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4日发(作者:巨长菁)
什么是成功的作品
1.电影的艺术价值
2.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如《断背山》
3.对电影技术的革新,如阿凡达,就掀起3D风暴
4.高票房。毕竟,电影属于娱乐,只要大众喜欢就好
什么是翻拍
所谓“翻拍”,就是一部电影或电视剧走红后,继而又被拍成电视剧或电影,即影视通拍。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不同形式的艺术,满足的是不同受众的文化需求。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内容的不同需求及表达效果的差异性决定了影视艺术的不同形式,而每一种艺术形式又制约了作品本身意图的表达。所以,只要现实中存在不同的观看需求,就意味着存在不同艺术形态的生成动力。
注意,所谓的后现代式的戏仿、大话之类皆不属于翻拍。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和《西游降魔篇》,电视剧《阳光灿烂猪八戒》等等,皆不属于翻拍。戏仿、大话是脱离原作的联想和对原作的颠覆,其与原作之间的关系常常只表现在某个人物或情节的相同上。经典的翻拍则不同,与原作的关系表现在既不能太过相同,又不能距离原作太远。换言之,关键在于
似与不似之间的平衡及其对“独一无二的点”的把握上。
昆汀说:“我的电影全都是从其他电影那儿偷来的大杂烩。”这句话的终极形态就是“翻拍电影”。
最近很火的一部剧陈妍希版《神雕侠侣》,停不下来的吐槽,什么包子脸姑姑毁童年~于妈翻拍毁经典,肉麻桥段毁姑姑清纯形象~等等~由这部剧又辐射到其他翻拍的经典的剧,比如《西游记》,,六小龄童版的才是经典,其他翻拍的都比不上他演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翻拍经典呢?
近年来翻拍的很多,可是受到好评的却不多,常常会引来一片吐槽声,那翻拍的意义何在?
就拿抗战片来说好了,这种片子应该是从有了电视这个东西就开始拍的,一直到现在我们每年都会拍抗战片,其实剧本主要想表达的精神,内容几乎一样,可是为什么我们还要年年都拍呢?假定我们就只拍那么两部,然后每年都循环播放,当时拍的电视剧到你的儿子孙子辈时,恐怕都适应不了那个年代的无论人物造型,服装,还是演员„„我自认为翻拍经典是在创造属于我们每一个年代的关于经典的回忆。或许在我们父辈的记忆里李若彤是姑姑,而我们的记忆中小龙女永远是刘亦菲,那么在00后的心里或许陈妍希版姑姑才是经典,我们必须要承认有“先入为主”这一观念。每一代人都有各自心中的“经典”,个人审美不同,并不是说审美的高下问题。翻拍能给老版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也能让人重温经典。爱老版的可以无视翻拍,但是既然翻拍存在,就有它的受众,不是你就会是别人。
一部剧的收视率的过程虽说存在某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为什么现在翻拍剧都有一定的的收视率,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看翻拍剧,每部剧都有自己的定位和受众,不是你,也会是别人。对着翻拍剧吐槽的人,你拿什么吐槽,你是看过还是听别人说的,觉得难看就别看了,说句不好听的话,它的受众不是你,you can you up , no can no
bb。
现在大众对于翻拍的态度过于苛刻,其实大家认为的成功经典作品,或许你重新看没有翻拍好,但是那个时候你审美跟现在不一样所以感觉不一样,你所谓的经典就是一个感觉,一个状态,就好像你爱过的第一个姑娘,你以后再也不会遇到那样的姑娘有那样的感觉,经典也是一样,是那种感觉,你找不到的,但是你终究得结婚不是,你的妻子千般好万般好你总觉得比不上初恋,那就不是你妻子不好了,是你太苛刻。而且受众的审美价值观有差别,众口
难调,你的经典,别人或许弃之如敝屐
存在即合理,翻拍存在的理由
唤起历史记忆、扩大名作影响、满足审美需求、填补休闲时间等等,翻拍剧多方面回应了不同层次观众的多种期待,并为制作方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其一,翻拍剧的存在是应不同时代的需要。类似旧版《西游记》这样的剧作,虽然堪称经典,但是距离现在时隔时间长,视觉效果、故事的情节设置、叙事手法、拍摄的技术与技巧都与现代人的审美水平、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翻拍出新版的、顺应现代时代社会需要的作品。随着时代的更迭与进步,人们的审美与文化诉求也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其二,观众看影视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文化层次与兴趣需要决定的。欣赏的过程也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愿望。影视剧的拍摄更是要依靠持有“主动权”的观众在这一时期的兴趣需要来决定。今年是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红色剧自然是荧屏主流,抗日剧的拍摄播出顺应了这一时期观众观看兴趣的需要。
其三,翻拍剧充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很多“剧二代”的成功借助了已有剧作的名气,这样既可以降低前期制作与宣传的成本,节省人力财力,又可减少审查、播出的风险,实现利益上的最大化。电视剧版《手机》反响不错,除了凭借明星效应外,还依靠了之前电影版高票房的铺垫。电视剧版的《武林外传》以其诙谐幽默的剧情给观众带来愉悦欢乐,为电影版的拍摄奠定了群众基础。
其四,传播了中国文化。在好莱坞大片横行的年代,让中国的小朋友知道,自己国家也有英雄,就这个出发点来说,翻拍经典或许是件好事情,也许会走错路,也许会不那么完美,也许会有负面效应,但是它起码让“00后”的小朋友知道孙悟空是谁,知道林妹妹的故事,如果能这样,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它承载的意义就已经足够了。现在的新一代年轻人基本不会去看以前的经典名著,年轻人绝大部分已经没有耐心去读名著了,电视是他们唯一可能了解一点点名著的机会。时代呼吁有新的版本出来让他们对名著有所了解,让一部分人由此提起兴趣,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通过新兴的媒介得到广泛的推广。
港版的《无间道》到了美国,也一样成为经典,并且由于其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所表达的现实思想,被评为当年度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一部好的翻拍剧可以拥有更高的收视率和市场,但是也比原创剧更容易被人忘记,更不容易被观众接受。因此只有演员、导演、制片和造型师、艺术设计等所有人的通力配合,才能拥有更高的价值,才能名利双收,才能成为本部剧作的又一里程碑,所以这就促使了翻拍更要注重质量,更优秀。
从经济上来说
从供需角度来看,受众对翻拍片必然有一定的观赏需求,才激发了制作方的翻拍热情。首先,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影像市场的发展壮大,新时代的观众已经不满足于优秀的经典影视作品只有一种版本的展示、一个作者的诠释以及一代演员的演绎。“一件艺术品得以被传递和被更多的手分享只有两条途径:一是自身的重复展示;二是复制品的替代展示。”翻拍显然是作为替代展示经典作品的复制品出现的,但这种复制并不是依葫芦画瓢的刻板拷贝、也不是换汤不换药的照搬照抄,而是承载着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创作者的理解和诠释,带有全新的创作痕迹,被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的作品。新时代下的受众需要新的版本来更新他们的影像储备,新一代的年轻观众也需要更富有时代气息的话语方式和新兴的符合他们的观影习惯的传播媒介来提起他们了解经典作品的兴趣。很多90 后、00 后也许很难再坐下来欣赏一部六七十年代甚至年代更早的经典影视作品,但如果借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影像风格和传播渠道来重新演绎包装,经典的传统文化就能以一种更让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在年
轻一代的受众中得到推广和普及。同时,这也重新唤醒了受众对经典意义和价值的审视和思考。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翻拍在传达新时代的观念和发掘当代价值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另外,对经典影视作品的翻拍这一行为实际上解决了我国目前影视创作领域里优秀原创剧本稀缺的难题。国家一直在鼓励原创,受众也希望看到更多原创作品,但在当前的创作环境下,短时期涌现大量优秀的原创剧本毕竟是不太现实的。一个优秀剧本的创作涉及到人物形象的精心设计、故事情节谨慎编排、矛盾冲突的合理营造,环境细节的巧妙运用等等各个方面的揣摩推敲和再三斟酌,不是一拍脑门儿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劳动。随着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艺术生产也开始进入了机械复制的时代。在这个用先进技术和机械手段大量复制艺术品的时代,受众对艺术品的需求也在大幅度增长,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拍摄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受众对于艺术品快速批量生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对原有的故事题材进行整合包装,用先前的资源素材重新制作,不仅能填补银幕和荧屏的空白,满足短时期内受众对影视作品的大量需求,也能丰富当前国内电影电视剧的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拍也是一项繁荣当下我国影视产业
的积极举措。在这个方面,好莱坞就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先例和借鉴的范本。美国很多成功的票房大户和口碑电影都是翻拍自几十年前的老电影,如《金刚》、《活死人黎明》、《德州电锯杀人狂》、《月光光心慌慌》、《偷天换日》、《天生一对》、《木乃伊》、《闻香识女人》《香草的天空》、《十一罗汉》等等市场与口碑双丰收的热门电影都是对早年版本的翻拍,却都有很好的表现,有些甚至超越了原版。从2006 年对日本经典恐怖电影《午夜凶铃》的成功移植后,好莱坞更是大规模地翻拍亚洲类型电影,并且大部分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和不俗的口碑。好莱坞利用其成熟的体制和优良的制作使翻拍屡获成功,用新瓶装旧酒也能演绎出另一番精彩,重新使经典老片焕发出别样的文化活力。由此可见,翻拍本身并不完全是黔驴技穷的表现,关键在于如何操作。而对影视制作方来说,翻拍是对先前资源的重复利用。之前版本的大获成功保证了剧本的质量,同时翻拍本身的话题性也能保证翻拍影片的票房或翻拍剧的收视率,且在作品还没有正式出炉前就借助先前版本的影响力为其造势,在宣传和营销上节约了大量成本,降低了影视生产的风险。2011 年春节期间票房过亿元的电影《武林外传》和《将爱情进行到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广泛深厚的观众基础来取胜的。他们之所以能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与其说是影片本身卖座,不如说是影迷为自己的怀旧情结买单。所以翻拍经典是一件稳扎稳打甚至一本万利的生意。
面对反方攻击的反驳
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说话了,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最近也谴责了,甚至还借用恶搞者“不知廉耻地践踏民族文化”这样的字眼,并呼吁“中国名著当立法保护”。
但这些反对的声音似乎都忘了,一部再经典的电视剧,也是群体力量的体现,诚然,演员在幕前倾注的心血和表现最为人注意和钦佩,但他也仅仅是这部庞大制作里的一部分,一颗小螺丝钉,身为资深演员的他们自然可以用当初的经验告诫后来人,什么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如何塑造角色才是经典,但却无权阻止后来人参与、重新诠释名著、传达自己观念的步伐,这也是时代的步伐。在并无看到样片,对全新的翻拍之作也没有全面了解下,任何人断言超越与否,都显得武断和不那么公平。名著的改编从来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它甚至比原创作品更艰难、更艰苦,也更费工夫、更显功力,它其实是在名著基础上的再发现、再挖掘和再创造。四大名著面临的“被翻拍的尴尬”并不能阻碍经典不断被翻拍的步伐,再造经典的关键在于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只有发掘出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意义,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才有望成为新的经典。对于能否超越经典,我认为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当前的种种尝试给了我们一个信息:传统文化元素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全球化日益显著的当下,这
些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似乎更容易让人们感受到安全感和舒适感。
著名编剧罗怀臻的观点也颇有代表性:“经典应该不断地重复改编和创作,就像莎士比亚的戏剧名著一样,人们一遍遍地改编,却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收获惊喜。我们之所以会在不同的时期,尤其会在社会转型和文化重建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关注名著,重读经典,就因为它可以唤起我们新一轮的精神体验,可以使我们在面对现实手足无措的时候重获能量,重拾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名著又是动态的,是可以供后人不断诠释和不断改编的。也正是在后来一次次的诠释和一次次的改编中,名著才显示出它超越平庸之作的持久光泽和恒久魅力。
翻拍剧并不都是吃剩的甘蔗。有些被观众奉为经典的电视剧,在其流行的当年,其
实也是作为前一版的翻拍剧。制作翻拍剧就如拍卖一般,只有开出更高的价码,才会推翻前
一版本在观众心中留下的位置,使这个价位成为观众心中的又一个峰岭,等待着下一个来访
者的挑战。
虽然观众们普遍反映心中的经典无法被超越, 翻拍剧是在浪费金钱和心力,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现在被观众称为经典的一些电视剧,其实也是当年的翻拍剧,如97 版的《天龙八部》翻拍的是82 版,95 版的《神雕侠侣》也是83 年的翻拍版,就是被观众称为五星情景剧的《爱情公寓》也是美剧《六人行》的中国版。所以说,经典是留人超越的,回锅菜并不都无滋无味。翻拍片唤起了一种双重的愉悦,因为它们提供了我们先前已知的东西,但却赋予其以全新、至少是不同的读解、表现、曲径、发展以及结果。
反方的论点
翻拍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是稳赢不输的必胜筹码,与摄制原创的作品相比,翻拍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
尽管翻拍经过多重工艺的加工,但能够超越老版、得到观众认可的却凤毛麟角。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翻拍剧的成功率只有10% 左右。原因何在?
受众的怀旧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集体心态。由于经典版本珠玉在前,新版往往很难超越。老版的演员太深入人心,经典版本形成的情感记忆刻骨铭心,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在观众心目中已经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印象,翻拍这一行为在某些忠实的影迷眼中无疑是对经典的无意义重复,出于对心目中经典作品的捍卫、对往日记忆的缅怀,观众往往会形成某种程度的抵触心理,也因此对翻拍的新版更为挑剔和苛刻,无形中也给制作方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故事情节对于现在的观众已经没有悬念,只能在人物的刻画和细节等方面猛下工夫,并且原作里已经确定的人物性格、故事脉络、情感倾向等对翻拍者的创作竖起了一道限制创作的樊篱。面对观众既不需要重复又拒绝颠覆美好记忆的欣赏期待,翻拍者常常在遵循原作与创造新意之间矛盾徘徊,只能如履薄冰地谨慎前行。
很多人认为翻拍是当今社会人们浮躁心态的功利化产物,是商业驱动下唯利是图的不良现象。作为艺术产品的影视剧本身就具有商品的属性,是商品就要进入市场接受残酷市场竞争的检验。它必然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当然经济效益要与社会效益有机融合),如果无利可图,投资商也不会轻易投下巨资,赔本买卖无人愿做,即使是怀着艺术创作的初衷也要保证资金的支持。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经费的保障,一切创作都是空谈。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翻拍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给投资方吃了一剂定心丸。因为翻拍极大地发
挥了影视产品的商业性,它既可以节省“原创剧本”等环节的成本,又比较容易获得投资和关注,有原来成功的剧作作为参考也会节约不少重新创作的时间。虽说不是每一部翻拍作品都能挣得盆满钵满,但从目前市场的反应热度来看,还是具有一定诱惑力的。而一旦翻拍被作为一条聚财捷径,在利益驱动的“钱规则”下,各种各样的商业运营手法便会极尽所能为效益服务,从而某些不健康的、急功近利的翻拍现象随之出现。
翻拍本身或许并无过错,有时候它之所以遭人反感,恰恰是因为某些急功近利者对待翻拍的态度和哗众取宠的炒作行为使翻拍本身被妖魔化了。
另外,在内容上,当下我国的影视剧翻拍经常过多地注重加入现代气息和色彩,往往为了迎合当下观众的欣赏趣味,而不顾作品原本的艺术精髓擅自将原作改得面目全非,例如不尊重原作的故事脚本而任意删改重要剧情,或者出于商业的考虑,比如制造明星效应而增减主要人物,或为了吸引眼球而加入了一些跟剧情无关的情节和场面(例如武打场面)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既不能赢得观众的青睐,又亵渎了经典作品的美誉,从而导致作品陷入低俗化的境地,最终不只伤害观众的感情,更有损艺术的严肃性,在商业操纵的泥淖中难以脱身。《庐山恋2010》的惨淡票房与恶评可视为反面教材;而由叶伟信导演翻拍自徐克经典同名旧作的《倩女幽魂》则大改人物关系。
它表明许多电视剧编导的翻拍取向出现了偏斜,可以说消费经典取代弘扬经典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消费经典,即随心所欲,将经典拿来为我所用,看重的是实用的经济价值。
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对消费品拥有绝对使用权,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不计后果、不择手段,完全不用考虑消费品的状况。消费又是一次性的,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消费总是有损耗的,消费的终结,也就意味着消费品价值的消失。拙劣的经典翻拍的确有消费的种种特征,所以每当这种翻拍出现,经典就被糟蹋得不成样子。这不禁让人为经典的命运担忧,也为翻拍电视剧的前景担忧。
谁都有翻拍经典的权力,不过前提是忠实于原著。关于什么是忠实于原著,历来就是颇有争议的。忠实当然不是亦步亦趋,照葫芦画瓢。由于艺术形式的转换或时代造成的审美趣味的变化,做一定视角的转换以至于某些情节的改动或人物的增删都是必要的。但无论视角怎样转换,情节怎样改动,人物怎样增删,表现方式如何变化,翻拍之作与原作在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人物性格方面应当保持相对一致。试想,如果原著中的正面人物成了反面人物、正人君子成了花花公子,或是一部原本弘扬民族精神、英雄气概的作品中尽是些唯唯诺诺、猥琐卑微的人物,人们对这样的翻拍还能认可吗? 如果真是如此,艺术家的良知何在? 又如何肩负起弘扬经典的责任? 真正弘扬经典,还远不止于忠实于经典,经典的内涵是随着时代变化的,经典需要不断被解读。这就需要电视剧艺术家以独特的生活体验,不断审视经典,沿着经典的精神取向赋予经典以新的时代内容。可见,电视剧即使着眼于市场,也还要以社会效益为要务,而不该自我沉沦,自甘堕落。电视剧自然要表达情感,但应该以符合剧情发展的真情表露来打动观众。电视剧也需要通俗,但是绝不可以低俗、庸俗和媚俗。
新版《西游记》中,高老庄的高翠兰完全爱上了猪八戒,唐僧对女儿国国王动了真情。六小龄童直言: “你可以用各种不同风格去拍它,但它的精髓不能变。师徒四个人西天取经,大家都在找女朋友,那还是《西游记》吗?”③一位网名为“安宁仲夏”
的网友在天涯社区发帖,将两版《还珠》截图对比,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已有近八十万的点击量。“安宁仲夏”说:“新版《还珠》毁掉的不仅是‘80 后’对《还珠》的美好回忆,也冲击着他们整个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以新版《红楼梦》为例,说明翻拍作品对时代文化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都理解不透: “《红楼梦》中,贾宝玉本身是封建社会没落贵族的公子,却又具有资本主义启蒙的精神。但翻拍剧并未仔细挖掘他身上的反差
和矛盾。”④如此低水准的翻拍不仅挤占了有限的播出资源和空间,而且滋长了艺术家的思维惰性。
也有人用收视率为低水平重复翻拍做搪塞: 重复是重复了,收视率不是照样很可观吗?
其实严格说来收视率并不足以全面评价作品的优劣。如今观众一边看一边骂的现象太多了,收看不等于认可,嘲讽式的收看、宣泄式的收看,或者如有的网友所说“大家找茬”的收看与心悦诚服的收看、寓教于乐的收看,其区别在收视率中是分辨不出来的。如果一部电视剧的翻拍成了大家宣泄不满的对象,纵使收视率再高又有什么意义?
经典剧以其独特的艺术性与深刻的思想性影响着观众, 而翻拍后的剧作大多缺乏新意, 常常在遵循原作与创造新意之间矛盾徘徊, 以至于造成了影片表现意境的混乱, 往往既失却了原作的韵味, 又未能创造新的境界。翻拍剧常常为了迎合当下观众的欣赏趣味而对原作进行改动, 它们或任意删改剧情, 或删添主要人物, 或加入了诸多情爱戏、性爱戏, 然而这样的做法结果常常是既未赢得观众的青睐, 又亵渎了经典作品, 常常引起观众极大的愤慨。
改编自日本漫画的一起来看流星雨为例来谈谈现代言情剧的翻拍。这个日本漫画有许多的改编版本, 一个在现代依然经典的灰姑娘的故事, 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爱情的神话。芒果卫视打造的一起来看流星雨在经典的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加上了很多现代的元素:
富丽奢华的学校、稀有名贵的跑车, 华丽多彩的服饰等都成为了新剧的卖点。有人认为, 这新剧的卖点可以看成是把四个人的家庭背景做了民营企业家、医生等修改, 使其更符合大陆观众的生活环境。对于这种观点, 我不甚认同, 也许民营企业家医生的头衔很符合大陆观众的口味, 但他们生活的环境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符合大陆观众的生活环境的。自一起来看流星雨播出之后, 很多家长都抱怨自己的孩子因为看了此剧养成了很多奢华的习惯, 热衷于追逐名牌, 耽误学业。这种现象旋即引起了大众的广泛讨论, 也引起了我对我们大陆的改编现代言情剧的思考。也许导演通过这些现代的元素抓住观众的眼球以求得更好的诠释现代灰姑娘故事的想法很符合当代的流行趋势, 但过多过繁复的渲染就有了喧宾夺主的嫌疑, 使得年龄偏小的观众歪曲了导演的想法, 更多的将目光点投注在物质的方面而忽略了言情剧言情的主要目的。
现代社会, 人们的价值观处在动荡时期, 很多原来耻于表露的价值观念现在得以赤裸裸的呈现于大众的面前: 拜金女、宝马女、富二代这各式各样的由金钱垫底的名号被现代人越炒越热,金钱的地位被现代人重新定位, 这无疑会荼毒到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作为现代人了解社会, 了解时代的媒介, 媒体所担当的重任无论如何不可低估更不可脱卸。现代都市言情剧除了给观众以现代感, 我想言情才是其主要应该表达的主题。可是, 看了一起来看流星雨之后, 我对剧中的青春偶像感兴趣, 对富丽堂皇的建筑感兴趣, 对剧中人使用的手机、跑车、笔记本感兴趣, 唯独从没有关注过剧情。我们当初看台版经典改编剧流星花园的时候, 纯粹是被剧情所打动, 至于主角住的家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开的是什么名车,
穿的是什么名牌, 我们一概没有印象, 所记的只是道明寺的霸道与固执, 杉菜的纯真与坚韧,
花泽类的温柔与诗意以及爱情的单纯与美好, 友情的坚固与珍贵。我想这些才是一部好剧所应该突出表现的内容, 一部言情剧应该以情动人, 给观众留有余思,进而思考自己的生活。现代的元素并不能取代人们对价值观的关注, 一部价值观错位的言情剧只能让观众产生反感。所以, 很显然的诸如一起来看流星雨一类的现代言情剧在着眼点上就错了, 流星雨也就真的像流星雨一样, 一闪而过,只存在了一瞬, 只散发了一瞬的光芒。
2024年3月4日发(作者:巨长菁)
什么是成功的作品
1.电影的艺术价值
2.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如《断背山》
3.对电影技术的革新,如阿凡达,就掀起3D风暴
4.高票房。毕竟,电影属于娱乐,只要大众喜欢就好
什么是翻拍
所谓“翻拍”,就是一部电影或电视剧走红后,继而又被拍成电视剧或电影,即影视通拍。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不同形式的艺术,满足的是不同受众的文化需求。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内容的不同需求及表达效果的差异性决定了影视艺术的不同形式,而每一种艺术形式又制约了作品本身意图的表达。所以,只要现实中存在不同的观看需求,就意味着存在不同艺术形态的生成动力。
注意,所谓的后现代式的戏仿、大话之类皆不属于翻拍。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和《西游降魔篇》,电视剧《阳光灿烂猪八戒》等等,皆不属于翻拍。戏仿、大话是脱离原作的联想和对原作的颠覆,其与原作之间的关系常常只表现在某个人物或情节的相同上。经典的翻拍则不同,与原作的关系表现在既不能太过相同,又不能距离原作太远。换言之,关键在于
似与不似之间的平衡及其对“独一无二的点”的把握上。
昆汀说:“我的电影全都是从其他电影那儿偷来的大杂烩。”这句话的终极形态就是“翻拍电影”。
最近很火的一部剧陈妍希版《神雕侠侣》,停不下来的吐槽,什么包子脸姑姑毁童年~于妈翻拍毁经典,肉麻桥段毁姑姑清纯形象~等等~由这部剧又辐射到其他翻拍的经典的剧,比如《西游记》,,六小龄童版的才是经典,其他翻拍的都比不上他演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翻拍经典呢?
近年来翻拍的很多,可是受到好评的却不多,常常会引来一片吐槽声,那翻拍的意义何在?
就拿抗战片来说好了,这种片子应该是从有了电视这个东西就开始拍的,一直到现在我们每年都会拍抗战片,其实剧本主要想表达的精神,内容几乎一样,可是为什么我们还要年年都拍呢?假定我们就只拍那么两部,然后每年都循环播放,当时拍的电视剧到你的儿子孙子辈时,恐怕都适应不了那个年代的无论人物造型,服装,还是演员„„我自认为翻拍经典是在创造属于我们每一个年代的关于经典的回忆。或许在我们父辈的记忆里李若彤是姑姑,而我们的记忆中小龙女永远是刘亦菲,那么在00后的心里或许陈妍希版姑姑才是经典,我们必须要承认有“先入为主”这一观念。每一代人都有各自心中的“经典”,个人审美不同,并不是说审美的高下问题。翻拍能给老版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也能让人重温经典。爱老版的可以无视翻拍,但是既然翻拍存在,就有它的受众,不是你就会是别人。
一部剧的收视率的过程虽说存在某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为什么现在翻拍剧都有一定的的收视率,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看翻拍剧,每部剧都有自己的定位和受众,不是你,也会是别人。对着翻拍剧吐槽的人,你拿什么吐槽,你是看过还是听别人说的,觉得难看就别看了,说句不好听的话,它的受众不是你,you can you up , no can no
bb。
现在大众对于翻拍的态度过于苛刻,其实大家认为的成功经典作品,或许你重新看没有翻拍好,但是那个时候你审美跟现在不一样所以感觉不一样,你所谓的经典就是一个感觉,一个状态,就好像你爱过的第一个姑娘,你以后再也不会遇到那样的姑娘有那样的感觉,经典也是一样,是那种感觉,你找不到的,但是你终究得结婚不是,你的妻子千般好万般好你总觉得比不上初恋,那就不是你妻子不好了,是你太苛刻。而且受众的审美价值观有差别,众口
难调,你的经典,别人或许弃之如敝屐
存在即合理,翻拍存在的理由
唤起历史记忆、扩大名作影响、满足审美需求、填补休闲时间等等,翻拍剧多方面回应了不同层次观众的多种期待,并为制作方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其一,翻拍剧的存在是应不同时代的需要。类似旧版《西游记》这样的剧作,虽然堪称经典,但是距离现在时隔时间长,视觉效果、故事的情节设置、叙事手法、拍摄的技术与技巧都与现代人的审美水平、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差异。这就需要翻拍出新版的、顺应现代时代社会需要的作品。随着时代的更迭与进步,人们的审美与文化诉求也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其二,观众看影视剧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文化层次与兴趣需要决定的。欣赏的过程也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愿望。影视剧的拍摄更是要依靠持有“主动权”的观众在这一时期的兴趣需要来决定。今年是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红色剧自然是荧屏主流,抗日剧的拍摄播出顺应了这一时期观众观看兴趣的需要。
其三,翻拍剧充分利用资源,节约成本。很多“剧二代”的成功借助了已有剧作的名气,这样既可以降低前期制作与宣传的成本,节省人力财力,又可减少审查、播出的风险,实现利益上的最大化。电视剧版《手机》反响不错,除了凭借明星效应外,还依靠了之前电影版高票房的铺垫。电视剧版的《武林外传》以其诙谐幽默的剧情给观众带来愉悦欢乐,为电影版的拍摄奠定了群众基础。
其四,传播了中国文化。在好莱坞大片横行的年代,让中国的小朋友知道,自己国家也有英雄,就这个出发点来说,翻拍经典或许是件好事情,也许会走错路,也许会不那么完美,也许会有负面效应,但是它起码让“00后”的小朋友知道孙悟空是谁,知道林妹妹的故事,如果能这样,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它承载的意义就已经足够了。现在的新一代年轻人基本不会去看以前的经典名著,年轻人绝大部分已经没有耐心去读名著了,电视是他们唯一可能了解一点点名著的机会。时代呼吁有新的版本出来让他们对名著有所了解,让一部分人由此提起兴趣,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通过新兴的媒介得到广泛的推广。
港版的《无间道》到了美国,也一样成为经典,并且由于其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所表达的现实思想,被评为当年度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一部好的翻拍剧可以拥有更高的收视率和市场,但是也比原创剧更容易被人忘记,更不容易被观众接受。因此只有演员、导演、制片和造型师、艺术设计等所有人的通力配合,才能拥有更高的价值,才能名利双收,才能成为本部剧作的又一里程碑,所以这就促使了翻拍更要注重质量,更优秀。
从经济上来说
从供需角度来看,受众对翻拍片必然有一定的观赏需求,才激发了制作方的翻拍热情。首先,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影像市场的发展壮大,新时代的观众已经不满足于优秀的经典影视作品只有一种版本的展示、一个作者的诠释以及一代演员的演绎。“一件艺术品得以被传递和被更多的手分享只有两条途径:一是自身的重复展示;二是复制品的替代展示。”翻拍显然是作为替代展示经典作品的复制品出现的,但这种复制并不是依葫芦画瓢的刻板拷贝、也不是换汤不换药的照搬照抄,而是承载着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创作者的理解和诠释,带有全新的创作痕迹,被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的作品。新时代下的受众需要新的版本来更新他们的影像储备,新一代的年轻观众也需要更富有时代气息的话语方式和新兴的符合他们的观影习惯的传播媒介来提起他们了解经典作品的兴趣。很多90 后、00 后也许很难再坐下来欣赏一部六七十年代甚至年代更早的经典影视作品,但如果借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影像风格和传播渠道来重新演绎包装,经典的传统文化就能以一种更让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在年
轻一代的受众中得到推广和普及。同时,这也重新唤醒了受众对经典意义和价值的审视和思考。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翻拍在传达新时代的观念和发掘当代价值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另外,对经典影视作品的翻拍这一行为实际上解决了我国目前影视创作领域里优秀原创剧本稀缺的难题。国家一直在鼓励原创,受众也希望看到更多原创作品,但在当前的创作环境下,短时期涌现大量优秀的原创剧本毕竟是不太现实的。一个优秀剧本的创作涉及到人物形象的精心设计、故事情节谨慎编排、矛盾冲突的合理营造,环境细节的巧妙运用等等各个方面的揣摩推敲和再三斟酌,不是一拍脑门儿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劳动。随着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艺术生产也开始进入了机械复制的时代。在这个用先进技术和机械手段大量复制艺术品的时代,受众对艺术品的需求也在大幅度增长,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拍摄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受众对于艺术品快速批量生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对原有的故事题材进行整合包装,用先前的资源素材重新制作,不仅能填补银幕和荧屏的空白,满足短时期内受众对影视作品的大量需求,也能丰富当前国内电影电视剧的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拍也是一项繁荣当下我国影视产业
的积极举措。在这个方面,好莱坞就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先例和借鉴的范本。美国很多成功的票房大户和口碑电影都是翻拍自几十年前的老电影,如《金刚》、《活死人黎明》、《德州电锯杀人狂》、《月光光心慌慌》、《偷天换日》、《天生一对》、《木乃伊》、《闻香识女人》《香草的天空》、《十一罗汉》等等市场与口碑双丰收的热门电影都是对早年版本的翻拍,却都有很好的表现,有些甚至超越了原版。从2006 年对日本经典恐怖电影《午夜凶铃》的成功移植后,好莱坞更是大规模地翻拍亚洲类型电影,并且大部分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和不俗的口碑。好莱坞利用其成熟的体制和优良的制作使翻拍屡获成功,用新瓶装旧酒也能演绎出另一番精彩,重新使经典老片焕发出别样的文化活力。由此可见,翻拍本身并不完全是黔驴技穷的表现,关键在于如何操作。而对影视制作方来说,翻拍是对先前资源的重复利用。之前版本的大获成功保证了剧本的质量,同时翻拍本身的话题性也能保证翻拍影片的票房或翻拍剧的收视率,且在作品还没有正式出炉前就借助先前版本的影响力为其造势,在宣传和营销上节约了大量成本,降低了影视生产的风险。2011 年春节期间票房过亿元的电影《武林外传》和《将爱情进行到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广泛深厚的观众基础来取胜的。他们之所以能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与其说是影片本身卖座,不如说是影迷为自己的怀旧情结买单。所以翻拍经典是一件稳扎稳打甚至一本万利的生意。
面对反方攻击的反驳
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说话了,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最近也谴责了,甚至还借用恶搞者“不知廉耻地践踏民族文化”这样的字眼,并呼吁“中国名著当立法保护”。
但这些反对的声音似乎都忘了,一部再经典的电视剧,也是群体力量的体现,诚然,演员在幕前倾注的心血和表现最为人注意和钦佩,但他也仅仅是这部庞大制作里的一部分,一颗小螺丝钉,身为资深演员的他们自然可以用当初的经验告诫后来人,什么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如何塑造角色才是经典,但却无权阻止后来人参与、重新诠释名著、传达自己观念的步伐,这也是时代的步伐。在并无看到样片,对全新的翻拍之作也没有全面了解下,任何人断言超越与否,都显得武断和不那么公平。名著的改编从来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它甚至比原创作品更艰难、更艰苦,也更费工夫、更显功力,它其实是在名著基础上的再发现、再挖掘和再创造。四大名著面临的“被翻拍的尴尬”并不能阻碍经典不断被翻拍的步伐,再造经典的关键在于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只有发掘出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意义,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才有望成为新的经典。对于能否超越经典,我认为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当前的种种尝试给了我们一个信息:传统文化元素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全球化日益显著的当下,这
些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似乎更容易让人们感受到安全感和舒适感。
著名编剧罗怀臻的观点也颇有代表性:“经典应该不断地重复改编和创作,就像莎士比亚的戏剧名著一样,人们一遍遍地改编,却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收获惊喜。我们之所以会在不同的时期,尤其会在社会转型和文化重建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关注名著,重读经典,就因为它可以唤起我们新一轮的精神体验,可以使我们在面对现实手足无措的时候重获能量,重拾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名著又是动态的,是可以供后人不断诠释和不断改编的。也正是在后来一次次的诠释和一次次的改编中,名著才显示出它超越平庸之作的持久光泽和恒久魅力。
翻拍剧并不都是吃剩的甘蔗。有些被观众奉为经典的电视剧,在其流行的当年,其
实也是作为前一版的翻拍剧。制作翻拍剧就如拍卖一般,只有开出更高的价码,才会推翻前
一版本在观众心中留下的位置,使这个价位成为观众心中的又一个峰岭,等待着下一个来访
者的挑战。
虽然观众们普遍反映心中的经典无法被超越, 翻拍剧是在浪费金钱和心力,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现在被观众称为经典的一些电视剧,其实也是当年的翻拍剧,如97 版的《天龙八部》翻拍的是82 版,95 版的《神雕侠侣》也是83 年的翻拍版,就是被观众称为五星情景剧的《爱情公寓》也是美剧《六人行》的中国版。所以说,经典是留人超越的,回锅菜并不都无滋无味。翻拍片唤起了一种双重的愉悦,因为它们提供了我们先前已知的东西,但却赋予其以全新、至少是不同的读解、表现、曲径、发展以及结果。
反方的论点
翻拍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是稳赢不输的必胜筹码,与摄制原创的作品相比,翻拍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
尽管翻拍经过多重工艺的加工,但能够超越老版、得到观众认可的却凤毛麟角。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翻拍剧的成功率只有10% 左右。原因何在?
受众的怀旧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集体心态。由于经典版本珠玉在前,新版往往很难超越。老版的演员太深入人心,经典版本形成的情感记忆刻骨铭心,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在观众心目中已经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印象,翻拍这一行为在某些忠实的影迷眼中无疑是对经典的无意义重复,出于对心目中经典作品的捍卫、对往日记忆的缅怀,观众往往会形成某种程度的抵触心理,也因此对翻拍的新版更为挑剔和苛刻,无形中也给制作方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故事情节对于现在的观众已经没有悬念,只能在人物的刻画和细节等方面猛下工夫,并且原作里已经确定的人物性格、故事脉络、情感倾向等对翻拍者的创作竖起了一道限制创作的樊篱。面对观众既不需要重复又拒绝颠覆美好记忆的欣赏期待,翻拍者常常在遵循原作与创造新意之间矛盾徘徊,只能如履薄冰地谨慎前行。
很多人认为翻拍是当今社会人们浮躁心态的功利化产物,是商业驱动下唯利是图的不良现象。作为艺术产品的影视剧本身就具有商品的属性,是商品就要进入市场接受残酷市场竞争的检验。它必然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当然经济效益要与社会效益有机融合),如果无利可图,投资商也不会轻易投下巨资,赔本买卖无人愿做,即使是怀着艺术创作的初衷也要保证资金的支持。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经费的保障,一切创作都是空谈。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翻拍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给投资方吃了一剂定心丸。因为翻拍极大地发
挥了影视产品的商业性,它既可以节省“原创剧本”等环节的成本,又比较容易获得投资和关注,有原来成功的剧作作为参考也会节约不少重新创作的时间。虽说不是每一部翻拍作品都能挣得盆满钵满,但从目前市场的反应热度来看,还是具有一定诱惑力的。而一旦翻拍被作为一条聚财捷径,在利益驱动的“钱规则”下,各种各样的商业运营手法便会极尽所能为效益服务,从而某些不健康的、急功近利的翻拍现象随之出现。
翻拍本身或许并无过错,有时候它之所以遭人反感,恰恰是因为某些急功近利者对待翻拍的态度和哗众取宠的炒作行为使翻拍本身被妖魔化了。
另外,在内容上,当下我国的影视剧翻拍经常过多地注重加入现代气息和色彩,往往为了迎合当下观众的欣赏趣味,而不顾作品原本的艺术精髓擅自将原作改得面目全非,例如不尊重原作的故事脚本而任意删改重要剧情,或者出于商业的考虑,比如制造明星效应而增减主要人物,或为了吸引眼球而加入了一些跟剧情无关的情节和场面(例如武打场面)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既不能赢得观众的青睐,又亵渎了经典作品的美誉,从而导致作品陷入低俗化的境地,最终不只伤害观众的感情,更有损艺术的严肃性,在商业操纵的泥淖中难以脱身。《庐山恋2010》的惨淡票房与恶评可视为反面教材;而由叶伟信导演翻拍自徐克经典同名旧作的《倩女幽魂》则大改人物关系。
它表明许多电视剧编导的翻拍取向出现了偏斜,可以说消费经典取代弘扬经典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消费经典,即随心所欲,将经典拿来为我所用,看重的是实用的经济价值。
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对消费品拥有绝对使用权,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不计后果、不择手段,完全不用考虑消费品的状况。消费又是一次性的,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消费总是有损耗的,消费的终结,也就意味着消费品价值的消失。拙劣的经典翻拍的确有消费的种种特征,所以每当这种翻拍出现,经典就被糟蹋得不成样子。这不禁让人为经典的命运担忧,也为翻拍电视剧的前景担忧。
谁都有翻拍经典的权力,不过前提是忠实于原著。关于什么是忠实于原著,历来就是颇有争议的。忠实当然不是亦步亦趋,照葫芦画瓢。由于艺术形式的转换或时代造成的审美趣味的变化,做一定视角的转换以至于某些情节的改动或人物的增删都是必要的。但无论视角怎样转换,情节怎样改动,人物怎样增删,表现方式如何变化,翻拍之作与原作在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人物性格方面应当保持相对一致。试想,如果原著中的正面人物成了反面人物、正人君子成了花花公子,或是一部原本弘扬民族精神、英雄气概的作品中尽是些唯唯诺诺、猥琐卑微的人物,人们对这样的翻拍还能认可吗? 如果真是如此,艺术家的良知何在? 又如何肩负起弘扬经典的责任? 真正弘扬经典,还远不止于忠实于经典,经典的内涵是随着时代变化的,经典需要不断被解读。这就需要电视剧艺术家以独特的生活体验,不断审视经典,沿着经典的精神取向赋予经典以新的时代内容。可见,电视剧即使着眼于市场,也还要以社会效益为要务,而不该自我沉沦,自甘堕落。电视剧自然要表达情感,但应该以符合剧情发展的真情表露来打动观众。电视剧也需要通俗,但是绝不可以低俗、庸俗和媚俗。
新版《西游记》中,高老庄的高翠兰完全爱上了猪八戒,唐僧对女儿国国王动了真情。六小龄童直言: “你可以用各种不同风格去拍它,但它的精髓不能变。师徒四个人西天取经,大家都在找女朋友,那还是《西游记》吗?”③一位网名为“安宁仲夏”
的网友在天涯社区发帖,将两版《还珠》截图对比,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已有近八十万的点击量。“安宁仲夏”说:“新版《还珠》毁掉的不仅是‘80 后’对《还珠》的美好回忆,也冲击着他们整个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以新版《红楼梦》为例,说明翻拍作品对时代文化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都理解不透: “《红楼梦》中,贾宝玉本身是封建社会没落贵族的公子,却又具有资本主义启蒙的精神。但翻拍剧并未仔细挖掘他身上的反差
和矛盾。”④如此低水准的翻拍不仅挤占了有限的播出资源和空间,而且滋长了艺术家的思维惰性。
也有人用收视率为低水平重复翻拍做搪塞: 重复是重复了,收视率不是照样很可观吗?
其实严格说来收视率并不足以全面评价作品的优劣。如今观众一边看一边骂的现象太多了,收看不等于认可,嘲讽式的收看、宣泄式的收看,或者如有的网友所说“大家找茬”的收看与心悦诚服的收看、寓教于乐的收看,其区别在收视率中是分辨不出来的。如果一部电视剧的翻拍成了大家宣泄不满的对象,纵使收视率再高又有什么意义?
经典剧以其独特的艺术性与深刻的思想性影响着观众, 而翻拍后的剧作大多缺乏新意, 常常在遵循原作与创造新意之间矛盾徘徊, 以至于造成了影片表现意境的混乱, 往往既失却了原作的韵味, 又未能创造新的境界。翻拍剧常常为了迎合当下观众的欣赏趣味而对原作进行改动, 它们或任意删改剧情, 或删添主要人物, 或加入了诸多情爱戏、性爱戏, 然而这样的做法结果常常是既未赢得观众的青睐, 又亵渎了经典作品, 常常引起观众极大的愤慨。
改编自日本漫画的一起来看流星雨为例来谈谈现代言情剧的翻拍。这个日本漫画有许多的改编版本, 一个在现代依然经典的灰姑娘的故事, 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爱情的神话。芒果卫视打造的一起来看流星雨在经典的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加上了很多现代的元素:
富丽奢华的学校、稀有名贵的跑车, 华丽多彩的服饰等都成为了新剧的卖点。有人认为, 这新剧的卖点可以看成是把四个人的家庭背景做了民营企业家、医生等修改, 使其更符合大陆观众的生活环境。对于这种观点, 我不甚认同, 也许民营企业家医生的头衔很符合大陆观众的口味, 但他们生活的环境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符合大陆观众的生活环境的。自一起来看流星雨播出之后, 很多家长都抱怨自己的孩子因为看了此剧养成了很多奢华的习惯, 热衷于追逐名牌, 耽误学业。这种现象旋即引起了大众的广泛讨论, 也引起了我对我们大陆的改编现代言情剧的思考。也许导演通过这些现代的元素抓住观众的眼球以求得更好的诠释现代灰姑娘故事的想法很符合当代的流行趋势, 但过多过繁复的渲染就有了喧宾夺主的嫌疑, 使得年龄偏小的观众歪曲了导演的想法, 更多的将目光点投注在物质的方面而忽略了言情剧言情的主要目的。
现代社会, 人们的价值观处在动荡时期, 很多原来耻于表露的价值观念现在得以赤裸裸的呈现于大众的面前: 拜金女、宝马女、富二代这各式各样的由金钱垫底的名号被现代人越炒越热,金钱的地位被现代人重新定位, 这无疑会荼毒到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作为现代人了解社会, 了解时代的媒介, 媒体所担当的重任无论如何不可低估更不可脱卸。现代都市言情剧除了给观众以现代感, 我想言情才是其主要应该表达的主题。可是, 看了一起来看流星雨之后, 我对剧中的青春偶像感兴趣, 对富丽堂皇的建筑感兴趣, 对剧中人使用的手机、跑车、笔记本感兴趣, 唯独从没有关注过剧情。我们当初看台版经典改编剧流星花园的时候, 纯粹是被剧情所打动, 至于主角住的家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开的是什么名车,
穿的是什么名牌, 我们一概没有印象, 所记的只是道明寺的霸道与固执, 杉菜的纯真与坚韧,
花泽类的温柔与诗意以及爱情的单纯与美好, 友情的坚固与珍贵。我想这些才是一部好剧所应该突出表现的内容, 一部言情剧应该以情动人, 给观众留有余思,进而思考自己的生活。现代的元素并不能取代人们对价值观的关注, 一部价值观错位的言情剧只能让观众产生反感。所以, 很显然的诸如一起来看流星雨一类的现代言情剧在着眼点上就错了, 流星雨也就真的像流星雨一样, 一闪而过,只存在了一瞬, 只散发了一瞬的光芒。