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从国产化到国际化中兴通讯的自主创新之路

IT圈 admin 19浏览 0评论

2024年10月27日发(作者:农欣然)

龙源期刊网

从国产化到国际化:中兴通讯的自主创新之

作者:吴晓波 毛茜敏

来源:《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28期

从1986年组建只有8个人的第一支通讯产品开发队伍,用来料加工赚来的300多万进行68

门交换机的开发,到如今每年将销售额按固定比例10%投入研发并拥有万人级研发队伍的、为

100多个国家的500多家运营商及全球近3亿人口提供优质的、高性价比的综合性产品与服务

的全球通讯制造业领先企业,中兴通讯成功走过的20多年自主创新发展道路不只是单纯的技术

进步过程,而是技术与市场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协同演进过程。正如公司高层所言,中兴通讯的

核心竞争力“既不是单纯的技术研发能力,也不是单纯的市场能力,而是技术与市场结合的能

力”。

如表所示,中兴通讯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国产化阶段、多元化阶段

和国际化阶段,每个阶段的典型创新模式分别为:模仿创新、改进创新和集成创新。

一、国产化阶段的模仿创新:以数字程控交换机为例

1985年2月7日,深圳市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由691厂、长城工业深圳分公司和香港运兴

电子贸易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注册资金280万人民币。那时深圳最热门的生意是“来料加工”或者

代理国外品牌销售。由于合资各方都没有现成的产品和市场,又引进不了技术,刚刚成立的中兴

也只能依靠“来料加工”业务维持生存,先后组装过电话机、电子琴、冷暖风机等产品。到1985

年年底收入为35万元。

在大多数通讯设备企业仍满足于当时代理国外产品或来料加工比较可观的收入时,中兴已

经开始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开始进入到国产化阶段。为了改变没有自己主导产品的被动

局面,中兴在通过来料加工业务赚到300多万元的“第一桶金”后,开始谋划自主开发产品。

1986年6月,中兴成立了一个只有8个人的技术开发小组,开始研制68门模拟空分用户小交

换机。由于对交换机技术不熟悉,中兴公司采取和陕西邮电器材厂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交换

机。中兴在仿制香港怡富公司的ESX-60机型基础上,根据国内元器件供应和自己技术的技术条

件进行重新开发。1987年7月,ZX-60小容量程控空分用户交换机开发成功,通过技术鉴定并取

得原邮电部的入网许可证,这是中兴自主开发的第一个产品。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优先

发展通信业的政策,利用程控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大规模进口程

控交换机。中兴大胆地把握住程控交换机这一重要的跨越式发展机会,在成功开发ZX-60的基

础上,直接开发成功50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并沿着“500门用户机-500门局用机-2500门局用机-

万门机”的产品轨迹不断突破。

龙源期刊网

由于当时中兴的研发力量非常薄弱,只有13位技术人员和一位生产管理干部,学过交换机或

计算机专业的只有3人~4人,但谁也没有真正接触过数字交换机。为解决研发力量不足的问题,

中兴与北京邮电学院程控交换机系协商,利用应届毕业生做毕业实践的方式共同进行开发,使参

加开发设计的人员增加到30多人。在仿制韩国500门样机的基础上,于1989年的时候研制出了

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国产化数字程控交换用户机ZX-500,标志着中兴通讯开始正式

形成复制性模仿的能力。

ZX-500的成功使得中兴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中兴再次把钱投入到局用机的研发,开发出了

适合中国农话局的产品ZX500-A,由于具有丰富的不同制式的中继接口,性能价格比优于国外相

应的产品,完全适应了农话端局设备更新改造直接进入数字网的要求,立刻在中国的农话市场引

起了一场“农话改革高潮”。1993年,公司研制的2500门数字用户程控交换机ZXJ2000问世,在

市场上大获成功,装机量占全国农话年新增容量(包括进口机型)的18%,居国产同类产品首位,并

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1995年7月, ZXJ10大容量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通过邮电部专家评审,终

局容量为17万线,是当时国内自行研制的三大主力机型之一,被专家认定为国内当时能与国际一

流机型相媲美的最好机型,具有国际20世纪90年代水平。这标志着中兴已由一家生产中小容

量的交换机厂商转变为一家生产万门以上大容量交换机的主流电信设备制造商,也标志着中兴

创造性模仿能力的形成。

二、多元化阶段的改进创新:以CDMA与PHS为例

1995年,中兴通讯的销售额已达到2亿元,开始面临专业化与多元化的选择:是继续做大交换

机业务然后“走出去”,还是抓住新的市场机会走产品多元化的道路?1996年2月,经过1995年的

充分预研和准备,中兴在公司市场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战略上的“三大转变”,即产品结构突破单一

的交换设备,向交换、传输、接入、视讯、电源等多元化产品领域扩展;目标市场由农话向本地

网、市话网扩展;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兴通讯开始进入

多元化阶段,开始向着国际化综合性大通信企业目标迈进。经过多年努力,中兴通讯建立了全球

电信设备供应商中最长的产品线,成为全球极少数在GSM、CDMA、PHS三大制式上同时进行

研发、生产的终端厂商之一。

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是中兴通讯的核心能力所在,中兴在当时短期内还无法对主流的GSM技

术造成冲击的2.5G移动通讯技术CDMA及技术相对落后的无线通讯技术PHS领域的异军突

起更是彰显了这一核心能力的巨大威力。2001年5月,中兴通讯与中国联通签订了容量110万

线、覆盖全国10个省份的CDMA网络设备采购合同。这是中国自主产权的通信设备厂商获得

的首个大规模移动通信网络建设项目。此后,在中国联通CDMA二、三期网络建设中,中兴通讯

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整体份额超过18%,成为本土第一大CDMA设备厂商。在海外,中兴通讯陆

续中标阿尔及利亚、科威特、越南、印度等国CDMA网络建设,全球应用超过2000万线,位列

中国第一大出口通信设备,并跻身全球“CDMA设备厂商第一阵营”。2001年,小灵通产品(系统和

终端)为中兴获得23.96亿元的收入,占当年总销售额的17.1%;2002年,小灵通设备和手机的销售

额近40亿元,占总额的24%,2003年,小灵通共计为中兴提供了超过80亿元的销售额,占当年全

部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龙源期刊网

虽然通讯市场竞争受到产业政策与运营商决策的影响非常大,很多时候是决定性的影响,但

并不能因此忽略最终顾客的决定力量,不能忽视对市场需求的挖掘。如果对中兴长期以来形成

的“低成本尝试”战略导向略有研究的话,就会发现并不是机会偏爱“幸运”的中兴,而是只给“有准

备”的中兴。中兴的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低成本尝试”认为:像CDMA与PHS进入成长期的产

品,采取短时间加大投入的突破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对于中兴来说也是一种市场能力,相

对落后的技术也有可能取得市场的青睐。特别是在新兴技术层出不穷的无线通讯市场,某些产

品的技术供给已经显得相对过剩,大大超过大多数顾客的实际需要,最终受到市场青睐的不一定

是技术上最先进的产品。当时在面对技术上乏善可陈、不确定性较大的PHS市场机会时,中兴

与华为都有进行尝试,但华为在对小灵通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发以后宣布放弃,而中兴坚持了下

来并短期内获得丰厚的回报。

尽管市场的不确定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但基于对市场前景的广泛看好,中兴必须赶到市

场最终完全获准启动前准备就绪,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此时如果坚持自己研发,几乎是不太现

实的,一则时间紧张,二则投入的风险还较大。此时,“低成本尝试”就比较有价值了。 小灵通的主

设备包括交换机和基站两部分。交换机部分只需在原来的交换机上稍做改进,但基站必须从头

做,难度很大。于是,中兴大胆决策:OEM日本京瓷的基站。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冒险的决策,因

为与京瓷签订了合同,就意味着每次必须花费一、两亿元去订购京瓷的基站,而且还面临着卖不

掉的风险。而1998年,中兴的销售额才不过40多亿元。在与京瓷签订合同后,其他方面的投资

也没有因此进行大幅增加。此时所有的研发聚到一起只有20多个人,主要工作就是搞搞软件,研

发经费也只有几百万,与商务合作伙伴进行谈判,直到2000年开出了第一个实验局。2001年,小

灵通的采购开始大规模启动,中兴以OEM加自主研发的方式赶上了第一班车。接下来,进入

2002年后,中兴认为在未来的几年内小灵通将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于是决定开始自主知识产

权的基站的研发。这一次中兴选择与日立公司进行合作研发。两家公司采取了这样一种合作方

式:开发期间自己负责开发,差旅费等自己出,生产出来以后,中兴每卖一台产品就给日立一定提

成。合作很快见了成效。据来自中兴客户的消息,2004年,中兴自主知识产权的小灵通基站开始

批量生产,中兴小灵通的OEM时代宣告结束,毛利润的提高可望弥补由于市场增速放缓的损

失。

正是“低成本尝试”原则的创造性运用,使得中兴成为了CDMA与小灵通的大赢家。在通信

技术由固定向移动的范式转变大背景下,在主流的GSM技术路径上离领先者还有较大距离的中

兴,凭借长期以来在技术与市场结合方面所形成的洞察力,通过CDMA与小灵通的“低成本尝试”

及随后的短时间内加大投入的突破性策略在竞争激烈的电信市场上找到了突破点并形成了自己

的独特竞争优势。

三、国际化阶段的集成创新:以GoTa数字集群系统为例

2002年,电信行业形势极不稳定,其中小灵通不再火爆;传统的交换与接入市场逐步萎缩、价

格不断下降;光通信和数据通信还不成气候;手机业务有回升的迹象,但前景不明朗;GSM国内格

龙源期刊网

局已定,短期也不能有突破;3G业务前景扑朔迷离。在此背景下,中兴以变应变,以变制变,于2002

年确立手机、国际化、3G三大战略领域。在3G技术方面,中兴通讯在WCDMA,CDMA2000和

TD-SCDMA三个主要技术标准方面都具备了商用能力,尤其在我国自主研发的3G标准TD-

SCDMA技术上具有明显优势。中兴通讯拥有TD-SCDMA标准起草权,2005年研发成功了包括

核心网ZXWN、ZXTR-RNC、ZXTR-NODEB和业务服务器等在内的全套TD-SCDMA商用设

备。中兴通讯在全力研发系统设备的同时,还全面开展了TD-SCDMA的标准和专利工作,仅

2004年就在国内外申请了100多项TD-SCDMA专利。中兴通讯还在TD-SCDMA产业联盟范

围内充分开展合作,主导和参与制订了TD-SCDMA产业化测试规范。

在中兴通讯之前,从未有厂商注意到CDMA技术在数字集群领域的应用价值。中兴通讯恰

恰在CDMA技术的研发和市场化上有着深厚的知识积累。在此基础上,中兴通讯的决策者认为:

无线移动技术在技术提示和应用规模发展的不断驱使下,已逐步经历了模拟到数字,TDMA到

CDMA、电路技术到IP分组技术的发展和演进,基于CDMA的无线技术、IP化、多媒体化的移

动技术和产品已成熟应用。殊路同归,无线集群技术,在市场规模应用的发展中,也必将经历这样

一个演进和发展过程。正是基于这种对技术演进趋势的判断,中兴通讯开始对CDMA技术和数

字集群技术进行集成创新的尝试。2002年中兴通讯美国圣地牙哥研究所两位分别从事CDMA

和数字集群技术的研究员在沟通中提出了应用CDMA技术实现专业移动通信的构想。随后,中

兴通讯立即牵头组织专家开展技术论证,并进行市场需求调研。2003年初,中兴通讯在全球范围

第一个提出基于CDMA的专业集群技术体制和解决方案并随即全面启动集群终端和系统的开

发。2003年底,在信息产业部指导下,中兴通讯开始与运营商合作,进行技术试验,启动产品标准

化、商用化、产业化进程。

2005年6月23日,中兴通讯全球首创的基于CDMA2000技术的GoTa数字集群系统通过国

家技术鉴定。鉴定结论指出:中兴通讯拥有GoTa数字集群技术核心知识产权,该技术是全球首

创,填补了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产品空白,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它标志着中国通信制

造企业与国外厂商的竞争,已由产品层面的竞争上升为标准层面的竞争。在GoTa系统的市场应

用方面中兴通讯也取得明显成效,涵盖设备制造商、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内容和服务提

供商、网络运营商,涉及到市场各个层面。

2024年10月27日发(作者:农欣然)

龙源期刊网

从国产化到国际化:中兴通讯的自主创新之

作者:吴晓波 毛茜敏

来源:《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28期

从1986年组建只有8个人的第一支通讯产品开发队伍,用来料加工赚来的300多万进行68

门交换机的开发,到如今每年将销售额按固定比例10%投入研发并拥有万人级研发队伍的、为

100多个国家的500多家运营商及全球近3亿人口提供优质的、高性价比的综合性产品与服务

的全球通讯制造业领先企业,中兴通讯成功走过的20多年自主创新发展道路不只是单纯的技术

进步过程,而是技术与市场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协同演进过程。正如公司高层所言,中兴通讯的

核心竞争力“既不是单纯的技术研发能力,也不是单纯的市场能力,而是技术与市场结合的能

力”。

如表所示,中兴通讯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国产化阶段、多元化阶段

和国际化阶段,每个阶段的典型创新模式分别为:模仿创新、改进创新和集成创新。

一、国产化阶段的模仿创新:以数字程控交换机为例

1985年2月7日,深圳市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由691厂、长城工业深圳分公司和香港运兴

电子贸易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注册资金280万人民币。那时深圳最热门的生意是“来料加工”或者

代理国外品牌销售。由于合资各方都没有现成的产品和市场,又引进不了技术,刚刚成立的中兴

也只能依靠“来料加工”业务维持生存,先后组装过电话机、电子琴、冷暖风机等产品。到1985

年年底收入为35万元。

在大多数通讯设备企业仍满足于当时代理国外产品或来料加工比较可观的收入时,中兴已

经开始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开始进入到国产化阶段。为了改变没有自己主导产品的被动

局面,中兴在通过来料加工业务赚到300多万元的“第一桶金”后,开始谋划自主开发产品。

1986年6月,中兴成立了一个只有8个人的技术开发小组,开始研制68门模拟空分用户小交

换机。由于对交换机技术不熟悉,中兴公司采取和陕西邮电器材厂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交换

机。中兴在仿制香港怡富公司的ESX-60机型基础上,根据国内元器件供应和自己技术的技术条

件进行重新开发。1987年7月,ZX-60小容量程控空分用户交换机开发成功,通过技术鉴定并取

得原邮电部的入网许可证,这是中兴自主开发的第一个产品。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优先

发展通信业的政策,利用程控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大规模进口程

控交换机。中兴大胆地把握住程控交换机这一重要的跨越式发展机会,在成功开发ZX-60的基

础上,直接开发成功50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并沿着“500门用户机-500门局用机-2500门局用机-

万门机”的产品轨迹不断突破。

龙源期刊网

由于当时中兴的研发力量非常薄弱,只有13位技术人员和一位生产管理干部,学过交换机或

计算机专业的只有3人~4人,但谁也没有真正接触过数字交换机。为解决研发力量不足的问题,

中兴与北京邮电学院程控交换机系协商,利用应届毕业生做毕业实践的方式共同进行开发,使参

加开发设计的人员增加到30多人。在仿制韩国500门样机的基础上,于1989年的时候研制出了

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国产化数字程控交换用户机ZX-500,标志着中兴通讯开始正式

形成复制性模仿的能力。

ZX-500的成功使得中兴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中兴再次把钱投入到局用机的研发,开发出了

适合中国农话局的产品ZX500-A,由于具有丰富的不同制式的中继接口,性能价格比优于国外相

应的产品,完全适应了农话端局设备更新改造直接进入数字网的要求,立刻在中国的农话市场引

起了一场“农话改革高潮”。1993年,公司研制的2500门数字用户程控交换机ZXJ2000问世,在

市场上大获成功,装机量占全国农话年新增容量(包括进口机型)的18%,居国产同类产品首位,并

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1995年7月, ZXJ10大容量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通过邮电部专家评审,终

局容量为17万线,是当时国内自行研制的三大主力机型之一,被专家认定为国内当时能与国际一

流机型相媲美的最好机型,具有国际20世纪90年代水平。这标志着中兴已由一家生产中小容

量的交换机厂商转变为一家生产万门以上大容量交换机的主流电信设备制造商,也标志着中兴

创造性模仿能力的形成。

二、多元化阶段的改进创新:以CDMA与PHS为例

1995年,中兴通讯的销售额已达到2亿元,开始面临专业化与多元化的选择:是继续做大交换

机业务然后“走出去”,还是抓住新的市场机会走产品多元化的道路?1996年2月,经过1995年的

充分预研和准备,中兴在公司市场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战略上的“三大转变”,即产品结构突破单一

的交换设备,向交换、传输、接入、视讯、电源等多元化产品领域扩展;目标市场由农话向本地

网、市话网扩展;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兴通讯开始进入

多元化阶段,开始向着国际化综合性大通信企业目标迈进。经过多年努力,中兴通讯建立了全球

电信设备供应商中最长的产品线,成为全球极少数在GSM、CDMA、PHS三大制式上同时进行

研发、生产的终端厂商之一。

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是中兴通讯的核心能力所在,中兴在当时短期内还无法对主流的GSM技

术造成冲击的2.5G移动通讯技术CDMA及技术相对落后的无线通讯技术PHS领域的异军突

起更是彰显了这一核心能力的巨大威力。2001年5月,中兴通讯与中国联通签订了容量110万

线、覆盖全国10个省份的CDMA网络设备采购合同。这是中国自主产权的通信设备厂商获得

的首个大规模移动通信网络建设项目。此后,在中国联通CDMA二、三期网络建设中,中兴通讯

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整体份额超过18%,成为本土第一大CDMA设备厂商。在海外,中兴通讯陆

续中标阿尔及利亚、科威特、越南、印度等国CDMA网络建设,全球应用超过2000万线,位列

中国第一大出口通信设备,并跻身全球“CDMA设备厂商第一阵营”。2001年,小灵通产品(系统和

终端)为中兴获得23.96亿元的收入,占当年总销售额的17.1%;2002年,小灵通设备和手机的销售

额近40亿元,占总额的24%,2003年,小灵通共计为中兴提供了超过80亿元的销售额,占当年全

部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龙源期刊网

虽然通讯市场竞争受到产业政策与运营商决策的影响非常大,很多时候是决定性的影响,但

并不能因此忽略最终顾客的决定力量,不能忽视对市场需求的挖掘。如果对中兴长期以来形成

的“低成本尝试”战略导向略有研究的话,就会发现并不是机会偏爱“幸运”的中兴,而是只给“有准

备”的中兴。中兴的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低成本尝试”认为:像CDMA与PHS进入成长期的产

品,采取短时间加大投入的突破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对于中兴来说也是一种市场能力,相

对落后的技术也有可能取得市场的青睐。特别是在新兴技术层出不穷的无线通讯市场,某些产

品的技术供给已经显得相对过剩,大大超过大多数顾客的实际需要,最终受到市场青睐的不一定

是技术上最先进的产品。当时在面对技术上乏善可陈、不确定性较大的PHS市场机会时,中兴

与华为都有进行尝试,但华为在对小灵通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发以后宣布放弃,而中兴坚持了下

来并短期内获得丰厚的回报。

尽管市场的不确定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但基于对市场前景的广泛看好,中兴必须赶到市

场最终完全获准启动前准备就绪,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此时如果坚持自己研发,几乎是不太现

实的,一则时间紧张,二则投入的风险还较大。此时,“低成本尝试”就比较有价值了。 小灵通的主

设备包括交换机和基站两部分。交换机部分只需在原来的交换机上稍做改进,但基站必须从头

做,难度很大。于是,中兴大胆决策:OEM日本京瓷的基站。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冒险的决策,因

为与京瓷签订了合同,就意味着每次必须花费一、两亿元去订购京瓷的基站,而且还面临着卖不

掉的风险。而1998年,中兴的销售额才不过40多亿元。在与京瓷签订合同后,其他方面的投资

也没有因此进行大幅增加。此时所有的研发聚到一起只有20多个人,主要工作就是搞搞软件,研

发经费也只有几百万,与商务合作伙伴进行谈判,直到2000年开出了第一个实验局。2001年,小

灵通的采购开始大规模启动,中兴以OEM加自主研发的方式赶上了第一班车。接下来,进入

2002年后,中兴认为在未来的几年内小灵通将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于是决定开始自主知识产

权的基站的研发。这一次中兴选择与日立公司进行合作研发。两家公司采取了这样一种合作方

式:开发期间自己负责开发,差旅费等自己出,生产出来以后,中兴每卖一台产品就给日立一定提

成。合作很快见了成效。据来自中兴客户的消息,2004年,中兴自主知识产权的小灵通基站开始

批量生产,中兴小灵通的OEM时代宣告结束,毛利润的提高可望弥补由于市场增速放缓的损

失。

正是“低成本尝试”原则的创造性运用,使得中兴成为了CDMA与小灵通的大赢家。在通信

技术由固定向移动的范式转变大背景下,在主流的GSM技术路径上离领先者还有较大距离的中

兴,凭借长期以来在技术与市场结合方面所形成的洞察力,通过CDMA与小灵通的“低成本尝试”

及随后的短时间内加大投入的突破性策略在竞争激烈的电信市场上找到了突破点并形成了自己

的独特竞争优势。

三、国际化阶段的集成创新:以GoTa数字集群系统为例

2002年,电信行业形势极不稳定,其中小灵通不再火爆;传统的交换与接入市场逐步萎缩、价

格不断下降;光通信和数据通信还不成气候;手机业务有回升的迹象,但前景不明朗;GSM国内格

龙源期刊网

局已定,短期也不能有突破;3G业务前景扑朔迷离。在此背景下,中兴以变应变,以变制变,于2002

年确立手机、国际化、3G三大战略领域。在3G技术方面,中兴通讯在WCDMA,CDMA2000和

TD-SCDMA三个主要技术标准方面都具备了商用能力,尤其在我国自主研发的3G标准TD-

SCDMA技术上具有明显优势。中兴通讯拥有TD-SCDMA标准起草权,2005年研发成功了包括

核心网ZXWN、ZXTR-RNC、ZXTR-NODEB和业务服务器等在内的全套TD-SCDMA商用设

备。中兴通讯在全力研发系统设备的同时,还全面开展了TD-SCDMA的标准和专利工作,仅

2004年就在国内外申请了100多项TD-SCDMA专利。中兴通讯还在TD-SCDMA产业联盟范

围内充分开展合作,主导和参与制订了TD-SCDMA产业化测试规范。

在中兴通讯之前,从未有厂商注意到CDMA技术在数字集群领域的应用价值。中兴通讯恰

恰在CDMA技术的研发和市场化上有着深厚的知识积累。在此基础上,中兴通讯的决策者认为:

无线移动技术在技术提示和应用规模发展的不断驱使下,已逐步经历了模拟到数字,TDMA到

CDMA、电路技术到IP分组技术的发展和演进,基于CDMA的无线技术、IP化、多媒体化的移

动技术和产品已成熟应用。殊路同归,无线集群技术,在市场规模应用的发展中,也必将经历这样

一个演进和发展过程。正是基于这种对技术演进趋势的判断,中兴通讯开始对CDMA技术和数

字集群技术进行集成创新的尝试。2002年中兴通讯美国圣地牙哥研究所两位分别从事CDMA

和数字集群技术的研究员在沟通中提出了应用CDMA技术实现专业移动通信的构想。随后,中

兴通讯立即牵头组织专家开展技术论证,并进行市场需求调研。2003年初,中兴通讯在全球范围

第一个提出基于CDMA的专业集群技术体制和解决方案并随即全面启动集群终端和系统的开

发。2003年底,在信息产业部指导下,中兴通讯开始与运营商合作,进行技术试验,启动产品标准

化、商用化、产业化进程。

2005年6月23日,中兴通讯全球首创的基于CDMA2000技术的GoTa数字集群系统通过国

家技术鉴定。鉴定结论指出:中兴通讯拥有GoTa数字集群技术核心知识产权,该技术是全球首

创,填补了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产品空白,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它标志着中国通信制

造企业与国外厂商的竞争,已由产品层面的竞争上升为标准层面的竞争。在GoTa系统的市场应

用方面中兴通讯也取得明显成效,涵盖设备制造商、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内容和服务提

供商、网络运营商,涉及到市场各个层面。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