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4日发(作者:瓮傲旋)
页岩气与煤层气成藏条件与开发技术对比
摘要:继煤层气后,页岩气成为又一新兴天然气产业。在调研页岩气相关资料中,笔者认为其与煤层气的
特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故本文对比分析了我国页岩气与煤层气成藏条件及开发技术,根据具体情况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页岩气 煤层气 成藏条件 开发技术
引言
随着世界能源形式多样化发展,我国进
年来加大了对煤层气和页岩气开发的重视。
相比于国外,我国对这两类非常规气藏的勘
探开发,以及一些先进技术还处于探索准备
阶段。页岩气与煤层气有很多相似之处,所
以对比他们之间的相似性,有利于技术之间
的借鉴与发展。
1 成藏条件对比
页岩气成藏体现出了非常复杂的多机
理递变特点,除天然气在孔隙水、干酪根有
机质以及液态烃类中的溶解作用机理以外,
天然气从生烃初期时的吸附聚集到大量生
对比项
烃源岩
成藏特点
有机质演化初期
气体成因
气体赋存状态
封存动力
成藏机理
主控地质因素
烃时期的活塞式运聚,再到生烃高峰时期的
置换式运聚,体现出了页岩气自身所构成的
完整性天然气成藏机理序列页
[1]
。
煤化作用可分为未变质阶段,低变质阶
段,中等变质阶段,高变质阶段。中等变质
阶段,煤层甲烷的主要生成阶段,油、气和
重烃并存;高变质阶段,大部分氢侧链的脱
落,且之前生成的油、重烃在高温下裂解等,
[2]
均可导致甲烷的生成。
虽然,它们的共同特点有储层本身又是
气源岩;气体以吸附和游离状态赋存;生气
来源于生物成因气和热成因气,但其成藏条
件还有一些差异(见表1)。
表1 页岩气与煤层气成藏条件对比
页岩气
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
自生自储
Ro>0.4%
热裂解生气阶段形异常高压
生物化学生气异常低压
吸附态和游离态为主,
其中吸附态20%~85%
毛细管力、压力
吸附机理、活塞式运聚机理
沉积环境
总有机碳含量
储层有效厚度
地层压力
盆地边缘斜坡为主,
盆地中心亦可能
裂缝充当储集空间,
低孔、低渗
煤层气
煤层
自生自储
4%>Ro>0.5%
原生形成低煤阶煤层气
吸附态85%以上
原生与次生热形成高煤阶煤层气
分布特征
储集特征
毛细管力
吸附机理
构造地质条件
煤的变质程度
煤层埋藏深度
地下水活动性
克迪拉通盆地及前路盆地,构造斜坡带
或埋藏式中的向斜带
裂缝及微孔隙充当储集空间渗透率依
赖于裂缝的发育和开启
2 开发技术对比
我国煤层气的孔隙度小于10%,渗透率小于1×10
-3
μm
2
,含气量小于20 m
3
/t,埋深
在3000米以内,主要开发深度范围300~1500m;我国页岩气的孔隙度小于4~5%,渗透率
小于1×10
-3
μm
2
,含气量小于10 m
3
/t,埋深4000m以内为主,主要开发深度范围
200~3000m。通过以上数字对比可知,页岩气开发深度范围较煤层气大,但孔、渗、饱相比
煤层气要小一些,所以技术上会有区别(见表2)。
对比项
钻井技术
表2 页岩气与煤层气部分开发技术对比
页岩气 煤层气
将MWD(随钻测井)技术应用于水平井钻 垂直井,水平排泄孔钻井(含分枝井) 水平
井,可实时监控钻井参数;将自然伽马测井井,单支,多分枝,羽状水平井,潜孔锤钻
曲线应用到水平井钻井中,可进行控制和定井技术,超短半径径向水平井技术,羽状分
位;将井数据和地震数据进行对比,可避开支水平井技术,定向水平井技术;地层涌水
完井技术
固井技术
已知有井漏问题和断层的区域;geoVISION
随钻成像服务和RAB钻头附近地层电阻率
仪器等LWD技术有助于在钻遇后即时识别
天然裂缝;
裸眼完井,组合式桥塞完井、水力喷射射孔
完井和机械式组合完井
二氧化碳泡沫水泥浆,氮气泡沫水泥浆;酸
性前置液,达到酸化处理钻井时在储层形成
的碱性伤害和泥浆封隔堵塞的侵害
开发中会遇到的难题:地层水涌出,超压煤
层引起的井喷,井眼稳定性/煤层的坍塌,高
渗透率/循环漏失,煤层损伤
裸眼完井,裸眼洞穴完井(最有效常用),
套管完井,套管—裸眼完井,水平排泄孔衬
管完井
对煤层顶板的封隔;固井时的前置液应充分
对储层冲洗,当然在条件允许时可采用酸性
前置液,采用高强度、低密度、低失水水泥
浆,泡沫水泥浆,双级注水泥,绕煤层固井
技术。
清水压裂;重复压裂;多层压裂;加砂水压
裂技术;凝胶压裂技术
通过压后裂缝半长、导流能力来分析压裂效
果应用大地电位法、井温法、微地震法、放
射性示踪法的综合压裂裂缝监测试验
避免采用高粘度胶体压裂液,清水压裂;重
复压裂;多层压裂;同时压裂;
裂缝评价技术 利用地面、井下测斜仪与微地震监测技术结
合的裂缝综合诊断技术,可直接地测量因裂
缝间距超过裂缝长度而造成的变形来表征
所产生裂缝网络,评价压裂作业效果,实现
页岩气藏管理的最佳化
压裂技术
对于低孔低渗双重介质的页岩气藏,其
主要运移过程包括解吸、扩散、非达西渗流。
虽然这些都与煤层气相似,但页岩气开采须
排气降压解吸采气,煤层气须排水降压解吸
采气。因此,煤层气的排采技术不能照搬应
用在页岩气的开发中。成藏条件中已知页岩
气分为异常高压与异常低压两类,故可以借
鉴这两类天然气藏的排采技术。
实现页岩气合理排采的办法就是,充分
认识地下气体流动系统并建立地层的流体
动力系模型;初期最佳排采强度进行理论推
导,为制定合理排采制度、提高采收率提高
理论依据。
我国页岩气藏分布广泛,储量大,在研
究气成藏条件后,针对页岩气藏特性研究开
发技术,纵向对比,可借鉴或引进国外先进
技术;横向对比,可借鉴已发展的与其有相
似性的气藏的开发技术。
参考文献
[1] 张金川, 金之钧, 袁明生, 等. 基于运移
动力暂时平衡条件下的运移气[J]. 天
然气工业, 2002, 22(5): 101~103.
[2] 唐鹏程, 郭平, 杜建芬, 等. 煤层气成藏
机理研究[J]. 中国矿业, 2009, 18(2):
94~97.
3 总结
作者简介:郭洋(1986-),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2024年6月14日发(作者:瓮傲旋)
页岩气与煤层气成藏条件与开发技术对比
摘要:继煤层气后,页岩气成为又一新兴天然气产业。在调研页岩气相关资料中,笔者认为其与煤层气的
特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故本文对比分析了我国页岩气与煤层气成藏条件及开发技术,根据具体情况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页岩气 煤层气 成藏条件 开发技术
引言
随着世界能源形式多样化发展,我国进
年来加大了对煤层气和页岩气开发的重视。
相比于国外,我国对这两类非常规气藏的勘
探开发,以及一些先进技术还处于探索准备
阶段。页岩气与煤层气有很多相似之处,所
以对比他们之间的相似性,有利于技术之间
的借鉴与发展。
1 成藏条件对比
页岩气成藏体现出了非常复杂的多机
理递变特点,除天然气在孔隙水、干酪根有
机质以及液态烃类中的溶解作用机理以外,
天然气从生烃初期时的吸附聚集到大量生
对比项
烃源岩
成藏特点
有机质演化初期
气体成因
气体赋存状态
封存动力
成藏机理
主控地质因素
烃时期的活塞式运聚,再到生烃高峰时期的
置换式运聚,体现出了页岩气自身所构成的
完整性天然气成藏机理序列页
[1]
。
煤化作用可分为未变质阶段,低变质阶
段,中等变质阶段,高变质阶段。中等变质
阶段,煤层甲烷的主要生成阶段,油、气和
重烃并存;高变质阶段,大部分氢侧链的脱
落,且之前生成的油、重烃在高温下裂解等,
[2]
均可导致甲烷的生成。
虽然,它们的共同特点有储层本身又是
气源岩;气体以吸附和游离状态赋存;生气
来源于生物成因气和热成因气,但其成藏条
件还有一些差异(见表1)。
表1 页岩气与煤层气成藏条件对比
页岩气
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
自生自储
Ro>0.4%
热裂解生气阶段形异常高压
生物化学生气异常低压
吸附态和游离态为主,
其中吸附态20%~85%
毛细管力、压力
吸附机理、活塞式运聚机理
沉积环境
总有机碳含量
储层有效厚度
地层压力
盆地边缘斜坡为主,
盆地中心亦可能
裂缝充当储集空间,
低孔、低渗
煤层气
煤层
自生自储
4%>Ro>0.5%
原生形成低煤阶煤层气
吸附态85%以上
原生与次生热形成高煤阶煤层气
分布特征
储集特征
毛细管力
吸附机理
构造地质条件
煤的变质程度
煤层埋藏深度
地下水活动性
克迪拉通盆地及前路盆地,构造斜坡带
或埋藏式中的向斜带
裂缝及微孔隙充当储集空间渗透率依
赖于裂缝的发育和开启
2 开发技术对比
我国煤层气的孔隙度小于10%,渗透率小于1×10
-3
μm
2
,含气量小于20 m
3
/t,埋深
在3000米以内,主要开发深度范围300~1500m;我国页岩气的孔隙度小于4~5%,渗透率
小于1×10
-3
μm
2
,含气量小于10 m
3
/t,埋深4000m以内为主,主要开发深度范围
200~3000m。通过以上数字对比可知,页岩气开发深度范围较煤层气大,但孔、渗、饱相比
煤层气要小一些,所以技术上会有区别(见表2)。
对比项
钻井技术
表2 页岩气与煤层气部分开发技术对比
页岩气 煤层气
将MWD(随钻测井)技术应用于水平井钻 垂直井,水平排泄孔钻井(含分枝井) 水平
井,可实时监控钻井参数;将自然伽马测井井,单支,多分枝,羽状水平井,潜孔锤钻
曲线应用到水平井钻井中,可进行控制和定井技术,超短半径径向水平井技术,羽状分
位;将井数据和地震数据进行对比,可避开支水平井技术,定向水平井技术;地层涌水
完井技术
固井技术
已知有井漏问题和断层的区域;geoVISION
随钻成像服务和RAB钻头附近地层电阻率
仪器等LWD技术有助于在钻遇后即时识别
天然裂缝;
裸眼完井,组合式桥塞完井、水力喷射射孔
完井和机械式组合完井
二氧化碳泡沫水泥浆,氮气泡沫水泥浆;酸
性前置液,达到酸化处理钻井时在储层形成
的碱性伤害和泥浆封隔堵塞的侵害
开发中会遇到的难题:地层水涌出,超压煤
层引起的井喷,井眼稳定性/煤层的坍塌,高
渗透率/循环漏失,煤层损伤
裸眼完井,裸眼洞穴完井(最有效常用),
套管完井,套管—裸眼完井,水平排泄孔衬
管完井
对煤层顶板的封隔;固井时的前置液应充分
对储层冲洗,当然在条件允许时可采用酸性
前置液,采用高强度、低密度、低失水水泥
浆,泡沫水泥浆,双级注水泥,绕煤层固井
技术。
清水压裂;重复压裂;多层压裂;加砂水压
裂技术;凝胶压裂技术
通过压后裂缝半长、导流能力来分析压裂效
果应用大地电位法、井温法、微地震法、放
射性示踪法的综合压裂裂缝监测试验
避免采用高粘度胶体压裂液,清水压裂;重
复压裂;多层压裂;同时压裂;
裂缝评价技术 利用地面、井下测斜仪与微地震监测技术结
合的裂缝综合诊断技术,可直接地测量因裂
缝间距超过裂缝长度而造成的变形来表征
所产生裂缝网络,评价压裂作业效果,实现
页岩气藏管理的最佳化
压裂技术
对于低孔低渗双重介质的页岩气藏,其
主要运移过程包括解吸、扩散、非达西渗流。
虽然这些都与煤层气相似,但页岩气开采须
排气降压解吸采气,煤层气须排水降压解吸
采气。因此,煤层气的排采技术不能照搬应
用在页岩气的开发中。成藏条件中已知页岩
气分为异常高压与异常低压两类,故可以借
鉴这两类天然气藏的排采技术。
实现页岩气合理排采的办法就是,充分
认识地下气体流动系统并建立地层的流体
动力系模型;初期最佳排采强度进行理论推
导,为制定合理排采制度、提高采收率提高
理论依据。
我国页岩气藏分布广泛,储量大,在研
究气成藏条件后,针对页岩气藏特性研究开
发技术,纵向对比,可借鉴或引进国外先进
技术;横向对比,可借鉴已发展的与其有相
似性的气藏的开发技术。
参考文献
[1] 张金川, 金之钧, 袁明生, 等. 基于运移
动力暂时平衡条件下的运移气[J]. 天
然气工业, 2002, 22(5): 101~103.
[2] 唐鹏程, 郭平, 杜建芬, 等. 煤层气成藏
机理研究[J]. 中国矿业, 2009, 18(2):
94~97.
3 总结
作者简介:郭洋(1986-),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