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0日发(作者:妫冰蓝)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笔记
1、摄影三原则
第一,一副好照片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一副佳作,能够让观者深“读”,而不仅仅是浅“看”。因此,照片主题要
有深度,如能表现出普遍性的主题,就不仅仅是一张好照片了,而是佳作。
也就是说,佳作应该表现出某种事物的普遍性和共性,而不是简单的,具
体的某一个体的影像记录。照片是平面的,是静止的,而内容必须是形象
的,有深度的。普遍性的主题能让观者目光驻留,继而思考,产生联想,
获得共鸣,让观者与照片产生交流和对话。
因此,一个人认知世界、感悟生活的能力非常重要。把这种认知和感悟用
瞬间的影像记录下来,就是一张好照片,就是一带有普遍意义的佳作。
不同的观者对照片主题普遍性的理解可能不一致,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
第二,一副好照片必须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也就是说抓住观者的目光。
为表现一个主题,一幅作品中要有一个趣味中心,这个趣味中心就是要表
现主题的主体。主体要突出,在其周围不能有分散注意力的东西。要突出
主体,在拍摄技巧上有很多方法。
第三,一副好照片必须画面简洁,突出主体,排除或者压缩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
容。
简洁就是要去掉那些分散注意力,消弱主题的因素。这并不意味着把背景
中的东西统统去掉。如果,背景有利于主题的表现,保留就有必要。
摄影之所以被人称为艺术,是因其需要创作,而不是仅仅依靠器材和拍摄技
巧,完成对自然界的一种影像复制。摄影是对真实自然界的一种艺术记录。
2、摄影发展历程
●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
● 1890’s,美国人乔治·伊斯门创立柯达公司,并批量生产便携式相机。相机开
始走入普通大众。
● 1920’s,德国凭借其制造优势,生产出徕卡(世界上第一台35mm相机商品名)、
禄莱(世界上第一台120双镜头反光相机商品名),其优势一直延续到今天。
● 1950’s,日本人把电子技术带入摄影领域,相机进入傻瓜时代。
3、照相机的基本组成: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记录影像的胶片或感应器、透光的小孔。
4、照相机基本工作原理:小孔成像原理(光线沿直线传播)。
5、摄影,不论是基本原理,还是基本器材,都非常简单。就摄影技巧而言,只是熟
练操作而已,并且电子技术的发展,已经让你可以足够“傻瓜”;就摄影艺术而言,
则艺无止境,永无穷尽;就摄影器材而言,自会有人让你永无穷尽,钱尽而亡。
6、无论科学技术和摄影器材如何发展,摄影都需要由人来支配完成。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7、2个不同的镜头,只要其孔径相同,其通过的光线就是一样的。但在摄影中,我
们不能仅仅对进入照相机的光线多少感兴趣,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到达胶片的光线究
竟有多少?这将部分地取决于镜头到胶片的距离长短。镜头距离胶片越近,则到达
的光线越多,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到达胶片的光量与镜头孔径和焦距都有关系,
同时考虑2个变量将是非常复杂的事情。
因此,把孔径和焦距2个变量综合成一个因数将非常必要。这个因素就是光圈f 值,
不用再考虑是什么相机或者什么镜头。任何2个f 值设置相等的镜头,到达胶片的
光线是相等的。
8、依镜头最大孔径不同,镜头可以分为快镜头和慢镜头(快慢用来描述在特定时间
内传输的光量)。在同等质量情况下,快镜头价格高(体积大,重量重,制造技术
复杂)。
9、对于35mm胶片,焦距在40~60mm之间的任何镜头都可以称之为标准镜头。实
际上,是否是标准镜头、远摄镜头还是广角镜头,是相对于胶片而言的。一般情
况下,镜头焦距若大抵相当于胶片的对角线尺寸,就是该胶片对应的标准镜头,
焦距大于标准镜头的就是远摄镜头,反之就是广角镜头。
10、严格来说,远摄镜头(镜头长度小于焦距)并不等同于长焦镜头(镜头长度基本
等于焦距),但现在,一般长焦镜头都是远摄结构的(镜筒长度小于焦距),目前,
这两个概念已经混淆,而常常等同于一个意思。
11、长焦镜头的缺点:
● 质量上乘的长焦镜头价格异常昂贵。
● 长焦镜头往往又大又笨,携带非常不方便。
● 镜头焦距越长,要求把持越稳,以避免影响模糊。
一般经验:快门速度不能大于焦距的倒数,否则要使用三角架。为了稳妥起
见,为了得到锐利的图像,我们建议设置更高的快门速度(焦距2倍的倒数)。
● 长焦镜头一般需要三角架,携带甚是不便。
● 不管长焦镜头的光学系统多么完美,远处的景象总出处于尘埃、阴霾和热折
射的环境中,看起来朦朦胧胧,很难获得清晰影像。
因此,焦距超过200mm的镜头,对于一般人没有任何意义。
(可考虑远摄增距镜。)
警告:任何情况下,严禁将长焦镜头对准太阳,非常危险!
12、只要有可能,就应该锲而不舍地追求最完美的影像质量,但有时,我们也要不得
不面对现实。
13、变焦镜头的缺点:
● 价格昂贵;
● 体积大;
● 在任何确定的焦距下,其成像往往不如最好的定焦镜头成像清晰。
随着技术的发展,后2项缺点现在基本可以克服,但价格依然高昂。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14、变焦镜头的对焦技巧:
使用变焦镜头进行对焦时,最好首先考虑在影像最大处(长焦端)进行对焦,
然后再调整焦距到期望的画面大小,在此过程中,影像一直保持清晰。这是最
为精确的对焦方法。
15、单环镜头和双环镜头
单环镜头 双环镜头
调整焦距 同一个环前后滑动调整 单独的焦距调整环旋转调节
对焦 同一个环旋转调整 单独的对焦调整环旋转调节
价格 高 低
优点 操作快捷、方便 焦距、对焦操作互不干扰
缺点 对焦后调整焦距,容易跑焦
16、在按下快门的同时调整焦距,将产生不同的效果。中心基本清晰,四周产生放射
状光线效果,有一种特殊的动感。
17、复制比率与微距镜头:
胶片上的影像大小与实际被摄体大小的比例就是复制比率。
微距镜头(Macro lens):复制比率大约在1:1。
微聚焦镜头(Macro-focusing lens):复制比率大约在1:1.2~2。
近聚焦镜头(Close-focusing lens):复制比率大约在1:2~4。
尽管微距镜头通常都是中等焦距,但实际上可以是任何焦距。使用微距镜头拍摄
最关键的是如何对焦。
18、眩光的消除
眩光是由于透镜单元的反射造成的,现在镜面多采用镀膜,已经大大减弱了光线
的反射。但在面对太阳或者光源拍摄时,眩光还是极易发生。
眩光消除办法:遮光罩,或者偏离方向、或者用手挡住(相当于加长的遮光罩)。
单反镜头,如果看不见眩光,则没有眩光;如能看见,则会出现在在胶片上。
如果是光学取景器,就看不见眩光,但可能出现在胶片上。
19、透视畸变规律:
A、被摄体越远,显得越小。被摄体越近,透视效果越显著。
B、镜头距离被摄体越远,被摄体外观上的大小变化越小。
使用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时尤其要注意!!
在远摄时,透视畸变越来越小,但却开始变得扁平。也就是说,很远的两个物体,
可能实际距离很远,但在照片上却显得很近,或者一个在另外一个之上。
20、肖像镜头:85~135mm镜头。小则鼻子过大,畸变厉害;大则画面扁平,变得
呆板,除非被摄人的鼻子很大。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21、线性畸变:
当拍摄高大的生物体时,譬如摩天大楼、古塔等,为了把整个画面拍到,往往要
向上倾斜相机,有可能产生线性畸变,整个建筑物好像要倒掉一样。使用广角镜
头尤其明显。
消除办法:
A、保持机背与建筑物平行,如果拍不到整个建筑物,只能采用更广角镜头或者
倒退;
B、站在建筑物某一面的正中,虽然会产生线性畸变,但因为自然,可以接受;
C、使用机背取景照相机(建筑专业使用很多);
D、使用PC镜头(价格昂贵)。
22、鱼眼镜头:
鱼眼镜头是一种焦距极短并且视角接近或者等于180度的镜头,16mm或者更短
的镜头即可被视为鱼眼镜头。
鱼眼镜头是一种特殊效果镜头,失真极大。
23、单反取景器的缺点:
● 拍摄照片的瞬间,取景器会被遮挡。但由于是瞬间的事情,影响不大。
● 反光镜运动时发出的噪音,在某些场合譬如剧场、法院等不适合。
● 反光镜运动引起的机身整体运动,尤其是在弱光线远摄的情况下。一般情况
下,快门大于1/500秒将不会被察觉到。
● 当光圈设置比较小的时候(譬如f/16),由于进入镜头/取景器的光线比较暗弱,
可能导致对焦无法完成,因此:
SLR在构图和聚焦期间,镜头总是在最大孔径工作。当快门按下的时候,镜
头迅速收缩到预定的光圈,并在拍摄后,自动复位最大光圈。
24、如何获得完美的聚焦?
● 首先应该明确照片所想表达的内容(照片清晰的范围),也就是明确照片“主
题”。对于人物肖像,对焦点应该是其眼睛。
● 距离被摄物体越近,聚焦精确就更重要。
● 当拍摄一个走来或者远去的运动物体时,可以预设一个拍摄地点。
●
25、景深的控制:
● 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 焦点越远,景深越大;后景深大约是前景深的2倍。
● 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另外一点,景深是人眼可接受程度来判断的,因此,还与图片大小有关系。
对于SLR相机,因为在取景时,光圈总是在最大(景深较小),因此,“景深预
览”功能将在某些时候非常必要。
26、快门指法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手指放在释放按钮中心,缓慢逐渐地施加压力,直至快门机构动作。拍摄完成后,
不要立即松开手指。
要养成按下快门时,屏气的习惯,尤其快门比较慢时。
手持相机拍摄时,使用1/125秒或者更高的速度。
27、传统胶片的工作原理:
传统胶片,无论黑白,还是彩色,是由片基(一般是透明的醋酸纤维酯塑料,理
论上可以是任何固体材料)和涂布在片基上的感光剂乳层。感光剂乳层是有极
其细小的感光颗粒(卤化银)悬浮在明胶中。
当胶片受到光线照射后,卤化银晶体结构发生变化,并与相邻也受到光线照射
的卤化银发生积聚,光线愈多,积聚也越多。没有受到光线照射的地方,则没
有发生任何变化。
胶片一经曝光,则产生“潜影”(看不见)。必须经过“显影”操作:结构已经
发生变化的卤化银晶体在显影剂作用下变成黑色的的金属银颗粒的凝结体,从
而产生影像-“负片”。曝光越多的部分在“负片”上呈黑色(厚的),曝光少的
部分呈明亮(薄的)。没有受到光线照射的部分则被“定影剂”洗去,在“负片”
上呈现浅灰或者透明。
28、如何正确地曝光:
正确曝光对还原景物的鲜艳、纯净而丰富的色彩非常重要。正确曝光的关键是正
确测光。测光表根据工作原理,可以分为:
A、反射光测光表(更为普遍,包含所有内置式测光表);
这种测光表是对被摄对象的反射光量进行测量,亮度越高,数值越高。如果
测光表对着一幅由明暗对象组成的混合图案时,它将给出场景中整个亮度的平均值。
B、入射光测光表;
直接测量照射到物体上的光线,主要用于专业的摄影,尤其是平衡摄影室照
明。
现在相机的内置式测光系统包括:全自动模式、手动模式、程序模式、光圈优先、
快门优先、以及各种设置好的场景。
现代相机测光系统在计算平均值时,一般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中心区域重点测
光、点测光、矩阵测光。
测光系统只能测量照射到其光电元件上的光线,我们则必须保证测量系统正在测
量的光线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测光系统系统在知道ISO值前提下,当我们对准物体,
会给出一个建议的光圈和快门值(或者等效),但测光系统是如何知道这个组合是令
人“赏心悦目”的呢?
原理:某种光圈和快门值的组合,可以产生18%的灰色影调。
(原因:大部分场景中的光线经过平均后,得到的是大约18%的灰色影调。测光表
的推荐曝光都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的前提下:18%的反射率就是我们想要重现的,无
论彩色胶片,还是黑白胶片。)。
由此可见,无论测光系统多么完善,都只能“猜测”我们的拍摄意图,因此,有
时也会不如意,必须“人工”对曝光进行干预。
29、什么是18%灰色?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我们能看见物体,要么是其能发光,要么是其能反射光。反射(发出)的光线越
多,物体就越明亮。如果物体是完全乌黑的,它就不会反射一点光线,也就是说,它
具有0%的反射率;另外一种极端的情况,物体是全白的,能够反射100%的光线,
也就是说,它具有100%的反射率。
以上情况只是理论上的两种极限,实际上,所有物体都处于两种极限之间。
理论上,在纯白和纯黑之间的色谱上,中间的一点(灰色)应该反射50%的光线,
但实际测量,只反射了18%的光线。这就是18%灰色的由来。(具体为什么,不详)。
18%的光线被反射所产生的灰色影调就是18%灰色。也就是说,有一种灰色-“18%
灰色”恰好可以反射18%的灰色。
这就是测光表所要测量到的魔幻数值-18%的反射率,也就是测光表校准后读取
的反射率,不管物体的颜色如何。
30、无法通过测光表正确反映物体的情况:
以下情况,测光表可能无法正确反映物体,无法正确还原物体的本身颜色:
A、接近纯白的物体,如:雪等。
B、接近纯黑的物体,如:炭等。
C、拍摄物体处理大面积的强光背景中,如:在明亮海滩中,拍摄人像等。
如何解决了这个问题呢?
A、正确读取场景光线:
原则:接近并读取最重要的影调区域。譬如:拍摄人物时,面部皮肤的影调应
该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从很远的地方读取面部光线(否则,包含了天空、背景等很
多光线),无论从多远地方拍摄,我们都应该移到距离面部近一点的地方来读取光线,
然后“锁住”曝光值,回到距离面部很远的地方进行拍摄。
注意!近距离测光时,切勿将拍摄者的影子落在被摄对象的面部,那样读取的将
是影子的影调。
遗憾有时也是必然的,当我们多分强调局部时(人物面部),可能因为背景曝光
过度而牺牲一些细节,譬如天空中漂亮的云彩。
B、如果我们不能接近被摄对象时,怎么办呢?
可以用“替代物体”进行测光,譬如,对于远处的人物,就想按照皮肤色调进
行曝光,可以用自己的皮肤色调进行替代读数,当进行这类替代时,需要注意以下三
点:
一、确保自己的皮肤色调与被摄对象相差无几;
二、确保落在自己手臂上的光线与被摄对象身上的一致;
三、转动手臂,让落在手臂上的光线所呈的角度与落在被摄对象脸上的光线一致。
拍摄远处的“树叶”也可遵循同样的原则。
C、使用18%灰板作为替代物体读数:
灰板的一面被染成灰颜色,这是一种精确的色调,能够反射18%的光线。这是
一种非常好的曝光方式。但一定注意,读数时,灰板应和被摄物体在同样的光线环境
下。
D、通过调整光圈,改变对高反差度场景各个区域的宽容度,从而获得兼顾强光区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和阴影区的合理曝光。
31、什么是胶片的宽容度?
无论采取何种测光方式,照相机在自然界所能看到的光强范围大于胶片所能记录
的光强范围,也就是说,所有胶片具有的光强范围都比自然界中的光强范围小,胶片
能够重现的光强范围就是胶片的宽容度。
我们可以用肉眼看见夜空中的点点星辰,而胶片却“看不到”;我们能够区分火
焰的细微变化,而胶片却“看不到”,这就是宽容度的差异!胶片的宽容度大大低于
我们肉眼(约50000倍)。
黑白胶片(最高可达500倍)具有比彩色胶片更大的宽容度,这也是彩色胶片很
难获得完美曝光的原因之一。
在实际操作中,光圈越大,曝光时间越长,实际表现的宽容度也越大。
根据实际场景所包含的从最亮(强光区)到最暗(阴影区)的范围,可以分为高
反差度场景(大于7档光圈)和低反差度场景(小于3档光圈)。胶片对曝光过度的
包容度(可达5档光圈以上)远大于对曝光不足的包容度(最多2档光圈),因此,
我们拍摄高反差度场景时,要以阴影区测光为基础,然后将光圈(快门不变)减小2
档。当重要的强光区并不是太亮时,可以将曝光设置为只超过阴影区1档光圈,以更
安全。这种测量2个读数的方法叫累积曝光法(只用于高发差场景)。
彩色胶片的宽容度要小于黑白胶片,只能接受3-4档的曝光过度和不超过1档(一
般是1/2或1/3档)的曝光不足。
当然,对阴影区进行补光也是一种方法。
32、几种特殊的场景曝光组合:
A、月亮:
ISO 25 50 100 200 400
快门 1/125秒
光圈
f/5.6 f/8 f/11 f/16 f/22
由于实际的月光因各种因素,包括大气环境、夜晚的时间、一年中的时间、月相
的不同,等等而呈现不同的亮度,因此,应该进行分界曝光。用上表中的数据作为起
点,每次改变0.5档光圈分界曝光。
B、焰火或闪电:
把照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聚焦到无限远处,开启开门,曝光2秒或者以上,切
记避免前景中有明亮的区域:
ISO
快门
光圈
25
f/5.6
50 100 400
2秒或以上,以求不同的效果。
f/8 f/11 f/16
1000
f/22
C、城市夜景:
把照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聚焦到无限远处,把光圈固定在f/2,改变曝光时间,
进行分界曝光。???
33、各种滤光镜: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滤光镜就是拍摄时放在镜头前面的一块玻璃或者塑料片。滤光镜种类繁多,但其
功能可以主要分为三类:校正照片外观、加强照片效果、特殊效果。
名称 原因 效果 场合 型号
阴天和雾天
1A
露天阴影、高
穿过云层、薄雾以及阴纠正光线偏
天光镜
海拔、山脉风
影下的光线会偏蓝。 蓝
81A
景、化学风
景、航空摄影
雾天除了蓝,还有远处并不能穿透
去雾滤光镜 适当的雾天
Tiffen
模糊的问题。 浓雾。
晴天的日光
非金属表面(玻璃、水
加深蓝天的
中有一部分
让白云
面、光滑的目标面、绸
色调,
圆形偏振(线
蓝光属于偏
偏振滤光镜 缎等)产生的反射光都
更加突出。
性偏振镜影
振光。
是偏振光,都只在某一响自动对焦)
消除炫光、雾透过玻璃和
个方向上振动。
霭和反射光 水面拍摄时
均匀降低光
中灰密度镜 沙滩
亮
星光镜
黄色滤光镜
橙色滤光镜 突出橙色 秋景
绿色滤光镜 突出绿色 自然风光
秋景、建筑摄
红色滤光镜 突出红色
影
橙色=红+黄
绿色=蓝+黄
紫色=红+蓝
棕色=红+绿
肤色=红+黄+白
黑色=品红+黄+蓝
34、照片的布局
用垂直线把画面三等分,力争把重点放在两条等分的垂直线上,但一切都可以突
破,这取决于你对主体的态度。
当主体由于相对尺寸较小而无法支配画面的时候,可以给他画一个框,以突出主
体,从而吸引观者。
小结:主体的突出办法:如何布局、主体大小安排、是否需要画框、是否透过光
线来突出、是否选择焦点来突出、是否汇聚线条来突出、是否需要倒影、影子、重复
来突出、是否通过主体运动来突出。
35、如何利用自然光?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如论是自然光,还是人工光源,都有3个基本特征:明暗度、方向、色彩。光的
基本方向有4个:正面、45度侧光、90度侧光、逆光,其中,“45度侧光”被称为
最“自然”的光线。
36、出行装备:
A、相机+备用相机;
B、镜头;
C、电池;
D、滤镜(偏光镜等)‘、;
E、三角架;
F、其他杂物,如镜头纸等。
37、如何使用现场光(非户外日光):
一般要暗一些,因此正确曝光很重要。使用现场光线可以表现出真实、富有情调
的场景,被摄对象容易轻松自然。
38、人造光:
人工布光程序:
一、主光源与主体呈45度角,且比相机高1米左右。
二、辅助灯功率应该较低,弥补阴影区的细节损失。
三、添加背景灯,使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现在读到第476页。
2024年8月10日发(作者:妫冰蓝)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笔记
1、摄影三原则
第一,一副好照片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一副佳作,能够让观者深“读”,而不仅仅是浅“看”。因此,照片主题要
有深度,如能表现出普遍性的主题,就不仅仅是一张好照片了,而是佳作。
也就是说,佳作应该表现出某种事物的普遍性和共性,而不是简单的,具
体的某一个体的影像记录。照片是平面的,是静止的,而内容必须是形象
的,有深度的。普遍性的主题能让观者目光驻留,继而思考,产生联想,
获得共鸣,让观者与照片产生交流和对话。
因此,一个人认知世界、感悟生活的能力非常重要。把这种认知和感悟用
瞬间的影像记录下来,就是一张好照片,就是一带有普遍意义的佳作。
不同的观者对照片主题普遍性的理解可能不一致,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
第二,一副好照片必须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也就是说抓住观者的目光。
为表现一个主题,一幅作品中要有一个趣味中心,这个趣味中心就是要表
现主题的主体。主体要突出,在其周围不能有分散注意力的东西。要突出
主体,在拍摄技巧上有很多方法。
第三,一副好照片必须画面简洁,突出主体,排除或者压缩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
容。
简洁就是要去掉那些分散注意力,消弱主题的因素。这并不意味着把背景
中的东西统统去掉。如果,背景有利于主题的表现,保留就有必要。
摄影之所以被人称为艺术,是因其需要创作,而不是仅仅依靠器材和拍摄技
巧,完成对自然界的一种影像复制。摄影是对真实自然界的一种艺术记录。
2、摄影发展历程
●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
● 1890’s,美国人乔治·伊斯门创立柯达公司,并批量生产便携式相机。相机开
始走入普通大众。
● 1920’s,德国凭借其制造优势,生产出徕卡(世界上第一台35mm相机商品名)、
禄莱(世界上第一台120双镜头反光相机商品名),其优势一直延续到今天。
● 1950’s,日本人把电子技术带入摄影领域,相机进入傻瓜时代。
3、照相机的基本组成: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记录影像的胶片或感应器、透光的小孔。
4、照相机基本工作原理:小孔成像原理(光线沿直线传播)。
5、摄影,不论是基本原理,还是基本器材,都非常简单。就摄影技巧而言,只是熟
练操作而已,并且电子技术的发展,已经让你可以足够“傻瓜”;就摄影艺术而言,
则艺无止境,永无穷尽;就摄影器材而言,自会有人让你永无穷尽,钱尽而亡。
6、无论科学技术和摄影器材如何发展,摄影都需要由人来支配完成。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7、2个不同的镜头,只要其孔径相同,其通过的光线就是一样的。但在摄影中,我
们不能仅仅对进入照相机的光线多少感兴趣,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到达胶片的光线究
竟有多少?这将部分地取决于镜头到胶片的距离长短。镜头距离胶片越近,则到达
的光线越多,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到达胶片的光量与镜头孔径和焦距都有关系,
同时考虑2个变量将是非常复杂的事情。
因此,把孔径和焦距2个变量综合成一个因数将非常必要。这个因素就是光圈f 值,
不用再考虑是什么相机或者什么镜头。任何2个f 值设置相等的镜头,到达胶片的
光线是相等的。
8、依镜头最大孔径不同,镜头可以分为快镜头和慢镜头(快慢用来描述在特定时间
内传输的光量)。在同等质量情况下,快镜头价格高(体积大,重量重,制造技术
复杂)。
9、对于35mm胶片,焦距在40~60mm之间的任何镜头都可以称之为标准镜头。实
际上,是否是标准镜头、远摄镜头还是广角镜头,是相对于胶片而言的。一般情
况下,镜头焦距若大抵相当于胶片的对角线尺寸,就是该胶片对应的标准镜头,
焦距大于标准镜头的就是远摄镜头,反之就是广角镜头。
10、严格来说,远摄镜头(镜头长度小于焦距)并不等同于长焦镜头(镜头长度基本
等于焦距),但现在,一般长焦镜头都是远摄结构的(镜筒长度小于焦距),目前,
这两个概念已经混淆,而常常等同于一个意思。
11、长焦镜头的缺点:
● 质量上乘的长焦镜头价格异常昂贵。
● 长焦镜头往往又大又笨,携带非常不方便。
● 镜头焦距越长,要求把持越稳,以避免影响模糊。
一般经验:快门速度不能大于焦距的倒数,否则要使用三角架。为了稳妥起
见,为了得到锐利的图像,我们建议设置更高的快门速度(焦距2倍的倒数)。
● 长焦镜头一般需要三角架,携带甚是不便。
● 不管长焦镜头的光学系统多么完美,远处的景象总出处于尘埃、阴霾和热折
射的环境中,看起来朦朦胧胧,很难获得清晰影像。
因此,焦距超过200mm的镜头,对于一般人没有任何意义。
(可考虑远摄增距镜。)
警告:任何情况下,严禁将长焦镜头对准太阳,非常危险!
12、只要有可能,就应该锲而不舍地追求最完美的影像质量,但有时,我们也要不得
不面对现实。
13、变焦镜头的缺点:
● 价格昂贵;
● 体积大;
● 在任何确定的焦距下,其成像往往不如最好的定焦镜头成像清晰。
随着技术的发展,后2项缺点现在基本可以克服,但价格依然高昂。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14、变焦镜头的对焦技巧:
使用变焦镜头进行对焦时,最好首先考虑在影像最大处(长焦端)进行对焦,
然后再调整焦距到期望的画面大小,在此过程中,影像一直保持清晰。这是最
为精确的对焦方法。
15、单环镜头和双环镜头
单环镜头 双环镜头
调整焦距 同一个环前后滑动调整 单独的焦距调整环旋转调节
对焦 同一个环旋转调整 单独的对焦调整环旋转调节
价格 高 低
优点 操作快捷、方便 焦距、对焦操作互不干扰
缺点 对焦后调整焦距,容易跑焦
16、在按下快门的同时调整焦距,将产生不同的效果。中心基本清晰,四周产生放射
状光线效果,有一种特殊的动感。
17、复制比率与微距镜头:
胶片上的影像大小与实际被摄体大小的比例就是复制比率。
微距镜头(Macro lens):复制比率大约在1:1。
微聚焦镜头(Macro-focusing lens):复制比率大约在1:1.2~2。
近聚焦镜头(Close-focusing lens):复制比率大约在1:2~4。
尽管微距镜头通常都是中等焦距,但实际上可以是任何焦距。使用微距镜头拍摄
最关键的是如何对焦。
18、眩光的消除
眩光是由于透镜单元的反射造成的,现在镜面多采用镀膜,已经大大减弱了光线
的反射。但在面对太阳或者光源拍摄时,眩光还是极易发生。
眩光消除办法:遮光罩,或者偏离方向、或者用手挡住(相当于加长的遮光罩)。
单反镜头,如果看不见眩光,则没有眩光;如能看见,则会出现在在胶片上。
如果是光学取景器,就看不见眩光,但可能出现在胶片上。
19、透视畸变规律:
A、被摄体越远,显得越小。被摄体越近,透视效果越显著。
B、镜头距离被摄体越远,被摄体外观上的大小变化越小。
使用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时尤其要注意!!
在远摄时,透视畸变越来越小,但却开始变得扁平。也就是说,很远的两个物体,
可能实际距离很远,但在照片上却显得很近,或者一个在另外一个之上。
20、肖像镜头:85~135mm镜头。小则鼻子过大,畸变厉害;大则画面扁平,变得
呆板,除非被摄人的鼻子很大。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21、线性畸变:
当拍摄高大的生物体时,譬如摩天大楼、古塔等,为了把整个画面拍到,往往要
向上倾斜相机,有可能产生线性畸变,整个建筑物好像要倒掉一样。使用广角镜
头尤其明显。
消除办法:
A、保持机背与建筑物平行,如果拍不到整个建筑物,只能采用更广角镜头或者
倒退;
B、站在建筑物某一面的正中,虽然会产生线性畸变,但因为自然,可以接受;
C、使用机背取景照相机(建筑专业使用很多);
D、使用PC镜头(价格昂贵)。
22、鱼眼镜头:
鱼眼镜头是一种焦距极短并且视角接近或者等于180度的镜头,16mm或者更短
的镜头即可被视为鱼眼镜头。
鱼眼镜头是一种特殊效果镜头,失真极大。
23、单反取景器的缺点:
● 拍摄照片的瞬间,取景器会被遮挡。但由于是瞬间的事情,影响不大。
● 反光镜运动时发出的噪音,在某些场合譬如剧场、法院等不适合。
● 反光镜运动引起的机身整体运动,尤其是在弱光线远摄的情况下。一般情况
下,快门大于1/500秒将不会被察觉到。
● 当光圈设置比较小的时候(譬如f/16),由于进入镜头/取景器的光线比较暗弱,
可能导致对焦无法完成,因此:
SLR在构图和聚焦期间,镜头总是在最大孔径工作。当快门按下的时候,镜
头迅速收缩到预定的光圈,并在拍摄后,自动复位最大光圈。
24、如何获得完美的聚焦?
● 首先应该明确照片所想表达的内容(照片清晰的范围),也就是明确照片“主
题”。对于人物肖像,对焦点应该是其眼睛。
● 距离被摄物体越近,聚焦精确就更重要。
● 当拍摄一个走来或者远去的运动物体时,可以预设一个拍摄地点。
●
25、景深的控制:
● 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 焦点越远,景深越大;后景深大约是前景深的2倍。
● 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另外一点,景深是人眼可接受程度来判断的,因此,还与图片大小有关系。
对于SLR相机,因为在取景时,光圈总是在最大(景深较小),因此,“景深预
览”功能将在某些时候非常必要。
26、快门指法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手指放在释放按钮中心,缓慢逐渐地施加压力,直至快门机构动作。拍摄完成后,
不要立即松开手指。
要养成按下快门时,屏气的习惯,尤其快门比较慢时。
手持相机拍摄时,使用1/125秒或者更高的速度。
27、传统胶片的工作原理:
传统胶片,无论黑白,还是彩色,是由片基(一般是透明的醋酸纤维酯塑料,理
论上可以是任何固体材料)和涂布在片基上的感光剂乳层。感光剂乳层是有极
其细小的感光颗粒(卤化银)悬浮在明胶中。
当胶片受到光线照射后,卤化银晶体结构发生变化,并与相邻也受到光线照射
的卤化银发生积聚,光线愈多,积聚也越多。没有受到光线照射的地方,则没
有发生任何变化。
胶片一经曝光,则产生“潜影”(看不见)。必须经过“显影”操作:结构已经
发生变化的卤化银晶体在显影剂作用下变成黑色的的金属银颗粒的凝结体,从
而产生影像-“负片”。曝光越多的部分在“负片”上呈黑色(厚的),曝光少的
部分呈明亮(薄的)。没有受到光线照射的部分则被“定影剂”洗去,在“负片”
上呈现浅灰或者透明。
28、如何正确地曝光:
正确曝光对还原景物的鲜艳、纯净而丰富的色彩非常重要。正确曝光的关键是正
确测光。测光表根据工作原理,可以分为:
A、反射光测光表(更为普遍,包含所有内置式测光表);
这种测光表是对被摄对象的反射光量进行测量,亮度越高,数值越高。如果
测光表对着一幅由明暗对象组成的混合图案时,它将给出场景中整个亮度的平均值。
B、入射光测光表;
直接测量照射到物体上的光线,主要用于专业的摄影,尤其是平衡摄影室照
明。
现在相机的内置式测光系统包括:全自动模式、手动模式、程序模式、光圈优先、
快门优先、以及各种设置好的场景。
现代相机测光系统在计算平均值时,一般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中心区域重点测
光、点测光、矩阵测光。
测光系统只能测量照射到其光电元件上的光线,我们则必须保证测量系统正在测
量的光线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测光系统系统在知道ISO值前提下,当我们对准物体,
会给出一个建议的光圈和快门值(或者等效),但测光系统是如何知道这个组合是令
人“赏心悦目”的呢?
原理:某种光圈和快门值的组合,可以产生18%的灰色影调。
(原因:大部分场景中的光线经过平均后,得到的是大约18%的灰色影调。测光表
的推荐曝光都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的前提下:18%的反射率就是我们想要重现的,无
论彩色胶片,还是黑白胶片。)。
由此可见,无论测光系统多么完善,都只能“猜测”我们的拍摄意图,因此,有
时也会不如意,必须“人工”对曝光进行干预。
29、什么是18%灰色?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我们能看见物体,要么是其能发光,要么是其能反射光。反射(发出)的光线越
多,物体就越明亮。如果物体是完全乌黑的,它就不会反射一点光线,也就是说,它
具有0%的反射率;另外一种极端的情况,物体是全白的,能够反射100%的光线,
也就是说,它具有100%的反射率。
以上情况只是理论上的两种极限,实际上,所有物体都处于两种极限之间。
理论上,在纯白和纯黑之间的色谱上,中间的一点(灰色)应该反射50%的光线,
但实际测量,只反射了18%的光线。这就是18%灰色的由来。(具体为什么,不详)。
18%的光线被反射所产生的灰色影调就是18%灰色。也就是说,有一种灰色-“18%
灰色”恰好可以反射18%的灰色。
这就是测光表所要测量到的魔幻数值-18%的反射率,也就是测光表校准后读取
的反射率,不管物体的颜色如何。
30、无法通过测光表正确反映物体的情况:
以下情况,测光表可能无法正确反映物体,无法正确还原物体的本身颜色:
A、接近纯白的物体,如:雪等。
B、接近纯黑的物体,如:炭等。
C、拍摄物体处理大面积的强光背景中,如:在明亮海滩中,拍摄人像等。
如何解决了这个问题呢?
A、正确读取场景光线:
原则:接近并读取最重要的影调区域。譬如:拍摄人物时,面部皮肤的影调应
该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从很远的地方读取面部光线(否则,包含了天空、背景等很
多光线),无论从多远地方拍摄,我们都应该移到距离面部近一点的地方来读取光线,
然后“锁住”曝光值,回到距离面部很远的地方进行拍摄。
注意!近距离测光时,切勿将拍摄者的影子落在被摄对象的面部,那样读取的将
是影子的影调。
遗憾有时也是必然的,当我们多分强调局部时(人物面部),可能因为背景曝光
过度而牺牲一些细节,譬如天空中漂亮的云彩。
B、如果我们不能接近被摄对象时,怎么办呢?
可以用“替代物体”进行测光,譬如,对于远处的人物,就想按照皮肤色调进
行曝光,可以用自己的皮肤色调进行替代读数,当进行这类替代时,需要注意以下三
点:
一、确保自己的皮肤色调与被摄对象相差无几;
二、确保落在自己手臂上的光线与被摄对象身上的一致;
三、转动手臂,让落在手臂上的光线所呈的角度与落在被摄对象脸上的光线一致。
拍摄远处的“树叶”也可遵循同样的原则。
C、使用18%灰板作为替代物体读数:
灰板的一面被染成灰颜色,这是一种精确的色调,能够反射18%的光线。这是
一种非常好的曝光方式。但一定注意,读数时,灰板应和被摄物体在同样的光线环境
下。
D、通过调整光圈,改变对高反差度场景各个区域的宽容度,从而获得兼顾强光区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和阴影区的合理曝光。
31、什么是胶片的宽容度?
无论采取何种测光方式,照相机在自然界所能看到的光强范围大于胶片所能记录
的光强范围,也就是说,所有胶片具有的光强范围都比自然界中的光强范围小,胶片
能够重现的光强范围就是胶片的宽容度。
我们可以用肉眼看见夜空中的点点星辰,而胶片却“看不到”;我们能够区分火
焰的细微变化,而胶片却“看不到”,这就是宽容度的差异!胶片的宽容度大大低于
我们肉眼(约50000倍)。
黑白胶片(最高可达500倍)具有比彩色胶片更大的宽容度,这也是彩色胶片很
难获得完美曝光的原因之一。
在实际操作中,光圈越大,曝光时间越长,实际表现的宽容度也越大。
根据实际场景所包含的从最亮(强光区)到最暗(阴影区)的范围,可以分为高
反差度场景(大于7档光圈)和低反差度场景(小于3档光圈)。胶片对曝光过度的
包容度(可达5档光圈以上)远大于对曝光不足的包容度(最多2档光圈),因此,
我们拍摄高反差度场景时,要以阴影区测光为基础,然后将光圈(快门不变)减小2
档。当重要的强光区并不是太亮时,可以将曝光设置为只超过阴影区1档光圈,以更
安全。这种测量2个读数的方法叫累积曝光法(只用于高发差场景)。
彩色胶片的宽容度要小于黑白胶片,只能接受3-4档的曝光过度和不超过1档(一
般是1/2或1/3档)的曝光不足。
当然,对阴影区进行补光也是一种方法。
32、几种特殊的场景曝光组合:
A、月亮:
ISO 25 50 100 200 400
快门 1/125秒
光圈
f/5.6 f/8 f/11 f/16 f/22
由于实际的月光因各种因素,包括大气环境、夜晚的时间、一年中的时间、月相
的不同,等等而呈现不同的亮度,因此,应该进行分界曝光。用上表中的数据作为起
点,每次改变0.5档光圈分界曝光。
B、焰火或闪电:
把照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聚焦到无限远处,开启开门,曝光2秒或者以上,切
记避免前景中有明亮的区域:
ISO
快门
光圈
25
f/5.6
50 100 400
2秒或以上,以求不同的效果。
f/8 f/11 f/16
1000
f/22
C、城市夜景:
把照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聚焦到无限远处,把光圈固定在f/2,改变曝光时间,
进行分界曝光。???
33、各种滤光镜: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滤光镜就是拍摄时放在镜头前面的一块玻璃或者塑料片。滤光镜种类繁多,但其
功能可以主要分为三类:校正照片外观、加强照片效果、特殊效果。
名称 原因 效果 场合 型号
阴天和雾天
1A
露天阴影、高
穿过云层、薄雾以及阴纠正光线偏
天光镜
海拔、山脉风
影下的光线会偏蓝。 蓝
81A
景、化学风
景、航空摄影
雾天除了蓝,还有远处并不能穿透
去雾滤光镜 适当的雾天
Tiffen
模糊的问题。 浓雾。
晴天的日光
非金属表面(玻璃、水
加深蓝天的
中有一部分
让白云
面、光滑的目标面、绸
色调,
圆形偏振(线
蓝光属于偏
偏振滤光镜 缎等)产生的反射光都
更加突出。
性偏振镜影
振光。
是偏振光,都只在某一响自动对焦)
消除炫光、雾透过玻璃和
个方向上振动。
霭和反射光 水面拍摄时
均匀降低光
中灰密度镜 沙滩
亮
星光镜
黄色滤光镜
橙色滤光镜 突出橙色 秋景
绿色滤光镜 突出绿色 自然风光
秋景、建筑摄
红色滤光镜 突出红色
影
橙色=红+黄
绿色=蓝+黄
紫色=红+蓝
棕色=红+绿
肤色=红+黄+白
黑色=品红+黄+蓝
34、照片的布局
用垂直线把画面三等分,力争把重点放在两条等分的垂直线上,但一切都可以突
破,这取决于你对主体的态度。
当主体由于相对尺寸较小而无法支配画面的时候,可以给他画一个框,以突出主
体,从而吸引观者。
小结:主体的突出办法:如何布局、主体大小安排、是否需要画框、是否透过光
线来突出、是否选择焦点来突出、是否汇聚线条来突出、是否需要倒影、影子、重复
来突出、是否通过主体运动来突出。
35、如何利用自然光?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如论是自然光,还是人工光源,都有3个基本特征:明暗度、方向、色彩。光的
基本方向有4个:正面、45度侧光、90度侧光、逆光,其中,“45度侧光”被称为
最“自然”的光线。
36、出行装备:
A、相机+备用相机;
B、镜头;
C、电池;
D、滤镜(偏光镜等)‘、;
E、三角架;
F、其他杂物,如镜头纸等。
37、如何使用现场光(非户外日光):
一般要暗一些,因此正确曝光很重要。使用现场光线可以表现出真实、富有情调
的场景,被摄对象容易轻松自然。
38、人造光:
人工布光程序:
一、主光源与主体呈45度角,且比相机高1米左右。
二、辅助灯功率应该较低,弥补阴影区的细节损失。
三、添加背景灯,使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现在读到第4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