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2023年秋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质量评估卷(学生版+教师版)

IT圈 admin 51浏览 0评论

2024年1月6日发(作者:孛冬雪)

期中质量评估卷

2023年秋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质量评估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共4分)

谁是英雄?战场上,锐不可当、横渡长江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是英雄;赛场上,观众们屏息敛声、殷切期待的跳水冠军吕伟是英雄;辽宁舰上,白手起家、dān精竭虑的科技工作者们是英雄;生活中,不chuò劳作、任劳任怨的朱德母亲是英雄;文学殿堂中,相貌平庸、目光犀利的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是英雄……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他人而奉献的人,都是英雄!

(1) 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 dǎng píng yīn B. dǎng bǐng yān C. dāng píng yān D. dāng bǐng

yīn

(2) 根据语境,写出下列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

dān( 殚 ) 精竭虑 不chuò( 辍 ) 劳作

2. 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8分)

主题 古诗文名句

诗中情感 白居易借“①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抒发对早春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曹操用“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抒发老当益壮的豪壮之情。

俯仰结合 陶弘景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高山、白云、流水三重风物的句子是“③高峰入云,④清流见底”(《答谢中书书》);李白俯视

水中月,仰望天上云的句子是“⑤月下飞天镜,⑥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自然风光 王维描写高远浩阔、对比鲜明、极富几何美学的独特边塞风景的句子是“⑦大漠孤烟直,⑧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3.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 “用人性观照虫性,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是《昆虫记》的一大艺术特色,让我们不妨也从昆虫的身上去感受人性吧。该书中松毛虫的团结精神在其他名著中也比比皆是,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具体情节谈谈这种精神的影响。

①大战红孩儿(《西游记》) ②强渡大渡河(《红星照耀中国》)

[答案]示例一:唐僧师徒行至枯松涧时,红孩儿纵风将唐僧摄走。悟空为救唐僧,被红孩儿的三昧真火所伤,驾不起筋斗云,八戒便代替孙悟空去南海请观音菩萨。这体现了八戒的团结精神。正是秉持团结一致、分工合作的信念,唐僧师徒才能克服千难万险,最终取得真经。

示例二:强渡大渡河时,22位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飞夺泸定桥,与先前渡河的红军部队相互配合进攻,使敌人纷纷逃窜,红军全军顺利渡过大渡河。这体现了红军的团结精神。正是凭借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红军才能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意思对即可,4分)

(2) 请阅读下面两句话,从《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中任选一部名著,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对“史诗”二字的理解。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埃德加·斯诺

《昆虫记》不愧为“昆虫的史诗”。——维克多·雨果

[答案]示例一:《红星照耀中国》 真实地记录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过草地、翻雪山……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中,红军指战员体现出的对革命理想和事业的坚定信念以及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切都堪称“史诗”。

示例二:《昆虫记》 详细描述了各种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死亡等,常以拟人的手法来表现昆虫世界,生动呈现了各种昆虫的生命历程,既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法布尔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又表达了他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是当之无愧的“昆虫的史诗”。(言之有理即可,4分)

4.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写合适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最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黄河, , 。 , , ,曾经都是统一王朝的都城。

①也哺育着沿岸都城,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河南省

②最终汇入渤海,完成了5 464公里的壮阔旅程

③其中安阳、洛阳、开封和郑州四座城市

④流经山脉盆地,奔涌在平原丘陵

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中华文明

A. ④③⑤①② B. ①③⑤②④ C. ①④⑤③② D. ④②⑤①③

5. 班级开展主题为“书香中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共9分)

(1) 【概括新闻】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古有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优良传统。新闻小组搜集了下面的消息,请用一句话概括消息的内容要点。(30字左右)(3分)

2022年河南省首届“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大会上,全国首家数字农家书屋项目成为亮点。目前全省已有数字农家书屋47 102个,实现了行政村的全覆盖,书屋服务聚焦农村“老少”群体,满足数字阅读需求。

数字化阅读的推广,让书籍插上翅膀飞入更多场景、吸引更多人群。在“大别山精神红色教育VR体验馆”,人们戴上VR眼镜,如身临其境,很多读者直呼:“太真实了!就像站在博物馆里一样!”

[答案]河南数字农家书屋实现村级全覆盖,推广(助力)农民数字化阅读。 (意思对即可,3分)

(2) 【简析图表】通过阅读可以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美术小组从全国第十九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选取了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统计图。请你分析图中的主要信息(不出现数字)。(2分)

[答案]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阅读占比最大,其次是以手机阅读为主的移动电子屏幕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听书、视频讲书占比较小。 (2分)

(3) 【阅读辩论】围绕“网上阅读”的话题,班上同学展开了一场辩论会,正反方激烈交锋。下面是“网上阅读辩论会”的正方辩词,请你写出反方辩词。(4分)

正方:“网上阅读”利大于弊。中学生网上阅读可以学到书本中学不到

的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地选择阅读内容,满足我们对知识的需求,还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我方相信,网上阅读必将成为我们中学生的最佳阅读方式。

[答案](示例)反方:“网上阅读”弊大于利。网上阅读信息良莠不齐,我们中学生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影响;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阅读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③长期网上阅读会影响视力。所以,我们中学生还是要坚守“书本阅读”。(每点1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共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

我的老师沈从文

①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②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

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③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④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

⑤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方式是“手工业方式”。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

⑥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后来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空袭,全家移住到呈贡桃园新村,每星期上课,进城住两天。文林街二十号联大教职员宿舍有他一间屋子。他一进城,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

求字,看沈先生收到的宝贝,谈天。

⑦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也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上“上官碧”的名字。谁借的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除了一般的四部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译本,社会学、人类学、黑格尔的《小逻辑》、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道教史、陶瓷史、《髹饰录》、《糖霜谱》……兼收并蓄,五花八门。这些书,沈先生大都认真读过。沈先生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沈先生读过的书,往往在书后写两行题记。有的是记一个日期,那天天气如何,也有时发一点感慨。有一本书的后面写道:“某月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这两句话我一直记得,可是一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胖女人为什么使沈先生十分难过呢?

⑧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一位研究东方哲学的先生跑警报时带了一只小皮箱,皮箱里没有金银财宝,装的是一个聪明女人写给他的信。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

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他到处搜罗大石榴、大梨。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⑨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

⑩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作者:汪曾祺。有删改)

6. 回忆性散文主要用典型事件来回忆人物。汪曾祺回忆了沈从文老师的诸多往事,请简要概括。(写出四件即可)(4分)

[答案]①沈先生教写作,写读后感很讲究。②沈先生教创作,建议学生借鉴名家作品。③沈先生经常帮助学生投稿并承担邮费。④沈先生亲自为学生抄写上课资料。⑤沈先生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⑥沈先生借给别人很多书,从来不记得。⑦沈先生读书杂,还喜欢在

书后写题记。⑧沈先生善于谈天,且范围很广。⑨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写出四件即可。每点1分,共4分)

7. 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常常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去评价过去的人和事。对于沈从文老师教创作的方法,汪曾祺是如何评价的?他为什么这样评价?(4分)

[答案]第③段“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2分)这一评价表现了汪曾祺对沈先生的高度肯定和敬佩,同时也对现在的大学教学提出期望。(2分)(共4分)

8. 回忆性散文往往饱含深情,请你品味下面句子中的情感。(4分)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答案]“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四十多年”,突出了时间之久,表明作者对沈先生印象之深,以及沈先生对作者影响之深远,(2分)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沈先生深切的感激、怀念之情。(2分)(共4分)

9. 本文与《藤野先生》同为回忆“老师”的文章。请结合两文具体内容,阐述你对这类回忆性散文“写作意图”的认识。(4分)

知识卡片:写作意图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即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

[答案]示例:《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同时也写了自己早年留学日本时的一段心路历程,文章着重抒发“我”对藤

野先生的感激、怀念和敬仰之情;《我的老师沈从文》回忆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的一些往事,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沈先生的敬佩和怀念之情。由此可见,回忆性散文一般是通过作者的回忆来表现深厚的情谊,着重体现人物对作者的影响及作者对人物的感激、怀念。(结合文章内容分析2分,总结写作意图2分,共4分)

(二)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0~12题。(共11分)

【材料一】

①最近,两个人工智能系统彻底火出了圈,成为许多网友热议的焦点。一个是今年春节档,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中冷酷无情的“幕后主角”MOSS,一个是多才多艺的“全能网友”ChatGPT。ChatGPT,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

②ChatGPT的出色表现,对于希望使用AI能力而又不想要额外付出的企业和个人来说极具吸引力。然而在许多学者、创作者眼中,“ChatGPT很好玩,但它不是作者”,AIGC背后的学术担忧、版权和著作问题等仍有许多争议话题。

③当然,技术革新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不能任由科学技术一路“狂飙”,守住伦理底线和法律底线,让每一位创作者的心血受到保护,才能形成正向互动促进,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④看到最后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是ChatGPT撰写的吗?

(选自2023年2月9日央视新闻报道,有删改)

【材料二】

①从2022年底开始,来自全球各地的人都不约而同地绞尽脑汁,用各种刁钻的要求“调教”着一款人工智能——ChatGPT。AI一一应战,给出了史无前例的惊人表现,短短几个月间,ChatGPT在全球圈粉无数。

②回顾人工智能发展史上聊天机器人的一次次迭代,ChatGPT的横空出世无疑是一块崭新的里程碑。不过,当记者问起它的局限性,ChatGPT也大方承认,自己并非无所不能。

ChatGPT具有很强的语言处理能力,但仍有一些局限性。例如:

1.知识限制:我的知识是在2021年之前的,有些事情可能已经发生变化。 2.数据偏见:我的训练数据可能带有一定的偏见和错误。 3.理解局限:我可能不能完全理解某些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 4.推理局限:我可能不能完成复杂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 5.人类情感:我不具备人类的情感和意识,不能与人类产生真正的情感交流。

③让世界看到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让更多人投身于技术创新与突破,让人工智能这一通用战略性技术如水和电一样进入我们的生活,这或许正是一个现象级产品的意义所在。

(根据2023年2月9日浙江新闻整理)

【材料三】

①这几天,一条关于某地取消限行的消息热传网络。经调查,这是条彻头彻尾的假新闻,不过是有人为展示ChatGPT功能强大而搞出来的乌龙作品。

②一段时间以来,凭借强大的语言处理算法功能,ChatGPT成为备受追捧的现象级人工智能应用。从现实反馈来看,上至天文地理,下到科技前沿,ChatGPT确实对答如流。但细究其里,硬伤也比比皆是,甚至不乏大量“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有时把一些内行都忽悠了,导致学术圈也开始对它警惕。

③ChatGPT为何成了“制假高手”?这还要从其技术特性说起。所谓ChatGPT,Chat是聊天的意思,GPT中文全称是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技术原理也如其名:先给它提供一个庞大的语料库,然后让模型通过上亿参数对这些内容进行打散、标记、学习,从而构建起一个复杂的预测模型,并在大量用户的不断使用反馈中不断接受训练,逐渐提高其人工智能水平。这一点,很像人类加工信息的“脑回路”,也正是因为其能像人类一样“理解文字”,所以较以往的各种AI产品显得更加“聪明”。事实上,也正是基于这种隐匿性更强的“假”,一些事实谬误和价值观偏见更容易在无形中附着其上。毕竟,ChatGPT再神,靠的也是被投喂的语料,对于这些语料碎片被调取、综合后所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ChatGPT并不负责任。

④作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本身是中性的,但其开发者、使用者终究是带有价值倾向的。不少人忧虑,随着相关技术广泛应用,难辨真伪的虚假内容可能会井喷式出现,导致信息甄别的难度不断提高;同时出于政治博弈等多种因素,夹带私货的价值偏见等可能会随着信息流水线式生产而加速扩散,进一步放大分歧和撕裂。对此,许多国家已经在着手应对。中国作为较早开展人工智能

立法探索的国家之一,理应未雨绸缪、做好预案。从伦理规范到隐私保护,从价值观引导到真实性把控,都应积极探索设立相关规范,预防技术应用的失焦跑偏。

(选自2023年2月22日《北京日报》评论,有删改)

10. 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C )(3分)

A. ChatGPT靠的是被投喂的语料,对于这些语料碎片被调取、综合后所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它无法负责。

B. ChatGPT并非无所不能,它也有一些局限性。

C. 在许多学者、创作者眼中,因为ChatGPT不是作者,所以它不实用。

D. 加强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约束,让每一位创作者的心血受到保护,才能正向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11. 请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什么是ChatGPT。(3分)

[答案]ChatGPT中文全称是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它具有强大的语言处理算法功能,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意思对即可,3分)

12. 材料一的结尾写道“看到最后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你认为材料一的作者是人还是ChatGPT?请写出你的观点并陈述理由(至少写两条)。要求:60字左右,有理有据,语言得体。(5分)

[答案]我认为本文的作者是人。理由:①ChatGPT有知识限制,它的知识是在2021年之前的,而《流浪地球2》是2023年的,它对此信息应该还没有充足的了解;②材料一中“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中的“它”是第三人称,如果是ChatGPT写的,理应是第一人称。(“作者是人”1分,理由每点2分,共5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是夕,天宇开霁①,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②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③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节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 ①霁:雨后转晴。②参寥:僧人,法号道潜,有诗名。③辨才:僧人,法号元静。

13.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3分)

A. 解衣欲睡 夕日欲颓 摇摇欲坠 B. 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铺天盖

C. 可数毫发 若印数十百千本 滥竽充数 D. 明日乃还 非淡泊无以明志 柳暗花明

14. 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分)

15. 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 甲文段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段第一、二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起因、人物,叙事自然流畅。

C. 甲文段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D. 乙文段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

16. 两个文段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简要分析。(3分)

甲文段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又复杂的,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或:自我排遣的旷达),都包含其中。乙文段中作者表达了对此地月夜美景的赏月的欣喜,抒写了内心的喜爱、欢悦(每空

1分,共3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7~18题。(共4分)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7. 本诗首联和颔联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2分)

[答案]首联以神话传说起笔,回到现实中的黄鹤楼,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颔联先写黄鹤杳然不见,引入远望天际寻觅,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2分)

18. 《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2分)

[答案]示例:合理。“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以“还记得这名目”。(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2分)

四、作文(50分)

19. 校报《百花园》举办征文活动, 围绕“身边的人和事”这一话题给出了两个题目,请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向《百花园》投稿。(50分)

(1)于鲁迅而言,藤野先生不仅是鲁迅的老师,更是他精神上的引路人;朱德的母亲一生俭朴,热爱劳动,教给朱德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是朱德走向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张桂梅是孩子口中慈爱又严厉的“张妈妈”,她是孩子们走出山区,回报社会的引路人……

回忆你的成长历程,以“我的引路人”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2)生活中,我们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好消息,每一条好消息都会让我们无比喜悦,给平淡的生活以喜庆,给悲痛中的人以温暖。

请以“这真是一条好消息!”这句话为开头,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②诗歌、戏剧除外;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 600字左右。

期中质量评估卷

2023年秋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质量评估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共4分)

谁是英雄?战场上,锐不可当、横渡长江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是英雄;赛场上,观众们屏息敛声、殷切期待的跳水冠军吕伟是英雄;辽宁舰上,白手起家、dān精竭虑的科技工作者们是英雄;生活中,不

chuò劳作、任劳任怨的朱德母亲是英雄;文学殿堂中,相貌平庸、目光犀利的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是英雄……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他人而奉献的人,都是英雄!

(1) 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dǎng píng yīn B. dǎng bǐng yān C. dāng píng yān D. dāng bǐng

yīn

(2) 根据语境,写出下列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

dān( ) 精竭虑 不chuò( ) 劳作

2. 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8分)

主题 古诗文名句

诗中情感 白居易借“①_______________,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抒发对早春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曹操用“②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龟虽寿》)抒发老当益壮的豪壮之情。

俯仰结合 陶弘景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高山、白云、流水三重风物的句子是“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李白俯视水中月,仰望天上云的句子是“⑤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渡荆门送别》)。

自然风光 王维描写高远浩阔、对比鲜明、极富几何美学的独特边塞风景的句子是“⑦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

3.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 “用人性观照虫性,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是《昆虫记》的一大艺

术特色,让我们不妨也从昆虫的身上去感受人性吧。该书中松毛虫的团结精神在其他名著中也比比皆是,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具体情节谈谈这种精神的影响。

①大战红孩儿(《西游记》) ②强渡大渡河(《红星照耀中国》)

(2) 请阅读下面两句话,从《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中任选一部名著,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对“史诗”二字的理解。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埃德加·斯诺

《昆虫记》不愧为“昆虫的史诗”。——维克多·雨果

4.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写合适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黄河, , 。 , , ,曾经都是统一王朝的都城。

①也哺育着沿岸都城,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河南省

②最终汇入渤海,完成了5 464公里的壮阔旅程

③其中安阳、洛阳、开封和郑州四座城市

④流经山脉盆地,奔涌在平原丘陵

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中华文明

A. ④③⑤①② B. ①③⑤②④ C. ①④⑤③② D. ④②⑤①③

5. 班级开展主题为“书香中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共9分)

(1) 【概括新闻】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古有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优良传统。新闻小组搜集了下面的消息,请用一句话

概括消息的内容要点。(30字左右)(3分)

2022年河南省首届“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大会上,全国首家数字农家书屋项目成为亮点。目前全省已有数字农家书屋47 102个,实现了行政村的全覆盖,书屋服务聚焦农村“老少”群体,满足数字阅读需求。

数字化阅读的推广,让书籍插上翅膀飞入更多场景、吸引更多人群。在“大别山精神红色教育VR体验馆”,人们戴上VR眼镜,如身临其境,很多读者直呼:“太真实了!就像站在博物馆里一样!”

(2) 【简析图表】通过阅读可以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美术小组从全国第十九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选取了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统计图。请你分析图中的主要信息(不出现数字)。(2分)

(3) 【阅读辩论】围绕“网上阅读”的话题,班上同学展开了一场辩论会,正反方激烈交锋。下面是“网上阅读辩论会”的正方辩词,请你写出反方辩词。(4分)

正方:“网上阅读”利大于弊。中学生网上阅读可以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地选择阅读内容,满足我们对知识的需求,还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我方相信,网上阅读必将成为我们中学生的最佳阅读方式。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

我的老师沈从文

①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

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②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③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④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

⑤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

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方式是“手工业方式”。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

⑥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后来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空袭,全家移住到呈贡桃园新村,每星期上课,进城住两天。文林街二十号联大教职员宿舍有他一间屋子。他一进城,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看沈先生收到的宝贝,谈天。

⑦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也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上“上官碧”的名字。谁借的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除了一般的四部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译本,社会学、人类学、黑格尔的《小逻辑》、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道教史、陶瓷史、《髹饰录》、《糖霜谱》……兼收并蓄,五花八门。这些书,沈先生大都认真读过。沈先生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沈先生读过的书,往往在书后写两行题记。有的是记一个日期,那天天气如何,也有时发一点感慨。有一本

书的后面写道:“某月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这两句话我一直记得,可是一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胖女人为什么使沈先生十分难过呢?

⑧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一位研究东方哲学的先生跑警报时带了一只小皮箱,皮箱里没有金银财宝,装的是一个聪明女人写给他的信。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他到处搜罗大石榴、大梨。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⑨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

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

⑩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作者:汪曾祺。有删改)

6. 回忆性散文主要用典型事件来回忆人物。汪曾祺回忆了沈从文老师的诸多往事,请简要概括。(写出四件即可)(4分)

7. 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常常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去评价过去的人和事。对于沈从文老师教创作的方法,汪曾祺是如何评价的?他为什么这样评价?(4分)

8. 回忆性散文往往饱含深情,请你品味下面句子中的情感。(4分)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9. 本文与《藤野先生》同为回忆“老师”的文章。请结合两文具体内容,阐述你对这类回忆性散文“写作意图”的认识。(4分)

知识卡片:写作意图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即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

(二)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0~12题。(共11分)

【材料一】

①最近,两个人工智能系统彻底火出了圈,成为许多网友热议的焦点。一个是今年春节档,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中冷酷无情的“幕后主角”MOSS,一个是多才多艺的“全能网友”ChatGPT。ChatGPT,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

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

②ChatGPT的出色表现,对于希望使用AI能力而又不想要额外付出的企业和个人来说极具吸引力。然而在许多学者、创作者眼中,“ChatGPT很好玩,但它不是作者”,AIGC背后的学术担忧、版权和著作问题等仍有许多争议话题。

③当然,技术革新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不能任由科学技术一路“狂飙”,守住伦理底线和法律底线,让每一位创作者的心血受到保护,才能形成正向互动促进,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④看到最后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是ChatGPT撰写的吗?

(选自2023年2月9日央视新闻报道,有删改)

【材料二】

①从2022年底开始,来自全球各地的人都不约而同地绞尽脑汁,用各种刁钻的要求“调教”着一款人工智能——ChatGPT。AI一一应战,给出了史无前例的惊人表现,短短几个月间,ChatGPT在全球圈粉无数。

②回顾人工智能发展史上聊天机器人的一次次迭代,ChatGPT的横空出世无疑是一块崭新的里程碑。不过,当记者问起它的局限性,ChatGPT也大方承认,自己并非无所不能。

ChatGPT具有很强的语言处理能力,但仍有一些局限性。例如:

1.知识限制:我的知识是在2021年之前的,有些事情可能已经发生变化。 2.数据偏见:我的训练数据可能带有一定的偏见和错误。 3.理解局限:我可能不能完全理解某些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 4.推理

局限:我可能不能完成复杂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 5.人类情感:我不具备人类的情感和意识,不能与人类产生真正的情感交流。

③让世界看到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让更多人投身于技术创新与突破,让人工智能这一通用战略性技术如水和电一样进入我们的生活,这或许正是一个现象级产品的意义所在。

(根据2023年2月9日浙江新闻整理)

【材料三】

①这几天,一条关于某地取消限行的消息热传网络。经调查,这是条彻头彻尾的假新闻,不过是有人为展示ChatGPT功能强大而搞出来的乌龙作品。

②一段时间以来,凭借强大的语言处理算法功能,ChatGPT成为备受追捧的现象级人工智能应用。从现实反馈来看,上至天文地理,下到科技前沿,ChatGPT确实对答如流。但细究其里,硬伤也比比皆是,甚至不乏大量“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有时把一些内行都忽悠了,导致学术圈也开始对它警惕。

③ChatGPT为何成了“制假高手”?这还要从其技术特性说起。所谓ChatGPT,Chat是聊天的意思,GPT中文全称是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技术原理也如其名:先给它提供一个庞大的语料库,然后让模型通过上亿参数对这些内容进行打散、标记、学习,从而构建起一个复杂的预测模型,并在大量用户的不断使用反馈中不断接受训练,逐渐提高其人工智能水平。这一点,很像人类加工信息的“脑回路”,也正是因为其能像人类一样“理解文字”,所以较以往的各种AI产品显得更加

“聪明”。事实上,也正是基于这种隐匿性更强的“假”,一些事实谬误和价值观偏见更容易在无形中附着其上。毕竟,ChatGPT再神,靠的也是被投喂的语料,对于这些语料碎片被调取、综合后所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ChatGPT并不负责任。

④作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本身是中性的,但其开发者、使用者终究是带有价值倾向的。不少人忧虑,随着相关技术广泛应用,难辨真伪的虚假内容可能会井喷式出现,导致信息甄别的难度不断提高;同时出于政治博弈等多种因素,夹带私货的价值偏见等可能会随着信息流水线式生产而加速扩散,进一步放大分歧和撕裂。对此,许多国家已经在着手应对。中国作为较早开展人工智能立法探索的国家之一,理应未雨绸缪、做好预案。从伦理规范到隐私保护,从价值观引导到真实性把控,都应积极探索设立相关规范,预防技术应用的失焦跑偏。

(选自2023年2月22日《北京日报》评论,有删改)

10. 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 ChatGPT靠的是被投喂的语料,对于这些语料碎片被调取、综合后所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它无法负责。

B. ChatGPT并非无所不能,它也有一些局限性。

C. 在许多学者、创作者眼中,因为ChatGPT不是作者,所以它不实用。

D. 加强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约束,让每一位创作者的心血受到保护,才能正向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11. 请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什么是ChatGPT。(3分)

12. 材料一的结尾写道“看到最后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你认为材料一的作者是人还是ChatGPT?请写出你的观点并陈述理由(至少写两条)。要求:60字左右,有理有据,语言得体。(5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是夕,天宇开霁①,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②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③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节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 ①霁:雨后转晴。②参寥:僧人,法号道潜,有诗名。③辨才:僧人,法号元静。

13.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解衣欲睡 夕日欲颓 摇摇欲坠 B. 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铺天盖

C. 可数毫发 若印数十百千本 滥竽充数 D. 明日乃还 非淡泊无以明志 柳暗花明

14. 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5. 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段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段第一、二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起因、人物,叙事自然流畅。

C. 甲文段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D. 乙文段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

16. 两个文段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简要分析。(3分)

甲文段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又复杂的,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乙文段中作者表达了对此地月夜美景的,抒写了内心的。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7~18题。(共4分)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7. 本诗首联和颔联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2分)

18. 《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2分)

四、作文(50分)

19. 校报《百花园》举办征文活动, 围绕“身边的人和事”这一话题给出了两个题目,请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向《百花园》投稿。(50分)

(1)于鲁迅而言,藤野先生不仅是鲁迅的老师,更是他精神上的引路人;朱德的母亲一生俭朴,热爱劳动,教给朱德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是朱德走向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张桂梅是孩子口中慈爱又严厉的“张妈妈”,她是孩子们走出山区,回报社会的引路人……

回忆你的成长历程,以“我的引路人”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2)生活中,我们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好消息,每一条好消息都会让我们无比喜悦,给平淡的生活以喜庆,给悲痛中的人以温暖。

请以“这真是一条好消息!”这句话为开头,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②诗

歌、戏剧除外;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 600字左右。

2024年1月6日发(作者:孛冬雪)

期中质量评估卷

2023年秋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质量评估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共4分)

谁是英雄?战场上,锐不可当、横渡长江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是英雄;赛场上,观众们屏息敛声、殷切期待的跳水冠军吕伟是英雄;辽宁舰上,白手起家、dān精竭虑的科技工作者们是英雄;生活中,不chuò劳作、任劳任怨的朱德母亲是英雄;文学殿堂中,相貌平庸、目光犀利的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是英雄……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他人而奉献的人,都是英雄!

(1) 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 dǎng píng yīn B. dǎng bǐng yān C. dāng píng yān D. dāng bǐng

yīn

(2) 根据语境,写出下列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

dān( 殚 ) 精竭虑 不chuò( 辍 ) 劳作

2. 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8分)

主题 古诗文名句

诗中情感 白居易借“①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抒发对早春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曹操用“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抒发老当益壮的豪壮之情。

俯仰结合 陶弘景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高山、白云、流水三重风物的句子是“③高峰入云,④清流见底”(《答谢中书书》);李白俯视

水中月,仰望天上云的句子是“⑤月下飞天镜,⑥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自然风光 王维描写高远浩阔、对比鲜明、极富几何美学的独特边塞风景的句子是“⑦大漠孤烟直,⑧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3.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 “用人性观照虫性,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是《昆虫记》的一大艺术特色,让我们不妨也从昆虫的身上去感受人性吧。该书中松毛虫的团结精神在其他名著中也比比皆是,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具体情节谈谈这种精神的影响。

①大战红孩儿(《西游记》) ②强渡大渡河(《红星照耀中国》)

[答案]示例一:唐僧师徒行至枯松涧时,红孩儿纵风将唐僧摄走。悟空为救唐僧,被红孩儿的三昧真火所伤,驾不起筋斗云,八戒便代替孙悟空去南海请观音菩萨。这体现了八戒的团结精神。正是秉持团结一致、分工合作的信念,唐僧师徒才能克服千难万险,最终取得真经。

示例二:强渡大渡河时,22位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飞夺泸定桥,与先前渡河的红军部队相互配合进攻,使敌人纷纷逃窜,红军全军顺利渡过大渡河。这体现了红军的团结精神。正是凭借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红军才能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意思对即可,4分)

(2) 请阅读下面两句话,从《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中任选一部名著,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对“史诗”二字的理解。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埃德加·斯诺

《昆虫记》不愧为“昆虫的史诗”。——维克多·雨果

[答案]示例一:《红星照耀中国》 真实地记录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过草地、翻雪山……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中,红军指战员体现出的对革命理想和事业的坚定信念以及不怕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切都堪称“史诗”。

示例二:《昆虫记》 详细描述了各种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死亡等,常以拟人的手法来表现昆虫世界,生动呈现了各种昆虫的生命历程,既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法布尔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又表达了他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是当之无愧的“昆虫的史诗”。(言之有理即可,4分)

4.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写合适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最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黄河, , 。 , , ,曾经都是统一王朝的都城。

①也哺育着沿岸都城,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河南省

②最终汇入渤海,完成了5 464公里的壮阔旅程

③其中安阳、洛阳、开封和郑州四座城市

④流经山脉盆地,奔涌在平原丘陵

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中华文明

A. ④③⑤①② B. ①③⑤②④ C. ①④⑤③② D. ④②⑤①③

5. 班级开展主题为“书香中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共9分)

(1) 【概括新闻】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古有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优良传统。新闻小组搜集了下面的消息,请用一句话概括消息的内容要点。(30字左右)(3分)

2022年河南省首届“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大会上,全国首家数字农家书屋项目成为亮点。目前全省已有数字农家书屋47 102个,实现了行政村的全覆盖,书屋服务聚焦农村“老少”群体,满足数字阅读需求。

数字化阅读的推广,让书籍插上翅膀飞入更多场景、吸引更多人群。在“大别山精神红色教育VR体验馆”,人们戴上VR眼镜,如身临其境,很多读者直呼:“太真实了!就像站在博物馆里一样!”

[答案]河南数字农家书屋实现村级全覆盖,推广(助力)农民数字化阅读。 (意思对即可,3分)

(2) 【简析图表】通过阅读可以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美术小组从全国第十九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选取了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统计图。请你分析图中的主要信息(不出现数字)。(2分)

[答案]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阅读占比最大,其次是以手机阅读为主的移动电子屏幕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听书、视频讲书占比较小。 (2分)

(3) 【阅读辩论】围绕“网上阅读”的话题,班上同学展开了一场辩论会,正反方激烈交锋。下面是“网上阅读辩论会”的正方辩词,请你写出反方辩词。(4分)

正方:“网上阅读”利大于弊。中学生网上阅读可以学到书本中学不到

的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地选择阅读内容,满足我们对知识的需求,还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我方相信,网上阅读必将成为我们中学生的最佳阅读方式。

[答案](示例)反方:“网上阅读”弊大于利。网上阅读信息良莠不齐,我们中学生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影响;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阅读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③长期网上阅读会影响视力。所以,我们中学生还是要坚守“书本阅读”。(每点1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共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

我的老师沈从文

①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②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

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③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④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

⑤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方式是“手工业方式”。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

⑥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后来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空袭,全家移住到呈贡桃园新村,每星期上课,进城住两天。文林街二十号联大教职员宿舍有他一间屋子。他一进城,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

求字,看沈先生收到的宝贝,谈天。

⑦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也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上“上官碧”的名字。谁借的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除了一般的四部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译本,社会学、人类学、黑格尔的《小逻辑》、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道教史、陶瓷史、《髹饰录》、《糖霜谱》……兼收并蓄,五花八门。这些书,沈先生大都认真读过。沈先生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沈先生读过的书,往往在书后写两行题记。有的是记一个日期,那天天气如何,也有时发一点感慨。有一本书的后面写道:“某月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这两句话我一直记得,可是一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胖女人为什么使沈先生十分难过呢?

⑧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一位研究东方哲学的先生跑警报时带了一只小皮箱,皮箱里没有金银财宝,装的是一个聪明女人写给他的信。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

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他到处搜罗大石榴、大梨。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⑨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

⑩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作者:汪曾祺。有删改)

6. 回忆性散文主要用典型事件来回忆人物。汪曾祺回忆了沈从文老师的诸多往事,请简要概括。(写出四件即可)(4分)

[答案]①沈先生教写作,写读后感很讲究。②沈先生教创作,建议学生借鉴名家作品。③沈先生经常帮助学生投稿并承担邮费。④沈先生亲自为学生抄写上课资料。⑤沈先生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⑥沈先生借给别人很多书,从来不记得。⑦沈先生读书杂,还喜欢在

书后写题记。⑧沈先生善于谈天,且范围很广。⑨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写出四件即可。每点1分,共4分)

7. 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常常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去评价过去的人和事。对于沈从文老师教创作的方法,汪曾祺是如何评价的?他为什么这样评价?(4分)

[答案]第③段“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2分)这一评价表现了汪曾祺对沈先生的高度肯定和敬佩,同时也对现在的大学教学提出期望。(2分)(共4分)

8. 回忆性散文往往饱含深情,请你品味下面句子中的情感。(4分)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答案]“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四十多年”,突出了时间之久,表明作者对沈先生印象之深,以及沈先生对作者影响之深远,(2分)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沈先生深切的感激、怀念之情。(2分)(共4分)

9. 本文与《藤野先生》同为回忆“老师”的文章。请结合两文具体内容,阐述你对这类回忆性散文“写作意图”的认识。(4分)

知识卡片:写作意图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即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

[答案]示例:《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同时也写了自己早年留学日本时的一段心路历程,文章着重抒发“我”对藤

野先生的感激、怀念和敬仰之情;《我的老师沈从文》回忆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的一些往事,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沈先生的敬佩和怀念之情。由此可见,回忆性散文一般是通过作者的回忆来表现深厚的情谊,着重体现人物对作者的影响及作者对人物的感激、怀念。(结合文章内容分析2分,总结写作意图2分,共4分)

(二)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0~12题。(共11分)

【材料一】

①最近,两个人工智能系统彻底火出了圈,成为许多网友热议的焦点。一个是今年春节档,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中冷酷无情的“幕后主角”MOSS,一个是多才多艺的“全能网友”ChatGPT。ChatGPT,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

②ChatGPT的出色表现,对于希望使用AI能力而又不想要额外付出的企业和个人来说极具吸引力。然而在许多学者、创作者眼中,“ChatGPT很好玩,但它不是作者”,AIGC背后的学术担忧、版权和著作问题等仍有许多争议话题。

③当然,技术革新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不能任由科学技术一路“狂飙”,守住伦理底线和法律底线,让每一位创作者的心血受到保护,才能形成正向互动促进,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④看到最后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是ChatGPT撰写的吗?

(选自2023年2月9日央视新闻报道,有删改)

【材料二】

①从2022年底开始,来自全球各地的人都不约而同地绞尽脑汁,用各种刁钻的要求“调教”着一款人工智能——ChatGPT。AI一一应战,给出了史无前例的惊人表现,短短几个月间,ChatGPT在全球圈粉无数。

②回顾人工智能发展史上聊天机器人的一次次迭代,ChatGPT的横空出世无疑是一块崭新的里程碑。不过,当记者问起它的局限性,ChatGPT也大方承认,自己并非无所不能。

ChatGPT具有很强的语言处理能力,但仍有一些局限性。例如:

1.知识限制:我的知识是在2021年之前的,有些事情可能已经发生变化。 2.数据偏见:我的训练数据可能带有一定的偏见和错误。 3.理解局限:我可能不能完全理解某些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 4.推理局限:我可能不能完成复杂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 5.人类情感:我不具备人类的情感和意识,不能与人类产生真正的情感交流。

③让世界看到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让更多人投身于技术创新与突破,让人工智能这一通用战略性技术如水和电一样进入我们的生活,这或许正是一个现象级产品的意义所在。

(根据2023年2月9日浙江新闻整理)

【材料三】

①这几天,一条关于某地取消限行的消息热传网络。经调查,这是条彻头彻尾的假新闻,不过是有人为展示ChatGPT功能强大而搞出来的乌龙作品。

②一段时间以来,凭借强大的语言处理算法功能,ChatGPT成为备受追捧的现象级人工智能应用。从现实反馈来看,上至天文地理,下到科技前沿,ChatGPT确实对答如流。但细究其里,硬伤也比比皆是,甚至不乏大量“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有时把一些内行都忽悠了,导致学术圈也开始对它警惕。

③ChatGPT为何成了“制假高手”?这还要从其技术特性说起。所谓ChatGPT,Chat是聊天的意思,GPT中文全称是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技术原理也如其名:先给它提供一个庞大的语料库,然后让模型通过上亿参数对这些内容进行打散、标记、学习,从而构建起一个复杂的预测模型,并在大量用户的不断使用反馈中不断接受训练,逐渐提高其人工智能水平。这一点,很像人类加工信息的“脑回路”,也正是因为其能像人类一样“理解文字”,所以较以往的各种AI产品显得更加“聪明”。事实上,也正是基于这种隐匿性更强的“假”,一些事实谬误和价值观偏见更容易在无形中附着其上。毕竟,ChatGPT再神,靠的也是被投喂的语料,对于这些语料碎片被调取、综合后所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ChatGPT并不负责任。

④作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本身是中性的,但其开发者、使用者终究是带有价值倾向的。不少人忧虑,随着相关技术广泛应用,难辨真伪的虚假内容可能会井喷式出现,导致信息甄别的难度不断提高;同时出于政治博弈等多种因素,夹带私货的价值偏见等可能会随着信息流水线式生产而加速扩散,进一步放大分歧和撕裂。对此,许多国家已经在着手应对。中国作为较早开展人工智能

立法探索的国家之一,理应未雨绸缪、做好预案。从伦理规范到隐私保护,从价值观引导到真实性把控,都应积极探索设立相关规范,预防技术应用的失焦跑偏。

(选自2023年2月22日《北京日报》评论,有删改)

10. 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C )(3分)

A. ChatGPT靠的是被投喂的语料,对于这些语料碎片被调取、综合后所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它无法负责。

B. ChatGPT并非无所不能,它也有一些局限性。

C. 在许多学者、创作者眼中,因为ChatGPT不是作者,所以它不实用。

D. 加强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约束,让每一位创作者的心血受到保护,才能正向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11. 请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什么是ChatGPT。(3分)

[答案]ChatGPT中文全称是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它具有强大的语言处理算法功能,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意思对即可,3分)

12. 材料一的结尾写道“看到最后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你认为材料一的作者是人还是ChatGPT?请写出你的观点并陈述理由(至少写两条)。要求:60字左右,有理有据,语言得体。(5分)

[答案]我认为本文的作者是人。理由:①ChatGPT有知识限制,它的知识是在2021年之前的,而《流浪地球2》是2023年的,它对此信息应该还没有充足的了解;②材料一中“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中的“它”是第三人称,如果是ChatGPT写的,理应是第一人称。(“作者是人”1分,理由每点2分,共5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是夕,天宇开霁①,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②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③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节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 ①霁:雨后转晴。②参寥:僧人,法号道潜,有诗名。③辨才:僧人,法号元静。

13.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3分)

A. 解衣欲睡 夕日欲颓 摇摇欲坠 B. 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铺天盖

C. 可数毫发 若印数十百千本 滥竽充数 D. 明日乃还 非淡泊无以明志 柳暗花明

14. 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分)

15. 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 甲文段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段第一、二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起因、人物,叙事自然流畅。

C. 甲文段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D. 乙文段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

16. 两个文段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简要分析。(3分)

甲文段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又复杂的,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或:自我排遣的旷达),都包含其中。乙文段中作者表达了对此地月夜美景的赏月的欣喜,抒写了内心的喜爱、欢悦(每空

1分,共3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7~18题。(共4分)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7. 本诗首联和颔联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2分)

[答案]首联以神话传说起笔,回到现实中的黄鹤楼,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颔联先写黄鹤杳然不见,引入远望天际寻觅,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2分)

18. 《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2分)

[答案]示例:合理。“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以“还记得这名目”。(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2分)

四、作文(50分)

19. 校报《百花园》举办征文活动, 围绕“身边的人和事”这一话题给出了两个题目,请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向《百花园》投稿。(50分)

(1)于鲁迅而言,藤野先生不仅是鲁迅的老师,更是他精神上的引路人;朱德的母亲一生俭朴,热爱劳动,教给朱德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是朱德走向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张桂梅是孩子口中慈爱又严厉的“张妈妈”,她是孩子们走出山区,回报社会的引路人……

回忆你的成长历程,以“我的引路人”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2)生活中,我们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好消息,每一条好消息都会让我们无比喜悦,给平淡的生活以喜庆,给悲痛中的人以温暖。

请以“这真是一条好消息!”这句话为开头,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②诗歌、戏剧除外;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 600字左右。

期中质量评估卷

2023年秋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质量评估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共4分)

谁是英雄?战场上,锐不可当、横渡长江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是英雄;赛场上,观众们屏息敛声、殷切期待的跳水冠军吕伟是英雄;辽宁舰上,白手起家、dān精竭虑的科技工作者们是英雄;生活中,不

chuò劳作、任劳任怨的朱德母亲是英雄;文学殿堂中,相貌平庸、目光犀利的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是英雄……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他人而奉献的人,都是英雄!

(1) 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dǎng píng yīn B. dǎng bǐng yān C. dāng píng yān D. dāng bǐng

yīn

(2) 根据语境,写出下列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

dān( ) 精竭虑 不chuò( ) 劳作

2. 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8分)

主题 古诗文名句

诗中情感 白居易借“①_______________,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抒发对早春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曹操用“②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龟虽寿》)抒发老当益壮的豪壮之情。

俯仰结合 陶弘景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高山、白云、流水三重风物的句子是“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李白俯视水中月,仰望天上云的句子是“⑤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渡荆门送别》)。

自然风光 王维描写高远浩阔、对比鲜明、极富几何美学的独特边塞风景的句子是“⑦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

3.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 “用人性观照虫性,用虫性反观社会人生”是《昆虫记》的一大艺

术特色,让我们不妨也从昆虫的身上去感受人性吧。该书中松毛虫的团结精神在其他名著中也比比皆是,请从下面两个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具体情节谈谈这种精神的影响。

①大战红孩儿(《西游记》) ②强渡大渡河(《红星照耀中国》)

(2) 请阅读下面两句话,从《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中任选一部名著,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对“史诗”二字的理解。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埃德加·斯诺

《昆虫记》不愧为“昆虫的史诗”。——维克多·雨果

4.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写合适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黄河, , 。 , , ,曾经都是统一王朝的都城。

①也哺育着沿岸都城,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河南省

②最终汇入渤海,完成了5 464公里的壮阔旅程

③其中安阳、洛阳、开封和郑州四座城市

④流经山脉盆地,奔涌在平原丘陵

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中华文明

A. ④③⑤①② B. ①③⑤②④ C. ①④⑤③② D. ④②⑤①③

5. 班级开展主题为“书香中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共9分)

(1) 【概括新闻】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古有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优良传统。新闻小组搜集了下面的消息,请用一句话

概括消息的内容要点。(30字左右)(3分)

2022年河南省首届“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大会上,全国首家数字农家书屋项目成为亮点。目前全省已有数字农家书屋47 102个,实现了行政村的全覆盖,书屋服务聚焦农村“老少”群体,满足数字阅读需求。

数字化阅读的推广,让书籍插上翅膀飞入更多场景、吸引更多人群。在“大别山精神红色教育VR体验馆”,人们戴上VR眼镜,如身临其境,很多读者直呼:“太真实了!就像站在博物馆里一样!”

(2) 【简析图表】通过阅读可以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美术小组从全国第十九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选取了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统计图。请你分析图中的主要信息(不出现数字)。(2分)

(3) 【阅读辩论】围绕“网上阅读”的话题,班上同学展开了一场辩论会,正反方激烈交锋。下面是“网上阅读辩论会”的正方辩词,请你写出反方辩词。(4分)

正方:“网上阅读”利大于弊。中学生网上阅读可以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地选择阅读内容,满足我们对知识的需求,还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我方相信,网上阅读必将成为我们中学生的最佳阅读方式。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6分)

我的老师沈从文

①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

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②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③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④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

⑤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

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方式是“手工业方式”。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

⑥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后来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空袭,全家移住到呈贡桃园新村,每星期上课,进城住两天。文林街二十号联大教职员宿舍有他一间屋子。他一进城,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看沈先生收到的宝贝,谈天。

⑦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也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上“上官碧”的名字。谁借的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除了一般的四部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译本,社会学、人类学、黑格尔的《小逻辑》、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道教史、陶瓷史、《髹饰录》、《糖霜谱》……兼收并蓄,五花八门。这些书,沈先生大都认真读过。沈先生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沈先生读过的书,往往在书后写两行题记。有的是记一个日期,那天天气如何,也有时发一点感慨。有一本

书的后面写道:“某月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这两句话我一直记得,可是一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胖女人为什么使沈先生十分难过呢?

⑧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一位研究东方哲学的先生跑警报时带了一只小皮箱,皮箱里没有金银财宝,装的是一个聪明女人写给他的信。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他到处搜罗大石榴、大梨。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⑨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

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

⑩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作者:汪曾祺。有删改)

6. 回忆性散文主要用典型事件来回忆人物。汪曾祺回忆了沈从文老师的诸多往事,请简要概括。(写出四件即可)(4分)

7. 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常常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去评价过去的人和事。对于沈从文老师教创作的方法,汪曾祺是如何评价的?他为什么这样评价?(4分)

8. 回忆性散文往往饱含深情,请你品味下面句子中的情感。(4分)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9. 本文与《藤野先生》同为回忆“老师”的文章。请结合两文具体内容,阐述你对这类回忆性散文“写作意图”的认识。(4分)

知识卡片:写作意图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即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

(二)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0~12题。(共11分)

【材料一】

①最近,两个人工智能系统彻底火出了圈,成为许多网友热议的焦点。一个是今年春节档,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中冷酷无情的“幕后主角”MOSS,一个是多才多艺的“全能网友”ChatGPT。ChatGPT,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的一种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

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

②ChatGPT的出色表现,对于希望使用AI能力而又不想要额外付出的企业和个人来说极具吸引力。然而在许多学者、创作者眼中,“ChatGPT很好玩,但它不是作者”,AIGC背后的学术担忧、版权和著作问题等仍有许多争议话题。

③当然,技术革新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不能任由科学技术一路“狂飙”,守住伦理底线和法律底线,让每一位创作者的心血受到保护,才能形成正向互动促进,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④看到最后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是ChatGPT撰写的吗?

(选自2023年2月9日央视新闻报道,有删改)

【材料二】

①从2022年底开始,来自全球各地的人都不约而同地绞尽脑汁,用各种刁钻的要求“调教”着一款人工智能——ChatGPT。AI一一应战,给出了史无前例的惊人表现,短短几个月间,ChatGPT在全球圈粉无数。

②回顾人工智能发展史上聊天机器人的一次次迭代,ChatGPT的横空出世无疑是一块崭新的里程碑。不过,当记者问起它的局限性,ChatGPT也大方承认,自己并非无所不能。

ChatGPT具有很强的语言处理能力,但仍有一些局限性。例如:

1.知识限制:我的知识是在2021年之前的,有些事情可能已经发生变化。 2.数据偏见:我的训练数据可能带有一定的偏见和错误。 3.理解局限:我可能不能完全理解某些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 4.推理

局限:我可能不能完成复杂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 5.人类情感:我不具备人类的情感和意识,不能与人类产生真正的情感交流。

③让世界看到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让更多人投身于技术创新与突破,让人工智能这一通用战略性技术如水和电一样进入我们的生活,这或许正是一个现象级产品的意义所在。

(根据2023年2月9日浙江新闻整理)

【材料三】

①这几天,一条关于某地取消限行的消息热传网络。经调查,这是条彻头彻尾的假新闻,不过是有人为展示ChatGPT功能强大而搞出来的乌龙作品。

②一段时间以来,凭借强大的语言处理算法功能,ChatGPT成为备受追捧的现象级人工智能应用。从现实反馈来看,上至天文地理,下到科技前沿,ChatGPT确实对答如流。但细究其里,硬伤也比比皆是,甚至不乏大量“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有时把一些内行都忽悠了,导致学术圈也开始对它警惕。

③ChatGPT为何成了“制假高手”?这还要从其技术特性说起。所谓ChatGPT,Chat是聊天的意思,GPT中文全称是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技术原理也如其名:先给它提供一个庞大的语料库,然后让模型通过上亿参数对这些内容进行打散、标记、学习,从而构建起一个复杂的预测模型,并在大量用户的不断使用反馈中不断接受训练,逐渐提高其人工智能水平。这一点,很像人类加工信息的“脑回路”,也正是因为其能像人类一样“理解文字”,所以较以往的各种AI产品显得更加

“聪明”。事实上,也正是基于这种隐匿性更强的“假”,一些事实谬误和价值观偏见更容易在无形中附着其上。毕竟,ChatGPT再神,靠的也是被投喂的语料,对于这些语料碎片被调取、综合后所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ChatGPT并不负责任。

④作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本身是中性的,但其开发者、使用者终究是带有价值倾向的。不少人忧虑,随着相关技术广泛应用,难辨真伪的虚假内容可能会井喷式出现,导致信息甄别的难度不断提高;同时出于政治博弈等多种因素,夹带私货的价值偏见等可能会随着信息流水线式生产而加速扩散,进一步放大分歧和撕裂。对此,许多国家已经在着手应对。中国作为较早开展人工智能立法探索的国家之一,理应未雨绸缪、做好预案。从伦理规范到隐私保护,从价值观引导到真实性把控,都应积极探索设立相关规范,预防技术应用的失焦跑偏。

(选自2023年2月22日《北京日报》评论,有删改)

10. 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 ChatGPT靠的是被投喂的语料,对于这些语料碎片被调取、综合后所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它无法负责。

B. ChatGPT并非无所不能,它也有一些局限性。

C. 在许多学者、创作者眼中,因为ChatGPT不是作者,所以它不实用。

D. 加强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约束,让每一位创作者的心血受到保护,才能正向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11. 请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什么是ChatGPT。(3分)

12. 材料一的结尾写道“看到最后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你认为材料一的作者是人还是ChatGPT?请写出你的观点并陈述理由(至少写两条)。要求:60字左右,有理有据,语言得体。(5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是夕,天宇开霁①,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②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③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节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 ①霁:雨后转晴。②参寥:僧人,法号道潜,有诗名。③辨才:僧人,法号元静。

13.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解衣欲睡 夕日欲颓 摇摇欲坠 B. 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铺天盖

C. 可数毫发 若印数十百千本 滥竽充数 D. 明日乃还 非淡泊无以明志 柳暗花明

14. 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5. 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段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段第一、二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起因、人物,叙事自然流畅。

C. 甲文段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D. 乙文段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

16. 两个文段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简要分析。(3分)

甲文段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又复杂的,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乙文段中作者表达了对此地月夜美景的,抒写了内心的。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7~18题。(共4分)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7. 本诗首联和颔联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2分)

18. 《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2分)

四、作文(50分)

19. 校报《百花园》举办征文活动, 围绕“身边的人和事”这一话题给出了两个题目,请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向《百花园》投稿。(50分)

(1)于鲁迅而言,藤野先生不仅是鲁迅的老师,更是他精神上的引路人;朱德的母亲一生俭朴,热爱劳动,教给朱德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是朱德走向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张桂梅是孩子口中慈爱又严厉的“张妈妈”,她是孩子们走出山区,回报社会的引路人……

回忆你的成长历程,以“我的引路人”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2)生活中,我们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好消息,每一条好消息都会让我们无比喜悦,给平淡的生活以喜庆,给悲痛中的人以温暖。

请以“这真是一条好消息!”这句话为开头,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②诗

歌、戏剧除外;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 600字左右。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