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4日发(作者:恭翠梅)
学习中心编号: 091
学习中心名称:云南思茅科技培训学校
毕 业 论文
中学地理教师地图素养现状研究
学生
学号 11
专业地理教育
层次
中学地理教师地图素养现状研究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素养是当代中学生必备的素质,也是中学地理教育培养的目标之一。同时地图素养更是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
那么何为地图素养呢?地图素养就是:个体所形成的基本地图技能和善于利用地图解决生产、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地图素养的核心组成是地图特征、地图技能和地图意识三大板块。
在新课程实施至今,中学地理教师的地图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理课程实施的效果。而地理教师的地图素养又对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取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衡量一个中学地理教师的地图素养就必须对中学地理教师地图素养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
本文就中学地理教师地图素养的现状作以下分析和研究。即:针对地图素养三大核心组成——地图特征、地图技能、地图意识。从明确培养目标、发挥示范作用、把握实践时机等方面作相应的分析和研究以及作出了相应的路径及分析。
首先阐述地图素养的三大特征及其妙用。
地理课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一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又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常常需要将具有时空和地域因素的复杂事物表现出来。这时,地图的选用和引导学生读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图它对事物的陈述和再现已不在是概念的而是形象和直观的,不仅是线线方式而且是平面或空间的”。它具有重点突出,寓意深刻等特点。心理学实验表明;人单凭听觉一份材料三天后只能记住15%,单凭视觉后能记住40%。视听结合三天后能记住75%。可见对知识的记忆,
利用视觉所产生的效果优于听觉,视听结合效果更佳。如中央电视台每天播出的天气预报,就是通过动感地图来说明天气变化的。这样既生动又形象地方便观众轻松的记住了天气情况。
可见,地图教学法完全符合心理学的感知原理。能把语言表述与地图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视听并用,以强其接受能力。
地图素养的第一个特征是它的直观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发展思想的动力,它能给知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是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同时进行的,在学生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的东西。与在学生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不仅有想象和创新,而且有感情和内心感受。
例如,为了直观地表示“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的速度”这一课题时,我们可以参照七年级上册“地理”第39页插图并在其讲桌上展示相应的大挂图。然后把阅图分别向学生提示,即:
1、这是一个坐标图。横坐标表示年份,纵坐标表示人数(亿为单位)。
2、柱状图表示当年的人口数。
3、等值线与横坐标平行。
通过阅图我们得到以下信息。
一、人类有漫长的发展历史。
二、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相当缓慢。此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到1900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60亿大关。目前,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速度在持续增长。
三、“按照近20年的人口增长速度,世界上平均每年要增加8158万人,每天要增加22.4万人,每小时要加9313人,每分钟要增加155人,每妙钟要增加2.6人。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人口爆炸’的时代”。
四、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人口增长与人口素质的不对等,给人类带来的是低素质的劳动力和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才是最急需的解决的大问题之首。
为此,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本质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是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你看,这么多的信息,仅只地图的展示和参阅,就让学生一目了然。
可见,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文字性的东西往往抽象、难懂。不能给
学生带来形象的感受。此时,如果把教材脉络结构方面复杂抽象的潜隐的问题通过挂图的形式使之条理地、直观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地图教学法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形象性。
人们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尽管也有判断,甚至还可能有推理,但是,这些判断推理都不是抽象的,而是从具体和形象出发。并且始终伴随着感性形象。
鉴于此,我们在识别地理轮廓图时,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和培养想象力。常把地理轮廓图人为想成某些事物。
如:越南这个国家的轮廓像一只握拳的右手。
意大利的轮廓有说像一只狗的;也有说像一个穿着长筒靴的运动员在踢足球的。
非洲大陆轮廓的几何图形是梯形加三角形。
欧亚两大洲的地形是相反的两口大铁锅。亚洲的地形像一个翻扑着的开口向下的大铁锅。它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雄踞亚洲中部,无形中成了铁锅的锅底;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这些分布无形中像极了这口铁锅的边缘。而欧洲地形恰与此相反,它的地形像一口平支着的开口向上的大铁锅。它的地势四周高中部低。西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西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东南部大高加索山脉;东部、东北部的乌拉尔山脉,这些山脉环形在欧洲的四周边缘。形成了大铁锅的锅口。而中部的东欧大平原就成这口大铁锅的锅底。你看,这么一形象的比喻,不就把难懂的知识点给形象化了吗?再如,中国的轮廓图象一只报晓的金鸡;中国的甘肃省像一个两头大中间小的一个哑铃等等。这么一比学生不就记住了吗?
地图教学法,始终伴随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是它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人门在形象思维的过程中,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化,对自己积累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并借助于创造性的想象,熔铸成一个个鲜活的创意。其次,在形象思维中,想象——联想和幻想具有突出的意义。高尔基曾说:“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想。是艺术的思维”。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想象——联想和幻想是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
为此,我们在读图的过程中,经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联想来补足未曾亲身经验或亲眼目睹的部分,使它臻于完整。
例如,我们在学习《大陆漂移假说》这一节时。只要一展示“大陆漂移过程”这三幅挂图。紧接着让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来想象一下自己的假说。这一做法其实就是一种再造想象。你看,借助图象来想象始终伴随着个地理的认知过程。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就是靠地理挂图产生的灵感。“魏格纳在卧床养病时,闲看墙上的挂图,忽然发现美洲东岸的凸出部分,刚好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西岸凹入部分遥相对应。便大胆假设,大西洋两岸的大陆会不会本来就是一个整块,后来才破裂漂移分开的呢?经过反复观察后,他还发现北美大陆,格陵兰岛和欧洲大陆轮廓正好也可以嵌合在一起。魏格纳坚信这些决不是巧合,便沿着这条思路进行研究,并进行实地考察,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说”——“大陆漂移学说”,为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再如,学习意大利时,我们在挂出南欧地图来学习意大利知识点的时候。同时老师可在黑板上模仿画出意大利轮廓图。并指出此轮廓形似一只漂亮长筒靴。接下来让同学说出构成这只“靴子”的骨架山脉,北为阿尔卑斯山地;南为东北——西南走向的亚平宁山脉。这只“靴子”是欧洲的一个大半岛——亚平宁半岛伸进了地中海。而西西里、撒丁等岛,可引用意大利的足球很精彩,这些岛屿正好像是足球,而长筒靴正在踢足球。即意大利的轮廓图成了一个穿着长筒靴的运动员在踢足球。上述空间概念建立之后,用彩色粉笔边讲边填主要城市,矿产资源及物产的分布。远远望去,这幅由不同色彩绘出的地图似乎是一节美术课,将地理教学的美学蕴涵发掘了出来。寓教学于娱乐之中,寓教学于美育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爱上地理。此类可联想的图形还有很多。只要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它定能带你上“天街闲游”。
所以说,用地理轮廓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为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由于地理地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动态选择性和时空可变性等特点。教师应将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老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愉快的心境,还要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中的愉快。以乐开智,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合理利用和把握好地理挂图使用的时机和技巧,充分发挥地图技术的优势进行课堂教学。这些对于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具有深远意义。
地图素养的另一个核心内容是地图技能。
地图技能就是使用地图学习、生活的技能,主要包括:
1、认识地图——了解地图的特性(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
2、阅读地图——将地图语言成功地译码;
3、绘制地图——将信息编码,以地图方式呈现;
4、解释地图——将地图上观察到的显性和隐性地理事象进行描述和阐释。
地图意识是地图素养的第三个核心内容。
地图意识是一种以地图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观点,主要包括:
1、地图工具观: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也是进行地理研究的分析工具,同时又是必备的生活工具。
2、地图智能观:地图不仅是重要的地理教具,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军事、旅游、生产的重要工具。人们通过地图的阅读、分析、绘制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智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
3、地图版图观:版图是一个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象征,反映了国家的意志,不能有丝毫错误,这也体现了地图使用的科学性。
从学生接受地理教育开始,中学地理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全方位加强学生的地图素养。如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中“东西干湿差异”这一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观察我国传统的“南方民居”和“北方民居”的图片,对比其差异:南方屋顶陡,瓦片密集,石基地高筑;而北方屋顶较平,无石基地。进而分析出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降水量丰富。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地图的能力,又使其解释地图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也是本文所要阐述的另一个目的所在。
可是,中学地理教师地图素养现状又是如何呢?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中学教育中,地理学科一直被置于副科的地位,在初中阶段根本不被重视,在高中阶段受高考的影响,偏重于对知识的系统化与全面化传授,没有意识到要对学生地理知识素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地理知识素养是地理教育的核心目标并未认识到位。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教师受到这种观念的束缚,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为只重视“物产+地名”的教学,在课堂中把关于各大洲的知识都统统告诉学生,觉得这样才是学地理。这是一种典型的灌输式教学,“给学生一杯水”,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简单地当做一个“倒给”的过程,学生成了一个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而导致知识的僵化。
在新课程标准刚刚制定后的一段时间内,也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部分教师对地理教育方向的认识出现了误区,认为在学生地理知识素养
的培养过程中,地理基础知识并不重要,技能、态度及价值观才更重要。因而,在课堂设计中,只是注重地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地理知识作为依托,就显得华而不实。
鉴于此,笔者提出了地理教师应怎样运用地图法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素养的路径并作分析如下:
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地理技能的训练是地理教育的两大方向。地理知识素养的重要性不容质疑,但是,如果拥有熟练的地理技能素养,包括地图阅读、地图绘制和心理地图能力,更能使学生在形成地理知识素养中相得益彰。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运用地图作为地理教学工具,可以使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地理要素分布图,结合地理教育的比较法和探究式方法,培养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相关性的地理知识素养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信息来源和学习工具,它为地理教学提供地理事物空间格局、空间联系和空间过程相关信息。因此,以地图运用为主体,与地理基本教学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探究式的现代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具有空间观念的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关于地理分布的教学中,单纯的运用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如何呢?例如,在地理教学中大气环境的学习一直是个难点。在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地带性特点的学习中,如何使同学们真正的掌握这些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一直都是难以攻克的问题。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关于该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的知识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记
忆,多数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遗忘,根本不会得到知识点的积累,更不要说地理素养的培养了,既浪费了时间,也消磨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同样的知识点,在教学方法上稍做调整,效果就会有天壤之别。古人早已言道:授人以鱼,毋宁授之以渔。同样是关于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学习,我认为可以通过热带雨林气候特征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种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以后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在该课教学中,教师提出学习内容是热带雨林气候的分析,在图中指出该气候大致分布在赤道附近南北纬10°地区,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大气环流和地球运动知识分析此地太阳辐射和降水的特点。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学生知道赤道附近太阳直射时间长,形成热量积聚的赤道低压,降水丰富,从而得出此地的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通过自己的分析学生知道了具有全年高温多雨特征可以称为热带雨林气候。这时,再通过地图让同学们观察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是什么气候,然后思考为什么形成这种气候?利用图例,同学们能很快认识这是热带雨林气候,但很快又发现新问题,这里并不具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地带性特征,为什么这里也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这里为什么也会全年高温多雨呢?
这一疑问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读图把这三个地方与赤道附近进行比较,高温条件基本相似,因为均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通过地图的观察,提出问题:水分如何获得?通过地图的观察,可以看到它们均处于信风的迎风坡,而且有暖流经过。
这样,学生不仅通过自己的分析获得知识,而且使他们对地理位置与地理现象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具备了分析地理事物相关性的基本素养,加深了印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一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地
理要素分布图的导向作用,运用地理学习中传统的比较法和探究式方法相结合,既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趣味性,又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魅力。
2、运用等值线分布图,掌握正确的判读方法,培养学生在图形中获取地理要素特征的基本素养
在地图的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符号,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它们均表示当地的地理自然状况,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学生能掌握正确的判读方法,然后从中找出信息,帮助他们获得图中所涵盖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例如,在对等温线进行判读时,要利用已有的等值线分析图中等温线所反映的现象,进而判断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判断方法如下表所示。
表等温线分析图的判定方法
判断依据
方法
与纬度大致平行:一地的气温是受太阳辐射影响,基本处于内陆,或是分布于大洋中部
与海岸线平行:当地气温受海岸地形和海陆分布影响
等温线的弯曲方向 分析两地的气温高低,是受洋流、地形、或是季节的影响
等温线的疏密程度 分析一地气温垂直于等温线变化的程度,进而可以判断此地坡度的陡缓
临界间温度间距的判断等温线实际代表的区域范围的大小及地势特征
大小
等温线的闭合状况 一地是寒冷中心还是炎热中心,进而可以判断是盆地还是高山,进而根据气温垂直递减律
相邻两条等温线之判断当地的地形是丘地还是洼地
间闭合等温线圈的数值
这些都基于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一地的等温线分布图进行分析,通过对等值线规律的分析和判断,得出一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学生利用所学的原理对地图进行分析,把握了地理事物的联系性,也形成了从图中获取地理要素特征的基本素养。
3、通过亲自绘制地图,形成学生心理地图,提高图形定位能力,培养学生空间认知的地理知识素养
心理地图是指地图表象、各种地图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通俗地说,心理地图就是一个人给朋友指路时,脑子里所呈现的地理格局。心理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是在读图、用图、分析图中逐步实现的过程。目前,美国关于心理地图研究的较为深入,对我们很有启发。在地理教学中,关于影响一个经济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学生可以做到对基本知识的清晰掌握,但是很缺乏对身边的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因此,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展开教学。
例如,学习关于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时,可要求学生做学校周边五公里的平面图(涵盖主要的工业和社区)。我们学校所在的地区位于大同西部,周围布局了煤矿、电厂和机械加工企业。在做图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确定距离方位,获得作图的数据。学生在确定方向和距离上各有办法:确定方向时学生基本按照生活常识判断;确定距离时部分同学通过向公交司机询问行车速度,然后通过时间与速度相乘得出大致距
离,也有参照网上地图来确定的。然后,课堂上学生们互相学习作图成果,交流作图的经验,与老师共同分析各种工业的布局优劣。由于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参与,而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加强了教与学的互动,提升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结语
地理新课程理念十分重视对学生地理知识素养的培养。这要求地理教师要有新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学过程和方法,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改革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课堂流程、课堂空间等方面创新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经历、体验和感悟,使他们真正具备运用地理视角来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地理真正成为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
参考文献:
《美术大观》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高校文科教材。
、《地理》初高中课本。
、《课程教材教法研究》(2007年第27、28期)
、《文学的基本原理》(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13
王民:《地理比较教育》[M],广西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68-77
、陈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版)解读》[M],江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75-83
、石培军:“把握地图复习的要点”,《地理教育》[J],2007(1):56-5
、李家清:论“走进新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解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J],2004(1):35-40
2024年2月14日发(作者:恭翠梅)
学习中心编号: 091
学习中心名称:云南思茅科技培训学校
毕 业 论文
中学地理教师地图素养现状研究
学生
学号 11
专业地理教育
层次
中学地理教师地图素养现状研究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素养是当代中学生必备的素质,也是中学地理教育培养的目标之一。同时地图素养更是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
那么何为地图素养呢?地图素养就是:个体所形成的基本地图技能和善于利用地图解决生产、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地图素养的核心组成是地图特征、地图技能和地图意识三大板块。
在新课程实施至今,中学地理教师的地图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理课程实施的效果。而地理教师的地图素养又对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取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衡量一个中学地理教师的地图素养就必须对中学地理教师地图素养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
本文就中学地理教师地图素养的现状作以下分析和研究。即:针对地图素养三大核心组成——地图特征、地图技能、地图意识。从明确培养目标、发挥示范作用、把握实践时机等方面作相应的分析和研究以及作出了相应的路径及分析。
首先阐述地图素养的三大特征及其妙用。
地理课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一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又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常常需要将具有时空和地域因素的复杂事物表现出来。这时,地图的选用和引导学生读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图它对事物的陈述和再现已不在是概念的而是形象和直观的,不仅是线线方式而且是平面或空间的”。它具有重点突出,寓意深刻等特点。心理学实验表明;人单凭听觉一份材料三天后只能记住15%,单凭视觉后能记住40%。视听结合三天后能记住75%。可见对知识的记忆,
利用视觉所产生的效果优于听觉,视听结合效果更佳。如中央电视台每天播出的天气预报,就是通过动感地图来说明天气变化的。这样既生动又形象地方便观众轻松的记住了天气情况。
可见,地图教学法完全符合心理学的感知原理。能把语言表述与地图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视听并用,以强其接受能力。
地图素养的第一个特征是它的直观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发展思想的动力,它能给知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是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同时进行的,在学生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的东西。与在学生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不仅有想象和创新,而且有感情和内心感受。
例如,为了直观地表示“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的速度”这一课题时,我们可以参照七年级上册“地理”第39页插图并在其讲桌上展示相应的大挂图。然后把阅图分别向学生提示,即:
1、这是一个坐标图。横坐标表示年份,纵坐标表示人数(亿为单位)。
2、柱状图表示当年的人口数。
3、等值线与横坐标平行。
通过阅图我们得到以下信息。
一、人类有漫长的发展历史。
二、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相当缓慢。此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到1900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60亿大关。目前,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速度在持续增长。
三、“按照近20年的人口增长速度,世界上平均每年要增加8158万人,每天要增加22.4万人,每小时要加9313人,每分钟要增加155人,每妙钟要增加2.6人。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人口爆炸’的时代”。
四、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人口增长与人口素质的不对等,给人类带来的是低素质的劳动力和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才是最急需的解决的大问题之首。
为此,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本质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是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你看,这么多的信息,仅只地图的展示和参阅,就让学生一目了然。
可见,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文字性的东西往往抽象、难懂。不能给
学生带来形象的感受。此时,如果把教材脉络结构方面复杂抽象的潜隐的问题通过挂图的形式使之条理地、直观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地图教学法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形象性。
人们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尽管也有判断,甚至还可能有推理,但是,这些判断推理都不是抽象的,而是从具体和形象出发。并且始终伴随着感性形象。
鉴于此,我们在识别地理轮廓图时,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和培养想象力。常把地理轮廓图人为想成某些事物。
如:越南这个国家的轮廓像一只握拳的右手。
意大利的轮廓有说像一只狗的;也有说像一个穿着长筒靴的运动员在踢足球的。
非洲大陆轮廓的几何图形是梯形加三角形。
欧亚两大洲的地形是相反的两口大铁锅。亚洲的地形像一个翻扑着的开口向下的大铁锅。它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雄踞亚洲中部,无形中成了铁锅的锅底;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这些分布无形中像极了这口铁锅的边缘。而欧洲地形恰与此相反,它的地形像一口平支着的开口向上的大铁锅。它的地势四周高中部低。西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西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东南部大高加索山脉;东部、东北部的乌拉尔山脉,这些山脉环形在欧洲的四周边缘。形成了大铁锅的锅口。而中部的东欧大平原就成这口大铁锅的锅底。你看,这么一形象的比喻,不就把难懂的知识点给形象化了吗?再如,中国的轮廓图象一只报晓的金鸡;中国的甘肃省像一个两头大中间小的一个哑铃等等。这么一比学生不就记住了吗?
地图教学法,始终伴随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是它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人门在形象思维的过程中,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化,对自己积累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并借助于创造性的想象,熔铸成一个个鲜活的创意。其次,在形象思维中,想象——联想和幻想具有突出的意义。高尔基曾说:“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想。是艺术的思维”。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想象——联想和幻想是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
为此,我们在读图的过程中,经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联想来补足未曾亲身经验或亲眼目睹的部分,使它臻于完整。
例如,我们在学习《大陆漂移假说》这一节时。只要一展示“大陆漂移过程”这三幅挂图。紧接着让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来想象一下自己的假说。这一做法其实就是一种再造想象。你看,借助图象来想象始终伴随着个地理的认知过程。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就是靠地理挂图产生的灵感。“魏格纳在卧床养病时,闲看墙上的挂图,忽然发现美洲东岸的凸出部分,刚好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西岸凹入部分遥相对应。便大胆假设,大西洋两岸的大陆会不会本来就是一个整块,后来才破裂漂移分开的呢?经过反复观察后,他还发现北美大陆,格陵兰岛和欧洲大陆轮廓正好也可以嵌合在一起。魏格纳坚信这些决不是巧合,便沿着这条思路进行研究,并进行实地考察,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说”——“大陆漂移学说”,为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再如,学习意大利时,我们在挂出南欧地图来学习意大利知识点的时候。同时老师可在黑板上模仿画出意大利轮廓图。并指出此轮廓形似一只漂亮长筒靴。接下来让同学说出构成这只“靴子”的骨架山脉,北为阿尔卑斯山地;南为东北——西南走向的亚平宁山脉。这只“靴子”是欧洲的一个大半岛——亚平宁半岛伸进了地中海。而西西里、撒丁等岛,可引用意大利的足球很精彩,这些岛屿正好像是足球,而长筒靴正在踢足球。即意大利的轮廓图成了一个穿着长筒靴的运动员在踢足球。上述空间概念建立之后,用彩色粉笔边讲边填主要城市,矿产资源及物产的分布。远远望去,这幅由不同色彩绘出的地图似乎是一节美术课,将地理教学的美学蕴涵发掘了出来。寓教学于娱乐之中,寓教学于美育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爱上地理。此类可联想的图形还有很多。只要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它定能带你上“天街闲游”。
所以说,用地理轮廓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为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由于地理地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动态选择性和时空可变性等特点。教师应将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老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愉快的心境,还要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中的愉快。以乐开智,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合理利用和把握好地理挂图使用的时机和技巧,充分发挥地图技术的优势进行课堂教学。这些对于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具有深远意义。
地图素养的另一个核心内容是地图技能。
地图技能就是使用地图学习、生活的技能,主要包括:
1、认识地图——了解地图的特性(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
2、阅读地图——将地图语言成功地译码;
3、绘制地图——将信息编码,以地图方式呈现;
4、解释地图——将地图上观察到的显性和隐性地理事象进行描述和阐释。
地图意识是地图素养的第三个核心内容。
地图意识是一种以地图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观点,主要包括:
1、地图工具观: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也是进行地理研究的分析工具,同时又是必备的生活工具。
2、地图智能观:地图不仅是重要的地理教具,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军事、旅游、生产的重要工具。人们通过地图的阅读、分析、绘制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智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
3、地图版图观:版图是一个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象征,反映了国家的意志,不能有丝毫错误,这也体现了地图使用的科学性。
从学生接受地理教育开始,中学地理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全方位加强学生的地图素养。如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中“东西干湿差异”这一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观察我国传统的“南方民居”和“北方民居”的图片,对比其差异:南方屋顶陡,瓦片密集,石基地高筑;而北方屋顶较平,无石基地。进而分析出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降水量丰富。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地图的能力,又使其解释地图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也是本文所要阐述的另一个目的所在。
可是,中学地理教师地图素养现状又是如何呢?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中学教育中,地理学科一直被置于副科的地位,在初中阶段根本不被重视,在高中阶段受高考的影响,偏重于对知识的系统化与全面化传授,没有意识到要对学生地理知识素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地理知识素养是地理教育的核心目标并未认识到位。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教师受到这种观念的束缚,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为只重视“物产+地名”的教学,在课堂中把关于各大洲的知识都统统告诉学生,觉得这样才是学地理。这是一种典型的灌输式教学,“给学生一杯水”,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简单地当做一个“倒给”的过程,学生成了一个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而导致知识的僵化。
在新课程标准刚刚制定后的一段时间内,也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部分教师对地理教育方向的认识出现了误区,认为在学生地理知识素养
的培养过程中,地理基础知识并不重要,技能、态度及价值观才更重要。因而,在课堂设计中,只是注重地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地理知识作为依托,就显得华而不实。
鉴于此,笔者提出了地理教师应怎样运用地图法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素养的路径并作分析如下:
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地理技能的训练是地理教育的两大方向。地理知识素养的重要性不容质疑,但是,如果拥有熟练的地理技能素养,包括地图阅读、地图绘制和心理地图能力,更能使学生在形成地理知识素养中相得益彰。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运用地图作为地理教学工具,可以使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地理要素分布图,结合地理教育的比较法和探究式方法,培养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相关性的地理知识素养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信息来源和学习工具,它为地理教学提供地理事物空间格局、空间联系和空间过程相关信息。因此,以地图运用为主体,与地理基本教学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探究式的现代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具有空间观念的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关于地理分布的教学中,单纯的运用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如何呢?例如,在地理教学中大气环境的学习一直是个难点。在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地带性特点的学习中,如何使同学们真正的掌握这些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一直都是难以攻克的问题。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关于该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的知识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记
忆,多数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遗忘,根本不会得到知识点的积累,更不要说地理素养的培养了,既浪费了时间,也消磨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同样的知识点,在教学方法上稍做调整,效果就会有天壤之别。古人早已言道:授人以鱼,毋宁授之以渔。同样是关于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学习,我认为可以通过热带雨林气候特征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种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以后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在该课教学中,教师提出学习内容是热带雨林气候的分析,在图中指出该气候大致分布在赤道附近南北纬10°地区,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大气环流和地球运动知识分析此地太阳辐射和降水的特点。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学生知道赤道附近太阳直射时间长,形成热量积聚的赤道低压,降水丰富,从而得出此地的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通过自己的分析学生知道了具有全年高温多雨特征可以称为热带雨林气候。这时,再通过地图让同学们观察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是什么气候,然后思考为什么形成这种气候?利用图例,同学们能很快认识这是热带雨林气候,但很快又发现新问题,这里并不具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地带性特征,为什么这里也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这里为什么也会全年高温多雨呢?
这一疑问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读图把这三个地方与赤道附近进行比较,高温条件基本相似,因为均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通过地图的观察,提出问题:水分如何获得?通过地图的观察,可以看到它们均处于信风的迎风坡,而且有暖流经过。
这样,学生不仅通过自己的分析获得知识,而且使他们对地理位置与地理现象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具备了分析地理事物相关性的基本素养,加深了印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一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地
理要素分布图的导向作用,运用地理学习中传统的比较法和探究式方法相结合,既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趣味性,又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魅力。
2、运用等值线分布图,掌握正确的判读方法,培养学生在图形中获取地理要素特征的基本素养
在地图的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符号,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它们均表示当地的地理自然状况,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学生能掌握正确的判读方法,然后从中找出信息,帮助他们获得图中所涵盖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例如,在对等温线进行判读时,要利用已有的等值线分析图中等温线所反映的现象,进而判断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判断方法如下表所示。
表等温线分析图的判定方法
判断依据
方法
与纬度大致平行:一地的气温是受太阳辐射影响,基本处于内陆,或是分布于大洋中部
与海岸线平行:当地气温受海岸地形和海陆分布影响
等温线的弯曲方向 分析两地的气温高低,是受洋流、地形、或是季节的影响
等温线的疏密程度 分析一地气温垂直于等温线变化的程度,进而可以判断此地坡度的陡缓
临界间温度间距的判断等温线实际代表的区域范围的大小及地势特征
大小
等温线的闭合状况 一地是寒冷中心还是炎热中心,进而可以判断是盆地还是高山,进而根据气温垂直递减律
相邻两条等温线之判断当地的地形是丘地还是洼地
间闭合等温线圈的数值
这些都基于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一地的等温线分布图进行分析,通过对等值线规律的分析和判断,得出一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学生利用所学的原理对地图进行分析,把握了地理事物的联系性,也形成了从图中获取地理要素特征的基本素养。
3、通过亲自绘制地图,形成学生心理地图,提高图形定位能力,培养学生空间认知的地理知识素养
心理地图是指地图表象、各种地图在头脑中的保持和再现。通俗地说,心理地图就是一个人给朋友指路时,脑子里所呈现的地理格局。心理地图的形成和积累是在读图、用图、分析图中逐步实现的过程。目前,美国关于心理地图研究的较为深入,对我们很有启发。在地理教学中,关于影响一个经济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学生可以做到对基本知识的清晰掌握,但是很缺乏对身边的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因此,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展开教学。
例如,学习关于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时,可要求学生做学校周边五公里的平面图(涵盖主要的工业和社区)。我们学校所在的地区位于大同西部,周围布局了煤矿、电厂和机械加工企业。在做图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确定距离方位,获得作图的数据。学生在确定方向和距离上各有办法:确定方向时学生基本按照生活常识判断;确定距离时部分同学通过向公交司机询问行车速度,然后通过时间与速度相乘得出大致距
离,也有参照网上地图来确定的。然后,课堂上学生们互相学习作图成果,交流作图的经验,与老师共同分析各种工业的布局优劣。由于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参与,而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实用性,加强了教与学的互动,提升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结语
地理新课程理念十分重视对学生地理知识素养的培养。这要求地理教师要有新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学过程和方法,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改革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课堂流程、课堂空间等方面创新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经历、体验和感悟,使他们真正具备运用地理视角来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地理真正成为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
参考文献:
《美术大观》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高校文科教材。
、《地理》初高中课本。
、《课程教材教法研究》(2007年第27、28期)
、《文学的基本原理》(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13
王民:《地理比较教育》[M],广西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68-77
、陈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版)解读》[M],江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75-83
、石培军:“把握地图复习的要点”,《地理教育》[J],2007(1):56-5
、李家清:论“走进新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解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J],2004(1):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