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数字微流控芯片上液滴驱动

IT圈 admin 27浏览 0评论

2024年6月10日发(作者:库子怡)

2020

11

  

28

 

11

         

 OticsandPrecisionEnineerin

pgg

 

光学精密工程

      

Vol.28 No.11

  Nov.2020

)

文章编号

 1004G924X

(

202011G2488G09

数字微流控芯片上液滴驱动

 

,

 

,

闫延鹏

,

 

,

李浩正

,

崔建国

(

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重庆

400054

)

摘要

:

为提高数字微流控芯片上液滴驱动能力及效率

,

开展了数字微流控系统的设计及平台搭建研究

,

该系统包括上位

机控制软件

下位机硬件系统和

DMF

芯片三部分

.

提出一种曲边四边形组合电极

,

该电极图形边缘能与液滴保持更大

的重合度

,

可提供更大的初始驱动力

.

测试了芯片上空气浴和油浴中液滴的驱动控制

,

测得在空气浴中碳酸丙烯脂液滴

/,/.

实验结果表明

,

的平均速度为

在油浴中碳酸丙烯脂液滴的平均速度为

所设计的曲边四边形电极可

μ

ms60

μ

ms

有效增强液滴的驱动控制能力

.

 

 

:

数字微流控

;

液滴操控

;

电极图形

;

液滴驱动

:/

中图分类号

:

TP273

;

TN492  

文献标识码

:

A  doi10.37188OPE.20202811.2488

Drorivinndiitalmicrofluidicchi

p

d

g

o

gp

,,,

WANGS

,,

WANGHonZHENGJieYANYanGenonLIHaoGzhenCUIJianGuo

gpgggg

ChoninniversitechnoloChonin

00054

,

China

)

gqg

U

y

o

f

T

gy

,

gqg

Corresondinuthor

,

EGmail

:

c

998

hotmail

com

pg

a

jg

(

ColleeoharmacndBioenineerin

gf

P

y

a

gg

,

:,

three

p

artsuercomutercontrolsoftwarealowercomuterhardwaresstem

,

andaDMFchi.

ppppyp

letandcan

p

rovidea

g

reaterinitialdrivinorce.Drivea

g

reaterdereeofcoincidencewiththedro

gpg

f

Acurved

q

uadrilateralcombinedelectrodeis

p

roosed.Theedeoftheelectrode

p

atterncanmaintain

pg

chiaDMFsstemwasdesinedand

p

latformbuildinresearchwasconducted.Thesstemincludes

p

,

yggy

:

Abstract

Toimrovethedrivinaabilitndefficiencfdroletsonadiitalmicrofluidic

(

DMF

)

pg

c

py

a

y

o

pg

,

acontrolofthedroletsinairandoilbathsonthechiastestedndtheaveraevelocitiesof

pp

w

g

Theexerimentalresultsdemonstratethatthecurved

q

uadrilateralelectrodedesinedinthestudan

pgy

c

:;;;

Keords

diitalmicrofluidicsdroletmaniulationelectrode

p

atterndroletdrive

gppp

y

w

/,

rolenecarbonatedroletsweremeasuredtobe25and260

μ

msinairandoilbathsresectivel.

ppyppy

effectivelnhancedrivecontrolofthedrolet.

y

e

p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

(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

(

  

基金项目

:

No.2015BAI01B14

)

No.

);;

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项目资助

(

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

173114No.k2017106

)

yy

().

社会民生类

)

一般项目

(

No.cstc2018scxGmsb0290

jy

修订日期

:

  

收稿日期

:

2020G06G01

;

2020G06G11.

11

:

数字微流控芯片上液滴驱动

   

     

 

,

2489

1 

 

1G2

]

.

该类液滴主要运

操控微小体积液滴的技术

[

2 

液滴驱动机理

介电质表面的电润湿现象是指在外加电场

,

原来疏水的介电质表面由于电荷的大量积聚

使基底与其上液滴的固液界面自由能减小

,

引发

数字微流控芯片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

动于芯片的平面上

,

芯片上运动的液滴与常规通

道内运动的液滴数量以及所处环境大为不同

,

字微流控芯片往往以单个或数个液滴为对象

,

驱动液滴在芯片平面上向四周自由运动

.

芯片上

液滴面张力关系可借助

Youn

g

方程式进行推导

;

亲水变化

,

这种现象称作

EWO

又叫介质上电

D

,

16

]

.

液滴接触角与固

润湿效应

[

气三相的表

液滴驱动方法主要包括介电润湿驱动

[

]

驱动

[

]

驱动

[

9G10

]

光诱导驱动

[

5G6

]

.

基于介电润湿效应

表面声波驱动

[

7G

热毛细管

]

及磁力

(

Electrowettin

g

on

上液滴控制技术的主流

ielectric

,

EWOD

)

的平面液滴驱动技术作为芯片

,

随着电子技术的融入

,

器件的高度集成

操控便捷性上具有明显优势

,

(

常将基于

DiitalMi

E

cr

W

of

O

lu

D

的液滴控制技术称作数字微流控

idic

,

DMF

)

[

,

11G12

]

.

DMF

在液滴控

制能力上展现出高度灵活性和执行多重并行生物

g

化学反应的能力

,

这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

.

从结构设计角度看

,

和双板两种形式

,

也分别称作开放式系统和封闭

DMF

器件主要分为单板

式系统

,

组成部件主要包括基板

电极

介电层和

疏水层

[

,

13

]

.

目前

,

DMF

装置基板一般由玻璃

硅晶片

印刷电路板

(

[

14

]

.

电极材料一般

P

CB

)

(

铝等

)

和其他材料

(

ITO

或掺杂多晶硅等

)

行图案化形成电极阵列

[

15

]

料的合理选择对降低液滴驱

.

,

通常采用的介电层材料包括聚四氟乙烯

聚对

二甲苯

二氧化硅

聚偏氟乙烯

PI

(

聚酰亚胺

)、

P

(

VDFGTrFE

,

层材料一

三氟乙烯

)、

般为含氟聚

P

DM

S

或疏水

S

UG

(

;

YTOP

)

[

,

14G15

]

Teflon

员除了从制作器件的材料方面出发去提高液滴的

.

DMF

芯片研究中

,

研究人

驱动能力

,

也从液滴驱动电极图形的结构入手

,

求更加有效的液滴控制效果

.

通过优化液滴驱动

电极设计

,

可有效增强液滴驱动效果

,

相比选择价

格高昂的

用于大多普

DM

F

装置器材

,

这种途径更加经济

,

实验室开展

DMF

芯片研究

.

,

本文从电极图形结构设计出发

,

开展了

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及平台搭建

,

提出了一种新型

DMF

MF

芯片电极结构

,

用于提高阵列电极上液滴的

驱动效率

.

表面张力的变化可通过外加电压进行控制

,

有关

动态表面张力发生的改变可由

;

结合

表示固液接触角

Youn

g

方程和

Li

pp

ma

L

n

i

n

pp

方程可以建立

mann

方程表

Y

理的量化解释

oun

g

θ

与外加电压关系的

方程

,

该方程对电润湿现象给出了较为合

Li

pp

mannG

,

并为

以及液滴驱动提供了

DM

F

芯片设计

介电层制备

为完善的理论支持

[

16

]

此后

,

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将两个电极都不

.

与液滴接触的介电润湿模型

.

在此模型基础上

,

如果将电场作用在液滴的一侧

,

致使介电质层的

固液表面张力发生变化

,

造成液滴两侧界面能失

,

即可驱动液滴移动

[

17

]

液滴

EWOD

驱动模型如图

.

所示

.

液滴处

于底板驱动电极之上

,

电极上被介电层和疏水层

覆盖

[

18

]

滴向已施加电压的电极方向运动

.

通过对液滴邻近电极施

,

v

电压实现

滴向右运动

.

在移动过程中

,

液滴保持动态接触

d

v

,

.

中位置

A

处每单位长度沿着电极表面

向右的净作用力

f

A

可以表示为

:

f

A

γ

位置

B

处每

s

g

γ

l

g

cos

θ

沿

d

γ

s

l

(

v

)

表面向右

(

)

净作用力

f

B

可以表示为

:

f

B

=-

γ

那么沿着电极表面每单位长度液滴的总驱动

s

g

γ

l

g

cos

θ

d

γ

sl

(

)

(

)

力可表示为

:

f

m

f

A

f

B

γ

γ

sl

(

)

γ

sl

(

v

)

在该驱动合

l

g

(

co

s

θ

v

co

s

θ

)

将移动到右

(

)

电极

.

Fi.1 S

in

 

单板

leGboa

E

rdE

WO

WO

D

驱动模型

[

18

]

gg

Ddrivemodel

[

18

]

D

C

D

2490

     

光学

 

精密工程

     

28

 

3 DMF

芯片设计及制作

驱动电极作用于液滴驱动过程的主要影响因

素包括电极结构图形

电极与电极之间的间距和

成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

发现要达到提高液滴驱

动效率的目的

,

应尽量使得电极的形状与液滴边

电极阵列的排布

.

本文对以往

DMF

领域的研究

()

aSuareelectrodes

q

()

方形电极

a

界接触线一致

,

并且平行于液滴运动方向的电极

长度应小于液滴的基本直径

,

垂直于液滴运动方

向的电极宽度应大于液滴的基本直径

[

19G20

]

.1 

驱动电极设计

.

包括方形电极

DMF

芯片研究中

,

常用的液滴驱动电极

锯齿状电极

插指形电极和弯月形

电极

[

19

]

.

电极作为最常见的电极图形

(

a

)

所示为方形电极示意图

,

具有电极结构简单

,

方形

高度对称等特点

;

但液滴在驱动过程中容易在两

个相邻电极之间发生滞留

,

出现驱动停顿现象

.

锯齿状电极和插指形电极的驱动效果相较于方形

电极要更好

,

但这两种电极的制作难度较大

,

通常

需要高精度的光刻工艺提供支持

.

如图

,

弯月形电极相对前面两种电极设计在结构上

(

b

)

相对简单

,

且该电极具有单向驱动的优势

,

即沿电

极弯曲方向液滴的运动速度相比液滴沿反方向运

动的速度更快

.

的组合电极设计

[

20

]

.

(

c

该电极由两部分组成

)

Abdel

g

awad

等人提出

部分电极是两边为曲边的凹形结构

,

凹形结构呈

,

第一

现出的曲边有利于液滴在初始驱动中获得较强的

作用力

;

第二部分电极结构两边凸起

,

与椭圆形相

,

突起结构有利于液滴在移动到下一个凹形电

极时保持更大的作用力

.

将两部分电极以一定的

间距组合在一起

,

得到的组合电极图形与图

中的弯月形电极相似

,

这种组合电极设计可通过

(

b

)

切换电极组合配对

,

提升液滴双向运动速度

,

弥补

弯月形电极单向驱动的功能不足

.

从上述电极设

计方案可以看出

,

Abdelawad

等人设计的电极

虽然进一步提高了弯月形电极在双向液滴驱动能

g

力上的不足

,

但同弯月形电极一样不具备排布成

电极阵列

,

使液滴能完成上下驱动和左右驱动自

由切换的能力

.

(

b

)

弯月形电极

[

19

]

(

b

)

Meniscuselectrodes

[

19

]

(

c

)

Co

(

m

c

b

)

i

组合电极

[

20

]

nedelectrodes

[

20

]

Fi

g

.2 Comm

on

 

常用的液滴驱动电极

l

y

useddro

p

letdrivin

g

electrodes

Fi

g

.3 Curved

q

 

曲边四边形组合电极图形

uadrilateralcombinedelectrode

p

attern

.

该电极中间四边形四周的圆弧曲率相同

为本文提出并设计的曲边四边形组合电

,

形对称

,

且四周分别配置一个椭圆

.

通过对曲边

四边形组合电极阵列施加一定顺序的驱动电压信

,

可实现液滴在

个方向的自由驱动控制

.

文设计的曲边四边形组合电极不仅集成并拓展了

弯月形电极和

,

而且增强了液滴驱动电极阵列排布的通用性

Abdel

g

awad

等人所设计电极的优

,

使得该芯片具有向四周自由切换液滴运动方向的

能力

.

在此

,

不得不提

DMF

芯片中的电极布线

11

:

数字微流控芯片上液滴驱动

   

     

 

,

2491

问题

,

因为电极阵列中间的电极引线为设计难点

.

板上

,

中间电极很难有效地引出导线并将电压接

入到电极

;

但曲边四边形组合电极同样可以作为

电极路径上的节点

,

为四周电极提供一个通路

,

使

得液滴具有多方向驱动的可能

.

如果将本文设计的组合电极加工在

ITO

玻璃基

覆盖介电层能有效避免液滴与电极直接接触

,

过升高电压能获得更大的接触角变化

.

为减小液

滴在恢复至初始接触角过程中受到的阻力

,

通常

会在介电层上再覆盖一层疏水层

,

增加的疏水层

能有效增大液滴初始接触角并降低液滴驱动过程

中的阻尼

,

当撤去电极驱动电压时液滴可恢复至

Fi

g

.4 D

4 

单板十字交叉型电极

MFchi

p

ofsin

g

leGboard

D

cr

M

os

F

芯片实物

sGt

yp

eelectrode

.2 DMF

芯片制作

本文利用数字光刻投影系统

(

ithorahroectionSstem

,

DLPS

)

Di

g

ital

验室自主设

MF

g

芯片电极结构的加工制作

py

P

jy

,

[

21

]

.

为基于曲边

DL

P

S

由本实

形组合

电极的

(

行电极图形曝光

dr

y

Gfil

D

m

M

,

T

F

芯片实物图

.

在本研究中使用干膜

aiwan

.

,

基板为

(

40±2

)

m

)

光刻胶

(

负胶

)

(

3c

μ

m×3cm

ITO

电玻璃

阻为

的碳酸钠溶液

5Ω

),

1m

经过曝光显影

m

,

ITO

导电层厚约

0.185

μ

m

,

)

后在基板上会保留所设计的电极

(

显影剂为质量浓度

1%

图形

,

得到

DMF

芯片电极图形母模

.

为得到

TO

电极

,

还需将得到的芯片母模放入刻蚀液中

蚀刻出细微的电极图形

.

将芯片母模浸泡于刻蚀

溶液

(

浓度为

的盐酸和固体三氯化铁按照

0∶1

的质行溶解混合配制而成

)

中腐蚀

面刻蚀液冲洗干净得到

in

,

然后取出

ITO

基板用大量去离子水将表

DMF

芯片中

,

D

M

F

芯片的

和疏水层

IT

O

电极

.

制备对

液滴能否驱动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

驱动电极表面

初始状态

.

由此可知

,

介电层和疏水层能明显改

善液滴的驱动效果

,

但往往制备工艺复杂

,

制作难

度大并且经济成本高昂

;

因此

,

本文选择了旋涂的

方式

,

在电极表面制备一层

预聚物的主剂

固化剂

稀释剂

PD

(

环己烷

MS

薄膜

(

)

的质量比

PDMS

下能制得厚度约为

10∶1∶2

,

在转速

μ

m

75

P

0r

DM

/

S

mi

薄膜

n

,

时长

),

以实现

1min

介电层和疏水层的双重功能

(

简称介电疏水层

).

关于利用

本实验室已经在前期开展过相关研究

PDMS

薄膜充当介电层和疏水层的制

备工艺

,,

此本文直接使用已有的制备工艺进行

膜的制备

[

22

]

便捷性

,

以及

.

为提高

靠地将

D

M

F

芯片在使用过程中的

PDMS

电压接入

本文设计了专门的

采用组合式设计能实现

PCB

电极夹板

.

IT

O

电极

,

极夹板

对接

,

并将驱动电压信号施加给

PCB

电极与

ITO

I

电极

TO

电极的

.

 DMF

系统搭建

包括以

STM

D

32

M

F

F

系统设计示意图

.

该系统主要

103C8T6

芯片为主控制器的下

位机硬件系统

上位机控制软件和基于

DMF

芯片三部分

.

通过操控上位机软件将相

ITO

电极

应控制命令通过串口发送至下位机主控制器

,

下位机处理并执行相关命令操作

,

将液滴驱动电

压信号施加到

DMF

芯片相应的电极上

,

从而实

现液滴的运动控制

.

.1 

下位机硬件系统

硬件系统主控芯片的外围电路主要包括电源

模块

直流升压模块和开关电路模块

.

硬件系统实

现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及输出

DMF

芯片驱动信号

,

将驱动电压施加到液滴驱动电极上实现对液滴的

驱动控制

.

L

D

I

5m

2492

     

光学

 

精密工程

     

28

 

Fi.5 Schematicdiaramofdiitalmicrofluidicsstem

gggy

5 

数字微流控系统设计示意图

4.1.1 

直流升压模块

所示为直流升压电路设计原理图

.

该模

块包括直流升压整流滤波设计

充电保护设计和

电容放电设计

.

,

最大输入电流可达

5A

,

输出电压为

45~390V

高到实验所需要的幅值

.

此外

,

为了提高升压后

输出电压的稳定性

,

减小电压的脉动

,

本文进行了

升压模块外围整流滤波电路的设计

.

采用单向桥

式整流芯片

A

BS6

对升压后的电压进行整流

,

芯片最大直流阻断电压可达

600V

.

在整流电路

连续可调

,

最大输出电流为

0.

可以将电压升

2A

)

直流升压模块

(

电磁炮

,

10~32V

宽输入电

后接无源电路去除电压中的交流成分进行直流电

/

源滤波

,

图中

C

70

μ

F500V

滤波电

为并联的

解电容

.

电容滤波的实质是利用电容的充放电作

用使输出电压趋于平滑

.

并且电容在开始上电瞬间等效于电路短路

,

因此

由于升压电路中滤波电容

C

的电容值较大

,

在滤波电容和整流桥之间增加充电电阻

R

,

中充电保护标注区

.

充电电阻的作用是在开

始给电容充电前将电阻

R

接入到电路中

,

充电

充电电阻

R

从电路中移除用导线代替

,

该过程

时起到限流作用

;

当电容充电量达到

0%

,

通过继电器控制实现

.

Fi.6 Princilediaramofboostandrectifierfiltercircuit

gpg

6 

升压及整流滤波电路原理图

应该将大电容中

  

在本硬件系统使用结束后

,

积聚的电能释放掉

,

防止在不使用的时候误触碰

电容两端发生放电

,

引发危险

.

因此

,

在电路中设

,

电阻

R

以发热形式将电容中的能量释放掉

.

计了电阻放电电路

,

见图

中电容放电虚线标注

,

本文专门设计了

P

中顶上

)

CB

电极夹板

(

它将高压驱动信号输出端与电极端子相连

,

从而

将驱动电压施加到

ITO

电极上

.

4.1.2 

开关电路模块

本文采用高压脉冲信号作为液滴驱动信号

,

通常高压脉冲信号直接获取较难

,

因此本文利

MOSFETIRF840

搭建开关单路产生高压

开关电路如图

所示

.

PWM

信号

,

于将硬件系统与

DMF

芯片上

ITO

电极相连接

,

所示为硬件系统装配实物

.

其中为了便

Fi.7 SchematicofIRF840switchcircuit

g

7 IRF840

开关电路原理

11

:

数字微流控芯片上液滴驱动

   

     

 

,

2493

动信号模式的切换

,

系统提供高压阶跃信号模式

块主要控制升压模块将直流

24V

电压升高到指

定电压

,

并完成电容充电上电保护或者结束工作

后将电容中存储的电能释放掉

;

单电极控制模块

可通过单击电极方形图标有选择性地选中对应电

,

将驱动电压施加到该电极上驱动液滴移动

.

和高压

PWM

波模式两种设置方式

;

电源控制模

Fi

g

.8 Photoo

f

 

硬件系统装配图

assembliedhardwares

y

stem

4.2 

上位机软件系统

4.2.1

为保证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信安全

 

上下位机通讯协议定义

,

数据传

输正确

,

准确选中对应电极并施加驱动电压信号

,

需要定义软件层和物理层通信协议

.

软件系统中

每帧数据包括起始位

地址码

命令码

数据长度

数据和本系统中物理层协议设置波

特率为

C

.

96

RC

效验

.

00

,

无校验位

,

位数据位

,

停止位

4.2.2 

上位机软件界面设计

所示为

DMF

系统上位机软件界面

.

过上位机软件将控制命令发送至下位机

,

由主控

芯片执行相应命令并输出到控制外围模块

.

该上

位机界面主要包括

置模块

驱动信号模式设置模块

个控制模块

,

分别是通信设

电源控制模块

单电极控制模块

组合电极控制模块和控制信息

反馈模块

.

图系统上位机软件

Fi

g

.9 Host

c

 D

om

p

M

ut

F

ersoftwareofDMFs

y

stem

其中

,

通信设置模块主要对物理层协议参数

进行设置

;

驱动信号模式设置模块

,

可实现液滴驱

中左上侧每个方形图标表示芯片上一个对应

的电极

;

组合电极控制模块能提供

包括单电极

双组合电极和

组电极组合

模式

,

组合电极

,

过点击上下

/

左右方向的选择图标

,

并选择上述

种组合点击模式之一

,

可实现电极的组合控制

(

如选择双组合电极

,

电极向上方向键

,

可实现电极

依次向上两两同时选中并向上移动

);

控制信息反

馈模块将每次的控制信息都显示在该文本框

,

息包括每次执行的命令

,

以及该命令对应的响应

情况

.

.3 DMF

系统搭建

图该系统主要

包括了硬件

10

为搭建好的

系统

上位机

DM

F

系统

.

件和

部分

.

硬件电路板和

PC

机之间由蓝色串口线相

DMF

芯片

,

该串口线为上位机和下位机之间的通讯提供

物理通路

.

通过操控上位机软件即可控制下位机

实现驱动信号输出

,

并将驱动电压施加到数字微

流体芯片对应的电极上

.

此外

,

该系统通过显微

镜能够观察芯片中液滴的运动情况

,

并可对控制

过程进行录像和测量

.

Fi

g

.10 Photoo

10

fD

 

数字微流体

(

i

g

italMicrof

D

lu

M

id

F

ic

)

系统

(

DMF

)

s

y

stem

2494

     

光学

 

精密工程

     

28

 

5 

芯片上液滴驱动测试

5.1 

空气域中单板芯片测试结果及分析

在单板

DMF

芯片液滴驱动控制的研究中

,

液滴驱动电极和参考电极位于同一平面

,

当电极

被施加电压时该电极作为驱动电极

,

当电极接地

组合电极排布成的十字交叉形单板芯片

.

实验中

时该电极作为参考电极

.

11

是由曲边四边形

,

并且其疏水性也不足够优异

,

因此该薄膜对液

滴驱动效果会有一定影响

;

此外

,

该薄膜厚度为微

米级

,

相较于纳米级介电层而言需要更高的液滴

驱动电压

.

本文在开展研究之初

,

经多方考虑之

后采用

P

其原因是该

DMS

薄膜作为介电疏水层

,

薄膜易于获取

,

制作成本低

,

易快速开展实验研

,

因此

,

本文主要从电极设计角度出发

,

希望通

过电极优势弥补介电疏水层上的不足

.

疏水层

,

PDMS

材料的介电常数并不是最高

采用

号模式为阶跃模式

194V

的直流电压作为液滴驱动源

,

驱动信

.

首先

,

脂液滴放置于中心电极处

,

之后通过上位机进行

0.5

μ

L

的碳酸丙烯

液滴驱动控制

.

滴向下

向上

向右和向左移动的示意图

11

(

a

)

~11

(

d

)

分别为

,

从图中

动液

可以看出

,

当液滴被驱动沿箭头方向移动时

,

液滴

前部在

接触角明显小于液滴后部接触角

EWOD

的作用下发生润湿行为

,

前部液滴

.

此外

,

从图中

可以看出

,

液滴前部轮廓线与曲边四边形电极轮

廓线曲率近似

,

具有较高的重合度

,

因此液滴继续

向前运动能获得更大的作用力

.

此外

,

本文进行了单板芯片中液滴运动速度的

测试

.

液滴轨迹总长约为

计算可得液滴平均速度

v

.4

S

c

,

在空气域中液滴运动速度较慢

/

t

m

,

耗时

t

=16m

25

,

滴运动速度可知

μ

m

/

s

.

从液

in

.

(

a

)

Contr

(

a

ol

)

t

控制液滴向下

hedro

p

letdownward

 

(

b

)

Con

(

t

b

r

)

ol

控制液滴向上

thedro

p

letu

p

ward

(

c

)

Con

(

t

c

r

)

ol

控制液滴向右

thedrolettoriht

 

p

(

d

)

Co

(

n

d

tr

)

o

控制液滴向左

lt

i

g

.11 T

g

hedro

p

lettoleft

e

st

 

单板芯片上测试结果

Fresultsonasin

g

leGboardchi

p

5.1.1

本文选取

 

介电层的选取

μ

m

PDMS

薄膜作为介电层和

.1.2 

表面阻力大

由于本文采用

PDMS

表面疏水性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变差

PDMS

薄膜作为介电疏水层

,

,

液滴初始接触角可能不是最大

,

并且在驱动过程

中还伴随着接触角滞后效应

,

因此

,

液滴在薄膜表

面运动时受到较大阻力

,

影响液滴的运动速度及

驱动效率

.

.2 

油浴中单板芯片测试结果及分析

为减小液滴在电极表面受到的阻力

,

本文在

电极表面滴加食用油制作油浴环境

,

并开展了油

浴中液滴驱动测试实验

.

中液滴变道过程示意图

.

为油浴单板芯片

添加油浴后

,

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电极图形

ITO

电极表面

,

因此在

图中用黑色虚线将十字交叉电极水平通道标出

,

黑色虚线正好处于水平电极的中心位置

.

此外

,

碳酸丙烯脂液滴无色透明

,

观察难度较大

,

,

中所见液滴形状为真实液滴在基板上的投

真实液滴位置略偏液滴投影位置左侧一点

.

从图中可知

,

当时间

t

=56.16s

,

液滴处于十字

交叉电极图形中心

a

电极下侧电极

;

当对

a

电极

施加驱动电压时

,

液滴对基板发生润湿行为

,

液滴

接触角变小

,

a

电极提供的驱动力作用下

,

液滴

被拉向该电极

.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

,

在时间

=57.20s

,

油浴中液滴先向两侧扩展然后才

偏向已施加驱动电压的

a

电极

,

t

=57.92s

液滴基本停留在

a

电极上

.

当液滴到达

a

电极时

会发生轻微抖动

,

t

=58.36s

时液滴向上偏移

,

=58

2024年6月10日发(作者:库子怡)

2020

11

  

28

 

11

         

 OticsandPrecisionEnineerin

pgg

 

光学精密工程

      

Vol.28 No.11

  Nov.2020

)

文章编号

 1004G924X

(

202011G2488G09

数字微流控芯片上液滴驱动

 

,

 

,

闫延鹏

,

 

,

李浩正

,

崔建国

(

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重庆

400054

)

摘要

:

为提高数字微流控芯片上液滴驱动能力及效率

,

开展了数字微流控系统的设计及平台搭建研究

,

该系统包括上位

机控制软件

下位机硬件系统和

DMF

芯片三部分

.

提出一种曲边四边形组合电极

,

该电极图形边缘能与液滴保持更大

的重合度

,

可提供更大的初始驱动力

.

测试了芯片上空气浴和油浴中液滴的驱动控制

,

测得在空气浴中碳酸丙烯脂液滴

/,/.

实验结果表明

,

的平均速度为

在油浴中碳酸丙烯脂液滴的平均速度为

所设计的曲边四边形电极可

μ

ms60

μ

ms

有效增强液滴的驱动控制能力

.

 

 

:

数字微流控

;

液滴操控

;

电极图形

;

液滴驱动

:/

中图分类号

:

TP273

;

TN492  

文献标识码

:

A  doi10.37188OPE.20202811.2488

Drorivinndiitalmicrofluidicchi

p

d

g

o

gp

,,,

WANGS

,,

WANGHonZHENGJieYANYanGenonLIHaoGzhenCUIJianGuo

gpgggg

ChoninniversitechnoloChonin

00054

,

China

)

gqg

U

y

o

f

T

gy

,

gqg

Corresondinuthor

,

EGmail

:

c

998

hotmail

com

pg

a

jg

(

ColleeoharmacndBioenineerin

gf

P

y

a

gg

,

:,

three

p

artsuercomutercontrolsoftwarealowercomuterhardwaresstem

,

andaDMFchi.

ppppyp

letandcan

p

rovidea

g

reaterinitialdrivinorce.Drivea

g

reaterdereeofcoincidencewiththedro

gpg

f

Acurved

q

uadrilateralcombinedelectrodeis

p

roosed.Theedeoftheelectrode

p

atterncanmaintain

pg

chiaDMFsstemwasdesinedand

p

latformbuildinresearchwasconducted.Thesstemincludes

p

,

yggy

:

Abstract

Toimrovethedrivinaabilitndefficiencfdroletsonadiitalmicrofluidic

(

DMF

)

pg

c

py

a

y

o

pg

,

acontrolofthedroletsinairandoilbathsonthechiastestedndtheaveraevelocitiesof

pp

w

g

Theexerimentalresultsdemonstratethatthecurved

q

uadrilateralelectrodedesinedinthestudan

pgy

c

:;;;

Keords

diitalmicrofluidicsdroletmaniulationelectrode

p

atterndroletdrive

gppp

y

w

/,

rolenecarbonatedroletsweremeasuredtobe25and260

μ

msinairandoilbathsresectivel.

ppyppy

effectivelnhancedrivecontrolofthedrolet.

y

e

p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

(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

(

  

基金项目

:

No.2015BAI01B14

)

No.

);;

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项目资助

(

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

173114No.k2017106

)

yy

().

社会民生类

)

一般项目

(

No.cstc2018scxGmsb0290

jy

修订日期

:

  

收稿日期

:

2020G06G01

;

2020G06G11.

11

:

数字微流控芯片上液滴驱动

   

     

 

,

2489

1 

 

1G2

]

.

该类液滴主要运

操控微小体积液滴的技术

[

2 

液滴驱动机理

介电质表面的电润湿现象是指在外加电场

,

原来疏水的介电质表面由于电荷的大量积聚

使基底与其上液滴的固液界面自由能减小

,

引发

数字微流控芯片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

动于芯片的平面上

,

芯片上运动的液滴与常规通

道内运动的液滴数量以及所处环境大为不同

,

字微流控芯片往往以单个或数个液滴为对象

,

驱动液滴在芯片平面上向四周自由运动

.

芯片上

液滴面张力关系可借助

Youn

g

方程式进行推导

;

亲水变化

,

这种现象称作

EWO

又叫介质上电

D

,

16

]

.

液滴接触角与固

润湿效应

[

气三相的表

液滴驱动方法主要包括介电润湿驱动

[

]

驱动

[

]

驱动

[

9G10

]

光诱导驱动

[

5G6

]

.

基于介电润湿效应

表面声波驱动

[

7G

热毛细管

]

及磁力

(

Electrowettin

g

on

上液滴控制技术的主流

ielectric

,

EWOD

)

的平面液滴驱动技术作为芯片

,

随着电子技术的融入

,

器件的高度集成

操控便捷性上具有明显优势

,

(

常将基于

DiitalMi

E

cr

W

of

O

lu

D

的液滴控制技术称作数字微流控

idic

,

DMF

)

[

,

11G12

]

.

DMF

在液滴控

制能力上展现出高度灵活性和执行多重并行生物

g

化学反应的能力

,

这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

.

从结构设计角度看

,

和双板两种形式

,

也分别称作开放式系统和封闭

DMF

器件主要分为单板

式系统

,

组成部件主要包括基板

电极

介电层和

疏水层

[

,

13

]

.

目前

,

DMF

装置基板一般由玻璃

硅晶片

印刷电路板

(

[

14

]

.

电极材料一般

P

CB

)

(

铝等

)

和其他材料

(

ITO

或掺杂多晶硅等

)

行图案化形成电极阵列

[

15

]

料的合理选择对降低液滴驱

.

,

通常采用的介电层材料包括聚四氟乙烯

聚对

二甲苯

二氧化硅

聚偏氟乙烯

PI

(

聚酰亚胺

)、

P

(

VDFGTrFE

,

层材料一

三氟乙烯

)、

般为含氟聚

P

DM

S

或疏水

S

UG

(

;

YTOP

)

[

,

14G15

]

Teflon

员除了从制作器件的材料方面出发去提高液滴的

.

DMF

芯片研究中

,

研究人

驱动能力

,

也从液滴驱动电极图形的结构入手

,

求更加有效的液滴控制效果

.

通过优化液滴驱动

电极设计

,

可有效增强液滴驱动效果

,

相比选择价

格高昂的

用于大多普

DM

F

装置器材

,

这种途径更加经济

,

实验室开展

DMF

芯片研究

.

,

本文从电极图形结构设计出发

,

开展了

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及平台搭建

,

提出了一种新型

DMF

MF

芯片电极结构

,

用于提高阵列电极上液滴的

驱动效率

.

表面张力的变化可通过外加电压进行控制

,

有关

动态表面张力发生的改变可由

;

结合

表示固液接触角

Youn

g

方程和

Li

pp

ma

L

n

i

n

pp

方程可以建立

mann

方程表

Y

理的量化解释

oun

g

θ

与外加电压关系的

方程

,

该方程对电润湿现象给出了较为合

Li

pp

mannG

,

并为

以及液滴驱动提供了

DM

F

芯片设计

介电层制备

为完善的理论支持

[

16

]

此后

,

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将两个电极都不

.

与液滴接触的介电润湿模型

.

在此模型基础上

,

如果将电场作用在液滴的一侧

,

致使介电质层的

固液表面张力发生变化

,

造成液滴两侧界面能失

,

即可驱动液滴移动

[

17

]

液滴

EWOD

驱动模型如图

.

所示

.

液滴处

于底板驱动电极之上

,

电极上被介电层和疏水层

覆盖

[

18

]

滴向已施加电压的电极方向运动

.

通过对液滴邻近电极施

,

v

电压实现

滴向右运动

.

在移动过程中

,

液滴保持动态接触

d

v

,

.

中位置

A

处每单位长度沿着电极表面

向右的净作用力

f

A

可以表示为

:

f

A

γ

位置

B

处每

s

g

γ

l

g

cos

θ

沿

d

γ

s

l

(

v

)

表面向右

(

)

净作用力

f

B

可以表示为

:

f

B

=-

γ

那么沿着电极表面每单位长度液滴的总驱动

s

g

γ

l

g

cos

θ

d

γ

sl

(

)

(

)

力可表示为

:

f

m

f

A

f

B

γ

γ

sl

(

)

γ

sl

(

v

)

在该驱动合

l

g

(

co

s

θ

v

co

s

θ

)

将移动到右

(

)

电极

.

Fi.1 S

in

 

单板

leGboa

E

rdE

WO

WO

D

驱动模型

[

18

]

gg

Ddrivemodel

[

18

]

D

C

D

2490

     

光学

 

精密工程

     

28

 

3 DMF

芯片设计及制作

驱动电极作用于液滴驱动过程的主要影响因

素包括电极结构图形

电极与电极之间的间距和

成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

发现要达到提高液滴驱

动效率的目的

,

应尽量使得电极的形状与液滴边

电极阵列的排布

.

本文对以往

DMF

领域的研究

()

aSuareelectrodes

q

()

方形电极

a

界接触线一致

,

并且平行于液滴运动方向的电极

长度应小于液滴的基本直径

,

垂直于液滴运动方

向的电极宽度应大于液滴的基本直径

[

19G20

]

.1 

驱动电极设计

.

包括方形电极

DMF

芯片研究中

,

常用的液滴驱动电极

锯齿状电极

插指形电极和弯月形

电极

[

19

]

.

电极作为最常见的电极图形

(

a

)

所示为方形电极示意图

,

具有电极结构简单

,

方形

高度对称等特点

;

但液滴在驱动过程中容易在两

个相邻电极之间发生滞留

,

出现驱动停顿现象

.

锯齿状电极和插指形电极的驱动效果相较于方形

电极要更好

,

但这两种电极的制作难度较大

,

通常

需要高精度的光刻工艺提供支持

.

如图

,

弯月形电极相对前面两种电极设计在结构上

(

b

)

相对简单

,

且该电极具有单向驱动的优势

,

即沿电

极弯曲方向液滴的运动速度相比液滴沿反方向运

动的速度更快

.

的组合电极设计

[

20

]

.

(

c

该电极由两部分组成

)

Abdel

g

awad

等人提出

部分电极是两边为曲边的凹形结构

,

凹形结构呈

,

第一

现出的曲边有利于液滴在初始驱动中获得较强的

作用力

;

第二部分电极结构两边凸起

,

与椭圆形相

,

突起结构有利于液滴在移动到下一个凹形电

极时保持更大的作用力

.

将两部分电极以一定的

间距组合在一起

,

得到的组合电极图形与图

中的弯月形电极相似

,

这种组合电极设计可通过

(

b

)

切换电极组合配对

,

提升液滴双向运动速度

,

弥补

弯月形电极单向驱动的功能不足

.

从上述电极设

计方案可以看出

,

Abdelawad

等人设计的电极

虽然进一步提高了弯月形电极在双向液滴驱动能

g

力上的不足

,

但同弯月形电极一样不具备排布成

电极阵列

,

使液滴能完成上下驱动和左右驱动自

由切换的能力

.

(

b

)

弯月形电极

[

19

]

(

b

)

Meniscuselectrodes

[

19

]

(

c

)

Co

(

m

c

b

)

i

组合电极

[

20

]

nedelectrodes

[

20

]

Fi

g

.2 Comm

on

 

常用的液滴驱动电极

l

y

useddro

p

letdrivin

g

electrodes

Fi

g

.3 Curved

q

 

曲边四边形组合电极图形

uadrilateralcombinedelectrode

p

attern

.

该电极中间四边形四周的圆弧曲率相同

为本文提出并设计的曲边四边形组合电

,

形对称

,

且四周分别配置一个椭圆

.

通过对曲边

四边形组合电极阵列施加一定顺序的驱动电压信

,

可实现液滴在

个方向的自由驱动控制

.

文设计的曲边四边形组合电极不仅集成并拓展了

弯月形电极和

,

而且增强了液滴驱动电极阵列排布的通用性

Abdel

g

awad

等人所设计电极的优

,

使得该芯片具有向四周自由切换液滴运动方向的

能力

.

在此

,

不得不提

DMF

芯片中的电极布线

11

:

数字微流控芯片上液滴驱动

   

     

 

,

2491

问题

,

因为电极阵列中间的电极引线为设计难点

.

板上

,

中间电极很难有效地引出导线并将电压接

入到电极

;

但曲边四边形组合电极同样可以作为

电极路径上的节点

,

为四周电极提供一个通路

,

使

得液滴具有多方向驱动的可能

.

如果将本文设计的组合电极加工在

ITO

玻璃基

覆盖介电层能有效避免液滴与电极直接接触

,

过升高电压能获得更大的接触角变化

.

为减小液

滴在恢复至初始接触角过程中受到的阻力

,

通常

会在介电层上再覆盖一层疏水层

,

增加的疏水层

能有效增大液滴初始接触角并降低液滴驱动过程

中的阻尼

,

当撤去电极驱动电压时液滴可恢复至

Fi

g

.4 D

4 

单板十字交叉型电极

MFchi

p

ofsin

g

leGboard

D

cr

M

os

F

芯片实物

sGt

yp

eelectrode

.2 DMF

芯片制作

本文利用数字光刻投影系统

(

ithorahroectionSstem

,

DLPS

)

Di

g

ital

验室自主设

MF

g

芯片电极结构的加工制作

py

P

jy

,

[

21

]

.

为基于曲边

DL

P

S

由本实

形组合

电极的

(

行电极图形曝光

dr

y

Gfil

D

m

M

,

T

F

芯片实物图

.

在本研究中使用干膜

aiwan

.

,

基板为

(

40±2

)

m

)

光刻胶

(

负胶

)

(

3c

μ

m×3cm

ITO

电玻璃

阻为

的碳酸钠溶液

5Ω

),

1m

经过曝光显影

m

,

ITO

导电层厚约

0.185

μ

m

,

)

后在基板上会保留所设计的电极

(

显影剂为质量浓度

1%

图形

,

得到

DMF

芯片电极图形母模

.

为得到

TO

电极

,

还需将得到的芯片母模放入刻蚀液中

蚀刻出细微的电极图形

.

将芯片母模浸泡于刻蚀

溶液

(

浓度为

的盐酸和固体三氯化铁按照

0∶1

的质行溶解混合配制而成

)

中腐蚀

面刻蚀液冲洗干净得到

in

,

然后取出

ITO

基板用大量去离子水将表

DMF

芯片中

,

D

M

F

芯片的

和疏水层

IT

O

电极

.

制备对

液滴能否驱动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

驱动电极表面

初始状态

.

由此可知

,

介电层和疏水层能明显改

善液滴的驱动效果

,

但往往制备工艺复杂

,

制作难

度大并且经济成本高昂

;

因此

,

本文选择了旋涂的

方式

,

在电极表面制备一层

预聚物的主剂

固化剂

稀释剂

PD

(

环己烷

MS

薄膜

(

)

的质量比

PDMS

下能制得厚度约为

10∶1∶2

,

在转速

μ

m

75

P

0r

DM

/

S

mi

薄膜

n

,

时长

),

以实现

1min

介电层和疏水层的双重功能

(

简称介电疏水层

).

关于利用

本实验室已经在前期开展过相关研究

PDMS

薄膜充当介电层和疏水层的制

备工艺

,,

此本文直接使用已有的制备工艺进行

膜的制备

[

22

]

便捷性

,

以及

.

为提高

靠地将

D

M

F

芯片在使用过程中的

PDMS

电压接入

本文设计了专门的

采用组合式设计能实现

PCB

电极夹板

.

IT

O

电极

,

极夹板

对接

,

并将驱动电压信号施加给

PCB

电极与

ITO

I

电极

TO

电极的

.

 DMF

系统搭建

包括以

STM

D

32

M

F

F

系统设计示意图

.

该系统主要

103C8T6

芯片为主控制器的下

位机硬件系统

上位机控制软件和基于

DMF

芯片三部分

.

通过操控上位机软件将相

ITO

电极

应控制命令通过串口发送至下位机主控制器

,

下位机处理并执行相关命令操作

,

将液滴驱动电

压信号施加到

DMF

芯片相应的电极上

,

从而实

现液滴的运动控制

.

.1 

下位机硬件系统

硬件系统主控芯片的外围电路主要包括电源

模块

直流升压模块和开关电路模块

.

硬件系统实

现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及输出

DMF

芯片驱动信号

,

将驱动电压施加到液滴驱动电极上实现对液滴的

驱动控制

.

L

D

I

5m

2492

     

光学

 

精密工程

     

28

 

Fi.5 Schematicdiaramofdiitalmicrofluidicsstem

gggy

5 

数字微流控系统设计示意图

4.1.1 

直流升压模块

所示为直流升压电路设计原理图

.

该模

块包括直流升压整流滤波设计

充电保护设计和

电容放电设计

.

,

最大输入电流可达

5A

,

输出电压为

45~390V

高到实验所需要的幅值

.

此外

,

为了提高升压后

输出电压的稳定性

,

减小电压的脉动

,

本文进行了

升压模块外围整流滤波电路的设计

.

采用单向桥

式整流芯片

A

BS6

对升压后的电压进行整流

,

芯片最大直流阻断电压可达

600V

.

在整流电路

连续可调

,

最大输出电流为

0.

可以将电压升

2A

)

直流升压模块

(

电磁炮

,

10~32V

宽输入电

后接无源电路去除电压中的交流成分进行直流电

/

源滤波

,

图中

C

70

μ

F500V

滤波电

为并联的

解电容

.

电容滤波的实质是利用电容的充放电作

用使输出电压趋于平滑

.

并且电容在开始上电瞬间等效于电路短路

,

因此

由于升压电路中滤波电容

C

的电容值较大

,

在滤波电容和整流桥之间增加充电电阻

R

,

中充电保护标注区

.

充电电阻的作用是在开

始给电容充电前将电阻

R

接入到电路中

,

充电

充电电阻

R

从电路中移除用导线代替

,

该过程

时起到限流作用

;

当电容充电量达到

0%

,

通过继电器控制实现

.

Fi.6 Princilediaramofboostandrectifierfiltercircuit

gpg

6 

升压及整流滤波电路原理图

应该将大电容中

  

在本硬件系统使用结束后

,

积聚的电能释放掉

,

防止在不使用的时候误触碰

电容两端发生放电

,

引发危险

.

因此

,

在电路中设

,

电阻

R

以发热形式将电容中的能量释放掉

.

计了电阻放电电路

,

见图

中电容放电虚线标注

,

本文专门设计了

P

中顶上

)

CB

电极夹板

(

它将高压驱动信号输出端与电极端子相连

,

从而

将驱动电压施加到

ITO

电极上

.

4.1.2 

开关电路模块

本文采用高压脉冲信号作为液滴驱动信号

,

通常高压脉冲信号直接获取较难

,

因此本文利

MOSFETIRF840

搭建开关单路产生高压

开关电路如图

所示

.

PWM

信号

,

于将硬件系统与

DMF

芯片上

ITO

电极相连接

,

所示为硬件系统装配实物

.

其中为了便

Fi.7 SchematicofIRF840switchcircuit

g

7 IRF840

开关电路原理

11

:

数字微流控芯片上液滴驱动

   

     

 

,

2493

动信号模式的切换

,

系统提供高压阶跃信号模式

块主要控制升压模块将直流

24V

电压升高到指

定电压

,

并完成电容充电上电保护或者结束工作

后将电容中存储的电能释放掉

;

单电极控制模块

可通过单击电极方形图标有选择性地选中对应电

,

将驱动电压施加到该电极上驱动液滴移动

.

和高压

PWM

波模式两种设置方式

;

电源控制模

Fi

g

.8 Photoo

f

 

硬件系统装配图

assembliedhardwares

y

stem

4.2 

上位机软件系统

4.2.1

为保证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信安全

 

上下位机通讯协议定义

,

数据传

输正确

,

准确选中对应电极并施加驱动电压信号

,

需要定义软件层和物理层通信协议

.

软件系统中

每帧数据包括起始位

地址码

命令码

数据长度

数据和本系统中物理层协议设置波

特率为

C

.

96

RC

效验

.

00

,

无校验位

,

位数据位

,

停止位

4.2.2 

上位机软件界面设计

所示为

DMF

系统上位机软件界面

.

过上位机软件将控制命令发送至下位机

,

由主控

芯片执行相应命令并输出到控制外围模块

.

该上

位机界面主要包括

置模块

驱动信号模式设置模块

个控制模块

,

分别是通信设

电源控制模块

单电极控制模块

组合电极控制模块和控制信息

反馈模块

.

图系统上位机软件

Fi

g

.9 Host

c

 D

om

p

M

ut

F

ersoftwareofDMFs

y

stem

其中

,

通信设置模块主要对物理层协议参数

进行设置

;

驱动信号模式设置模块

,

可实现液滴驱

中左上侧每个方形图标表示芯片上一个对应

的电极

;

组合电极控制模块能提供

包括单电极

双组合电极和

组电极组合

模式

,

组合电极

,

过点击上下

/

左右方向的选择图标

,

并选择上述

种组合点击模式之一

,

可实现电极的组合控制

(

如选择双组合电极

,

电极向上方向键

,

可实现电极

依次向上两两同时选中并向上移动

);

控制信息反

馈模块将每次的控制信息都显示在该文本框

,

息包括每次执行的命令

,

以及该命令对应的响应

情况

.

.3 DMF

系统搭建

图该系统主要

包括了硬件

10

为搭建好的

系统

上位机

DM

F

系统

.

件和

部分

.

硬件电路板和

PC

机之间由蓝色串口线相

DMF

芯片

,

该串口线为上位机和下位机之间的通讯提供

物理通路

.

通过操控上位机软件即可控制下位机

实现驱动信号输出

,

并将驱动电压施加到数字微

流体芯片对应的电极上

.

此外

,

该系统通过显微

镜能够观察芯片中液滴的运动情况

,

并可对控制

过程进行录像和测量

.

Fi

g

.10 Photoo

10

fD

 

数字微流体

(

i

g

italMicrof

D

lu

M

id

F

ic

)

系统

(

DMF

)

s

y

stem

2494

     

光学

 

精密工程

     

28

 

5 

芯片上液滴驱动测试

5.1 

空气域中单板芯片测试结果及分析

在单板

DMF

芯片液滴驱动控制的研究中

,

液滴驱动电极和参考电极位于同一平面

,

当电极

被施加电压时该电极作为驱动电极

,

当电极接地

组合电极排布成的十字交叉形单板芯片

.

实验中

时该电极作为参考电极

.

11

是由曲边四边形

,

并且其疏水性也不足够优异

,

因此该薄膜对液

滴驱动效果会有一定影响

;

此外

,

该薄膜厚度为微

米级

,

相较于纳米级介电层而言需要更高的液滴

驱动电压

.

本文在开展研究之初

,

经多方考虑之

后采用

P

其原因是该

DMS

薄膜作为介电疏水层

,

薄膜易于获取

,

制作成本低

,

易快速开展实验研

,

因此

,

本文主要从电极设计角度出发

,

希望通

过电极优势弥补介电疏水层上的不足

.

疏水层

,

PDMS

材料的介电常数并不是最高

采用

号模式为阶跃模式

194V

的直流电压作为液滴驱动源

,

驱动信

.

首先

,

脂液滴放置于中心电极处

,

之后通过上位机进行

0.5

μ

L

的碳酸丙烯

液滴驱动控制

.

滴向下

向上

向右和向左移动的示意图

11

(

a

)

~11

(

d

)

分别为

,

从图中

动液

可以看出

,

当液滴被驱动沿箭头方向移动时

,

液滴

前部在

接触角明显小于液滴后部接触角

EWOD

的作用下发生润湿行为

,

前部液滴

.

此外

,

从图中

可以看出

,

液滴前部轮廓线与曲边四边形电极轮

廓线曲率近似

,

具有较高的重合度

,

因此液滴继续

向前运动能获得更大的作用力

.

此外

,

本文进行了单板芯片中液滴运动速度的

测试

.

液滴轨迹总长约为

计算可得液滴平均速度

v

.4

S

c

,

在空气域中液滴运动速度较慢

/

t

m

,

耗时

t

=16m

25

,

滴运动速度可知

μ

m

/

s

.

从液

in

.

(

a

)

Contr

(

a

ol

)

t

控制液滴向下

hedro

p

letdownward

 

(

b

)

Con

(

t

b

r

)

ol

控制液滴向上

thedro

p

letu

p

ward

(

c

)

Con

(

t

c

r

)

ol

控制液滴向右

thedrolettoriht

 

p

(

d

)

Co

(

n

d

tr

)

o

控制液滴向左

lt

i

g

.11 T

g

hedro

p

lettoleft

e

st

 

单板芯片上测试结果

Fresultsonasin

g

leGboardchi

p

5.1.1

本文选取

 

介电层的选取

μ

m

PDMS

薄膜作为介电层和

.1.2 

表面阻力大

由于本文采用

PDMS

表面疏水性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变差

PDMS

薄膜作为介电疏水层

,

,

液滴初始接触角可能不是最大

,

并且在驱动过程

中还伴随着接触角滞后效应

,

因此

,

液滴在薄膜表

面运动时受到较大阻力

,

影响液滴的运动速度及

驱动效率

.

.2 

油浴中单板芯片测试结果及分析

为减小液滴在电极表面受到的阻力

,

本文在

电极表面滴加食用油制作油浴环境

,

并开展了油

浴中液滴驱动测试实验

.

中液滴变道过程示意图

.

为油浴单板芯片

添加油浴后

,

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电极图形

ITO

电极表面

,

因此在

图中用黑色虚线将十字交叉电极水平通道标出

,

黑色虚线正好处于水平电极的中心位置

.

此外

,

碳酸丙烯脂液滴无色透明

,

观察难度较大

,

,

中所见液滴形状为真实液滴在基板上的投

真实液滴位置略偏液滴投影位置左侧一点

.

从图中可知

,

当时间

t

=56.16s

,

液滴处于十字

交叉电极图形中心

a

电极下侧电极

;

当对

a

电极

施加驱动电压时

,

液滴对基板发生润湿行为

,

液滴

接触角变小

,

a

电极提供的驱动力作用下

,

液滴

被拉向该电极

.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

,

在时间

=57.20s

,

油浴中液滴先向两侧扩展然后才

偏向已施加驱动电压的

a

电极

,

t

=57.92s

液滴基本停留在

a

电极上

.

当液滴到达

a

电极时

会发生轻微抖动

,

t

=58.36s

时液滴向上偏移

,

=58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