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8日发(作者:在燎)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重读这本书时,比起体会“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次我更在意书中人物的感情细节,边读边在脑子里不断拼凑那些忘得差不多的情节。
中间读到某些描述时我都非常生气,觉得他真的是个冷漠自私至极的王八蛋,凭什么抛妻弃子之后还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又凭什么认为自己拯救了一段荒唐的婚姻而如此漠视他人的生命,且赞叹男人才有高贵的灵魂,嘲讽女人只是依附爱情而活的蠢货。
后来仔细想想,他身旁满是人性的矛盾、拿爱情来矫饰的控制欲以及虚荣的社交,既然世俗都没有多好,也该允许有人反抗。如果他的内心真的受到某种牵引,又怎么能忍受循规蹈矩地配合着妻子的虚荣过完这一生。想到这里又觉得他真是个勇敢真实的理想主义者,他的语言反映出来他的灵魂更是极具魅力,总叫人能轻易地站在他那边。
作者在书中都极少为他的冷漠无情找借口,这显得人物更加真实,也让我反思着我是否应该更加客观地看待书中的人物,而不该拿他与我脑子里设想出来的追求艺术的完美形象做对比。
但个人还是觉得刘勇军的那个译本比较好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斯朱兰也算是艺术家的典型代表 为了追求自己的幻想不畏世俗眼光 衣食住行吃饱穿暖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都不是他所考虑的对象 精神的满足心灵的自由
才是他一生的追求 他粗暴 不修边幅 什么都不管 不顾他人的感受 甚至可以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那个隐藏的魔力驱使着他去做自己想做的 无关名利 无关金钱 他的画不给别人观赏 不当作谋生的手段 他为了自己的创作不惜一切来到大溪地 我不免觉得艺术家确实是奇特的物种 斯朱兰的种种行为都不符合常人认知 他把女人当作是他纵欲的工具 创作的源泉 却又反感她们对爱情的追求 对他的约束 他可以残忍无情到和照顾他度过生病期的德克的妻子同居
然后不需要了又抛弃她 对她的死毫无愧疚 也可以毫无征兆的抛家弃子独自追求梦想 不管他们死活 ?我简直可以把他称作疯子 !
我确实没办法做到感同身受 两个并肩齐走的人都不见得能做到思想统一意见一致 更何况这个奇特的艺术家 我能感受到的是那个年代的女性可以心甘情愿成为工具 她们是那么卑微低下 当代我们更要追求的是女性的独立 !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满地都是便士他却只看到月亮。
如果有哪位作家,读他的书便仿佛真切地与他对话,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毛姆。每每读他的书,都像有人拿一把大铁锤敲击我的灵魂直到它脱离我身体的桎梏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审视我窥探我拷问我。这种灵魂震动的感觉让我清醒让我震惊让我窃喜也让我迫不及待想要读完一本书。
1、命运是多么神奇的东西,当你或者体面的生活儿女双全家庭美满畅享未来宁静安详的岁月时,你神奇般地被命运击中,从此开始了抛弃过去没有历史的“朝拜之路”。
思特里克兰德在他生命的前四十年就过着这样世人眼中的舒坦生活直到他水溺在艺术这片池塘里。仿佛一切突如其来……
2、故乡,从不是你出生的那个地方。有些人被随意丢在一个什么地方出生成长,从孩提时代就已经非常熟悉的一条条蜿蜒的小路,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旅途当中的一个客栈。他们,一直在思念且寻找一处自己也不知道在哪里的家乡。如若找到与他们而言便是得天独厚。
3、大多数人是被枷锁束缚住的,功名利禄就是隐形的最有力的锁链。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放弃名利,远离世俗,与世无争,难道就是没有追求?相反,做一份体面的工作,年入百万,娶一个漂亮老婆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了吗?我从来不相信路,我只相信我自己的心。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 其本身具有伟大的前瞻性眼光 永不磨灭的创作激情 不会被任何事物影响的主观意识 真情流露 对美的独到见解 即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依然坚持创作 对待周遭环境持有与众不同超脱的态度 以及无法窥视的灵魂
然而这一切的基石是真实与热情 绝非刻意塑造的个性
很想去到那个被称为“高更花”的鸡蛋花香气弥漫的热带岛屿 徜徉在岛上的博物馆咖啡店之间 吹着海风在礁石上钓鱼 在浅海湾的沙滩上挖贝壳期待有熠熠发光的珍珠藏在里面 捡起脚边的螃蟹做一顿丰盛的晚餐 尝一尝鲜花旅店老板娘的椰子沙拉 鲜美多汁的热带水果 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 土著咕噜着听不懂的语言 这似乎要比故事本身更吸引我
一个证券经纪人最终成为了影响着无数人的伟大画家 半辈子几乎都在饿着肚子创作 为了油彩和画布不惜出卖廉价的劳动力 人世间的最后一年在病痛的折磨下双目失明依然坚持作画 死后被全世界认定为天才
这个一直在私密地探寻艺术世界真谛的人 从不振臂高呼自己的创作价值
不在乎他人评价与看法 最终遗世的一切作品被赋予不可估值的艺术成就 在我看来 这不是一个努力改变人生的励志故事 而是一个寻求自我的哲学故事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无数读书公号推荐过的毛姆这部长篇,一口气八个小时读完,然后义无返顾甘愿成为推荐者的拥趸,希望有更多人读到它。毛姆描摹人物简直活灵活现,英国式的反讽暗喻堪称登峰造极,不论斗转星移世间万物如何裂变,人性最深处的东西俱是相同,用尖酸刻薄的文字写出更深刻叫阅读者骇颜,如果有人不喜欢这样的文字,准是他描摹人性太过赤裸太过精准。每个章节的精彩部分我都想评论,又觉得苍白无味的旁白辞不达意,一阅到底的.欲望不忍打断,即便长篇累牍的叙述也颇有乐趣,无暇顾及它的现实意义,只觉得说的真就是这么回事!
第一人称讲述所见所闻真好,看上去很客观,其实很主观,他在文中巧妙地表达他能写而不屑于写的俗套手法,狡黠又智慧。这类云淡风轻与己无关的写作风格现在比较常见,看似没心没肺,实则更具迷惑性。小说题目与小说内容豪无关系,我觉得没必要非要套上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名头牵强附会,我猜没准作者在考虑书名的时候恰巧抬头看见月亮,低头看见桌上的六便士,这般理解更如作者所愿,仅此而已。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
毛姆说:“那时,我还没有懂得人性是如何的矛盾,我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做作,高贵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少善良。如今我是充分懂得了,小气与大方、怨怼与仁慈、憎恨与热爱,是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中的。”
这部小说本身的内容远远比这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艺术与生活的冲突、自然与社会的反差”明显的主题要丰富得多。人生阅历深广的毛姆,不过是借创作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现代绘画杰作的高更,塑造了一位个性迥异的现代派画家,他不断战胜内心的欲望和生活的艰辛,去摸索,去创作,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不仅是艺术的感召,生活的呼唤,原始的回归,更有一种莫名其妙、难以说清的精神诉求,可以让一个人不惜任何代价,铤而走险,他的激情驱使他像朝圣者一样艰难跋涉,不远万里,去寻找心中的圣地。
自问生活为了什么,为了“爱”,然而爱是一种矛盾的存在,它有时能够激发人的艺术感性、创作本能,有时又是欲望的牢笼。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7
法国画家保罗.高更曾经是一名证券经纪人,生活安逸但又乏味,在他38岁的时候,毅然抛弃了原有的生活,开始了孤独的创作之路,最终成为与凡高、塞尚齐名的巨匠。他的故事深深感染了英国作家毛姆,由此诞生了这部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和高更一样,精神是自足的,谁也无法阻挡他追求梦想的脚步,谁也无法阻止他为高贵的艺术和崇高的灵魂献身。
作者毛姆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作家,也是最懂人性的作家,读他的小说,会不由自主地发现自己,剖析自己,因此他也被称为“人世的挑剔者”。毛姆起这样一个书名,其实也是饱含深意的:月亮,高高在上,它象征着灵魂和理想;而便士随处可见,象征着物欲和现实。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就是人生最大的冲突。人的一生是应该高高抬头仰望空中的明月,还是应该默默俯身去捡拾地上的硬币呢?
对于现实和理想,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人生是不能太过安逸的,因为安逸就像是慢性自杀,他会让你的灵魂不再跳动,会白白
耗尽你旺盛的生命力。就好比那个温水当中的青蛙一样,还没来得及反思自己的处境,短暂的一生就结束了。这也就是孟子所谓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8
感觉作者把理想神圣化得失焦,人们为什么追求理想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一个人去追求理想。他说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像个朝圣者,朝着心中的殿堂跋涉。他放弃了现实生活的平凡幸福,追求自由,这没什么可责怪的,但说他自私也不为过。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多少人像斯特里克兰那么勇敢,决绝而去,搁下生活沉重的包袱,去探索追寻真正的内心世界。
书里大部分篇幅都在嘲笑斯特里克兰的作品庸俗,他是个没有天赋的落魄画家。最后两章突然转向盛赞斯特里克兰是天才,不是很能理解这种天才以及世人对他的看法。
朝圣者,在朝圣的路上充实心中的向往,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样子。至少在我看来,朝圣者是在路上越活越有光芒。斯特里克兰是吗?他用自己的奇行怪癖伤害对他好的人,除了画画,又有什么入得了他的眼呢?很大程度上说,斯特里克兰是一个自私的理想主义者。人们以他的伟大作品掩盖他的斑斑劣迹,多么理想化的世界,但这种掩盖真的公平吗?
人人都有触碰月亮的梦想,人人都乏味于脚下的六便士。想着潇洒地扔下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去追寻摇挂天际的月亮,对脚下的六便士不屑一顾甚至厌恶。假如有天你可以把脚下的六便士当成月亮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
一位亲爱的书友,她以辩证的态度,和我讨论这本书,她认为精神是建立在物质上的,当然我认为是无可厚非的,感谢她吐露心声,对我敞开心扉,让我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月亮与六便士,不知道作者是不是这样想的,月亮代表灵魂,六便士代表物质。怎样你才会抬头看天上的月亮,而不是弯腰去捡六便士,当然是精神达到一定高度,物质也有一定保障,这才成为可能。有些人满脑子的指梦为马,浪迹天涯,用我爸的话来说,就是特么吃饱撑得,所以我不敢和他说我想怎样怎样。毕竟在他生活的年代,物质极其匮乏,追求物质是更重要的事。如果他满脑子都是浪迹天涯,估计我早饿死了[偷笑]
这两个的追求,就像计划生育一样,要宏观的去看待,有些国家鼓励早生多生,我们国家就是少生优生幸福一生。为什么会有差异性,就是目前那种对发展更有利。
在这个物质充盈的时代,很多人有了所谓的精神追求,去浪去旅行去寻找自己,在这个浮躁快节奏的社会,我鼓励人们这样做。倘若社会大都是一堆这样追求的人,一些读书人就会倡导追求物质的生活,作者就是在自己优秀作品里去注入倡导超越当时社会状态的人。没有人能说那种好,那种坏,就是作者的观点去引领我们思考。就像计划生育,我国是为了降低人口生长,一些国家是提高人口。
总之缺啥补啥吧!我目前的状态,会抬头看看月光,也会弯腰捡起这六便士,就像我爸不想把我饿死一样。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
可以让人重新审视人生,回归童真。
你我身边都有这样的朋友──平凡上班族,人届中年,已婚,育有一子,脚踏实地赚钱糊口。说不定,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在这样的生活中不知不觉迈入中年。
《月亮与六便士》里面的主人公查尔斯正是如此,只不过,有一天他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留下一张字条,说:晚餐准备好了。就此离经叛道舍弃一切离家出走,一意追寻他对画画的热爱,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贫病交迫也不再回头。妻子说:梦想?他这种年纪不会持久的,毕竟他都四十岁了,很快他就会回到我身边。朋友问他:你不认为自己有任何责任义务吗?你到底要什么?查尔斯胆敢成为别人眼中不可理喻的疯子、执迷不悟的傻子、冷酷无情的负心汉,很多人说他是痴人说梦、浪费生命,甚至不负责任,而只有他知道内心的热情和追求的理想,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但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
看这本书的前半段,一直很不理解斯朱兰抛弃家庭,不是说不理解他抛弃安逸的环境追求自己的内心,而是不理解他对和自己朝夕相处甚至有血缘关系的人可以抛下责任置之不理。不理解他一面享受着别人的关怀,一面对这关怀无所动容反而一副心安理得的样子。
到后来,看到那段关于有人生来就生错了位置的描述,竟觉得一切都可以理解了。当内心迸发出最原始的力量时,不是人自身不想去多多关注和热爱周遭事物,而是这周遭本就从未走进自己的内心,而那力量却一直叫嚣着要摆脱现状所有的桎梏。
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去评判别人的人生与追求,因为你所谓成功幸福的标准不过是建构在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上的。
所渴望的,所极力想要争取的,所认为是世间唯一珠宝的,也许在另一个人看来不过是街边的石子微不足道反而还会嫌它硌脚。
所以,在去批评他人不求上进时,有没有先思考过自己内心到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想我想要的不过是有人爱有书读有字写,也许在你看来最为俗气,但在我这里若永久达到这三样就会很满足,就会感到不虚此行了。
书中还有让我不理解的是作者关于对女性的一些看法,但这得等我了解作者以及看过作者其他书之后再来进行整合。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2
毛姆老师的经典著作。喜欢这样的叙事风格,逻辑性强,简短风趣,寥寥数语,鲜活的人物便跃然而出。
斯朱兰,显然是个追寻月亮的人,他放弃亲人,工作,甚至可以说是除了精神以外的一切,投身绘画。他用他的一腔狂热,用精神世界的挣扎和呐喊,变成一幅幅画作。然后一切激情褪去,重要的是释放灵魂、找寻意义的过程。天才,离疯子确实只有一步之遥。
“遍地都是六便士,而他看见了月亮”。梦想似乎是那道白月光,追梦的过程永远令人心潮澎湃,心驰神往。斯朱兰是个极端,他嘴上说着不在意,心里头也毫不在意。他把被他伤害过的亲情,爱情,友情抛诸脑后,视凡世的价值观如无物。我们或多或少地震撼过,也有那么几次感觉酣畅淋漓,但我们最终学不来,也不用学。因为月亮就该在天上,仰望就好。
谁说平凡的一切就不可以是梦想?只能说大家的梦想各不一样。粗茶淡饭,老婆孩子热炕头,六便士就一定是对生活卑躬屈膝吗?答案自在人心,也因人而异。
最后的大溪地读来很是触动,有些地方,有些人,也许就是你心灵的安栖处,虽然第一次见,却如同故友相见,故地重游。于是你再也不想漂泊,只想在那里一世安稳。愿我们,都能遇见自己的大溪地。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3
斯特里克兰,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一副绅士的模样,却被内心的美的倾泻欲望所捕获,一朝抛妻弃子,远遁他乡,从家庭来看,无疑他是不负责任的。之后,仿佛变了个人一般,极端自私,对物质生活毫不在意,对肉体上的痛苦毫不在乎,对他人的看法毫不在意,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四处游荡,除了保证不被饿死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其余时间都在作画,尽管生前没能出名,但他的天才还是被几个人注意到了,在他们的帮助下,他才不至于没能达到内心追求而早亡。最终的最终,他在死亡前完成了生命的倾泻,自己最佳的杰作,自己绘画的最终追求,然后,他让妻子在他死后烧了它,因为他作画只为了自己,无所谓他人的认同。
斯特里克兰夫人的反应也很有意思,起初以为丈夫跟某个女人出走时虽然生气,但仍旧抱着希望,但知道丈夫是为了绘画远离他乡时,顿时绝望,她知道他再也不会回来了,她恨他。等到斯特里克兰成为天才后死去时,再见到她时,一副优雅的样子,什么话也没说,让你感觉他们很恩爱,身为天才夫人的她很骄傲。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
看完莫名的震撼。原本有着美满家庭和幸福生活的斯朱兰,年近不惑之时选择抛弃一切去追求自己画画的梦想,自私又纯粹,可憎又可敬,如此决绝义无反顾。他血液里强烈地渴望一种放荡不羁的旅途,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使他选择一种更惊险的未知生活。
让斯朱兰着魔的是一种热切的创作欲,叫他不得安宁,逼他为了创造美东奔西走。他是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圣地,那心魔对他毫不留情。有些人渴望真理,为追求真理,他们宁愿粉碎自己人生的基石。斯朱兰就是这种人,只不过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
一开始,我发问自己他是天才吗,可大部分天才命运的最终都不好。我用自己狭隘的世俗观念去理解了六便士,猜想了一个看到月亮的天才的结局。他让我想起功成名就特立独行的偏执狂乔布斯和埃隆马斯克。而读到结尾,斯朱兰在病痛挣扎中完成了自己最杰出的画作,他痛苦的一生都是在为这幅画做准备,随着作品的完成,那饱受折磨的孤僻灵魂终于安歇。他愿意死,因为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我突然想,梵高为什么要割耳朵,海明威为什么会自杀,尼采为什么疯了?
人生来孤独。现实的生活里,是否我们自己也有过那样的时刻,被魔鬼抓住了灵魂,愿意带着那份可贵的狂热尝试去追逐内心向往的光明?可惜,我们还是被六便士所困,抬头看见月光,低头捡起了六便士。似乎,这也没什么不好。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隔着一把梯子,也需要几把刷子。艺术即生活,生活本艺术。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
首先,斯朱兰真的很不讨喜,尽管是书中的主角,主角光环也无法阻止大多数人对他的不理解,厌恶,甚至鄙视。我一路看来,觉得他在他的40岁左右时突然就放弃幸福美满的生活,抛妻弃子,毅然决然地投身于画画这种行径真的是不理解也不支持的。追求理想与家庭并不冲突。很多天才他们拥有超高的天赋,在某一行业出类拔萃,但同样拥有美满的家庭。有时候,是来自家庭的爱与责任才成就了伟大。但毕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斯朱兰他的理想,他的追求,他的思想境界已不是我们很多普通人所能企及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也就是看完后杠两句,自己原来是怎样还是怎样憋。但只庆幸的是,他的画终名垂千古。
再有,文中那个烂好人德克让我挺气愤的。他就是那种善良到无下限就算斯朱兰言语侮辱他,内心鄙视他,夺他妻子,霸占他画室等等,还有他妻子对他的背叛与残忍……这种种让旁人看起来都感到愤怒的事他居然能做到完全可以忍受,我不懂他图个什么。他让我觉得可恨又可怜。始终觉得,善良必须要带点锋芒。
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关于这本书的想法还有的话以后再补充吧。书还是挺好看的,特别佩服作者对于人性的剖析。
2024年2月18日发(作者:在燎)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重读这本书时,比起体会“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次我更在意书中人物的感情细节,边读边在脑子里不断拼凑那些忘得差不多的情节。
中间读到某些描述时我都非常生气,觉得他真的是个冷漠自私至极的王八蛋,凭什么抛妻弃子之后还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又凭什么认为自己拯救了一段荒唐的婚姻而如此漠视他人的生命,且赞叹男人才有高贵的灵魂,嘲讽女人只是依附爱情而活的蠢货。
后来仔细想想,他身旁满是人性的矛盾、拿爱情来矫饰的控制欲以及虚荣的社交,既然世俗都没有多好,也该允许有人反抗。如果他的内心真的受到某种牵引,又怎么能忍受循规蹈矩地配合着妻子的虚荣过完这一生。想到这里又觉得他真是个勇敢真实的理想主义者,他的语言反映出来他的灵魂更是极具魅力,总叫人能轻易地站在他那边。
作者在书中都极少为他的冷漠无情找借口,这显得人物更加真实,也让我反思着我是否应该更加客观地看待书中的人物,而不该拿他与我脑子里设想出来的追求艺术的完美形象做对比。
但个人还是觉得刘勇军的那个译本比较好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斯朱兰也算是艺术家的典型代表 为了追求自己的幻想不畏世俗眼光 衣食住行吃饱穿暖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都不是他所考虑的对象 精神的满足心灵的自由
才是他一生的追求 他粗暴 不修边幅 什么都不管 不顾他人的感受 甚至可以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那个隐藏的魔力驱使着他去做自己想做的 无关名利 无关金钱 他的画不给别人观赏 不当作谋生的手段 他为了自己的创作不惜一切来到大溪地 我不免觉得艺术家确实是奇特的物种 斯朱兰的种种行为都不符合常人认知 他把女人当作是他纵欲的工具 创作的源泉 却又反感她们对爱情的追求 对他的约束 他可以残忍无情到和照顾他度过生病期的德克的妻子同居
然后不需要了又抛弃她 对她的死毫无愧疚 也可以毫无征兆的抛家弃子独自追求梦想 不管他们死活 ?我简直可以把他称作疯子 !
我确实没办法做到感同身受 两个并肩齐走的人都不见得能做到思想统一意见一致 更何况这个奇特的艺术家 我能感受到的是那个年代的女性可以心甘情愿成为工具 她们是那么卑微低下 当代我们更要追求的是女性的独立 !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满地都是便士他却只看到月亮。
如果有哪位作家,读他的书便仿佛真切地与他对话,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毛姆。每每读他的书,都像有人拿一把大铁锤敲击我的灵魂直到它脱离我身体的桎梏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审视我窥探我拷问我。这种灵魂震动的感觉让我清醒让我震惊让我窃喜也让我迫不及待想要读完一本书。
1、命运是多么神奇的东西,当你或者体面的生活儿女双全家庭美满畅享未来宁静安详的岁月时,你神奇般地被命运击中,从此开始了抛弃过去没有历史的“朝拜之路”。
思特里克兰德在他生命的前四十年就过着这样世人眼中的舒坦生活直到他水溺在艺术这片池塘里。仿佛一切突如其来……
2、故乡,从不是你出生的那个地方。有些人被随意丢在一个什么地方出生成长,从孩提时代就已经非常熟悉的一条条蜿蜒的小路,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旅途当中的一个客栈。他们,一直在思念且寻找一处自己也不知道在哪里的家乡。如若找到与他们而言便是得天独厚。
3、大多数人是被枷锁束缚住的,功名利禄就是隐形的最有力的锁链。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放弃名利,远离世俗,与世无争,难道就是没有追求?相反,做一份体面的工作,年入百万,娶一个漂亮老婆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了吗?我从来不相信路,我只相信我自己的心。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 其本身具有伟大的前瞻性眼光 永不磨灭的创作激情 不会被任何事物影响的主观意识 真情流露 对美的独到见解 即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依然坚持创作 对待周遭环境持有与众不同超脱的态度 以及无法窥视的灵魂
然而这一切的基石是真实与热情 绝非刻意塑造的个性
很想去到那个被称为“高更花”的鸡蛋花香气弥漫的热带岛屿 徜徉在岛上的博物馆咖啡店之间 吹着海风在礁石上钓鱼 在浅海湾的沙滩上挖贝壳期待有熠熠发光的珍珠藏在里面 捡起脚边的螃蟹做一顿丰盛的晚餐 尝一尝鲜花旅店老板娘的椰子沙拉 鲜美多汁的热带水果 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 土著咕噜着听不懂的语言 这似乎要比故事本身更吸引我
一个证券经纪人最终成为了影响着无数人的伟大画家 半辈子几乎都在饿着肚子创作 为了油彩和画布不惜出卖廉价的劳动力 人世间的最后一年在病痛的折磨下双目失明依然坚持作画 死后被全世界认定为天才
这个一直在私密地探寻艺术世界真谛的人 从不振臂高呼自己的创作价值
不在乎他人评价与看法 最终遗世的一切作品被赋予不可估值的艺术成就 在我看来 这不是一个努力改变人生的励志故事 而是一个寻求自我的哲学故事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无数读书公号推荐过的毛姆这部长篇,一口气八个小时读完,然后义无返顾甘愿成为推荐者的拥趸,希望有更多人读到它。毛姆描摹人物简直活灵活现,英国式的反讽暗喻堪称登峰造极,不论斗转星移世间万物如何裂变,人性最深处的东西俱是相同,用尖酸刻薄的文字写出更深刻叫阅读者骇颜,如果有人不喜欢这样的文字,准是他描摹人性太过赤裸太过精准。每个章节的精彩部分我都想评论,又觉得苍白无味的旁白辞不达意,一阅到底的.欲望不忍打断,即便长篇累牍的叙述也颇有乐趣,无暇顾及它的现实意义,只觉得说的真就是这么回事!
第一人称讲述所见所闻真好,看上去很客观,其实很主观,他在文中巧妙地表达他能写而不屑于写的俗套手法,狡黠又智慧。这类云淡风轻与己无关的写作风格现在比较常见,看似没心没肺,实则更具迷惑性。小说题目与小说内容豪无关系,我觉得没必要非要套上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名头牵强附会,我猜没准作者在考虑书名的时候恰巧抬头看见月亮,低头看见桌上的六便士,这般理解更如作者所愿,仅此而已。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
毛姆说:“那时,我还没有懂得人性是如何的矛盾,我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做作,高贵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少善良。如今我是充分懂得了,小气与大方、怨怼与仁慈、憎恨与热爱,是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中的。”
这部小说本身的内容远远比这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艺术与生活的冲突、自然与社会的反差”明显的主题要丰富得多。人生阅历深广的毛姆,不过是借创作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现代绘画杰作的高更,塑造了一位个性迥异的现代派画家,他不断战胜内心的欲望和生活的艰辛,去摸索,去创作,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不仅是艺术的感召,生活的呼唤,原始的回归,更有一种莫名其妙、难以说清的精神诉求,可以让一个人不惜任何代价,铤而走险,他的激情驱使他像朝圣者一样艰难跋涉,不远万里,去寻找心中的圣地。
自问生活为了什么,为了“爱”,然而爱是一种矛盾的存在,它有时能够激发人的艺术感性、创作本能,有时又是欲望的牢笼。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7
法国画家保罗.高更曾经是一名证券经纪人,生活安逸但又乏味,在他38岁的时候,毅然抛弃了原有的生活,开始了孤独的创作之路,最终成为与凡高、塞尚齐名的巨匠。他的故事深深感染了英国作家毛姆,由此诞生了这部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和高更一样,精神是自足的,谁也无法阻挡他追求梦想的脚步,谁也无法阻止他为高贵的艺术和崇高的灵魂献身。
作者毛姆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作家,也是最懂人性的作家,读他的小说,会不由自主地发现自己,剖析自己,因此他也被称为“人世的挑剔者”。毛姆起这样一个书名,其实也是饱含深意的:月亮,高高在上,它象征着灵魂和理想;而便士随处可见,象征着物欲和现实。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就是人生最大的冲突。人的一生是应该高高抬头仰望空中的明月,还是应该默默俯身去捡拾地上的硬币呢?
对于现实和理想,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人生是不能太过安逸的,因为安逸就像是慢性自杀,他会让你的灵魂不再跳动,会白白
耗尽你旺盛的生命力。就好比那个温水当中的青蛙一样,还没来得及反思自己的处境,短暂的一生就结束了。这也就是孟子所谓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8
感觉作者把理想神圣化得失焦,人们为什么追求理想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一个人去追求理想。他说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像个朝圣者,朝着心中的殿堂跋涉。他放弃了现实生活的平凡幸福,追求自由,这没什么可责怪的,但说他自私也不为过。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多少人像斯特里克兰那么勇敢,决绝而去,搁下生活沉重的包袱,去探索追寻真正的内心世界。
书里大部分篇幅都在嘲笑斯特里克兰的作品庸俗,他是个没有天赋的落魄画家。最后两章突然转向盛赞斯特里克兰是天才,不是很能理解这种天才以及世人对他的看法。
朝圣者,在朝圣的路上充实心中的向往,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样子。至少在我看来,朝圣者是在路上越活越有光芒。斯特里克兰是吗?他用自己的奇行怪癖伤害对他好的人,除了画画,又有什么入得了他的眼呢?很大程度上说,斯特里克兰是一个自私的理想主义者。人们以他的伟大作品掩盖他的斑斑劣迹,多么理想化的世界,但这种掩盖真的公平吗?
人人都有触碰月亮的梦想,人人都乏味于脚下的六便士。想着潇洒地扔下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去追寻摇挂天际的月亮,对脚下的六便士不屑一顾甚至厌恶。假如有天你可以把脚下的六便士当成月亮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
一位亲爱的书友,她以辩证的态度,和我讨论这本书,她认为精神是建立在物质上的,当然我认为是无可厚非的,感谢她吐露心声,对我敞开心扉,让我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月亮与六便士,不知道作者是不是这样想的,月亮代表灵魂,六便士代表物质。怎样你才会抬头看天上的月亮,而不是弯腰去捡六便士,当然是精神达到一定高度,物质也有一定保障,这才成为可能。有些人满脑子的指梦为马,浪迹天涯,用我爸的话来说,就是特么吃饱撑得,所以我不敢和他说我想怎样怎样。毕竟在他生活的年代,物质极其匮乏,追求物质是更重要的事。如果他满脑子都是浪迹天涯,估计我早饿死了[偷笑]
这两个的追求,就像计划生育一样,要宏观的去看待,有些国家鼓励早生多生,我们国家就是少生优生幸福一生。为什么会有差异性,就是目前那种对发展更有利。
在这个物质充盈的时代,很多人有了所谓的精神追求,去浪去旅行去寻找自己,在这个浮躁快节奏的社会,我鼓励人们这样做。倘若社会大都是一堆这样追求的人,一些读书人就会倡导追求物质的生活,作者就是在自己优秀作品里去注入倡导超越当时社会状态的人。没有人能说那种好,那种坏,就是作者的观点去引领我们思考。就像计划生育,我国是为了降低人口生长,一些国家是提高人口。
总之缺啥补啥吧!我目前的状态,会抬头看看月光,也会弯腰捡起这六便士,就像我爸不想把我饿死一样。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
可以让人重新审视人生,回归童真。
你我身边都有这样的朋友──平凡上班族,人届中年,已婚,育有一子,脚踏实地赚钱糊口。说不定,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在这样的生活中不知不觉迈入中年。
《月亮与六便士》里面的主人公查尔斯正是如此,只不过,有一天他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留下一张字条,说:晚餐准备好了。就此离经叛道舍弃一切离家出走,一意追寻他对画画的热爱,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贫病交迫也不再回头。妻子说:梦想?他这种年纪不会持久的,毕竟他都四十岁了,很快他就会回到我身边。朋友问他:你不认为自己有任何责任义务吗?你到底要什么?查尔斯胆敢成为别人眼中不可理喻的疯子、执迷不悟的傻子、冷酷无情的负心汉,很多人说他是痴人说梦、浪费生命,甚至不负责任,而只有他知道内心的热情和追求的理想,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但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
看这本书的前半段,一直很不理解斯朱兰抛弃家庭,不是说不理解他抛弃安逸的环境追求自己的内心,而是不理解他对和自己朝夕相处甚至有血缘关系的人可以抛下责任置之不理。不理解他一面享受着别人的关怀,一面对这关怀无所动容反而一副心安理得的样子。
到后来,看到那段关于有人生来就生错了位置的描述,竟觉得一切都可以理解了。当内心迸发出最原始的力量时,不是人自身不想去多多关注和热爱周遭事物,而是这周遭本就从未走进自己的内心,而那力量却一直叫嚣着要摆脱现状所有的桎梏。
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去评判别人的人生与追求,因为你所谓成功幸福的标准不过是建构在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上的。
所渴望的,所极力想要争取的,所认为是世间唯一珠宝的,也许在另一个人看来不过是街边的石子微不足道反而还会嫌它硌脚。
所以,在去批评他人不求上进时,有没有先思考过自己内心到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想我想要的不过是有人爱有书读有字写,也许在你看来最为俗气,但在我这里若永久达到这三样就会很满足,就会感到不虚此行了。
书中还有让我不理解的是作者关于对女性的一些看法,但这得等我了解作者以及看过作者其他书之后再来进行整合。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2
毛姆老师的经典著作。喜欢这样的叙事风格,逻辑性强,简短风趣,寥寥数语,鲜活的人物便跃然而出。
斯朱兰,显然是个追寻月亮的人,他放弃亲人,工作,甚至可以说是除了精神以外的一切,投身绘画。他用他的一腔狂热,用精神世界的挣扎和呐喊,变成一幅幅画作。然后一切激情褪去,重要的是释放灵魂、找寻意义的过程。天才,离疯子确实只有一步之遥。
“遍地都是六便士,而他看见了月亮”。梦想似乎是那道白月光,追梦的过程永远令人心潮澎湃,心驰神往。斯朱兰是个极端,他嘴上说着不在意,心里头也毫不在意。他把被他伤害过的亲情,爱情,友情抛诸脑后,视凡世的价值观如无物。我们或多或少地震撼过,也有那么几次感觉酣畅淋漓,但我们最终学不来,也不用学。因为月亮就该在天上,仰望就好。
谁说平凡的一切就不可以是梦想?只能说大家的梦想各不一样。粗茶淡饭,老婆孩子热炕头,六便士就一定是对生活卑躬屈膝吗?答案自在人心,也因人而异。
最后的大溪地读来很是触动,有些地方,有些人,也许就是你心灵的安栖处,虽然第一次见,却如同故友相见,故地重游。于是你再也不想漂泊,只想在那里一世安稳。愿我们,都能遇见自己的大溪地。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3
斯特里克兰,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一副绅士的模样,却被内心的美的倾泻欲望所捕获,一朝抛妻弃子,远遁他乡,从家庭来看,无疑他是不负责任的。之后,仿佛变了个人一般,极端自私,对物质生活毫不在意,对肉体上的痛苦毫不在乎,对他人的看法毫不在意,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四处游荡,除了保证不被饿死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其余时间都在作画,尽管生前没能出名,但他的天才还是被几个人注意到了,在他们的帮助下,他才不至于没能达到内心追求而早亡。最终的最终,他在死亡前完成了生命的倾泻,自己最佳的杰作,自己绘画的最终追求,然后,他让妻子在他死后烧了它,因为他作画只为了自己,无所谓他人的认同。
斯特里克兰夫人的反应也很有意思,起初以为丈夫跟某个女人出走时虽然生气,但仍旧抱着希望,但知道丈夫是为了绘画远离他乡时,顿时绝望,她知道他再也不会回来了,她恨他。等到斯特里克兰成为天才后死去时,再见到她时,一副优雅的样子,什么话也没说,让你感觉他们很恩爱,身为天才夫人的她很骄傲。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
看完莫名的震撼。原本有着美满家庭和幸福生活的斯朱兰,年近不惑之时选择抛弃一切去追求自己画画的梦想,自私又纯粹,可憎又可敬,如此决绝义无反顾。他血液里强烈地渴望一种放荡不羁的旅途,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使他选择一种更惊险的未知生活。
让斯朱兰着魔的是一种热切的创作欲,叫他不得安宁,逼他为了创造美东奔西走。他是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圣地,那心魔对他毫不留情。有些人渴望真理,为追求真理,他们宁愿粉碎自己人生的基石。斯朱兰就是这种人,只不过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
一开始,我发问自己他是天才吗,可大部分天才命运的最终都不好。我用自己狭隘的世俗观念去理解了六便士,猜想了一个看到月亮的天才的结局。他让我想起功成名就特立独行的偏执狂乔布斯和埃隆马斯克。而读到结尾,斯朱兰在病痛挣扎中完成了自己最杰出的画作,他痛苦的一生都是在为这幅画做准备,随着作品的完成,那饱受折磨的孤僻灵魂终于安歇。他愿意死,因为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我突然想,梵高为什么要割耳朵,海明威为什么会自杀,尼采为什么疯了?
人生来孤独。现实的生活里,是否我们自己也有过那样的时刻,被魔鬼抓住了灵魂,愿意带着那份可贵的狂热尝试去追逐内心向往的光明?可惜,我们还是被六便士所困,抬头看见月光,低头捡起了六便士。似乎,这也没什么不好。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隔着一把梯子,也需要几把刷子。艺术即生活,生活本艺术。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
首先,斯朱兰真的很不讨喜,尽管是书中的主角,主角光环也无法阻止大多数人对他的不理解,厌恶,甚至鄙视。我一路看来,觉得他在他的40岁左右时突然就放弃幸福美满的生活,抛妻弃子,毅然决然地投身于画画这种行径真的是不理解也不支持的。追求理想与家庭并不冲突。很多天才他们拥有超高的天赋,在某一行业出类拔萃,但同样拥有美满的家庭。有时候,是来自家庭的爱与责任才成就了伟大。但毕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斯朱兰他的理想,他的追求,他的思想境界已不是我们很多普通人所能企及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也就是看完后杠两句,自己原来是怎样还是怎样憋。但只庆幸的是,他的画终名垂千古。
再有,文中那个烂好人德克让我挺气愤的。他就是那种善良到无下限就算斯朱兰言语侮辱他,内心鄙视他,夺他妻子,霸占他画室等等,还有他妻子对他的背叛与残忍……这种种让旁人看起来都感到愤怒的事他居然能做到完全可以忍受,我不懂他图个什么。他让我觉得可恨又可怜。始终觉得,善良必须要带点锋芒。
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关于这本书的想法还有的话以后再补充吧。书还是挺好看的,特别佩服作者对于人性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