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日发(作者:犹秋巧)
计算机重点知识点总结
由于您没有明确计算机相关的具体内容(例如是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计算
机编程等方面),我先以计算机基础(人教版)为例为您提供一份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 第一代计算机(1946 - 1957)
- 主要电子元件为电子管。
- 特点:体积庞大、耗电量高、运算速度慢(每秒几千次到几万次),主要用
于军事和科学计算。
- 代表机型:ENIAC(埃尼阿克)。
2. 第二代计算机(1958 - 1964)
- 主要电子元件为晶体管。
- 特点:体积减小、耗电量降低、运算速度提高(每秒几十万次),开始应用
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
3. 第三代计算机(1965 - 1970)
- 主要电子元件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 特点:体积进一步缩小、成本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更快(每秒几百
万次),应用范围扩大到工业控制等领域。
4. 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
- 主要电子元件为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 特点:性能大幅提高,运算速度可达每秒数亿次甚至更高,广泛应用于各个
领域,计算机网络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
5. 未来计算机发展趋势
- 巨型化:运算速度更快、存储容量更大。
- 微型化:体积更小,便于携带,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
设备。
- 网络化:计算机之间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
- 智能化:具有模拟人类智能的能力,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发展。
二、计算机系统组成
1. 硬件系统
- 中央处理器(CPU)
- 组成: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 运算器: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如加、减、乘、除以及与、或、非等逻
辑操作。
- 控制器:控制计算机各部件协调工作,从内存中取出指令并执行指令。
- 存储器
- 内存储器(内存)
-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可读可写,断电后数据丢失,用于临时存储计
算机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
- 只读存储器(ROM):只能读出不能写入,断电后数据不丢失,通常存储
计算机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等固定程序。
- 外存储器(外存)
- 硬盘:存储容量大,读写速度较快,是计算机主要的外部存储设备。
- 光盘:如CD - ROM(只读光盘)、DVD - ROM等,用于存储数据、软
件安装程序等。
- 闪存:如U盘、移动硬盘等,体积小、便于携带、读写速度较快。
- 输入设备
- 键盘:用于输入字符、数字、命令等。
- 鼠标:用于定位和操作图形用户界面(GUI)中的对象。
- 扫描仪:将纸质文档、图片等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
- 摄像头:用于采集视频图像输入计算机。
- 输出设备
- 显示器:用于显示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如文字、图像、视频等。
- 打印机:将计算机中的数据打印到纸张上,如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等。
- 音箱:将计算机中的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输出。
2. 软件系统
- 系统软件
- 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macOS等,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资源和软
件资源,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
- 语言处理程序:将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转换为计算机能够执行的机器语言程
序,如编译程序、解释程序等。
- 数据库管理系统:用于管理数据库中的数据,如MySQL、Oracle等。
- 应用软件
- 办公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Word、Excel、PowerPoint等)、WPS
Office等,用于办公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等。
- 图形图像软件:如Adobe Photoshop(用于图像处理)、AutoCAD(用
于工程制图)等。
- 多媒体软件:如暴风影音(用于播放视频音频)等。
- 网络软件:如浏览器(Chrome、Firefox、Internet Explorer等)用于浏览
网页,邮件客户端用于收发电子邮件等。
三、计算机中的数制与编码
1. 数制
- 二进制
- 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数进行数据存储和运算,因为二进制数只有0和1两
个数码,易于用电子元件的两种状态(如高电平和低电平)来表示。
- 二进制数的运算规则:加法(0 + 0 = 0,0+1 = 1,1 + 0 = 1,1+1 =
10),减法(0 - 0 = 0,1 - 0 = 1,1 - 1 = 0,0 - 1 = 1 借位为10 - 1 = 1)等。
- 十进制
- 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数制,有0 - 9十个数码,运算规则为常规的算术运
算。
- 十六进制
- 由0 - 9和A - F十六个数码组成,常用于表示计算机中的内存地址等信
息。十六进制数与二进制数之间转换方便,每一位十六进制数对应四位二进制数。
- 数制转换
- 二进制转十进制:按位权展开求和,例如二进制数1011转换为十进制为 1
×2^3+0×2^2 + 1×2^1+1×2^0=8 + 0+2 + 1 = 11。
- 十进制转二进制:整数部分采用除2取余法,小数部分采用乘2取整法。
- 二进制转十六进制:将二进制数从右向左每四位一组,分别转换为十六进制
数。
2. 编码
- ASCII码(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
- 用7位二进制数表示128个字符,包括英文字母、数字、标点符号、控制字
符等。例如,字符'A'的ASCII码为65(十进制),对应的二进制为1000001。
- 汉字编码
- 输入码:用于将汉字输入计算机,如拼音码、五笔字型码等。
- 机内码:计算机内部存储和处理汉字时使用的编码,是汉字在计算机中的唯
一标识。
- 字形码:用于在显示器或打印机上输出汉字的字形,如点阵字形码、矢量字
形码等。
四、计算机网络基础
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与功能
- 概念: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
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
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 功能:
- 资源共享:包括硬件资源(如打印机、存储设备等)、软件资源(如软件程
序)和数据资源(如数据库中的数据)共享。
- 数据通信: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交换、信息传递,如电子邮件、即时通
讯等。
- 分布式处理:将大型任务分解到多台计算机上并行处理,提高处理效率。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 按地理范围分类
- 局域网(LAN):覆盖范围较小,一般在几十米到几千米范围内,如家庭网
络、校园网、企业内部网等。
- 城域网(MAN):覆盖城市范围,距离在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之间。
- 广域网(WAN):覆盖范围很大,可以是一个国家或全球范围,如
Internet。
- 按拓扑结构分类
- 总线型拓扑:所有节点连接在一条总线上,如早期的以太网采用这种拓扑结
构,优点是结构简单、易于扩展,缺点是一旦总线出现故障,整个网络瘫痪。
- 星型拓扑:以中心节点为核心,其他节点都与中心节点相连,如家庭网络中
以路由器为中心节点的网络结构。优点是易于管理和维护,缺点是中心节点一旦出现
故障,会影响整个网络。
- 环型拓扑:节点连接成一个闭合的环形,数据在环中单向传输,如令牌环
网。
- 树型拓扑:是一种层次化的拓扑结构,由根节点、分支节点和叶节点组成,
常用于大型企业网络。
- 网状拓扑:每个节点都与其他多个节点相连,可靠性高,但结构复杂、成本
高,常用于广域网的核心网络。
3. 网络协议
- 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
- 是Internet的基础协议。
- TCP协议: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字节流服务,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在
传输数据前需要建立连接,传输完成后断开连接。
- IP协议:负责将数据包从源地址传输到目的地址,实现网络互联。
- 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
- 用于在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数据,如网页内容。
- FTP协议(文件传输协议)
- 用于在网络上进行文件的上传和下载。
五、计算机安全
1. 计算机安全概念
- 计算机安全是指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或恶意
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能够连续可靠地运行。
2. 计算机安全威胁
- 病毒
- 一种能够自我复制、传播并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破坏的程序,如修改文件、破
坏数据、占用系统资源等。
- 木马
- 一种隐藏在正常程序中的恶意程序,通常用于窃取用户信息(如账号、密码
等)或远程控制计算机。
- 网络攻击
- 如黑客攻击,包括端口扫描、拒绝服务攻击(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
(DDoS)等,目的是破坏网络服务、窃取数据等。
3. 计算机安全防范措施
- 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杀毒软件用于检测和清除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
防火墙用于阻止未经授权的网络访问。
- 定期更新系统和软件:及时修复系统漏洞和软件漏洞,防止被恶意利用。
- 加强用户安全意识: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下载来源不明的文件、设置强
密码等。
如果您能明确计算机相关的具体领域(如计算机编程中的C语言、Java语言
等),我可以为您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重点知识点总结。
2024年10月2日发(作者:犹秋巧)
计算机重点知识点总结
由于您没有明确计算机相关的具体内容(例如是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计算
机编程等方面),我先以计算机基础(人教版)为例为您提供一份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 第一代计算机(1946 - 1957)
- 主要电子元件为电子管。
- 特点:体积庞大、耗电量高、运算速度慢(每秒几千次到几万次),主要用
于军事和科学计算。
- 代表机型:ENIAC(埃尼阿克)。
2. 第二代计算机(1958 - 1964)
- 主要电子元件为晶体管。
- 特点:体积减小、耗电量降低、运算速度提高(每秒几十万次),开始应用
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
3. 第三代计算机(1965 - 1970)
- 主要电子元件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 特点:体积进一步缩小、成本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更快(每秒几百
万次),应用范围扩大到工业控制等领域。
4. 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
- 主要电子元件为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 特点:性能大幅提高,运算速度可达每秒数亿次甚至更高,广泛应用于各个
领域,计算机网络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
5. 未来计算机发展趋势
- 巨型化:运算速度更快、存储容量更大。
- 微型化:体积更小,便于携带,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
设备。
- 网络化:计算机之间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
- 智能化:具有模拟人类智能的能力,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发展。
二、计算机系统组成
1. 硬件系统
- 中央处理器(CPU)
- 组成: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 运算器: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如加、减、乘、除以及与、或、非等逻
辑操作。
- 控制器:控制计算机各部件协调工作,从内存中取出指令并执行指令。
- 存储器
- 内存储器(内存)
-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可读可写,断电后数据丢失,用于临时存储计
算机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
- 只读存储器(ROM):只能读出不能写入,断电后数据不丢失,通常存储
计算机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等固定程序。
- 外存储器(外存)
- 硬盘:存储容量大,读写速度较快,是计算机主要的外部存储设备。
- 光盘:如CD - ROM(只读光盘)、DVD - ROM等,用于存储数据、软
件安装程序等。
- 闪存:如U盘、移动硬盘等,体积小、便于携带、读写速度较快。
- 输入设备
- 键盘:用于输入字符、数字、命令等。
- 鼠标:用于定位和操作图形用户界面(GUI)中的对象。
- 扫描仪:将纸质文档、图片等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
- 摄像头:用于采集视频图像输入计算机。
- 输出设备
- 显示器:用于显示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如文字、图像、视频等。
- 打印机:将计算机中的数据打印到纸张上,如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等。
- 音箱:将计算机中的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输出。
2. 软件系统
- 系统软件
- 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macOS等,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资源和软
件资源,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
- 语言处理程序:将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转换为计算机能够执行的机器语言程
序,如编译程序、解释程序等。
- 数据库管理系统:用于管理数据库中的数据,如MySQL、Oracle等。
- 应用软件
- 办公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Word、Excel、PowerPoint等)、WPS
Office等,用于办公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等。
- 图形图像软件:如Adobe Photoshop(用于图像处理)、AutoCAD(用
于工程制图)等。
- 多媒体软件:如暴风影音(用于播放视频音频)等。
- 网络软件:如浏览器(Chrome、Firefox、Internet Explorer等)用于浏览
网页,邮件客户端用于收发电子邮件等。
三、计算机中的数制与编码
1. 数制
- 二进制
- 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数进行数据存储和运算,因为二进制数只有0和1两
个数码,易于用电子元件的两种状态(如高电平和低电平)来表示。
- 二进制数的运算规则:加法(0 + 0 = 0,0+1 = 1,1 + 0 = 1,1+1 =
10),减法(0 - 0 = 0,1 - 0 = 1,1 - 1 = 0,0 - 1 = 1 借位为10 - 1 = 1)等。
- 十进制
- 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数制,有0 - 9十个数码,运算规则为常规的算术运
算。
- 十六进制
- 由0 - 9和A - F十六个数码组成,常用于表示计算机中的内存地址等信
息。十六进制数与二进制数之间转换方便,每一位十六进制数对应四位二进制数。
- 数制转换
- 二进制转十进制:按位权展开求和,例如二进制数1011转换为十进制为 1
×2^3+0×2^2 + 1×2^1+1×2^0=8 + 0+2 + 1 = 11。
- 十进制转二进制:整数部分采用除2取余法,小数部分采用乘2取整法。
- 二进制转十六进制:将二进制数从右向左每四位一组,分别转换为十六进制
数。
2. 编码
- ASCII码(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
- 用7位二进制数表示128个字符,包括英文字母、数字、标点符号、控制字
符等。例如,字符'A'的ASCII码为65(十进制),对应的二进制为1000001。
- 汉字编码
- 输入码:用于将汉字输入计算机,如拼音码、五笔字型码等。
- 机内码:计算机内部存储和处理汉字时使用的编码,是汉字在计算机中的唯
一标识。
- 字形码:用于在显示器或打印机上输出汉字的字形,如点阵字形码、矢量字
形码等。
四、计算机网络基础
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与功能
- 概念: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
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
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 功能:
- 资源共享:包括硬件资源(如打印机、存储设备等)、软件资源(如软件程
序)和数据资源(如数据库中的数据)共享。
- 数据通信: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交换、信息传递,如电子邮件、即时通
讯等。
- 分布式处理:将大型任务分解到多台计算机上并行处理,提高处理效率。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 按地理范围分类
- 局域网(LAN):覆盖范围较小,一般在几十米到几千米范围内,如家庭网
络、校园网、企业内部网等。
- 城域网(MAN):覆盖城市范围,距离在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之间。
- 广域网(WAN):覆盖范围很大,可以是一个国家或全球范围,如
Internet。
- 按拓扑结构分类
- 总线型拓扑:所有节点连接在一条总线上,如早期的以太网采用这种拓扑结
构,优点是结构简单、易于扩展,缺点是一旦总线出现故障,整个网络瘫痪。
- 星型拓扑:以中心节点为核心,其他节点都与中心节点相连,如家庭网络中
以路由器为中心节点的网络结构。优点是易于管理和维护,缺点是中心节点一旦出现
故障,会影响整个网络。
- 环型拓扑:节点连接成一个闭合的环形,数据在环中单向传输,如令牌环
网。
- 树型拓扑:是一种层次化的拓扑结构,由根节点、分支节点和叶节点组成,
常用于大型企业网络。
- 网状拓扑:每个节点都与其他多个节点相连,可靠性高,但结构复杂、成本
高,常用于广域网的核心网络。
3. 网络协议
- 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
- 是Internet的基础协议。
- TCP协议: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字节流服务,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在
传输数据前需要建立连接,传输完成后断开连接。
- IP协议:负责将数据包从源地址传输到目的地址,实现网络互联。
- 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
- 用于在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数据,如网页内容。
- FTP协议(文件传输协议)
- 用于在网络上进行文件的上传和下载。
五、计算机安全
1. 计算机安全概念
- 计算机安全是指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或恶意
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能够连续可靠地运行。
2. 计算机安全威胁
- 病毒
- 一种能够自我复制、传播并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破坏的程序,如修改文件、破
坏数据、占用系统资源等。
- 木马
- 一种隐藏在正常程序中的恶意程序,通常用于窃取用户信息(如账号、密码
等)或远程控制计算机。
- 网络攻击
- 如黑客攻击,包括端口扫描、拒绝服务攻击(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
(DDoS)等,目的是破坏网络服务、窃取数据等。
3. 计算机安全防范措施
- 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杀毒软件用于检测和清除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
防火墙用于阻止未经授权的网络访问。
- 定期更新系统和软件:及时修复系统漏洞和软件漏洞,防止被恶意利用。
- 加强用户安全意识: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下载来源不明的文件、设置强
密码等。
如果您能明确计算机相关的具体领域(如计算机编程中的C语言、Java语言
等),我可以为您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重点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