者:季翠阳)

DDRII内存技术详解

由于DDRII是在DDR-I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所以谈到DDRII,我们先简单说说DDR-I。DDR-I全名为Double Data Rate SDRAM ,

简称为DDR,也称SDRAM Ⅱ,是SDRAM的更新产品。虽说DDR 的核心建立在SDRAM的基础上,但在速度和容量上有了提高。首先,它使用了

更多、更先进的同步电路。其次,DDR使用了Delay-Locked Loop (DLL,延时锁定回路)来提供一个数据滤波信号。当数据有效时,存储器控制器可

使用这个数据滤波信号来精确定位数据,每16位输出一次,并且同步来自不同的双存储器模块的数据。DDR 本质上不需要提高时钟频率就能加倍提高

SDRAM的速度,它允许在时钟脉冲的上升沿和下降沿读出数据,因而其速度是标准SDRAM的两倍。至于地址与控制信号则与传统SDRAM相同,仍

在时钟上升沿进行传输。此外,传统SDRAM 的DQS接脚则用来在写入数据时做数据遮罩用。由于数据、数据控制信号与DM同步传输,不会有某个

数据传输较快,而另外的数据传输较慢的skew以及Flight Time不相同的问题。此外,DDR 的设计可让内存控制器每一组DQ/DQS/DM与DIMM

上的颗粒相接时,维持相同的负载,减少对主板的影响。在内存架构上,传统SDRAM 属于×8组式,即内存核心中的I/O寄存器有8位数据I/O,但

对于×8组的DDR SDRAM而言,内存核心中的I/O寄存器却是16位的,即在时钟信号上升沿时输出8位数据,在下降沿再输出8位数据,一个时钟

周期总共可传输16位数据。 为了保持较高的数据传输率,电气信号必须要求能较快改变,因此,DDR 改为支持电压为2.5V的SSTL2信号标准。尽

管DDR的内存条依然保留原有的尺寸,但是插脚的数目已经从168Pin增加到184Pin了。

由于DDR-I架构的局限性,当频率达到400MHz后,就很难再有所提升,所以很快就推出了DDR-Ⅱ。相对来说,作为DDR的接班人的DDR-

Ⅱ在总体仍保留了DDR-I的大部分特性,相对DDR-I的设计变动并不大,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点改进:

1、改进针脚设计

虽说DDR-Ⅱ是在DDR的基础之上改进而来的,外观、尺寸上与目前的DDR内存几乎一样,但为了保持较高的数据传输率,适合电气信号的要求,

DDR-Ⅱ对针脚进行重新定义,采用了双向数据控制针脚,针脚数也由DDR的184Pin变为240Pin(注:DDR-II针脚数量有200Pin、220Pin、240Pin

三种,其中240Pin的DDR-Ⅱ将用于桌面PC系列。)

2、更低的工作电压

由于DDR-II内存使用更为先进的制造工艺(DDRII内存将采用0.09微米的制作工艺,其内存容量可以达到1GB到2GB,而随后DDRII内存将

会在制造上进一步提升为更加先进的0.065微米制作工艺,这样DDRII内存的容量可以达到4GB。)和对芯片核心的内部改进,DDRII内存将把工作

电压降到1.8V,这就预示着DDRII内存的功耗和发热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降低:在533MHz频率下的功耗只有304毫瓦(而DDR在工作电压

为2.5V,在266MHZ下功耗为418毫瓦)。不过降低工作电压也来了一个问题:在DDR2初始的200-266MHz的时钟速度上,当模块中组装了32

个DRAM芯片时,由于DDR2的核心电压只有1.8V,使得DDR2的边沿斜率比DDR慢。边沿斜率降低的结果是:同一个更高的电压信号相比,电压

信号上升时间加长,这加大了制造上的难度。

3、更小的封装

目前DDR内存主要采用TSOP-Ⅱ封装,而在DDRⅡ时代,TSOP-Ⅱ封装将彻底退出内存封装市场,改用更先进的CSP(FBGA)无铅封装技术,

它是比TSOP-Ⅱ更为贴近芯片尺寸的封装方法,并且由于在晶圆上就做好了封装布线,在可靠性方面可以达到了更高的水平。DDR II将有两种封装形

式,如果数据位宽是4bit/8bit,则采用64-ball的FBGA封装,数据位宽是16bit,则采用84-ball的FBGA封装。

4、更低的延迟时间

在DDR2中,整个内存子系统都重新进行了设计,大大降低了延迟时间,延迟时间介于1.8ns到2.2ns之间(由厂商根据工作频率不同而设定),

远低于DDR的2.9ns。由于延迟时间的降低,从而使DDR2可以达到更高的频率,最高可以达到1GHz以上的有效频率。而DDR1由于已经接近了其

物理极限,其延迟时间无法进一步降低,这也是为什么DDR1的最大运行频率不能再有效提高的原因之一。

5、采用了4bit Prefect架构

DDR-Ⅱ在DDR的基础上之上新增4位数据预取的特性,这也是DDR II的关键技术之一。现在的DRAM内部都采用了4bank的结构,内存颗粒

内部单元我们称之为Cell,它是由一组Memory Cell Array构成,也就是内存单元队列。目前内存颗粒的频率分成三种,一种是DRAM核心频率,一

种是时钟频率,还有一种是数据传输率。

在SDRAM中,SDRAM也就是同步DRAM,它的数据传输率是和时钟周期同步的,SDRAM的DRAM核心频率和时钟频率以及数据传输率都一

样。以PC-133SDRAM为例,它的核心频率/时钟频率/数据传输率分别是133MHz/133MHz/133Mbps。

在DDR I SDRAM中,核心频率和时钟频率是一样的,而数据传输率是时钟频率的两倍,关于这点我们都已经非常的清楚了,DDR也就是Double

data rating内存可以在每个时钟周期的上升延和下降延传输数据,也就是一个时钟周期可以传输2bit数据,因此DDR I的数据传输率是时钟频率的两

倍。以DDR266 SDRAM为例,它的核心频率/时钟频率/数据传输率分别是133MHz/133MHz/266Mbps。目前JEDEC标准中的DDR I SDRAM的

最高标准是DDR400,它的核心频率/时钟频率/数据传输率分别是200MHz/200MHz/400Mbps。颗粒内部的基本组成单元cell的工作频率为

200MHz,这个频率再提高会带来稳定性和成本方面的问题。

而在DDR II SDRAM中,核心频率和时钟频率已经不一样了,由于DDR II采用了4bit Prefetch技术。Prefetch可以意译为"数据预取"技术,

可以认为是端口数据传输率和内存Cell之间数据读/写之间的倍率,如DDR I为2bit Prefetch,因此DDR I的数据传输率是核心Cell工作频率的两

部。DDR II采用了4bit Prefetch架构,也就是它的数据传输率是核心工作频率的四倍。实际上数据先输入到I/O缓冲寄存器,再从I/O寄存器输出。

DDR II 400 SDRAM的核心频率/时钟频率/数据传输率分别是100MHz/200MHz/400Mbps。大家要注意的是,DDR II 400 SDRAM的核心频率和

DDR I 200是一样的,但是DDR II 400的数据传输率比DDR I 200的两倍。因此,DDR-Ⅱ虽然实现了4-bit预取,但在实际效能上,与DDR是

一样的。因此在相同的核心频率下,DDR-Ⅱ达到了两倍于DDR的的带宽的水平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DDR-Ⅱ的外部时钟频率也是DDR和SDRAM

的两倍。

6、OCD功能

OCD的英文全称为Off-Chip Driver,译为离线驱动调校,DDR-Ⅱ加入了可选的OCD功能OCD的主要用意在于调整I/O接口端的电压,来补

偿上拉与下拉电阻值,从而可以提高信号的完整性。DDR II主要通过调整上拉(pull-up)/下拉(pull-down)的电阻值使DQS低电平/DQ高电平时

电压相等,如果不满足要求,则通过设定突发长度的地址线来传送上拉/下拉电阻等级,从而减少DQ-DQS的倾斜来提高信号的完整性及控制电压来提

高信号品质。不过,由于在一般情况下普通台式机对应用环境稳定程度并不太高,只要存在差分DQS时就基本可以保证同步的准确性,因此OCD功能

在普通台式机上并没有什么作用,其优点主要体现在服务器领域。

7、ODT 功能

ODT的英文全称为On Die Terminator,中文意思是片内终结器设计。在进入DDR时代,DDR内存对工作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先前发出

的信号不能被电路终端完全吸收掉而在电路上形成反射现象,就会对后面信号的影响从而造成运算出错。因此目前支持DDR主板都是通过采用终结电

阻来解决这个问题。由于每根数据线至少需要一个终结电阻,这意味着每块DDR主板需要大量的终结电阻,这也无形中增加了主板的生产成本,而且由

于不同的内存模组对终结电阻的要求不可能完全一样,也造成了所谓的“内存兼容性问题”。

而在DDR II中加入了ODT功能,即是将终结电阻设于内存芯片内,当在DRAM模组工作时把终结电阻器关掉,而对于不工作的DRAM模组则进

行终结操作,起到减少信号反射的作用(注:ODT的功能与禁止由北桥芯片控制,在开机进行EMRS时进行设置,ODT所终结的信号包括DQS、RDQS、

DQ等等),这样可以产生更干净的信号品质,从而产生更高的内存时钟频率速度。而将终结电阻设计在内存芯片之上还可以简化了主板的设计,降低

了主板的成本,而且终结电阻器可以和内存颗粒的"特性"相符,从而减少内存与主板的兼容问题的出现。

8、Posted CAS功能

Posted CAS是为了解决DDR内存中指令冲突问题,提高DDR II内存的利用效率而设计的功能。在Posted CAS操作中,它允许CAS信号紧随

RAS发送(相对于以往的DDR等于将CAS前置),CAS信号(读写/命令)能够被插到RAS信号后面的一个时钟周期,CAS命令可以在附加延迟(Additive

Latency)后面保持有效。但读/写操作并没有因此而提前,仍有要保证有足够的延迟/潜伏期,为此在DDR-Ⅱ中引入“Additive Latency”概念(简称

AL,主要用来代替原来的“RAS到CAS和延迟”,意为附加潜伏期),而CL(CAS Latency,CAS潜伏期–在CAS发出之后,仍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

能有数据输出,从CAS与读取命令发出到第一次数据输出的这段时间,被定义为CL;由于CL只在读取时出现,所以CL又被称为读取潜伏期RL,Read

Latency)也不再采用原来的x.5的设计,而采用整数设计(CL最低值为3,最高为5)。与CL一样,AL单位为时钟周期数,AL可以在0,1,2,

3,4中进行设置,当AL设为0时,前置CAS无效,内存在传统DDR模式下运行。Posted CAS优点到于可以很容易解决ACT和CAS信号之间产

生碰撞的冲突,从而提高了命令、数据总线的效率及实际的内存带宽。

不过Posted CAS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背靠背式读取数据时,由于要经过AL加CL的潜伏期,所以会增加读取的延迟反而增加了。因此Posted

CAS功能的优势只有在那些读写命令非常频繁的运作环境下才能体现,对于一般的应用来说,开启Posted CAS功能反而会降低系统的整体性能。

DDR与DDRII对照表

时钟频率

数据传输率

工作电压

针脚数

封装技术

最大功率

预取设计

突发长度

L-BANK数量

CL值

AL值

接口标准

系统最高P-BANK

数量

新增特性

2006年4月27日

搬家于CDD个人主页

DDR SDAMR DDR II SDRAM

100/133/166/200MHz 200/266/333MHz

200/266/333/400MBPS 400/533/667MBPS

2.5V

184Pin

TSOP-II/CSP

418毫瓦

2Bit

2/4/8

最多4个

1.5、2.5、3.5、3

SSTL_2

8

1.8V

200Pin、220Pin、240Pin(240Pin为主流

标准)

CSP(FBGA)封装

318毫瓦

4Bit

4/8

最多8个

3、4、5

0、1、2、3、4

SSTL_18

4

COD、ODT、POSTED CAS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