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5日发(作者:理尔雅)
照相机的发展简史
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
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
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
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
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
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
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
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在此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照相机
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
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
从1939年之后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阶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胶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光学工业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学玻璃,如镧、钛、镉等玻璃。从而更好地校正了摄影镜头的像差,使镜头向大孔径和多种
焦距的方向迅速发展。因而,出现了变焦、徽距、折反射式、广角等多种摄影镜头。镜头单层镀膜得到普遍推广。照相机出现了计
数器自动复零、反光镜自动复位、半自动和全自动收缩光圈等结构。照相机的质量、产量开始飞速发展。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这期间,日本的小西六摄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调焦照相机--柯尼卡C35A
型135照相机.接着日本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优先式自动曝光照相机--美能达XDG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开创了一台相机
具有多种曝光功能的先例。
这期间,光学传递函数理论进入了光学设计领域,出现了成像质量高,色彩还原好,大孔径,低畸变的摄影镜头。同时,镜头向系
列化发展,由焦距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摄远镜头,并有了透视调整、 变焦徽距、夜视等摄影镜头。电子技术逐
渐深入到照相机内部,多种测光、高精度的电子镜间快门、电子焦平面快门以及易于控制的电子自拍机等都纷纷出现。曝光补偿、
存储记忆、多纪录功能、电动上弦卷片、自动调焦等各种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应用,高度自动化、小型、轻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
度。估质的各种新型相机,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断问世,从而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设备。
30岁的第一台数码相机
刘晖 | 2005-11-17 09:22 | 《微电脑世界》2005年11月1日出版
引:1975年,在美国纽约罗彻斯特的柯达实验室中,一个孩子与小狗的黑白图像被CCD传感器所获取,记录在盒式音频磁带上。这
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获取的第一张数码照片,影像行业的发展就此改变。30年过去了,第一台数码相机背后的发明者来到中国,
为我们回顾那段历史,也用他敏锐地洞察力展望数码影像的未来。
艰难的诞生
赛尚(Steven Sasson)1973年硕士毕业后即加入柯达,成为一名应用电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师。1974 年,他担负起发明“手持电子照
相机”的重任。次年,第一台原型机在实验室中诞生,他也成为“数码相机之父”。
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不用胶片来拍摄影像,其原型产品只有1万像素,成像非常粗糙。谈到那段历史,赛尚还记忆犹新:“在当时,数
码技术非常困难,CCD很难控制,A/D转换器也很难制造,数码存储介质难于获取,而且容量很小。当时没有PC,回放设备需要
量身定做。这些难点让我们用了1年的时间才安装完这台相机。”
数码相机对当时的柯达而言是一个很小的项目,由于决定采用数码方式,所以相机中没有太多移动的机械,赛尚和两个技术工程师
就完成了这个项目。在选择可以移动的数码存储介质时,赛尚希望其存储量可以与35mm胶卷的拍摄数量差不多,所以最后采用了
通用的卡式录音磁带,基本可以存储相当于一个胶卷的30张照片。“很多技术在当时是非常新鲜的,这台原型机的电路板可以打开,
一边拍摄,一边调整。”赛尚仿佛又回到了实验室中。
在技术襁褓中成长
“当原型机第一次展示给投资者时,他们询问这种产品何时可以成为消费者品,我回答,大概是15~20年这种产品才会走进普通消
费者家庭。”赛尚的判断相当准确,数码相机的发展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1970末到80年代初,柯达实验室产生了1千多项与数
码相机有关的专利,奠定了目前数码相机的架构和发展基础,让数码相机一步步走向显示。1989年,柯达终于推出了第一台商品化
的数码相机。
“我对于30年来的DC技术的发展非常吃惊,显然已经超出了我当时对这类产品的预测。柯达在数码影像领域已经致力于开发了30
年,我个人见证了历史上很多技术突破,让数码摄影取得今天得成就。”
他认为数码相机30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重要的技术进步:柯达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发明了CFA(彩色滤镜阵列),让彩色影像获
取成为可能;1986柯达展示了第一个百万像素彩色成像传感器;此后,产生了JPEG图像压缩算法,让图像文件得以轻松存储。
无尽的发展道路
谈到数码影像的未来,赛尚先生并不认为目前技术发展已经走到终点了。按照他的观点,未来10年,人们的焦点会放在如何存储
影像方面。数码相机拍摄出的影像文件不仅是数据,更是记忆,将随着时间变得更加珍贵。柯达在未来会更关注如何保存、分享、
调用、整理影像文件方面的技术发展。”
“回顾摄影技术发展,银盐技术让我们可以获取出色的图像,数码相机让我们可以迅速获取和回览高品质图像;第三阶段的代表则是
最新的柯达Easyshare ONE,不仅可以迅速拍摄、存储,而且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迅速与别人分享。从point and shot 到 point and
share,这个未来值得期待,也需要很多硬件和网络架构支持。”赛尚对数码技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第一台数码相机重3.9kg,采用16节AA电池供电,CCD分辨率为100×100像素,每个像素4位灰度;其曝光时间为1/20s,在
盒式磁带上记录一张图像需要23s。谈到自己用的数码相机,赛尚说平时用的比较多的是DX7590,这次来中国借了妻子的LS753,
因为其体积很小。由于柯达推出了更时尚的V系列相机,他正计划圣诞节给老婆买一台当作礼物。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中国景气监测中心曾在北京、武汉两座城市对结婚消费进行了居民调查,结果显示,婚纱摄影作为结婚的
时尚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婚龄青年及其父母所接受,此项支出排在结婚消费中的第五位。在许多都市年轻人的心目中,引领这股时
尚之风则是涉足大陆刚刚十年的台湾婚纱摄影。
梦想与成功
对于很多上海人来说,最初接触到的台湾时尚是来自于台湾的婚纱摄影。十年前,当上海人从“王开”、“人民”、“上海”等老字号的照相
馆里拿着三张一套的结婚照走过普陀区长寿路,看到一家刚刚开张的名叫“维纳斯”的台湾婚纱摄影店时,几乎都会大吃一惊,发现“老
三篇”式的结婚照原来也可以这么拍:新娘、新郎身着绚丽耀眼的婚纱与礼服,仿佛电影海报中的男女主人公,在俯首低语或温柔对视
间,点燃起浪漫与温馨的火花。这种创意新鲜、风格唯美的婚纱摄影一下子打动了上海人的心。虽然当时拍这种婚纱照的价格是国营
照相馆的几倍,但不少追求时尚的上海新人还是选择了台湾婚纱摄影店,留下了一生中最美丽的倩影。一股拍摄婚纱照的热潮由此而
在上海掀起。
婚纱摄影在台湾发迹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可称得上是台湾的一大特产。早在30年前,台湾的婚纱业就颇具规模。台北市西门
町的昆明街出现了台北第一条婚纱街,后来这条婚纱街渐渐转移至位于中正纪念堂边的爱国东路。大约10年前,在台北的中山北路
上又发展出了第三代婚纱街。这种规模化的经营大大促进了台湾婚纱业的整体发展。与此同时,台湾婚纱摄影也以其鲜明的风格和个
性化的设计一度扬名海外。
1993年,台湾的婚纱业发展已到饱和的阶段,不少婚纱业者开始将目光转向大陆市场。“维纳斯”婚纱摄影是台湾同业中最早进入上海
市场的先行者。总经理李峻青来自台湾一个专营婚纱摄影的家族企业。1992年,他开始考察大陆市场,1993年毅然决定进入上海。
虽然在他来大陆之前,台湾同行有的已经来考察过,所得出的结论是,至少再得等上5-10年的开发才可带动上海的市场,但李峻青
并不这么认为,他准备以价格策略试探市场的消费水平。从最初人民币198元 /套的定价,很快提升为开业前一周的298元/套,直到
“维纳斯”正式开业时所定的398元/套,这个虽然高于当地同业但仍被市场所接受价格,更加确认了李峻青对上海专业婚纱市场所蕴含
潜力的判断。“维纳斯”在上海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
此后,台湾的“巴黎”婚纱、“侬侬”婚纱、“龙摄影新人世界”、“米兰新娘世界”相继进入
上海市场。创业初期,这些台湾婚纱业者在上海由于初来乍到,条件比较艰苦。巴黎婚纱董事长李绍白刚踏入上海滩时,看中了租金
昂贵的淮海路繁华地段,由于条件有限,他带着手下将几张桌子拼一拼就当作办公室。而侬侬婚纱摄影的曾丽珍和同来的五位台籍干
部则把第一间婚纱摄影店开在一家百货公司的地下室。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这座对流行有着高度敏感的城市很快就开始关注起这个来自台湾的新时尚。据“巴黎”婚纱摄影执行副总
经理胡昭台介绍,自从1997年进入上海以来,在短短六七年的时间里,“巴黎”婚纱相对固定的客人已累计达到4、5万人,今年1-5
月份的客户量已超过3千对。而“侬侬”婚纱去年一年就有6000多对新人留影。在上海的成功使得台湾婚纱摄影纷纷扩大经营规模。除
了在最具时尚氛围的上海淮海路拥有了一间较大规模的婚纱摄影流行馆外,“巴黎”婚纱还在徐家汇开设了分店。此外,“维纳斯”在上海
拥有6家分店,“龙摄影”有4家, “米兰新娘世界”有2家。十年来,台湾婚纱摄影迅速掀起了上海滩婚纱摄影的时尚之风,成为上海
新人营造浪漫风情的“梦工厂”。
2024年7月15日发(作者:理尔雅)
照相机的发展简史
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
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
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
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
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
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
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
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在此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照相机
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
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
从1939年之后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阶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胶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光学工业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学玻璃,如镧、钛、镉等玻璃。从而更好地校正了摄影镜头的像差,使镜头向大孔径和多种
焦距的方向迅速发展。因而,出现了变焦、徽距、折反射式、广角等多种摄影镜头。镜头单层镀膜得到普遍推广。照相机出现了计
数器自动复零、反光镜自动复位、半自动和全自动收缩光圈等结构。照相机的质量、产量开始飞速发展。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这期间,日本的小西六摄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调焦照相机--柯尼卡C35A
型135照相机.接着日本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优先式自动曝光照相机--美能达XDG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开创了一台相机
具有多种曝光功能的先例。
这期间,光学传递函数理论进入了光学设计领域,出现了成像质量高,色彩还原好,大孔径,低畸变的摄影镜头。同时,镜头向系
列化发展,由焦距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摄远镜头,并有了透视调整、 变焦徽距、夜视等摄影镜头。电子技术逐
渐深入到照相机内部,多种测光、高精度的电子镜间快门、电子焦平面快门以及易于控制的电子自拍机等都纷纷出现。曝光补偿、
存储记忆、多纪录功能、电动上弦卷片、自动调焦等各种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应用,高度自动化、小型、轻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
度。估质的各种新型相机,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断问世,从而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设备。
30岁的第一台数码相机
刘晖 | 2005-11-17 09:22 | 《微电脑世界》2005年11月1日出版
引:1975年,在美国纽约罗彻斯特的柯达实验室中,一个孩子与小狗的黑白图像被CCD传感器所获取,记录在盒式音频磁带上。这
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获取的第一张数码照片,影像行业的发展就此改变。30年过去了,第一台数码相机背后的发明者来到中国,
为我们回顾那段历史,也用他敏锐地洞察力展望数码影像的未来。
艰难的诞生
赛尚(Steven Sasson)1973年硕士毕业后即加入柯达,成为一名应用电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师。1974 年,他担负起发明“手持电子照
相机”的重任。次年,第一台原型机在实验室中诞生,他也成为“数码相机之父”。
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不用胶片来拍摄影像,其原型产品只有1万像素,成像非常粗糙。谈到那段历史,赛尚还记忆犹新:“在当时,数
码技术非常困难,CCD很难控制,A/D转换器也很难制造,数码存储介质难于获取,而且容量很小。当时没有PC,回放设备需要
量身定做。这些难点让我们用了1年的时间才安装完这台相机。”
数码相机对当时的柯达而言是一个很小的项目,由于决定采用数码方式,所以相机中没有太多移动的机械,赛尚和两个技术工程师
就完成了这个项目。在选择可以移动的数码存储介质时,赛尚希望其存储量可以与35mm胶卷的拍摄数量差不多,所以最后采用了
通用的卡式录音磁带,基本可以存储相当于一个胶卷的30张照片。“很多技术在当时是非常新鲜的,这台原型机的电路板可以打开,
一边拍摄,一边调整。”赛尚仿佛又回到了实验室中。
在技术襁褓中成长
“当原型机第一次展示给投资者时,他们询问这种产品何时可以成为消费者品,我回答,大概是15~20年这种产品才会走进普通消
费者家庭。”赛尚的判断相当准确,数码相机的发展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1970末到80年代初,柯达实验室产生了1千多项与数
码相机有关的专利,奠定了目前数码相机的架构和发展基础,让数码相机一步步走向显示。1989年,柯达终于推出了第一台商品化
的数码相机。
“我对于30年来的DC技术的发展非常吃惊,显然已经超出了我当时对这类产品的预测。柯达在数码影像领域已经致力于开发了30
年,我个人见证了历史上很多技术突破,让数码摄影取得今天得成就。”
他认为数码相机30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重要的技术进步:柯达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发明了CFA(彩色滤镜阵列),让彩色影像获
取成为可能;1986柯达展示了第一个百万像素彩色成像传感器;此后,产生了JPEG图像压缩算法,让图像文件得以轻松存储。
无尽的发展道路
谈到数码影像的未来,赛尚先生并不认为目前技术发展已经走到终点了。按照他的观点,未来10年,人们的焦点会放在如何存储
影像方面。数码相机拍摄出的影像文件不仅是数据,更是记忆,将随着时间变得更加珍贵。柯达在未来会更关注如何保存、分享、
调用、整理影像文件方面的技术发展。”
“回顾摄影技术发展,银盐技术让我们可以获取出色的图像,数码相机让我们可以迅速获取和回览高品质图像;第三阶段的代表则是
最新的柯达Easyshare ONE,不仅可以迅速拍摄、存储,而且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迅速与别人分享。从point and shot 到 point and
share,这个未来值得期待,也需要很多硬件和网络架构支持。”赛尚对数码技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第一台数码相机重3.9kg,采用16节AA电池供电,CCD分辨率为100×100像素,每个像素4位灰度;其曝光时间为1/20s,在
盒式磁带上记录一张图像需要23s。谈到自己用的数码相机,赛尚说平时用的比较多的是DX7590,这次来中国借了妻子的LS753,
因为其体积很小。由于柯达推出了更时尚的V系列相机,他正计划圣诞节给老婆买一台当作礼物。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中国景气监测中心曾在北京、武汉两座城市对结婚消费进行了居民调查,结果显示,婚纱摄影作为结婚的
时尚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婚龄青年及其父母所接受,此项支出排在结婚消费中的第五位。在许多都市年轻人的心目中,引领这股时
尚之风则是涉足大陆刚刚十年的台湾婚纱摄影。
梦想与成功
对于很多上海人来说,最初接触到的台湾时尚是来自于台湾的婚纱摄影。十年前,当上海人从“王开”、“人民”、“上海”等老字号的照相
馆里拿着三张一套的结婚照走过普陀区长寿路,看到一家刚刚开张的名叫“维纳斯”的台湾婚纱摄影店时,几乎都会大吃一惊,发现“老
三篇”式的结婚照原来也可以这么拍:新娘、新郎身着绚丽耀眼的婚纱与礼服,仿佛电影海报中的男女主人公,在俯首低语或温柔对视
间,点燃起浪漫与温馨的火花。这种创意新鲜、风格唯美的婚纱摄影一下子打动了上海人的心。虽然当时拍这种婚纱照的价格是国营
照相馆的几倍,但不少追求时尚的上海新人还是选择了台湾婚纱摄影店,留下了一生中最美丽的倩影。一股拍摄婚纱照的热潮由此而
在上海掀起。
婚纱摄影在台湾发迹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可称得上是台湾的一大特产。早在30年前,台湾的婚纱业就颇具规模。台北市西门
町的昆明街出现了台北第一条婚纱街,后来这条婚纱街渐渐转移至位于中正纪念堂边的爱国东路。大约10年前,在台北的中山北路
上又发展出了第三代婚纱街。这种规模化的经营大大促进了台湾婚纱业的整体发展。与此同时,台湾婚纱摄影也以其鲜明的风格和个
性化的设计一度扬名海外。
1993年,台湾的婚纱业发展已到饱和的阶段,不少婚纱业者开始将目光转向大陆市场。“维纳斯”婚纱摄影是台湾同业中最早进入上海
市场的先行者。总经理李峻青来自台湾一个专营婚纱摄影的家族企业。1992年,他开始考察大陆市场,1993年毅然决定进入上海。
虽然在他来大陆之前,台湾同行有的已经来考察过,所得出的结论是,至少再得等上5-10年的开发才可带动上海的市场,但李峻青
并不这么认为,他准备以价格策略试探市场的消费水平。从最初人民币198元 /套的定价,很快提升为开业前一周的298元/套,直到
“维纳斯”正式开业时所定的398元/套,这个虽然高于当地同业但仍被市场所接受价格,更加确认了李峻青对上海专业婚纱市场所蕴含
潜力的判断。“维纳斯”在上海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
此后,台湾的“巴黎”婚纱、“侬侬”婚纱、“龙摄影新人世界”、“米兰新娘世界”相继进入
上海市场。创业初期,这些台湾婚纱业者在上海由于初来乍到,条件比较艰苦。巴黎婚纱董事长李绍白刚踏入上海滩时,看中了租金
昂贵的淮海路繁华地段,由于条件有限,他带着手下将几张桌子拼一拼就当作办公室。而侬侬婚纱摄影的曾丽珍和同来的五位台籍干
部则把第一间婚纱摄影店开在一家百货公司的地下室。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这座对流行有着高度敏感的城市很快就开始关注起这个来自台湾的新时尚。据“巴黎”婚纱摄影执行副总
经理胡昭台介绍,自从1997年进入上海以来,在短短六七年的时间里,“巴黎”婚纱相对固定的客人已累计达到4、5万人,今年1-5
月份的客户量已超过3千对。而“侬侬”婚纱去年一年就有6000多对新人留影。在上海的成功使得台湾婚纱摄影纷纷扩大经营规模。除
了在最具时尚氛围的上海淮海路拥有了一间较大规模的婚纱摄影流行馆外,“巴黎”婚纱还在徐家汇开设了分店。此外,“维纳斯”在上海
拥有6家分店,“龙摄影”有4家, “米兰新娘世界”有2家。十年来,台湾婚纱摄影迅速掀起了上海滩婚纱摄影的时尚之风,成为上海
新人营造浪漫风情的“梦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