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发(作者:闪靖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包括:扭力机构包括第一包覆式承架和第二包覆式承架,第一包覆式承架包括相连的第一轴套和第一承架本体,第二包覆式承架包括相连的第二轴套和第二承架本体。屏幕端承架与第一承架本体相连。系统端承架与第二承架本体相连。第一套筒与屏幕端承架相连。第二套筒与系统端承架相连。第一转轴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套筒和第一轴套,且第一转轴与第一轴套过盈配合。第二转轴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二套筒和第二轴套,且第二转轴与第二轴套过盈配合,第二转轴的另一端通过同步传动机构与第一转轴的另一端相连。本技术具有轴向长度和厚度较小的优点,能够适应笔记本电脑轻薄化的趋势。权利要求书1.一种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包括:扭力机构(4);第一套筒(7);
第二套筒(8);同步传动机构(9);第一转轴(2);第二转轴(3);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机构(4)包括第一包覆式承架(41)和第二包覆式承架(42),所述第一包覆式承架(41)包括相连的第一轴套(411)和第一承架本体(412),所述第二包覆式承架(42)包括相连的第二轴套(421)和第二承架本体(422),所述第一轴套(411)和第二轴套(421)上分别开设有沿其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缺口(43);屏幕端承架(5),所述屏幕端承架(5)与所述第一承架本体(412)相连;系统端承架(6),所述系统端承架(6)与所述第二承架本体(422)相连;所述第一套筒(7)与所述屏幕端承架(5)相连;所述第二套筒(8)与所述系统端承架(6)相连;所述第一转轴(2)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套筒(7)和第一轴套(411),且所述第一转轴(2)与所述第一轴套(411)过盈配合;所述第二转轴(3)与所述第一转轴(2)相互平行,所述第二转轴(3)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套筒(8)和第二轴套(421),且所述第二转轴(3)与所述第二轴套(421)过盈配合,所述第二转轴(3)
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同步传动机构(9)与所述第一转轴(2)的另一端相连;所述外壳(1)包裹在所述同步传动机构(9)以及第一转轴(2)和第二转轴(3)的另一端的外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传动机构(9)包括依次啮合连接的第一传动齿轮(91)、第一中间齿轮(92)、第二中间齿轮(93)以及第二传动齿轮(94),所述第一传动齿轮(91)上沿自身轴向开设有供第一转轴(2)穿过的第一穿孔,所述第一传动齿轮(91)与所述第一套筒(7)远离所述第一轴套(411)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传动齿轮(94)上沿自身轴向开设有供第二转轴(3)穿过的第二穿孔,所述第二传动齿轮(94)与所述第二套筒(8)远离所述第二轴套(421)的一端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1)内的定位机构(10),所述定位机构(10)包括第一定位座(101)、第二定位座(102)、第一定位片(103)以及第二定位片(104),所述第一套筒(7)与第二套筒(8)通过所述第一定位片(103)相连,所述第一定位座(101)设于所述第一转轴(2)上,所述第二定位座(102)设于所述第二转轴(3)上,所述第一定位片(103)设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91)和第二传动齿轮(94)的一侧,所述第一定位座(101)和第二定位座(102)设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91)和第二传动齿轮(94)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定位座(101)和第二定位座(102)通过第二定位片(104)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座(101)和第二定位座(102)均包括基座(105)以及设于基座(105)上的凸台(106),所述第二定位片(104)上开设有供所述凸台(106)插入的定位孔(107)。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齿轮(92)和第二中间齿轮(93)分别包括一个贯穿其自身的转杆,所述第一定位片(103)上开设有两个供两个所述转杆的一端穿过的第一通孔(108),所述第二定位片(104)上还开设有两个供两个所述转杆的另一端穿过的第二通孔(109)。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转轴(2)和第二转轴(3)上的防脱装置(11),所述防脱装置(1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转轴(2)靠近所述第一包覆式承架(41)的一端和第二转轴(3)靠近所述第二包覆式承架(42)
的一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装置(11)为安装在第一转轴(2)和第二转轴(3)的侧壁上的卡环。技术说明书一种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技术领域本技术涉及电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背景技术笔记本电脑主要由可彼此相对打开或关闭的显示端(即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和系统端(即笔记本电脑的本体)所组成,显示端及系统端分别与转轴结构上所预设的相对承架连接,显示端与系统端因而能以转轴结构为动作轴心进行开合动作。一般所使用的双轴同动转轴结构主要使其中一轴转动时,另一轴可进行同步旋转。由于此类电子设备使用时,必须使一端开启到设定角度方便操作,因此,双轴同动转轴结构通常必须设置相关的扭力机构来达到定位的功能,同时,为达到双轴同动的功能,必须在转轴结构上设置同步传动机构。现有此类双轴同动转轴结构中,用以形成所需转轴结构扭力的扭力机构及同步传动机构基本上是设置在用以结合显示端及系统端的承架同侧,即扭力机构及同步传动机构是在承架的同一侧依序排列组合而成,且现有的双轴同动转轴结构中扭力机构多为扭力片、弹簧等构成,因此,此类转轴结构具有较大的轴向长度和厚度,这就使得现有的双轴同动转轴结构难以适应笔记本电脑轻薄化的趋势。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技术内容本技术提出一种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轴向长度较长和厚度较大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包括:扭力机构,所述扭力机构包括第一包覆式承架和第二包覆式承架,所述第一包覆式承架包括相连的第一轴套和第一承架本体,所述第二包覆式承架包括相连的第二轴套和第二承架本体,所述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上分别开设有沿其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缺口。屏幕端承架,所述屏幕端承架与所述第一承架本体相连。系统端承架,所述系统端承架与所述第二承架本体相连。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屏幕端承架相连。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系统端承架相连。同步传动机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套筒和第一轴套,且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轴套过盈配合。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相互平行,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套筒和第二轴套,且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轴套过盈配合,所述第二转轴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同步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转轴的另一端相连。
外壳,所述外壳包裹在所述同步传动机构以及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另一端的外周。优选的,所述同步传动机构包括依次啮合连接的第一传动齿轮、第一中间齿轮、第二中间齿轮以及第二传动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上沿自身轴向开设有供第一转轴穿过的第一穿孔,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一套筒远离所述第一轴套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上沿自身轴向开设有供第二转轴穿过的第二穿孔,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二套筒远离所述第二轴套的一端相连。优选的,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内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第一定位座、第二定位座、第一定位片以及第二定位片,所述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通过所述第一定位片相连,所述第一定位座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二定位座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一定位片设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的一侧,所述第一定位座和第二定位座设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定位座和第二定位座通过第二定位片相连。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座和第二定位座均包括基座以及设于基座上的凸台,所述第二定位片上开设有供所述凸台插入的定位孔。优选的,所述第一中间齿轮和第二中间齿轮分别包括一个贯穿其自身的转杆,所述第一定位片上开设有两个供两个所述转杆的一端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定位片上还开设有两个供两个所述转杆的另一端穿过的第二通孔。优选的,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上的防脱装置,所述防脱装置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转轴靠近所述第一包覆式承架的一端和第二转轴靠近所述第二包覆式承架的一端。优选的,所述防脱装置为安装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侧壁上的卡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下述优点:本技术提出的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中,扭力机构包括第一包覆式承架和第二包覆式承架,第一包覆式承架包括相连的第一轴套和第一承架本体,第二包覆式承架包括相连的第二轴套和第二承架本体,屏幕端承架与第一承架本体相连。系统端承架与第二承架本体相连。屏幕端承架和第一承架本体与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端相连,系统端承架和第二承架本体与笔记本电脑的系统端相连,第一转轴的一端依次穿
过第一套筒和第一轴套,且第一转轴与第一轴套过盈配合。第二转轴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二套筒和第二轴套,且第二转轴与第二轴套过盈配合。这样第一包覆式承架既与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端相连,又能产生扭力,第二包覆式承架既与笔记本电脑的系统端相连,又能产生扭力,且扭力机构与同步传动机构位于屏幕端承架和系统端承架的两侧,这样能缩短本技术的轴向长度。本技术中还通过降低扭力机构的厚度来降低整个装置的厚度。因此,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轴向长度较短和厚度较小的优点,能够适应笔记本电脑轻薄化的趋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壳,2—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扭力机构,5—屏幕端承架,6—系统端承架,7—第一套筒,8—第二套筒,9—同步传动机构,10—定位机构,11—防脱装置,41—第一包覆式承架,42—第二包覆式承架,43—缺口,91—第一传动齿轮,92—第一中间齿轮,93—第二中间齿轮,94—第二传动齿轮,101—第一定位座,102—第二定位座,103—第一定位片,104—第二定位片,105—基座,106—凸台,107—定位孔,108—第一通孔,109—第二通孔,411—第一轴套,412—第一承架本体,421—第二轴套,422—第二承架本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
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包括:扭力机构4,扭力机构4包括第一包覆式承架41和第二包覆式承架42,第一包覆式承架41包括相连的第一轴套411和第一承架本体412,第二包覆式承架42包括相连的第二轴套421和第二承架本体422,第一轴套411和第二轴套421上分别开设有沿其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缺口43。第一轴套411和第二轴套421用于在转动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端的过程中产生扭力,而第一承架本体412与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端相连,第二承架本体422与笔记本电脑的系统端相连。屏幕端承架5,屏幕端承架5与第一承架本体412相连,而第一承架本体412与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端相连,屏幕端承架5在屏幕端转动的过程中起到牵引导正的作用。系统端承架6,系统端承架6与第二承架本体422相连,而第二承架本体422与笔记本电脑的系统端相连,系统端承架6在屏幕端转动的过程中也是起到牵引导正的作用。第一套筒7,第一套筒7与屏幕端承架5相连。这样屏幕端承架5转动能够带动第一套筒7转动。第二套筒8,第二套筒8与系统端承架6相连。这样系统端承架6与笔记本电脑的系统端相连后,系统端承架6和第二套筒8均固定不动。同步传动机构9,在掀开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端时,第一转轴2转动通过同步传动机构9带动第二转动2同步转动。第一转轴2,第一转轴2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套筒7和第一轴套411,且第一转轴2与第一轴套411过盈配合。这样第一转轴2与第一轴套411因为两者之间的干涉而产生扭力。第二转轴3,第二转轴3与第一转轴2相互平行,第二转轴3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二套筒8和第二轴套421,且第二转轴3与第二轴套421过盈配合,第二转轴3的另一端通过同步传动机构9与第一转轴2的另一端相连。这样第二转轴3与第二轴套421因为两者之间的干涉而产生扭力。
外壳1,外壳1包裹在同步传动机构9以及第一转轴2和第二转轴3的另一端的外周。本实施例中,第一包覆式承架41既与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端相连,又能产生扭力,第二包覆式承架42既与笔记本电脑的系统端相连,又能产生扭力,且扭力机构4与同步传动机构9位于屏幕端承架和系统端承架的两侧,这样能缩短本实施例的轴向长度。本实施例还通过降低扭力机构4的厚度来降低整个装置的厚度。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同步传动机构9包括依次啮合连接的第一传动齿轮91、第一中间齿轮92、第二中间齿轮93以及第二传动齿轮94,第一传动齿轮91上沿自身轴向开设有供第一转轴2穿过的第一穿孔,第一传动齿轮91与第一套筒7远离第一轴套411的一端相连,第二传动齿轮94上沿自身轴向开设有供第二转轴3穿过的第二穿孔,第二传动齿轮94与第二套筒8远离第二轴套421的一端相连。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外壳1内的定位机构10,定位机构10包括第一定位座101、第二定位座102、第一定位片103以及第二定位片104,第一套筒7与第二套筒8通过第一定位片103相连,第一定位座101设于第一转轴2上,第二定位座102设于第二转轴3上,第一定位片103设于第一传动齿轮91和第二传动齿轮94的一侧,第一定位座101和第二定位座102设于第一传动齿轮91和第二传动齿轮94的另一侧,第一定位座101和第二定位座102通过第二定位片104相连。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座101和第二定位座102均包括基座105以及设于基座105上的凸台106,第二定位片104上开设有供凸台106插入的定位孔10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中间齿轮92和第二中间齿轮93分别包括一个贯穿其自身的转杆,第一定位片103上开设有两个供两个转杆的一端穿过的第一通孔108,第二定位片104上还开设有两个供两个转杆的另一端穿过的第二通孔10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分别设于第一转轴2和第二转轴3上的防脱装置11,防脱装置11分别位于第一转轴2靠近第一包覆式承架41的一端和第二转轴3靠近第二包覆式承架42的一端。防脱装置11用于分别防止第一包覆式承架41与第一转轴2脱离和第二包覆式承架42与第
二转轴3脱离。防脱装置11可以有多种选择,防脱装置11为安装在第一转轴2和第二转轴3的侧壁上的卡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2023年12月25日发(作者:闪靖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包括:扭力机构包括第一包覆式承架和第二包覆式承架,第一包覆式承架包括相连的第一轴套和第一承架本体,第二包覆式承架包括相连的第二轴套和第二承架本体。屏幕端承架与第一承架本体相连。系统端承架与第二承架本体相连。第一套筒与屏幕端承架相连。第二套筒与系统端承架相连。第一转轴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套筒和第一轴套,且第一转轴与第一轴套过盈配合。第二转轴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二套筒和第二轴套,且第二转轴与第二轴套过盈配合,第二转轴的另一端通过同步传动机构与第一转轴的另一端相连。本技术具有轴向长度和厚度较小的优点,能够适应笔记本电脑轻薄化的趋势。权利要求书1.一种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包括:扭力机构(4);第一套筒(7);
第二套筒(8);同步传动机构(9);第一转轴(2);第二转轴(3);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机构(4)包括第一包覆式承架(41)和第二包覆式承架(42),所述第一包覆式承架(41)包括相连的第一轴套(411)和第一承架本体(412),所述第二包覆式承架(42)包括相连的第二轴套(421)和第二承架本体(422),所述第一轴套(411)和第二轴套(421)上分别开设有沿其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缺口(43);屏幕端承架(5),所述屏幕端承架(5)与所述第一承架本体(412)相连;系统端承架(6),所述系统端承架(6)与所述第二承架本体(422)相连;所述第一套筒(7)与所述屏幕端承架(5)相连;所述第二套筒(8)与所述系统端承架(6)相连;所述第一转轴(2)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套筒(7)和第一轴套(411),且所述第一转轴(2)与所述第一轴套(411)过盈配合;所述第二转轴(3)与所述第一转轴(2)相互平行,所述第二转轴(3)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套筒(8)和第二轴套(421),且所述第二转轴(3)与所述第二轴套(421)过盈配合,所述第二转轴(3)
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同步传动机构(9)与所述第一转轴(2)的另一端相连;所述外壳(1)包裹在所述同步传动机构(9)以及第一转轴(2)和第二转轴(3)的另一端的外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传动机构(9)包括依次啮合连接的第一传动齿轮(91)、第一中间齿轮(92)、第二中间齿轮(93)以及第二传动齿轮(94),所述第一传动齿轮(91)上沿自身轴向开设有供第一转轴(2)穿过的第一穿孔,所述第一传动齿轮(91)与所述第一套筒(7)远离所述第一轴套(411)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传动齿轮(94)上沿自身轴向开设有供第二转轴(3)穿过的第二穿孔,所述第二传动齿轮(94)与所述第二套筒(8)远离所述第二轴套(421)的一端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1)内的定位机构(10),所述定位机构(10)包括第一定位座(101)、第二定位座(102)、第一定位片(103)以及第二定位片(104),所述第一套筒(7)与第二套筒(8)通过所述第一定位片(103)相连,所述第一定位座(101)设于所述第一转轴(2)上,所述第二定位座(102)设于所述第二转轴(3)上,所述第一定位片(103)设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91)和第二传动齿轮(94)的一侧,所述第一定位座(101)和第二定位座(102)设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91)和第二传动齿轮(94)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定位座(101)和第二定位座(102)通过第二定位片(104)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座(101)和第二定位座(102)均包括基座(105)以及设于基座(105)上的凸台(106),所述第二定位片(104)上开设有供所述凸台(106)插入的定位孔(107)。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齿轮(92)和第二中间齿轮(93)分别包括一个贯穿其自身的转杆,所述第一定位片(103)上开设有两个供两个所述转杆的一端穿过的第一通孔(108),所述第二定位片(104)上还开设有两个供两个所述转杆的另一端穿过的第二通孔(109)。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转轴(2)和第二转轴(3)上的防脱装置(11),所述防脱装置(1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转轴(2)靠近所述第一包覆式承架(41)的一端和第二转轴(3)靠近所述第二包覆式承架(42)
的一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装置(11)为安装在第一转轴(2)和第二转轴(3)的侧壁上的卡环。技术说明书一种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技术领域本技术涉及电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背景技术笔记本电脑主要由可彼此相对打开或关闭的显示端(即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和系统端(即笔记本电脑的本体)所组成,显示端及系统端分别与转轴结构上所预设的相对承架连接,显示端与系统端因而能以转轴结构为动作轴心进行开合动作。一般所使用的双轴同动转轴结构主要使其中一轴转动时,另一轴可进行同步旋转。由于此类电子设备使用时,必须使一端开启到设定角度方便操作,因此,双轴同动转轴结构通常必须设置相关的扭力机构来达到定位的功能,同时,为达到双轴同动的功能,必须在转轴结构上设置同步传动机构。现有此类双轴同动转轴结构中,用以形成所需转轴结构扭力的扭力机构及同步传动机构基本上是设置在用以结合显示端及系统端的承架同侧,即扭力机构及同步传动机构是在承架的同一侧依序排列组合而成,且现有的双轴同动转轴结构中扭力机构多为扭力片、弹簧等构成,因此,此类转轴结构具有较大的轴向长度和厚度,这就使得现有的双轴同动转轴结构难以适应笔记本电脑轻薄化的趋势。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技术内容本技术提出一种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轴向长度较长和厚度较大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包括:扭力机构,所述扭力机构包括第一包覆式承架和第二包覆式承架,所述第一包覆式承架包括相连的第一轴套和第一承架本体,所述第二包覆式承架包括相连的第二轴套和第二承架本体,所述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上分别开设有沿其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缺口。屏幕端承架,所述屏幕端承架与所述第一承架本体相连。系统端承架,所述系统端承架与所述第二承架本体相连。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屏幕端承架相连。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与所述系统端承架相连。同步传动机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套筒和第一轴套,且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轴套过盈配合。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相互平行,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套筒和第二轴套,且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轴套过盈配合,所述第二转轴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同步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转轴的另一端相连。
外壳,所述外壳包裹在所述同步传动机构以及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另一端的外周。优选的,所述同步传动机构包括依次啮合连接的第一传动齿轮、第一中间齿轮、第二中间齿轮以及第二传动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上沿自身轴向开设有供第一转轴穿过的第一穿孔,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一套筒远离所述第一轴套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上沿自身轴向开设有供第二转轴穿过的第二穿孔,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二套筒远离所述第二轴套的一端相连。优选的,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壳内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第一定位座、第二定位座、第一定位片以及第二定位片,所述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通过所述第一定位片相连,所述第一定位座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二定位座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一定位片设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的一侧,所述第一定位座和第二定位座设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定位座和第二定位座通过第二定位片相连。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座和第二定位座均包括基座以及设于基座上的凸台,所述第二定位片上开设有供所述凸台插入的定位孔。优选的,所述第一中间齿轮和第二中间齿轮分别包括一个贯穿其自身的转杆,所述第一定位片上开设有两个供两个所述转杆的一端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定位片上还开设有两个供两个所述转杆的另一端穿过的第二通孔。优选的,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上的防脱装置,所述防脱装置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转轴靠近所述第一包覆式承架的一端和第二转轴靠近所述第二包覆式承架的一端。优选的,所述防脱装置为安装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侧壁上的卡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下述优点:本技术提出的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中,扭力机构包括第一包覆式承架和第二包覆式承架,第一包覆式承架包括相连的第一轴套和第一承架本体,第二包覆式承架包括相连的第二轴套和第二承架本体,屏幕端承架与第一承架本体相连。系统端承架与第二承架本体相连。屏幕端承架和第一承架本体与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端相连,系统端承架和第二承架本体与笔记本电脑的系统端相连,第一转轴的一端依次穿
过第一套筒和第一轴套,且第一转轴与第一轴套过盈配合。第二转轴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二套筒和第二轴套,且第二转轴与第二轴套过盈配合。这样第一包覆式承架既与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端相连,又能产生扭力,第二包覆式承架既与笔记本电脑的系统端相连,又能产生扭力,且扭力机构与同步传动机构位于屏幕端承架和系统端承架的两侧,这样能缩短本技术的轴向长度。本技术中还通过降低扭力机构的厚度来降低整个装置的厚度。因此,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轴向长度较短和厚度较小的优点,能够适应笔记本电脑轻薄化的趋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壳,2—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扭力机构,5—屏幕端承架,6—系统端承架,7—第一套筒,8—第二套筒,9—同步传动机构,10—定位机构,11—防脱装置,41—第一包覆式承架,42—第二包覆式承架,43—缺口,91—第一传动齿轮,92—第一中间齿轮,93—第二中间齿轮,94—第二传动齿轮,101—第一定位座,102—第二定位座,103—第一定位片,104—第二定位片,105—基座,106—凸台,107—定位孔,108—第一通孔,109—第二通孔,411—第一轴套,412—第一承架本体,421—第二轴套,422—第二承架本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
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双轴同动笔记本电脑用转轴结构,包括:扭力机构4,扭力机构4包括第一包覆式承架41和第二包覆式承架42,第一包覆式承架41包括相连的第一轴套411和第一承架本体412,第二包覆式承架42包括相连的第二轴套421和第二承架本体422,第一轴套411和第二轴套421上分别开设有沿其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缺口43。第一轴套411和第二轴套421用于在转动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端的过程中产生扭力,而第一承架本体412与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端相连,第二承架本体422与笔记本电脑的系统端相连。屏幕端承架5,屏幕端承架5与第一承架本体412相连,而第一承架本体412与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端相连,屏幕端承架5在屏幕端转动的过程中起到牵引导正的作用。系统端承架6,系统端承架6与第二承架本体422相连,而第二承架本体422与笔记本电脑的系统端相连,系统端承架6在屏幕端转动的过程中也是起到牵引导正的作用。第一套筒7,第一套筒7与屏幕端承架5相连。这样屏幕端承架5转动能够带动第一套筒7转动。第二套筒8,第二套筒8与系统端承架6相连。这样系统端承架6与笔记本电脑的系统端相连后,系统端承架6和第二套筒8均固定不动。同步传动机构9,在掀开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端时,第一转轴2转动通过同步传动机构9带动第二转动2同步转动。第一转轴2,第一转轴2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套筒7和第一轴套411,且第一转轴2与第一轴套411过盈配合。这样第一转轴2与第一轴套411因为两者之间的干涉而产生扭力。第二转轴3,第二转轴3与第一转轴2相互平行,第二转轴3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二套筒8和第二轴套421,且第二转轴3与第二轴套421过盈配合,第二转轴3的另一端通过同步传动机构9与第一转轴2的另一端相连。这样第二转轴3与第二轴套421因为两者之间的干涉而产生扭力。
外壳1,外壳1包裹在同步传动机构9以及第一转轴2和第二转轴3的另一端的外周。本实施例中,第一包覆式承架41既与笔记本电脑的屏幕端相连,又能产生扭力,第二包覆式承架42既与笔记本电脑的系统端相连,又能产生扭力,且扭力机构4与同步传动机构9位于屏幕端承架和系统端承架的两侧,这样能缩短本实施例的轴向长度。本实施例还通过降低扭力机构4的厚度来降低整个装置的厚度。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同步传动机构9包括依次啮合连接的第一传动齿轮91、第一中间齿轮92、第二中间齿轮93以及第二传动齿轮94,第一传动齿轮91上沿自身轴向开设有供第一转轴2穿过的第一穿孔,第一传动齿轮91与第一套筒7远离第一轴套411的一端相连,第二传动齿轮94上沿自身轴向开设有供第二转轴3穿过的第二穿孔,第二传动齿轮94与第二套筒8远离第二轴套421的一端相连。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外壳1内的定位机构10,定位机构10包括第一定位座101、第二定位座102、第一定位片103以及第二定位片104,第一套筒7与第二套筒8通过第一定位片103相连,第一定位座101设于第一转轴2上,第二定位座102设于第二转轴3上,第一定位片103设于第一传动齿轮91和第二传动齿轮94的一侧,第一定位座101和第二定位座102设于第一传动齿轮91和第二传动齿轮94的另一侧,第一定位座101和第二定位座102通过第二定位片104相连。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座101和第二定位座102均包括基座105以及设于基座105上的凸台106,第二定位片104上开设有供凸台106插入的定位孔10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中间齿轮92和第二中间齿轮93分别包括一个贯穿其自身的转杆,第一定位片103上开设有两个供两个转杆的一端穿过的第一通孔108,第二定位片104上还开设有两个供两个转杆的另一端穿过的第二通孔10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分别设于第一转轴2和第二转轴3上的防脱装置11,防脱装置11分别位于第一转轴2靠近第一包覆式承架41的一端和第二转轴3靠近第二包覆式承架42的一端。防脱装置11用于分别防止第一包覆式承架41与第一转轴2脱离和第二包覆式承架42与第
二转轴3脱离。防脱装置11可以有多种选择,防脱装置11为安装在第一转轴2和第二转轴3的侧壁上的卡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