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有关改制相机镜头接口的一些问题

IT圈 admin 44浏览 0评论

2024年2月19日发(作者:翠元芹)

有关改制镜头接口的一些问题

可交换镜头的相机等均有原配镜头,但由于原配镜头或价格昂贵,或不易买到,或成像质量不佳,而手中又有其他镜头,就产生了将手中现有镜头改换镜头接口后充分利用的问题.改换镜头接口要满足这样几个条件:像面定位距合适,能够准确调焦,可收缩光圈,在机身上能够卡牢,测光系统能正常使用,画幅涵盖力要足够,另外还要考虑使用方便与否,体积重量大小,价格因素等,例如为了配接几百元的机身而改造一只上万元的镜头是否值得,只有以上条件均满足才算真正改换成功,但是一般自动调焦、自动收缩光圈、全开光圈测光、程序曝光等功能均会丧失,业余条件下只要能够拍出清晰的画面就算达到目的了,对于小画幅镜头用于大画幅相机,如135头用在120机,由于涵盖力不够,只有画面中心部分可用,四周像质急剧恶化,甚至发黑不能成像,特殊用途,如专用于近摄不在此讨论。

改换镜头接口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原镜头后加接环,用于其他机身,这种形式可以不破坏原镜头结构,较贵重的镜头适宜这种形式,这种形式还可制备几个接环以适用不同机种,做到一环多用,另一种是将原镜头后座取下,重新加工一个新的后座再装上去,这种形式有时还要改动原镜头结构,若想恢复相对麻烦一些。无论采用那种形式,改换镜头接口都不能变动原镜头各组镜片之间的距离,因为这将严重影响成像质量,对于整组调焦的镜头,只允许通过前后移动整组镜片来达到在新机身上有效聚焦的目的,对于旋转前镜片调焦的镜头,可

以适当调节前镜片的调焦量,但仍以整个镜头移动为好。改制或转接后镜头光轴一定要垂直于胶片平面,以防底片局部聚焦不实,镜头光轴还应对准画面中心,以免某一边角像质下降,若采用机床加工,这些要求完全能够保证。下面分为几种情况进行讨论。

一.120及120画幅以上镜头转接于120及120画幅以上机身

对于坐机、外拍机等利用皮腔调焦的相机,只要镜头画面涵盖力足够即可互换使用,像面定位距等不必考虑,个别镜头固定方式有少许区别,主要是镜头座板大小不同,很容易自行加工改造。坐机、外拍机及折叠式相机的镜头转接于120单反机,需要加工一副多头 纹筒以解决调焦问题,不同类型有不同连接方法,具体操作依镜头和机身而定。若镜头带有快门还可扩展相机的功能,例如可实现全速闪光同步等。但至于哈苏、玛米雅等电子接口的相机,由于比较复杂,其改造接口的难度接近于仿制照相机,不容易做到十分成功。

目前较常见,价格较便宜的120单反相机和镜头有前苏联的基辅88和60及国产长城DF系列,但是长城DF系列除标头外没有其他配套镜头,这样镜头的选择余地就只有基辅一家了。从设计上看基辅60镜头不能直接加转接环用于基辅88机身,原则上基辅88镜头可以用

于基辅60机身,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实际上很困难,问题在于两种相机的像面定位距只相差8毫米,而镜头后座长度有十几毫米,也就是说转接环最短要十几毫米,这样∞不能聚焦,并且基辅88镜头后座直径与基辅60镜头后座直径差不多,所以也不能象M42x1螺口镜头转

卡口机身那样套进去。但可以通过更换镜头后座达到一头两用,基辅

每只镜头后座均不一样,只有同规格的镜头后座可互换,在基辅配套镜头中,30mmF3.5,80mmF2.8,120mmF2.8和250mmF5.6这四种镜头后座类似,相对简单一些,加工较容易,但每种镜头后法兰盘固定螺钉孔位置也是不同的,一般只需加工镜头后法兰盘,而不必制作控制光圈收缩机构,只要将原镜头后法兰盘上的控制光圈收缩机构取下,装到自行加工的镜头后法兰盘上,根据需要可调整光圈顶针的高度。而45mmF3.5,65mmF3.5,150mmF2.8和250mmF3.5这四种镜头后座类同,上刻有景深标尺,相对复杂一些,加工较费事。如果正好有只坏镜头,只要后座完好,就可取下留作备用接口。对于长城DF系列,若想使用基辅88镜头,可以通过改造机身接口来实现,这样就可以使用所有基辅88配套镜头,但每只镜头均需改造,现在基辅88镜头贵而长城DF机身便宜,还是以改机身合算。若想使用基辅60镜头,因长城DF像面定位距比基辅60像面定位距还要长,故只能通过改造镜头接口了。

二.120及120画幅以上镜头转接于135单反机身

120镜头转接于135机身后其焦距不变,但因画幅改变所以视角相应变化,在120画幅中90毫米焦距是标头,135画幅中就变成了中焦在120画幅中的广角头,135画幅中只相当于标头,由于只利用了原画幅中央部分,故成像质量很不错,尤其是画面中心与四角差别不大。

长城DF镜头→135单反相机,比较容易,长城DF镜头是4片3组结构,90mmF3.5,旋转前片调焦,全手动收缩光圈,类似于带克蹦定位的放大头,取景调焦时先将光圈全部开放,测光及拍摄前再将光圈收缩到位。该头单层镀膜,表面湛蓝,拍黑白片无所谓,彩色片色调偏黄,

后口是M39X1螺纹,通过接长一节套筒就可用于135单反相机,套筒制成多头螺纹还可以旋出来近摄,在套筒里边加一组镜片就成了简单的变焦头,但效果不太理想,全开光圈时成像较差,缩小两三挡后可以接受,拍人像还算过得去,使用时如果将前片旋转至∞位置,靠后部多头螺纹套筒调焦,比单纯旋转前片调焦稍好一点,但镜头上距离刻度也随之失效,国内有现成的产品,报上广告常见。如果所用135机为M42X1螺口,加工一节长32.2毫米,前端M39X1后端M42X1螺纹的接圈不算困难,有条件的影友可用金属,没有条件可用塑料,甚至可用纸糊一个,当然要足够结实,这也正是螺口相机的魅力所在。对于泽尼特3M或费德之类相机,虽然同为M39X1螺口,由于像面定位距不同,亦不能直接使用,仍然需要接圈,同时泽尼特3M或费德相机的镜头,也是不能用于长城DF机身的,焦距虽短,但并非广角。

老式带皮腔的折叠相机镜头用于135单反相机大体上无问题,从原机身上拆下也很容易,若是双镜头反光式或单镜头固定式则复杂一些,改造后复原较困难,一般只有机身破旧但镜头完好的相机值得一试,尤其是带镜间快门的镜头更有许多优点,能减少震动,可全速

闪光同步,当然加工接圈是必需的,坐机、外拍机的镜头体积一般较大,不太方便,还需要加工一副较长的多头 纹筒以解决调焦问题。

基辅88、60镜头→135单反相机,广角45、50、65头与135标头接近,改装意义不大,主要是中长焦及偶尔用用的30超广角,由于基辅88、60机身暗箱较长,因而镜头像面定位距也长,而135单反相机机身暗箱较短,所以需要一个三十多毫米的接环,此环前口与基辅88

或60机身接口相同,此环后口与所用135单反相机镜头后口相同,这种接环有两种型式,一种是固定式的,即基辅88或60镜头只能对应于一种135单反相机,成本较低,价格较便宜。另一种是活动的,即一套接环分为主环和副环两部分,主环与固定式的前端一样,副环是一

个利用侧面三个M3顶丝紧固的后口,通过旋转副环可以改变机身方向,例如使用300F4.5或500F5.6长焦时,三角架固定于镜头上,拍摄竖幅画面比靠调节三角架云台的方法增强了稳定性。如此,一只基辅88或60镜头就可以对应于数种135单反相机,一头多用,单独一只成

本稍高,若拥有几架不同牌号和接口的135单反相机,总的价格就便宜多了,且便于携带,很方便实用。此外,如果后口是M42X1螺口,加用M42X1螺口转卡口接环,也可做到一环多用,但不适用于尼康和奥林巴斯相机。这几种接环都具一定高度,有安装自动收缩光圈的空间

,只是太复杂,并非单纯机加工就行,大部分工作量是钳工操作,类似于手工仿制照相机局部,没有人愿意承揽,若有兴趣和时间的影友不妨尝试自行设计。原东德潘太康有一种专配百佳螺口相机的原装接环,前口与潘太康SIX及基辅60机身接口相同,后口为M42X1螺口,可半自缩,类似300F4.5大枪式镜头,先上弦,在接环上有一拨钮,先拨动此钮让光圈全部开放,拍摄按快门时光圈自动收缩,然后需要再拨一下使光圈全开,收缩光圈测光时也要重复上述步骤,还是有点繁琐,但比全手动又进了一步。实际上潘太康百佳配套镜头表上开列的180F2.8及300F4头就是120135两用的,这两款镜头成像质量很不错,但也够份量,好在均有三角架固定螺丝孔,三角架固定在镜头上不至

于头重脚轻,对于基辅88或60的250F3.5镜头,本身没有三角架固定螺丝孔,只好自制支架或依托在树杈、阳台、车帮等稳固的物

体上了。

哈苏、玛米雅、潘太克斯等120相机镜头均可以通过转接环用于各种135单反相机,只是其直径较大,用料加工成本稍高,象哈苏转尼康的接环,市场上已有成品出售。

三.135画幅镜头转接于135单反机身

卡口→卡口,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原镜头不做任何改动,通过增距镜,使原镜头适配到新的机身,日本几大公司就有这种专用增距镜,使得原手动调焦镜头用于AF机身,实现AF功能,焦距要增加1.6倍。但范围很有限,如果我们使用的不是同一厂家的镜头,卡口类型也不同,则无能为力,所以只好加工一副前后不同卡口的增距镜,或者单纯的接圈专用于近摄。其二是更换镜头后口,拆掉原来法兰,重新加工新的装上去,至于腾龙手动镜头百搭2型接环系统,设计制造得非常成功,其后部接环是镜头整体的一部分,单独有前边部分,任何机身也不能使用,不属于本文讨论的改制接口范围。更换镜头后口又分为可逆与不可逆,对于像面定位距由短变长的镜头,例如美能达MD口镜头改为尼康AI口,需要将镜筒后部去掉一截,基本不可逆,理光等K型卡口镜头改为尼康AI口,因像面定位距只差一毫米,可以不动镜头,只需将后口法兰做得比原镜头后口法兰薄一毫米即可。对于像面定位距由长变短的镜头,改口以后绝大部分可以恢复原来的卡口,除非把光圈收缩机构破坏了。原苏联为基辅19配套生产的35F2,100F2.8,200F3.5

三款尼康口镜头,各有一个专用M42X1螺口接环,将原卡口镜头后座三或四颗沉头螺丝拧下,直接换上M42X1螺口接环,再通过M42X1螺口转卡口环,转换为所需的卡口,很方便,不用再另加工卡口接环,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上述M42X1螺口接环转MD机身,因为此环太高,而MD卡口内径小,不能完全拧到底,∞不能聚焦,要将M42X1接环螺口端面部分磨短一毫米,然后将磨白的地方涂黑,另外个别镜头原光圈拨杆有可能碍事,光圈收缩不灵活,但只要用钢锉稍加修整即可使光圈活动自如。各种镜头像面定位距数据在摄影手册中可以查到。

最近几年,原苏联的摄影镜头以其高性能价格比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影友所拥有,可惜大部分是M42X1螺口,这种接口落后,由于不适应自动化的趋势在西方已被淘汰,但因其结构简单且便于自行加工一些附件,很适合经济能力不足的发烧友,遗憾的是可供选择的螺口机身较少,除了早期日本螺口相机很多,现在偶尔还能见到旧的理光、亚西卡、富士卡、潘太克斯和原东德百佳(普拉提卡),现在仍然生产的苏制泽尼特135单反机,快门挡数太少,大部分是B,1/30-1/500秒,使用局限性很大。

日本富士公司早期生产M42X1螺口135单反机,后来在向卡口135单反机转换过程中,考虑到老镜头用于新机身问题,专门设计了转接环,机身上专为使用老镜头加装了推杆,可自动收缩光圈,但还不能全开光圈测光,要收缩光圈测光,该转接环有法兰盘,装卸方便。潘太克斯公司也有转接环,但使用老镜头不能自动收缩光圈,因K型卡口与M42X1螺口像面定位距同为45.5毫米,不能象富士转接环那样有法兰

盘,只好将转接环卧进机身卡口座里去,卸镜头时需先拧下镜头,用牙签钥匙等物或尖锐的小指甲将弹簧片拨开才能取出接环,而且此种接环弹簧片单向锁住,就象一个倒刺,不是靠销钉锁进槽中,不可能卡得十分紧,旋转镜头时稍有松动。俄产泽尼特AM型35相机的K型卡口较合理,在机身卡口法兰锁销里侧增加了一小锁钩与普通K型卡口锁销联动,相应的原配转接环也有一小豁口,若要在日本K型卡口机身上用的话,还需车薄一圈,否则卡不进去。ABTOMAT型机身卡口座陷进一块,其原配转接环也多出一个带豁口的耳朵,其他K型卡口机身也卡不进去,但去掉这只耳朵就没有了锁。如果镜头后座法兰面直径足够大,可以将不带锁的转接环拧死在螺纹上,滴一滴502胶或打一小孔用小钉固定即可,另在法兰面上开一槽或打一孔,使机身上锁销钉恰好卡进,以锁住镜头,但螺口20F3.5,37F2.8,85F2等镜头后座法兰面直径不够大,不能采取此方法。珠江S�201锁定镜头方式不同于海鸥DF及美能达MD接口,单纯海鸥DF及美能达MD口机身用,转接环法兰直径可以小些,但如果不拧紧在镜头上,手捏着使不上劲,不如直径再大些,在M42X1→MD转接环法兰上开一凹槽,就能使珠江S�201机身也适用。加工螺口头转接环,应该先挑好M42X1螺纹,再铣卡口,不然装到机身上后,调焦距离标尺,光圈值,景深刻度等可能不在上方正中,在侧面看着别扭,若在底下还要翻转机身,更麻烦。

使用转接后的镜头测光因不同相机而异,虽均为收缩光圈测光,但尼康,美能达,亚西卡,佳能等光圈信息传递环要脱开,如尼康FE,FM,F3等专为收缩光圈测光设计了活动的小舌头,所以改造后的镜

头光圈环上不需要有凸起,否则就画蛇添足了。而PK口和富士卡FX

口联动杆与上述不同,要随着光圈环一起转动,才能实现收缩光圈测光,PK口转接环上要开一凹口,使机身上测光联动杆正好插在里面,FX口转接环螺纹端面上要设一凸起,带动测光联动杆,凹口和凸起的位置应是镜头光圈环能达到最小光圈的地方,否则测光结果与实际所用光圈测光误差极大,造成拍摄失败。百佳pB卡口是特殊的电接口,原厂转接环装有电阻网络,自行加工要费一番功夫,通常就不测光了。有人担心改口后的镜头会对电接点的机身造成损害,特别是新型AF机的电路,其实只要制作标准,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以尼康和潘太克斯为例,其老型手动镜头没有电接点,但在新型自动调焦机身上照用不误,佳能EOS和美能达AF系列所用转接环也早已经试验成功。

在摄影发烧友中很多人拥有尼康单反机,而大部分属于工薪阶层,他们对成像质量要求较高,但苦于经费不足,不可能配备更多的原厂镜头,这样物美价廉的苏制镜头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基辅系列有几款原装AI口镜头,但仍嫌不够,所以如能将众多的螺口镜头改为AI口,选择余地就更宽了。有三种办法:其一利用专配尼康机身的转接环,环上有一片附加凹镜,可以不改镜头达到准确聚焦,但如碰到后置滤镜的镜头就不好办,例如苏产16毫米鱼眼,20毫米超广角等后置 司稻低方 无法使用滤镜,若不用滤镜,16毫米鱼眼还调不到无限远,使用受到限制。其二是加普通转接环,然后重新调整调焦环,就象调节基辅19配套的100F2.8镜头一样,以适应加厚了的镜头,反射式镜头采取这种办法较好,但有些镜头此法行不通,只有最后一招换法

兰。需要注意的是,尼康FA,F3,F801,F90等机身五棱镜前凸较多,而苏产几种鲁米那尔牌反射头后屁股较平,更换后口以后要碰到前凸的五棱镜,根本装不上去,吉姆和莫托牌反射头没有问题。苏产135F3.5,1000F10和300F4.5大枪式镜头后口是活动的,就是在本文第二部分中介绍过的副环,换起来不费事,300F4.5枪式镜头,用于AI口机身,有一个巧妙的办法,解决光圈联动问题,类似双头快门线原理,自制一个金属卡子,将一根短快门线,固定于枪架扳机处,扳机控制镜头光圈收缩,快门线控制快门释放,调节好位置,使光圈正好在快门释放之前收缩,如此,实现了不考虑测光的同步自动收缩光圈。

螺口变卡口还有一额外好处:即有了景深预视功能,对于经常需要景深预视,而又苦于原来机身无此功能的影友是一个福音,实现了原配镜头没有的功能。螺口镜头光圈的收缩有几种方式,最老的方式,如长城DF90F3.5镜头,完全手动,同带克蹦定位的放大机镜头一样。新式自动收缩光圈镜头有一顶针,平时光圈总是全开,当压下顶针时光圈收缩,相应的机身上设置一推杆,用于推动镜头顶针,目前大部分螺口相机均有推杆,但四五十年代的老式机身没有光圈推杆,例如泽尼特E型,光圈无法收缩,不能直接使用新式自动收缩光圈镜头,(老式M39X1口机身也不能加转接环直接使用M42X1头,需换后口),如泽尼特50F1.8,50F1.9,16F2.8,80-200F4.5以及日本螺口镜头,若要使用,只有拆开镜头后座,在顶针下端套一小段圆珠笔芯,使得顶针不能再升起,就变成全手动收缩光圈了。因MD卡口内径小,螺口镜头旋进去后正好将顶针压住,不用改造镜头,而其他卡口机身就只好照老式

螺口机一样办理了。原东德生产的螺口镜头除具有顶针可自动收缩光圈外,还另设一A/M拨钮,拨至A为自动收缩光圈,拨至M为手动,原苏联的20F3.5,50F1.7,200F4也是这种结构,这种结构的镜头,不论新老机身都能用,卡口机身用起来很方便,可先预置光圈,置A取景调焦,置M测光并拍摄,不必一挡一挡数光圈。另外一种方式是快速收缩光圈或称为半自动收缩光圈,这种镜头也较多,又分两种型式,原苏联的50F2.8微距,135F3.5是单环式,光圈环在镜头前端,将光圈环转至小光圈位置并下压,转至预置光圈数值后抬起,取景调焦时全开光圈,测光和拍摄时只要一转光圈环,就可快速收缩至预置光圈,眼睛不必再看光圈环刻度。37F2.8,85F2是双环式,光圈环也在镜头前端,预置光圈和收缩光圈由两个环分别操作,最前面的是带克蹦定位的预置光圈环,紧挨着大一圈的是收缩光圈环。由于没有自动收缩光圈机构,所以光圈叶片数较多,可以收得很圆,叶片上有油不会影响光圈收缩,属正常现象,半自缩光圈镜头各种机身都能用。

一般135平视取景相机,不论折叠还是固定式,镜头后顶焦距均很短,由于单反机需要有安装反光镜空间,后顶焦距要求较长,所以即使镜头像面定位距合适,平视取景相机镜头基本上也不能用于单反机,早期设计的单反机超广角镜头,就是因为反光镜碍事,故只得将反光镜上翻锁住,然后再安装镜头,取景和测距都靠估计,或者在热靴上另外安装取景器,目前这种镜头已经淘汰。单反机镜头虽可用于平视机,但因调焦距离镜筒伸出量不同,距离刻度标尺失效,双影重合测距亦失去意义,无法真正有效调焦,例如费德5用泽尼特镜头,除非不用双

影重合测距,而采用目测调焦,事先打开B门,在走片轨处装上毛玻璃,对不同距离景物调焦,在镜头上做好标记,或干脆固定拍摄距离,用起来较麻烦,对于超广角或鱼眼镜头另当别论,可利用超焦距,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中长焦尤其大光圈实际等于完全不能用,而且取景范围也无法准确。

四.照相机镜头转接于放大机上

早期胶合镜片及初期的镜头镀膜怕高温烤,所以一般放大机镜头均设计为非胶合镜片,现在中高档放大机镜头已有胶合镜片的,象罗敦斯德放大镜头,采用了耐高温胶合材料。照相机镜头口径大,亮度高,可缩短曝光时间,减少灰雾,且调焦容易,对厚底片有利。实际上普通镜头短时间照射也不会开胶,如果放大灯泡功率不是太大,就更可放心使用,笔者的几只镜头已用了很久没见烤坏。至于放大效果,因普通照相机镜头不是平视场,光圈全开时四角像质不及中央,以标准镜头为例,假设放大时使用的是F8光圈,从F2算起已经收小四挡,完全可达到要求,对于底片局部放大倍率很高的情况,四角根本不用考虑。如果有标准微距镜头更好,平视场设计,即使大光圈使用也无问题,中长焦微距镜头放大同样尺寸照片需将放大机头升得很高,不太合适。前几年北京照相机厂有一种前面是卡口,后面是M39X1的转接环,不知现在还有没有,目前原苏联产泽尼特相机的58F2标头,加一M42x1→M39X1转接环,价格并不贵。这种镜头加接圈后用于放大机的好处是方便,快速多用,不足之处是由于加长了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对于国产斜桥式放大机,暗箱伸缩皮腔较厚,即使缩至最短仍然放不了大尺寸

照片,除非利用广角放大镜头,一般广角镜头效果比标头要差一些,主要是四周通光量不足和畸变,前苏联的和平1型37F2.8广角镜头作为放大镜头还是可以的,尤其是底片局部放大时,普通放大镜头要将机头升得老高,国产斜桥式放大机根本无法满足要求。其实皮腔没有必要这么厚,可以自己动手去掉皮腔上下各两层,会有所改善,如果用

带有M39X1 菸频木低 后法兰盘,替换原来镜头的后法兰盘,这样就可以缩短镜头到底片距离,使得放大倍率再大一些。长城DF镜头,费德系列镜头本身就是M39X1螺口,可直接拧到放大机上使用,但长城DF镜头效果一般。以上所述仅对135底片而言,如果是120底片就需

要使用120相机标准镜头,考虑到体积太大,并不太实用,泽尼特用85F2头,焦距虽合适,因画幅涵盖力不够所以也不适合放大120底片。

五.放大机镜头转接于照相机上

对于120画幅及120画幅以上的相机,要使用75毫米以上放大头,对于135单反机,50毫米以上各种焦距放大头均行,通常都是看中了放大头平视场的特点,用来近摄翻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调焦,简单加转接环虽可成像,要来回移动相机调焦,倍率是固定的,想改变倍率只有通过加不同长度的接圈,很麻烦,若有翻拍架能升降相机还好,否则手持根本拿不稳,即使采用高速快门,因景深极浅也不易成功。有一种国产近摄皮腔,前口为M39X1,可直接使用放大机镜头,后口接到135单反机身上,倍率可调,缺点是太简易,在四根柱子上滑动伸缩,不如燕尾槽结构精密,没有齿轮和旋钮,对焦比较别扭。日本原厂近摄皮腔价格太昂贵,与国产价格接近的原苏联的近摄皮腔做工较精细,具有双

层滑轨,但前后口均是M42X1,要加转接环。前面提到过的,为长城DF镜头配制的,带有多头螺纹的套筒,实际上很合用,虽然调焦伸长量不是很大,但通过前端加M39X1接圈或后端加现成的卡口接圈,也可以放大几倍。

六。其他

135单反机镜头可用于电影摄影机上,电影摄影机镜头用于135单反机问题较多,35毫米摄影机镜头还凑和,拍72张的半格机最合适,16毫米或8毫米摄影机镜头因函盖力小,基本不能用,有的摄影机镜头后镜组太突出,会碰单反照相机的反光镜,也是不能用的,还有一些摄影机镜头后镜组安装在机身内部,只有前部可换,缺后镜组的镜头不能单独成像。照相机镜头与摄像机镜头互换同电影摄影机类似,不过现代家用摄像机镜头大多固定,不能更换,属于专用型的例子有佳能EOS系列镜头转接于佳能摄像机。

原苏联生产的夜视仪大多具有M42X1接口,所配镜头口径比较大,一般均在F1.2-F2,焦距在85-100毫米,虽可拧到135单反照相机上,但因无光圈,且像质本来要求不高,个别品种后镜组太突出,基本上不能用。有些夜视仪说明书上注明可接到135单反照相机上,起夜视镜头作用,需要将夜视仪整体连同目镜一起,通过专门接环接到135单反照相机身上,经实际试用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反之,照相机镜头用于夜视仪上,主要是口径比较小,标准镜头和广角镜头问题还不大,长焦镜头视角放大倍数虽大,但太暗,做夜视望远镜没有实际意义。

同夜视仪类似,投影仪,放影机,幻灯机等镜头大多没有光圈,利用

照相机镜头是可行的,不过一般都用不着,它们之间的互换使用及特殊情况,可根据体积,焦距和对成像要求自己做试验。其中幻灯机改作放大机,用来放大巨幅照片,已有成功的例子,主要注意防漏光,幻灯机还有一个用途,是改造为简易快速镜头测试仪,尤其是时下一百多元的苏制小型幻灯机,将原镜头拆去,自制一个通用卡口,先准备一张拍有测试卡或精细图案的幻灯片,然后将待测试镜头卡在幻灯机上,从投影到屏幕或墙上的影像判读该镜头的质量,此法最适宜大量镜头的挑选。

另有一种镜头变望远镜的接目镜,日本原厂产品价格昂贵且国内几乎没有,原苏联有这种东西,十几厘米长,一百多克重,黑色金属圆管,只是接口为M42X1,接到50毫米标头上是6倍望远镜,85毫米镜头10倍,500毫米55倍,1000毫米111倍,前部镜头调焦适合景物远近

,后部目镜调焦配合人眼不同视力,眼睛看到的是正像,克服了普及型天文望远镜是倒像的缺点,此接目镜也能改换接口用于其他卡口镜头。普通单筒或双筒望远镜的物镜一般只有一组两片,而照相机镜头为数组多片,消各种像差,所以清晰度比普通望远镜高不少,亮度和视野也比单筒望远镜不差,最近聚焦距离却能很近,扩展了镜头的用途。此接目镜还有一个用途,就是通过观察分辨率标板,或者有精细图案的印刷品,可以定性判断镜头的解像力高低,同焦距镜头在同样距离比较,一般几米之外即可,镜头焦距若长一倍,观察距离也要增加一倍。

其它的,象门镜当鱼眼镜头等等,只是很好玩而已,这里就不再讨

论了。

七.材料

接环材料可以是黄铜,不锈钢,普通钢,铝合金等,不锈钢虽好,但加工困难,成本高,如果加工精度误差大,硬往相机上装,有可能损伤机身接口,普通钢也有这个问题,而且必需进行外部处理以防生锈,黄铜较好,电镀后更漂亮,以前大部分手动镜头后口均为铜电镀,只是分量显得重了些,成本也较高,铝合金成本相对低,加工容易些,同样大小的接环重量也轻多了,即可以抛光又可以氧化处理成黑色,现代日本还有塑料接口的机身和镜头,所以铝合金强度没问题,不必担心。前面提到过纸糊的接环是这样制成的:首先根据要求的尺寸准备一个内胎,标准一些的圆木或塑料管等手边方便找到的均可,将牛皮纸或质地密实的挂历纸裁成条,但太光滑的纸不好,因不易吃胶,然后一层乳胶一层纸地缠紧,至适当厚度,一般5毫米以上就足够,比塑料还结实,趁湿还可用金属接口压出螺纹,待干透后两端可以用锉刀或砂纸磨平,达到预定厚度,外表涂漆或包裹人造革,即美观又防水。实际上较重

的镜头,都不能单手拿机身,否则镜头没事机身接口也会变形,无论接口是何种材料,均要注意防撅,尤其镜身上无角架螺丝孔的镜头更要小心,不能直接用一只角架固定机身,不然头重脚轻还加大了不稳定度。接环内部最好车出横纹,越粗糙越好,发黑或喷无光漆甚至涂墨全行,只要不是螺纹磨损的地方无所谓,外部不必非要全部黑色,对于需要紧密接触的法兰端面和螺纹处,保持原来的银白色即可。

2024年2月19日发(作者:翠元芹)

有关改制镜头接口的一些问题

可交换镜头的相机等均有原配镜头,但由于原配镜头或价格昂贵,或不易买到,或成像质量不佳,而手中又有其他镜头,就产生了将手中现有镜头改换镜头接口后充分利用的问题.改换镜头接口要满足这样几个条件:像面定位距合适,能够准确调焦,可收缩光圈,在机身上能够卡牢,测光系统能正常使用,画幅涵盖力要足够,另外还要考虑使用方便与否,体积重量大小,价格因素等,例如为了配接几百元的机身而改造一只上万元的镜头是否值得,只有以上条件均满足才算真正改换成功,但是一般自动调焦、自动收缩光圈、全开光圈测光、程序曝光等功能均会丧失,业余条件下只要能够拍出清晰的画面就算达到目的了,对于小画幅镜头用于大画幅相机,如135头用在120机,由于涵盖力不够,只有画面中心部分可用,四周像质急剧恶化,甚至发黑不能成像,特殊用途,如专用于近摄不在此讨论。

改换镜头接口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原镜头后加接环,用于其他机身,这种形式可以不破坏原镜头结构,较贵重的镜头适宜这种形式,这种形式还可制备几个接环以适用不同机种,做到一环多用,另一种是将原镜头后座取下,重新加工一个新的后座再装上去,这种形式有时还要改动原镜头结构,若想恢复相对麻烦一些。无论采用那种形式,改换镜头接口都不能变动原镜头各组镜片之间的距离,因为这将严重影响成像质量,对于整组调焦的镜头,只允许通过前后移动整组镜片来达到在新机身上有效聚焦的目的,对于旋转前镜片调焦的镜头,可

以适当调节前镜片的调焦量,但仍以整个镜头移动为好。改制或转接后镜头光轴一定要垂直于胶片平面,以防底片局部聚焦不实,镜头光轴还应对准画面中心,以免某一边角像质下降,若采用机床加工,这些要求完全能够保证。下面分为几种情况进行讨论。

一.120及120画幅以上镜头转接于120及120画幅以上机身

对于坐机、外拍机等利用皮腔调焦的相机,只要镜头画面涵盖力足够即可互换使用,像面定位距等不必考虑,个别镜头固定方式有少许区别,主要是镜头座板大小不同,很容易自行加工改造。坐机、外拍机及折叠式相机的镜头转接于120单反机,需要加工一副多头 纹筒以解决调焦问题,不同类型有不同连接方法,具体操作依镜头和机身而定。若镜头带有快门还可扩展相机的功能,例如可实现全速闪光同步等。但至于哈苏、玛米雅等电子接口的相机,由于比较复杂,其改造接口的难度接近于仿制照相机,不容易做到十分成功。

目前较常见,价格较便宜的120单反相机和镜头有前苏联的基辅88和60及国产长城DF系列,但是长城DF系列除标头外没有其他配套镜头,这样镜头的选择余地就只有基辅一家了。从设计上看基辅60镜头不能直接加转接环用于基辅88机身,原则上基辅88镜头可以用

于基辅60机身,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实际上很困难,问题在于两种相机的像面定位距只相差8毫米,而镜头后座长度有十几毫米,也就是说转接环最短要十几毫米,这样∞不能聚焦,并且基辅88镜头后座直径与基辅60镜头后座直径差不多,所以也不能象M42x1螺口镜头转

卡口机身那样套进去。但可以通过更换镜头后座达到一头两用,基辅

每只镜头后座均不一样,只有同规格的镜头后座可互换,在基辅配套镜头中,30mmF3.5,80mmF2.8,120mmF2.8和250mmF5.6这四种镜头后座类似,相对简单一些,加工较容易,但每种镜头后法兰盘固定螺钉孔位置也是不同的,一般只需加工镜头后法兰盘,而不必制作控制光圈收缩机构,只要将原镜头后法兰盘上的控制光圈收缩机构取下,装到自行加工的镜头后法兰盘上,根据需要可调整光圈顶针的高度。而45mmF3.5,65mmF3.5,150mmF2.8和250mmF3.5这四种镜头后座类同,上刻有景深标尺,相对复杂一些,加工较费事。如果正好有只坏镜头,只要后座完好,就可取下留作备用接口。对于长城DF系列,若想使用基辅88镜头,可以通过改造机身接口来实现,这样就可以使用所有基辅88配套镜头,但每只镜头均需改造,现在基辅88镜头贵而长城DF机身便宜,还是以改机身合算。若想使用基辅60镜头,因长城DF像面定位距比基辅60像面定位距还要长,故只能通过改造镜头接口了。

二.120及120画幅以上镜头转接于135单反机身

120镜头转接于135机身后其焦距不变,但因画幅改变所以视角相应变化,在120画幅中90毫米焦距是标头,135画幅中就变成了中焦在120画幅中的广角头,135画幅中只相当于标头,由于只利用了原画幅中央部分,故成像质量很不错,尤其是画面中心与四角差别不大。

长城DF镜头→135单反相机,比较容易,长城DF镜头是4片3组结构,90mmF3.5,旋转前片调焦,全手动收缩光圈,类似于带克蹦定位的放大头,取景调焦时先将光圈全部开放,测光及拍摄前再将光圈收缩到位。该头单层镀膜,表面湛蓝,拍黑白片无所谓,彩色片色调偏黄,

后口是M39X1螺纹,通过接长一节套筒就可用于135单反相机,套筒制成多头螺纹还可以旋出来近摄,在套筒里边加一组镜片就成了简单的变焦头,但效果不太理想,全开光圈时成像较差,缩小两三挡后可以接受,拍人像还算过得去,使用时如果将前片旋转至∞位置,靠后部多头螺纹套筒调焦,比单纯旋转前片调焦稍好一点,但镜头上距离刻度也随之失效,国内有现成的产品,报上广告常见。如果所用135机为M42X1螺口,加工一节长32.2毫米,前端M39X1后端M42X1螺纹的接圈不算困难,有条件的影友可用金属,没有条件可用塑料,甚至可用纸糊一个,当然要足够结实,这也正是螺口相机的魅力所在。对于泽尼特3M或费德之类相机,虽然同为M39X1螺口,由于像面定位距不同,亦不能直接使用,仍然需要接圈,同时泽尼特3M或费德相机的镜头,也是不能用于长城DF机身的,焦距虽短,但并非广角。

老式带皮腔的折叠相机镜头用于135单反相机大体上无问题,从原机身上拆下也很容易,若是双镜头反光式或单镜头固定式则复杂一些,改造后复原较困难,一般只有机身破旧但镜头完好的相机值得一试,尤其是带镜间快门的镜头更有许多优点,能减少震动,可全速

闪光同步,当然加工接圈是必需的,坐机、外拍机的镜头体积一般较大,不太方便,还需要加工一副较长的多头 纹筒以解决调焦问题。

基辅88、60镜头→135单反相机,广角45、50、65头与135标头接近,改装意义不大,主要是中长焦及偶尔用用的30超广角,由于基辅88、60机身暗箱较长,因而镜头像面定位距也长,而135单反相机机身暗箱较短,所以需要一个三十多毫米的接环,此环前口与基辅88

或60机身接口相同,此环后口与所用135单反相机镜头后口相同,这种接环有两种型式,一种是固定式的,即基辅88或60镜头只能对应于一种135单反相机,成本较低,价格较便宜。另一种是活动的,即一套接环分为主环和副环两部分,主环与固定式的前端一样,副环是一

个利用侧面三个M3顶丝紧固的后口,通过旋转副环可以改变机身方向,例如使用300F4.5或500F5.6长焦时,三角架固定于镜头上,拍摄竖幅画面比靠调节三角架云台的方法增强了稳定性。如此,一只基辅88或60镜头就可以对应于数种135单反相机,一头多用,单独一只成

本稍高,若拥有几架不同牌号和接口的135单反相机,总的价格就便宜多了,且便于携带,很方便实用。此外,如果后口是M42X1螺口,加用M42X1螺口转卡口接环,也可做到一环多用,但不适用于尼康和奥林巴斯相机。这几种接环都具一定高度,有安装自动收缩光圈的空间

,只是太复杂,并非单纯机加工就行,大部分工作量是钳工操作,类似于手工仿制照相机局部,没有人愿意承揽,若有兴趣和时间的影友不妨尝试自行设计。原东德潘太康有一种专配百佳螺口相机的原装接环,前口与潘太康SIX及基辅60机身接口相同,后口为M42X1螺口,可半自缩,类似300F4.5大枪式镜头,先上弦,在接环上有一拨钮,先拨动此钮让光圈全部开放,拍摄按快门时光圈自动收缩,然后需要再拨一下使光圈全开,收缩光圈测光时也要重复上述步骤,还是有点繁琐,但比全手动又进了一步。实际上潘太康百佳配套镜头表上开列的180F2.8及300F4头就是120135两用的,这两款镜头成像质量很不错,但也够份量,好在均有三角架固定螺丝孔,三角架固定在镜头上不至

于头重脚轻,对于基辅88或60的250F3.5镜头,本身没有三角架固定螺丝孔,只好自制支架或依托在树杈、阳台、车帮等稳固的物

体上了。

哈苏、玛米雅、潘太克斯等120相机镜头均可以通过转接环用于各种135单反相机,只是其直径较大,用料加工成本稍高,象哈苏转尼康的接环,市场上已有成品出售。

三.135画幅镜头转接于135单反机身

卡口→卡口,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原镜头不做任何改动,通过增距镜,使原镜头适配到新的机身,日本几大公司就有这种专用增距镜,使得原手动调焦镜头用于AF机身,实现AF功能,焦距要增加1.6倍。但范围很有限,如果我们使用的不是同一厂家的镜头,卡口类型也不同,则无能为力,所以只好加工一副前后不同卡口的增距镜,或者单纯的接圈专用于近摄。其二是更换镜头后口,拆掉原来法兰,重新加工新的装上去,至于腾龙手动镜头百搭2型接环系统,设计制造得非常成功,其后部接环是镜头整体的一部分,单独有前边部分,任何机身也不能使用,不属于本文讨论的改制接口范围。更换镜头后口又分为可逆与不可逆,对于像面定位距由短变长的镜头,例如美能达MD口镜头改为尼康AI口,需要将镜筒后部去掉一截,基本不可逆,理光等K型卡口镜头改为尼康AI口,因像面定位距只差一毫米,可以不动镜头,只需将后口法兰做得比原镜头后口法兰薄一毫米即可。对于像面定位距由长变短的镜头,改口以后绝大部分可以恢复原来的卡口,除非把光圈收缩机构破坏了。原苏联为基辅19配套生产的35F2,100F2.8,200F3.5

三款尼康口镜头,各有一个专用M42X1螺口接环,将原卡口镜头后座三或四颗沉头螺丝拧下,直接换上M42X1螺口接环,再通过M42X1螺口转卡口环,转换为所需的卡口,很方便,不用再另加工卡口接环,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上述M42X1螺口接环转MD机身,因为此环太高,而MD卡口内径小,不能完全拧到底,∞不能聚焦,要将M42X1接环螺口端面部分磨短一毫米,然后将磨白的地方涂黑,另外个别镜头原光圈拨杆有可能碍事,光圈收缩不灵活,但只要用钢锉稍加修整即可使光圈活动自如。各种镜头像面定位距数据在摄影手册中可以查到。

最近几年,原苏联的摄影镜头以其高性能价格比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影友所拥有,可惜大部分是M42X1螺口,这种接口落后,由于不适应自动化的趋势在西方已被淘汰,但因其结构简单且便于自行加工一些附件,很适合经济能力不足的发烧友,遗憾的是可供选择的螺口机身较少,除了早期日本螺口相机很多,现在偶尔还能见到旧的理光、亚西卡、富士卡、潘太克斯和原东德百佳(普拉提卡),现在仍然生产的苏制泽尼特135单反机,快门挡数太少,大部分是B,1/30-1/500秒,使用局限性很大。

日本富士公司早期生产M42X1螺口135单反机,后来在向卡口135单反机转换过程中,考虑到老镜头用于新机身问题,专门设计了转接环,机身上专为使用老镜头加装了推杆,可自动收缩光圈,但还不能全开光圈测光,要收缩光圈测光,该转接环有法兰盘,装卸方便。潘太克斯公司也有转接环,但使用老镜头不能自动收缩光圈,因K型卡口与M42X1螺口像面定位距同为45.5毫米,不能象富士转接环那样有法兰

盘,只好将转接环卧进机身卡口座里去,卸镜头时需先拧下镜头,用牙签钥匙等物或尖锐的小指甲将弹簧片拨开才能取出接环,而且此种接环弹簧片单向锁住,就象一个倒刺,不是靠销钉锁进槽中,不可能卡得十分紧,旋转镜头时稍有松动。俄产泽尼特AM型35相机的K型卡口较合理,在机身卡口法兰锁销里侧增加了一小锁钩与普通K型卡口锁销联动,相应的原配转接环也有一小豁口,若要在日本K型卡口机身上用的话,还需车薄一圈,否则卡不进去。ABTOMAT型机身卡口座陷进一块,其原配转接环也多出一个带豁口的耳朵,其他K型卡口机身也卡不进去,但去掉这只耳朵就没有了锁。如果镜头后座法兰面直径足够大,可以将不带锁的转接环拧死在螺纹上,滴一滴502胶或打一小孔用小钉固定即可,另在法兰面上开一槽或打一孔,使机身上锁销钉恰好卡进,以锁住镜头,但螺口20F3.5,37F2.8,85F2等镜头后座法兰面直径不够大,不能采取此方法。珠江S�201锁定镜头方式不同于海鸥DF及美能达MD接口,单纯海鸥DF及美能达MD口机身用,转接环法兰直径可以小些,但如果不拧紧在镜头上,手捏着使不上劲,不如直径再大些,在M42X1→MD转接环法兰上开一凹槽,就能使珠江S�201机身也适用。加工螺口头转接环,应该先挑好M42X1螺纹,再铣卡口,不然装到机身上后,调焦距离标尺,光圈值,景深刻度等可能不在上方正中,在侧面看着别扭,若在底下还要翻转机身,更麻烦。

使用转接后的镜头测光因不同相机而异,虽均为收缩光圈测光,但尼康,美能达,亚西卡,佳能等光圈信息传递环要脱开,如尼康FE,FM,F3等专为收缩光圈测光设计了活动的小舌头,所以改造后的镜

头光圈环上不需要有凸起,否则就画蛇添足了。而PK口和富士卡FX

口联动杆与上述不同,要随着光圈环一起转动,才能实现收缩光圈测光,PK口转接环上要开一凹口,使机身上测光联动杆正好插在里面,FX口转接环螺纹端面上要设一凸起,带动测光联动杆,凹口和凸起的位置应是镜头光圈环能达到最小光圈的地方,否则测光结果与实际所用光圈测光误差极大,造成拍摄失败。百佳pB卡口是特殊的电接口,原厂转接环装有电阻网络,自行加工要费一番功夫,通常就不测光了。有人担心改口后的镜头会对电接点的机身造成损害,特别是新型AF机的电路,其实只要制作标准,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以尼康和潘太克斯为例,其老型手动镜头没有电接点,但在新型自动调焦机身上照用不误,佳能EOS和美能达AF系列所用转接环也早已经试验成功。

在摄影发烧友中很多人拥有尼康单反机,而大部分属于工薪阶层,他们对成像质量要求较高,但苦于经费不足,不可能配备更多的原厂镜头,这样物美价廉的苏制镜头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基辅系列有几款原装AI口镜头,但仍嫌不够,所以如能将众多的螺口镜头改为AI口,选择余地就更宽了。有三种办法:其一利用专配尼康机身的转接环,环上有一片附加凹镜,可以不改镜头达到准确聚焦,但如碰到后置滤镜的镜头就不好办,例如苏产16毫米鱼眼,20毫米超广角等后置 司稻低方 无法使用滤镜,若不用滤镜,16毫米鱼眼还调不到无限远,使用受到限制。其二是加普通转接环,然后重新调整调焦环,就象调节基辅19配套的100F2.8镜头一样,以适应加厚了的镜头,反射式镜头采取这种办法较好,但有些镜头此法行不通,只有最后一招换法

兰。需要注意的是,尼康FA,F3,F801,F90等机身五棱镜前凸较多,而苏产几种鲁米那尔牌反射头后屁股较平,更换后口以后要碰到前凸的五棱镜,根本装不上去,吉姆和莫托牌反射头没有问题。苏产135F3.5,1000F10和300F4.5大枪式镜头后口是活动的,就是在本文第二部分中介绍过的副环,换起来不费事,300F4.5枪式镜头,用于AI口机身,有一个巧妙的办法,解决光圈联动问题,类似双头快门线原理,自制一个金属卡子,将一根短快门线,固定于枪架扳机处,扳机控制镜头光圈收缩,快门线控制快门释放,调节好位置,使光圈正好在快门释放之前收缩,如此,实现了不考虑测光的同步自动收缩光圈。

螺口变卡口还有一额外好处:即有了景深预视功能,对于经常需要景深预视,而又苦于原来机身无此功能的影友是一个福音,实现了原配镜头没有的功能。螺口镜头光圈的收缩有几种方式,最老的方式,如长城DF90F3.5镜头,完全手动,同带克蹦定位的放大机镜头一样。新式自动收缩光圈镜头有一顶针,平时光圈总是全开,当压下顶针时光圈收缩,相应的机身上设置一推杆,用于推动镜头顶针,目前大部分螺口相机均有推杆,但四五十年代的老式机身没有光圈推杆,例如泽尼特E型,光圈无法收缩,不能直接使用新式自动收缩光圈镜头,(老式M39X1口机身也不能加转接环直接使用M42X1头,需换后口),如泽尼特50F1.8,50F1.9,16F2.8,80-200F4.5以及日本螺口镜头,若要使用,只有拆开镜头后座,在顶针下端套一小段圆珠笔芯,使得顶针不能再升起,就变成全手动收缩光圈了。因MD卡口内径小,螺口镜头旋进去后正好将顶针压住,不用改造镜头,而其他卡口机身就只好照老式

螺口机一样办理了。原东德生产的螺口镜头除具有顶针可自动收缩光圈外,还另设一A/M拨钮,拨至A为自动收缩光圈,拨至M为手动,原苏联的20F3.5,50F1.7,200F4也是这种结构,这种结构的镜头,不论新老机身都能用,卡口机身用起来很方便,可先预置光圈,置A取景调焦,置M测光并拍摄,不必一挡一挡数光圈。另外一种方式是快速收缩光圈或称为半自动收缩光圈,这种镜头也较多,又分两种型式,原苏联的50F2.8微距,135F3.5是单环式,光圈环在镜头前端,将光圈环转至小光圈位置并下压,转至预置光圈数值后抬起,取景调焦时全开光圈,测光和拍摄时只要一转光圈环,就可快速收缩至预置光圈,眼睛不必再看光圈环刻度。37F2.8,85F2是双环式,光圈环也在镜头前端,预置光圈和收缩光圈由两个环分别操作,最前面的是带克蹦定位的预置光圈环,紧挨着大一圈的是收缩光圈环。由于没有自动收缩光圈机构,所以光圈叶片数较多,可以收得很圆,叶片上有油不会影响光圈收缩,属正常现象,半自缩光圈镜头各种机身都能用。

一般135平视取景相机,不论折叠还是固定式,镜头后顶焦距均很短,由于单反机需要有安装反光镜空间,后顶焦距要求较长,所以即使镜头像面定位距合适,平视取景相机镜头基本上也不能用于单反机,早期设计的单反机超广角镜头,就是因为反光镜碍事,故只得将反光镜上翻锁住,然后再安装镜头,取景和测距都靠估计,或者在热靴上另外安装取景器,目前这种镜头已经淘汰。单反机镜头虽可用于平视机,但因调焦距离镜筒伸出量不同,距离刻度标尺失效,双影重合测距亦失去意义,无法真正有效调焦,例如费德5用泽尼特镜头,除非不用双

影重合测距,而采用目测调焦,事先打开B门,在走片轨处装上毛玻璃,对不同距离景物调焦,在镜头上做好标记,或干脆固定拍摄距离,用起来较麻烦,对于超广角或鱼眼镜头另当别论,可利用超焦距,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中长焦尤其大光圈实际等于完全不能用,而且取景范围也无法准确。

四.照相机镜头转接于放大机上

早期胶合镜片及初期的镜头镀膜怕高温烤,所以一般放大机镜头均设计为非胶合镜片,现在中高档放大机镜头已有胶合镜片的,象罗敦斯德放大镜头,采用了耐高温胶合材料。照相机镜头口径大,亮度高,可缩短曝光时间,减少灰雾,且调焦容易,对厚底片有利。实际上普通镜头短时间照射也不会开胶,如果放大灯泡功率不是太大,就更可放心使用,笔者的几只镜头已用了很久没见烤坏。至于放大效果,因普通照相机镜头不是平视场,光圈全开时四角像质不及中央,以标准镜头为例,假设放大时使用的是F8光圈,从F2算起已经收小四挡,完全可达到要求,对于底片局部放大倍率很高的情况,四角根本不用考虑。如果有标准微距镜头更好,平视场设计,即使大光圈使用也无问题,中长焦微距镜头放大同样尺寸照片需将放大机头升得很高,不太合适。前几年北京照相机厂有一种前面是卡口,后面是M39X1的转接环,不知现在还有没有,目前原苏联产泽尼特相机的58F2标头,加一M42x1→M39X1转接环,价格并不贵。这种镜头加接圈后用于放大机的好处是方便,快速多用,不足之处是由于加长了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对于国产斜桥式放大机,暗箱伸缩皮腔较厚,即使缩至最短仍然放不了大尺寸

照片,除非利用广角放大镜头,一般广角镜头效果比标头要差一些,主要是四周通光量不足和畸变,前苏联的和平1型37F2.8广角镜头作为放大镜头还是可以的,尤其是底片局部放大时,普通放大镜头要将机头升得老高,国产斜桥式放大机根本无法满足要求。其实皮腔没有必要这么厚,可以自己动手去掉皮腔上下各两层,会有所改善,如果用

带有M39X1 菸频木低 后法兰盘,替换原来镜头的后法兰盘,这样就可以缩短镜头到底片距离,使得放大倍率再大一些。长城DF镜头,费德系列镜头本身就是M39X1螺口,可直接拧到放大机上使用,但长城DF镜头效果一般。以上所述仅对135底片而言,如果是120底片就需

要使用120相机标准镜头,考虑到体积太大,并不太实用,泽尼特用85F2头,焦距虽合适,因画幅涵盖力不够所以也不适合放大120底片。

五.放大机镜头转接于照相机上

对于120画幅及120画幅以上的相机,要使用75毫米以上放大头,对于135单反机,50毫米以上各种焦距放大头均行,通常都是看中了放大头平视场的特点,用来近摄翻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调焦,简单加转接环虽可成像,要来回移动相机调焦,倍率是固定的,想改变倍率只有通过加不同长度的接圈,很麻烦,若有翻拍架能升降相机还好,否则手持根本拿不稳,即使采用高速快门,因景深极浅也不易成功。有一种国产近摄皮腔,前口为M39X1,可直接使用放大机镜头,后口接到135单反机身上,倍率可调,缺点是太简易,在四根柱子上滑动伸缩,不如燕尾槽结构精密,没有齿轮和旋钮,对焦比较别扭。日本原厂近摄皮腔价格太昂贵,与国产价格接近的原苏联的近摄皮腔做工较精细,具有双

层滑轨,但前后口均是M42X1,要加转接环。前面提到过的,为长城DF镜头配制的,带有多头螺纹的套筒,实际上很合用,虽然调焦伸长量不是很大,但通过前端加M39X1接圈或后端加现成的卡口接圈,也可以放大几倍。

六。其他

135单反机镜头可用于电影摄影机上,电影摄影机镜头用于135单反机问题较多,35毫米摄影机镜头还凑和,拍72张的半格机最合适,16毫米或8毫米摄影机镜头因函盖力小,基本不能用,有的摄影机镜头后镜组太突出,会碰单反照相机的反光镜,也是不能用的,还有一些摄影机镜头后镜组安装在机身内部,只有前部可换,缺后镜组的镜头不能单独成像。照相机镜头与摄像机镜头互换同电影摄影机类似,不过现代家用摄像机镜头大多固定,不能更换,属于专用型的例子有佳能EOS系列镜头转接于佳能摄像机。

原苏联生产的夜视仪大多具有M42X1接口,所配镜头口径比较大,一般均在F1.2-F2,焦距在85-100毫米,虽可拧到135单反照相机上,但因无光圈,且像质本来要求不高,个别品种后镜组太突出,基本上不能用。有些夜视仪说明书上注明可接到135单反照相机上,起夜视镜头作用,需要将夜视仪整体连同目镜一起,通过专门接环接到135单反照相机身上,经实际试用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反之,照相机镜头用于夜视仪上,主要是口径比较小,标准镜头和广角镜头问题还不大,长焦镜头视角放大倍数虽大,但太暗,做夜视望远镜没有实际意义。

同夜视仪类似,投影仪,放影机,幻灯机等镜头大多没有光圈,利用

照相机镜头是可行的,不过一般都用不着,它们之间的互换使用及特殊情况,可根据体积,焦距和对成像要求自己做试验。其中幻灯机改作放大机,用来放大巨幅照片,已有成功的例子,主要注意防漏光,幻灯机还有一个用途,是改造为简易快速镜头测试仪,尤其是时下一百多元的苏制小型幻灯机,将原镜头拆去,自制一个通用卡口,先准备一张拍有测试卡或精细图案的幻灯片,然后将待测试镜头卡在幻灯机上,从投影到屏幕或墙上的影像判读该镜头的质量,此法最适宜大量镜头的挑选。

另有一种镜头变望远镜的接目镜,日本原厂产品价格昂贵且国内几乎没有,原苏联有这种东西,十几厘米长,一百多克重,黑色金属圆管,只是接口为M42X1,接到50毫米标头上是6倍望远镜,85毫米镜头10倍,500毫米55倍,1000毫米111倍,前部镜头调焦适合景物远近

,后部目镜调焦配合人眼不同视力,眼睛看到的是正像,克服了普及型天文望远镜是倒像的缺点,此接目镜也能改换接口用于其他卡口镜头。普通单筒或双筒望远镜的物镜一般只有一组两片,而照相机镜头为数组多片,消各种像差,所以清晰度比普通望远镜高不少,亮度和视野也比单筒望远镜不差,最近聚焦距离却能很近,扩展了镜头的用途。此接目镜还有一个用途,就是通过观察分辨率标板,或者有精细图案的印刷品,可以定性判断镜头的解像力高低,同焦距镜头在同样距离比较,一般几米之外即可,镜头焦距若长一倍,观察距离也要增加一倍。

其它的,象门镜当鱼眼镜头等等,只是很好玩而已,这里就不再讨

论了。

七.材料

接环材料可以是黄铜,不锈钢,普通钢,铝合金等,不锈钢虽好,但加工困难,成本高,如果加工精度误差大,硬往相机上装,有可能损伤机身接口,普通钢也有这个问题,而且必需进行外部处理以防生锈,黄铜较好,电镀后更漂亮,以前大部分手动镜头后口均为铜电镀,只是分量显得重了些,成本也较高,铝合金成本相对低,加工容易些,同样大小的接环重量也轻多了,即可以抛光又可以氧化处理成黑色,现代日本还有塑料接口的机身和镜头,所以铝合金强度没问题,不必担心。前面提到过纸糊的接环是这样制成的:首先根据要求的尺寸准备一个内胎,标准一些的圆木或塑料管等手边方便找到的均可,将牛皮纸或质地密实的挂历纸裁成条,但太光滑的纸不好,因不易吃胶,然后一层乳胶一层纸地缠紧,至适当厚度,一般5毫米以上就足够,比塑料还结实,趁湿还可用金属接口压出螺纹,待干透后两端可以用锉刀或砂纸磨平,达到预定厚度,外表涂漆或包裹人造革,即美观又防水。实际上较重

的镜头,都不能单手拿机身,否则镜头没事机身接口也会变形,无论接口是何种材料,均要注意防撅,尤其镜身上无角架螺丝孔的镜头更要小心,不能直接用一只角架固定机身,不然头重脚轻还加大了不稳定度。接环内部最好车出横纹,越粗糙越好,发黑或喷无光漆甚至涂墨全行,只要不是螺纹磨损的地方无所谓,外部不必非要全部黑色,对于需要紧密接触的法兰端面和螺纹处,保持原来的银白色即可。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