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IT圈 admin 45浏览 0评论

2024年7月22日发(作者:律听)

“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一、相关概念

定义: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s):是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

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

设备,还能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从

而将会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和感知。

特点及功能:可穿戴设备具备解放双手、实时监测、环境感知、通信

连接、集中注意力以及有开发平台支持等特点,其功能覆盖健康管理、运

动测量、社交互动、休闲游戏、影音娱乐、定位导航、移动支付等多领域。

图3:现有智能可穿戴设备所属领域

发展历史:可穿戴设备的思想和雏形来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麻省

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70-80年代有概念设备推出,2012年谷歌智能手表

等可穿戴终端开始爆发,2013年进入产品密集发布期。

分类:按存在形态(身体支撑部位)分为:以手腕为支撑(如手表、戒

子、腕带等)、以头颈为支撑(如镜、头盔、头饰、领带、耳机等)、以脚

部为支撑(如鞋、袜、脚链等)、以腰部为支撑(如皮带、腰带及减肥瘦身

带等)、以其他部位为支撑(如绷带、服装、书包等)。

按应用领域不同分

为:信息娱乐类,主要满足信息沟通和娱乐需要(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

运动健身类,主要满足用户在健身中数据监测和预警需求(如运动腕带、手

环等);安全保护类,主要满足老年和儿童的需要,防止他们走失(如定位

鞋子);健康医疗类,大多集中在心率和血糖监控,健康产品集中在运动状

态和地理位置监控(如健康手环、医疗智能手表等)。

图1: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品牌市场占有率

产业链:从产业分工看可分为上游关键器件、中游交互解决方案、下

游产品服务三个环节。上游关键器件环节,包括芯片、传感器、柔性元件、

屏幕、电池等,且大多有低功耗版本;中游交互解决方案提供环节,包括

语音识别、眼球识别及图像识别等技术;下游环节主要为成品、服务和渠

道。操作系统和应用提供贯穿产业链上下游。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全球概况

市场规模:2014年全球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的出货量为330万部和1800

万部,全球处于运行状态的可穿戴设备超过1900万个,是2013年的3倍。预

计2015年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的出货量分别达到2700万部和3600万部。据

瑞士信贷集团预测,目前全球可穿戴市场规模约为30亿-50亿美元。

产业现状:随着谷歌眼镜、Pebble智能手表、Jawbone Up(卓棒智能

手环)等一系列明星产品的横空出世,可穿戴设备成为消费电子行业的新

宠儿。从全球市场看,国际市场较国内市场更为成熟,谷歌、苹果、三星

等各大科技厂商均提前布局可穿戴设备领域,巨头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

Google、苹果、因特尔各有优势。谷歌有很强的数据服务,苹果有很强的

产品雕琢能力,而英特尔则着重布局整个产业链,从上游元器件到下游终

端设备,都有英特尔匆忙的身影。

(二)国内发展现状

政策环境:2013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实施2013年移动互联网及4G

产业化专项的通知》,提出:支持重点包括“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可穿戴设

备研发及产业化,实现可穿戴设备产品产业化”。2014年,相继有可穿戴

设备委员会、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推进联盟、智能眼镜产业联盟、爱戴联

盟等行业组织成立。2014年12月,深圳市出台《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

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及《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

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政策》,每年安排5亿元,设立市机器人、可穿戴设

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产业现状:目前,我国可穿戴设备生产企业,主要分布于珠三角、长

三角、环渤海和四川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深圳是可穿戴

设备企业的最大聚集地,拥有从传感器、柔性原件到交互解决方案的完整

产业链条,新产品和新业态不断涌现,全球可穿戴产品中80%是在深圳生产

制造的。在北京、上海,苏州,成都也都有可穿戴企业落地开花。2013年

以来,包括百度、盛大、奇虎360、华为、小米等互联网巨头均纷纷进入可

穿戴设备市场。

表2:可穿戴产业链主要技术领域和国内外龙头企业

产业链 技术领域

主芯片

传感器

上游

国内主要厂商

北京君正、联发科

国外主要厂商

博通、英特尔、飞思卡尔、高通

歌尔声学、水晶光电、苏州固锝、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亚德诺

汉威电子 半导体、飞思卡尔、美信、博世

三星、LG

日本日立金属

三星、LG、松下、积水化学

谷歌、苹果

柔性概念元件 得润电子、丹邦科技

非晶态合金

电池

语音控制

安泰科技、云海金属

德赛电池、欣旺达

科大讯飞

体感交互技术 数码视讯、锋时互动、唯创视界 Oculus、微软、谷歌

中游

眼控技术

骨传导耳机

七鑫易维

共达电声、歌尔声学、海能达

瑞典Tobii、三星

美国Jawbone、摩托罗拉

博通、高通、MTK

CardioNet、ADI

无线通信模组 环旭电子、达华智能

移动医疗组件 九安医疗、宝莱特

健身和运动

下游

医疗和健康

互联网巨头

滕海视阳、咕咚手环

九安医疗、宝莱特、中颖电子、

Jawbone、FitBit、Pebble、

奋达科技

谷歌、苹果

盛大果壳电子、百度、小米、中

兴、360、华为

三、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存在的问题:可穿戴设备发展也面临四大主要问题,一是生产成本高、

产品价格贵,产品功能成本尚待平衡;二是产品应用服务亟需强化,电池

续航短、芯片不够小、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有待解决;三是产

业链整合能力亟待提高,传感器、交互技术、精密的制造工艺和流程需提

升;四是同质化竞争,缺乏用户痛点需求和粘性,差异化细分市场待开发。

发展趋势:技术方面,人机交互技术发展将持续提升用户体验,智能

传感技术发展将实现更多核心功能,柔性电子技术发展将提升穿戴舒适度,

数据处理技术发展将以分析挖掘改变用户习惯。产品形态方面,产品的可

穿戴特征更加显著,兼顾时尚型与功能型并进发展,持续的形态创新满足

多元化需求,定制化产品不断涌现。应用服务方面,功能、社交沟通、信

息管理成为应用服务三大重点,专用操作系统的推出与演进将加速驱动应

用服务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将为可穿戴应用提供支撑,硬件

产品与应用服务将相互促进、实现螺旋式发展。

市场前景:可穿戴设备市场未来两到三年有望成长为300亿-500亿美

元的巨大市场,未来3-5年终端复合增速将不低于50%,特别是随着4G和

移动终端的普及,可穿戴市场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发展机遇:可穿戴设备需求的多样化与轻量化注定了市场将面临前所

未有的碎片化,如何选择产品的定位并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将成为厂商成

败的关键。国内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仍在初建之中,多数产品处

在概念和实验过程中,但这也正是行业发展机遇。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创业

门槛并不高,国内出现了很多穿戴设备创业公司和创业者,比如深圳相关

企业超千家,其中极具创新精神的中小微企业约占八成。同时,为可穿戴

设备配套的芯片、电池、面部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等企业也迎来发展机

遇。

2024年7月22日发(作者:律听)

“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一、相关概念

定义: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s):是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

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

设备,还能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从

而将会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和感知。

特点及功能:可穿戴设备具备解放双手、实时监测、环境感知、通信

连接、集中注意力以及有开发平台支持等特点,其功能覆盖健康管理、运

动测量、社交互动、休闲游戏、影音娱乐、定位导航、移动支付等多领域。

图3:现有智能可穿戴设备所属领域

发展历史:可穿戴设备的思想和雏形来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麻省

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70-80年代有概念设备推出,2012年谷歌智能手表

等可穿戴终端开始爆发,2013年进入产品密集发布期。

分类:按存在形态(身体支撑部位)分为:以手腕为支撑(如手表、戒

子、腕带等)、以头颈为支撑(如镜、头盔、头饰、领带、耳机等)、以脚

部为支撑(如鞋、袜、脚链等)、以腰部为支撑(如皮带、腰带及减肥瘦身

带等)、以其他部位为支撑(如绷带、服装、书包等)。

按应用领域不同分

为:信息娱乐类,主要满足信息沟通和娱乐需要(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

运动健身类,主要满足用户在健身中数据监测和预警需求(如运动腕带、手

环等);安全保护类,主要满足老年和儿童的需要,防止他们走失(如定位

鞋子);健康医疗类,大多集中在心率和血糖监控,健康产品集中在运动状

态和地理位置监控(如健康手环、医疗智能手表等)。

图1: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品牌市场占有率

产业链:从产业分工看可分为上游关键器件、中游交互解决方案、下

游产品服务三个环节。上游关键器件环节,包括芯片、传感器、柔性元件、

屏幕、电池等,且大多有低功耗版本;中游交互解决方案提供环节,包括

语音识别、眼球识别及图像识别等技术;下游环节主要为成品、服务和渠

道。操作系统和应用提供贯穿产业链上下游。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全球概况

市场规模:2014年全球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的出货量为330万部和1800

万部,全球处于运行状态的可穿戴设备超过1900万个,是2013年的3倍。预

计2015年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的出货量分别达到2700万部和3600万部。据

瑞士信贷集团预测,目前全球可穿戴市场规模约为30亿-50亿美元。

产业现状:随着谷歌眼镜、Pebble智能手表、Jawbone Up(卓棒智能

手环)等一系列明星产品的横空出世,可穿戴设备成为消费电子行业的新

宠儿。从全球市场看,国际市场较国内市场更为成熟,谷歌、苹果、三星

等各大科技厂商均提前布局可穿戴设备领域,巨头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

Google、苹果、因特尔各有优势。谷歌有很强的数据服务,苹果有很强的

产品雕琢能力,而英特尔则着重布局整个产业链,从上游元器件到下游终

端设备,都有英特尔匆忙的身影。

(二)国内发展现状

政策环境:2013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实施2013年移动互联网及4G

产业化专项的通知》,提出:支持重点包括“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可穿戴设

备研发及产业化,实现可穿戴设备产品产业化”。2014年,相继有可穿戴

设备委员会、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推进联盟、智能眼镜产业联盟、爱戴联

盟等行业组织成立。2014年12月,深圳市出台《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

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及《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

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政策》,每年安排5亿元,设立市机器人、可穿戴设

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产业现状:目前,我国可穿戴设备生产企业,主要分布于珠三角、长

三角、环渤海和四川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深圳是可穿戴

设备企业的最大聚集地,拥有从传感器、柔性原件到交互解决方案的完整

产业链条,新产品和新业态不断涌现,全球可穿戴产品中80%是在深圳生产

制造的。在北京、上海,苏州,成都也都有可穿戴企业落地开花。2013年

以来,包括百度、盛大、奇虎360、华为、小米等互联网巨头均纷纷进入可

穿戴设备市场。

表2:可穿戴产业链主要技术领域和国内外龙头企业

产业链 技术领域

主芯片

传感器

上游

国内主要厂商

北京君正、联发科

国外主要厂商

博通、英特尔、飞思卡尔、高通

歌尔声学、水晶光电、苏州固锝、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亚德诺

汉威电子 半导体、飞思卡尔、美信、博世

三星、LG

日本日立金属

三星、LG、松下、积水化学

谷歌、苹果

柔性概念元件 得润电子、丹邦科技

非晶态合金

电池

语音控制

安泰科技、云海金属

德赛电池、欣旺达

科大讯飞

体感交互技术 数码视讯、锋时互动、唯创视界 Oculus、微软、谷歌

中游

眼控技术

骨传导耳机

七鑫易维

共达电声、歌尔声学、海能达

瑞典Tobii、三星

美国Jawbone、摩托罗拉

博通、高通、MTK

CardioNet、ADI

无线通信模组 环旭电子、达华智能

移动医疗组件 九安医疗、宝莱特

健身和运动

下游

医疗和健康

互联网巨头

滕海视阳、咕咚手环

九安医疗、宝莱特、中颖电子、

Jawbone、FitBit、Pebble、

奋达科技

谷歌、苹果

盛大果壳电子、百度、小米、中

兴、360、华为

三、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存在的问题:可穿戴设备发展也面临四大主要问题,一是生产成本高、

产品价格贵,产品功能成本尚待平衡;二是产品应用服务亟需强化,电池

续航短、芯片不够小、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有待解决;三是产

业链整合能力亟待提高,传感器、交互技术、精密的制造工艺和流程需提

升;四是同质化竞争,缺乏用户痛点需求和粘性,差异化细分市场待开发。

发展趋势:技术方面,人机交互技术发展将持续提升用户体验,智能

传感技术发展将实现更多核心功能,柔性电子技术发展将提升穿戴舒适度,

数据处理技术发展将以分析挖掘改变用户习惯。产品形态方面,产品的可

穿戴特征更加显著,兼顾时尚型与功能型并进发展,持续的形态创新满足

多元化需求,定制化产品不断涌现。应用服务方面,功能、社交沟通、信

息管理成为应用服务三大重点,专用操作系统的推出与演进将加速驱动应

用服务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将为可穿戴应用提供支撑,硬件

产品与应用服务将相互促进、实现螺旋式发展。

市场前景:可穿戴设备市场未来两到三年有望成长为300亿-500亿美

元的巨大市场,未来3-5年终端复合增速将不低于50%,特别是随着4G和

移动终端的普及,可穿戴市场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发展机遇:可穿戴设备需求的多样化与轻量化注定了市场将面临前所

未有的碎片化,如何选择产品的定位并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将成为厂商成

败的关键。国内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仍在初建之中,多数产品处

在概念和实验过程中,但这也正是行业发展机遇。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创业

门槛并不高,国内出现了很多穿戴设备创业公司和创业者,比如深圳相关

企业超千家,其中极具创新精神的中小微企业约占八成。同时,为可穿戴

设备配套的芯片、电池、面部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等企业也迎来发展机

遇。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