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4日发(作者:畅闲静)
2020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精准遏制高仿App,保护公众上网安全
【新闻背景】
这个“李鬼”很危险!小心高仿APP
发布时间:11-2110:09中经网传媒有限公司
新华社济南11月19日电(记者邵鲁文、杨文)为方便打理财务,济南市民韩先生下载了一款名为“XX银行信用卡”的APP,不久后却发现银行卡被盗刷、莫名被贷款等情况。到银行营业网点核实,被告知所安装的客户端是高仿的。
网上转账缴费、处理罚单、买火车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APP处理各种事务。“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在手机应用市场中,一些通过相近名称、类似图标制作的高仿APP令人难辨真假,给不少用户造成财产损失。
高仿APP“鬼”影重重大设陷阱
济南市民成栋前不久为网上处理汽车交通罚单,试图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公安部推出的“交管12123”APP。搜索结果第一位的为一款名为“12123”的软件,且APP图标为一个“违”字。下载使用后才发现,这款APP功能和页面都极其简陋,是一款高仿APP,不仅无法处理违章,还含有大量广告。
记者在多个应用商店检索发现,此类APP“李鬼”并不少见。例如,北京公交集团推出的“北京公交”APP,可用来刷码乘公交。但在安智网、酷安网等应用市场中检索“北京公交”,排名前几位的应用多为“北京实时公交”“北京公交在线”等APP,下载量最高的达30.8万次。打开上述APP后,界面非常简单,也不具备刷码乘车功能,且都包含不少广告。在这些APP的用户评论区,许多使用者留言“根本用不了”“软件是骗人的”等。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高仿APP还通过伪装成官方软件窃取用户个人信息。济南市民罗腾告诉记者,他此前为在济南一家医院挂号,在应用市场中下载了这家医院的APP,并填写了电子病历,其中包含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职业等个人信息。但之后发现,所下载的并不是官方APP。“这款APP的下载量近10万,窃取了大量个人信息,侵犯个人隐私。”罗腾说。
记者发现,高仿APP除了集中在垂直的生活服务类软件,同时在电商平台的应用中也较为普遍。烟台市民马翘楚告诉记者,她曾在某应用市场搜索“淘宝”时,下载了一款名为“淘宝特卖”的APP,进入后发现,平台内不少商家销售价格低廉的山寨货品,并且购物的“三包”“退换货”等条款都不齐全。
记者联系了北京公交部门、山东交警部门以及淘宝服务热线,分别核实高仿APP“12123”“北京公交在线”“淘宝特卖”等是否与官方推出的应用有关联。相关工作人员均告诉记者,这些APP与官方应用无任何关系;类似的高仿APP很多,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使用者,不少用户无法第一时间下载到官方应用。
5万元即可开发一个高仿APP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高仿APP开发者为第三方公司。以“北京实时公交”为例,开发者为江苏一家商贸有限公司,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该公司经营范围为“化妆品、服装、日用百货销售”。此外记者还发现,应用市场中的一些高仿应用,开发者甚至为个人,网络上无法查询更多开发者信息。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高仿APP盈利主要靠应用内的大量广告赚取广告费,这类APP开发难度并不高。记者
联系了一个APP开发团队,并向对方提出想开发图标和名字都模仿一款学习类应用的高仿APP。对方表示,只要不是要求“一模一样”,就都可以实现。费用在5万元左右,开发周期大约一个月。
业内人士表示,开发一款高仿APP,花费数万元可以长期赚取广告收益。应用市场在对上架的APP进行审核时,机器审核只进行病毒和兼容性测试,人工审核一般只审核名称、内容是否存在违规,对APP名称、图标、宣传语等内容是否存在模仿,多数应用市场都疏于甄别。
记者查询了多个应用市场的相关条款,只有“华为应用商店”等极个别应用市场在相关条款中要求,上架应用不得与其他开发者应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外观、名称、主题等。
高仿APP已形成危害用户网络安全的产业链
360发布的《2018年双十一购物安全生态报告》显示,一个月时间内虚假仿冒主流购物APP的数量接近4000个,覆盖设备超过30万个,高仿APP已形成危害用户网络安全的产业链。
记者调查发现,近期福建、河北等地网信部门关停下架的应用中不乏高仿类APP。福建泉州网信办今年8月下架的43款违规APP中,就有模仿“天天快报”等APP的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沈括说,高仿APP对于正版应用的模仿,已经涉嫌侵权,同时对用户产生了实质性危害。但是,目前在打击高仿APP的过程中,存在多方协调难、举报下架过程漫长、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等因素,给一些不法企业从事违规行为提供了空间。
多位专家建议,公安、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应进行联合执法,严肃查处高仿APP给使用者造成经济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等情况。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新年说,相关部门应通过案例发布、防范建议等形式提高用户保护个人信息和预防网络诈骗的能力。
吴沈括说,各大应用市场作为平台方,应进一步完善自身内部审核机制,对入驻应用软件提交的信息尽到法定和约定的审查、登记、检查监控义务,从源头治理高仿APP问题。
多位专家提醒,用户使用APP过程中,尤其遇到要求转账汇款等情况时,应仔细分辨应用真伪,不轻易接受对方指令。此外,APP中要求点击的不明链接,用户也要谨慎甄别,尽量不在不明链接里输入个人信息,以免信息遭泄露。
【媒体聚焦】
精准遏制高仿App,保护公众上网安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1-25 04:14
作者:朱昌俊(媒体评论员)
据媒体近日报道,为方便打理财务,山东济南市民韩先生下载了一款名为“××银行信用卡”的App,不久后却发现银行卡被盗刷、莫名被贷款等情况。到银行营业网点核实,被告知所安装的客户端是高仿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App处理各种事务。媒体调查发现,在手机应用市场中,一些通过相近名称、类似图标制作的高仿App令人难辨真假,给不少用户造成财产损失。
盗版、山寨App乱象,早已不是第一次被媒体曝光,其泛滥程度可能也比一般人所想象的更严重。早在2015年,就有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某个手机应用系统中,平均每款正版App对应92.7个盗版,特别是工具类软件以及模拟辅助类游戏最易遭仿冒。从此次媒体的调查看,这一乱象显然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高仿App对正版的模仿,已经涉嫌侵权,而其带来的危害还远不只是侵犯正版App的权益这么简单。首先,大量真假难辨的App,本就对用户的正常选择构成干扰;其次,高仿App主要靠应用内的大量广告赚取广告费,甚至还窃取用户数据,对用户隐私和财产安全均构成威胁。
针对高仿App难治的原因,有专家分析称,目前在打击高仿App的过程中,存在多方协调难、举报下架过程漫长、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等因素,给一些不法企业从事违规行为提供了空间。但此事真要解决起来,未必那么难,关键还是要抓住“牛鼻子”。每款App上架应用商店,都需要经过事先的审核,如果应用商店能根据用户举报及时予以下架,或者增加审核的精确性,在前端就对山寨App关上大门,这一问题必定会得到有效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说,李鬼式App恐怕不是治不了,而是愿不愿治的问题。
既然应用商店为了追求流量和应用数据的光鲜,而无足够动力采取有力的规范行动,监管部门就应该拿出实质性行动敦促其行动起来,不能等到给更多的用户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时再来堵漏。
移动互联网时代,像李鬼式App、存在安全隐患的链接以及种种灰色广告,这些不仅关乎人们上网的体验感,更关系到个人实实在在的权益风险。对此,就应该像线下保护消费者权益一样,维护公众上网“安全感”。相较于线下的权益保护,网络权益保护是可以通过把好前端的技术关口来加以有效控制的,这需要网络服务运营商的自觉和相应的技术投入,也更依赖网络服务监管的与时俱进。
高仿App的泛滥,可以说是当前公众上网体验感有待提升、网络安全权益保护不力的一个现实注脚。近些年,中国上网用户规模显著上升、互联网应用也快速发展,但在“大”和“快”的背后,也不应该忽视人们真实上网体验感和安全感的缺失。唯有行业创新的步伐与权益保护、监管水平并驾齐驱,方能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现代网络服务环境。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5日 02版)
高仿APP来了,造假行骗的“升级款”?
发布时间:11-2110:29环球时报在线
网上转账缴费、处理罚单、买车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APP处理各种事务。据新华社报道,在手机应用市场中,一些通过相近名称、类似图标制作的高仿APP令人难辨真假,给不少用户造成财产损失。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手机APP的功能越来越多,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都能通过APP解决,这让一些不法分子嗅到商机,推出高仿APP浑水摸鱼。
高仿APP有两宗罪,一是与被仿冒的官方APP差别不大,难分真假,甚至有的高仿APP在一些手机应用商店处于搜索第一位,更具有迷惑性,误导用户下载。二是通过搭载广告赚钱,甚至通过后台程序盗刷用户银行卡、泄露个人信息、利用用户信息贷款等,严重损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也侵害了被仿冒APP的相关权益。
高仿APP的产销成本低、运营容易,是其原来越多的重要原因。一家专注于研发病毒查杀软件的知名互联网公司近日发布一项报告,在“双11”前后的一个月内,新增的虚假仿冒主流购物APP就接近4000个,覆盖设备超过30万个。
高仿APP大行其道,形成了一条损害用户权益、危害网络安全的“黑灰产业链”。比如,市场上有不少做高仿APP开发的公司,客户花5万元就可以买到一个高仿APP。而在多个应用市场,对高仿APP也缺乏必要的管理,在上架APP时,机器审核只进行病毒和兼容性测试,却欠缺必要的人工鉴别审核,以至于让不少
高仿APP能在应用市场欺世盗名。
高仿APP不应该成了难以割除的“毒瘤”,只要各方能够各尽其责,将其打回原形并不是什么难事。公安、网信等相关部门应当加强联合执法,严肃查处高仿APP,尤其是对于给使用者造成经济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等情况的运营者,更应从重处理。对于应用平台来说,也要守土有责,对入驻应用软件严格把关。
当前,除了高仿APP,还有高仿官方微信公众号、高仿官方网站等,这都让一些不法分子浑水摸鱼的成本大幅降低而成功机会却大大增加。这就对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形成监管部门、网络平台、网民等各方合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手机屏幕后自然也不应处处是陷阱。
高仿APP不应是难以割除的“毒瘤”
2019-11-21 11:00:26 | 来源:羊城晚报 | 作者:戴先任
网上转账缴费、处理罚单、买火车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APP处理各种事务。“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在手机应用市场中,一些通过相近名称、类似图标制作的高仿APP令人难辨真假,给不少用户造成财产损失。(11月19日新华社)
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APP的功能越来越多,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都能通过手机APP予以解决,这让一些不法分子嗅到了“商机”,推出各种高仿手机APP“浑水摸鱼”获取不当得利。高仿APP与被仿冒的“官方APP”差别并不大,如果不仔细辨认,难以分清真假,而有的高仿手机APP还处于一些手机应用商店的搜索第一位,这就会具有更大的迷惑性,会对用户造成更大的误导。
高仿APP通过应用内的大量广告赚取广告费,甚至通过应用盗刷用户银行卡,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利用用户个人信息贷款,等等。高仿APP的存在,严重损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也会侵害被仿冒APP的相关权益。
360发布的《2018年双十一购物安全生态报告》显示,一个月时间内虚假仿冒主流购物APP的数量接近4000个,覆盖设备超过30万个。高仿APP大行其道,形成了一条损害用户权益、危害网络安全的“黑灰产业链”,比如市场上有不少做高仿APP开发的第三方公司,5万元就可开发一个高仿APP。而在多个应用市场,对高仿APP也缺乏必要的管理,在上架APP时,机器审核只进行病毒和兼容性测试,却欠缺必要的人工审核,以至于让不少高仿APP能够成功上架,在应用市场“欺世盗名”。
高仿APP不应该成为难以割除的“毒瘤”,只要各方能够各尽其责,高仿APP很快就会被“打回原形”。对此,需要公安、网信等相关部门加强联合执法,严肃查处高仿APP,尤其是对给使用者造成经济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等情况的高仿APP,就更应给予及时而有力的打击。而对于应用平台来说,则也要守土有责,要能严把审核关,对入驻应用软件严格把关,将高仿APP拒之门外。对于用户来说,在下载与使用APP时,也要多一些防范意识,要懂得甄别高仿APP,这样才能避免上当受骗。
网上不仅有高仿APP,还有高仿官方微信公众号……网络的便捷,省却了“上门办事”的麻烦,也让一些不法分子有了浑水摸鱼的机会。网络诈骗案件数量连年攀升,让网络显露出“双刃剑效应”,但带来便捷的网络生活,并不必然会衍生各种骗局,高仿手机APP、高仿官方微信公众号并不是“网络原罪”。
如果能够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如果相关各方都能守土有责,尽好各方责任,完全能够遏制各种网络诈骗行为。所以,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是一句口号,这就要监管部门、网络平台、网民等各方形成合力,来共同捍卫网络这块“法治之地”。
将高仿APP“打回原形” 须联合执法重拳出击
中国经济网
网上转账缴费、处理罚单、买火车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APP处理各种事务。据报道,在手机应用市场中,一些通过相近名称、类似图标制作的高仿APP令人难辨真假,给不少用户造成财产损失。
网民指出,高仿APP的大量涌现,让不特定手机用户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陷入多重风险,严重损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也会侵害被仿冒APP的相关权益,把高仿APP彻底驱逐出应用市场,手机用户才能安心选择,踏实使用。相关部门须联合出击各尽其责,合力将高仿APP“打回原形”。
网民“陈真”说,高仿APP已经形成了一条损害用户权益、危害网络安全的“黑灰产业链”,市场上有不少做高仿APP开发的第三方公司,5万元就可开发一个高仿APP。而在多个应用市场,对高仿APP也缺乏必要的管理。上架APP时,机器审核只进行病毒和兼容性测试,缺乏必要的人工审核,以至于让不少高仿APP成功上架,在应用市场“欺世盗名”。
网民“一木”认为,需要公安、网信等相关部门加强联合执法,严肃查处高仿APP,尤其是对于给使用者造成经济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等情况的高仿APP,更应给予及时而有力的打击。而对于应用平台来说,也要守土有责,严把审核关,对入驻应用软件严格把关,将高仿APP拒之门外。对于用户来说,在下载与使用APP时,也要多一些防范意识,要懂得甄别高仿APP,这样才能避免上当受骗。
法治时评:让高仿App统统下架,我们需要做什么
如今越来越多的时候需要打开手机里的“应用市场”“商店”(以下统称“应用市场”)来下载点什么,结果经常会一下子涌现出很多“长相雷同”的选项,让手机用户一时犯难。选择困难还不是最头疼的事,选错了被坑才真让人难以接受。11月19日新华社报道,山东济南市民韩先生下载了一款名为“××银行信用卡”的App,不久后却发现银行卡被盗刷、莫名被贷款,到银行营业网点核实,被告知所安装的客户端是高仿的。还有市民为交罚单,想下载公安部推出的“交管12123”App,搜索结果排名第一的是名为“12123”、图标为“违”字的App,安装使用后发现也是一款高仿App,不仅无法处理违章,还有大量广告。
不仅如此,随着高仿App的下载和使用,不少不明就里的手机用户还提交了个人信息,隐私泄露或许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想想就让人揪心。据360发布的《2018年双十一购物安全生态报告》显示,一个月时间内虚假仿冒主流购物App的数量接近4000个,覆盖设备超过30万个,高仿App已形成危害用户网络安全的产业链。
高仿App的大量涌现,让不特定手机用户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陷入多重风险,而且这种风险不易避开,从外观信息看,一般手机用户很难辨识出App的真假,这就好像从模样差不多的很多门里试着开一个,靠猜,一旦选错了,可能后悔莫及。所以,必须把高仿App彻底驱逐出应用市场,手机用户才能安心选择,踏实使用。
如何驱逐高仿App?以现在一些App下载区评论中“骗人的”“假的”信息作为线索追问下去,或者等手机用户发生实际损失,再事后追责,以儆效尤,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从实效性考虑,高仿App一旦上线,哪些人下载、下载后会进行哪些自主操作、会陷入哪些风险中,均极其个体化,不好控也不可控。反过来,如果从源头入手,从所有App在应用市场上架前的审核环节上下功夫,直接切断高仿App与手机用户接触的渠道,应该能更有效地预防大量手机用户利益受损。
从报道中涉及的案例看,高仿App仿冒最多的是公共服务部门发布的App,尤其民生类App是“重灾区”,如“公交”“银行”“生活”之类,也有一些商业购物App。对此,有关职能部门可以考虑在应用市场和App发布主体之间搭桥,构建一个应用市场上架前强制审核机制。
让高仿App统统下架是必须的。事实上,不少应用市场设置了内部审核环节,有的在“机器审核”之后还
有“人工复查”环节,问题是,一方面目前“人工审核一般只审核名称、内容是否存在违规,对App名称、图标、宣传语等内容是否存在模仿,多数应用市场都疏于甄别”,另一方面审核“政府”“银行”等公共服务机构推出的App资质,从主体角度,应用市场是否具备正当的审核资质?即便正当,依照什么程序来审核?其中如何避免信息泄露、提交的材料属实?相关问题的解决,单靠应用市场一方努力,还不够,需要一个“中间人”进行“安全操作”。
另外,如何保持应用市场的健康生态体系,还可以向域外寻经验。问题出现了不可怕,漏洞暴露了也不可怕,最要紧的是,重视起来,并尽快着手想出可行的解决方案,那样,离真正解决掉问题的目标,就不远了。
让高仿App下架,不能等
2019-11-22 18:32:35 经济导报
高仿App的大量涌现,让不特定手机用户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陷入多重风险
如今越来越多的时候需要打开手机里的“应用市场”“商店”(统称“应用市场”)来下载点什么,结果经常会一下子涌现出很多“长相雷同”的选项,让手机用户一时犯难。选择困难还不是最头疼的事,选错了被坑才真让人难以接受。
高仿App的大量涌现,让不特定手机用户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陷入多重风险,而且这种风险不易避开。
从外观信息看,一般手机用户很难辨识出App的真假。这就好像从模样差不多的很多门里试着开一个,靠猜,一旦选错了,可能后悔莫及。
所以,必须把高仿App彻底驱逐出应用市场,手机用户才能安心选择,踏实使用。
如何驱逐高仿App?以现在一些App下载区评论中“骗人的”“假的”信息作为线索追问下去,或者等手机用户发生实际损失,再事后追责,以儆效尤,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从实效性考虑,高仿App一旦上线,哪些人下载、下载后会进行哪些自主操作、会陷入哪些风险中,均极其个体化,不好控也不可控。
反过来,如果从源头入手,从所有App在应用市场上架前的审核环节上下功夫,直接切断高仿App与手机用户接触的渠道,应该能更有效地预防大量手机用户利益受损。
据报道,高仿App仿冒最多的是公共服务部门发布的App,尤其民生类App是“重灾区”。对此,有关职能部门可以考虑在应用市场和App发布主体之间搭桥,构建一个应用市场上架前强制审核机制。
让高仿App统统下架是必须的。事实上,不少应用市场设置了内部审核环节,有的在“机器审核”之后还有“人工复查”环节,问题是,一方面目前“人工审核一般只审核名称、内容是否存在违规,对App名称、图标、宣传语等内容是否存在模仿,多数应用市场都疏于甄别”。另一方面,审核“政府”“银行”等公共服务机构推出的App资质,从主体角度,应用市场是否具备正当的审核资质?即便正当,依照什么程序来审核?其中如何避免信息泄露、提交的材料属实?相关问题的解决,单靠应用市场一方努力,还不够,需要一个“中间人”进行“安全操作”。另外,要保持应用市场的健康生态体系,还可以向域外寻经验。
问题出现了不可怕,漏洞暴露了也不可怕,最要紧的是重视起来,并尽快着手想出可行的解决方案。那样,离真正解决掉问题的目标就不远了。
2024年1月4日发(作者:畅闲静)
2020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精准遏制高仿App,保护公众上网安全
【新闻背景】
这个“李鬼”很危险!小心高仿APP
发布时间:11-2110:09中经网传媒有限公司
新华社济南11月19日电(记者邵鲁文、杨文)为方便打理财务,济南市民韩先生下载了一款名为“XX银行信用卡”的APP,不久后却发现银行卡被盗刷、莫名被贷款等情况。到银行营业网点核实,被告知所安装的客户端是高仿的。
网上转账缴费、处理罚单、买火车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APP处理各种事务。“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在手机应用市场中,一些通过相近名称、类似图标制作的高仿APP令人难辨真假,给不少用户造成财产损失。
高仿APP“鬼”影重重大设陷阱
济南市民成栋前不久为网上处理汽车交通罚单,试图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公安部推出的“交管12123”APP。搜索结果第一位的为一款名为“12123”的软件,且APP图标为一个“违”字。下载使用后才发现,这款APP功能和页面都极其简陋,是一款高仿APP,不仅无法处理违章,还含有大量广告。
记者在多个应用商店检索发现,此类APP“李鬼”并不少见。例如,北京公交集团推出的“北京公交”APP,可用来刷码乘公交。但在安智网、酷安网等应用市场中检索“北京公交”,排名前几位的应用多为“北京实时公交”“北京公交在线”等APP,下载量最高的达30.8万次。打开上述APP后,界面非常简单,也不具备刷码乘车功能,且都包含不少广告。在这些APP的用户评论区,许多使用者留言“根本用不了”“软件是骗人的”等。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高仿APP还通过伪装成官方软件窃取用户个人信息。济南市民罗腾告诉记者,他此前为在济南一家医院挂号,在应用市场中下载了这家医院的APP,并填写了电子病历,其中包含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职业等个人信息。但之后发现,所下载的并不是官方APP。“这款APP的下载量近10万,窃取了大量个人信息,侵犯个人隐私。”罗腾说。
记者发现,高仿APP除了集中在垂直的生活服务类软件,同时在电商平台的应用中也较为普遍。烟台市民马翘楚告诉记者,她曾在某应用市场搜索“淘宝”时,下载了一款名为“淘宝特卖”的APP,进入后发现,平台内不少商家销售价格低廉的山寨货品,并且购物的“三包”“退换货”等条款都不齐全。
记者联系了北京公交部门、山东交警部门以及淘宝服务热线,分别核实高仿APP“12123”“北京公交在线”“淘宝特卖”等是否与官方推出的应用有关联。相关工作人员均告诉记者,这些APP与官方应用无任何关系;类似的高仿APP很多,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使用者,不少用户无法第一时间下载到官方应用。
5万元即可开发一个高仿APP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高仿APP开发者为第三方公司。以“北京实时公交”为例,开发者为江苏一家商贸有限公司,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该公司经营范围为“化妆品、服装、日用百货销售”。此外记者还发现,应用市场中的一些高仿应用,开发者甚至为个人,网络上无法查询更多开发者信息。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高仿APP盈利主要靠应用内的大量广告赚取广告费,这类APP开发难度并不高。记者
联系了一个APP开发团队,并向对方提出想开发图标和名字都模仿一款学习类应用的高仿APP。对方表示,只要不是要求“一模一样”,就都可以实现。费用在5万元左右,开发周期大约一个月。
业内人士表示,开发一款高仿APP,花费数万元可以长期赚取广告收益。应用市场在对上架的APP进行审核时,机器审核只进行病毒和兼容性测试,人工审核一般只审核名称、内容是否存在违规,对APP名称、图标、宣传语等内容是否存在模仿,多数应用市场都疏于甄别。
记者查询了多个应用市场的相关条款,只有“华为应用商店”等极个别应用市场在相关条款中要求,上架应用不得与其他开发者应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外观、名称、主题等。
高仿APP已形成危害用户网络安全的产业链
360发布的《2018年双十一购物安全生态报告》显示,一个月时间内虚假仿冒主流购物APP的数量接近4000个,覆盖设备超过30万个,高仿APP已形成危害用户网络安全的产业链。
记者调查发现,近期福建、河北等地网信部门关停下架的应用中不乏高仿类APP。福建泉州网信办今年8月下架的43款违规APP中,就有模仿“天天快报”等APP的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沈括说,高仿APP对于正版应用的模仿,已经涉嫌侵权,同时对用户产生了实质性危害。但是,目前在打击高仿APP的过程中,存在多方协调难、举报下架过程漫长、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等因素,给一些不法企业从事违规行为提供了空间。
多位专家建议,公安、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应进行联合执法,严肃查处高仿APP给使用者造成经济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等情况。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新年说,相关部门应通过案例发布、防范建议等形式提高用户保护个人信息和预防网络诈骗的能力。
吴沈括说,各大应用市场作为平台方,应进一步完善自身内部审核机制,对入驻应用软件提交的信息尽到法定和约定的审查、登记、检查监控义务,从源头治理高仿APP问题。
多位专家提醒,用户使用APP过程中,尤其遇到要求转账汇款等情况时,应仔细分辨应用真伪,不轻易接受对方指令。此外,APP中要求点击的不明链接,用户也要谨慎甄别,尽量不在不明链接里输入个人信息,以免信息遭泄露。
【媒体聚焦】
精准遏制高仿App,保护公众上网安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1-25 04:14
作者:朱昌俊(媒体评论员)
据媒体近日报道,为方便打理财务,山东济南市民韩先生下载了一款名为“××银行信用卡”的App,不久后却发现银行卡被盗刷、莫名被贷款等情况。到银行营业网点核实,被告知所安装的客户端是高仿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App处理各种事务。媒体调查发现,在手机应用市场中,一些通过相近名称、类似图标制作的高仿App令人难辨真假,给不少用户造成财产损失。
盗版、山寨App乱象,早已不是第一次被媒体曝光,其泛滥程度可能也比一般人所想象的更严重。早在2015年,就有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某个手机应用系统中,平均每款正版App对应92.7个盗版,特别是工具类软件以及模拟辅助类游戏最易遭仿冒。从此次媒体的调查看,这一乱象显然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高仿App对正版的模仿,已经涉嫌侵权,而其带来的危害还远不只是侵犯正版App的权益这么简单。首先,大量真假难辨的App,本就对用户的正常选择构成干扰;其次,高仿App主要靠应用内的大量广告赚取广告费,甚至还窃取用户数据,对用户隐私和财产安全均构成威胁。
针对高仿App难治的原因,有专家分析称,目前在打击高仿App的过程中,存在多方协调难、举报下架过程漫长、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等因素,给一些不法企业从事违规行为提供了空间。但此事真要解决起来,未必那么难,关键还是要抓住“牛鼻子”。每款App上架应用商店,都需要经过事先的审核,如果应用商店能根据用户举报及时予以下架,或者增加审核的精确性,在前端就对山寨App关上大门,这一问题必定会得到有效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说,李鬼式App恐怕不是治不了,而是愿不愿治的问题。
既然应用商店为了追求流量和应用数据的光鲜,而无足够动力采取有力的规范行动,监管部门就应该拿出实质性行动敦促其行动起来,不能等到给更多的用户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时再来堵漏。
移动互联网时代,像李鬼式App、存在安全隐患的链接以及种种灰色广告,这些不仅关乎人们上网的体验感,更关系到个人实实在在的权益风险。对此,就应该像线下保护消费者权益一样,维护公众上网“安全感”。相较于线下的权益保护,网络权益保护是可以通过把好前端的技术关口来加以有效控制的,这需要网络服务运营商的自觉和相应的技术投入,也更依赖网络服务监管的与时俱进。
高仿App的泛滥,可以说是当前公众上网体验感有待提升、网络安全权益保护不力的一个现实注脚。近些年,中国上网用户规模显著上升、互联网应用也快速发展,但在“大”和“快”的背后,也不应该忽视人们真实上网体验感和安全感的缺失。唯有行业创新的步伐与权益保护、监管水平并驾齐驱,方能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现代网络服务环境。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25日 02版)
高仿APP来了,造假行骗的“升级款”?
发布时间:11-2110:29环球时报在线
网上转账缴费、处理罚单、买车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APP处理各种事务。据新华社报道,在手机应用市场中,一些通过相近名称、类似图标制作的高仿APP令人难辨真假,给不少用户造成财产损失。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手机APP的功能越来越多,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都能通过APP解决,这让一些不法分子嗅到商机,推出高仿APP浑水摸鱼。
高仿APP有两宗罪,一是与被仿冒的官方APP差别不大,难分真假,甚至有的高仿APP在一些手机应用商店处于搜索第一位,更具有迷惑性,误导用户下载。二是通过搭载广告赚钱,甚至通过后台程序盗刷用户银行卡、泄露个人信息、利用用户信息贷款等,严重损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也侵害了被仿冒APP的相关权益。
高仿APP的产销成本低、运营容易,是其原来越多的重要原因。一家专注于研发病毒查杀软件的知名互联网公司近日发布一项报告,在“双11”前后的一个月内,新增的虚假仿冒主流购物APP就接近4000个,覆盖设备超过30万个。
高仿APP大行其道,形成了一条损害用户权益、危害网络安全的“黑灰产业链”。比如,市场上有不少做高仿APP开发的公司,客户花5万元就可以买到一个高仿APP。而在多个应用市场,对高仿APP也缺乏必要的管理,在上架APP时,机器审核只进行病毒和兼容性测试,却欠缺必要的人工鉴别审核,以至于让不少
高仿APP能在应用市场欺世盗名。
高仿APP不应该成了难以割除的“毒瘤”,只要各方能够各尽其责,将其打回原形并不是什么难事。公安、网信等相关部门应当加强联合执法,严肃查处高仿APP,尤其是对于给使用者造成经济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等情况的运营者,更应从重处理。对于应用平台来说,也要守土有责,对入驻应用软件严格把关。
当前,除了高仿APP,还有高仿官方微信公众号、高仿官方网站等,这都让一些不法分子浑水摸鱼的成本大幅降低而成功机会却大大增加。这就对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形成监管部门、网络平台、网民等各方合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手机屏幕后自然也不应处处是陷阱。
高仿APP不应是难以割除的“毒瘤”
2019-11-21 11:00:26 | 来源:羊城晚报 | 作者:戴先任
网上转账缴费、处理罚单、买火车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APP处理各种事务。“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在手机应用市场中,一些通过相近名称、类似图标制作的高仿APP令人难辨真假,给不少用户造成财产损失。(11月19日新华社)
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APP的功能越来越多,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都能通过手机APP予以解决,这让一些不法分子嗅到了“商机”,推出各种高仿手机APP“浑水摸鱼”获取不当得利。高仿APP与被仿冒的“官方APP”差别并不大,如果不仔细辨认,难以分清真假,而有的高仿手机APP还处于一些手机应用商店的搜索第一位,这就会具有更大的迷惑性,会对用户造成更大的误导。
高仿APP通过应用内的大量广告赚取广告费,甚至通过应用盗刷用户银行卡,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利用用户个人信息贷款,等等。高仿APP的存在,严重损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也会侵害被仿冒APP的相关权益。
360发布的《2018年双十一购物安全生态报告》显示,一个月时间内虚假仿冒主流购物APP的数量接近4000个,覆盖设备超过30万个。高仿APP大行其道,形成了一条损害用户权益、危害网络安全的“黑灰产业链”,比如市场上有不少做高仿APP开发的第三方公司,5万元就可开发一个高仿APP。而在多个应用市场,对高仿APP也缺乏必要的管理,在上架APP时,机器审核只进行病毒和兼容性测试,却欠缺必要的人工审核,以至于让不少高仿APP能够成功上架,在应用市场“欺世盗名”。
高仿APP不应该成为难以割除的“毒瘤”,只要各方能够各尽其责,高仿APP很快就会被“打回原形”。对此,需要公安、网信等相关部门加强联合执法,严肃查处高仿APP,尤其是对给使用者造成经济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等情况的高仿APP,就更应给予及时而有力的打击。而对于应用平台来说,则也要守土有责,要能严把审核关,对入驻应用软件严格把关,将高仿APP拒之门外。对于用户来说,在下载与使用APP时,也要多一些防范意识,要懂得甄别高仿APP,这样才能避免上当受骗。
网上不仅有高仿APP,还有高仿官方微信公众号……网络的便捷,省却了“上门办事”的麻烦,也让一些不法分子有了浑水摸鱼的机会。网络诈骗案件数量连年攀升,让网络显露出“双刃剑效应”,但带来便捷的网络生活,并不必然会衍生各种骗局,高仿手机APP、高仿官方微信公众号并不是“网络原罪”。
如果能够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如果相关各方都能守土有责,尽好各方责任,完全能够遏制各种网络诈骗行为。所以,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是一句口号,这就要监管部门、网络平台、网民等各方形成合力,来共同捍卫网络这块“法治之地”。
将高仿APP“打回原形” 须联合执法重拳出击
中国经济网
网上转账缴费、处理罚单、买火车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APP处理各种事务。据报道,在手机应用市场中,一些通过相近名称、类似图标制作的高仿APP令人难辨真假,给不少用户造成财产损失。
网民指出,高仿APP的大量涌现,让不特定手机用户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陷入多重风险,严重损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也会侵害被仿冒APP的相关权益,把高仿APP彻底驱逐出应用市场,手机用户才能安心选择,踏实使用。相关部门须联合出击各尽其责,合力将高仿APP“打回原形”。
网民“陈真”说,高仿APP已经形成了一条损害用户权益、危害网络安全的“黑灰产业链”,市场上有不少做高仿APP开发的第三方公司,5万元就可开发一个高仿APP。而在多个应用市场,对高仿APP也缺乏必要的管理。上架APP时,机器审核只进行病毒和兼容性测试,缺乏必要的人工审核,以至于让不少高仿APP成功上架,在应用市场“欺世盗名”。
网民“一木”认为,需要公安、网信等相关部门加强联合执法,严肃查处高仿APP,尤其是对于给使用者造成经济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等情况的高仿APP,更应给予及时而有力的打击。而对于应用平台来说,也要守土有责,严把审核关,对入驻应用软件严格把关,将高仿APP拒之门外。对于用户来说,在下载与使用APP时,也要多一些防范意识,要懂得甄别高仿APP,这样才能避免上当受骗。
法治时评:让高仿App统统下架,我们需要做什么
如今越来越多的时候需要打开手机里的“应用市场”“商店”(以下统称“应用市场”)来下载点什么,结果经常会一下子涌现出很多“长相雷同”的选项,让手机用户一时犯难。选择困难还不是最头疼的事,选错了被坑才真让人难以接受。11月19日新华社报道,山东济南市民韩先生下载了一款名为“××银行信用卡”的App,不久后却发现银行卡被盗刷、莫名被贷款,到银行营业网点核实,被告知所安装的客户端是高仿的。还有市民为交罚单,想下载公安部推出的“交管12123”App,搜索结果排名第一的是名为“12123”、图标为“违”字的App,安装使用后发现也是一款高仿App,不仅无法处理违章,还有大量广告。
不仅如此,随着高仿App的下载和使用,不少不明就里的手机用户还提交了个人信息,隐私泄露或许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想想就让人揪心。据360发布的《2018年双十一购物安全生态报告》显示,一个月时间内虚假仿冒主流购物App的数量接近4000个,覆盖设备超过30万个,高仿App已形成危害用户网络安全的产业链。
高仿App的大量涌现,让不特定手机用户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陷入多重风险,而且这种风险不易避开,从外观信息看,一般手机用户很难辨识出App的真假,这就好像从模样差不多的很多门里试着开一个,靠猜,一旦选错了,可能后悔莫及。所以,必须把高仿App彻底驱逐出应用市场,手机用户才能安心选择,踏实使用。
如何驱逐高仿App?以现在一些App下载区评论中“骗人的”“假的”信息作为线索追问下去,或者等手机用户发生实际损失,再事后追责,以儆效尤,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从实效性考虑,高仿App一旦上线,哪些人下载、下载后会进行哪些自主操作、会陷入哪些风险中,均极其个体化,不好控也不可控。反过来,如果从源头入手,从所有App在应用市场上架前的审核环节上下功夫,直接切断高仿App与手机用户接触的渠道,应该能更有效地预防大量手机用户利益受损。
从报道中涉及的案例看,高仿App仿冒最多的是公共服务部门发布的App,尤其民生类App是“重灾区”,如“公交”“银行”“生活”之类,也有一些商业购物App。对此,有关职能部门可以考虑在应用市场和App发布主体之间搭桥,构建一个应用市场上架前强制审核机制。
让高仿App统统下架是必须的。事实上,不少应用市场设置了内部审核环节,有的在“机器审核”之后还
有“人工复查”环节,问题是,一方面目前“人工审核一般只审核名称、内容是否存在违规,对App名称、图标、宣传语等内容是否存在模仿,多数应用市场都疏于甄别”,另一方面审核“政府”“银行”等公共服务机构推出的App资质,从主体角度,应用市场是否具备正当的审核资质?即便正当,依照什么程序来审核?其中如何避免信息泄露、提交的材料属实?相关问题的解决,单靠应用市场一方努力,还不够,需要一个“中间人”进行“安全操作”。
另外,如何保持应用市场的健康生态体系,还可以向域外寻经验。问题出现了不可怕,漏洞暴露了也不可怕,最要紧的是,重视起来,并尽快着手想出可行的解决方案,那样,离真正解决掉问题的目标,就不远了。
让高仿App下架,不能等
2019-11-22 18:32:35 经济导报
高仿App的大量涌现,让不特定手机用户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陷入多重风险
如今越来越多的时候需要打开手机里的“应用市场”“商店”(统称“应用市场”)来下载点什么,结果经常会一下子涌现出很多“长相雷同”的选项,让手机用户一时犯难。选择困难还不是最头疼的事,选错了被坑才真让人难以接受。
高仿App的大量涌现,让不特定手机用户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陷入多重风险,而且这种风险不易避开。
从外观信息看,一般手机用户很难辨识出App的真假。这就好像从模样差不多的很多门里试着开一个,靠猜,一旦选错了,可能后悔莫及。
所以,必须把高仿App彻底驱逐出应用市场,手机用户才能安心选择,踏实使用。
如何驱逐高仿App?以现在一些App下载区评论中“骗人的”“假的”信息作为线索追问下去,或者等手机用户发生实际损失,再事后追责,以儆效尤,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从实效性考虑,高仿App一旦上线,哪些人下载、下载后会进行哪些自主操作、会陷入哪些风险中,均极其个体化,不好控也不可控。
反过来,如果从源头入手,从所有App在应用市场上架前的审核环节上下功夫,直接切断高仿App与手机用户接触的渠道,应该能更有效地预防大量手机用户利益受损。
据报道,高仿App仿冒最多的是公共服务部门发布的App,尤其民生类App是“重灾区”。对此,有关职能部门可以考虑在应用市场和App发布主体之间搭桥,构建一个应用市场上架前强制审核机制。
让高仿App统统下架是必须的。事实上,不少应用市场设置了内部审核环节,有的在“机器审核”之后还有“人工复查”环节,问题是,一方面目前“人工审核一般只审核名称、内容是否存在违规,对App名称、图标、宣传语等内容是否存在模仿,多数应用市场都疏于甄别”。另一方面,审核“政府”“银行”等公共服务机构推出的App资质,从主体角度,应用市场是否具备正当的审核资质?即便正当,依照什么程序来审核?其中如何避免信息泄露、提交的材料属实?相关问题的解决,单靠应用市场一方努力,还不够,需要一个“中间人”进行“安全操作”。另外,要保持应用市场的健康生态体系,还可以向域外寻经验。
问题出现了不可怕,漏洞暴露了也不可怕,最要紧的是重视起来,并尽快着手想出可行的解决方案。那样,离真正解决掉问题的目标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