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永远的经典--徕卡M3

IT圈 admin 62浏览 0评论

2024年1月8日发(作者:袭乐蓉)

永远的经典--徕卡M3

相机百年,如果说相机中的传奇的话,徕卡是绝对当之无愧的。徕卡之于相机的感觉就相当于江诗丹顿之于手表,劳斯莱斯之于汽车,尽显华贵与品位。徕卡的传奇,徕卡的手感,被人渲染得神乎其神。但一台相机那种丝丝人扣的过片手感,是唬不住人的。转动徕卡的镜头,或者过片搬手,固然是一种享受,然而能拍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因为徕卡首先是一部杰出的相机。50年前买的徕卡,50年后如果原价卖出,准会被抢破头。这就是徕卡的魄力。有人说徕卡已经超脱了一种工具的范畴,徕卡是一种生活。

1914年,第一部徕卡相机的原型(Ur-Leica)在韦茨拉尔市的恩斯特.莱茨光学工厂由OskarBarnack制作。作为风光摄影使用的便携式相机,这台徕卡相机是世界上最早的使用35毫米标准电影底片的35mm相机。它把电影底片的18×24毫米画幅扩展到24×36毫米,纵横比也随之从4:3变为3:2。

随后的很多年里,徕卡经历了几次改良。1954年,莱茨发布了徕卡M3(LeicaM3),这是一个采用卡口镜头的型号。原先分离的测距仪和取景器在这个型号中合而为一,在大而明亮的取景器中间有一个更加明亮的对焦用双重图像,并引入了视差补偿系统。尽管徕卡M1、M2的编号更加靠前,但是M3才是徕卡M系的开山之作,而M1、M2只是M3的衍生制作。

徕卡M3的出现无疑为徕卡带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但M3一经推出立刻引发了"BARNACKModel"拥护者的抵触。为了照顾一些老用户对于"巴纳克"机型的怀念,徕卡于1957年以LeicaIIIF为原型生产了LeicaIIIG,而LeicaIIIG也成为了徕卡旋入式L卡口最后的绝唱。从M3到IIIG是徕卡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人文关怀的"倒退"。自此之后的两次"倒退"分别出现在M5到M6,以及MP的推出。从徕卡最终弃用螺口和MP造型上的复刻,充分证明LeicaM3的成功。

徕卡M3的过片方式分为单拨过片与双拨过片两种。顾名思义,单拨即拨动一次过片扳手完成一次过片操作,扳手扳动角度约为180度,与常见的手动单反相机相似。而在M3设计之初,为防止过片速度过快而产生静电,徕卡的设计师在M3上使用了双拨过片方式,即扳动两次过片扳手完成一次过片操作,扳手扳动角度约为90度。从实用性角度讲,单拨机型操作更为便捷;双拨则更适合把玩,从丝丝入扣的过片手感中感悟这架精密机械的设计精髓。从编号上讲从M3-700000至M3-919250均为双拨,之后改为单拨。

徕卡M3是一位值得信赖的伙伴。这种信赖有一部分源自坚定不移的合焦,另一部分则更多的来自精密、可靠的机械结构带给摄影师的全天候的拍摄支持。所以看看那些马格南的大师们吧,绝大多数都是使用徕卡的。不论是行走天下的马克吕布,还是靠的很近的战地摄影师之神卡帕,或者是永远将低调的不显眼的徕卡挂在胸前的布列松,无不以徕卡作为自己最可靠的伙伴。

对于收藏徕卡M3的摄友应该知道,徕卡M3在出厂时会在卡口12点位置的螺丝加上L字阳文铅封,以此来判断机身是否有过拆修。L印字阳文是出厂时的原厂封印,阴文则是原厂保养的封印,其他印字则是来自不同的徕卡维修大师,在此不一一细数。但目前的许多人都进入了L封误区,认为只要是有L封的一定是好机器。这是非常片面的说法,L封仅代表了这台机器的上盖没有被开过,也不能代表这台机器状态是否优异,要知道一台有着4、50岁高寿的相机,若没有进行常规保养是很难有优异机械表现的。

2024年1月8日发(作者:袭乐蓉)

永远的经典--徕卡M3

相机百年,如果说相机中的传奇的话,徕卡是绝对当之无愧的。徕卡之于相机的感觉就相当于江诗丹顿之于手表,劳斯莱斯之于汽车,尽显华贵与品位。徕卡的传奇,徕卡的手感,被人渲染得神乎其神。但一台相机那种丝丝人扣的过片手感,是唬不住人的。转动徕卡的镜头,或者过片搬手,固然是一种享受,然而能拍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因为徕卡首先是一部杰出的相机。50年前买的徕卡,50年后如果原价卖出,准会被抢破头。这就是徕卡的魄力。有人说徕卡已经超脱了一种工具的范畴,徕卡是一种生活。

1914年,第一部徕卡相机的原型(Ur-Leica)在韦茨拉尔市的恩斯特.莱茨光学工厂由OskarBarnack制作。作为风光摄影使用的便携式相机,这台徕卡相机是世界上最早的使用35毫米标准电影底片的35mm相机。它把电影底片的18×24毫米画幅扩展到24×36毫米,纵横比也随之从4:3变为3:2。

随后的很多年里,徕卡经历了几次改良。1954年,莱茨发布了徕卡M3(LeicaM3),这是一个采用卡口镜头的型号。原先分离的测距仪和取景器在这个型号中合而为一,在大而明亮的取景器中间有一个更加明亮的对焦用双重图像,并引入了视差补偿系统。尽管徕卡M1、M2的编号更加靠前,但是M3才是徕卡M系的开山之作,而M1、M2只是M3的衍生制作。

徕卡M3的出现无疑为徕卡带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变革,但M3一经推出立刻引发了"BARNACKModel"拥护者的抵触。为了照顾一些老用户对于"巴纳克"机型的怀念,徕卡于1957年以LeicaIIIF为原型生产了LeicaIIIG,而LeicaIIIG也成为了徕卡旋入式L卡口最后的绝唱。从M3到IIIG是徕卡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人文关怀的"倒退"。自此之后的两次"倒退"分别出现在M5到M6,以及MP的推出。从徕卡最终弃用螺口和MP造型上的复刻,充分证明LeicaM3的成功。

徕卡M3的过片方式分为单拨过片与双拨过片两种。顾名思义,单拨即拨动一次过片扳手完成一次过片操作,扳手扳动角度约为180度,与常见的手动单反相机相似。而在M3设计之初,为防止过片速度过快而产生静电,徕卡的设计师在M3上使用了双拨过片方式,即扳动两次过片扳手完成一次过片操作,扳手扳动角度约为90度。从实用性角度讲,单拨机型操作更为便捷;双拨则更适合把玩,从丝丝入扣的过片手感中感悟这架精密机械的设计精髓。从编号上讲从M3-700000至M3-919250均为双拨,之后改为单拨。

徕卡M3是一位值得信赖的伙伴。这种信赖有一部分源自坚定不移的合焦,另一部分则更多的来自精密、可靠的机械结构带给摄影师的全天候的拍摄支持。所以看看那些马格南的大师们吧,绝大多数都是使用徕卡的。不论是行走天下的马克吕布,还是靠的很近的战地摄影师之神卡帕,或者是永远将低调的不显眼的徕卡挂在胸前的布列松,无不以徕卡作为自己最可靠的伙伴。

对于收藏徕卡M3的摄友应该知道,徕卡M3在出厂时会在卡口12点位置的螺丝加上L字阳文铅封,以此来判断机身是否有过拆修。L印字阳文是出厂时的原厂封印,阴文则是原厂保养的封印,其他印字则是来自不同的徕卡维修大师,在此不一一细数。但目前的许多人都进入了L封误区,认为只要是有L封的一定是好机器。这是非常片面的说法,L封仅代表了这台机器的上盖没有被开过,也不能代表这台机器状态是否优异,要知道一台有着4、50岁高寿的相机,若没有进行常规保养是很难有优异机械表现的。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