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8日发(作者:濮颖初)
手机SIM卡要成为历史吗?
eSIM技术更便捷
上世纪90年代,德国捷德公司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张SIM卡,卡中存储了鉴
权和加密、算法等信息。此后30年,SIM卡尺寸不断缩小,从1991年最初银行
卡大小的“标准SIM卡”到2011年的“Nano SIM卡”。
随着手机集成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手表、运动
手环、智能眼镜)而言,即使是Nano SIM的尺寸也还是太大。2016年,GSM协会
发布了智能手机eSIM规范,标志着eSIM卡正式诞生。
eSIM全称为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卡。与传统插拔式的SIM卡不同,
eSIM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eSIM将卡号等用户信息直
接载入手机内部,可激活打电话、发短信等传统服务,还能在全球范围内将终端
设备快速接入到当地网络。
事实上,与传统 SIM 卡相比,eSIM卡在多个属性上都表现出色,包括配置、
尺寸、灵活性、安全性、客户体验等。
可拆卸的传统SIM卡,使用中常常会出现换卡、剪卡等易磨损的情况,造使
用寿命短,占用设备物理空间。相比之下,eSIM的体积仅为传统SIM卡的10%,
且其抗震性、耐高温、可靠性更强,更能适应恶劣的工作环境。
从流程上来看,eSIM卡为用户省去了前往营业厅的开卡手续,可以自由地
空中激活。同时,在携号转网政策实施三年之后,使用eSIM卡的设备不需要通
过换卡就能实现远程更换运营商,对于用户来说多了一种选择,也会促使运营商
之间的竞争。
记者注意到,目前在社交平台上已有不少海外用户分享了如何开通eSIM卡
的教程。如果要把用实体卡的旧手机上的号码转到新手机上,只需要把两个手机
靠近放置,并点击新手机里的蜂窝网络添加eSIM卡,从附近的iPhone上转移并
等待一会后,信号就会从旧手机上转移到新手机,而原有SIM卡失效。
不需要拔卡,耗时两分钟左右,也不需要去营业厅办理,并且iPhone 14
提供的eSIM服务最多可支持8个运营商(只有两个号码可以同时待机)。
此外,传统SIM卡还存在着卡槽影响防水、SIM卡和终端接触式连接的可靠
性不佳等问题。而eSIM集成在手机内部,不需要在机身上开槽,这可以提高手
机的防水等级。
核心挑战是运营商互联互通
事实上,eSIM并非一项新技术。4年前,苹果便在iPhone XR上开始支持
eSIM技术,苹果之外,谷歌也非常支持eSIM,并将持eSIM的Pixel 2作为“Project
Fi”的一部分。
那经过几年时间发展,eSIM为何仍没有在国内大规模普及应用呢?推广难点
并不在手机终端厂商,而是在于运营商。
前述资深券商分析师表示:“目前亚洲一般都是双卡,即一张SIM,一张eSIM,
国内eSIM没有普及,不是技术原因,而是运营商的意愿。苹果推eSIM是希望用
户到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可以买当地的套餐,直接切换,这样运营商的漫游收费就
降低了。”
华西证券在近日发布的研报中也表示,eSIM手机端核心挑战是运营商互联
互通。“eSIM通过‘空中写卡’实现远程配置,可以批量开通、灵活变更签约
和变更运营商。不过对于运营商来说,用户转网门槛降低,对用户控制力降低。
尤其目前作为偏存量消费级市场,手机侧的eSIM政策推进相较于物联网应用,
仍需政策与产业多方协同推进。”
eSIM技术使用户可以切换不同的运营商网络,不再绑定于某一家运营商,
这给用户带来了方便和更多选择,同时也给运营商带来了很多挑战。
对于运营商来说,用户自主权增加意味着自身的被动,运营商以前通过SIM
卡实现了对用户精确的“控制”,而现在eSIM可通过“空中写卡”实现远程配
置,更可以批量开通、灵活变更签约和变更运营商。
同时,换卡带来的业务流程改变,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培训费用和时间,营
业厅客流量还将持续流失,用户办卡时顺带的到店业务也将会消失。
“插拔SIM卡的模式已经非常成熟,运营商如果要在手机端上eSIM的话,
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新流程,包括安全性、开户流程、携号转网等。运营商投入不
少精力,但是对它自己的收益却并不明显。另外,手机现在没有小型化的趋势,
在大屏幕的手机下,SIM卡的体积影响也越来越小了,对用户层面上也带不来特
别明显的好处。”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近日在线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也有观点认为,eSIM通过OTA空中写入配置文件的过程并不像在营
业厅中办理手机卡那样处于完全可控的状态,配置文件通过公开网络发放,很容
易带来信息安全的隐患。卡片配置文件在传输过程中如被挟持、篡改,不法分子
就能轻松获取他人的手机SIM卡。
对此,郭天翔表示:“除了对于电信诈骗的监管难度和实名制监管的难度加
大以外,使用eSIM卡在数据传输收集的过程中,还会有数据泄露的风险,在技
术自主可控之前,监管还是会比较谨慎。”。
他还指出:“在更换手机的时候,实体卡只需要把卡换到新手机上就可以使
用,而eSIM卡可能需要等运营商重新激活号卡,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较为麻烦。
上游传统SIM卡厂商在产业链迭代的时候也会形成阻力。”
相比之下,运营商更青睐于在SIM卡基础上进行升级,不断整合功能以留住
客户。2020年开始,三大运营商陆续推出“超级SIM卡”,融合了SIM卡和存
储功能,容量最高可达百G。
在支持NFC的手机上,超级SIM卡也可以作为公交卡使用,在湖北武汉,移
动运营商宣布未来将融入数字人民币钱包、电子身份证等功能,并应用于医疗服
务、出行、住宿、等多种场景。
eSIM的发展虽然迟到,但并不会缺席。近日,有网友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官
网留言询问,最近eSIM卡的使用引起了更大的讨论,请问我国是否有eSIM手机
卡的推广计划?
对此,工信部回应称:“我部高度重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坚持在确保用
户合法权益和信息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目前,
我部正组织相关单位,研究推进eSIM技术在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及智能手
机设备上的应用,待条件成熟后扩大eSIM技术应用范围。”
一旦国内放开eSIM技术,预计会给运营商带来哪些影响?是否担心与用户之
间的黏性下降?对此,记者近日联系三大运营商方面了解情况,但截至发稿尚未
获得回应。
将重塑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角色
从政策上看,早在2018年,三大运营商就开始了eSIM业务的试点与布局,
2020年10月,三大运营商均已获批可在物联网领域提供eSIM技术应用服务。
其中,中国联通是最早发力于消费电子领域的运营商,其首批开放eSIM功能与
苹果Apple Watch3合作。
实际上,联通自2018年3月起在六省七市开展eSIM可穿戴独立号和一号双
业务试点,并于2019年3月29日起全国范围内开通eSIM可穿戴独立号业务。
在小米、华为等手表已支持eSIM功能时,联通也开始执行“eSIM一号双终
端”业务,即用户可在手机主号码的账户和套餐下,添加一个eSIM附属终端附
卡,共用一个手机号码和套餐。也就是说,主号码来电时,两个终端将同时震动,
任意终端均可拨出电话,打破了手机作为唯一移动通信载体的束缚。
同时,使用eSIM方案,每一个移动终端都可独立使用移动网络上网。智能
手表、手环等设备再也不会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变成“砖头”了。研究机构
Counterpoint在eSIM设备市场展望报告中称,2021年智能手机、物联网等领域
带动下,eSIM硬件设备出货量超过3.5亿台。而2021-2030年将有累积超过140
亿台eSIM设备出货。
付亮认为,“搭载eSIM卡的智能设备,可以获取比WiFi更稳定、安全的通
讯服务,也让设备本身拥有独立组网能力,具备更多的功能。”
eSIM在物联网应用中具有低功耗、高能效比的联网能力、运行稳定、抗干
扰能力强、成本低等特性,使得物联网eSIM正广泛应用于可穿戴设备、车联网、
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各个领域。
不过,即使现在国内主流电信运营商在积极推动和布局eSIM,以加强在这
一领域的服务能力,但也都是专注于物联网终端,体量巨大的手机终端方面始终
迟迟没有实质性进展。
但从苹果能够很简单地在行业中定义产品标准来看,在iPhone 14系列的带
领下,eSIM技术或将迎来发展的拐点。
与此同时,eSIM还将重塑IC、OEM和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角色。事实上,
与传统SIM卡相比,eSIM的核心是引入远程SIM配置(RSP)平台。过去运营商掌
控着SIM卡的定制和发行,而现在一些终端客户可以简化与运营商对接的流程,
甚至直接找到芯片厂商。
目前,我国布局SIM卡芯片的厂商主要包括紫光国微(SZ002049,股价146.52
元,市值1244.8亿元)、大唐微电子以及中电华大电子等,其中,紫光国微在国
内SIM卡芯片市场中占据着高达60%-70%的份额,“超级eSIM”支持从3G到5G
的所有GSMA标准,以及国际最高安全等级CC EAL6+认证和国密二级认证,子公
司紫光同芯多次中标eSIM晶圆采购大单,而大唐微电子则拥有从芯片设计、COS
开发和终端产品设计能力,曾成功开发中国第一枚GSM手机专用SIM卡。
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来看,上游主要是CA认证机构、eSIM芯片厂商和终端
芯片厂商,中游包括eSIM平台供应商、电信运营商、eSIM终端和模组厂商,而
下游主要是企业用户和消费者。
此外,记者注意到,近期A股中布局eSIM的多家上市公司也相继披露了在
eSIM方面的进展。其中,澄天伟业(SZ300689)表示,公司具备eSIM的生产能力,
可以对客户提供eSIM核心的数据处理、数据写入、个性化处理服务;天喻信息
(SZ300205)称,公司在向电信运营商、物联网行业等客户提供eSIM产品及相关
服务;恒宝股份(SZ002104)则表示,公司eSIM卡已实现批量供货。
展望未来,华西证券认为,随着产业链协同合作以及相关政策主体带头研究,
eSIM终端应用有望持续推动,未来有望完成从物联网设备到平板电脑、便携式
计算机及智能手机设备的突破。
2024年8月8日发(作者:濮颖初)
手机SIM卡要成为历史吗?
eSIM技术更便捷
上世纪90年代,德国捷德公司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张SIM卡,卡中存储了鉴
权和加密、算法等信息。此后30年,SIM卡尺寸不断缩小,从1991年最初银行
卡大小的“标准SIM卡”到2011年的“Nano SIM卡”。
随着手机集成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手表、运动
手环、智能眼镜)而言,即使是Nano SIM的尺寸也还是太大。2016年,GSM协会
发布了智能手机eSIM规范,标志着eSIM卡正式诞生。
eSIM全称为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卡。与传统插拔式的SIM卡不同,
eSIM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eSIM将卡号等用户信息直
接载入手机内部,可激活打电话、发短信等传统服务,还能在全球范围内将终端
设备快速接入到当地网络。
事实上,与传统 SIM 卡相比,eSIM卡在多个属性上都表现出色,包括配置、
尺寸、灵活性、安全性、客户体验等。
可拆卸的传统SIM卡,使用中常常会出现换卡、剪卡等易磨损的情况,造使
用寿命短,占用设备物理空间。相比之下,eSIM的体积仅为传统SIM卡的10%,
且其抗震性、耐高温、可靠性更强,更能适应恶劣的工作环境。
从流程上来看,eSIM卡为用户省去了前往营业厅的开卡手续,可以自由地
空中激活。同时,在携号转网政策实施三年之后,使用eSIM卡的设备不需要通
过换卡就能实现远程更换运营商,对于用户来说多了一种选择,也会促使运营商
之间的竞争。
记者注意到,目前在社交平台上已有不少海外用户分享了如何开通eSIM卡
的教程。如果要把用实体卡的旧手机上的号码转到新手机上,只需要把两个手机
靠近放置,并点击新手机里的蜂窝网络添加eSIM卡,从附近的iPhone上转移并
等待一会后,信号就会从旧手机上转移到新手机,而原有SIM卡失效。
不需要拔卡,耗时两分钟左右,也不需要去营业厅办理,并且iPhone 14
提供的eSIM服务最多可支持8个运营商(只有两个号码可以同时待机)。
此外,传统SIM卡还存在着卡槽影响防水、SIM卡和终端接触式连接的可靠
性不佳等问题。而eSIM集成在手机内部,不需要在机身上开槽,这可以提高手
机的防水等级。
核心挑战是运营商互联互通
事实上,eSIM并非一项新技术。4年前,苹果便在iPhone XR上开始支持
eSIM技术,苹果之外,谷歌也非常支持eSIM,并将持eSIM的Pixel 2作为“Project
Fi”的一部分。
那经过几年时间发展,eSIM为何仍没有在国内大规模普及应用呢?推广难点
并不在手机终端厂商,而是在于运营商。
前述资深券商分析师表示:“目前亚洲一般都是双卡,即一张SIM,一张eSIM,
国内eSIM没有普及,不是技术原因,而是运营商的意愿。苹果推eSIM是希望用
户到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可以买当地的套餐,直接切换,这样运营商的漫游收费就
降低了。”
华西证券在近日发布的研报中也表示,eSIM手机端核心挑战是运营商互联
互通。“eSIM通过‘空中写卡’实现远程配置,可以批量开通、灵活变更签约
和变更运营商。不过对于运营商来说,用户转网门槛降低,对用户控制力降低。
尤其目前作为偏存量消费级市场,手机侧的eSIM政策推进相较于物联网应用,
仍需政策与产业多方协同推进。”
eSIM技术使用户可以切换不同的运营商网络,不再绑定于某一家运营商,
这给用户带来了方便和更多选择,同时也给运营商带来了很多挑战。
对于运营商来说,用户自主权增加意味着自身的被动,运营商以前通过SIM
卡实现了对用户精确的“控制”,而现在eSIM可通过“空中写卡”实现远程配
置,更可以批量开通、灵活变更签约和变更运营商。
同时,换卡带来的业务流程改变,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培训费用和时间,营
业厅客流量还将持续流失,用户办卡时顺带的到店业务也将会消失。
“插拔SIM卡的模式已经非常成熟,运营商如果要在手机端上eSIM的话,
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新流程,包括安全性、开户流程、携号转网等。运营商投入不
少精力,但是对它自己的收益却并不明显。另外,手机现在没有小型化的趋势,
在大屏幕的手机下,SIM卡的体积影响也越来越小了,对用户层面上也带不来特
别明显的好处。”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近日在线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也有观点认为,eSIM通过OTA空中写入配置文件的过程并不像在营
业厅中办理手机卡那样处于完全可控的状态,配置文件通过公开网络发放,很容
易带来信息安全的隐患。卡片配置文件在传输过程中如被挟持、篡改,不法分子
就能轻松获取他人的手机SIM卡。
对此,郭天翔表示:“除了对于电信诈骗的监管难度和实名制监管的难度加
大以外,使用eSIM卡在数据传输收集的过程中,还会有数据泄露的风险,在技
术自主可控之前,监管还是会比较谨慎。”。
他还指出:“在更换手机的时候,实体卡只需要把卡换到新手机上就可以使
用,而eSIM卡可能需要等运营商重新激活号卡,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较为麻烦。
上游传统SIM卡厂商在产业链迭代的时候也会形成阻力。”
相比之下,运营商更青睐于在SIM卡基础上进行升级,不断整合功能以留住
客户。2020年开始,三大运营商陆续推出“超级SIM卡”,融合了SIM卡和存
储功能,容量最高可达百G。
在支持NFC的手机上,超级SIM卡也可以作为公交卡使用,在湖北武汉,移
动运营商宣布未来将融入数字人民币钱包、电子身份证等功能,并应用于医疗服
务、出行、住宿、等多种场景。
eSIM的发展虽然迟到,但并不会缺席。近日,有网友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官
网留言询问,最近eSIM卡的使用引起了更大的讨论,请问我国是否有eSIM手机
卡的推广计划?
对此,工信部回应称:“我部高度重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坚持在确保用
户合法权益和信息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目前,
我部正组织相关单位,研究推进eSIM技术在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及智能手
机设备上的应用,待条件成熟后扩大eSIM技术应用范围。”
一旦国内放开eSIM技术,预计会给运营商带来哪些影响?是否担心与用户之
间的黏性下降?对此,记者近日联系三大运营商方面了解情况,但截至发稿尚未
获得回应。
将重塑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角色
从政策上看,早在2018年,三大运营商就开始了eSIM业务的试点与布局,
2020年10月,三大运营商均已获批可在物联网领域提供eSIM技术应用服务。
其中,中国联通是最早发力于消费电子领域的运营商,其首批开放eSIM功能与
苹果Apple Watch3合作。
实际上,联通自2018年3月起在六省七市开展eSIM可穿戴独立号和一号双
业务试点,并于2019年3月29日起全国范围内开通eSIM可穿戴独立号业务。
在小米、华为等手表已支持eSIM功能时,联通也开始执行“eSIM一号双终
端”业务,即用户可在手机主号码的账户和套餐下,添加一个eSIM附属终端附
卡,共用一个手机号码和套餐。也就是说,主号码来电时,两个终端将同时震动,
任意终端均可拨出电话,打破了手机作为唯一移动通信载体的束缚。
同时,使用eSIM方案,每一个移动终端都可独立使用移动网络上网。智能
手表、手环等设备再也不会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变成“砖头”了。研究机构
Counterpoint在eSIM设备市场展望报告中称,2021年智能手机、物联网等领域
带动下,eSIM硬件设备出货量超过3.5亿台。而2021-2030年将有累积超过140
亿台eSIM设备出货。
付亮认为,“搭载eSIM卡的智能设备,可以获取比WiFi更稳定、安全的通
讯服务,也让设备本身拥有独立组网能力,具备更多的功能。”
eSIM在物联网应用中具有低功耗、高能效比的联网能力、运行稳定、抗干
扰能力强、成本低等特性,使得物联网eSIM正广泛应用于可穿戴设备、车联网、
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各个领域。
不过,即使现在国内主流电信运营商在积极推动和布局eSIM,以加强在这
一领域的服务能力,但也都是专注于物联网终端,体量巨大的手机终端方面始终
迟迟没有实质性进展。
但从苹果能够很简单地在行业中定义产品标准来看,在iPhone 14系列的带
领下,eSIM技术或将迎来发展的拐点。
与此同时,eSIM还将重塑IC、OEM和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角色。事实上,
与传统SIM卡相比,eSIM的核心是引入远程SIM配置(RSP)平台。过去运营商掌
控着SIM卡的定制和发行,而现在一些终端客户可以简化与运营商对接的流程,
甚至直接找到芯片厂商。
目前,我国布局SIM卡芯片的厂商主要包括紫光国微(SZ002049,股价146.52
元,市值1244.8亿元)、大唐微电子以及中电华大电子等,其中,紫光国微在国
内SIM卡芯片市场中占据着高达60%-70%的份额,“超级eSIM”支持从3G到5G
的所有GSMA标准,以及国际最高安全等级CC EAL6+认证和国密二级认证,子公
司紫光同芯多次中标eSIM晶圆采购大单,而大唐微电子则拥有从芯片设计、COS
开发和终端产品设计能力,曾成功开发中国第一枚GSM手机专用SIM卡。
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来看,上游主要是CA认证机构、eSIM芯片厂商和终端
芯片厂商,中游包括eSIM平台供应商、电信运营商、eSIM终端和模组厂商,而
下游主要是企业用户和消费者。
此外,记者注意到,近期A股中布局eSIM的多家上市公司也相继披露了在
eSIM方面的进展。其中,澄天伟业(SZ300689)表示,公司具备eSIM的生产能力,
可以对客户提供eSIM核心的数据处理、数据写入、个性化处理服务;天喻信息
(SZ300205)称,公司在向电信运营商、物联网行业等客户提供eSIM产品及相关
服务;恒宝股份(SZ002104)则表示,公司eSIM卡已实现批量供货。
展望未来,华西证券认为,随着产业链协同合作以及相关政策主体带头研究,
eSIM终端应用有望持续推动,未来有望完成从物联网设备到平板电脑、便携式
计算机及智能手机设备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