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为儿子骄傲的话语我为儿子骄傲

IT圈 admin 37浏览 0评论

2024年2月11日发(作者:章佳羽)

为儿子骄傲的话语我为儿子骄傲

26岁的唐山小伙李方明是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里最年轻的通讯工程师 我儿子李方明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参加了我国第二十五次南极科考队,成为建设南极内陆昆仑站的一名队员。去年10月,儿子肩负着祖国的重任和亲人的嘱托,登上“雪龙”号科考船,去了地球的最南端――南极。

儿行千里母担忧。自从儿子走后,我的心也被一起带走了,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南极,那里没有人烟,只有狂风暴雪,零下40多度的严寒,风力十二三级是常有的事,据说有把人刮走的先例。

儿子是“80后”,从小没吃过苦受过罪,在海拔4000多米的冰盖高原一干就是半年,能吃得消吗?这是儿子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承担这么重要的任务,负责内陆队的全程通讯,他能胜任工作吗?我每天早、中、晚轮换看电视上国际国内新闻,唯恐错过他们的消息。遗憾的是,由于传输线路问题,关于南极的内容很少,而且时间极短,跟儿子基本失去了联系。终于有一天,儿子从澳大利亚打来第一个电话,说:人民网余建斌、新华网刘奕湛、中央电视台徐进和许波都是随队记者,浏览他们的博客就可大体知道我们的情况。

我开始在网上搜寻他们的博客,哇!太好了,从记者的博客中我获得了不少关于他们的消息,知道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点点滴滴,他们的博文有时让我心惊肉跳,有时让我感动得落泪。从此,我便成了他们的忠实读者。

一天早晨,我从电视中看到了南极科考惊人的一幕:距“雪龙”号不远处,眼看着一辆行进中的雪地车沉入冰海,不一会儿,一个人影从冰窟窿里爬了出来,这时,只见几个人跑去将落水者抬回了“雪龙”号。这惊心动魄的一幕都快把我吓死了。正巧晚上儿子打来电话,没等他开口,我就迫不及待地把电视上看到的一幕告诉他。儿子说:“当时我就在现场,是我们将他抬回来的。掉进冰海的人叫徐霞兴,是第

24次科考队驻中山站站长。”我后来得知,其实儿子他们救老徐也是很危险的。

儿子虽然来电话不多,但每次听他的声音都是精神饱满,铿锵有力。他的第一句话准是“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我也总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们的情况。一次,我问他,听说“雪龙”号穿过西风带时,全船人几乎全趴下了,不时从舱里传出气势磅礴的呕吐声,你怎么样?儿子轻松地说:“你也不看看你儿子是谁,咱是钢铁汉,哪能晕船呢!”这小子从小就养成了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雪龙“号于2008年11月18日到达中山站,而建设昆仑站的内陆队28名队员还要在冰面上行驶1300多公里到达预选站址――南极最高点冰穹A地区。此地区气候极为恶劣,有“人类不可接近之极”之称。儿子负责通讯,他一路携带短波电台、海事电话、铱星手机,和战友们迎风雪,战严寒,日月兼程,艰难跋涉,硬是靠着8辆雪地车拉着40个雪橇拖载500多吨建站物资,于2009年1月7日到达了目的地。

记得年前的一个深夜,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我拿起话筒,里面传来儿子亲切的呼唤,他高兴地告诉我:“昆仑站,我们建成了!”我一下子睡意全消,我深深地知道他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我为他们骄傲!为儿子自豪!

2月2日晚,我在邮箱里看到了儿子发来的邮件:“老妈,昆仑站正式开站,我们即日撤离。”我的泪水一涌而出。

儿子南极之行,使我成了南极通。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有关南极的知识,还学会了上网、打字、发邮件。儿子出发前,我觉得南极离我们很遥远,如今我却觉得儿子近在咫尺。每次给儿子写信,落款我都写“老方”,那是儿子对我的爱称,我想儿子不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这两个字,就会增添无穷力量,挑战一切极限!

编后:历时173天、航程2.5万余海里(约合4.63万公里),“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于4月10日早8时靠泊位于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此为我国第二十五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

既定任务归来。

(责编:辛娅)

2024年2月11日发(作者:章佳羽)

为儿子骄傲的话语我为儿子骄傲

26岁的唐山小伙李方明是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里最年轻的通讯工程师 我儿子李方明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参加了我国第二十五次南极科考队,成为建设南极内陆昆仑站的一名队员。去年10月,儿子肩负着祖国的重任和亲人的嘱托,登上“雪龙”号科考船,去了地球的最南端――南极。

儿行千里母担忧。自从儿子走后,我的心也被一起带走了,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南极,那里没有人烟,只有狂风暴雪,零下40多度的严寒,风力十二三级是常有的事,据说有把人刮走的先例。

儿子是“80后”,从小没吃过苦受过罪,在海拔4000多米的冰盖高原一干就是半年,能吃得消吗?这是儿子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承担这么重要的任务,负责内陆队的全程通讯,他能胜任工作吗?我每天早、中、晚轮换看电视上国际国内新闻,唯恐错过他们的消息。遗憾的是,由于传输线路问题,关于南极的内容很少,而且时间极短,跟儿子基本失去了联系。终于有一天,儿子从澳大利亚打来第一个电话,说:人民网余建斌、新华网刘奕湛、中央电视台徐进和许波都是随队记者,浏览他们的博客就可大体知道我们的情况。

我开始在网上搜寻他们的博客,哇!太好了,从记者的博客中我获得了不少关于他们的消息,知道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点点滴滴,他们的博文有时让我心惊肉跳,有时让我感动得落泪。从此,我便成了他们的忠实读者。

一天早晨,我从电视中看到了南极科考惊人的一幕:距“雪龙”号不远处,眼看着一辆行进中的雪地车沉入冰海,不一会儿,一个人影从冰窟窿里爬了出来,这时,只见几个人跑去将落水者抬回了“雪龙”号。这惊心动魄的一幕都快把我吓死了。正巧晚上儿子打来电话,没等他开口,我就迫不及待地把电视上看到的一幕告诉他。儿子说:“当时我就在现场,是我们将他抬回来的。掉进冰海的人叫徐霞兴,是第

24次科考队驻中山站站长。”我后来得知,其实儿子他们救老徐也是很危险的。

儿子虽然来电话不多,但每次听他的声音都是精神饱满,铿锵有力。他的第一句话准是“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我也总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们的情况。一次,我问他,听说“雪龙”号穿过西风带时,全船人几乎全趴下了,不时从舱里传出气势磅礴的呕吐声,你怎么样?儿子轻松地说:“你也不看看你儿子是谁,咱是钢铁汉,哪能晕船呢!”这小子从小就养成了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雪龙“号于2008年11月18日到达中山站,而建设昆仑站的内陆队28名队员还要在冰面上行驶1300多公里到达预选站址――南极最高点冰穹A地区。此地区气候极为恶劣,有“人类不可接近之极”之称。儿子负责通讯,他一路携带短波电台、海事电话、铱星手机,和战友们迎风雪,战严寒,日月兼程,艰难跋涉,硬是靠着8辆雪地车拉着40个雪橇拖载500多吨建站物资,于2009年1月7日到达了目的地。

记得年前的一个深夜,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我拿起话筒,里面传来儿子亲切的呼唤,他高兴地告诉我:“昆仑站,我们建成了!”我一下子睡意全消,我深深地知道他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我为他们骄傲!为儿子自豪!

2月2日晚,我在邮箱里看到了儿子发来的邮件:“老妈,昆仑站正式开站,我们即日撤离。”我的泪水一涌而出。

儿子南极之行,使我成了南极通。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有关南极的知识,还学会了上网、打字、发邮件。儿子出发前,我觉得南极离我们很遥远,如今我却觉得儿子近在咫尺。每次给儿子写信,落款我都写“老方”,那是儿子对我的爱称,我想儿子不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这两个字,就会增添无穷力量,挑战一切极限!

编后:历时173天、航程2.5万余海里(约合4.63万公里),“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于4月10日早8时靠泊位于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此为我国第二十五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

既定任务归来。

(责编:辛娅)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