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7日发(作者:戚冰枫)
实际焦距和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
要搞清楚真实焦距和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不得不从传统135相机入手。数码相机镜头的焦距总是以135相机的镜头作为参照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135相机普及得最广泛,文章对它的介绍也最多,人们对它了解的程度也最大。相机的镜头焦距是衡量镜头所拍摄范围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焦距的镜头适应不同的拍摄需要。固定焦距的镜头一般分为广角镜头、标准镜头和远摄镜头。
标准镜头是指焦距大约等于感光面(底片,CCD或CMOS) 的对角线长度的镜头。其“看”(拍摄)对象的视角和人眼的视角(当然不能把人眼的余光也考虑进去)非常相近。对135相机而言,其感光面尺寸为36×24mm,对角线长度为43mm。因此43mm左右焦距的镜头就是标准镜头,习惯上取50mm左右的镜头为标准镜头。
数码相机由于其感光面(CCD或CMOS)的尺寸是随相机不同而不同(135相机的感光面是固定不变的)。仅以相机镜头的真实焦距是难以比较不同相机的拍摄范围的,所以都换算到等效的135相机的镜头焦距,然后才进行比较。
换算焦距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感光面尺寸的长宽比例为3:2,也就是与135相机的感光面的长宽比例相同的数码相机。这一类相机都是一些单反可更换镜头的相机 。另一类是针对感光面尺寸的长宽比例为4:3,和计算机显示器屏幕长宽比例相同的消费类数码相机。这类相机大部份是民用相机(也有极少数是单反的专业相机,比如Olympus E-1)。
对第一类数码相机,尽管它们都使用135相机的镜头,但视角是不一样的。怎样把它们的镜头焦距换算成等效焦距呢?依据是两者的对角线视角必须相等。设f是等效的镜头焦距(单位:mm),f1是数码相机镜头的真实焦距(单位:mm),d1是数码相机感光面对角线的长度(单位:mm),由三角形的相似性质不难得到 f/43.27=f1/d1即f=43.27*f1/d1=af1 其中a=43.27/d1称为镜头因子。例如Nikon D1x的CCD尺寸为23.7×15.6mm,则d1=28.37mm,α=1.5(这个α=1.5其实就是数码单反用户常说的焦距转换系数,例如尼康D70为1.5,佳能的20D为1.6等),因此如果相机用一个17~35mm的变焦镜头,其等效的135相机镜头是25.5~52.5mm的变焦镜头。前者对135相机来说是一个从超广角到一般广角的变焦镜头,适应的拍摄范围相当地广,后者是一个普通广角到标准镜头的变焦镜头,适应的拍摄范围要小得多得多。因此这种17~35mm的变焦镜头用在这里真有点浪费,为此Nikon专门为其专业数码相机设计了一个焦距为12~24mm的变焦镜头。此镜头用在这里,其等效焦距为18~36mm。
对第二类数码相机,由于其感光面的长宽比例和135相机的不一样,所以相机制造商用以换算成等效的135相机镜头焦距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有两种换算法:
1、对角线视角相等的换算法:由前面的叙述可知
f=43.27*f1/d1
2、感光面的水平线视角(过感光面中点的水平线的两个端点和镜头中心点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的换算法:由三角形的相似性质同样可以得到:
f=45*f1/d1
显然按第一种换算得到的等效焦距f的值要小些,即视角要大些,但差不了太多。例如Nikon coolpix
5700 其CCD的感光面尺寸为8.8×6.6mm,它的镜头的焦距为8.9~71.2mm,则d1=11mm,按第一种换算法,等效焦距为35~280mm,和厂家给出的等效焦距一致。若按第二种换算法,等效焦距为36~290mm,两者差不太多。有些人会说280mm和290mm的镜头差了10mm应该很多了,但用过这种焦距的人都知道,这两种焦距的效果差别非常小。
但有一个问题,d1一般是不知道的。尽管数码相机的技术参考数据中有CCD的尺寸,如1/1.8、
1/2.5 、2/3英寸等,但这并不是真实的感光面上的对角线尺寸,真实的感光面上的对角线尺寸要比这个值小。不过由于等效焦距都会在数码相机的说明书上给出,我们可以用这些公式反算出感光面的真实尺寸。
1、 镜头的焦距
焦距就是光心与镜头焦点之间的距离。 焦距不同决定镜头的视角不同。
不同的镜头(焦距)拍摄到的景物范围(视野)或视角不同。
广角镜头拍摄到的视野宽、视角大;
长焦镜头拍摄到的视野窄、视角小。
焦距越大视角越小,焦距越小视角越大。
下图是135相机镜头焦距与视角的关系。
图3-焦距视角关系.jpg
下图是135相机在同一地点(镜物距不变)不同焦距镜头拍的视角效果。
图4-焦距大小效果.jpg
下图是广角与长焦的对比。
图5-广角长焦对比.jpg
**等效焦距
与135mm照相机有相同视角的焦距称等效焦距。
135mm照相机标准镜头的焦距约50mm(与人的裸眼差不多);
24mm、28mm、35mm焦距为广角;
80mm以上为长焦。
**实际焦距(镜头上标的焦距)
由于DC的CCD尺寸小于35mm胶片的尺寸,获得相同的景物范围(视野)、视角,实际焦距也就相应减小。
松下FZ7机的实际焦距是6-72 mm ,但等效焦距为36-432 mm 。
实际焦距的大小,决定镜头的长短,这就是DC可以做得比35mm单反相机小的原因。
DSLR的镜头上标的焦距就是实际焦距,在全幅机上: 等效焦距=实际焦距
而在小画幅机上: 等效焦距>实际焦距 等效焦距=实际焦距 *等效系数
同样焦距的镜头用在不同画幅的DSLR机身上,因为CCD大小不同,视角不同,等效焦距也不同.
我们可以看到3/4系统奥林巴斯的镜头很广,原因是它的等效系数=2. 实际焦距为14-50mm的镜头,等效为28-100mm,实际视角并不是特别广.
**可变焦距镜头
大部分DC都采用光学可变焦镜头。4倍、10倍、12倍。
松下FZ7机是12倍光变,等效焦距36-432 mm ,
表示FZ7机的广角端为36mm,相对而言不够广,再广的有32mm,28mm,24mm。
长焦端为432 mm ,够长,属超长焦,远处打鸟不错. 风景拍摄时,希望场面大,有气势;有远、中、近景,并且都要清晰,广角最好。
拍摄高楼、塔,有时会发现相机拍不全,我们说镜头不够广角,用超广角就可以了。
大型集体照也需要广角,使更多的人拍在一起。
注意的是:广角拍摄会产生“近大远小”的透视效应,用得好,表现出气势和纵深感;
用得不好,就是常说的“广角畸变”。
远处的鸟、动物,不宜接近,可以用长焦拍摄,以突出主体;
花草、人物用长焦拍摄, 视角小,更宜去除杂乱背景,相对突出主体。
**焦距的应用
人像拍摄注意焦距的选用
图6-焦距在人像拍摄.jpg
图
1CD1BC7_长焦镜头的使用
图8-长焦.jpg
图9-长焦.jpg
焦距变化效果
图10-焦距变化.jpg
增倍镜应用
图11-增倍镜.jpg
上图有一些分散注意力的景物。通过ZOOM(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功能),
“走近”主体,三个女孩的照片更加生动。
2024年2月27日发(作者:戚冰枫)
实际焦距和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
要搞清楚真实焦距和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不得不从传统135相机入手。数码相机镜头的焦距总是以135相机的镜头作为参照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135相机普及得最广泛,文章对它的介绍也最多,人们对它了解的程度也最大。相机的镜头焦距是衡量镜头所拍摄范围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焦距的镜头适应不同的拍摄需要。固定焦距的镜头一般分为广角镜头、标准镜头和远摄镜头。
标准镜头是指焦距大约等于感光面(底片,CCD或CMOS) 的对角线长度的镜头。其“看”(拍摄)对象的视角和人眼的视角(当然不能把人眼的余光也考虑进去)非常相近。对135相机而言,其感光面尺寸为36×24mm,对角线长度为43mm。因此43mm左右焦距的镜头就是标准镜头,习惯上取50mm左右的镜头为标准镜头。
数码相机由于其感光面(CCD或CMOS)的尺寸是随相机不同而不同(135相机的感光面是固定不变的)。仅以相机镜头的真实焦距是难以比较不同相机的拍摄范围的,所以都换算到等效的135相机的镜头焦距,然后才进行比较。
换算焦距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感光面尺寸的长宽比例为3:2,也就是与135相机的感光面的长宽比例相同的数码相机。这一类相机都是一些单反可更换镜头的相机 。另一类是针对感光面尺寸的长宽比例为4:3,和计算机显示器屏幕长宽比例相同的消费类数码相机。这类相机大部份是民用相机(也有极少数是单反的专业相机,比如Olympus E-1)。
对第一类数码相机,尽管它们都使用135相机的镜头,但视角是不一样的。怎样把它们的镜头焦距换算成等效焦距呢?依据是两者的对角线视角必须相等。设f是等效的镜头焦距(单位:mm),f1是数码相机镜头的真实焦距(单位:mm),d1是数码相机感光面对角线的长度(单位:mm),由三角形的相似性质不难得到 f/43.27=f1/d1即f=43.27*f1/d1=af1 其中a=43.27/d1称为镜头因子。例如Nikon D1x的CCD尺寸为23.7×15.6mm,则d1=28.37mm,α=1.5(这个α=1.5其实就是数码单反用户常说的焦距转换系数,例如尼康D70为1.5,佳能的20D为1.6等),因此如果相机用一个17~35mm的变焦镜头,其等效的135相机镜头是25.5~52.5mm的变焦镜头。前者对135相机来说是一个从超广角到一般广角的变焦镜头,适应的拍摄范围相当地广,后者是一个普通广角到标准镜头的变焦镜头,适应的拍摄范围要小得多得多。因此这种17~35mm的变焦镜头用在这里真有点浪费,为此Nikon专门为其专业数码相机设计了一个焦距为12~24mm的变焦镜头。此镜头用在这里,其等效焦距为18~36mm。
对第二类数码相机,由于其感光面的长宽比例和135相机的不一样,所以相机制造商用以换算成等效的135相机镜头焦距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有两种换算法:
1、对角线视角相等的换算法:由前面的叙述可知
f=43.27*f1/d1
2、感光面的水平线视角(过感光面中点的水平线的两个端点和镜头中心点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的换算法:由三角形的相似性质同样可以得到:
f=45*f1/d1
显然按第一种换算得到的等效焦距f的值要小些,即视角要大些,但差不了太多。例如Nikon coolpix
5700 其CCD的感光面尺寸为8.8×6.6mm,它的镜头的焦距为8.9~71.2mm,则d1=11mm,按第一种换算法,等效焦距为35~280mm,和厂家给出的等效焦距一致。若按第二种换算法,等效焦距为36~290mm,两者差不太多。有些人会说280mm和290mm的镜头差了10mm应该很多了,但用过这种焦距的人都知道,这两种焦距的效果差别非常小。
但有一个问题,d1一般是不知道的。尽管数码相机的技术参考数据中有CCD的尺寸,如1/1.8、
1/2.5 、2/3英寸等,但这并不是真实的感光面上的对角线尺寸,真实的感光面上的对角线尺寸要比这个值小。不过由于等效焦距都会在数码相机的说明书上给出,我们可以用这些公式反算出感光面的真实尺寸。
1、 镜头的焦距
焦距就是光心与镜头焦点之间的距离。 焦距不同决定镜头的视角不同。
不同的镜头(焦距)拍摄到的景物范围(视野)或视角不同。
广角镜头拍摄到的视野宽、视角大;
长焦镜头拍摄到的视野窄、视角小。
焦距越大视角越小,焦距越小视角越大。
下图是135相机镜头焦距与视角的关系。
图3-焦距视角关系.jpg
下图是135相机在同一地点(镜物距不变)不同焦距镜头拍的视角效果。
图4-焦距大小效果.jpg
下图是广角与长焦的对比。
图5-广角长焦对比.jpg
**等效焦距
与135mm照相机有相同视角的焦距称等效焦距。
135mm照相机标准镜头的焦距约50mm(与人的裸眼差不多);
24mm、28mm、35mm焦距为广角;
80mm以上为长焦。
**实际焦距(镜头上标的焦距)
由于DC的CCD尺寸小于35mm胶片的尺寸,获得相同的景物范围(视野)、视角,实际焦距也就相应减小。
松下FZ7机的实际焦距是6-72 mm ,但等效焦距为36-432 mm 。
实际焦距的大小,决定镜头的长短,这就是DC可以做得比35mm单反相机小的原因。
DSLR的镜头上标的焦距就是实际焦距,在全幅机上: 等效焦距=实际焦距
而在小画幅机上: 等效焦距>实际焦距 等效焦距=实际焦距 *等效系数
同样焦距的镜头用在不同画幅的DSLR机身上,因为CCD大小不同,视角不同,等效焦距也不同.
我们可以看到3/4系统奥林巴斯的镜头很广,原因是它的等效系数=2. 实际焦距为14-50mm的镜头,等效为28-100mm,实际视角并不是特别广.
**可变焦距镜头
大部分DC都采用光学可变焦镜头。4倍、10倍、12倍。
松下FZ7机是12倍光变,等效焦距36-432 mm ,
表示FZ7机的广角端为36mm,相对而言不够广,再广的有32mm,28mm,24mm。
长焦端为432 mm ,够长,属超长焦,远处打鸟不错. 风景拍摄时,希望场面大,有气势;有远、中、近景,并且都要清晰,广角最好。
拍摄高楼、塔,有时会发现相机拍不全,我们说镜头不够广角,用超广角就可以了。
大型集体照也需要广角,使更多的人拍在一起。
注意的是:广角拍摄会产生“近大远小”的透视效应,用得好,表现出气势和纵深感;
用得不好,就是常说的“广角畸变”。
远处的鸟、动物,不宜接近,可以用长焦拍摄,以突出主体;
花草、人物用长焦拍摄, 视角小,更宜去除杂乱背景,相对突出主体。
**焦距的应用
人像拍摄注意焦距的选用
图6-焦距在人像拍摄.jpg
图
1CD1BC7_长焦镜头的使用
图8-长焦.jpg
图9-长焦.jpg
焦距变化效果
图10-焦距变化.jpg
增倍镜应用
图11-增倍镜.jpg
上图有一些分散注意力的景物。通过ZOOM(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功能),
“走近”主体,三个女孩的照片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