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6日发(作者:宿映寒)
三星企业管理模式简析
一、企业概要
(一)企业简介
三星集团成立于1938年,创办人为李秉喆,公司最初主要出口朝鲜南半岛的鱼干、蔬菜和水果,1950年代逐步扩展为制糖、制药、纺织等制造业,并确立为家族制企业。1969年成立三星电子。1980年代三星电子以卖冰箱为主,1986年时李秉喆成立三星经济研究所。旗下子公司包含:三星电子、三星SDI、三星SDS、三星电机、三星康宁、三星网络、三星火灾、三星证券、三星物产、三星重工、三星工程、三星航空和三星生命等,并由家族内的李氏成员管理,其中三间子公司被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为世界500强企业。 三星有近20种产品世界市场占有率居全球企业之首,在国际市场上彰显出雄厚实力。2003年三星在美国取得的专利高达1313项,在世界所有企业中排名第九。
(二) 企业发展历程:
(三) 1938年3月1日,李秉主席用30000韩元的资金在大丘开始了以”三星商会”为名的生意。
(四) 在三星运营的早期,公司主要出口韩国的鱼干,蔬菜和水果到满洲里和北京。不久,三星建立了面粉加工厂和糖果厂开始生产和销售。
(五) 1948年11月,李秉会长将三星的办公室移至汉城并成立了三星物产公司。这标志着三星开始进入全面化的国际贸易。三星公司开始以一贯的管理风格闻名。 如让雇员参与投资, 利润分成和对雇员能力的奖励。1945年韩国脱离日本侵略独立后,韩国经济因政治和社会的动荡而及不稳定。 1950年6月开始的南北朝鲜战争更加扼杀了经济。
(六) 稳定增长的三星公司在战争中失去了全部资产。虽然损失惨重,三星却并没有泄气。相反,在1951年1月管理者将公司移至釜山
(朝鲜半岛南端的主要港口),并成立了三星物产株式会社。
(七) 三星开始通过进入生产工业来重建韩国经济的第一步。在1953年它开始通过成立CHEIL糖厂(现在是第一制糖,一个独立经营的公司)以国内采购代替进口。三星成立了第一毛织系统并开始了韩国自产布料的时代。这也帮助了韩国经济的重建。
(八) 直到50年代中期,大部分韩国公司通过在学校,家庭和亲戚中的关系雇佣雇员。 三星是现代企业经营的领导者,在1957年,它成为韩国第一个以建立人事系统公开招聘雇员的公司。这个系统为招聘和开发高效劳动力而设计,并且它拥有提高雇员福利的政策。 继1960年4月19日革命和5月16日(1961年)韩国军事政变,三星在社会动荡的60年代经历许多困难。在此期间,三星准备一新以再次重建韩国经济。
(九) 1969年,三星电子公司成立。李秉认为,这一时期在技术,劳动力,附加价值,出口展望等方面来看,在当时的经济形式下,电子工业是最适合于韩国国情的产业。从三星电子在世界半导体领域的成功来看,他当时再正确不过了。
(十) 三星还成立了韩国化肥生产公司(现为三星化学公司)。三星追求在几大主要工业领域的扩张并开始成为韩国企业的领导。
(十一) 从这时起,三星开始不仅仅着重于企业经营,而同时也着眼于韩国社会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到大丘和成均馆大学以进行人才培养。为了以利润回报社会,1964年1月三星建立了三星奖学会。在1965年4月它又成立了三星文化财团并在韩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中扮演领导角色。
(十二) 在70年代三星为几个未来战略性的工业领域奠定了基础:重工业,化学和石油。
(十三) 1973年8月三星提出了“第二个五年管理计划”。包括在重工业和化学领域的集中投资和设置造船部。为加强韩国在国际纺织业的竞争力,三星将生产过程实现了原料和最终产品的一体化。
(十四) 鉴于以上因素,三星建立了几个其他的公司:三星重工业公司(1974),三星造船厂(1977 当三星收购了大成重工业公司
后),和三星精密(1977,现在为三星航空工业公司)。
(十五) 自70年代初期,三星开始生产电视,录像机家用电器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1974年,在收购了韩国半导体公司50%的股份后,开始了三星电子在半导体领域的神话。
(十六) 1978年,三星半导体从三星电子中分离出来独立运营。 至1983年,三星为国内市场生产半导体产品。1983年通过对64K
DRAM和VLSI芯片的成功开发,三星向世界范围推广众多新型的半导体产品并占据了领导地位。
(十七) 三星精密(创立于1977年)奠定了在另一高科技领域的基础。1987年更名为三星航空工业公司后,三星正式进入航空领域。从那时起,三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其在航空领域的实力。并且准备进军未来的太空空间站发展和21世纪处月球与火星太空设备。
(十八) 三星开始进入系统发展业始于1985年建立三星数据系统公司后。(现更名为三星SDS公司)。三星经济研究所(1986)和三星综合技术院(1987)帮助三星进一步在电子,半导体,高聚合物化学,基因工程光学通讯和航空工业等领域扩展。坚实了公司在90年代的技术基础。
(十九) 创始人李秉在1987年11月19日去世后,李健熙接任他的父亲成为新的CEO。在1988年三星建立50年庆典上,他宣布集团的“二次创业”,将三星的发展方向定为21世纪世界级超一流企业。
二、企业经营状况
(一)产品介绍
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数码相机,平板电视,消毒柜/洗碗机,喷墨打印机,微波炉,洗衣机,平板电脑配件,家电配件,路由器。
三、 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变革的历史
三星未来战略室联络组组长李俊(副总裁)于 2 月 28 日下午于首尔瑞草公司大楼宣布了解散事实声明。据声明,未来战略室室长崔志成(集团副董事长)和未来战略室次长张忠基(总裁)等 9 名高层
干部也于今日全体辞职,同时表示,这些人将完全离开公司,不接受顾问等职称,其余员工也将回归各子公司原部门。三星未来战略室是三星的内部核心组织,直接掌管各子公司的重大业务的战略、企划、人事、法务、宣传等工作,共有200多位员工。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 1959 年,三星创始人李秉喆为加快三星发展,成立了一个 20 人左右的会长秘书室,直至 1998 年才改名为集团结构调整总部,2006 年更名为战略企划室;2010 又改名为未来战略室,共走过了 60 年的历史。
(二)当前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1.优点
指挥权集中、决策快、易贯彻;分工细、职责明;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专家特长;易维持组织纪律、确保组织秩序
2.缺点
不同直线部门间目标不易统一、易产生矛盾不协调;不易培养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者;分工细规章多
四、人力资源管理
一、三星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概述
李健熙认为在必备素质上至少要有“知、行、用、训、评”5项特质。知要相当了解自己工作的基技术。行,付诸行动。用把工作分派给下属。训指导下属评,正确地评断成果。“疑人勿用,用人勿疑”。如果你无法信任这个人,就不要将重任交付给他;一旦决定用这个人就要全权交给他。
二、人力资源的吸纳
1.人才第一
“人才第一”的企业文化三星上上下下都流传着这样的观点,即“优秀人才一人就能够养活十万人”,“十个一级围棋选手联合起来也不能战胜一个围棋一段选手”。三星这种
“人才第一”的理念非常深入人心是三星的一个重要企业文化。
2.不拘一格揽人才
为了确保各种人才库三星电子运营着多种会员俱乐部,从黑客、职
业游戏人到新春文艺当选者,这些人都是三星人事部门感兴趣的对象。这是因为这些人的创造力和构想达到被正规教育课程所驯服的“千篇一律的人”无法追赶的水平。此外,在三星“个性”人才担大任。所谓个性人才就是整体看起来不算十分优秀,但在特定方面兴趣浓厚,才能超人,能够在所在领域独树一帜的人。这样的人通常不合群,在组织内部协调共事方面存在缺陷,令许多企业经营者对其不喜欢。但三星认为,“个性”人才对事业极为执著,有望成为特定领域的专家。
三、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1.首创员工培训院校
为了使员工的素质达到和保持在高水平上,三星每年投资1亿多美元使员工脱产学习。每个雇员在三星自己的学校里平均每年得到约16天的培训。在靠近汉城的三星人力资源开发心,既是军营、商业学校,又是思想教育的课堂。
2.根植“技术经营”
促进人才开发根植技术经营不仅是他一提倡的,也是他自任董事长以来坚持这样做的。也就是说,技术人员不仅要精通技术,还要了解经营,这样才能根植技术经营的理念。
四、人力资源的激励
1.“能力主义”考核系统
三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特色,是按员工能力和工作业绩来分配员工的报酬、待遇、升迁发展和工作机会。如:三星集团子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年薪中基本工资所占比重只有25%,其余
75%是按照股价上升率和效益性指标EVA,对照目标的成果率等每年做出决定。
2.“双向流动”管理
为使人员能“流出去”,三星制订了一系列激励淘汰方案及实施细则,以“要用的人一个都不能少,不要用的人一个都嫌多”为指导思想,以本职工作、
责任心、廉政建设和基本技能四个方面作为考核标准,对员工进行量值化、依据化的综合评审,据此进行人员的优胜劣汰,以使机构始终保
持精简和高效。此外,“资源向人才倾斜”吸引高素质人才持续“流进来”。在畅通流出渠道的同时,三星还极为重视拓宽人才流入的渠道。设法为人才创造一系列工作、生活上的优越条件,给空间让他们去自由发挥,营造一种崇尚知识、尊重人才、务实高效的企业氛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许多员工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纷纷通过学习.钻研技术.参加培训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总结
韩国三星品牌的成功,其成功经验对中国品牌是弥足珍贵的,坚信品牌的价值,规划好品牌识别后让整个企业机器(研发、设计、广告、公关)都围绕品牌的新识别而展开,这使三星浴火重生,也是对中国品牌最大的启示。我们期待着中国家电企业中能够早日出现三星式的大品牌,让大品牌给企业带来丰厚盈利,让企业远离经常性的非理性御恶性价格站,让中国大品牌在全球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中遥遥领先。我们相信,真正的大品牌决不应该是仅仅根据价格高低被选择的产品。
2024年1月26日发(作者:宿映寒)
三星企业管理模式简析
一、企业概要
(一)企业简介
三星集团成立于1938年,创办人为李秉喆,公司最初主要出口朝鲜南半岛的鱼干、蔬菜和水果,1950年代逐步扩展为制糖、制药、纺织等制造业,并确立为家族制企业。1969年成立三星电子。1980年代三星电子以卖冰箱为主,1986年时李秉喆成立三星经济研究所。旗下子公司包含:三星电子、三星SDI、三星SDS、三星电机、三星康宁、三星网络、三星火灾、三星证券、三星物产、三星重工、三星工程、三星航空和三星生命等,并由家族内的李氏成员管理,其中三间子公司被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为世界500强企业。 三星有近20种产品世界市场占有率居全球企业之首,在国际市场上彰显出雄厚实力。2003年三星在美国取得的专利高达1313项,在世界所有企业中排名第九。
(二) 企业发展历程:
(三) 1938年3月1日,李秉主席用30000韩元的资金在大丘开始了以”三星商会”为名的生意。
(四) 在三星运营的早期,公司主要出口韩国的鱼干,蔬菜和水果到满洲里和北京。不久,三星建立了面粉加工厂和糖果厂开始生产和销售。
(五) 1948年11月,李秉会长将三星的办公室移至汉城并成立了三星物产公司。这标志着三星开始进入全面化的国际贸易。三星公司开始以一贯的管理风格闻名。 如让雇员参与投资, 利润分成和对雇员能力的奖励。1945年韩国脱离日本侵略独立后,韩国经济因政治和社会的动荡而及不稳定。 1950年6月开始的南北朝鲜战争更加扼杀了经济。
(六) 稳定增长的三星公司在战争中失去了全部资产。虽然损失惨重,三星却并没有泄气。相反,在1951年1月管理者将公司移至釜山
(朝鲜半岛南端的主要港口),并成立了三星物产株式会社。
(七) 三星开始通过进入生产工业来重建韩国经济的第一步。在1953年它开始通过成立CHEIL糖厂(现在是第一制糖,一个独立经营的公司)以国内采购代替进口。三星成立了第一毛织系统并开始了韩国自产布料的时代。这也帮助了韩国经济的重建。
(八) 直到50年代中期,大部分韩国公司通过在学校,家庭和亲戚中的关系雇佣雇员。 三星是现代企业经营的领导者,在1957年,它成为韩国第一个以建立人事系统公开招聘雇员的公司。这个系统为招聘和开发高效劳动力而设计,并且它拥有提高雇员福利的政策。 继1960年4月19日革命和5月16日(1961年)韩国军事政变,三星在社会动荡的60年代经历许多困难。在此期间,三星准备一新以再次重建韩国经济。
(九) 1969年,三星电子公司成立。李秉认为,这一时期在技术,劳动力,附加价值,出口展望等方面来看,在当时的经济形式下,电子工业是最适合于韩国国情的产业。从三星电子在世界半导体领域的成功来看,他当时再正确不过了。
(十) 三星还成立了韩国化肥生产公司(现为三星化学公司)。三星追求在几大主要工业领域的扩张并开始成为韩国企业的领导。
(十一) 从这时起,三星开始不仅仅着重于企业经营,而同时也着眼于韩国社会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到大丘和成均馆大学以进行人才培养。为了以利润回报社会,1964年1月三星建立了三星奖学会。在1965年4月它又成立了三星文化财团并在韩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中扮演领导角色。
(十二) 在70年代三星为几个未来战略性的工业领域奠定了基础:重工业,化学和石油。
(十三) 1973年8月三星提出了“第二个五年管理计划”。包括在重工业和化学领域的集中投资和设置造船部。为加强韩国在国际纺织业的竞争力,三星将生产过程实现了原料和最终产品的一体化。
(十四) 鉴于以上因素,三星建立了几个其他的公司:三星重工业公司(1974),三星造船厂(1977 当三星收购了大成重工业公司
后),和三星精密(1977,现在为三星航空工业公司)。
(十五) 自70年代初期,三星开始生产电视,录像机家用电器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1974年,在收购了韩国半导体公司50%的股份后,开始了三星电子在半导体领域的神话。
(十六) 1978年,三星半导体从三星电子中分离出来独立运营。 至1983年,三星为国内市场生产半导体产品。1983年通过对64K
DRAM和VLSI芯片的成功开发,三星向世界范围推广众多新型的半导体产品并占据了领导地位。
(十七) 三星精密(创立于1977年)奠定了在另一高科技领域的基础。1987年更名为三星航空工业公司后,三星正式进入航空领域。从那时起,三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其在航空领域的实力。并且准备进军未来的太空空间站发展和21世纪处月球与火星太空设备。
(十八) 三星开始进入系统发展业始于1985年建立三星数据系统公司后。(现更名为三星SDS公司)。三星经济研究所(1986)和三星综合技术院(1987)帮助三星进一步在电子,半导体,高聚合物化学,基因工程光学通讯和航空工业等领域扩展。坚实了公司在90年代的技术基础。
(十九) 创始人李秉在1987年11月19日去世后,李健熙接任他的父亲成为新的CEO。在1988年三星建立50年庆典上,他宣布集团的“二次创业”,将三星的发展方向定为21世纪世界级超一流企业。
二、企业经营状况
(一)产品介绍
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数码相机,平板电视,消毒柜/洗碗机,喷墨打印机,微波炉,洗衣机,平板电脑配件,家电配件,路由器。
三、 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变革的历史
三星未来战略室联络组组长李俊(副总裁)于 2 月 28 日下午于首尔瑞草公司大楼宣布了解散事实声明。据声明,未来战略室室长崔志成(集团副董事长)和未来战略室次长张忠基(总裁)等 9 名高层
干部也于今日全体辞职,同时表示,这些人将完全离开公司,不接受顾问等职称,其余员工也将回归各子公司原部门。三星未来战略室是三星的内部核心组织,直接掌管各子公司的重大业务的战略、企划、人事、法务、宣传等工作,共有200多位员工。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 1959 年,三星创始人李秉喆为加快三星发展,成立了一个 20 人左右的会长秘书室,直至 1998 年才改名为集团结构调整总部,2006 年更名为战略企划室;2010 又改名为未来战略室,共走过了 60 年的历史。
(二)当前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1.优点
指挥权集中、决策快、易贯彻;分工细、职责明;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专家特长;易维持组织纪律、确保组织秩序
2.缺点
不同直线部门间目标不易统一、易产生矛盾不协调;不易培养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者;分工细规章多
四、人力资源管理
一、三星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概述
李健熙认为在必备素质上至少要有“知、行、用、训、评”5项特质。知要相当了解自己工作的基技术。行,付诸行动。用把工作分派给下属。训指导下属评,正确地评断成果。“疑人勿用,用人勿疑”。如果你无法信任这个人,就不要将重任交付给他;一旦决定用这个人就要全权交给他。
二、人力资源的吸纳
1.人才第一
“人才第一”的企业文化三星上上下下都流传着这样的观点,即“优秀人才一人就能够养活十万人”,“十个一级围棋选手联合起来也不能战胜一个围棋一段选手”。三星这种
“人才第一”的理念非常深入人心是三星的一个重要企业文化。
2.不拘一格揽人才
为了确保各种人才库三星电子运营着多种会员俱乐部,从黑客、职
业游戏人到新春文艺当选者,这些人都是三星人事部门感兴趣的对象。这是因为这些人的创造力和构想达到被正规教育课程所驯服的“千篇一律的人”无法追赶的水平。此外,在三星“个性”人才担大任。所谓个性人才就是整体看起来不算十分优秀,但在特定方面兴趣浓厚,才能超人,能够在所在领域独树一帜的人。这样的人通常不合群,在组织内部协调共事方面存在缺陷,令许多企业经营者对其不喜欢。但三星认为,“个性”人才对事业极为执著,有望成为特定领域的专家。
三、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1.首创员工培训院校
为了使员工的素质达到和保持在高水平上,三星每年投资1亿多美元使员工脱产学习。每个雇员在三星自己的学校里平均每年得到约16天的培训。在靠近汉城的三星人力资源开发心,既是军营、商业学校,又是思想教育的课堂。
2.根植“技术经营”
促进人才开发根植技术经营不仅是他一提倡的,也是他自任董事长以来坚持这样做的。也就是说,技术人员不仅要精通技术,还要了解经营,这样才能根植技术经营的理念。
四、人力资源的激励
1.“能力主义”考核系统
三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特色,是按员工能力和工作业绩来分配员工的报酬、待遇、升迁发展和工作机会。如:三星集团子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年薪中基本工资所占比重只有25%,其余
75%是按照股价上升率和效益性指标EVA,对照目标的成果率等每年做出决定。
2.“双向流动”管理
为使人员能“流出去”,三星制订了一系列激励淘汰方案及实施细则,以“要用的人一个都不能少,不要用的人一个都嫌多”为指导思想,以本职工作、
责任心、廉政建设和基本技能四个方面作为考核标准,对员工进行量值化、依据化的综合评审,据此进行人员的优胜劣汰,以使机构始终保
持精简和高效。此外,“资源向人才倾斜”吸引高素质人才持续“流进来”。在畅通流出渠道的同时,三星还极为重视拓宽人才流入的渠道。设法为人才创造一系列工作、生活上的优越条件,给空间让他们去自由发挥,营造一种崇尚知识、尊重人才、务实高效的企业氛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许多员工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纷纷通过学习.钻研技术.参加培训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总结
韩国三星品牌的成功,其成功经验对中国品牌是弥足珍贵的,坚信品牌的价值,规划好品牌识别后让整个企业机器(研发、设计、广告、公关)都围绕品牌的新识别而展开,这使三星浴火重生,也是对中国品牌最大的启示。我们期待着中国家电企业中能够早日出现三星式的大品牌,让大品牌给企业带来丰厚盈利,让企业远离经常性的非理性御恶性价格站,让中国大品牌在全球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中遥遥领先。我们相信,真正的大品牌决不应该是仅仅根据价格高低被选择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