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IT圈 admin 43浏览 0评论

2023年12月8日发(作者:池星阑)

第二单元

过生日。(教材第18~19页)

1.通过多少、大小的比较,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感知要想知道谁多谁少,就必须进行比较。

2. 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 通过比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让学生获得比较多少活动的体验。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课件,杯子,水。

师: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

生:喜欢。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寿星,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她的生日是怎样过的?餐桌上都有什么?

(出示教材第18页情境图)

列举出餐桌上摆放的物品。

师:如果让你来切蛋糕,你想切成什么样?

(学生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过生日”是每个儿童非常喜欢的事情,用过生日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发现餐桌上的摆放有所不同,并用切蛋糕的活动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

1. 比较大小。

师:如果有人把蛋糕切成这样,你觉得怎样分配比较合理呢?(出示教材第18页比较蛋糕大小情境图)

生1:把③给自己吃,因为我喜欢吃蛋糕;把②给妈妈吃,因为妈妈过生日;把①给爸爸吃,因为爸爸不喜欢吃甜食。

师:你为什么吃③呢?

生1:因为我最喜欢吃生日蛋糕,所以我吃最大的。爸爸不喜欢吃甜食,我就让爸爸吃最小的,中间的那块就让妈妈吃。

生2:把③给妈妈吃,因为妈妈是寿星。把②给爸爸吃,我自己吃①。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配呢?

生2:因为妈妈是寿星,我让妈妈吃最大的。我最小,我就吃最小的,中间的那块让爸爸吃。

生3:爸爸吃③,因为爸爸最能吃。妈妈吃②,我自己吃①。

师:你这样分的原因呢?

生3:因为爸爸是最能吃的,所以吃最大的。我最不能吃,所以吃最小的,妈妈吃中间的那块。

……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虽然分配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挺合理的。合理的原因是你们已经比较了了这3块蛋糕的大小,知道哪块最大,哪块最小。

师:如果西瓜切成这样,你们是不是也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呢?(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西瓜图)

生:①最大,③最小。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贴切的体现在这里,学生按着自己的想法动手分蛋糕,分配之前他们了解了这3块蛋糕的大小,已经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了比较,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比较出西瓜的大小。

2. 比较多少。

师:刚才同学们在分蛋糕时说得都很清楚,理由也都很合理,我都挺佩服你们的。下面我来给他们一家三口分配一下饮料。你们来看一看,我这样分配你们能不能接受?(出示教材第18页三杯饮料图)

师:第一杯我让妈妈喝,第二杯我让爸爸喝,第三杯我让小男孩儿喝。你觉得我这样分合理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合理。根据每个人吃饭的多少分配,最多的让爸爸喝,最少的给小男孩儿喝。

生2:合理。因为爸爸最能吃,所以爸爸喝最多的,小男孩儿最不能吃,他喝最少的。

……

师:你怎么知道中间那杯最多呢?第三杯最少呢?

生3:因为这三个杯子一样高,倒的饮料也一样高,中间这个杯子最粗,所以里面的饮料最多。

生4:因为第三个杯子最细了,而且它里面的饮料和前面两杯一样高,那它里面的饮料最少。

……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喝饮料也是学生愿意做的事情,通过教师分配的饮料,让学生根据里边饮料的多少说出教师分配的合理性。在给教师判断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比较出了哪杯饮料多,哪杯饮料少。

师:我还发现他们家过生日喝了两种饮料(出示图片:餐桌上的饮料图),这两瓶饮料哪瓶多?哪瓶少呢?你们能比较出来吗?

生1:我觉得高的饮料多。

生2:我觉得矮的饮料多。

……

师:同学们为什么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因为这两个饮料瓶子的高矮、粗细都不一样,我们就不能准确地判断了,刚才你们说谁多谁少都是靠眼睛观察,然后猜测的,有时候不太准确。你能不能想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呢?(如果学生答不出,告诉学生可以把饮料倒入相同的杯子再作比较。)

学生动手操作后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生1:我找来几个一样的杯子,先把高的这瓶饮料全部倒出来,看倒了几杯。然后再把矮的这瓶饮料也倒出来,看倒几杯。哪瓶倒得杯子多,那瓶饮料就多。

生2:我找来一个空的饮料瓶子,先把高的那瓶饮料倒进去,然后在液面的最高处画上记号,再倒回原来的瓶子里。然后把矮的这瓶饮料倒进去,液面的最高处在记号的上面就多,在下面就少。

生3:我把高的这瓶饮料在瓶子上做上记号,然后把饮料倒在杯子里,再把矮的这瓶饮料倒入高的饮料瓶子里,要是倒完超过了那个记号就是矮的多,要是没超过就是矮的少,要是矮的里面剩下了饮料也是矮的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不同外形物体进行比较,通过他们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动脑的能力。

3. 再观察。

师:出示生日情境图,从这幅图上,你能不能用刚学的比较大小、多少,来比较一下餐桌上的物品?

学生可能会发现盘子的大小不同,西瓜和西红柿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对于物体大小的比较,由于物体比较形象,所以学生比较起来很容易。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能比较大小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可能会说我学会了比较两个或者三个物体的大小和多少;学会了尊老爱幼和礼让……

过 生 日

大小 多少

下课啦。(教材第20~21页)

1.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活动,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或长短)关系。

2. 理解物体高矮(或长短)的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重点:让学生获得高矮、长短等比较活动的体验。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的方法。 课件。

师:在我们班选一个个子最高的同学和老师比比,谁高?

师生活动。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高。

师:对!现在比,老师高,你们矮,等你们长大了以后,我相信许多同学会比老师高。可是老师想问问,这个同学的高矮没有变化,怎么一会儿说他高,一会儿又说他矮了呢?

生:因为比的人不一样啊,跟我们比,他是最高的,跟老师比他就不是最高的。

师:是啊,高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高或绝对的矮,关键是看跟谁比。

设计意图:一般情况下,老师都比小学生高一些,具有普遍性,选择学生与老师比高矮,有利于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注意观察过没有,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这样的例子,你看课间的校园里多热闹,你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没有?(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情境图)

生1:教学楼高,小朋友矮。

生2:单杠一个高一个矮。

生3:老师高,学生矮。

师:难道你们没有发现有两个同学在比高矮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比高矮左图)男同学说:“我们同样高。”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

生:不同意。因为他的脚踮起来了,这样不是他的实际身高。

师:男同学知道自己错了,你们看,他改过来了,这次呢?(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比高矮右图)

生:男同学矮,女同学高。

师:通过刚才的比高矮,你觉得在比较高矮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不能没有对齐就开始比,那就不准确了。

师:说得非常好,要对齐了。那再看看跳绳的两个小朋友手里的绳子,哪根长?哪根短?

生:要把绳子拉直了,对齐了,才能比。

师:真聪明!拿在手里弯曲着是不容易比的,看现在呢?(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比长短图)

生:对齐了,拉直后比出来了,红绳长。

师:看看谁走的路长。(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最下面的图)说说你这样回答的理由。

生:穿蓝衣服的小男孩儿走的路长。因为他们走路的长度可以用方格的边数来表示,穿蓝衣服的小男孩儿走了9个边长,穿红衣服的小男孩儿走了8个这样的边长,9比8大,所以穿蓝衣服的小男孩儿走的路长。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引导学生从身边观察寻找实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集体交流的意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很棒,能自己发现比较高矮、长短时,要先对齐或拉直,还知道高矮、长短是相对的,关键看跟谁比,以后留心观察,相信你们的发现会更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下 课 啦

跷跷板。(教材第22~23页)

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

2. 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3. 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认识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

重点:让学生获得比较轻重的活动经验。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课件,厚薄、大小不同的两本书,苹果和梨,天平。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玩吗?小动物也很喜欢。(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情境图)

师:瞧,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在玩什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有狮子、老虎和豹,它们在玩跷跷板。

生2:狮子和老虎玩的时候,老虎被翘得高高的。 生3:老虎和豹玩的时候,豹又被翘得高高的。

师:为什么狮子和老虎玩的时候,老虎被翘得高高的?这说明了什么?

生:狮子重,老虎轻。

师:老虎和豹玩的时候,豹又被翘得高高的,这说明了什么?

生:老虎重,豹轻。

师:狮子比老虎重,老虎又比豹重,到底谁最重,谁最轻呢?

生:狮子最重,豹最轻。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用眼睛看到的,然后又想了想“狮子比老虎重,老虎又比豹重”,所以狮子最重,豹最轻。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只是有时候用眼睛是看不出来的。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熟悉的玩跷跷板的游戏引出轻重的概念,既有利于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开始学习,体会轻重的实际意义,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

1. 掂一掂。

师:老师手里拿的这两本书(厚薄、大小都不相同),你能用眼睛看出哪本重?哪本轻吗?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判断呢?

生:分别拿在两只手里掂一掂。

学生实际掂一掂,告诉大家结论。 师:这样看来,有的物体光用眼睛看是不能看出谁轻谁重的,而是要用手掂一掂才知道。

学生实验:用掂一掂的方法比比教材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 称一称。

师:老师这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它们的大小差不多,怎样知道谁重谁轻呢?

让多个学生掂一掂,汇报结果。(一定不会出现一致的意见,即使学生看法相同,老师也可以提出相反的看法。)

师:看来我们又遇到问题了,这两个差不多重,用掂一掂的方法很难确定它们谁轻谁重。那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说出“称一称”)

师:老师这儿有一架小天平(出示天平),是专门用来测量比较小的物体的轻重。看老师演示一下怎么测量。(演示操作)

师:现在同学们自己来测量一下你身边的不容易判定谁轻谁重的物体,把测量的结果在小组里交流。

设计意图: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发现当用眼睛看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手掂一掂;当感觉不出来的时候,就要借助工具来测量了,从而体会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师: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判断物体的轻重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掂一掂,还可以用天平称一称。

跷 跷 板

2023年12月8日发(作者:池星阑)

第二单元

过生日。(教材第18~19页)

1.通过多少、大小的比较,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感知要想知道谁多谁少,就必须进行比较。

2. 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 通过比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让学生获得比较多少活动的体验。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课件,杯子,水。

师: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

生:喜欢。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寿星,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她的生日是怎样过的?餐桌上都有什么?

(出示教材第18页情境图)

列举出餐桌上摆放的物品。

师:如果让你来切蛋糕,你想切成什么样?

(学生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过生日”是每个儿童非常喜欢的事情,用过生日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发现餐桌上的摆放有所不同,并用切蛋糕的活动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

1. 比较大小。

师:如果有人把蛋糕切成这样,你觉得怎样分配比较合理呢?(出示教材第18页比较蛋糕大小情境图)

生1:把③给自己吃,因为我喜欢吃蛋糕;把②给妈妈吃,因为妈妈过生日;把①给爸爸吃,因为爸爸不喜欢吃甜食。

师:你为什么吃③呢?

生1:因为我最喜欢吃生日蛋糕,所以我吃最大的。爸爸不喜欢吃甜食,我就让爸爸吃最小的,中间的那块就让妈妈吃。

生2:把③给妈妈吃,因为妈妈是寿星。把②给爸爸吃,我自己吃①。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配呢?

生2:因为妈妈是寿星,我让妈妈吃最大的。我最小,我就吃最小的,中间的那块让爸爸吃。

生3:爸爸吃③,因为爸爸最能吃。妈妈吃②,我自己吃①。

师:你这样分的原因呢?

生3:因为爸爸是最能吃的,所以吃最大的。我最不能吃,所以吃最小的,妈妈吃中间的那块。

……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虽然分配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挺合理的。合理的原因是你们已经比较了了这3块蛋糕的大小,知道哪块最大,哪块最小。

师:如果西瓜切成这样,你们是不是也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呢?(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西瓜图)

生:①最大,③最小。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贴切的体现在这里,学生按着自己的想法动手分蛋糕,分配之前他们了解了这3块蛋糕的大小,已经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了比较,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比较出西瓜的大小。

2. 比较多少。

师:刚才同学们在分蛋糕时说得都很清楚,理由也都很合理,我都挺佩服你们的。下面我来给他们一家三口分配一下饮料。你们来看一看,我这样分配你们能不能接受?(出示教材第18页三杯饮料图)

师:第一杯我让妈妈喝,第二杯我让爸爸喝,第三杯我让小男孩儿喝。你觉得我这样分合理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1:合理。根据每个人吃饭的多少分配,最多的让爸爸喝,最少的给小男孩儿喝。

生2:合理。因为爸爸最能吃,所以爸爸喝最多的,小男孩儿最不能吃,他喝最少的。

……

师:你怎么知道中间那杯最多呢?第三杯最少呢?

生3:因为这三个杯子一样高,倒的饮料也一样高,中间这个杯子最粗,所以里面的饮料最多。

生4:因为第三个杯子最细了,而且它里面的饮料和前面两杯一样高,那它里面的饮料最少。

……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喝饮料也是学生愿意做的事情,通过教师分配的饮料,让学生根据里边饮料的多少说出教师分配的合理性。在给教师判断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比较出了哪杯饮料多,哪杯饮料少。

师:我还发现他们家过生日喝了两种饮料(出示图片:餐桌上的饮料图),这两瓶饮料哪瓶多?哪瓶少呢?你们能比较出来吗?

生1:我觉得高的饮料多。

生2:我觉得矮的饮料多。

……

师:同学们为什么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因为这两个饮料瓶子的高矮、粗细都不一样,我们就不能准确地判断了,刚才你们说谁多谁少都是靠眼睛观察,然后猜测的,有时候不太准确。你能不能想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呢?(如果学生答不出,告诉学生可以把饮料倒入相同的杯子再作比较。)

学生动手操作后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生1:我找来几个一样的杯子,先把高的这瓶饮料全部倒出来,看倒了几杯。然后再把矮的这瓶饮料也倒出来,看倒几杯。哪瓶倒得杯子多,那瓶饮料就多。

生2:我找来一个空的饮料瓶子,先把高的那瓶饮料倒进去,然后在液面的最高处画上记号,再倒回原来的瓶子里。然后把矮的这瓶饮料倒进去,液面的最高处在记号的上面就多,在下面就少。

生3:我把高的这瓶饮料在瓶子上做上记号,然后把饮料倒在杯子里,再把矮的这瓶饮料倒入高的饮料瓶子里,要是倒完超过了那个记号就是矮的多,要是没超过就是矮的少,要是矮的里面剩下了饮料也是矮的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不同外形物体进行比较,通过他们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动脑的能力。

3. 再观察。

师:出示生日情境图,从这幅图上,你能不能用刚学的比较大小、多少,来比较一下餐桌上的物品?

学生可能会发现盘子的大小不同,西瓜和西红柿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对于物体大小的比较,由于物体比较形象,所以学生比较起来很容易。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能比较大小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可能会说我学会了比较两个或者三个物体的大小和多少;学会了尊老爱幼和礼让……

过 生 日

大小 多少

下课啦。(教材第20~21页)

1.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活动,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或长短)关系。

2. 理解物体高矮(或长短)的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重点:让学生获得高矮、长短等比较活动的体验。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的方法。 课件。

师:在我们班选一个个子最高的同学和老师比比,谁高?

师生活动。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高。

师:对!现在比,老师高,你们矮,等你们长大了以后,我相信许多同学会比老师高。可是老师想问问,这个同学的高矮没有变化,怎么一会儿说他高,一会儿又说他矮了呢?

生:因为比的人不一样啊,跟我们比,他是最高的,跟老师比他就不是最高的。

师:是啊,高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高或绝对的矮,关键是看跟谁比。

设计意图:一般情况下,老师都比小学生高一些,具有普遍性,选择学生与老师比高矮,有利于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注意观察过没有,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这样的例子,你看课间的校园里多热闹,你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没有?(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情境图)

生1:教学楼高,小朋友矮。

生2:单杠一个高一个矮。

生3:老师高,学生矮。

师:难道你们没有发现有两个同学在比高矮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比高矮左图)男同学说:“我们同样高。”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

生:不同意。因为他的脚踮起来了,这样不是他的实际身高。

师:男同学知道自己错了,你们看,他改过来了,这次呢?(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比高矮右图)

生:男同学矮,女同学高。

师:通过刚才的比高矮,你觉得在比较高矮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不能没有对齐就开始比,那就不准确了。

师:说得非常好,要对齐了。那再看看跳绳的两个小朋友手里的绳子,哪根长?哪根短?

生:要把绳子拉直了,对齐了,才能比。

师:真聪明!拿在手里弯曲着是不容易比的,看现在呢?(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比长短图)

生:对齐了,拉直后比出来了,红绳长。

师:看看谁走的路长。(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最下面的图)说说你这样回答的理由。

生:穿蓝衣服的小男孩儿走的路长。因为他们走路的长度可以用方格的边数来表示,穿蓝衣服的小男孩儿走了9个边长,穿红衣服的小男孩儿走了8个这样的边长,9比8大,所以穿蓝衣服的小男孩儿走的路长。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引导学生从身边观察寻找实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集体交流的意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很棒,能自己发现比较高矮、长短时,要先对齐或拉直,还知道高矮、长短是相对的,关键看跟谁比,以后留心观察,相信你们的发现会更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下 课 啦

跷跷板。(教材第22~23页)

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

2. 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3. 在比较物体轻重的过程中,认识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的重要性。

重点:让学生获得比较轻重的活动经验。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课件,厚薄、大小不同的两本书,苹果和梨,天平。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玩吗?小动物也很喜欢。(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情境图)

师:瞧,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在玩什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有狮子、老虎和豹,它们在玩跷跷板。

生2:狮子和老虎玩的时候,老虎被翘得高高的。 生3:老虎和豹玩的时候,豹又被翘得高高的。

师:为什么狮子和老虎玩的时候,老虎被翘得高高的?这说明了什么?

生:狮子重,老虎轻。

师:老虎和豹玩的时候,豹又被翘得高高的,这说明了什么?

生:老虎重,豹轻。

师:狮子比老虎重,老虎又比豹重,到底谁最重,谁最轻呢?

生:狮子最重,豹最轻。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用眼睛看到的,然后又想了想“狮子比老虎重,老虎又比豹重”,所以狮子最重,豹最轻。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只是有时候用眼睛是看不出来的。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熟悉的玩跷跷板的游戏引出轻重的概念,既有利于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开始学习,体会轻重的实际意义,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

1. 掂一掂。

师:老师手里拿的这两本书(厚薄、大小都不相同),你能用眼睛看出哪本重?哪本轻吗?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判断呢?

生:分别拿在两只手里掂一掂。

学生实际掂一掂,告诉大家结论。 师:这样看来,有的物体光用眼睛看是不能看出谁轻谁重的,而是要用手掂一掂才知道。

学生实验:用掂一掂的方法比比教材和文具盒谁轻谁重。

2. 称一称。

师:老师这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它们的大小差不多,怎样知道谁重谁轻呢?

让多个学生掂一掂,汇报结果。(一定不会出现一致的意见,即使学生看法相同,老师也可以提出相反的看法。)

师:看来我们又遇到问题了,这两个差不多重,用掂一掂的方法很难确定它们谁轻谁重。那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说出“称一称”)

师:老师这儿有一架小天平(出示天平),是专门用来测量比较小的物体的轻重。看老师演示一下怎么测量。(演示操作)

师:现在同学们自己来测量一下你身边的不容易判定谁轻谁重的物体,把测量的结果在小组里交流。

设计意图: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发现当用眼睛看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手掂一掂;当感觉不出来的时候,就要借助工具来测量了,从而体会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师: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判断物体的轻重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掂一掂,还可以用天平称一称。

跷 跷 板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