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认识德国手动镜头

IT圈 admin 59浏览 0评论

2024年11月5日发(作者:嬴若星)

原作地址:/forum/

我所用过的德头漫谈(给想入德头的兄弟一点参考和建议)

呃,想了好久,还是决定以自己的见识来写一篇文章。发现很多人被网上现存的

文章骗得死去活来,被杀猪杀得好辛苦,实在是惨不忍睹。我做为一个非专业但

只经营德头的贩子,也不忍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我并无意走上贩子的道路,只是

收的头多了,自然就成了贩子。以贩养吸么,要不然以一个学生的收入能力,我

如何能烧得起德头呢?不过随着镜头越烧越多,在我手里买镜头的人越来越多,

我发现很多人买镜头时都存在着某些偏好(说难听点儿是怪癖,比如很常见的

“梅耶控”),而这些偏好,却是源于某几篇可能是道听途说的文章,和一些从

未用过但却猛吹某些镜头的网友。

曾几何时,我初尝德头时,也是先看了网上的某文章,又看了某坛的某巨长的毒

贴。这些文章写得文采飞扬,生动有趣,旁征博引,甚至是起名冠号。初学者不

明就里,往往分不清哪些是有真实感受的人写的。这些文章里有很多作者,根本

没用过某些镜头,甚至是全都没用

过,就敢胡乱下定义做结论,结果让一群初哥深受其害。

我当非职业贩子这段时间,经手过几百只德头,越来越发现原来深信不疑的神话,

竟然在我自己的手中一个一个被打破。回头再看这些文章,发现里面的很多言辞

居然都是被百遍转载的小道传说,而作者自己居然根本没用过。于是我一定要以

我有限的见识写这篇文章,让各位新入道的同学,切莫轻易上当了。

这篇文章可能要用很久才能写完,因此我会不定时更新。按传统,我把德头按品

牌来写。

第一章,东德

1.梅耶,潘太康(Meyer Optik / Pentacon)。

我就不考究梅耶这个品牌的创建历史来历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搜搜。但必须要

说,我之所以把梅耶和潘太康放在一起,是因为梅耶和潘太康本来就是一家。

在战前,梅耶(Meyer Optik 或是更早的 Hugo Meyer)是 Carl Zeiss Jena 的

主要竞争对手。这一时期梅耶的镜组结构和产品线,与蔡司都非常相似。定位上,

梅耶的定位比蔡司低,价格也比同时期的蔡司便宜。在镀膜技术未成熟前,梅耶

和蔡司都曾使用非常贵的高透光率玻璃以达到大光圈的通光量,比如蔡司的白头

Sonnar 85/2。这一时期的镜头都非常贵,现在仍然很贵。这一时期的梅耶头一

般以 Hugo Meyer 为品牌,比较少见。

战后,梅耶成为东德的光学品牌。东德曾对境内的光学企业进行了大范围整合,

统一使用潘太康品牌 Pentacon(机身统一使用百佳品牌 Praktica),于是东德

境内大大小小的镜头厂都改用 Pentacon 品牌,梅耶是其中的主力。这段历史我

1

曾经努力考究,终于让我找到了证据。我曾经看到过一只斑马版的潘太康镜头,

上标写的是 Pentacon Orestor 100/2.8。Orestor 是梅耶的镜组结构商品名,

这应该是过渡时期的产品。

我又对比过梅耶和潘太康的产品线,尤其是M42时代的,发现产品线几乎一样,

但潘太康的产品线更简单紧凑。这应该是潘太康集团对产品线的一种修正。一些

梅耶的产品在后期一一被削减,如比较尴尬的 30/3.5 和 35/4.5。但后来进入

到卡口时代后,把 100/2.8 削减掉我感觉不太明智,因为 100/2,8 这个产品我

个人感觉是梅耶潘太康镜头当中相当不错的一个产品。

总的来讲,梅耶/潘太康产品系列当中,主打产品线(定焦)基本如下:

1)Orestogon 29/2,8(PB版的 28/2,8 是其改进版)

2)Oreston 50/1,8

3)Orestor 100/2,8(没有PB版)

4)Orestor 135/2,8

5)Orestor 200/4

那么按产品时期划分,主要有以下时期:

1)战前时期。这一时期的镜组结构与后期不太一样,有很多三片结构的镜头被

热炒,其实根本不值那些钱。这一时期的镜头中,比较有名大家还能买得起的就

是 58/1,9,这个头跟蔡司的 58/2 定位相仿比蔡司稍低,是蔡司的主要竞争对

手。这个头是六片四组双高斯结构(一说是五片四组,我实在无力把镜头砸了数

了),镜片用料与蔡司也差不多,出片效果与蔡司也差不多,价钱上,应该比蔡

司的稍低,但现在已经被炒到比蔡司还要贵,这很不正常,主要还是因为存世量

少。还有 75/1,9,跟蔡司的 75/1,5 也是相对应的竞争对手。

战前有一段时期梅耶使用了高透光率的玻璃以保证大光圈的通光量,这种说法应

该说是准确的,但这些无膜白头是否值动辙七八千一万多的价钱,就见仁见智了。

2)东德前期。这段时间梅耶的镜头产品线已经有所改变,镜组结构也已经比较

成熟,只是还未改名叫潘太康。这一时期梅耶的镜头有斑马版和黑铁版两种,其

中大家都说斑马版的成像更好,当然,斑马版的价钱也更高。这种说法我一直很

不认同,原因是这些版本我都曾经把玩过,对其成像素质当然有我自己的见解。

不过有些“JS”把黑铁版说成是所谓的“粗斑马”,无非是想把黑铁镜头跟斑马

联系起来,蒙骗初哥,以达到把黑铁版的价钱抬高的目的。还有,有人专买带有

1Q 标志的斑马版,这种怪癖不知从何而来,不过这也导致带 1Q 标志的斑马比

不带的贵出一百块钱。

3)潘太康时期。在进入到潘太康时期以后,产品线被压缩,以便与东蔡的产品

线相互整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完整产品线,以在国际竞争当中获得优势。被一

直保留的五个主要产品可以说是潘太康的拳头产品。在进入潘太康时期以后,多

层镀膜开始普及,潘太康使用的是东蔡的镀膜技术,因此你会发现潘太康的镀膜

与东蔡的相当相似,而且质量相当高。即便是七十年代的黑铁版潘太康,其镀膜

也远超过后来的日本镜头,甚至现在有很多企业也达不到那种镀膜技术。有人说

潘太康不如梅耶,我感觉这种说法很无知。无知之一是说潘太康不如梅耶的往往

是道听途说,根本没亲自比较过两版镜头;无知之二是吹捧单层镀膜,说单膜“高

光好,细节多”,这种说法事实上无真实根据,所谓的“高光好”跟曝光水平和

场景光照有很大关系。所谓细节多,也就是在数码时代的说法吧。多层镀膜增加

了通光量,当然会使镜头的反差变大。在感光原件宽容度一定的前提下,似乎是

单膜的“细节多”。但随着感光原件的宽容度提升,多层镀膜的高动态范围的优

2

势必然会体现出来,到时候,细节多的应该是多层膜,而不是单层膜。不过话说

回来,单膜已经可以使综合透光率达到 94%,多层膜只是提高到 96~97%,这种

差别未必可以在成像上体现出很大的差别;无知之三是在我告诉他这些信息以

后,他仍然固执地说梅耶好,这就是一种偏执,这种偏执多半来自于那些不负责

任的道听途说,和人云亦云。

4)PB 卡口时期。进入到卡口时代以后,潘太康的产品线被进一步压缩,削减掉

了 100/2,8,这个我感觉很遗憾,事实上,我感觉潘太康产品当中,100/2,8 是

一个很棒的产品,比 135/2,8 强很多。而且东蔡也有拳头产品 135/3.5,完全

没必要保留成像素质一般的 135/2,8 而削减掉成像相当棒的 100/2,8。

再有,对 29/2,8 进行了改进。我个人感觉这个改进真明智,因为 29/2,8 的成

像素质实在是差强人意。改进的潘太康 28/2.8 非常成功,成像相当好,可以说

非常超值。相比之下,很多 28/2,8 镜头,无论多贵,都很难再超越潘太康 28/2,8

很多,顶多是在全开光圈时边角成像稍好一点,或是成像色彩感觉与潘太康 28

不同。

卡口时期,去掉 100/2,8,潘太康的主打产品线只有四个,更加单一,可以有效

组织大批量生产。生产批量越大,产品的质量也就会越高,成本也会更低。有种

说法是这时期潘太康用的玻璃和以前梅耶时代不一样了,用的玻璃差了。我感觉

这种说法也很无知。你拿80年代的玻璃和60年代的比,这有可比性么?蔡司的

58/2 玻璃里还有汽泡呢,你敢说一个镜头里几十个汽泡对成像没影响?而且玻

璃生产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在中国还未哄抬稀土价格时,玻璃原料的价格是下降

的,不是上升的。同样牌号的玻璃可能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和产量的提升,在那

一时期里是下降的。分辨玻璃是否相同的办法很简单,你看镀膜颜色就行。不同

折射率或不同牌号的玻璃,同样的镀膜配方会体现出不同的颜色。我们仔细看梅

耶斑马头和早期潘太康的单膜镜头,镀膜的颜色是一致的,这说明用料并未改变。

后来多膜时期,因为镀膜配方经常升级,所以不同年代生产的镜头镀膜颜色不同

也非常正常。你不能因此说潘太康的用料降档了。而且以潘太康的产量,很可能

大量屯积玻璃原料,这就可以有效避免原料价格变动带来镜头价格变动,而且大

量屯积原料还可以有效降低原料成本。

拿现在来说,中国抬高了稀土价格,于是光学玻璃价格瞬间猛涨,涨幅几倍地高

于房价。国内很多小镜头企业被害惨了。但佳能尼康,早就屯了几年甚至十几年

的玻璃原料,一下子竞争力就提升起来了。为什么宾得没办法把镜头做到跟佳尼

相当,就在于此。拿小痰盂来讲,如果以现在的玻璃成本来做,小痰盂的玻璃原

料成本就得在400块钱上下,卖700就肯定赔钱。再比如国内现在热卖的双鸟标

头,不到三百块钱一只新货,以现在的成本来讲,连国产光明厂的原料可能都买

不下来。那都是十几年前的库存零件,根本没有成本可言。

5)两德统一前后。潘太康在两德统一前后曾经有一段特殊时期。这段特殊时期

在镜头上也有体现。比如有一批潘太康镜头使用的是 Carl Zeiss Jena P 的商

标,再比如,国内能买到的全新梅耶镜头,都是出自于这一时期。

据国外的一些文章说,潘太康的梅耶工厂,在两德合并以后被施奈德收购。收购

了梅耶工厂的施奈德把工厂里剩下的零件进行组装,并恢复了 Meyer Optik 的

商标。因此不能说这批全新梅耶是假货,但与原来的梅耶也不能等同视之。这批

货大概生产于九十年代中期,今天国内能买到的大概有几百支吧,估计现在也卖

3

得差不多了,就是这一批中的一小股,能留存到今天也相当难得,收一只当做收

藏我看也不错。

梅耶大概经历了这样一些个时期,这些源自我自己的一点见识。由于国内外史料

有限,很多都是我妄自推测的,如有不实之处,还请各位高人批评指正。

1)Orestogon 29/2.8 和 Prakticar 28/2.8

这款广角镜头,可以说两个版本有着天壤之别。总的来说,28 远好于 29。我经

手的 Prakticar 28/2,8 不下五十只,三种名圈都玩儿过。可以说,这么大的量,

我对 28 镜头的成像质量的发言权应该是有的。一开始时,我也曾经相信网上说

29 比 28 强的流言,于是千方百计弄了一只 29 回来,成色那叫一个新啊。上

机一试,我靠,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这头被人动过?于是出掉,又进一只,上机

试,我靠,这又是神马情况?难道这只也被人动过?于是再出掉,又进一只,上

机试,hollyshit! 我一直不相信我有如此倒楣的运气,连三只镜头都是被人动

过的,而且这三只镜头新得一塌糊涂,有个还带着原厂的包装盒和合格证。不死

心的我又向十多个其它有此镜头的人求证,得到的答案竟与我如此相似,看来不

是个性而是共性。在这只后,我又进手过两只梅耶斑马29/2,8,结论还是一样。

神话被捅破了,29 远不如 28,这也是为什么潘太康要改进 29 的原因。

具体说来,29 全开拍片不透,总是感觉像没对准焦似的。即便在裂像屏上看准

了,拍出来的也让人感觉差强人意。每个都是如此,说明镜组设计肯定有问题。

收了光圈呢?结论是边角成像不好,中心还凑和吧。光圈收到多少呢?答案是

F8。

再说说潘太康 Prakticar 28/2,8,全开成像让人很满意,虽然全开拍无限远时

边角成像素质有点下降,但收两档光圈的成像就相当让人满意了,无论是中心还

是边缘。话说回来,谁会用全开拍无限远风景?

对这款广角,我的评价是:Prakticar 28/2,8 达到了超一流的性价比,成像中

规中矩,发色也中规中矩,与康太时相比就稍偏黄(因为康太时偏蓝啊)。全开

成像和整体锐度上,与康太时 D28/2,8 相仿,只是全开边缘稍差一点,收一档

光圈与康太时几乎无差别,焦外比康太时稍硬,但广角镜头,谁又会去特别在意

所谓的焦外成像呢?这款镜头以康太时 D28 一个零头的价钱,达到了几乎与康

太时相仿的成像质量,可见其性价比之高。

那么 29/2.8 呢?如果你想体会什么叫“物有所值”甚至是“物有不值”,你不

妨收一个试试。

2)Oreston 50/1.8

尼康的 AF50/1.8D 曾经有种说法叫“世界光学设计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当然,

我认为这话没问题。因为尼康的这只镜头确实是性价比奇高。那么,这个世界上

有没有另一只镜头有如此之高的性价比呢?答案是有,就是潘太康 50/1,8。

我也可以说,潘太康 50/1,8 同样是“世界光学设计史上的集大成之作”。记得

我有一次去一个朋友那里,这个朋友是一位很有名的改口大师,我拿着我的尼康

D200 和一只尼康 AF50/1,8D 跟他说,这头成像相当强,全开自动对焦就完全可

以信任。他不信,说,不可能吧,能有潘太康标头好么?请各位注意,这哥们儿

碰过的镜头可远远多于我,他拿来比较的镜头不是康太时,不是禄来,不是徕卡,

而是潘太康。我跟他的意见很一致,潘太康标头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这种成就跟

4

尼康的 AF50/1,8D 一样,源自于成熟的结构设计和超大量的批量生产。

可以说,现下什么德头最便宜?大家的答案不会有第二种,当然是潘太康标头最

便宜。这种最便宜的标头大家都会对它产生一种轻视,感觉妈的三四百块钱的东

西能有啥好成像,事实上这个三四百块钱的东西,成像质量远超你的想象。

你可以拿个潘太康的标头去 PK 全线日本标头,大多数情况下,你保证可以大胜

而归。你可以拿着一个破烂的潘太康,轻易地击败两千多块钱的 EF50/1,4,或

是宾得 FA50/1,4 什么的。对此我深有感触。记得那时候我还刚刚玩手动头半年

多,心想可以把手里的镜头对比一下。于是拿着宾得的 Takumar 55/1.8 跟禄来

的 Planar 50/1,8 比了一下,结果禄来大胜,太苦马不堪一击,那种差距显而

易见。后来我又拿禄来标头跟潘太康比了一下,结论是,潘太康除了发色稍偏黄

(禄来偏蓝紫),基本与禄来相当。SuperMultiCoated Takumar 被称为是太苦

马当中最好的一版,也是同时期其它日本镜头的佼佼者,同理推论一下,潘太康

与禄来相当,禄来又把太苦马最好一版打得满地找牙,那么潘太康对太苦马的结

果会怎么样呢?我告诉你我的选择,我出掉了所有太苦马镜头,从此以后再也不

想沾边了。

对潘太康 50/1,8 的评价,我就是那句话“这个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德头”。

那么梅耶 Oreston 50/1,8 呢?呃,如果以一半的价钱能买到潘太康,我为什么

要花一倍的价钱买梅耶?如果你是个梅耶控,你就当我没说吧。有人可能会问梅

耶潘太康成像对比过么?答案是我当然对比过。那这两个镜头哪个成像好?请恕

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会引来无数梅耶控跟我死磕个没完,这真是太无聊了。

哦,编辑一下,忘了说一件事。就是 M42 和 PB 镜头哪个比较好?我感觉是 PB

的比较好。原因很简单,因为 PB 镜头主要产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生产技术

更成熟,有了数控加工设备,镀膜配方和技术更成熟,批量更大,当然质量更稳

定均一。你想象一下,你手里的四百块钱的PB版潘太康,使用的镀膜配方技术

和设备与价钱一倍甚至两倍于它的东蔡标头一模一样,你是不是感觉特别爽?

说到这,我想说一下我对几版潘太康镜头使用上的体会。

(1)白标 Multi Coating 版 M42

这版应该是 M42 潘太康存世量最大的了,这头据说在 90 年代还恢复生产了一

段时间,因此现在有很多成色特别漂亮的镜头存世。这个版本应该说是 M42 潘

太康中成像质量最好最稳定的版本。

(2)红 Multi Coating 版 M42

这版的镀膜与白字版不同,似乎是对于不同镀膜配方的一种实验性产品,看其未

大量生产就可以知道这版的镀膜配方并不算成功。我经手过不到十只红字版的,

感觉成像色彩与白字版确实有所不同,好坏就见仁见智。我个人比较喜欢红字版,

不过镜头质量什么的与白字版就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存世量小,所以价钱会高一

点,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3)单膜版

这版跟梅耶时代就没区别了,镀膜一样,甚至镜头外观都一样。不过版本比梅耶

稍多,有什么宝塔版,什么 auto 版的,我感觉成像和产品质量都一样。这些版

本因为保有量小,又与梅耶一样,因此价格会稍贵。

(4)斑马版

5

这是梅耶向潘太康过渡时期的产品,有些斑马版甚至还标着梅耶的镜组结构名。

但有些版本的镜头没有斑马版,如潘太康50/1,8,我未经手过斑马版,也许是

我见识比较少。

对于前置多页片光圈,我感觉多页片光圈对于焦外确实有所改善。因此焦外控们

多花点儿钱买多页片光圈的版本也算是物有所值吧。

3)Orestor 100/2.8

100/2.8 的镜头是潘太康镜头当中我经手最少的一款。但经手的几款 100/2,8,

无论是潘太康还是梅耶,成像都让我很满意。

可惜的是 PB 时期潘太康削减了 100/2.8,这是一个让人匪疑所思的决定。如果

论产品线,东蔡已经有了拳头产品 135/3.5,成像远比潘太康的 135/2.8 强,

应该削掉潘太康的 135/2.8 而不是 100/2.8。削掉了 100/2,8 以后,东德镜头

里就再也没有 100 这个焦段的镜头了,产品线反而有了缺口,这真是让人想不

通。

成像上,可以说,100/2,8 是潘太康成像最好的三个镜头之一,远不是什么

135/2,8 这种垃圾货可以相提并论的。

我记得以前有人把 28 50 135 叫做潘太康三剑客,我感觉应该去掉135而加进

100。28 50 100 这三只镜头才是潘太康最强的三只。

4)Orestor 135/2,8

我可以负责地讲,135这个镜头是潘太康镜头里成像最差的了。焦外有旋转,全

开成像锐度差强人意,色散大,紫边严重,唉。有人问梅耶的呢?我告诉你,一

样。

我所在的群里,有一个群友,一直想买梅耶的头。我曾经力劝他不要买梅耶,实

在想买,买潘太康就行。再就是不要买135长焦,一来不实用,二来成像差。要

买的话,就买50标头吧,至少不会后悔。后来有一次在群里我们俩个聊起来,

这位兄台力排我议,死活买了一只梅耶135,还是斑马前置光圈的贵货。我问他

感觉如何,他说,我*,当初怎么没听你话。

不可否认,潘太康135镜头有德头一贯的色彩和成像感觉,但不得不说,跟同宗

兄弟东蔡的 Sonnar 135/3.5 相比,潘太康 135 的成像素质实在是差了不少。

当然,潘太康依然是比一些日本镜头强,但性价比方面就不像50和28那么突出

了。

有很多人买了梅耶或潘太康的135以后,跟我说,成像很棒啊,比我的 80-200/4

自动头强多了,色彩也好。我只能说,一个定焦如果还干不过狗变的话,它还有

啥存在的意义?德头的色彩如果还不如日本头好,我们这帮炒德头的贩子还混个

屁啊。你如果感觉潘太康的 135 还不错,那你真应该试试东蔡的 Sonnar

135/3.5,那就真叫惊艳了。

说点题外话。有人经常问我俄头怎么样,这个不好回答,俄头水深,光厂子就不

下十个,甚至光一个 58/2 就有不下十种版本,我是真不太了解,只经手过有限

的几只,实在不好做一个全貌性的回答。

6

不过就我经手的几只来讲,呃,如果你不差钱就还是上德头吧。上潘太康就行了。

俄头,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声叹息”。不过事有例外,俄头里,中幅头

的成像还都可以,性价比也高。如果你是玩儿潘太康6的,不妨试试俄头。尤其

是那个 30/3.5 鱼眼,很值得一玩儿。再编辑一下,有个要说的,就是那个

Mir-1b,我弄过一只,唉,0.7 米的最近对焦,从最近到无限远要拧整一圈,我

擦,着急的时候能气死你。还有就是经常会把光圈环当对焦环拧,拧了半天还在

纳闷,咋不动呢?成像干涩,但锐度还行。有人说适合拍风景,我看就适合赶快

出掉,换了银子心里踏实。

潘太康确实集合了梅耶的长处,发挥了东德色彩特色,而且在价格上十分讨喜,

是手动系列绕不过的好东西。楼主主要笔墨在梅耶与潘太康对比上,从微小见识

了整个东德镜头变迁过程,卖多了镜头就变成专家了。

很难过手中的梅耶29被楼主直线打压,不过毕竟潘太康是性价比最高的镜头。

我说说我的感受,梅耶29是一个质朴的镜头,色彩还原真实,边角一般,色彩

偏暗,锐度倒没有楼主说得那么差劲,可以用真水无香来形容。也许喜欢梅耶的

兄弟就是喜欢色彩朴实的质量感觉,至于高光之说,大可以认为梅耶玻璃在折射

光线选择上比较中庸。没有特色就是特色,相对我手头另外一个镜头r28,徕卡

从出片来说更透亮,同样曝光可以明显感觉色彩徕卡更鲜明,不知道是否和梅耶

压了高光有关。从个人喜欢程度,梅耶是我折腾东德镜头的一个玩具,比较挑场

景,适合随手拿来街拍。

我大胆猜测为什么梅耶镜头虽然没有潘太康那么好,但是价格仍然比潘太康贵的

原因,顺口说说,请专家别太在意。东德和西德的味道略有不同,西德对于镀膜

和玻璃掌控上都颇为得力,如蔡司色彩的鲜和徕卡的柔密,东德更多的是厚重扎

实,其中以梅耶和东菜为基础代表(潘太康部分可以算梅耶的延续,且向contax

和东菜靠拢)。大多数玩梅耶的人还是多体验东德味道,不是拿锐度和反差去

pk徕卡和现代日头,也许梅耶比较纯正,改进好的地方不一定是好。

期待楼主的东菜篇和西德篇

跟一个朋友扯了一会儿,回来看贴,发现有喜欢梅耶的朋友来了。忍不住说几句。

所谓的味道实在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我如果拿一个由四个潘太康和梅耶镜头拍的

对比片出来,但不告诉各位哪片是哪个,我相信谁也猜不出哪个是梅耶,因为这

四个出片看起来无论哪里,都一样。

所谓的味道也好,厚重也好,往往是我们在思维里硬加给它的一种概念。楼上这

位朋友,我不妨给你寄去个潘太康,你拿着跟你的梅耶,在同场景同时间同机身

设置同光圈快门组合下拍一组对比片,你会有一个相当直观的感受。这种对比我

拍过不少,结论是相当震撼,而且我也在某片坛子里发过贴,只是没说哪图是哪

个头拍的,结果从说纷云,瞎跟着喊毒的人也大有人在。可见所谓的厚重也是见

仁见智的事。

7

这点我挺欣赏 pconline 坛子上的解毒党,他们虽然喜欢拍些解毒片,但确很有

研究精神,经常把两个头拿来对比,看一看,可能你会有更多感受。

当然,钟情于梅耶的人,未必是对镜头的硬性标准,如锐度这样的参数有追求,

而是更执着于他们所追求的“味道”或是“感觉”。对此,我没有意见,爱好是

每个人的个人感受,每种感受都是真实正确并有它存在的道理的,对此我表示认

同和理解。

我曾经拿潘太康 28/2.8 和康太时的 Distagon T* 28/2.8 做过对比拍摄,有时

间我把那次拍的对比片整理一下放在一起发出来,你会明白我为什么会力捧潘太

康 28/2,8。至于 29/2.8,我建议你拿着和 28/2,8 一起对比一下,我相信你跟

我一样会有强烈地把 29 出掉的冲动。

梅耶和潘太康时代还有些其它的型号我没说。不是不想说,是实在没啥说的必要。

30/3.5,和 35/4,5 这两个镜头的定位实在是有些尴尬。30和29基本没区别了,

光圈还小了半档,成像上没有什么突破,我感觉跟29半斤八两,这个头有什么

买的必要么?35/4.5 这个头的规格就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我曾经弄了一只,

感觉出片傻锐,颇有尼康之风,跟苏联的那个Mir-1B有异曲同工之妙。后来费

尽心机才把它出掉,差点赔了老本。

一声叹息以后,感觉这两个镜头实在是可以用“无地自容”来形容,后期把它们

两个裁掉真是非常正确的选择。还有些早期的银镜头,100/2.8 什么的,被炒到

2000多3000块的,不是想把梅耶收全的,实在是没有必要入手。有几款甚至是

三片三组柯克结构的,三片镜头能卖2000块钱就有点儿太说不过去了。比如有

个 Hugo Meyer 标的白银 90/3.5 的,在 ebay 上也炒到了快两千人民币了,这

头根据我查资料,应该是三片三组结构,不明就里的以为标着 Hugo Meyer 就好,

这样就容易被些炒镜头的蒙骗。我有个朋友就入了这一样只 90 头,非常后悔,

想出出不掉。

关于 58/1,9 这个镜头,我的感受是,跟蔡司的小B差不多。现在能买到的基本

是成色极差,被拆修无数遍的版本。我曾经过手几只 58 头,梅耶和蔡司都有,

感觉是玻璃用料确实很好,色彩很漂亮,但成像锐度就比较差了,全开几乎不能

用,收两档吧,还凑和。除了色彩比较漂亮,这两款头基本没有其它的什么优势

了。75/1.9 和相应的蔡司 75/1.5 这两款,最好不要碰。因为价钱被炒得虚高,

没有意义。某片上有朋友入手过大B大P两个镜头,拍过些对比片,Pancolar

80/1.8 的优势非常明显,大B基本上没有什么抵抗的实力,所以梅耶的 75/1.9

也是最好别碰。除非你很有钱,花个五七八千的不过脑,那你就当我没说吧。

我有个群友,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迷恋古董头,死活就要买梅耶的58/1.9,或

是ENNA或STEINHEIL什么小厂的早期头。我力劝他不要如此,买到手必定后悔,

他却死活不听,显然中毒颇深。我不知道是谁放的毒说这些老得掉渣的头好,不

过我感觉这种言论相当不负责任。毒害了一批人不说,还炒得这些破烂镜头价钱

奇高。我且不说这些镜头成像好坏,我只分析一下这些头现在的状态,40年代

8

的老头到现在,有七十年历史了,这七十年里,基本上已经被拆过无数次,甚至

镜组都被拆过。你拿着这些被拆得乱七八糟的镜头,有些甚至对焦都拧不动了,

然后告诉我,成像棒啊,你自己感觉可信么?要知道,镜头最忌的是拆镜组,那

些老头混身上下拆痕明显,我是不敢相信它的成像还像出厂时一样。你花一千好

几甚至是两千块钱,买这样一个被*过无数次的镜,就好像花一千块钱找了一个

半老徐娘,这值么?

西德小厂如 ENNA,ISCO,STEINHEIL 什么的,我基本没经手过,因为水深危险,

搞不好就要赔了老本。大厂之所以大,是绝对有他大的道理的。为什么 ENNA 做

不大,原因肯定就是东西做得不好。做得好怎么可能做不大?ENNA 的历史我查

过资料,相当长久,有款广角镜头在西德还开创了先河。这么长的时间里无法做

大,是不是也有着内在的必然呢?ISCO 和施奈德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昧关系,

很多人就把 ISCO 往施奈德上靠。不过现在两家又并为一家了,说是一家也不无

不可。这些西德小厂的东西,如果你不是对其历史有深刻的研究,最好不要轻易

经手,因为很可能到手以后,出片让你大失所望,然后挂上淘宝半年都出不掉。

这些小厂的东西之所以贵,究其根源还是因为存世量小。物以稀为贵是千古不变

的真理,所以 ENNA 的几款开创先河的镜头被大力鼓吹,价钱也节节攀升。至于

出片如何,我只经手过一只,可谓一声叹息,你如果有心想驳倒我,不妨入一只,

全开拍拍看看。

同样是开创先河的,还有东蔡的 Flektogon 35/2,8,为什么这款镜头没被炒热?

原因是存世量大,炒不热。若以出片质量来看,Flektogon 35/2,8 足可以让 ENNA

的那款广角汗颜。

2. 东蔡(Carl Zeiss Jena DDR)

Carl Zeiss Jena 是一个传奇品牌,一样的,历史渊源我就不去深究了。CZJ 也

基本分为两个时期,战前和战后。

Carl Zeiss 的诞生地在德国东部的小镇 Jena,根据德国镜头的一贯传统,所在

地要标在镜头上。梅耶也一样,一般标着 Meyer-Optik Gorlitz,这表示梅耶诞

生地在格尔利茨镇。在这个意义上讲,东蔡才是蔡司的正宗。战前时期,Carl

Zeiss Jena 和 Meyer 一直是互相竞争的对手,不知是因为同在东部,还是因为

两者的产品线一直是相互紧咬。

战前蔡司水特别深,我基本不趟这浑水。十个镜头有八个对焦拧不动,要么就是

镜片划得乱七八糟,特别容易看走眼。经手过几个也让我失望不已。这些镜头里,

唯独 Sonnar 85/2 走势坚挺,也比较容易找到成色好点儿的。看来它贵也确实

有贵的道理。

二战将结束时,美苏两国对德国进行了大掠夺,据称 Carl Zeiss Jena 的一部

分工程师和图纸被美国抢走,在西德境内重新建立了 Carl Zeiss 品牌,就是传

说中的西蔡。还有一部分工程师和图纸被苏联抢走,成为了苏联光学工业的基础。

可怜的 Carl Zeiss Jena,被抢得倾家荡产以后,无奈在原地重建,就是东蔡。

9

虽然被两个大强盗猛抢一顿,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Carl Zeiss Jena 再次在原

地崛起。新生的 Carl Zeiss Jena 投入了社会主义的“温暖怀抱”,并且重新

涣发了青春活力。不久,世界上第一只反望远结构的广角单反镜头问世,

Flektogon 35/2,8 划时代地开创了广角镜头的新时代,成为了东蔡镜头设计上

的里程碑。

后来东德对境内的光学企业进行大规模重组,镜头统一使用 Pentacon 品牌,机

身统一使用 Praktica 品牌,卡口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包括德国相机的鼻祖

Exakta,也被同化到百佳的大怀抱当中。但唯独保留了一个品牌,就是 Carl

Zeiss Jena,可见这个品牌在德国光学当中的地位如何。

重生的东蔡被公认创新能力不如西蔡,这点也许是事实,但其实东蔡的创新也一

直未甘人后,甚至还有开创世界先河的 Flektogon。在七片标头问世时,东蔡有

Pancolar 结构接招。Pancolar 是东蔡独立研发的,不像西蔡,为了顶住技术狂

人福伦达的压迫,不惜跟小日本(宾得)合作研发七片结构,Planar 可以说是

德日合作的结晶。在五片长焦兴盛以后,东蔡有 Sonnar 135/3.5 接招,虽然光

圈比对手小半档,但出片实力确不容忽视。

总体说来,东蔡的产品线虽然不太全,但现有的产品样样都还拿得出手(除了那

个 20/2.8 以外),有几款产品更是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可以与康太时一较高

下。

镀膜技术上,东蔡和西蔡的多层镀膜都是源于战前蔡司的 T 镀膜(就是氟化镁

单膜)。其实说到单膜,由于各家的配方基本没太大区别,因此从镀膜颜色上就

可以看出玻璃用料的差别。折射率越高的玻璃,镀膜颜色体现出来的就越艳。拿

Biotar 58/2 和梅耶的 50/1,8 比较一下,就可以明显发现 Biotar 的玻璃比梅

耶 Oreston 好。发展到多层膜,全世界的进度几乎都差不多,东蔡和西蔡因为 T*

的商标还打过官司,结果西蔡赢了,东蔡的镀膜就只好改叫 MC 了。不过我个人

感觉东蔡的镀膜质量并不输西蔡,只是配方不太一样,因此体现出来的颜色就不

尽相同。

战后不久的东德,光学工业还是百花齐放,东蔡的镜头也为了配合各家机身而出

过各式各样的版本,如 EXA 口,就是为了配合德国相机鼻祖爱克山太机身。后

来东蔡还搞过一个叫做 Praktina 的机身,相传是百佳机身的前身,因此一些东

蔡头还出过 Praktina 接口。

后来东德光学统一以后,百佳就只有 M42 一种接口,再后来就统一过渡到 PB 卡

口,东蔡的镜头接口也就越来越单一。

全开成像并不是梅耶潘太康的强项,收一档,F2.8 时,潘太康的锐度就非常让

人满意了。潘太康的强项在于,它以几百块钱的价钱,综合了 2.8 时让人满意

的锐度,德头的优美色彩和成像感觉,因此它才超值。几百块钱,你既有满意的

锐度,又能兼有德头迷人的色彩,除潘太康以外,没有其它镜头可以实现。论全

10

开成像,尼康的 AF50/1,8D 比潘太康强,但为什么大家还要买潘太康?就是因

为尼康的头虽然有锐度,但却没有潘太康那德味十足的色彩。

继续回来说东蔡。

东蔡的产品线也经过整编,战后不久,东蔡的产品线还很长很乱,而且版本众多,

确实不易形成强而有力的竞争力。对产品线进行整合确实是大势所趋。

东蔡整编掉的镜头我先来个小范围的整理,可能不全,但应该包括了大家常会见

到的镜头。

(1)Flektogon 35/2,8 这个开创了时代的镜头,最终被改进版的 Flektogon

35/2,4 代替而离开历史舞台。我感觉现在 35/2,4 的价格炒得有点儿离谱了,

所以做为廉价替代,也可以选择 Flektogon 35/2.8。两个镜头在成像上有些区

别,35/2.8 的色彩偏蓝紫,35/2.4 感觉偏酱色,拍人就容易拍出民工色。35/2,8

有最近 0.18 米的版本,近摄能力更强,似乎半档光圈也没什么实际意义吧?我

经手过大概六七只 35/2,8,个人很喜欢这个镜头。

(2)Flektogon 20/4(25/4)这个超广角似乎总是被压制在其大哥 Flektogon

20/2,8 之下。这个镜头大家普遍评价不高,因此我也根本没经手过。

(3)Tessar 50/2.8 传说中的百年天塞,事实上并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对比

三片三组的柯克结构来说,当然锐利多了,但跟高斯结构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

距。花三百来块钱买这个天塞头,不如买潘太康的50/1,8,还是六片高斯结构。

(4)Pancolar 50/2 这个头应该跟后来的 Pancolar 50/1,8 没有多大血缘关系,

因为两者的成像感受完全不同。相比之下,Pancolar 50/1,8 成像清淡,而这个

Pancolar 50/2 成像相当浓烈,我至今仍然留着一只 Pancolar 50/2,因为舍不

得它浓烈的成像风格,我个人很喜欢。

(5)Triotar 135/4,这个头应该是三片或四片结构,呃,还是不要收了,容易

后悔。

(6)Pancolar 55/1,4,这个头应该不是被裁掉了,后期 PB 时还有改进版

Prakticar 50/1,4,还是一只相当棒的镜头。我经手过两只 Prakticar 50/1,4,

质量真是没话说,确实值它与康太时相仿的价钱。

(7)其它早期战前头,如 Biotar,Triotar,Sonnar 等,这些头的用料好,但

年代太久,或多或少都有毛病。如果真有成色很好没毛病的,收一只也是不错的

选择。但有鉴于确实毛病很多,所以还是不收为妙,除非卖家能证明成色确实没

问题。

11

这些被裁掉的镜头里,我感觉 Flektogon 35/2,8 和 Pancolar 50/2 是值得玩

儿的。这两只镜头价钱不贵,成像质量却很不错。

接下来谈东蔡保存下来的产品线,几只东蔡的拳头产品。

1)Pancolar 50/1,8,传说中东蔡三剑客之一。东蔡三剑客的名声如此之大,以

致于这几个镜头的价钱被炒高了。好成色的 Pancolar 现在大概能卖到一千出头

了,这个价钱怎么说呢,有点儿高,但也算物有所值。必竟是七片结构的标头,

全开成像比六片结构好不少,焦外也有改善。人有说 Pancolar 就是西蔡的

Planar,我感觉应该说 Pancolar 相当于 Planar,二者还不太一样。

我经手的 Pancolar 50/1,8 标头不多,大概四五只左右。这个头怎么说呢,M42

头对焦手感多偏硬,这是东蔡镜头的大问题。PB 版的 Pancolar 50/1,8 很少见,

应该算有点儿收藏价值。我对这只镜头先前时没有多大好感,一半是因为它的手

感。后来经手一只 PB 版的 Pancolar 50/1,8,印象大改。这个头全开勉强算是

满意吧,比潘太康 50/1,8 好,要不然也不可能比潘太康贵了,但考虑价钱,性

价比不如潘太康高。这头发色清淡,细节刻划不错,挺平衡的,比别的东蔡头淡。

之后我争取每个镜头都上一张效果片。有我自己拍的我就尽可能自己拍,没有我

就找些别人拍的贴出来。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权,还请告诉我一声,让版主删了。

哈哈

这张是 Pancolar 50/1,8 的片片,貌似是全开拍的呢,我实在是忘了是不是了。

2)Sonnar 135/3.5

也是三剑客之一了。我感觉这头的成像素质远好于潘太康的 135/2,8,为什么没

裁掉潘太康的 135 却裁掉了潘太康的 100 呢?实在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做为一个贩子,我不得不说,长焦镜头不好卖(也可能是我不会卖),所以我很

少屯长焦镜头。但有一个月我不知道发了哪门子的疯,竟然屯了五只 135 长焦,

这真是个疯狂的举动,我为此后悔不已。后来卖了好久,还剩下一只东蔡的 135。

我想我从来没好好拍一拍这个镜头,那么这次就拿来好好试一试吧,一拍,心中

顿时感慨万千。妈的破潘太康135,怎么跟东蔡这个比啊,看来这三剑客还真不

是浪得虚名。

Sonnar 135/3.5 的特点就是全开可用,而且还相当不错,也不挑技术,一路 AV

档就可以了。成像色彩浓艳,焦内锐利,焦外奶油,还真是个不错的东西。贴里

有人说 M42 版的东蔡镜头容易偏色,比较挑技术,这个我不置可否,因为我个

人用起来的感觉是,还好啦,我技术也不咋地,用着感觉还算顺手。

下面是东蔡 Sonnar 135/3,5 的片片,也是全开拍的。

3)Flektogon 35/2,4

东蔡三剑客之一,三剑客当中被炒得最狠的镜头之一。

12

这个镜头被热炒,我感觉有如下原因:

(1)半幅机视角上,35相当于标头,属于必备焦段;(2)所有德头35焦段镜

头里,这只35头的功能最全面;(3)在所有的三剑客当中,这只镜头的存世量

最小。

于是这头的价钱一路攀升,一年多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1K2一直涨到2K。这

真是神速啊。

说句实话,这头 0.2 米最近对焦,有一定的微距能力,2.4 的最大光圈也确实

不小,成像上一如东蔡的浓艳,像质也确实很不错。

但,2K的价钱确实也是相当高了,值与不值确实是见仁见智。不过有买就有卖,

这头之所以能炒到这价钱,也是有买方需求的。东蔡三剑客当中,这只 Flektogon

35/2.4 确实是功能最全面,也是最物有所值的。不过如果是我,我就会选择它

的胞弟 Flektogon 35/2.8,因为价钱便宜很多,功能没有区别,成像上也基本

差别不大。以我经手十多只 35/2,4 的情况来看,我比较倾向选择 35/2,8。

需要注意的是,这头的全开成像差强人意,无限远成像也不如近拍成像。这头比

较适合收一档光圈拍人像,或是拍些微距小品什么的,功能适应性比较强,适合

挂机,但不太适合拍风景。

不过相比较而言,我更倾向于选择禄来 Distagon 35/2,8,因为后者更好。东蔡

35/2,4 价格不高于 1K8 时,可以购入。

我不太喜欢东蔡 35/2,4,所以用它拍片不多。眼下一时间也找不着,所以只好

找点儿别人的片片来顶一下了。各位有 35/2.4 头头的朋友,顶两张好片来吧。

4)Pancolar 80/1.8

这个头应该是东蔡镜头里单体价钱最贵的了,但它也确实值这个价钱。

Pancolar 80/1.8 从镜组结构上看,与康太时的 P85/1.4 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应该都是继承自战前的 Sonnar 85/2。从出片上看,Pancolar 80 的出片一如

Pancolar 50/1.8 和 Pancolar 50/1.4,比较淡。锐度很好,全开成像也不错,

基本没有什么色散。

应该说,Pancolar 80/1.8 是这个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 85 段镜头了,价钱比德

产的 T* Sonnar 85/2.8 贵一些,但不多,很有竞争力。

事实上,我感觉,真正的东蔡三剑客,应该是 Flektogon 35/2,4,Pancolar 50/1,4

和 Pancolar 80/1.8,这三只镜头才是真正能代表东蔡镜头实力的三只,再加上

Sonnar 135/3.5,应该并称为“东蔡四剑客”。Pancolar 50/1,8 跟 Pancolar

50/1,4 相比,差距还是不小。

13

楼主说的很好,我辈用冬菜比较少,贴一个观点支持一下楼主。

1.东蔡“三剑客”

指的是Carl Zeiss Jena出品的2.4/35MC,1.8/50MC与3.5/135三只必玩镜头。

(1)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2.4/35 MC 镜头

此头色彩鲜艳浓郁,层次细节相当丰富,过渡绵密,高光与暗部表现都有非凡的

表现,名气之大几乎成了东蔡第一。尤其可贵的是这款头可以说是东蔡中唯一的

一个带有超强微距功能的镜头了,做工精细,手感也可以接受。

需要说明的是:

a.这只头也有着很多版本,常见的就是上图的,分为白字MC与红字MC两种,有

人说白字MC的做工更稳定,本人没有经手过那么多的此款头,没有发言权,感

觉白字红字没有什么太大差别,认为不必纠缠这一个小小MC的颜色。

b.此头做为微距镜头,其成像绝对不在专业微距之下,锐度之高让人惊讶。最近

对焦距离可达0.22m。

c.拍近景,拍人像,一般的建筑都特别适合,尤其用到数码相机上,可当标头来

使用。

d.此头M42后口的前边标有Flektogon标志,是东蔡经典广角设计。但某一时期

的产品可能不标有此标志,而且凡PB口的此款镜头前边全没有Flektogon结构

标志名,但其结构肯定与M42的相同。而非要找红字或白字MC并且非带有

Flektogon标志,本人认为纯属多余。

e.虽然这只镜头当初是按照拍照风光的镜头所设计,但此头远景表现一般,并不

特别令人满意,锐度有所下降,就是说,这是一只近景中景非常优秀而远景表现

并不太让人满意的镜头,也许是本人所用的镜头个体差异,也许是镜头前镜曾被

人拆开过而影响了精度,总之我所试用的几只镜头都不能让我满意。

f.此头现在被网上有些人炒得虚高,事实上不值那么多钱,选购时应该注意。

小提示:如果你不是很在意是不是MC的多层镀膜的话,另一只此款头的同宗兄

弟可以做为备选——Carl Zeiss Jena 2.8/35斑马版。此头同样有着超强的微

距功能,最过达到了0.18m,而且此款头的远景表现个人认为比MC版要好很多,

但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你用最近对焦距离来拍照时,此头的最大光圈自动变成了

F4,当然这么近用到了F2.8意义也不是很大,小一档光圈出片的效果也许会更

好。如果你对微距功能也不是很在意的话,那么建议你选择Carl Zeiss

Jena2.8/35白银版,此头最近对焦为0.6m,但近景中景远景表现都无可挑剔,

色彩比MC版的更有味道,色彩过渡也更自然,个人感觉德味儿更足。如果能淘

到白银饰皮版的(或黑铁饰皮版的也可),可以收藏。

(2)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1.8/50 MC 镜头

14

焦内锐利,焦外柔和,是这只镜头的典型特征。此外这款头色彩油润,空气感相

当强,能最大限度地让你体会到德头感人的魅力。从前的人,就这样一只镜头就

可以走天下了,在胶片时代,这只镜头是等同于人眼视角的标头,放到我们DX

数码上以后,得乘以1.5倍,有点尴尬。不过如果熟悉了以后也无所谓,毕竟拍

人像更适合了。且数码全幅的时代已经到来,这只头依然会走红,我的预言不会

错。此头的版本不是很多,当然也有红标与白标MC之分,不过我还是认为差别

不是很大了,有一只什么样的都无所谓,我们都不是版本学家,使用不错,收藏

大可不必。

小提示:如果你不是很在意是不是MC的多层镀膜的话,另一只此款头的同宗兄

弟可以做为备选——Carl Zeiss Jena 1.8/50斑马版。此头成像不会比MC的更

差,色彩更加清淡些,反差更好些,更为通透,只是对抗逆光的性能有所下降,

建议前加遮光罩来使用。

(2)Carl Zeiss Jena Sonnar 3.5/135 MC 镜头

别看这只镜头最大光圈只能开到F3.5,但焦外的虚化依然让你惊喜得无话可说。

有人说,此头是东蔡中最为锐利的镜头,是不是我不敢说,但其成像的分辨率确

实相当的高,且最大光圈成像就非常好,一般用它来拍照时只使用最大光圈就可

以。适宜拍照花卉,小品,人像等作品。味道浓郁,画意十足。如果利用得好的

话,拍出的人像作品特别有味道。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松纳结构一直被模仿,西

蔡的此焦段镜头就承继了这种结构,例如康泰时的Contax2.8/135 Sonnar T*镜

头就是。

小提示:

(1)如果你不是很在意是不是MC的多层镀膜的话,另一只此款头的同宗兄弟可

以做为备选——Carl Zeiss Jena 3.5/135斑马版。但斑马版的对焦环因为年代

久远常常不是很顺滑,选购时注意,有时保养后也未必有大改善,是里面复牙纹

年代久远而到磨损而导致的。

(2)CZJ3.5/135MC镜头拍人像时对于色彩模式的选择一定要慎重,此头出片色

彩浓郁,用鲜艳模式拍人像时多出现民工色,高粱红。所以虽为人像头,但很多

人用此头并不能拍出好的人像来,就在于色彩控制不当,相反花卉小品用此头拍

照反而不错。如果你控制不好此头的话,建议还是选择CZJ2.8/135或

Pentacon2.8/135的那只镜头,更便宜,但色彩毕竟容易让人接受。或者直接上

康泰时的2.8/135,出片色彩中规中矩,细腻柔和,被称为“穷人的劳斯莱斯”。

而且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西蔡的这只头目前有时其价格竟然比东蔡的这只还便

宜。

15

5)Pancolar 50/1,4 (Prakticar 50/1,4)

想来想去,还是说一说这个头吧。

因为这个头的保有量不大,国内就更是不多见,知道的人也不多,用过的人就更

少,我经手过两只,都是在赔钱边缘出手的,很险,现在轻易不会经手,不过这

头的成像确实是相当不错,只是大家不了解而已。

这个镜头的镜组结构和整体感觉,跟 Pancolar 50/1,8 相当不同,绝对是东蔡

不惜工本下功夫做出来的镜头,整个镜头拿在手里相当沉重,做工质量非常棒。

相比康太时的 50/1,4 来讲,这只镜头的用料应该不在康太时之下,甚至应该在

康太时之上。

成像上,跟 Pancolar 80/1,8 一样,成像色彩比较淡,锐度非常好,全开锐度

也不错,收一档就相当锐利。焦外成像很好,均匀的化开,二线性不强,综合来

说,是一个相当好的镜头,基本不亚于康太时标头,与康太时标头成像感觉不同,

康太时是锐利浓艳,这个镜头就是清淡滋润。

这个头在我手里拍过些片片,可惜的是都找不到了。只找到了几张,这一张是一

次野餐时拍的同学。

6)Flektogon 20/2,8

这是我讲东蔡的最后一只镜头。这个镜头我经手过三只,成像么,唉。

我实在是找不到这头可以卖这么贵的原因,边缘成像差,全开成像差,收到 F8 也

没有啥好效果,唉。难道要收到 F16 拍么?这可是 2.8 的镜头啊。

我冒着被屯积 20/2.8 贩子暗杀的危险告诉各位,东蔡的 20 2.8 实在不是一个

好选择,上了,八成你会后悔。这头我拍了几张,但看到那效果,我无奈了。我

就不发样片了,给大家一个好念想吧。

三年前曾经玩过单反,十分喜爱手动头,也是在BBS看到德头德头,心痒就入手,

可惜当时是D40,无法测光,还得手动改后口。不过也拆过好MEYER、PENTACON、

东蔡、施奈德、福伦达(后两种用艺能的转接头)。

部份同意楼主所说, 镜片组少的,成像很一般(个人觉得),什么真水无香之

类的完全没感觉,人云亦云。 以下就说说自己的体会

pentacon 50 1.8 ,曾经220收到一个成色不色的M42口,给我手改为AI口,出

去拍过一次人像。色彩倒也不错,没什么特点。

pantacon 135 2.8 这个头很重,曾经收了两个,都是手改为AI口。也出外拍过,

最喜欢这个头,色彩和焦外都很喜欢。

16

老早就想做个镜头结构和演变回顾,借楼主这个宝地。这个帖子肯定会火,虽然

不如那些老机,QD那么迅猛,不过好歹是做些建设性工作。玩自动头多了,只

是关注镜头的af,ed和非球,对镜头的基本却重视少了。

全面的写水平肯定不够,自己了解多少就总结一点,楼主之前写了很多镜头结构

的术语,如planar,普及一下。

一、镜头结构

决定成像因素有很多,镜头是最重要的一个,而且相片的特点主要由镜头产生的。

比较出名的有徕卡的双高斯(DOUBLE GAUβ),蔡司的sonanr,这两个结构从

上世纪20/30年代起就开始争论,直到35mm单眼(SLR)相机的兴起,双高斯才

因为镜后焦距不需要那么长,稍微取得领先,再到高折射玻璃的兴起,多层镀膜

的发展,双高斯结构逐渐成为标准镜头大光圈的标准结构。为什么开始花点笔墨

描写双高斯,因为现在绝大多数品牌50/1.4都是双高斯的变种,也只有这个结

构才能有潜力挑战更高光圈,这个稍后表。

早先的镜头设计需要运用数学、物理特别高深的知识,镜头结构的变迁基本是和

像差奋斗的一个历史。1817年,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望

远镜的像差问题,设计了两片新月型镜片组合,一片正,一片负,如下图。

1888年,科学家克拉克发现两对双高斯更有效消除色差影响。于是双高斯也就

形成了。如下图

大众无罪 上传了这张照片:

提到镜头结构,不得不说德国人是相当严谨的,他们研发了针对不同焦段不同用

途的镜头,同时也将结构取了很多浪漫的名字标注在镜头规格上(不像现在日系

头已经完全弱化了这个概念,用一些新奇的玩意忽悠消费者),如PLANAR德语

意思是平坦,意味着平坦的像场。镜头结构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大量研发出

来,后期改进不大,可以说从一开始,光学就完成了框架规划,后续的变形主要

是在细节上完善,现在日系增加了电子功能,但是仍然在光学上一点点接近德头。

* Carl Zeiss Jena

蔡司是世界上对镜头光学贡献最大的厂商之一,其实我很想去掉之一,因为有徕

卡在。1896年鲁道夫就发表了大名鼎鼎的普兰纳(Planar)双高斯结构的镜头,

1902年,他又设计出四片三组的“鹰之眼”——天塞(Tessar)镜头,明快锐

利,这斯是个超级牛人,一口气将几个开山鼻祖都占了,后人只有改进了。

蔡司创造的镜头结构包括不限于如下:

*Planar (普兰纳镜头) 出色纠正各种镜头像差。此后,世界各地生产的各

种品牌的标准镜头的设计无不受惠于普兰纳。

*Sonnar (索纳镜头) 具有深厚的细节保真和色彩平衡功力。和普兰纳镜头

成像润泽柔和不同,索纳的成像表现更加细致峭刻。常用于照片和电影的拍摄。

*Distagon(迪斯塔根镜头) 镜头视野极为开阔,广角和长焦表现都非常好。

也是常用于照片和电影拍摄。

*Tessar(天塞镜头) 由3组4枚构成的镜头,最终成像不仅中心部分鲜明透

亮,边角区域的细节也很清楚,适合照片拍摄。

17

*Biogon(比奥刚镜头) 由梅塔博士发明的这款镜头在当时引起了业内巨大

的反响,镜头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广角端几乎不会产生镜头畸变。

*Hologon(霍洛刚镜头) 虽然不支持大光圈,但是镜头在广角端的畸变现象

几乎为零,成像性能十分优秀。

*Triotar 二次大战后,东德Carl Zeiss Jena全力开发Contax单眼相机,

随著Contax S在1949年问世,Carl Zeiss Jena生产了若干镜头,Triotar 135mm

f/4就是其中之一

其中我喜欢的有Distagon,玩contax的人都知道,“如果有一款镜头让我入

contax的话,那必然是d35/1.4”,这款广角镜头算distagon的代表,焦内锐

利,色彩扎实,焦外奶油,颇有长焦焦外之风。我把玩过一段时间后,一直苦苦

追求,在错失了两个aeg和一个禄来hft之后,终于罢手,算是一个遗憾。此头

在最近到2m出片令人惊讶,2m外成像一般,不知道是否也是distagon的一个

特性。

*双高斯-徕卡-大光圈

说到双高斯,前面已经叙述了,真正将双高斯发扬光大的是徕卡,徕卡基本是凭

借双高斯抗起自家产品的半壁天下,主打的SUMMAR、SUMMICRON、SUMMILUX 透

着双高斯的魅力。粟米克隆50/2是哈苏实验室评价最高的20个镜头之一,相对

于其3000多元的价格,可见镜头结构的先天力量。

这里其实我看到不少关于双高斯演变的文章,大都看不懂,就算我粘出来,大家

也看着烦。基本信息是这样,sonnar将最大光圈推进到1.5,s 50/1.5,但是先

天弱点无法继续下去,双高斯优良的对抗色差属性在这个时候发挥作用,现在唯

一的问题是彗星像差。于是技术进步到了1950年前后,高折射玻璃得到研发和

加强,光圈得到进一步推进,光圈迅速从几十年提高零点几到突然达到骇人的

0.95。

这里一定要区分大光圈和可用光圈,之前有个帖子说佳能最早的一批大于1.0

光圈的镜头,但是如果懂得分辨彗星像差的话,应该能明白硬上大光圈是会带来

缺陷的。

提到徕卡就说一下的产品,将50焦段举例,50焦段是大光圈的突破口,1966

年徕卡发布了第一个双球面非球面超大光圈,NOCTILUX 50mm f/1.2。在当时,

NOCTILUX 50mm f/1.2镜头的非球面必须以人工研磨,成本极高;5年后,日本

Canon 35mm相机用的第一支非球面镜头才诞生:FD Canon FD 55mm/1.2 S.S.C.

Aspherical。1976年,徕卡终于忍受不了昂贵的非球成本,转向机磨,生成了

现在的夜之眼,至于好还是不好,可以说不妥协的徕卡也向成本低头了。

其实我很赞同无忌一个老兄说的劣镜逐良镜的说法,标准化的产品让成像风格趋

同,个性正在随着成本工业化消失,镜头出片需要艺术,镜头本身也是艺术,工

业气息太重、追求高锐利高反差带来的后果也是图片类似。好的镜头如contax

和徕卡r系都消亡了,不是代表东西不好,相反这些镜头都是人类几十年精华,

只是淹没在电子和工业化浪潮中。很多人现在追求德系老头、非环保玻璃也是追

求一种艺术的不趋同,有一天af能达到眼见就能拍到,那么德系老头会更快减

18

少,但是总会有这么一帮人手持镜头慢慢转动对焦环。光学的顶峰已经形成,图

片的优劣已经在数十年前分出高下,所以质疑德头素质的人大可不必,因为你手

上的镜头除了af和锁料身子,缺失了一些灵魂。期待光学再次复兴。

白天楼主拿中一的50,0.95和镜皇NOCTILUX,我贴一段。

1976年,由光學博士曼德勒(Mandler)主導,徠卡加拿大密德蘭廠(當時還叫

做LEITZ)推出了一款震驚全球的名鏡:NOCTILUX。NOCTILUX是光學史上的嶄新

里程碑,它的影像素質非常特殊,即使和全世界最優秀的標準鏡50mm

SUMMICRON-M來比較也毫不遜色。但是,NOCTILUX的光學特性很難用語言文字描

述,這好比啜飲一杯名貴的紅酒,你自己得要有一點品味和體驗,才能真正體會

到這款鏡頭的優點。過份拘泥一些小聰明或成見,是不能瞭解這一款鏡頭的優越

性的。

NOCTILUX的光學結構圖,全部採用超高折射係數的玻璃原料。(如果仅仅是一

块高折射的玻璃是不够的,不能因为用了肖特就染上了贵气,扎实用好料才是真)

現在要設計一款光圈為2.0,光學誤差極小的標準鏡,是相當容易的事。這種標

準鏡(50mm SUMMICRON-M正是最佳範例)有極高的反差(contrast)、清晰度

(definition and clarity),良好的細節,甚至已達到現有底片所能記錄細節

的極限。

由於現代化學的進步,底片*膜的開發,已有極大的突破。舊有「底片解析度不

足」的說法必須修正了。徠卡甚至重新設計幾款鏡頭,為的就是要充分利用這種

底片的改革所帶來的優點。

球面像差與像散是可以用儀器測量出來的,但是彗星像差甚至可以用肉眼看到

(拍照場合有強烈的點光源時)。所以,我們更要小心,以免驟下斷言。我們可

以「看到」光軸以外的圓形光源不會呈現正圓形的影像,而是呈現不對稱的形狀

(看起來像彗星)。此時光線落在底片上的能量並不平均。光線越強,不對稱的

效果越明顯。假設我們用NOCTILUX對準一串燈泡拍攝,就可以明顯看到彗星像

差。由於NOCTILUX有高對比的特性,焦距對準燈泡反而會有更明顯的彗星變形

效果。

但是在全開光圈下,多半是在近距離取景,遠處的點光源通常都會在景深範圍之

外,假設我們拍攝主體距離3公尺,10公分後的物體就會不清楚,點光源的能

量在此時就不會那麼集中,彗星像差的影響會降低到非常低的程度。

因此,要讓NOCTILUX拍出彗星像差,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全開光圈下把焦距對

準點光源即可。問題是:誰會有興趣拍這種照片?一個有經驗的NOCTILUX用家

會聰明地哂镁吧顪的特性來避免這種現象。

其实我很赞同无忌一个老兄说的劣镜逐良镜的说法,标准化的产品让成像风格趋

同,个性正在随着成本工业化消失,镜头出片需要艺术,镜头本身也是艺术,工

19

业气息太重、追求高锐利高反差带来的后果也是图片类似。好的镜头如contax

和徕卡r系都消亡了,不是代表东西不好,相反这些镜头都是人类几十年精华,

只是淹没在电子和工业化浪潮中。很多人现在追求德系老头、非环保玻璃也是追

求一种艺术的不趋同,有一天af能达到眼见就能拍到,那么德系老头会更快减

少,但是总会有这么一帮人手持镜头慢慢转动对焦环。光学的顶峰已经形成,图

片的优劣已经在数十年前分出高下,所以质疑德头素质的人大可不必,因为你手

上的镜头除了af和锁料身子,缺失了一些灵魂。期待光学再次复兴。

作为玩了2年老头的一个爱好者,对老头手动比较敏感,开始没有发言,因为贴

主说到的老头基本没怎么接触过,后来看到了一些评论,觉得有必要说说,免得

新入手的朋友们走偏门,首先强调一个观点:

商业社会,同等焦段不存在便宜镜头反而比贵镜头好的可能性--虽然不能否认商

家炒作的可能性,但请注意,再怎么炒,首先要有一个基础,摄友也不都是傻瓜,

上机一试,好坏是明摆着的,贵贱就是评分的硬指标,看看东德头的价格,便宜

的比比皆是,贵的没几个,所以别指望成像能上天,这类头适合初尝滋味或者矬

子里拔将军的所谓性价比。

另外一点,单纯说锐度,说紫边,说边缘成像,以此划定好坏标准也是不正确的。

锐度固然重要,边缘成像也很重要,但是在中焦头上,因为涉及人像题材,这个

就不是什么判断好坏的主要标准,拍人像的头,包括佳能公认的85 1。2,边缘

成像好吗?重要吗?老头里面的天塞结构,锐度几乎个个帮,但楼主自己都说不

喜欢那种傻锐的感觉。

至于紫边,没有当然好,小当然好,作为标准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一个重要标准

意义不大,因为紫边一般会发生在高反光等情况下,换言之就是比较极端的情况

下,那个头都有优缺点干嘛在极端时去钻牛角尖呢,大多数情况下,紫边不是特

别重要的指标。如果紫边那么重要,我敢说老头几乎全完,更别提什么白头,斑

马头这类没镀膜的玩意,MC也好,老T*也好,禄来也好,镀膜没一个干得过现

代镜头,也没有数码化,单以紫边论,老头都只能当高级镇纸。

接着说我自己的一个观点:

我觉得评论镜头有几个指标更应该看重,就是解析力:我最看中的是对细节的描

写能力,当然其中锐度是很重要的指标,中心锐度都没有的那已经不叫镜头,但

未必一定要求从中心到边缘全好,更应该在乎的是镜头所能表现的细节和过渡,

也就是所谓层次的描述能力,大家公认定焦成像好于变焦,其实很重要的原因就

在这个层次。

另外要提到的一点是画幅,对于全幅来说,需要考虑的因素要多一些,但截幅而

言,边缘成像就可略去不提,因为老头的胶片时代,根本不存在截幅的概念,在

截幅机上,你其实用的就是中心锐度,你管边缘成像干嘛?另外一个可佐证的是

近年来中幅头价格上涨很快,很大原因就是即便全幅机,用中幅头也就是用了中

心锐度。

此外还有一点是你的拍摄题材,如果拍风光,确实要注意解析力从中心到边缘的

衰减,但是如果是人像,是小品,是特写,意义就不大

回过头说说CRJ20 2.8和CRJ75 1.5(大B),这是我东德头里唯一留下的2只,

除了P6口的中幅头。

先说20 2。8,这只头被贬得一无是处,其实这只头有很多优点:1》在这个焦

20

段里它的变形控制算不错的了,这点R21 2.8比它好点有限。2)有较强的近摄

能力,可以最大光圈来突出某个细节。3)色彩很棒。4)除了拍照片外,5D2上

拍录像也很不错。至于缺点:跟R21 2.8比总感觉各方面都差点,但价钱毕竟只

有1/4-1/3。边缘衰减也稍差。另外一个毛病是不抗炫,逆光必死无疑,还有一

点就是如果转接环不够薄,暗角比较重(如果用日本转接环,不加滤镜则几乎没

有。

但是反过头来说,大家可以看看,135镜头有20焦段的有几家,即便把西菜大

名鼎鼎的徕卡,康泰时都算上,几家有20和21的焦段,更别提日头了,所以我

的观点很鲜明,3000多对得起它的身价!

再说CRJ75 1.5(大B)

大B的价格从去年的4-5千涨到7000甚至更贵,商家固然利用了稀少的概念,

但总得有人认账啊,以我的感受,它有如下特点:

1)色彩非常棒,中心锐度极佳,边缘很差。2)1。5的大光圈可用。3)涡流效

果,顺光基本没有,逆光甚至侧逆光,开到F2.8以上几乎随时出现。

说实话,如果用来拍小品,如果只为了强调主体要把背景虚掉,且有极其美妙的

涡流郊外,如果用来拍录像,追求某种柔美或特殊的效果,如果追求那种明媚而

柔和的色彩,你很难找到第二只头,尤其是这种价位。

如果你用小光圈拍风光不裁片,千万别花这冤枉钱。

潘泰康虽然在整个德头体系中算中低端,但是做为入门也是能拍出特色,这点可

以关注茶色,里面很多摄友对东德众头的理解令人敬佩。而且对于德系低端头来

说,不是所有指标都落后徕卡蔡司,只要掌握脾性,就能拍出pk顶尖红圈的作

品。

说说解析度和过渡绵密之说,这也是玩德头最看重的。我心中一直认为的解析度

之王是r100 apo,看这个镜头当初设计出来就是尽可能展示每一个微小的细节,

并诠释最真实的色彩。但这个镜头焦外略硬,可能达不到所谓的绵密的标准,价

格也只有1w多。楼上也说了,商业时代价格是对镜头品质最好的诠释,技术变

化,现代牛头的风向标也在变化,锐利、焦外、控制色散、控制紫边和尽可能好

的边缘成为新的标准。当然还有解析度,据说r50 1.4e60可以转接在120用,

象场之大令人侧目。

今天来总结一下东德的镜头,并把东德的镜头横向纵向比较一下,给各位一个选

择的建议。

首先说下梅耶潘太康的众多版本。

1)梅耶

梅耶一般来说有斑马版和黑铁版两种。

很多人认为斑马版好,比黑铁好,这个我不算认同,因为我自己用起来感觉都一

样。全开成像,很多时候不如潘太康的好。

下图是 1Q 斑马版

21

接下来说说潘太康的众多版本

2)潘太康

潘太康有些镜头也有斑马版的,如 135/2.8,还有前置多页片的版本,这跟梅耶

基本上没区别了,就是名字不一样。梅耶还有 EXA 口的版本,但潘太康已经没

有了。因为梅耶改名叫潘太康的同时,爱克山泰也改名叫百佳了,从此东德大一

统为 M42 口,往日的鼻祖爱克山泰终于寿终正寝。值得一提的是,原来梅耶的

EXA 口没有臂,景深预览键在镜身上。可能转接起来要比东蔡的 EXA 口镜头方

便一点儿。

我们按时间来排列一下潘太康的众多版本吧,以 50 镜头为例,我可能排列的不

全,尽量吧,我经手也不可能把所有潘太康镜头版本都经手过,尽可能全一点儿

吧。

下面这个是宝塔版,梅耶控很推荐这个版本,因为它跟梅耶黑铁版就是名字不同,

其它完全一样。所谓宝塔,就是名环上带个宝塔标志,唉。

挖了一个坑,相信楼主很快会来填。暂时写完第二部分,作为楼主大餐前开胃小

菜。

水平有限,镜头设计就是专门物理学家都不一定能介绍清楚,我就是把最基本的

说道说道,顺便带出几个我知道的镜头。前面我已经提到在19世纪前半个世纪,

光学框架就已经形成,后人主要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修补,即使是修补也是历史

的跨越。现代科学赋予我们更好的工具,电脑和高折射玻璃,电脑可以模拟光学

路径,寻找完善结构的最优化方案,玻璃可以帮助我们达到架构理论能到达的最

好的高度。比如planar结构在18XX年就研发出来了,但是由于镀膜和玻璃的限

制,并未得到有效的使用,等到玻璃进化,该结构的优势就体现出来。现在大家

喜欢的p100f2就是planar结构的体现。但是镜头设计是极具创造力的工作,它

必须基于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来了解各种各样光学象差的特性。以下介绍几个基

本内容:

1、设计镜头的基本原理

从镜头的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到,双高斯基本框架下,是主光轴,玻璃位于光轴之

上,物体通过光线进入玻璃最后反映到相机的cmos上,设计师要知道一个镜头

如何,必须要通过计算还原光线如何穿透玻璃的路线(简称光路)。

说到光轴,介绍下德系老头的拆卸问题。大凡看论坛,大师们都告诫我们拆卸的

老头最好不要碰,拆卸目的有很多,有可能是清楚灰尘、保养、维修等等,也有

可能拆卸者大姨妈来了故意打开镜头,我有一个大头九(徕卡r90)没有掉白,

但是就是自带遮光罩被人卸了,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拆卸必然将镜组一片片拿

下,打扫,如果手毛一点,玻璃就被划伤,更有甚者,有些JS故意将伤痕累累

的玻璃换里面的好玻璃,防不甚防。镜头造出来,光轴要经过反复校验,误差率

22

在mm计量,但是手工还原的镜头光轴的误差就难以保证。所以很多新手听老鸟

说哪个哪个镜头好,然后兴冲冲去买,结果发现反差低,出片肉,其实这个镜头

就很可能拆卸过,导致锐度缺失。

如何辨别拆卸,这个方法很多,楼主的方法肯定权威,我介绍一个,首先看螺口

是否有拧过,其次用强光手电仔细扫镜壁和玻璃,基本内部有细小划痕都是拆卸

的结果。其实如果国外保养拆卸,价格便宜倒是可以接受,不过为了生命安全,

请远离拆卸。

以上的两个版本还都是单膜的,就是跟梅耶还完全一样,包括镀膜也都一样。

后来全世界开始普及多层镀膜,潘太康也开始了多层镀膜的版本。

一开始的多层镀膜版,就是所谓的“红字版”,这批的多层膜带有实验性质,是

为后期的多层膜配方打基础的。红字版出的很少,保有量很小,所以价钱比其它

潘太康要高。

这个就是“红字 Multi Coating”版的。

在多层膜的膜系配方定型以后,Multi Coating 改为白色,即为白字黑铁版,是

潘太康第一次大批量生产的版本,这个版本保有量很大,价钱不贵,但根据我的

使用来看,这个版本的成像质量是 M42 各版本当中最好。

这个就是 M42 白字多膜黑铁版。

M42 就终结在这个大量生产,质量也是最好的白字版。

很快,M42 接口无法适应机身发展的进一步需求,即与镜头交换光圈信息,以实

现自动光圈,即 AV 光圈优先模式。于是,东德相机工业进行了一次巨大的调整,

抛弃 M42 接口,向着卡口时代前进。

东德相机的卡口叫 Praktica Byonet,即 PB 口,我个人感觉应该是在相当大程

度上借鉴了宾得的 PK 口设计,那相似程度,真是有种兄弟的感觉。哈哈。当然,

镜头也进入了卡口时代,并且统一了商标,机身统一叫做 Praktica,镜头统一

叫做 Prakticar。那么潘太康镜头就叫做 Prakticar Pentacon,东蔡就叫做

Prakticar Carl Zeiss Jena。然后统一取消了镜头结构的标示,比如原来的 Carl

Zeiss Jena MC Pancolar 80/1,8,在卡口时代就叫做 Carl Zeiss Jena Prakticar

80/1,8 MC。

所以前面有位兄弟说他的那个“东蔡 135/2,8”是 Prakticar 结构,显然是对

这段历史没有深入研究。而那个镜头,也不是东蔡的,而是潘太康的。这里面的

渊源,一会儿可能还要讲到。

PB 版的潘太康镜头一般有两个版本,前期是全金属的,后期是塑料对焦环的。

23

下面这张图是全金属版 PB 口潘太康 50/1,8

全金属版的没出多少,保有量相当小,但其最近对焦仍然保持着 M42 时代梅耶

就一直保持的 0.33 米最近。这一版的镜头保有量小,所以价格可能会稍高一点。

在进一步的工业设计变革以后,潘太康最大批量的镜头登场了,镜头的对焦环和

光圈环改为塑料模制,最近对焦缩小为国际标准的 0.45 米,一切按照最简化原

则进行设计,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扩大产量。

可以说,这一批的潘太康镜头是质量最稳定,镀膜最成熟的一批了。这批镜头究

竟生产了多少只?谁也不知道,也许几百万,也许几千万。

下图就是最后一版的潘太康镜头

当然,还有我力捧的潘太康 28 2.8,也有两个版本,即全金属版和塑料对焦环

版。

下图是全金属版的

全金属版的对焦扭转行程比较短,利于迅速对焦,我感觉用起来还算不错。同样,

全金属版的保有量小,价钱也会稍贵。

接下来是塑料对焦环和光圈环版的,这一版量比较大,也比较容易买到。

接下来,我准备打破神话。

那些说梅耶好,潘太康不好的,请注意了,下面两张是梅耶斑马 50/1,8 和黑铁

潘太康 50/1.8 的对比出片,全部是全开光圈拍摄,同机身同时间同场景同光圈

快门设置,好坏不用我说,大家自有分辨。

因为 29/2,8 的出片实在是让我实在无法接受,所以几个 29/2.8 在我手里停留

的时间相当短暂,我也提不起拿 29 好好拍片的兴趣,于是手里没有 29/2.8 的

片片可供为大家比较的。但我想贴出几张 28/2,8 的片片,并加以讲解,希望能

让大家对 28/2,8 有个更深的认识。

下面这张是用潘太康 28/2,8 在全幅机身上用 F5.6 拍下的,正好收了两档。大

家清注意看边角成像的质量仍然相当高,这对于一个标准广角来讲,是多么的难

得又多么的重要。同样如果用 29/2,8 来拍,边角成像质量可就差多了。

再上一张全开拍的。

24

这张是逆光拍的,一来展示一下潘太康的逆光性能,二来可以看一看潘太康 28

在全幅上全开光圈的边缘画质表现。

这种边缘画质,是 29/2,8 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望其项背的。

至此,我想各位也能明白我花这么多篇幅讲潘太康 28/2,8 的意义了。对于那些

手里银子不多,又想体味德味,又想有优秀成像,又想用途广泛的初烧哥来讲,

还有其它镜头比这个镜头更好么?以宾得 M28/2,8 对比来讲,一样的价钱,大

概 650 左右吧,潘太康 28 在改了 PK 口以后一样能实现 M28/2,8 所能实现的

所有功能,包括全开取景,光圈联动,但 M28/2,8 永远无法实现潘太康 28/2,8

所拥有的全开出片实力和独有的德头韵味。

什么是性价比,这就是性价比。我推荐它,是源于我使用了几百只德国镜头而总

结出来的经验体会。这只镜头确实是性价比最高的德头广角,它无愧于这个称号。

康太时成像确实比潘太康要好一点(仅是一点),但也仅是体现在更平顺的焦外

成像和略高一点的全开边缘成像,以及稍偏蓝的色彩(可能还有更好的手感和更

骚的外观)。这些值不值 2000 块钱,我感觉与烧 Hi-End 一样,几万的器材跟

几千的器材可能差别极端微小,值不值这十倍的价钱,只能说见仁见智。

很想让那些手里有 29/2,8 的梅耶控们对照自己的 29/2.8 全开看看,从全开锐

度,到全开边缘成像,再到收缩光圈的边缘成像和锐度,再到色彩和解析力,一

样一样地跟我发的图片比较,看看你花1000多块收到手的“高光皇帝”,“水

银质感”,是不是能有跟这个后来小弟一较高下的实力。

回过头来再看东德镜头,我给初烧哥一个建议。

手里米不多,不妨从潘太康烧起,一只潘太康50,加一只潘太康28,一起也就

是1000块钱左右,加上改口费用,也就是一个 18-135 狗套的价钱。这两个镜

头,如果你不是特别发烧,完全可以一路用下去。你拍的片片,完全可以让各路

用狗套和痰盂之类的人大呼惊艳,毒倒一片。事实上,六七十年代的著名摄影家,

很多都是使用潘太康镜头的,很多著名的照片也是出自于潘太康镜头之下。

我始终感觉50以下的镜头比较常用,除非你有特别浓重的偷拍爱好,否则一般

出去拍片时,长焦几乎都是那个被弃之不用的镜头,又重,还很少用。所以我也

不建议初哥烧什么三剑客,只需要 50 和 28 两只镜头,完全可以。如果很想体

验长焦的魅力,我不建议上潘太康135,我倒是建议稍稍多花一点上潘太康

100/2.8或梅耶100/2,8。这两个镜头出片比潘太康 135 的好,还比 135 能的

常用一些。宾得我倒是建议上长套当长焦用,方便又实用,带着还不重。

25

如果要烧下去,就是东蔡三剑客了。今天时间关系,我就不再把东蔡的镜头图都

贴出来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搜搜,或有有心的朋友帮我总结一下贴出来以帮初

哥。

东蔡的话,三剑客确实是好东西,先上50,再上35,最后上135。

说到这,我总是感觉 Pancolar 50/1,8 不算太划算,因为它价钱也不便宜了,

好成色的要一千出头了,一般的也要八百左右,连斑马单膜的也要7、8百了,

这个价位,就有另一个相当有性价比的镜头可以纳入视线了,就是禄来 HFT

Planar 50/1,8。关于这个禄来标头,我后面可能要花些笔墨来写,此处先按下

不表。

还有东蔡的 35/2,4,我感觉也是相当的没有性价比。现在好成色的要两千出头,

新一点儿的甚至到了 2K3!这个价位相当离谱,两千是什么概念呢?在两千多这

个价位里,几乎所有很牛的 35/2,8 镜头都可以囊括了。举例来说:禄来 HFT

Distagon 35/2,8,大概 1800 左右;西蔡 Contaflex 126 的 Distagon 32/2.8

大概 2300 左右,蔡福 Skoparex 35/3,4 大概 2000 左右,康太时 T* Distagon

35/2,8 大概 2600 左右,徕卡 Elmarit-R 35/2,8 德产 E43 版,我有一只,只

卖 2900 块。

只有东蔡的 135/3.5 的价钱还算凑和,不高不低,一千出头,成像很对得起这

个价位。其它的西德 135 段的镜头,差不多同时期的都要高于它了,所以它还

算是性价比不错的。当然那些小厂的除外,比如什么 ENNA,什么 ISCO 的,再

有就是原福和施奈德的 135,最近对焦变态远,基本没办法用的那几个,不算在

内。

所以看一看,烧东德,烧完潘太康,就是东蔡,而现在东蔡三剑客在众 JS 不懈

的努力下,终于炒到了没有性价比的地步,用还是不用,买还是不买,还真值得

考虑。

这就给我写西德镜头留下了伏笔。上面提到的那几个西德镜头,事实上实力相当

不俗,比如禄来的 HFT Planar 50/1,8,虽然价钱不贵,但却系出名门,身家相

当高贵,数出来连蔡司甚至徕卡可能都要敬上三分。

再比如关于 35 镜头的选择,两千多的价位里,甚至把徕卡都包括进来了。徕卡

那润物细无声的密柔,相信东蔡无论如何也无法招架。就连便宜一些的禄来

35/2,8,那种迷人的色彩神韵,相信东蔡想要胜出,也只能靠 0.22 米最近对焦

来抵挡一下了。

所以如果真的烧到了东蔡三剑客的门前,我倒是建议各位初哥们先暂停一下,好

好想想清楚。是上性价比高一点的 Flektogon 35/2,8 加 Pancolar 50/2,还是

向西德镜头转型,抑或咬牙死活要烧一次东蔡三剑客以了却心愿更好呢?

今天开始写西德篇。

第二章 西德

26

相对于东德就只有潘太康和东蔡两个品牌来说,西德的光学品牌就比较多,能有

十来个左右。由于生活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这十几个品牌为了生存你

争我夺,打得十分热闹。西德镜头品牌众多,我很难全都研究一番,所以西德这

部分我只写几个品牌,这几个品牌是:福伦达(柯达雷丁娜可能也跟着一起写),

禄来,卡尔蔡司(西蔡主要写康太时部分),施奈德(也可能在这部分里写写 ISCO

和罗敦斯德)和徕卡。

1. 福伦达 Voigtlander

福伦达是德国光学的元老级品牌,比 Carl Zeiss Jena 创立的时间早了近一百

年。确切地说,福伦达的创始地是在奥地利的音乐之都维也纳,1849 年才搬迁

到德国。在世界第一台照相机开始销售以前,福伦达公司就开始经营光学生意(望

远镜什么的),悠久的历史堪称世界之最了。1840 年福伦达即开始销售第一台

照相机,在那时,年仅二十岁的 Carl Zeiss 先生估计还没打算要自己开一家公

司呢。

当然,古老并不一定意味着优秀,但福伦达曾经向我们证明了什么才叫姜是老的

辣,福伦达一度领先德国光学设计界很久,曾是无可争议的王者,每一个产品的

推出都领先对手好几年的时间,被誉为技术狂人。一战结束,德国国内的相机工

业受到重创,许多厂家都谋求合并重组以渡过难关,比如蔡司和伊康的合并。但

福伦达没有选择合并,他在艰难时期以向化工巨头谢克林融资的方式渡过难关,

并在此时将公司定位为以照相器材为主的综合性光学公司,此举迎来了福伦达的

黄金时期。

二战以后的1950年间,是福伦达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 BessaI, BessaII 等

经典机型让福伦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让同时期的蔡司伊康相当难受。不过

出人意表的是,拥有福伦达的化工巨头谢克林却将福伦达的资产出售给了竞争对

手蔡司伊康,1956年,福伦达并入蔡司伊康集团,1965年,设立蔡司.伊康.福

伦达销售公司,共用一个品牌生产和销售,1969年,实现彻底合并。

彻底合并以后没两年,蔡司伊康顶不住日本廉价相机的冲击,宣布退出照材行业。

此时另一个东家禄来出现了,以生产中画幅相机为主的禄来曾经是福伦达公司的

一个分支,禄来一直没能力设计和制造镜头,而这时处于发展期的禄来希望涉足

135 相机领域,福伦达工厂正好是禄来需要的,既能设计生产镜头,又能设计生

产 135 画幅相机机身。1972 年,蔡司伊康集团把福伦达所有资产和设备出售给

禄来,并授权禄来以 Carl Zeiss 商标和 Voigtlander 商标设计生产和销售

135 画幅的照相机和镜头。可怜的福伦达,又被卖给了一个曾经出身于自己的小

厂,这算不算是一种回归呢?

禄来收购了福伦达以后,开始进入 135 相机领域,推出了 SL35 系列机身和相

应的 QBM 卡口镜头,同时也以福伦达品牌生产和销售同型号的机身和镜头。这

时期,Rolleiflex 和 Voigtlander 两个品牌,除品牌名称和型号名称有所不同

以外,设计和制造则完全相同。Voigtlander 即福伦达品牌定位稍高,但产品实

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七十年代中叶,德国福伦达工厂的真空炉爆炸,为降低用工

成本,禄来索性将工厂迁往新加坡。

27

到了1981年,可怜的禄来也顶不住日本相机的冲击,进入了破产清算阶段,百

年品牌的传奇历史宣告结束。后来的福伦达和卡尔蔡司两个品牌,被授权给日本

确善能公司使用,确善能重新组织设计和生产,即是现在仍然在产的新蔡司和新

福伦达,但事实上,已经与过去的百年品牌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了。

悠悠百年仿佛过眼烟云,福伦达一向以生产优质镜头,并对产品的用料和做工精

益求精,力求完美而著称于世,设计和生产向来不惜工本,绝不向成本和售价妥

协。这样一家公司曾经创造了无比的辉煌,福伦达的镜头设计从折叠皮腔机镜头

Skopar 结构开始就领先对手,招招领先,步步领先,蔡司伊康曾经非常头疼这

个难缠的对手。福伦达的多个镜头设计均成为镜头结构设计的里程碑式产品,比

如旁轴镜头标头的 Ultron 结构,比如单反镜头标头的 Septon 结构,均是划时

代的镜组结构设计,其中 Septon 50/2 是世界上第一个七片结构的标准镜头,

相对于经典六片四组的设计而言,Septon 在中央分辨率和焦外成像方面有着本

质的飞跃。这个小巧的镜头所达到的高度,到了今天仍然是一座丰碑,难以超越。

旁轴的 Ultron 结构标头在蔡福时期被暴力改到单反上,无意间却创造了一个难

以超越的产品,就是传说中的七种武器之一,前片内陷的 Carl Zeiss Ultron

50/1,8。

纯正的福伦达基本上区分三个时代,即福伦达时期,伊康时期和禄来时期。至于

确善能所生产的,与福伦达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确善能曾宣称购买商标使用权

时也一并购买了设计图纸和资料,这种说法如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无法为世人

所相信和接受。

我之所以要简要介绍一下福伦达的历史,一是因为对这个品牌充满无法言喻的好

感,另一方面是为我写禄来时打下基础。在福伦达这部分里面,我主要写的是原

福时期,即未彻底与蔡司伊康合并以前的福伦达。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胶片巨头柯达公司,曾经与福伦达进行过长期合作。这是否

缘于福伦达的东家,同是化工行业巨头谢克林的牵线搭桥呢?福伦达的经典机型

Bessamatic 曾经为 OEM 为柯达雷丁娜品牌,接口与福伦达相同,但叫法不同。

福伦达叫 BM 接口,柯达则叫做 DKL 接口,事实上则差不多是一回事。福伦达

的 Bessamatic 机身搭配自己的镜头出售,但柯达雷丁娜机身就有另一个柯达的

长期好朋友施奈德为其订做镜头,施奈德的 DKL 接口镜头均是为柯达雷丁娜机

身订做的,这些镜头貌似可以通用到福伦达机身上。

福伦达,施奈德均是德国老牌光学企业,两者曾经拥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施奈德

曾经长期为福伦达的机身系统制定生产镜头,即便是福伦达被卖给禄来以后,施

奈德仍然还为其制定生产镜头。这里面的关系错综复杂,牵涉福伦达、施奈德、

柯达、蔡司伊康和禄来等诸多厂家,看来非是生活在那个年代并对这几家的关系

有过深刻研究的人,真没办法理清这里面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过这也不影响我继续写福伦达这个品牌。

28

为了让大家有个对福伦达的连贯认识,我特意将禄来安排在福伦达后面去写。这

两个厂商原是一家,分开后几十年,儿子回来又买下了爹,这里面的恩怨情愁,

也只有连着写,才会让各位有个头绪。

福伦达曾经是个全业务的照材公司,生产的产品也包括了中画幅和小画幅,单反

和双反,福伦达是除卡尔蔡司以外无人能及的照材品牌。但考虑到看这篇文章的

人,多数应该是想把这些镜头转接在数码上用的,因此我就忽略掉早期的镜头,

从我们能买到而且能转接到数码单反上的镜头开始写吧。

福伦达目前比较容易转接到数码机身上的镜头,应该是 DKL 接口的一系列镜头。

(1)Skoparex 35/3.4 女神的珠戒

福伦达的 DKL 镜头都相当小巧可爱,这个 35 广角尤其突出,拿在手里像一颗

艺术品。我估计给它起名叫女神的珠戒那位大仙,也是看它镜片突起,形似一枚

戒指,才如此来称乎它的。

无可否认,这只镜头可以用艺术品来称呼,但说到它的成像,呃......

我经手过几只原福 Skoparex 35/3.4 和三只 Carl Zeiss Skoparex 35/3.4,可

惜的是拍过的片片到现在为止基本上已经找不到了。不过就我使用过的感受来

看,这只镜头应该说完全被热炒了。

福伦达镜头的成像,在数码机身上比较突出的是色彩。由于使用的玻璃和镀膜的

关系,福伦达镜头的成像色彩与其它镜头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福伦达时期的镜

头使用单层镀膜,出片色彩很古朴,并不艳丽,但确有种奇特的魅力。这种色彩

在 Skoparex 镜头上体现的尤其突出,很多人被珠戒毒倒,都是看了别人拍的片

的这种色彩感受。

但珠戒使用起来,却是另一翻感受,说句实话,有一种与梅耶 29/2,8 很相似的

感受,全开拍片不透,感觉全开成像的锐度确实不高。用了几只珠戒,都是这个

感受。后来不信邪的我又弄了两只蔡戒,得到的还是一样的感受,全开拍片锐度

一般。

不过色彩上,确实是与众不同的,喜欢不喜欢因人而异,我比较喜欢。这个镜头

比较适合拍远景和风景,35的镜头拍风景,使用全幅看来还是首选。这个镜头

不适合全开光圈拍片,拍近景和小景物因其最近对焦的问题而会受到一些限制,

也不算太适合。

Voigtlander Skoparex 35/3.4 (珠戒)有最近对焦 1 米和 0.4 米两种版本,

1米版珠戒比较便宜,当然其使用上也相当受限制。0.4 米版珠戒目前有破 2K

的势头,以在下看来,相当的不划算。除非你相当控原福的色彩,否则 0.4 米

版珠戒是相当不明智的决定。

Carl Zeiss Skoparex 35/3,4 (蔡戒)是福伦达与蔡司伊康合并以后的产品。

29

福伦达并入蔡司以后,推出过 Icarex 系列机身和配套镜头,均是以原福伦达镜

头为基础改进的。原福伦达的 Skoparex 就进化为 Carl Zeiss Skoparex

35/3.4。Icarex 是一个不惜工本的系列,镜头用了钢材料,估计是全世界第一

个,也是唯一一个以钢为镜头镜身材料的系列。Icarex 系列镜头,据称使用了

蔡司退火三年的顶级光学玻璃,可谓不惜工本。不过嘛,成像的话,Carl Zeiss

Skoparex 35/3.4 跟原福珠戒一样,全开不锐,还是一只必须要收光圈拍才有好

成像的镜头。蔡戒最近对焦是 0.3 米,这点比珠戒强很多,而且价钱有时候还

比 0.4 米版珠戒便宜,只是成像色彩与珠戒时已经有所区别了。

普及一点儿玩儿手动头的基础知识吧。

转接和无限远合焦

手动镜头转接数码的最大问题是后接距的问题。不同机身系统有不同的后接距,

如果后接距不同,会导致镜头无法在无限远处合焦。

在当前四大数码单反品牌当中,佳能的后接距最短,因而可以仅使用转接环就可

以转接几乎其它所有接口的镜头。索尼其次,但可以转接的镜头比佳能少很多。

宾得的后接距与 M42 相同,所以宾得如果使用带法兰的接环转接 M42 镜头,会

出现无限远不合焦的问题,不过多数可以调整。尼康后接距最长,基本上是所有

其它品牌的镜头都无法转接到尼康上使用,尼康用户只能改口使用手动德头。

有几种接口用转接环转接佳能时会有无限远不合焦的问题,比如 PB 口和 QBM

口。但 PB 口的镜头几乎都可以调整无限远位置,尤其是潘太康镜头,调整起来

相当方便,只需要拆下前名圈和滤镜口,就可以看到三颗无限远罗丝,可以轻易

调整到无限远合焦,可以说,PB 全系列镜头都可以调整到佳能无限远合焦,而

不必对镜头进行任何破坏性的改动。QBM 口也是一样,拧下前口,里面就有三颗

无限远罗丝,完全可以调整到无限远合焦,也是无损的,非常简单。

不过有几种接口的后接距比佳能还短,是佳能转接不上的,比如佳能原来的 FL

FD 口,比如美能达的 MD 口,比如柯尼卡的 AR 口,是无法转接到佳能机身的。

宾得后接距是 45.5mm,与 M42 相同。因此宾得可以转接 M42 镜头,但无限远

就比较麻烦。好在许多 M42 镜头也可以通过镜头前面的无限远罗丝来调整。还

有一种无法兰的 M42 接环,这种接环可实现 M42 转接至宾得机身,无限远合焦。

但多数其它镜头无法通过转接来上宾得机身,都需要改口。

值得一提的是,PB 口改口为 PK 口并不困难,而且可以实现与宾得机身光圈联

动,能最大光圈取景,相当于宾得 M 头。这对宾得玩家来讲是好事,因为一只

四百多块钱的潘太康 50/1,8 接在宾得机身上,可以光圈联动,甚至还可以改成

宾得 A 头,即自动光圈。

30

相比之下,后距为 46.5mm 的尼康,就比较无奈了,因为尼康的后距几乎比所有

单反的都长,也就是说尼康的机身无法转接其它品牌的镜头,只能改口了。

对手动镜头的兼容性

佳尼宾索四家单反机身中,以宾得对手动镜头的兼容性最好,只要是可以接在宾

得机身上的镜头,机身都提供测光和合焦提示,也可以实现陷井对焦。

佳能对手动镜头提供机身测光,但不提供合焦提示。换句话说,用佳能接上手动

镜头,倒是可以使用光圈优先,但是否合焦就只能靠一双眼睛了,机身不提供任

何提示。

尼康对手动镜头提供合焦提示,但不提供机身测光。换句话说,尼康用手动镜头,

曝光要全靠经验(对新手来讲比较困难)。尼康机身里,三位数机身和一位数机

身对手动头的支持还算可以,可以支持机身测光,光圈优先,甚至对于尼康手动

AI 镜头还提供全开取景。

索尼,呃,我记得好像是什么也不提供,完全靠经验和眼睛,汗。

正因为除宾得以外其它家的机身对手动镜头的支持都非常差,所以才会有各种各

样的电子接环出现,即转接环上有电子芯片,以触发机身识别镜头,提供机身测

光和合焦提示。其中以佳能的电子接环比较常见。索尼也有电子接环,尼康么,

就什么也木有了。

以此来看,如果想玩手动镜头,貌似佳能是最佳选择。

顺便提一句,我用的这只梅耶 100/2,8 其实是只丐头,原来里面有相当严重的

霉,后来清霉以后,还是留下了霉菌腐蚀过的痕迹,后组还有两处脱膜的亮点。

根据我的经验,镜片上的如下问题,对成像不会造成影响,哪怕是一点点影响:

1)镀膜划痕,因为镀膜只起到增加透光率的作用,并不参与成像,所以镀膜痕

迹不会影响到成像质量;

2)霉菌只要清除掉,不会对成像造成影响,因为霉菌腐蚀的也是镀膜,所以即

使像我这个梅耶 100/2.8 这样生霉严重的,只要清里掉霉菌,留下的痕迹也不

会影响成像;

3)脱膜,还是一样,镀膜掉了,也不会影响成像,因为镀膜不参与成像,只起

31

到增透的作用。就算不镀膜,成像质量也不会改变。镀膜会轻微影响色彩,但仅

是几点脱膜,不会影响到镜头原本应该有的色彩;

4)细小划痕。分辨划痕和镀膜划痕的方法很简单,伤及玻璃的划痕无论何角度

都可见,而镀膜划痕必须有光源直射时才可见,无光源直射时不可见。但细小的

划痕,就算伤及玻璃,对成像的影响也可以忽略不计;

5)轻微脱胶。所谓脱胶,就是指导胶合镜片开胶。当然反映在不同镜头上,有

不同的特点。比如宾得镜头的后组容易脱胶,反映在镜头上的效果就是仔细看后

组有细小点状痕迹,尤其是 K 头,几乎有 50% 以上的机率。再比如福伦达镜头,

就是那个著名的 septon 50/2,其脱胶反映出来,是沿边缘分布的彩虹效应,其

实是润滑脂融化以后渗进两胶合片当中。这两种情况,轻微时都不会影响出片。

septon 的渗油,事实上也相当于给胶合片中间镀了膜,只是这层油膜未必是合

乎设计要求的,但因其相当薄,对成像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影响。

如下问题会影响成像,需要特别注意:

1)雾。可以说,雾是镜片遇到的最难以对付的问题。雾应该是镜片当中的无机

盐析出后在玻璃和镀膜间形成的白色痕迹,无法擦去,严重时对成像有影响,会

使全开拍摄时对比度降低。这种雾无法擦掉,除非打磨,但同时镀膜也会被打磨

掉,其结果是必须重新镀膜,玻璃的 R 值也会因为打磨而变化,最终还是会影

响成像。

2)严重脱胶,严重脱胶所得到的效果与雾一样,也会影响全开成像。

3)伤及玻璃的严重划痕,尤其是出现在后镜片上,这种情况也会影响全开拍摄

时的锐度和对比镀。

4)镜片碎裂。理论上碎裂的镜片应该会对成像造成影响,但事实上我有一只镜

片边缘掉个碴,挺大,但也未见影响成像,汗~

5)镜片有拆装。其实只要是经验丰富的人,即使是拆装镜片了以后,成像也不

会有问题,最怕的就是半吊子拆装,比如把镜片装反了,比如镜片没装到位,这

种情况下对成像的影响就相当麻烦,唉。还有,广角镜头如果被拆过镜片,再装

回去恐怕难以达到原来的成像质量,需要特别注意。一般标头和长焦,只要是经

验丰富的人拆装镜片擦霉或是清灰,都不会对成像有什么影响。再有,梅耶潘太

康镜头的后组是由三颗罗丝定位的,这三颗罗丝如果被动过,那就神仙也救不了,

会使得边缘成像大打折扣,很可怕。

所以实用主义者们,如果遇到便宜镜头,只要镜片未出现我下列五种情况而上列

五种情况的,大可以趁便宜购入,不必担心会对镜头成像有影响。

32

bassamatic 系列机身配套的镜头,Septon 是标头的一个顶峰。当然,抛去

APO-Lanther 和 Skopagon 这些极端货品外,Septon 50/2 确实达到了一个相当

的高度。它是一个划时代的设计,推动了标头从六片全对称结构向七片非对称结

构进化。我记得它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个七片结构的标头,成像在当时来讲,确实

有了质的飞跃,六片四组对称高斯结构的一些问题,比如焦外成像二线性,边缘

像质下降剧烈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修正。这头贯彻了福伦达不惜工本的作风,

做工用料均属上乘。优质的玻璃和镀膜使得它的成像色彩区别于其它镜头,拥有

相当诱人的魅力。就算在今天,Septon 50/2 的成像仍属上乘,虽然不及现代标

头的锐利和平坦,但其总体相当平衡的表现和在数码机身上那种难以言喻的色

彩,仍然是个致命的吸引力。

我不得不说,市场供需关系决定了产品的价格。Septon 的低保有量和市场热炒,

使得它有些偏离了它应该有的价格。目前国内好成色的 Septon 50/2 可以卖过

3000 块钱,这个价位上,它的竞争力与徕卡 Summicron R 50/2 相比,还有一

定的差距。

这个镜头也有它的问题,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所谓的“脱胶”问题,就是润滑脂融

化了以后,渗进了两片胶合片中间,使得在边缘形成了“彩虹”效应。没有渗油

的 Septon 可以轻松卖过3000,有渗油的就在两千左右吧,视渗油面积的大小,

也可能有一千多块钱的 Septon 卖。

我经手过两只 Septon,凭心而论,镜头做工确实像件艺术品。成像么,确实不

错。但我总觉得不太值它的价钱。当然如果有便宜的 Septon 你不要犹豫,立即

买下,成像不会让你失望。但如果太贵,甚至到了徕卡的价格范围,就确实需要

想一想,你要的是不是仅仅是福伦达的色彩了。福伦达 Bassametic 时期的镜头,

锐度都不是长项,所以期待锐利成像的朋友,就别考虑福伦达了。Septon 一如

福伦达的传统,有最近对焦距离的区别。0.9 米版的会便宜些,想体验福伦达可

以从 0.9 米版下手。

下图是福伦达 Septon 50/2 的镜组结构图。

由于原福镜头需要个非常昂贵的 DKL 接环,我自己,呃,说实话虽然对福伦达

的品牌很喜欢很喜欢,但我对原福镜头不是特别感冒。所以原福镜头到我手以后,

我拭拍的片片一般都不保存,往往是拍了就删。

这里面的原因,呃,因为原福镜头,包括后来的蔡福,在数码机身上出片比较灰,

有一种灰绿或灰蓝的感觉,我甚不喜欢。究其原因,应该是老头玻璃和镀膜的原

因,使得动态范围比较小,致使出片发灰。当然也可以拍 RAW 后期猛调加料,

网上的一些看着相当“毒”的原福片基本都是这么搞的,但必竟还是喜欢直出

JPG 的人比较多,应该说,原福镜头的出片多数会让你比较失望。当然,非常喜

欢清淡灰系出片的人就肯定会大爱了。

33

我不得不说我个人的喜好还是很大众化的,就是高对比度和华丽的色彩。很显然

原福头不是我想吃的那盘菜,我想也不是大多数人喜欢吃的那盘菜。数码必竟与

胶片不同,原福头在胶片上的结像与在数码上大不相同,只玩数码的朋友,你先

问问你自己是不是喜欢灰灰的出片后,再考虑是不是进手原福镜头吧。

这个特点也包括蔡福时期的几个镜头,出片感受都是一样,灰就一个字。而且,

原福头的焦外比较散乱,与施奈德类似,跟康太时的浑然一片大不相同,有时候

会有斑澜瑰丽的效果,但多数时候,呃,比较让人头疼。包括 Septon 也是一样,

(个人浅见)焦外成像不如后期的禄福和康太时镜头好。焦内锐度,呃,从来就

不是原福镜头的长项,全开成像甚至不如同时期的施奈德成像锐利。

福伦达确实好,但视乎时期。在五六十年代,Septon 确实名噪一时,也确实引

领了当时标头发展的方向。但如果拿五六十年代的标准与今天相比,也确实对五

六十年代的标准相当不公平。技术一直在进步,标准也一直被改写,Septon 断

代成为历史,相必蔡司伊康对此是下过一番功夫研究的。蔡司伊康放弃现有的单

反标头 Septon 50/2,却把至尊系列的旁轴镜头 Ultron 50/2 硬生生移植到单

反系统上,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事实证明,移植后的 Carl Zeiss Ultron

50/1,8 确实在成像上照比 Septon 有长足进步,焦内锐度,焦外虚化都有明显

提升。Ultron 才是真正划时代的标头,它具备了现代标头所应该具有的一切素

质:锐利的焦内成像,甚至全开光圈也很锐利;平坦的焦外成像,没有旋转和慧

差,焦外虚化柔和,不显零乱;较大的光圈,比 Septon 50/2 大了半档等等,

以及后来禄来和蔡司在镀膜技术上的进步,使得 Ultron 镜头具有了现代标头的

另一项素质:高动态范围,高对比度,色彩艳丽饱和。

虽然还有两个镜头,Dynarex 90/3.5 和 Super-Dynarex 135/4 两个镜头没写,

但我在这里还是想给原福一个总结:曾经的王者,引领时代的弄潮儿,曾经把蔡

司折磨得相当难受的强大竞争者,原福的意义超越了使用价值,它是一个历史的

见证,它的意义是收藏多于使用。

我接下来对上面说的两个镜头简单说几句,Dynarex 90/3.5 这镜头的存世量相

当小,可惜我无缘经手。但看了其它有幸买到的人的出片,感受上与原福的其它

镜头基本一致。Super-Dynarex 135/4,这个镜头的最近对焦相当变态地达到了 4

米,呃,怎么用呢?神啊,告诉我要怎么用它?这个头今天还能保持四五百块钱

的亲民价格,确实是拜这 4 米最近对焦所赐啊。我一看它的最近对焦,就无法

对此镜头提起兴趣,所以只经手过一只。我一直在考虑把它种进其它对焦桶里。

如果最近对焦能达到 1.5 米左右,这头还是相当值一玩儿的。

简单说一下蔡福时期。

谢克林把福伦达卖给蔡司伊康以后,蔡司成立了蔡司.伊康.福伦达销售公司,并

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以后,推出了 ICAREX 机身系统。ICAREX 是根植于福伦达

Bessametic 系统之上的,整合了福伦达和伊康在机身上的技术优势,并使用福

伦达镜头为其配套。

34

REX 在英文当中有王者的意义,ICAREX 应该是 IKON+REX 的混写,貌似可以解

释为伊康相机的王者。与同时期的 Contarex 神似,后者是 Contax + REX,可

以解释成是康太时相机的王者。

不过说起来,ICAREX 确实是不惜工本的杰作,配套的镜头,破天荒地使用了钢

做为材料,至今我想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前不知道时,曾让改口的哥们替

我改蔡戒和 Ultron 50/1,8 两个镜头,害得他折了数根钻头。传说 ICAREX 系

列的镜头,都是使用蔡司退火三年的顶级玻璃,与 Contarex 一样,传说未必是

空穴来风,我个人观感上看,感觉蔡福的镜头出片与牛眼镜头颇多神似,尤其是

色彩上。

蔡福系列的镜头,一般有这几只比较常见:

1)Carl Zeiss Tessar 50/2.8,这个镜头应该是从福伦达的 Skopar 50/2.8 发

展过来的,据说达到了天塞头的顶峰,我没用过,不敢乱说。

2)Carl Zeiss Skoparex 35/3,4,这个就是从珠戒发展过来的,也叫蔡戒,出

片与珠戒一样,灰灰的,不锐,不透,要收两档光圈拍才有上佳表现。

3)Carl Zeiss Ultron 50/1,8,传说中的七种武器之一的拳头,这个头应该是

现代标头的里程碑式的杰作,确实照比 Septon 50/2 有长足进步。

4)Carl Zeiss Dynarex 90/3.5,从原福 Dynarex 90/3.5 上发展起来的,没用

过,不敢胡说。

5)Carl Zeiss Tele-Tessar 135/4,这个应该是从 Super-Dynarex 135/4 发展

起来的,最近对焦一米多,很实用了,但价钱也上来了,一千好几百。

蔡福镜头统一用 BM 口,叫法仍然是沿用 Bessametic 时期的叫法。这一时期

ICAREX 也推出了 M42 接口的系统,因此蔡福镜头有所谓“原生M42”口的,当

然价钱也贵出不少来。ICAREX 系列机身和镜头世存量很少,因此普遍价格较贵,

如果不是钱很多花点儿不在乎的话,建议还是考虑禄来

2. 禄来 Rolleiflex

Rollei 原本是一家以生产中画幅机身为主的小厂,追根溯源,是从早期的福伦

达分流出去的。在福伦达被神奇地卖给蔡司以后,禄来发展遇到了瓶径,希望从

35mm画幅领域市场当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于是禄来找到了蔡司。

说起来很有意思,这个世界上最强的两家中画幅厂商,都没有自己设计生产镜头

的能力。禄来和哈苏,都要靠蔡司为其制定生产镜头。如果说三强,那就又要提

35

到福伦达,中画幅三强里,就只有福伦达有设计生产镜头的能力。可惜的是福伦

达还被卖了,从此中画幅就只有禄来哈苏,再后来,禄来破产,中画幅被哈苏一

家独揽。到了今天,哈苏屡创数码机身的价格新高,一套带标头的哈苏中幅数码,

居然变态地达到了 38 万人民币的天价。

扯远了。话说禄来找到了蔡司,然后看中了被卖给蔡司的福伦达工厂,曾经是自

己的亲妈,今天又被买回来成了自己的亲儿子,这都是些什么烂账啊。禄来买下

福伦达的资产以后,具有了生产 135 画幅机身和镜头的能力,而且具备了自己

设计和生产镜头的能力,可谓如虎添翼。话说时间已经到了 70 年代,由于日本

旭日光学(宾得的前身)的伟大崛起,接连发布自动测光和自动光圈等新技术,

使得日本廉价相机变得傻瓜化,人人都能拍照,这使得以高端和奢侈品标榜自己

的德国相机工业被打得遍体伤痕,蔡司眼看跟不上旭日光学不断发布新技术的步

子,就不失时机地宣布退出 135 相机领域,又找到日本的八州光学(雅西卡),

将 135 画幅市场交给雅西卡代工和运作,自此,康太时成了德日混血,雅西卡

和福岗光学借由康太时系统一跃而起,大大风光了一阵子。

此时的禄来面对日本列强的穷追猛打,咬咬牙,毅然推出了 SL35 系列单反系统。

呃,不得不说,SL35 在技术上木有什么先进性,虽然借由蔡司和福伦达的品牌

为幌子大卖,但还是接连推出 SL350,SL35M,SL35ME,SL35E 等一系列机身,

不断加入自动测光,自动快门等技术,虽然仍然落后于日本相机,但也是一路紧

追不放。到了八十年代,禄来神奇地推出了一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机身

SL2000,这款机身从设计到推出历时四年,应该说是这个世界胶片机身当中,最

强,最全面,最重,最奇特,也是最让人神往的。它破天荒地集合了眼平腰平两

种取景,有可拆换的后背片仓,俨然是一个小型化的中幅机身,连外型也神似中

幅机身。这让我不得不神往地YY一下,如果它能大卖几百万台,估计这个世界

上就会多一种产品:全画幅数码后背,专门适配禄来 SL2000 机身。

不知道是不是传奇机身 SL2000 SL2002 和 SL3003 遇到挫败的原因,禄来在八

十年代资不抵债,破产清盘,唉,可惜了。

蔡司在和禄来的合作当中,有一件事最聪明也最成功,就是蔡司虽然把福伦达的

资产卖给了禄来,但并没出售技术资料和品牌等知识产权,禄来虽然有了工厂,

但仍然要与蔡司合作开发镜头,并在蔡司的授权下使用 Carl Zeiss 和

Voigtlander 品牌。这也正是禄来的镜头都标有蔡司的商品名,只能标 Made by

Rollei 的字样的原因。

在禄来时期,蔡司的工程师们进一步改良了原来福伦达的镜组结构,这些镜组结

构被冠以蔡司的商品名,授权给禄来生产,并适配禄来的机身系统。比如大名顶

顶的 Ultron 50/1.8,改良后被冠名 Carl Zeiss Planar 50/1.8,成为了禄来

SL35 的标配镜头。再比如大名顶顶的珠戒,改良后被冠名 Carl Zeiss Distagon

35/2,8,同样也是适配禄来的机身。

我总结一下这种继承关系:

36

Skoparex 35/3.4 => Distagon 35/2,8 ( Color-Skoparex 35/2,8)

Ultron 50/1.8 => Planar 50/1,8 (Color-Ultron 50/1.8)

Dynarex 90/3.5 => Sonnar 85/2.8 (Color-Dynarex 85/2.8)

Super-Dynarex 135/4 => Tele-Tessar 135/4 (Color-Dynarex 135/4)

今天继续更新禄来的部分。

禄来的小画幅单反机身 SL35 系列,基本继承自蔡福时代的 ICAREX。SL35 系列

中的部分产品在后来也以 Voigtlander 品牌同期发布。以福伦达品牌发布的机

身叫 VSL 系列,有 QBM 口和 M42 两种,照比 Rolleiflex 机型,在外观上有

小小的改动,算是蔡福的延续,走高端定位。

同样的,在禄蔡两家的工程师共同努力下,多数 ICAREX 镜头被进行了改良,成

为了禄来镜头,接下来,我就说一下禄福时代的镜头。

1)Carl Zeiss Planar 50/1,8 Made by Rollei

这款标头有好几个版本,同样也以福伦达的品牌发布过,叫做 Color-Ultron

50/1,8。这只镜头的来头相当大,系从大名鼎鼎的 Carl Zeiss Ultron 50/1.8 改

良过来的,Ultron 50/1.8 是一款划时代的标头,是福系标头的分水岭,从

Ultron 50/1,8 开始,福伦达标头迈入现代标头的时代。

Carl Zeiss Ultron 50/1.8 被国内某博文冠名为七种武器之一,名“拳头”,

说其成像实而不华,稳重古朴,成像分辨率高,全开锐度非常好,且基本没有设

计缺陷。Ultron 50/1,8 改自原福旁轴“至尊”系统的 Ultron 50/2,后者是至

尊系列的成名标头。蔡司之所以放弃 Septon 50/2 却硬生生移植 Ultron 50/2,

我估计是因为 Septon 50/2 的一些固有设计缺陷。因为是世界第一个七片结构

标头,Septon 是没有参照的创新。确实有长足进步,但还有一些设计问题,比

如那个时代不太注重的球差和慧差。Ultron 50/2 的设计很有现代标头的特点,

成像平坦自然,非常锐利,几乎无懈可击,于是蔡司在原 Ultron 50/2 的基础

上,创造性地在前面加上一片内陷的镜片,从而将后接距延长,成为了可以接驳

在单反上的七片结构标头。

Carl Zeiss Ultron 50/1,8 自推出便名声大噪,由于其出色的成像质量和相对

比较亲民的价格(相对 Contarex Planar 50/2 来讲),使其成为 ICAREX 系列

的拳头产品。禄来买下福伦达并向蔡司取得授权以后,蔡司与禄来共同改进了原

福的镜头,Ultron 50/1,8 在改进以后,被冠名以蔡司的商品名,成为了 Carl

Zeiss Planar 50/1,8。为什么放弃 Ultron 而改名为 Planar,我想这里面应该

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原因。我个人猜测一下,一方面蔡司的工程师两次改进 Ultron

结构;另一方面,Voigtlander 品牌已经授权给禄来使用,福伦达的资产也已经

卖给了禄来,为了保证自己的品牌地位,蔡司必须将所有自己的产品都划归自己

名下,因此将 Ultron 重新命名为 Planar。

37

还有一个需要提及的事是,禄来和蔡司开始共同研究多层镀膜。同一时期,日本

的多层镀膜已经开始大范围普及,旭日光学的 Super-Multi-Coated Takumar 惊

艳上市,SMC 镀膜进一步确立了旭日光学在日本相机工业的地位,同时期的佳能,

日本光学(尼康),奥林巴斯,美能达,生活在旭日光学的阴影下,苦不堪言。

事实上,旭日光学(也就是宾得)也已经与蔡司(东西两德的蔡司)展开了一系

列的共同研究项目,包括现代七片标头结构,据传言称也是蔡司从宾得那里学到

的。而且最搞笑的是,不久以后,旭日光学买下了东蔡注册的 Pentax 商标(东

蔡注册了很多 Penta 开头的商标,比如 Pentacon),从此放弃了旭日光学的商

标,变身成为 Pentax,并进化到卡口时代。我不知道为什么旭日光学会买下

Pentax 商标,是不是这样就会使自己看起来更“德味”呢?

无论如何,多层镀膜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蔡司和禄来两家共同努力,开始了

多层镀膜配方的艰难开发路程。多数人相信 HFT 和 T* 是同时期研发的,但如

果将同时期的禄来和康太时镜头放在一起比较起来,似乎是 HFT 镀膜的质量更

高。这是否是因为 HFT 始终是禄来亲自生产,但康太时就早已经假手它人了呢?

禄来标头有着几次比较大的进化和改版,基本上都是镀膜配方的进化。基本上,

禄来标头可以大概划分为三个版本:第一版 Carl Zeiss Planar 50/1,8,貌似

还是单层膜;第二版 Planar 50/1,8 made by rollei,已经能看到多层镀膜了,

编号也从 1000000 开始重新计数;第三版 Rollei-HFT Planar 50/1,8,HFT 膜

已经成形。当然,这当中也有些过渡的版本存在,因为极其稀少,所以可以无视

了吧。

如何都好,Carl Zeiss Planar 50/1,8 成为了禄来的第一只标配镜头,带着

ICAREX Ultron 50/1,8 的荣耀,新生的禄来标头降下了自己高傲的身躯,成为

了一枚亲民的标头。每一套 SL35 机身上,都标配着这样一只出身高贵的标头。

如果相比较起来,Planar 50/1,8 出身于福伦达 Ultron 50/2,始终由禄来制造,

是纯血德头。但同时期的 Contax Planar 50/1,7,传言是出身于与旭日光学共

同研发的七片结构,也许当中还有福岗光学的一份绵力,并且由雅西卡代工,以

德头血统论,似乎是禄来的血更纯粹。

我自己经手的禄来标头,不下四十只,几乎包括了所有版本。相信我对禄来标头

还有一点发言权的。

我实际使用下,禄来标头成像的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1)全开光圈锐度完全可用。应该说,相对比 Septon 50/2 来讲,锐度的提升是

相当明显的。即使是全开光圈,锐度也完全可以接受。

2)焦外成像。相对比 Septon 50/2 来讲,这只镜头的焦外成像具有现代标头的

特点,均匀平坦,几乎可以忽略的轻微球差和慧差,焦外柔和化开,不显生硬。

3)色彩。由于禄来自始至终采用高端光学玻璃,因此色彩也一直散发着只属于

38

德头的魅力,色彩明艳饱和,对比度高但并不失细节。有很多人喜欢早期镜头低

对比的灰暗色彩,并把禄来镜头归为类似“日本镜头的高对比路子”,嗤之以鼻,

对此我不敢荀同。无论是玻璃的进步,还是镀膜配方的进步,均以提高透光率和

提升镜头对比度为目标,为何向前进步会被说成好像是在退步似的呢?

我对那些喜欢老镜头(如原福镜头)的灰暗色彩的人不太理解。其实色彩的饱和

是否够好,完全可以体现出玻璃用料的差距。你拿国产的双鸟标头出片和德头比

较一下,你会发现锐度上双鸟标头并没差多少,差距主要体现在色彩和对比度上,

国鸟头的色彩比较灰,但德头的色彩饱和度很高,这就是玻璃的区别。

说到这里,我不禁又回想起之前讨论过的东蔡三剑客。在东蔡镜头还很便宜的时

候,三剑客的性价比很高。但现在,呃,三剑客的性价比就相当差了。比如标头,

MC Pancolar 50/1.8 成色好的已经过千了。呃,我前两天卖掉一只禄来标头,

才 850 块钱。如果拿 Pancolar 50/1.8 和 Planar 50/1,8 相比,可以说,禄

来想不赢都很难。单从镀膜和逆光成像上讲,Pancolar 已经完败。

换言之,如果你有一千块钱想买标头,禄来标头是一个既便宜又强悍的选择,应

该是这个价位的不二选择。近乎全新的禄来标头仅能卖到 1000 左右,相当上算。

想一想吧,禄来标头第一是出自名门,Ultron 的大名别说蔡司,就算是徕卡也

要怀着敬畏之心;第二它始终是禄来亲自制造,从未假手他人;第三它成像照比

Ultron 50/1,8 时还有进步,更均匀平顺,根红苗正,出身贵族,虽然有些没落,

但仍然艳光照人。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各个版本的禄来标头。

下图是第一版,编号是 5 开头的,这一版经几位专家的讨论,貌似应该是单膜

的。如果是多层膜,也应该是很早期的配方。

这一版都是德产的,因为当时禄来并未在新加坡建厂。

这一版的出片真实自然,非常漂亮。对比 Ultron 50/1,8,对比度和饱和度都有

所提高,很值得拥有。尤其是阴天表现,很值得一提。

上一张比较代表性的出片。

下图是第二版的禄来标头,已经进化到多层膜了。

这一版镜头一般标有 SL 字样,指的是适配 SL35 系列机身。

这一版大多数仍然是德产,也有一部分是新加坡产。

第二版标头大概生产了十万只左右。

39

然后是过渡版,即 HFT 字样不是花体,是最开始的 HFT 标头,标志着镀膜配方

已经成熟。

最后,HFT 字样变成花体,成为了最终版本。

最终版的标头生产了大概二十万只,禄来标头的总存世量大概在三十五万只到四

十万只之间,存世量不小,这也是它比较便宜的原因之一。

再来见见它的兄弟版,就是以福伦达品牌面市的,Voigtlander Color-Ultron

50/1,8

请各位相信我,禄来标头是性价比最高的西德标头,不是之一,是最高。因为他

具备与任何 1.8 或 1.7 标头对抗的充足实力,但价格相当便宜,我有个朋友,

曾花五百块钱收过一只,性价比之高,世所未见。目前禄来标头的合理价位在一

千块钱左右,已经略显涨势,想弄一只的朋友,要抓紧时间机会。

顺便说一句,Color-Ultron 和 HFT Planar 的镀膜有些许不同,根据我自己的

使用经验,貌似 Color-Ultron 的成像色彩更有魅力。

呃,继续我们的禄来之旅。

2)Carl Zeiss Distagon 35/2,8 Made by Rollei

呃,说到 35mm 焦段的镜头,在德头里确实没有什么便宜货可拣。日本杂牌里,

二三百块的 35/2,8 随处可见,但大品牌德头里,最便宜的,恐怕也要一千以上。

当然,有些小牌货,比如 ENNA,ISCO,Steinheil 什么的,貌似有稍便宜些的。

这些小牌货我很少经手,没有发言权,所以不敢多说。但就几个比较大牌的货来

讲,我经手的镜头数量都不少,应该说还有点儿发言权。

今天我时间有限,先把题开了,我明天收集些样片,借着禄来的 35/2,8 这里,

准备好好写写德头的几个 35 镜头。

时间啊,真是太少了

禄来的 HFT Planar 50/1,4 我准备之后再写。因为我过些日子会到货一只新加

坡产和一只德产,正好可以把新产和德产的做以比较。我虽然经手十多支 HFT

50/1,4,但一直没有同时拥有新产和德产,这次正好可以亲手比较两者在成像上

的不同。

另外,这次我也弄了一个狠货,就是 HFT F-Distagon 16/2.8,到手相当便宜,

虽然前片有点划痕,但完全不会影响成像。这个头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好好写一写。

40

三角光圈的两只我无缘经手,因为太贵了,吃进手里风险相当大,我是比较谨慎

的人,在没有被预订或价钱极端便宜的前提下,我不会轻易经手的。所以期待我

写 HFT 85/1,4 和 HFT 35/1,4 的朋友,唉,我只能说一声抱歉了。或许以后我

有缘经手了以后,会再把这部分补上来。或者谁有的,借我几天,试过了写出来

也行。

继续说禄来 Distagon 35/2,8。

根据我的考证,禄来的 Carl Zeiss Distagon 35/2,8,系从福伦达的 Skoparex

35/3.4 ,也就是传说中的女神的珠戒改良进化过来的。虽然我对珠戒的成像不

太认可,但也不得不说这个改进的 Distagon 35/2,8 相当不错,全开完全可用,

色彩非常迷人漂亮。

曾几何时,我出门时只带一机两头,HFT Planar 50/1,4 和 HFT Distagon 35/2,8。

话说这两个头加一起也有四千多块,出门拿出来,总是引得旁边老爷子们声声赞

叹,相当相当有面子,相当相当拉风。那时候还只有宾得机身,HFT 版的禄来镜

头在宾得机上成像色彩很洋气,但有时候容易偏紫,注意不要用风雅模式直出

JPG。

噢,上次说 1.8 标头时,忘了说,禄来标头在佳能全幅上打板,需要处理。1.4

标头如何处理都会打板,佳能全幅就放弃禄来 1.4 标头吧。

具体说来,禄来标头的锐度相当不错,在宾得机上的色彩表现很洋气,拍人肤色

很粉嫩;在佳能机上有种绵柔的感觉,很耐看;在尼康机上,呃,锐度超乎想象,

色彩很浓艳,极漂亮极迷人。

版本上,基本承传了禄来的版本进化顺序,第一版 Carl Zeiss Distagon 35/2,8,

貌似是单膜,德产,但出片非常好;HFT Distagon 35/2,8,新加坡产,色彩洋

气迷人;还有福伦达品牌的版本,Voigtlander Color-Skoparex 35/2,8。下图

是第一版的图片:

下图是福伦达兄弟版, Color-Skoparex 35/2,8

说到这里,我卖镜头时,很多买家会问我:已经有了28头,或已经有了50头,

再上一只35头有必要么?离得这么近,感觉有点儿重复。

呃,这个问题问得还真好。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更基础的问题需要科普一下。就是不同焦段的镜头,在同光

圈下背景虚化的能力是不同的。焦距越长,背景虚化越强烈;焦距越短,背景虚

化越能力越差。原理说起来也挺简单,但为了不弄得大家头昏脑涨,还是不说了,

大家记住“焦距越短,虚化越差”这句话就行了。

41

继续说回来,28 头和 35 头,在半幅上的差别不小。35 镜头在半幅机身上是标

准镜头视角,35 头本身的虚化能力可以将主体和背景比较明显地区分开来,所

以 35 头对于半幅机来讲,很重要。一般来说,35 头在 F4 时,从 8~10 米开

外属于无限远的合焦范围,对于环境胸像和半身像来讲,以标头视角拍大概离模

特 3~4 米左右,背景虚化还能够用。28 头在 F2.8 时 5 米开外就已经属于无

限远的合焦范围,离模特 4 米远拍,背景虚化基本上就没有了,如果离近一点,

模特的脸变形的程度恐怕会让你难以接受。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拍环境人像,那么 35 头要比 28 头更合适。焦段选择不仅

仅是视角的选择,更是背景虚化,变形控制和拍摄题材等等一系列的选择。相比

之下,28 头比较适合扫街人文,因为不用考虑景深,收一档光圈拿起就拍。但 35

头就能拍出把主体和环境都交待清楚,并将主体和环境区分开来的环境人像片,

这基本是 28 头所不能的。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当我告诉问我的买家,即使你有了 28 头,也应该买一只 35

头时,他们会很疑惑地问,28 换算了也算是标头视角啊,跟 35 不是重了?我

跟他们解释完,他们将信将疑,以为我是为了卖他镜头而弄出套理论糊弄他,真

是让人相当无奈。

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开来,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全幅机?如果半幅机和全幅机只是一个换算系数

就可以解决的话,那么半幅即可,根本没有上全幅的意义。全幅和半幅最大的区

别,就是镜头焦段选择上的区别。

同样是标准镜头,半幅机的标头是 35mm,全幅机的标头是 50mm,两者在各自机

身上的视角范围差不多相同。那么这两个焦距镜头仅仅是焦距上的区别么?完全

不是那么简单。

比如,35mm焦距在 F4 时,是8米外进入无限远合焦范围,但 50mm 在 F4 时,

则是18米外进入无限远合焦范围,两者的区别是:在相同光圈条件下,全幅用

50镜头,与半幅用35镜头拍同样的视角,全幅用50镜头能获得更好的虚化。

换句话说,虽然视角相同,但全幅用 50 镜头将能拍摄更多题材,并能比半幅用

35 镜头在同一题材条件下有更多的表现手法和能力。

同样,在中画幅上,80头是标头,视角和全幅上的50头一样,但却有更好的背

景虚化能力,拍全身人像的虚化效果基本上与半幅加 35 头拍半身胸像的相当,

这是多么大的区别。但中画幅可换镜头单反系统器材比较昂贵,非是普通爱好者

所能负担的。

所以,画幅越小,虚化越差,拍摄题材越局限。虽然理论上画幅越大越好,但实

际上,135 系统在画幅、拍摄能力和器材价格上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因而

会成为主流。事实证明,在胶片时代所有比 135 画幅更小或更大的系统均未能

42

撼动 135 的地位。

所以我的结论是,如果你是半幅机,则28头,35头和50头都应该备齐,三者

各司其责,没有重复。28主攻人文摄影;35主攻环境人像和人文摄影;50主攻

人像摄影。

3)Carl Zeiss Tele-Tessar 135/4

这个镜头是从福伦达的 Super-Dynarex 进化而来的,应该是四片三组望远天塞

结构。这个镜头大概也是三段式进化,从一开始单膜的 Carl Zeiss Tele-Tessar

135/4,到后来的 Carl Zeiss HFT Tele-Tessar 135/4,再进化到 Rollei-HFT

Tele-Tessar 135/4。

呃,对比一下我以前讲过的 135 头,呃,它的特点似乎不太突出,但也绝对不

是潘太康 135 这种东西可以相提并论的。最大光圈小了点,但全开完全可用。

这个镜头如果一千以下吃进手,算是比较划算的。与东蔡 135/3.5 相比,它除

了光圈小半档以外,其它方面均不逊于东蔡。

第一版镜头长相如下:

4)Carl Zeiss HFT Sonnar 135/2.8

在第一批推出的禄来镜头里,应该是没有 135 2.8 这个规格的镜头。几只高规

格的镜头,都是在 HFT 镀膜开发出来以后才推出的。

这几只高规格的镜头都有:

Carl Zeiss HFT Sonnar 135 2.8

Carl Zeiss HFT Planar 85 1.4

Carl Zeiss HFT Distagon 35 1.4

Carl Zeiss HFT Planar 50 1.4

呃,没有错,接下来要说的这只 Sonnar 135/2.8 是与三只 1.4 镜头并列的高

规格镜头。禄来的高规格镜头都是由禄来和蔡司伊康共同设计研发,并由禄来制

造的。很多人会问为什么禄来的 135/2,8 比康太时贵出来一倍多,答案就是,

禄来的 135 2.8 是纯德国设计德国生产(虽然后来转移到新加坡,但仍然是禄

来亲自生产),但康太时的 135 2.8 就有雅西卡血疑,有人曾经考证康太时的

135 2.8 是由雅西卡设计的,与雅西卡同款镜头一样。虽然我对此抱持怀疑,但

毫无疑问的是,康太时的 135 2.8 确实不如禄来血统纯正。有人比较过两只镜

头,在成像上差距不大,色彩上各有千秋,普遍认为禄来的 HFT 膜色彩更漂亮。

可以说,这只 HFT Sonnar 135 2.8,在 135 段的镜头里来讲,贵是它唯一的缺

点。好成色德产红膜的,价格几乎有与徕卡 R135/2,8 一较高下的趋势。其实我

感觉不必刻意追求所谓的血红膜,根据我的使用上看,血红膜与其它版本基本上

43

没什么区别,无非就是产量比较少,所以价格比较高而已。

这只镜头的成像承袭了禄来一贯的传统,全开光圈就很锐利,焦外成像平坦均匀,

柔和化开,确实是对得起那价钱。唯一不如徕卡的就是没有徕卡的那种密润,但

无论锐度、色彩还是焦外成像,这只 HFT Sonnar 135 2.8 均达到了一流镜头的

行列,绝非梅耶之流可以相提并论。

回过头来,回顾一下我所提过的一些 135 镜头,我横向对比总结一下:

梅耶潘太康 135/2,8 ,焦外旋转明显,全开成像松散,收两档以后还行,无论

哪个版本都一样,不太推荐买。

东蔡 135/3.5 ,成像很好,价格适中,全开光圈能用,焦外浓而奶油,也比较

平均,没有太严重的旋转,比较超值。

禄来 135/4 ,成像不错,价格适中,全开光圈可用,焦外奶油,略有旋转,光

圈比东蔡小半档,但色彩比东蔡洋气,两者性价比差不多。

禄来 135/2.8 ,成像好,价格很贵,全开光圈锐利,焦外成像非常好,整体达

到了很高的水准,色彩漂亮,性价比不好,镜头比较贵。

康太时 135/2.8 ,成像不错,价格很好,全开光圈不如禄来,收一档与禄来基

本一样,焦外成像漂亮,色彩不如禄来,性价比不错,但有雅西卡血疑。

徕卡 R135/2,8 ,成像好,价格很贵很贵,全开光圈锐利,焦外成像超级奶油,

而且平均平坦,没有旋转,色彩浓郁华丽,整体具有徕卡一贯的密润,这是其它

家镜头所无法比拟的体验,是德产 135/2.8 镜头的顶峰。

至于那些二战前的什么 triotar 135/4 或 trioplan 之类的三片三组的镜头,

我感觉基本没有什么提及的必要。还有几只如 ICAREX 版的 tele-tessar 135/4

或是 contaflex 126 版的 tele-tessar 135/4,基本可以参考禄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

我个人感觉,如果你只有一千块钱的预算,那么可以在东蔡 135/3.5 和禄来

135/4 之间纠结,两者成色好的都在 1200 左右,成色差的也都有七八百块钱的,

希望用途广泛一些,就买东蔡的。喜欢成像色彩艳丽洋气的,就买禄来的 135/4。

至于梅耶或潘太康的 135/2.8,呃,如果价格很便宜,倒是可以弄一个感受一下。

如果是千八百块钱的,就还是放弃吧,成像跟东蔡的差距也不是一点点。

如果你有1500左右的预算,貌似只有康太时一个选项,当然你还可以向下选择

东蔡什么的。

44

如果你有2500~3500左右的预算,呃,禄来和徕卡之间需要好好摇摆一下。好成

色的禄来,还是实用级的徕卡,确实需要纠结。如果两者价钱一样,那肯定徕卡

不必犹豫。如果两者差五百以上,禄来 135/2,8 就还有竞争力。必竟成像上差

不太多,禄来还有HFT一贯的成像特点,确实是各有千秋。不过我要是选的话,

还是徕卡没商量,哈哈。

顺便说一句,如果禄来 HFT Sonnar 135/2,8 在 2000 块左右的价位上,就请喜

欢禄来的朋友别犹豫了,速度下手吧。小划痕长小霉这类小毛病不必理会,只要

不是大片起雾就行。

45

2024年11月5日发(作者:嬴若星)

原作地址:/forum/

我所用过的德头漫谈(给想入德头的兄弟一点参考和建议)

呃,想了好久,还是决定以自己的见识来写一篇文章。发现很多人被网上现存的

文章骗得死去活来,被杀猪杀得好辛苦,实在是惨不忍睹。我做为一个非专业但

只经营德头的贩子,也不忍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我并无意走上贩子的道路,只是

收的头多了,自然就成了贩子。以贩养吸么,要不然以一个学生的收入能力,我

如何能烧得起德头呢?不过随着镜头越烧越多,在我手里买镜头的人越来越多,

我发现很多人买镜头时都存在着某些偏好(说难听点儿是怪癖,比如很常见的

“梅耶控”),而这些偏好,却是源于某几篇可能是道听途说的文章,和一些从

未用过但却猛吹某些镜头的网友。

曾几何时,我初尝德头时,也是先看了网上的某文章,又看了某坛的某巨长的毒

贴。这些文章写得文采飞扬,生动有趣,旁征博引,甚至是起名冠号。初学者不

明就里,往往分不清哪些是有真实感受的人写的。这些文章里有很多作者,根本

没用过某些镜头,甚至是全都没用

过,就敢胡乱下定义做结论,结果让一群初哥深受其害。

我当非职业贩子这段时间,经手过几百只德头,越来越发现原来深信不疑的神话,

竟然在我自己的手中一个一个被打破。回头再看这些文章,发现里面的很多言辞

居然都是被百遍转载的小道传说,而作者自己居然根本没用过。于是我一定要以

我有限的见识写这篇文章,让各位新入道的同学,切莫轻易上当了。

这篇文章可能要用很久才能写完,因此我会不定时更新。按传统,我把德头按品

牌来写。

第一章,东德

1.梅耶,潘太康(Meyer Optik / Pentacon)。

我就不考究梅耶这个品牌的创建历史来历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搜搜。但必须要

说,我之所以把梅耶和潘太康放在一起,是因为梅耶和潘太康本来就是一家。

在战前,梅耶(Meyer Optik 或是更早的 Hugo Meyer)是 Carl Zeiss Jena 的

主要竞争对手。这一时期梅耶的镜组结构和产品线,与蔡司都非常相似。定位上,

梅耶的定位比蔡司低,价格也比同时期的蔡司便宜。在镀膜技术未成熟前,梅耶

和蔡司都曾使用非常贵的高透光率玻璃以达到大光圈的通光量,比如蔡司的白头

Sonnar 85/2。这一时期的镜头都非常贵,现在仍然很贵。这一时期的梅耶头一

般以 Hugo Meyer 为品牌,比较少见。

战后,梅耶成为东德的光学品牌。东德曾对境内的光学企业进行了大范围整合,

统一使用潘太康品牌 Pentacon(机身统一使用百佳品牌 Praktica),于是东德

境内大大小小的镜头厂都改用 Pentacon 品牌,梅耶是其中的主力。这段历史我

1

曾经努力考究,终于让我找到了证据。我曾经看到过一只斑马版的潘太康镜头,

上标写的是 Pentacon Orestor 100/2.8。Orestor 是梅耶的镜组结构商品名,

这应该是过渡时期的产品。

我又对比过梅耶和潘太康的产品线,尤其是M42时代的,发现产品线几乎一样,

但潘太康的产品线更简单紧凑。这应该是潘太康集团对产品线的一种修正。一些

梅耶的产品在后期一一被削减,如比较尴尬的 30/3.5 和 35/4.5。但后来进入

到卡口时代后,把 100/2.8 削减掉我感觉不太明智,因为 100/2,8 这个产品我

个人感觉是梅耶潘太康镜头当中相当不错的一个产品。

总的来讲,梅耶/潘太康产品系列当中,主打产品线(定焦)基本如下:

1)Orestogon 29/2,8(PB版的 28/2,8 是其改进版)

2)Oreston 50/1,8

3)Orestor 100/2,8(没有PB版)

4)Orestor 135/2,8

5)Orestor 200/4

那么按产品时期划分,主要有以下时期:

1)战前时期。这一时期的镜组结构与后期不太一样,有很多三片结构的镜头被

热炒,其实根本不值那些钱。这一时期的镜头中,比较有名大家还能买得起的就

是 58/1,9,这个头跟蔡司的 58/2 定位相仿比蔡司稍低,是蔡司的主要竞争对

手。这个头是六片四组双高斯结构(一说是五片四组,我实在无力把镜头砸了数

了),镜片用料与蔡司也差不多,出片效果与蔡司也差不多,价钱上,应该比蔡

司的稍低,但现在已经被炒到比蔡司还要贵,这很不正常,主要还是因为存世量

少。还有 75/1,9,跟蔡司的 75/1,5 也是相对应的竞争对手。

战前有一段时期梅耶使用了高透光率的玻璃以保证大光圈的通光量,这种说法应

该说是准确的,但这些无膜白头是否值动辙七八千一万多的价钱,就见仁见智了。

2)东德前期。这段时间梅耶的镜头产品线已经有所改变,镜组结构也已经比较

成熟,只是还未改名叫潘太康。这一时期梅耶的镜头有斑马版和黑铁版两种,其

中大家都说斑马版的成像更好,当然,斑马版的价钱也更高。这种说法我一直很

不认同,原因是这些版本我都曾经把玩过,对其成像素质当然有我自己的见解。

不过有些“JS”把黑铁版说成是所谓的“粗斑马”,无非是想把黑铁镜头跟斑马

联系起来,蒙骗初哥,以达到把黑铁版的价钱抬高的目的。还有,有人专买带有

1Q 标志的斑马版,这种怪癖不知从何而来,不过这也导致带 1Q 标志的斑马比

不带的贵出一百块钱。

3)潘太康时期。在进入到潘太康时期以后,产品线被压缩,以便与东蔡的产品

线相互整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完整产品线,以在国际竞争当中获得优势。被一

直保留的五个主要产品可以说是潘太康的拳头产品。在进入潘太康时期以后,多

层镀膜开始普及,潘太康使用的是东蔡的镀膜技术,因此你会发现潘太康的镀膜

与东蔡的相当相似,而且质量相当高。即便是七十年代的黑铁版潘太康,其镀膜

也远超过后来的日本镜头,甚至现在有很多企业也达不到那种镀膜技术。有人说

潘太康不如梅耶,我感觉这种说法很无知。无知之一是说潘太康不如梅耶的往往

是道听途说,根本没亲自比较过两版镜头;无知之二是吹捧单层镀膜,说单膜“高

光好,细节多”,这种说法事实上无真实根据,所谓的“高光好”跟曝光水平和

场景光照有很大关系。所谓细节多,也就是在数码时代的说法吧。多层镀膜增加

了通光量,当然会使镜头的反差变大。在感光原件宽容度一定的前提下,似乎是

单膜的“细节多”。但随着感光原件的宽容度提升,多层镀膜的高动态范围的优

2

势必然会体现出来,到时候,细节多的应该是多层膜,而不是单层膜。不过话说

回来,单膜已经可以使综合透光率达到 94%,多层膜只是提高到 96~97%,这种

差别未必可以在成像上体现出很大的差别;无知之三是在我告诉他这些信息以

后,他仍然固执地说梅耶好,这就是一种偏执,这种偏执多半来自于那些不负责

任的道听途说,和人云亦云。

4)PB 卡口时期。进入到卡口时代以后,潘太康的产品线被进一步压缩,削减掉

了 100/2,8,这个我感觉很遗憾,事实上,我感觉潘太康产品当中,100/2,8 是

一个很棒的产品,比 135/2,8 强很多。而且东蔡也有拳头产品 135/3.5,完全

没必要保留成像素质一般的 135/2,8 而削减掉成像相当棒的 100/2,8。

再有,对 29/2,8 进行了改进。我个人感觉这个改进真明智,因为 29/2,8 的成

像素质实在是差强人意。改进的潘太康 28/2.8 非常成功,成像相当好,可以说

非常超值。相比之下,很多 28/2,8 镜头,无论多贵,都很难再超越潘太康 28/2,8

很多,顶多是在全开光圈时边角成像稍好一点,或是成像色彩感觉与潘太康 28

不同。

卡口时期,去掉 100/2,8,潘太康的主打产品线只有四个,更加单一,可以有效

组织大批量生产。生产批量越大,产品的质量也就会越高,成本也会更低。有种

说法是这时期潘太康用的玻璃和以前梅耶时代不一样了,用的玻璃差了。我感觉

这种说法也很无知。你拿80年代的玻璃和60年代的比,这有可比性么?蔡司的

58/2 玻璃里还有汽泡呢,你敢说一个镜头里几十个汽泡对成像没影响?而且玻

璃生产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在中国还未哄抬稀土价格时,玻璃原料的价格是下降

的,不是上升的。同样牌号的玻璃可能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和产量的提升,在那

一时期里是下降的。分辨玻璃是否相同的办法很简单,你看镀膜颜色就行。不同

折射率或不同牌号的玻璃,同样的镀膜配方会体现出不同的颜色。我们仔细看梅

耶斑马头和早期潘太康的单膜镜头,镀膜的颜色是一致的,这说明用料并未改变。

后来多膜时期,因为镀膜配方经常升级,所以不同年代生产的镜头镀膜颜色不同

也非常正常。你不能因此说潘太康的用料降档了。而且以潘太康的产量,很可能

大量屯积玻璃原料,这就可以有效避免原料价格变动带来镜头价格变动,而且大

量屯积原料还可以有效降低原料成本。

拿现在来说,中国抬高了稀土价格,于是光学玻璃价格瞬间猛涨,涨幅几倍地高

于房价。国内很多小镜头企业被害惨了。但佳能尼康,早就屯了几年甚至十几年

的玻璃原料,一下子竞争力就提升起来了。为什么宾得没办法把镜头做到跟佳尼

相当,就在于此。拿小痰盂来讲,如果以现在的玻璃成本来做,小痰盂的玻璃原

料成本就得在400块钱上下,卖700就肯定赔钱。再比如国内现在热卖的双鸟标

头,不到三百块钱一只新货,以现在的成本来讲,连国产光明厂的原料可能都买

不下来。那都是十几年前的库存零件,根本没有成本可言。

5)两德统一前后。潘太康在两德统一前后曾经有一段特殊时期。这段特殊时期

在镜头上也有体现。比如有一批潘太康镜头使用的是 Carl Zeiss Jena P 的商

标,再比如,国内能买到的全新梅耶镜头,都是出自于这一时期。

据国外的一些文章说,潘太康的梅耶工厂,在两德合并以后被施奈德收购。收购

了梅耶工厂的施奈德把工厂里剩下的零件进行组装,并恢复了 Meyer Optik 的

商标。因此不能说这批全新梅耶是假货,但与原来的梅耶也不能等同视之。这批

货大概生产于九十年代中期,今天国内能买到的大概有几百支吧,估计现在也卖

3

得差不多了,就是这一批中的一小股,能留存到今天也相当难得,收一只当做收

藏我看也不错。

梅耶大概经历了这样一些个时期,这些源自我自己的一点见识。由于国内外史料

有限,很多都是我妄自推测的,如有不实之处,还请各位高人批评指正。

1)Orestogon 29/2.8 和 Prakticar 28/2.8

这款广角镜头,可以说两个版本有着天壤之别。总的来说,28 远好于 29。我经

手的 Prakticar 28/2,8 不下五十只,三种名圈都玩儿过。可以说,这么大的量,

我对 28 镜头的成像质量的发言权应该是有的。一开始时,我也曾经相信网上说

29 比 28 强的流言,于是千方百计弄了一只 29 回来,成色那叫一个新啊。上

机一试,我靠,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这头被人动过?于是出掉,又进一只,上机

试,我靠,这又是神马情况?难道这只也被人动过?于是再出掉,又进一只,上

机试,hollyshit! 我一直不相信我有如此倒楣的运气,连三只镜头都是被人动

过的,而且这三只镜头新得一塌糊涂,有个还带着原厂的包装盒和合格证。不死

心的我又向十多个其它有此镜头的人求证,得到的答案竟与我如此相似,看来不

是个性而是共性。在这只后,我又进手过两只梅耶斑马29/2,8,结论还是一样。

神话被捅破了,29 远不如 28,这也是为什么潘太康要改进 29 的原因。

具体说来,29 全开拍片不透,总是感觉像没对准焦似的。即便在裂像屏上看准

了,拍出来的也让人感觉差强人意。每个都是如此,说明镜组设计肯定有问题。

收了光圈呢?结论是边角成像不好,中心还凑和吧。光圈收到多少呢?答案是

F8。

再说说潘太康 Prakticar 28/2,8,全开成像让人很满意,虽然全开拍无限远时

边角成像素质有点下降,但收两档光圈的成像就相当让人满意了,无论是中心还

是边缘。话说回来,谁会用全开拍无限远风景?

对这款广角,我的评价是:Prakticar 28/2,8 达到了超一流的性价比,成像中

规中矩,发色也中规中矩,与康太时相比就稍偏黄(因为康太时偏蓝啊)。全开

成像和整体锐度上,与康太时 D28/2,8 相仿,只是全开边缘稍差一点,收一档

光圈与康太时几乎无差别,焦外比康太时稍硬,但广角镜头,谁又会去特别在意

所谓的焦外成像呢?这款镜头以康太时 D28 一个零头的价钱,达到了几乎与康

太时相仿的成像质量,可见其性价比之高。

那么 29/2.8 呢?如果你想体会什么叫“物有所值”甚至是“物有不值”,你不

妨收一个试试。

2)Oreston 50/1.8

尼康的 AF50/1.8D 曾经有种说法叫“世界光学设计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当然,

我认为这话没问题。因为尼康的这只镜头确实是性价比奇高。那么,这个世界上

有没有另一只镜头有如此之高的性价比呢?答案是有,就是潘太康 50/1,8。

我也可以说,潘太康 50/1,8 同样是“世界光学设计史上的集大成之作”。记得

我有一次去一个朋友那里,这个朋友是一位很有名的改口大师,我拿着我的尼康

D200 和一只尼康 AF50/1,8D 跟他说,这头成像相当强,全开自动对焦就完全可

以信任。他不信,说,不可能吧,能有潘太康标头好么?请各位注意,这哥们儿

碰过的镜头可远远多于我,他拿来比较的镜头不是康太时,不是禄来,不是徕卡,

而是潘太康。我跟他的意见很一致,潘太康标头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这种成就跟

4

尼康的 AF50/1,8D 一样,源自于成熟的结构设计和超大量的批量生产。

可以说,现下什么德头最便宜?大家的答案不会有第二种,当然是潘太康标头最

便宜。这种最便宜的标头大家都会对它产生一种轻视,感觉妈的三四百块钱的东

西能有啥好成像,事实上这个三四百块钱的东西,成像质量远超你的想象。

你可以拿个潘太康的标头去 PK 全线日本标头,大多数情况下,你保证可以大胜

而归。你可以拿着一个破烂的潘太康,轻易地击败两千多块钱的 EF50/1,4,或

是宾得 FA50/1,4 什么的。对此我深有感触。记得那时候我还刚刚玩手动头半年

多,心想可以把手里的镜头对比一下。于是拿着宾得的 Takumar 55/1.8 跟禄来

的 Planar 50/1,8 比了一下,结果禄来大胜,太苦马不堪一击,那种差距显而

易见。后来我又拿禄来标头跟潘太康比了一下,结论是,潘太康除了发色稍偏黄

(禄来偏蓝紫),基本与禄来相当。SuperMultiCoated Takumar 被称为是太苦

马当中最好的一版,也是同时期其它日本镜头的佼佼者,同理推论一下,潘太康

与禄来相当,禄来又把太苦马最好一版打得满地找牙,那么潘太康对太苦马的结

果会怎么样呢?我告诉你我的选择,我出掉了所有太苦马镜头,从此以后再也不

想沾边了。

对潘太康 50/1,8 的评价,我就是那句话“这个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德头”。

那么梅耶 Oreston 50/1,8 呢?呃,如果以一半的价钱能买到潘太康,我为什么

要花一倍的价钱买梅耶?如果你是个梅耶控,你就当我没说吧。有人可能会问梅

耶潘太康成像对比过么?答案是我当然对比过。那这两个镜头哪个成像好?请恕

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会引来无数梅耶控跟我死磕个没完,这真是太无聊了。

哦,编辑一下,忘了说一件事。就是 M42 和 PB 镜头哪个比较好?我感觉是 PB

的比较好。原因很简单,因为 PB 镜头主要产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生产技术

更成熟,有了数控加工设备,镀膜配方和技术更成熟,批量更大,当然质量更稳

定均一。你想象一下,你手里的四百块钱的PB版潘太康,使用的镀膜配方技术

和设备与价钱一倍甚至两倍于它的东蔡标头一模一样,你是不是感觉特别爽?

说到这,我想说一下我对几版潘太康镜头使用上的体会。

(1)白标 Multi Coating 版 M42

这版应该是 M42 潘太康存世量最大的了,这头据说在 90 年代还恢复生产了一

段时间,因此现在有很多成色特别漂亮的镜头存世。这个版本应该说是 M42 潘

太康中成像质量最好最稳定的版本。

(2)红 Multi Coating 版 M42

这版的镀膜与白字版不同,似乎是对于不同镀膜配方的一种实验性产品,看其未

大量生产就可以知道这版的镀膜配方并不算成功。我经手过不到十只红字版的,

感觉成像色彩与白字版确实有所不同,好坏就见仁见智。我个人比较喜欢红字版,

不过镜头质量什么的与白字版就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存世量小,所以价钱会高一

点,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3)单膜版

这版跟梅耶时代就没区别了,镀膜一样,甚至镜头外观都一样。不过版本比梅耶

稍多,有什么宝塔版,什么 auto 版的,我感觉成像和产品质量都一样。这些版

本因为保有量小,又与梅耶一样,因此价格会稍贵。

(4)斑马版

5

这是梅耶向潘太康过渡时期的产品,有些斑马版甚至还标着梅耶的镜组结构名。

但有些版本的镜头没有斑马版,如潘太康50/1,8,我未经手过斑马版,也许是

我见识比较少。

对于前置多页片光圈,我感觉多页片光圈对于焦外确实有所改善。因此焦外控们

多花点儿钱买多页片光圈的版本也算是物有所值吧。

3)Orestor 100/2.8

100/2.8 的镜头是潘太康镜头当中我经手最少的一款。但经手的几款 100/2,8,

无论是潘太康还是梅耶,成像都让我很满意。

可惜的是 PB 时期潘太康削减了 100/2.8,这是一个让人匪疑所思的决定。如果

论产品线,东蔡已经有了拳头产品 135/3.5,成像远比潘太康的 135/2.8 强,

应该削掉潘太康的 135/2.8 而不是 100/2.8。削掉了 100/2,8 以后,东德镜头

里就再也没有 100 这个焦段的镜头了,产品线反而有了缺口,这真是让人想不

通。

成像上,可以说,100/2,8 是潘太康成像最好的三个镜头之一,远不是什么

135/2,8 这种垃圾货可以相提并论的。

我记得以前有人把 28 50 135 叫做潘太康三剑客,我感觉应该去掉135而加进

100。28 50 100 这三只镜头才是潘太康最强的三只。

4)Orestor 135/2,8

我可以负责地讲,135这个镜头是潘太康镜头里成像最差的了。焦外有旋转,全

开成像锐度差强人意,色散大,紫边严重,唉。有人问梅耶的呢?我告诉你,一

样。

我所在的群里,有一个群友,一直想买梅耶的头。我曾经力劝他不要买梅耶,实

在想买,买潘太康就行。再就是不要买135长焦,一来不实用,二来成像差。要

买的话,就买50标头吧,至少不会后悔。后来有一次在群里我们俩个聊起来,

这位兄台力排我议,死活买了一只梅耶135,还是斑马前置光圈的贵货。我问他

感觉如何,他说,我*,当初怎么没听你话。

不可否认,潘太康135镜头有德头一贯的色彩和成像感觉,但不得不说,跟同宗

兄弟东蔡的 Sonnar 135/3.5 相比,潘太康 135 的成像素质实在是差了不少。

当然,潘太康依然是比一些日本镜头强,但性价比方面就不像50和28那么突出

了。

有很多人买了梅耶或潘太康的135以后,跟我说,成像很棒啊,比我的 80-200/4

自动头强多了,色彩也好。我只能说,一个定焦如果还干不过狗变的话,它还有

啥存在的意义?德头的色彩如果还不如日本头好,我们这帮炒德头的贩子还混个

屁啊。你如果感觉潘太康的 135 还不错,那你真应该试试东蔡的 Sonnar

135/3.5,那就真叫惊艳了。

说点题外话。有人经常问我俄头怎么样,这个不好回答,俄头水深,光厂子就不

下十个,甚至光一个 58/2 就有不下十种版本,我是真不太了解,只经手过有限

的几只,实在不好做一个全貌性的回答。

6

不过就我经手的几只来讲,呃,如果你不差钱就还是上德头吧。上潘太康就行了。

俄头,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声叹息”。不过事有例外,俄头里,中幅头

的成像还都可以,性价比也高。如果你是玩儿潘太康6的,不妨试试俄头。尤其

是那个 30/3.5 鱼眼,很值得一玩儿。再编辑一下,有个要说的,就是那个

Mir-1b,我弄过一只,唉,0.7 米的最近对焦,从最近到无限远要拧整一圈,我

擦,着急的时候能气死你。还有就是经常会把光圈环当对焦环拧,拧了半天还在

纳闷,咋不动呢?成像干涩,但锐度还行。有人说适合拍风景,我看就适合赶快

出掉,换了银子心里踏实。

潘太康确实集合了梅耶的长处,发挥了东德色彩特色,而且在价格上十分讨喜,

是手动系列绕不过的好东西。楼主主要笔墨在梅耶与潘太康对比上,从微小见识

了整个东德镜头变迁过程,卖多了镜头就变成专家了。

很难过手中的梅耶29被楼主直线打压,不过毕竟潘太康是性价比最高的镜头。

我说说我的感受,梅耶29是一个质朴的镜头,色彩还原真实,边角一般,色彩

偏暗,锐度倒没有楼主说得那么差劲,可以用真水无香来形容。也许喜欢梅耶的

兄弟就是喜欢色彩朴实的质量感觉,至于高光之说,大可以认为梅耶玻璃在折射

光线选择上比较中庸。没有特色就是特色,相对我手头另外一个镜头r28,徕卡

从出片来说更透亮,同样曝光可以明显感觉色彩徕卡更鲜明,不知道是否和梅耶

压了高光有关。从个人喜欢程度,梅耶是我折腾东德镜头的一个玩具,比较挑场

景,适合随手拿来街拍。

我大胆猜测为什么梅耶镜头虽然没有潘太康那么好,但是价格仍然比潘太康贵的

原因,顺口说说,请专家别太在意。东德和西德的味道略有不同,西德对于镀膜

和玻璃掌控上都颇为得力,如蔡司色彩的鲜和徕卡的柔密,东德更多的是厚重扎

实,其中以梅耶和东菜为基础代表(潘太康部分可以算梅耶的延续,且向contax

和东菜靠拢)。大多数玩梅耶的人还是多体验东德味道,不是拿锐度和反差去

pk徕卡和现代日头,也许梅耶比较纯正,改进好的地方不一定是好。

期待楼主的东菜篇和西德篇

跟一个朋友扯了一会儿,回来看贴,发现有喜欢梅耶的朋友来了。忍不住说几句。

所谓的味道实在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我如果拿一个由四个潘太康和梅耶镜头拍的

对比片出来,但不告诉各位哪片是哪个,我相信谁也猜不出哪个是梅耶,因为这

四个出片看起来无论哪里,都一样。

所谓的味道也好,厚重也好,往往是我们在思维里硬加给它的一种概念。楼上这

位朋友,我不妨给你寄去个潘太康,你拿着跟你的梅耶,在同场景同时间同机身

设置同光圈快门组合下拍一组对比片,你会有一个相当直观的感受。这种对比我

拍过不少,结论是相当震撼,而且我也在某片坛子里发过贴,只是没说哪图是哪

个头拍的,结果从说纷云,瞎跟着喊毒的人也大有人在。可见所谓的厚重也是见

仁见智的事。

7

这点我挺欣赏 pconline 坛子上的解毒党,他们虽然喜欢拍些解毒片,但确很有

研究精神,经常把两个头拿来对比,看一看,可能你会有更多感受。

当然,钟情于梅耶的人,未必是对镜头的硬性标准,如锐度这样的参数有追求,

而是更执着于他们所追求的“味道”或是“感觉”。对此,我没有意见,爱好是

每个人的个人感受,每种感受都是真实正确并有它存在的道理的,对此我表示认

同和理解。

我曾经拿潘太康 28/2.8 和康太时的 Distagon T* 28/2.8 做过对比拍摄,有时

间我把那次拍的对比片整理一下放在一起发出来,你会明白我为什么会力捧潘太

康 28/2,8。至于 29/2.8,我建议你拿着和 28/2,8 一起对比一下,我相信你跟

我一样会有强烈地把 29 出掉的冲动。

梅耶和潘太康时代还有些其它的型号我没说。不是不想说,是实在没啥说的必要。

30/3.5,和 35/4,5 这两个镜头的定位实在是有些尴尬。30和29基本没区别了,

光圈还小了半档,成像上没有什么突破,我感觉跟29半斤八两,这个头有什么

买的必要么?35/4.5 这个头的规格就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我曾经弄了一只,

感觉出片傻锐,颇有尼康之风,跟苏联的那个Mir-1B有异曲同工之妙。后来费

尽心机才把它出掉,差点赔了老本。

一声叹息以后,感觉这两个镜头实在是可以用“无地自容”来形容,后期把它们

两个裁掉真是非常正确的选择。还有些早期的银镜头,100/2.8 什么的,被炒到

2000多3000块的,不是想把梅耶收全的,实在是没有必要入手。有几款甚至是

三片三组柯克结构的,三片镜头能卖2000块钱就有点儿太说不过去了。比如有

个 Hugo Meyer 标的白银 90/3.5 的,在 ebay 上也炒到了快两千人民币了,这

头根据我查资料,应该是三片三组结构,不明就里的以为标着 Hugo Meyer 就好,

这样就容易被些炒镜头的蒙骗。我有个朋友就入了这一样只 90 头,非常后悔,

想出出不掉。

关于 58/1,9 这个镜头,我的感受是,跟蔡司的小B差不多。现在能买到的基本

是成色极差,被拆修无数遍的版本。我曾经过手几只 58 头,梅耶和蔡司都有,

感觉是玻璃用料确实很好,色彩很漂亮,但成像锐度就比较差了,全开几乎不能

用,收两档吧,还凑和。除了色彩比较漂亮,这两款头基本没有其它的什么优势

了。75/1.9 和相应的蔡司 75/1.5 这两款,最好不要碰。因为价钱被炒得虚高,

没有意义。某片上有朋友入手过大B大P两个镜头,拍过些对比片,Pancolar

80/1.8 的优势非常明显,大B基本上没有什么抵抗的实力,所以梅耶的 75/1.9

也是最好别碰。除非你很有钱,花个五七八千的不过脑,那你就当我没说吧。

我有个群友,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迷恋古董头,死活就要买梅耶的58/1.9,或

是ENNA或STEINHEIL什么小厂的早期头。我力劝他不要如此,买到手必定后悔,

他却死活不听,显然中毒颇深。我不知道是谁放的毒说这些老得掉渣的头好,不

过我感觉这种言论相当不负责任。毒害了一批人不说,还炒得这些破烂镜头价钱

奇高。我且不说这些镜头成像好坏,我只分析一下这些头现在的状态,40年代

8

的老头到现在,有七十年历史了,这七十年里,基本上已经被拆过无数次,甚至

镜组都被拆过。你拿着这些被拆得乱七八糟的镜头,有些甚至对焦都拧不动了,

然后告诉我,成像棒啊,你自己感觉可信么?要知道,镜头最忌的是拆镜组,那

些老头混身上下拆痕明显,我是不敢相信它的成像还像出厂时一样。你花一千好

几甚至是两千块钱,买这样一个被*过无数次的镜,就好像花一千块钱找了一个

半老徐娘,这值么?

西德小厂如 ENNA,ISCO,STEINHEIL 什么的,我基本没经手过,因为水深危险,

搞不好就要赔了老本。大厂之所以大,是绝对有他大的道理的。为什么 ENNA 做

不大,原因肯定就是东西做得不好。做得好怎么可能做不大?ENNA 的历史我查

过资料,相当长久,有款广角镜头在西德还开创了先河。这么长的时间里无法做

大,是不是也有着内在的必然呢?ISCO 和施奈德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昧关系,

很多人就把 ISCO 往施奈德上靠。不过现在两家又并为一家了,说是一家也不无

不可。这些西德小厂的东西,如果你不是对其历史有深刻的研究,最好不要轻易

经手,因为很可能到手以后,出片让你大失所望,然后挂上淘宝半年都出不掉。

这些小厂的东西之所以贵,究其根源还是因为存世量小。物以稀为贵是千古不变

的真理,所以 ENNA 的几款开创先河的镜头被大力鼓吹,价钱也节节攀升。至于

出片如何,我只经手过一只,可谓一声叹息,你如果有心想驳倒我,不妨入一只,

全开拍拍看看。

同样是开创先河的,还有东蔡的 Flektogon 35/2,8,为什么这款镜头没被炒热?

原因是存世量大,炒不热。若以出片质量来看,Flektogon 35/2,8 足可以让 ENNA

的那款广角汗颜。

2. 东蔡(Carl Zeiss Jena DDR)

Carl Zeiss Jena 是一个传奇品牌,一样的,历史渊源我就不去深究了。CZJ 也

基本分为两个时期,战前和战后。

Carl Zeiss 的诞生地在德国东部的小镇 Jena,根据德国镜头的一贯传统,所在

地要标在镜头上。梅耶也一样,一般标着 Meyer-Optik Gorlitz,这表示梅耶诞

生地在格尔利茨镇。在这个意义上讲,东蔡才是蔡司的正宗。战前时期,Carl

Zeiss Jena 和 Meyer 一直是互相竞争的对手,不知是因为同在东部,还是因为

两者的产品线一直是相互紧咬。

战前蔡司水特别深,我基本不趟这浑水。十个镜头有八个对焦拧不动,要么就是

镜片划得乱七八糟,特别容易看走眼。经手过几个也让我失望不已。这些镜头里,

唯独 Sonnar 85/2 走势坚挺,也比较容易找到成色好点儿的。看来它贵也确实

有贵的道理。

二战将结束时,美苏两国对德国进行了大掠夺,据称 Carl Zeiss Jena 的一部

分工程师和图纸被美国抢走,在西德境内重新建立了 Carl Zeiss 品牌,就是传

说中的西蔡。还有一部分工程师和图纸被苏联抢走,成为了苏联光学工业的基础。

可怜的 Carl Zeiss Jena,被抢得倾家荡产以后,无奈在原地重建,就是东蔡。

9

虽然被两个大强盗猛抢一顿,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Carl Zeiss Jena 再次在原

地崛起。新生的 Carl Zeiss Jena 投入了社会主义的“温暖怀抱”,并且重新

涣发了青春活力。不久,世界上第一只反望远结构的广角单反镜头问世,

Flektogon 35/2,8 划时代地开创了广角镜头的新时代,成为了东蔡镜头设计上

的里程碑。

后来东德对境内的光学企业进行大规模重组,镜头统一使用 Pentacon 品牌,机

身统一使用 Praktica 品牌,卡口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包括德国相机的鼻祖

Exakta,也被同化到百佳的大怀抱当中。但唯独保留了一个品牌,就是 Carl

Zeiss Jena,可见这个品牌在德国光学当中的地位如何。

重生的东蔡被公认创新能力不如西蔡,这点也许是事实,但其实东蔡的创新也一

直未甘人后,甚至还有开创世界先河的 Flektogon。在七片标头问世时,东蔡有

Pancolar 结构接招。Pancolar 是东蔡独立研发的,不像西蔡,为了顶住技术狂

人福伦达的压迫,不惜跟小日本(宾得)合作研发七片结构,Planar 可以说是

德日合作的结晶。在五片长焦兴盛以后,东蔡有 Sonnar 135/3.5 接招,虽然光

圈比对手小半档,但出片实力确不容忽视。

总体说来,东蔡的产品线虽然不太全,但现有的产品样样都还拿得出手(除了那

个 20/2.8 以外),有几款产品更是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可以与康太时一较高

下。

镀膜技术上,东蔡和西蔡的多层镀膜都是源于战前蔡司的 T 镀膜(就是氟化镁

单膜)。其实说到单膜,由于各家的配方基本没太大区别,因此从镀膜颜色上就

可以看出玻璃用料的差别。折射率越高的玻璃,镀膜颜色体现出来的就越艳。拿

Biotar 58/2 和梅耶的 50/1,8 比较一下,就可以明显发现 Biotar 的玻璃比梅

耶 Oreston 好。发展到多层膜,全世界的进度几乎都差不多,东蔡和西蔡因为 T*

的商标还打过官司,结果西蔡赢了,东蔡的镀膜就只好改叫 MC 了。不过我个人

感觉东蔡的镀膜质量并不输西蔡,只是配方不太一样,因此体现出来的颜色就不

尽相同。

战后不久的东德,光学工业还是百花齐放,东蔡的镜头也为了配合各家机身而出

过各式各样的版本,如 EXA 口,就是为了配合德国相机鼻祖爱克山太机身。后

来东蔡还搞过一个叫做 Praktina 的机身,相传是百佳机身的前身,因此一些东

蔡头还出过 Praktina 接口。

后来东德光学统一以后,百佳就只有 M42 一种接口,再后来就统一过渡到 PB 卡

口,东蔡的镜头接口也就越来越单一。

全开成像并不是梅耶潘太康的强项,收一档,F2.8 时,潘太康的锐度就非常让

人满意了。潘太康的强项在于,它以几百块钱的价钱,综合了 2.8 时让人满意

的锐度,德头的优美色彩和成像感觉,因此它才超值。几百块钱,你既有满意的

锐度,又能兼有德头迷人的色彩,除潘太康以外,没有其它镜头可以实现。论全

10

开成像,尼康的 AF50/1,8D 比潘太康强,但为什么大家还要买潘太康?就是因

为尼康的头虽然有锐度,但却没有潘太康那德味十足的色彩。

继续回来说东蔡。

东蔡的产品线也经过整编,战后不久,东蔡的产品线还很长很乱,而且版本众多,

确实不易形成强而有力的竞争力。对产品线进行整合确实是大势所趋。

东蔡整编掉的镜头我先来个小范围的整理,可能不全,但应该包括了大家常会见

到的镜头。

(1)Flektogon 35/2,8 这个开创了时代的镜头,最终被改进版的 Flektogon

35/2,4 代替而离开历史舞台。我感觉现在 35/2,4 的价格炒得有点儿离谱了,

所以做为廉价替代,也可以选择 Flektogon 35/2.8。两个镜头在成像上有些区

别,35/2.8 的色彩偏蓝紫,35/2.4 感觉偏酱色,拍人就容易拍出民工色。35/2,8

有最近 0.18 米的版本,近摄能力更强,似乎半档光圈也没什么实际意义吧?我

经手过大概六七只 35/2,8,个人很喜欢这个镜头。

(2)Flektogon 20/4(25/4)这个超广角似乎总是被压制在其大哥 Flektogon

20/2,8 之下。这个镜头大家普遍评价不高,因此我也根本没经手过。

(3)Tessar 50/2.8 传说中的百年天塞,事实上并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对比

三片三组的柯克结构来说,当然锐利多了,但跟高斯结构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

距。花三百来块钱买这个天塞头,不如买潘太康的50/1,8,还是六片高斯结构。

(4)Pancolar 50/2 这个头应该跟后来的 Pancolar 50/1,8 没有多大血缘关系,

因为两者的成像感受完全不同。相比之下,Pancolar 50/1,8 成像清淡,而这个

Pancolar 50/2 成像相当浓烈,我至今仍然留着一只 Pancolar 50/2,因为舍不

得它浓烈的成像风格,我个人很喜欢。

(5)Triotar 135/4,这个头应该是三片或四片结构,呃,还是不要收了,容易

后悔。

(6)Pancolar 55/1,4,这个头应该不是被裁掉了,后期 PB 时还有改进版

Prakticar 50/1,4,还是一只相当棒的镜头。我经手过两只 Prakticar 50/1,4,

质量真是没话说,确实值它与康太时相仿的价钱。

(7)其它早期战前头,如 Biotar,Triotar,Sonnar 等,这些头的用料好,但

年代太久,或多或少都有毛病。如果真有成色很好没毛病的,收一只也是不错的

选择。但有鉴于确实毛病很多,所以还是不收为妙,除非卖家能证明成色确实没

问题。

11

这些被裁掉的镜头里,我感觉 Flektogon 35/2,8 和 Pancolar 50/2 是值得玩

儿的。这两只镜头价钱不贵,成像质量却很不错。

接下来谈东蔡保存下来的产品线,几只东蔡的拳头产品。

1)Pancolar 50/1,8,传说中东蔡三剑客之一。东蔡三剑客的名声如此之大,以

致于这几个镜头的价钱被炒高了。好成色的 Pancolar 现在大概能卖到一千出头

了,这个价钱怎么说呢,有点儿高,但也算物有所值。必竟是七片结构的标头,

全开成像比六片结构好不少,焦外也有改善。人有说 Pancolar 就是西蔡的

Planar,我感觉应该说 Pancolar 相当于 Planar,二者还不太一样。

我经手的 Pancolar 50/1,8 标头不多,大概四五只左右。这个头怎么说呢,M42

头对焦手感多偏硬,这是东蔡镜头的大问题。PB 版的 Pancolar 50/1,8 很少见,

应该算有点儿收藏价值。我对这只镜头先前时没有多大好感,一半是因为它的手

感。后来经手一只 PB 版的 Pancolar 50/1,8,印象大改。这个头全开勉强算是

满意吧,比潘太康 50/1,8 好,要不然也不可能比潘太康贵了,但考虑价钱,性

价比不如潘太康高。这头发色清淡,细节刻划不错,挺平衡的,比别的东蔡头淡。

之后我争取每个镜头都上一张效果片。有我自己拍的我就尽可能自己拍,没有我

就找些别人拍的贴出来。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权,还请告诉我一声,让版主删了。

哈哈

这张是 Pancolar 50/1,8 的片片,貌似是全开拍的呢,我实在是忘了是不是了。

2)Sonnar 135/3.5

也是三剑客之一了。我感觉这头的成像素质远好于潘太康的 135/2,8,为什么没

裁掉潘太康的 135 却裁掉了潘太康的 100 呢?实在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做为一个贩子,我不得不说,长焦镜头不好卖(也可能是我不会卖),所以我很

少屯长焦镜头。但有一个月我不知道发了哪门子的疯,竟然屯了五只 135 长焦,

这真是个疯狂的举动,我为此后悔不已。后来卖了好久,还剩下一只东蔡的 135。

我想我从来没好好拍一拍这个镜头,那么这次就拿来好好试一试吧,一拍,心中

顿时感慨万千。妈的破潘太康135,怎么跟东蔡这个比啊,看来这三剑客还真不

是浪得虚名。

Sonnar 135/3.5 的特点就是全开可用,而且还相当不错,也不挑技术,一路 AV

档就可以了。成像色彩浓艳,焦内锐利,焦外奶油,还真是个不错的东西。贴里

有人说 M42 版的东蔡镜头容易偏色,比较挑技术,这个我不置可否,因为我个

人用起来的感觉是,还好啦,我技术也不咋地,用着感觉还算顺手。

下面是东蔡 Sonnar 135/3,5 的片片,也是全开拍的。

3)Flektogon 35/2,4

东蔡三剑客之一,三剑客当中被炒得最狠的镜头之一。

12

这个镜头被热炒,我感觉有如下原因:

(1)半幅机视角上,35相当于标头,属于必备焦段;(2)所有德头35焦段镜

头里,这只35头的功能最全面;(3)在所有的三剑客当中,这只镜头的存世量

最小。

于是这头的价钱一路攀升,一年多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1K2一直涨到2K。这

真是神速啊。

说句实话,这头 0.2 米最近对焦,有一定的微距能力,2.4 的最大光圈也确实

不小,成像上一如东蔡的浓艳,像质也确实很不错。

但,2K的价钱确实也是相当高了,值与不值确实是见仁见智。不过有买就有卖,

这头之所以能炒到这价钱,也是有买方需求的。东蔡三剑客当中,这只 Flektogon

35/2.4 确实是功能最全面,也是最物有所值的。不过如果是我,我就会选择它

的胞弟 Flektogon 35/2.8,因为价钱便宜很多,功能没有区别,成像上也基本

差别不大。以我经手十多只 35/2,4 的情况来看,我比较倾向选择 35/2,8。

需要注意的是,这头的全开成像差强人意,无限远成像也不如近拍成像。这头比

较适合收一档光圈拍人像,或是拍些微距小品什么的,功能适应性比较强,适合

挂机,但不太适合拍风景。

不过相比较而言,我更倾向于选择禄来 Distagon 35/2,8,因为后者更好。东蔡

35/2,4 价格不高于 1K8 时,可以购入。

我不太喜欢东蔡 35/2,4,所以用它拍片不多。眼下一时间也找不着,所以只好

找点儿别人的片片来顶一下了。各位有 35/2.4 头头的朋友,顶两张好片来吧。

4)Pancolar 80/1.8

这个头应该是东蔡镜头里单体价钱最贵的了,但它也确实值这个价钱。

Pancolar 80/1.8 从镜组结构上看,与康太时的 P85/1.4 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应该都是继承自战前的 Sonnar 85/2。从出片上看,Pancolar 80 的出片一如

Pancolar 50/1.8 和 Pancolar 50/1.4,比较淡。锐度很好,全开成像也不错,

基本没有什么色散。

应该说,Pancolar 80/1.8 是这个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 85 段镜头了,价钱比德

产的 T* Sonnar 85/2.8 贵一些,但不多,很有竞争力。

事实上,我感觉,真正的东蔡三剑客,应该是 Flektogon 35/2,4,Pancolar 50/1,4

和 Pancolar 80/1.8,这三只镜头才是真正能代表东蔡镜头实力的三只,再加上

Sonnar 135/3.5,应该并称为“东蔡四剑客”。Pancolar 50/1,8 跟 Pancolar

50/1,4 相比,差距还是不小。

13

楼主说的很好,我辈用冬菜比较少,贴一个观点支持一下楼主。

1.东蔡“三剑客”

指的是Carl Zeiss Jena出品的2.4/35MC,1.8/50MC与3.5/135三只必玩镜头。

(1)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2.4/35 MC 镜头

此头色彩鲜艳浓郁,层次细节相当丰富,过渡绵密,高光与暗部表现都有非凡的

表现,名气之大几乎成了东蔡第一。尤其可贵的是这款头可以说是东蔡中唯一的

一个带有超强微距功能的镜头了,做工精细,手感也可以接受。

需要说明的是:

a.这只头也有着很多版本,常见的就是上图的,分为白字MC与红字MC两种,有

人说白字MC的做工更稳定,本人没有经手过那么多的此款头,没有发言权,感

觉白字红字没有什么太大差别,认为不必纠缠这一个小小MC的颜色。

b.此头做为微距镜头,其成像绝对不在专业微距之下,锐度之高让人惊讶。最近

对焦距离可达0.22m。

c.拍近景,拍人像,一般的建筑都特别适合,尤其用到数码相机上,可当标头来

使用。

d.此头M42后口的前边标有Flektogon标志,是东蔡经典广角设计。但某一时期

的产品可能不标有此标志,而且凡PB口的此款镜头前边全没有Flektogon结构

标志名,但其结构肯定与M42的相同。而非要找红字或白字MC并且非带有

Flektogon标志,本人认为纯属多余。

e.虽然这只镜头当初是按照拍照风光的镜头所设计,但此头远景表现一般,并不

特别令人满意,锐度有所下降,就是说,这是一只近景中景非常优秀而远景表现

并不太让人满意的镜头,也许是本人所用的镜头个体差异,也许是镜头前镜曾被

人拆开过而影响了精度,总之我所试用的几只镜头都不能让我满意。

f.此头现在被网上有些人炒得虚高,事实上不值那么多钱,选购时应该注意。

小提示:如果你不是很在意是不是MC的多层镀膜的话,另一只此款头的同宗兄

弟可以做为备选——Carl Zeiss Jena 2.8/35斑马版。此头同样有着超强的微

距功能,最过达到了0.18m,而且此款头的远景表现个人认为比MC版要好很多,

但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你用最近对焦距离来拍照时,此头的最大光圈自动变成了

F4,当然这么近用到了F2.8意义也不是很大,小一档光圈出片的效果也许会更

好。如果你对微距功能也不是很在意的话,那么建议你选择Carl Zeiss

Jena2.8/35白银版,此头最近对焦为0.6m,但近景中景远景表现都无可挑剔,

色彩比MC版的更有味道,色彩过渡也更自然,个人感觉德味儿更足。如果能淘

到白银饰皮版的(或黑铁饰皮版的也可),可以收藏。

(2)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1.8/50 MC 镜头

14

焦内锐利,焦外柔和,是这只镜头的典型特征。此外这款头色彩油润,空气感相

当强,能最大限度地让你体会到德头感人的魅力。从前的人,就这样一只镜头就

可以走天下了,在胶片时代,这只镜头是等同于人眼视角的标头,放到我们DX

数码上以后,得乘以1.5倍,有点尴尬。不过如果熟悉了以后也无所谓,毕竟拍

人像更适合了。且数码全幅的时代已经到来,这只头依然会走红,我的预言不会

错。此头的版本不是很多,当然也有红标与白标MC之分,不过我还是认为差别

不是很大了,有一只什么样的都无所谓,我们都不是版本学家,使用不错,收藏

大可不必。

小提示:如果你不是很在意是不是MC的多层镀膜的话,另一只此款头的同宗兄

弟可以做为备选——Carl Zeiss Jena 1.8/50斑马版。此头成像不会比MC的更

差,色彩更加清淡些,反差更好些,更为通透,只是对抗逆光的性能有所下降,

建议前加遮光罩来使用。

(2)Carl Zeiss Jena Sonnar 3.5/135 MC 镜头

别看这只镜头最大光圈只能开到F3.5,但焦外的虚化依然让你惊喜得无话可说。

有人说,此头是东蔡中最为锐利的镜头,是不是我不敢说,但其成像的分辨率确

实相当的高,且最大光圈成像就非常好,一般用它来拍照时只使用最大光圈就可

以。适宜拍照花卉,小品,人像等作品。味道浓郁,画意十足。如果利用得好的

话,拍出的人像作品特别有味道。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松纳结构一直被模仿,西

蔡的此焦段镜头就承继了这种结构,例如康泰时的Contax2.8/135 Sonnar T*镜

头就是。

小提示:

(1)如果你不是很在意是不是MC的多层镀膜的话,另一只此款头的同宗兄弟可

以做为备选——Carl Zeiss Jena 3.5/135斑马版。但斑马版的对焦环因为年代

久远常常不是很顺滑,选购时注意,有时保养后也未必有大改善,是里面复牙纹

年代久远而到磨损而导致的。

(2)CZJ3.5/135MC镜头拍人像时对于色彩模式的选择一定要慎重,此头出片色

彩浓郁,用鲜艳模式拍人像时多出现民工色,高粱红。所以虽为人像头,但很多

人用此头并不能拍出好的人像来,就在于色彩控制不当,相反花卉小品用此头拍

照反而不错。如果你控制不好此头的话,建议还是选择CZJ2.8/135或

Pentacon2.8/135的那只镜头,更便宜,但色彩毕竟容易让人接受。或者直接上

康泰时的2.8/135,出片色彩中规中矩,细腻柔和,被称为“穷人的劳斯莱斯”。

而且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西蔡的这只头目前有时其价格竟然比东蔡的这只还便

宜。

15

5)Pancolar 50/1,4 (Prakticar 50/1,4)

想来想去,还是说一说这个头吧。

因为这个头的保有量不大,国内就更是不多见,知道的人也不多,用过的人就更

少,我经手过两只,都是在赔钱边缘出手的,很险,现在轻易不会经手,不过这

头的成像确实是相当不错,只是大家不了解而已。

这个镜头的镜组结构和整体感觉,跟 Pancolar 50/1,8 相当不同,绝对是东蔡

不惜工本下功夫做出来的镜头,整个镜头拿在手里相当沉重,做工质量非常棒。

相比康太时的 50/1,4 来讲,这只镜头的用料应该不在康太时之下,甚至应该在

康太时之上。

成像上,跟 Pancolar 80/1,8 一样,成像色彩比较淡,锐度非常好,全开锐度

也不错,收一档就相当锐利。焦外成像很好,均匀的化开,二线性不强,综合来

说,是一个相当好的镜头,基本不亚于康太时标头,与康太时标头成像感觉不同,

康太时是锐利浓艳,这个镜头就是清淡滋润。

这个头在我手里拍过些片片,可惜的是都找不到了。只找到了几张,这一张是一

次野餐时拍的同学。

6)Flektogon 20/2,8

这是我讲东蔡的最后一只镜头。这个镜头我经手过三只,成像么,唉。

我实在是找不到这头可以卖这么贵的原因,边缘成像差,全开成像差,收到 F8 也

没有啥好效果,唉。难道要收到 F16 拍么?这可是 2.8 的镜头啊。

我冒着被屯积 20/2.8 贩子暗杀的危险告诉各位,东蔡的 20 2.8 实在不是一个

好选择,上了,八成你会后悔。这头我拍了几张,但看到那效果,我无奈了。我

就不发样片了,给大家一个好念想吧。

三年前曾经玩过单反,十分喜爱手动头,也是在BBS看到德头德头,心痒就入手,

可惜当时是D40,无法测光,还得手动改后口。不过也拆过好MEYER、PENTACON、

东蔡、施奈德、福伦达(后两种用艺能的转接头)。

部份同意楼主所说, 镜片组少的,成像很一般(个人觉得),什么真水无香之

类的完全没感觉,人云亦云。 以下就说说自己的体会

pentacon 50 1.8 ,曾经220收到一个成色不色的M42口,给我手改为AI口,出

去拍过一次人像。色彩倒也不错,没什么特点。

pantacon 135 2.8 这个头很重,曾经收了两个,都是手改为AI口。也出外拍过,

最喜欢这个头,色彩和焦外都很喜欢。

16

老早就想做个镜头结构和演变回顾,借楼主这个宝地。这个帖子肯定会火,虽然

不如那些老机,QD那么迅猛,不过好歹是做些建设性工作。玩自动头多了,只

是关注镜头的af,ed和非球,对镜头的基本却重视少了。

全面的写水平肯定不够,自己了解多少就总结一点,楼主之前写了很多镜头结构

的术语,如planar,普及一下。

一、镜头结构

决定成像因素有很多,镜头是最重要的一个,而且相片的特点主要由镜头产生的。

比较出名的有徕卡的双高斯(DOUBLE GAUβ),蔡司的sonanr,这两个结构从

上世纪20/30年代起就开始争论,直到35mm单眼(SLR)相机的兴起,双高斯才

因为镜后焦距不需要那么长,稍微取得领先,再到高折射玻璃的兴起,多层镀膜

的发展,双高斯结构逐渐成为标准镜头大光圈的标准结构。为什么开始花点笔墨

描写双高斯,因为现在绝大多数品牌50/1.4都是双高斯的变种,也只有这个结

构才能有潜力挑战更高光圈,这个稍后表。

早先的镜头设计需要运用数学、物理特别高深的知识,镜头结构的变迁基本是和

像差奋斗的一个历史。1817年,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望

远镜的像差问题,设计了两片新月型镜片组合,一片正,一片负,如下图。

1888年,科学家克拉克发现两对双高斯更有效消除色差影响。于是双高斯也就

形成了。如下图

大众无罪 上传了这张照片:

提到镜头结构,不得不说德国人是相当严谨的,他们研发了针对不同焦段不同用

途的镜头,同时也将结构取了很多浪漫的名字标注在镜头规格上(不像现在日系

头已经完全弱化了这个概念,用一些新奇的玩意忽悠消费者),如PLANAR德语

意思是平坦,意味着平坦的像场。镜头结构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大量研发出

来,后期改进不大,可以说从一开始,光学就完成了框架规划,后续的变形主要

是在细节上完善,现在日系增加了电子功能,但是仍然在光学上一点点接近德头。

* Carl Zeiss Jena

蔡司是世界上对镜头光学贡献最大的厂商之一,其实我很想去掉之一,因为有徕

卡在。1896年鲁道夫就发表了大名鼎鼎的普兰纳(Planar)双高斯结构的镜头,

1902年,他又设计出四片三组的“鹰之眼”——天塞(Tessar)镜头,明快锐

利,这斯是个超级牛人,一口气将几个开山鼻祖都占了,后人只有改进了。

蔡司创造的镜头结构包括不限于如下:

*Planar (普兰纳镜头) 出色纠正各种镜头像差。此后,世界各地生产的各

种品牌的标准镜头的设计无不受惠于普兰纳。

*Sonnar (索纳镜头) 具有深厚的细节保真和色彩平衡功力。和普兰纳镜头

成像润泽柔和不同,索纳的成像表现更加细致峭刻。常用于照片和电影的拍摄。

*Distagon(迪斯塔根镜头) 镜头视野极为开阔,广角和长焦表现都非常好。

也是常用于照片和电影拍摄。

*Tessar(天塞镜头) 由3组4枚构成的镜头,最终成像不仅中心部分鲜明透

亮,边角区域的细节也很清楚,适合照片拍摄。

17

*Biogon(比奥刚镜头) 由梅塔博士发明的这款镜头在当时引起了业内巨大

的反响,镜头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广角端几乎不会产生镜头畸变。

*Hologon(霍洛刚镜头) 虽然不支持大光圈,但是镜头在广角端的畸变现象

几乎为零,成像性能十分优秀。

*Triotar 二次大战后,东德Carl Zeiss Jena全力开发Contax单眼相机,

随著Contax S在1949年问世,Carl Zeiss Jena生产了若干镜头,Triotar 135mm

f/4就是其中之一

其中我喜欢的有Distagon,玩contax的人都知道,“如果有一款镜头让我入

contax的话,那必然是d35/1.4”,这款广角镜头算distagon的代表,焦内锐

利,色彩扎实,焦外奶油,颇有长焦焦外之风。我把玩过一段时间后,一直苦苦

追求,在错失了两个aeg和一个禄来hft之后,终于罢手,算是一个遗憾。此头

在最近到2m出片令人惊讶,2m外成像一般,不知道是否也是distagon的一个

特性。

*双高斯-徕卡-大光圈

说到双高斯,前面已经叙述了,真正将双高斯发扬光大的是徕卡,徕卡基本是凭

借双高斯抗起自家产品的半壁天下,主打的SUMMAR、SUMMICRON、SUMMILUX 透

着双高斯的魅力。粟米克隆50/2是哈苏实验室评价最高的20个镜头之一,相对

于其3000多元的价格,可见镜头结构的先天力量。

这里其实我看到不少关于双高斯演变的文章,大都看不懂,就算我粘出来,大家

也看着烦。基本信息是这样,sonnar将最大光圈推进到1.5,s 50/1.5,但是先

天弱点无法继续下去,双高斯优良的对抗色差属性在这个时候发挥作用,现在唯

一的问题是彗星像差。于是技术进步到了1950年前后,高折射玻璃得到研发和

加强,光圈得到进一步推进,光圈迅速从几十年提高零点几到突然达到骇人的

0.95。

这里一定要区分大光圈和可用光圈,之前有个帖子说佳能最早的一批大于1.0

光圈的镜头,但是如果懂得分辨彗星像差的话,应该能明白硬上大光圈是会带来

缺陷的。

提到徕卡就说一下的产品,将50焦段举例,50焦段是大光圈的突破口,1966

年徕卡发布了第一个双球面非球面超大光圈,NOCTILUX 50mm f/1.2。在当时,

NOCTILUX 50mm f/1.2镜头的非球面必须以人工研磨,成本极高;5年后,日本

Canon 35mm相机用的第一支非球面镜头才诞生:FD Canon FD 55mm/1.2 S.S.C.

Aspherical。1976年,徕卡终于忍受不了昂贵的非球成本,转向机磨,生成了

现在的夜之眼,至于好还是不好,可以说不妥协的徕卡也向成本低头了。

其实我很赞同无忌一个老兄说的劣镜逐良镜的说法,标准化的产品让成像风格趋

同,个性正在随着成本工业化消失,镜头出片需要艺术,镜头本身也是艺术,工

业气息太重、追求高锐利高反差带来的后果也是图片类似。好的镜头如contax

和徕卡r系都消亡了,不是代表东西不好,相反这些镜头都是人类几十年精华,

只是淹没在电子和工业化浪潮中。很多人现在追求德系老头、非环保玻璃也是追

求一种艺术的不趋同,有一天af能达到眼见就能拍到,那么德系老头会更快减

18

少,但是总会有这么一帮人手持镜头慢慢转动对焦环。光学的顶峰已经形成,图

片的优劣已经在数十年前分出高下,所以质疑德头素质的人大可不必,因为你手

上的镜头除了af和锁料身子,缺失了一些灵魂。期待光学再次复兴。

白天楼主拿中一的50,0.95和镜皇NOCTILUX,我贴一段。

1976年,由光學博士曼德勒(Mandler)主導,徠卡加拿大密德蘭廠(當時還叫

做LEITZ)推出了一款震驚全球的名鏡:NOCTILUX。NOCTILUX是光學史上的嶄新

里程碑,它的影像素質非常特殊,即使和全世界最優秀的標準鏡50mm

SUMMICRON-M來比較也毫不遜色。但是,NOCTILUX的光學特性很難用語言文字描

述,這好比啜飲一杯名貴的紅酒,你自己得要有一點品味和體驗,才能真正體會

到這款鏡頭的優點。過份拘泥一些小聰明或成見,是不能瞭解這一款鏡頭的優越

性的。

NOCTILUX的光學結構圖,全部採用超高折射係數的玻璃原料。(如果仅仅是一

块高折射的玻璃是不够的,不能因为用了肖特就染上了贵气,扎实用好料才是真)

現在要設計一款光圈為2.0,光學誤差極小的標準鏡,是相當容易的事。這種標

準鏡(50mm SUMMICRON-M正是最佳範例)有極高的反差(contrast)、清晰度

(definition and clarity),良好的細節,甚至已達到現有底片所能記錄細節

的極限。

由於現代化學的進步,底片*膜的開發,已有極大的突破。舊有「底片解析度不

足」的說法必須修正了。徠卡甚至重新設計幾款鏡頭,為的就是要充分利用這種

底片的改革所帶來的優點。

球面像差與像散是可以用儀器測量出來的,但是彗星像差甚至可以用肉眼看到

(拍照場合有強烈的點光源時)。所以,我們更要小心,以免驟下斷言。我們可

以「看到」光軸以外的圓形光源不會呈現正圓形的影像,而是呈現不對稱的形狀

(看起來像彗星)。此時光線落在底片上的能量並不平均。光線越強,不對稱的

效果越明顯。假設我們用NOCTILUX對準一串燈泡拍攝,就可以明顯看到彗星像

差。由於NOCTILUX有高對比的特性,焦距對準燈泡反而會有更明顯的彗星變形

效果。

但是在全開光圈下,多半是在近距離取景,遠處的點光源通常都會在景深範圍之

外,假設我們拍攝主體距離3公尺,10公分後的物體就會不清楚,點光源的能

量在此時就不會那麼集中,彗星像差的影響會降低到非常低的程度。

因此,要讓NOCTILUX拍出彗星像差,是很簡單的一件事:全開光圈下把焦距對

準點光源即可。問題是:誰會有興趣拍這種照片?一個有經驗的NOCTILUX用家

會聰明地哂镁吧顪的特性來避免這種現象。

其实我很赞同无忌一个老兄说的劣镜逐良镜的说法,标准化的产品让成像风格趋

同,个性正在随着成本工业化消失,镜头出片需要艺术,镜头本身也是艺术,工

19

业气息太重、追求高锐利高反差带来的后果也是图片类似。好的镜头如contax

和徕卡r系都消亡了,不是代表东西不好,相反这些镜头都是人类几十年精华,

只是淹没在电子和工业化浪潮中。很多人现在追求德系老头、非环保玻璃也是追

求一种艺术的不趋同,有一天af能达到眼见就能拍到,那么德系老头会更快减

少,但是总会有这么一帮人手持镜头慢慢转动对焦环。光学的顶峰已经形成,图

片的优劣已经在数十年前分出高下,所以质疑德头素质的人大可不必,因为你手

上的镜头除了af和锁料身子,缺失了一些灵魂。期待光学再次复兴。

作为玩了2年老头的一个爱好者,对老头手动比较敏感,开始没有发言,因为贴

主说到的老头基本没怎么接触过,后来看到了一些评论,觉得有必要说说,免得

新入手的朋友们走偏门,首先强调一个观点:

商业社会,同等焦段不存在便宜镜头反而比贵镜头好的可能性--虽然不能否认商

家炒作的可能性,但请注意,再怎么炒,首先要有一个基础,摄友也不都是傻瓜,

上机一试,好坏是明摆着的,贵贱就是评分的硬指标,看看东德头的价格,便宜

的比比皆是,贵的没几个,所以别指望成像能上天,这类头适合初尝滋味或者矬

子里拔将军的所谓性价比。

另外一点,单纯说锐度,说紫边,说边缘成像,以此划定好坏标准也是不正确的。

锐度固然重要,边缘成像也很重要,但是在中焦头上,因为涉及人像题材,这个

就不是什么判断好坏的主要标准,拍人像的头,包括佳能公认的85 1。2,边缘

成像好吗?重要吗?老头里面的天塞结构,锐度几乎个个帮,但楼主自己都说不

喜欢那种傻锐的感觉。

至于紫边,没有当然好,小当然好,作为标准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一个重要标准

意义不大,因为紫边一般会发生在高反光等情况下,换言之就是比较极端的情况

下,那个头都有优缺点干嘛在极端时去钻牛角尖呢,大多数情况下,紫边不是特

别重要的指标。如果紫边那么重要,我敢说老头几乎全完,更别提什么白头,斑

马头这类没镀膜的玩意,MC也好,老T*也好,禄来也好,镀膜没一个干得过现

代镜头,也没有数码化,单以紫边论,老头都只能当高级镇纸。

接着说我自己的一个观点:

我觉得评论镜头有几个指标更应该看重,就是解析力:我最看中的是对细节的描

写能力,当然其中锐度是很重要的指标,中心锐度都没有的那已经不叫镜头,但

未必一定要求从中心到边缘全好,更应该在乎的是镜头所能表现的细节和过渡,

也就是所谓层次的描述能力,大家公认定焦成像好于变焦,其实很重要的原因就

在这个层次。

另外要提到的一点是画幅,对于全幅来说,需要考虑的因素要多一些,但截幅而

言,边缘成像就可略去不提,因为老头的胶片时代,根本不存在截幅的概念,在

截幅机上,你其实用的就是中心锐度,你管边缘成像干嘛?另外一个可佐证的是

近年来中幅头价格上涨很快,很大原因就是即便全幅机,用中幅头也就是用了中

心锐度。

此外还有一点是你的拍摄题材,如果拍风光,确实要注意解析力从中心到边缘的

衰减,但是如果是人像,是小品,是特写,意义就不大

回过头说说CRJ20 2.8和CRJ75 1.5(大B),这是我东德头里唯一留下的2只,

除了P6口的中幅头。

先说20 2。8,这只头被贬得一无是处,其实这只头有很多优点:1》在这个焦

20

段里它的变形控制算不错的了,这点R21 2.8比它好点有限。2)有较强的近摄

能力,可以最大光圈来突出某个细节。3)色彩很棒。4)除了拍照片外,5D2上

拍录像也很不错。至于缺点:跟R21 2.8比总感觉各方面都差点,但价钱毕竟只

有1/4-1/3。边缘衰减也稍差。另外一个毛病是不抗炫,逆光必死无疑,还有一

点就是如果转接环不够薄,暗角比较重(如果用日本转接环,不加滤镜则几乎没

有。

但是反过头来说,大家可以看看,135镜头有20焦段的有几家,即便把西菜大

名鼎鼎的徕卡,康泰时都算上,几家有20和21的焦段,更别提日头了,所以我

的观点很鲜明,3000多对得起它的身价!

再说CRJ75 1.5(大B)

大B的价格从去年的4-5千涨到7000甚至更贵,商家固然利用了稀少的概念,

但总得有人认账啊,以我的感受,它有如下特点:

1)色彩非常棒,中心锐度极佳,边缘很差。2)1。5的大光圈可用。3)涡流效

果,顺光基本没有,逆光甚至侧逆光,开到F2.8以上几乎随时出现。

说实话,如果用来拍小品,如果只为了强调主体要把背景虚掉,且有极其美妙的

涡流郊外,如果用来拍录像,追求某种柔美或特殊的效果,如果追求那种明媚而

柔和的色彩,你很难找到第二只头,尤其是这种价位。

如果你用小光圈拍风光不裁片,千万别花这冤枉钱。

潘泰康虽然在整个德头体系中算中低端,但是做为入门也是能拍出特色,这点可

以关注茶色,里面很多摄友对东德众头的理解令人敬佩。而且对于德系低端头来

说,不是所有指标都落后徕卡蔡司,只要掌握脾性,就能拍出pk顶尖红圈的作

品。

说说解析度和过渡绵密之说,这也是玩德头最看重的。我心中一直认为的解析度

之王是r100 apo,看这个镜头当初设计出来就是尽可能展示每一个微小的细节,

并诠释最真实的色彩。但这个镜头焦外略硬,可能达不到所谓的绵密的标准,价

格也只有1w多。楼上也说了,商业时代价格是对镜头品质最好的诠释,技术变

化,现代牛头的风向标也在变化,锐利、焦外、控制色散、控制紫边和尽可能好

的边缘成为新的标准。当然还有解析度,据说r50 1.4e60可以转接在120用,

象场之大令人侧目。

今天来总结一下东德的镜头,并把东德的镜头横向纵向比较一下,给各位一个选

择的建议。

首先说下梅耶潘太康的众多版本。

1)梅耶

梅耶一般来说有斑马版和黑铁版两种。

很多人认为斑马版好,比黑铁好,这个我不算认同,因为我自己用起来感觉都一

样。全开成像,很多时候不如潘太康的好。

下图是 1Q 斑马版

21

接下来说说潘太康的众多版本

2)潘太康

潘太康有些镜头也有斑马版的,如 135/2.8,还有前置多页片的版本,这跟梅耶

基本上没区别了,就是名字不一样。梅耶还有 EXA 口的版本,但潘太康已经没

有了。因为梅耶改名叫潘太康的同时,爱克山泰也改名叫百佳了,从此东德大一

统为 M42 口,往日的鼻祖爱克山泰终于寿终正寝。值得一提的是,原来梅耶的

EXA 口没有臂,景深预览键在镜身上。可能转接起来要比东蔡的 EXA 口镜头方

便一点儿。

我们按时间来排列一下潘太康的众多版本吧,以 50 镜头为例,我可能排列的不

全,尽量吧,我经手也不可能把所有潘太康镜头版本都经手过,尽可能全一点儿

吧。

下面这个是宝塔版,梅耶控很推荐这个版本,因为它跟梅耶黑铁版就是名字不同,

其它完全一样。所谓宝塔,就是名环上带个宝塔标志,唉。

挖了一个坑,相信楼主很快会来填。暂时写完第二部分,作为楼主大餐前开胃小

菜。

水平有限,镜头设计就是专门物理学家都不一定能介绍清楚,我就是把最基本的

说道说道,顺便带出几个我知道的镜头。前面我已经提到在19世纪前半个世纪,

光学框架就已经形成,后人主要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修补,即使是修补也是历史

的跨越。现代科学赋予我们更好的工具,电脑和高折射玻璃,电脑可以模拟光学

路径,寻找完善结构的最优化方案,玻璃可以帮助我们达到架构理论能到达的最

好的高度。比如planar结构在18XX年就研发出来了,但是由于镀膜和玻璃的限

制,并未得到有效的使用,等到玻璃进化,该结构的优势就体现出来。现在大家

喜欢的p100f2就是planar结构的体现。但是镜头设计是极具创造力的工作,它

必须基于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来了解各种各样光学象差的特性。以下介绍几个基

本内容:

1、设计镜头的基本原理

从镜头的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到,双高斯基本框架下,是主光轴,玻璃位于光轴之

上,物体通过光线进入玻璃最后反映到相机的cmos上,设计师要知道一个镜头

如何,必须要通过计算还原光线如何穿透玻璃的路线(简称光路)。

说到光轴,介绍下德系老头的拆卸问题。大凡看论坛,大师们都告诫我们拆卸的

老头最好不要碰,拆卸目的有很多,有可能是清楚灰尘、保养、维修等等,也有

可能拆卸者大姨妈来了故意打开镜头,我有一个大头九(徕卡r90)没有掉白,

但是就是自带遮光罩被人卸了,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拆卸必然将镜组一片片拿

下,打扫,如果手毛一点,玻璃就被划伤,更有甚者,有些JS故意将伤痕累累

的玻璃换里面的好玻璃,防不甚防。镜头造出来,光轴要经过反复校验,误差率

22

在mm计量,但是手工还原的镜头光轴的误差就难以保证。所以很多新手听老鸟

说哪个哪个镜头好,然后兴冲冲去买,结果发现反差低,出片肉,其实这个镜头

就很可能拆卸过,导致锐度缺失。

如何辨别拆卸,这个方法很多,楼主的方法肯定权威,我介绍一个,首先看螺口

是否有拧过,其次用强光手电仔细扫镜壁和玻璃,基本内部有细小划痕都是拆卸

的结果。其实如果国外保养拆卸,价格便宜倒是可以接受,不过为了生命安全,

请远离拆卸。

以上的两个版本还都是单膜的,就是跟梅耶还完全一样,包括镀膜也都一样。

后来全世界开始普及多层镀膜,潘太康也开始了多层镀膜的版本。

一开始的多层镀膜版,就是所谓的“红字版”,这批的多层膜带有实验性质,是

为后期的多层膜配方打基础的。红字版出的很少,保有量很小,所以价钱比其它

潘太康要高。

这个就是“红字 Multi Coating”版的。

在多层膜的膜系配方定型以后,Multi Coating 改为白色,即为白字黑铁版,是

潘太康第一次大批量生产的版本,这个版本保有量很大,价钱不贵,但根据我的

使用来看,这个版本的成像质量是 M42 各版本当中最好。

这个就是 M42 白字多膜黑铁版。

M42 就终结在这个大量生产,质量也是最好的白字版。

很快,M42 接口无法适应机身发展的进一步需求,即与镜头交换光圈信息,以实

现自动光圈,即 AV 光圈优先模式。于是,东德相机工业进行了一次巨大的调整,

抛弃 M42 接口,向着卡口时代前进。

东德相机的卡口叫 Praktica Byonet,即 PB 口,我个人感觉应该是在相当大程

度上借鉴了宾得的 PK 口设计,那相似程度,真是有种兄弟的感觉。哈哈。当然,

镜头也进入了卡口时代,并且统一了商标,机身统一叫做 Praktica,镜头统一

叫做 Prakticar。那么潘太康镜头就叫做 Prakticar Pentacon,东蔡就叫做

Prakticar Carl Zeiss Jena。然后统一取消了镜头结构的标示,比如原来的 Carl

Zeiss Jena MC Pancolar 80/1,8,在卡口时代就叫做 Carl Zeiss Jena Prakticar

80/1,8 MC。

所以前面有位兄弟说他的那个“东蔡 135/2,8”是 Prakticar 结构,显然是对

这段历史没有深入研究。而那个镜头,也不是东蔡的,而是潘太康的。这里面的

渊源,一会儿可能还要讲到。

PB 版的潘太康镜头一般有两个版本,前期是全金属的,后期是塑料对焦环的。

23

下面这张图是全金属版 PB 口潘太康 50/1,8

全金属版的没出多少,保有量相当小,但其最近对焦仍然保持着 M42 时代梅耶

就一直保持的 0.33 米最近。这一版的镜头保有量小,所以价格可能会稍高一点。

在进一步的工业设计变革以后,潘太康最大批量的镜头登场了,镜头的对焦环和

光圈环改为塑料模制,最近对焦缩小为国际标准的 0.45 米,一切按照最简化原

则进行设计,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扩大产量。

可以说,这一批的潘太康镜头是质量最稳定,镀膜最成熟的一批了。这批镜头究

竟生产了多少只?谁也不知道,也许几百万,也许几千万。

下图就是最后一版的潘太康镜头

当然,还有我力捧的潘太康 28 2.8,也有两个版本,即全金属版和塑料对焦环

版。

下图是全金属版的

全金属版的对焦扭转行程比较短,利于迅速对焦,我感觉用起来还算不错。同样,

全金属版的保有量小,价钱也会稍贵。

接下来是塑料对焦环和光圈环版的,这一版量比较大,也比较容易买到。

接下来,我准备打破神话。

那些说梅耶好,潘太康不好的,请注意了,下面两张是梅耶斑马 50/1,8 和黑铁

潘太康 50/1.8 的对比出片,全部是全开光圈拍摄,同机身同时间同场景同光圈

快门设置,好坏不用我说,大家自有分辨。

因为 29/2,8 的出片实在是让我实在无法接受,所以几个 29/2.8 在我手里停留

的时间相当短暂,我也提不起拿 29 好好拍片的兴趣,于是手里没有 29/2.8 的

片片可供为大家比较的。但我想贴出几张 28/2,8 的片片,并加以讲解,希望能

让大家对 28/2,8 有个更深的认识。

下面这张是用潘太康 28/2,8 在全幅机身上用 F5.6 拍下的,正好收了两档。大

家清注意看边角成像的质量仍然相当高,这对于一个标准广角来讲,是多么的难

得又多么的重要。同样如果用 29/2,8 来拍,边角成像质量可就差多了。

再上一张全开拍的。

24

这张是逆光拍的,一来展示一下潘太康的逆光性能,二来可以看一看潘太康 28

在全幅上全开光圈的边缘画质表现。

这种边缘画质,是 29/2,8 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望其项背的。

至此,我想各位也能明白我花这么多篇幅讲潘太康 28/2,8 的意义了。对于那些

手里银子不多,又想体味德味,又想有优秀成像,又想用途广泛的初烧哥来讲,

还有其它镜头比这个镜头更好么?以宾得 M28/2,8 对比来讲,一样的价钱,大

概 650 左右吧,潘太康 28 在改了 PK 口以后一样能实现 M28/2,8 所能实现的

所有功能,包括全开取景,光圈联动,但 M28/2,8 永远无法实现潘太康 28/2,8

所拥有的全开出片实力和独有的德头韵味。

什么是性价比,这就是性价比。我推荐它,是源于我使用了几百只德国镜头而总

结出来的经验体会。这只镜头确实是性价比最高的德头广角,它无愧于这个称号。

康太时成像确实比潘太康要好一点(仅是一点),但也仅是体现在更平顺的焦外

成像和略高一点的全开边缘成像,以及稍偏蓝的色彩(可能还有更好的手感和更

骚的外观)。这些值不值 2000 块钱,我感觉与烧 Hi-End 一样,几万的器材跟

几千的器材可能差别极端微小,值不值这十倍的价钱,只能说见仁见智。

很想让那些手里有 29/2,8 的梅耶控们对照自己的 29/2.8 全开看看,从全开锐

度,到全开边缘成像,再到收缩光圈的边缘成像和锐度,再到色彩和解析力,一

样一样地跟我发的图片比较,看看你花1000多块收到手的“高光皇帝”,“水

银质感”,是不是能有跟这个后来小弟一较高下的实力。

回过头来再看东德镜头,我给初烧哥一个建议。

手里米不多,不妨从潘太康烧起,一只潘太康50,加一只潘太康28,一起也就

是1000块钱左右,加上改口费用,也就是一个 18-135 狗套的价钱。这两个镜

头,如果你不是特别发烧,完全可以一路用下去。你拍的片片,完全可以让各路

用狗套和痰盂之类的人大呼惊艳,毒倒一片。事实上,六七十年代的著名摄影家,

很多都是使用潘太康镜头的,很多著名的照片也是出自于潘太康镜头之下。

我始终感觉50以下的镜头比较常用,除非你有特别浓重的偷拍爱好,否则一般

出去拍片时,长焦几乎都是那个被弃之不用的镜头,又重,还很少用。所以我也

不建议初哥烧什么三剑客,只需要 50 和 28 两只镜头,完全可以。如果很想体

验长焦的魅力,我不建议上潘太康135,我倒是建议稍稍多花一点上潘太康

100/2.8或梅耶100/2,8。这两个镜头出片比潘太康 135 的好,还比 135 能的

常用一些。宾得我倒是建议上长套当长焦用,方便又实用,带着还不重。

25

如果要烧下去,就是东蔡三剑客了。今天时间关系,我就不再把东蔡的镜头图都

贴出来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搜搜,或有有心的朋友帮我总结一下贴出来以帮初

哥。

东蔡的话,三剑客确实是好东西,先上50,再上35,最后上135。

说到这,我总是感觉 Pancolar 50/1,8 不算太划算,因为它价钱也不便宜了,

好成色的要一千出头了,一般的也要八百左右,连斑马单膜的也要7、8百了,

这个价位,就有另一个相当有性价比的镜头可以纳入视线了,就是禄来 HFT

Planar 50/1,8。关于这个禄来标头,我后面可能要花些笔墨来写,此处先按下

不表。

还有东蔡的 35/2,4,我感觉也是相当的没有性价比。现在好成色的要两千出头,

新一点儿的甚至到了 2K3!这个价位相当离谱,两千是什么概念呢?在两千多这

个价位里,几乎所有很牛的 35/2,8 镜头都可以囊括了。举例来说:禄来 HFT

Distagon 35/2,8,大概 1800 左右;西蔡 Contaflex 126 的 Distagon 32/2.8

大概 2300 左右,蔡福 Skoparex 35/3,4 大概 2000 左右,康太时 T* Distagon

35/2,8 大概 2600 左右,徕卡 Elmarit-R 35/2,8 德产 E43 版,我有一只,只

卖 2900 块。

只有东蔡的 135/3.5 的价钱还算凑和,不高不低,一千出头,成像很对得起这

个价位。其它的西德 135 段的镜头,差不多同时期的都要高于它了,所以它还

算是性价比不错的。当然那些小厂的除外,比如什么 ENNA,什么 ISCO 的,再

有就是原福和施奈德的 135,最近对焦变态远,基本没办法用的那几个,不算在

内。

所以看一看,烧东德,烧完潘太康,就是东蔡,而现在东蔡三剑客在众 JS 不懈

的努力下,终于炒到了没有性价比的地步,用还是不用,买还是不买,还真值得

考虑。

这就给我写西德镜头留下了伏笔。上面提到的那几个西德镜头,事实上实力相当

不俗,比如禄来的 HFT Planar 50/1,8,虽然价钱不贵,但却系出名门,身家相

当高贵,数出来连蔡司甚至徕卡可能都要敬上三分。

再比如关于 35 镜头的选择,两千多的价位里,甚至把徕卡都包括进来了。徕卡

那润物细无声的密柔,相信东蔡无论如何也无法招架。就连便宜一些的禄来

35/2,8,那种迷人的色彩神韵,相信东蔡想要胜出,也只能靠 0.22 米最近对焦

来抵挡一下了。

所以如果真的烧到了东蔡三剑客的门前,我倒是建议各位初哥们先暂停一下,好

好想想清楚。是上性价比高一点的 Flektogon 35/2,8 加 Pancolar 50/2,还是

向西德镜头转型,抑或咬牙死活要烧一次东蔡三剑客以了却心愿更好呢?

今天开始写西德篇。

第二章 西德

26

相对于东德就只有潘太康和东蔡两个品牌来说,西德的光学品牌就比较多,能有

十来个左右。由于生活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这十几个品牌为了生存你

争我夺,打得十分热闹。西德镜头品牌众多,我很难全都研究一番,所以西德这

部分我只写几个品牌,这几个品牌是:福伦达(柯达雷丁娜可能也跟着一起写),

禄来,卡尔蔡司(西蔡主要写康太时部分),施奈德(也可能在这部分里写写 ISCO

和罗敦斯德)和徕卡。

1. 福伦达 Voigtlander

福伦达是德国光学的元老级品牌,比 Carl Zeiss Jena 创立的时间早了近一百

年。确切地说,福伦达的创始地是在奥地利的音乐之都维也纳,1849 年才搬迁

到德国。在世界第一台照相机开始销售以前,福伦达公司就开始经营光学生意(望

远镜什么的),悠久的历史堪称世界之最了。1840 年福伦达即开始销售第一台

照相机,在那时,年仅二十岁的 Carl Zeiss 先生估计还没打算要自己开一家公

司呢。

当然,古老并不一定意味着优秀,但福伦达曾经向我们证明了什么才叫姜是老的

辣,福伦达一度领先德国光学设计界很久,曾是无可争议的王者,每一个产品的

推出都领先对手好几年的时间,被誉为技术狂人。一战结束,德国国内的相机工

业受到重创,许多厂家都谋求合并重组以渡过难关,比如蔡司和伊康的合并。但

福伦达没有选择合并,他在艰难时期以向化工巨头谢克林融资的方式渡过难关,

并在此时将公司定位为以照相器材为主的综合性光学公司,此举迎来了福伦达的

黄金时期。

二战以后的1950年间,是福伦达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 BessaI, BessaII 等

经典机型让福伦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让同时期的蔡司伊康相当难受。不过

出人意表的是,拥有福伦达的化工巨头谢克林却将福伦达的资产出售给了竞争对

手蔡司伊康,1956年,福伦达并入蔡司伊康集团,1965年,设立蔡司.伊康.福

伦达销售公司,共用一个品牌生产和销售,1969年,实现彻底合并。

彻底合并以后没两年,蔡司伊康顶不住日本廉价相机的冲击,宣布退出照材行业。

此时另一个东家禄来出现了,以生产中画幅相机为主的禄来曾经是福伦达公司的

一个分支,禄来一直没能力设计和制造镜头,而这时处于发展期的禄来希望涉足

135 相机领域,福伦达工厂正好是禄来需要的,既能设计生产镜头,又能设计生

产 135 画幅相机机身。1972 年,蔡司伊康集团把福伦达所有资产和设备出售给

禄来,并授权禄来以 Carl Zeiss 商标和 Voigtlander 商标设计生产和销售

135 画幅的照相机和镜头。可怜的福伦达,又被卖给了一个曾经出身于自己的小

厂,这算不算是一种回归呢?

禄来收购了福伦达以后,开始进入 135 相机领域,推出了 SL35 系列机身和相

应的 QBM 卡口镜头,同时也以福伦达品牌生产和销售同型号的机身和镜头。这

时期,Rolleiflex 和 Voigtlander 两个品牌,除品牌名称和型号名称有所不同

以外,设计和制造则完全相同。Voigtlander 即福伦达品牌定位稍高,但产品实

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七十年代中叶,德国福伦达工厂的真空炉爆炸,为降低用工

成本,禄来索性将工厂迁往新加坡。

27

到了1981年,可怜的禄来也顶不住日本相机的冲击,进入了破产清算阶段,百

年品牌的传奇历史宣告结束。后来的福伦达和卡尔蔡司两个品牌,被授权给日本

确善能公司使用,确善能重新组织设计和生产,即是现在仍然在产的新蔡司和新

福伦达,但事实上,已经与过去的百年品牌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了。

悠悠百年仿佛过眼烟云,福伦达一向以生产优质镜头,并对产品的用料和做工精

益求精,力求完美而著称于世,设计和生产向来不惜工本,绝不向成本和售价妥

协。这样一家公司曾经创造了无比的辉煌,福伦达的镜头设计从折叠皮腔机镜头

Skopar 结构开始就领先对手,招招领先,步步领先,蔡司伊康曾经非常头疼这

个难缠的对手。福伦达的多个镜头设计均成为镜头结构设计的里程碑式产品,比

如旁轴镜头标头的 Ultron 结构,比如单反镜头标头的 Septon 结构,均是划时

代的镜组结构设计,其中 Septon 50/2 是世界上第一个七片结构的标准镜头,

相对于经典六片四组的设计而言,Septon 在中央分辨率和焦外成像方面有着本

质的飞跃。这个小巧的镜头所达到的高度,到了今天仍然是一座丰碑,难以超越。

旁轴的 Ultron 结构标头在蔡福时期被暴力改到单反上,无意间却创造了一个难

以超越的产品,就是传说中的七种武器之一,前片内陷的 Carl Zeiss Ultron

50/1,8。

纯正的福伦达基本上区分三个时代,即福伦达时期,伊康时期和禄来时期。至于

确善能所生产的,与福伦达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确善能曾宣称购买商标使用权

时也一并购买了设计图纸和资料,这种说法如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无法为世人

所相信和接受。

我之所以要简要介绍一下福伦达的历史,一是因为对这个品牌充满无法言喻的好

感,另一方面是为我写禄来时打下基础。在福伦达这部分里面,我主要写的是原

福时期,即未彻底与蔡司伊康合并以前的福伦达。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胶片巨头柯达公司,曾经与福伦达进行过长期合作。这是否

缘于福伦达的东家,同是化工行业巨头谢克林的牵线搭桥呢?福伦达的经典机型

Bessamatic 曾经为 OEM 为柯达雷丁娜品牌,接口与福伦达相同,但叫法不同。

福伦达叫 BM 接口,柯达则叫做 DKL 接口,事实上则差不多是一回事。福伦达

的 Bessamatic 机身搭配自己的镜头出售,但柯达雷丁娜机身就有另一个柯达的

长期好朋友施奈德为其订做镜头,施奈德的 DKL 接口镜头均是为柯达雷丁娜机

身订做的,这些镜头貌似可以通用到福伦达机身上。

福伦达,施奈德均是德国老牌光学企业,两者曾经拥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施奈德

曾经长期为福伦达的机身系统制定生产镜头,即便是福伦达被卖给禄来以后,施

奈德仍然还为其制定生产镜头。这里面的关系错综复杂,牵涉福伦达、施奈德、

柯达、蔡司伊康和禄来等诸多厂家,看来非是生活在那个年代并对这几家的关系

有过深刻研究的人,真没办法理清这里面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过这也不影响我继续写福伦达这个品牌。

28

为了让大家有个对福伦达的连贯认识,我特意将禄来安排在福伦达后面去写。这

两个厂商原是一家,分开后几十年,儿子回来又买下了爹,这里面的恩怨情愁,

也只有连着写,才会让各位有个头绪。

福伦达曾经是个全业务的照材公司,生产的产品也包括了中画幅和小画幅,单反

和双反,福伦达是除卡尔蔡司以外无人能及的照材品牌。但考虑到看这篇文章的

人,多数应该是想把这些镜头转接在数码上用的,因此我就忽略掉早期的镜头,

从我们能买到而且能转接到数码单反上的镜头开始写吧。

福伦达目前比较容易转接到数码机身上的镜头,应该是 DKL 接口的一系列镜头。

(1)Skoparex 35/3.4 女神的珠戒

福伦达的 DKL 镜头都相当小巧可爱,这个 35 广角尤其突出,拿在手里像一颗

艺术品。我估计给它起名叫女神的珠戒那位大仙,也是看它镜片突起,形似一枚

戒指,才如此来称乎它的。

无可否认,这只镜头可以用艺术品来称呼,但说到它的成像,呃......

我经手过几只原福 Skoparex 35/3.4 和三只 Carl Zeiss Skoparex 35/3.4,可

惜的是拍过的片片到现在为止基本上已经找不到了。不过就我使用过的感受来

看,这只镜头应该说完全被热炒了。

福伦达镜头的成像,在数码机身上比较突出的是色彩。由于使用的玻璃和镀膜的

关系,福伦达镜头的成像色彩与其它镜头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福伦达时期的镜

头使用单层镀膜,出片色彩很古朴,并不艳丽,但确有种奇特的魅力。这种色彩

在 Skoparex 镜头上体现的尤其突出,很多人被珠戒毒倒,都是看了别人拍的片

的这种色彩感受。

但珠戒使用起来,却是另一翻感受,说句实话,有一种与梅耶 29/2,8 很相似的

感受,全开拍片不透,感觉全开成像的锐度确实不高。用了几只珠戒,都是这个

感受。后来不信邪的我又弄了两只蔡戒,得到的还是一样的感受,全开拍片锐度

一般。

不过色彩上,确实是与众不同的,喜欢不喜欢因人而异,我比较喜欢。这个镜头

比较适合拍远景和风景,35的镜头拍风景,使用全幅看来还是首选。这个镜头

不适合全开光圈拍片,拍近景和小景物因其最近对焦的问题而会受到一些限制,

也不算太适合。

Voigtlander Skoparex 35/3.4 (珠戒)有最近对焦 1 米和 0.4 米两种版本,

1米版珠戒比较便宜,当然其使用上也相当受限制。0.4 米版珠戒目前有破 2K

的势头,以在下看来,相当的不划算。除非你相当控原福的色彩,否则 0.4 米

版珠戒是相当不明智的决定。

Carl Zeiss Skoparex 35/3,4 (蔡戒)是福伦达与蔡司伊康合并以后的产品。

29

福伦达并入蔡司以后,推出过 Icarex 系列机身和配套镜头,均是以原福伦达镜

头为基础改进的。原福伦达的 Skoparex 就进化为 Carl Zeiss Skoparex

35/3.4。Icarex 是一个不惜工本的系列,镜头用了钢材料,估计是全世界第一

个,也是唯一一个以钢为镜头镜身材料的系列。Icarex 系列镜头,据称使用了

蔡司退火三年的顶级光学玻璃,可谓不惜工本。不过嘛,成像的话,Carl Zeiss

Skoparex 35/3.4 跟原福珠戒一样,全开不锐,还是一只必须要收光圈拍才有好

成像的镜头。蔡戒最近对焦是 0.3 米,这点比珠戒强很多,而且价钱有时候还

比 0.4 米版珠戒便宜,只是成像色彩与珠戒时已经有所区别了。

普及一点儿玩儿手动头的基础知识吧。

转接和无限远合焦

手动镜头转接数码的最大问题是后接距的问题。不同机身系统有不同的后接距,

如果后接距不同,会导致镜头无法在无限远处合焦。

在当前四大数码单反品牌当中,佳能的后接距最短,因而可以仅使用转接环就可

以转接几乎其它所有接口的镜头。索尼其次,但可以转接的镜头比佳能少很多。

宾得的后接距与 M42 相同,所以宾得如果使用带法兰的接环转接 M42 镜头,会

出现无限远不合焦的问题,不过多数可以调整。尼康后接距最长,基本上是所有

其它品牌的镜头都无法转接到尼康上使用,尼康用户只能改口使用手动德头。

有几种接口用转接环转接佳能时会有无限远不合焦的问题,比如 PB 口和 QBM

口。但 PB 口的镜头几乎都可以调整无限远位置,尤其是潘太康镜头,调整起来

相当方便,只需要拆下前名圈和滤镜口,就可以看到三颗无限远罗丝,可以轻易

调整到无限远合焦,可以说,PB 全系列镜头都可以调整到佳能无限远合焦,而

不必对镜头进行任何破坏性的改动。QBM 口也是一样,拧下前口,里面就有三颗

无限远罗丝,完全可以调整到无限远合焦,也是无损的,非常简单。

不过有几种接口的后接距比佳能还短,是佳能转接不上的,比如佳能原来的 FL

FD 口,比如美能达的 MD 口,比如柯尼卡的 AR 口,是无法转接到佳能机身的。

宾得后接距是 45.5mm,与 M42 相同。因此宾得可以转接 M42 镜头,但无限远

就比较麻烦。好在许多 M42 镜头也可以通过镜头前面的无限远罗丝来调整。还

有一种无法兰的 M42 接环,这种接环可实现 M42 转接至宾得机身,无限远合焦。

但多数其它镜头无法通过转接来上宾得机身,都需要改口。

值得一提的是,PB 口改口为 PK 口并不困难,而且可以实现与宾得机身光圈联

动,能最大光圈取景,相当于宾得 M 头。这对宾得玩家来讲是好事,因为一只

四百多块钱的潘太康 50/1,8 接在宾得机身上,可以光圈联动,甚至还可以改成

宾得 A 头,即自动光圈。

30

相比之下,后距为 46.5mm 的尼康,就比较无奈了,因为尼康的后距几乎比所有

单反的都长,也就是说尼康的机身无法转接其它品牌的镜头,只能改口了。

对手动镜头的兼容性

佳尼宾索四家单反机身中,以宾得对手动镜头的兼容性最好,只要是可以接在宾

得机身上的镜头,机身都提供测光和合焦提示,也可以实现陷井对焦。

佳能对手动镜头提供机身测光,但不提供合焦提示。换句话说,用佳能接上手动

镜头,倒是可以使用光圈优先,但是否合焦就只能靠一双眼睛了,机身不提供任

何提示。

尼康对手动镜头提供合焦提示,但不提供机身测光。换句话说,尼康用手动镜头,

曝光要全靠经验(对新手来讲比较困难)。尼康机身里,三位数机身和一位数机

身对手动头的支持还算可以,可以支持机身测光,光圈优先,甚至对于尼康手动

AI 镜头还提供全开取景。

索尼,呃,我记得好像是什么也不提供,完全靠经验和眼睛,汗。

正因为除宾得以外其它家的机身对手动镜头的支持都非常差,所以才会有各种各

样的电子接环出现,即转接环上有电子芯片,以触发机身识别镜头,提供机身测

光和合焦提示。其中以佳能的电子接环比较常见。索尼也有电子接环,尼康么,

就什么也木有了。

以此来看,如果想玩手动镜头,貌似佳能是最佳选择。

顺便提一句,我用的这只梅耶 100/2,8 其实是只丐头,原来里面有相当严重的

霉,后来清霉以后,还是留下了霉菌腐蚀过的痕迹,后组还有两处脱膜的亮点。

根据我的经验,镜片上的如下问题,对成像不会造成影响,哪怕是一点点影响:

1)镀膜划痕,因为镀膜只起到增加透光率的作用,并不参与成像,所以镀膜痕

迹不会影响到成像质量;

2)霉菌只要清除掉,不会对成像造成影响,因为霉菌腐蚀的也是镀膜,所以即

使像我这个梅耶 100/2.8 这样生霉严重的,只要清里掉霉菌,留下的痕迹也不

会影响成像;

3)脱膜,还是一样,镀膜掉了,也不会影响成像,因为镀膜不参与成像,只起

31

到增透的作用。就算不镀膜,成像质量也不会改变。镀膜会轻微影响色彩,但仅

是几点脱膜,不会影响到镜头原本应该有的色彩;

4)细小划痕。分辨划痕和镀膜划痕的方法很简单,伤及玻璃的划痕无论何角度

都可见,而镀膜划痕必须有光源直射时才可见,无光源直射时不可见。但细小的

划痕,就算伤及玻璃,对成像的影响也可以忽略不计;

5)轻微脱胶。所谓脱胶,就是指导胶合镜片开胶。当然反映在不同镜头上,有

不同的特点。比如宾得镜头的后组容易脱胶,反映在镜头上的效果就是仔细看后

组有细小点状痕迹,尤其是 K 头,几乎有 50% 以上的机率。再比如福伦达镜头,

就是那个著名的 septon 50/2,其脱胶反映出来,是沿边缘分布的彩虹效应,其

实是润滑脂融化以后渗进两胶合片当中。这两种情况,轻微时都不会影响出片。

septon 的渗油,事实上也相当于给胶合片中间镀了膜,只是这层油膜未必是合

乎设计要求的,但因其相当薄,对成像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影响。

如下问题会影响成像,需要特别注意:

1)雾。可以说,雾是镜片遇到的最难以对付的问题。雾应该是镜片当中的无机

盐析出后在玻璃和镀膜间形成的白色痕迹,无法擦去,严重时对成像有影响,会

使全开拍摄时对比度降低。这种雾无法擦掉,除非打磨,但同时镀膜也会被打磨

掉,其结果是必须重新镀膜,玻璃的 R 值也会因为打磨而变化,最终还是会影

响成像。

2)严重脱胶,严重脱胶所得到的效果与雾一样,也会影响全开成像。

3)伤及玻璃的严重划痕,尤其是出现在后镜片上,这种情况也会影响全开拍摄

时的锐度和对比镀。

4)镜片碎裂。理论上碎裂的镜片应该会对成像造成影响,但事实上我有一只镜

片边缘掉个碴,挺大,但也未见影响成像,汗~

5)镜片有拆装。其实只要是经验丰富的人,即使是拆装镜片了以后,成像也不

会有问题,最怕的就是半吊子拆装,比如把镜片装反了,比如镜片没装到位,这

种情况下对成像的影响就相当麻烦,唉。还有,广角镜头如果被拆过镜片,再装

回去恐怕难以达到原来的成像质量,需要特别注意。一般标头和长焦,只要是经

验丰富的人拆装镜片擦霉或是清灰,都不会对成像有什么影响。再有,梅耶潘太

康镜头的后组是由三颗罗丝定位的,这三颗罗丝如果被动过,那就神仙也救不了,

会使得边缘成像大打折扣,很可怕。

所以实用主义者们,如果遇到便宜镜头,只要镜片未出现我下列五种情况而上列

五种情况的,大可以趁便宜购入,不必担心会对镜头成像有影响。

32

bassamatic 系列机身配套的镜头,Septon 是标头的一个顶峰。当然,抛去

APO-Lanther 和 Skopagon 这些极端货品外,Septon 50/2 确实达到了一个相当

的高度。它是一个划时代的设计,推动了标头从六片全对称结构向七片非对称结

构进化。我记得它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个七片结构的标头,成像在当时来讲,确实

有了质的飞跃,六片四组对称高斯结构的一些问题,比如焦外成像二线性,边缘

像质下降剧烈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修正。这头贯彻了福伦达不惜工本的作风,

做工用料均属上乘。优质的玻璃和镀膜使得它的成像色彩区别于其它镜头,拥有

相当诱人的魅力。就算在今天,Septon 50/2 的成像仍属上乘,虽然不及现代标

头的锐利和平坦,但其总体相当平衡的表现和在数码机身上那种难以言喻的色

彩,仍然是个致命的吸引力。

我不得不说,市场供需关系决定了产品的价格。Septon 的低保有量和市场热炒,

使得它有些偏离了它应该有的价格。目前国内好成色的 Septon 50/2 可以卖过

3000 块钱,这个价位上,它的竞争力与徕卡 Summicron R 50/2 相比,还有一

定的差距。

这个镜头也有它的问题,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所谓的“脱胶”问题,就是润滑脂融

化了以后,渗进了两片胶合片中间,使得在边缘形成了“彩虹”效应。没有渗油

的 Septon 可以轻松卖过3000,有渗油的就在两千左右吧,视渗油面积的大小,

也可能有一千多块钱的 Septon 卖。

我经手过两只 Septon,凭心而论,镜头做工确实像件艺术品。成像么,确实不

错。但我总觉得不太值它的价钱。当然如果有便宜的 Septon 你不要犹豫,立即

买下,成像不会让你失望。但如果太贵,甚至到了徕卡的价格范围,就确实需要

想一想,你要的是不是仅仅是福伦达的色彩了。福伦达 Bassametic 时期的镜头,

锐度都不是长项,所以期待锐利成像的朋友,就别考虑福伦达了。Septon 一如

福伦达的传统,有最近对焦距离的区别。0.9 米版的会便宜些,想体验福伦达可

以从 0.9 米版下手。

下图是福伦达 Septon 50/2 的镜组结构图。

由于原福镜头需要个非常昂贵的 DKL 接环,我自己,呃,说实话虽然对福伦达

的品牌很喜欢很喜欢,但我对原福镜头不是特别感冒。所以原福镜头到我手以后,

我拭拍的片片一般都不保存,往往是拍了就删。

这里面的原因,呃,因为原福镜头,包括后来的蔡福,在数码机身上出片比较灰,

有一种灰绿或灰蓝的感觉,我甚不喜欢。究其原因,应该是老头玻璃和镀膜的原

因,使得动态范围比较小,致使出片发灰。当然也可以拍 RAW 后期猛调加料,

网上的一些看着相当“毒”的原福片基本都是这么搞的,但必竟还是喜欢直出

JPG 的人比较多,应该说,原福镜头的出片多数会让你比较失望。当然,非常喜

欢清淡灰系出片的人就肯定会大爱了。

33

我不得不说我个人的喜好还是很大众化的,就是高对比度和华丽的色彩。很显然

原福头不是我想吃的那盘菜,我想也不是大多数人喜欢吃的那盘菜。数码必竟与

胶片不同,原福头在胶片上的结像与在数码上大不相同,只玩数码的朋友,你先

问问你自己是不是喜欢灰灰的出片后,再考虑是不是进手原福镜头吧。

这个特点也包括蔡福时期的几个镜头,出片感受都是一样,灰就一个字。而且,

原福头的焦外比较散乱,与施奈德类似,跟康太时的浑然一片大不相同,有时候

会有斑澜瑰丽的效果,但多数时候,呃,比较让人头疼。包括 Septon 也是一样,

(个人浅见)焦外成像不如后期的禄福和康太时镜头好。焦内锐度,呃,从来就

不是原福镜头的长项,全开成像甚至不如同时期的施奈德成像锐利。

福伦达确实好,但视乎时期。在五六十年代,Septon 确实名噪一时,也确实引

领了当时标头发展的方向。但如果拿五六十年代的标准与今天相比,也确实对五

六十年代的标准相当不公平。技术一直在进步,标准也一直被改写,Septon 断

代成为历史,相必蔡司伊康对此是下过一番功夫研究的。蔡司伊康放弃现有的单

反标头 Septon 50/2,却把至尊系列的旁轴镜头 Ultron 50/2 硬生生移植到单

反系统上,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事实证明,移植后的 Carl Zeiss Ultron

50/1,8 确实在成像上照比 Septon 有长足进步,焦内锐度,焦外虚化都有明显

提升。Ultron 才是真正划时代的标头,它具备了现代标头所应该具有的一切素

质:锐利的焦内成像,甚至全开光圈也很锐利;平坦的焦外成像,没有旋转和慧

差,焦外虚化柔和,不显零乱;较大的光圈,比 Septon 50/2 大了半档等等,

以及后来禄来和蔡司在镀膜技术上的进步,使得 Ultron 镜头具有了现代标头的

另一项素质:高动态范围,高对比度,色彩艳丽饱和。

虽然还有两个镜头,Dynarex 90/3.5 和 Super-Dynarex 135/4 两个镜头没写,

但我在这里还是想给原福一个总结:曾经的王者,引领时代的弄潮儿,曾经把蔡

司折磨得相当难受的强大竞争者,原福的意义超越了使用价值,它是一个历史的

见证,它的意义是收藏多于使用。

我接下来对上面说的两个镜头简单说几句,Dynarex 90/3.5 这镜头的存世量相

当小,可惜我无缘经手。但看了其它有幸买到的人的出片,感受上与原福的其它

镜头基本一致。Super-Dynarex 135/4,这个镜头的最近对焦相当变态地达到了 4

米,呃,怎么用呢?神啊,告诉我要怎么用它?这个头今天还能保持四五百块钱

的亲民价格,确实是拜这 4 米最近对焦所赐啊。我一看它的最近对焦,就无法

对此镜头提起兴趣,所以只经手过一只。我一直在考虑把它种进其它对焦桶里。

如果最近对焦能达到 1.5 米左右,这头还是相当值一玩儿的。

简单说一下蔡福时期。

谢克林把福伦达卖给蔡司伊康以后,蔡司成立了蔡司.伊康.福伦达销售公司,并

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以后,推出了 ICAREX 机身系统。ICAREX 是根植于福伦达

Bessametic 系统之上的,整合了福伦达和伊康在机身上的技术优势,并使用福

伦达镜头为其配套。

34

REX 在英文当中有王者的意义,ICAREX 应该是 IKON+REX 的混写,貌似可以解

释为伊康相机的王者。与同时期的 Contarex 神似,后者是 Contax + REX,可

以解释成是康太时相机的王者。

不过说起来,ICAREX 确实是不惜工本的杰作,配套的镜头,破天荒地使用了钢

做为材料,至今我想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前不知道时,曾让改口的哥们替

我改蔡戒和 Ultron 50/1,8 两个镜头,害得他折了数根钻头。传说 ICAREX 系

列的镜头,都是使用蔡司退火三年的顶级玻璃,与 Contarex 一样,传说未必是

空穴来风,我个人观感上看,感觉蔡福的镜头出片与牛眼镜头颇多神似,尤其是

色彩上。

蔡福系列的镜头,一般有这几只比较常见:

1)Carl Zeiss Tessar 50/2.8,这个镜头应该是从福伦达的 Skopar 50/2.8 发

展过来的,据说达到了天塞头的顶峰,我没用过,不敢乱说。

2)Carl Zeiss Skoparex 35/3,4,这个就是从珠戒发展过来的,也叫蔡戒,出

片与珠戒一样,灰灰的,不锐,不透,要收两档光圈拍才有上佳表现。

3)Carl Zeiss Ultron 50/1,8,传说中的七种武器之一的拳头,这个头应该是

现代标头的里程碑式的杰作,确实照比 Septon 50/2 有长足进步。

4)Carl Zeiss Dynarex 90/3.5,从原福 Dynarex 90/3.5 上发展起来的,没用

过,不敢胡说。

5)Carl Zeiss Tele-Tessar 135/4,这个应该是从 Super-Dynarex 135/4 发展

起来的,最近对焦一米多,很实用了,但价钱也上来了,一千好几百。

蔡福镜头统一用 BM 口,叫法仍然是沿用 Bessametic 时期的叫法。这一时期

ICAREX 也推出了 M42 接口的系统,因此蔡福镜头有所谓“原生M42”口的,当

然价钱也贵出不少来。ICAREX 系列机身和镜头世存量很少,因此普遍价格较贵,

如果不是钱很多花点儿不在乎的话,建议还是考虑禄来

2. 禄来 Rolleiflex

Rollei 原本是一家以生产中画幅机身为主的小厂,追根溯源,是从早期的福伦

达分流出去的。在福伦达被神奇地卖给蔡司以后,禄来发展遇到了瓶径,希望从

35mm画幅领域市场当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于是禄来找到了蔡司。

说起来很有意思,这个世界上最强的两家中画幅厂商,都没有自己设计生产镜头

的能力。禄来和哈苏,都要靠蔡司为其制定生产镜头。如果说三强,那就又要提

35

到福伦达,中画幅三强里,就只有福伦达有设计生产镜头的能力。可惜的是福伦

达还被卖了,从此中画幅就只有禄来哈苏,再后来,禄来破产,中画幅被哈苏一

家独揽。到了今天,哈苏屡创数码机身的价格新高,一套带标头的哈苏中幅数码,

居然变态地达到了 38 万人民币的天价。

扯远了。话说禄来找到了蔡司,然后看中了被卖给蔡司的福伦达工厂,曾经是自

己的亲妈,今天又被买回来成了自己的亲儿子,这都是些什么烂账啊。禄来买下

福伦达的资产以后,具有了生产 135 画幅机身和镜头的能力,而且具备了自己

设计和生产镜头的能力,可谓如虎添翼。话说时间已经到了 70 年代,由于日本

旭日光学(宾得的前身)的伟大崛起,接连发布自动测光和自动光圈等新技术,

使得日本廉价相机变得傻瓜化,人人都能拍照,这使得以高端和奢侈品标榜自己

的德国相机工业被打得遍体伤痕,蔡司眼看跟不上旭日光学不断发布新技术的步

子,就不失时机地宣布退出 135 相机领域,又找到日本的八州光学(雅西卡),

将 135 画幅市场交给雅西卡代工和运作,自此,康太时成了德日混血,雅西卡

和福岗光学借由康太时系统一跃而起,大大风光了一阵子。

此时的禄来面对日本列强的穷追猛打,咬咬牙,毅然推出了 SL35 系列单反系统。

呃,不得不说,SL35 在技术上木有什么先进性,虽然借由蔡司和福伦达的品牌

为幌子大卖,但还是接连推出 SL350,SL35M,SL35ME,SL35E 等一系列机身,

不断加入自动测光,自动快门等技术,虽然仍然落后于日本相机,但也是一路紧

追不放。到了八十年代,禄来神奇地推出了一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机身

SL2000,这款机身从设计到推出历时四年,应该说是这个世界胶片机身当中,最

强,最全面,最重,最奇特,也是最让人神往的。它破天荒地集合了眼平腰平两

种取景,有可拆换的后背片仓,俨然是一个小型化的中幅机身,连外型也神似中

幅机身。这让我不得不神往地YY一下,如果它能大卖几百万台,估计这个世界

上就会多一种产品:全画幅数码后背,专门适配禄来 SL2000 机身。

不知道是不是传奇机身 SL2000 SL2002 和 SL3003 遇到挫败的原因,禄来在八

十年代资不抵债,破产清盘,唉,可惜了。

蔡司在和禄来的合作当中,有一件事最聪明也最成功,就是蔡司虽然把福伦达的

资产卖给了禄来,但并没出售技术资料和品牌等知识产权,禄来虽然有了工厂,

但仍然要与蔡司合作开发镜头,并在蔡司的授权下使用 Carl Zeiss 和

Voigtlander 品牌。这也正是禄来的镜头都标有蔡司的商品名,只能标 Made by

Rollei 的字样的原因。

在禄来时期,蔡司的工程师们进一步改良了原来福伦达的镜组结构,这些镜组结

构被冠以蔡司的商品名,授权给禄来生产,并适配禄来的机身系统。比如大名顶

顶的 Ultron 50/1.8,改良后被冠名 Carl Zeiss Planar 50/1.8,成为了禄来

SL35 的标配镜头。再比如大名顶顶的珠戒,改良后被冠名 Carl Zeiss Distagon

35/2,8,同样也是适配禄来的机身。

我总结一下这种继承关系:

36

Skoparex 35/3.4 => Distagon 35/2,8 ( Color-Skoparex 35/2,8)

Ultron 50/1.8 => Planar 50/1,8 (Color-Ultron 50/1.8)

Dynarex 90/3.5 => Sonnar 85/2.8 (Color-Dynarex 85/2.8)

Super-Dynarex 135/4 => Tele-Tessar 135/4 (Color-Dynarex 135/4)

今天继续更新禄来的部分。

禄来的小画幅单反机身 SL35 系列,基本继承自蔡福时代的 ICAREX。SL35 系列

中的部分产品在后来也以 Voigtlander 品牌同期发布。以福伦达品牌发布的机

身叫 VSL 系列,有 QBM 口和 M42 两种,照比 Rolleiflex 机型,在外观上有

小小的改动,算是蔡福的延续,走高端定位。

同样的,在禄蔡两家的工程师共同努力下,多数 ICAREX 镜头被进行了改良,成

为了禄来镜头,接下来,我就说一下禄福时代的镜头。

1)Carl Zeiss Planar 50/1,8 Made by Rollei

这款标头有好几个版本,同样也以福伦达的品牌发布过,叫做 Color-Ultron

50/1,8。这只镜头的来头相当大,系从大名鼎鼎的 Carl Zeiss Ultron 50/1.8 改

良过来的,Ultron 50/1.8 是一款划时代的标头,是福系标头的分水岭,从

Ultron 50/1,8 开始,福伦达标头迈入现代标头的时代。

Carl Zeiss Ultron 50/1.8 被国内某博文冠名为七种武器之一,名“拳头”,

说其成像实而不华,稳重古朴,成像分辨率高,全开锐度非常好,且基本没有设

计缺陷。Ultron 50/1,8 改自原福旁轴“至尊”系统的 Ultron 50/2,后者是至

尊系列的成名标头。蔡司之所以放弃 Septon 50/2 却硬生生移植 Ultron 50/2,

我估计是因为 Septon 50/2 的一些固有设计缺陷。因为是世界第一个七片结构

标头,Septon 是没有参照的创新。确实有长足进步,但还有一些设计问题,比

如那个时代不太注重的球差和慧差。Ultron 50/2 的设计很有现代标头的特点,

成像平坦自然,非常锐利,几乎无懈可击,于是蔡司在原 Ultron 50/2 的基础

上,创造性地在前面加上一片内陷的镜片,从而将后接距延长,成为了可以接驳

在单反上的七片结构标头。

Carl Zeiss Ultron 50/1,8 自推出便名声大噪,由于其出色的成像质量和相对

比较亲民的价格(相对 Contarex Planar 50/2 来讲),使其成为 ICAREX 系列

的拳头产品。禄来买下福伦达并向蔡司取得授权以后,蔡司与禄来共同改进了原

福的镜头,Ultron 50/1,8 在改进以后,被冠名以蔡司的商品名,成为了 Carl

Zeiss Planar 50/1,8。为什么放弃 Ultron 而改名为 Planar,我想这里面应该

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原因。我个人猜测一下,一方面蔡司的工程师两次改进 Ultron

结构;另一方面,Voigtlander 品牌已经授权给禄来使用,福伦达的资产也已经

卖给了禄来,为了保证自己的品牌地位,蔡司必须将所有自己的产品都划归自己

名下,因此将 Ultron 重新命名为 Planar。

37

还有一个需要提及的事是,禄来和蔡司开始共同研究多层镀膜。同一时期,日本

的多层镀膜已经开始大范围普及,旭日光学的 Super-Multi-Coated Takumar 惊

艳上市,SMC 镀膜进一步确立了旭日光学在日本相机工业的地位,同时期的佳能,

日本光学(尼康),奥林巴斯,美能达,生活在旭日光学的阴影下,苦不堪言。

事实上,旭日光学(也就是宾得)也已经与蔡司(东西两德的蔡司)展开了一系

列的共同研究项目,包括现代七片标头结构,据传言称也是蔡司从宾得那里学到

的。而且最搞笑的是,不久以后,旭日光学买下了东蔡注册的 Pentax 商标(东

蔡注册了很多 Penta 开头的商标,比如 Pentacon),从此放弃了旭日光学的商

标,变身成为 Pentax,并进化到卡口时代。我不知道为什么旭日光学会买下

Pentax 商标,是不是这样就会使自己看起来更“德味”呢?

无论如何,多层镀膜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蔡司和禄来两家共同努力,开始了

多层镀膜配方的艰难开发路程。多数人相信 HFT 和 T* 是同时期研发的,但如

果将同时期的禄来和康太时镜头放在一起比较起来,似乎是 HFT 镀膜的质量更

高。这是否是因为 HFT 始终是禄来亲自生产,但康太时就早已经假手它人了呢?

禄来标头有着几次比较大的进化和改版,基本上都是镀膜配方的进化。基本上,

禄来标头可以大概划分为三个版本:第一版 Carl Zeiss Planar 50/1,8,貌似

还是单层膜;第二版 Planar 50/1,8 made by rollei,已经能看到多层镀膜了,

编号也从 1000000 开始重新计数;第三版 Rollei-HFT Planar 50/1,8,HFT 膜

已经成形。当然,这当中也有些过渡的版本存在,因为极其稀少,所以可以无视

了吧。

如何都好,Carl Zeiss Planar 50/1,8 成为了禄来的第一只标配镜头,带着

ICAREX Ultron 50/1,8 的荣耀,新生的禄来标头降下了自己高傲的身躯,成为

了一枚亲民的标头。每一套 SL35 机身上,都标配着这样一只出身高贵的标头。

如果相比较起来,Planar 50/1,8 出身于福伦达 Ultron 50/2,始终由禄来制造,

是纯血德头。但同时期的 Contax Planar 50/1,7,传言是出身于与旭日光学共

同研发的七片结构,也许当中还有福岗光学的一份绵力,并且由雅西卡代工,以

德头血统论,似乎是禄来的血更纯粹。

我自己经手的禄来标头,不下四十只,几乎包括了所有版本。相信我对禄来标头

还有一点发言权的。

我实际使用下,禄来标头成像的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1)全开光圈锐度完全可用。应该说,相对比 Septon 50/2 来讲,锐度的提升是

相当明显的。即使是全开光圈,锐度也完全可以接受。

2)焦外成像。相对比 Septon 50/2 来讲,这只镜头的焦外成像具有现代标头的

特点,均匀平坦,几乎可以忽略的轻微球差和慧差,焦外柔和化开,不显生硬。

3)色彩。由于禄来自始至终采用高端光学玻璃,因此色彩也一直散发着只属于

38

德头的魅力,色彩明艳饱和,对比度高但并不失细节。有很多人喜欢早期镜头低

对比的灰暗色彩,并把禄来镜头归为类似“日本镜头的高对比路子”,嗤之以鼻,

对此我不敢荀同。无论是玻璃的进步,还是镀膜配方的进步,均以提高透光率和

提升镜头对比度为目标,为何向前进步会被说成好像是在退步似的呢?

我对那些喜欢老镜头(如原福镜头)的灰暗色彩的人不太理解。其实色彩的饱和

是否够好,完全可以体现出玻璃用料的差距。你拿国产的双鸟标头出片和德头比

较一下,你会发现锐度上双鸟标头并没差多少,差距主要体现在色彩和对比度上,

国鸟头的色彩比较灰,但德头的色彩饱和度很高,这就是玻璃的区别。

说到这里,我不禁又回想起之前讨论过的东蔡三剑客。在东蔡镜头还很便宜的时

候,三剑客的性价比很高。但现在,呃,三剑客的性价比就相当差了。比如标头,

MC Pancolar 50/1.8 成色好的已经过千了。呃,我前两天卖掉一只禄来标头,

才 850 块钱。如果拿 Pancolar 50/1.8 和 Planar 50/1,8 相比,可以说,禄

来想不赢都很难。单从镀膜和逆光成像上讲,Pancolar 已经完败。

换言之,如果你有一千块钱想买标头,禄来标头是一个既便宜又强悍的选择,应

该是这个价位的不二选择。近乎全新的禄来标头仅能卖到 1000 左右,相当上算。

想一想吧,禄来标头第一是出自名门,Ultron 的大名别说蔡司,就算是徕卡也

要怀着敬畏之心;第二它始终是禄来亲自制造,从未假手他人;第三它成像照比

Ultron 50/1,8 时还有进步,更均匀平顺,根红苗正,出身贵族,虽然有些没落,

但仍然艳光照人。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各个版本的禄来标头。

下图是第一版,编号是 5 开头的,这一版经几位专家的讨论,貌似应该是单膜

的。如果是多层膜,也应该是很早期的配方。

这一版都是德产的,因为当时禄来并未在新加坡建厂。

这一版的出片真实自然,非常漂亮。对比 Ultron 50/1,8,对比度和饱和度都有

所提高,很值得拥有。尤其是阴天表现,很值得一提。

上一张比较代表性的出片。

下图是第二版的禄来标头,已经进化到多层膜了。

这一版镜头一般标有 SL 字样,指的是适配 SL35 系列机身。

这一版大多数仍然是德产,也有一部分是新加坡产。

第二版标头大概生产了十万只左右。

39

然后是过渡版,即 HFT 字样不是花体,是最开始的 HFT 标头,标志着镀膜配方

已经成熟。

最后,HFT 字样变成花体,成为了最终版本。

最终版的标头生产了大概二十万只,禄来标头的总存世量大概在三十五万只到四

十万只之间,存世量不小,这也是它比较便宜的原因之一。

再来见见它的兄弟版,就是以福伦达品牌面市的,Voigtlander Color-Ultron

50/1,8

请各位相信我,禄来标头是性价比最高的西德标头,不是之一,是最高。因为他

具备与任何 1.8 或 1.7 标头对抗的充足实力,但价格相当便宜,我有个朋友,

曾花五百块钱收过一只,性价比之高,世所未见。目前禄来标头的合理价位在一

千块钱左右,已经略显涨势,想弄一只的朋友,要抓紧时间机会。

顺便说一句,Color-Ultron 和 HFT Planar 的镀膜有些许不同,根据我自己的

使用经验,貌似 Color-Ultron 的成像色彩更有魅力。

呃,继续我们的禄来之旅。

2)Carl Zeiss Distagon 35/2,8 Made by Rollei

呃,说到 35mm 焦段的镜头,在德头里确实没有什么便宜货可拣。日本杂牌里,

二三百块的 35/2,8 随处可见,但大品牌德头里,最便宜的,恐怕也要一千以上。

当然,有些小牌货,比如 ENNA,ISCO,Steinheil 什么的,貌似有稍便宜些的。

这些小牌货我很少经手,没有发言权,所以不敢多说。但就几个比较大牌的货来

讲,我经手的镜头数量都不少,应该说还有点儿发言权。

今天我时间有限,先把题开了,我明天收集些样片,借着禄来的 35/2,8 这里,

准备好好写写德头的几个 35 镜头。

时间啊,真是太少了

禄来的 HFT Planar 50/1,4 我准备之后再写。因为我过些日子会到货一只新加

坡产和一只德产,正好可以把新产和德产的做以比较。我虽然经手十多支 HFT

50/1,4,但一直没有同时拥有新产和德产,这次正好可以亲手比较两者在成像上

的不同。

另外,这次我也弄了一个狠货,就是 HFT F-Distagon 16/2.8,到手相当便宜,

虽然前片有点划痕,但完全不会影响成像。这个头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好好写一写。

40

三角光圈的两只我无缘经手,因为太贵了,吃进手里风险相当大,我是比较谨慎

的人,在没有被预订或价钱极端便宜的前提下,我不会轻易经手的。所以期待我

写 HFT 85/1,4 和 HFT 35/1,4 的朋友,唉,我只能说一声抱歉了。或许以后我

有缘经手了以后,会再把这部分补上来。或者谁有的,借我几天,试过了写出来

也行。

继续说禄来 Distagon 35/2,8。

根据我的考证,禄来的 Carl Zeiss Distagon 35/2,8,系从福伦达的 Skoparex

35/3.4 ,也就是传说中的女神的珠戒改良进化过来的。虽然我对珠戒的成像不

太认可,但也不得不说这个改进的 Distagon 35/2,8 相当不错,全开完全可用,

色彩非常迷人漂亮。

曾几何时,我出门时只带一机两头,HFT Planar 50/1,4 和 HFT Distagon 35/2,8。

话说这两个头加一起也有四千多块,出门拿出来,总是引得旁边老爷子们声声赞

叹,相当相当有面子,相当相当拉风。那时候还只有宾得机身,HFT 版的禄来镜

头在宾得机上成像色彩很洋气,但有时候容易偏紫,注意不要用风雅模式直出

JPG。

噢,上次说 1.8 标头时,忘了说,禄来标头在佳能全幅上打板,需要处理。1.4

标头如何处理都会打板,佳能全幅就放弃禄来 1.4 标头吧。

具体说来,禄来标头的锐度相当不错,在宾得机上的色彩表现很洋气,拍人肤色

很粉嫩;在佳能机上有种绵柔的感觉,很耐看;在尼康机上,呃,锐度超乎想象,

色彩很浓艳,极漂亮极迷人。

版本上,基本承传了禄来的版本进化顺序,第一版 Carl Zeiss Distagon 35/2,8,

貌似是单膜,德产,但出片非常好;HFT Distagon 35/2,8,新加坡产,色彩洋

气迷人;还有福伦达品牌的版本,Voigtlander Color-Skoparex 35/2,8。下图

是第一版的图片:

下图是福伦达兄弟版, Color-Skoparex 35/2,8

说到这里,我卖镜头时,很多买家会问我:已经有了28头,或已经有了50头,

再上一只35头有必要么?离得这么近,感觉有点儿重复。

呃,这个问题问得还真好。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更基础的问题需要科普一下。就是不同焦段的镜头,在同光

圈下背景虚化的能力是不同的。焦距越长,背景虚化越强烈;焦距越短,背景虚

化越能力越差。原理说起来也挺简单,但为了不弄得大家头昏脑涨,还是不说了,

大家记住“焦距越短,虚化越差”这句话就行了。

41

继续说回来,28 头和 35 头,在半幅上的差别不小。35 镜头在半幅机身上是标

准镜头视角,35 头本身的虚化能力可以将主体和背景比较明显地区分开来,所

以 35 头对于半幅机来讲,很重要。一般来说,35 头在 F4 时,从 8~10 米开

外属于无限远的合焦范围,对于环境胸像和半身像来讲,以标头视角拍大概离模

特 3~4 米左右,背景虚化还能够用。28 头在 F2.8 时 5 米开外就已经属于无

限远的合焦范围,离模特 4 米远拍,背景虚化基本上就没有了,如果离近一点,

模特的脸变形的程度恐怕会让你难以接受。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拍环境人像,那么 35 头要比 28 头更合适。焦段选择不仅

仅是视角的选择,更是背景虚化,变形控制和拍摄题材等等一系列的选择。相比

之下,28 头比较适合扫街人文,因为不用考虑景深,收一档光圈拿起就拍。但 35

头就能拍出把主体和环境都交待清楚,并将主体和环境区分开来的环境人像片,

这基本是 28 头所不能的。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当我告诉问我的买家,即使你有了 28 头,也应该买一只 35

头时,他们会很疑惑地问,28 换算了也算是标头视角啊,跟 35 不是重了?我

跟他们解释完,他们将信将疑,以为我是为了卖他镜头而弄出套理论糊弄他,真

是让人相当无奈。

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开来,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全幅机?如果半幅机和全幅机只是一个换算系数

就可以解决的话,那么半幅即可,根本没有上全幅的意义。全幅和半幅最大的区

别,就是镜头焦段选择上的区别。

同样是标准镜头,半幅机的标头是 35mm,全幅机的标头是 50mm,两者在各自机

身上的视角范围差不多相同。那么这两个焦距镜头仅仅是焦距上的区别么?完全

不是那么简单。

比如,35mm焦距在 F4 时,是8米外进入无限远合焦范围,但 50mm 在 F4 时,

则是18米外进入无限远合焦范围,两者的区别是:在相同光圈条件下,全幅用

50镜头,与半幅用35镜头拍同样的视角,全幅用50镜头能获得更好的虚化。

换句话说,虽然视角相同,但全幅用 50 镜头将能拍摄更多题材,并能比半幅用

35 镜头在同一题材条件下有更多的表现手法和能力。

同样,在中画幅上,80头是标头,视角和全幅上的50头一样,但却有更好的背

景虚化能力,拍全身人像的虚化效果基本上与半幅加 35 头拍半身胸像的相当,

这是多么大的区别。但中画幅可换镜头单反系统器材比较昂贵,非是普通爱好者

所能负担的。

所以,画幅越小,虚化越差,拍摄题材越局限。虽然理论上画幅越大越好,但实

际上,135 系统在画幅、拍摄能力和器材价格上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因而

会成为主流。事实证明,在胶片时代所有比 135 画幅更小或更大的系统均未能

42

撼动 135 的地位。

所以我的结论是,如果你是半幅机,则28头,35头和50头都应该备齐,三者

各司其责,没有重复。28主攻人文摄影;35主攻环境人像和人文摄影;50主攻

人像摄影。

3)Carl Zeiss Tele-Tessar 135/4

这个镜头是从福伦达的 Super-Dynarex 进化而来的,应该是四片三组望远天塞

结构。这个镜头大概也是三段式进化,从一开始单膜的 Carl Zeiss Tele-Tessar

135/4,到后来的 Carl Zeiss HFT Tele-Tessar 135/4,再进化到 Rollei-HFT

Tele-Tessar 135/4。

呃,对比一下我以前讲过的 135 头,呃,它的特点似乎不太突出,但也绝对不

是潘太康 135 这种东西可以相提并论的。最大光圈小了点,但全开完全可用。

这个镜头如果一千以下吃进手,算是比较划算的。与东蔡 135/3.5 相比,它除

了光圈小半档以外,其它方面均不逊于东蔡。

第一版镜头长相如下:

4)Carl Zeiss HFT Sonnar 135/2.8

在第一批推出的禄来镜头里,应该是没有 135 2.8 这个规格的镜头。几只高规

格的镜头,都是在 HFT 镀膜开发出来以后才推出的。

这几只高规格的镜头都有:

Carl Zeiss HFT Sonnar 135 2.8

Carl Zeiss HFT Planar 85 1.4

Carl Zeiss HFT Distagon 35 1.4

Carl Zeiss HFT Planar 50 1.4

呃,没有错,接下来要说的这只 Sonnar 135/2.8 是与三只 1.4 镜头并列的高

规格镜头。禄来的高规格镜头都是由禄来和蔡司伊康共同设计研发,并由禄来制

造的。很多人会问为什么禄来的 135/2,8 比康太时贵出来一倍多,答案就是,

禄来的 135 2.8 是纯德国设计德国生产(虽然后来转移到新加坡,但仍然是禄

来亲自生产),但康太时的 135 2.8 就有雅西卡血疑,有人曾经考证康太时的

135 2.8 是由雅西卡设计的,与雅西卡同款镜头一样。虽然我对此抱持怀疑,但

毫无疑问的是,康太时的 135 2.8 确实不如禄来血统纯正。有人比较过两只镜

头,在成像上差距不大,色彩上各有千秋,普遍认为禄来的 HFT 膜色彩更漂亮。

可以说,这只 HFT Sonnar 135 2.8,在 135 段的镜头里来讲,贵是它唯一的缺

点。好成色德产红膜的,价格几乎有与徕卡 R135/2,8 一较高下的趋势。其实我

感觉不必刻意追求所谓的血红膜,根据我的使用上看,血红膜与其它版本基本上

43

没什么区别,无非就是产量比较少,所以价格比较高而已。

这只镜头的成像承袭了禄来一贯的传统,全开光圈就很锐利,焦外成像平坦均匀,

柔和化开,确实是对得起那价钱。唯一不如徕卡的就是没有徕卡的那种密润,但

无论锐度、色彩还是焦外成像,这只 HFT Sonnar 135 2.8 均达到了一流镜头的

行列,绝非梅耶之流可以相提并论。

回过头来,回顾一下我所提过的一些 135 镜头,我横向对比总结一下:

梅耶潘太康 135/2,8 ,焦外旋转明显,全开成像松散,收两档以后还行,无论

哪个版本都一样,不太推荐买。

东蔡 135/3.5 ,成像很好,价格适中,全开光圈能用,焦外浓而奶油,也比较

平均,没有太严重的旋转,比较超值。

禄来 135/4 ,成像不错,价格适中,全开光圈可用,焦外奶油,略有旋转,光

圈比东蔡小半档,但色彩比东蔡洋气,两者性价比差不多。

禄来 135/2.8 ,成像好,价格很贵,全开光圈锐利,焦外成像非常好,整体达

到了很高的水准,色彩漂亮,性价比不好,镜头比较贵。

康太时 135/2.8 ,成像不错,价格很好,全开光圈不如禄来,收一档与禄来基

本一样,焦外成像漂亮,色彩不如禄来,性价比不错,但有雅西卡血疑。

徕卡 R135/2,8 ,成像好,价格很贵很贵,全开光圈锐利,焦外成像超级奶油,

而且平均平坦,没有旋转,色彩浓郁华丽,整体具有徕卡一贯的密润,这是其它

家镜头所无法比拟的体验,是德产 135/2.8 镜头的顶峰。

至于那些二战前的什么 triotar 135/4 或 trioplan 之类的三片三组的镜头,

我感觉基本没有什么提及的必要。还有几只如 ICAREX 版的 tele-tessar 135/4

或是 contaflex 126 版的 tele-tessar 135/4,基本可以参考禄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

我个人感觉,如果你只有一千块钱的预算,那么可以在东蔡 135/3.5 和禄来

135/4 之间纠结,两者成色好的都在 1200 左右,成色差的也都有七八百块钱的,

希望用途广泛一些,就买东蔡的。喜欢成像色彩艳丽洋气的,就买禄来的 135/4。

至于梅耶或潘太康的 135/2.8,呃,如果价格很便宜,倒是可以弄一个感受一下。

如果是千八百块钱的,就还是放弃吧,成像跟东蔡的差距也不是一点点。

如果你有1500左右的预算,貌似只有康太时一个选项,当然你还可以向下选择

东蔡什么的。

44

如果你有2500~3500左右的预算,呃,禄来和徕卡之间需要好好摇摆一下。好成

色的禄来,还是实用级的徕卡,确实需要纠结。如果两者价钱一样,那肯定徕卡

不必犹豫。如果两者差五百以上,禄来 135/2,8 就还有竞争力。必竟成像上差

不太多,禄来还有HFT一贯的成像特点,确实是各有千秋。不过我要是选的话,

还是徕卡没商量,哈哈。

顺便说一句,如果禄来 HFT Sonnar 135/2,8 在 2000 块左右的价位上,就请喜

欢禄来的朋友别犹豫了,速度下手吧。小划痕长小霉这类小毛病不必理会,只要

不是大片起雾就行。

45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