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5日发(作者:轩辕紫杉)
英国顶级HiF音箱品牌
———————————————————————————————— 作者:
———————————————————————————————— 日期:
2
英国顶级Hi-Fi音箱品牌
B&W(宝华)
“新英国声”或曰“英国/国际声”的代表。与英国传统的保守宗旨相反,B&W观念新潮,在
音箱结构上创新到令人目瞪口呆;但由于其品味甚高,给人留下的是倜傥潇洒而不是矜奇弄怪
的印象。现今大喇叭旗舰是“鹦鹉螺”,书架箱旗舰为“银签名”,都是创意非凡的杰作。不
过正如超级跑车Jaguar220,岂是凡人敢做梦想者。
B&W 鹦鹉螺
3
B&W的Signature 805书架箱
B&W极端重视声音的开扬通透,音场的准确重现,它是“线性相位单元排列”、“矩阵
箱体支撑”的倡导者,其代表作是著名的801。801曾经在很长时间,成为hi-end英国音箱的
象征,也是宝丽金等世界各大公司录制数码古典音乐的监听箱。从这个意义上说,数码录音的
功过荣辱,B&W 801都有一份。
4
B&W 40周年纪念箱 Signature Diamond
B&W基本的声底是开扬细致,松灵潇洒,与ATC正相反,与“BBC声”也甚为不同。我
感觉B&W适应了现今雅皮一族的音乐口味,其商业成功实属必然。B&W现今已是大厂,产品档次
范围极广,除了前述极品系列外,800系列属发烧系列,其中805是代表B&W的书架箱。P系列、
600系列则系普及型产品。作为发烧友,总要买8字头箱才好。
Tannoy(天朗)
天朗是早年间港台发烧圈中赫赫有名的老牌名厂,在日本尤为有名,在高级发烧友中,用金
嗓子或精品胆机推“西敏寺”,绝对是身份之象征,往往数十年不想换机,甚至终生相守。可
惜的是,近年来Tannoy竟然也追起时尚来了,大量出产中和低价音箱,搞新科技,铺天盖地在
中国大陆推广,甚至许多中小城市的音响店用些真假难辨的“六角箱”播放粤语时代曲,唱卡
拉OK……令人不忍卒听。难道这就是传奇的“天朗之声”吗?
5
重达138Kg的皇家西敏寺(Westminster Royal HE)
近年来hi-end界聆听口味已变,代表五十年代科技(与美国JBL同时代)的老贵族
Tannoy,痛感美人迟暮,转向暴富一族抛媚眼,令人扼腕。其实平心而论,Tannoy自有不可磨
灭的辉煌,它代表着与BBC专家学者路线不同的,它是英国传统贵族化(非专业化)音响设计
的最高成就。Tannoy的基础设计是大型迷宫式背负号角音箱,大型同轴一体化高/低音全频带单
元。Tannoy在五十年代,能设计制造出这样完美的产品,绝对是一代惊世之作,称得上名器这
两个字的最确切含意。
6
肯得堡(Canterbury)
最近,我在北京发烧圈中对Tannoy深有认识的友人老范家中,用关氏只有3W输出的直
热三极管2A3单端胆机Natural Diamond来推Tannoy专业监听箱LGM。听Borodin String Quartet
演奏老柴《如歌的行板》,琴音深情凄婉,沧桑悱恻,真实无比,不少中央乐团的专家听过也
惊为绝唱,比之于一代名器Marantz2推Sonus Faber Guarneri,竟然犹胜一筹!此一刻,我们
才觉得真正听Tannoy的声音:高度灵敏的号角/硬边纸盆单元,配合小功率和音色绝美的胆机,
以中小音量来听古典弦乐,这正是五十至六十年代古典音乐黄金时代的遗音!我们终于理解了
日本资深发烧友抱着老Tannoy巨大的箱体为的是达到高效率和敏感轻柔,并不是用来与JBL比
爆棚、与ATC比动态好!
ATC
另一间发源于专业录音室,而今名满天下的英国极品监听箱。
设计者Billy Woodman的基本设计哲学凝聚在那只世上最好最贵的中音单元上:即是说,
ATC喇叭以“单只中音单元涵盖完整中音区,表现人声、弦乐器基音,上接高音单元补泛音,下
接低音单元亲底”为其基础设计。这只中音单元乃B. Woodman毕生得意之作,结构复杂。
7
ATC落地箱及SM75-150以及硕大无比的“馒头中音”单元
从实物剖面看,不仅磁钢硕大无朋,而且音圈同样巨大。强磁力利于高灵敏度,快瞬变,
大音圈可承受巨大功率,实现大动态。更为特殊的是,在音圈与周边支架间,采用了上下两层
弹性支撑片,我推测是为了改善大动态时的线性。
为了坚持要生产这只不符合经济原则的中音单元,当年B. Woodman竟与老板闹翻,辞
去Goodmans公司总工程师的职位,出来自己单干,以承接订造录音室监听喇叭系统为生,由此
可见Woodman对自己理想的执着。时至今日,ATC为高级专业界订造监听喇叭,还是该厂的正业。
8
英国ATC的30周年纪念型号落地箱:SCM50TSL
Woodman敢在强手如林的英国专业界独闯天下,靠得是针对“BBC箱”动态弱、速度慢、
箱声染色大等固有弱点进行的彻底改善。以高质素中音单元为核心,三路有源电子分音,多路
功放直驱单元 ,厚重坚实的音箱箱体,当然最重要的还是B. Woodman金耳校声,英国现代监
听箱的新准则-----ATC于焉面世。
ATC中音质感、实体感天下无敌,音色准绳纯净无染,低频快而准,动态线性毫无压缩,
强劲的程度休说英国音箱无人可比,便是美国音箱中的佼佼者,也罕其匹。现今发烧友爱用ATC
听爆棚古典,其实它最大的长处,是可以重播“杀死人”般嘈吵的重金属音乐、硬摇滚而照样
气定神闲!英国流行音乐成就之高,举世公认,那些精奇古怪之作,录音工作又非常考究,除
了ATC,哪种喇叭可以承担?
9
英国ATC SCM20
ATC迈向民用市场,倒反而是香港发烧界尤其是杂志和代理的功绩,其中《发烧音响》
陈老编厥功至伟。为面向家用,ATC先是将它的100和50施以包装,改贴精致木皮。然后又打
破惯例,设计两路书架箱20、20T、10。当然,ATC重视中音浓密的传统不变,B. Woodman特为
设计了独家泡制的重型中低音单元,硕大的盆罩恰似中音球顶的再现。
发烧友在家中用ATC箱,须要明了它的特点,方能将其发挥至最佳:
是专业监听箱,设计目标是音色、质感忠实无比,动态比例毫无压缩(声音小就真小,
大就真大,没有像“BBC箱”式的暗中渲染来补偿)。在录音工作中,“忠实还原”是至高无上
的原则,但移在家用,却使听惯BBC箱的发烧友,感到ATC“小音量不过瘾,没精神,开大声才
好,才过瘾”的感觉。要准确还是要好听,用家自己要先想明白。
10
箱效率甚低,难推。这是因为它原是按电子分音多路功放直驱设计的,在录音室里
天天用大音量摧残,“效率低”不是缺点,反倒对减少失真,增加耐受功率大有好处,但这个
传统带到它的两路分音家用喇叭上来,便使发烧友又爱又恨,十分头痛-----ATC传真度高染色
极少,扩音机略有瑕疵便暴露无遗:ATC效率低难推,又要扩音机功率大,力量雄厚。又要靓声,
又要大力的扩音机,价格必定天文数字!
这是想玩ATC的发烧友无法回避的问题,须要有思想准备,量力而行。否则,“娶”到
家中,“养不起”,岂不尴尬。
3.与当今其他名器相比,ATC确实不甚重视高频延伸。它用Audax(现在也由Vifa代制)
大口径高音单元(与5/9、5/8所用相似),强调和中音的衔接而牺牲超高,结果形成ATC质感强
而空气感弱的特点。这对专业用途毫无妨碍(FM立体声高只到14000Hz),但在家用hi-end范围
里,面对讲究的发烧友,比较之下对ATC的音场和空间感便有所挑剔了。
为其配一对极品超高音如Elac的“蘑菇头”,不失为一个办法。最后,ATC音箱的型号
自成一派,按容积定名,如20就是20升,100就是100升。一般居室条件,20和20T最实用。
AE
此乃英国音箱中之异数,声底非常特别。创业之作是AE-1。在英国音箱中,首创采用金属音
盆中低音单元。动态强劲,瞬变快如闪电,冲击力惊人。
听流行曲,听摇滚乐、New Age、电影音乐……,小小的箱体音场广阔无边,鼓声、钹声
真实无比。若有人怀疑英国音箱的爆棚能力,让他听一回AE,定会哑口无言。然而,听古典音
乐就只算不过不失,弦乐、人声略带金属味,不像正统“英国声”。
11
AE 水晶1号
AE-1不算难推,配胆机可以中和一些缺点,增加些感性色彩。原本箱体喷涂处理,很专
业化。后出过玫瑰木版本,对音色的温暖度有一定改善。其原配脚架质素极佳,为重型铸造结
构,价虽昂,但必不可少。后来出过加大尺寸双低音的AE-2,三路分音的AE-3,不流行。近年
设计者Phil Jones走去美国创立Platinum再闯天下,AE则渐走平价路线,例如AE-100。
Monitor Audio
12
一个颇商业化的发烧品牌。主持人为印度血统,在港台音晌界交际极广。由於拥有自己的音
箱加工厂和自己的单元生产厂,所以其中低价位产品物美价廉,推广也很成功,曾经是许多大
陆发烧友的入门选择。其高价位产品为Studio系列,采用金属音盆中低单元,音箱木工之华丽
在英国堪称第一。其声音特点一如外观,华丽细致,动态也不错,对於发烧初哥极具吸引力。
13
14
英国Monitor Audio(猛牌)的旗舰型号
Harbeth(雨后初晴)
终于谈到著名的“BBC音箱”了。Harbeth正是一间典型的BBC小厂。它的创始人正是当年
3/5A的设计者之一Dudley Harwood。
这里简略地讲一下“BBC音箱”和这几家BBC厂的渊源,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七十年
代初全面更换语言和音乐监听用的音箱,设计这一代音箱的任务由Spencer Hughes和Dudley
Harwood负责,设计要求实际上是突出语音还原的真切,兼顾古典音乐;在频宽和动态范围上没
有刻意要求,甚至在实际应用时不考虑立体声播出,经常用单只音箱!
Harbeth(雨后初晴)音箱
各位不要忘记,这是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FM广播正在推广的时期,尚且不知什么
数码录音呢!为达成这个似乎技术要求不高,但现今看来人文内涵丰富的设计要求,设计者以
敏锐的耳音为准,再加上英国传统的保守、务实作风,选择了简单的两路分音方案。
15
同时在单元、分音器、箱体尺寸和结构上千锤百炼,再三斟酌,取舍分明:不惜降低音
箱的灵敏度,不惜缩窄频宽,不惜牺牲动态范围和最大声压。
这种分明的取舍,有失必有得。以尺寸最小,为流动采访监听设计的3/5A为例,由于
采用小型密闭箱,低灵敏度的单元,复杂的分音器,灵敏度低至空前的82dB/W/M,音量小了,
但失真极低,全频衔接天衣无缝,中高音润泽典雅,语言人声固佳,歌唱、弦乐、钢琴……均
得其益。转为立体声用,配上脚架和给予高级扩音机驱动之后,其音场、层次、定位之佳,使
当年的人们惊为空前的奇迹,似乎“无心插柳”,但现在看来,并不奇怪。
16
Harbeth(雨后初晴)
而FM广播频宽高端只到14000Hz,使设计者在设计中型监听箱5/9、大型监听箱5/8时,
敢于使用中音质感极佳、高音延伸不足的Audax大口径绢膜球顶单元(用中高音单元代替正统高
音单元),求得质感无敌的中音。
17
这一办法也正是后来ATC音箱的招数,至于低音单元,则采用当时诞生不久的透明厚质
聚丙烯胶盆单元。这种单元失真低,效率也低,阻尼特性与纸盆单元大不相同,音色偏慢、偏
暗,带“粘性”。要将之驯服,扬长避短,要在分音器,箱体上进行细致的校声,量体度身,
非常考功力。事实上,5/9、5/8之后,两位老大师功成身退,BBC的后继者再无用此单元的佳
作,真所谓“将军一去,大树飘零”,音箱设计之难,由此可见!
Harbeth(雨后初晴)
当时与BBC这一计划有关的,还有承制Rogers音箱5/9和5/8的透明盆低音单元。而
KEF则承制3/5A专用的B110低音、T27高音单元。此后Hughes和Harwood退休,为了不埋没
一生的功夫,“发挥余热”,各自开了一间小公司,在家继续研制音箱。Harwood老先生开办的
就是Harbeth。此时“BBC音箱”已由音响界推介,在发烧圈中成为一个传奇,慕名而来的各国
音响代理不少,尤以日本和香港的发烧圈,最为推崇Harwood的声音品味,香港代理称其为“雨
后初晴”,非常传神。
作为BBC箱的原设计者Harwood在校声时,自然会保持其迷人的中频,同时Harwood又
深知现今的发烧友,对高频空气感、分析力的要求与往日不同,适度地增加了高频延伸,低频
则推崇松厚自然,速度感与古典音乐最合拍。以一生的功力修养作基础,老师傅亲手调校,
Harbeth的声音赢得了众多的有品味的知音,但老先生年事已高,不善经营管理,Harbeth只是
个家庭作坊,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1986年,年轻的Alan Shaw出现,Harwood老先生放手将公司移交给他主理,Harbeth
在保持着原有BBC传统的同时,走上了正规发展的道路。Alan Shaw管理经营有方,市场观念正
确。首先他向BBC申请牌照,恢复了在港方最为畅销的3/5A的制造,同时又推出了Compact作
为中型书架箱的精品,再就是把Harwood留下的最后设计MK-V完成投产,即现今的HL5。这样
18
形成了Harbeth从小到大一套两路分音BBC血统的音箱,在发烧圈中建立了“BBC声正统继承
人”的形象。
此后,Alan Shaw又出于适应AV要求和3/5A万一停产的后备选择,设计了P3。P3难能
可贵地在发烧友中建立了声誉,被视为“3/5A的合法接班人”。
九十年代初,BBC公布了自家的最后一个音箱设计,用Dyna单元的5/12。Harbeth不失
时机,第一时间获得生产许可,进一步巩固了“BBC正统”的形象
此后,在一片家庭影院热潮中,Harbeth特立独行,不为所动,仍然坚守小规模正统音箱的生产,
对推出新产品极为谨慎(只出现过一种接替Compact的Compact7)。
时至今日,代表BBC伟大传统的英国音箱厂牌,Harbeth是最为淳正者,殆无疑议。
KEF(极尔峰)
英国产业化的大厂,代表着公众口味的“英国声”。既为BBC代制3/5A专用的Bll0/T27单
元,自己却迟迟不加入3/5A的生产;既搞过像105那样的前卫产品(比B&W801还早、最先采
用分体结构中/高单元,线性相位排列),却也搞了许多平庸的民用音箱;以成品音箱占据本
国和海外大量市场,却也曾大量出售单元、套件。
19
KEF同轴书架箱
如果说那几家“BBC小厂”代表了个人化和艺术化的英国厂牌,以坚守自己信念为宗旨;
KEF可以说代表了集团化和主流的英国厂牌,以“服务公众”为原则。“中产阶级专用hi-fi
的正统选择”可以概括KEF的特点。
20
KEF同轴
近年来KEF归属金山集团,重新整顿产品系列,停止单元外销(引发了3/5A停产风波),
自身投产3/5A加入发烧市场,刷新100采列,新创New Ref系列向豪华家用市场进军,Coda
系列针对普罗发烧大众,AV系列走THX极品路线,总之全面发展。
KEF同轴音箱
21
当然,普通人的消费总是大头,“公众永远是正确的”,但作为发烧友的一员,我衷心
祈望KEF的高层领导开恩,永远保留生产三种KEF的不朽之作:Bll0中低单元、T27高音单元
和B139超低音单元,幸甚幸甚。
Rogers(罗杰斯)
这是英国老牌音晌厂家,早年也曾会生产扩音机,成名却因为七十年代开始,为英国广播公
司 BBC承制鉴听箱。随若3/5A和 5/9在发烧圈声名鹊起,Rogers几乎成了英国书架箱的代名
词。Rogers 3/5A的历史沿革已成了发烧圈的一门考据学,在此不多叙。
3/5A几家公司都生产,Rogers独得之秘是5/9和5/8这两对BBC录音室鉴听箱。当然,
这两对名器是BBC设计的。Rogers的贡献一是自家为此度身订造的重型聚丙烯透明盆单元,二
是薄身的多层胶合木板音箱。现今的发烧友多知道Rogers箱有“箱声”,觉得它的分析力不高,
声底慢。其实,Rogers的“箱声”大有学问,巧妙地利用箱声染色,正是3/5A、5/9和5/8这
些BBC箱声底浓郁温馨和沉醉动人的秘密。如果Rogers没有了箱声,它的独特韵味也就荡然无
存了。
Rogers出品的LS 3/5A
正如名贵的意大利小提琴,天时、地利以及人和造就了空前绝后的一代名器;Rogers
的箱板每每不同,再经过多年不同位主人的变迁,结果竟然出现不同声音。在总的Rogers声之
下,往往有时能有意外发现。在资深发烧圈内,每一对老Rogers都有传奇历史,故事多多。
遗憾的是,Rogers虽然是BBC音箱的承造者,自身设计音箱的水准却大有不逮。早期沿
袭BBC风格的产品,尚且不错,后来搞起三路分音,内置低音的P-24,理论多多,奈何听感不
是那回事。近期为3/5A特配低音,少人问津。再有那对企图停产3/5A取而代之的Studio3,受
到发烧友的普遍冷落,待遇远不及Harbeth的P3。
22
Rogers出品的LS 3/5A
Rogers现在已被港资和记集团收购,在大陆的广告攻势强劲,上海街头上常见Rogers
的字样。如果没把BBC的真髓继承下来,仅仅靠低价普及型产品扩大市场,最後只会走JBL和
AR的老路,在发烧圈徒然留下一段光荣的回忆而已。
Spendor(斯奔达)
这就是BBC当年的主任设计师Spencer hughes创立的厂牌,也是唯一夫妻和父子相传的家庭
化英国音箱厂,其保守的传统风格可以想见。Spendor至今坚持着3/5A的生产,而且保持着务
实的价位,只不过偶然接受市场的要求,生产少量名贵木皮的特殊版本而已。
23
Spendor(斯奔达)
同样是3/5A,发烧友不免将之与Harbeth、KEF和Rogers相比。一般口碑认为Rogers
早期15Ω产品的音色松灵,弦乐韵味最佳,后期11Ω产品渐失韵致,动态却有改善,Harbeth
高音通透,低频深沉,韵味在Rogers早期与后期之间,近日的黑檀特别版在音色高贵感上是当
今最佳,唯韵味尚须煲炼才可定论;KEF手工精美,低频厚重,声音密度高,中高音韵味稍欠,
与传统3/5A声音有别;Spendor最具正统BBC专业味。声音朴实、染色小、传真度高,宽厚耐
听。
24
Spendor(斯奔达)
这里顺便谈一下3/5A的问题。一般认为3/5A须要一至两年才算开声,主要是3/5A单
元、分音器以及箱体须要协调和老化。其中分音器复杂,须时煲炼颇久。至于箱体,Harbeth、
Spendor和KEF一直采用12mm MDF板。一旦煲炼成熟后,不再容易变化。早期Rogers用12mm
桦木多层板,它是一种甚为敏感和不稳定的材料,每每变化很大,受气候影响。即使煲就后,
也还会变,是好是坏,就看主人如何照顾了。
25
Spendor(斯奔达)
现今Rogers还用层板,唯漆层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强度很高的新型材料。虽然耐久,
声音却变了。说回Spendor的旗舰,除了3/5A和一系列传统风格的两路书架箱外,有一种三路
分音大型书架箱S-100极为有名,它是Sepndor的淳厚典雅,又动静相宜,据说可以爆到七彩,
面不改色,它是Sepndor为专业监听泡制的器材,产量小,价格甚高。据用过的人说,S-100
的难推程度亦不在B&W 801以下,要动用最hi-end的晶体巨无霸才可弄好。
ProAc
独树一帜的英国个性化厂牌。主持人Stewart Tyler以其不朽的Tablette而论,绝对是天才
设计大师无疑。Tablette其实与3/5A和SL6前后不久,都是七十年代末诞生的。其时正是英
国音箱设计天才辈出,群雄并起之时,“BBC声”在正统高级音响界已居主流,深入人心。
26
ProAc Tablette
如何突破BBC的传统,又能慑服众论自成一家,实在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艺术。此时,
Tyler标出“音场重现”为目标,突出音色和质感的BBC声之外,另辟蹊径,打开一片新天地。
Tablette的设计确实称得上“别具只眼,自我作古”,绝无因袭别人,特别显示出天才二字。
ProAc Tablette
首先, Tablette采用的单元非常特别,中低单元竟是仅有四寸的Seas纸盆单元,尺寸
之小至今保持着吉尼斯世界纪录!高音单元是Scan的D2010,这是一双分析力高和性格峻烈的
单元,很难驯服;一旦搭配适当,音色的清丽和音场的深阔可称无敌——据我看,名贵至极的
Ensemble Reference高音单元也是一只摩过的 D2010!Tyler首创将此两只单元搭配,为
Tablette奠定了爽劲和淋漓痛快的声底。
27
在音箱结构上,ProAc又倡导缩窄面板,加深测板的窄长形结构,在当年流行宽身箱体
的年代。Tyler的设计最早有意识地提出了追求音场重视的目标。
Tablette的倒相管内充蜂巢状细管,壁板上贴不同形状的阻尼材料;分音器的设计也显
然与箱体和单元作过微妙的调校。Tablette一出世,其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高价精品的形象引起
了高级音响圈的普遍重视,尤其是美国天书《TAS 》竟然给它五颗星的荣誉,这是英国设计征
服美国人的罕有例子,Tablette也由此风靡音晌圈,成为书架箱经典之作。
成名之后,ProAc仍然保持著强烈的个人发烧色彩,Stewart Tyler继续无穷无尽地追
求音响之极致,推出了不计工本的Response系列,保持Tablette的优点的同时,在音色的高
贵和通透润泽上,更上层楼。
ProAc的旗舰
ProAc近来喜用Scan的透明胶盆单元,效率高,分析力强,音场深阔,层次细致,配含
重新流行的300B单端甲类胆机,非常合宜。
我曾在北京科艺廊五百平方尺的大试音室,听过用Cary 300 sei合并机。推一对
Response3.5,十瓦八瓦的功率竟然推得3.5气象万千。
听爆棚交响乐和流行乐,如 Dire Straits小组都毫无问题,而且音色、音场和定位都
靓得惊人。 ProAc音箱的声底清劲、荡洒和明艳(清而不淡,与Celestion不同)。由於强调
分析力和强调音场刻划,如果用晶体机推,容易薄声;如果扩音机质素稍差,更会暴露出租硬
的毛病。
28
总之要玩ProAc音箱,扩音机功率不用大。质素知要高。最好用声音厚润有弹力的胆机。
Stewart Tyler自己就是胆机的拥趸,信焉!
Celestion(百变龙)
这是英国最古老的音箱厂牌之一,历史超过60年。Celestion在英国算大厂,除生产家用hi-fi
箱外,还生产舞台专业箱,称为百变龙系列。Celestion早年生产三路分音的Dittion系列,音
色柔美,是七十年代英国家用箱的代表之一。
八十年代初,设计出著名的两路分音书架箱SL6,成为英国音响界的一 件大事,也是
Celestion历史上里程碑。SL6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专门匹配设计的高质素聚丙烯盆中低音单元
和铜振膜球顶高音单元,单元面板与音箱前障板匹配成型压铸,有内加强支撑的MDF板中型书
架箱体。
英国百变龙 Celestion
SL6的设计追求是一方面继承“BBC音箱”的平衡度“音乐时”,另一方面减少乃至消
除箱体共振染色,改善音场、定位、扩大动态范围,以迎接“数码时代”的到来。SL6的成功在
海内外影响很大,音响界的许多人由此改变了对“书架箱”的传统认识,领略了精品级书架箱
在动态、气势、低频质感 、音场营造力、定位、层次……方面,凌驾于传统多路分音落地箱之
上的潜力。“不以尺寸论音箱”,这个观念是由SL6带起来的。
29
英国百变龙 Celestion
由于SL6太成功,此后Celestion基本上放弃了落地式精品音箱(除了那次采用铝带高
音单元的Celestion 7000的不成功尝试之外),十余年来一直坚持发展两路书架箱。在SL6基
础上,改用航空上的蜂窝铝结构(所谓“飞机地板”)整体音箱,诞生了一代名器SL600。八十年
代,SL600价格和质素皆鹤立鸡群,被公认为两路书架箱的皇者。SL600的音质在6仔的基础上
更上层楼,声音极为开扬自然,几乎毫无染色,音像完全脱离箱体,真实感惊人,“淡而有致”
是对SL600的确评。
此后,昂贵难造的铜膜高音单元存货消耗殆尽,SL6改用同样结构的铝膜单元,甚至新
出的SL700,虽然是SL600的后继产品,也只好用铝膜单元,剩余的铜膜高音全用来制造了最后
一批专供香港的SL600。由于改用铝膜高音,SL6Si、SL700的韵味已逊于600仔,这是无可奈
何之事实,但Celestion利用搞6系列时积累下的经验,以低廉的价格推出3号仔。这是低价
英国音箱中的异数,平衡度颇佳,音色淳正朴实,效率高易推动,是发烧初哥入门佳选,我曾
经推荐无数朋友采用,都甚满意。
Celestion的最佳制作我认为仍系SL600。近年来在强手如林的英国喇叭厂的竞争下,
Celestion渐失方寸,100号,300号都反应平平,倾尽全力的新旗舰Kingston,又在箱体上下
功夫,想重夺回至尊地位。不过今非昔比,物是人非,重温旧梦恐不易矣。
现今Celestion归属香港金山集团,大规模运作下,新一代产品转向经济级家庭影院,
且与同属金山的KEF渐渐靠拢。我只希望厂方不要将历史名器6仔系列断产,让新一代发烧友
们可以领略到它的不朽。或者铜膜高音也有复产的一天?
30
2024年8月15日发(作者:轩辕紫杉)
英国顶级HiF音箱品牌
———————————————————————————————— 作者:
———————————————————————————————— 日期:
2
英国顶级Hi-Fi音箱品牌
B&W(宝华)
“新英国声”或曰“英国/国际声”的代表。与英国传统的保守宗旨相反,B&W观念新潮,在
音箱结构上创新到令人目瞪口呆;但由于其品味甚高,给人留下的是倜傥潇洒而不是矜奇弄怪
的印象。现今大喇叭旗舰是“鹦鹉螺”,书架箱旗舰为“银签名”,都是创意非凡的杰作。不
过正如超级跑车Jaguar220,岂是凡人敢做梦想者。
B&W 鹦鹉螺
3
B&W的Signature 805书架箱
B&W极端重视声音的开扬通透,音场的准确重现,它是“线性相位单元排列”、“矩阵
箱体支撑”的倡导者,其代表作是著名的801。801曾经在很长时间,成为hi-end英国音箱的
象征,也是宝丽金等世界各大公司录制数码古典音乐的监听箱。从这个意义上说,数码录音的
功过荣辱,B&W 801都有一份。
4
B&W 40周年纪念箱 Signature Diamond
B&W基本的声底是开扬细致,松灵潇洒,与ATC正相反,与“BBC声”也甚为不同。我
感觉B&W适应了现今雅皮一族的音乐口味,其商业成功实属必然。B&W现今已是大厂,产品档次
范围极广,除了前述极品系列外,800系列属发烧系列,其中805是代表B&W的书架箱。P系列、
600系列则系普及型产品。作为发烧友,总要买8字头箱才好。
Tannoy(天朗)
天朗是早年间港台发烧圈中赫赫有名的老牌名厂,在日本尤为有名,在高级发烧友中,用金
嗓子或精品胆机推“西敏寺”,绝对是身份之象征,往往数十年不想换机,甚至终生相守。可
惜的是,近年来Tannoy竟然也追起时尚来了,大量出产中和低价音箱,搞新科技,铺天盖地在
中国大陆推广,甚至许多中小城市的音响店用些真假难辨的“六角箱”播放粤语时代曲,唱卡
拉OK……令人不忍卒听。难道这就是传奇的“天朗之声”吗?
5
重达138Kg的皇家西敏寺(Westminster Royal HE)
近年来hi-end界聆听口味已变,代表五十年代科技(与美国JBL同时代)的老贵族
Tannoy,痛感美人迟暮,转向暴富一族抛媚眼,令人扼腕。其实平心而论,Tannoy自有不可磨
灭的辉煌,它代表着与BBC专家学者路线不同的,它是英国传统贵族化(非专业化)音响设计
的最高成就。Tannoy的基础设计是大型迷宫式背负号角音箱,大型同轴一体化高/低音全频带单
元。Tannoy在五十年代,能设计制造出这样完美的产品,绝对是一代惊世之作,称得上名器这
两个字的最确切含意。
6
肯得堡(Canterbury)
最近,我在北京发烧圈中对Tannoy深有认识的友人老范家中,用关氏只有3W输出的直
热三极管2A3单端胆机Natural Diamond来推Tannoy专业监听箱LGM。听Borodin String Quartet
演奏老柴《如歌的行板》,琴音深情凄婉,沧桑悱恻,真实无比,不少中央乐团的专家听过也
惊为绝唱,比之于一代名器Marantz2推Sonus Faber Guarneri,竟然犹胜一筹!此一刻,我们
才觉得真正听Tannoy的声音:高度灵敏的号角/硬边纸盆单元,配合小功率和音色绝美的胆机,
以中小音量来听古典弦乐,这正是五十至六十年代古典音乐黄金时代的遗音!我们终于理解了
日本资深发烧友抱着老Tannoy巨大的箱体为的是达到高效率和敏感轻柔,并不是用来与JBL比
爆棚、与ATC比动态好!
ATC
另一间发源于专业录音室,而今名满天下的英国极品监听箱。
设计者Billy Woodman的基本设计哲学凝聚在那只世上最好最贵的中音单元上:即是说,
ATC喇叭以“单只中音单元涵盖完整中音区,表现人声、弦乐器基音,上接高音单元补泛音,下
接低音单元亲底”为其基础设计。这只中音单元乃B. Woodman毕生得意之作,结构复杂。
7
ATC落地箱及SM75-150以及硕大无比的“馒头中音”单元
从实物剖面看,不仅磁钢硕大无朋,而且音圈同样巨大。强磁力利于高灵敏度,快瞬变,
大音圈可承受巨大功率,实现大动态。更为特殊的是,在音圈与周边支架间,采用了上下两层
弹性支撑片,我推测是为了改善大动态时的线性。
为了坚持要生产这只不符合经济原则的中音单元,当年B. Woodman竟与老板闹翻,辞
去Goodmans公司总工程师的职位,出来自己单干,以承接订造录音室监听喇叭系统为生,由此
可见Woodman对自己理想的执着。时至今日,ATC为高级专业界订造监听喇叭,还是该厂的正业。
8
英国ATC的30周年纪念型号落地箱:SCM50TSL
Woodman敢在强手如林的英国专业界独闯天下,靠得是针对“BBC箱”动态弱、速度慢、
箱声染色大等固有弱点进行的彻底改善。以高质素中音单元为核心,三路有源电子分音,多路
功放直驱单元 ,厚重坚实的音箱箱体,当然最重要的还是B. Woodman金耳校声,英国现代监
听箱的新准则-----ATC于焉面世。
ATC中音质感、实体感天下无敌,音色准绳纯净无染,低频快而准,动态线性毫无压缩,
强劲的程度休说英国音箱无人可比,便是美国音箱中的佼佼者,也罕其匹。现今发烧友爱用ATC
听爆棚古典,其实它最大的长处,是可以重播“杀死人”般嘈吵的重金属音乐、硬摇滚而照样
气定神闲!英国流行音乐成就之高,举世公认,那些精奇古怪之作,录音工作又非常考究,除
了ATC,哪种喇叭可以承担?
9
英国ATC SCM20
ATC迈向民用市场,倒反而是香港发烧界尤其是杂志和代理的功绩,其中《发烧音响》
陈老编厥功至伟。为面向家用,ATC先是将它的100和50施以包装,改贴精致木皮。然后又打
破惯例,设计两路书架箱20、20T、10。当然,ATC重视中音浓密的传统不变,B. Woodman特为
设计了独家泡制的重型中低音单元,硕大的盆罩恰似中音球顶的再现。
发烧友在家中用ATC箱,须要明了它的特点,方能将其发挥至最佳:
是专业监听箱,设计目标是音色、质感忠实无比,动态比例毫无压缩(声音小就真小,
大就真大,没有像“BBC箱”式的暗中渲染来补偿)。在录音工作中,“忠实还原”是至高无上
的原则,但移在家用,却使听惯BBC箱的发烧友,感到ATC“小音量不过瘾,没精神,开大声才
好,才过瘾”的感觉。要准确还是要好听,用家自己要先想明白。
10
箱效率甚低,难推。这是因为它原是按电子分音多路功放直驱设计的,在录音室里
天天用大音量摧残,“效率低”不是缺点,反倒对减少失真,增加耐受功率大有好处,但这个
传统带到它的两路分音家用喇叭上来,便使发烧友又爱又恨,十分头痛-----ATC传真度高染色
极少,扩音机略有瑕疵便暴露无遗:ATC效率低难推,又要扩音机功率大,力量雄厚。又要靓声,
又要大力的扩音机,价格必定天文数字!
这是想玩ATC的发烧友无法回避的问题,须要有思想准备,量力而行。否则,“娶”到
家中,“养不起”,岂不尴尬。
3.与当今其他名器相比,ATC确实不甚重视高频延伸。它用Audax(现在也由Vifa代制)
大口径高音单元(与5/9、5/8所用相似),强调和中音的衔接而牺牲超高,结果形成ATC质感强
而空气感弱的特点。这对专业用途毫无妨碍(FM立体声高只到14000Hz),但在家用hi-end范围
里,面对讲究的发烧友,比较之下对ATC的音场和空间感便有所挑剔了。
为其配一对极品超高音如Elac的“蘑菇头”,不失为一个办法。最后,ATC音箱的型号
自成一派,按容积定名,如20就是20升,100就是100升。一般居室条件,20和20T最实用。
AE
此乃英国音箱中之异数,声底非常特别。创业之作是AE-1。在英国音箱中,首创采用金属音
盆中低音单元。动态强劲,瞬变快如闪电,冲击力惊人。
听流行曲,听摇滚乐、New Age、电影音乐……,小小的箱体音场广阔无边,鼓声、钹声
真实无比。若有人怀疑英国音箱的爆棚能力,让他听一回AE,定会哑口无言。然而,听古典音
乐就只算不过不失,弦乐、人声略带金属味,不像正统“英国声”。
11
AE 水晶1号
AE-1不算难推,配胆机可以中和一些缺点,增加些感性色彩。原本箱体喷涂处理,很专
业化。后出过玫瑰木版本,对音色的温暖度有一定改善。其原配脚架质素极佳,为重型铸造结
构,价虽昂,但必不可少。后来出过加大尺寸双低音的AE-2,三路分音的AE-3,不流行。近年
设计者Phil Jones走去美国创立Platinum再闯天下,AE则渐走平价路线,例如AE-100。
Monitor Audio
12
一个颇商业化的发烧品牌。主持人为印度血统,在港台音晌界交际极广。由於拥有自己的音
箱加工厂和自己的单元生产厂,所以其中低价位产品物美价廉,推广也很成功,曾经是许多大
陆发烧友的入门选择。其高价位产品为Studio系列,采用金属音盆中低单元,音箱木工之华丽
在英国堪称第一。其声音特点一如外观,华丽细致,动态也不错,对於发烧初哥极具吸引力。
13
14
英国Monitor Audio(猛牌)的旗舰型号
Harbeth(雨后初晴)
终于谈到著名的“BBC音箱”了。Harbeth正是一间典型的BBC小厂。它的创始人正是当年
3/5A的设计者之一Dudley Harwood。
这里简略地讲一下“BBC音箱”和这几家BBC厂的渊源,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七十年
代初全面更换语言和音乐监听用的音箱,设计这一代音箱的任务由Spencer Hughes和Dudley
Harwood负责,设计要求实际上是突出语音还原的真切,兼顾古典音乐;在频宽和动态范围上没
有刻意要求,甚至在实际应用时不考虑立体声播出,经常用单只音箱!
Harbeth(雨后初晴)音箱
各位不要忘记,这是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FM广播正在推广的时期,尚且不知什么
数码录音呢!为达成这个似乎技术要求不高,但现今看来人文内涵丰富的设计要求,设计者以
敏锐的耳音为准,再加上英国传统的保守、务实作风,选择了简单的两路分音方案。
15
同时在单元、分音器、箱体尺寸和结构上千锤百炼,再三斟酌,取舍分明:不惜降低音
箱的灵敏度,不惜缩窄频宽,不惜牺牲动态范围和最大声压。
这种分明的取舍,有失必有得。以尺寸最小,为流动采访监听设计的3/5A为例,由于
采用小型密闭箱,低灵敏度的单元,复杂的分音器,灵敏度低至空前的82dB/W/M,音量小了,
但失真极低,全频衔接天衣无缝,中高音润泽典雅,语言人声固佳,歌唱、弦乐、钢琴……均
得其益。转为立体声用,配上脚架和给予高级扩音机驱动之后,其音场、层次、定位之佳,使
当年的人们惊为空前的奇迹,似乎“无心插柳”,但现在看来,并不奇怪。
16
Harbeth(雨后初晴)
而FM广播频宽高端只到14000Hz,使设计者在设计中型监听箱5/9、大型监听箱5/8时,
敢于使用中音质感极佳、高音延伸不足的Audax大口径绢膜球顶单元(用中高音单元代替正统高
音单元),求得质感无敌的中音。
17
这一办法也正是后来ATC音箱的招数,至于低音单元,则采用当时诞生不久的透明厚质
聚丙烯胶盆单元。这种单元失真低,效率也低,阻尼特性与纸盆单元大不相同,音色偏慢、偏
暗,带“粘性”。要将之驯服,扬长避短,要在分音器,箱体上进行细致的校声,量体度身,
非常考功力。事实上,5/9、5/8之后,两位老大师功成身退,BBC的后继者再无用此单元的佳
作,真所谓“将军一去,大树飘零”,音箱设计之难,由此可见!
Harbeth(雨后初晴)
当时与BBC这一计划有关的,还有承制Rogers音箱5/9和5/8的透明盆低音单元。而
KEF则承制3/5A专用的B110低音、T27高音单元。此后Hughes和Harwood退休,为了不埋没
一生的功夫,“发挥余热”,各自开了一间小公司,在家继续研制音箱。Harwood老先生开办的
就是Harbeth。此时“BBC音箱”已由音响界推介,在发烧圈中成为一个传奇,慕名而来的各国
音响代理不少,尤以日本和香港的发烧圈,最为推崇Harwood的声音品味,香港代理称其为“雨
后初晴”,非常传神。
作为BBC箱的原设计者Harwood在校声时,自然会保持其迷人的中频,同时Harwood又
深知现今的发烧友,对高频空气感、分析力的要求与往日不同,适度地增加了高频延伸,低频
则推崇松厚自然,速度感与古典音乐最合拍。以一生的功力修养作基础,老师傅亲手调校,
Harbeth的声音赢得了众多的有品味的知音,但老先生年事已高,不善经营管理,Harbeth只是
个家庭作坊,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1986年,年轻的Alan Shaw出现,Harwood老先生放手将公司移交给他主理,Harbeth
在保持着原有BBC传统的同时,走上了正规发展的道路。Alan Shaw管理经营有方,市场观念正
确。首先他向BBC申请牌照,恢复了在港方最为畅销的3/5A的制造,同时又推出了Compact作
为中型书架箱的精品,再就是把Harwood留下的最后设计MK-V完成投产,即现今的HL5。这样
18
形成了Harbeth从小到大一套两路分音BBC血统的音箱,在发烧圈中建立了“BBC声正统继承
人”的形象。
此后,Alan Shaw又出于适应AV要求和3/5A万一停产的后备选择,设计了P3。P3难能
可贵地在发烧友中建立了声誉,被视为“3/5A的合法接班人”。
九十年代初,BBC公布了自家的最后一个音箱设计,用Dyna单元的5/12。Harbeth不失
时机,第一时间获得生产许可,进一步巩固了“BBC正统”的形象
此后,在一片家庭影院热潮中,Harbeth特立独行,不为所动,仍然坚守小规模正统音箱的生产,
对推出新产品极为谨慎(只出现过一种接替Compact的Compact7)。
时至今日,代表BBC伟大传统的英国音箱厂牌,Harbeth是最为淳正者,殆无疑议。
KEF(极尔峰)
英国产业化的大厂,代表着公众口味的“英国声”。既为BBC代制3/5A专用的Bll0/T27单
元,自己却迟迟不加入3/5A的生产;既搞过像105那样的前卫产品(比B&W801还早、最先采
用分体结构中/高单元,线性相位排列),却也搞了许多平庸的民用音箱;以成品音箱占据本
国和海外大量市场,却也曾大量出售单元、套件。
19
KEF同轴书架箱
如果说那几家“BBC小厂”代表了个人化和艺术化的英国厂牌,以坚守自己信念为宗旨;
KEF可以说代表了集团化和主流的英国厂牌,以“服务公众”为原则。“中产阶级专用hi-fi
的正统选择”可以概括KEF的特点。
20
KEF同轴
近年来KEF归属金山集团,重新整顿产品系列,停止单元外销(引发了3/5A停产风波),
自身投产3/5A加入发烧市场,刷新100采列,新创New Ref系列向豪华家用市场进军,Coda
系列针对普罗发烧大众,AV系列走THX极品路线,总之全面发展。
KEF同轴音箱
21
当然,普通人的消费总是大头,“公众永远是正确的”,但作为发烧友的一员,我衷心
祈望KEF的高层领导开恩,永远保留生产三种KEF的不朽之作:Bll0中低单元、T27高音单元
和B139超低音单元,幸甚幸甚。
Rogers(罗杰斯)
这是英国老牌音晌厂家,早年也曾会生产扩音机,成名却因为七十年代开始,为英国广播公
司 BBC承制鉴听箱。随若3/5A和 5/9在发烧圈声名鹊起,Rogers几乎成了英国书架箱的代名
词。Rogers 3/5A的历史沿革已成了发烧圈的一门考据学,在此不多叙。
3/5A几家公司都生产,Rogers独得之秘是5/9和5/8这两对BBC录音室鉴听箱。当然,
这两对名器是BBC设计的。Rogers的贡献一是自家为此度身订造的重型聚丙烯透明盆单元,二
是薄身的多层胶合木板音箱。现今的发烧友多知道Rogers箱有“箱声”,觉得它的分析力不高,
声底慢。其实,Rogers的“箱声”大有学问,巧妙地利用箱声染色,正是3/5A、5/9和5/8这
些BBC箱声底浓郁温馨和沉醉动人的秘密。如果Rogers没有了箱声,它的独特韵味也就荡然无
存了。
Rogers出品的LS 3/5A
正如名贵的意大利小提琴,天时、地利以及人和造就了空前绝后的一代名器;Rogers
的箱板每每不同,再经过多年不同位主人的变迁,结果竟然出现不同声音。在总的Rogers声之
下,往往有时能有意外发现。在资深发烧圈内,每一对老Rogers都有传奇历史,故事多多。
遗憾的是,Rogers虽然是BBC音箱的承造者,自身设计音箱的水准却大有不逮。早期沿
袭BBC风格的产品,尚且不错,后来搞起三路分音,内置低音的P-24,理论多多,奈何听感不
是那回事。近期为3/5A特配低音,少人问津。再有那对企图停产3/5A取而代之的Studio3,受
到发烧友的普遍冷落,待遇远不及Harbeth的P3。
22
Rogers出品的LS 3/5A
Rogers现在已被港资和记集团收购,在大陆的广告攻势强劲,上海街头上常见Rogers
的字样。如果没把BBC的真髓继承下来,仅仅靠低价普及型产品扩大市场,最後只会走JBL和
AR的老路,在发烧圈徒然留下一段光荣的回忆而已。
Spendor(斯奔达)
这就是BBC当年的主任设计师Spencer hughes创立的厂牌,也是唯一夫妻和父子相传的家庭
化英国音箱厂,其保守的传统风格可以想见。Spendor至今坚持着3/5A的生产,而且保持着务
实的价位,只不过偶然接受市场的要求,生产少量名贵木皮的特殊版本而已。
23
Spendor(斯奔达)
同样是3/5A,发烧友不免将之与Harbeth、KEF和Rogers相比。一般口碑认为Rogers
早期15Ω产品的音色松灵,弦乐韵味最佳,后期11Ω产品渐失韵致,动态却有改善,Harbeth
高音通透,低频深沉,韵味在Rogers早期与后期之间,近日的黑檀特别版在音色高贵感上是当
今最佳,唯韵味尚须煲炼才可定论;KEF手工精美,低频厚重,声音密度高,中高音韵味稍欠,
与传统3/5A声音有别;Spendor最具正统BBC专业味。声音朴实、染色小、传真度高,宽厚耐
听。
24
Spendor(斯奔达)
这里顺便谈一下3/5A的问题。一般认为3/5A须要一至两年才算开声,主要是3/5A单
元、分音器以及箱体须要协调和老化。其中分音器复杂,须时煲炼颇久。至于箱体,Harbeth、
Spendor和KEF一直采用12mm MDF板。一旦煲炼成熟后,不再容易变化。早期Rogers用12mm
桦木多层板,它是一种甚为敏感和不稳定的材料,每每变化很大,受气候影响。即使煲就后,
也还会变,是好是坏,就看主人如何照顾了。
25
Spendor(斯奔达)
现今Rogers还用层板,唯漆层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强度很高的新型材料。虽然耐久,
声音却变了。说回Spendor的旗舰,除了3/5A和一系列传统风格的两路书架箱外,有一种三路
分音大型书架箱S-100极为有名,它是Sepndor的淳厚典雅,又动静相宜,据说可以爆到七彩,
面不改色,它是Sepndor为专业监听泡制的器材,产量小,价格甚高。据用过的人说,S-100
的难推程度亦不在B&W 801以下,要动用最hi-end的晶体巨无霸才可弄好。
ProAc
独树一帜的英国个性化厂牌。主持人Stewart Tyler以其不朽的Tablette而论,绝对是天才
设计大师无疑。Tablette其实与3/5A和SL6前后不久,都是七十年代末诞生的。其时正是英
国音箱设计天才辈出,群雄并起之时,“BBC声”在正统高级音响界已居主流,深入人心。
26
ProAc Tablette
如何突破BBC的传统,又能慑服众论自成一家,实在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艺术。此时,
Tyler标出“音场重现”为目标,突出音色和质感的BBC声之外,另辟蹊径,打开一片新天地。
Tablette的设计确实称得上“别具只眼,自我作古”,绝无因袭别人,特别显示出天才二字。
ProAc Tablette
首先, Tablette采用的单元非常特别,中低单元竟是仅有四寸的Seas纸盆单元,尺寸
之小至今保持着吉尼斯世界纪录!高音单元是Scan的D2010,这是一双分析力高和性格峻烈的
单元,很难驯服;一旦搭配适当,音色的清丽和音场的深阔可称无敌——据我看,名贵至极的
Ensemble Reference高音单元也是一只摩过的 D2010!Tyler首创将此两只单元搭配,为
Tablette奠定了爽劲和淋漓痛快的声底。
27
在音箱结构上,ProAc又倡导缩窄面板,加深测板的窄长形结构,在当年流行宽身箱体
的年代。Tyler的设计最早有意识地提出了追求音场重视的目标。
Tablette的倒相管内充蜂巢状细管,壁板上贴不同形状的阻尼材料;分音器的设计也显
然与箱体和单元作过微妙的调校。Tablette一出世,其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高价精品的形象引起
了高级音响圈的普遍重视,尤其是美国天书《TAS 》竟然给它五颗星的荣誉,这是英国设计征
服美国人的罕有例子,Tablette也由此风靡音晌圈,成为书架箱经典之作。
成名之后,ProAc仍然保持著强烈的个人发烧色彩,Stewart Tyler继续无穷无尽地追
求音响之极致,推出了不计工本的Response系列,保持Tablette的优点的同时,在音色的高
贵和通透润泽上,更上层楼。
ProAc的旗舰
ProAc近来喜用Scan的透明胶盆单元,效率高,分析力强,音场深阔,层次细致,配含
重新流行的300B单端甲类胆机,非常合宜。
我曾在北京科艺廊五百平方尺的大试音室,听过用Cary 300 sei合并机。推一对
Response3.5,十瓦八瓦的功率竟然推得3.5气象万千。
听爆棚交响乐和流行乐,如 Dire Straits小组都毫无问题,而且音色、音场和定位都
靓得惊人。 ProAc音箱的声底清劲、荡洒和明艳(清而不淡,与Celestion不同)。由於强调
分析力和强调音场刻划,如果用晶体机推,容易薄声;如果扩音机质素稍差,更会暴露出租硬
的毛病。
28
总之要玩ProAc音箱,扩音机功率不用大。质素知要高。最好用声音厚润有弹力的胆机。
Stewart Tyler自己就是胆机的拥趸,信焉!
Celestion(百变龙)
这是英国最古老的音箱厂牌之一,历史超过60年。Celestion在英国算大厂,除生产家用hi-fi
箱外,还生产舞台专业箱,称为百变龙系列。Celestion早年生产三路分音的Dittion系列,音
色柔美,是七十年代英国家用箱的代表之一。
八十年代初,设计出著名的两路分音书架箱SL6,成为英国音响界的一 件大事,也是
Celestion历史上里程碑。SL6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专门匹配设计的高质素聚丙烯盆中低音单元
和铜振膜球顶高音单元,单元面板与音箱前障板匹配成型压铸,有内加强支撑的MDF板中型书
架箱体。
英国百变龙 Celestion
SL6的设计追求是一方面继承“BBC音箱”的平衡度“音乐时”,另一方面减少乃至消
除箱体共振染色,改善音场、定位、扩大动态范围,以迎接“数码时代”的到来。SL6的成功在
海内外影响很大,音响界的许多人由此改变了对“书架箱”的传统认识,领略了精品级书架箱
在动态、气势、低频质感 、音场营造力、定位、层次……方面,凌驾于传统多路分音落地箱之
上的潜力。“不以尺寸论音箱”,这个观念是由SL6带起来的。
29
英国百变龙 Celestion
由于SL6太成功,此后Celestion基本上放弃了落地式精品音箱(除了那次采用铝带高
音单元的Celestion 7000的不成功尝试之外),十余年来一直坚持发展两路书架箱。在SL6基
础上,改用航空上的蜂窝铝结构(所谓“飞机地板”)整体音箱,诞生了一代名器SL600。八十年
代,SL600价格和质素皆鹤立鸡群,被公认为两路书架箱的皇者。SL600的音质在6仔的基础上
更上层楼,声音极为开扬自然,几乎毫无染色,音像完全脱离箱体,真实感惊人,“淡而有致”
是对SL600的确评。
此后,昂贵难造的铜膜高音单元存货消耗殆尽,SL6改用同样结构的铝膜单元,甚至新
出的SL700,虽然是SL600的后继产品,也只好用铝膜单元,剩余的铜膜高音全用来制造了最后
一批专供香港的SL600。由于改用铝膜高音,SL6Si、SL700的韵味已逊于600仔,这是无可奈
何之事实,但Celestion利用搞6系列时积累下的经验,以低廉的价格推出3号仔。这是低价
英国音箱中的异数,平衡度颇佳,音色淳正朴实,效率高易推动,是发烧初哥入门佳选,我曾
经推荐无数朋友采用,都甚满意。
Celestion的最佳制作我认为仍系SL600。近年来在强手如林的英国喇叭厂的竞争下,
Celestion渐失方寸,100号,300号都反应平平,倾尽全力的新旗舰Kingston,又在箱体上下
功夫,想重夺回至尊地位。不过今非昔比,物是人非,重温旧梦恐不易矣。
现今Celestion归属香港金山集团,大规模运作下,新一代产品转向经济级家庭影院,
且与同属金山的KEF渐渐靠拢。我只希望厂方不要将历史名器6仔系列断产,让新一代发烧友
们可以领略到它的不朽。或者铜膜高音也有复产的一天?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