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6日发(作者:完颜恩)
四川中—晚全新世古气候环境演变对三星堆文明兴衰的影响
郭凤双;王长宝
【摘 要】文章通过总结四川不同地区在中—晚全新世时期的气候演变情况,将其与三星堆文明的发展衰落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四川地区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与全球变化具有一致性:中全新世气候稳定且温度较为温暖,晚全新世的气温较为波动,总体温度较中全新世低;3.0 KaBP以来,四川地区季风减弱,乔木孢粉大量减少,冷杉属孢粉减少明显,气温下降,冷暖交替频繁,气候变干,环境恶化,这一系列气候事件有可能导致三星堆文明的衰亡.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9(038)008
【总页数】8页(P108-114,139)
【关键词】四川中—晚全新世;古气候特征;三星堆文明
【作 者】郭凤双;王长宝
【作者单位】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100;四川地质工程勘察院,四川成都 61003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P532
0 引言
世界上的古文明历经兴起、繁荣到最终的的消亡衰败,其衰败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
探究的主题.有关文明衰落的原因可总结为战争、宗教、权力争夺等“内因”与气候、洪水、地震等“外因”,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坚信内因是古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尽管一些学者认为气候原因可能会导致文明突然崩溃,但是由于缺乏精确测年以及分辨率较高的古气候记录,以及人们普遍认为气候变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种变化尺度远远超过人们的寿命期限很难被人们察觉,因此,气候影响文明的兴衰的观点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1].
近几十年来,随着测年精度的精进及人们认识的提高,尤其是自Weiss[2]和Hodell[3]分别证明了气候干旱是造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阿卡德王国及玛雅文明的衰落的主要原因以来,气候突变在古代文明衰落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四川三星堆古文明以其先进的工艺、异于中原的独特风格及文化内涵为世人所关注,却在历经几千年繁华后悄然消逝,且没有留下任何信息能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战争说、洪水说、地震说等观念层出不穷,目前对三星堆文明消逝原因的探究一直局限于社会学科[4],本文将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出发,建立四川中—晚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变序列,对文明与气候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总结.
1 三星堆文明的发展兴衰历程
三星堆文化在内涵上分为四期(具体分期见表1):三星堆1期(4.8 ~4.1 KaBP,新石器晚期,尚处在宝墩文明时期)、三星堆2期(4.1~3.6 KaBP,相当于中原的夏朝—商朝前期)、三星堆3期(3.6~3.2 KaBP,相当于商朝中晚期)及三星堆4期(3.2~2.8 KaBP,相当于商朝末年~西周初年,进入金沙文明时期).
三星堆1、2期的地层上有间歇层,文化遗存有较大差异,导致文化面貌上有明显的的不同,2、3、4期则一脉相承,地层连续发展变化,承袭关系较为紧密.三星堆自2期开始进入早期文明,三星堆古城始筑于第2文化期,至第4文化期的结束而毁弃,整个使用期长达600~1 000年.
三星堆文明中最耀眼的当属2、3期,这是三星堆文明的主体文明期.这个时期的遗存主要包括三星堆外城(东城墙、西城墙及新近发现的北城墙)、仓包包小城(北城墙东段、东城墙北段),其中最为瞩目的当为1、2号祭祀坑的遗存.1号祭祀坑出土金、铜、玉、象牙300余件,2号祭祀坑出土金、铜、玉、象牙400余件,出土金器、象牙、玉器的质量、数量及体型都是同时期中最高的,而且在艺术品的造型、器物铸造及黄金锻打方面独树一帜,这些丰硕的成果显示了三星堆文明的最高成就,这个时期的三星堆文明不仅接受中原文明影响,也保留了自己独特的品味.
三星堆4期时,城墙仍在修补,遗址范围还在扩大,文化堆积依旧丰富,虽然这个时候金沙文明开始兴起,但这并未影响到三星堆4期的发展.第4期文化时期又与成都的十二桥、指挥街、方池街遗址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这反应了古蜀文明的年代序列变化是一致的.
三星堆文明从孕育诞生到发展并走向辉煌到最终的衰落,都在一个地方不断的演进,这是中国文明在同一遗址上演进的唯一标本,也是中国唯一的延续2000年的先秦文明,就这些而言,三星堆文明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5].
表1 三星堆文明的划分阶段Tab.1 The division stage of Sanxingdui
civilization分期阶段距今年代/KaBP对应中原时期所处阶段三星堆文明1期4.8~4.2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晚期中全新世三星堆文明2期4.2~3.6夏末—商初中-晚全新世三星堆文明3期3.6~3.2商中、晚期晚全新世三星堆文明4期3.2~2.8商末—周初晚全新世
2 四川中-晚全新世古气候特征
四川地形地貌复杂,区域内既有广袤的成都平原,也有高山峡谷的川西高原,受复杂多变的东亚季风、西南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影响,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这就导致了四川不同地区的气候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2.1 川西北(岷江上游)
对四川全新世气候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川西北的若尔盖高原.若尔盖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海拔3 400~4 000m,处于季风区和青藏高原交汇的地带,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的泥炭分布地,这里也是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的区域之一.王曼华[6]对红原与年保也则剖面等5个泥炭剖面共计106个样品进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中全新世以来气候温暖湿润;晚全新世时期,气候已变干变冷且波动较大,冷暖交替频繁.随后刘光琇等[7-8]、沈才明等[9-10]对若尔盖黑河牧场DC剖面、RM孔进行了分析,利用孢粉实验并结合14C测年,得出中—晚全新世的气候与植被的关系:7.0~6.0 kaBP期间为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期,这期间植被中的落叶阔叶树种增加,出现了栗和漆树;6.0~5.0 kaBP期间有一次气温变冷的波动阶段,此时植被稀疏;5.0~3.0 kaBP气候温湿,为全新世大暖期后期;3.0 kaBP之后气温下降,所有乔木孢粉与冷杉属孢粉均大量减少,此时为晚全新世寒冷时期;这个结论与王曼华的观点基本一致.
此外,王燕[11]、赵文伟[12]、周卫健[13]、姚镭[14]均对红原泥炭剖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重建了若尔盖地区中—晚全新世以来古气候与植被的演化历史,识别了在此期间发生的主要气候事件,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借助古土壤中的孢粉分析来恢复不同地貌环境下的植被的生长状况,同时利用有机碳同位素、碳酸钙、铁游离度等气候指标进行气候的重建,使得古气候与古环境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演化背景,与已有的连续的古文化序列相结合,但是这些研究有的剖面以10 cm为间距,有的以5~15 cm为间距分析孢粉样品,分辨率以百年计,会忽略一些气候事件,难以全面反映亚洲季风等古气候与古环境的变迁过程.
综上可知,基于若尔盖泥炭孢粉的研究结论基本相近,但在气候变化的节点上存在些许差异,主要时间节点有4、3.3、3.0、2.4 KaBP等.
2.2 川西南
川西南地区是研究西南季风活动的最佳窗口之一,李旭[15]针对螺髻山孢粉进行试
验分析,取得了季风活动的证据;为进一步了解西南全新世古环境与古气候的的变化特点,吴艳宏[16]利用湖泊沉积物中含有的色素来揭示湖泊沉积环境的变化;刘和林[17]、童国榜[18]及陈乐尧[19]等对冕宁彝海安宁河谷的植被进行了细致的孢粉时间序列研究,其结论与吴艳宏[16]的发现基本类似;刘和林[20-21]等人先后对川西南的、布拖、雷波等地进行了调查研究,探明了川西南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的演化过程:8.6~4.0 KaBP,喜温植被取代耐寒植被,气候湿热;4.0 KaBP后,耐寒植被又开始生长,草本植物骤减,气候逐步变得寒冷;1.0 KaBP以来,草本植物与蕨类植被的花粉孢子大量出现,其后又恢复温暖湿润.
2.3 成都平原
目前针对成都平原中—晚全新世气候的研究一般是通过对土壤的孢粉及粘土矿物和磁化率的分析来进行的.
2.3.1孢粉研究 孢粉可以反应植被的变化状况,对成都平原孢粉的研究是借助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土壤中的孢粉来实现的.罗丽萍[22]、姚轶锋[23]利用孢粉并结合14C,分别对金沙遗址IT6814探坑及IT8305的土壤进行研究,将此处的古植被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3.8~3.6 KaBP气候温暖湿润,常绿阔叶植物占主要部分;3.6~3.4 KaBP,气候暖湿,落叶阔叶植物开始占主要地位;3.4~2.6 KaBP以来,乔木灌木的花粉大量减少,草本植物量骤减到不足10%;2.6~0.9 KaBP以来,松属、榆属、栎属等常绿植被出现,温度回暖,气温暖和湿润;对广汉地区孢粉的研究记录[24]表明10.0~6.0 KaBP,广汉的植被由耐旱的松栎混交林逐步转变为落叶阔叶林,同时,温暖时期常见的冬青等常绿硬叶植被开始大量出现,这表明此时广汉地区的气候总体上是不断变暖的;6.0~3.0 KaBP,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土样里,均发现有榆、椴等常绿落叶植被孢粉及大量喜暖、喜阴的藻类植物,可以得出此时段气候温暖、潮湿;3.0~2.8 KaBP,常绿阔叶林缩减,喜暖、喜阴的植被逐步消失,耐旱、耐寒的松树等针叶植被开始旺盛生长,可显示此时的气候冷干偏旱
的特征.3.0 KaBP应是出现了气候冷干事件,使得该地区气候出现较大的变动,气候波动频繁,极端天气状况频繁出现;这与金沙遗址中孢粉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2.3.2 黏土矿物研究 黏土矿物的成分、组合、含量以及结晶程度在地表土壤、风化剖面和沉积物中与气候和风化强弱有密切关系,气候条件和风化强弱不同,黏土矿物的成分、组合、含量以及结晶程度也不同,云母、长石由于酸性淋虑作用的影响,致使形成的高岭石在潮湿环境下得以形成;而由云母、长石形成的伊利石会在寒冷少雨或者较为温暖的环境中形成为稳定的物质,因此,黏土矿物的成分、组合、含量以及结晶程度是研究古气候环境的重要手段[25].
罗虹[26]利用X射线衍射方法对成都金沙遗址IT6814探坑的剖面的黏土矿物进行了分析:4.0~3.8 KaBP绿泥石与伊利石的含量超过90%;3.8~3.45 KaBP,绿泥石及伊利石含量较上期增加;3.45~3.15 KaBP,粘土矿物开始出现差距,绿泥石与伊利石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绿泥石含量约26%,伊利石占55%;3.15~2.5 KaBP期间,绿泥石含量最低,高岭石矿物开始出现;也就是说4.0 KaBP以来成都平原的气候处于温凉偏干与温暖潮湿的波动状况;
2.3.3 磁化率研究 磁化率的高低主要受成土作用的影响古土壤的发育与古气候和古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磁化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环境的变化,一般高磁化率指示暖湿气候,低磁化率对应干冷气候[27].罗丽萍[28]对成都金沙遗址IT6814探坑分析后得出:4.0~3.38 KaBP期间,磁化率数值较低,在(7~12)×10-6 m3/kg附近波动,气候偏湿;3.38~1.7 KaBP期间,磁化率值上升为(12~17)×10-6
m3/kg,气候条件相对湿热;1.7 KaBP至今,磁化率降低降低至(7~12)×10-6
m3/kg,气候逐渐偏干冷.
2.3.4沉积物微量元素研究 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及其特征比值在剖面中的变化可以用来反映沉积物堆积时期气候环境特征[29-30]Ba、Cr、Zr、Sr的质量分数和Ba/Nb,Rb/Sr,Ba/Sr的比值可用于指示沉积物源区环境的变化:3.4~3.2
KaBP气候由冷干向温湿变化;3.2~2.5 KaBP气候更为温暖,降水量增大,但后期出现突然降温事件;2.5 KaBP以来,气候波动不大,气候可能有朝着偏干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2.4 重庆(原属四川省辖市,现为直辖市)
重庆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区,对季风变化反应敏感,全新世时期该区人类活动频繁,尤以在忠县发掘的10 m多深的剖面[31]更是完整记录了5 000年来的人类活动状况,作为四川地区的中—晚全新世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版块的研究必不可少.洞穴石笋具有生长连续性好、时间跨度长、分辨率高、受外界的干扰少、信息保存完整、可对比性强以及定年精确等特点,被看作是记录气候信息的良好载体.史志超[32]、李国军[33]对青木关的石笋进行精确定年和碳氧同位素数据测定均表明:重庆地区的气候变化与亚洲季风区其他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且石笋明确记录了4.2 kaBP事件,此时的季风逐渐衰落,气候由湿润变为干旱.
2.5 小结
将上述四川不同地区的气候进行总结,并与贵州董哥的气候进行对比,可将此阶段的气候分为三个阶段[34]:
第一阶段:4.3~3.7 KaBP,此期间气候温暖湿润,这与贵州董哥石笋的记录一致,与晚全新世的夏季风的强烈有关[35].成都平原位于北亚热带地区,此处东亚季风盛行,而高温与强降水是夏季风的主要特征[36].这一阶段的气候整体温润,在4.1
KaBP时出现了寒冷事件,这与成都平原金沙遗址处的沉积物的记录相同,若尔盖高原的石笋也有一致记录,这次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是相同的[37-38].
第二阶段:3.7~2.7 KaBP期间,此期间气候依然温润;3.7~3.5 KaBP发生了两次干冷事件,这是由金沙遗址的沉积物与董哥石笋的记录判断出来;此后,自3.3
KaBP以来,气候逐渐恢复以往的温暖湿润状态,尽管如此,也没有达到3.7
KaBP以前的环境.
第三阶段:2.7 KaBP至今,此期间的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寒冷干燥;2.7~2.5 KaBP,此期间有冷干事件发生,这与董哥石笋及若尔盖的记录一致,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应[37-38].
3 四川中晚全新世气候与三星堆文明发展的相关性探讨
在对上述地区的气候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可以得知四川地区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变特征与全球气候变化大致具有一致性.本文将三星堆文明的发展历程与当时的古气候进行分析对比(表2),可以得知中全新世气候温暖湿润时,三星堆文明蓬勃发展,达到了艺术高峰;晚全新世时期的降温事件则有可能导致了三星堆文明的衰落与灭亡.
表2 四川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与三星堆文明发展对比Tab.2 Comparison of
climate change between Sichuan middle-late Holocene and Sanxingdui
civilization阶段距今年代/kaBP古气候环境特征文明进程14.8~4.0温度升高,气候湿润宝墩文明发展繁荣(三星堆文明1期)4.2~4.0降温,气候干冷宝墩文明走向衰亡24.2~3.2温暖湿润三星堆文明兴起、发展(三星堆文明2、3期)3.2~3.0降温、干旱三星堆文明逐步衰亡33.2~2.4温暖湿润金沙文明兴起并发展(三星堆文明4期)2.5~2.4降温、干旱金沙文明走向衰亡
注:据付顺[4]修改.
3.1 气候温润时期三星堆文明的发展繁荣
8.0~6.0 kaBP为全新世大暖期初期,四川气候进入温暖湿润期,平均温较现今高1.3~1.6℃,这时期四川地区气温增高,水分增加,平原附近的草地森林开始大面积增加;6.0~4.0 kaBP进入全新世大暖期鼎盛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气温值高于现今0.8~1.7℃;这段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成都平原具备了先民赖以生存的土壤,丰饶的土地资源加上足够的水分致使人们开始在这里逐步繁衍生息创造文明,三星堆文化此时已崭露头角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在三星堆一号祭祀坑中发现了两面
扁平状的长方形锛、锋刃犀利的戈、舌形双面刃的凿及长20.5 cm、宽9.6 cm的锄[39],出土的深腹罐、小平底罐也是造型精致且打磨光滑,这些农具与器具工艺先进、样式齐全,不仅可以看出当时的古蜀先民过着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定居生活,而且还可得知当时的农业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
除此之外,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及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玉器[40]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闻名于世,这说明三星堆文化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已非常纯熟,制作玉器的手法也是形成一定规模,从一、二号祭祀坑的数量庞大的随葬物品可以看出古蜀文明在此时已达到发展高峰.
3.2 气候突变对三星堆文明的影响
将广汉三星堆地区的气候变化状况与中国近五千年以来的气候曲线[40]绘制成图1.由该曲线可得知3.0~2.8 KaBP年间温度明显降低,气候变干冷(即图中的公元前1.1Ka年左右),气温开始较以往有所降低,而三星堆文明的衰落也恰巧在此期间,这与中国5.0 Ka年以来的气候变化是一致的[41].
图1 三星堆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与中国近5ka气候变化曲线的对比(据竺可桢[41]修改)Fig.1 Comparison of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Sanxingdui period
with China's recent 5ka climate change curve (as modified by Zhu Kezhen
[37])
中—晚全新世的气候突变事件影响范围广阔,在中国其他许多得到验证:太湖地区全新世以来经历多次快速气候突变事件,其中较为明显的寒冷事件分别在1.9、3.0、4.4、7.4 KaBP[42],贵州荔波石笋高分辨率记录也是显示3.3 KaBP以来,气温有所降低,这主要是东亚夏季风明显减弱,东亚冬季风相对增强,气候波动频繁[43-44]所引起的;除此以外,中国中—晚全新世气候突变也影响了浙江的良渚文化、甘肃齐家文化的发展,而发生于四川晚全新世3.2~3.0kaBP的降温事件则使得高度发展的三星堆文明最终走向终结.
三星堆先民依靠成都平原丰富的水系与肥沃的土壤过着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生活.3.0 KaBP的古蜀时期的气候的变迁阻碍了古蜀国农业的发展.当气候事件降临时,状况突然,人们完全没有意识到更加无法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处理,降温导致的洪涝或者干旱使得先民们的土地颗粒无收,基础设施更是被摧毁,而且降温事件有可能持续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最后导致三星堆文明社会崩塌解体,先民们被迫离开故土,寻找更好的地方生息繁衍.
这一时期的变化可以从三星堆遗址及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得以窥见.发掘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的图案为四只三足乌首足相衔,展翅飞翔,中央为12道金光闪烁的太阳光芒.神鸟绕日作为先民的图腾,表现出的是对太阳的神往与热爱.
此时的古蜀文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繁荣程度,先民的生活与气候环境息息相关,当气候温暖湿润,农业收成好时,先民们得以保证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生产;当气候条件恶劣,收成差时,先民们不得不忍受大自然带来的种种恶果与不便.长久的生活使得先民们开始逐步的了解气候环境对生存条件带来的影响,他们发现,气候温暖潮湿时人类会有较好的生存环境,而温度降低气候寒冷时人类会有艰难的生活,他们认为太阳带来了光与热,带来了温暖与希望,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太阳崇拜.
围绕太阳的神鸟即三足乌,它与目前我们熟知的火烈鸟形似,而火烈鸟适宜生活在温暖的环境里,当气候变冷时,火烈鸟便不会出现,这也反映了古蜀先民们对温暖适宜环境的期盼与向往,他们将这种期盼化作图腾,希望三足乌经常到来,希望能长久生活在宜人的气候下,这是古蜀先民对几千年来生存环境的观察所得到的结论,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冀.
图2 成都平原观测到的火烈鸟(据地理中国“神奇的脚印”修改)Fig.2 Flamingo
observed in the Chengdu Plain (modified according to the "Magic
Footprint" of Geography China)
除此之外,古蜀文化中对太阳的崇拜还表现在太阳神树、太阳轮型器上,这些对太阳的崇拜都可以从侧面反映人们对适宜温度、美好环境的神往与期盼.
2018年1月,有人在成都平原观察到火烈鸟的出现(图2),这足以说明近些年成都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吸引了众多飞禽的到来,我们也可以由此推断出几千年前的三星堆先民对温暖的向往的事实依据.
4 结论
4.1四川地区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中全新世气候稳定且温度较为温暖,晚全新世的气温较为波动,总体温度较中全新世低.
4.2全新世晚期以来,受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降低及亚洲季风强度变小的影响,自3.0 KaBP以来,四川地区气温下降,冷暖交替频繁,气候变干,乔木孢粉大量减少,冷杉属孢粉减少明显,三星堆文明逐步衰落.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吴文祥.气候突变与古文明衰落[J].古地理学报,2009,11(4):455-463.
[2] Weiss H,Courty M A,Wetterstrom W, et Genesis and Collapse of Third
Millennium North Mesopotamian Civilization[J].Science,1993, 261(5124):995-1004.
[3] Hodell D A,Curtis J H,Brenner le role of climate in the collapse of Classic Maya
civilization[J].Nature(London),1995, 375(6530):391-394.
[4] 付顺,李奋生,颜照坤,等.成都平原全新世气侯变迁与古蜀文化演进相关性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3):417-421.
[5] 高大伦,郭明.三星堆遗址古文明的长度宽度和高度[J].四川文物, 2016(6):79-84.
[6] 王曼华.若尔盖高原区泥炭地的孢粉组合及古植被与古气候[J].地理科学, 1987,7(2):147-155.
[7] 刘光锈,沈永平,王睿,等.孢粉记录揭示的2万年以来若尔盖地区的气候变化[J].冰川冻土,1995,17(2):132-137.
[8] 刘光琇,沈永平,王苏民.全新世大暖期若尔盖的植被与气候[J].冰川冻土,1995,17(3):247-249.
[9] 沈才明.若尔盖盆地RM孔孢粉记录及其年代序列[J].科学通报,2005,50(3):246-254.
[10] 沈才明,唐领余,王苏民.若尔盖地区22000年以来的植被与气候[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6(4):373-385.
[11] 王燕,赵志中,乔彦松,等.川北若尔盖高原红原泥炭剖面孢粉记录的晚冰期以来古气候古环境的演变[J].地质通报,2006,25(7):827-832.
[12] 赵文伟.若尔盖泥炭地孢粉和炭屑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兰州大学,2012.
[13] 周卫建,卢雪峰,武振坤,等.若尔盖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泥炭记录与加速器放射性碳测年[J].科学通报,2001,46(12):1040.
[14] 姚镭.成都平原自然环境与古文明关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15] 李旭,刘金陵.四川西昌螺髻山全新世植被与环境变化[J].地理学报,1988,43(1):44-51.
[16] 吴艳宏,吴瑞金,潘红玺,等.川西南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的沉积物色素记录:江苏省海洋湖沼学术年会论文集[C].南京: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999.
[17] 刘和林,李承彪.从四川西南部冕宁县中全新世古森林探讨生物多样性变化: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1996.
[18] 童国榜,吴瑞金,吴艳宏,等.四川冕宁地区一万年来的植被与环境演变[J]. 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17(4):470-477.
[19] 陈乐尧.四川冕宁彝海全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古气候特征简述[J].四川地质学报,1985:129-131.
[20] 刘和林,李承彪,陈乐尧.川西南布拖县西溪河火烈湖孢粉组合特征与距今2.2万年以来古气候分析[J].四川林业科技,2003,24(2):1-5.
[21] 刘和林,李承彪,陈乐尧.川西南雷波县小海子孢粉组合特征与距今1.6万年以来古气候分析[J].四川林业科技,2004,25(2):5-9.
[22] 罗丽萍,朱利东,向芳,等.成都平原4000aBP以来的孢粉记录与环境变化[J].古生物学报,2008,47(2):195-202.
[23] 姚轶锋,李奎,刘建,等.成都金沙遗址距今3000年的古气候探讨[J].古地理学报,2005,7(4):549-560.
[24] 傅顺,王成善,刘兴诗,等.三星堆古文明神秘消失的环境演化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1):1-6.
[25] Weaver C ,Mud sand Shales,Developments in Sedim-entology[M].Amsterdam:Elsevier,1989:44,126.
[26] 罗虹,朱利东,张擎,等.成都平原4kaBP以来黏土矿物记录的古气候变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27(4):117-122.
[27] THOMPSONR,nmental magnetism[M].London:Goerge Allen&
Uniwin,1986.
[28] 罗丽萍,朱利东,张擎,等.成都平原4ka以来地层磁化率特征及气候变化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4(3):327-330.
[29] 文星跃,曾娜,黄成敏,等.成都金沙遗址沉积物微量元素特征及环境意义[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8):151-156.
[30] 陈碧辉,李巨初,李奎,等.成都金沙古人类遗址亚粘土层的元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成都理工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0(6):648-652.
[31] 朱诚,马春梅,李中轩,等.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揭示的动物多样性及环境变化特征[J].科学通报,2008(S1):68-78.
[32] 史志超,杨勋林.重庆地区石笋δ13C记录的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J].地球与环境,2018(2):138-145.
[33] 李国军.重庆青木关石笋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D].重庆:西南大学,2015.
[34] Wen X, Bai S, Na uptions of the ancient Shu Civilization: triggered by
climate change or natural disast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13,
102(3):933-947.
[35] Dykoski C A, Edwards R L, Cheng H, et al. A high-resolution, absolute-dated Holocene
and deglacial Asian monsoon record from Dongge Cave[J].ChinaEarth Planet Sci Lett ,2005:233:71-86.
[36] Xiao J L, Nakamura T,Lu H Y,et al. Holocene climate changes over the desert/loess
transition of north-central[J]. ChinaEarth Planet Sci Lett,2002:197:11-18.
[37] Bond G,Kromer B,Beer J,et tent solar influence on north Atlantic climate
during the Holocene [J].Science,2001,294:2130-2136.
[38] Gupta A K, Anderson D M, Overpeck J T. Abrupt changes in the Asian Southwest
Monsoon during the Holocene and their Links to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J].Nature,2003,421:354-357.
[39] 陈德安,陈显丹.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发掘简报[J].文物,1987(10):1-15.
[40] 赵殿增.三星堆考古新发现与古蜀文明新认识[J].四川文物,2017(1):68-75.
[41]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2):15-38.
[42] 吴永红.太湖近8000年沉积环境突变气候事件分析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10):69-74.
[43] 张美良,程海,林玉石.贵州荔波1.5万年以来石笋高分辨率古气候环境记录[J].地球化学,2004,33(1):65-74.
[44] Wang X,Chu G,Sheng M,et nial-scale Asian summer monsoon variationsin
South China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16,451:22-30.
2024年1月26日发(作者:完颜恩)
四川中—晚全新世古气候环境演变对三星堆文明兴衰的影响
郭凤双;王长宝
【摘 要】文章通过总结四川不同地区在中—晚全新世时期的气候演变情况,将其与三星堆文明的发展衰落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四川地区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与全球变化具有一致性:中全新世气候稳定且温度较为温暖,晚全新世的气温较为波动,总体温度较中全新世低;3.0 KaBP以来,四川地区季风减弱,乔木孢粉大量减少,冷杉属孢粉减少明显,气温下降,冷暖交替频繁,气候变干,环境恶化,这一系列气候事件有可能导致三星堆文明的衰亡.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9(038)008
【总页数】8页(P108-114,139)
【关键词】四川中—晚全新世;古气候特征;三星堆文明
【作 者】郭凤双;王长宝
【作者单位】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100;四川地质工程勘察院,四川成都 61003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P532
0 引言
世界上的古文明历经兴起、繁荣到最终的的消亡衰败,其衰败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
探究的主题.有关文明衰落的原因可总结为战争、宗教、权力争夺等“内因”与气候、洪水、地震等“外因”,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坚信内因是古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尽管一些学者认为气候原因可能会导致文明突然崩溃,但是由于缺乏精确测年以及分辨率较高的古气候记录,以及人们普遍认为气候变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种变化尺度远远超过人们的寿命期限很难被人们察觉,因此,气候影响文明的兴衰的观点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1].
近几十年来,随着测年精度的精进及人们认识的提高,尤其是自Weiss[2]和Hodell[3]分别证明了气候干旱是造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阿卡德王国及玛雅文明的衰落的主要原因以来,气候突变在古代文明衰落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四川三星堆古文明以其先进的工艺、异于中原的独特风格及文化内涵为世人所关注,却在历经几千年繁华后悄然消逝,且没有留下任何信息能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战争说、洪水说、地震说等观念层出不穷,目前对三星堆文明消逝原因的探究一直局限于社会学科[4],本文将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出发,建立四川中—晚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变序列,对文明与气候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总结.
1 三星堆文明的发展兴衰历程
三星堆文化在内涵上分为四期(具体分期见表1):三星堆1期(4.8 ~4.1 KaBP,新石器晚期,尚处在宝墩文明时期)、三星堆2期(4.1~3.6 KaBP,相当于中原的夏朝—商朝前期)、三星堆3期(3.6~3.2 KaBP,相当于商朝中晚期)及三星堆4期(3.2~2.8 KaBP,相当于商朝末年~西周初年,进入金沙文明时期).
三星堆1、2期的地层上有间歇层,文化遗存有较大差异,导致文化面貌上有明显的的不同,2、3、4期则一脉相承,地层连续发展变化,承袭关系较为紧密.三星堆自2期开始进入早期文明,三星堆古城始筑于第2文化期,至第4文化期的结束而毁弃,整个使用期长达600~1 000年.
三星堆文明中最耀眼的当属2、3期,这是三星堆文明的主体文明期.这个时期的遗存主要包括三星堆外城(东城墙、西城墙及新近发现的北城墙)、仓包包小城(北城墙东段、东城墙北段),其中最为瞩目的当为1、2号祭祀坑的遗存.1号祭祀坑出土金、铜、玉、象牙300余件,2号祭祀坑出土金、铜、玉、象牙400余件,出土金器、象牙、玉器的质量、数量及体型都是同时期中最高的,而且在艺术品的造型、器物铸造及黄金锻打方面独树一帜,这些丰硕的成果显示了三星堆文明的最高成就,这个时期的三星堆文明不仅接受中原文明影响,也保留了自己独特的品味.
三星堆4期时,城墙仍在修补,遗址范围还在扩大,文化堆积依旧丰富,虽然这个时候金沙文明开始兴起,但这并未影响到三星堆4期的发展.第4期文化时期又与成都的十二桥、指挥街、方池街遗址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这反应了古蜀文明的年代序列变化是一致的.
三星堆文明从孕育诞生到发展并走向辉煌到最终的衰落,都在一个地方不断的演进,这是中国文明在同一遗址上演进的唯一标本,也是中国唯一的延续2000年的先秦文明,就这些而言,三星堆文明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5].
表1 三星堆文明的划分阶段Tab.1 The division stage of Sanxingdui
civilization分期阶段距今年代/KaBP对应中原时期所处阶段三星堆文明1期4.8~4.2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晚期中全新世三星堆文明2期4.2~3.6夏末—商初中-晚全新世三星堆文明3期3.6~3.2商中、晚期晚全新世三星堆文明4期3.2~2.8商末—周初晚全新世
2 四川中-晚全新世古气候特征
四川地形地貌复杂,区域内既有广袤的成都平原,也有高山峡谷的川西高原,受复杂多变的东亚季风、西南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影响,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这就导致了四川不同地区的气候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2.1 川西北(岷江上游)
对四川全新世气候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川西北的若尔盖高原.若尔盖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海拔3 400~4 000m,处于季风区和青藏高原交汇的地带,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的泥炭分布地,这里也是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的区域之一.王曼华[6]对红原与年保也则剖面等5个泥炭剖面共计106个样品进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中全新世以来气候温暖湿润;晚全新世时期,气候已变干变冷且波动较大,冷暖交替频繁.随后刘光琇等[7-8]、沈才明等[9-10]对若尔盖黑河牧场DC剖面、RM孔进行了分析,利用孢粉实验并结合14C测年,得出中—晚全新世的气候与植被的关系:7.0~6.0 kaBP期间为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期,这期间植被中的落叶阔叶树种增加,出现了栗和漆树;6.0~5.0 kaBP期间有一次气温变冷的波动阶段,此时植被稀疏;5.0~3.0 kaBP气候温湿,为全新世大暖期后期;3.0 kaBP之后气温下降,所有乔木孢粉与冷杉属孢粉均大量减少,此时为晚全新世寒冷时期;这个结论与王曼华的观点基本一致.
此外,王燕[11]、赵文伟[12]、周卫健[13]、姚镭[14]均对红原泥炭剖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重建了若尔盖地区中—晚全新世以来古气候与植被的演化历史,识别了在此期间发生的主要气候事件,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借助古土壤中的孢粉分析来恢复不同地貌环境下的植被的生长状况,同时利用有机碳同位素、碳酸钙、铁游离度等气候指标进行气候的重建,使得古气候与古环境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演化背景,与已有的连续的古文化序列相结合,但是这些研究有的剖面以10 cm为间距,有的以5~15 cm为间距分析孢粉样品,分辨率以百年计,会忽略一些气候事件,难以全面反映亚洲季风等古气候与古环境的变迁过程.
综上可知,基于若尔盖泥炭孢粉的研究结论基本相近,但在气候变化的节点上存在些许差异,主要时间节点有4、3.3、3.0、2.4 KaBP等.
2.2 川西南
川西南地区是研究西南季风活动的最佳窗口之一,李旭[15]针对螺髻山孢粉进行试
验分析,取得了季风活动的证据;为进一步了解西南全新世古环境与古气候的的变化特点,吴艳宏[16]利用湖泊沉积物中含有的色素来揭示湖泊沉积环境的变化;刘和林[17]、童国榜[18]及陈乐尧[19]等对冕宁彝海安宁河谷的植被进行了细致的孢粉时间序列研究,其结论与吴艳宏[16]的发现基本类似;刘和林[20-21]等人先后对川西南的、布拖、雷波等地进行了调查研究,探明了川西南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的演化过程:8.6~4.0 KaBP,喜温植被取代耐寒植被,气候湿热;4.0 KaBP后,耐寒植被又开始生长,草本植物骤减,气候逐步变得寒冷;1.0 KaBP以来,草本植物与蕨类植被的花粉孢子大量出现,其后又恢复温暖湿润.
2.3 成都平原
目前针对成都平原中—晚全新世气候的研究一般是通过对土壤的孢粉及粘土矿物和磁化率的分析来进行的.
2.3.1孢粉研究 孢粉可以反应植被的变化状况,对成都平原孢粉的研究是借助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土壤中的孢粉来实现的.罗丽萍[22]、姚轶锋[23]利用孢粉并结合14C,分别对金沙遗址IT6814探坑及IT8305的土壤进行研究,将此处的古植被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3.8~3.6 KaBP气候温暖湿润,常绿阔叶植物占主要部分;3.6~3.4 KaBP,气候暖湿,落叶阔叶植物开始占主要地位;3.4~2.6 KaBP以来,乔木灌木的花粉大量减少,草本植物量骤减到不足10%;2.6~0.9 KaBP以来,松属、榆属、栎属等常绿植被出现,温度回暖,气温暖和湿润;对广汉地区孢粉的研究记录[24]表明10.0~6.0 KaBP,广汉的植被由耐旱的松栎混交林逐步转变为落叶阔叶林,同时,温暖时期常见的冬青等常绿硬叶植被开始大量出现,这表明此时广汉地区的气候总体上是不断变暖的;6.0~3.0 KaBP,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土样里,均发现有榆、椴等常绿落叶植被孢粉及大量喜暖、喜阴的藻类植物,可以得出此时段气候温暖、潮湿;3.0~2.8 KaBP,常绿阔叶林缩减,喜暖、喜阴的植被逐步消失,耐旱、耐寒的松树等针叶植被开始旺盛生长,可显示此时的气候冷干偏旱
的特征.3.0 KaBP应是出现了气候冷干事件,使得该地区气候出现较大的变动,气候波动频繁,极端天气状况频繁出现;这与金沙遗址中孢粉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2.3.2 黏土矿物研究 黏土矿物的成分、组合、含量以及结晶程度在地表土壤、风化剖面和沉积物中与气候和风化强弱有密切关系,气候条件和风化强弱不同,黏土矿物的成分、组合、含量以及结晶程度也不同,云母、长石由于酸性淋虑作用的影响,致使形成的高岭石在潮湿环境下得以形成;而由云母、长石形成的伊利石会在寒冷少雨或者较为温暖的环境中形成为稳定的物质,因此,黏土矿物的成分、组合、含量以及结晶程度是研究古气候环境的重要手段[25].
罗虹[26]利用X射线衍射方法对成都金沙遗址IT6814探坑的剖面的黏土矿物进行了分析:4.0~3.8 KaBP绿泥石与伊利石的含量超过90%;3.8~3.45 KaBP,绿泥石及伊利石含量较上期增加;3.45~3.15 KaBP,粘土矿物开始出现差距,绿泥石与伊利石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绿泥石含量约26%,伊利石占55%;3.15~2.5 KaBP期间,绿泥石含量最低,高岭石矿物开始出现;也就是说4.0 KaBP以来成都平原的气候处于温凉偏干与温暖潮湿的波动状况;
2.3.3 磁化率研究 磁化率的高低主要受成土作用的影响古土壤的发育与古气候和古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磁化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环境的变化,一般高磁化率指示暖湿气候,低磁化率对应干冷气候[27].罗丽萍[28]对成都金沙遗址IT6814探坑分析后得出:4.0~3.38 KaBP期间,磁化率数值较低,在(7~12)×10-6 m3/kg附近波动,气候偏湿;3.38~1.7 KaBP期间,磁化率值上升为(12~17)×10-6
m3/kg,气候条件相对湿热;1.7 KaBP至今,磁化率降低降低至(7~12)×10-6
m3/kg,气候逐渐偏干冷.
2.3.4沉积物微量元素研究 微量元素质量分数及其特征比值在剖面中的变化可以用来反映沉积物堆积时期气候环境特征[29-30]Ba、Cr、Zr、Sr的质量分数和Ba/Nb,Rb/Sr,Ba/Sr的比值可用于指示沉积物源区环境的变化:3.4~3.2
KaBP气候由冷干向温湿变化;3.2~2.5 KaBP气候更为温暖,降水量增大,但后期出现突然降温事件;2.5 KaBP以来,气候波动不大,气候可能有朝着偏干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2.4 重庆(原属四川省辖市,现为直辖市)
重庆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区,对季风变化反应敏感,全新世时期该区人类活动频繁,尤以在忠县发掘的10 m多深的剖面[31]更是完整记录了5 000年来的人类活动状况,作为四川地区的中—晚全新世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版块的研究必不可少.洞穴石笋具有生长连续性好、时间跨度长、分辨率高、受外界的干扰少、信息保存完整、可对比性强以及定年精确等特点,被看作是记录气候信息的良好载体.史志超[32]、李国军[33]对青木关的石笋进行精确定年和碳氧同位素数据测定均表明:重庆地区的气候变化与亚洲季风区其他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且石笋明确记录了4.2 kaBP事件,此时的季风逐渐衰落,气候由湿润变为干旱.
2.5 小结
将上述四川不同地区的气候进行总结,并与贵州董哥的气候进行对比,可将此阶段的气候分为三个阶段[34]:
第一阶段:4.3~3.7 KaBP,此期间气候温暖湿润,这与贵州董哥石笋的记录一致,与晚全新世的夏季风的强烈有关[35].成都平原位于北亚热带地区,此处东亚季风盛行,而高温与强降水是夏季风的主要特征[36].这一阶段的气候整体温润,在4.1
KaBP时出现了寒冷事件,这与成都平原金沙遗址处的沉积物的记录相同,若尔盖高原的石笋也有一致记录,这次事件与全球气候变化是相同的[37-38].
第二阶段:3.7~2.7 KaBP期间,此期间气候依然温润;3.7~3.5 KaBP发生了两次干冷事件,这是由金沙遗址的沉积物与董哥石笋的记录判断出来;此后,自3.3
KaBP以来,气候逐渐恢复以往的温暖湿润状态,尽管如此,也没有达到3.7
KaBP以前的环境.
第三阶段:2.7 KaBP至今,此期间的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寒冷干燥;2.7~2.5 KaBP,此期间有冷干事件发生,这与董哥石笋及若尔盖的记录一致,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应[37-38].
3 四川中晚全新世气候与三星堆文明发展的相关性探讨
在对上述地区的气候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可以得知四川地区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变特征与全球气候变化大致具有一致性.本文将三星堆文明的发展历程与当时的古气候进行分析对比(表2),可以得知中全新世气候温暖湿润时,三星堆文明蓬勃发展,达到了艺术高峰;晚全新世时期的降温事件则有可能导致了三星堆文明的衰落与灭亡.
表2 四川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与三星堆文明发展对比Tab.2 Comparison of
climate change between Sichuan middle-late Holocene and Sanxingdui
civilization阶段距今年代/kaBP古气候环境特征文明进程14.8~4.0温度升高,气候湿润宝墩文明发展繁荣(三星堆文明1期)4.2~4.0降温,气候干冷宝墩文明走向衰亡24.2~3.2温暖湿润三星堆文明兴起、发展(三星堆文明2、3期)3.2~3.0降温、干旱三星堆文明逐步衰亡33.2~2.4温暖湿润金沙文明兴起并发展(三星堆文明4期)2.5~2.4降温、干旱金沙文明走向衰亡
注:据付顺[4]修改.
3.1 气候温润时期三星堆文明的发展繁荣
8.0~6.0 kaBP为全新世大暖期初期,四川气候进入温暖湿润期,平均温较现今高1.3~1.6℃,这时期四川地区气温增高,水分增加,平原附近的草地森林开始大面积增加;6.0~4.0 kaBP进入全新世大暖期鼎盛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气温值高于现今0.8~1.7℃;这段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成都平原具备了先民赖以生存的土壤,丰饶的土地资源加上足够的水分致使人们开始在这里逐步繁衍生息创造文明,三星堆文化此时已崭露头角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在三星堆一号祭祀坑中发现了两面
扁平状的长方形锛、锋刃犀利的戈、舌形双面刃的凿及长20.5 cm、宽9.6 cm的锄[39],出土的深腹罐、小平底罐也是造型精致且打磨光滑,这些农具与器具工艺先进、样式齐全,不仅可以看出当时的古蜀先民过着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定居生活,而且还可得知当时的农业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
除此之外,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及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玉器[40]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闻名于世,这说明三星堆文化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已非常纯熟,制作玉器的手法也是形成一定规模,从一、二号祭祀坑的数量庞大的随葬物品可以看出古蜀文明在此时已达到发展高峰.
3.2 气候突变对三星堆文明的影响
将广汉三星堆地区的气候变化状况与中国近五千年以来的气候曲线[40]绘制成图1.由该曲线可得知3.0~2.8 KaBP年间温度明显降低,气候变干冷(即图中的公元前1.1Ka年左右),气温开始较以往有所降低,而三星堆文明的衰落也恰巧在此期间,这与中国5.0 Ka年以来的气候变化是一致的[41].
图1 三星堆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与中国近5ka气候变化曲线的对比(据竺可桢[41]修改)Fig.1 Comparison of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Sanxingdui period
with China's recent 5ka climate change curve (as modified by Zhu Kezhen
[37])
中—晚全新世的气候突变事件影响范围广阔,在中国其他许多得到验证:太湖地区全新世以来经历多次快速气候突变事件,其中较为明显的寒冷事件分别在1.9、3.0、4.4、7.4 KaBP[42],贵州荔波石笋高分辨率记录也是显示3.3 KaBP以来,气温有所降低,这主要是东亚夏季风明显减弱,东亚冬季风相对增强,气候波动频繁[43-44]所引起的;除此以外,中国中—晚全新世气候突变也影响了浙江的良渚文化、甘肃齐家文化的发展,而发生于四川晚全新世3.2~3.0kaBP的降温事件则使得高度发展的三星堆文明最终走向终结.
三星堆先民依靠成都平原丰富的水系与肥沃的土壤过着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生活.3.0 KaBP的古蜀时期的气候的变迁阻碍了古蜀国农业的发展.当气候事件降临时,状况突然,人们完全没有意识到更加无法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处理,降温导致的洪涝或者干旱使得先民们的土地颗粒无收,基础设施更是被摧毁,而且降温事件有可能持续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最后导致三星堆文明社会崩塌解体,先民们被迫离开故土,寻找更好的地方生息繁衍.
这一时期的变化可以从三星堆遗址及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得以窥见.发掘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的图案为四只三足乌首足相衔,展翅飞翔,中央为12道金光闪烁的太阳光芒.神鸟绕日作为先民的图腾,表现出的是对太阳的神往与热爱.
此时的古蜀文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繁荣程度,先民的生活与气候环境息息相关,当气候温暖湿润,农业收成好时,先民们得以保证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生产;当气候条件恶劣,收成差时,先民们不得不忍受大自然带来的种种恶果与不便.长久的生活使得先民们开始逐步的了解气候环境对生存条件带来的影响,他们发现,气候温暖潮湿时人类会有较好的生存环境,而温度降低气候寒冷时人类会有艰难的生活,他们认为太阳带来了光与热,带来了温暖与希望,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太阳崇拜.
围绕太阳的神鸟即三足乌,它与目前我们熟知的火烈鸟形似,而火烈鸟适宜生活在温暖的环境里,当气候变冷时,火烈鸟便不会出现,这也反映了古蜀先民们对温暖适宜环境的期盼与向往,他们将这种期盼化作图腾,希望三足乌经常到来,希望能长久生活在宜人的气候下,这是古蜀先民对几千年来生存环境的观察所得到的结论,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冀.
图2 成都平原观测到的火烈鸟(据地理中国“神奇的脚印”修改)Fig.2 Flamingo
observed in the Chengdu Plain (modified according to the "Magic
Footprint" of Geography China)
除此之外,古蜀文化中对太阳的崇拜还表现在太阳神树、太阳轮型器上,这些对太阳的崇拜都可以从侧面反映人们对适宜温度、美好环境的神往与期盼.
2018年1月,有人在成都平原观察到火烈鸟的出现(图2),这足以说明近些年成都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吸引了众多飞禽的到来,我们也可以由此推断出几千年前的三星堆先民对温暖的向往的事实依据.
4 结论
4.1四川地区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一致性:中全新世气候稳定且温度较为温暖,晚全新世的气温较为波动,总体温度较中全新世低.
4.2全新世晚期以来,受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降低及亚洲季风强度变小的影响,自3.0 KaBP以来,四川地区气温下降,冷暖交替频繁,气候变干,乔木孢粉大量减少,冷杉属孢粉减少明显,三星堆文明逐步衰落.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吴文祥.气候突变与古文明衰落[J].古地理学报,2009,11(4):455-463.
[2] Weiss H,Courty M A,Wetterstrom W, et Genesis and Collapse of Third
Millennium North Mesopotamian Civilization[J].Science,1993, 261(5124):995-1004.
[3] Hodell D A,Curtis J H,Brenner le role of climate in the collapse of Classic Maya
civilization[J].Nature(London),1995, 375(6530):391-394.
[4] 付顺,李奋生,颜照坤,等.成都平原全新世气侯变迁与古蜀文化演进相关性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3):417-421.
[5] 高大伦,郭明.三星堆遗址古文明的长度宽度和高度[J].四川文物, 2016(6):79-84.
[6] 王曼华.若尔盖高原区泥炭地的孢粉组合及古植被与古气候[J].地理科学, 1987,7(2):147-155.
[7] 刘光锈,沈永平,王睿,等.孢粉记录揭示的2万年以来若尔盖地区的气候变化[J].冰川冻土,1995,17(2):132-137.
[8] 刘光琇,沈永平,王苏民.全新世大暖期若尔盖的植被与气候[J].冰川冻土,1995,17(3):247-249.
[9] 沈才明.若尔盖盆地RM孔孢粉记录及其年代序列[J].科学通报,2005,50(3):246-254.
[10] 沈才明,唐领余,王苏民.若尔盖地区22000年以来的植被与气候[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6(4):373-385.
[11] 王燕,赵志中,乔彦松,等.川北若尔盖高原红原泥炭剖面孢粉记录的晚冰期以来古气候古环境的演变[J].地质通报,2006,25(7):827-832.
[12] 赵文伟.若尔盖泥炭地孢粉和炭屑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兰州大学,2012.
[13] 周卫建,卢雪峰,武振坤,等.若尔盖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泥炭记录与加速器放射性碳测年[J].科学通报,2001,46(12):1040.
[14] 姚镭.成都平原自然环境与古文明关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15] 李旭,刘金陵.四川西昌螺髻山全新世植被与环境变化[J].地理学报,1988,43(1):44-51.
[16] 吴艳宏,吴瑞金,潘红玺,等.川西南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的沉积物色素记录:江苏省海洋湖沼学术年会论文集[C].南京: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999.
[17] 刘和林,李承彪.从四川西南部冕宁县中全新世古森林探讨生物多样性变化: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1996.
[18] 童国榜,吴瑞金,吴艳宏,等.四川冕宁地区一万年来的植被与环境演变[J]. 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17(4):470-477.
[19] 陈乐尧.四川冕宁彝海全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古气候特征简述[J].四川地质学报,1985:129-131.
[20] 刘和林,李承彪,陈乐尧.川西南布拖县西溪河火烈湖孢粉组合特征与距今2.2万年以来古气候分析[J].四川林业科技,2003,24(2):1-5.
[21] 刘和林,李承彪,陈乐尧.川西南雷波县小海子孢粉组合特征与距今1.6万年以来古气候分析[J].四川林业科技,2004,25(2):5-9.
[22] 罗丽萍,朱利东,向芳,等.成都平原4000aBP以来的孢粉记录与环境变化[J].古生物学报,2008,47(2):195-202.
[23] 姚轶锋,李奎,刘建,等.成都金沙遗址距今3000年的古气候探讨[J].古地理学报,2005,7(4):549-560.
[24] 傅顺,王成善,刘兴诗,等.三星堆古文明神秘消失的环境演化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1):1-6.
[25] Weaver C ,Mud sand Shales,Developments in Sedim-entology[M].Amsterdam:Elsevier,1989:44,126.
[26] 罗虹,朱利东,张擎,等.成都平原4kaBP以来黏土矿物记录的古气候变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27(4):117-122.
[27] THOMPSONR,nmental magnetism[M].London:Goerge Allen&
Uniwin,1986.
[28] 罗丽萍,朱利东,张擎,等.成都平原4ka以来地层磁化率特征及气候变化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4(3):327-330.
[29] 文星跃,曾娜,黄成敏,等.成都金沙遗址沉积物微量元素特征及环境意义[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8):151-156.
[30] 陈碧辉,李巨初,李奎,等.成都金沙古人类遗址亚粘土层的元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成都理工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0(6):648-652.
[31] 朱诚,马春梅,李中轩,等.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揭示的动物多样性及环境变化特征[J].科学通报,2008(S1):68-78.
[32] 史志超,杨勋林.重庆地区石笋δ13C记录的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J].地球与环境,2018(2):138-145.
[33] 李国军.重庆青木关石笋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D].重庆:西南大学,2015.
[34] Wen X, Bai S, Na uptions of the ancient Shu Civilization: triggered by
climate change or natural disast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13,
102(3):933-947.
[35] Dykoski C A, Edwards R L, Cheng H, et al. A high-resolution, absolute-dated Holocene
and deglacial Asian monsoon record from Dongge Cave[J].ChinaEarth Planet Sci Lett ,2005:233:71-86.
[36] Xiao J L, Nakamura T,Lu H Y,et al. Holocene climate changes over the desert/loess
transition of north-central[J]. ChinaEarth Planet Sci Lett,2002:197:11-18.
[37] Bond G,Kromer B,Beer J,et tent solar influence on north Atlantic climate
during the Holocene [J].Science,2001,294:2130-2136.
[38] Gupta A K, Anderson D M, Overpeck J T. Abrupt changes in the Asian Southwest
Monsoon during the Holocene and their Links to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J].Nature,2003,421:354-357.
[39] 陈德安,陈显丹.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发掘简报[J].文物,1987(10):1-15.
[40] 赵殿增.三星堆考古新发现与古蜀文明新认识[J].四川文物,2017(1):68-75.
[41]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2):15-38.
[42] 吴永红.太湖近8000年沉积环境突变气候事件分析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10):69-74.
[43] 张美良,程海,林玉石.贵州荔波1.5万年以来石笋高分辨率古气候环境记录[J].地球化学,2004,33(1):65-74.
[44] Wang X,Chu G,Sheng M,et nial-scale Asian summer monsoon variationsin
South China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16,451: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