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发(作者:劳半槐)
实际上,以色列首次于上世纪70年代末引入现代无人机,最初以色列军方的想法是部署一大批无线电遥控的模型飞机用于侦察和监视,执行相同
任务或覆盖相似的地域时,这些飞行器的成本原低于有人喷气式飞机的花费,但与同时期的美军不同,以色列一直认为高速性能对于进行低空战术
侦察的无人机来说并无益处。以色列发展无人机的关键性人物是阿尔文?埃利斯,他曾于60年代在美国生产“火蜂”无人机的泰勒?雷恩公司从事无人
机的自动驾驶设备的开发及制造工作,由于工作关系,他亲自经历了很多无人机开发和制造的过程,特别是试验利用“火蜂”搭载视频摄像机对战场
进行实时侦察的试验,这使他深信无人机的高速性能无助于提升其侦察价值。1967年,埃利斯返回以色列,他和当时一起回到以色列的同事杰胡
达? 马默最初曾向以色列飞机工业(IAI)公司提议开发一种微型无人机——“猫头鹰(Owl)”无人机,但IAI明确拒绝了他们的建议,不得及俩人开
始独自进行设计和制造。1974年2月,在“猫头鹰”的第二架原型机完成首飞后,这种无人机终于引起以色列企业的注意,当时塔迪兰公司看到这种
搭载着1部索尼视频摄像机的飞行器的潜力,开始资助两人的开发。之后,这一飞行器在反复完善后终于被以色列空军认可,并命名为“驯犬(Mstiff)”。
1980年,以空军采购了少量“驯犬”,在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3架“驯犬”无人机也参与了战斗,尽管此时离“驯犬”刚被提供给军方还没多长时间。
由于注意到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大规模使用无人机,IAI公司也于1976年启动了自己的开发项目,即后来的“侦察兵(Scout)”无人机,该机型于1981
年正式服役,同样也参与了1982年的战争。由于无人机在1982年战争中的突出表现,为加强国内无人系统的开发,以色列政府于1983年要求塔
迪兰公司和IAI公司整合开发资源,这也导致了名为马扎拉特(Mazlat)的联合企业于1984年9月正式成立。1989年,IAI收购了塔迪兰公司的
股份,使该公司彻底成为其马扎拉特分部。之后,该公司开发的各类无人机开始配备国防部,到2002年时,有统计认为以色列国防军的各类无人
系统已累计飞行了12万小时。
据称,在2006年以黎在南黎巴嫩发生冲突时,最让黎巴嫩真主党大吃一惊的就是以军地面部队大量应用的小型无人飞行器,这些飞行器
供旅及以下部队广泛用于战场侦察和监视,由于机动灵活,它们甚至能跟着机动的真主党武装进行监视,给后者造成很大困扰。在战争中,以国防
军主要采用阿尔比循公司的“云雀I(Skylark)”和拉菲尔公司的“陨石(Skylite) B”小型无人飞行器。在2007年,以军为遂行在加沙地区的反恐任
务,利用无人飞行器也完成了2.4万小时的飞行时间,相比之下,同一时间内以军有人战机只进行了100小时的战斗飞行,武装直升机的飞行时数
为1300小时,展示了这种飞行器对于地面部队侦察监视活动的巨大价值。在很多时间,其他攻击飞机只有在无人机定位并确定目标后,才会赶来
攻击。但从另一方面看,以军对利用无人飞行器遂行战略性侦察、攻击任务讳莫如深,2008年,以军方明显否认了外界对以军将利用无人飞行器
进行深入敌境的打击的猜测,比如对伊朗。之所以会有此猜测,源于之前举行的大规模“爱琴海”演习,演习期间运用了大量无人飞行器,据传是将
对伊朗核设施采取行动的预演,当时更有推测认为以军装备的“埃坦(Eitan)”无人系统将是唯一能够用于远程奔袭伊朗的飞行器,它能搭载1吨重
弹药,具有发射防区外弹药的能力。
以国内最早的“驯犬”无人系统除为本国军方采用外,还有一部分提供给美国海军及中国台湾地区;而“侦察兵”系统的流传范围更广,新
加坡、南非、瑞士等国军方都有过采购,该型飞行器被被授权给南非阿莫斯科(Armscor)公司生产(1983年也曾被南非军方用于针对莫桑比克的
战争)。
此外,上述几种无人飞行器外,IAI公司还开发过“湾流”系列商务喷气机的无人早期预警版本,这种无人“湾流”预警机配备以“费尔康”
雷达系统,于2006年正式进入以军服役,2007年12月,IAI公司对外承认了这一无人预警机项目。IAI公司还曾将无人飞行器上作用的飞行控制
软件安装在一架G550海上巡逻机上,其具体开发项目和目的不详。
对于以色列大多数的无人飞行器来说,国防军配备、使用这些无人飞行器时总与以色列情报部门(Intelligence Corps)脱不开干系,
后者曾广泛地被认为是以色列的中央情报局,但到2006年,这一机构就从各类媒体和各种场合消失了,至少在官方立场上是如此。及至2008年
初,以色列空军从现有无人飞行器机群中挑选出大量小型、微型飞行器,将它们指派给地面部队直接用于其支援和作战。
2009年11月,以色列空军和地面部队公布了它们的第一个联合无人飞行器项目性能需求,对于以地面部队,新的旅级无人系统将是
现有营级“天空骑士(Sky Rider)”的补充。这一旅级部队配备的无人飞行器将在1000米以下空域活动(云层之下)续航时间约6小时,可由2名
士兵操作和使用,飞行器最大重量为65千克(包括8千克负载),每套系统含3架飞行器和相应的地面控制设备。与当初“天空骑士”不同,新项目
不仅要求竞标企业提出飞行器解决方案,也会展示其传感器组、飞行控制等关键性能的性能和预期,当时预计2010年3月各竞标方完成方案提交,
当年夏则选择合适的研制开发商。
2003年巴黎国际航展上,以色列新组建的航空防御系统公司展出了其开发的“航空星(Aerostar)”战术无人飞行器,该飞行器在搭载50千
克负载时可续航14小时。有报道称,这飞行器由该公司与以情报部门合作开发,但并未得到官方证实。该公司无人产品的用户包括希腊、中国台
湾,甚至也包括美国海军和安哥拉,也有消息称,荷兰于2009年从该公司采购了“搜索者(Searcher)”无人系统,用于替代其部署于阿富汗的“雀
鹰(Sperwer)”无人系统。同时,该公司也提供无人飞行器租赁服务,2009年中期,该公司宣称“航空星”无人系统在上述四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已完
成5万飞行小时,“其所表现出的可靠性和性能在无人飞行器工业界无出其右”。“航空星”飞行器采用常规的上单翼、短机体、双尾撑机体结构,其数
据链天线置于机体上部突出的圆形天线罩内,飞行器的数据传输具有多频多通道连接的能力,使其可同时与多个飞行器或地面设备进行通信链接,
其数据链在未经中继的情况传输距离可达200公里。同时,航空防御系统公司也称“航空星”飞行控制系统的平均故障时间达到3万小时,这在类飞
行器中几乎是唯一的;此外,它的负载/重量比、性能/平台尺寸比在同类飞行器中也极为出众。目前,以军方的“航空星”广泛用于反走私、反恐巡逻
和监视等用途。2003年8月,该公司的操作人员开始操纵“航空星”飞行器在美国公司拥有的阿哥拉外海钻塔平台附近巡航和监视,后来巡航范围也
扩展到安哥拉本国的石油平台,到2005年1月时,“航空星”已累计执行类似任务达6千小时。美国也引起了“航空星”无人系统,2004年9月通用
原子公司获得授权生产这种飞行器,并在美国海军建于内华达州法伦的打击学校提供训练支持服务。此外,尼日利亚也为其海岸警卫队采购了3套
该型系统。
“航空星”飞行器的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7.5米、机身长4.5米,越大起飞重量220千克(最大负载50千克),续航时间约14小时,
最大飞行速度200千米/时,最大升限5500米,其动力装置采用1部38马力的2冲程赞佐泰拉(Zanzottera)498i活塞引擎。
2003年巴黎国际航展时,参展的“航空星”飞行器还搭载着新的传感器组件,它包括1套拉菲尔公司的“顶扫描”电子支援设备(ESM),
之后据称一架类似配置的“航空星”无人机被出售给俄罗斯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联合体,推测这可能对后继俄罗斯的无人飞行器开发提供了参照和蓝
本。
2010年2月,波兰政府宣布向以方采购8架“航空星”无人机,其中4部很快随波军一道部署于阿富汗,与波军已有的美制“阴影200”
型无人机相比,“航空星”拥有更长的续航时间、传输距离更远的数据链,波军亦认为“航空星”比前者更能胜任在阿富汗的作战任务。
2004年,航空防御系统公司在印度班加罗尔展示并演示了新的“统治者”无人系统,该飞行器采用飞翼式布局,机体由螺桨推进器驱动,
机体的垂直安定面则位于飞翼翼端,其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8米、机身长8米,起飞重量800千克(负载达到400千克),续航时间达到24小
时,飞行速度为166~276千米/时,最大升限7600米,其动力装置采用1部160马力的莱康明活塞引擎。飞行器机鼻部凸起的天线罩下内置数据
链和卫星天线。“统治者”飞行器的起飞和回收都采用传统的可收放式起落架,由于其负载较大,它可同时携带多类负载。
2008年,该公司发布了“统治者II(Oz)”中空长航时战略型无人飞行器开发计划,预计于2009年7月首飞,根据现有资料显示,该
飞行器基于戴尔蒙德(Diamond)公司双发DA42“双星(Twinstar)”民用飞机,也被认为是世界首次基于经过认证的民用飞行器改装而成的无人飞
行器。据推测为了避免对飞行器气动外形的过分修改,该无人机仍保留了原机型的飞行员驾驶舱室,但该舱室已被完全遮蔽估计则内部将安装大尺
寸的蝶型卫星天线。在公司分布的“统治者II”飞行照片中,可见其机鼻下部可配备传感器转塔,飞行器仍保持原来下单翼(主翼翼尖布置有用于控
制的倾向上的小翼)、T型尾翼(尾翼水平安定面尖端也设计有垂直向下的小翼)、可收放三点式起落架的常规布局,这种多个控制面的设计据称
是为提升飞行稳定程度,动力仍为双发分置于主翼前端近机身部,引擎采用蒂勒尔特(Thielert)柴油机,在负载400千克时续航时间达到28小时
(最大起飞重量2000千克),在较高升限时其数据链直线传输距离可达300公里(使用“航空星”所配备的多频多通道数据链)。“统治者II”的性能
参数具体为:翼展13.5米,最大起飞重量2000千克、负载40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350千米/时,实用升限达9200米,除上述数据链外,它还
搭载有2套卫星天线。由于采用现成机体,开发时间只用了一年。据悉,该飞行器的开发有可能是应美国客户的要求而开发,航空防御系统公司称
该机型所配备的UMAS自动飞行控制系统非常可能,其平均故障时间约为3万小时。
戴尔蒙德公司还与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合作对同样的飞行器进行无人化改装,由后者为平台提供“可选择驾驶监视和侦察系统(OPALE)”,
根据其资料显示,这种无人飞行器的巡逻速度约120千米/时、巡航速度276千米/时,以巡航速度飞行时续航时间为8小时、最大航程为1660公
里,如果以巡逻速度飞行其续航时间延长至18小时、最大航程达到2760公里。两公司在该飞行器的宣传手册中亦称,它采用与U-2类似的高展
弦比主翼,在中低速时具有较长的续航时间和航程。
航空防御系统公司还开发一种无人直升飞行器,称为“斗牛骑士(Picador)”,该飞行器基于比利时生产的商用直升机改造而成,到2009
年7月时仍未能试飞。根据其2009年公布的性能数据显示,它的主旋翼直径为7.22米、机身长6.58米,最大起飞重量为720千克(负载180千
克),续航时间为5~8小时,最大飞行速度为202千米/时,数据链(多频多通道)传输距离约200公里,实用升限为3660米。据称,生产商还
对原型直升机的机体外形做了较大修改,将其机体改成多角面表面,以减少雷达反射截面,而根据现存该飞行器的图片显示,“斗牛骑士”无人机可
能将由以色列海军的宽体导航护卫舰搭载,为其提供海域侦察监视能力。
另外,该公司还为以色列空军开发过一款“航空之光(Aerolight)” 训练用无人飞行器,2003年3月31日,该飞行器在试飞中成功地
与美国海军的NP-3C“奥利安”巡航机实现了指挥控制数据链转移连接,由后者在空中实施飞行控制,该飞行器由两套控制设备,一套为地面控制站,
另一套则设置于空中机动平台上,这次试验中也是以军无人飞行器首次在任务飞行过程中由美国战机控制,两军共享作战平台。
009年巴黎国际航展上,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首次展出其新开发的第三代微型无人飞行器,“鸟眼400”系统,它可为小编队的地面
部队提供战场实时图像情报。2005年,该飞行器完全开发,2007年7月开始量产并配备以军和多个国外客户(具体情况不详)。飞行器采用无尾
下单翼结构,主翼后掠,其主翼翼尖有倾向下的小翼,动力装置为电池驱动的电动马达及螺桨推进器。机身搭载的光电传感器组集中在机身下的稳
定旋塔内,飞行器采用弹簧弹射方式起飞,机体背面有4个着陆支架,着陆时机体翻转靠背部着陆支架与地面摩擦减速。整套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
分解后可由两人背携,发射时可在几十分钟内完成组装。飞行器的控制系统高度自动化,起飞、途中巡航以及完成任务后返回都无须过多干预。“鸟
眼400”的性能参数如下:翼展2.2米、全重5.6千克(负载1.2千克),续航时间约60分钟,最大飞行速度92千米/时,任务半径久10公里,使
用升限为150~300米。
同时IAI公司也以其为基础,开发了“鸟眼600”和“鸟眼650”无人系统,其性能较400版本要强一些,尺寸也较大。
色列另一无人系统开发巨头埃米特(EMIT)公司成立于1986年,其创办人埃弗赖姆?梅纳希曾担任过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的试飞员,后来
独自创办了埃米特公司。最初,该公司以制造“先锋”无人飞行器的机身为主,后来开发了其自己的无人飞行器,现在也是以色列主要的无人系统出
口商。2003年9月,该公司与埃尔比特(Elbit)公司联合开发的“银箭”无人系统在参与以国防军举行的无人系统项目招标中败给了IAI公司。埃米
特在开发航空靶机系统方面经验丰富,在2005年时该公司称完成了一款具有“前所未有性能”的无人系统的开发,但其具体情况不详。2006年,有
怀疑认为该公司通过与东南亚某国的交易向中国输出无人飞行器技术,但也未经证实。
“蓝色地平线2”就是埃米特公司的产品,它主要是为新加坡军方开发,后来斯里兰卡军方也采用了这种飞行器,但在2007年底的国
内冲突中损失2架。根据联合国军火销售的注册领航显示,菲律宾曾于2001年获得了2驾该型飞行器用于针对国内的穆斯林叛乱组织,
据悉菲律宾军方可能通过新加坡得到的此型飞行器。“蓝色地平线2”飞行器采用三点式起降架、前置鸭翼、后掠下单主翼、涵道螺桨推进器
后置的常规机体结构,其主翼翼尖设计有较大的垂直控制翼面,其性能参数为:翼展6.5米、机身长3.2米,最大起飞重量180千克(负
载37千克、空重80千克、机体燃油储量50千克),续航时间约10小时(在1500米空中以130千米/时速度飞行时),最大飞行速度
220千米/时、巡航速度为130千米/时,最大升限5500米,其动力装置采用1部25马力的2冲程活塞式内燃引擎。在机体总重为150千
克时,起飞滑跑距离为250米,着陆滑跑距离为200米。“蓝色地平线”飞行器明显是由早期的“刺(Sting)”系列飞行器衍生而来,其中“刺
I”飞行器可配置1或2台引擎,而“刺II”飞行器则是一种单引擎版本,它和“蓝色地平线”更为相近,也可认为“蓝色地平线2”飞行器是专为新
加坡改装的“刺II”飞行器。
“水星3”是埃米特公司开发的一种采用常规机体布局(倒V型尾翼)的无人飞行器。其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10米,最大起飞重
量约550千克(负载150千克、可储备300升燃油),续航时间约30小时、最大飞行速度260千米/时、巡航速度100千米/时、失速速
度70千米/时,最大升限11600米。飞行器拥有三点式起落架,起飞滑跑距离为250米,动力装置采用1部11马力的4缸增压活塞引擎
驱动的螺桨推进器(位于机体尾部),任务半径约200公里(保证可靠数据传输链接的前提下)。
“麻雀-N”也是埃米特开发的一种微型无人飞行器,其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2.44米、机身长2.14米,全重45千克(含12千克
负载),续航时间4~6小时,飞行速度在110~184千米/时,续航时间超过4小时(飞行速度不超过129千米/时),任务半径约20公
里(由其控制数据链传输距离限制,如加装定向天线活动半径超过120公里)。为增加飞行器航程,可加挂更大的油箱。EMIT公司将该
飞行器称为携带稳定的昼间侦察监视设备,在昼间具有较好使用效果的微型无人系统。飞行器所配备的飞行控制系统也较具特色,其飞控
软件在自动工作模式下,具有识别地形特征的能力(在完全任务后可循迹返航)。
“赫尔姆斯(Hermes)”系列无人系统由以色列埃尔比特(Elbit)公司开发,该公司是以色列首屈一指的防务电子企业。早在上世
纪90年代时,由于以色列军方一系列无人机表现出色,当时以银箭公司也试图进入这一领域,但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在1997年时
试图合并该公司,但未果,之后便将目光转向埃尔比特公司。
1995年巴黎国际航展时,埃尔比特公司就展出了其第一次开发的无人系统“赫尔姆斯450”,紧接着陆续开发出“750”、“1500”、
微型的“180”以及后来出现的“900”等飞行器,其中“赫尔姆斯180”用于支援旅或师一级地面部队、“赫尔姆斯450”则用于师或军一级地面部
队、而后来开发的“赫尔姆斯900”(与1500相似)则属于战略级无人系统。
“赫尔姆斯450”飞行器也是以国内民航部门认证的第一种无人飞行器,据报道称,以空军部队自1997年起就配备了该型飞行
器(也有资料称于2000或2002年开始配备),当时为保密的需要该飞行器也被匿称为“Zik”,估计以军装备数量约在70~120(150)架
之间。2008年初,公司公布为该机型更新马力更大(69马力)引擎的升级计划。在通常人眼中,“赫尔姆斯450”飞行器常被视作重型的长
航时战术无人飞行器,而不是战略用途的中空长航时飞行器。2007年9月,埃尔比特公司称全球各国军方装备的“赫尔姆斯450”飞行器已
累计飞行了6.5万小时,采用该飞行器的国家包括博蒋瓦纳、克罗地亚、格鲁吉亚、墨西哥、新加坡(2007年采购1套系统12架飞行器)、
英国(在其“守望者”无人系统开发项目下采购了54架“赫尔姆斯450B”型飞行器)。英国在开发“守望者(WatckKeeper)”系统时曾预计用
该飞行器取代军方目前使用的“赫尔姆斯450”,但前者迟迟未能交付,故目前部署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的英国第32皇家炮兵团中至少
还使用着10余架“赫尔姆斯450”;至于格鲁吉亚于2000年后采购了数量不详的该型飞行器,但在2008年的俄格冲突中,至少4架飞行器
被击落(其中至少有1架被俄军米格-29战机击落);也有消息称,南非和阿根廷也采购了“赫尔姆斯1500”型飞行器。
与“赫尔姆斯450”型飞行器相比,“赫尔姆斯450B”型飞行器(于2007年公布)加装了带有除冰装置的肩翼、可收回的机鼻着
陆架、动力也改为功率更大的英国产引擎,由于性能较好,该飞行器亦被授权给英国生产。英国生产的版本中,飞行器配备了泰利斯(Thales)
公司开发的“魔术”自动起降系统(带有GPS导航备份设备),搭载泰利斯公司的具有动态目标指示功能的合成孔径雷达,以及以色列生产
的光电/红外传感器组件和激光指示器。“赫尔姆斯450B”飞行器于2008年4月开始进行试验飞行,当时预计于2010年服役。
2007年巴黎国际航展上,埃尔比特公司亦公布了其“赫尔姆斯900”型飞行器的开发项目,当时称将于2008年底进行试飞。据
公司称,“赫尔姆斯900”拥有一套更为高级的自动起降系统,使飞行器可在相对粗糙的跑道上起降,而且飞行器的升限更高,负载也采用模
块化配置易于更换,此外,它还能在恶劣天候条件下使用,据推测这可能意味着它的飞行控制系统能适应各种复杂的飞行环境。“赫尔姆斯
900”飞行器首飞于2009年12月14日(原预计于2008年底)。
“赫尔姆斯90”飞行器是整个家庭中尺寸和重量最小的型号,曾作为备选机型参与了美国军方“蒂尔II”的“短程战术无人飞行器系
统(STUAS)”竞争,当时埃尔比特公司与美国通用动力公司联合组成名为“无人飞行器动力”的公司参与了竞标,与其他几种参与竞标的飞
行器相比,“赫尔姆斯90”的机体尺寸是最大的。该飞行器的开发于2009年3月公布,在设计时,它采用英若康(Innocon)公司开发的“迷
你费尔康”飞行器机体。像很多其他的无人飞行器一样,“赫尔姆斯90”采用位于短机身后端的螺桨推进器驱动,但与其他类似推进器布置的
飞行器多采用双尾撑布局不同,它仍采用单尾撑(单尾撑衍架位于推进器上方,与机体相连并向后延伸,其尾端有一倒V型尾翼)。2009
年10月,换装新型重油(JP-5/8)引擎的“赫尔姆斯90”飞行器完成首飞。
“赫尔姆斯90”飞行器的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5.5米、机身长4.2米,全重150千克(负载35千克),最大升限5500米,
续航时间超过18小时,巡航速度约100千米/时。
“赫尔姆斯180”飞行器的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6米、机身长4.43米(机体长3.47米),重大起飞重量195千克(负载32
千克),续航时间超过10小时,任务半径约10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193千米/时,实用升限4500米,其动力装置采用1部38马力的活
塞引擎,驱动机体后部的螺桨推进器。该飞行器的外形较为独特,单尾撑跃过机尾推进器由支架连接在机体上,尾撑后则有H型尾翼(含
水平和垂直安定面)。
“赫尔姆斯450”飞行器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10.5米、机身长6.1或6.8米,全重450~580千克(负载150~200千克),
续航时间超过20小时(以175千米/时速度飞行时),实用升限5500米,其动力装置采用1 台52/69马力的引擎(也可换装85马力的4
冲程活塞引擎),与“赫尔姆斯180”不同,该飞行器未采用尾撑,拥有全尺寸机身和V型尾翼,由引擎驱动的螺桨推进器位于机体尾部。
“赫尔姆斯900”飞行器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15米、机身长8.3米,最大起飞重量970千克(负载300千克),续航时间达
到40小时,最大升限为10000米,动力装置采用1部100马力的罗塔克斯活塞引擎,从机体外形和配置上看,可将其看作“赫尔姆斯450”
飞行器的放大版。
“赫尔姆斯1500”飞行器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18米、机身长9.4米,最大起飞重量1650千克(负载350~400千克),续航
时间超过40小时(也有资料称超过26小时),巡航速度约为240千米/时,最大升限10000米。与“赫尔姆斯”系列大多数飞行器不同,该
飞行器配备有2部活塞引擎(分置于两主翼上),它也拥有与“450/900”型类似的V型尾翼。
“苍鹭”无人系统由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开发,根据IAI公司的宣传资料称,该飞行器作为先进的信号情报收集分析平台,可
同时搭载并使用四套不同的传感器系统,它还配备有两套相互独立的自动起降系统,机上搭载卫星数据链可远离地面设备进行远距离侦察
和数据传输。这种中空长航时的无人飞行器也曾与美国通用原子公司开发的“掠食者”系列无人飞行器竞争过美国军方的采购项目。“苍鹭”
飞行器首飞于1994年10月18日,2006年IAI宣称以色列空军计划采购几十架该飞行器(以军方亦称其为“Shoval”),当时预计于2007
年3月完成交付,但2006年以黎再次爆发冲突后,该飞行器亦在战事期间完成了交付。也有将“苍鹭”飞行器称为“Machatz(打击)”,据
推测可能和这种飞行器改装后具备攻击能力有关;但2007年时,一份源于印度的资料也确认,“Machatz”可担负海上监视侦察任务。
法国军方曾采购过1套“苍鹭”无人系统应付驻阿富汗部队的急需,采购后将其称为“雪猫头鹰(Snow Owl)”,2009年2月时,
这套无人系统(1部地面站、3架飞行器)部署到了阿富汗(据称当年秋,法国又追加定购了第4架飞行器)。土耳其也曾采购了10架“苍
鹭”飞行器和数套地面控制设备,但到2009年末时,据称这一采购项目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极可能被取消。为支援在阿富汗作战的地面部
队,加拿大军方也以租赁的方式从以色军获取了这种无人系统。印度由于自身缺乏类似的先进无人飞行器,大量采购“苍鹭”无人系统,用于
装备三军,之后也有推测认为印度以其为基础,开出了自己的“Rustom”无人飞行器。
“苍鹭1”无人飞行器也被美国反毒品执法部队采用,现部署于中美洲萨尔瓦多,这些飞行器也有可能永久性地部署于此。
“苍鹭2”、“苍鹭TP”及“埃坦(Eitan)”飞行器,与“苍鹭1”差别较长,它的尺寸和重量约3倍于后者,是一种高空长航时大型无
人飞行器。“苍鹭2”首次公布于1994年,它的起飞重量和美国“收割者”是同一量级,但其引擎输出功率和翼展等指标都高于“收割者”。该飞
行器首飞于2005年,到2006年已进行了配备并发射“长钉(Spike)”和“地狱火(Hellfire)”反坦克导弹的试验。“埃坦”飞行器首现于2007
年巴黎国际航展,据称已于2008年进入以军现役。以色列空军官方曾称将于2010年2月,为“苍鹭TP”无人机举行揭幕仪式,这意味着该
机目前仍未配备部队。当时,也有以色列媒体称“苍鹭TP”飞行器具备可飞行到伊朗的远航程能力。
根据联合国的国际军火交易注册记录,2001年印度定购了25架“苍鹭2”飞行器,2002~03年完成交付(02年交付了15架),
2004年印度亦与以色列政府谈判,准备再追加采购12架这种飞行器(可能是“苍鹭鹰(Heron Eagle)”版本);同样的记录中亦显示,2002~
03年时,印度尼西亚政府也曾与以政府进行过谈判,希望采购数目不详的“苍鹭2”系统。英国泰利斯公司也曾与以方合作,将“苍鹭TP”无
人系统向法国、西班牙、德国等国推销,并在西班牙与英德拉(Indra)公司、在法国与达索公司合同,进一步改进“苍鹭TP”无人系统,预
计这些系统将于2012年具备操作使用能力。
“埃坦”和“苍鹭”无人系统都被视作海上监视巡逻飞行器,用于替代IAI公司生产的1124“海扫描”无人机,据称也有两架“苍鹭”
飞行器配备了埃塔(Elta)公司的EL/M-2022U海上监视雷达。
“苍鹭TP”无人系统是以色列与德国联合开发的无人机项目,最初的开发目的是研制一种可长航时在空中徘徊的、用于弹道导弹
防御的飞行器,它配备有“蓝鸟(Bluebird)”弹道导弹探测传感器组件,在发现敌方弹道导弹发射后利用其机载的特制空空导弹,在导弹飞
行的助推段对其进行拦截,最初该飞行器亦被称为HA-10。
“鹰1(Eagle)”则是法国对“苍鹭”修改后的版本,它由EADS公司和IAI联合进行了完善和改造。为容纳卫星天线和更大的传
感器,其机鼻修改的尺度较大,与美国的“全球鹰”无人飞行器机有些类似,而且其机腹下侧也附有凸出的雷达天线罩。在“鹰1”飞行器的基
础上,接下来开发出的就是“雪鸮(Harfang或Snow Owl)”,该飞行器首飞于2006年9月,配备有自动起降系统、光电/红外传感器旋塔、
激光指示器、埃尔比特公司的合成孔径雷达(具备动态目标指示功能)和1套卫星数据链;它也可能换装电子情报收集分析设备或海上搜
索雷达用于未来可能担负的海上巡逻任务。“鹰2”飞行器则是在“苍鹭TP”飞行器基础上修改完成而成,它配备活塞引擎驱动的螺桨推进器,
续航时间为24小时(在负载450千克条件下,于15000米高空以巡航速度飞行时),本来是打算参与“欧洲中空长航时(EuroMALE)”
飞行器的竞标。参与开发“鹰”系列飞行器的EADS公司正计划将“鹰1”和“鹰2”飞行器武装化,但具体进展情况不详。根据联合国武器交易
记录显示,2001年法国曾采购过3架“鹰”飞行器,并于2003年交付。
在美国为选择“蒂尔II+”长航时无人飞行器时,IAI和TRW公司也曾参与过竞标,但后来为“全球鹰”飞行器赢得了合同,当时IAI
公司提出的飞行器方案最初于1988年就开始设计,当时就瞄准研制一种大型的高空长航时战略无人机“搬运工(Hauler)”(全重约22679.6
千克,翼展达到50米)。
机体采用平直上单翼、短机身、双尾撑的常规布局,螺桨推进器位于机体后侧,机体下部中央设计有较大的天线罩,内置雷达
和数据链天线。“苍鹭”飞行器的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16.6米、机身长8.5米,最大起飞重量1150千克(负载250千克),续航时间20~
45小时,最大飞行速度220千米/时、巡逻速度110~148千米/时,最大升限超过9200米,任务半径约350公里,其搭载的卫星通信数
据链支持其飞行到更远的航程,其动力装置采用1部100马力的增压4缸4冲程活塞引擎。另有来自印度的资料显示,印度获得的海上巡
逻监视版本的“苍鹭”其续航时间最长可达52小时,搭载典型负载时的任务续航时间约35小时。
“苍鹭TP”的性能参数如下:翼展26米、机身长14米,最大起飞重量4650千克(负载1000千克),续航时间约36小时,
最大升限13700米,其动力装置采用1 部1200马力的增压活塞引擎,螺桨推进器位置和机体布局与“苍鹭”类似。
“猎手”无人系统由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开发,最初开发时是作为替代“侦察兵(Scout)”无人系统的“影响(Impact)”系统
来进行的研制。当时,虽然“侦察兵”飞行器的侦察监视能力逐渐无法满足军方的需求,但至少其德国产的轻重量活塞引擎仍相当可靠,因此,
在开发“影响”飞行器时也继续使用这一引擎。1989年,“影响”飞行器参与了美国陆军的短程无人飞行器的采购竞标,被美国军方看中后,
遂改称为“猎手”系统。飞行器的德制引擎最初也被更换成英国、之后是意大利产活塞引擎,1994年,美国军方测试为其改装了重油引擎。
IAI公司的“猎手”在90年代时也曾授权给美国生产和使用,其美国生产的版本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制造,其军用编号为RQ/MQ-5(可
参与后文中相关内容)。要注意的是,虽然美国军方对“猎手”较为青睐,但以色列军方却从未采用过。
“猎手”飞行器的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8.9米、机身长6.9米,最大起飞重量727千克(负载114千克),续航时间12小时,
航程约为100~20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为202千米/时,巡航速度约为110~148千米/时,实用升限4600米,动力采用采用2台活塞式
引擎(引擎驱动的两副螺桨推进器一前一后位于机体两端)。
1998年,比利时空军曾从IAI公司采购过3架“B-猎手”飞行器(即比利时“猎手”,非美制MQ/RQ-5B),并于2001年交付。
比利时陆军也于1997年公布了其需采购的师级无人系统的性能需求,准备从合适的机型中采购3~4套系统(每套系统含4~8架飞行器)。
在与法国公司提交的“雀鹰(Sperwer)”和瑞士公司提交的“游骑兵(Ranger)”飞行器中,“猎手”赢得了比利时军方的青睐,之后,在比利
时军方的要求下,“猎手”系列由包括法国阿尔卡特在内的联合开发“鹰(即苍鹭无人机的欧洲版本)”飞行器的产业联盟生产,每套系统包括
2座地面控制站和6架飞行器,比利时军方采用的“猎手”飞行器其航程约100公里,最大续航时间11小时,其自动起降系统(基于瑞士
ADS95“游骑兵”飞行器)和起降装置也经过优化,可在未经准备的低等级机场上起降,在侦察监视范围内对地面目标的定位精度为100米
(圆周概率误差);对新飞行器的改进还包括配备了新的基于瑞士竞标飞行器ADS95“游骑兵”的航电系统、新的数据链(C波段上传和下
行链路,还有超高频链路作为备份),传感器改为了第二代的电视/前视红外摄像机,地面控制站也采用全新的设计。2005年,驻巴尔干
的比利时陆军开始在科索沃部署使用这种“猎手”飞行器,2006年7月比利时军方还部署此飞行器用于支援联合国在刚果的维和行动。部署
到非洲后,比利时陆军的“猎手”飞行器在第一次飞行中就坠毁,2006年10月3日,在第二次适应性飞行中,第2架飞行器因引擎故障再
次坠毁,此时坠毁飞行器撞入当地一平民家中,造成平民当场死亡,这也是第一起因无人机而导致的平民死亡事故,之后该系统因不适宜
当地气候环境而撤回。
IAI公司称比利时装备的“猎手”配备了全球第一种现役的自动起降系统(ATLS),该系统采用三点式安装的光学传感器(“自动
距离定位传感器组(RAPS)”),它通过地面设备发射出的、由机翼前沿反射镜反射的激光束来测量无人机与地面的距离和位置,之后位
置数据通过光纤传输给地面控制站,控制站在经过计算后将控制指令传输给飞行器(飞行器的飞行控制系统包含相关的飞行控制规则及算
法),实现自动起飞;着陆时,地面控制站亦按同样方法控制其下降角度和速度,实现安全降落。当然,作为替代的方式,也可像其他飞
行器一样,采用外部控制的遥控方式实现降落。
法国军方也曾采购过1套“猎手”无人系统(含4架飞行器,“F-猎手”)飞行器进行过广泛的评估和测试,但后来未再采购,1998~
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法国这套唯一的“猎手”系统也曾参与了法军在巴尔干半岛的军事行动。
“I-视野”飞行器是由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开发的新一代无人飞行器系列产品,它包括Mk50、Mk150、Mk250等三种型号。所有三
种型号飞行器都采用中单翼、短单尾撑、V型尾翼的传统机体布局,其螺桨推进器位于机体头部,飞行器起飞时采用跑道滑跑起飞,着陆
也都采用降落伞回收。最高端的“I-视野Mk250”是一种中航程飞行器,其性能参数如下:翼展7.1米、机身长4.1米,最大起飞重量250千
克(负载60千克),续航时间约8小时,航程达150公里,最大升限6100米;“Mk150”型号的翼展为5.7米、机身长3.1米,最大起飞
重量160千克(负载20千克),续航时间为7小时,航程为100公里,最大升限5200米;“Mk50”是系列中最低端的型号,其翼展为4
米、机身长2.7米,最大起飞重量65千克(负载10千克),续航时间约6小时,航程约50公里,最大升限4600米。
2005年12月,澳大利亚陆军挑选了“I-视野Mk250”型飞行器作为其JP129采购项目的中标飞行器,当时预计于2009年开始
交付,但2008年采购案夭折。
“驯犬”无人系列可称得上是以色列所使用的第一种无人飞行器,曾在上世纪80年代的黎巴嫩战争中广泛使用。该飞行器开发于
70年代,当时曾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驯犬”飞行器,“驯犬Mk1”型飞行器采用上单翼、螺桨推进器位于机首的传统机体布局,外形上极似大
型的模型飞机,当时其标准负载是遥控的可变焦电视摄像机,根据需要可操纵其俯仰或变换拍摄角度。其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4.2米、
机身长2.6米,全重80千克(负载15千克),续航时间约4小时,水平最大飞行速度148千米/时、巡航速度约74~110千米/时、失速
速度约65千米/时,航程70公里,最大升限3050米。1979年时,新加坡军方曾采购过“驯犬”无人系统,该国也可能是“驯犬Mk1”的第一
个出口客户。
“驯犬Mk2”由塔迪兰公司(Tadiran)开发,该飞行器引入了螺桨推进器及引擎后置、双尾撑的机体布局。1980~81年时,该
机型开始生产,其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4.3米、机身长2.6米,全重75千克(负载15千克),续航时间超过4小时、最大飞行速度130
千米/时、巡航速度74~110千米/时、失速速度55千米/时,地面控制站控制距离70公里、但飞行器航程为140公里(可使用便携式地面
控制站控制),最大升限3050米,其动力装置采用1部14马力的活塞引擎。
“驯犬Mk3”飞行器由马扎拉特公司(由IAI和塔迪兰公司相关部门组合而成)研制,采用上单翼、引擎及推进器后置、双尾撑
的机体布局,其传感器舱罩首次采用下悬式结构。1982年,该机型开始量产,1984~85年时,以军方曾提供8架“驯犬Mk3”飞行器给美
国海军,由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无人机排对其进行评估和试用,这也间接导致美国开发“先锋”无人系统。“驯犬Mk3”飞行器的性能参数具体
为:翼展4.25米、机身长3.3米,全重138千克(负载37千克),续航时间7小时30分钟、巡航速度98千米/时、海平面最大飞行速度
184千米/时、失速速度85千米/时,最大升限4480米,其动力装置采用1部22马力的活塞引擎。传感器组由1台稳定电视摄像机和1台
小型胶片照相机组成。据称,该飞行器具有实时侦察情报报知功能,但也继承了早期无人机的不少缺陷
“迷你费尔康”无人飞行器由英若康(Innocon)公司开发,据称已进入现役(具体采用国家或军队不详)。该飞行器于2002年开始
研制,首次露面于2003年Patuxent River。2009年,英若康公司应乌干达边境巡逻部队的请求,向其提供了该型飞行器用于评估和试用。
“迷你费尔康”飞行器虽也采用箱式机体和衍架尾撑结构,但其具体布局较为独特,其单尾撑从主翼后缘上方的塔架上向后延展,尾撑末端为
一副倒V型尾翼,动力装置位于机首,采用活塞引擎驱动的螺桨推进器。“迷你费尔康”飞行器有几种改型,其中“迷你费尔康I”型采用雪撬
式着陆架,放大版的“II”型则采用三点轮式起降架,两种型号的引擎功率分别为15和26马力。“I”型飞行器的性能参数如下:翼展5米、机
身长3.5米,全重90千克(负载15千克),续航时间超过12小时、最大飞行速度166千米/时、巡逻速度92千米/时;“II”型飞行器的性
能参数为:翼展5.5米、机身长4.2米,全重150千克(负载35千克),续航时间超过15小时,最大飞行速度220千米/时、巡逻速度
101千米/时。
“蚊”微型无人飞行器的开发始于2001年,2003年1月1日,“蚊1”原型机首飞,目前投入使用的版本是“蚊1.5”,整个飞行器呈
飞翼式结构,从上看平台呈半圆形外形,其小巧的螺桨推进器位于机着,飞翼两端有垂直翼面(兼附有控制舱面),动力系统采用电池模
块驱动的马达。其性能参数具体为:0.34米、机身长0.3米,全重0.5千克,续航时间约90分钟,航程1.5公里,使用高度为15~91米。
与“蚊”式飞行器相比,2009年的一款类似的微型飞行器续航时间为40分钟,美国开发的“黄蜂(Wasp)”微型飞行器的续航时间为100分
钟。
“海军旋转翼无人飞行器”是由IAI公司开发的无人直升飞行器,主要用于海上监视和侦察,亦简称为NRUAV。该飞行器曾被认作
是“云雀(Alouette)”,但IAI也提供了其机体,公司称NRUAV是应外国客户需求而开发,外界推测极可能是印度,后者也在获得授权后
生产“云雀”飞行器。
“盘旋者”是航空防御系统公司于2004开发的微型无人飞行器项目,它主要供营、连级地面部队或内卫安全部队使用。2006年,波
兰特种部队曾定购该飞行器,2007年7月,波兰陆军也选用此飞行器,用于连级部队的侦察监视(陆军共采购6套系统,每套系统含3
架飞行器及地面设备),为赢得波兰军方的合同,“盘旋者”飞行器在与11种其他参与竞标的同类飞行器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竞争的最后
阶段,至少还有6种备选的飞行器)。除波兰采用外,还有包括数个北约成员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至少含爱尔兰,其采购了1套系统,6
架飞行器)也采用了该型飞行器。“盘旋者”飞行器整体采用飞翼结构,主翼后掠且角度较大,翼端则设计有两片安定面,引擎和螺桨推进器
位于尾撑末端,传感器组位于机首半球状机鼻内。其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2.2米、机身长1米、全重6.5千克,续航时间2~3小时,飞
行速度在46~138千米/时之间,航程约15公里,最大升限5500米。此外,航空防御系统公司还以“盘旋者”飞行器为基础,开发过一种扩
展航程的版本,其直线数据链传输距离达到50公里。
“先锋”无人系统是马扎拉特(Mazlat)公司作为“驯犬Mk3”和“侦察兵”无人系统的替代产品而开发的,该型飞行器亦于1985在与“苍
鹭26”飞行器的竞争中,被美国海军所采用,成为美国越南战争后首款大规模采用的现代坎飞行器。根据马扎拉特公司的介绍,“先锋”飞行
器在开发过程中,借鉴并吸取了“驯犬Mk3”及“侦察兵”飞行器在敌对空域近1万小时、2千余次出击架次的经验,其性能参数如下:翼展5.15
米、机身长4.26米,最大起飞重量195千克(负载45千克),典型续航时间为6~9小时,水平最大飞行速度184千米/时,升限4600
米,其动力装置采用1台26马力的活塞式引擎。飞行器具体结构和配备情况可参考附录2美国一节中RQ-2无人系统的内容。
“侦察兵”无人系统亦由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开发,其与塔迪兰(Tadiran)公司开发的“驯犬”系列属同一级别的飞行器,其
机体也都采用类似的双尾撑、螺桨推进器后置的结构。该飞行器于1977年进入现役,并担负了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主力无人机的角色。
在战争中名声大噪之后,先后有新加坡(1984年采购用于替换“驯犬”)、南非、瑞士等国也采用该飞行器。与“驯犬”飞行器相似,“侦察兵”
也主要搭载电视摄像机等传感器,其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4.96米、机身长3.68米,全重159千克(负载38千克),续航时间约7小
时,最大飞行速度175千米/时、为达到最大航程时的巡航速度为101千米/时、失速速度77千米/时,地面控制站控制距离100公里,实
用升限4750米。1996年,斯里兰卡军方曾采购过5架其改型“超级侦察兵”飞行器。
“搜索者”是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开发的第三代无人系统,用于替代“驯犬”、“侦察兵”等无人系统,其机体比后者都大。该
飞行器研制工业始于1988年,1989年其原型机完成制造。与“侦察兵”、“猎手”等无人系统相似,该飞行器的试飞过程中也遭遇引擎功率较
小的问题,之后这一问题在“搜索者II”飞行器上才得到解决,后者换装了功率更大的活塞引擎。“搜索者”于1992年开始量产(首架飞行器
于1992年7月交付以空军),之后该机型一直处于生产状态,直至1997年;到2009年时,该飞行器仍在以空军第200中队(驻帕勒马
希姆)等部队服役(驻拉多姆的第146中队以及驻哈则瑞姆的第155中队可能也还装备有该飞行器)。1999年5月,以空军部队的“搜索
者II”飞行器开始具备作战能力,以军配备的该飞行器搭载有EL/M-2055海上侦察雷达,目前,当年配备“搜索者II”遂行海上侦察巡逻的部
队已换装了“苍鹭I”无人系统。采购该型飞行器的外国客户包括印度(2001年交付了10架飞行器,2002年追加定购了8架)、新加坡(2007
年已有2套系统、共42架飞行器投入使用)、印度尼西亚(2007年时计划采购4套系统)、韩国、西班牙(2008年曾为阿富汗驻军4
架“搜索者II-J”飞行器,用于营级部队作为对“大鸦”系统的补充),斯里兰卡、台湾和泰国(2000年定购4架,目前已退役),此外,哥伦
比亚政府也可能于2005~06年间接受了该飞行器。据称,该飞行器总共销售数量超过100架及20套地面设备。
2006年,印度海军为其第342海上侦察中队配备了8架“搜索者II”及4架“苍鹭”飞行器,2007年3月时,印度又在东孟加拉
湾安达曼群岛上建造了一座无人飞行器航空站,专门为这些飞行器提供后勤维护支援。根据联合国军火贸易的交易记录,印度曾于2000
年时采购了多达32架“搜索者”飞行器,这些飞行器亦在2001~02年间交付。
“搜索者MkII”的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8.55米、机身长5.85米,最大起飞重量426千克(负载100千克),续航时间15小
时(以200千米/时速度飞行时),实用升限5800米,其动力装置采用1部73马力的汪克尔活塞引擎。
2009年巴黎国际航展上,IAI公司公布了“搜索者MkIII”无人系统的开发项目,航展上公司提供的宣传手册中,“搜索者MkIII”
采用信号情报收集分析配备,其主翼翼尖及双尾撑的机体上布置有大量天线(主翼上共附有3组天线,机尾部还有1组天线,8根天线),
其机鼻上还有一个传感设备整流罩,据推测,其内部可能安装有IAI公司的EL/K-7071一体化无人飞行器COMINT/DF系统;除信号情报
收集型号外,“搜索者MkIII”还可搭载合成孔径雷达(具备动态目标指示)和传感的红外/光电传感器,具备不同用途。飞行器还可对视距外
的远程数据传输进行中继(无须使用卫星天线),并配备了“苍鹭”飞行器所采用的那类独立式自动起降系统。IAI公司宣称该飞行器所配备
的4冲程活塞引擎具备低噪声性能,这使其可达更靠近敌方目标的空域活动而减少被发现的风险。至于该飞行器的尺寸参数等则与“搜索者
MkII”类似,根据已有资料,其最大起飞重量约为436千克(负载超过120千克)、续航时间为20小时,其任务半径约为300公里(可能
受限于数据链传输或中继距离)、最大飞行速度为202千米/时、巡逻速度110~148千米/时,飞行器最大升限超过7000米。
“云雀”无人系统是由埃尔比特公司开发的便携式(背包型)无人飞行器,它采用传统飞行器布局结构(螺桨推进器位于机首),
其光电传感器组件置于机鼻下方推进器桨叶之后。整套系统包括3架飞行器、1套地面控制设备和数据下行终端,以及1套发射器(飞行
器过大无法由使用者手持发射)。
“云雀I”(最初也称“云雀IV”)设计于2002年,当时是为满足以色列国防军为其连、排级配备微型无人飞行器而提出的需求(即
“天空骑士(Sky Rider)”项目)。整段系统重约30~40千克(含3架飞行器),可由两名士兵携带和使用。当时,以军方于2004年2月
挑选了“云雀”便携无人系统进行进一步技术性能演示,并准备次年底签订采购合同,但后来由于其他公司提供了可供比较的类似系统,合同
签订日期也被拖延。2005年11月,因反恐战争急需,澳大利亚陆军很快采购并向伊拉克部署了6套该系统(每套含3架飞行器),澳军
方采购这一飞行器主要是将其作为采购未果的“I-视野250”飞行器的替代,并更换其老式“扫描鹰”微型飞行器。2008年8月后,澳军方又与
埃尔比特公司签订了两项额外的采购合同,同时在当年3月,法国特种作战力量也称将采购该型系统;同年9月,埃尔比特公司宣布向墨
西哥出售“云雀”和“赫尔姆斯450”系统。2005年11月,加拿大军方也采购了“云雀”无人系统,作为其部署于阿富汗地面部队的过渡机型,
经过实战使用后,加拿大军方深感其性能优异遂于2006年10月将其选为未来加地面部队的标准无微型飞行器(在竞标中击败了IAI公司
开发的“I-视野50”及“扫描鹰”微型系统)。2007年,瑞典军方也采购了6架“云雀”飞行器(引进后称为“法尔肯(Falken)”),用于部署主
要由瑞典部队组成的欧盟北欧战斗群(Nordic Battle Group)。“云雀”飞行器的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2.4米、机身长2.2米,全重4.5千
克,续航时间60~90分钟。法国开发的DARC飞行器在尺寸和性能上与其相似,但前者具备可灵活转动的传感器旋塔和双发引擎。
“云雀I LE”型飞行器,是“I”型延长航程后的改型,2008年12月,该型飞行器通过竞标,被选取为新的以色列营级地面部队无
人飞行器(据称,涉及采购约100余架飞行器),参与竞标的还有航空防御公司的“盘旋者(Orbiter)”、IAI公司的“鸟眼400/600”以及拉
菲尔公司的“陨石A/B”等飞行器。“云雀I LE”飞行器的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5.5米、机身长2.2米,最大升限1830米,续航时间约2小
时,有效航程约10公里,动力装置采用电池供能的马达及螺桨推进器。
“云雀II”飞行器最早于2006年6月开始研制,该飞行器与“I”型机相比更大、更重,其重量达到43千克,发射只能通过滑轨助
推发射进行,该项目的进行得到美国通用原子公司的大力支持,后者希望利用该飞行器参与美国特种作战力量的“蒂尔II”无人飞行器竞标,
据推测该飞行器主要用于配备美特种作战部队,而非海军或陆战队,当时军方预计最早于2009年即可挑选出合适的飞行器。2007年12
月,“云雀II”系统也被韩国军方采用,使用配备其营一级地面部队。该飞行器的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4.2米,全重43千克,续航时间6
小时,任务半径50公里,动力装置采用1部4千瓦的电动马达,电池模块则悬于机体下。
“云雀II”飞行器延长航程版本,称为“云雀II LE”,与原型机止其变化较大,马达和螺桨推进器从机首移到机尾,续航时间也进
一步延长到15小时,机体还搭载了新的传输距离达150公里的数据链。
与美国竭力追求无人系统的高升限、高速度等性能不同,以色列在无人机开发和使用领域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实践,他们事实上
走出了无人机开发的另一条路。以色列的很多低性能无人平台也搭载着实时传感器,如配备了数据链的电视摄像机等,在战争中也起到了
极佳的效果。据称,以色列之所以更早地意识到无人系统重要性,并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进行开发,其原因在于1973年“赎罪日战争”中以
空军有人战机在现代防空体系前的惨重损失。也正是那次战争期间,以军方拥有了诸如“火蜂”、“欧石鸡”等无人机(他们也并未宣称这一点),
然而战争的高消耗使犹太工程师们不得不另辟蹊径,他们迅速将“欧石鸡”改装成诱饵靶机,用以消耗阿拉伯国家新进口的苏制防空导弹,这
为后期以空军的绝地反击埋下了伏笔。战争结束后,据称以空军曾要求以色列飞机公司和塔迪兰(Tadiran)公司开发一种小型的战术侦察
无人机,它要能为地面部队提供实时战场情报。当时,其拥有的“火蜂”并不能提供这一功能,它们是更高端的战略侦察无人机,通常也只能
进行胶片拍照任务(目前仍不清楚,以方在1973年时是否将“火蜂”改装成为能提供实时战术情报的机型)。而以军后来广泛使用的“侦察
兵(Scout)”和“驯犬(Mastiff)”无人机的开发就始于这一时期,当时,这两种飞行器也称为“迷你型遥控驾驶飞行器(mini-RPV)”,用以
与“火蜂”这样的大型无人机相区别。
与美国更注重高性能的、用于获取战略情报的大型无人机相比,以色列显然更注重将其低性能的无人机视作战场实时情报的来
源,这一使用思想上的差距使以军在运用无人机方面取得更显著的效果。1982年黎巴嫩战争期间,以军对各类战术无人机创造性的使用(首
次在危险的战场上,使陆军获得了一种廉价的实时情报获取手段),激发了很多国家军队对无人机的热情,这其中也包括无论是从规模及
时间上都优于以色列使用无人机的美国。尤其是当时各国空军都无力或不愿为陆军提供短期实时的、但却对地面部队至关重要的战术情报,
以色列的经验对各国陆军的激发就更为宝贵了。
再与同时期的美国反复改进“火蜂”提高其性能的做法相比,以军明显不愿用更高性能的无人机来替换本来就已是高性能的“火
蜂”无人机,反而更愿意提升现有无人系统与地面部队的配合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无人机实时、可损耗的特性,直接为地面部队服务。进
入90年代以后,以军开发的无人系统在升限、速度等性能参数上更无法美国开发的同类产品相比,这极可能是以军相信他们可以利用更专
业化的攻击无人机系统(例如“哈比”等),来瓦解敌方的防空系统,所以也就不需要为提高其他无人机的战场生存率而在其性能上下功夫,
至少在战术环境中是这样。
2024年10月28日发(作者:劳半槐)
实际上,以色列首次于上世纪70年代末引入现代无人机,最初以色列军方的想法是部署一大批无线电遥控的模型飞机用于侦察和监视,执行相同
任务或覆盖相似的地域时,这些飞行器的成本原低于有人喷气式飞机的花费,但与同时期的美军不同,以色列一直认为高速性能对于进行低空战术
侦察的无人机来说并无益处。以色列发展无人机的关键性人物是阿尔文?埃利斯,他曾于60年代在美国生产“火蜂”无人机的泰勒?雷恩公司从事无人
机的自动驾驶设备的开发及制造工作,由于工作关系,他亲自经历了很多无人机开发和制造的过程,特别是试验利用“火蜂”搭载视频摄像机对战场
进行实时侦察的试验,这使他深信无人机的高速性能无助于提升其侦察价值。1967年,埃利斯返回以色列,他和当时一起回到以色列的同事杰胡
达? 马默最初曾向以色列飞机工业(IAI)公司提议开发一种微型无人机——“猫头鹰(Owl)”无人机,但IAI明确拒绝了他们的建议,不得及俩人开
始独自进行设计和制造。1974年2月,在“猫头鹰”的第二架原型机完成首飞后,这种无人机终于引起以色列企业的注意,当时塔迪兰公司看到这种
搭载着1部索尼视频摄像机的飞行器的潜力,开始资助两人的开发。之后,这一飞行器在反复完善后终于被以色列空军认可,并命名为“驯犬(Mstiff)”。
1980年,以空军采购了少量“驯犬”,在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3架“驯犬”无人机也参与了战斗,尽管此时离“驯犬”刚被提供给军方还没多长时间。
由于注意到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大规模使用无人机,IAI公司也于1976年启动了自己的开发项目,即后来的“侦察兵(Scout)”无人机,该机型于1981
年正式服役,同样也参与了1982年的战争。由于无人机在1982年战争中的突出表现,为加强国内无人系统的开发,以色列政府于1983年要求塔
迪兰公司和IAI公司整合开发资源,这也导致了名为马扎拉特(Mazlat)的联合企业于1984年9月正式成立。1989年,IAI收购了塔迪兰公司的
股份,使该公司彻底成为其马扎拉特分部。之后,该公司开发的各类无人机开始配备国防部,到2002年时,有统计认为以色列国防军的各类无人
系统已累计飞行了12万小时。
据称,在2006年以黎在南黎巴嫩发生冲突时,最让黎巴嫩真主党大吃一惊的就是以军地面部队大量应用的小型无人飞行器,这些飞行器
供旅及以下部队广泛用于战场侦察和监视,由于机动灵活,它们甚至能跟着机动的真主党武装进行监视,给后者造成很大困扰。在战争中,以国防
军主要采用阿尔比循公司的“云雀I(Skylark)”和拉菲尔公司的“陨石(Skylite) B”小型无人飞行器。在2007年,以军为遂行在加沙地区的反恐任
务,利用无人飞行器也完成了2.4万小时的飞行时间,相比之下,同一时间内以军有人战机只进行了100小时的战斗飞行,武装直升机的飞行时数
为1300小时,展示了这种飞行器对于地面部队侦察监视活动的巨大价值。在很多时间,其他攻击飞机只有在无人机定位并确定目标后,才会赶来
攻击。但从另一方面看,以军对利用无人飞行器遂行战略性侦察、攻击任务讳莫如深,2008年,以军方明显否认了外界对以军将利用无人飞行器
进行深入敌境的打击的猜测,比如对伊朗。之所以会有此猜测,源于之前举行的大规模“爱琴海”演习,演习期间运用了大量无人飞行器,据传是将
对伊朗核设施采取行动的预演,当时更有推测认为以军装备的“埃坦(Eitan)”无人系统将是唯一能够用于远程奔袭伊朗的飞行器,它能搭载1吨重
弹药,具有发射防区外弹药的能力。
以国内最早的“驯犬”无人系统除为本国军方采用外,还有一部分提供给美国海军及中国台湾地区;而“侦察兵”系统的流传范围更广,新
加坡、南非、瑞士等国军方都有过采购,该型飞行器被被授权给南非阿莫斯科(Armscor)公司生产(1983年也曾被南非军方用于针对莫桑比克的
战争)。
此外,上述几种无人飞行器外,IAI公司还开发过“湾流”系列商务喷气机的无人早期预警版本,这种无人“湾流”预警机配备以“费尔康”
雷达系统,于2006年正式进入以军服役,2007年12月,IAI公司对外承认了这一无人预警机项目。IAI公司还曾将无人飞行器上作用的飞行控制
软件安装在一架G550海上巡逻机上,其具体开发项目和目的不详。
对于以色列大多数的无人飞行器来说,国防军配备、使用这些无人飞行器时总与以色列情报部门(Intelligence Corps)脱不开干系,
后者曾广泛地被认为是以色列的中央情报局,但到2006年,这一机构就从各类媒体和各种场合消失了,至少在官方立场上是如此。及至2008年
初,以色列空军从现有无人飞行器机群中挑选出大量小型、微型飞行器,将它们指派给地面部队直接用于其支援和作战。
2009年11月,以色列空军和地面部队公布了它们的第一个联合无人飞行器项目性能需求,对于以地面部队,新的旅级无人系统将是
现有营级“天空骑士(Sky Rider)”的补充。这一旅级部队配备的无人飞行器将在1000米以下空域活动(云层之下)续航时间约6小时,可由2名
士兵操作和使用,飞行器最大重量为65千克(包括8千克负载),每套系统含3架飞行器和相应的地面控制设备。与当初“天空骑士”不同,新项目
不仅要求竞标企业提出飞行器解决方案,也会展示其传感器组、飞行控制等关键性能的性能和预期,当时预计2010年3月各竞标方完成方案提交,
当年夏则选择合适的研制开发商。
2003年巴黎国际航展上,以色列新组建的航空防御系统公司展出了其开发的“航空星(Aerostar)”战术无人飞行器,该飞行器在搭载50千
克负载时可续航14小时。有报道称,这飞行器由该公司与以情报部门合作开发,但并未得到官方证实。该公司无人产品的用户包括希腊、中国台
湾,甚至也包括美国海军和安哥拉,也有消息称,荷兰于2009年从该公司采购了“搜索者(Searcher)”无人系统,用于替代其部署于阿富汗的“雀
鹰(Sperwer)”无人系统。同时,该公司也提供无人飞行器租赁服务,2009年中期,该公司宣称“航空星”无人系统在上述四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已完
成5万飞行小时,“其所表现出的可靠性和性能在无人飞行器工业界无出其右”。“航空星”飞行器采用常规的上单翼、短机体、双尾撑机体结构,其数
据链天线置于机体上部突出的圆形天线罩内,飞行器的数据传输具有多频多通道连接的能力,使其可同时与多个飞行器或地面设备进行通信链接,
其数据链在未经中继的情况传输距离可达200公里。同时,航空防御系统公司也称“航空星”飞行控制系统的平均故障时间达到3万小时,这在类飞
行器中几乎是唯一的;此外,它的负载/重量比、性能/平台尺寸比在同类飞行器中也极为出众。目前,以军方的“航空星”广泛用于反走私、反恐巡逻
和监视等用途。2003年8月,该公司的操作人员开始操纵“航空星”飞行器在美国公司拥有的阿哥拉外海钻塔平台附近巡航和监视,后来巡航范围也
扩展到安哥拉本国的石油平台,到2005年1月时,“航空星”已累计执行类似任务达6千小时。美国也引起了“航空星”无人系统,2004年9月通用
原子公司获得授权生产这种飞行器,并在美国海军建于内华达州法伦的打击学校提供训练支持服务。此外,尼日利亚也为其海岸警卫队采购了3套
该型系统。
“航空星”飞行器的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7.5米、机身长4.5米,越大起飞重量220千克(最大负载50千克),续航时间约14小时,
最大飞行速度200千米/时,最大升限5500米,其动力装置采用1部38马力的2冲程赞佐泰拉(Zanzottera)498i活塞引擎。
2003年巴黎国际航展时,参展的“航空星”飞行器还搭载着新的传感器组件,它包括1套拉菲尔公司的“顶扫描”电子支援设备(ESM),
之后据称一架类似配置的“航空星”无人机被出售给俄罗斯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联合体,推测这可能对后继俄罗斯的无人飞行器开发提供了参照和蓝
本。
2010年2月,波兰政府宣布向以方采购8架“航空星”无人机,其中4部很快随波军一道部署于阿富汗,与波军已有的美制“阴影200”
型无人机相比,“航空星”拥有更长的续航时间、传输距离更远的数据链,波军亦认为“航空星”比前者更能胜任在阿富汗的作战任务。
2004年,航空防御系统公司在印度班加罗尔展示并演示了新的“统治者”无人系统,该飞行器采用飞翼式布局,机体由螺桨推进器驱动,
机体的垂直安定面则位于飞翼翼端,其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8米、机身长8米,起飞重量800千克(负载达到400千克),续航时间达到24小
时,飞行速度为166~276千米/时,最大升限7600米,其动力装置采用1部160马力的莱康明活塞引擎。飞行器机鼻部凸起的天线罩下内置数据
链和卫星天线。“统治者”飞行器的起飞和回收都采用传统的可收放式起落架,由于其负载较大,它可同时携带多类负载。
2008年,该公司发布了“统治者II(Oz)”中空长航时战略型无人飞行器开发计划,预计于2009年7月首飞,根据现有资料显示,该
飞行器基于戴尔蒙德(Diamond)公司双发DA42“双星(Twinstar)”民用飞机,也被认为是世界首次基于经过认证的民用飞行器改装而成的无人飞
行器。据推测为了避免对飞行器气动外形的过分修改,该无人机仍保留了原机型的飞行员驾驶舱室,但该舱室已被完全遮蔽估计则内部将安装大尺
寸的蝶型卫星天线。在公司分布的“统治者II”飞行照片中,可见其机鼻下部可配备传感器转塔,飞行器仍保持原来下单翼(主翼翼尖布置有用于控
制的倾向上的小翼)、T型尾翼(尾翼水平安定面尖端也设计有垂直向下的小翼)、可收放三点式起落架的常规布局,这种多个控制面的设计据称
是为提升飞行稳定程度,动力仍为双发分置于主翼前端近机身部,引擎采用蒂勒尔特(Thielert)柴油机,在负载400千克时续航时间达到28小时
(最大起飞重量2000千克),在较高升限时其数据链直线传输距离可达300公里(使用“航空星”所配备的多频多通道数据链)。“统治者II”的性能
参数具体为:翼展13.5米,最大起飞重量2000千克、负载40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350千米/时,实用升限达9200米,除上述数据链外,它还
搭载有2套卫星天线。由于采用现成机体,开发时间只用了一年。据悉,该飞行器的开发有可能是应美国客户的要求而开发,航空防御系统公司称
该机型所配备的UMAS自动飞行控制系统非常可能,其平均故障时间约为3万小时。
戴尔蒙德公司还与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合作对同样的飞行器进行无人化改装,由后者为平台提供“可选择驾驶监视和侦察系统(OPALE)”,
根据其资料显示,这种无人飞行器的巡逻速度约120千米/时、巡航速度276千米/时,以巡航速度飞行时续航时间为8小时、最大航程为1660公
里,如果以巡逻速度飞行其续航时间延长至18小时、最大航程达到2760公里。两公司在该飞行器的宣传手册中亦称,它采用与U-2类似的高展
弦比主翼,在中低速时具有较长的续航时间和航程。
航空防御系统公司还开发一种无人直升飞行器,称为“斗牛骑士(Picador)”,该飞行器基于比利时生产的商用直升机改造而成,到2009
年7月时仍未能试飞。根据其2009年公布的性能数据显示,它的主旋翼直径为7.22米、机身长6.58米,最大起飞重量为720千克(负载180千
克),续航时间为5~8小时,最大飞行速度为202千米/时,数据链(多频多通道)传输距离约200公里,实用升限为3660米。据称,生产商还
对原型直升机的机体外形做了较大修改,将其机体改成多角面表面,以减少雷达反射截面,而根据现存该飞行器的图片显示,“斗牛骑士”无人机可
能将由以色列海军的宽体导航护卫舰搭载,为其提供海域侦察监视能力。
另外,该公司还为以色列空军开发过一款“航空之光(Aerolight)” 训练用无人飞行器,2003年3月31日,该飞行器在试飞中成功地
与美国海军的NP-3C“奥利安”巡航机实现了指挥控制数据链转移连接,由后者在空中实施飞行控制,该飞行器由两套控制设备,一套为地面控制站,
另一套则设置于空中机动平台上,这次试验中也是以军无人飞行器首次在任务飞行过程中由美国战机控制,两军共享作战平台。
009年巴黎国际航展上,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首次展出其新开发的第三代微型无人飞行器,“鸟眼400”系统,它可为小编队的地面
部队提供战场实时图像情报。2005年,该飞行器完全开发,2007年7月开始量产并配备以军和多个国外客户(具体情况不详)。飞行器采用无尾
下单翼结构,主翼后掠,其主翼翼尖有倾向下的小翼,动力装置为电池驱动的电动马达及螺桨推进器。机身搭载的光电传感器组集中在机身下的稳
定旋塔内,飞行器采用弹簧弹射方式起飞,机体背面有4个着陆支架,着陆时机体翻转靠背部着陆支架与地面摩擦减速。整套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
分解后可由两人背携,发射时可在几十分钟内完成组装。飞行器的控制系统高度自动化,起飞、途中巡航以及完成任务后返回都无须过多干预。“鸟
眼400”的性能参数如下:翼展2.2米、全重5.6千克(负载1.2千克),续航时间约60分钟,最大飞行速度92千米/时,任务半径久10公里,使
用升限为150~300米。
同时IAI公司也以其为基础,开发了“鸟眼600”和“鸟眼650”无人系统,其性能较400版本要强一些,尺寸也较大。
色列另一无人系统开发巨头埃米特(EMIT)公司成立于1986年,其创办人埃弗赖姆?梅纳希曾担任过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的试飞员,后来
独自创办了埃米特公司。最初,该公司以制造“先锋”无人飞行器的机身为主,后来开发了其自己的无人飞行器,现在也是以色列主要的无人系统出
口商。2003年9月,该公司与埃尔比特(Elbit)公司联合开发的“银箭”无人系统在参与以国防军举行的无人系统项目招标中败给了IAI公司。埃米
特在开发航空靶机系统方面经验丰富,在2005年时该公司称完成了一款具有“前所未有性能”的无人系统的开发,但其具体情况不详。2006年,有
怀疑认为该公司通过与东南亚某国的交易向中国输出无人飞行器技术,但也未经证实。
“蓝色地平线2”就是埃米特公司的产品,它主要是为新加坡军方开发,后来斯里兰卡军方也采用了这种飞行器,但在2007年底的国
内冲突中损失2架。根据联合国军火销售的注册领航显示,菲律宾曾于2001年获得了2驾该型飞行器用于针对国内的穆斯林叛乱组织,
据悉菲律宾军方可能通过新加坡得到的此型飞行器。“蓝色地平线2”飞行器采用三点式起降架、前置鸭翼、后掠下单主翼、涵道螺桨推进器
后置的常规机体结构,其主翼翼尖设计有较大的垂直控制翼面,其性能参数为:翼展6.5米、机身长3.2米,最大起飞重量180千克(负
载37千克、空重80千克、机体燃油储量50千克),续航时间约10小时(在1500米空中以130千米/时速度飞行时),最大飞行速度
220千米/时、巡航速度为130千米/时,最大升限5500米,其动力装置采用1部25马力的2冲程活塞式内燃引擎。在机体总重为150千
克时,起飞滑跑距离为250米,着陆滑跑距离为200米。“蓝色地平线”飞行器明显是由早期的“刺(Sting)”系列飞行器衍生而来,其中“刺
I”飞行器可配置1或2台引擎,而“刺II”飞行器则是一种单引擎版本,它和“蓝色地平线”更为相近,也可认为“蓝色地平线2”飞行器是专为新
加坡改装的“刺II”飞行器。
“水星3”是埃米特公司开发的一种采用常规机体布局(倒V型尾翼)的无人飞行器。其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10米,最大起飞重
量约550千克(负载150千克、可储备300升燃油),续航时间约30小时、最大飞行速度260千米/时、巡航速度100千米/时、失速速
度70千米/时,最大升限11600米。飞行器拥有三点式起落架,起飞滑跑距离为250米,动力装置采用1部11马力的4缸增压活塞引擎
驱动的螺桨推进器(位于机体尾部),任务半径约200公里(保证可靠数据传输链接的前提下)。
“麻雀-N”也是埃米特开发的一种微型无人飞行器,其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2.44米、机身长2.14米,全重45千克(含12千克
负载),续航时间4~6小时,飞行速度在110~184千米/时,续航时间超过4小时(飞行速度不超过129千米/时),任务半径约20公
里(由其控制数据链传输距离限制,如加装定向天线活动半径超过120公里)。为增加飞行器航程,可加挂更大的油箱。EMIT公司将该
飞行器称为携带稳定的昼间侦察监视设备,在昼间具有较好使用效果的微型无人系统。飞行器所配备的飞行控制系统也较具特色,其飞控
软件在自动工作模式下,具有识别地形特征的能力(在完全任务后可循迹返航)。
“赫尔姆斯(Hermes)”系列无人系统由以色列埃尔比特(Elbit)公司开发,该公司是以色列首屈一指的防务电子企业。早在上世
纪90年代时,由于以色列军方一系列无人机表现出色,当时以银箭公司也试图进入这一领域,但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在1997年时
试图合并该公司,但未果,之后便将目光转向埃尔比特公司。
1995年巴黎国际航展时,埃尔比特公司就展出了其第一次开发的无人系统“赫尔姆斯450”,紧接着陆续开发出“750”、“1500”、
微型的“180”以及后来出现的“900”等飞行器,其中“赫尔姆斯180”用于支援旅或师一级地面部队、“赫尔姆斯450”则用于师或军一级地面部
队、而后来开发的“赫尔姆斯900”(与1500相似)则属于战略级无人系统。
“赫尔姆斯450”飞行器也是以国内民航部门认证的第一种无人飞行器,据报道称,以空军部队自1997年起就配备了该型飞行
器(也有资料称于2000或2002年开始配备),当时为保密的需要该飞行器也被匿称为“Zik”,估计以军装备数量约在70~120(150)架
之间。2008年初,公司公布为该机型更新马力更大(69马力)引擎的升级计划。在通常人眼中,“赫尔姆斯450”飞行器常被视作重型的长
航时战术无人飞行器,而不是战略用途的中空长航时飞行器。2007年9月,埃尔比特公司称全球各国军方装备的“赫尔姆斯450”飞行器已
累计飞行了6.5万小时,采用该飞行器的国家包括博蒋瓦纳、克罗地亚、格鲁吉亚、墨西哥、新加坡(2007年采购1套系统12架飞行器)、
英国(在其“守望者”无人系统开发项目下采购了54架“赫尔姆斯450B”型飞行器)。英国在开发“守望者(WatckKeeper)”系统时曾预计用
该飞行器取代军方目前使用的“赫尔姆斯450”,但前者迟迟未能交付,故目前部署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的英国第32皇家炮兵团中至少
还使用着10余架“赫尔姆斯450”;至于格鲁吉亚于2000年后采购了数量不详的该型飞行器,但在2008年的俄格冲突中,至少4架飞行器
被击落(其中至少有1架被俄军米格-29战机击落);也有消息称,南非和阿根廷也采购了“赫尔姆斯1500”型飞行器。
与“赫尔姆斯450”型飞行器相比,“赫尔姆斯450B”型飞行器(于2007年公布)加装了带有除冰装置的肩翼、可收回的机鼻着
陆架、动力也改为功率更大的英国产引擎,由于性能较好,该飞行器亦被授权给英国生产。英国生产的版本中,飞行器配备了泰利斯(Thales)
公司开发的“魔术”自动起降系统(带有GPS导航备份设备),搭载泰利斯公司的具有动态目标指示功能的合成孔径雷达,以及以色列生产
的光电/红外传感器组件和激光指示器。“赫尔姆斯450B”飞行器于2008年4月开始进行试验飞行,当时预计于2010年服役。
2007年巴黎国际航展上,埃尔比特公司亦公布了其“赫尔姆斯900”型飞行器的开发项目,当时称将于2008年底进行试飞。据
公司称,“赫尔姆斯900”拥有一套更为高级的自动起降系统,使飞行器可在相对粗糙的跑道上起降,而且飞行器的升限更高,负载也采用模
块化配置易于更换,此外,它还能在恶劣天候条件下使用,据推测这可能意味着它的飞行控制系统能适应各种复杂的飞行环境。“赫尔姆斯
900”飞行器首飞于2009年12月14日(原预计于2008年底)。
“赫尔姆斯90”飞行器是整个家庭中尺寸和重量最小的型号,曾作为备选机型参与了美国军方“蒂尔II”的“短程战术无人飞行器系
统(STUAS)”竞争,当时埃尔比特公司与美国通用动力公司联合组成名为“无人飞行器动力”的公司参与了竞标,与其他几种参与竞标的飞
行器相比,“赫尔姆斯90”的机体尺寸是最大的。该飞行器的开发于2009年3月公布,在设计时,它采用英若康(Innocon)公司开发的“迷
你费尔康”飞行器机体。像很多其他的无人飞行器一样,“赫尔姆斯90”采用位于短机身后端的螺桨推进器驱动,但与其他类似推进器布置的
飞行器多采用双尾撑布局不同,它仍采用单尾撑(单尾撑衍架位于推进器上方,与机体相连并向后延伸,其尾端有一倒V型尾翼)。2009
年10月,换装新型重油(JP-5/8)引擎的“赫尔姆斯90”飞行器完成首飞。
“赫尔姆斯90”飞行器的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5.5米、机身长4.2米,全重150千克(负载35千克),最大升限5500米,
续航时间超过18小时,巡航速度约100千米/时。
“赫尔姆斯180”飞行器的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6米、机身长4.43米(机体长3.47米),重大起飞重量195千克(负载32
千克),续航时间超过10小时,任务半径约10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193千米/时,实用升限4500米,其动力装置采用1部38马力的活
塞引擎,驱动机体后部的螺桨推进器。该飞行器的外形较为独特,单尾撑跃过机尾推进器由支架连接在机体上,尾撑后则有H型尾翼(含
水平和垂直安定面)。
“赫尔姆斯450”飞行器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10.5米、机身长6.1或6.8米,全重450~580千克(负载150~200千克),
续航时间超过20小时(以175千米/时速度飞行时),实用升限5500米,其动力装置采用1 台52/69马力的引擎(也可换装85马力的4
冲程活塞引擎),与“赫尔姆斯180”不同,该飞行器未采用尾撑,拥有全尺寸机身和V型尾翼,由引擎驱动的螺桨推进器位于机体尾部。
“赫尔姆斯900”飞行器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15米、机身长8.3米,最大起飞重量970千克(负载300千克),续航时间达
到40小时,最大升限为10000米,动力装置采用1部100马力的罗塔克斯活塞引擎,从机体外形和配置上看,可将其看作“赫尔姆斯450”
飞行器的放大版。
“赫尔姆斯1500”飞行器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18米、机身长9.4米,最大起飞重量1650千克(负载350~400千克),续航
时间超过40小时(也有资料称超过26小时),巡航速度约为240千米/时,最大升限10000米。与“赫尔姆斯”系列大多数飞行器不同,该
飞行器配备有2部活塞引擎(分置于两主翼上),它也拥有与“450/900”型类似的V型尾翼。
“苍鹭”无人系统由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开发,根据IAI公司的宣传资料称,该飞行器作为先进的信号情报收集分析平台,可
同时搭载并使用四套不同的传感器系统,它还配备有两套相互独立的自动起降系统,机上搭载卫星数据链可远离地面设备进行远距离侦察
和数据传输。这种中空长航时的无人飞行器也曾与美国通用原子公司开发的“掠食者”系列无人飞行器竞争过美国军方的采购项目。“苍鹭”
飞行器首飞于1994年10月18日,2006年IAI宣称以色列空军计划采购几十架该飞行器(以军方亦称其为“Shoval”),当时预计于2007
年3月完成交付,但2006年以黎再次爆发冲突后,该飞行器亦在战事期间完成了交付。也有将“苍鹭”飞行器称为“Machatz(打击)”,据
推测可能和这种飞行器改装后具备攻击能力有关;但2007年时,一份源于印度的资料也确认,“Machatz”可担负海上监视侦察任务。
法国军方曾采购过1套“苍鹭”无人系统应付驻阿富汗部队的急需,采购后将其称为“雪猫头鹰(Snow Owl)”,2009年2月时,
这套无人系统(1部地面站、3架飞行器)部署到了阿富汗(据称当年秋,法国又追加定购了第4架飞行器)。土耳其也曾采购了10架“苍
鹭”飞行器和数套地面控制设备,但到2009年末时,据称这一采购项目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极可能被取消。为支援在阿富汗作战的地面部
队,加拿大军方也以租赁的方式从以色军获取了这种无人系统。印度由于自身缺乏类似的先进无人飞行器,大量采购“苍鹭”无人系统,用于
装备三军,之后也有推测认为印度以其为基础,开出了自己的“Rustom”无人飞行器。
“苍鹭1”无人飞行器也被美国反毒品执法部队采用,现部署于中美洲萨尔瓦多,这些飞行器也有可能永久性地部署于此。
“苍鹭2”、“苍鹭TP”及“埃坦(Eitan)”飞行器,与“苍鹭1”差别较长,它的尺寸和重量约3倍于后者,是一种高空长航时大型无
人飞行器。“苍鹭2”首次公布于1994年,它的起飞重量和美国“收割者”是同一量级,但其引擎输出功率和翼展等指标都高于“收割者”。该飞
行器首飞于2005年,到2006年已进行了配备并发射“长钉(Spike)”和“地狱火(Hellfire)”反坦克导弹的试验。“埃坦”飞行器首现于2007
年巴黎国际航展,据称已于2008年进入以军现役。以色列空军官方曾称将于2010年2月,为“苍鹭TP”无人机举行揭幕仪式,这意味着该
机目前仍未配备部队。当时,也有以色列媒体称“苍鹭TP”飞行器具备可飞行到伊朗的远航程能力。
根据联合国的国际军火交易注册记录,2001年印度定购了25架“苍鹭2”飞行器,2002~03年完成交付(02年交付了15架),
2004年印度亦与以色列政府谈判,准备再追加采购12架这种飞行器(可能是“苍鹭鹰(Heron Eagle)”版本);同样的记录中亦显示,2002~
03年时,印度尼西亚政府也曾与以政府进行过谈判,希望采购数目不详的“苍鹭2”系统。英国泰利斯公司也曾与以方合作,将“苍鹭TP”无
人系统向法国、西班牙、德国等国推销,并在西班牙与英德拉(Indra)公司、在法国与达索公司合同,进一步改进“苍鹭TP”无人系统,预
计这些系统将于2012年具备操作使用能力。
“埃坦”和“苍鹭”无人系统都被视作海上监视巡逻飞行器,用于替代IAI公司生产的1124“海扫描”无人机,据称也有两架“苍鹭”
飞行器配备了埃塔(Elta)公司的EL/M-2022U海上监视雷达。
“苍鹭TP”无人系统是以色列与德国联合开发的无人机项目,最初的开发目的是研制一种可长航时在空中徘徊的、用于弹道导弹
防御的飞行器,它配备有“蓝鸟(Bluebird)”弹道导弹探测传感器组件,在发现敌方弹道导弹发射后利用其机载的特制空空导弹,在导弹飞
行的助推段对其进行拦截,最初该飞行器亦被称为HA-10。
“鹰1(Eagle)”则是法国对“苍鹭”修改后的版本,它由EADS公司和IAI联合进行了完善和改造。为容纳卫星天线和更大的传
感器,其机鼻修改的尺度较大,与美国的“全球鹰”无人飞行器机有些类似,而且其机腹下侧也附有凸出的雷达天线罩。在“鹰1”飞行器的基
础上,接下来开发出的就是“雪鸮(Harfang或Snow Owl)”,该飞行器首飞于2006年9月,配备有自动起降系统、光电/红外传感器旋塔、
激光指示器、埃尔比特公司的合成孔径雷达(具备动态目标指示功能)和1套卫星数据链;它也可能换装电子情报收集分析设备或海上搜
索雷达用于未来可能担负的海上巡逻任务。“鹰2”飞行器则是在“苍鹭TP”飞行器基础上修改完成而成,它配备活塞引擎驱动的螺桨推进器,
续航时间为24小时(在负载450千克条件下,于15000米高空以巡航速度飞行时),本来是打算参与“欧洲中空长航时(EuroMALE)”
飞行器的竞标。参与开发“鹰”系列飞行器的EADS公司正计划将“鹰1”和“鹰2”飞行器武装化,但具体进展情况不详。根据联合国武器交易
记录显示,2001年法国曾采购过3架“鹰”飞行器,并于2003年交付。
在美国为选择“蒂尔II+”长航时无人飞行器时,IAI和TRW公司也曾参与过竞标,但后来为“全球鹰”飞行器赢得了合同,当时IAI
公司提出的飞行器方案最初于1988年就开始设计,当时就瞄准研制一种大型的高空长航时战略无人机“搬运工(Hauler)”(全重约22679.6
千克,翼展达到50米)。
机体采用平直上单翼、短机身、双尾撑的常规布局,螺桨推进器位于机体后侧,机体下部中央设计有较大的天线罩,内置雷达
和数据链天线。“苍鹭”飞行器的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16.6米、机身长8.5米,最大起飞重量1150千克(负载250千克),续航时间20~
45小时,最大飞行速度220千米/时、巡逻速度110~148千米/时,最大升限超过9200米,任务半径约350公里,其搭载的卫星通信数
据链支持其飞行到更远的航程,其动力装置采用1部100马力的增压4缸4冲程活塞引擎。另有来自印度的资料显示,印度获得的海上巡
逻监视版本的“苍鹭”其续航时间最长可达52小时,搭载典型负载时的任务续航时间约35小时。
“苍鹭TP”的性能参数如下:翼展26米、机身长14米,最大起飞重量4650千克(负载1000千克),续航时间约36小时,
最大升限13700米,其动力装置采用1 部1200马力的增压活塞引擎,螺桨推进器位置和机体布局与“苍鹭”类似。
“猎手”无人系统由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开发,最初开发时是作为替代“侦察兵(Scout)”无人系统的“影响(Impact)”系统
来进行的研制。当时,虽然“侦察兵”飞行器的侦察监视能力逐渐无法满足军方的需求,但至少其德国产的轻重量活塞引擎仍相当可靠,因此,
在开发“影响”飞行器时也继续使用这一引擎。1989年,“影响”飞行器参与了美国陆军的短程无人飞行器的采购竞标,被美国军方看中后,
遂改称为“猎手”系统。飞行器的德制引擎最初也被更换成英国、之后是意大利产活塞引擎,1994年,美国军方测试为其改装了重油引擎。
IAI公司的“猎手”在90年代时也曾授权给美国生产和使用,其美国生产的版本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制造,其军用编号为RQ/MQ-5(可
参与后文中相关内容)。要注意的是,虽然美国军方对“猎手”较为青睐,但以色列军方却从未采用过。
“猎手”飞行器的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8.9米、机身长6.9米,最大起飞重量727千克(负载114千克),续航时间12小时,
航程约为100~20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为202千米/时,巡航速度约为110~148千米/时,实用升限4600米,动力采用采用2台活塞式
引擎(引擎驱动的两副螺桨推进器一前一后位于机体两端)。
1998年,比利时空军曾从IAI公司采购过3架“B-猎手”飞行器(即比利时“猎手”,非美制MQ/RQ-5B),并于2001年交付。
比利时陆军也于1997年公布了其需采购的师级无人系统的性能需求,准备从合适的机型中采购3~4套系统(每套系统含4~8架飞行器)。
在与法国公司提交的“雀鹰(Sperwer)”和瑞士公司提交的“游骑兵(Ranger)”飞行器中,“猎手”赢得了比利时军方的青睐,之后,在比利
时军方的要求下,“猎手”系列由包括法国阿尔卡特在内的联合开发“鹰(即苍鹭无人机的欧洲版本)”飞行器的产业联盟生产,每套系统包括
2座地面控制站和6架飞行器,比利时军方采用的“猎手”飞行器其航程约100公里,最大续航时间11小时,其自动起降系统(基于瑞士
ADS95“游骑兵”飞行器)和起降装置也经过优化,可在未经准备的低等级机场上起降,在侦察监视范围内对地面目标的定位精度为100米
(圆周概率误差);对新飞行器的改进还包括配备了新的基于瑞士竞标飞行器ADS95“游骑兵”的航电系统、新的数据链(C波段上传和下
行链路,还有超高频链路作为备份),传感器改为了第二代的电视/前视红外摄像机,地面控制站也采用全新的设计。2005年,驻巴尔干
的比利时陆军开始在科索沃部署使用这种“猎手”飞行器,2006年7月比利时军方还部署此飞行器用于支援联合国在刚果的维和行动。部署
到非洲后,比利时陆军的“猎手”飞行器在第一次飞行中就坠毁,2006年10月3日,在第二次适应性飞行中,第2架飞行器因引擎故障再
次坠毁,此时坠毁飞行器撞入当地一平民家中,造成平民当场死亡,这也是第一起因无人机而导致的平民死亡事故,之后该系统因不适宜
当地气候环境而撤回。
IAI公司称比利时装备的“猎手”配备了全球第一种现役的自动起降系统(ATLS),该系统采用三点式安装的光学传感器(“自动
距离定位传感器组(RAPS)”),它通过地面设备发射出的、由机翼前沿反射镜反射的激光束来测量无人机与地面的距离和位置,之后位
置数据通过光纤传输给地面控制站,控制站在经过计算后将控制指令传输给飞行器(飞行器的飞行控制系统包含相关的飞行控制规则及算
法),实现自动起飞;着陆时,地面控制站亦按同样方法控制其下降角度和速度,实现安全降落。当然,作为替代的方式,也可像其他飞
行器一样,采用外部控制的遥控方式实现降落。
法国军方也曾采购过1套“猎手”无人系统(含4架飞行器,“F-猎手”)飞行器进行过广泛的评估和测试,但后来未再采购,1998~
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法国这套唯一的“猎手”系统也曾参与了法军在巴尔干半岛的军事行动。
“I-视野”飞行器是由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开发的新一代无人飞行器系列产品,它包括Mk50、Mk150、Mk250等三种型号。所有三
种型号飞行器都采用中单翼、短单尾撑、V型尾翼的传统机体布局,其螺桨推进器位于机体头部,飞行器起飞时采用跑道滑跑起飞,着陆
也都采用降落伞回收。最高端的“I-视野Mk250”是一种中航程飞行器,其性能参数如下:翼展7.1米、机身长4.1米,最大起飞重量250千
克(负载60千克),续航时间约8小时,航程达150公里,最大升限6100米;“Mk150”型号的翼展为5.7米、机身长3.1米,最大起飞
重量160千克(负载20千克),续航时间为7小时,航程为100公里,最大升限5200米;“Mk50”是系列中最低端的型号,其翼展为4
米、机身长2.7米,最大起飞重量65千克(负载10千克),续航时间约6小时,航程约50公里,最大升限4600米。
2005年12月,澳大利亚陆军挑选了“I-视野Mk250”型飞行器作为其JP129采购项目的中标飞行器,当时预计于2009年开始
交付,但2008年采购案夭折。
“驯犬”无人系列可称得上是以色列所使用的第一种无人飞行器,曾在上世纪80年代的黎巴嫩战争中广泛使用。该飞行器开发于
70年代,当时曾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驯犬”飞行器,“驯犬Mk1”型飞行器采用上单翼、螺桨推进器位于机首的传统机体布局,外形上极似大
型的模型飞机,当时其标准负载是遥控的可变焦电视摄像机,根据需要可操纵其俯仰或变换拍摄角度。其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4.2米、
机身长2.6米,全重80千克(负载15千克),续航时间约4小时,水平最大飞行速度148千米/时、巡航速度约74~110千米/时、失速
速度约65千米/时,航程70公里,最大升限3050米。1979年时,新加坡军方曾采购过“驯犬”无人系统,该国也可能是“驯犬Mk1”的第一
个出口客户。
“驯犬Mk2”由塔迪兰公司(Tadiran)开发,该飞行器引入了螺桨推进器及引擎后置、双尾撑的机体布局。1980~81年时,该
机型开始生产,其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4.3米、机身长2.6米,全重75千克(负载15千克),续航时间超过4小时、最大飞行速度130
千米/时、巡航速度74~110千米/时、失速速度55千米/时,地面控制站控制距离70公里、但飞行器航程为140公里(可使用便携式地面
控制站控制),最大升限3050米,其动力装置采用1部14马力的活塞引擎。
“驯犬Mk3”飞行器由马扎拉特公司(由IAI和塔迪兰公司相关部门组合而成)研制,采用上单翼、引擎及推进器后置、双尾撑
的机体布局,其传感器舱罩首次采用下悬式结构。1982年,该机型开始量产,1984~85年时,以军方曾提供8架“驯犬Mk3”飞行器给美
国海军,由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无人机排对其进行评估和试用,这也间接导致美国开发“先锋”无人系统。“驯犬Mk3”飞行器的性能参数具体
为:翼展4.25米、机身长3.3米,全重138千克(负载37千克),续航时间7小时30分钟、巡航速度98千米/时、海平面最大飞行速度
184千米/时、失速速度85千米/时,最大升限4480米,其动力装置采用1部22马力的活塞引擎。传感器组由1台稳定电视摄像机和1台
小型胶片照相机组成。据称,该飞行器具有实时侦察情报报知功能,但也继承了早期无人机的不少缺陷
“迷你费尔康”无人飞行器由英若康(Innocon)公司开发,据称已进入现役(具体采用国家或军队不详)。该飞行器于2002年开始
研制,首次露面于2003年Patuxent River。2009年,英若康公司应乌干达边境巡逻部队的请求,向其提供了该型飞行器用于评估和试用。
“迷你费尔康”飞行器虽也采用箱式机体和衍架尾撑结构,但其具体布局较为独特,其单尾撑从主翼后缘上方的塔架上向后延展,尾撑末端为
一副倒V型尾翼,动力装置位于机首,采用活塞引擎驱动的螺桨推进器。“迷你费尔康”飞行器有几种改型,其中“迷你费尔康I”型采用雪撬
式着陆架,放大版的“II”型则采用三点轮式起降架,两种型号的引擎功率分别为15和26马力。“I”型飞行器的性能参数如下:翼展5米、机
身长3.5米,全重90千克(负载15千克),续航时间超过12小时、最大飞行速度166千米/时、巡逻速度92千米/时;“II”型飞行器的性
能参数为:翼展5.5米、机身长4.2米,全重150千克(负载35千克),续航时间超过15小时,最大飞行速度220千米/时、巡逻速度
101千米/时。
“蚊”微型无人飞行器的开发始于2001年,2003年1月1日,“蚊1”原型机首飞,目前投入使用的版本是“蚊1.5”,整个飞行器呈
飞翼式结构,从上看平台呈半圆形外形,其小巧的螺桨推进器位于机着,飞翼两端有垂直翼面(兼附有控制舱面),动力系统采用电池模
块驱动的马达。其性能参数具体为:0.34米、机身长0.3米,全重0.5千克,续航时间约90分钟,航程1.5公里,使用高度为15~91米。
与“蚊”式飞行器相比,2009年的一款类似的微型飞行器续航时间为40分钟,美国开发的“黄蜂(Wasp)”微型飞行器的续航时间为100分
钟。
“海军旋转翼无人飞行器”是由IAI公司开发的无人直升飞行器,主要用于海上监视和侦察,亦简称为NRUAV。该飞行器曾被认作
是“云雀(Alouette)”,但IAI也提供了其机体,公司称NRUAV是应外国客户需求而开发,外界推测极可能是印度,后者也在获得授权后
生产“云雀”飞行器。
“盘旋者”是航空防御系统公司于2004开发的微型无人飞行器项目,它主要供营、连级地面部队或内卫安全部队使用。2006年,波
兰特种部队曾定购该飞行器,2007年7月,波兰陆军也选用此飞行器,用于连级部队的侦察监视(陆军共采购6套系统,每套系统含3
架飞行器及地面设备),为赢得波兰军方的合同,“盘旋者”飞行器在与11种其他参与竞标的同类飞行器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竞争的最后
阶段,至少还有6种备选的飞行器)。除波兰采用外,还有包括数个北约成员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至少含爱尔兰,其采购了1套系统,6
架飞行器)也采用了该型飞行器。“盘旋者”飞行器整体采用飞翼结构,主翼后掠且角度较大,翼端则设计有两片安定面,引擎和螺桨推进器
位于尾撑末端,传感器组位于机首半球状机鼻内。其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2.2米、机身长1米、全重6.5千克,续航时间2~3小时,飞
行速度在46~138千米/时之间,航程约15公里,最大升限5500米。此外,航空防御系统公司还以“盘旋者”飞行器为基础,开发过一种扩
展航程的版本,其直线数据链传输距离达到50公里。
“先锋”无人系统是马扎拉特(Mazlat)公司作为“驯犬Mk3”和“侦察兵”无人系统的替代产品而开发的,该型飞行器亦于1985在与“苍
鹭26”飞行器的竞争中,被美国海军所采用,成为美国越南战争后首款大规模采用的现代坎飞行器。根据马扎拉特公司的介绍,“先锋”飞行
器在开发过程中,借鉴并吸取了“驯犬Mk3”及“侦察兵”飞行器在敌对空域近1万小时、2千余次出击架次的经验,其性能参数如下:翼展5.15
米、机身长4.26米,最大起飞重量195千克(负载45千克),典型续航时间为6~9小时,水平最大飞行速度184千米/时,升限4600
米,其动力装置采用1台26马力的活塞式引擎。飞行器具体结构和配备情况可参考附录2美国一节中RQ-2无人系统的内容。
“侦察兵”无人系统亦由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开发,其与塔迪兰(Tadiran)公司开发的“驯犬”系列属同一级别的飞行器,其
机体也都采用类似的双尾撑、螺桨推进器后置的结构。该飞行器于1977年进入现役,并担负了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主力无人机的角色。
在战争中名声大噪之后,先后有新加坡(1984年采购用于替换“驯犬”)、南非、瑞士等国也采用该飞行器。与“驯犬”飞行器相似,“侦察兵”
也主要搭载电视摄像机等传感器,其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4.96米、机身长3.68米,全重159千克(负载38千克),续航时间约7小
时,最大飞行速度175千米/时、为达到最大航程时的巡航速度为101千米/时、失速速度77千米/时,地面控制站控制距离100公里,实
用升限4750米。1996年,斯里兰卡军方曾采购过5架其改型“超级侦察兵”飞行器。
“搜索者”是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开发的第三代无人系统,用于替代“驯犬”、“侦察兵”等无人系统,其机体比后者都大。该
飞行器研制工业始于1988年,1989年其原型机完成制造。与“侦察兵”、“猎手”等无人系统相似,该飞行器的试飞过程中也遭遇引擎功率较
小的问题,之后这一问题在“搜索者II”飞行器上才得到解决,后者换装了功率更大的活塞引擎。“搜索者”于1992年开始量产(首架飞行器
于1992年7月交付以空军),之后该机型一直处于生产状态,直至1997年;到2009年时,该飞行器仍在以空军第200中队(驻帕勒马
希姆)等部队服役(驻拉多姆的第146中队以及驻哈则瑞姆的第155中队可能也还装备有该飞行器)。1999年5月,以空军部队的“搜索
者II”飞行器开始具备作战能力,以军配备的该飞行器搭载有EL/M-2055海上侦察雷达,目前,当年配备“搜索者II”遂行海上侦察巡逻的部
队已换装了“苍鹭I”无人系统。采购该型飞行器的外国客户包括印度(2001年交付了10架飞行器,2002年追加定购了8架)、新加坡(2007
年已有2套系统、共42架飞行器投入使用)、印度尼西亚(2007年时计划采购4套系统)、韩国、西班牙(2008年曾为阿富汗驻军4
架“搜索者II-J”飞行器,用于营级部队作为对“大鸦”系统的补充),斯里兰卡、台湾和泰国(2000年定购4架,目前已退役),此外,哥伦
比亚政府也可能于2005~06年间接受了该飞行器。据称,该飞行器总共销售数量超过100架及20套地面设备。
2006年,印度海军为其第342海上侦察中队配备了8架“搜索者II”及4架“苍鹭”飞行器,2007年3月时,印度又在东孟加拉
湾安达曼群岛上建造了一座无人飞行器航空站,专门为这些飞行器提供后勤维护支援。根据联合国军火贸易的交易记录,印度曾于2000
年时采购了多达32架“搜索者”飞行器,这些飞行器亦在2001~02年间交付。
“搜索者MkII”的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8.55米、机身长5.85米,最大起飞重量426千克(负载100千克),续航时间15小
时(以200千米/时速度飞行时),实用升限5800米,其动力装置采用1部73马力的汪克尔活塞引擎。
2009年巴黎国际航展上,IAI公司公布了“搜索者MkIII”无人系统的开发项目,航展上公司提供的宣传手册中,“搜索者MkIII”
采用信号情报收集分析配备,其主翼翼尖及双尾撑的机体上布置有大量天线(主翼上共附有3组天线,机尾部还有1组天线,8根天线),
其机鼻上还有一个传感设备整流罩,据推测,其内部可能安装有IAI公司的EL/K-7071一体化无人飞行器COMINT/DF系统;除信号情报
收集型号外,“搜索者MkIII”还可搭载合成孔径雷达(具备动态目标指示)和传感的红外/光电传感器,具备不同用途。飞行器还可对视距外
的远程数据传输进行中继(无须使用卫星天线),并配备了“苍鹭”飞行器所采用的那类独立式自动起降系统。IAI公司宣称该飞行器所配备
的4冲程活塞引擎具备低噪声性能,这使其可达更靠近敌方目标的空域活动而减少被发现的风险。至于该飞行器的尺寸参数等则与“搜索者
MkII”类似,根据已有资料,其最大起飞重量约为436千克(负载超过120千克)、续航时间为20小时,其任务半径约为300公里(可能
受限于数据链传输或中继距离)、最大飞行速度为202千米/时、巡逻速度110~148千米/时,飞行器最大升限超过7000米。
“云雀”无人系统是由埃尔比特公司开发的便携式(背包型)无人飞行器,它采用传统飞行器布局结构(螺桨推进器位于机首),
其光电传感器组件置于机鼻下方推进器桨叶之后。整套系统包括3架飞行器、1套地面控制设备和数据下行终端,以及1套发射器(飞行
器过大无法由使用者手持发射)。
“云雀I”(最初也称“云雀IV”)设计于2002年,当时是为满足以色列国防军为其连、排级配备微型无人飞行器而提出的需求(即
“天空骑士(Sky Rider)”项目)。整段系统重约30~40千克(含3架飞行器),可由两名士兵携带和使用。当时,以军方于2004年2月
挑选了“云雀”便携无人系统进行进一步技术性能演示,并准备次年底签订采购合同,但后来由于其他公司提供了可供比较的类似系统,合同
签订日期也被拖延。2005年11月,因反恐战争急需,澳大利亚陆军很快采购并向伊拉克部署了6套该系统(每套含3架飞行器),澳军
方采购这一飞行器主要是将其作为采购未果的“I-视野250”飞行器的替代,并更换其老式“扫描鹰”微型飞行器。2008年8月后,澳军方又与
埃尔比特公司签订了两项额外的采购合同,同时在当年3月,法国特种作战力量也称将采购该型系统;同年9月,埃尔比特公司宣布向墨
西哥出售“云雀”和“赫尔姆斯450”系统。2005年11月,加拿大军方也采购了“云雀”无人系统,作为其部署于阿富汗地面部队的过渡机型,
经过实战使用后,加拿大军方深感其性能优异遂于2006年10月将其选为未来加地面部队的标准无微型飞行器(在竞标中击败了IAI公司
开发的“I-视野50”及“扫描鹰”微型系统)。2007年,瑞典军方也采购了6架“云雀”飞行器(引进后称为“法尔肯(Falken)”),用于部署主
要由瑞典部队组成的欧盟北欧战斗群(Nordic Battle Group)。“云雀”飞行器的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2.4米、机身长2.2米,全重4.5千
克,续航时间60~90分钟。法国开发的DARC飞行器在尺寸和性能上与其相似,但前者具备可灵活转动的传感器旋塔和双发引擎。
“云雀I LE”型飞行器,是“I”型延长航程后的改型,2008年12月,该型飞行器通过竞标,被选取为新的以色列营级地面部队无
人飞行器(据称,涉及采购约100余架飞行器),参与竞标的还有航空防御公司的“盘旋者(Orbiter)”、IAI公司的“鸟眼400/600”以及拉
菲尔公司的“陨石A/B”等飞行器。“云雀I LE”飞行器的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5.5米、机身长2.2米,最大升限1830米,续航时间约2小
时,有效航程约10公里,动力装置采用电池供能的马达及螺桨推进器。
“云雀II”飞行器最早于2006年6月开始研制,该飞行器与“I”型机相比更大、更重,其重量达到43千克,发射只能通过滑轨助
推发射进行,该项目的进行得到美国通用原子公司的大力支持,后者希望利用该飞行器参与美国特种作战力量的“蒂尔II”无人飞行器竞标,
据推测该飞行器主要用于配备美特种作战部队,而非海军或陆战队,当时军方预计最早于2009年即可挑选出合适的飞行器。2007年12
月,“云雀II”系统也被韩国军方采用,使用配备其营一级地面部队。该飞行器的性能参数具体为:翼展4.2米,全重43千克,续航时间6
小时,任务半径50公里,动力装置采用1部4千瓦的电动马达,电池模块则悬于机体下。
“云雀II”飞行器延长航程版本,称为“云雀II LE”,与原型机止其变化较大,马达和螺桨推进器从机首移到机尾,续航时间也进
一步延长到15小时,机体还搭载了新的传输距离达150公里的数据链。
与美国竭力追求无人系统的高升限、高速度等性能不同,以色列在无人机开发和使用领域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实践,他们事实上
走出了无人机开发的另一条路。以色列的很多低性能无人平台也搭载着实时传感器,如配备了数据链的电视摄像机等,在战争中也起到了
极佳的效果。据称,以色列之所以更早地意识到无人系统重要性,并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进行开发,其原因在于1973年“赎罪日战争”中以
空军有人战机在现代防空体系前的惨重损失。也正是那次战争期间,以军方拥有了诸如“火蜂”、“欧石鸡”等无人机(他们也并未宣称这一点),
然而战争的高消耗使犹太工程师们不得不另辟蹊径,他们迅速将“欧石鸡”改装成诱饵靶机,用以消耗阿拉伯国家新进口的苏制防空导弹,这
为后期以空军的绝地反击埋下了伏笔。战争结束后,据称以空军曾要求以色列飞机公司和塔迪兰(Tadiran)公司开发一种小型的战术侦察
无人机,它要能为地面部队提供实时战场情报。当时,其拥有的“火蜂”并不能提供这一功能,它们是更高端的战略侦察无人机,通常也只能
进行胶片拍照任务(目前仍不清楚,以方在1973年时是否将“火蜂”改装成为能提供实时战术情报的机型)。而以军后来广泛使用的“侦察
兵(Scout)”和“驯犬(Mastiff)”无人机的开发就始于这一时期,当时,这两种飞行器也称为“迷你型遥控驾驶飞行器(mini-RPV)”,用以
与“火蜂”这样的大型无人机相区别。
与美国更注重高性能的、用于获取战略情报的大型无人机相比,以色列显然更注重将其低性能的无人机视作战场实时情报的来
源,这一使用思想上的差距使以军在运用无人机方面取得更显著的效果。1982年黎巴嫩战争期间,以军对各类战术无人机创造性的使用(首
次在危险的战场上,使陆军获得了一种廉价的实时情报获取手段),激发了很多国家军队对无人机的热情,这其中也包括无论是从规模及
时间上都优于以色列使用无人机的美国。尤其是当时各国空军都无力或不愿为陆军提供短期实时的、但却对地面部队至关重要的战术情报,
以色列的经验对各国陆军的激发就更为宝贵了。
再与同时期的美国反复改进“火蜂”提高其性能的做法相比,以军明显不愿用更高性能的无人机来替换本来就已是高性能的“火
蜂”无人机,反而更愿意提升现有无人系统与地面部队的配合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无人机实时、可损耗的特性,直接为地面部队服务。进
入90年代以后,以军开发的无人系统在升限、速度等性能参数上更无法美国开发的同类产品相比,这极可能是以军相信他们可以利用更专
业化的攻击无人机系统(例如“哈比”等),来瓦解敌方的防空系统,所以也就不需要为提高其他无人机的战场生存率而在其性能上下功夫,
至少在战术环境中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