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发(作者:潭清晖)
无反和单反的区别
什么是单反
台湾和香港地区将单反相机称作“单眼”相机,单反的全称是“单镜头反光相机”。单反并非数码时代的产物,早在胶片时代就已经存在。随着照片载体走向数码化,单反也随同进入数码时代,现在我们所说的单反通常都是说数码单反相机。
单反的特点就在“单”和“反”上,其实随着主流相机普遍采用单镜头取景成像,“单”的概念已经不是那么重要,而“反”则体现了这种相机和其他相机产品的本质差异。
在单反的内部结构中,有一个反光镜和用于反射各种光线的五棱镜,这些将外部光线通过物理反射送达取景器的反光镜和五棱镜(或五面镜)成为单反相机取景的主要部件,也是单反与无反或其他便携式数码相机的最大差别。
通过镜面反射最终让人眼能够在相机的取景器中观察到被摄物体,这种取景器被称作光学取景器。是否拥有光学取景器也可以认为是单反与其他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的最大差异之一。
单反相机结构示意
至于单反的这个“单”字,它所体现的意义也很好理解。这得从相机的成像原理说起――大部分初中物理都及格的朋友应该对小孔成像原理有个大概的了解。相机的成像与小孔成像基本相似,只是相机在构造上更为复杂一些,但整体框架是一致的。
小孔成像基本原理
与小孔成像一样,相机成像需要一个成像面,这个成像面在胶片相机时代就是胶片,而在数码时代就是感光元件(或称图像传感器、图像感光器)。被摄物体的影像被投影到感光元件上,最终留下静态画面。
反光板特写
从示意图不难看出,单反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前方有反光镜遮挡,所以如果要让画面在感光元件上产生投影(或更准确地说是接收光信号),那么反光镜必须首先抬起――也就是说,当反光镜放下时,这面反光镜将被摄景物的光线反射到上方的五棱镜,并最终到达光学取景器和人眼,此时反光镜起着取景的作用;当反光镜抬起时,光线直接抵达感光元件,此时可以完成相机的成像过程――虽然取景
和成像在单反上是两套系统,但它们都是通过一个镜头进行的,光线只有在通过这个镜头后,相机才能进行取景和成像。
所以我们将利用单个镜头完成取景、成像过程,存在反光板和光学取景器的数码相机称作数码单反相机。
双反相机拥有两个镜头
有朋友可能会问,既然有单反相机,那有没有双反相机呢?还真是有。早期单反尚未成为主流的时候,还有双反、旁轴等多种相机。比如双反就在相机正面配备了两个镜头,其中一个镜头用于取景,另一个镜头用于成像;旁轴也是如此,不过旁轴相机并不存在反光板结构。这也是为什么当把单反的镜头盖盖上时,取景器什么也看不到的原因。而旁轴,即便主镜头被挡住,也不影响取景器观察,因为光路不同。
徕卡M9一类的旁轴联动测距相机价值不菲,也是文艺青年的街头上品
后期单反成为主流的根本原因在于,单反相机基本做到了所见即所得,通常人眼在光学取景器中观察到的景物,即是最终成像的景物,因为取景和成像完全通过一个镜头完成。而双反和旁轴等相机,由于取景、成像光路有差异,最终成像往往与人们在取景框中看到的有出入,逐渐被时代所淘汰。目前双反相机已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旁轴联动测距相机则依然有一些贵族品牌在生产,如德国的徕卡。这类相机在改革后期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视差,而且还拥有单反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例如对焦精度更高,机身更小巧,且拍摄时没有反光板抬起放下的动作,不会产生反光板升抬噪音,也减少了相机抖动等。
单反与无反测光方式的差异
我们经常听到拍照的人说“曝光”一词,比如“这张照片过曝了”“这张照片曝光不足”。曝光即是说,感光元件(或早期的胶片)接收到外界光线入射的量,这个量多了
少了都不好。曝光过度会让整个画面太亮,而曝光不足则会让画面过暗,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画面的细节过分丢失。
曝光不足,暗部细节有缺失
曝光过度,亮部细节有缺失
正确的曝光,应该能够兼顾亮部和暗部细节
曝光量是由许多不同参数组合而成的,比如外界光线的强弱、快门的速度、光圈的大小、焦段的长短、感光元件本身感光的能力等。确定这些参数应当如何设置,测定光量的多少,这个过程就是测光。
对于不是特别崇尚构图效果的普通用户来说,如何将画面真实地纪录下来是拍照的首要任务。要做到这一点,测光和对焦是照相过程中最需要关心的问题。
对于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来说,测光过程可由相机傻瓜式的完成,无需用户干预,所有曝光参数的设置也无需用户关心。但许多情况下,这种智能的拍摄方式会让手动拍摄的乐趣大减,而且对某些场景也将无能为力,比如逆光拍摄,可能让前景中的人物一片死黑。
这里,我们无意讲解太多的摄影知识,要拍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获得合适的曝光量是第一步,否则无从谈起照片的艺术性。当用户尝试自行对光圈、快门速度等参数进行调节时,相机内部的测光系统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了,即便曝光参数的设置由相机自动完成,测光的准确性也尤为关键。
1. 单反的测光系统
相机出现的早期,测光是个相对人工化的过程,摄影师要了解所需拍摄场景的光线亮度,就要用到外部的测光仪器,通过测光仪器的示数结合摄影师的经验,得到正确的曝光参数,并且设置最终的光圈、快门等值。这种测光方法不仅麻烦,
而且相当不准确,毕竟所测光线是进入镜头的层层镜片后才最终抵达胶片的,外部测光器显然无法考虑镜头对进光量的影响。
TTL内测光系统,五棱镜分光至测光感应器
后来,单反相机中出现了TTL内测光系统,即是在五棱镜后方位置安上一个专用的测光感应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五棱镜的作用是将被摄物体的反射光线经多次反射后送达光学取景器。在这里,五棱镜还起到了分光的作用,一部分光送至光学取景器,另一部分则送达测光感应器。测光感应器的原理可类比为现在手机正面普遍都有的光线感应器,通过光线感应器对环境光亮度的测量,手机屏幕的亮度也能智能化地调节。
佳能EOS 7D单反采用的iFC 63区双层测光传感器
TTL测光系统通过类似的方式,推算出相机主感光元件的受光量,以便用户能够以测光系统的示数作为参考,手动调整曝光的各项参数。所以单反数码相机的光学取景器(或者肩屏和主显示屏)中,图像下方总有一个曝光参考读数,此读数根据进入镜头影像的不同亮度实时发生变化,热爱体验手动操控相机乐趣的用户即是以测光表为参考确定曝光所需的正确设置,确保不会过曝或曝光不足。
单反屏幕上的曝光参考读数
TTL测光方式相较早期的外部测光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由于测光感应器位于相机内部,不仅方便,而且是对光线经过镜头后的测光过程,加上测光感应器所处的环境与相机的主感光元件所处环境相同,得到的测光结果更为准确。
但这种测光机制实际上也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测光系统独立于成像、对焦甚至取景系统之外,导致单反整体的内部构造变得更为复杂。其次测光感应器和光学取景器之间离得很近,光学取景器实际上是个透光的小框,这些漏光可能影响测光感应器的工作。当然,现在的单反大多同时具备光学取景和电子取景的能力,为了让测光系统工作更准确,当相机使用电子取景照相时,用户可手动关闭光学取景器,避免漏光的问题。
另外,许多单反的测光感应器只能感知亮度,无法识别色彩,所得结果很容易造成最终成像某些色彩的高光溢出。最后测光感应器和主感光元件毕竟还是不同的个体,所测光量和最终主感光元件受光量总会有所出入,导致可能存在的曝光误差。
2. 无反的测光系统
其实就无反和普通便携式数码相机来说,测光并没有单独成为一套系统,内部也没有像单反那样复杂的测光感应器装置。测光过程完全由相机主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完成。
这一点与无反内部没有反光板结构和自身取景方式有很大关联。在没有反光板结构的情况下,光线直接照射到感光元件上,感光元件将光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实时输出到屏幕及图像处理器中,由图像处理器对这些图像信号进行分析,并且最终得到正确的曝光设置――这就是无反测光的整个过程。
无反已经去除了反光板,直接使用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测光
由此可见,结合我们上面所说的内容,无反的测光、成像以及取景实际都是同一套系统。那么这种测光方式除了系统逻辑更为简单外,相较单反的TTL测光有何优劣呢?
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要获得较为平均的测光结果,也就是最终所得照片每个位置都有较好的.光亮及细节表现,那么就要求测光系统对画面分块测光。单反的TTL测光可以实现对整个画面进行分区测光,但即便是高端单反,测光感应器所能分配的区域也不过区区几十个;而无反相机由于采用主感光元件测光,理论上这种全数字化的测光方式可将测光区域细分到上千个,并且是可以实现的,索尼的NEX-5N就能实现1200区测光。
电子取景可实现实时显示直方图、构图辅助线等光学取景无法实现的功能
另外,用图像处理器对图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可获得一些额外的参考数据,例如实时显示直方图,相较单反的曝光参考读数,这对用户手动控制曝光参数而言具有更好的参考价值。再者,由于采用感光元件测光,而感光元件又是最终的成像组件,所以所测得的光量也就完全等于最终成像的光量。
不过采用感光元件测光,主要缺陷与其电子取景缺陷相同。因为整个测光过程是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反复不停转换数据、采样、分析数据、输出的实时过程,所以耗电情况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图像处理器的性能不佳,也足以影响测光的实时性,造成对拍摄过程的影响,这一点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就目前来看,在实际应用中,TTL测光方式已经相当成熟,而主感光器测光未来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已有高端单反对TTL测光的缺陷进行了弥补。例如将传统测光感应器换为RGB测光感应器,使之实现对颜色的感应,配合图像处理器进行数据分析。
除了让照片不至过暗或过亮外,让被摄物体在画面中保持清晰就是对焦的过程了。对焦的“焦”字指的就是小孔成像中的“焦点”。从光学上来讲焦点位置(或称焦平面)的图像在成像面,也就是感光元件(或胶片)上呈现的图像是最清晰的,焦点之前或焦点之后的影像则会有不同程度的清晰度下降。
所以对焦就是通过移动镜头内部镜片来改变焦点的位置,有选择地获得画面清晰的图像。对焦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手动对焦是部分摄影老饕及爱好者的最爱,能够更为自主地控制焦点位置,实现创作。更多情况下,用户都选择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
自动对焦的概念可以用iPhone举例,在iPhone的拍照界面中有一个框框,用户可通过点触屏幕不同位置改变这个框的位置。此框即是用户希望选择的焦点,通常在用户选择该点后,系统就会尝试自动将该点位置的事物表现得最清晰。这里通过点触确定焦点的过程即是自动对焦。
相位差自动对焦传感器(蓝色部分)
2024年2月8日发(作者:潭清晖)
无反和单反的区别
什么是单反
台湾和香港地区将单反相机称作“单眼”相机,单反的全称是“单镜头反光相机”。单反并非数码时代的产物,早在胶片时代就已经存在。随着照片载体走向数码化,单反也随同进入数码时代,现在我们所说的单反通常都是说数码单反相机。
单反的特点就在“单”和“反”上,其实随着主流相机普遍采用单镜头取景成像,“单”的概念已经不是那么重要,而“反”则体现了这种相机和其他相机产品的本质差异。
在单反的内部结构中,有一个反光镜和用于反射各种光线的五棱镜,这些将外部光线通过物理反射送达取景器的反光镜和五棱镜(或五面镜)成为单反相机取景的主要部件,也是单反与无反或其他便携式数码相机的最大差别。
通过镜面反射最终让人眼能够在相机的取景器中观察到被摄物体,这种取景器被称作光学取景器。是否拥有光学取景器也可以认为是单反与其他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的最大差异之一。
单反相机结构示意
至于单反的这个“单”字,它所体现的意义也很好理解。这得从相机的成像原理说起――大部分初中物理都及格的朋友应该对小孔成像原理有个大概的了解。相机的成像与小孔成像基本相似,只是相机在构造上更为复杂一些,但整体框架是一致的。
小孔成像基本原理
与小孔成像一样,相机成像需要一个成像面,这个成像面在胶片相机时代就是胶片,而在数码时代就是感光元件(或称图像传感器、图像感光器)。被摄物体的影像被投影到感光元件上,最终留下静态画面。
反光板特写
从示意图不难看出,单反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前方有反光镜遮挡,所以如果要让画面在感光元件上产生投影(或更准确地说是接收光信号),那么反光镜必须首先抬起――也就是说,当反光镜放下时,这面反光镜将被摄景物的光线反射到上方的五棱镜,并最终到达光学取景器和人眼,此时反光镜起着取景的作用;当反光镜抬起时,光线直接抵达感光元件,此时可以完成相机的成像过程――虽然取景
和成像在单反上是两套系统,但它们都是通过一个镜头进行的,光线只有在通过这个镜头后,相机才能进行取景和成像。
所以我们将利用单个镜头完成取景、成像过程,存在反光板和光学取景器的数码相机称作数码单反相机。
双反相机拥有两个镜头
有朋友可能会问,既然有单反相机,那有没有双反相机呢?还真是有。早期单反尚未成为主流的时候,还有双反、旁轴等多种相机。比如双反就在相机正面配备了两个镜头,其中一个镜头用于取景,另一个镜头用于成像;旁轴也是如此,不过旁轴相机并不存在反光板结构。这也是为什么当把单反的镜头盖盖上时,取景器什么也看不到的原因。而旁轴,即便主镜头被挡住,也不影响取景器观察,因为光路不同。
徕卡M9一类的旁轴联动测距相机价值不菲,也是文艺青年的街头上品
后期单反成为主流的根本原因在于,单反相机基本做到了所见即所得,通常人眼在光学取景器中观察到的景物,即是最终成像的景物,因为取景和成像完全通过一个镜头完成。而双反和旁轴等相机,由于取景、成像光路有差异,最终成像往往与人们在取景框中看到的有出入,逐渐被时代所淘汰。目前双反相机已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旁轴联动测距相机则依然有一些贵族品牌在生产,如德国的徕卡。这类相机在改革后期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视差,而且还拥有单反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例如对焦精度更高,机身更小巧,且拍摄时没有反光板抬起放下的动作,不会产生反光板升抬噪音,也减少了相机抖动等。
单反与无反测光方式的差异
我们经常听到拍照的人说“曝光”一词,比如“这张照片过曝了”“这张照片曝光不足”。曝光即是说,感光元件(或早期的胶片)接收到外界光线入射的量,这个量多了
少了都不好。曝光过度会让整个画面太亮,而曝光不足则会让画面过暗,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画面的细节过分丢失。
曝光不足,暗部细节有缺失
曝光过度,亮部细节有缺失
正确的曝光,应该能够兼顾亮部和暗部细节
曝光量是由许多不同参数组合而成的,比如外界光线的强弱、快门的速度、光圈的大小、焦段的长短、感光元件本身感光的能力等。确定这些参数应当如何设置,测定光量的多少,这个过程就是测光。
对于不是特别崇尚构图效果的普通用户来说,如何将画面真实地纪录下来是拍照的首要任务。要做到这一点,测光和对焦是照相过程中最需要关心的问题。
对于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来说,测光过程可由相机傻瓜式的完成,无需用户干预,所有曝光参数的设置也无需用户关心。但许多情况下,这种智能的拍摄方式会让手动拍摄的乐趣大减,而且对某些场景也将无能为力,比如逆光拍摄,可能让前景中的人物一片死黑。
这里,我们无意讲解太多的摄影知识,要拍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获得合适的曝光量是第一步,否则无从谈起照片的艺术性。当用户尝试自行对光圈、快门速度等参数进行调节时,相机内部的测光系统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了,即便曝光参数的设置由相机自动完成,测光的准确性也尤为关键。
1. 单反的测光系统
相机出现的早期,测光是个相对人工化的过程,摄影师要了解所需拍摄场景的光线亮度,就要用到外部的测光仪器,通过测光仪器的示数结合摄影师的经验,得到正确的曝光参数,并且设置最终的光圈、快门等值。这种测光方法不仅麻烦,
而且相当不准确,毕竟所测光线是进入镜头的层层镜片后才最终抵达胶片的,外部测光器显然无法考虑镜头对进光量的影响。
TTL内测光系统,五棱镜分光至测光感应器
后来,单反相机中出现了TTL内测光系统,即是在五棱镜后方位置安上一个专用的测光感应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五棱镜的作用是将被摄物体的反射光线经多次反射后送达光学取景器。在这里,五棱镜还起到了分光的作用,一部分光送至光学取景器,另一部分则送达测光感应器。测光感应器的原理可类比为现在手机正面普遍都有的光线感应器,通过光线感应器对环境光亮度的测量,手机屏幕的亮度也能智能化地调节。
佳能EOS 7D单反采用的iFC 63区双层测光传感器
TTL测光系统通过类似的方式,推算出相机主感光元件的受光量,以便用户能够以测光系统的示数作为参考,手动调整曝光的各项参数。所以单反数码相机的光学取景器(或者肩屏和主显示屏)中,图像下方总有一个曝光参考读数,此读数根据进入镜头影像的不同亮度实时发生变化,热爱体验手动操控相机乐趣的用户即是以测光表为参考确定曝光所需的正确设置,确保不会过曝或曝光不足。
单反屏幕上的曝光参考读数
TTL测光方式相较早期的外部测光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由于测光感应器位于相机内部,不仅方便,而且是对光线经过镜头后的测光过程,加上测光感应器所处的环境与相机的主感光元件所处环境相同,得到的测光结果更为准确。
但这种测光机制实际上也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测光系统独立于成像、对焦甚至取景系统之外,导致单反整体的内部构造变得更为复杂。其次测光感应器和光学取景器之间离得很近,光学取景器实际上是个透光的小框,这些漏光可能影响测光感应器的工作。当然,现在的单反大多同时具备光学取景和电子取景的能力,为了让测光系统工作更准确,当相机使用电子取景照相时,用户可手动关闭光学取景器,避免漏光的问题。
另外,许多单反的测光感应器只能感知亮度,无法识别色彩,所得结果很容易造成最终成像某些色彩的高光溢出。最后测光感应器和主感光元件毕竟还是不同的个体,所测光量和最终主感光元件受光量总会有所出入,导致可能存在的曝光误差。
2. 无反的测光系统
其实就无反和普通便携式数码相机来说,测光并没有单独成为一套系统,内部也没有像单反那样复杂的测光感应器装置。测光过程完全由相机主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完成。
这一点与无反内部没有反光板结构和自身取景方式有很大关联。在没有反光板结构的情况下,光线直接照射到感光元件上,感光元件将光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实时输出到屏幕及图像处理器中,由图像处理器对这些图像信号进行分析,并且最终得到正确的曝光设置――这就是无反测光的整个过程。
无反已经去除了反光板,直接使用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测光
由此可见,结合我们上面所说的内容,无反的测光、成像以及取景实际都是同一套系统。那么这种测光方式除了系统逻辑更为简单外,相较单反的TTL测光有何优劣呢?
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要获得较为平均的测光结果,也就是最终所得照片每个位置都有较好的.光亮及细节表现,那么就要求测光系统对画面分块测光。单反的TTL测光可以实现对整个画面进行分区测光,但即便是高端单反,测光感应器所能分配的区域也不过区区几十个;而无反相机由于采用主感光元件测光,理论上这种全数字化的测光方式可将测光区域细分到上千个,并且是可以实现的,索尼的NEX-5N就能实现1200区测光。
电子取景可实现实时显示直方图、构图辅助线等光学取景无法实现的功能
另外,用图像处理器对图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可获得一些额外的参考数据,例如实时显示直方图,相较单反的曝光参考读数,这对用户手动控制曝光参数而言具有更好的参考价值。再者,由于采用感光元件测光,而感光元件又是最终的成像组件,所以所测得的光量也就完全等于最终成像的光量。
不过采用感光元件测光,主要缺陷与其电子取景缺陷相同。因为整个测光过程是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反复不停转换数据、采样、分析数据、输出的实时过程,所以耗电情况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图像处理器的性能不佳,也足以影响测光的实时性,造成对拍摄过程的影响,这一点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就目前来看,在实际应用中,TTL测光方式已经相当成熟,而主感光器测光未来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已有高端单反对TTL测光的缺陷进行了弥补。例如将传统测光感应器换为RGB测光感应器,使之实现对颜色的感应,配合图像处理器进行数据分析。
除了让照片不至过暗或过亮外,让被摄物体在画面中保持清晰就是对焦的过程了。对焦的“焦”字指的就是小孔成像中的“焦点”。从光学上来讲焦点位置(或称焦平面)的图像在成像面,也就是感光元件(或胶片)上呈现的图像是最清晰的,焦点之前或焦点之后的影像则会有不同程度的清晰度下降。
所以对焦就是通过移动镜头内部镜片来改变焦点的位置,有选择地获得画面清晰的图像。对焦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手动对焦是部分摄影老饕及爱好者的最爱,能够更为自主地控制焦点位置,实现创作。更多情况下,用户都选择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
自动对焦的概念可以用iPhone举例,在iPhone的拍照界面中有一个框框,用户可通过点触屏幕不同位置改变这个框的位置。此框即是用户希望选择的焦点,通常在用户选择该点后,系统就会尝试自动将该点位置的事物表现得最清晰。这里通过点触确定焦点的过程即是自动对焦。
相位差自动对焦传感器(蓝色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