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电视机原理图

IT圈 admin 27浏览 0评论

2024年6月15日发(作者:飞瑞)

电视机原理图

1927年:电子式电视机诞生。21岁的菲尔·法恩斯沃斯

(Philo Farnsworth)将单幅图像分解为60行,转化为电信

号,再在屏幕上重组为图像。

电视诞生至今已近百年,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晶体管电

视到集成电路电视,到现在各种新型显示技术并存。电视的发

展象征着显示技术发展的里程碑,显示技术带来的视觉体验越

来越清晰、真实、身临其境。

陪伴我们成长最多的电器可能就属家里的那台“大屁股”电视

了。今天,我们就从CRT电视入手,来和各位一起分享一下电

视的发展历史,相信能引发不少曾经的回忆。

CRT时代 平面直角就是高端产品

CRT电视屏幕中央是突出的球面体,十分影响美观。之所以不

能做成平面产品,是因为在制造电视的主要元部件显像管的时

候,需要进行抽真空操作。也许有的读者要问,为何要抽真空

呢?其实,这是由于电视机成像原理决定的。

CRT电视成像原理图

60年代日本索尼公司首先提出了球面圆角矩形显像管,曲率

半径在1000毫米左右。而到了70年代,著名的美国RCA公司

研制出柱面矩形显像管,曲率半径可达1500毫米。随着时间

的推移,电视行业在1982年大放异彩,在这一年,美国RCA

公司、荷兰飞利浦公司、日本东芝、日立和松下公司等,才在

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下,研制出曲率半径大于2000毫米,趋于

平面和直角的平面直角电视机正式诞生了。

当时很多电视厂商都在宣传平板直角电视,任何人在客厅里

买一台都会是一件非常体面的事情。但由于显像管的限制,平

板直角电视最多只能做34寸,任何大尺寸都无法量产。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背投电视登场,让电视有了更大的尺寸。

背投电视 尺寸占优势超越CRT

其实背投就是背投的电视机。借助于投影和反射原理,屏幕

和投影系统被集成到电视显示系统中。背投的原理简单来说就

是在机身底部安装投影仪,将信号反射投射到半透明屏幕的背

面成像。与传统的CRT电视相比,背投电视可以轻松实现43

英寸以上的大屏幕,甚至有厂商推出了70英寸的背投电视。

背投电视成像原理图

除了尺寸,背投电视还具有亮度高、寿命长的特点。背投显

示系统采用封闭的投影光路,因此完全避免了外界光线的干

扰,从而大大提高了屏幕亮度。同时,很多背投电视采用逐行

扫描技术,可以消除画面的闪烁,使电视图像更加稳定。但是

背投电视的缺点也很明显。机身很重,体积很大。在短暂的辉

煌之后,等离子电视乘势而上,抢占了电视市场。

等离子电视 十多年前梦寐以求产品

如今在市场中已经难以寻觅到等离子电视的身影,刚刚关注电

视市场的朋友甚至都不道它的存在,毕竟它已经被液晶电视全

面击溃。可是在十多年前,它却是众多人梦寐以求的显示产

品。在当时来看,等离子电视可以说能够秒杀一切显示产品,

在当时等离子技术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关注,在色

彩表现以及响应速度上都拥有绝对的优势。甚至现在还有人存

在等离子信仰,认为“等离子比液晶明亮,可视性更优越”。

甚至现在还有人存在等离子信仰

“外行看液晶,内行看等离子”,这是当年业内广泛流传的一

句话,当年的等离子电视确实如信仰一般。等离子如同现在

OLED,也是自发光的显示技术,基于这一特性,等离子拥有色

彩还原度高、动态清晰度高(响应速度快)、可视角度广、视觉

舒适度以及对比度高等特性。凭借这些优势,在当时以松下为

首的等离子联盟非常自信的认为,他们可以在短时间里战胜液

晶,但殊不知正是他们自己断送了等离子的前途。

当时以松下为首的等离子阵营实行技术垄断策略

当时,松下、日立和先锋掌握了等离子电视的核心技术,但

在战略上做出了致命的选择。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他们牢牢

垄断了等离子技术和上游面板资源。甚至索尼等同属日系品牌

的成员连更好的面板资源都没拿到,更别说韩国、大陆、台湾

厂商了。想要关闭技术垄断,战略上的失误让很多厂商干脆转

投液晶阵营和等离子对抗。

与此同时,具有诸多优势的等离子技术也存在功耗高、烧屏

等问题。然而,松下和其他制造商仍然没有醒来,把自己锁在

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做研究。殊不知此时三星、夏普、索尼等液

晶厂商开放技术,加速产业发展,使得液晶技术在画质方面得

到了蓬勃发展。同时,巨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了产量,液晶电视

价格变得更加亲民。最终等离子阵营分崩离析,最终被LCD取

代。

LCD液晶电视 目前市售主流

液晶电视的发展,为CRT显像管电视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早期

LCD液晶电视,其成像原理是通过电视内部的CCFL灯管照

明。由于受到灯管体积的限制,因此电视厚度都不太理想。不

过,相比传统的CRT电视,已经让很多用户为之心动。

LED电视成像原理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液晶之父夏普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液

晶显示设备,但由于是单色显示,很难普及到电视上来,尽管

在80年代超扭曲向列液晶显示器出现,同时薄膜晶体管液晶

显示器技术被研发出来,但液晶技术仍未成熟,难以普及。直

到80年代末,日本掌握了STN-LCD及TFT-LCD生产技术,液

晶电视开始高速发展,至今已经统治电视产业将近20年。

OLED电视 显示效果碾压液晶

自从液晶电视产品上市以来,其凭借体积轻薄、尺寸可以做到

更大等优势在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彻底将CRT击溃,但不可否认

的是,液晶显示技术发展至今,仍然存在不可逆转的缺陷,而

近几年,OLED显示技术登场,大有取代液晶之势。

对于一个全新品类的电视产品,消费者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产品

靠不靠得住,技术够不够硬,用起来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OLED电视其实从诞生之初就饱受质疑,不管是消费者还是行

业内人士认为OLED电视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气候。不过OLED

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大家的预期。

目前OLED电视的面板寿命已经可以确保50000个小时以上,

并且通过技术算法已经彻底杜绝了残影的问题,同时55英寸

和65英寸OLED面板的良品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LCD目前良

率在92%左右)。可以说,OLED电视已经和发展10余年的液晶

电视同样值得信赖。

OLED和LCD最大的区别就是具有自发光的属性,有机发光半

导体元件可以自行发光,不需要背光源的支持。由于OLED能

够实现自发光,所以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亮的,从而带

来更宽广的可视角度。同时OLED无需背光支持,也使得OLED

电视结构非常简单,所以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OLED电视都可

以做到极致超薄。

除去其天生的优势之外,OLED技术还能够带来极致的黑场表

现以及无限对比度。同时OLED还拥有柔性可弯曲的特性,借

助OLED技术,未来电视可以做成一张纸那么薄,可以随意弯

曲折叠,这是在LCD时代所无法想象的。

电视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不过随着

电子产品的爆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崛起,电视消失论,就

一直随着我们每一次屏幕革命的到来而被人重新唤起。不过相

信在5G、AI、物联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已经被看作是家庭

物联的中心入口,也许这个将近一百岁年迈的科技产物,还会

重现它的辉煌。

2024年6月15日发(作者:飞瑞)

电视机原理图

1927年:电子式电视机诞生。21岁的菲尔·法恩斯沃斯

(Philo Farnsworth)将单幅图像分解为60行,转化为电信

号,再在屏幕上重组为图像。

电视诞生至今已近百年,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晶体管电

视到集成电路电视,到现在各种新型显示技术并存。电视的发

展象征着显示技术发展的里程碑,显示技术带来的视觉体验越

来越清晰、真实、身临其境。

陪伴我们成长最多的电器可能就属家里的那台“大屁股”电视

了。今天,我们就从CRT电视入手,来和各位一起分享一下电

视的发展历史,相信能引发不少曾经的回忆。

CRT时代 平面直角就是高端产品

CRT电视屏幕中央是突出的球面体,十分影响美观。之所以不

能做成平面产品,是因为在制造电视的主要元部件显像管的时

候,需要进行抽真空操作。也许有的读者要问,为何要抽真空

呢?其实,这是由于电视机成像原理决定的。

CRT电视成像原理图

60年代日本索尼公司首先提出了球面圆角矩形显像管,曲率

半径在1000毫米左右。而到了70年代,著名的美国RCA公司

研制出柱面矩形显像管,曲率半径可达1500毫米。随着时间

的推移,电视行业在1982年大放异彩,在这一年,美国RCA

公司、荷兰飞利浦公司、日本东芝、日立和松下公司等,才在

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下,研制出曲率半径大于2000毫米,趋于

平面和直角的平面直角电视机正式诞生了。

当时很多电视厂商都在宣传平板直角电视,任何人在客厅里

买一台都会是一件非常体面的事情。但由于显像管的限制,平

板直角电视最多只能做34寸,任何大尺寸都无法量产。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背投电视登场,让电视有了更大的尺寸。

背投电视 尺寸占优势超越CRT

其实背投就是背投的电视机。借助于投影和反射原理,屏幕

和投影系统被集成到电视显示系统中。背投的原理简单来说就

是在机身底部安装投影仪,将信号反射投射到半透明屏幕的背

面成像。与传统的CRT电视相比,背投电视可以轻松实现43

英寸以上的大屏幕,甚至有厂商推出了70英寸的背投电视。

背投电视成像原理图

除了尺寸,背投电视还具有亮度高、寿命长的特点。背投显

示系统采用封闭的投影光路,因此完全避免了外界光线的干

扰,从而大大提高了屏幕亮度。同时,很多背投电视采用逐行

扫描技术,可以消除画面的闪烁,使电视图像更加稳定。但是

背投电视的缺点也很明显。机身很重,体积很大。在短暂的辉

煌之后,等离子电视乘势而上,抢占了电视市场。

等离子电视 十多年前梦寐以求产品

如今在市场中已经难以寻觅到等离子电视的身影,刚刚关注电

视市场的朋友甚至都不道它的存在,毕竟它已经被液晶电视全

面击溃。可是在十多年前,它却是众多人梦寐以求的显示产

品。在当时来看,等离子电视可以说能够秒杀一切显示产品,

在当时等离子技术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关注,在色

彩表现以及响应速度上都拥有绝对的优势。甚至现在还有人存

在等离子信仰,认为“等离子比液晶明亮,可视性更优越”。

甚至现在还有人存在等离子信仰

“外行看液晶,内行看等离子”,这是当年业内广泛流传的一

句话,当年的等离子电视确实如信仰一般。等离子如同现在

OLED,也是自发光的显示技术,基于这一特性,等离子拥有色

彩还原度高、动态清晰度高(响应速度快)、可视角度广、视觉

舒适度以及对比度高等特性。凭借这些优势,在当时以松下为

首的等离子联盟非常自信的认为,他们可以在短时间里战胜液

晶,但殊不知正是他们自己断送了等离子的前途。

当时以松下为首的等离子阵营实行技术垄断策略

当时,松下、日立和先锋掌握了等离子电视的核心技术,但

在战略上做出了致命的选择。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他们牢牢

垄断了等离子技术和上游面板资源。甚至索尼等同属日系品牌

的成员连更好的面板资源都没拿到,更别说韩国、大陆、台湾

厂商了。想要关闭技术垄断,战略上的失误让很多厂商干脆转

投液晶阵营和等离子对抗。

与此同时,具有诸多优势的等离子技术也存在功耗高、烧屏

等问题。然而,松下和其他制造商仍然没有醒来,把自己锁在

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做研究。殊不知此时三星、夏普、索尼等液

晶厂商开放技术,加速产业发展,使得液晶技术在画质方面得

到了蓬勃发展。同时,巨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了产量,液晶电视

价格变得更加亲民。最终等离子阵营分崩离析,最终被LCD取

代。

LCD液晶电视 目前市售主流

液晶电视的发展,为CRT显像管电视画上了完美的句号。早期

LCD液晶电视,其成像原理是通过电视内部的CCFL灯管照

明。由于受到灯管体积的限制,因此电视厚度都不太理想。不

过,相比传统的CRT电视,已经让很多用户为之心动。

LED电视成像原理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液晶之父夏普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液

晶显示设备,但由于是单色显示,很难普及到电视上来,尽管

在80年代超扭曲向列液晶显示器出现,同时薄膜晶体管液晶

显示器技术被研发出来,但液晶技术仍未成熟,难以普及。直

到80年代末,日本掌握了STN-LCD及TFT-LCD生产技术,液

晶电视开始高速发展,至今已经统治电视产业将近20年。

OLED电视 显示效果碾压液晶

自从液晶电视产品上市以来,其凭借体积轻薄、尺寸可以做到

更大等优势在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彻底将CRT击溃,但不可否认

的是,液晶显示技术发展至今,仍然存在不可逆转的缺陷,而

近几年,OLED显示技术登场,大有取代液晶之势。

对于一个全新品类的电视产品,消费者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产品

靠不靠得住,技术够不够硬,用起来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OLED电视其实从诞生之初就饱受质疑,不管是消费者还是行

业内人士认为OLED电视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气候。不过OLED

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大家的预期。

目前OLED电视的面板寿命已经可以确保50000个小时以上,

并且通过技术算法已经彻底杜绝了残影的问题,同时55英寸

和65英寸OLED面板的良品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LCD目前良

率在92%左右)。可以说,OLED电视已经和发展10余年的液晶

电视同样值得信赖。

OLED和LCD最大的区别就是具有自发光的属性,有机发光半

导体元件可以自行发光,不需要背光源的支持。由于OLED能

够实现自发光,所以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亮的,从而带

来更宽广的可视角度。同时OLED无需背光支持,也使得OLED

电视结构非常简单,所以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OLED电视都可

以做到极致超薄。

除去其天生的优势之外,OLED技术还能够带来极致的黑场表

现以及无限对比度。同时OLED还拥有柔性可弯曲的特性,借

助OLED技术,未来电视可以做成一张纸那么薄,可以随意弯

曲折叠,这是在LCD时代所无法想象的。

电视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不过随着

电子产品的爆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崛起,电视消失论,就

一直随着我们每一次屏幕革命的到来而被人重新唤起。不过相

信在5G、AI、物联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已经被看作是家庭

物联的中心入口,也许这个将近一百岁年迈的科技产物,还会

重现它的辉煌。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