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6日发(作者:唐子怡)
维普资讯
第20卷 第6期
2006年11月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XINXIANG TEACHERS COLLEGE
V01.20.No.6
NOV,2006
艺术技术时代与“灵韵’’的消散
本雅明论可机械复制艺术的本质
樊 柯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本雅明是一个极具诗人气质和时代敏感性的文人,他原创性地提出了技术因素对艺术本质的影
响,揭示出现代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本质性变化:以图像为媒介的电影艺术诞生在新的艺术创作技术基础
上,代表了可机械复制的艺术类型,它促成了传统艺术中灵韵的消散,对以文字为媒介的传统文学艺术构成了
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技术;灵韵;可机械复制艺术
中图分类号:n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13(2006)06—0110-03
本雅明是一个非常矛盾的思想者。他被视为法
术生产技术之间的关系。
故事体现了一种历史悠久的口头叙事传统,它
在人类早期历史社会中的发达状况是与当时落后的
生产力和手工业技术水平密切相关的,荷马史诗和
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却不是这个学派的正
式成员;他倾心于以技术为标志的时代进步,但也以
个诗人的敏感心灵哀挽正在消逝着的传统文明。
一
从“技术”的角度分析现代艺术本质成为本雅明思想
中的一个主题。在我看来,本雅明在其文学批评的
实践中潜在地把现代艺术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在
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里尝试新的创作技巧,如现代
主义诗歌、意识流小说和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另一种
则以新的技术因素为主导,表现为全新的艺术形式,
如照相摄影和电影艺术@;前一种类型我们将另文
进行探究,下面主要从第二种类型——本雅明所谓
的可机械复制的文学艺术——出发,来考察19至
20世纪文学艺术领域里发生的本质性变化。
本雅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灵感,从技术
一
手工制品从文学和生产力状况两个方面反映了古希
腊落后的手工技术水平和社会文化形态。
随着造纸技术的发明和印刷技术的出现,在资
本主义萌生的世纪里,小说与新闻也繁荣了。小说
与故事共同起源于古老的史诗叙事传统…‘瞰一 ,
然而二者的区别在于,除了口头与书面的差异外。小
说的繁荣发生在一个使用机器而非手工进行社会生
产的时代。在手工业主导的古代社会,人们在从事
织布等手工劳动的时候,边劳作,边交流,故事就发
达于这样和谐密切的人际氛围里;而在使用机器进
行生产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像机器一样被局限和
分割在他独自进行操作的工作岗位上,成为孤独的
个体,小说传达出了工业社会中人的孤独体验,而不
是像在故事中那样提出具有可交流性的忠告或建
议。新闻是稍晚于小说发达起来的新的人类交流形
式,它与小说一起加速了故事的消亡,同时也造成了
小说的存在危机。在新闻中透穿了各种解释,预先
呓术生产力的角度考察了艺术类型的历史流
变。正如本雅明认为艺术兼具美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那样,今天没有人可以否认技术因素对于艺术形式
的决定性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艺术形式每
0:重要的历史流变中,技术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本雅明在文学艺术形式的历史流变中挑出了四种艺
-
术类型:故事、小说、新闻 和电影。他通过对这四
种艺术类型的比较和分析,深入地探讨了艺术与艺
收稿日期:2006-07—25
设定的解释被强加给读者,决定了它内在意义的单
薄… 聊 。如果说未经任何解释的故事传达了传统
价值与意义的丰富性的话,新闻就成为表征意义贫
作者简介:樊柯(1977一),男,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艺学。
l10
维普资讯
第6期 樊柯:艺术技术时代与“灵韵”的消散
乏的现代社会的最好交流形式。
对艺术形式变化产生最大历史影响的技术因素
是摄影技术,它最显赫的艺术结晶是电影。在电影
艺术中,技术在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一个历史
性的飞跃,技术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是复制和传播
现成艺术品的手段,它同时成为创作艺术品的一个
必要且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摄影技术的帮助,电
影扩大了人类的视域,使人类接触到了以往根本无
法关注的视觉无意识领域④,既然在以城市生活为
特征的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表现在眼的活动大大
超越耳的活动” 2 J( ),失去视觉的人比失去听觉
的人更感到不安,图像超越语言成为人们把握现实
的途径,那么电影就必然替代语言叙事艺术成为新
时代的主要艺术形式。
在传统的文学文本中,文本赖以存在的媒介是
文字,而在电影艺术中,电影文本的表达媒介是图
像。本雅明在为电影艺术唱赞歌的时候,其潜台词
是欢呼图像对文字的话语霸权的征服,尽管本雅明
或许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为了说明本雅明
对电影艺术进行高度评价的理论价值,我们不妨借
用法国作家里吉斯・黛布雷(R6gis Debray)的观点。
黛布雷根据媒体把人类历史分为三个时代:第一个
时代是语言统治时代,第二个时代是书写统治时代,
第三个时代是视图统治时代_3 J( 。这个观点实际
上把握到了“语言——文字——图像”这样一个在媒
介方面的历史流变趋势。本雅明为电影艺术的出现
大唱赞歌,为电影拓展人的视觉无意识而倍加赞叹,
这一态度本身表明,他潜在地意识到了图像替代文
字成为具有统治地位的媒介形式的必然性。可以毫
不夸张地说,当支持图像媒介的技术刚刚在历史舞
台上亮相,本雅明就敏感地把握到了大众传媒的历
史眭变化:图像转向。这个话题正是目前文学与文
化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
严格来说,本雅明对艺术形式历史流变的考察
并非艺术形式史的研究,作为艺术形式史来看,他的
论述未免太过模糊和单薄。本雅明的主要兴趣在
于,研究技术因素所导致的艺术本质的变化,并且探
讨新的艺术类型可能发挥的社会作用。
在本雅明看来,与在很大程度上由技术(tech—
nik)因素决定的现代艺术相比,传统艺术中有一种
神秘的灵韵。灵韵是艺术品独一无二的原真性,是
即使近在咫尺也会感到无法接近的距离感 4 J(哪 ,面
对有灵韵的传统艺术品,人们会产生膜拜的心态,不
管是宗教式的膜拜还是对纯粹美的膜拜。现代艺术
中的技术因素则驱散了灵韵,通过对艺术品的大量
机械复制使艺术品能够被大众以自己愉悦的方式占
有,从而消除了对艺术品的虔敬和膜拜 。在这个
意义上,可以把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理解为
灵韵艺术与后灵韵艺术的不同。
其实灵韵概念在本雅明那里从来就没有得到过
清晰、确定的解释,本雅明不过是借助于模糊的灵韵
概念来解释艺术从传统过渡到现代所出现的本质变
化,分析艺术如何从带有几分宗教色彩的膜拜之物
变迁:为现代社会中世俗化和祛魅化了的功能之物,
从而强调现代艺术的社会功用。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出,
由于工业时代的技术的作用,以往独一无二的艺术
品可以被大量复制出来,“机械复制能把原作的复本
带到原作无法到达的地方……在音乐厅或者露天演
奏的合唱作品,在客厅里也能回响-[5 3(呦 ¨,当人
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便利地占有和使用艺术品
时,艺术品与受众的天然距离就消除了,笼罩着艺术
品的神秘灵韵也就 肖散了,于是,昔日被人们膜拜的
艺术品经过技术的祛魅成为人们在生活中消费的一
种特殊产品。本雅明对艺术变化趋势具有敏锐的嗅
觉,他在别人还沉睡在传统审美艺术观念的酣梦里
的时候就已经敏锐地把握到了艺术商品化的时代趋
势:机械复制技术使艺术成为了可消费的商品。
艺术的商品化不仅意味着艺术本质的变化,同
时也改变了艺术与其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对
传统艺术的接受要求凝神专注的话,在艺术成为商
品之后,对艺术的接受本身就是一种消费行为,或者
可以称之为消遣。本雅明在比较凝神专注与消遣这
两种不同的艺术接受方式时,对消遣持肯定的态度,
他认为,在凝神专注时,艺术欣赏者沉入到了作品之
中,失去了自我,而在消遣的时候,“进行消遣的大众
超然于艺术品而沉浸在自我中” 跚 。这里有两层
意思:第一,消遣是一种普遍性的大众行为;第二,只
有在消遣中,艺术接受者才成为具有自觉意识的主
体。当对艺术的消遣接受成为普遍性的大众行为
时,这就意味着艺术的大众化、通俗化,意味着艺术
产品的制造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在此,本雅
明已经站在了文化工业理论的门槛上,遗憾的是,他
未能更进一步。此外,他对消遣接受方式的评价过
高,没有察觉到艺术消遣中的强迫性消费现象。生
产创造出消费的需要,在文化工业中同样遵循这一
规律。把艺术品作为商品大规模复制生产的结果必
然是导致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两方面的水准降低,
伴随文化工业扩张而出现的一个现象是:粗制滥造
的文化快餐越来越多,而吹毛求疵的消费者却越来
越少了。艺术在商品化的过程中蜕变成文化快餐,
维普资讯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0卷
其结果必然是艺术的肤浅化和无深度,而这些恰恰
是后现代艺术的特征,不妨说,艺术商品化的内在发
展逻辑必然是后现代艺术。
当本雅明把艺术等同于商品时,其逻辑推论必
然是把艺术家视为生产者,将文学生产力——艺术
创作的技术与技巧作为评判艺术作品质量优劣和是
否:具有进步政治倾向的标准 】( 。这种唯艺术
技:术论或唯艺术生产力论的观点在当时显得颇为激
进.同时也体现了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简
单地套用于文学艺术现象的粗暴态度。
对艺术技术作用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的推重在本
雅明对电影艺术的论述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他在现
代主义绘画和电影艺术的比较中溢美更具有技术性
因素的电影。本雅明认为,在技术性的剪辑过程中,
摄影机所拍摄的现实图景被赋予了幻象的品格,现
实与幻象在电影中奇妙地交融在一起‘7 J( ),使“对
直接现实的观照成为技术之乡的一朵兰花”[8 J(麟)。
因而,艺术品的机械复制改变了大众对待艺术的反
应,在面对毕加索的绘画时大众表现的态度是反动
地拒绝,而在面对电影时大众的反应就转变为进步
的接受了 j(唧),电影作为革命的媒介具有唤醒大
众的阶级意识的潜在功能。针对本雅明对机械复制
艺术的不加审查和批判的接受,阿多诺曾经善意地
提出了批评,他指出电影的潜在力量会被现实的社
会条件所控制、利用,从而在统治者的操纵下实现对
大众的意识形态同化和整合 ],阿多诺在信中表明
了自己对本雅明的粗糙的唯物主义的态度,“我所要
求的不过是更多的辩证法”。历史证明,阿多诺对电
影沦为统治者意识形态控制工具的担心并非杞人忧
天,电影作为文化工业中的一个部门在整个艺术生
产流程中都受到资本的有力支配,电影中的技术因
素和放映机制不过是经济选择机制的一个部分,“技
术用来获得支配社会的权力的基础,正是那些支配
社会的最强大的经济权力。技术合理性已经变成了
支配合理性本身,具有了社会异化于自身的强制本
性”L1 0J㈣ 。电影迫使观众将注意力凝聚在画面的
闪烁流动之中,不想错过连续情节的观众被剥夺了
进行思考和批判的可能‘1 0_㈣ ¨,在电影资本的隐秘
操纵下成为被动的文化消费者,陶醉在满足的虚假
意识里。
本雅明对艺术的思考将精神生产中的艺术生产
同物质生产完全等同起来,有意无意地排除了艺术
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无疑是对唯物主义的生硬曲
解。然而他的贡献还是显而易见的。他提出的作为
商品的艺术、艺术生产力,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等观
11:2
念构成了独特的艺术生产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
论在文化领域内的运用和发展,至今仍然具有解释
商品化社会中艺术现象的理论价值。
注释:
①本雅明在《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中提到“作品的文学技术”,
所用的“技术”(tectmik)--词在德文中有“技术”和“技巧”两
层含义。
②能否将新闻称之为艺术还是大可商榷的,新闻更多的是对
信息的简洁传达而非审美表现,然而从当前新闻节目中以幽
默调侃的方式戏说新闻的制作方式来看,似乎有缩小乃至泯
除严肃新闻与娱乐文艺之间界限的趋势。 、
③“电影特写镜头延伸了空间,而慢镜头动作则延伸了运
动。放大与其说是单纯地对我们‘原本’看不清的事物的说
明,毋宁说是使材料的新构造圆满地达到了显现。慢镜头动
作也不仅只是使熟悉的运动得到显现,而且还在这熟悉的运
动中揭示了完全未知的运动,……这是一个异样的世界……
代替人们有意识所编织的空间的是无意识编织的空间。”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74—75页)。
④在现代主义艺术中是通过反思美化的技巧来消除灵韵和
对艺术品的膜拜的,参见拙文《震惊与反思——本雅明论现
代主义文学艺术》。
参考文献:
[1]本雅明(陈永国,等译).本雅明文选[Z].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9.
[2]本雅明(张旭东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
北京:三联书店,1989.
[3]阿莱斯・艾尔雅维茨(胡菊兰,张云鹏译).图像时代[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本雅明(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杭
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
[5]本雅明(陈永国译).德国悲剧的起源[M].北京:文化艺
术出版社,2001.
[6]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A].普鲁斯特论[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Michael Levenson,ed.,TheCambridgeCompaniontoModem—
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8]Walter Benjamin,Illuminations,trans.Harry Zohn,New
Y0rk:Schocken.1969.
[9]R沃林.艺术与机械复制:阿多尔诺和本雅明的论争[J].
国外社会科学,1998,(2).
[10]霍克海默・阿道尔诺(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张新民】
2024年6月6日发(作者:唐子怡)
维普资讯
第20卷 第6期
2006年11月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XINXIANG TEACHERS COLLEGE
V01.20.No.6
NOV,2006
艺术技术时代与“灵韵’’的消散
本雅明论可机械复制艺术的本质
樊 柯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本雅明是一个极具诗人气质和时代敏感性的文人,他原创性地提出了技术因素对艺术本质的影
响,揭示出现代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本质性变化:以图像为媒介的电影艺术诞生在新的艺术创作技术基础
上,代表了可机械复制的艺术类型,它促成了传统艺术中灵韵的消散,对以文字为媒介的传统文学艺术构成了
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技术;灵韵;可机械复制艺术
中图分类号:n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13(2006)06—0110-03
本雅明是一个非常矛盾的思想者。他被视为法
术生产技术之间的关系。
故事体现了一种历史悠久的口头叙事传统,它
在人类早期历史社会中的发达状况是与当时落后的
生产力和手工业技术水平密切相关的,荷马史诗和
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却不是这个学派的正
式成员;他倾心于以技术为标志的时代进步,但也以
个诗人的敏感心灵哀挽正在消逝着的传统文明。
一
从“技术”的角度分析现代艺术本质成为本雅明思想
中的一个主题。在我看来,本雅明在其文学批评的
实践中潜在地把现代艺术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在
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里尝试新的创作技巧,如现代
主义诗歌、意识流小说和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另一种
则以新的技术因素为主导,表现为全新的艺术形式,
如照相摄影和电影艺术@;前一种类型我们将另文
进行探究,下面主要从第二种类型——本雅明所谓
的可机械复制的文学艺术——出发,来考察19至
20世纪文学艺术领域里发生的本质性变化。
本雅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灵感,从技术
一
手工制品从文学和生产力状况两个方面反映了古希
腊落后的手工技术水平和社会文化形态。
随着造纸技术的发明和印刷技术的出现,在资
本主义萌生的世纪里,小说与新闻也繁荣了。小说
与故事共同起源于古老的史诗叙事传统…‘瞰一 ,
然而二者的区别在于,除了口头与书面的差异外。小
说的繁荣发生在一个使用机器而非手工进行社会生
产的时代。在手工业主导的古代社会,人们在从事
织布等手工劳动的时候,边劳作,边交流,故事就发
达于这样和谐密切的人际氛围里;而在使用机器进
行生产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像机器一样被局限和
分割在他独自进行操作的工作岗位上,成为孤独的
个体,小说传达出了工业社会中人的孤独体验,而不
是像在故事中那样提出具有可交流性的忠告或建
议。新闻是稍晚于小说发达起来的新的人类交流形
式,它与小说一起加速了故事的消亡,同时也造成了
小说的存在危机。在新闻中透穿了各种解释,预先
呓术生产力的角度考察了艺术类型的历史流
变。正如本雅明认为艺术兼具美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那样,今天没有人可以否认技术因素对于艺术形式
的决定性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艺术形式每
0:重要的历史流变中,技术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本雅明在文学艺术形式的历史流变中挑出了四种艺
-
术类型:故事、小说、新闻 和电影。他通过对这四
种艺术类型的比较和分析,深入地探讨了艺术与艺
收稿日期:2006-07—25
设定的解释被强加给读者,决定了它内在意义的单
薄… 聊 。如果说未经任何解释的故事传达了传统
价值与意义的丰富性的话,新闻就成为表征意义贫
作者简介:樊柯(1977一),男,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艺学。
l10
维普资讯
第6期 樊柯:艺术技术时代与“灵韵”的消散
乏的现代社会的最好交流形式。
对艺术形式变化产生最大历史影响的技术因素
是摄影技术,它最显赫的艺术结晶是电影。在电影
艺术中,技术在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一个历史
性的飞跃,技术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是复制和传播
现成艺术品的手段,它同时成为创作艺术品的一个
必要且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摄影技术的帮助,电
影扩大了人类的视域,使人类接触到了以往根本无
法关注的视觉无意识领域④,既然在以城市生活为
特征的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表现在眼的活动大大
超越耳的活动” 2 J( ),失去视觉的人比失去听觉
的人更感到不安,图像超越语言成为人们把握现实
的途径,那么电影就必然替代语言叙事艺术成为新
时代的主要艺术形式。
在传统的文学文本中,文本赖以存在的媒介是
文字,而在电影艺术中,电影文本的表达媒介是图
像。本雅明在为电影艺术唱赞歌的时候,其潜台词
是欢呼图像对文字的话语霸权的征服,尽管本雅明
或许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为了说明本雅明
对电影艺术进行高度评价的理论价值,我们不妨借
用法国作家里吉斯・黛布雷(R6gis Debray)的观点。
黛布雷根据媒体把人类历史分为三个时代:第一个
时代是语言统治时代,第二个时代是书写统治时代,
第三个时代是视图统治时代_3 J( 。这个观点实际
上把握到了“语言——文字——图像”这样一个在媒
介方面的历史流变趋势。本雅明为电影艺术的出现
大唱赞歌,为电影拓展人的视觉无意识而倍加赞叹,
这一态度本身表明,他潜在地意识到了图像替代文
字成为具有统治地位的媒介形式的必然性。可以毫
不夸张地说,当支持图像媒介的技术刚刚在历史舞
台上亮相,本雅明就敏感地把握到了大众传媒的历
史眭变化:图像转向。这个话题正是目前文学与文
化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
严格来说,本雅明对艺术形式历史流变的考察
并非艺术形式史的研究,作为艺术形式史来看,他的
论述未免太过模糊和单薄。本雅明的主要兴趣在
于,研究技术因素所导致的艺术本质的变化,并且探
讨新的艺术类型可能发挥的社会作用。
在本雅明看来,与在很大程度上由技术(tech—
nik)因素决定的现代艺术相比,传统艺术中有一种
神秘的灵韵。灵韵是艺术品独一无二的原真性,是
即使近在咫尺也会感到无法接近的距离感 4 J(哪 ,面
对有灵韵的传统艺术品,人们会产生膜拜的心态,不
管是宗教式的膜拜还是对纯粹美的膜拜。现代艺术
中的技术因素则驱散了灵韵,通过对艺术品的大量
机械复制使艺术品能够被大众以自己愉悦的方式占
有,从而消除了对艺术品的虔敬和膜拜 。在这个
意义上,可以把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理解为
灵韵艺术与后灵韵艺术的不同。
其实灵韵概念在本雅明那里从来就没有得到过
清晰、确定的解释,本雅明不过是借助于模糊的灵韵
概念来解释艺术从传统过渡到现代所出现的本质变
化,分析艺术如何从带有几分宗教色彩的膜拜之物
变迁:为现代社会中世俗化和祛魅化了的功能之物,
从而强调现代艺术的社会功用。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出,
由于工业时代的技术的作用,以往独一无二的艺术
品可以被大量复制出来,“机械复制能把原作的复本
带到原作无法到达的地方……在音乐厅或者露天演
奏的合唱作品,在客厅里也能回响-[5 3(呦 ¨,当人
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便利地占有和使用艺术品
时,艺术品与受众的天然距离就消除了,笼罩着艺术
品的神秘灵韵也就 肖散了,于是,昔日被人们膜拜的
艺术品经过技术的祛魅成为人们在生活中消费的一
种特殊产品。本雅明对艺术变化趋势具有敏锐的嗅
觉,他在别人还沉睡在传统审美艺术观念的酣梦里
的时候就已经敏锐地把握到了艺术商品化的时代趋
势:机械复制技术使艺术成为了可消费的商品。
艺术的商品化不仅意味着艺术本质的变化,同
时也改变了艺术与其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对
传统艺术的接受要求凝神专注的话,在艺术成为商
品之后,对艺术的接受本身就是一种消费行为,或者
可以称之为消遣。本雅明在比较凝神专注与消遣这
两种不同的艺术接受方式时,对消遣持肯定的态度,
他认为,在凝神专注时,艺术欣赏者沉入到了作品之
中,失去了自我,而在消遣的时候,“进行消遣的大众
超然于艺术品而沉浸在自我中” 跚 。这里有两层
意思:第一,消遣是一种普遍性的大众行为;第二,只
有在消遣中,艺术接受者才成为具有自觉意识的主
体。当对艺术的消遣接受成为普遍性的大众行为
时,这就意味着艺术的大众化、通俗化,意味着艺术
产品的制造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在此,本雅
明已经站在了文化工业理论的门槛上,遗憾的是,他
未能更进一步。此外,他对消遣接受方式的评价过
高,没有察觉到艺术消遣中的强迫性消费现象。生
产创造出消费的需要,在文化工业中同样遵循这一
规律。把艺术品作为商品大规模复制生产的结果必
然是导致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两方面的水准降低,
伴随文化工业扩张而出现的一个现象是:粗制滥造
的文化快餐越来越多,而吹毛求疵的消费者却越来
越少了。艺术在商品化的过程中蜕变成文化快餐,
维普资讯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0卷
其结果必然是艺术的肤浅化和无深度,而这些恰恰
是后现代艺术的特征,不妨说,艺术商品化的内在发
展逻辑必然是后现代艺术。
当本雅明把艺术等同于商品时,其逻辑推论必
然是把艺术家视为生产者,将文学生产力——艺术
创作的技术与技巧作为评判艺术作品质量优劣和是
否:具有进步政治倾向的标准 】( 。这种唯艺术
技:术论或唯艺术生产力论的观点在当时显得颇为激
进.同时也体现了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简
单地套用于文学艺术现象的粗暴态度。
对艺术技术作用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的推重在本
雅明对电影艺术的论述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他在现
代主义绘画和电影艺术的比较中溢美更具有技术性
因素的电影。本雅明认为,在技术性的剪辑过程中,
摄影机所拍摄的现实图景被赋予了幻象的品格,现
实与幻象在电影中奇妙地交融在一起‘7 J( ),使“对
直接现实的观照成为技术之乡的一朵兰花”[8 J(麟)。
因而,艺术品的机械复制改变了大众对待艺术的反
应,在面对毕加索的绘画时大众表现的态度是反动
地拒绝,而在面对电影时大众的反应就转变为进步
的接受了 j(唧),电影作为革命的媒介具有唤醒大
众的阶级意识的潜在功能。针对本雅明对机械复制
艺术的不加审查和批判的接受,阿多诺曾经善意地
提出了批评,他指出电影的潜在力量会被现实的社
会条件所控制、利用,从而在统治者的操纵下实现对
大众的意识形态同化和整合 ],阿多诺在信中表明
了自己对本雅明的粗糙的唯物主义的态度,“我所要
求的不过是更多的辩证法”。历史证明,阿多诺对电
影沦为统治者意识形态控制工具的担心并非杞人忧
天,电影作为文化工业中的一个部门在整个艺术生
产流程中都受到资本的有力支配,电影中的技术因
素和放映机制不过是经济选择机制的一个部分,“技
术用来获得支配社会的权力的基础,正是那些支配
社会的最强大的经济权力。技术合理性已经变成了
支配合理性本身,具有了社会异化于自身的强制本
性”L1 0J㈣ 。电影迫使观众将注意力凝聚在画面的
闪烁流动之中,不想错过连续情节的观众被剥夺了
进行思考和批判的可能‘1 0_㈣ ¨,在电影资本的隐秘
操纵下成为被动的文化消费者,陶醉在满足的虚假
意识里。
本雅明对艺术的思考将精神生产中的艺术生产
同物质生产完全等同起来,有意无意地排除了艺术
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无疑是对唯物主义的生硬曲
解。然而他的贡献还是显而易见的。他提出的作为
商品的艺术、艺术生产力,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等观
11:2
念构成了独特的艺术生产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
论在文化领域内的运用和发展,至今仍然具有解释
商品化社会中艺术现象的理论价值。
注释:
①本雅明在《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中提到“作品的文学技术”,
所用的“技术”(tectmik)--词在德文中有“技术”和“技巧”两
层含义。
②能否将新闻称之为艺术还是大可商榷的,新闻更多的是对
信息的简洁传达而非审美表现,然而从当前新闻节目中以幽
默调侃的方式戏说新闻的制作方式来看,似乎有缩小乃至泯
除严肃新闻与娱乐文艺之间界限的趋势。 、
③“电影特写镜头延伸了空间,而慢镜头动作则延伸了运
动。放大与其说是单纯地对我们‘原本’看不清的事物的说
明,毋宁说是使材料的新构造圆满地达到了显现。慢镜头动
作也不仅只是使熟悉的运动得到显现,而且还在这熟悉的运
动中揭示了完全未知的运动,……这是一个异样的世界……
代替人们有意识所编织的空间的是无意识编织的空间。”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74—75页)。
④在现代主义艺术中是通过反思美化的技巧来消除灵韵和
对艺术品的膜拜的,参见拙文《震惊与反思——本雅明论现
代主义文学艺术》。
参考文献:
[1]本雅明(陈永国,等译).本雅明文选[Z].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9.
[2]本雅明(张旭东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
北京:三联书店,1989.
[3]阿莱斯・艾尔雅维茨(胡菊兰,张云鹏译).图像时代[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本雅明(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杭
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
[5]本雅明(陈永国译).德国悲剧的起源[M].北京:文化艺
术出版社,2001.
[6]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A].普鲁斯特论[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Michael Levenson,ed.,TheCambridgeCompaniontoModem—
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8]Walter Benjamin,Illuminations,trans.Harry Zohn,New
Y0rk:Schocken.1969.
[9]R沃林.艺术与机械复制:阿多尔诺和本雅明的论争[J].
国外社会科学,1998,(2).
[10]霍克海默・阿道尔诺(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张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