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3日发(作者:太叔奥维)
案溯源
ansuyuan
口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荆玉环
摘
关键词
要敦煌舞已列入中国的古典舞体系中。本文就对魅力无穷的 是殷商所流传下来的舞蹈。“四夷乐”包括中亚、西亚地区的乐舞,也
敦煌舞蹈渊源和历史进行深入的辨析,再现这一古老而现
将其融入到周王室的“制礼作乐”中来。而在周代,中国陕西宁夏的
代、优美华丽的舞蹈艺术形象。
犬戎以及吐火罗人,开始进行了中两文化交流,中国传统舞蹈中的
敦煌舞蹈“s”形舞姿历史
敦煌舞蹈,在商周青铜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它的沉淀。
二、汉唐舞蹈引导了敦煌的舞姿
中国古典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由中国古代宫廷舞蹈和民间
舞蹈衍生出来的。中国古典舞总共有 个学派:汉唐舞派,身韵学派 1.汉代舞蹈风格。汉代舞蹈继承了春秋战同的“楚舞”风格,以“细
还有敦煌舞派,这_二个学派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彼此之间也存在 腰”、“长袖”、“折腰”、“翘袖”为主要的特点。这些舞蹈样式和技巧在
着一定的联系。敦煌舞蹈与中国古典舞中的武术、戏曲舞蹈有一定的
当时也属于比较有代表性的。汉代是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
区别,它来源于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壁画,壁画中的飞天凭借飘曳的 代。在舞蹈活动中,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舞蹈和舞人。而边疆少数民族
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具有艺术美感和气息。敦煌舞蹈的出现,
舞蹈和西域乐舞杂技幻术的传人,以及乐府在其问发挥了重要的作
证明了中国古典舞是多元多样的。处于丝绸之路之上的敦煌,其舞蹈
用。汉代舞蹈多为折腰的动作,如著名的戚夫人的“翘袖折腰之舞”,
艺术也l大J为东西方艺术文化的相互交融而变得独具风格。敦煌舞蹈
就是以舞袖、折腰为主题动作的艺术舞蹈,注重袖式变化与腰功的舞
在中围舞蹈艺术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蹈形式。汉代舞蹈是微曲身,长裙曳地,举袖旧头或扬袖叉腰,款款而
、
敦煌舞蹈的溯源
舞的形象。山东汉画像石《舞袖》有女子双人舞、男女对舞以及独舞,
健朗明快,形成了一幅协调美丽的画面 。南于汉
1.殷商的异同情调舞。从敦煌壁画上的飞天,以及穿着奇装异
表现的柔婉妩媚、
服的舞蹈者中可以看出,敦煌舞蹈并不属于当时中原的独有舞蹈。 代开始正式开辟了古丝绸之路,因而汉文化传播到r两域,使得当时
它融合着两亚以及欧洲等地区的舞蹈元素。我们在寻找,中国历史
的敦煌舞蹈渐渐的有了汉代舞蹈的影子。而敦煌壁 中的诸多舞蹈
上,究竟在哪一个朝代,已经开始融合西方舞蹈元素了。从史料中我
图案,都有和汉舞差不多的特点和特色,特别是飞天的“长袖飘带”。
们发现,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异国的情调舞了。
2.唐代舞蹈风格。盛世开明的唐朝,是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也
《史记・殷本记》中,曾介绍纣王爱“北里之舞”,所谓的“北里之 因此是古代舞蹈发展的最高峰。与以往各历史时期舞蹈发展所不同
舞”,就是舞者在灌满酒的池塘边跳裸体舞。这种开放式的舞蹈,在
的是,舞蹈在唐代是以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摘取了古代舞蹈发展
中国历史上,属于少数,特别是进入奴隶社会之后。而在同时期的古
的顶冠。它既不像周代雅乐舞那样,依附政治,也不像汉代舞蹈那
希腊,也有着一种叫做“i女神舞”的开放舞蹈。在雅典巴特农神庙,
样,融于“百戏”,而是以独立的艺术品种,占领唐代社会的艺术舞
胡腾舞、春莺啭、剑舞。其中除了剑舞,都
还有这样类似的雕像,三女神用丝质的长袍裹着丰盈的肉体,相互
台。唐代主要分为胡旋舞、
依靠着。古希腊的“酒神祭”也同样如此。那么,这样的舞蹈究竟是怎
是由西域传人中原的舞蹈。(1)胡旋舞。胡旋舞属于“健舞”,是由西
么传到中国来的呢?在我国殷商青铜器文化时期,中亚和西亚一带, 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据清代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考证:“哈萨克
为古康居。”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
有安德罗诺沃文化、阿凡纳西沃文化和卡拉苏克文化,还有纳马兹
左部游牧逐水草,
加文化。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殷商就与中亚、西亚有过来往,例如
节奏鲜明。胡旋舞要在跳舞时陕速不停地旋转。胡旋舞舞起来左旋
在我国唐山和河西走廊发现了中亚南部红铜器物。公元前1000年 右转,变化多姿。(2)胡腾舞。胡腾舞属于“健舞”,以腾跳动作技巧
左右,费尔干纳的楚斯特文化也与中国有联系。在吐鲁番等地发现
长,舞步急促变化。胡腾舞是从西域传人中原的一种男子独舞,流行
_r一些小件铜铃,表明当时的新疆居民从天山南北的草原和沙漠路 于北朝至唐代,当时深得中原贵族赏识,风靡一时。其特点是既雄健
山行走过,并且充当了文化传递者的身份。当时属于青铜文化,中原 迅急、刚毅奔放,又柔软潇洒、诙谐有趣。胡腾舞,流传于西北地区的
与西方也是借着青铜器进行文化传播。而就在这个时代,西方的乐
一
种民问舞蹈。唐代宗时,河西、陇右一带20余州被吐蕃占领,原来
舞艺术也随着青铜器带到了中原。在中原和西方连接的必经之路
杂居在该地区的许多胡人流落异乡,有的以民族歌舞谋生,有的以
上,也就是在河西走廊一带,孕育了敦煌的舞蹈艺术。
做边贸生意为生。每当交易谈成时,双方便饮酒作乐,胡人遂趁兴起
2.周王室的“四夷乐”。最早记载中西乐舞交流的是《穆天子
舞,于是,“胡腾舞”在河西走廊一带流传开来。(3)春莺啭。春莺啭属
传》,《穆天子传》记载的是周穆王带着乐队去西方各地旅行并演出,
于“软舞”,乐声如鸟鸣般优美动听。据《教坊记》载,是高宗早晨听到
并对路线作了具体的说明。内还描述了他在昆仑山遇到了西王母,
莺叫声,命乐]_白明达写曲,并将这个曲子称为《春莺啭》。白明达是
音乐家,所作乐曲可能有一定龟兹风格。《春莺
并举行盛大的歌舞表演。虽然西王母是虚构的人,但从中也可以看
著名龟兹(新疆库车)
出,周朝已经重视与西边国家的外交,也开始认同西边国家的舞蹈 啭》的音乐与舞蹈,都可能有描写鸟声、鸟形的特点。类比飞鸟的舞
艺术。“四夷乐”是指周朝领域以外的国家的乐器和舞蹈,其他民族 蹈古已有之,它们是狩猎生活的反映,也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乐舞。周王朝所制作成的“四夷乐”,其内容中的“六代舞”、“六小舞”
94兰台 幂2013.1O月』I旬
3.汉唐舞蹈风格与敦煌舞蹈的联系。从汉唐舞蹈风格中可以看
档案溯 瞄
ansuyuan
口 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新闻系于凤静
摘要本文探讨了194 1976年间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有线 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有线广播同当时全国和其他一些少数
广播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以期能够启发当下民族地区新闻
民族自治地区相比,其建设、发展的水平明显高}fJ一筹。
传播活动的开展和深入。
关键词东北少数民族地区 有线广播新闻传播
长白县和杜蒙县的有线广播建设始于1950年。延边州的敦化
县、’7乇清县、安图县、珲春县和辽宁省的阜蒙县县级广播站在1953
l949—1976年是我闰农村有线广播的起步、发展和普及期,有
年前后,延边州的延吉县(今龙井市)、和龙县、辽宁省的喀左县以及
线广播是 时农村最主要的传播媒体。东北的少数民族地区①主要处
满族聚居地区的县级广播站在1956年前后都得到了建立。可以说,
于县域下的广大乡村之中。有线广播作为此时期重要的独立传播系 全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县级自治地区尚在进行收音站建设阶段,东北
统,是当时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受众唯一的信息渠道,“是国家对 少数民族地区就已完成了县级广播站的建设。而全国建成县级广播
广大农民进行政治宣传和文化教育T作的重要工具”,也“是教育农
站的时间大致在1957—1960年 。
民和满足农民收听广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_T具” 。在有线广播的 冉看与情况大致相近的我国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横向比
发展过程中,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有线广播与全国的农村有线广
较。1966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7年9月20日)农
播在节目设置、传播内容、收听方式等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同时又 村有线广播入户率3.29%,而早在1959年底,延边州(成立于1952
以其独特的态势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之先。因此,厘清此时期东
年9月3日)的入户率就已达到30%。1965年四川I阿坝藏族自治州
jE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有线广播的发展的历程和特点,既是研究东北
(成立于1952年1月1日)的汶川I县雁门公社建成了四川I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之必须,也是对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
地区第一个农村有线广播站;延边州的公社级广播站早在1949年
内容的丰富,更能够启发当下民族地区新闻传播活动的开展和深入。
5月于石岘镇(原属汪清县,后划归图们市)就已建立。
一
、
起步早、普及快 “文化大革命”时期,随着政治运动的深入和国家财力的保障,
出,汉朝舞蹈带有中原本土的特色,属于春秋战国舞蹈衍生出来的。 姿是如何形成的,在舞蹈史上也有很多的说法。但如今最明确的解
而唐朝由于开放的原因,舞蹈风格也变得多元化,多是中原本土的
释是由于受到了西域和印度舞风的影响,动作优美,幅度大,难度也
舞蹈和西域传来的舞蹈相融合而成。敦煌处于西域地带,先是受到 很高。在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出,佛教对敦煌的影响很大。莫高窟是古
了汉朝古丝绸之路的传播,带来了中原的“长袖”、“飘带”舞姿,后受
代佛教圣地,关于舞蹈的壁画,也表现了佛教的一些气息。作为佛教
到唐朝开明政治的影响,处于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经之
发祥地的印度,印度舞蹈常常会表现出“s”曲线,生动形象地反映了
路上,渐渐的融人了中西方的舞蹈文化,特别是唐朝的胡旋舞,与敦
当时的舞蹈形态和风韵。佛教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相融合,使得敦煌
煌舞蹈中的“袒胸露臂”、“腾踏旋转”等特点十分相似。在龟兹壁画
舞蹈与佛教内容密切关联,充满了佛教独有的意蕴。而其中的“反弹
中,有许多旋转舞女的形象,两脚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全身彩带飘 琵琶”,也是敦煌艺术中最优美的舞姿,是敦煌壁画舞蹈中最有代表
逸,旋转弧形裙摆,再现旋转的瞬问#p9。
三、敦煌舞蹈文化的地域性因素
性的舞姿。舒展而劲健,一边奏乐一边跳舞,体现出弹奏舞蹈的高超
本领,迷人地展现了一种韵美感。“反弹琵琶”属于佛教的一种造型,
敦煌所处地域自古至今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而敦煌舞是 这更加证实了古印度佛教对敦煌舞蹈的影响。这是在特殊时期产生
历史悠久的艺术流派。在中西方等各种文化的影响下,使得敦煌舞
和发展的,是佛教文化孕育的代表性古典舞蹈[3F3。
得以真正形成。敦煌舞蹈的万干,来自四面八方,西域的胡旋舞、胡
总之,敦煌舞蹈是由不同的国家、文化、环境融合而成的。敦煌
腾舞,中原的绿腰舞,印度的半裸光脚天竺舞,敦煌舞是中西方民族 舞蹈的历史溯源,可追溯到青铜器时期的商周本民族与异族之间的
舞蹈文化交流的见证。古丝绸之路上,有来自中东的伊朗、阿拉伯国 乐舞交流。在汉唐舞蹈的影响下,也在古印度佛文化,以及周边众多
家,也有北部的俄罗斯,南边的印度。虽然中原政府统治着敦煌,但
民族国家的舞蹈风格的影响下,形成了敦煌舞蹈。莫高窟的显现,证
敦煌的舞蹈文化来源于四面八方的国家和地区。民族的大融合,使 明了敦煌舞蹈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甘肃敦煌艺术剧院创作的
得敦煌舞蹈能够“扬眉动目”、“扭胯蹶臂”、“弹指移项”、“袒胸露
《丝路花雨》大型舞剧,就以我国盛唐为主要背景,用敦煌壁画和丝
臂”、“腾踏旋转”,有着各种的舞姿造型。敦煌舞者运用跳、转、翻、
绸之路为素材,通过反弹琵琶伎乐天的“s”型舞姿和翩翩飘扬的飞
使敦煌壁画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也使得敦煌舞蹈渐渐地
滚、旋五种技法以及走、跑、蹉、踢、踏等步法,体现 “s”的形态,形
天造型,
成极富民族特色风情的舞蹈。古代敦煌人在本身的实践过程中也创
被世界所认可。
造了许多舞蹈的雏形,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性和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李婷婷.敦煌舞蹈的独特之美——浅析敦煌舞中的重心o].大众文艺.2010(23)
四、古印度佛教影响了敦煌舞蹈的舞风
f21易辛.古代敦煌舞蹈之历史探源卟兰台世界上旬2012(9).
“s”曲线舞姿,是敦煌舞蹈最大的特色。关于这样的…S’曲线舞
}3]王克芬.多元荟萃归根中华——敦煌舞蹈壁画研究卟敦煌研究.2005(3) .
兰古世界2013・10月上旬95
2024年7月13日发(作者:太叔奥维)
案溯源
ansuyuan
口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荆玉环
摘
关键词
要敦煌舞已列入中国的古典舞体系中。本文就对魅力无穷的 是殷商所流传下来的舞蹈。“四夷乐”包括中亚、西亚地区的乐舞,也
敦煌舞蹈渊源和历史进行深入的辨析,再现这一古老而现
将其融入到周王室的“制礼作乐”中来。而在周代,中国陕西宁夏的
代、优美华丽的舞蹈艺术形象。
犬戎以及吐火罗人,开始进行了中两文化交流,中国传统舞蹈中的
敦煌舞蹈“s”形舞姿历史
敦煌舞蹈,在商周青铜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它的沉淀。
二、汉唐舞蹈引导了敦煌的舞姿
中国古典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由中国古代宫廷舞蹈和民间
舞蹈衍生出来的。中国古典舞总共有 个学派:汉唐舞派,身韵学派 1.汉代舞蹈风格。汉代舞蹈继承了春秋战同的“楚舞”风格,以“细
还有敦煌舞派,这_二个学派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彼此之间也存在 腰”、“长袖”、“折腰”、“翘袖”为主要的特点。这些舞蹈样式和技巧在
着一定的联系。敦煌舞蹈与中国古典舞中的武术、戏曲舞蹈有一定的
当时也属于比较有代表性的。汉代是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
区别,它来源于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壁画,壁画中的飞天凭借飘曳的 代。在舞蹈活动中,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舞蹈和舞人。而边疆少数民族
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具有艺术美感和气息。敦煌舞蹈的出现,
舞蹈和西域乐舞杂技幻术的传人,以及乐府在其问发挥了重要的作
证明了中国古典舞是多元多样的。处于丝绸之路之上的敦煌,其舞蹈
用。汉代舞蹈多为折腰的动作,如著名的戚夫人的“翘袖折腰之舞”,
艺术也l大J为东西方艺术文化的相互交融而变得独具风格。敦煌舞蹈
就是以舞袖、折腰为主题动作的艺术舞蹈,注重袖式变化与腰功的舞
在中围舞蹈艺术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蹈形式。汉代舞蹈是微曲身,长裙曳地,举袖旧头或扬袖叉腰,款款而
、
敦煌舞蹈的溯源
舞的形象。山东汉画像石《舞袖》有女子双人舞、男女对舞以及独舞,
健朗明快,形成了一幅协调美丽的画面 。南于汉
1.殷商的异同情调舞。从敦煌壁画上的飞天,以及穿着奇装异
表现的柔婉妩媚、
服的舞蹈者中可以看出,敦煌舞蹈并不属于当时中原的独有舞蹈。 代开始正式开辟了古丝绸之路,因而汉文化传播到r两域,使得当时
它融合着两亚以及欧洲等地区的舞蹈元素。我们在寻找,中国历史
的敦煌舞蹈渐渐的有了汉代舞蹈的影子。而敦煌壁 中的诸多舞蹈
上,究竟在哪一个朝代,已经开始融合西方舞蹈元素了。从史料中我
图案,都有和汉舞差不多的特点和特色,特别是飞天的“长袖飘带”。
们发现,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异国的情调舞了。
2.唐代舞蹈风格。盛世开明的唐朝,是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也
《史记・殷本记》中,曾介绍纣王爱“北里之舞”,所谓的“北里之 因此是古代舞蹈发展的最高峰。与以往各历史时期舞蹈发展所不同
舞”,就是舞者在灌满酒的池塘边跳裸体舞。这种开放式的舞蹈,在
的是,舞蹈在唐代是以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摘取了古代舞蹈发展
中国历史上,属于少数,特别是进入奴隶社会之后。而在同时期的古
的顶冠。它既不像周代雅乐舞那样,依附政治,也不像汉代舞蹈那
希腊,也有着一种叫做“i女神舞”的开放舞蹈。在雅典巴特农神庙,
样,融于“百戏”,而是以独立的艺术品种,占领唐代社会的艺术舞
胡腾舞、春莺啭、剑舞。其中除了剑舞,都
还有这样类似的雕像,三女神用丝质的长袍裹着丰盈的肉体,相互
台。唐代主要分为胡旋舞、
依靠着。古希腊的“酒神祭”也同样如此。那么,这样的舞蹈究竟是怎
是由西域传人中原的舞蹈。(1)胡旋舞。胡旋舞属于“健舞”,是由西
么传到中国来的呢?在我国殷商青铜器文化时期,中亚和西亚一带, 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据清代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考证:“哈萨克
为古康居。”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
有安德罗诺沃文化、阿凡纳西沃文化和卡拉苏克文化,还有纳马兹
左部游牧逐水草,
加文化。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殷商就与中亚、西亚有过来往,例如
节奏鲜明。胡旋舞要在跳舞时陕速不停地旋转。胡旋舞舞起来左旋
在我国唐山和河西走廊发现了中亚南部红铜器物。公元前1000年 右转,变化多姿。(2)胡腾舞。胡腾舞属于“健舞”,以腾跳动作技巧
左右,费尔干纳的楚斯特文化也与中国有联系。在吐鲁番等地发现
长,舞步急促变化。胡腾舞是从西域传人中原的一种男子独舞,流行
_r一些小件铜铃,表明当时的新疆居民从天山南北的草原和沙漠路 于北朝至唐代,当时深得中原贵族赏识,风靡一时。其特点是既雄健
山行走过,并且充当了文化传递者的身份。当时属于青铜文化,中原 迅急、刚毅奔放,又柔软潇洒、诙谐有趣。胡腾舞,流传于西北地区的
与西方也是借着青铜器进行文化传播。而就在这个时代,西方的乐
一
种民问舞蹈。唐代宗时,河西、陇右一带20余州被吐蕃占领,原来
舞艺术也随着青铜器带到了中原。在中原和西方连接的必经之路
杂居在该地区的许多胡人流落异乡,有的以民族歌舞谋生,有的以
上,也就是在河西走廊一带,孕育了敦煌的舞蹈艺术。
做边贸生意为生。每当交易谈成时,双方便饮酒作乐,胡人遂趁兴起
2.周王室的“四夷乐”。最早记载中西乐舞交流的是《穆天子
舞,于是,“胡腾舞”在河西走廊一带流传开来。(3)春莺啭。春莺啭属
传》,《穆天子传》记载的是周穆王带着乐队去西方各地旅行并演出,
于“软舞”,乐声如鸟鸣般优美动听。据《教坊记》载,是高宗早晨听到
并对路线作了具体的说明。内还描述了他在昆仑山遇到了西王母,
莺叫声,命乐]_白明达写曲,并将这个曲子称为《春莺啭》。白明达是
音乐家,所作乐曲可能有一定龟兹风格。《春莺
并举行盛大的歌舞表演。虽然西王母是虚构的人,但从中也可以看
著名龟兹(新疆库车)
出,周朝已经重视与西边国家的外交,也开始认同西边国家的舞蹈 啭》的音乐与舞蹈,都可能有描写鸟声、鸟形的特点。类比飞鸟的舞
艺术。“四夷乐”是指周朝领域以外的国家的乐器和舞蹈,其他民族 蹈古已有之,它们是狩猎生活的反映,也有图腾崇拜的遗迹。
乐舞。周王朝所制作成的“四夷乐”,其内容中的“六代舞”、“六小舞”
94兰台 幂2013.1O月』I旬
3.汉唐舞蹈风格与敦煌舞蹈的联系。从汉唐舞蹈风格中可以看
档案溯 瞄
ansuyuan
口 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新闻系于凤静
摘要本文探讨了194 1976年间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有线 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有线广播同当时全国和其他一些少数
广播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以期能够启发当下民族地区新闻
民族自治地区相比,其建设、发展的水平明显高}fJ一筹。
传播活动的开展和深入。
关键词东北少数民族地区 有线广播新闻传播
长白县和杜蒙县的有线广播建设始于1950年。延边州的敦化
县、’7乇清县、安图县、珲春县和辽宁省的阜蒙县县级广播站在1953
l949—1976年是我闰农村有线广播的起步、发展和普及期,有
年前后,延边州的延吉县(今龙井市)、和龙县、辽宁省的喀左县以及
线广播是 时农村最主要的传播媒体。东北的少数民族地区①主要处
满族聚居地区的县级广播站在1956年前后都得到了建立。可以说,
于县域下的广大乡村之中。有线广播作为此时期重要的独立传播系 全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县级自治地区尚在进行收音站建设阶段,东北
统,是当时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受众唯一的信息渠道,“是国家对 少数民族地区就已完成了县级广播站的建设。而全国建成县级广播
广大农民进行政治宣传和文化教育T作的重要工具”,也“是教育农
站的时间大致在1957—1960年 。
民和满足农民收听广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_T具” 。在有线广播的 冉看与情况大致相近的我国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横向比
发展过程中,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有线广播与全国的农村有线广
较。1966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7年9月20日)农
播在节目设置、传播内容、收听方式等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同时又 村有线广播入户率3.29%,而早在1959年底,延边州(成立于1952
以其独特的态势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之先。因此,厘清此时期东
年9月3日)的入户率就已达到30%。1965年四川I阿坝藏族自治州
jE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有线广播的发展的历程和特点,既是研究东北
(成立于1952年1月1日)的汶川I县雁门公社建成了四川I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之必须,也是对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
地区第一个农村有线广播站;延边州的公社级广播站早在1949年
内容的丰富,更能够启发当下民族地区新闻传播活动的开展和深入。
5月于石岘镇(原属汪清县,后划归图们市)就已建立。
一
、
起步早、普及快 “文化大革命”时期,随着政治运动的深入和国家财力的保障,
出,汉朝舞蹈带有中原本土的特色,属于春秋战国舞蹈衍生出来的。 姿是如何形成的,在舞蹈史上也有很多的说法。但如今最明确的解
而唐朝由于开放的原因,舞蹈风格也变得多元化,多是中原本土的
释是由于受到了西域和印度舞风的影响,动作优美,幅度大,难度也
舞蹈和西域传来的舞蹈相融合而成。敦煌处于西域地带,先是受到 很高。在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出,佛教对敦煌的影响很大。莫高窟是古
了汉朝古丝绸之路的传播,带来了中原的“长袖”、“飘带”舞姿,后受
代佛教圣地,关于舞蹈的壁画,也表现了佛教的一些气息。作为佛教
到唐朝开明政治的影响,处于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经之
发祥地的印度,印度舞蹈常常会表现出“s”曲线,生动形象地反映了
路上,渐渐的融人了中西方的舞蹈文化,特别是唐朝的胡旋舞,与敦
当时的舞蹈形态和风韵。佛教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相融合,使得敦煌
煌舞蹈中的“袒胸露臂”、“腾踏旋转”等特点十分相似。在龟兹壁画
舞蹈与佛教内容密切关联,充满了佛教独有的意蕴。而其中的“反弹
中,有许多旋转舞女的形象,两脚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全身彩带飘 琵琶”,也是敦煌艺术中最优美的舞姿,是敦煌壁画舞蹈中最有代表
逸,旋转弧形裙摆,再现旋转的瞬问#p9。
三、敦煌舞蹈文化的地域性因素
性的舞姿。舒展而劲健,一边奏乐一边跳舞,体现出弹奏舞蹈的高超
本领,迷人地展现了一种韵美感。“反弹琵琶”属于佛教的一种造型,
敦煌所处地域自古至今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而敦煌舞是 这更加证实了古印度佛教对敦煌舞蹈的影响。这是在特殊时期产生
历史悠久的艺术流派。在中西方等各种文化的影响下,使得敦煌舞
和发展的,是佛教文化孕育的代表性古典舞蹈[3F3。
得以真正形成。敦煌舞蹈的万干,来自四面八方,西域的胡旋舞、胡
总之,敦煌舞蹈是由不同的国家、文化、环境融合而成的。敦煌
腾舞,中原的绿腰舞,印度的半裸光脚天竺舞,敦煌舞是中西方民族 舞蹈的历史溯源,可追溯到青铜器时期的商周本民族与异族之间的
舞蹈文化交流的见证。古丝绸之路上,有来自中东的伊朗、阿拉伯国 乐舞交流。在汉唐舞蹈的影响下,也在古印度佛文化,以及周边众多
家,也有北部的俄罗斯,南边的印度。虽然中原政府统治着敦煌,但
民族国家的舞蹈风格的影响下,形成了敦煌舞蹈。莫高窟的显现,证
敦煌的舞蹈文化来源于四面八方的国家和地区。民族的大融合,使 明了敦煌舞蹈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甘肃敦煌艺术剧院创作的
得敦煌舞蹈能够“扬眉动目”、“扭胯蹶臂”、“弹指移项”、“袒胸露
《丝路花雨》大型舞剧,就以我国盛唐为主要背景,用敦煌壁画和丝
臂”、“腾踏旋转”,有着各种的舞姿造型。敦煌舞者运用跳、转、翻、
绸之路为素材,通过反弹琵琶伎乐天的“s”型舞姿和翩翩飘扬的飞
使敦煌壁画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也使得敦煌舞蹈渐渐地
滚、旋五种技法以及走、跑、蹉、踢、踏等步法,体现 “s”的形态,形
天造型,
成极富民族特色风情的舞蹈。古代敦煌人在本身的实践过程中也创
被世界所认可。
造了许多舞蹈的雏形,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性和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李婷婷.敦煌舞蹈的独特之美——浅析敦煌舞中的重心o].大众文艺.2010(23)
四、古印度佛教影响了敦煌舞蹈的舞风
f21易辛.古代敦煌舞蹈之历史探源卟兰台世界上旬2012(9).
“s”曲线舞姿,是敦煌舞蹈最大的特色。关于这样的…S’曲线舞
}3]王克芬.多元荟萃归根中华——敦煌舞蹈壁画研究卟敦煌研究.2005(3) .
兰古世界2013・10月上旬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