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著名企业logo的演变发展史

IT圈 admin 35浏览 0评论

2023年12月16日发(作者:栗三)

著名企业logo的演变发展史

1982年,40多岁的程序员约翰·沃诺克(John Warnock)和查尔斯·杰斯克(Charles Geschke)离开施乐,创建了一家新软件公司Adobe。公司创建之初,为了降低成本,沃诺克和杰斯克几乎做所有的事情。例如,Adobe的第一个标志就是由沃诺克的妻子设计。

苹果的标志

1976年,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和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设计并打造了第一台家用计算机Apple I。由于沃兹尼亚克当时还在惠普工作,因此他们最初希望将这一产品卖给惠普,但遭到了拒绝。为了制造Apple I的主板,他们甚至开始变卖家产。当年晚些时候,沃兹尼亚克开发出了Apple II的原型,但当他们将这一产品提供给Commodore时,再次遭到拒绝。在此之后,苹果时来运转,终于走上了正轨。

苹果的第一个标志设计非常复杂,它是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读书的一个图案,上下有飘带缠绕,写着Apple Computer Co.字样,外框上则引用了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短诗,“牛顿,一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灵魂。”这一标志的设计者是罗纳德·韦尼(Ronald Wayne),他实际上也可以算是苹果的联合创始人,但仅仅为苹果工作两周之后,他就以800美元出售了自己持有的10%股份。如果他持有到现在,这些股份的价值将达到数十亿美元。

乔布斯后来认为这一标志设计过于复杂,影响了产品销售,因此聘请Regis McKenna顾问公司的罗勃·简诺夫(Rob Janoff)为苹果设计一个新标志。这就是苹果的第二个标志——一个环绕彩虹的苹果图案。1976年到1999年期间,苹果一直使用这一标志。那么,为何这一苹果被咬掉一口呢?这或许恰恰正是设计者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在英语中,“咬”(bite)与计算机的基本运算单位字节(Byte)同音。

1998年,苹果又更换了标志,将原有的彩色苹果换成了一个半透明的、泛着金属光泽的银灰色标志。

佳能的标志

1930年,Goro Yoshida和他的姐夫Saburo Uchida在日本创建了精密光学仪器实验室。4年后,他们制造了第一台相机,命名为“Kwanon”(观音菩萨),因此他们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千手观音的图案。尽管如此,他们最终还是将公司名称和标志都改为“Canon”,因为它的发音更近似于Kwanon。

1996年,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塞吉·布林(Sergy Brin)联手打造了一个搜索引擎,这就是谷歌的前身。他们最初将这一搜索引擎命名为“BackRub”,但随后更名为“Google”。两年之后,他们开始向主要互联网门户推销自己的产品,但乏人问津。最终,他们在好友的车库中创建了谷歌。

谷歌的第一个标志由布林设计,为了设计这一标志,他特意自学了免费图形软件GIMP。此后不久,谷歌又在标志后面加上了一个感叹号,此举明显是为了模仿雅虎。1999年,斯坦福大学艺术专业教授鲁斯·科达尔(Ruth Kedar)为谷歌设计了新标志,并沿用至今。

IBM的标志

1911年,国际记时公司(ITR)和计算机度量公司(CSC)合并,组建了新公司计算-制表-记时公司(CTR)。1924年,CTR将公司名称变更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当时,IBM主要生产打孔机、天平以及绞肉机等产品。

上世纪40年代末,IBM在当时的CEO托马斯·华生(Thomas Watson)的领导下,开始向计算机艰难转型。为了加速这一进程,IBM于1947年改变了标志,新标志就是IBM三个字母的打印体。

1956年5月,托马斯·华生在去世前不久正式将权力移交给儿子汤姆·华生(Tom Watson)。汤姆·华生行动迅速,用行动和符号展示了一个新的时代。他接手IBM后的第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巧妙地改变了公司标志。新标志由著名的图形设计师保罗·兰德(Paul Rand)设计,用City Medium字体取替了Beton Bold字体,使“IBM”字母显得更刚性、更扎实、更平衡。

1972年,IBM又采用了一个新标志,仍由兰德设计,但用水平的条纹替代了实心字符,暗示着“速度和力量”。

LG电子的标志

LG最初包含两家公司,分别是Lucky化学工业公司,主要生产化妆品;以及GoldStar公司,主要生产无线电设备。GoldStar后来扩大的业务,由单一生产无线电设备,扩展至所有类型的电子和家电产品。1995年,Lucky Goldstar更名为LG电子。事实上,LG是一个企业集团,因此其旗下公司也相应地更改了名称,出现了LG化学、LG电信、甚至LG Twins篮球队。在这些公司的标志旁边,均有“Life is Good”字样。有趣的是,LG否认公司名称是“Lucky Goldstar”或其它单词的缩写,LG就是LG。

1975年,19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和高中校友保罗·艾伦(Paul Allen)开始为Altari 8800计算机设计BASIC编译器,当时他们将二人的合作伙伴关系称为“Micro-soft”。1977年,微软成为一家正式公司。

1982年,微软公布了新标志,其中的字母“O”别具体色,被公司员工亲切地称为“Bibbet”。1987年,斯科特·贝克尔(Scott Baker)为微软设计了现在的图标。在新标志中,字母“O”被砍掉了一角,看起来就像是Pac-Man,因此这一标志也被称为“Pac-Man标志”。

摩托罗拉的标志

摩托罗拉创建于1928年,公司的最初名称为Galvin制造公司。上世纪30年代,Galvin开始生产汽车无线电设备,因此创始人保罗·加尔文(Paul Galvin)创造了一个新单词“Motorola”,即“Moto”加上当时最流行的后缀“ola”。1947年,Galvin正式更名为“Motorola”。上世纪80年代,摩托罗拉开始生产和销售手机。

Mozilla Firefox的标志

1998年1月,网景宣布将公布Netscape浏览器源代码。2002年6月,Mozilla 1.0发布,它包括了浏览器、电子邮件等多种功能。2002年9月,独立网络浏览器Phoenix 0.1版发布。2003年4月,由于出现商标争议,Phoenix改名为Firebird。2004年2月,Mozilla基金会再次将Firebird改名为Fire fox浏览器,因为Firebird与另一个开放源代码项目的商标名称冲突。

诺基亚的标志

诺基亚创建于1865年,在不同历史时期,该公司曾进军不同的行业,包括造纸、物业、橡胶、机械、电缆等等。1992年,诺基亚开始进行战略转型,即由造纸、橡胶、电缆等传统行业向计算机、电子消费品和电信等高科技领域转型。目前,诺基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手机厂商。

1895年,贝尔电话加拿大公司将非电话硬件业务分拆,成立了一家名为北方电子和制造的新公司。1976年,北方电子更名为北方电信,以更好地反映自己的核心业务。19年之后,北方电信又更名为北电网络,并沿用至今。

Palm的标志

杰夫·霍金斯(Jeff Hawkins)于1992年创建了Palm计算公司,他还是Palm Pilot PDA的发明者。这家公司随后的命运非常坎坷,其第一款PDA就以失败告终。Palm计算公司后来被美国机器人技术公司收购,而后者又被3Com收购。霍金斯最终离开3Com,创建了自己的公司Handspring。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离开后不久,3Com就将Palm分拆为了一家独立的公司。

在此之后,Palm分拆为两家公司PalmSource(操作系统)和PalmOne(硬件)。PalmOne随后与Handsprint合并,又收购了PalmSource,这就是现在的Palm。

施乐公司的标志

施乐的前身Haloid公司创建于1906年,主要生产照相纸和设备。1938年,切斯特·卡尔森(Chester Carlson)发明了一项名为“electrophotography”影印技术,后来他又将其更名为“xerography”。他花了很多时间来游说通用电气、IBM和RCA等公司购买这项技术,但都没有获得成功。最终,他与Haloid合作,开发出了全球第一款影印机Haloid Xerox 914。由于这一产品非常成功,Haloid于1967年更名“Xerox”(施乐)。

广州羊城药业近日更名王老吉药业

文发布者:宋磊来源:

我国中药界著名企业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更名为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恢复了有176年历史的老字号。该公司的前身是创建于1828年的王老吉药厂,以生产“王老吉”牌系列中成药著称。为发挥品牌优势,实现企业名称与品牌名称的统一,最近公司决定恢复王老吉字号。近年来该公司实施品牌战略,经济效益三年翻了一番,去年销售额比前年增长了28%,增长速度在广药集团名列前茅。

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公司更名

查看原文:/index/../xfrbmap/2007-02/27/content_

意大利著名企业菲亚特集团所属的“菲亚特汽车公司”已从2月1日起正式更名为“菲亚特集团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据意大利媒体报道,该公司还将进行大规模重组,将其所拥有的4个品牌分别组建成单独的子公司,由

母公司完全控股。这4个公司是菲亚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阿尔法-罗密欧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兰西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菲亚特轻型商务车股份有限公司。

报道称,新组建的4个公司的执行董事仍将由原菲亚特汽车公司内部4个部门的负责人出任。此外,公司管理层和员工均不变,经销商及供货商也不会受到此次更名和重组的影响。

业内人士称,菲亚特集团此举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战略考虑:一是保持整个集团的统一性;一是考虑到每一个品牌不同的发展需求。(丁莹)

凌志更名雷克萨斯,解读丰田汽车品牌新战略!中华品牌管理网, 2006-9-20, 作者: 李玉国 , 访问人数:2927

标签: 品牌

第 1 2 3 4 页

两大全球冠军品牌先后更名

2004年6月,丰田在北京宣布,旗下的高端品牌LEXUS于1989年创立至今15年后,其中文名称将从目前中国人熟悉的“凌志”变为“雷克萨斯”。在北京车展期间,丰田还宣布在中国建立独立的雷克萨斯特许经销商网络。在当年第4季度,雷克萨斯将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4城市建立6个雷克萨斯独立的特许经销店。 这意味着雷克萨斯品牌专卖店正式进驻中国。

2005年11月,在第三届广州国际车展期间,丰田汽车公司携一汽丰田和广州丰田强势亮相。作为丰田汽车公司在华的第二个乘用车合资公司,广州丰田借此良机推广自己的品牌,并在展会上正式宣布,即将在2006年下线的国产Camry将使用全新的中文名称"凯美瑞",该车将在广州丰田建立的"广州TOYOTA"销售渠道中进行销售。

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丰田汽车,作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将旗下的两个曾经在世界上所向披靡的,在全球创下冠军销售纪录的凌志和佳美,在中国前后更名为“雷克萨斯”和“凯美瑞”,似乎并无关联性,而且在一部分眼里,似乎丰田公司有些多此一举,明明是现成的品牌,却主动丢开,然后找到两个生僻的组合词来推广,完全是傻到了及至!

如果是对于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丰田汽车,把自己的产品简单的更名已经肯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对于一个品牌价值248.37亿美元(2005年全球100个最有价值的品牌总评榜),惟一在全球100大品牌中跻身前10位的汽车品牌,连续两年荣登世界十大汽车品牌排行榜榜首的丰田汽车来说,大智若愚的举动肯定内部有太多玄机!尤其是主动丢弃在中国多年品牌经营的价值沉淀,而推广一个相对陌生的汽车品牌,背后肯定有耐人寻味的动机!

关于品牌更名丰田公司如是说

尽管中国人觉得“凌志”有着厚重的中文含义,而“雷克萨斯”则干巴巴,含义十分空洞,但丰田公司却不顾这些,它所要追求的是“保持品牌的全球一致性”。

拥有26年销售高档车经验,由香港派往中国内地,全面主持雷克萨斯的销售工作的曾林堂说:“不能让美国客户与中国客户谈到同一款车时,因为称谓的不同而不能有效沟通,那样将是一个全球品牌的极大缺憾”。在这一点上,他们考虑的是不是更远?同时在丰田品牌之外建立完全独立的雷克萨斯销售体系

关于佳美更名,广州丰田的副总经理胡苏解释,广州丰田之所以将Camry命名为"凯美瑞",一方面是希望树立

一个全新的形象,通过升级,使产品在各方面都"脱胎换骨",另一方面Camry是一款全球车型,以音译的方式命名,也是想强调该车型的全球同步概念,"再者,凯意味着凯旋,美的意思是美好,瑞代表瑞雪,都是吉祥的意思"。用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袁仲荣的话来说,"凯美瑞"是一款源于"佳美",高于"佳美"的车型。

"锐志高于佳美,凯美瑞也是源于佳美、高于佳美,这两款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竞争,但是两款车在设计时针对的客户群体是不一样的。根据在北美市场上的经验,这两款车都有各自的客户群,发展也都非常好。"广州丰田公司的总经理葛原说。

不能不被提及的品牌辉煌

上世纪60年代,丰田用小型车撬开了美国汽车市场,但高档车皇冠却败走麦城,丰田因此背上了“廉价、低档车”的坏名声。4年的卧薪尝胆,经过精心筹划,1989年丰田在美国推出了LEXUS。为了不让丰田品牌连累了LEXUS,在美国LEXUS是独立的渠道,独立的专卖店,一切都与丰田品牌迥然不同,甚至长期不在日本本土销售,直到去年8月才开始“出口转内销”。

1999年起,LEXUS在美国销量超过奔驰、宝马,此后6年,连续摘走了豪华车销量第一的桂冠。2005年,雷克萨斯全球销售了39万辆,其中30万辆销售在北美。据J.D.POWER调查,雷克萨斯的新车质量、可靠性、顾客销售满意度,均列美国豪华车市场第一位,被美国人称为“雷克萨斯奇迹”。

在美国市场的成功,使丰田有了充足的底气,下一个目标锁定了中国。他们调查分析,全球华人奢侈品消费超过全球市场份额的40%,“对中国未来豪华车市场的潜力与规模,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

“让LEXUS在中国重现美国市场的辉煌”,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任重而道远!

按照丰田公司的长期战略,雷克萨斯在中国并不是急于提升销量,协助完成丰田的销售目标。攻克销售目标有丰田品牌担当,雷克萨斯首先要把形象立好。

诞生仅23年的Camry在全球的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了1000万辆,全球年销量达60万辆,多年高居美国中级轿车销量榜首,并成功开拓了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台湾、东南亚等市场,成为丰田汽车最有价值的主流代言车型。

对于旗下这两个曾经独霸全球汽车的冠军品牌,丰田公司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大胆进行品牌创新,体现了丰田汽车确实是高人一筹的胆识和远见!对于业界一直攻击日本企业缺少创新的指责已经是踪影全无了!日本汽车品牌的创新要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

更名只是简单的来自锐志的压力吗?

业界一直分析广州丰田将佳美更名为凯美瑞,是感受到来自一汽丰田锐志的压力,尽管丰田此前并没有给Camry确定正式的中文名字,但是Camry进口中国已有多年,并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喜爱,多年来一直蝉联中国进口车的销量冠军,"佳美"这个名字也早已被中国的消费者所熟知。业界普遍认为,广州丰

田之所以把Camry命名为"凯美瑞",而非早已被中国消费者接受的"佳美",主要是源于一汽丰田锐志的竞争压力。

就在广州佳美上市的几个月前,一汽丰田强势入市,以低价策略推出了锐志,给参与中高级车市场角逐的厂商们增加了不小的压力。尤其锐志推出时曾这样宣传自己:锐志是丰田产品系列中高于佳美、低于皇冠的一款中高级车。

但是,仅仅从产品线的内部竞争方面解读丰田对汽车品牌更名,并不能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即使这样可以解释佳美更名为凯美瑞,那么凌志品牌,作为丰田公司最高端的豪华车,并没有承受来自内部产品竞争的压力,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的更名为稍显晦涩的“雷克萨斯”?

作为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对旗下的品牌进行更名,这其实本身就是新闻,本身就具有品牌传播功能!因此,在业界和消费群体中根本就是花费为0的传播费用,因此,对于这样汽车巨头,新品牌的增值和传播几乎是唾手可得的!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

通过品牌更名,丰田公司旗下其实不费一枪一炮,又白白多了两个品牌。即使雷克萨斯和凯美瑞两个品牌在中国市场推广不成功,那么至少原先的凌志和佳美两个品牌却不会有任何受损!从品牌安全战略上讲,丰田公司巧妙的避开了未来因为单一品牌经营不善而带来的潜在风险!这是丰田公司的高明之处。

品牌老化下的品牌创新战略如何进行?

品牌如同普通的产品一样,存在着必然的生命周期的!凌志和佳美两个汽车品牌也是如此。在很多人的脑海里,凌志和佳美已经耳熟能详——几乎是相同的两头平平的汽车形象。但是经过改动后的雷克萨斯和凯美瑞,已经完全超越了以前的老的产品形象,完全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包括丰田旗下的新皇冠,整体给人以饱满、成熟、沉稳和大气的感觉!其实,简单的可以归结为一句——新产品,新形象,新品牌,新生代,新希望!

丰田中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雷克萨斯中国事务董事曾林堂对记者表示:“中国的高档车市场已经成熟,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着力塑造雷克萨斯在中国的形象。建设雷克萨斯专用的销售渠道只是第一步。”从细节处入手和奔驰、宝马这些豪华品牌强调血统、强调尊贵的大气不同,雷克萨斯的高层似乎更愿意体现出这个品牌更加细腻、更具亲和力的一面。

因此当产品形象变得更加细腻和具有亲和力的时候,赋予一个更加感到新鲜的品牌名称,其实能够把购买者的思绪从逝去的记忆中慢慢拉回到现实中来。一个全新的品牌形象就在顾客的大脑中从模糊向清晰逐渐形成!

另外,对于曾经对凌志和佳美怀有并非美好美好联想的群体来讲,丰田公司轻松的达到了二次进入这部分群体印象的目的!从而扩大了自己品牌的潜在市场。

品牌创新的最终落脚是品牌的溢价能力,由于新的产品形象,新的配置和新的品牌形象,雷克萨斯和凯美瑞都可以表现出超越凌志和佳美的更高的产品溢价能力!因为,由于品牌的变化,顾客简单的把现在的价格与以前的品牌售价进行比较已经不太可能!

尤其是凌志更名为雷克萨斯,丰田公司欲染指第一豪华车品牌的宝座昭然若揭。近乎中性,甚至略显晦涩的欧美品牌名称,连同凯美瑞,介于中文和西方译音,丰田公司开始打造自己的高端品牌形象,超越日本血统,向欧美品牌靠拢的品牌创新战略已经再明显不过了!

相比德国大众汽车的桑塔纳品牌,美国通用的别克品牌在品牌创新上面明显乏善可陈。因此,丰田公司在引领世界汽车的技术和质量的优势地位的同时,也证明了自身品牌营销大师的当仁不让的主导地位!

日本汽车品牌与欧洲汽车品牌的对比

在汽车行业,尽管韩国、中国的汽车业增长迅速,甚至近几年中低档车的销量大有超过日本的趋势,但是在中高档车市场,主角仍然是欧洲、美国、日本,这一点仍然没有丝毫的改变。

当日本丰田推出了全球统一品牌的雷克萨斯的豪华车,大有要与德国的劳斯莱思一比高低的气势之时,我们有必要对日本和欧洲的汽车品牌策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德国宝马公司和法国标致公司,在推广不同系列的汽车产品时,往往采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来加以区分。比如

著名企业标志演变收集大全

视觉文化 2008-03-08 16:18 阅读1332 评论11

字号:

中 小

01-

Adobe公司的标识

1982年,40多岁的程序员约翰·沃诺克(John Warnock)和查尔斯·杰斯克(Charles Geschke)离开施乐,

创建了一家新软件公司Adobe。公司创建之初,为了降低成本,沃诺克和杰斯克几乎做所有的事情。例如

,Adobe的第一个标识就是由沃诺克的妻子设计。

02-

苹果的标识

1976年,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和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设计并打造了第一台家用

计算机Apple I。由于沃兹尼亚克当时还在惠普工作,因此他们最初希望将这一产品卖给惠普,但遭到了

拒绝。为了制造Apple I的主板,他们甚至开始变卖家产。当年晚些时候,沃兹尼亚克开发出了Apple II

的原型,但当他们将这一产品提供给Commodore时,再次遭到拒绝。在此之后,苹果时来运转,终于走上

了正轨。

苹果的第一个标识非常复杂,它是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读书的一个图案,上下有飘带缠绕,写着Apple

Computer Co.字样,外框上则引用了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短诗,“牛顿,一

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灵魂。”这一标识的设计者是罗纳德·韦尼(Ronald Wayne),他实际

上也可以算是苹果的联合创始人,但仅仅为苹果工作两周之后,他就以800美元出售了自己持有的10%股份

。如果他持有到现在,这些股份的价值将达到数十亿美元。

乔布斯后来认为这一标识过于复杂,影响了产品销售,因此聘请Regis McKenna顾问公司的罗勃·简诺夫

(Rob Janoff)为苹果设计一个新标识。这就是苹果的第二个标识——一个环绕彩虹的苹果图案。1976年到

1999年期间,苹果一直使用这一标识。那么,为何这一苹果被咬掉一口呢?这或许恰恰正是设计者所希望

达到的效果。在英语中,“咬”(bite)与计算机的基本运算单位字节(Byte)同音。

1998年,苹果又更换了标识,将原有的彩色苹果换成了一个半透明的、泛着金属光泽的银灰色标识。

03-

佳能的标识

1930年,Goro Yoshida和他的姐夫Saburo Uchida在日本创建了精密光学仪器实验室。4年后,他们制造了

第一台相机,命名为“Kwanon”(观音菩萨),因此他们的第一个标识就是千手观音的图案。尽管如此,他

们最终还是将公司名称和标识都改为“Canon”,因为它的发音更近似于Kwanon。

04-

谷歌的标识

1996年,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塞吉·布林(Sergy Brin)联手打造了一

个搜索引擎,这就是谷歌的前身。他们最初将这一搜索引擎命名为“BackRub”,但随后更名为“Google

”。两年之后,他们开始向主要互联网门户推销自己的产品,但乏人问津。最终,他们在好友的车库中创

建了谷歌。

谷歌的第一个标识由布林设计,为了设计这一标识,他特意自学了免费图形软件GIMP。此后不久,谷歌又

在标识后面加上了一个感叹号,此举明显是为了模仿雅虎。1999年,斯坦福大学艺术专业教授鲁斯·科达

尔(Ruth Kedar)为谷歌设计了新标识,并沿用至今。

05-

IBM的标识

1911年,国际记时公司(ITR)和计算机度量公司(CSC)合并,组建了新公司计算-制表-记时公司(CTR)。

1924年,CTR将公司名称变更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当时,IBM主要生产打孔机、天平以及绞肉机等

产品。

上世纪40年代末,IBM在当时的CEO托马斯·华生(Thomas Watson)的领导下,开始向计算机艰难转型。为

了加速这一进程,IBM于1947年改变了标识,新标识就是IBM三个字母的打印体。

1956年5月,托马斯·华生在去世前不久正式将权力移交给儿子汤姆·华生(Tom Watson)。汤姆·华生行

动迅速,用行动和符号展示了一个新的时代。他接手IBM后的第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巧妙地改变了公司标

识。新标识由著名的图形设计师保罗·兰德(Paul Rand)设计,用City Medium字体取替了Beton Bold字体

,使“IBM”字母显得更刚性、更扎实、更平衡。

1972年,IBM又采用了一个新标识,仍由兰德设计,但用水平的条纹替代了实心字符,暗示着“速度和力

量”。

06-

LG电子的标识

LG最初包含两家公司,分别是Lucky化学工业公司,主要生产化妆品;以及GoldStar公司,主要生产无线

电设备。GoldStar后来扩大的业务,由单一生产无线电设备,扩展至所有类型的电子和家电产品。1995年

,Lucky Goldstar更名为LG电子。事实上,LG是一个企业集团,因此其旗下公司也相应地更改了名称,出

现了LG化学、LG电信、甚至LG Twins篮球队。在这些公司的标识旁边,均有“Life is Good”字样。有趣

的是,LG否认公司名称是“Lucky Goldstar”或其它单词的缩写,LG就是LG。

07-

微软的标识

1975年,19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和高中校友保罗·艾伦(Paul Allen)开始为Altari 8800计

算机设计BASIC编译器,当时他们将二人的合作伙伴关系称为“Micro-soft”。1977年,微软成为一家正

式公司。

1982年,微软公布了新标识,其中的字母“O”别具体色,被公司员工亲切地称为“Bibbet”。1987年,

斯科特·贝克尔(Scott Baker)为微软设计了现在的图标。在新标识中,字母“O”被砍掉了一角,看起来

就像是Pac-Man,因此这一标识也被称为“Pac-Man标识”。

08-

摩托罗拉的标识

摩托罗拉创建于1928年,公司的最初名称为Galvin制造公司。上世纪30年代,Galvin开始生产汽车无线电

设备,因此创始人保罗·加尔文(Paul Galvin)创造了一个新单词“Motorola”,即“Moto”加上当时最

流行的后缀“ola”。1947年,Galvin正式更名为“Motorola”。上世纪80年代,摩托罗拉开始生产和销

售手机。

09-

Mozilla Firefox的标识

1998年1月,网景宣布将公布Netscape浏览器源代码。2002年6月,Mozilla 1.0发布,它包括了浏览器、

电子邮件等多种功能。2002年9月,独立网络浏览器Phoenix 0.1版发布。2003年4月,由于出现商标争议

,Phoenix改名为Firebird。2004年2月,Mozilla基金会再次将Firebird改名为Firefox,因为Firebird与

另一个开放源代码项目的商标名称冲突。

10-

诺基亚的标识

诺基亚创建于1865年,在不同历史时期,该公司曾进军不同的行业,包括造纸、物业、橡胶、机械、电缆

等等。1992年,诺基亚开始进行战略转型,即由造纸、橡胶、电缆等传统行业向计算机、电子消费品和电

信等高科技领域转型。目前,诺基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手机厂商。

11-

北电网络的标识

1895年,贝尔电话加拿大公司将非电话硬件业务分拆,成立了一家名为北方电子和制造的新公司。1976年

,北方电子更名为北方电信,以更好地反映自己的核心业务。19年之后,北方电信又更名为北电网络,并

沿用至今。

12-

Palm的标识

杰夫·霍金斯(Jeff Hawkins)于1992年创建了Palm计算公司,他还是Palm Pilot PDA的发明者。这家公司

随后的命运非常坎坷,其第一款PDA就以失败告终。Palm计算公司后来被美国机器人技术公司收购,而后

者又被3Com收购。霍金斯最终离开3Com,创建了自己的公司Handspring。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离开后不

久,3Com就将Palm分拆为了一家独立的公司。

在此之后,Palm分拆为两家公司PalmSource(操作系统)和PalmOne(硬件)。PalmOne随后与Handsprint合并

,又收购了PalmSource,这就是现在的Palm。

13-

施乐公司的标识

施乐的前身Haloid公司创建于1906年,主要生产照相纸和设备。1938年,切斯特·卡尔森(Chester

Carlson)发明了一项名为“electrophotography”影印技术,后来他又将其更名为“xerography”。他花

了很多时间来游说通用电气、IBM和RCA等公司购买这项技术,但都没有获得成功。最终,他与Haloid合作

,开发出了全球第一款影印机Haloid Xerox 914。由于这一产品非常成功,Haloid于1967年更名“Xerox

”(施乐)。

以上来自 独角兽资讯

/user1/unicornblog/

标致汽车 永恒的雄狮

两家公司的合并促成了最初的三菱,之后未有什么大的改变。

梅赛德斯-奔驰汽车 外围图案变化(麦穗、双环、单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还是牢牢的记住了这

个三叉星。

奥迪汽车最初的由四家汽车公司合并而成的AUTO UNION逐步演变成了奥迪品牌。一成不变的四个圈圈代

表了四家公司的精诚合作,亦代表了奥迪品牌独有的魅力。

雷诺汽车 在上个世纪初,标徽多使用类似蔓草纹的文字。而之后的标徽也显示除了雷诺的军工背景。但

是从1925年开始,菱形就成了雷诺坚守的风格。

马自达汽车 如果幸运,你还能见到一些使用1992年标徽的马自达汽车。而新启用的标徽寓意为展翅的雄

鹰。

福特汽车 福特则是一成不变的福特先生的签名。这应该是这个星球上出现次数最多的签名了。

菲亚特汽车 我只能说,第一个标徽真的不怎么样,因为它像是一块铁匠铺里面的废铁片儿。而之后的标

徽也从复杂逐步走向简单,但是FIAT这四个字母一直都是中心。

凯迪拉克汽车 自打凯迪拉克出生,这个盾牌就一直跟随着它。而2002启用的有史以来最简介、最漂亮的

标徽象征着凯迪拉克复兴的决心

宝马汽车 永恒的蓝天白云螺旋桨。

大众汽车 无论是涡轮叶片还是后来的齿轮,都显得很复杂。而摆脱了纳粹背景的大众标徽就显得干净多

了。

以上来自 常州车网--龙城车友论坛 → 车友俱乐部 → 东风标致 → 世界著名品牌标志的演变

/?boardid=58&id=26906

万事达卡logo的演变过程

2006年1月7日——世界影像业界最著名的品牌Kodak(柯达)公司宣布启用新标识,柯达新的标志保留公

司的特别红色和黄色颜色, 采用特别设计的字体。但废除1987年设计包含了"柯达" 过去70年的箱子。新

的标识将帮助公司塑造成一个21世纪创新者的形象。

以上来自:赛酷网()

/design/zhsj/200709/

透视“企业更名潮”

胡小娟

对公司也好,品牌也罢,更名通常是一件忌讳的事情。如果说品牌建立之初,名字代表公司的形象、业务和产品,而时过境迁人们就不会太在意已变成符号的名字。

从品牌宣传的角度看,改名更不符合规律:如果要给人以清晰长久的印象,就不能轻易换名称。然而当前企业改名之风盛行,除旧迎新、乐此不疲。追踪此现象长达31年的纽约企业监察公司说,去年改名称的企业几乎是八年前1004家的三倍。

企业改名不外乎凸显独特性及前瞻性,或是技术上的优势;企业希望公司名号能朗朗上口、彰显其在某领域的杰出地位,或使企业形象深植消费者脑中。而更名的契机往往是并购、拆分、发展、环境变化等等原因。

要了解一个企业,不妨去解读其名字的变化,从中能看到一个企业的前世今生,也能了解时代变迁和经济变革。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名字的历史也是企业的历史,是小水滴折射出的大世界

从业务发展看“前世今生”

一个企业(品牌)从默默无闻地诞生、成长到发展、壮大的过程,必然是一段积淀、凝聚进而升华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企业文化、业务范围、市场谋略等一系列改变,使得从前的“名字”不再能代表当前的企业形象与发展战略,甚至有时令客户产生误解,“更名”的选择会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

谁能把全球最大的数据库软件开发商--Oracle与“软件发展实验室公司”这样一个名字联系起来呢?但是,1977年的拉里·埃里克森给新公司起的名字的确是“软件发展实验室”,蜗居在美国

加州圣克拉拉市的一个小办公室里。在开发出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 1之后,这个公司才随之改名为Oracle。从2000美元起家,到年收入超过百亿美元的全球最大数据库软件开发商、第二大独立软件开发商,Oracle走过了一条曲折跌宕的发展之路。

有些人或许会说Unigraphics Solutions公司更名为UGS只不过是为了它的股票市场,目的是从一个传统的CAD/CAM 公司转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协作商业公司。其实,从UGS公司最近兼并EAI分公司来看,UGS已经改变了很多,以前仅仅依靠CAD/CAM的财政收入,如今在制造行业已经开拓出了更大的市场。

戴尔计算机公司想要摆脱“计算机”一词而改名,因为它目前的业务确实已经远远地超出了计算机产品的经营范围。但同样的情况,“蓝色巨人”IBM却岿然不动,尽管叫“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但并不妨碍它成为全球最大的IT公司。这变与不变之间,彰显了不同的企业文化。

追赶潮流时尚是更常见的更名理由。互联网兴起的时候,许多公司在名字后面加上“.COM”的尾巴,而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又有很多公司都欲与互联网“划清界线”,这导致美国公司改名的数字在2002年达到破纪录的水平。

拆分-成长的烦恼

如果说“拆分”是企业必然面临的“成长的烦恼”,那么更名则给烦恼带来了几分乐趣。当一个小公司慢慢长大,面临纷繁的业务、广阔的产品线、有限的市场,其生长空间也越来越狭小。投资者的期望是利润最大化,经营者的压力是成本最小化。一旦这种期望与压力的矛盾无法调和时,投资者就会做出“拆”的选择,以维持企业较高的增长能力与竞争力。

从Cabletron开始,拆分之举屡现,拆分带来的更名主要是促使一些新的品牌诞生。

2000年初,Cabletron逆流而动,一分为四,一下子奉献了四个新品牌。分拆后有两家子公司继承了Cabletron的技术和产品,即Enterasys定位于企业网市场,Riverstone定位于运营商市场。

接着,朗讯也一分为二:成就了专做企业网的Avaya公司,而仍然面向运营商的原朗讯公司

还是叫作朗讯。3Com是“萧规曹随”,原3Com仍做企业网,推出新成立的CommWorks,定位于运营商市场。

同年,联想高层正式对业务进行拆分,将以分销为核心业务的联想科技发展公司独立出来,并与联想集成以及联想网络公司一起组建新的公司--神州数码。

对业界来说,这些单飞的公司、品牌看起来是一个个新面孔,但他们毕竟又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高端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尤其是已经拥有大量的客户群,这些都是他们继续发展的最好资源。Avaya脱离朗讯后业绩非凡,在2001财政年度第二季度中,公司的净收入达到7800万美元,比上一年同期的3700万美元增加一倍以上。3Com剥离运营商业务部门的举措也得到了不少分析家及业内人士的首肯。在电信/IT企业业绩纷纷下滑的情况下,独立出来的新公司能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实属难得。

分拆导致的更名往往有这样的特点,继承原公司名字的“子”公司往往连同原公司的核心业务一并继承,或许也是为了避免客户的过于惊讶吧。分拆之前公司的其它业务与产品线则往往分给新成立的公司来做。Enterasys是个例外,英文名字虽然是新取的,但它得到了原Cabletron的中文名字-凯创。

并购-成熟的标记

拆分是某些企业的成长方式,并购则是一种成熟的标记。

从北方电讯兼并Bay Network开始,兼并之风日盛。

有时兼并表现得弱肉强食般残酷:大品牌完全吞噬了被兼并的品牌。比如英国沃达丰陆续给其控股公司更名,将意大利的Omnitel更名为Omnitell沃达丰,德国的D2更名为D2沃达丰,爱尔兰Eircell更名为沃达丰爱尔兰,南非的Airtel Movil更名为沃达丰南非公司。迄今已有14个子公司改为使用“沃达丰”的品牌进行经营。

有时兼并又如同联姻一般温情脉脉。参与并购的公司各安天命,将名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

新的品牌。就像艾尼克斯(ENIX)和史克威尔(SQUARE)的合并,合并后的公司更名为史克威尔-艾尼克斯(SQUARE-ENIX)。2002年11月“德盛投资”改名为“德盛安联资产管理”,其实德盛投资早在2001年七月就已并入以保险起家的安联保险集团(Allianz Group)。更名后的新公司集资产管理研究、投资、新兴金融商品开发等方面的优势于一身,结合集团保险资源,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理财服务。

“强强联合”是并购的另一个美称,并购的初衷往往的确如此。但并购要使原来完全不同的几个企业协同运作、资源共享、利益均沾,往往不像换个招牌这样简单,所以更名只是并购中最简单的步骤。

走出地域限制

还记得十年前葛优摸着光头给青岛彩电做的广告吗?“青岛”电视机作为当年花巨资打造的品牌风靡一时。然而,几乎是突然之间,“青岛”这个品牌被放弃了,取而代之的是“海信”。重新投资打造一个全新的品牌意味着什么?一时之间,恶评如潮。

十年过去了。当“厦新”为自己品牌名中的地方色彩过浓而烦恼不已的时候,当“福建兴业银行”、“上海光明乳业”纷纷甩脱地名“帽子”的时候,“海信”不仅成长为知名家电品牌代表,而且在资本运作和多元化经营方面也获得了成功。

光明乳业宣布更名,去掉原公司名称中的“上海”两个字。光明乳业从2002年开始一直贯彻“利用全国资源做到全国市场”的发展战略,在上海以外实现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销售总额的50%,光明的总体产业布局正从区域性向全国性转型。乳业的竞争是奶源的竞争,光明要做全国品牌,奶源的争夺将是成败的关键。去年光明在上海以外地区原料奶的收集量已经占到总量的三分之二,更名后发展其全国性战略更无后顾之忧了。

这类公司发展之初可能只是一个面向地方的企业,就象中国每个城市都存在的地方卷烟厂和啤酒厂一样。当他们发展壮大起来,脱胎换骨的时候,往往要突破地域限制,当初的名字常常成为其扩张的障碍。这种类型企业改名的背后隐藏的是向全国甚至全球扩张的野心,是企业总体产

业布局从区域性向全国性转型的前奏。

“名”高盖主之后

“Borland”如雷贯耳,“SCO Unix”声名远播,可是他们的“生身父母”Inprise 和Caldera公司全都默默无闻。虽然说“英雄莫问出处”,但企业不能不在乎自己的知名度。

重新打造企业品牌又谈何容易,企业形象广告需要巨大的投入。既然产品品牌早已深入人心,与其费时费力让客户牢记两个名字,何不将企业名和产品品牌统一起来呢?这种更名可算得上皆大欢喜:品牌统一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既能有效使用企业资源,又使企业及产品形象得到同步提升。

因此,Inprise更名为Borland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业务伙伴和行业分析家纷纷表态,认为这是Borland财政转变和战略转变的标志。“Borland在市场上是一个著名的名字,而且总是和高质量的产品和技术领先能力联系在一起。我们打算在此名字的美誉之上建立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发布进度表,进行新技术创新以及扩展我们的全球分销渠道。”

同样,SCO品牌有着20多年的历史,在业界意味着可靠性、稳定性和高性价比。Caldera更名为SCO后,新公司汲取了业界对SCO品牌在SCO OpenServer和SCO UnixWare产品线上的充分认知,对于提升企业形象不无裨益。

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今日”和“乐百氏”这两个品牌都有一定知名度,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是一家。为了利用早已深入人心的乐百氏品牌形象进一步壮大自身,“今日”改名“乐百氏”。“乐百氏”集团董事长认为,“乐百氏”是非常理想的食品饮料品牌,公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坚持走专业化道路,因此更名为乐百氏集团是更理想、更实际的选择。

痛失版权,忍痛更名

中国成功加入WTO已一年有余,对于中国数目众多的企业来说,或许加入WTO的好处还没有享受几分,因商标重迭带来的纠纷数量已经直线上升。因商标而导致的知识产权纠纷,已经不

止一次令中国的企业忍痛放弃经营多年的著名品牌。

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是最突出的问题:在创业初期不重视品牌的发展空间,企业成长过程中又不重视品牌保护,一旦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扩张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居然不能合法拥有自己的商标-遭遇“名字”的瓶颈。是花巨资将品牌重新买回来,还是改弦更张、另起炉灶?问题在于有时候花钱都不能将品牌赎回。面对强大的外国对手,中国企业罕有应战者:高昂的诉讼费用、对国际法规和管理的陌生、自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淡薄,使一个个含金量极高中国商标被迫改名。

早期的如美国《读者文摘》诉中国《读者文摘》,导致后者改名为《读者》,英文注册也由“readers”改为“DUZHE”,近期如OICQ更名为腾讯QQ。好在《读者》只改名字,不改定位,更名损失不算太大。腾讯先是将域名更改,后来整个腾讯公司的网站所有的OICQ文字全部取消,更换为QQ,比如:移动QQ、QQ导航……腾讯QQ的自有品牌经过这些年不遗余力的推广,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国产即时通信产品,终于令人们淡忘了当年被迫更名的尴尬。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历史总是定期重演,最近又传出联想即将更换商标的新闻。联想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碰到了最现实的商标被注册的尴尬。在欧洲有6家分公司的联想,其笔记本电脑今年将有计划地打入欧洲市场。但据了解,联想的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在海外将使用一个新的品牌-因为Legend商标此前已在很多国家被注册。而联想需要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再打响另一个品牌的市场成本。

恶名昭彰,急于摆脱

2003年初,全球最大的烟草公司菲利浦莫里斯集团宣布更名为“阿翠亚集团”。如果说他们是急于摆脱恶名,似乎有些冤枉,因为他们声称更名主要为了使公司结构更清晰。但不可否认的是,消费者把“菲利浦莫里斯”和生产香烟早已联系在一起了。而菲利浦莫里斯厂几年前遭到因吸烟而罹患癌症的消费者的集体控诉,致使整个集团的声誉遭受损失。这恐怕也是该集团急于改名的原因之一吧。

再如世通,虽然换个名字仍然可能破产,但是不换名字则是肯定会破产。“世通”与一个出了问题的世界、前CEO艾伯斯和丑恶的会计行为紧密相关,简直成了丑闻的代名词。世通想放弃这一受到玷污的商标,它可能采用MCI住宅长途电话部门的商标。与捏造一个新名称相比,将MCI品牌扩张是最简单的办法,它已经通过迈克尔·乔丹的广告而深入人心。但是品牌只是众多市场疑问的一部分,世通要完全摆脱丑闻困扰,他们必须改变公司,这牵涉到形象、广告和品牌。

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在经历那场丑闻风暴后也是无一幸免。毕马威咨询更名毕博,意图与假账丑闻划清界限;安达信管理咨询因被原毕马威管理咨询收购而消亡;普华永道的咨询部门被IBM出资35亿美元收归旗下;德勤已将其咨询业务剥离,并更名为“博敦”(Braxton)公司;安盛咨询更名为埃森哲(accenture)。每个公司都为它们的新名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accenture是构造出来的,而Braxton是继承的。命名的思路耐人寻味。

像这样受恶名所累,希望“重敲锣鼓再开张”的公司还真不少。当公司遭受毁灭性的丑闻打击,品牌遭到玷污,失去信用也失去生存能力的时候,“恶名”已经成为阻止公司东山再起的障碍。虽然更名只是一种点缀,对企业而言是非实质性的问题,证券分析师也认为更名不会对公司的评估产生任何影响。然而要想摆脱破产厄运继续生存下去,他们只有或者静静地等待被收购或者“更名”。

更名成本论得失

企业更名不仅要考虑当时的短期成本,也要关心长期成本和相对成本等。

短期成本包括更名之后的重新注册费、工商管理费、土地转让费、公告费等。美林证券烟草分析师费德曼表示,“更名成本对企业而言是非实质性的问题”,这说的就是短期成本。实际上,企业更名成功之后如果不继续注入资金做长期投入的话, 更名产生的新闻效应也会慢慢消散。

为了使被并购或拆分而更名的企业立即运行起来,还要支付启动资金,增加市场调研费、广告费、网点设置费,投入管理费用等等。如果把这些新的投资都计入更名成本,那么更换名字还真是昂贵的公关活动。

一些从事市场传播工作的专家为联想的换标成本估算出400亿人民币的天价。单纯的品牌替换花费并不多,问题在于新品牌有无足够内涵来取代原有品牌。要想彻底替换掉原有品牌或标志在市场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需要付出原有品牌双倍甚至以上的代价,联想品牌价值此前被估算为200亿人民币。

有着350年悠久历史的英国邮政(ThePostOffice)在2001年1月宣布更名为Consignia。更名之举更是花费了200万英镑巨资。尽管一再改名并没能扭转英国邮政严重亏损的现状,但是邮政核心部门仍然认为,这笔花费是值得的。

我行我素,绝不更名

也有许多公司绝不染指更名游戏,因为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IBM是绝好的例子,全名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没有一个字和IT相关,但它是全球最大的IT公司。历史的原因造就的名字可能和当前涉及的领域不会完全吻合,但名字最终已经变成一个符号、企业的象征。

埃里森:2000美元起家 我们为何更名为甲骨文?

作者: CNET科技资讯网

2007-11-13 03:45:00

CNET科技资讯网 11月12日 旧金山报道 在庆祝甲骨文公司成立30年的同时,为期一周的2007年Oracle OpenWorld大会今天在旧金山正式拉开帷幕。昨天下午,甲骨文董事长拉瑞·埃里森在特别举办的欢迎活动“Sunday Night Live”上发表报告,回顾了甲骨文三十年发展历程。

图1:甲骨文公司共同创始人拉瑞·埃里森

三十年前,连同拉瑞在内的四个人筹资2000美元共同创办了一家名叫“SDL”(Software Development

Lab,软件开发试验室),旨在为客户提供独立软件开发服务。随后,SDL公司获得美国国防部一个“Oracle”的项目,赚取了第一桶金,并更名为“Oracle”。“Oracle”中文即为“甲骨文”。

现在,甲骨文公司已经发展为全球著名的企业级软件企业,2007财年的年营业额超过180亿美元,业务遍及全球,产品与服务覆盖了整个IT生命周期,包括底层操作系统(Linux),数据库、中间件、企业应用以及咨询服务。

2007年Oracle OpenWorld大会将于11月11日至15日在旧金山Moscone会议中心举行,甲骨文中国公关经理李美贞介绍到,本年度大会是有史以来规模最盛大的一次,参会人员达到4.2万人,包括来自全球各地的甲骨文合作伙伴、客户、开发人员以及媒体记者、分析师。与会企业阵容强大,包括来自AMD、戴尔、惠普、英特尔、甲骨文和Sun等著名企业的高层领导。 (图/文:王丹)

图2:Moscone会议中心坐落在旧金山市中心。甲骨文大会期间,整个旧金山市都披上了“Oracle 红”。

更多报道:

日本松下集团将更名为Panasonic提高国际辨识度

2008年1月11日 网易科技报道

1月11日消息,日本松下电器工业公司(Matsushita)今天宣布,该集团名称将改为广为人知的“Panasonic”,以提升国际辨识度。如果获得股东认可,企业更名将从今年十月生效。

松下一九五五年将“Panasonic”品牌推向国际市场,这个品牌目前已广为海外消费者熟知。

松下在声明中表示,这“是使这家企业成为名副其实全球化公司的大胆行动”。

松下公司是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一九一八年在大阪西城创立,该企业也以其他品牌推出产品,其中包括国际牌(National)。国际牌一九二七年首先推出的产品是脚踏车车灯。 松下集团将抛弃“国际牌”这个品牌,“国际牌”主要用于在日本销售的洗衣机和电冰箱等家用电器。

该集团也宣布打算投资九百四十亿日圆兴建新厂房,这个新厂房将从二零零九年八月开始生产数位相机影像感应器和其他家电。此外,松下集团还将投资八亿五千七百万美元,以扩大半导体生产设施的计划。

中国机会对松下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坪文雄不断强调,基于中国迅速发展的消费市场和研发潜力,中国是松下电器产业最好的合作伙伴。

为了从雄踞日本的百年老店转向全面拥抱全球化的电子巨人,今年10月1日,日本松下电器产业将公司名称统一为“Panasonic”,寓意为“将松下的声音传遍全球”。

在松下决定改名之前,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社长大坪文雄就曾表示:“这是个相当难以抉择的决定,但是为了让松下走向全球化,再创公司的第二个高峰,松下非走这条路不可。”

从实施为获得全球卓越挑战权的GP3计划到现在的更名举措,大坪文雄通过一系列的变革试图将松下在日本“失去的十年”中所承受的阴影一一褪去,溯本逐源地向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精神遗产回归,踏实构筑松下未来的道路。

正名,证心。有着接近百年历史的公司也需要顺应全球化历史变革所带来的变化和机遇,这是松下更名举措所传递的最重要信息。

艰难的更名选择

同松下电器产业的主要竞争对手索尼、三星、日立以海外经营为主的战略不同,松下电器产业此前的经营核心是日本国内与海外并重。

在日本,从白色家电到厨卫用具、从音箱器材到建筑装修,松下的产品几乎遍及了日本国内每一个电子消费领域,也成为当仁不让的日本第一品牌。

鼎盛时期,松下电器在日本的销售额占全球销售额的一半左右,但自从日本经济在“广场协议”后遭受泡沫破灭的重创,以及老龄化问题的到来为日本社会带来了消费转型,松下电器产业的国内事业遭遇了较大挑战,拓展海外市场成为松下维系发展的必由之路。此时,松下电器产业庞大而松散的产品线以及稍显混乱的品牌就成为其国际化战略最大的难题之一。

早在1925年,松下电器开始在日本国内使用“National”的品牌名称。由于欧美地区的“National”商标已被美国一家大电器公司注册,松下公司不得不给海外所有商品都选用了“Panasonic”的名称。但在日本国内,影音产品使用的是“Panasonic”品牌,而冰箱等白色家电与灯具产品等则仍使用“National”品牌。

而松下的竞争对手索尼则早就有自己的品牌哲学。其前社长大贺典雄曾经很自豪地说:“SONY这四个英文字母,就代表了我们品牌力。”而韩国三星挺进海外市场时,也早已将所有产品统一到“Samsung”品牌旗下。据美国《商务周刊》去年所作的调查显示,在世界品牌排行榜上,三星公司列21位,索尼公司列25位,松下公司仅位居第78位。松下公司也因此认为,公司名称与品牌名称分离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

2008年1月10日,松下电器产业举行了一次临时董事会,并且于当天决定把公司名字改为“Panasonic株式会社”,因为在海外“Panasonic”比“松下”更为深入人心,而面向国内的白色家电品牌“National”也将统一为“Panasonic”。

“众所周知,我们松下电器产业旗下有很多的品牌和产品,遍布各个领域,如何将员工的力量和努力统一到同一品牌下,是此次更名的最大用意。”大坪文雄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为改名所实施的说服工作异常艰难,更名举措在松下公司内部也受到了很多非议。因为在松下人看来,被取消的“松下”和“National”品牌所凝结的企业情感和企业精神是难以割舍的,同时更名也意味着隐去了松下家族留给企业的遗迹。

大坪文雄1971年进入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37年的工作历程让他对松下品牌也难以割舍,但为了公司发展,他曾坚定地说:“与其还沉迷于对前人的乡愁之中,倒不如追求企业的成长性来得重要。”

为了实现平稳过渡,大坪文雄在去年年底特意首先走访了松下家族的代表——松下集团名誉会长松下正治和副会长松下正幸。据说,两位松下家族的后人对改名没有特别的反对,反而认为,如果改名能够帮助松下企业脱胎换骨,获得更大发展,他们都乐见其成。有了松下家族的支持,大坪文雄所推行的更名工作开展得较为顺利了。

至于在中国国内的改名工作,由于中国商标法对日语假名注册的限制,并考虑到“松下电器”已经深入人心,松下集团在中国市场还将保留“松下”的企业名称。

松下的新机会

浸透在松下幸之助的神话之下,松下电器产业在日本为国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几乎可以提供一个日本人一生中所用到的所有电器。但90多年的历程走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松下庞大的产品系统已经到了不得不整合的时候了。同时,松下幸之助所开创的终身雇佣制也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包袱。

在过去的数年中,大坪文雄的前任中村邦夫曾对松下臃肿的事业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通过精简产品和有序裁员,使松下电器产业从2001财年首度出现的亏损阴影中走出,在2003财年重新扭亏为盈。

大坪文雄继任后,在2007年1月份提出了一项名为“GP3”的三年期商业策略。GP3意为“在全球范围获发展,在全球范围获利,全球的Panasonic”,争取在2010年全球销量达到10万亿日元。

配合GP3计划,大坪文雄大力推行“绿色创意”理念,提供节能产品、削减生产时二

氧化碳的排放、推广绿色环保活动。在实行绩效考核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松下是一项关键经营指标。

松下幸之助曾说:“真正的销售,不仅是把东西卖出去,赢得利益就行,而是必须给对方提供与价格相符的价值。”在大坪文雄看来,今天的松下,仍秉承了这一传统,只是在环保的价值下满足顾客的需求。

中国机会对松下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坪文雄不断强调,基于中国迅速发展的消费市场和研发潜力,中国是松下电器产业最好的合作伙伴。

松下同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79年。那时,松下电器产业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受邓小平同志的邀请,成为了访问中国的第一个国际级的企业家。松下公司与中国政府签订了“技术协作第一号”协议,并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松下公司的巨大示范效应下,日本企业蜂拥进入中国,成为第一批中国市场的海外拓荒者。

展望中日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坪文雄认为老龄化问题是双方能开展合作的另一重要领域。

中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所以老龄化是日本今天的问题,也是中国明天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后续效应,中国老龄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在大坪文雄看来,老龄化问题也是开创机器人时代的契机。在松下内部,大坪文雄亲自主抓了机器人的开发和推广工作。按照他的设想,未来的机器人并不需要一定具备人的外部特征,但应首先成为为人服务的辅助工具,中日能够在机器人开发事业上找到合作点。

写博客的社长

汪时锋

就任松下电器产业社长一职后,大坪文雄不断地在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松下事业部门进行走访。每到一地,大坪文雄都会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及时写入自己的博客,同时编排入在松下各地走访的照片。尽管写博客也算是一项额外劳动,但大坪文雄却是乐此不疲。

松下员工也会与他互动,他们经常会问大坪文雄,“您的博客什么时候会更新”,或者“为什么我没有在您博客的合影照片中”。

“读了我写的博客的人,我也会反问他,你读了我的博客感觉怎么样?他们当然也不能说不好,但很多人会对我的博客有很大的期待,通过博客可以将我的真实想法公布给员工,以达到信息共享,”大坪文雄表示,“松下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将员工的心联系在一起,将所有员工的心情联系到一起,作为社长的我,正好通过博客尽量把自己的想法直接给大家。”

松下弃用“National”十月起全面更名“Panasonic”

2008年1月11日 10:50 新华网

日本松下电器10日宣布,将从今年10月1日起将公司名称改为“Panasonic”,所有产品统一使用“Panasonic”品牌。

在当天下午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松下社长大坪文雄宣布了这一消息。从10月1日开始,“松下”这一自成立以来一直使用的公司名

称将退出历史舞台,在日本国内白电、住宅设备等产品上使用了近80年的“National”品牌也将退出市场。与此同时,集团下属的冠名“松下”和“National”的子公司和企业将一律改成“Panasonic”。

大坪说,松下电器在即将迎来成立90周年之际,做出更改公司名称和统一品牌的决定,是希望加强品牌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增强员工凝聚力,将所有的品牌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企业集团而努力。

关于2008年的经营方针,大坪文雄介绍说,松下计划在2007年基础上,将销售额提高5%,ROE(股东资本收益率)增加8%以上。

此外,松下将投资约940亿日元(约110日元合1美元)在富山县的砺波工厂,用于提高数码相机用传感器的产能。计划2009年8月投产的新项目将有望达到每个月生产3万片传感器的规模。

松下自1955年开始启用“Panasonic”品牌,目前,所有在海外销售的产品都使用该品牌,海外销售额已接近松下总销售额的五成。随着日本国内市场的成熟和饱和,欧美和新兴国家等海外市场已经成为松下业务今后最大的增长点。

业更名品牌标识透视

作者:未知 时间:2009-4-30 16:25:07 来源:中国品牌命名网 【字号:

小】 浏览次数 20次

同样,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对其名称或品牌标识进行更名,预示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的改变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改变。

柳传志在回答记者有关联想更换标识的提问时,曾不无诙谐地说:“如果把我比作联想,把我穿的衣服比作联想标识,我觉得联想的品牌并没有改变。就相当于我柳传志没有改变一样,只是今天穿的衣服和昨天的不一样了,柳传志还是柳传志,柳传志的品牌在于这个人。”

但实际上,更改企业名称或品牌标识远比柳传志所描述的“换衣服”意义要重大得多,影响要深远得多。

更改企业名称或品牌标识的背后,实际上是在告诉消费者:我因你而变,我为你而变。我变,故我在。

企业为什么会变更名称或品牌标识呢?这主要是由于当初在命名时缺乏通盘考虑,为企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或者因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不得不主动求变。通常有以下十点原因:

1、企业定位改变。在企业动态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变化,企业必须改变自已的定位,以适应新的市场形势。而企业原有的名称或品牌标识对此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

2000年,“太太”两个字曾被权威评估部门认定无形资产价值18.3亿元。但由于太太药业近年来已逐渐将自已原来的女性保健产品的定位抛弃,而定位于从预防到治疗的整个健康产业。1997年太太收购了海滨,去年收购了鹰牌,控股了丽珠,太太口服液在其总体的营业额里面实际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可见“太太”这个过于女性化的名字已经有了很大的局限性,显然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壮大的步伐。随着规模不断扩大,集团的名字必须要变得大气,具有更广的涵盖性。因此近日太太药业董事会不得不忍痛割爱,将公司名称变更为深圳健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时更改了英文名称。

2、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业务领域拓宽,。由于很多企业的名称是基于行业命名的,因此如果企业业务领域要拓宽,就必须更改企业名称,否则会给人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戴尔计算机(中国)已发布消息称,

将公司正式名称由“戴尔计算机公司”更改为“戴尔公司”,并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申请。戴尔公司人士表示,戴尔更名换标是为了配合其多元化战略,原来戴尔电脑主要经营的是个人计算机业务,但现在该公司经营产品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已经确立了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供应商地位,如果继续沿用戴尔电脑公司名称,必然不利于公司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更名反映了戴尔公司用统一品牌渗透各个领域,成为领先的服务器、存储产品和其他技术产品的提供商的发展策略。

3、消除法律上的障碍。企业在创建之初,没有考虑到名称在国内国际能否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在市场上遇到了很多障碍,不得不变更其企业名称或品牌标识。由于联想的英文名称“Legend”在国外已被注册,使联想在国际业务拓展方面屡屡受阻,因此不久前,联想集团痛下决心,宣布启用新标识,已使用了19年的英文标识“Legend”被新的“lenovo”所代替。据联想介绍,此次启用的英文新标识“lenovo”中“le”取自原先的

“Legend”,承继“传奇”之意;“novo”则代表创新意味。更有传言说联想为寻找新英文标识,花了近亿的资金。杨元庆表示,“国际化是联想两代人的理想,迈向国际化是我们一定要做的,做国际化会有很大风险,我们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希望稳健地推进,今天新标识的发布只是第一步。”

4、主营业务转型。由于企业所处的行业是夕阳行业,或者因企业在这个行业中出师不利,企业决定战略性撤退,这时往往会进行改名,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以抹去原有名称对未来发展的不利影响。

1998年,美国几十个州政If encoding is omitted,府状告五大烟草公司危害公众健康。最终,法官裁定美国五大烟草公司在未来25年内向烟民赔偿1450亿美元。作为烟草老大,美国“万宝路”香烟的母公司――菲利普?莫里斯承担了其中的739亿。

受官司的影响,菲利普?莫里斯进行战略调整,其主营业务从香烟转向食品,大力扶植旗下的卡夫食品公司。现在,卡夫食品公司已经拥有麦氏咖啡、 TENT果珍、卡夫牛奶等世界名牌,年销售额达350亿美元,仅次于瑞士雀巢咖啡,比可口可乐还要多160亿美元。2001年11月15日,菲利普?莫里斯集团宣布,从2002年开始改名为高特利集团(Altria Group Inc.)。该公司发表声明说,“Altria”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的 “Altus”,意思是“高的”,我们希望这个词能给公司带来好运气。我们已经不再是几年前的菲利普?莫里斯了,新名字将帮助公司树立更鲜明的企业形象。这是一次具更深层次战略意义的更名,说明作为烟草业的代名词,“菲利普?莫里斯”正在慢慢远离烟草,同时标志着美国烟草年代的结束。

同样原因,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经过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很多美国公司都与互联网“划清界线”,导致美国公司改名的数字在2000年达到破纪录的水平。

5、迎合消费者的价值观、文化、习俗及审美情趣。企业在经营的初期,由于未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为了起死回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暗渡陈仓。

浙江的老板实业集团公司原名浙江余杭红星五金厂,生产的红星牌吸油烟机,在市场上举步维艰,结果改名老板牌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吸油烟机专业生产基地之一。据称,改名老板牌后,一次广告的效果相当于原先的十六次的效果。

男人的世界――金利来,原名“金狮”,在香港人说来,便是“尽输”,香港人凡事都喜欢求吉利,因此对金狮都避之唯恐不及。后来,曾宪梓先生将 Goldlion前部分Gold意译为金,后部分lion音译为利来,合为“金利来”。之后,行情便一路看涨,最终与世界顶级服装比肩而立。

6、摆脱同名的烦恼。很多企业在命名时,起的名字过于大众化,结果对企业的展极为不利。河北康达公司生产的枪手杀虫剂是全国知名品牌,但康达这个企业名称在河北遍地皆是,各行各业都有。结果康达公司大量的广告费却为其它公司做了嫁衣,而其它公司的一些不良行为,也会被消费者算到康达公司头上,康达公司莫名其秒地替人受了过。于是,企业改名为枪手,既利用了枪手高知名度的优势,又摆脱了搭车的“伙伴”。

7、摆脱地域性特征的限制。地域性特征是指企业或品牌名称间接或直接指示了产品出产地或出处。有些产品能利用其传统产地、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等,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如“青岛”啤酒、“茅台”酒等。但如果地名既无传统文化的积累,又没有新时代的鲜明特色,那么,将地名引入品牌就会成为累赘。比如厦新手机,作为国产手机的排头兵,正饱受其地域性特征品牌的苦恼,正张罗着改名。

8、名称或标识有违政治信仰或社会公德而不得不放弃。企业或品牌名称如果违背了人们的政治信仰或社会

道德伦理规范,不仅会招来消费者的抵制,也会受到政If encoding is omitted,府部门的干涉。四川有家公司将其产品品牌命名为“刘文彩”,意欲借其臭名打响市场,结果激起公众、媒体和政If encoding is omitted,府的反感,不得不改名。

9、与时俱进,引领潮流,增强亲和力。企业为了在年轻人心目中保持年轻有活力的形象,通过更改企业名称或品牌标识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以新的形象来表现自已的潮流和时尚。可口可乐中英文新标识已于二月下旬正式在中国全面启用。据称,可口可乐的这个全新的品牌视觉标识通过三个方面向消费者传递品牌的信息:功能诉求、感官诉求和情感诉求。

10、以利于更有效地使用企业资源。过去在消费者中,提起乐百氏能想到今日集团,或提起今日集团能想到乐百氏的,寥寥无几,而且由于公司名与产品名不一致,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都需要投入,造成一定程度的有形资源浪费。经过反复考虑和权衡后,公司于1999年将企业名与产品品牌名统一为乐百氏,以更有效地使用企业资源,并同步提升企业及产品的形象。。而且“乐百氏”是一个很受消费者欢迎的食品饮料品牌,公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坚持走专业化道路,因此更名为乐百氏集团是更理想的选择。

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经营就是品牌的经营。而品牌资产的增值,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累积过程。因此作为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改企业名称或品牌标识或多或少都会为品牌的增值带来损失,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企业除了在命名时应高瞻远瞩些,尽量避免以上缺憾外,同时,如果在不得不对企业名称或品牌标识进行更改时,则应注意以下几点,以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并深入进去,以此大做文章,化不利为有利因素,为下一步的发展推波助澜。

1、时机要选择恰当。更改企业名称或品牌标识作为企业的一个重大事件,一定要选择“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如果是在企业处于重大经营危机或公关危机当中时,冒然出此招,则势必会导致公众、媒体及合作伙伴的不信任,出现墙倒众人推的不利局面。

2、新的名称或标识要进行有序、有力地推广和管理。作为企业VI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责成强有力的管理部门要来进行内部的深化和外部的推广。否则就会出现龙头蛇尾的现象,甚至混乱不堪。

3、向公众、媒体全方位讲解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更改企业名称或品牌标识,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的高层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已经形成了更高层面的理解和更成熟的思路。因此应该利用各种形式向公众、媒体说明企业的未来的目标和策略,以博得好感和支持。

4、把事件营销做足做深。在信息化时代,作为企业应不断地顺势和造势。因此企业应利用这样一次事件,全方位地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充分地进行事件营销,使企业借变脸更上一层楼。在这方面联想做得很好。联想在更改品牌的英文标识后,通过多种媒体进行了强势的宣传,使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聚焦在联想,再一次强化了其在IT业的霸主地位。

5、加强创新意识,实现全面创新。更改企业名称或品牌标识,只是在塑造企业新形象的历程上跨出的第一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企业加强创新意识,实现全面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增强企业活力,提升竞争力。

6、保持和强化核心竞争能力。无论是企业的名称或品牌标识如何变化,企业一定要在变化中不断强化自已的核心竞争能力,使自已在竞争中永远站在主动的地位。

2023年12月16日发(作者:栗三)

著名企业logo的演变发展史

1982年,40多岁的程序员约翰·沃诺克(John Warnock)和查尔斯·杰斯克(Charles Geschke)离开施乐,创建了一家新软件公司Adobe。公司创建之初,为了降低成本,沃诺克和杰斯克几乎做所有的事情。例如,Adobe的第一个标志就是由沃诺克的妻子设计。

苹果的标志

1976年,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和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设计并打造了第一台家用计算机Apple I。由于沃兹尼亚克当时还在惠普工作,因此他们最初希望将这一产品卖给惠普,但遭到了拒绝。为了制造Apple I的主板,他们甚至开始变卖家产。当年晚些时候,沃兹尼亚克开发出了Apple II的原型,但当他们将这一产品提供给Commodore时,再次遭到拒绝。在此之后,苹果时来运转,终于走上了正轨。

苹果的第一个标志设计非常复杂,它是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读书的一个图案,上下有飘带缠绕,写着Apple Computer Co.字样,外框上则引用了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短诗,“牛顿,一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灵魂。”这一标志的设计者是罗纳德·韦尼(Ronald Wayne),他实际上也可以算是苹果的联合创始人,但仅仅为苹果工作两周之后,他就以800美元出售了自己持有的10%股份。如果他持有到现在,这些股份的价值将达到数十亿美元。

乔布斯后来认为这一标志设计过于复杂,影响了产品销售,因此聘请Regis McKenna顾问公司的罗勃·简诺夫(Rob Janoff)为苹果设计一个新标志。这就是苹果的第二个标志——一个环绕彩虹的苹果图案。1976年到1999年期间,苹果一直使用这一标志。那么,为何这一苹果被咬掉一口呢?这或许恰恰正是设计者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在英语中,“咬”(bite)与计算机的基本运算单位字节(Byte)同音。

1998年,苹果又更换了标志,将原有的彩色苹果换成了一个半透明的、泛着金属光泽的银灰色标志。

佳能的标志

1930年,Goro Yoshida和他的姐夫Saburo Uchida在日本创建了精密光学仪器实验室。4年后,他们制造了第一台相机,命名为“Kwanon”(观音菩萨),因此他们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千手观音的图案。尽管如此,他们最终还是将公司名称和标志都改为“Canon”,因为它的发音更近似于Kwanon。

1996年,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塞吉·布林(Sergy Brin)联手打造了一个搜索引擎,这就是谷歌的前身。他们最初将这一搜索引擎命名为“BackRub”,但随后更名为“Google”。两年之后,他们开始向主要互联网门户推销自己的产品,但乏人问津。最终,他们在好友的车库中创建了谷歌。

谷歌的第一个标志由布林设计,为了设计这一标志,他特意自学了免费图形软件GIMP。此后不久,谷歌又在标志后面加上了一个感叹号,此举明显是为了模仿雅虎。1999年,斯坦福大学艺术专业教授鲁斯·科达尔(Ruth Kedar)为谷歌设计了新标志,并沿用至今。

IBM的标志

1911年,国际记时公司(ITR)和计算机度量公司(CSC)合并,组建了新公司计算-制表-记时公司(CTR)。1924年,CTR将公司名称变更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当时,IBM主要生产打孔机、天平以及绞肉机等产品。

上世纪40年代末,IBM在当时的CEO托马斯·华生(Thomas Watson)的领导下,开始向计算机艰难转型。为了加速这一进程,IBM于1947年改变了标志,新标志就是IBM三个字母的打印体。

1956年5月,托马斯·华生在去世前不久正式将权力移交给儿子汤姆·华生(Tom Watson)。汤姆·华生行动迅速,用行动和符号展示了一个新的时代。他接手IBM后的第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巧妙地改变了公司标志。新标志由著名的图形设计师保罗·兰德(Paul Rand)设计,用City Medium字体取替了Beton Bold字体,使“IBM”字母显得更刚性、更扎实、更平衡。

1972年,IBM又采用了一个新标志,仍由兰德设计,但用水平的条纹替代了实心字符,暗示着“速度和力量”。

LG电子的标志

LG最初包含两家公司,分别是Lucky化学工业公司,主要生产化妆品;以及GoldStar公司,主要生产无线电设备。GoldStar后来扩大的业务,由单一生产无线电设备,扩展至所有类型的电子和家电产品。1995年,Lucky Goldstar更名为LG电子。事实上,LG是一个企业集团,因此其旗下公司也相应地更改了名称,出现了LG化学、LG电信、甚至LG Twins篮球队。在这些公司的标志旁边,均有“Life is Good”字样。有趣的是,LG否认公司名称是“Lucky Goldstar”或其它单词的缩写,LG就是LG。

1975年,19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和高中校友保罗·艾伦(Paul Allen)开始为Altari 8800计算机设计BASIC编译器,当时他们将二人的合作伙伴关系称为“Micro-soft”。1977年,微软成为一家正式公司。

1982年,微软公布了新标志,其中的字母“O”别具体色,被公司员工亲切地称为“Bibbet”。1987年,斯科特·贝克尔(Scott Baker)为微软设计了现在的图标。在新标志中,字母“O”被砍掉了一角,看起来就像是Pac-Man,因此这一标志也被称为“Pac-Man标志”。

摩托罗拉的标志

摩托罗拉创建于1928年,公司的最初名称为Galvin制造公司。上世纪30年代,Galvin开始生产汽车无线电设备,因此创始人保罗·加尔文(Paul Galvin)创造了一个新单词“Motorola”,即“Moto”加上当时最流行的后缀“ola”。1947年,Galvin正式更名为“Motorola”。上世纪80年代,摩托罗拉开始生产和销售手机。

Mozilla Firefox的标志

1998年1月,网景宣布将公布Netscape浏览器源代码。2002年6月,Mozilla 1.0发布,它包括了浏览器、电子邮件等多种功能。2002年9月,独立网络浏览器Phoenix 0.1版发布。2003年4月,由于出现商标争议,Phoenix改名为Firebird。2004年2月,Mozilla基金会再次将Firebird改名为Fire fox浏览器,因为Firebird与另一个开放源代码项目的商标名称冲突。

诺基亚的标志

诺基亚创建于1865年,在不同历史时期,该公司曾进军不同的行业,包括造纸、物业、橡胶、机械、电缆等等。1992年,诺基亚开始进行战略转型,即由造纸、橡胶、电缆等传统行业向计算机、电子消费品和电信等高科技领域转型。目前,诺基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手机厂商。

1895年,贝尔电话加拿大公司将非电话硬件业务分拆,成立了一家名为北方电子和制造的新公司。1976年,北方电子更名为北方电信,以更好地反映自己的核心业务。19年之后,北方电信又更名为北电网络,并沿用至今。

Palm的标志

杰夫·霍金斯(Jeff Hawkins)于1992年创建了Palm计算公司,他还是Palm Pilot PDA的发明者。这家公司随后的命运非常坎坷,其第一款PDA就以失败告终。Palm计算公司后来被美国机器人技术公司收购,而后者又被3Com收购。霍金斯最终离开3Com,创建了自己的公司Handspring。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离开后不久,3Com就将Palm分拆为了一家独立的公司。

在此之后,Palm分拆为两家公司PalmSource(操作系统)和PalmOne(硬件)。PalmOne随后与Handsprint合并,又收购了PalmSource,这就是现在的Palm。

施乐公司的标志

施乐的前身Haloid公司创建于1906年,主要生产照相纸和设备。1938年,切斯特·卡尔森(Chester Carlson)发明了一项名为“electrophotography”影印技术,后来他又将其更名为“xerography”。他花了很多时间来游说通用电气、IBM和RCA等公司购买这项技术,但都没有获得成功。最终,他与Haloid合作,开发出了全球第一款影印机Haloid Xerox 914。由于这一产品非常成功,Haloid于1967年更名“Xerox”(施乐)。

广州羊城药业近日更名王老吉药业

文发布者:宋磊来源:

我国中药界著名企业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更名为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恢复了有176年历史的老字号。该公司的前身是创建于1828年的王老吉药厂,以生产“王老吉”牌系列中成药著称。为发挥品牌优势,实现企业名称与品牌名称的统一,最近公司决定恢复王老吉字号。近年来该公司实施品牌战略,经济效益三年翻了一番,去年销售额比前年增长了28%,增长速度在广药集团名列前茅。

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公司更名

查看原文:/index/../xfrbmap/2007-02/27/content_

意大利著名企业菲亚特集团所属的“菲亚特汽车公司”已从2月1日起正式更名为“菲亚特集团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据意大利媒体报道,该公司还将进行大规模重组,将其所拥有的4个品牌分别组建成单独的子公司,由

母公司完全控股。这4个公司是菲亚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阿尔法-罗密欧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兰西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菲亚特轻型商务车股份有限公司。

报道称,新组建的4个公司的执行董事仍将由原菲亚特汽车公司内部4个部门的负责人出任。此外,公司管理层和员工均不变,经销商及供货商也不会受到此次更名和重组的影响。

业内人士称,菲亚特集团此举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战略考虑:一是保持整个集团的统一性;一是考虑到每一个品牌不同的发展需求。(丁莹)

凌志更名雷克萨斯,解读丰田汽车品牌新战略!中华品牌管理网, 2006-9-20, 作者: 李玉国 , 访问人数:2927

标签: 品牌

第 1 2 3 4 页

两大全球冠军品牌先后更名

2004年6月,丰田在北京宣布,旗下的高端品牌LEXUS于1989年创立至今15年后,其中文名称将从目前中国人熟悉的“凌志”变为“雷克萨斯”。在北京车展期间,丰田还宣布在中国建立独立的雷克萨斯特许经销商网络。在当年第4季度,雷克萨斯将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4城市建立6个雷克萨斯独立的特许经销店。 这意味着雷克萨斯品牌专卖店正式进驻中国。

2005年11月,在第三届广州国际车展期间,丰田汽车公司携一汽丰田和广州丰田强势亮相。作为丰田汽车公司在华的第二个乘用车合资公司,广州丰田借此良机推广自己的品牌,并在展会上正式宣布,即将在2006年下线的国产Camry将使用全新的中文名称"凯美瑞",该车将在广州丰田建立的"广州TOYOTA"销售渠道中进行销售。

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丰田汽车,作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将旗下的两个曾经在世界上所向披靡的,在全球创下冠军销售纪录的凌志和佳美,在中国前后更名为“雷克萨斯”和“凯美瑞”,似乎并无关联性,而且在一部分眼里,似乎丰田公司有些多此一举,明明是现成的品牌,却主动丢开,然后找到两个生僻的组合词来推广,完全是傻到了及至!

如果是对于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丰田汽车,把自己的产品简单的更名已经肯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对于一个品牌价值248.37亿美元(2005年全球100个最有价值的品牌总评榜),惟一在全球100大品牌中跻身前10位的汽车品牌,连续两年荣登世界十大汽车品牌排行榜榜首的丰田汽车来说,大智若愚的举动肯定内部有太多玄机!尤其是主动丢弃在中国多年品牌经营的价值沉淀,而推广一个相对陌生的汽车品牌,背后肯定有耐人寻味的动机!

关于品牌更名丰田公司如是说

尽管中国人觉得“凌志”有着厚重的中文含义,而“雷克萨斯”则干巴巴,含义十分空洞,但丰田公司却不顾这些,它所要追求的是“保持品牌的全球一致性”。

拥有26年销售高档车经验,由香港派往中国内地,全面主持雷克萨斯的销售工作的曾林堂说:“不能让美国客户与中国客户谈到同一款车时,因为称谓的不同而不能有效沟通,那样将是一个全球品牌的极大缺憾”。在这一点上,他们考虑的是不是更远?同时在丰田品牌之外建立完全独立的雷克萨斯销售体系

关于佳美更名,广州丰田的副总经理胡苏解释,广州丰田之所以将Camry命名为"凯美瑞",一方面是希望树立

一个全新的形象,通过升级,使产品在各方面都"脱胎换骨",另一方面Camry是一款全球车型,以音译的方式命名,也是想强调该车型的全球同步概念,"再者,凯意味着凯旋,美的意思是美好,瑞代表瑞雪,都是吉祥的意思"。用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袁仲荣的话来说,"凯美瑞"是一款源于"佳美",高于"佳美"的车型。

"锐志高于佳美,凯美瑞也是源于佳美、高于佳美,这两款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竞争,但是两款车在设计时针对的客户群体是不一样的。根据在北美市场上的经验,这两款车都有各自的客户群,发展也都非常好。"广州丰田公司的总经理葛原说。

不能不被提及的品牌辉煌

上世纪60年代,丰田用小型车撬开了美国汽车市场,但高档车皇冠却败走麦城,丰田因此背上了“廉价、低档车”的坏名声。4年的卧薪尝胆,经过精心筹划,1989年丰田在美国推出了LEXUS。为了不让丰田品牌连累了LEXUS,在美国LEXUS是独立的渠道,独立的专卖店,一切都与丰田品牌迥然不同,甚至长期不在日本本土销售,直到去年8月才开始“出口转内销”。

1999年起,LEXUS在美国销量超过奔驰、宝马,此后6年,连续摘走了豪华车销量第一的桂冠。2005年,雷克萨斯全球销售了39万辆,其中30万辆销售在北美。据J.D.POWER调查,雷克萨斯的新车质量、可靠性、顾客销售满意度,均列美国豪华车市场第一位,被美国人称为“雷克萨斯奇迹”。

在美国市场的成功,使丰田有了充足的底气,下一个目标锁定了中国。他们调查分析,全球华人奢侈品消费超过全球市场份额的40%,“对中国未来豪华车市场的潜力与规模,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

“让LEXUS在中国重现美国市场的辉煌”,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任重而道远!

按照丰田公司的长期战略,雷克萨斯在中国并不是急于提升销量,协助完成丰田的销售目标。攻克销售目标有丰田品牌担当,雷克萨斯首先要把形象立好。

诞生仅23年的Camry在全球的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了1000万辆,全球年销量达60万辆,多年高居美国中级轿车销量榜首,并成功开拓了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台湾、东南亚等市场,成为丰田汽车最有价值的主流代言车型。

对于旗下这两个曾经独霸全球汽车的冠军品牌,丰田公司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大胆进行品牌创新,体现了丰田汽车确实是高人一筹的胆识和远见!对于业界一直攻击日本企业缺少创新的指责已经是踪影全无了!日本汽车品牌的创新要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

更名只是简单的来自锐志的压力吗?

业界一直分析广州丰田将佳美更名为凯美瑞,是感受到来自一汽丰田锐志的压力,尽管丰田此前并没有给Camry确定正式的中文名字,但是Camry进口中国已有多年,并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喜爱,多年来一直蝉联中国进口车的销量冠军,"佳美"这个名字也早已被中国的消费者所熟知。业界普遍认为,广州丰

田之所以把Camry命名为"凯美瑞",而非早已被中国消费者接受的"佳美",主要是源于一汽丰田锐志的竞争压力。

就在广州佳美上市的几个月前,一汽丰田强势入市,以低价策略推出了锐志,给参与中高级车市场角逐的厂商们增加了不小的压力。尤其锐志推出时曾这样宣传自己:锐志是丰田产品系列中高于佳美、低于皇冠的一款中高级车。

但是,仅仅从产品线的内部竞争方面解读丰田对汽车品牌更名,并不能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即使这样可以解释佳美更名为凯美瑞,那么凌志品牌,作为丰田公司最高端的豪华车,并没有承受来自内部产品竞争的压力,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的更名为稍显晦涩的“雷克萨斯”?

作为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对旗下的品牌进行更名,这其实本身就是新闻,本身就具有品牌传播功能!因此,在业界和消费群体中根本就是花费为0的传播费用,因此,对于这样汽车巨头,新品牌的增值和传播几乎是唾手可得的!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

通过品牌更名,丰田公司旗下其实不费一枪一炮,又白白多了两个品牌。即使雷克萨斯和凯美瑞两个品牌在中国市场推广不成功,那么至少原先的凌志和佳美两个品牌却不会有任何受损!从品牌安全战略上讲,丰田公司巧妙的避开了未来因为单一品牌经营不善而带来的潜在风险!这是丰田公司的高明之处。

品牌老化下的品牌创新战略如何进行?

品牌如同普通的产品一样,存在着必然的生命周期的!凌志和佳美两个汽车品牌也是如此。在很多人的脑海里,凌志和佳美已经耳熟能详——几乎是相同的两头平平的汽车形象。但是经过改动后的雷克萨斯和凯美瑞,已经完全超越了以前的老的产品形象,完全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包括丰田旗下的新皇冠,整体给人以饱满、成熟、沉稳和大气的感觉!其实,简单的可以归结为一句——新产品,新形象,新品牌,新生代,新希望!

丰田中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雷克萨斯中国事务董事曾林堂对记者表示:“中国的高档车市场已经成熟,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着力塑造雷克萨斯在中国的形象。建设雷克萨斯专用的销售渠道只是第一步。”从细节处入手和奔驰、宝马这些豪华品牌强调血统、强调尊贵的大气不同,雷克萨斯的高层似乎更愿意体现出这个品牌更加细腻、更具亲和力的一面。

因此当产品形象变得更加细腻和具有亲和力的时候,赋予一个更加感到新鲜的品牌名称,其实能够把购买者的思绪从逝去的记忆中慢慢拉回到现实中来。一个全新的品牌形象就在顾客的大脑中从模糊向清晰逐渐形成!

另外,对于曾经对凌志和佳美怀有并非美好美好联想的群体来讲,丰田公司轻松的达到了二次进入这部分群体印象的目的!从而扩大了自己品牌的潜在市场。

品牌创新的最终落脚是品牌的溢价能力,由于新的产品形象,新的配置和新的品牌形象,雷克萨斯和凯美瑞都可以表现出超越凌志和佳美的更高的产品溢价能力!因为,由于品牌的变化,顾客简单的把现在的价格与以前的品牌售价进行比较已经不太可能!

尤其是凌志更名为雷克萨斯,丰田公司欲染指第一豪华车品牌的宝座昭然若揭。近乎中性,甚至略显晦涩的欧美品牌名称,连同凯美瑞,介于中文和西方译音,丰田公司开始打造自己的高端品牌形象,超越日本血统,向欧美品牌靠拢的品牌创新战略已经再明显不过了!

相比德国大众汽车的桑塔纳品牌,美国通用的别克品牌在品牌创新上面明显乏善可陈。因此,丰田公司在引领世界汽车的技术和质量的优势地位的同时,也证明了自身品牌营销大师的当仁不让的主导地位!

日本汽车品牌与欧洲汽车品牌的对比

在汽车行业,尽管韩国、中国的汽车业增长迅速,甚至近几年中低档车的销量大有超过日本的趋势,但是在中高档车市场,主角仍然是欧洲、美国、日本,这一点仍然没有丝毫的改变。

当日本丰田推出了全球统一品牌的雷克萨斯的豪华车,大有要与德国的劳斯莱思一比高低的气势之时,我们有必要对日本和欧洲的汽车品牌策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德国宝马公司和法国标致公司,在推广不同系列的汽车产品时,往往采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来加以区分。比如

著名企业标志演变收集大全

视觉文化 2008-03-08 16:18 阅读1332 评论11

字号:

中 小

01-

Adobe公司的标识

1982年,40多岁的程序员约翰·沃诺克(John Warnock)和查尔斯·杰斯克(Charles Geschke)离开施乐,

创建了一家新软件公司Adobe。公司创建之初,为了降低成本,沃诺克和杰斯克几乎做所有的事情。例如

,Adobe的第一个标识就是由沃诺克的妻子设计。

02-

苹果的标识

1976年,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和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设计并打造了第一台家用

计算机Apple I。由于沃兹尼亚克当时还在惠普工作,因此他们最初希望将这一产品卖给惠普,但遭到了

拒绝。为了制造Apple I的主板,他们甚至开始变卖家产。当年晚些时候,沃兹尼亚克开发出了Apple II

的原型,但当他们将这一产品提供给Commodore时,再次遭到拒绝。在此之后,苹果时来运转,终于走上

了正轨。

苹果的第一个标识非常复杂,它是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读书的一个图案,上下有飘带缠绕,写着Apple

Computer Co.字样,外框上则引用了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短诗,“牛顿,一

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灵魂。”这一标识的设计者是罗纳德·韦尼(Ronald Wayne),他实际

上也可以算是苹果的联合创始人,但仅仅为苹果工作两周之后,他就以800美元出售了自己持有的10%股份

。如果他持有到现在,这些股份的价值将达到数十亿美元。

乔布斯后来认为这一标识过于复杂,影响了产品销售,因此聘请Regis McKenna顾问公司的罗勃·简诺夫

(Rob Janoff)为苹果设计一个新标识。这就是苹果的第二个标识——一个环绕彩虹的苹果图案。1976年到

1999年期间,苹果一直使用这一标识。那么,为何这一苹果被咬掉一口呢?这或许恰恰正是设计者所希望

达到的效果。在英语中,“咬”(bite)与计算机的基本运算单位字节(Byte)同音。

1998年,苹果又更换了标识,将原有的彩色苹果换成了一个半透明的、泛着金属光泽的银灰色标识。

03-

佳能的标识

1930年,Goro Yoshida和他的姐夫Saburo Uchida在日本创建了精密光学仪器实验室。4年后,他们制造了

第一台相机,命名为“Kwanon”(观音菩萨),因此他们的第一个标识就是千手观音的图案。尽管如此,他

们最终还是将公司名称和标识都改为“Canon”,因为它的发音更近似于Kwanon。

04-

谷歌的标识

1996年,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塞吉·布林(Sergy Brin)联手打造了一

个搜索引擎,这就是谷歌的前身。他们最初将这一搜索引擎命名为“BackRub”,但随后更名为“Google

”。两年之后,他们开始向主要互联网门户推销自己的产品,但乏人问津。最终,他们在好友的车库中创

建了谷歌。

谷歌的第一个标识由布林设计,为了设计这一标识,他特意自学了免费图形软件GIMP。此后不久,谷歌又

在标识后面加上了一个感叹号,此举明显是为了模仿雅虎。1999年,斯坦福大学艺术专业教授鲁斯·科达

尔(Ruth Kedar)为谷歌设计了新标识,并沿用至今。

05-

IBM的标识

1911年,国际记时公司(ITR)和计算机度量公司(CSC)合并,组建了新公司计算-制表-记时公司(CTR)。

1924年,CTR将公司名称变更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当时,IBM主要生产打孔机、天平以及绞肉机等

产品。

上世纪40年代末,IBM在当时的CEO托马斯·华生(Thomas Watson)的领导下,开始向计算机艰难转型。为

了加速这一进程,IBM于1947年改变了标识,新标识就是IBM三个字母的打印体。

1956年5月,托马斯·华生在去世前不久正式将权力移交给儿子汤姆·华生(Tom Watson)。汤姆·华生行

动迅速,用行动和符号展示了一个新的时代。他接手IBM后的第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巧妙地改变了公司标

识。新标识由著名的图形设计师保罗·兰德(Paul Rand)设计,用City Medium字体取替了Beton Bold字体

,使“IBM”字母显得更刚性、更扎实、更平衡。

1972年,IBM又采用了一个新标识,仍由兰德设计,但用水平的条纹替代了实心字符,暗示着“速度和力

量”。

06-

LG电子的标识

LG最初包含两家公司,分别是Lucky化学工业公司,主要生产化妆品;以及GoldStar公司,主要生产无线

电设备。GoldStar后来扩大的业务,由单一生产无线电设备,扩展至所有类型的电子和家电产品。1995年

,Lucky Goldstar更名为LG电子。事实上,LG是一个企业集团,因此其旗下公司也相应地更改了名称,出

现了LG化学、LG电信、甚至LG Twins篮球队。在这些公司的标识旁边,均有“Life is Good”字样。有趣

的是,LG否认公司名称是“Lucky Goldstar”或其它单词的缩写,LG就是LG。

07-

微软的标识

1975年,19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和高中校友保罗·艾伦(Paul Allen)开始为Altari 8800计

算机设计BASIC编译器,当时他们将二人的合作伙伴关系称为“Micro-soft”。1977年,微软成为一家正

式公司。

1982年,微软公布了新标识,其中的字母“O”别具体色,被公司员工亲切地称为“Bibbet”。1987年,

斯科特·贝克尔(Scott Baker)为微软设计了现在的图标。在新标识中,字母“O”被砍掉了一角,看起来

就像是Pac-Man,因此这一标识也被称为“Pac-Man标识”。

08-

摩托罗拉的标识

摩托罗拉创建于1928年,公司的最初名称为Galvin制造公司。上世纪30年代,Galvin开始生产汽车无线电

设备,因此创始人保罗·加尔文(Paul Galvin)创造了一个新单词“Motorola”,即“Moto”加上当时最

流行的后缀“ola”。1947年,Galvin正式更名为“Motorola”。上世纪80年代,摩托罗拉开始生产和销

售手机。

09-

Mozilla Firefox的标识

1998年1月,网景宣布将公布Netscape浏览器源代码。2002年6月,Mozilla 1.0发布,它包括了浏览器、

电子邮件等多种功能。2002年9月,独立网络浏览器Phoenix 0.1版发布。2003年4月,由于出现商标争议

,Phoenix改名为Firebird。2004年2月,Mozilla基金会再次将Firebird改名为Firefox,因为Firebird与

另一个开放源代码项目的商标名称冲突。

10-

诺基亚的标识

诺基亚创建于1865年,在不同历史时期,该公司曾进军不同的行业,包括造纸、物业、橡胶、机械、电缆

等等。1992年,诺基亚开始进行战略转型,即由造纸、橡胶、电缆等传统行业向计算机、电子消费品和电

信等高科技领域转型。目前,诺基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手机厂商。

11-

北电网络的标识

1895年,贝尔电话加拿大公司将非电话硬件业务分拆,成立了一家名为北方电子和制造的新公司。1976年

,北方电子更名为北方电信,以更好地反映自己的核心业务。19年之后,北方电信又更名为北电网络,并

沿用至今。

12-

Palm的标识

杰夫·霍金斯(Jeff Hawkins)于1992年创建了Palm计算公司,他还是Palm Pilot PDA的发明者。这家公司

随后的命运非常坎坷,其第一款PDA就以失败告终。Palm计算公司后来被美国机器人技术公司收购,而后

者又被3Com收购。霍金斯最终离开3Com,创建了自己的公司Handspring。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离开后不

久,3Com就将Palm分拆为了一家独立的公司。

在此之后,Palm分拆为两家公司PalmSource(操作系统)和PalmOne(硬件)。PalmOne随后与Handsprint合并

,又收购了PalmSource,这就是现在的Palm。

13-

施乐公司的标识

施乐的前身Haloid公司创建于1906年,主要生产照相纸和设备。1938年,切斯特·卡尔森(Chester

Carlson)发明了一项名为“electrophotography”影印技术,后来他又将其更名为“xerography”。他花

了很多时间来游说通用电气、IBM和RCA等公司购买这项技术,但都没有获得成功。最终,他与Haloid合作

,开发出了全球第一款影印机Haloid Xerox 914。由于这一产品非常成功,Haloid于1967年更名“Xerox

”(施乐)。

以上来自 独角兽资讯

/user1/unicornblog/

标致汽车 永恒的雄狮

两家公司的合并促成了最初的三菱,之后未有什么大的改变。

梅赛德斯-奔驰汽车 外围图案变化(麦穗、双环、单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还是牢牢的记住了这

个三叉星。

奥迪汽车最初的由四家汽车公司合并而成的AUTO UNION逐步演变成了奥迪品牌。一成不变的四个圈圈代

表了四家公司的精诚合作,亦代表了奥迪品牌独有的魅力。

雷诺汽车 在上个世纪初,标徽多使用类似蔓草纹的文字。而之后的标徽也显示除了雷诺的军工背景。但

是从1925年开始,菱形就成了雷诺坚守的风格。

马自达汽车 如果幸运,你还能见到一些使用1992年标徽的马自达汽车。而新启用的标徽寓意为展翅的雄

鹰。

福特汽车 福特则是一成不变的福特先生的签名。这应该是这个星球上出现次数最多的签名了。

菲亚特汽车 我只能说,第一个标徽真的不怎么样,因为它像是一块铁匠铺里面的废铁片儿。而之后的标

徽也从复杂逐步走向简单,但是FIAT这四个字母一直都是中心。

凯迪拉克汽车 自打凯迪拉克出生,这个盾牌就一直跟随着它。而2002启用的有史以来最简介、最漂亮的

标徽象征着凯迪拉克复兴的决心

宝马汽车 永恒的蓝天白云螺旋桨。

大众汽车 无论是涡轮叶片还是后来的齿轮,都显得很复杂。而摆脱了纳粹背景的大众标徽就显得干净多

了。

以上来自 常州车网--龙城车友论坛 → 车友俱乐部 → 东风标致 → 世界著名品牌标志的演变

/?boardid=58&id=26906

万事达卡logo的演变过程

2006年1月7日——世界影像业界最著名的品牌Kodak(柯达)公司宣布启用新标识,柯达新的标志保留公

司的特别红色和黄色颜色, 采用特别设计的字体。但废除1987年设计包含了"柯达" 过去70年的箱子。新

的标识将帮助公司塑造成一个21世纪创新者的形象。

以上来自:赛酷网()

/design/zhsj/200709/

透视“企业更名潮”

胡小娟

对公司也好,品牌也罢,更名通常是一件忌讳的事情。如果说品牌建立之初,名字代表公司的形象、业务和产品,而时过境迁人们就不会太在意已变成符号的名字。

从品牌宣传的角度看,改名更不符合规律:如果要给人以清晰长久的印象,就不能轻易换名称。然而当前企业改名之风盛行,除旧迎新、乐此不疲。追踪此现象长达31年的纽约企业监察公司说,去年改名称的企业几乎是八年前1004家的三倍。

企业改名不外乎凸显独特性及前瞻性,或是技术上的优势;企业希望公司名号能朗朗上口、彰显其在某领域的杰出地位,或使企业形象深植消费者脑中。而更名的契机往往是并购、拆分、发展、环境变化等等原因。

要了解一个企业,不妨去解读其名字的变化,从中能看到一个企业的前世今生,也能了解时代变迁和经济变革。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名字的历史也是企业的历史,是小水滴折射出的大世界

从业务发展看“前世今生”

一个企业(品牌)从默默无闻地诞生、成长到发展、壮大的过程,必然是一段积淀、凝聚进而升华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企业文化、业务范围、市场谋略等一系列改变,使得从前的“名字”不再能代表当前的企业形象与发展战略,甚至有时令客户产生误解,“更名”的选择会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

谁能把全球最大的数据库软件开发商--Oracle与“软件发展实验室公司”这样一个名字联系起来呢?但是,1977年的拉里·埃里克森给新公司起的名字的确是“软件发展实验室”,蜗居在美国

加州圣克拉拉市的一个小办公室里。在开发出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 1之后,这个公司才随之改名为Oracle。从2000美元起家,到年收入超过百亿美元的全球最大数据库软件开发商、第二大独立软件开发商,Oracle走过了一条曲折跌宕的发展之路。

有些人或许会说Unigraphics Solutions公司更名为UGS只不过是为了它的股票市场,目的是从一个传统的CAD/CAM 公司转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协作商业公司。其实,从UGS公司最近兼并EAI分公司来看,UGS已经改变了很多,以前仅仅依靠CAD/CAM的财政收入,如今在制造行业已经开拓出了更大的市场。

戴尔计算机公司想要摆脱“计算机”一词而改名,因为它目前的业务确实已经远远地超出了计算机产品的经营范围。但同样的情况,“蓝色巨人”IBM却岿然不动,尽管叫“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但并不妨碍它成为全球最大的IT公司。这变与不变之间,彰显了不同的企业文化。

追赶潮流时尚是更常见的更名理由。互联网兴起的时候,许多公司在名字后面加上“.COM”的尾巴,而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又有很多公司都欲与互联网“划清界线”,这导致美国公司改名的数字在2002年达到破纪录的水平。

拆分-成长的烦恼

如果说“拆分”是企业必然面临的“成长的烦恼”,那么更名则给烦恼带来了几分乐趣。当一个小公司慢慢长大,面临纷繁的业务、广阔的产品线、有限的市场,其生长空间也越来越狭小。投资者的期望是利润最大化,经营者的压力是成本最小化。一旦这种期望与压力的矛盾无法调和时,投资者就会做出“拆”的选择,以维持企业较高的增长能力与竞争力。

从Cabletron开始,拆分之举屡现,拆分带来的更名主要是促使一些新的品牌诞生。

2000年初,Cabletron逆流而动,一分为四,一下子奉献了四个新品牌。分拆后有两家子公司继承了Cabletron的技术和产品,即Enterasys定位于企业网市场,Riverstone定位于运营商市场。

接着,朗讯也一分为二:成就了专做企业网的Avaya公司,而仍然面向运营商的原朗讯公司

还是叫作朗讯。3Com是“萧规曹随”,原3Com仍做企业网,推出新成立的CommWorks,定位于运营商市场。

同年,联想高层正式对业务进行拆分,将以分销为核心业务的联想科技发展公司独立出来,并与联想集成以及联想网络公司一起组建新的公司--神州数码。

对业界来说,这些单飞的公司、品牌看起来是一个个新面孔,但他们毕竟又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高端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尤其是已经拥有大量的客户群,这些都是他们继续发展的最好资源。Avaya脱离朗讯后业绩非凡,在2001财政年度第二季度中,公司的净收入达到7800万美元,比上一年同期的3700万美元增加一倍以上。3Com剥离运营商业务部门的举措也得到了不少分析家及业内人士的首肯。在电信/IT企业业绩纷纷下滑的情况下,独立出来的新公司能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实属难得。

分拆导致的更名往往有这样的特点,继承原公司名字的“子”公司往往连同原公司的核心业务一并继承,或许也是为了避免客户的过于惊讶吧。分拆之前公司的其它业务与产品线则往往分给新成立的公司来做。Enterasys是个例外,英文名字虽然是新取的,但它得到了原Cabletron的中文名字-凯创。

并购-成熟的标记

拆分是某些企业的成长方式,并购则是一种成熟的标记。

从北方电讯兼并Bay Network开始,兼并之风日盛。

有时兼并表现得弱肉强食般残酷:大品牌完全吞噬了被兼并的品牌。比如英国沃达丰陆续给其控股公司更名,将意大利的Omnitel更名为Omnitell沃达丰,德国的D2更名为D2沃达丰,爱尔兰Eircell更名为沃达丰爱尔兰,南非的Airtel Movil更名为沃达丰南非公司。迄今已有14个子公司改为使用“沃达丰”的品牌进行经营。

有时兼并又如同联姻一般温情脉脉。参与并购的公司各安天命,将名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

新的品牌。就像艾尼克斯(ENIX)和史克威尔(SQUARE)的合并,合并后的公司更名为史克威尔-艾尼克斯(SQUARE-ENIX)。2002年11月“德盛投资”改名为“德盛安联资产管理”,其实德盛投资早在2001年七月就已并入以保险起家的安联保险集团(Allianz Group)。更名后的新公司集资产管理研究、投资、新兴金融商品开发等方面的优势于一身,结合集团保险资源,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理财服务。

“强强联合”是并购的另一个美称,并购的初衷往往的确如此。但并购要使原来完全不同的几个企业协同运作、资源共享、利益均沾,往往不像换个招牌这样简单,所以更名只是并购中最简单的步骤。

走出地域限制

还记得十年前葛优摸着光头给青岛彩电做的广告吗?“青岛”电视机作为当年花巨资打造的品牌风靡一时。然而,几乎是突然之间,“青岛”这个品牌被放弃了,取而代之的是“海信”。重新投资打造一个全新的品牌意味着什么?一时之间,恶评如潮。

十年过去了。当“厦新”为自己品牌名中的地方色彩过浓而烦恼不已的时候,当“福建兴业银行”、“上海光明乳业”纷纷甩脱地名“帽子”的时候,“海信”不仅成长为知名家电品牌代表,而且在资本运作和多元化经营方面也获得了成功。

光明乳业宣布更名,去掉原公司名称中的“上海”两个字。光明乳业从2002年开始一直贯彻“利用全国资源做到全国市场”的发展战略,在上海以外实现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销售总额的50%,光明的总体产业布局正从区域性向全国性转型。乳业的竞争是奶源的竞争,光明要做全国品牌,奶源的争夺将是成败的关键。去年光明在上海以外地区原料奶的收集量已经占到总量的三分之二,更名后发展其全国性战略更无后顾之忧了。

这类公司发展之初可能只是一个面向地方的企业,就象中国每个城市都存在的地方卷烟厂和啤酒厂一样。当他们发展壮大起来,脱胎换骨的时候,往往要突破地域限制,当初的名字常常成为其扩张的障碍。这种类型企业改名的背后隐藏的是向全国甚至全球扩张的野心,是企业总体产

业布局从区域性向全国性转型的前奏。

“名”高盖主之后

“Borland”如雷贯耳,“SCO Unix”声名远播,可是他们的“生身父母”Inprise 和Caldera公司全都默默无闻。虽然说“英雄莫问出处”,但企业不能不在乎自己的知名度。

重新打造企业品牌又谈何容易,企业形象广告需要巨大的投入。既然产品品牌早已深入人心,与其费时费力让客户牢记两个名字,何不将企业名和产品品牌统一起来呢?这种更名可算得上皆大欢喜:品牌统一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既能有效使用企业资源,又使企业及产品形象得到同步提升。

因此,Inprise更名为Borland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业务伙伴和行业分析家纷纷表态,认为这是Borland财政转变和战略转变的标志。“Borland在市场上是一个著名的名字,而且总是和高质量的产品和技术领先能力联系在一起。我们打算在此名字的美誉之上建立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发布进度表,进行新技术创新以及扩展我们的全球分销渠道。”

同样,SCO品牌有着20多年的历史,在业界意味着可靠性、稳定性和高性价比。Caldera更名为SCO后,新公司汲取了业界对SCO品牌在SCO OpenServer和SCO UnixWare产品线上的充分认知,对于提升企业形象不无裨益。

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今日”和“乐百氏”这两个品牌都有一定知名度,但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是一家。为了利用早已深入人心的乐百氏品牌形象进一步壮大自身,“今日”改名“乐百氏”。“乐百氏”集团董事长认为,“乐百氏”是非常理想的食品饮料品牌,公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坚持走专业化道路,因此更名为乐百氏集团是更理想、更实际的选择。

痛失版权,忍痛更名

中国成功加入WTO已一年有余,对于中国数目众多的企业来说,或许加入WTO的好处还没有享受几分,因商标重迭带来的纠纷数量已经直线上升。因商标而导致的知识产权纠纷,已经不

止一次令中国的企业忍痛放弃经营多年的著名品牌。

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是最突出的问题:在创业初期不重视品牌的发展空间,企业成长过程中又不重视品牌保护,一旦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扩张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居然不能合法拥有自己的商标-遭遇“名字”的瓶颈。是花巨资将品牌重新买回来,还是改弦更张、另起炉灶?问题在于有时候花钱都不能将品牌赎回。面对强大的外国对手,中国企业罕有应战者:高昂的诉讼费用、对国际法规和管理的陌生、自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淡薄,使一个个含金量极高中国商标被迫改名。

早期的如美国《读者文摘》诉中国《读者文摘》,导致后者改名为《读者》,英文注册也由“readers”改为“DUZHE”,近期如OICQ更名为腾讯QQ。好在《读者》只改名字,不改定位,更名损失不算太大。腾讯先是将域名更改,后来整个腾讯公司的网站所有的OICQ文字全部取消,更换为QQ,比如:移动QQ、QQ导航……腾讯QQ的自有品牌经过这些年不遗余力的推广,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国产即时通信产品,终于令人们淡忘了当年被迫更名的尴尬。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历史总是定期重演,最近又传出联想即将更换商标的新闻。联想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碰到了最现实的商标被注册的尴尬。在欧洲有6家分公司的联想,其笔记本电脑今年将有计划地打入欧洲市场。但据了解,联想的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在海外将使用一个新的品牌-因为Legend商标此前已在很多国家被注册。而联想需要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再打响另一个品牌的市场成本。

恶名昭彰,急于摆脱

2003年初,全球最大的烟草公司菲利浦莫里斯集团宣布更名为“阿翠亚集团”。如果说他们是急于摆脱恶名,似乎有些冤枉,因为他们声称更名主要为了使公司结构更清晰。但不可否认的是,消费者把“菲利浦莫里斯”和生产香烟早已联系在一起了。而菲利浦莫里斯厂几年前遭到因吸烟而罹患癌症的消费者的集体控诉,致使整个集团的声誉遭受损失。这恐怕也是该集团急于改名的原因之一吧。

再如世通,虽然换个名字仍然可能破产,但是不换名字则是肯定会破产。“世通”与一个出了问题的世界、前CEO艾伯斯和丑恶的会计行为紧密相关,简直成了丑闻的代名词。世通想放弃这一受到玷污的商标,它可能采用MCI住宅长途电话部门的商标。与捏造一个新名称相比,将MCI品牌扩张是最简单的办法,它已经通过迈克尔·乔丹的广告而深入人心。但是品牌只是众多市场疑问的一部分,世通要完全摆脱丑闻困扰,他们必须改变公司,这牵涉到形象、广告和品牌。

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在经历那场丑闻风暴后也是无一幸免。毕马威咨询更名毕博,意图与假账丑闻划清界限;安达信管理咨询因被原毕马威管理咨询收购而消亡;普华永道的咨询部门被IBM出资35亿美元收归旗下;德勤已将其咨询业务剥离,并更名为“博敦”(Braxton)公司;安盛咨询更名为埃森哲(accenture)。每个公司都为它们的新名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accenture是构造出来的,而Braxton是继承的。命名的思路耐人寻味。

像这样受恶名所累,希望“重敲锣鼓再开张”的公司还真不少。当公司遭受毁灭性的丑闻打击,品牌遭到玷污,失去信用也失去生存能力的时候,“恶名”已经成为阻止公司东山再起的障碍。虽然更名只是一种点缀,对企业而言是非实质性的问题,证券分析师也认为更名不会对公司的评估产生任何影响。然而要想摆脱破产厄运继续生存下去,他们只有或者静静地等待被收购或者“更名”。

更名成本论得失

企业更名不仅要考虑当时的短期成本,也要关心长期成本和相对成本等。

短期成本包括更名之后的重新注册费、工商管理费、土地转让费、公告费等。美林证券烟草分析师费德曼表示,“更名成本对企业而言是非实质性的问题”,这说的就是短期成本。实际上,企业更名成功之后如果不继续注入资金做长期投入的话, 更名产生的新闻效应也会慢慢消散。

为了使被并购或拆分而更名的企业立即运行起来,还要支付启动资金,增加市场调研费、广告费、网点设置费,投入管理费用等等。如果把这些新的投资都计入更名成本,那么更换名字还真是昂贵的公关活动。

一些从事市场传播工作的专家为联想的换标成本估算出400亿人民币的天价。单纯的品牌替换花费并不多,问题在于新品牌有无足够内涵来取代原有品牌。要想彻底替换掉原有品牌或标志在市场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需要付出原有品牌双倍甚至以上的代价,联想品牌价值此前被估算为200亿人民币。

有着350年悠久历史的英国邮政(ThePostOffice)在2001年1月宣布更名为Consignia。更名之举更是花费了200万英镑巨资。尽管一再改名并没能扭转英国邮政严重亏损的现状,但是邮政核心部门仍然认为,这笔花费是值得的。

我行我素,绝不更名

也有许多公司绝不染指更名游戏,因为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IBM是绝好的例子,全名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没有一个字和IT相关,但它是全球最大的IT公司。历史的原因造就的名字可能和当前涉及的领域不会完全吻合,但名字最终已经变成一个符号、企业的象征。

埃里森:2000美元起家 我们为何更名为甲骨文?

作者: CNET科技资讯网

2007-11-13 03:45:00

CNET科技资讯网 11月12日 旧金山报道 在庆祝甲骨文公司成立30年的同时,为期一周的2007年Oracle OpenWorld大会今天在旧金山正式拉开帷幕。昨天下午,甲骨文董事长拉瑞·埃里森在特别举办的欢迎活动“Sunday Night Live”上发表报告,回顾了甲骨文三十年发展历程。

图1:甲骨文公司共同创始人拉瑞·埃里森

三十年前,连同拉瑞在内的四个人筹资2000美元共同创办了一家名叫“SDL”(Software Development

Lab,软件开发试验室),旨在为客户提供独立软件开发服务。随后,SDL公司获得美国国防部一个“Oracle”的项目,赚取了第一桶金,并更名为“Oracle”。“Oracle”中文即为“甲骨文”。

现在,甲骨文公司已经发展为全球著名的企业级软件企业,2007财年的年营业额超过180亿美元,业务遍及全球,产品与服务覆盖了整个IT生命周期,包括底层操作系统(Linux),数据库、中间件、企业应用以及咨询服务。

2007年Oracle OpenWorld大会将于11月11日至15日在旧金山Moscone会议中心举行,甲骨文中国公关经理李美贞介绍到,本年度大会是有史以来规模最盛大的一次,参会人员达到4.2万人,包括来自全球各地的甲骨文合作伙伴、客户、开发人员以及媒体记者、分析师。与会企业阵容强大,包括来自AMD、戴尔、惠普、英特尔、甲骨文和Sun等著名企业的高层领导。 (图/文:王丹)

图2:Moscone会议中心坐落在旧金山市中心。甲骨文大会期间,整个旧金山市都披上了“Oracle 红”。

更多报道:

日本松下集团将更名为Panasonic提高国际辨识度

2008年1月11日 网易科技报道

1月11日消息,日本松下电器工业公司(Matsushita)今天宣布,该集团名称将改为广为人知的“Panasonic”,以提升国际辨识度。如果获得股东认可,企业更名将从今年十月生效。

松下一九五五年将“Panasonic”品牌推向国际市场,这个品牌目前已广为海外消费者熟知。

松下在声明中表示,这“是使这家企业成为名副其实全球化公司的大胆行动”。

松下公司是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一九一八年在大阪西城创立,该企业也以其他品牌推出产品,其中包括国际牌(National)。国际牌一九二七年首先推出的产品是脚踏车车灯。 松下集团将抛弃“国际牌”这个品牌,“国际牌”主要用于在日本销售的洗衣机和电冰箱等家用电器。

该集团也宣布打算投资九百四十亿日圆兴建新厂房,这个新厂房将从二零零九年八月开始生产数位相机影像感应器和其他家电。此外,松下集团还将投资八亿五千七百万美元,以扩大半导体生产设施的计划。

中国机会对松下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坪文雄不断强调,基于中国迅速发展的消费市场和研发潜力,中国是松下电器产业最好的合作伙伴。

为了从雄踞日本的百年老店转向全面拥抱全球化的电子巨人,今年10月1日,日本松下电器产业将公司名称统一为“Panasonic”,寓意为“将松下的声音传遍全球”。

在松下决定改名之前,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社长大坪文雄就曾表示:“这是个相当难以抉择的决定,但是为了让松下走向全球化,再创公司的第二个高峰,松下非走这条路不可。”

从实施为获得全球卓越挑战权的GP3计划到现在的更名举措,大坪文雄通过一系列的变革试图将松下在日本“失去的十年”中所承受的阴影一一褪去,溯本逐源地向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精神遗产回归,踏实构筑松下未来的道路。

正名,证心。有着接近百年历史的公司也需要顺应全球化历史变革所带来的变化和机遇,这是松下更名举措所传递的最重要信息。

艰难的更名选择

同松下电器产业的主要竞争对手索尼、三星、日立以海外经营为主的战略不同,松下电器产业此前的经营核心是日本国内与海外并重。

在日本,从白色家电到厨卫用具、从音箱器材到建筑装修,松下的产品几乎遍及了日本国内每一个电子消费领域,也成为当仁不让的日本第一品牌。

鼎盛时期,松下电器在日本的销售额占全球销售额的一半左右,但自从日本经济在“广场协议”后遭受泡沫破灭的重创,以及老龄化问题的到来为日本社会带来了消费转型,松下电器产业的国内事业遭遇了较大挑战,拓展海外市场成为松下维系发展的必由之路。此时,松下电器产业庞大而松散的产品线以及稍显混乱的品牌就成为其国际化战略最大的难题之一。

早在1925年,松下电器开始在日本国内使用“National”的品牌名称。由于欧美地区的“National”商标已被美国一家大电器公司注册,松下公司不得不给海外所有商品都选用了“Panasonic”的名称。但在日本国内,影音产品使用的是“Panasonic”品牌,而冰箱等白色家电与灯具产品等则仍使用“National”品牌。

而松下的竞争对手索尼则早就有自己的品牌哲学。其前社长大贺典雄曾经很自豪地说:“SONY这四个英文字母,就代表了我们品牌力。”而韩国三星挺进海外市场时,也早已将所有产品统一到“Samsung”品牌旗下。据美国《商务周刊》去年所作的调查显示,在世界品牌排行榜上,三星公司列21位,索尼公司列25位,松下公司仅位居第78位。松下公司也因此认为,公司名称与品牌名称分离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

2008年1月10日,松下电器产业举行了一次临时董事会,并且于当天决定把公司名字改为“Panasonic株式会社”,因为在海外“Panasonic”比“松下”更为深入人心,而面向国内的白色家电品牌“National”也将统一为“Panasonic”。

“众所周知,我们松下电器产业旗下有很多的品牌和产品,遍布各个领域,如何将员工的力量和努力统一到同一品牌下,是此次更名的最大用意。”大坪文雄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为改名所实施的说服工作异常艰难,更名举措在松下公司内部也受到了很多非议。因为在松下人看来,被取消的“松下”和“National”品牌所凝结的企业情感和企业精神是难以割舍的,同时更名也意味着隐去了松下家族留给企业的遗迹。

大坪文雄1971年进入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37年的工作历程让他对松下品牌也难以割舍,但为了公司发展,他曾坚定地说:“与其还沉迷于对前人的乡愁之中,倒不如追求企业的成长性来得重要。”

为了实现平稳过渡,大坪文雄在去年年底特意首先走访了松下家族的代表——松下集团名誉会长松下正治和副会长松下正幸。据说,两位松下家族的后人对改名没有特别的反对,反而认为,如果改名能够帮助松下企业脱胎换骨,获得更大发展,他们都乐见其成。有了松下家族的支持,大坪文雄所推行的更名工作开展得较为顺利了。

至于在中国国内的改名工作,由于中国商标法对日语假名注册的限制,并考虑到“松下电器”已经深入人心,松下集团在中国市场还将保留“松下”的企业名称。

松下的新机会

浸透在松下幸之助的神话之下,松下电器产业在日本为国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几乎可以提供一个日本人一生中所用到的所有电器。但90多年的历程走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松下庞大的产品系统已经到了不得不整合的时候了。同时,松下幸之助所开创的终身雇佣制也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包袱。

在过去的数年中,大坪文雄的前任中村邦夫曾对松下臃肿的事业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通过精简产品和有序裁员,使松下电器产业从2001财年首度出现的亏损阴影中走出,在2003财年重新扭亏为盈。

大坪文雄继任后,在2007年1月份提出了一项名为“GP3”的三年期商业策略。GP3意为“在全球范围获发展,在全球范围获利,全球的Panasonic”,争取在2010年全球销量达到10万亿日元。

配合GP3计划,大坪文雄大力推行“绿色创意”理念,提供节能产品、削减生产时二

氧化碳的排放、推广绿色环保活动。在实行绩效考核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松下是一项关键经营指标。

松下幸之助曾说:“真正的销售,不仅是把东西卖出去,赢得利益就行,而是必须给对方提供与价格相符的价值。”在大坪文雄看来,今天的松下,仍秉承了这一传统,只是在环保的价值下满足顾客的需求。

中国机会对松下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坪文雄不断强调,基于中国迅速发展的消费市场和研发潜力,中国是松下电器产业最好的合作伙伴。

松下同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79年。那时,松下电器产业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受邓小平同志的邀请,成为了访问中国的第一个国际级的企业家。松下公司与中国政府签订了“技术协作第一号”协议,并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松下公司的巨大示范效应下,日本企业蜂拥进入中国,成为第一批中国市场的海外拓荒者。

展望中日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坪文雄认为老龄化问题是双方能开展合作的另一重要领域。

中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所以老龄化是日本今天的问题,也是中国明天的问题。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后续效应,中国老龄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在大坪文雄看来,老龄化问题也是开创机器人时代的契机。在松下内部,大坪文雄亲自主抓了机器人的开发和推广工作。按照他的设想,未来的机器人并不需要一定具备人的外部特征,但应首先成为为人服务的辅助工具,中日能够在机器人开发事业上找到合作点。

写博客的社长

汪时锋

就任松下电器产业社长一职后,大坪文雄不断地在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松下事业部门进行走访。每到一地,大坪文雄都会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及时写入自己的博客,同时编排入在松下各地走访的照片。尽管写博客也算是一项额外劳动,但大坪文雄却是乐此不疲。

松下员工也会与他互动,他们经常会问大坪文雄,“您的博客什么时候会更新”,或者“为什么我没有在您博客的合影照片中”。

“读了我写的博客的人,我也会反问他,你读了我的博客感觉怎么样?他们当然也不能说不好,但很多人会对我的博客有很大的期待,通过博客可以将我的真实想法公布给员工,以达到信息共享,”大坪文雄表示,“松下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将员工的心联系在一起,将所有员工的心情联系到一起,作为社长的我,正好通过博客尽量把自己的想法直接给大家。”

松下弃用“National”十月起全面更名“Panasonic”

2008年1月11日 10:50 新华网

日本松下电器10日宣布,将从今年10月1日起将公司名称改为“Panasonic”,所有产品统一使用“Panasonic”品牌。

在当天下午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松下社长大坪文雄宣布了这一消息。从10月1日开始,“松下”这一自成立以来一直使用的公司名

称将退出历史舞台,在日本国内白电、住宅设备等产品上使用了近80年的“National”品牌也将退出市场。与此同时,集团下属的冠名“松下”和“National”的子公司和企业将一律改成“Panasonic”。

大坪说,松下电器在即将迎来成立90周年之际,做出更改公司名称和统一品牌的决定,是希望加强品牌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增强员工凝聚力,将所有的品牌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企业集团而努力。

关于2008年的经营方针,大坪文雄介绍说,松下计划在2007年基础上,将销售额提高5%,ROE(股东资本收益率)增加8%以上。

此外,松下将投资约940亿日元(约110日元合1美元)在富山县的砺波工厂,用于提高数码相机用传感器的产能。计划2009年8月投产的新项目将有望达到每个月生产3万片传感器的规模。

松下自1955年开始启用“Panasonic”品牌,目前,所有在海外销售的产品都使用该品牌,海外销售额已接近松下总销售额的五成。随着日本国内市场的成熟和饱和,欧美和新兴国家等海外市场已经成为松下业务今后最大的增长点。

业更名品牌标识透视

作者:未知 时间:2009-4-30 16:25:07 来源:中国品牌命名网 【字号:

小】 浏览次数 20次

同样,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对其名称或品牌标识进行更名,预示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的改变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改变。

柳传志在回答记者有关联想更换标识的提问时,曾不无诙谐地说:“如果把我比作联想,把我穿的衣服比作联想标识,我觉得联想的品牌并没有改变。就相当于我柳传志没有改变一样,只是今天穿的衣服和昨天的不一样了,柳传志还是柳传志,柳传志的品牌在于这个人。”

但实际上,更改企业名称或品牌标识远比柳传志所描述的“换衣服”意义要重大得多,影响要深远得多。

更改企业名称或品牌标识的背后,实际上是在告诉消费者:我因你而变,我为你而变。我变,故我在。

企业为什么会变更名称或品牌标识呢?这主要是由于当初在命名时缺乏通盘考虑,为企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或者因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不得不主动求变。通常有以下十点原因:

1、企业定位改变。在企业动态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变化,企业必须改变自已的定位,以适应新的市场形势。而企业原有的名称或品牌标识对此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

2000年,“太太”两个字曾被权威评估部门认定无形资产价值18.3亿元。但由于太太药业近年来已逐渐将自已原来的女性保健产品的定位抛弃,而定位于从预防到治疗的整个健康产业。1997年太太收购了海滨,去年收购了鹰牌,控股了丽珠,太太口服液在其总体的营业额里面实际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可见“太太”这个过于女性化的名字已经有了很大的局限性,显然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壮大的步伐。随着规模不断扩大,集团的名字必须要变得大气,具有更广的涵盖性。因此近日太太药业董事会不得不忍痛割爱,将公司名称变更为深圳健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时更改了英文名称。

2、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业务领域拓宽,。由于很多企业的名称是基于行业命名的,因此如果企业业务领域要拓宽,就必须更改企业名称,否则会给人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戴尔计算机(中国)已发布消息称,

将公司正式名称由“戴尔计算机公司”更改为“戴尔公司”,并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申请。戴尔公司人士表示,戴尔更名换标是为了配合其多元化战略,原来戴尔电脑主要经营的是个人计算机业务,但现在该公司经营产品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已经确立了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供应商地位,如果继续沿用戴尔电脑公司名称,必然不利于公司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更名反映了戴尔公司用统一品牌渗透各个领域,成为领先的服务器、存储产品和其他技术产品的提供商的发展策略。

3、消除法律上的障碍。企业在创建之初,没有考虑到名称在国内国际能否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在市场上遇到了很多障碍,不得不变更其企业名称或品牌标识。由于联想的英文名称“Legend”在国外已被注册,使联想在国际业务拓展方面屡屡受阻,因此不久前,联想集团痛下决心,宣布启用新标识,已使用了19年的英文标识“Legend”被新的“lenovo”所代替。据联想介绍,此次启用的英文新标识“lenovo”中“le”取自原先的

“Legend”,承继“传奇”之意;“novo”则代表创新意味。更有传言说联想为寻找新英文标识,花了近亿的资金。杨元庆表示,“国际化是联想两代人的理想,迈向国际化是我们一定要做的,做国际化会有很大风险,我们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希望稳健地推进,今天新标识的发布只是第一步。”

4、主营业务转型。由于企业所处的行业是夕阳行业,或者因企业在这个行业中出师不利,企业决定战略性撤退,这时往往会进行改名,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以抹去原有名称对未来发展的不利影响。

1998年,美国几十个州政If encoding is omitted,府状告五大烟草公司危害公众健康。最终,法官裁定美国五大烟草公司在未来25年内向烟民赔偿1450亿美元。作为烟草老大,美国“万宝路”香烟的母公司――菲利普?莫里斯承担了其中的739亿。

受官司的影响,菲利普?莫里斯进行战略调整,其主营业务从香烟转向食品,大力扶植旗下的卡夫食品公司。现在,卡夫食品公司已经拥有麦氏咖啡、 TENT果珍、卡夫牛奶等世界名牌,年销售额达350亿美元,仅次于瑞士雀巢咖啡,比可口可乐还要多160亿美元。2001年11月15日,菲利普?莫里斯集团宣布,从2002年开始改名为高特利集团(Altria Group Inc.)。该公司发表声明说,“Altria”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的 “Altus”,意思是“高的”,我们希望这个词能给公司带来好运气。我们已经不再是几年前的菲利普?莫里斯了,新名字将帮助公司树立更鲜明的企业形象。这是一次具更深层次战略意义的更名,说明作为烟草业的代名词,“菲利普?莫里斯”正在慢慢远离烟草,同时标志着美国烟草年代的结束。

同样原因,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经过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很多美国公司都与互联网“划清界线”,导致美国公司改名的数字在2000年达到破纪录的水平。

5、迎合消费者的价值观、文化、习俗及审美情趣。企业在经营的初期,由于未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为了起死回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暗渡陈仓。

浙江的老板实业集团公司原名浙江余杭红星五金厂,生产的红星牌吸油烟机,在市场上举步维艰,结果改名老板牌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吸油烟机专业生产基地之一。据称,改名老板牌后,一次广告的效果相当于原先的十六次的效果。

男人的世界――金利来,原名“金狮”,在香港人说来,便是“尽输”,香港人凡事都喜欢求吉利,因此对金狮都避之唯恐不及。后来,曾宪梓先生将 Goldlion前部分Gold意译为金,后部分lion音译为利来,合为“金利来”。之后,行情便一路看涨,最终与世界顶级服装比肩而立。

6、摆脱同名的烦恼。很多企业在命名时,起的名字过于大众化,结果对企业的展极为不利。河北康达公司生产的枪手杀虫剂是全国知名品牌,但康达这个企业名称在河北遍地皆是,各行各业都有。结果康达公司大量的广告费却为其它公司做了嫁衣,而其它公司的一些不良行为,也会被消费者算到康达公司头上,康达公司莫名其秒地替人受了过。于是,企业改名为枪手,既利用了枪手高知名度的优势,又摆脱了搭车的“伙伴”。

7、摆脱地域性特征的限制。地域性特征是指企业或品牌名称间接或直接指示了产品出产地或出处。有些产品能利用其传统产地、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等,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如“青岛”啤酒、“茅台”酒等。但如果地名既无传统文化的积累,又没有新时代的鲜明特色,那么,将地名引入品牌就会成为累赘。比如厦新手机,作为国产手机的排头兵,正饱受其地域性特征品牌的苦恼,正张罗着改名。

8、名称或标识有违政治信仰或社会公德而不得不放弃。企业或品牌名称如果违背了人们的政治信仰或社会

道德伦理规范,不仅会招来消费者的抵制,也会受到政If encoding is omitted,府部门的干涉。四川有家公司将其产品品牌命名为“刘文彩”,意欲借其臭名打响市场,结果激起公众、媒体和政If encoding is omitted,府的反感,不得不改名。

9、与时俱进,引领潮流,增强亲和力。企业为了在年轻人心目中保持年轻有活力的形象,通过更改企业名称或品牌标识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以新的形象来表现自已的潮流和时尚。可口可乐中英文新标识已于二月下旬正式在中国全面启用。据称,可口可乐的这个全新的品牌视觉标识通过三个方面向消费者传递品牌的信息:功能诉求、感官诉求和情感诉求。

10、以利于更有效地使用企业资源。过去在消费者中,提起乐百氏能想到今日集团,或提起今日集团能想到乐百氏的,寥寥无几,而且由于公司名与产品名不一致,产品和企业形象的宣传都需要投入,造成一定程度的有形资源浪费。经过反复考虑和权衡后,公司于1999年将企业名与产品品牌名统一为乐百氏,以更有效地使用企业资源,并同步提升企业及产品的形象。。而且“乐百氏”是一个很受消费者欢迎的食品饮料品牌,公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坚持走专业化道路,因此更名为乐百氏集团是更理想的选择。

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经营就是品牌的经营。而品牌资产的增值,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累积过程。因此作为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改企业名称或品牌标识或多或少都会为品牌的增值带来损失,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企业除了在命名时应高瞻远瞩些,尽量避免以上缺憾外,同时,如果在不得不对企业名称或品牌标识进行更改时,则应注意以下几点,以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并深入进去,以此大做文章,化不利为有利因素,为下一步的发展推波助澜。

1、时机要选择恰当。更改企业名称或品牌标识作为企业的一个重大事件,一定要选择“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如果是在企业处于重大经营危机或公关危机当中时,冒然出此招,则势必会导致公众、媒体及合作伙伴的不信任,出现墙倒众人推的不利局面。

2、新的名称或标识要进行有序、有力地推广和管理。作为企业VI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责成强有力的管理部门要来进行内部的深化和外部的推广。否则就会出现龙头蛇尾的现象,甚至混乱不堪。

3、向公众、媒体全方位讲解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更改企业名称或品牌标识,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的高层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已经形成了更高层面的理解和更成熟的思路。因此应该利用各种形式向公众、媒体说明企业的未来的目标和策略,以博得好感和支持。

4、把事件营销做足做深。在信息化时代,作为企业应不断地顺势和造势。因此企业应利用这样一次事件,全方位地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充分地进行事件营销,使企业借变脸更上一层楼。在这方面联想做得很好。联想在更改品牌的英文标识后,通过多种媒体进行了强势的宣传,使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聚焦在联想,再一次强化了其在IT业的霸主地位。

5、加强创新意识,实现全面创新。更改企业名称或品牌标识,只是在塑造企业新形象的历程上跨出的第一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企业加强创新意识,实现全面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增强企业活力,提升竞争力。

6、保持和强化核心竞争能力。无论是企业的名称或品牌标识如何变化,企业一定要在变化中不断强化自已的核心竞争能力,使自已在竞争中永远站在主动的地位。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