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推荐-电影镜产品资料收集 精品

IT圈 admin 49浏览 0评论

2024年2月25日发(作者:羊舌宵月)

电影镜资料

电影机镜头的解析度并不高,比起来照相机镜头,但是电影镜头的反差非常大,也就是锐度比较高。

电影镜头光圈大,而且大光圈成像质量依然非常优秀。而且电影镜头跟照相机镜头最主要的区别是,光圈可以任意改变的。也就是说,没有具体的非常明确的减一档两档,而是两档之间可以任意收放光圈。

世界上面生产相机镜头的厂家也不多,德国的卡尔蔡司,专门为德国的电影机阿莱生产镜头,法国阿通好象是自己生产的镜头。还有美国的潘纳维申好像也是自己生产的镜头。

电影机片幅有70、35、16、8mm这些,其中8mm电影头几乎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不仅仅像场不足,相面距也太短,好像连O记的M 4/3都不能用;70mm的电影头不仅难找价格也奇高;16mm和35mm的电影头用来改口相对合适些。16mm的像场都偏小,大部分不能覆盖全幅,但也有例外,瑞士Kern 150/4的像场就很大,甚至可以覆盖120。35mm的电影头也不容易找,相对较多的接口是Arri口的,但也不是所有Arri口的镜头可改,其中施耐德75/2改口后全幅会打板,一般焦距短过75mm都无改口希望。16mm电影头也大多要焦距长过75mm才可改口。

35/70mm电影头的产量很少,解析力很高,这些都决定其不可能出现价格便宜的镜头。所以在这些限制下,基本上只有16mm电影头且焦距75mm以上的才是性价比合适的。

关于高光的问题我补充一句,所谓说电影头高光肯定好就是标准属于语文老师教出来的数学。大家想想看电影头是目的性非常强烈的镜头,设计都是为了一些很明确的场景效果来设定,在电影的拍摄中,除了自然风景外,大多数是在人工光源的条件下拍摄的,这种情况下高光光线往往很均衡,然后也会有一定的烟雾来让光线的光比降下来,所以对暗部的下降要求往往远远高于对高光的捕捉能力。这和普通镜头可能绝大多数在自然光下拍摄的条件是不一样的。

那么电影头高光不好也是极其正常的,因为设计方向不在这里,但是不代表没有高光很好的电影头。meyer虽然不至于高光无敌,但是至少是有诚意让你可以去拍点风景的时候不要太顾虑测光的类型。

网上有人提到电影头比135相机镜头好,这点从我自己使用的情况看,我觉得未必。对于Arri口的电影镜,确实解析力/反差都很高,同是蔡司头,会比135相机头好很多,同是施耐德,也是好很多。但对于存量很大的16mm电影头,却良莠不齐,不过却是每支都很有个性,适合喜欢尝试的影友。这支柯达就是在16mm电影头中比较出名的一支,同是102/2.7,还有一支美国产的Elgeet,不过价格便宜很多,只是难找。

如果只是想玩玩特别的漩涡焦外,在135相机镜头中就有很多,双高斯的蔡司Biotar、施耐德Xenon都可以产生漩涡焦外。另外Sonnar也可产生轻微漩涡焦外。

全副的电影镜都巨贵,电影头最漂亮应该算焦外空间的延伸和光比控制。每家的100mm焦段都是出神镜的焦段,而最牛X的35mm 电影镜头系列在这:

1 angenieux

2 boyer

100mm f2.5

100mm f1.4

3 dallmeyer super-six 102mm f1.9

4 kinoptik

100mm f2 cine

100mm f2.5

100mm f2

100mm f2.3

5 cooke d f p

6 schneider

7 ASTRO BERLIN

如今我们熟悉的A C K D 四大品牌,除了法国Angenieux 和Cooke 传统两强还在小规模、高规格供应十分昂贵的电影器材,其他如Kinoptik 已经关门大吉,Dallmeyer也转移到专门为航空航天部门提供小范围服务。基本我们使用的镜头,都是1920年-1989年之间的产品。

法國A隊代表:angenieux 100/2(2.5),angenieux 150/2.7,angenieux 135/2.5,angenieux 90/1.8,angenieux 75/1.8,angenieux 50/1.5

法國B隊代表:boyer 100/1.4,boyer 60/1.4

法國F隊代表:foca 90/3.5(非电影镜)

法國K隊代表:kinoptik 100/2,kinoptik 150/2.5,kinoptik 75/2,kinoptik 50/2

法國S隊代表:som berthiot 100/3.5,benoist berthiot 75/1.9

英國C隊代表:cooke 100/2.5,cooke 75/2,cooke 50/2

英國D隊代表:dallmeyer super six 101/1.9,dallmeyer super six 83/1.9,dallmeyer super

six 76/1.9,dallmeyer super six 50/1.9

瑞士K隊代表:kern 150/3.3,kern 100/2.8,kern 75/2.8,kern 50/1.9 (1.8)

德國A隊代表:Astro Berlin 125/2.3,Astro Berlin 150/1.5,Astro Berlin 100/1.8,Astro Berlin

100/2.3,Astro Berlin 75/1.8

德國H隊代表:Hugo Meyer Plasmat 150/2.9,Hugo Meyer Plasmat 90/1.9,Hugo Meyer Kino Plasmat

75/1.5

德國K隊代表:Kilfitt 150/3.5,Kilfitt 90/2.8

德國S隊代表:Schneider 100/2,Schneider125/2

德國Z隊代表:Planar 85/1.2 60週年,Planar 55/1.2 100週年,planar 85/1.4 T,planar 85/2(T),Biotar 100/2

美國B隊代表:balter (super)100/2.3,balter (super)152/2.7,balter (super)75/2.3

,我个人的经验主要是如下几点:

第一,你买镜头之前,先要搞清楚你使用的机器是什么画幅,你是M43 还是APS,还是135全副,或者是120以上的大片幅。如果像场无法覆盖,暗角太大,是不能使用的。

因为电影镜头从规格上使用到135 和APS的主要是16MM和 35MM。像场当然是35MM的比较大,不过也不一定,要看焦段,比如16MM的 150MM以上的电影镜,爱展能(Angenieux)150MM F2.7。这只像场可以覆盖6X6。也就说,焦距越长的,像场越大。

第二是要看镜头成像后距。这个也要分的,135全副和APS画幅基本上都需要后距长的镜头,基本上要在比50MM焦距更长的镜头里面去找。我的经验的是50MM的电影镜头基本上都无法改到135全副,除了SONY;APS里面有部分能改,比如奥林巴斯,SONY。如果是佳能和尼康的用户(如果要玩电影镜头,真的不推荐尼康),一定要到长于50MM焦段的镜头里面去找。接下来50MM-25MM的电影镜头主要使用在旁轴相机(比如莱卡)和M43,以及刚出的APS-C的NEX系列上面,如果是C MOUNT M25螺丝口,可以直接转接,ARRI口可以转,但是建议改口。其他非标准口,都要改口。

比25MM更广的电影镜头,建议不要碰,大多在X2的CCD上都有明显暗角,像场严重不够。当然也有例外,比如ZEISS 16MM F2 那只35MM ARRI口的头,不过不是资深的人不要去碰。否者买了暗角大,吃亏的是自己。

 能够改镜名单 (鏡頭名字,已知可改接口)

Astro Berlin 75mm f/1.8 (SLR)

Astro Berlin Pan Tachar-C 100mm f/1.8 (Canon EF)

Astro Berlin Pan Tachar-C 150mm f/1.8 (SLR)

Angénieux 28mm f/3.5 Type R11 (Exakta, Canon EF, M42)

Angénieux 35mm f/2.5 Type R1 (Exakta, Canon EF, M42)

Angénieux 50mm f/1.5 Type S21 (Exakta, Canon EF, M42, Leica M)

Angénieux 50mm f/1.8 Type S1 (SLR, Leica M)

Angénieux 50mm f/1.8 Type S2 (Leica M)

Angénieux 75mm f/1.8 Type S3 (SLR, Leica M)

Angénieux 80mm f/1.8 Type Y31 Projection lens (SLR)

Angénieux 90mm f/1.8 Type P1 (SLR, Leica M)

Angénieux 90mm f/2.5 Type Y1 (SLR, Leica M)

Angénieux 135mm f/2.5 Type ?? (SLR)

Angénieux 180mm f/4.5 Type ?? (SLR)

Bausch & Lomb Baltar 40mm f/2.3 (Leica RF only)

Bausch & Lomb Baltar 50mm f/2.3 (Leica RF only)

Bausch & Lomb Baltar 75mm f/2.3 (SLR)

Bausch & Lomb Super-Baltar 3 inch f/2.0 (SLR)

Bausch & Lomb Baltar 100mm f/2.3 (SLR)

Bausch & Lomb Super-Baltar 4 inch f/2.0 (SLR)

Bausch & Lomb Baltar 152mm f/2.7 (SLR)

Bausch & Lomb Super-Baltar 6 inch f/2.8 (SLR)

Boyer 50mm f/1.9 (Leica RF ok, SLR??)

Boyer Saphir 50mm f/3.5 (Leica RF ok, SLR??)

Boyer 75mm f/1.9 (SLR)

Boyer Saphir 75mm f/3.5 (SLR)

Boyer Saphir 75mm f/4.5 (SLR)

Centry Optic Cintal 100mm f/2.3 (SLR)

Cooke Ivotal 50mm f/1.5 (Leica M,但會有暗角)

Cooke Amotal 2 inch f/2.0 (Leica M)

Cooke Kinetal 2 inch T/2.0 (SLR? Leica M)

Cooke Speed Panchro 50mm Ser I f/2.0 (RF only)

Cooke Speed Panchro 50mm Ser II f/2.0 (RF ok, SLR?)

Cooke Speed Panchro 75mm Ser II f/2.0 (Canon EF, Nikon F)

Cooke Deep Field Panchro 75mm f/?.? (SLR, Leica M)

Cooke Telekinic Anastigmat 95mm f3.3 (SLR) [non-coating]

Cooke Deep Field Panchro 100mm f/2.5 (Canon EF, Nikon F)

Cooke Speed Panchro 100mm f/2.3 (SLR)

Cooke Monital 100mm f/3.5 Sopelem (SLR)

Cooke Panchrotal 4 inch T2.8 (Canon EF, Nikon F)

Cooke 4 inch f/2 Copying lens (SLR 像場很不平均,邊緣部分失真明顯)

Taylor Hobson Anastigmatic 4 inch f/2.0 (SLR)

Cooke Telekinic Anastigmat 150mm f4.5 (SLR)

Cooke Kinetal 6 inch f/4.0 (Canon EF, Nikon F)

Cooke Telekinic 6 inch f/4.5 (SLR)

Cooke Anastigmat Ser II 178mm f/4.5 (M42)

Dallmeyer Super-Six 2 inch (50mm) f/1.9 (Canon EF)

Dallmeyer Super-Six 2 1/4 inch (58mm) f/1.9 (SLR)

Dallmeyer Super-Six 2 1/2 inch (63mm) f/1.9 (Canon EF)

Dallmeyer Super-Six 3 inch (76mm) f/1.9 (SLR)

Dallmeyer Super-Six 3 1/3 inch (83mm) f/1.9 (Pentax 645, T2, M42, Canon EF, Nikon F)

Dallmeyer Super-Six 4 inch (102mm) f/1.9 (Pentax 645, T2, M42, Canon EF, Nikon F)

Dallmeyer Pentac 4 inch (102mm) f/2.9 (M42)

Dallmeyer 4 inch f/4.5 (SLR)

Dallmeyer Super-Six 5 inch (125mm) f/1.9 (Pentax 645, T2, M42, Canon EF, Nikon F)

Dallmeyer Super-Six 6 inch (153mm) f/1.9 (Pentax 645, T2, M42, Canon EF, Nikon F)

Dallmeyer 6 inch f3.5 (SLR)

Dallmeyer 6 inch f4.5 (SLR)

Dallmeyer 6 inch f5.6 (SLR) [non-coating]

Dallmeyer Super-Six 8 inch (203mm) f/1.9 (Pentax 645, T2, M42, Canon EF, Nikon F)

Dallmeyer Kinematograph 3 inch (75mm) (SLR)

Dallmeyer 4 inch f/3.5 (Canon EF, Nikon F,但FF會有輕微黑角)

Foca 9cm f/3.5 (SLR)

Hugo Meyer Kino Plasmat 3 inch f/1.5 (Leica M)

Hugo Meyer Plasmat 9cm f/1.5 (SLR)

Hugo Meyer PLasmat 150mm f/2.9 (SLR)

Kern Switar 50mm f/1.8 (f/1.9) for Alpa (SLR, RF)

Kern Switar 75mm f/2.8 (AR = APO) (SLR)

Kern Marco-Yvar 100mm f/2.8 (AR = APO) (SLR)

Kern Switar 100mm f/3.3 (SLR)

Kern Marco-Yvar 150mm f/3.3 (SLR)

Kern Yvar 150mm f/4 AR (SLR) [AR = APO]

Kodak Cine Ektar 102mm f/2.7 (SLR,但FF會有輕微黑角)

Kilfitt Munchen Macro-Kilar 40mm f/2.8 (M42, Canon EF, Nikon F, T2?)

Kilfitt Munchen Macro-Kilar 90mm f/2.8 (M42, Canon EF, Nikon F, T2)

Kinoptik Tegea 9.8mm f/1.8 (M4/3)

Kinoptik Apochromat 28mm f/2.0 (Leica M-mount,只可用在M8, RD1等)

Kinoptik Apochromat 35mm f/2.0 (Leica M-mount,只可用在M8, RD1等)

Kinoptik Apochromat 40mm f/2.0 (Leica M-mount)

Kinoptik Apochromat 50mm f/2.0 (M42, Canon EF, Nikon F, T2, Leica M-mount)

Kinoptik Fulgior 50mm f/1.3 (Leica M,但FF會像場不足)

Kinoptik Apochromat 75mm f/2.0 (M42, Canon EF, Nikon F, T2, Leica M-mount)

Kinoptik Apochromat 100mm f/2.0 (Pentax 645, M42, Canon EF, Nikon F, T2)

Kinoptik Apochromat 150mm f/2.5 (Pentax 645, M42, Canon EF, Nikon F, T2)

Kinoptik Spécial ciné 210mm f/2.8 (Pentax 645, M42, Canon EF, Nikon F, T2)

Kinoptik Spécial ciné 300mm f/3.5 (Pentax 645, M42, Canon EF, Nikon F, T2)

Kinoptik Aplanat 500mm f/5.6 (Pentax 645, M42, Canon EF, Nikon F, T2)

Nation Optic Trinol Anistigmat 105mm f3.5 (SLR) [Made by Taylor Hobson] {Some had Focusing

Tube for Lecia M39, made in Scotland}

Old Delft 50mm f/2.8 for Alpa (SLR)

Old Delft 135mm f/3.2 for Alpa (SLR)

Old Delft 180mm f/4.5 for Alpa

Rodenstock Jamagon 12cm f/4.5 (SLR)

Rollei HFT 35mm f/1.4 (Canon EF,Nikon聽說某幾個型號可)

Rollei HFT 50mm f/1.4 (Canon EF,需要切鏡尾護鏡環)

Rollei HFT 85mm f/1.4 (Canon EF,Nikon F)

Rosher-Kino-Portrait 75mm f/2.3 (SLR, 像場不足)

Ross 75mm f/3.5 (SLR)

Schelder & Keuznach Tele-Xenar D.R.P. 150mm f4.5 (SLR)

Schneider Cine-Xenon 75mm f/2.0 (SLR, some only for RF)

Schneider Kreuznach Arriflex-Cine Xenon 100mm f/2.0 (SLR)

Som Berthiot Cinor 50mm f/2.0 (Leica M)

Som Berthiot Flor 55mm f/1.5 (Leica M)

Som Berthiot 75mm f/2.5 (SLR, Leica M,像場不足FF)

Som Berthiot 75mm f/3.5 (SLR)

Som Berthiot 38-150 f/3.8 (M42)

Som Berthiot Tele-Cinor 100mm f/3 (SLR)

Steinheil Macro-S-Quinon 55mm f/1.9 (SLR)

Steinheil 100mm f/2.8 Macro (SLR)

Steinheil Munchen 100mm f/3.5 (SLR)

Steinheil Munchen 100mm f/3.5 for Argus (SLR)

Voigtlander Skoparex 35mm f/3.4 (SLR)

Voigtlander Skopagon 40mm f/2.0 (SLR?)

Voigtlander Nokton 50mm f/1.5 (Leica M)

Voigtlander Ultron 50mm f/2.0 (Leica M, SLR?)

Voigtlander Septon 50mm f/2.0 (Leica M, SLR?)

Voigtlander Heliar 7.5cm f/3.5 (SLR)

Voigtlander Color Dynarex 200mm f/4.0 (M42)

Wollensak 101mm f/2.5 (SLR)

Wollensak 135mm f/4.5 Enlarging Velostigmat (SLR)

Zeiss Biotar 75mm f/1.5 (SLR)

Zeiss Biotar 8cm f/2.0 (SLR)

Zeiss Sonnar 8cm f/2.0 (SLR)

Zeiss Sonnar 85mm f/2.0 (SLR)

Zeiss Jena 100mm f/3.5 (SLR)

Zeiss Sonnar 135mm f/4 (SLR)

 不可以改镜名单(鏡頭名字,已知不可改接口)

Cooke 25mm Ser III f/2.0 (SLR, RF) 黑角

Dallmeyer 1 1/2 inch f/1.5 (SLR, RF) 像場不足

Kern Switar 75mm f/1.9 (SLR, RF) 鏡後距不足

Schneider Beaulieu 2,8/75mm Cine-Tele-Xenar (SLR)

Schneider - Kreuznach Arriflex CINE Xenon 2/50mm (SLR)

Schneider PC-Cinelux AV MC 60mm f/2.8 Projector lens (SLR)

第三就是镜头的真假识别。类似kinoptik、dallmeyer super six这种现在已经炒天价的东西。买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中欧出了相当部分假货。主要是通过放映镜头改装,还有其他类似尺寸的苏联镜头改压圈来仿制。有几个识别办法。第一是拆开看结构,对镜头结构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对称双高斯的特点。 第二是看压圈刻字,大多假的都是没有字的深度,只有油漆痕迹。另外玻璃镀膜的反光不能太强,如果是镀膜头,有强烈反光的必定是假的。其他品牌,比如dallmeyer super six和som 主要是看有没projection 字样,有这个字样的都是放映镜头改装,要小心。

另外还有一点,只有内行才懂的,就是外观很烂,但是玻璃很好的,基本属于抛光镜头,要特别小心。说到这件事,也要请玩这个的人,要有点包容心。我手上有些东西,都是80多年前生产的了,上面有很多划痕,或者有些脱模,都是正常的。要想什么东西都是完美的到你手里,是不可能的。所以买镜头都要注意这些问题。

暂时想到这么多,具体牵涉到个体,还有很多知识。以后想到了慢慢说。

* ANGENIEUX 100mm f/2.5

法国著名电影镜头厂,RETROFOCUS则是该镜厂轰动一时的专利,除了生厂高品质的电影相机镜之外,早期亦生产部分少数相机镜头(P. ANGENIEUX)及后期约1980年代少数的相机镜头,此外,美国NASA太空总署用的高规格光学镜头也是委托爱展能研发生产的。

Angenieux被称为法国妖姬,色彩艳丽,有强烈法国浪漫之风。使用过Angenieux顶级一线S系列镜头的人,都不会忘记那种接近魔法世界的色彩。散漫优雅的散景,和魔幻的色彩正如一个法国少妇一样浓艳慵懒,又极端性感。被这个镜头毒下水的人,眼睛里面再也没有其他东西。。。

Angenieux 的镜头都可以收的,特别是LEICA L39 MOUNT的,国际上收藏与使用价值都极高。L39/LTM大概有以下几只:

1. 28mm F3.5 retrofocus

2. 35mm F2.5 retrofocus

3. 50mm F2.9 Z3

4. 50mm F1.8 S1

5. 50mm F1.5 S12

6. 75mm F3.5 Z3

7. 90mm F2.5 P1

8. 90mm F1.8 P1

9. 135mm F3.5 Y2

爱展能各型的设计意义:

S: 双高斯设计(一般用在50mm),e.g. S1,S2,S21

Y: 4/4的Ernostar变型(主要用于长镜头),Y1,Y2,...

P: 5/4的Ernostar变型(主要用于长镜头),P1

R: Retrofocus (用于广角,爱展能最有名的设计之一),R1,...

Z: 3片Triplet (早期的50mm,跟75mm用这设计),Z2,Z3,...

其实Angenieux做L39主要应该是要提供意大利的Gamma相机(此相机采用L39卡口),所以Angenieux LTM/L39镜头出现在意大利的机会比其他地方高。例如"意大利Leica收藏家兼店家老板Luigi () 收藏不少Angenieux L39的镜头,尤其是50mm F1.8这只。

代表:angenieux 100/2(2.5)、angenieux 150/2.7、angenieux 135/2.5、angenieux 90/1.8、angenieux 75/1.8、angenieux 50/1.5。

16mm的Angenieux变焦头成像不好,有10-150mm,15-150mm,12-120mm;35mm的Angenieux变焦头太贵太重,没有把玩的冲动,定焦很少见到。Angenieux 100mm f/2.5具有强烈的电影感。

* Astro Berlin

成立于1931年的著名德国镜厂,位于柏林。其生产的镜头叫人极为印象深刻,发色散景大异其它德国光学镜头。但是该镜厂于1991年结束,其Pan-Tachar系列为其经典代表。

代表:Astro Berlin 125/2.3、Astro Berlin 150/1.5、Astro Berlin 100/1.8、Astro Berlin

100/2.3、Astro Berlin 75/1.8。

* BALTAR 100 f/2.3

Bausch & Lomb(博士伦)成立于1853年,是美国纽约一家有150多年历史的老牌科学仪器和视光学厂,创始人是德裔移民John Jacob Bausch,三年之后向他的好友Henry Lomb借了60美元以维持公司运作。用他们的姓组合成为公司名字并开始生产眼镜框、光学仪器和镜片、镜头,做出了第一片美国制造的光学玻璃,以及拍摄第一张月球卫星照片所用的镜头,上世纪80年代后主业调整为眼镜和视光学相关产品。

在1880年代,John Jacob Bausch之子Edward访问德国耶拿蔡司工厂并得到了蔡司授权在美国设计和制造蔡司专利镜头,Baltar和Super Baltar都是典型的双高斯结构镜头。

博士伦电影镜头广泛用于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拍摄中,最出名的当属教父(Godfather)系列。博士伦公司因为对电影技术的推动贡献而获得1954年奥斯卡荣誉奖,几位博士伦公司科研人员还获得了1960年的奥斯卡科学工程奖。

代表:balter (super)100/2.3、balter (super)152/2.7、balter (super)75/2.3。

BALTAR 100 f/2.3有多个版本,其中黄紫点版和后期无点版两只镜头差别很大,黄紫点版本吃光很严重(吃光问题对于玩老镜头是家常便饭了,如果镜头表现优异的话给她订造遮光罩不算过分的),后期无点版确实是性价比好头。后期版最大的改进恐怕是吃光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以下这张测试照没有使用遮光罩,可以看出在太阳下面也是从容不迫。这只镜头色彩确有美国风味,特别张扬,没有法国那种灵动和委婉,比较直接,艳丽奔放,发色陈旧,有底片味。全开F2.3的解像力就十分强大,夕阳西下的时候,饱和度突然爆发。唯一的缺点可能大光比下有少许色散,但是也是在可接受范围。

夕阳,蓝与黄

中午,路人

中午时间和夕阳时间对比看此镜头发色的变化,该镜对太阳色温的变化还是十分敏感的。

如果喜欢KODAK 102 而又嫌弃其无法覆盖全画副,那这只BALTAR 100 后期无点版应该算是个最佳的替代品,两只镜的色彩和焦外风格都有许多相似处。

baltar众多版本里面最好的是Super Baltar,比baltar出得晚,厂家资料说从技术和玻璃原料上都有了不少的提高,所以全开光圈时对像差的修正比baltar好,分辨率超高,色彩和反差都更强。

* BELL & HOWELL 75mm/f3.5

比入门级别的KODAK 102/2.7 (太热,已经被炒到2000--3000的价位) 好一档的,有暗角,但不是那类生硬的暗角,倒象是莱卡旁轴那种暗角,可以接受。

* Boyer

代表:boyer 100/1.4 、boyer 60/1.4。

* Carl Zeiss Jena ddr TEVIDON 100/2.8

黑色小的那只就是tevidon 100 2.8,这只应该有的人也不少了,旁边是SOM 100。

说实话,这只镜确实不错,比一般蔡味重,反差严谨稳重,色彩写实中不失活泼,成像密度夸张。缺点是和S 100 F2 比,立体感稍欠缺,和COOKE 的细节比,少一些厚度,和HUGO MEYER 比,过度稍硬,焦外也没HM 这么梦幻。当然,没有完美的镜头,各有各风格嘛,如果你是拿镜头干活的,这个头画面素质超过很多贵价AF头。另外特别提示,有少量暗角,只能算勉强覆盖135画副。

* Cooke speed panchro 75 2 & Cooke Deep Field Panchro 100mm F2.5 T2.8

当今玩老镜头,最受推崇乃ACDK四大厂家,其中C指的就是Cooke。Cooke是英国著名电影镜头专业品牌,在业内久负盛誉,有着英国人的严谨。成像立体,风格典雅精致,反差适中,散景安静,解像力保持着英国人那种严谨和细致。他们生产的镜头,对光线的控制,和立体感,是世界数一数二的。Cooke也是立体派的代名词,Cooke镜头的控制能力极强,可以说在大光比环境下还没有哪只镜头可以与它相媲美,就算在数码上也是黑白

分明绝无紫边出现。使用最大光圈时景深内的成像清晰锐利,焦外如涡旋状散而不乱。Cooke镜头的色彩凝重内敛,与leica最著名的50/1.2表现近似,都有一种偏暖的倾向,但感觉Cooke的颜色更接近真实,很象欧美大片上的色彩。

Cooke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屹立百年的光学公司,今年刚发布第五代Speed Panchro电影镜头以及全新的超大光圈系列。Taylor Hobson实际上就是英国著名的光学公司Cooke,较早期的所有的柯克摄影镜头都标志taylor hobson出售,他的镜头品质一直是在世界几大强中排列前几位的厂家之一,三片三组柯克式镜头是其最为有名的作品,而所有柯克式镜头,只有taylor hobson是研究的最深,品质最好的,柯克的光学水平几乎可以和蔡斯相提并论,只不过出于英国产品的惯例,都显得高贵而孤僻,了解和使用的人很少。

柯克Taylor Hobson的大画幅可用镜头有下列几个系列:

1. Angelic Series 7b,这是Taylor Hobson生产的广角镜头,最大光圈f6.5,结构不清楚,Taylor Hobson有着英国镜头一贯的特色,结构都是自有较为独特的,视场角90度,生产有3.25到12英寸的镜头;

2. Series 5b,cooke lens,3片3组柯克结构,最大光圈f8,视场角65度,镜头焦距9-36英寸,用途广泛,工业翻拍,投影使用较多;

3. Series 5a,有时标志为Process,最大光圈有f8、f16两种,3片三组结构,焦距5-18英寸,一般配置给摄影使用,是当时较普遍的标准镜头;

4. Series 9,都标有APO字样,不清楚结构,最大光圈f10、f16,视场角62度,生产了13-48寸的镜头,工业用途为主;

5. Series 3a,cooke lens,3片3组柯克式结构,62度视场角,最大光圈f6.5,焦距覆盖5-18英寸,普通摄影用途;

6. Series 4a,cooke lens,3片3组,60度视场角,最大光圈5.6,焦距覆盖5-18英寸,用途同上;

7. Series 14,cooke Anastigmat,镜片组较复杂,基本结构还是柯克式的,只不过每一组镜片都由几片胶合而成,这是较复杂也较少见的Taylor Hobson镜头,素质相当不错,视场角53度,最大光圈f6.3,主要用于分色;

8. Series 2e,较后期的镜头,常标志Portrellic,设计目的稍有不同,这是支柔焦镜头,最大光圈较大,为f4.5,视场角53度,有10.5-18英寸的镜头可选;

9. Series 2,早期用于航空摄影,最大光圈f4.5,视角51度,通常标示Aviar,生产了8.5-15英寸焦距的几支镜头;

10. Series 3b,4片4组结构,最大光圈f6,航空摄影用镜头,视场角53度,生产了8.5-15英寸的镜头;

11. Series 15,标示cooke convery,这个系列只有一只镜头,焦距12.25英寸,光圈f6.8,视场角53度,采用很特殊的8片4组的结构;

12. Series 2a,视场角48度,最大光圈f4.5,标准的3片三组结构,焦距覆盖5-18英寸;

13. Series 13,常标示coric,也只有一只,焦距6.25英寸,光圈f2.9,好像是支电影镜头;

14. Series 8b,标示eltic,这是一只5片3组的电影望远镜头。

Cooke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6年,William Taylor和Thomas Smithies Taylor兄弟和商人Mr. Hobson成立了一家光学公司制造电影镜头,取三人的姓Taylor,Taylor & Hobson为公司名称,简称TTH。

1893年另一位光学设计师H. Dennis Taylor,来自T. Cooke & Sons望远镜公司的光学经理,发明了经典的三片式Cooke设计,向TTH公司伸出了授权生产的橄榄枝。次年由TTH开始生产电影镜头,打上Cooke的商标出售。接下来的五十年里几乎所有好来坞特色电影都是用Cooke镜头拍摄的。

1930年TTH被著名电影器材制造公司Bell & Howell收购,二战期间美英等国无法从德国进口镜头,Cooke镜头占领了所有的电影镜头市场。1946年又被转卖给了Rank公司,后来逐渐以测量为主业。

1998年Taylor Hobson公司的光学部门出售并成立了新公司Cooke Optics,伴随着一系列新电影镜头的发布,重新在电影镜头市场站稳了脚跟。

1921年光学天才Horace W. Lee设计了Speed Panchro,这种镜头有着F/2的超大光圈,并对所有像差都有良好修正。过了几年有声电影开始出现,电影导演比以往任何时间更需要超大光圈镜头。因为会录下声音,有嘈杂响声的大功率照明灯不能再使用了,拍电影时的光亮度一下子不够了,只有靠大光圈来补救。

1930年代,Cooke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变焦电影镜头Bell & Howell Cooke Varo

40-120mm,1940年后更高的解像力的第二代Speed Panchro出现。1946年Deep Field Panchro发布,有趣的是,后来Taylor Hobson公司去调查好来坞导演们对Deep Field Panchro的反馈意见,以期改进。结果导演们一致认为Deep Field Panchro太好了,于是Deep Field Panchro结构和设计都被保留了下来,而同期的Speed Panchro则不断改进到三代、四代乃至今年刚发布的五代。

无论是Speed Panchro还是Deep Field Panchro,得益于对像差的良好修正,焦内成像非常清晰,焦外柔和,立体感超强。

而Cooke Ivotal Anastigmat则是比Panchro的像差修正还要更好的双高斯结构,在Ivotal设计专利2194413的开篇就有以下介绍:这类球差,色差,彗差,象散和畸变都校正良好的镜头在美国专利号1955591(注:即为Speed Panchro的设计专利)中有描述,但是为了某些特别的用途更主要是电影照相,希望提供比那些可得到的镜头还要更高程度的畸变校正。

Cooke Ivotal 镜头结构设计专利

话说Panchrotal乃Cooke的奇门兵器,从专利号2366597看是很少见的六片三组凸凹-凸凹-凸凹结构,虽然也能做到大光圈,但像场不够平,周边的像差校正也不是很理想,和

典型的双高斯结构比起来还是差了不少,好在价格也是差了不少,当然也有人把Panchrotal

Anastigmat 100/2.3卖高价,只写Panchro,不小心就当Deep Field Panchro 100/2.5卖了,千万要看清楚。

Deep Field Panchro 100/2.5镜头结构设计专利

库克有些个镜头采用的玻璃之毒,超出想象,例如亮银版的100/4 四片镜片中就有两片用的是贵金属光学玻璃镜片,拍人的肤色、质感、立体感,都是细节非常好。

Cooke Kinetal是50年代Cooke出的轻量化16mm电影镜头,比起35mm系列的Speed

Panchro和Deep Field Panchro来说是差很远的,不过一味追求高光控未免有些走入死角,电影镜头本来设计就是考虑到有人造光源情况,单纯在自然光线下拍电影的应用极少。

代表:cooke 100/2.5、cooke 75/2、cooke 50/2。

cooke kinteal 100mm t2.8

Cooke speed panchro 75 2

Cooke speed panchro 75 2

Cooke speed panchro 75 2

Cooke speed panchro 75 2

Cooke speed panchro 75 2

Cooke Deep Field Panchro 100mm F2.5 T2.8

Cooke Panchrotal Anastigmat 2.8" T2.5

Cooke Ivotal 25mm/1.4这镜头很有特色,全开时高光物体会变得很柔,拍人会很梦幻,而收光圈后柔焦效果消失。全开时分辨率已经非常高了,不过对比度不高(喜欢尼康镜头的人可能不会爱它),收光圈后对比度会提高很多。色彩还原是很忠实很沉稳的颜色,一如英镜风格。逆光方面,有着Cooke的酒红色镀膜,正对阳光都不用担心。

Cooke Ivotal 25mm/1.4 C口电影镜头,可以转接到M4/3数码相机G1、GH1、GF1、EP1、EP2上使用,像场完全覆盖,只在无穷远时有极少暗角(当用4128x2752像素拍无穷远照片时暗角约30像素),标头视角加上小巧镜头使得拍照很轻松。

一般电影镜头30mm以下的都不好在nex上用,会有严重黑角,除非是反望远结构的,比如只爱展能14.5mm/3.5。

* Dallmeyer super-six 102mm f/1.9

同为英国知名镜厂,以其SUPER SIX系列最为著名,数量极为稀少,发色散景皆有其独到之处,也是日本玩家争相收藏的铭镜之一。超低的反差,超梦幻的散景。super six的色彩十分通透油润,反差低到可能只有A S3 可以拼一下。super six如今卖到天价,而且像样点成色的,和单反上能用的焦段,十分难得一见,就是因为它梦幻的散景。在大光比下,这些素质都会体现到极致,呈现出强烈穿透力的画面,让人一见难忘。

有人问我是不是后期加了很多东西。呵呵,如果你用过A900的色彩艳丽模式,就不会问这种问题了。这就是100%艳丽模式下的镜头发色,没有加所谓的什么味精。

代表:dallmeyer super six 101/1.9、dallmeyer super six 83/1.9、dallmeyer super

six 76/1.9、dallmeyer super six 50/1.9。

* Elgeet 100/4.5

尽管立体感有、焦外不错,但她还是不符合我对柯102/2.7的爱的标准:氛围感不够。

* Foca

代表:foca 90/3.5。

* Hugo Meyer

代表:Hugo Meyer Plasmat 150/2.9、Hugo Meyer Plasmat 90/1.9、 Hugo Meyer Kino Plasmat

75/1.5。

* Kern

ALPA玩家一定对这家瑞士镜厂一点都不陌生才是,APLA经典的KERN SWITAR MARCO 50mm

f1.9,这支公认最好的ALPA标准镜头,就是委托这家境厂制造的。KERN YVAR系列的电影镜头绝对会是物超所值的上上之选。

代表:kern 150/3.3、kern 100/2.8、kern 75/2.8、kern 50/1.9 (1.8)。

* Kilfitt

Kilfitt是一家规模不大、辗转德美、已经停产的欧洲老厂,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曾经相当有名,是1950及60年代德国最著名的镜厂,生产一系列高品质的电影机镜头,同时有各式转接环可供120及135片幅相机使用,其卓越的高品质光学镜头仅生产到1980年代,其中以KILAR及ZOOMAR最为著名,其中几支经典镜头更有MARCO 1:1的特殊功能,也是近年来电影镜头收藏家争先抢购的主要对象。

你也许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不过如果你是位欧洲相机研究者,那么应该听说过“相机中的机器人”――Robot这个大名鼎鼎的老品牌;即使不知道Robot,你也应该知道“变焦”这个词的外文是――zoom,zoom源自Zoomar,Zoomar是一个摄影镜头品牌,它制造了历史上第一支摄影用变焦镜头36-82mm f/2.8(恒定光圈,后来由Voigtlander生产),从那以后变焦镜头都被称为zoom lens。这个Robot和Zoomar,就都是Kilfitt旗下的品牌。厉害吧?

在摄影器材发展史上,Kilfitt以善于制造微距镜头、APO长焦镜头知名,尤其是前者。它对微距摄影器材的贡献是最大的:世界上第一支135摄影专用微距镜头是它制造的――40mm/2.8

makro;世界上第一支1:1中焦微距镜头是它制造的――90mm/2.8 makro APO;世界上第一支专用变焦微距镜头也是它制造的――70-125mm/4 macro(Vivitar 90-180mm是第二支,Nikon AF

70-180mm只能排第三)。Kilfitt是最早在镜头制造中普遍采用APO设计的厂家之一,另一家是著名的法国品牌Kinoptik,后者的档次、珍稀度和价格超过徕卡。对于了解摄影器材发展历史的人而言,徕卡真的不算什么狠角色,它唯一的贡献可能就是首创了35mm相机规格。

Kilfitt生产的镜头:

1.75/1.3 Zoomatar :牛头,不用说了

2.90/3.5 Kilar :1952年发布,当时售价$75美元

3.110/2.8 Panosoft 柔焦镜,应该算比较早的135柔焦镜了

4.135/3.8 Kilar : 1952年发布,$90美元

5.150/3.5 Kilar : 1952年发布,$97.50美元,1955年的时候涨价到了$120美元

6.180/1.3 Zoomatar:1970年发布,牛x镜头,26xx美元

7.240/1.2 Super-Zoomatar:1970年Photokina展出,覆盖6x9幅面,未正式上市

8.250/4 Zoomar Reflectar: 折返镜,1970年发布,覆盖6x6

9.300/5.6 Tele-Kilar: 1952年发布,售价$130美元,1955年$150美元

10.300/4 Pan-Tele-Kilar. PS : 大约1956出现,覆盖6x6幅面,售价$444.50美元

11.400/5.6 Tele-Kilar: 1952年,$240美元

12.400/4 Sport Fern Kilar : 1956年出现,售价$484.50美元

13.400/4 Sport Zoomatar

14.500/5.6 Zoomar Sport Reflectar,折反镜,1972年$550美元,覆盖6x6幅面

15.600/5.6 Fern Kilar. 1953年,$599.50美元

16.600/5.6 Sport-Fern-Kilar

17.600/5.6 Sport Zoomatar

18.1000/8 Zoomar Sport Reflectar, 折返镜头, 1972年发布,$1390美元,覆盖6x6幅面

19.400/600/800/1200 f/4~f/5.6 Zoomar Tele-bination PS: 1972年发布,$975美元

20.50~125/4 Macro-Zoomar PS: 1972年发布,实现1:1微距,当时售价$220美元

21.170-320/4 Rapid Focus Tele-Zoomar:覆盖6x6幅面

22.40/3.5 Macro Kilar D . MAN : 1955年,售价$115美元 1:2

23.40/3.5 Macro Kilar E . MAN : 1955年,售价90美元 1:4

24.40/2.8 Macro Kilar D . PS : 1956年,1:2,当时售价$139.50美元

25.40/2.8 Macro Kilar E . PS : 1956年发布,当时$119.50美元 1:4

26.90/2.8 Macro Kilar. PS: 1956年,1:1,售价$250美元

27.90/2.8 Super Macro-Kilar PS: 1972年, $195美元

28.90/2.8 Macro Zoomatar 1:1

代表:Kilfitt 150/3.5、Kilfitt 90/2.8。

* Kinoptik 100mm f/2 cine

法国画派镜头,散景和他的反差,是它一大特点,素有镜皇之称,它的特点是成像风格浪漫,色彩细腻阴柔,焦外奇异迷幻。而我感觉它对金属和玻璃质感的描写接近完美,而且特别适合阴天雨后的景物拍摄。在它的影像里总有一种淡淡的小资情调。如果说Cooke是全天候的重兵,那么Kinoptik则是特定环境下的不二法器,不过Kinoptik是个很情绪化的镜头,要完全熟悉和驾驭它必须下番功夫的。80年代以来,Kinoptik一直享有“镜王之王”的美称。香港人称之为“尖无敌”也看出对它赞不绝口。这只镜头使用好了,对反差的控制,和那种涡轮状的散景,容易让散景体现出印象派油画的特征,极端迷人。

KINOPTIK成立于1932年,主要从事电影光学镜头与其它高阶光学产品研发,当然,许多进阶的玩家都会知道KINOPTIK至今仍然受注生产相机镜头,是法国极具代表性的镜厂之一。

代表:kinoptik 100/2、kinoptik 150/2.5、kinoptik 75/2、kinoptik 50/2。

* Kodak Cine Ektanon Lens 102mm f/2.7 银 & KODAK Anastigmat 102mm f/2.7

柯达Kodak胶卷家喻户晓,柯达从事影像行业有一百多年了,涉及的产品除了胶卷还有相纸、感光CCD、胶片135/120/大幅相机、家用数码相机、数码单反、数码后背、电影机、镜头、快门、幻灯机、彩扩机、扫描机、打印机、光盘、磁带、手机、色卡及其它所有你能想到的相关东东。

柯达的全名是Eastman Kodak,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的Rochester市。插句题外话Rochester市就是美国的光学中心,光学厂家云集,比较出名的除了柯达还有博士伦(Bausch

& Lomb)、万轮沙(Wollensak)、伊莱克斯(Ilex)、伊机特(Elgeet)等。

1879年Rochester的一位银行职员,业余摄影师乔治·伊士曼发明了一种批量生产银盐乳剂干板的机器并获得英国专利,两年后他和Henry A. Strong成立了伊士曼干板公司(Eastman Dry Plate pany)目的是简化和普及照相技术。

1888年Kodak牌相机出生,它内部有100张胶卷,25美元的价格在当时非常贵,而且拍完后要寄回工厂冲洗和上新卷。1890年又出了带48张胶卷的Kodak牌折叠相机。几年之后Kodak品牌广为人知,公司就改名为Eastman Kodak了。

1896年柯达发明X光成像产品,后人广泛用于医疗检查

1928年推出彩色电影胶片,结束黑白电影时代

1930年代,柯达首先研究高折射率的镧玻璃并取得了发明专利,40年代专利失效后才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今天我们用的镜头里已经少不了几块高折射率的镧玻璃了。

1942年发布世界上第一种彩色胶卷,另外一个题外话就是万能胶也是1942年柯达员工发明的,1958年柯达推出正式产品。

1934年到1960年代的几十年里,柯达陆续推出了一系列Retina 旁轴和单反的135相机,其中的单反所使用的卡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DKL口,柯达135相机所用的镜头多数为施耐德或其它厂家生产,印象中柯达没有自己造135相机规格的镜头,如果有确切资料欢迎指正。

1969年美国登月用的相机也是柯达。

1976年柯达发明数码相机,第一台数码相机重3.9kg,采用16节AA电池供电,CCD分辨率为100×100像素,每个像素4位灰度;其曝光时间为1/20s,在盒式磁带上记录一张图像需要23s。而30年后的今天,柯达已经退出数码单反市场,家用DC业务也已经整体出售了,真是令人感慨啊!

最早期一百年前的Kodak相机是使用简单的弯月镜片或从其它厂家例如博士伦采购,1914年Kodak推出了Kodak Anastigmat镜头,这系列的镜头成为了经典,广泛用于相机、放大机、投影机、电影机及其它柯达设备。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进行小的修改或使用新的光学玻璃材料。后来还发展出Ektanon、Ektanar、Ektar等系列。

Kodak 8mm和16mm电影机的商标称是Cine-Kodak,接口是特殊的Kodak-Special口,简称S口,柯达同时也生产C口(M25)的电影机镜头,S口柯达电影镜头可以加一个转接环转为C口。

柯达电影镜头我经手过的大光圈有以下规格:

15mm/2.7 Ektar广角(上M4/3有暗角)

25mm/1.4 Ektar

25mm/1.9 Ektar/Anastigmat(S口或C口)

40mm/1.6 Ektar

50mm/1.6 Anastigmat

63mm/2.7 Anastigmat

63mm/2 Ektar

102mm/2.7 Ektar/Anastigmat(像场完全覆盖APS-C,上全幅有轻微黑角,注意一定要取掉原装遮光罩,否则即使APS-C都有暗角)

从我看到的来说,Anastigmat版本是有微距功能的,最近对焦距离要比Ektar要近一些,成像风格各不相同。

柯达102/2.7是最受欢迎的入门电影镜头之一,常常被转接到数码单反上使用,它光圈够大,成像锐利,全开解像力强,旋转焦外,还有微距功能,色彩浓厚,轻微暗角,即使是没有经验的菜鸟都很容易拍出好照片,堪称傻瓜镜头。

2024年2月25日发(作者:羊舌宵月)

电影镜资料

电影机镜头的解析度并不高,比起来照相机镜头,但是电影镜头的反差非常大,也就是锐度比较高。

电影镜头光圈大,而且大光圈成像质量依然非常优秀。而且电影镜头跟照相机镜头最主要的区别是,光圈可以任意改变的。也就是说,没有具体的非常明确的减一档两档,而是两档之间可以任意收放光圈。

世界上面生产相机镜头的厂家也不多,德国的卡尔蔡司,专门为德国的电影机阿莱生产镜头,法国阿通好象是自己生产的镜头。还有美国的潘纳维申好像也是自己生产的镜头。

电影机片幅有70、35、16、8mm这些,其中8mm电影头几乎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不仅仅像场不足,相面距也太短,好像连O记的M 4/3都不能用;70mm的电影头不仅难找价格也奇高;16mm和35mm的电影头用来改口相对合适些。16mm的像场都偏小,大部分不能覆盖全幅,但也有例外,瑞士Kern 150/4的像场就很大,甚至可以覆盖120。35mm的电影头也不容易找,相对较多的接口是Arri口的,但也不是所有Arri口的镜头可改,其中施耐德75/2改口后全幅会打板,一般焦距短过75mm都无改口希望。16mm电影头也大多要焦距长过75mm才可改口。

35/70mm电影头的产量很少,解析力很高,这些都决定其不可能出现价格便宜的镜头。所以在这些限制下,基本上只有16mm电影头且焦距75mm以上的才是性价比合适的。

关于高光的问题我补充一句,所谓说电影头高光肯定好就是标准属于语文老师教出来的数学。大家想想看电影头是目的性非常强烈的镜头,设计都是为了一些很明确的场景效果来设定,在电影的拍摄中,除了自然风景外,大多数是在人工光源的条件下拍摄的,这种情况下高光光线往往很均衡,然后也会有一定的烟雾来让光线的光比降下来,所以对暗部的下降要求往往远远高于对高光的捕捉能力。这和普通镜头可能绝大多数在自然光下拍摄的条件是不一样的。

那么电影头高光不好也是极其正常的,因为设计方向不在这里,但是不代表没有高光很好的电影头。meyer虽然不至于高光无敌,但是至少是有诚意让你可以去拍点风景的时候不要太顾虑测光的类型。

网上有人提到电影头比135相机镜头好,这点从我自己使用的情况看,我觉得未必。对于Arri口的电影镜,确实解析力/反差都很高,同是蔡司头,会比135相机头好很多,同是施耐德,也是好很多。但对于存量很大的16mm电影头,却良莠不齐,不过却是每支都很有个性,适合喜欢尝试的影友。这支柯达就是在16mm电影头中比较出名的一支,同是102/2.7,还有一支美国产的Elgeet,不过价格便宜很多,只是难找。

如果只是想玩玩特别的漩涡焦外,在135相机镜头中就有很多,双高斯的蔡司Biotar、施耐德Xenon都可以产生漩涡焦外。另外Sonnar也可产生轻微漩涡焦外。

全副的电影镜都巨贵,电影头最漂亮应该算焦外空间的延伸和光比控制。每家的100mm焦段都是出神镜的焦段,而最牛X的35mm 电影镜头系列在这:

1 angenieux

2 boyer

100mm f2.5

100mm f1.4

3 dallmeyer super-six 102mm f1.9

4 kinoptik

100mm f2 cine

100mm f2.5

100mm f2

100mm f2.3

5 cooke d f p

6 schneider

7 ASTRO BERLIN

如今我们熟悉的A C K D 四大品牌,除了法国Angenieux 和Cooke 传统两强还在小规模、高规格供应十分昂贵的电影器材,其他如Kinoptik 已经关门大吉,Dallmeyer也转移到专门为航空航天部门提供小范围服务。基本我们使用的镜头,都是1920年-1989年之间的产品。

法國A隊代表:angenieux 100/2(2.5),angenieux 150/2.7,angenieux 135/2.5,angenieux 90/1.8,angenieux 75/1.8,angenieux 50/1.5

法國B隊代表:boyer 100/1.4,boyer 60/1.4

法國F隊代表:foca 90/3.5(非电影镜)

法國K隊代表:kinoptik 100/2,kinoptik 150/2.5,kinoptik 75/2,kinoptik 50/2

法國S隊代表:som berthiot 100/3.5,benoist berthiot 75/1.9

英國C隊代表:cooke 100/2.5,cooke 75/2,cooke 50/2

英國D隊代表:dallmeyer super six 101/1.9,dallmeyer super six 83/1.9,dallmeyer super

six 76/1.9,dallmeyer super six 50/1.9

瑞士K隊代表:kern 150/3.3,kern 100/2.8,kern 75/2.8,kern 50/1.9 (1.8)

德國A隊代表:Astro Berlin 125/2.3,Astro Berlin 150/1.5,Astro Berlin 100/1.8,Astro Berlin

100/2.3,Astro Berlin 75/1.8

德國H隊代表:Hugo Meyer Plasmat 150/2.9,Hugo Meyer Plasmat 90/1.9,Hugo Meyer Kino Plasmat

75/1.5

德國K隊代表:Kilfitt 150/3.5,Kilfitt 90/2.8

德國S隊代表:Schneider 100/2,Schneider125/2

德國Z隊代表:Planar 85/1.2 60週年,Planar 55/1.2 100週年,planar 85/1.4 T,planar 85/2(T),Biotar 100/2

美國B隊代表:balter (super)100/2.3,balter (super)152/2.7,balter (super)75/2.3

,我个人的经验主要是如下几点:

第一,你买镜头之前,先要搞清楚你使用的机器是什么画幅,你是M43 还是APS,还是135全副,或者是120以上的大片幅。如果像场无法覆盖,暗角太大,是不能使用的。

因为电影镜头从规格上使用到135 和APS的主要是16MM和 35MM。像场当然是35MM的比较大,不过也不一定,要看焦段,比如16MM的 150MM以上的电影镜,爱展能(Angenieux)150MM F2.7。这只像场可以覆盖6X6。也就说,焦距越长的,像场越大。

第二是要看镜头成像后距。这个也要分的,135全副和APS画幅基本上都需要后距长的镜头,基本上要在比50MM焦距更长的镜头里面去找。我的经验的是50MM的电影镜头基本上都无法改到135全副,除了SONY;APS里面有部分能改,比如奥林巴斯,SONY。如果是佳能和尼康的用户(如果要玩电影镜头,真的不推荐尼康),一定要到长于50MM焦段的镜头里面去找。接下来50MM-25MM的电影镜头主要使用在旁轴相机(比如莱卡)和M43,以及刚出的APS-C的NEX系列上面,如果是C MOUNT M25螺丝口,可以直接转接,ARRI口可以转,但是建议改口。其他非标准口,都要改口。

比25MM更广的电影镜头,建议不要碰,大多在X2的CCD上都有明显暗角,像场严重不够。当然也有例外,比如ZEISS 16MM F2 那只35MM ARRI口的头,不过不是资深的人不要去碰。否者买了暗角大,吃亏的是自己。

 能够改镜名单 (鏡頭名字,已知可改接口)

Astro Berlin 75mm f/1.8 (SLR)

Astro Berlin Pan Tachar-C 100mm f/1.8 (Canon EF)

Astro Berlin Pan Tachar-C 150mm f/1.8 (SLR)

Angénieux 28mm f/3.5 Type R11 (Exakta, Canon EF, M42)

Angénieux 35mm f/2.5 Type R1 (Exakta, Canon EF, M42)

Angénieux 50mm f/1.5 Type S21 (Exakta, Canon EF, M42, Leica M)

Angénieux 50mm f/1.8 Type S1 (SLR, Leica M)

Angénieux 50mm f/1.8 Type S2 (Leica M)

Angénieux 75mm f/1.8 Type S3 (SLR, Leica M)

Angénieux 80mm f/1.8 Type Y31 Projection lens (SLR)

Angénieux 90mm f/1.8 Type P1 (SLR, Leica M)

Angénieux 90mm f/2.5 Type Y1 (SLR, Leica M)

Angénieux 135mm f/2.5 Type ?? (SLR)

Angénieux 180mm f/4.5 Type ?? (SLR)

Bausch & Lomb Baltar 40mm f/2.3 (Leica RF only)

Bausch & Lomb Baltar 50mm f/2.3 (Leica RF only)

Bausch & Lomb Baltar 75mm f/2.3 (SLR)

Bausch & Lomb Super-Baltar 3 inch f/2.0 (SLR)

Bausch & Lomb Baltar 100mm f/2.3 (SLR)

Bausch & Lomb Super-Baltar 4 inch f/2.0 (SLR)

Bausch & Lomb Baltar 152mm f/2.7 (SLR)

Bausch & Lomb Super-Baltar 6 inch f/2.8 (SLR)

Boyer 50mm f/1.9 (Leica RF ok, SLR??)

Boyer Saphir 50mm f/3.5 (Leica RF ok, SLR??)

Boyer 75mm f/1.9 (SLR)

Boyer Saphir 75mm f/3.5 (SLR)

Boyer Saphir 75mm f/4.5 (SLR)

Centry Optic Cintal 100mm f/2.3 (SLR)

Cooke Ivotal 50mm f/1.5 (Leica M,但會有暗角)

Cooke Amotal 2 inch f/2.0 (Leica M)

Cooke Kinetal 2 inch T/2.0 (SLR? Leica M)

Cooke Speed Panchro 50mm Ser I f/2.0 (RF only)

Cooke Speed Panchro 50mm Ser II f/2.0 (RF ok, SLR?)

Cooke Speed Panchro 75mm Ser II f/2.0 (Canon EF, Nikon F)

Cooke Deep Field Panchro 75mm f/?.? (SLR, Leica M)

Cooke Telekinic Anastigmat 95mm f3.3 (SLR) [non-coating]

Cooke Deep Field Panchro 100mm f/2.5 (Canon EF, Nikon F)

Cooke Speed Panchro 100mm f/2.3 (SLR)

Cooke Monital 100mm f/3.5 Sopelem (SLR)

Cooke Panchrotal 4 inch T2.8 (Canon EF, Nikon F)

Cooke 4 inch f/2 Copying lens (SLR 像場很不平均,邊緣部分失真明顯)

Taylor Hobson Anastigmatic 4 inch f/2.0 (SLR)

Cooke Telekinic Anastigmat 150mm f4.5 (SLR)

Cooke Kinetal 6 inch f/4.0 (Canon EF, Nikon F)

Cooke Telekinic 6 inch f/4.5 (SLR)

Cooke Anastigmat Ser II 178mm f/4.5 (M42)

Dallmeyer Super-Six 2 inch (50mm) f/1.9 (Canon EF)

Dallmeyer Super-Six 2 1/4 inch (58mm) f/1.9 (SLR)

Dallmeyer Super-Six 2 1/2 inch (63mm) f/1.9 (Canon EF)

Dallmeyer Super-Six 3 inch (76mm) f/1.9 (SLR)

Dallmeyer Super-Six 3 1/3 inch (83mm) f/1.9 (Pentax 645, T2, M42, Canon EF, Nikon F)

Dallmeyer Super-Six 4 inch (102mm) f/1.9 (Pentax 645, T2, M42, Canon EF, Nikon F)

Dallmeyer Pentac 4 inch (102mm) f/2.9 (M42)

Dallmeyer 4 inch f/4.5 (SLR)

Dallmeyer Super-Six 5 inch (125mm) f/1.9 (Pentax 645, T2, M42, Canon EF, Nikon F)

Dallmeyer Super-Six 6 inch (153mm) f/1.9 (Pentax 645, T2, M42, Canon EF, Nikon F)

Dallmeyer 6 inch f3.5 (SLR)

Dallmeyer 6 inch f4.5 (SLR)

Dallmeyer 6 inch f5.6 (SLR) [non-coating]

Dallmeyer Super-Six 8 inch (203mm) f/1.9 (Pentax 645, T2, M42, Canon EF, Nikon F)

Dallmeyer Kinematograph 3 inch (75mm) (SLR)

Dallmeyer 4 inch f/3.5 (Canon EF, Nikon F,但FF會有輕微黑角)

Foca 9cm f/3.5 (SLR)

Hugo Meyer Kino Plasmat 3 inch f/1.5 (Leica M)

Hugo Meyer Plasmat 9cm f/1.5 (SLR)

Hugo Meyer PLasmat 150mm f/2.9 (SLR)

Kern Switar 50mm f/1.8 (f/1.9) for Alpa (SLR, RF)

Kern Switar 75mm f/2.8 (AR = APO) (SLR)

Kern Marco-Yvar 100mm f/2.8 (AR = APO) (SLR)

Kern Switar 100mm f/3.3 (SLR)

Kern Marco-Yvar 150mm f/3.3 (SLR)

Kern Yvar 150mm f/4 AR (SLR) [AR = APO]

Kodak Cine Ektar 102mm f/2.7 (SLR,但FF會有輕微黑角)

Kilfitt Munchen Macro-Kilar 40mm f/2.8 (M42, Canon EF, Nikon F, T2?)

Kilfitt Munchen Macro-Kilar 90mm f/2.8 (M42, Canon EF, Nikon F, T2)

Kinoptik Tegea 9.8mm f/1.8 (M4/3)

Kinoptik Apochromat 28mm f/2.0 (Leica M-mount,只可用在M8, RD1等)

Kinoptik Apochromat 35mm f/2.0 (Leica M-mount,只可用在M8, RD1等)

Kinoptik Apochromat 40mm f/2.0 (Leica M-mount)

Kinoptik Apochromat 50mm f/2.0 (M42, Canon EF, Nikon F, T2, Leica M-mount)

Kinoptik Fulgior 50mm f/1.3 (Leica M,但FF會像場不足)

Kinoptik Apochromat 75mm f/2.0 (M42, Canon EF, Nikon F, T2, Leica M-mount)

Kinoptik Apochromat 100mm f/2.0 (Pentax 645, M42, Canon EF, Nikon F, T2)

Kinoptik Apochromat 150mm f/2.5 (Pentax 645, M42, Canon EF, Nikon F, T2)

Kinoptik Spécial ciné 210mm f/2.8 (Pentax 645, M42, Canon EF, Nikon F, T2)

Kinoptik Spécial ciné 300mm f/3.5 (Pentax 645, M42, Canon EF, Nikon F, T2)

Kinoptik Aplanat 500mm f/5.6 (Pentax 645, M42, Canon EF, Nikon F, T2)

Nation Optic Trinol Anistigmat 105mm f3.5 (SLR) [Made by Taylor Hobson] {Some had Focusing

Tube for Lecia M39, made in Scotland}

Old Delft 50mm f/2.8 for Alpa (SLR)

Old Delft 135mm f/3.2 for Alpa (SLR)

Old Delft 180mm f/4.5 for Alpa

Rodenstock Jamagon 12cm f/4.5 (SLR)

Rollei HFT 35mm f/1.4 (Canon EF,Nikon聽說某幾個型號可)

Rollei HFT 50mm f/1.4 (Canon EF,需要切鏡尾護鏡環)

Rollei HFT 85mm f/1.4 (Canon EF,Nikon F)

Rosher-Kino-Portrait 75mm f/2.3 (SLR, 像場不足)

Ross 75mm f/3.5 (SLR)

Schelder & Keuznach Tele-Xenar D.R.P. 150mm f4.5 (SLR)

Schneider Cine-Xenon 75mm f/2.0 (SLR, some only for RF)

Schneider Kreuznach Arriflex-Cine Xenon 100mm f/2.0 (SLR)

Som Berthiot Cinor 50mm f/2.0 (Leica M)

Som Berthiot Flor 55mm f/1.5 (Leica M)

Som Berthiot 75mm f/2.5 (SLR, Leica M,像場不足FF)

Som Berthiot 75mm f/3.5 (SLR)

Som Berthiot 38-150 f/3.8 (M42)

Som Berthiot Tele-Cinor 100mm f/3 (SLR)

Steinheil Macro-S-Quinon 55mm f/1.9 (SLR)

Steinheil 100mm f/2.8 Macro (SLR)

Steinheil Munchen 100mm f/3.5 (SLR)

Steinheil Munchen 100mm f/3.5 for Argus (SLR)

Voigtlander Skoparex 35mm f/3.4 (SLR)

Voigtlander Skopagon 40mm f/2.0 (SLR?)

Voigtlander Nokton 50mm f/1.5 (Leica M)

Voigtlander Ultron 50mm f/2.0 (Leica M, SLR?)

Voigtlander Septon 50mm f/2.0 (Leica M, SLR?)

Voigtlander Heliar 7.5cm f/3.5 (SLR)

Voigtlander Color Dynarex 200mm f/4.0 (M42)

Wollensak 101mm f/2.5 (SLR)

Wollensak 135mm f/4.5 Enlarging Velostigmat (SLR)

Zeiss Biotar 75mm f/1.5 (SLR)

Zeiss Biotar 8cm f/2.0 (SLR)

Zeiss Sonnar 8cm f/2.0 (SLR)

Zeiss Sonnar 85mm f/2.0 (SLR)

Zeiss Jena 100mm f/3.5 (SLR)

Zeiss Sonnar 135mm f/4 (SLR)

 不可以改镜名单(鏡頭名字,已知不可改接口)

Cooke 25mm Ser III f/2.0 (SLR, RF) 黑角

Dallmeyer 1 1/2 inch f/1.5 (SLR, RF) 像場不足

Kern Switar 75mm f/1.9 (SLR, RF) 鏡後距不足

Schneider Beaulieu 2,8/75mm Cine-Tele-Xenar (SLR)

Schneider - Kreuznach Arriflex CINE Xenon 2/50mm (SLR)

Schneider PC-Cinelux AV MC 60mm f/2.8 Projector lens (SLR)

第三就是镜头的真假识别。类似kinoptik、dallmeyer super six这种现在已经炒天价的东西。买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中欧出了相当部分假货。主要是通过放映镜头改装,还有其他类似尺寸的苏联镜头改压圈来仿制。有几个识别办法。第一是拆开看结构,对镜头结构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对称双高斯的特点。 第二是看压圈刻字,大多假的都是没有字的深度,只有油漆痕迹。另外玻璃镀膜的反光不能太强,如果是镀膜头,有强烈反光的必定是假的。其他品牌,比如dallmeyer super six和som 主要是看有没projection 字样,有这个字样的都是放映镜头改装,要小心。

另外还有一点,只有内行才懂的,就是外观很烂,但是玻璃很好的,基本属于抛光镜头,要特别小心。说到这件事,也要请玩这个的人,要有点包容心。我手上有些东西,都是80多年前生产的了,上面有很多划痕,或者有些脱模,都是正常的。要想什么东西都是完美的到你手里,是不可能的。所以买镜头都要注意这些问题。

暂时想到这么多,具体牵涉到个体,还有很多知识。以后想到了慢慢说。

* ANGENIEUX 100mm f/2.5

法国著名电影镜头厂,RETROFOCUS则是该镜厂轰动一时的专利,除了生厂高品质的电影相机镜之外,早期亦生产部分少数相机镜头(P. ANGENIEUX)及后期约1980年代少数的相机镜头,此外,美国NASA太空总署用的高规格光学镜头也是委托爱展能研发生产的。

Angenieux被称为法国妖姬,色彩艳丽,有强烈法国浪漫之风。使用过Angenieux顶级一线S系列镜头的人,都不会忘记那种接近魔法世界的色彩。散漫优雅的散景,和魔幻的色彩正如一个法国少妇一样浓艳慵懒,又极端性感。被这个镜头毒下水的人,眼睛里面再也没有其他东西。。。

Angenieux 的镜头都可以收的,特别是LEICA L39 MOUNT的,国际上收藏与使用价值都极高。L39/LTM大概有以下几只:

1. 28mm F3.5 retrofocus

2. 35mm F2.5 retrofocus

3. 50mm F2.9 Z3

4. 50mm F1.8 S1

5. 50mm F1.5 S12

6. 75mm F3.5 Z3

7. 90mm F2.5 P1

8. 90mm F1.8 P1

9. 135mm F3.5 Y2

爱展能各型的设计意义:

S: 双高斯设计(一般用在50mm),e.g. S1,S2,S21

Y: 4/4的Ernostar变型(主要用于长镜头),Y1,Y2,...

P: 5/4的Ernostar变型(主要用于长镜头),P1

R: Retrofocus (用于广角,爱展能最有名的设计之一),R1,...

Z: 3片Triplet (早期的50mm,跟75mm用这设计),Z2,Z3,...

其实Angenieux做L39主要应该是要提供意大利的Gamma相机(此相机采用L39卡口),所以Angenieux LTM/L39镜头出现在意大利的机会比其他地方高。例如"意大利Leica收藏家兼店家老板Luigi () 收藏不少Angenieux L39的镜头,尤其是50mm F1.8这只。

代表:angenieux 100/2(2.5)、angenieux 150/2.7、angenieux 135/2.5、angenieux 90/1.8、angenieux 75/1.8、angenieux 50/1.5。

16mm的Angenieux变焦头成像不好,有10-150mm,15-150mm,12-120mm;35mm的Angenieux变焦头太贵太重,没有把玩的冲动,定焦很少见到。Angenieux 100mm f/2.5具有强烈的电影感。

* Astro Berlin

成立于1931年的著名德国镜厂,位于柏林。其生产的镜头叫人极为印象深刻,发色散景大异其它德国光学镜头。但是该镜厂于1991年结束,其Pan-Tachar系列为其经典代表。

代表:Astro Berlin 125/2.3、Astro Berlin 150/1.5、Astro Berlin 100/1.8、Astro Berlin

100/2.3、Astro Berlin 75/1.8。

* BALTAR 100 f/2.3

Bausch & Lomb(博士伦)成立于1853年,是美国纽约一家有150多年历史的老牌科学仪器和视光学厂,创始人是德裔移民John Jacob Bausch,三年之后向他的好友Henry Lomb借了60美元以维持公司运作。用他们的姓组合成为公司名字并开始生产眼镜框、光学仪器和镜片、镜头,做出了第一片美国制造的光学玻璃,以及拍摄第一张月球卫星照片所用的镜头,上世纪80年代后主业调整为眼镜和视光学相关产品。

在1880年代,John Jacob Bausch之子Edward访问德国耶拿蔡司工厂并得到了蔡司授权在美国设计和制造蔡司专利镜头,Baltar和Super Baltar都是典型的双高斯结构镜头。

博士伦电影镜头广泛用于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拍摄中,最出名的当属教父(Godfather)系列。博士伦公司因为对电影技术的推动贡献而获得1954年奥斯卡荣誉奖,几位博士伦公司科研人员还获得了1960年的奥斯卡科学工程奖。

代表:balter (super)100/2.3、balter (super)152/2.7、balter (super)75/2.3。

BALTAR 100 f/2.3有多个版本,其中黄紫点版和后期无点版两只镜头差别很大,黄紫点版本吃光很严重(吃光问题对于玩老镜头是家常便饭了,如果镜头表现优异的话给她订造遮光罩不算过分的),后期无点版确实是性价比好头。后期版最大的改进恐怕是吃光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以下这张测试照没有使用遮光罩,可以看出在太阳下面也是从容不迫。这只镜头色彩确有美国风味,特别张扬,没有法国那种灵动和委婉,比较直接,艳丽奔放,发色陈旧,有底片味。全开F2.3的解像力就十分强大,夕阳西下的时候,饱和度突然爆发。唯一的缺点可能大光比下有少许色散,但是也是在可接受范围。

夕阳,蓝与黄

中午,路人

中午时间和夕阳时间对比看此镜头发色的变化,该镜对太阳色温的变化还是十分敏感的。

如果喜欢KODAK 102 而又嫌弃其无法覆盖全画副,那这只BALTAR 100 后期无点版应该算是个最佳的替代品,两只镜的色彩和焦外风格都有许多相似处。

baltar众多版本里面最好的是Super Baltar,比baltar出得晚,厂家资料说从技术和玻璃原料上都有了不少的提高,所以全开光圈时对像差的修正比baltar好,分辨率超高,色彩和反差都更强。

* BELL & HOWELL 75mm/f3.5

比入门级别的KODAK 102/2.7 (太热,已经被炒到2000--3000的价位) 好一档的,有暗角,但不是那类生硬的暗角,倒象是莱卡旁轴那种暗角,可以接受。

* Boyer

代表:boyer 100/1.4 、boyer 60/1.4。

* Carl Zeiss Jena ddr TEVIDON 100/2.8

黑色小的那只就是tevidon 100 2.8,这只应该有的人也不少了,旁边是SOM 100。

说实话,这只镜确实不错,比一般蔡味重,反差严谨稳重,色彩写实中不失活泼,成像密度夸张。缺点是和S 100 F2 比,立体感稍欠缺,和COOKE 的细节比,少一些厚度,和HUGO MEYER 比,过度稍硬,焦外也没HM 这么梦幻。当然,没有完美的镜头,各有各风格嘛,如果你是拿镜头干活的,这个头画面素质超过很多贵价AF头。另外特别提示,有少量暗角,只能算勉强覆盖135画副。

* Cooke speed panchro 75 2 & Cooke Deep Field Panchro 100mm F2.5 T2.8

当今玩老镜头,最受推崇乃ACDK四大厂家,其中C指的就是Cooke。Cooke是英国著名电影镜头专业品牌,在业内久负盛誉,有着英国人的严谨。成像立体,风格典雅精致,反差适中,散景安静,解像力保持着英国人那种严谨和细致。他们生产的镜头,对光线的控制,和立体感,是世界数一数二的。Cooke也是立体派的代名词,Cooke镜头的控制能力极强,可以说在大光比环境下还没有哪只镜头可以与它相媲美,就算在数码上也是黑白

分明绝无紫边出现。使用最大光圈时景深内的成像清晰锐利,焦外如涡旋状散而不乱。Cooke镜头的色彩凝重内敛,与leica最著名的50/1.2表现近似,都有一种偏暖的倾向,但感觉Cooke的颜色更接近真实,很象欧美大片上的色彩。

Cooke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屹立百年的光学公司,今年刚发布第五代Speed Panchro电影镜头以及全新的超大光圈系列。Taylor Hobson实际上就是英国著名的光学公司Cooke,较早期的所有的柯克摄影镜头都标志taylor hobson出售,他的镜头品质一直是在世界几大强中排列前几位的厂家之一,三片三组柯克式镜头是其最为有名的作品,而所有柯克式镜头,只有taylor hobson是研究的最深,品质最好的,柯克的光学水平几乎可以和蔡斯相提并论,只不过出于英国产品的惯例,都显得高贵而孤僻,了解和使用的人很少。

柯克Taylor Hobson的大画幅可用镜头有下列几个系列:

1. Angelic Series 7b,这是Taylor Hobson生产的广角镜头,最大光圈f6.5,结构不清楚,Taylor Hobson有着英国镜头一贯的特色,结构都是自有较为独特的,视场角90度,生产有3.25到12英寸的镜头;

2. Series 5b,cooke lens,3片3组柯克结构,最大光圈f8,视场角65度,镜头焦距9-36英寸,用途广泛,工业翻拍,投影使用较多;

3. Series 5a,有时标志为Process,最大光圈有f8、f16两种,3片三组结构,焦距5-18英寸,一般配置给摄影使用,是当时较普遍的标准镜头;

4. Series 9,都标有APO字样,不清楚结构,最大光圈f10、f16,视场角62度,生产了13-48寸的镜头,工业用途为主;

5. Series 3a,cooke lens,3片3组柯克式结构,62度视场角,最大光圈f6.5,焦距覆盖5-18英寸,普通摄影用途;

6. Series 4a,cooke lens,3片3组,60度视场角,最大光圈5.6,焦距覆盖5-18英寸,用途同上;

7. Series 14,cooke Anastigmat,镜片组较复杂,基本结构还是柯克式的,只不过每一组镜片都由几片胶合而成,这是较复杂也较少见的Taylor Hobson镜头,素质相当不错,视场角53度,最大光圈f6.3,主要用于分色;

8. Series 2e,较后期的镜头,常标志Portrellic,设计目的稍有不同,这是支柔焦镜头,最大光圈较大,为f4.5,视场角53度,有10.5-18英寸的镜头可选;

9. Series 2,早期用于航空摄影,最大光圈f4.5,视角51度,通常标示Aviar,生产了8.5-15英寸焦距的几支镜头;

10. Series 3b,4片4组结构,最大光圈f6,航空摄影用镜头,视场角53度,生产了8.5-15英寸的镜头;

11. Series 15,标示cooke convery,这个系列只有一只镜头,焦距12.25英寸,光圈f6.8,视场角53度,采用很特殊的8片4组的结构;

12. Series 2a,视场角48度,最大光圈f4.5,标准的3片三组结构,焦距覆盖5-18英寸;

13. Series 13,常标示coric,也只有一只,焦距6.25英寸,光圈f2.9,好像是支电影镜头;

14. Series 8b,标示eltic,这是一只5片3组的电影望远镜头。

Cooke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6年,William Taylor和Thomas Smithies Taylor兄弟和商人Mr. Hobson成立了一家光学公司制造电影镜头,取三人的姓Taylor,Taylor & Hobson为公司名称,简称TTH。

1893年另一位光学设计师H. Dennis Taylor,来自T. Cooke & Sons望远镜公司的光学经理,发明了经典的三片式Cooke设计,向TTH公司伸出了授权生产的橄榄枝。次年由TTH开始生产电影镜头,打上Cooke的商标出售。接下来的五十年里几乎所有好来坞特色电影都是用Cooke镜头拍摄的。

1930年TTH被著名电影器材制造公司Bell & Howell收购,二战期间美英等国无法从德国进口镜头,Cooke镜头占领了所有的电影镜头市场。1946年又被转卖给了Rank公司,后来逐渐以测量为主业。

1998年Taylor Hobson公司的光学部门出售并成立了新公司Cooke Optics,伴随着一系列新电影镜头的发布,重新在电影镜头市场站稳了脚跟。

1921年光学天才Horace W. Lee设计了Speed Panchro,这种镜头有着F/2的超大光圈,并对所有像差都有良好修正。过了几年有声电影开始出现,电影导演比以往任何时间更需要超大光圈镜头。因为会录下声音,有嘈杂响声的大功率照明灯不能再使用了,拍电影时的光亮度一下子不够了,只有靠大光圈来补救。

1930年代,Cooke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变焦电影镜头Bell & Howell Cooke Varo

40-120mm,1940年后更高的解像力的第二代Speed Panchro出现。1946年Deep Field Panchro发布,有趣的是,后来Taylor Hobson公司去调查好来坞导演们对Deep Field Panchro的反馈意见,以期改进。结果导演们一致认为Deep Field Panchro太好了,于是Deep Field Panchro结构和设计都被保留了下来,而同期的Speed Panchro则不断改进到三代、四代乃至今年刚发布的五代。

无论是Speed Panchro还是Deep Field Panchro,得益于对像差的良好修正,焦内成像非常清晰,焦外柔和,立体感超强。

而Cooke Ivotal Anastigmat则是比Panchro的像差修正还要更好的双高斯结构,在Ivotal设计专利2194413的开篇就有以下介绍:这类球差,色差,彗差,象散和畸变都校正良好的镜头在美国专利号1955591(注:即为Speed Panchro的设计专利)中有描述,但是为了某些特别的用途更主要是电影照相,希望提供比那些可得到的镜头还要更高程度的畸变校正。

Cooke Ivotal 镜头结构设计专利

话说Panchrotal乃Cooke的奇门兵器,从专利号2366597看是很少见的六片三组凸凹-凸凹-凸凹结构,虽然也能做到大光圈,但像场不够平,周边的像差校正也不是很理想,和

典型的双高斯结构比起来还是差了不少,好在价格也是差了不少,当然也有人把Panchrotal

Anastigmat 100/2.3卖高价,只写Panchro,不小心就当Deep Field Panchro 100/2.5卖了,千万要看清楚。

Deep Field Panchro 100/2.5镜头结构设计专利

库克有些个镜头采用的玻璃之毒,超出想象,例如亮银版的100/4 四片镜片中就有两片用的是贵金属光学玻璃镜片,拍人的肤色、质感、立体感,都是细节非常好。

Cooke Kinetal是50年代Cooke出的轻量化16mm电影镜头,比起35mm系列的Speed

Panchro和Deep Field Panchro来说是差很远的,不过一味追求高光控未免有些走入死角,电影镜头本来设计就是考虑到有人造光源情况,单纯在自然光线下拍电影的应用极少。

代表:cooke 100/2.5、cooke 75/2、cooke 50/2。

cooke kinteal 100mm t2.8

Cooke speed panchro 75 2

Cooke speed panchro 75 2

Cooke speed panchro 75 2

Cooke speed panchro 75 2

Cooke speed panchro 75 2

Cooke Deep Field Panchro 100mm F2.5 T2.8

Cooke Panchrotal Anastigmat 2.8" T2.5

Cooke Ivotal 25mm/1.4这镜头很有特色,全开时高光物体会变得很柔,拍人会很梦幻,而收光圈后柔焦效果消失。全开时分辨率已经非常高了,不过对比度不高(喜欢尼康镜头的人可能不会爱它),收光圈后对比度会提高很多。色彩还原是很忠实很沉稳的颜色,一如英镜风格。逆光方面,有着Cooke的酒红色镀膜,正对阳光都不用担心。

Cooke Ivotal 25mm/1.4 C口电影镜头,可以转接到M4/3数码相机G1、GH1、GF1、EP1、EP2上使用,像场完全覆盖,只在无穷远时有极少暗角(当用4128x2752像素拍无穷远照片时暗角约30像素),标头视角加上小巧镜头使得拍照很轻松。

一般电影镜头30mm以下的都不好在nex上用,会有严重黑角,除非是反望远结构的,比如只爱展能14.5mm/3.5。

* Dallmeyer super-six 102mm f/1.9

同为英国知名镜厂,以其SUPER SIX系列最为著名,数量极为稀少,发色散景皆有其独到之处,也是日本玩家争相收藏的铭镜之一。超低的反差,超梦幻的散景。super six的色彩十分通透油润,反差低到可能只有A S3 可以拼一下。super six如今卖到天价,而且像样点成色的,和单反上能用的焦段,十分难得一见,就是因为它梦幻的散景。在大光比下,这些素质都会体现到极致,呈现出强烈穿透力的画面,让人一见难忘。

有人问我是不是后期加了很多东西。呵呵,如果你用过A900的色彩艳丽模式,就不会问这种问题了。这就是100%艳丽模式下的镜头发色,没有加所谓的什么味精。

代表:dallmeyer super six 101/1.9、dallmeyer super six 83/1.9、dallmeyer super

six 76/1.9、dallmeyer super six 50/1.9。

* Elgeet 100/4.5

尽管立体感有、焦外不错,但她还是不符合我对柯102/2.7的爱的标准:氛围感不够。

* Foca

代表:foca 90/3.5。

* Hugo Meyer

代表:Hugo Meyer Plasmat 150/2.9、Hugo Meyer Plasmat 90/1.9、 Hugo Meyer Kino Plasmat

75/1.5。

* Kern

ALPA玩家一定对这家瑞士镜厂一点都不陌生才是,APLA经典的KERN SWITAR MARCO 50mm

f1.9,这支公认最好的ALPA标准镜头,就是委托这家境厂制造的。KERN YVAR系列的电影镜头绝对会是物超所值的上上之选。

代表:kern 150/3.3、kern 100/2.8、kern 75/2.8、kern 50/1.9 (1.8)。

* Kilfitt

Kilfitt是一家规模不大、辗转德美、已经停产的欧洲老厂,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曾经相当有名,是1950及60年代德国最著名的镜厂,生产一系列高品质的电影机镜头,同时有各式转接环可供120及135片幅相机使用,其卓越的高品质光学镜头仅生产到1980年代,其中以KILAR及ZOOMAR最为著名,其中几支经典镜头更有MARCO 1:1的特殊功能,也是近年来电影镜头收藏家争先抢购的主要对象。

你也许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不过如果你是位欧洲相机研究者,那么应该听说过“相机中的机器人”――Robot这个大名鼎鼎的老品牌;即使不知道Robot,你也应该知道“变焦”这个词的外文是――zoom,zoom源自Zoomar,Zoomar是一个摄影镜头品牌,它制造了历史上第一支摄影用变焦镜头36-82mm f/2.8(恒定光圈,后来由Voigtlander生产),从那以后变焦镜头都被称为zoom lens。这个Robot和Zoomar,就都是Kilfitt旗下的品牌。厉害吧?

在摄影器材发展史上,Kilfitt以善于制造微距镜头、APO长焦镜头知名,尤其是前者。它对微距摄影器材的贡献是最大的:世界上第一支135摄影专用微距镜头是它制造的――40mm/2.8

makro;世界上第一支1:1中焦微距镜头是它制造的――90mm/2.8 makro APO;世界上第一支专用变焦微距镜头也是它制造的――70-125mm/4 macro(Vivitar 90-180mm是第二支,Nikon AF

70-180mm只能排第三)。Kilfitt是最早在镜头制造中普遍采用APO设计的厂家之一,另一家是著名的法国品牌Kinoptik,后者的档次、珍稀度和价格超过徕卡。对于了解摄影器材发展历史的人而言,徕卡真的不算什么狠角色,它唯一的贡献可能就是首创了35mm相机规格。

Kilfitt生产的镜头:

1.75/1.3 Zoomatar :牛头,不用说了

2.90/3.5 Kilar :1952年发布,当时售价$75美元

3.110/2.8 Panosoft 柔焦镜,应该算比较早的135柔焦镜了

4.135/3.8 Kilar : 1952年发布,$90美元

5.150/3.5 Kilar : 1952年发布,$97.50美元,1955年的时候涨价到了$120美元

6.180/1.3 Zoomatar:1970年发布,牛x镜头,26xx美元

7.240/1.2 Super-Zoomatar:1970年Photokina展出,覆盖6x9幅面,未正式上市

8.250/4 Zoomar Reflectar: 折返镜,1970年发布,覆盖6x6

9.300/5.6 Tele-Kilar: 1952年发布,售价$130美元,1955年$150美元

10.300/4 Pan-Tele-Kilar. PS : 大约1956出现,覆盖6x6幅面,售价$444.50美元

11.400/5.6 Tele-Kilar: 1952年,$240美元

12.400/4 Sport Fern Kilar : 1956年出现,售价$484.50美元

13.400/4 Sport Zoomatar

14.500/5.6 Zoomar Sport Reflectar,折反镜,1972年$550美元,覆盖6x6幅面

15.600/5.6 Fern Kilar. 1953年,$599.50美元

16.600/5.6 Sport-Fern-Kilar

17.600/5.6 Sport Zoomatar

18.1000/8 Zoomar Sport Reflectar, 折返镜头, 1972年发布,$1390美元,覆盖6x6幅面

19.400/600/800/1200 f/4~f/5.6 Zoomar Tele-bination PS: 1972年发布,$975美元

20.50~125/4 Macro-Zoomar PS: 1972年发布,实现1:1微距,当时售价$220美元

21.170-320/4 Rapid Focus Tele-Zoomar:覆盖6x6幅面

22.40/3.5 Macro Kilar D . MAN : 1955年,售价$115美元 1:2

23.40/3.5 Macro Kilar E . MAN : 1955年,售价90美元 1:4

24.40/2.8 Macro Kilar D . PS : 1956年,1:2,当时售价$139.50美元

25.40/2.8 Macro Kilar E . PS : 1956年发布,当时$119.50美元 1:4

26.90/2.8 Macro Kilar. PS: 1956年,1:1,售价$250美元

27.90/2.8 Super Macro-Kilar PS: 1972年, $195美元

28.90/2.8 Macro Zoomatar 1:1

代表:Kilfitt 150/3.5、Kilfitt 90/2.8。

* Kinoptik 100mm f/2 cine

法国画派镜头,散景和他的反差,是它一大特点,素有镜皇之称,它的特点是成像风格浪漫,色彩细腻阴柔,焦外奇异迷幻。而我感觉它对金属和玻璃质感的描写接近完美,而且特别适合阴天雨后的景物拍摄。在它的影像里总有一种淡淡的小资情调。如果说Cooke是全天候的重兵,那么Kinoptik则是特定环境下的不二法器,不过Kinoptik是个很情绪化的镜头,要完全熟悉和驾驭它必须下番功夫的。80年代以来,Kinoptik一直享有“镜王之王”的美称。香港人称之为“尖无敌”也看出对它赞不绝口。这只镜头使用好了,对反差的控制,和那种涡轮状的散景,容易让散景体现出印象派油画的特征,极端迷人。

KINOPTIK成立于1932年,主要从事电影光学镜头与其它高阶光学产品研发,当然,许多进阶的玩家都会知道KINOPTIK至今仍然受注生产相机镜头,是法国极具代表性的镜厂之一。

代表:kinoptik 100/2、kinoptik 150/2.5、kinoptik 75/2、kinoptik 50/2。

* Kodak Cine Ektanon Lens 102mm f/2.7 银 & KODAK Anastigmat 102mm f/2.7

柯达Kodak胶卷家喻户晓,柯达从事影像行业有一百多年了,涉及的产品除了胶卷还有相纸、感光CCD、胶片135/120/大幅相机、家用数码相机、数码单反、数码后背、电影机、镜头、快门、幻灯机、彩扩机、扫描机、打印机、光盘、磁带、手机、色卡及其它所有你能想到的相关东东。

柯达的全名是Eastman Kodak,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的Rochester市。插句题外话Rochester市就是美国的光学中心,光学厂家云集,比较出名的除了柯达还有博士伦(Bausch

& Lomb)、万轮沙(Wollensak)、伊莱克斯(Ilex)、伊机特(Elgeet)等。

1879年Rochester的一位银行职员,业余摄影师乔治·伊士曼发明了一种批量生产银盐乳剂干板的机器并获得英国专利,两年后他和Henry A. Strong成立了伊士曼干板公司(Eastman Dry Plate pany)目的是简化和普及照相技术。

1888年Kodak牌相机出生,它内部有100张胶卷,25美元的价格在当时非常贵,而且拍完后要寄回工厂冲洗和上新卷。1890年又出了带48张胶卷的Kodak牌折叠相机。几年之后Kodak品牌广为人知,公司就改名为Eastman Kodak了。

1896年柯达发明X光成像产品,后人广泛用于医疗检查

1928年推出彩色电影胶片,结束黑白电影时代

1930年代,柯达首先研究高折射率的镧玻璃并取得了发明专利,40年代专利失效后才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今天我们用的镜头里已经少不了几块高折射率的镧玻璃了。

1942年发布世界上第一种彩色胶卷,另外一个题外话就是万能胶也是1942年柯达员工发明的,1958年柯达推出正式产品。

1934年到1960年代的几十年里,柯达陆续推出了一系列Retina 旁轴和单反的135相机,其中的单反所使用的卡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DKL口,柯达135相机所用的镜头多数为施耐德或其它厂家生产,印象中柯达没有自己造135相机规格的镜头,如果有确切资料欢迎指正。

1969年美国登月用的相机也是柯达。

1976年柯达发明数码相机,第一台数码相机重3.9kg,采用16节AA电池供电,CCD分辨率为100×100像素,每个像素4位灰度;其曝光时间为1/20s,在盒式磁带上记录一张图像需要23s。而30年后的今天,柯达已经退出数码单反市场,家用DC业务也已经整体出售了,真是令人感慨啊!

最早期一百年前的Kodak相机是使用简单的弯月镜片或从其它厂家例如博士伦采购,1914年Kodak推出了Kodak Anastigmat镜头,这系列的镜头成为了经典,广泛用于相机、放大机、投影机、电影机及其它柯达设备。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进行小的修改或使用新的光学玻璃材料。后来还发展出Ektanon、Ektanar、Ektar等系列。

Kodak 8mm和16mm电影机的商标称是Cine-Kodak,接口是特殊的Kodak-Special口,简称S口,柯达同时也生产C口(M25)的电影机镜头,S口柯达电影镜头可以加一个转接环转为C口。

柯达电影镜头我经手过的大光圈有以下规格:

15mm/2.7 Ektar广角(上M4/3有暗角)

25mm/1.4 Ektar

25mm/1.9 Ektar/Anastigmat(S口或C口)

40mm/1.6 Ektar

50mm/1.6 Anastigmat

63mm/2.7 Anastigmat

63mm/2 Ektar

102mm/2.7 Ektar/Anastigmat(像场完全覆盖APS-C,上全幅有轻微黑角,注意一定要取掉原装遮光罩,否则即使APS-C都有暗角)

从我看到的来说,Anastigmat版本是有微距功能的,最近对焦距离要比Ektar要近一些,成像风格各不相同。

柯达102/2.7是最受欢迎的入门电影镜头之一,常常被转接到数码单反上使用,它光圈够大,成像锐利,全开解像力强,旋转焦外,还有微距功能,色彩浓厚,轻微暗角,即使是没有经验的菜鸟都很容易拍出好照片,堪称傻瓜镜头。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