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小米雷军的沟通之道创业者们快看过来

IT圈 admin 53浏览 0评论

2024年9月15日发(作者:雷觅松)

小米雷军的沟通之道创业者们快看过来

导语:沟通,对于每一位创业者都至关重要。面对这个世界,影响力是创

业者所能拥有的最核心的资源之一。

沟通,对于每一位创业者都至关重要。面对这个世界,影响力是创业者所

能拥有的最核心的资源之一。经过一系列策划和对沟通的深度理解,能够让每

个人都变得更有影响力。

创业者最重要的软实力

一个人决定创业,当他拿一个想法跟他的第一个伙伴、第一个员工、可能

给他第一笔投资的人去沟通时,靠的就是影响力,这也是他唯一可以依赖的东

西,从0到1要靠它,从1到100,到1万也离不开它。

为了让别人能够了解你,表达是首要的。有人能言会道,但可能被视为油

嘴滑舌,因此让人觉得可信很重要。再然后,就是让别人跟随,“我相信你说的

这件事情,我可以跟你一起走”,或者说“我能够做一些事情去支持你”,这就

是影响力的更高境界。所以,影响力并不是为了吸引注意,大家经常会误解这

一点。

跟大众沟通其实比较简单,可以说,资本是跟大众沟通的核心。比如早期小米

卖一部手机,要往里面贴几百块钱,此后,经过成本不断的削减和规模的扩

大,小米手机能赚钱了。以资本和技术作为“补贴”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东西,

只要超过了用户预期,就能获得用户的心。有了资本,这些都能实现,就算一

个公司不懂得怎么花钱赢得用户,也有专门的人士可以帮忙实现。

而真正复杂的是面对专业人群的沟通能力。比如,总不能把投资人想象成

用户,跟他说,“我这个东西怎么便宜,送你点儿产品,你投我”。投资人看的

是项目能不能做成,未来规模有多大,所以要影响和说服他们是件很复杂的事

情。极少有投资人和创业者只聊一次就决定投资的,绝大多数投资人听完一个

项目介绍,都会通过他的合伙人、他身边对这个领域可能有点儿了解的人,或

者专业的人群来调查这个人的口碑、行业情况等等。投资人会在专业人群里面

获得某个项目的信息,也就意味着创业者不是只说服投资人就行,还需要在某

个范围内赢得人们的认同。所以,层层递进的沟通能力,对所有的创业者都是

至关重要的软实力。

影响力就像滚雪球

世界级企业家们的演讲和各种表达,为什么会让人感到有气场?这是要一

步一步修炼的,影响力不是演讲技巧,而是能让人信任、跟随的能力。创业者

至少要相信这项能力很重要的,是创业者可用的资源。比如马云跟什么人随便

扯几句,都会让人觉得太有启发了,这就叫主角光环,光环的穿透力非常强

大。但创业的时候没有人有光环,要靠自己用细节一点点去说服别人。影响力

这件事好像滚雪球,创业者要有意识地把雪球滚起来。

在雷军做出小米手机之前,真的没有人相信他能做成。他是一个做软件

的,在微软体系正规军面前,基本上算是一个游击队长。我当时代表《商业价

值》去采访他,三个小时内,两个人抽了有两包烟,一根续一根。他不断地在

问我:“你觉得这个事儿能说服你吗?”他通过我的表情在演算,“我这么说对

吗?我拿什么再夯实这句话?我关于手机的故事怎么讲?”我想我不是唯一被

他演算过的人,这些话,他在投资人、员工、合作伙伴面前,演算了得有几十

回,应该是他做手机之前几年,就已经在演算了。

这说明,一个人要宣扬某个信仰,首先得说服自己;要说服自己,就先要

把身边的一群人影响了,从他们的脸上一定能看出一些东西,人才会有更大的

勇气、胆量开始对外释放。在释放的过程中,雷军又意识到在那个时间点跟外

部世界沟通,靠打广告没有意义,要的是影响力和信任。这是一个链式反应,

要从少数人再到少数人,再到其他少数人,然后这些少数人就变成多数人了。

当时雷军到极客公园,第一次把关于小米的想法讲出来。很多内容跟他今

天说的东西基本没有差别,这说明一个人为了某件事,花了那么长的时间去做

沟通的准备,未来可以成为贯穿很多年的指导思想,进而变成让所有人都能相

信的事。因为产品还没公布,他在会上没有讲产品参数、设计,只讲一些概

念。比如说他问了几个问题,“你们觉不觉得用手机里的通讯录打电话、发短信

的方式十年没有变过”,他的意思是说,所以我们要做改变这件事儿的人。当时

听众有60人,都是科技圈的,大家就觉得,这人做这个事儿好像还有点儿意

思,不是说你看见手机能赚钱,才做。

在小米手机发布之前,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人们会想象如果雷军

做不出特别好的手机,就是失败,他其实很尴尬,所以需要用相对模糊的方式

来统一思想。雷军当时第一次喊出“要为发烧而生”,给发烧友们做一个真正好

的手机,所以你不认同它没关系,也不能说我失败。但谁是发烧友?这就很模

糊,这样就能赢得更多的机会。那时候,通信圈、媒体圈、商业圈都拿他做手

机当笑话,但是他用这种沟通方式让大家包容他,给他空间和时间。

与专业人士的沟通,是要形成一个链式的反应。当你没打那么多广告的时

候,靠这群人往外一步步传播是最有效的。创业者很多时候要的不是让别人瞬

间爱上你,而是先让大家不讨厌你,这才赢得了进一步去沟通和影响别人,继

而让他们有跟随你的机会。易到用车的周航开始不说要颠覆出租车行业,而是

说:“我做这件事儿就是想让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和权利去用上专车”,也是这个

道理。

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沟通

再看2014年雷军访谈时的视频,他的气质、气场,包括对手机产业的感

觉,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他谋求的已经是产业影响力,“要复制

更多的小米,要建立更多的产业生态链条”,他的口号从“为发烧而生”,变成

了“让所有人享受科技的乐趣”。

马化腾也不例外。3Q大战之后,马化腾领衔整个腾讯的核心创始人层,连

续在半年内做了18场访谈,全是闭门的。他们把科技圈中有影响力且对腾讯不

满的人请过来,听他们批评腾讯。腾讯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一家大公司,

别人对它的要求是“做一家好公司”,而此前,腾讯依旧把自己看成是一家正常

的公司。

这是腾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公关行为,并没有花太多钱。访谈之后半年,

腾讯做了一次重大的组织结构调整。此后,腾讯再也没有遇到大的舆论风潮,

因为它解决了原来不沟通的问题,也解决了对自己定位的难题。现在腾讯说的

都是产业层面的事。而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当完成了从0到1,公司价值开始

释放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融完A轮之后要想融B轮,B轮需要3倍到5

倍估值提升,这个台阶怎么上? 第一,创业者得有一套逻辑证明自己赢了,以

及为什么赢了。第二,公司今天的价值和未来的价值,将怎么把它设定出来。

像今日头条的张一鸣做完这样的演讲后,就拿到了1亿美元的投资,实现了5

亿美元的估值。

一次精彩的出场,也不如三次持续的在场

在今天,核心问题不是传播,而是沟通,沟通意味着双向的,高频度的,

是有往来的。

在构建影响力时,要多塑造沟通的氛围,不要只做传播。传播其实花钱就

可以实现,性价比不高。以前企业做传播的时候,习惯买个封面,或者去门户

网上个头条。现在不一样了。如果人们在那个时间点没看手机,你的信息就传

达不到,等再过5分钟,时间点过去了,就没有效果了。沟通的频度和准备的

时间之间有比例关系。如果一个公司一年就想做一两次对外沟通,就得花足够

长的时间去准备它,不要认为沟通就是把事情说出去。创业者要考虑很多细

节,甚至是场景的设定,以及要表达的东西与别人想了解的是否有关系。雷军

做一次产品发布会,准备期基本上是7——8个月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产品发布

完之后,下一个产品的发布会已经在准备了,他的PPT的准备时间不低于半

年,会修改若干版本,会提前一周租下会场,进行各种搭建和彩排。当然,他

们在做一个B2C的产品、特别在意现场秀。

电影《盗梦空间》展示了给人植入一个想法如何之难,甚至要潜到三重梦

境里才能植入,所以影响一个人很难,需要非常立体的方式来去实现,这就不

仅仅要依靠演讲的内容,还需要有很多的细节上的考虑,包括用什么东西能够

触动别人,让他产生共鸣。一次精彩的出场,也不如三次持续的在场。接触点

越多,越能够占据人们的碎片时间,然后传达更多的信息,持续地影响他们,

建立信任。内容是一种介质,像水一样,用它把一个个小众群捏合起来,小众

群是指对你的事情有共同认同的人群。选择媒体和沟通平台,本质上选的是人

群。

在沟通上,人们比较习惯“造塔”,一年憋足了力气搞一次震惊世界的发

布,或者做两次面对千人的沟通,这些都是属于造塔的行为。在造塔之后,更

高级的是造浪,就在于一波、一波,浪可以叠加,最后叠加成一个像海啸一样

的趋势。当然最高的境界是去造一个环境氛围。“互联网+”的环境氛围,就是

马化腾他们营造起来的。做好自己很重要,沟通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事,创

业者和创业公司要从第一天就开始勾画自己。创业者别忘了要变成一个有趣的

人,做一个有趣的公司,别只是在做一个赚钱的生意。

在今天的这个时代,科技与时尚、人文的跨界,是推动世界改变的一个很

重要的引爆点。就像打保龄球,要想全中就得打两边,这是有道理的,所以跨

界找好角度,就可以接触到足够多的人,要在科技里面加上人文的情怀。

科技圈的人早年都挺宅的,现在雷军都演电影当主角了,再看看《时尚》

杂志上王小川、傅盛、王兴的造型,这背后他们都有自己的团队在运作,市场

需要有一个个更鲜活的人。创业者要常问问自己是谁,自己的故事是什么。最

后我觉得最伟大的影响力不是在于影响别人,而是在改变自己。

2024年9月15日发(作者:雷觅松)

小米雷军的沟通之道创业者们快看过来

导语:沟通,对于每一位创业者都至关重要。面对这个世界,影响力是创

业者所能拥有的最核心的资源之一。

沟通,对于每一位创业者都至关重要。面对这个世界,影响力是创业者所

能拥有的最核心的资源之一。经过一系列策划和对沟通的深度理解,能够让每

个人都变得更有影响力。

创业者最重要的软实力

一个人决定创业,当他拿一个想法跟他的第一个伙伴、第一个员工、可能

给他第一笔投资的人去沟通时,靠的就是影响力,这也是他唯一可以依赖的东

西,从0到1要靠它,从1到100,到1万也离不开它。

为了让别人能够了解你,表达是首要的。有人能言会道,但可能被视为油

嘴滑舌,因此让人觉得可信很重要。再然后,就是让别人跟随,“我相信你说的

这件事情,我可以跟你一起走”,或者说“我能够做一些事情去支持你”,这就

是影响力的更高境界。所以,影响力并不是为了吸引注意,大家经常会误解这

一点。

跟大众沟通其实比较简单,可以说,资本是跟大众沟通的核心。比如早期小米

卖一部手机,要往里面贴几百块钱,此后,经过成本不断的削减和规模的扩

大,小米手机能赚钱了。以资本和技术作为“补贴”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东西,

只要超过了用户预期,就能获得用户的心。有了资本,这些都能实现,就算一

个公司不懂得怎么花钱赢得用户,也有专门的人士可以帮忙实现。

而真正复杂的是面对专业人群的沟通能力。比如,总不能把投资人想象成

用户,跟他说,“我这个东西怎么便宜,送你点儿产品,你投我”。投资人看的

是项目能不能做成,未来规模有多大,所以要影响和说服他们是件很复杂的事

情。极少有投资人和创业者只聊一次就决定投资的,绝大多数投资人听完一个

项目介绍,都会通过他的合伙人、他身边对这个领域可能有点儿了解的人,或

者专业的人群来调查这个人的口碑、行业情况等等。投资人会在专业人群里面

获得某个项目的信息,也就意味着创业者不是只说服投资人就行,还需要在某

个范围内赢得人们的认同。所以,层层递进的沟通能力,对所有的创业者都是

至关重要的软实力。

影响力就像滚雪球

世界级企业家们的演讲和各种表达,为什么会让人感到有气场?这是要一

步一步修炼的,影响力不是演讲技巧,而是能让人信任、跟随的能力。创业者

至少要相信这项能力很重要的,是创业者可用的资源。比如马云跟什么人随便

扯几句,都会让人觉得太有启发了,这就叫主角光环,光环的穿透力非常强

大。但创业的时候没有人有光环,要靠自己用细节一点点去说服别人。影响力

这件事好像滚雪球,创业者要有意识地把雪球滚起来。

在雷军做出小米手机之前,真的没有人相信他能做成。他是一个做软件

的,在微软体系正规军面前,基本上算是一个游击队长。我当时代表《商业价

值》去采访他,三个小时内,两个人抽了有两包烟,一根续一根。他不断地在

问我:“你觉得这个事儿能说服你吗?”他通过我的表情在演算,“我这么说对

吗?我拿什么再夯实这句话?我关于手机的故事怎么讲?”我想我不是唯一被

他演算过的人,这些话,他在投资人、员工、合作伙伴面前,演算了得有几十

回,应该是他做手机之前几年,就已经在演算了。

这说明,一个人要宣扬某个信仰,首先得说服自己;要说服自己,就先要

把身边的一群人影响了,从他们的脸上一定能看出一些东西,人才会有更大的

勇气、胆量开始对外释放。在释放的过程中,雷军又意识到在那个时间点跟外

部世界沟通,靠打广告没有意义,要的是影响力和信任。这是一个链式反应,

要从少数人再到少数人,再到其他少数人,然后这些少数人就变成多数人了。

当时雷军到极客公园,第一次把关于小米的想法讲出来。很多内容跟他今

天说的东西基本没有差别,这说明一个人为了某件事,花了那么长的时间去做

沟通的准备,未来可以成为贯穿很多年的指导思想,进而变成让所有人都能相

信的事。因为产品还没公布,他在会上没有讲产品参数、设计,只讲一些概

念。比如说他问了几个问题,“你们觉不觉得用手机里的通讯录打电话、发短信

的方式十年没有变过”,他的意思是说,所以我们要做改变这件事儿的人。当时

听众有60人,都是科技圈的,大家就觉得,这人做这个事儿好像还有点儿意

思,不是说你看见手机能赚钱,才做。

在小米手机发布之前,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人们会想象如果雷军

做不出特别好的手机,就是失败,他其实很尴尬,所以需要用相对模糊的方式

来统一思想。雷军当时第一次喊出“要为发烧而生”,给发烧友们做一个真正好

的手机,所以你不认同它没关系,也不能说我失败。但谁是发烧友?这就很模

糊,这样就能赢得更多的机会。那时候,通信圈、媒体圈、商业圈都拿他做手

机当笑话,但是他用这种沟通方式让大家包容他,给他空间和时间。

与专业人士的沟通,是要形成一个链式的反应。当你没打那么多广告的时

候,靠这群人往外一步步传播是最有效的。创业者很多时候要的不是让别人瞬

间爱上你,而是先让大家不讨厌你,这才赢得了进一步去沟通和影响别人,继

而让他们有跟随你的机会。易到用车的周航开始不说要颠覆出租车行业,而是

说:“我做这件事儿就是想让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和权利去用上专车”,也是这个

道理。

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沟通

再看2014年雷军访谈时的视频,他的气质、气场,包括对手机产业的感

觉,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他谋求的已经是产业影响力,“要复制

更多的小米,要建立更多的产业生态链条”,他的口号从“为发烧而生”,变成

了“让所有人享受科技的乐趣”。

马化腾也不例外。3Q大战之后,马化腾领衔整个腾讯的核心创始人层,连

续在半年内做了18场访谈,全是闭门的。他们把科技圈中有影响力且对腾讯不

满的人请过来,听他们批评腾讯。腾讯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一家大公司,

别人对它的要求是“做一家好公司”,而此前,腾讯依旧把自己看成是一家正常

的公司。

这是腾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公关行为,并没有花太多钱。访谈之后半年,

腾讯做了一次重大的组织结构调整。此后,腾讯再也没有遇到大的舆论风潮,

因为它解决了原来不沟通的问题,也解决了对自己定位的难题。现在腾讯说的

都是产业层面的事。而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当完成了从0到1,公司价值开始

释放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融完A轮之后要想融B轮,B轮需要3倍到5

倍估值提升,这个台阶怎么上? 第一,创业者得有一套逻辑证明自己赢了,以

及为什么赢了。第二,公司今天的价值和未来的价值,将怎么把它设定出来。

像今日头条的张一鸣做完这样的演讲后,就拿到了1亿美元的投资,实现了5

亿美元的估值。

一次精彩的出场,也不如三次持续的在场

在今天,核心问题不是传播,而是沟通,沟通意味着双向的,高频度的,

是有往来的。

在构建影响力时,要多塑造沟通的氛围,不要只做传播。传播其实花钱就

可以实现,性价比不高。以前企业做传播的时候,习惯买个封面,或者去门户

网上个头条。现在不一样了。如果人们在那个时间点没看手机,你的信息就传

达不到,等再过5分钟,时间点过去了,就没有效果了。沟通的频度和准备的

时间之间有比例关系。如果一个公司一年就想做一两次对外沟通,就得花足够

长的时间去准备它,不要认为沟通就是把事情说出去。创业者要考虑很多细

节,甚至是场景的设定,以及要表达的东西与别人想了解的是否有关系。雷军

做一次产品发布会,准备期基本上是7——8个月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产品发布

完之后,下一个产品的发布会已经在准备了,他的PPT的准备时间不低于半

年,会修改若干版本,会提前一周租下会场,进行各种搭建和彩排。当然,他

们在做一个B2C的产品、特别在意现场秀。

电影《盗梦空间》展示了给人植入一个想法如何之难,甚至要潜到三重梦

境里才能植入,所以影响一个人很难,需要非常立体的方式来去实现,这就不

仅仅要依靠演讲的内容,还需要有很多的细节上的考虑,包括用什么东西能够

触动别人,让他产生共鸣。一次精彩的出场,也不如三次持续的在场。接触点

越多,越能够占据人们的碎片时间,然后传达更多的信息,持续地影响他们,

建立信任。内容是一种介质,像水一样,用它把一个个小众群捏合起来,小众

群是指对你的事情有共同认同的人群。选择媒体和沟通平台,本质上选的是人

群。

在沟通上,人们比较习惯“造塔”,一年憋足了力气搞一次震惊世界的发

布,或者做两次面对千人的沟通,这些都是属于造塔的行为。在造塔之后,更

高级的是造浪,就在于一波、一波,浪可以叠加,最后叠加成一个像海啸一样

的趋势。当然最高的境界是去造一个环境氛围。“互联网+”的环境氛围,就是

马化腾他们营造起来的。做好自己很重要,沟通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事,创

业者和创业公司要从第一天就开始勾画自己。创业者别忘了要变成一个有趣的

人,做一个有趣的公司,别只是在做一个赚钱的生意。

在今天的这个时代,科技与时尚、人文的跨界,是推动世界改变的一个很

重要的引爆点。就像打保龄球,要想全中就得打两边,这是有道理的,所以跨

界找好角度,就可以接触到足够多的人,要在科技里面加上人文的情怀。

科技圈的人早年都挺宅的,现在雷军都演电影当主角了,再看看《时尚》

杂志上王小川、傅盛、王兴的造型,这背后他们都有自己的团队在运作,市场

需要有一个个更鲜活的人。创业者要常问问自己是谁,自己的故事是什么。最

后我觉得最伟大的影响力不是在于影响别人,而是在改变自己。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